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越绝书是一部向来被人们称为杂史的著作,其是在东汉时期文史分流的 趋势下产生的。在正史著作文学色彩逐渐减弱的情况下,越绝书吸取了先秦 史传、汉代传记文学以及先秦及汉代杂史杂传作品中的特色,在文坛上放射出了 璀璨的光芒。越绝书主要记载了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兴亡历史,曾记载于越 历史的主要有国语、史记、左传等,但这些正史中的内容并不十分丰富。 越绝书作为杂史,其受官方的约束较少,往往能根据自己的见闻直言不讳, 因而其内容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越绝书以史为线索,增加了神话、想象、 虚构,其在继承正史著作的基础上,内容有所敷衍增添,艺术上又有自己的创新。 它以独特的风采为中国历史文学的发展丌拓了新路。 对于越绝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研究者见解都不一致,虽然其内容 庞杂,涉及到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此书,还是可以从复杂 的内容罩,看出作者清晰的思路的。本论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越绝书。 第一部分,主要是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探讨越绝书的思想内 涵。第二部分,是通过越绝书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来总结这部杂史对先秦史 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第三部分则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来讨论 越绝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通过这三部分的研究,使我们从整体上 对越绝书做出新的评价,从而对越绝书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越绝书;思想内涵;传承与发展;成就;文学影响 a b s t r a c t ”y u e j u e s h u ”i sap e o p l eh a v ea l w a y sb e e nk n o w na st h e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w o r k so f h i s t o r y , i t s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a r e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 d y n a s t yt r e n dd i v e r s i o n g e n e r a t e d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nh i s t o r yc o l o rg r a d u a l l yw e a k e n e dt h ec a s e ”y u e j u e s h u ” d r a w so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u a nq i n ,h a n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a sw e l la st h eh i s t o r y o ft h ep r e - q i na n dh a n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m a s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o r k si n 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o nab r i g h tl i g h ts h i n e ”y u e j u e s h u ”m a i n l yr e c o r d s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p e r i o do fc h i n a sr i s ea n df a l lo fv i e t n a ms t a t eh i s t o r y , h a sb e e nd o c u m e n t e d j nt h em o r eh i s t o r yt h e r ei sa m a j o r n a t i o n a ll a n g u a g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z u o z h u a n ”,e t c ,b u t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o n t e n ti sn o tv e r y r i c h ”y u e j u e s h u ”a sa 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h i s t o r y , i t sl o w e rb o u n db yt h eo f f i c i a lc a no f t e nc a l la s p a d eas p a d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o w n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 r e f o r ei t sc o n t e n tc a nb ea d d e dt h el a c ko f h i s t o r y ”y u e j u e s h u ”t a k i n gh i s t o r ya sc l u e st oa ni n c r e a s eo fm y t h ,i m a g i n a t i o n , f i c t i o n ,h i s t o r yb o o k si ns u c c e s s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o n t e n ta d d e dp e r f u n c t o r y , t h e a r t sh a v eo nt h e i ro w ni n n o v a t i o n i ti sau n i q u es t y l ef o r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o p e n su pn e wr o a d s f o r ”y u e j u e s h u ”i sw h a tk i n do fab o o k ,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i n c o n s i s t e n ty i e w s a l t h o u g hi t sc o n t e n tc o m p l e x ,i n v o l v i n g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a s p e c t s ,b u ti fw e c a r e f u l l ys t u d yt h eb o o k ,o rt h ec o n t e n tf r o mt h ec o m p l e x ,t h el o o kac l e a ri d e ao ft h e a u t h o r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e dt o s t u d y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y u e j u e s h u ”t h ef i r s tp a r t , m a i n l yi nt h ec a r d i n gs u m m a r i z e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b a s i so f ”m o r em u s tb o o k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r o u g ht h e ”y u e j u e s h u ” a c h i e v e dl i t e r a r ys u c c e s s ,t os u mu p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i s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 p r e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h i s t o r yo f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o fs u c c e s s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h i r dp a r t i saf o r m e rt w o - p a r t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b a s i so f ”y u e j u e s h u ”f o r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i t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r o u g ht h e t h r e e 。p a r ts t u d y , s ot h a tt h ew h o l eo fo u r ”n om o r eb o o k ”t om a k en e we v a l u a t i o n a l l d t h u st h e ”m o r em u s tb o o k ”t h e r ei san e wa w a r e n e s s k e yw o r d s :”m o r em u s tb o o k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h e r i t a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l i t e r a r yi n f l u e n c e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回论文( 越绝书) 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留 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 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 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尹彩霞 , 日期: 如。7 弓j 曲阜! j 币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囝学位期 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囵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 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 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尹彩良 日期:) 0 0 芗,弓 刷磴各杨树宿嗍:研6 、 越绝书研究 引言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的越绝书是以春秋术年吴越争霸事件为中心演绎开来的一部 杂史。全书共十五卷,十九篇。这十九篇各自相互独立。关于此书的作者、书名、卷数、 性质等问题,历来研究者都有争论。作者方面,在最早记录此书的隋书经籍志中,作 者题为子贡。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无撰人名氏,相传子贡者,非也。 崇文 总目著录为伍子胥。迄于明代,有学者从越绝篇序外传记中发现了一段隐语式的文 字,并据此推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康、吴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一步肯 定了这种说法。因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官修的权威著作,而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概括精确学术界多取此说。但一直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留对于越绝书的书名, 也存在着争论,主要争议是越绝书和越纽录是否同书异名。四库提要全书总目 提要认为二书是一致的。但许多学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 关于此书的性质,陈桥驿先生在点校本越绝书序中,将前人对越绝书的观点 归纳为四种:第一种认为是一部历史书。四库提要收入载记类,说明此书是一部历史 书;第二种认为是我国地方志的鼻祖。朱士嘉在宋元方志传记序中说:“越绝书是 现存最早的方志;第三种认为是一部复仇之书。清钱培名在越绝书跋尾中说:“越绝, 复仇之书也。”第四种认为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张宗祥在其手写的校注本序言中认为此 书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这四种对越绝书内容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代学者研究越绝书,有的也从越绝书的作者、版本方面来研究。如李步嘉 ( 越绝书) 研究一书,第五章,越绝书的成书年代及作者,谓“它的原始记述应是 来自战国人所记。”刘雪河( 越绝书) 作者版本研究谓“越绝书确实并非完全出自 袁、吴之手,战国时就已有越绝一书存在,越绝书只是经袁、吴二人附益删定之 书。 黄苇对越绝书的作者问题谓“越绝书非一时一人之作,盖战国后人所为,而 记陈厥说,略有其人。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写 精露愚,略以事类,俟告后人。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杨慎在越绝 书跋中根据这段文字推断说:“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应是“袁”字;“厥名有米,覆之以庚”,应是“康”字。“禹 来东征,死葬其绸”,说明是会稽人,因为大禹死后葬在会稽。据此,此书是会稽人袁康所著。其后又说:“文词属定, 自于邦贤,以l j 为姓,承之以天。”应是同郡姓“吴”的改定的。又说:“楚相屈原,与之同名。”屈原名平,则这部书 的改定者叫吴甲。 圆在点校本越绝书序中,陈桥驿先生提到过,不能认为解释了这段所谓的“千载隐语”以后,越绝书及其作者的 问题就算全盘解决了。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把此二书分别著录。 汉人又附益之,最后,至东汉,始有袁康、吴平抄录和整理前人大量成果,写成定本传世。 对于其成书年代,其认为“此书首草于先秦,其后充实于秦汉,而最后成书则在东汉。”回 袁行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写道关于越绝书的作者,学术界多取此书 出自袁康、吴平二人之手。 有的把研究领域拓展到其思想方面。如万晴川的( 越绝书) 、( 吴越春秋) 与道家思 想固由于史料的散佚及缺失,对越绝书的作者、卷数、书名等问题还不能做出肯定 的答案,虽然此书的作者问题还没有得到最后解决,并且全书的卷数也有缺佚,但它仍是 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历史文献。本论文试图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对越绝 书进行内部分析。首先,来讨论越绝书的思想内涵,分析得出此书主要反映了忠信 仁义的儒家思想以及被后人所称道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坚韧不拔的越国精神。其次, 越绝书是在文史分流的趋势下产生的,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学特 色的杂史杂传,其在题材内容、体例、艺术成就等方面都有对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 学的传承,与此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价值比较突出。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逐步分析。 最后,越绝书作为杂史杂传,它成为了史书通向小说之间的桥梁,其对后世魏晋志怪 小说及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越绝书的思想内涵 越绝书的内容纷繁复杂,其涵盖了吴越两国的历史及楚国的一部分历史,涉及吴 越两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风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湖南湘潭大学刘建国先生 认为其杂比吕氏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越绝书在内容方面的主要特点就是 庞杂纷繁,“吕氏春秋内容之丰富广博、体系的完整都确实是了不起的。越绝书在 内容广博、体系完整方面当然无法与吕氏春秋相比,但在内容庞杂方面却是相当突出 的。”n 1 正因为此人们对其难以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其实,越绝书内容虽庞杂,但作 者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的。在越绝篇序外传记第十九中有记载: 问日:“越绝始于太伯,终于陈恒,何? ”论语日:“虽小道,必有 可观者焉。”乃太伯审于始,知去上贤,太伯特不恨,让之至也。始于太伯,仁贤, 明大吴也。仁能生勇,故次以荆平也,勇子胥忠、正、信、智以明也。智能生诈, 故次以吴人也,善其务救蔡,勇其伐荆。其范蠡行为持危救倾也;莫如循道顺天, 富邦安民,故次计倪。富邦安民,故于自守易以取,故次请籴也。一其愚, 故乖其政也。请粟者求其福禄必可获,故次以九术。顺天心,终和亲,即知其情。 。黄苇关于( 越绝书)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一九八三年第四期 国见浙江学刊,2 0 0 5 年第五期 2 策于廊庙,以知强弱。时至,伐必可克,故次以兵法。兵,凶器也。动作不当, 天与其殃。知此上事,乃可用兵。易之卜将,春秋无将。子谋父,臣弑主,天 地所不容载,恶之甚深,故终于陈恒也。 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根据仁贤一智勇一循天道一安邦民战略之术一用兵之 法一孝亲一忠君这一线索来精心安排而写成的。 在仔细研究越绝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书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 、儒家的仁义思想 越绝书中歌颂了很多儒家所称道的仁义行为。上自君主、臣子下至普通百姓多数 怀有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执政者,常被视作国家的代表与象征,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是以君主的更替为标志的,而君主更替的关键因素是其具体的执政 行为。如商纣王荒淫无耻,贪恋美色,宠爱妲己,实行惨无人道的炮烙之刑,任用佞臣费 无忌,远离贤臣,为了报复忠言直谏的忠臣比干竟然把比干的心肝挖出,并且对人民残酷 压迫,这种残暴的统治,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倒戈 ,终于使商纣王被周武王所打败。周 武王继位后,任用贤臣姜子牙,体恤民众,废除酷刑,人民安居乐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 周王朝。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脚 君主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有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只有君主励精图治,仁政贤明,才 能得到士民的拥护,国家也会强大。在越绝书中,越王勾践就是以身作则,仁政贤明 的君主。在越绝请籴内传中,伍子胥曾说越王勾践的修身行为: 胥闻越王勾践罢吴之年,宫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别所爱;妻操斗,身 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是人不死,必为国害! 越王勾践食不杀而厌,衣服纯素 越王勾践寝不安席,食不求饱,而善贵有道。是人不死,必为邦宝;越王勾践衣弊而 不衣新,行庆赏,不行戮,是人不死,必成其名。 勾践的这种作为执政者的仁德修养,为后来越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大学中日:“所 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 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家在修身者此谓身不修不可以其齐家。 “所谓治国者必先 齐其家者。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在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首先强调 的也是要修身。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 足以使人。”1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实行宽政,宽政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越绝 外传计倪第十一中记载: 越王大愧,乃坏池填堑,开仓谷,贷贫乏;乃使群臣身问疾病,躬视死丧;不 厄穷僻,尊有德;与民同苦乐,激河泉井,示不独食。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谋同 辞,不呼自来。皆欲伐吴。 越王勾践在国内所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就体现了这一宽政政策,由于越王实行仁政, 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讨伐吴国时,上下一心,终于灭掉了强大的吴国。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除了君主要以身作则,修身正己,即要有贤明的君主外,还需 要有辅助他的股肱大臣,像管仲之于齐桓公,孙叔敖之于楚庄王。“君臣之间的忠信和仁 义之道是双向确认、双向构建的。作为君主必须施恩仁义,守信重义。作为臣子必须要忠 诚守信,仁义贤能。”h 1 越绝书中的伍子胥即是一个集智、勇、忠、义于一身的楷模。 在荆平王派使者诈传父命的一事中,他见微知著,一眼识破荆平王的阴谋诡计,并且果敢 决断,决定不从君王之命而去楚复仇。面对荆平王使者的追赶,他“介胄彀弓,机智的 应付了他们,并且逃脱了楚国大军的追捕。逃到吴国后,他又用“徒跣披发,乞于吴市” 的做法引起了市正的注意,在当时的情况下,伍子胥的这一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市正把 其引荐给了吴王。伍子胥在吴三年,为吴国制定了“安郡治民,兴霸成王 的政策,当吴 王要替子胥报仇时,伍子胥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不成熟,等到楚国攻打蔡国时,伍子胥认 为时机已到,吴王派其带兵讨伐楚国,“十五战,十五胜”。伍子胥的智和勇使其死里逃生, 为父报了仇,并且使吴国的国势得以加强。在讨伐楚国过程中,伍子胥“诛强楚,笞平王 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日:止,吾是 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伍子胥因渔父之子的一句话而引兵而还一,这体 现了他信守承诺,重义的品格。他为了报答吴王的知遇之恩,为了吴国的前途和命运,怀 着一颗赤胆忠心,尽忠尽责地为吴国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不仅要时刻提防越国君臣向吴 国发起的计谋,还要面对佞臣太宰豁在吴王面前的诽谤,虽然被吴王误解,也要尽一个做 臣子的责任,他说:“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 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 发弊齿,何去之有? ( 越绝书) 由此可见伍子胥的忠心,这种忠诚对于君主来说是最 宝贵的,可惜,吴王昏聩无能,不能体察伍子胥的这一份赤胆忠心,从而导致了一个悲剧 典型。子贡曾评价伍子胥说:“胥直忠信,死贵于生。”( 越绝书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王孙骆也说:“夫子胥,先王之老臣也。不忠不信不得为先王臣。 ( 越绝书越绝请籴内 传第六) 就连站在敌对立场上的越国的君臣也称赞伍予胥是一位忠义之臣。如越王勾践 追赶吴王夫差至余杭山,擒住了夫差,杀了太宰瓠,越王对吴王说:“昔者上苍以越赐吴, 吴不受也;夫申胥无罪杀之;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大过者三,以致灭亡。 范 蠡也认为“值伍子胥教化,天下从之,未有死亡之失。”因为伍子胥在吴国励精图治,吴 4 国还处于上升时期,而劝吴王要忍耐,以等待时机,直至骄逸蛮横的吴王杀了忠臣伍子胥。 越国也一举翦灭吴国。伍子胥的智和勇成就了他的业绩,其忠和义完善了其正直高洁的人 格。 此外,伍子胥在逃亡过程中,至于无路可逃的江边时,遇到了一位渔者,请求渔者帮 他渡江,渔者在他落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并拒绝他赠送的价值百金的剑,还给他饭吃,更 可贵的是为了能够保守秘密,挟匕首自杀于江水之中。渔者以仁者之心,援助了被楚兵追 捕的伍子胥,还有那位在溧阳界濑水之中击絮的女子,也为了替伍子胥保密,而跳于濑水 之中,这种重承诺轻死生、舍生取义的行为,正是儒家仁义思想的体现。 越绝书中还记录了几场由复仇而引起的战争,作者把仁义作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 素,通过历史而宣扬仁义是越绝书的核心。 在越绝书序跋辑录中记载: 越绝,复仇之书也。子胥、夫差以父之仇,勾践以身之仇,而皆非其道 焉。夫君,天也。君有臣而君杀之,尚可仇乎? 故子胥鞭平王之墓为不义。阖间 之死,夫差使人谓己日:“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则对日:“不敢忘。 三年乃报 越。故夫椒之败,释越而不诛为不孝。会稽之楱,苦身焦思,尝胆而食,卒以灭 吴。故其却公孙雄之请为不仁。 在这些表面看来不仁义的,由复仇而引起的吴楚之战、吴国讨伐越国、越国翦灭吴国 的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就是“仁义 二字。伍奢因为忠言进谏得罪了荆平王,荆平王 将其囚禁并要杀他,但他却派使者对伍子奢的两个儿子伍员和伍子胥说,如果他们去见荆 平王,就放了他们的父亲。伍员听信了荆平王的话,然而却和他的父亲一起被杀。 蔡昭公朝见楚国,穿着一件羔裘,楚国的宰相囊瓦向其索要羔裘,蔡昭公不给,囊瓦 竟然把蔡昭公拘禁在南郢三年,后又起兵讨伐蔡国。楚国君臣的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使 其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后来,伍子胥率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灭亡。 阖阊在吴国非常残暴,因为他的女儿死了,便用活人来为她殉葬。又听信佞臣的谗言 而杀害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伍子胥、公孙圣,由于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最终使吴国惨遭 灭亡。就连没有意识的剑也能分辨仁义是非,在越绝外传宝剑第十三中记载: 吴王阖闯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阖闾无道,子女死,杀生以送之,湛卢 之剑去之如水。行秦过楚,楚王卧而寤,得吴王湛卢之剑,将首魁漂而存焉。 铜铁之物竟然有了意识,因为吴王阖闾的不仁不义而离开了,虽然这段文字带有神秘 。这篇序跋无作者姓名和年月,张宗祥以为在丁黼跋之前。四库提要疑其为南宋人作。 色彩,但它也从一个方面来反映了仁义的重要性。 越王勾践被赦免回国后,实行仁义,“德比尧禹汤,行肩文武周公,因此“得士民之 众”,转死为生,一举灭吴,霸于中国。但是勾践之后,越国内讧,子弑父,臣弑君,最 终为楚所败。 春秋时期,“上无贤天子,下无贤方伯,诸侯力政,强者为君,璐1 孔子周游列国,亲 见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对纲常紊乱的现实怀着巨大的忧患,他用以仁义为核心的王道来 实现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遂慨叹王道不复。吴越争霸过程中,吴国多次发动战争 却没有取得霸权,而越国却不争而霸,这些战争成败的背后透露出了行仁义的重要性。吴 王夫差对内信任佞臣太宰瓠,对外穷兵黩武,恃强凌弱,因而争而不霸。越王勾践被赦免 回国后,卧薪尝胆,克己自励,礼贤下士,与民同甘共苦,怀有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 终于以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创造了战争的神话。可见,在王道不复的条件下, 行仁义能取得霸主之道。 2 、反映了一种越国精神 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 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嘲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它是一种本 能活动,而人则是能动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自身力量的释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越绝书塑造了身处逆境,却顽强不屈的越王勾践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强大的越 国精神。他克己自励,修己正身,礼贤下士,处于逆境却不萎靡,处于困苦之中而不屈服, 终于使越国以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吴国,称霸中原。越绝书记述了伍子胥为父复 仇,夫差为父复仇,勾践为雪耻而复仇。在这三次复仇,各有特点:伍子胥为父复仇时, 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只能以鞭楚平王尸来解恨;夫差为父复仇,战胜了越国,虽然捉获越 王,却没能斩草除根,最后放虎归山,终于酿成大祸;越王勾践的复仇是最彻底也是最有 成效的。勾践的经历是富有传奇性的,他在携李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比越国实力强出 数倍的吴国,创造了以卵破石的战争神话。但是在与吴国的第二次战役中,勾践却险些丧 命,通过求和,才得以生还,并到吴国作了三年的奴隶。对于曾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勾践而 言,在吴国为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和侮辱,虽然勾践处于这样一种极端耻辱的环境中, 但他令人敬佩之处便在于,他能忍小辱而成大事,正如古人所云:“小不忍则乱大谋 。 1 他胸怀复国救民的大志而能暂时牺牲个人的尊严,他忍辱负重,为复国制造机会,表现 了非凡的勇气和智谋。勾践被赦回国后,他“宫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别所爱; 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食不杀而厌,衣服纯素寝不安席,食不求 饱,而善贵有道衣弊而不衣新,行庆赏,不行戮”孤心苦志,克己自励,卧薪尝 胆,鞭策自己。最后终于打败吴国,夺取了霸权,完成了宏愿。勾践能从吴国返回越国已 经是奇迹,能以弱小的力量报仇雪耻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他能创造出这些奇迹,可以说是 6 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除了修身正己之外,越王勾践还重用贤臣范蠡、文种、计倪,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 “勾践懂得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用人,尧用舜,舜用禹,禹用益,汤用伊尹,武王用周公, 齐桓用管仲,或王或霸,而桀、纣、荆平、夫差信谗杀贤而国亡。川8 1 越王勾践亲近贤臣, 礼贤下士,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因而达到了君臣一心,其利断金的效果,而吴王夫差亲 佞臣远贤臣,最终落得了亡身灭国的下场。越绝书的作者正是通过越王勾践和吴王夫 差在用人方面的对比,突出了越王勾践任用贤臣,广泛吸取意见的精神。在越王勾践身上 体现出了一种为后世人所称道的越国精神。 除了勾践,其大臣范蠡、文种、计倪等发愤图强的精神也是越国精神的一种表现。越 王勾践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想攻打吴国,忠言直谏的范蠡认为吴国在伍子胥的教化下, 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现在攻打吴国是不合天道的。极力劝诫越王来避免灾祸。越王在 吴为奴的三年中,大臣文种一直陪在勾践身边,鼓励支持着勾践。位卑的计倪在越王处于 困境的条件下,能根据大的形势做出判断来替吴王解忧,这些忠于职守,勇于进取的臣子 们的精神也被后世人民所赞扬。 二、越绝书对先秦史传、汉代传记文学的传承创新 东汉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利用正史来加强宣扬封建正统观念,正史的编写受到了官方政 府的严格控制。在史学著作中伦理色彩和实用功能被加强了,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史家 的艺术创新性却被削弱了,与此同时随着历史学意识的不断加强,从东汉班固的汉书 以后,史家更清楚地意识到,历史不是传奇,不是故事,不是文学,历史是严肃的科学, 历史著作必须忠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做出科学地总结。由此文史 开始分流。以纪传体为特征的正史类著作的文学色彩逐渐减弱,而汉代的杂史杂传则能继 承并发展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学的特色。关于杂史,隋书经籍志杂史叙说: “自秦掇去故,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 春秋,以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相承以为子贡所作;后汉赵哗,又为吴越 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为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 正也。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为之 杂史。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引宋三朝志:“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 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过其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解释杂史说: “杂史之目,肇于隋书,盖载籍既繁,难于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然既系 史名,事殊小说,著书有体焉,可无分,今仍用旧文立此一类。”越绝书就是在这一背 景下产生的一部向来被人们称为杂史的著作。这部书主要记述了越王勾践时代的越国的历 史,全书自伍子胥进入吴国、吴军攻破楚国、威慑越国开始,到勾践励精图治富国灭吴, 7 楚国并越,直至春申君封吴。它以记录吴越两国争霸为核心,以越王勾践生聚教诲,兴越 灭吴,称霸中原为主线。在选材上多采用逸闻传说,在叙述历史事件过程中注意刻画故事 情节,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范蠡、夫差、勾践、伍子胥等,注重细节描写, 突出人物的性格,并且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使全书在展示吴越两国激 烈的、复杂的争霸斗争的同时又展现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在越绝书以 前的先秦史传散文和汉代的传记散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越绝 书如此成功的文学成就,就是充分汲取了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学的营养,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艺术加工,因而成为继汉书之后在文坛上放射出璀璨光芒的一枝奇 葩。 1 、越绝书对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学的继承 ( 1 ) 在题材内容方面 记载吴越争霸历史事实的主要是在国语、左传和史记中。左传中记载两 国的仇隙始于昭公3 2 年( 公元前5 1 0 年) ,“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日:不及 四十年,越其有吴乎! 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凹1 自此,吴王阖阊与越王允常开始 构恶。定公十四年( 公元前4 9 6 年) ,允常死,吴王阖阊乘越国举丧之际伐越,“吴伐越, 越子勾践御之,陈于榜李。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 颈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n 伽吴王阖闾临死时让其子夫差为其报仇。哀公元年( 公 元前4 9 4 年) ,勾践先发制人,再次伐吴,这一次,吴王夫差在夫椒大败越军,越军被困 于会稽山上,越国向吴国屈辱求和。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 8 4 年) ,吴国伐齐,“越子率其 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唯子胥惧,日:是豢吴也夫! u 夫差没有 听取伍子胥的忠言进谏,一意伐齐,大胜后继而逼晋,哀公十三年( 公元前4 8 2 年) ,越 国利用吴国北伐的机会,从南边乘虚而入,攻入吴都,吴国从此大伤元气,哀公二十年( 公 元前4 7 5 年) 冬十一月,越国再次围困吴国。哀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4 7 3 年) 冬十月,越 国灭掉了吴国,吴王自缢而死。这就是左传中记载的关于吴越之间相互攻伐的开始和 结局。 国语越语上,是专门写勾践的,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栖息在会稽山上,他忍 辱含垢,向吴国求和,在吴国宫廷服了三年苦役,过着一种屈辱的生活。被赦免回国后, 在国内他放下君主的架子,励精图治,广泛征求意见,实行亲民政策,“葬死者,问伤者, 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 国语越语 上) 广泛吸纳贤才,礼贤下士,“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四方之士来者,必 庙礼之”。( 国语越语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越国开始反击吴国,“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日: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 8 之于没,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日: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 君之辱。仲( 国语越语上) 但是,由于大臣的建议,勾践并没有接受,就这样越国终 于灭掉了吴国。越语下可以说是范蠡的专传,范蠡跟随越王在吴国为奴,归国后,劝 勉越王等待时机,以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来复仇,当范蠡三次用天时、地利、 人和来让越王等待时机时,越王非常恼怒,范蠡如是说:“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 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 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 夫畅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知天地之 殛。王姑待之。”后来,越军围吴三年,吴师崩溃。越国翦灭吴国后,范蠡便归隐了。国 语的记载,在细节方面已经有了较强的故事性。对夫差、伍子胥、勾践、范蠡形象的刻 画,国语已经基本定型。 司马迁史记中的吴越世家生动地记叙了吴王阖闾伐楚,以及伍子胥复楚王之 仇、鞭楚王之尸等内容。在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阊战而相怨伐。 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元年,吴王阖闾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 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射伤吴王阖闾。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 日:必毋忘越。 夫差日夜练兵,准备复仇。勾践不听大夫范蠡的劝告企图先发制人攻 伐吴国,结果被吴国打败,被困于会稽山上,勾践喟然叹日:“吾终于此乎? 种日:“汤 系夏台,文王菱里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王赦免了越王后,“越王勾践反国 日: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与百姓同其劳。等到时机成熟,越国大破吴国,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后来,吴王也 想向越王求和,范蠡进谏不可以答应吴王的请求,于是吴王自杀。蔽其面,日:“吾无面 以见子胥也! ”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豁。越绝书就是在这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加 入了一些传说、想象和虚构而写成的。 除了从正史中吸取素材,越绝书还从杂史杂传和民间传说中选择材料。如越绝 荆平王内传第二中记载“子胥渡江 一事: 子胥至江上,见渔者。日:“来,渡我。”渔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恐人知 之,歌而往过之,日:“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甫芦之碲。 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琦。 日入,渔者复歌往,波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日:“亟食而去, 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日:“诺。 子胥食己而去,顾谓渔者日:“掩尔壶浆,毋令之 露。”渔者日:“诺。 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这很可能是受燕丹子中田光用自尽的举动来消除燕太子丹疑虑故事的启发。“子 胥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日:岂可得托食乎? 女子日:诺。 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这一事件在左传、史记中都没有记载,是越绝书 9 的作者想象虚构出来的,大概是受到了韩信向漂母乞食的民间传说的启发。此外,越绝 书还采用了东汉初以前流行于吴越等地的逸闻,如吴王夫差小女紫玉的故事,薛烛看剑 的故事及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故事,虽然在越绝书中只是简单的一提,但这却 为后来人们演绎“范蠡与西施 的爱情传奇提供了一个素材。 ( 2 ) 在艺术手法方面 越绝书也从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传记文学及先秦、汉代杂史杂传中汲取了丰富的 艺术表现的养分。 语言方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纵横捭阖之说,其语言铺张扬厉,气 势磅礴,已与春秋时期的“辞达而已 相差甚远了。纵横家为了说服对方,在语言运用方 面,注重辞采和渲染,常用夸张、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n 2 3 战国时期的谋臣有的果敢决 断,雷厉风行,语言酣畅淋漓,有滔滔雄辩之势,其说辞掷地有声,句句披肝沥胆,有的 则在婉转陈辞中透露着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战国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越绝书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并且,大都引经据典,以古证今;以他事为喻,以生动的形象来揭示抽象的道理,句式常 用排比,修饰常用夸张,议论纵横捭阖,继承了战国策纵横家纵横捭阖的风格。如越 绝外传计倪第十一中记载: 昔者,越王勾践近侵于强吴,远愧于诸侯王日:“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 计倪对日:“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 闽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选左右。左右选,则孔主日益上;不选,则孔 主日益下。二者贵质浸之渐也。愿君王公选于众,精炼左右,非君子至诚之士,无 与居家。使邪僻之气无渐以生,仁义之行有阶,人知其能,官知其治。爵赏刑罚, 一由君出,则臣下不敢毁誉以言,无功者不敢干治。故明主用人,不由所从,不问 其先,说取一焉。是故周文、齐桓,躬于任贤;太公、管仲,明于治人。今则不然, 臣故日殆哉。”越王勃然日:“孤闻齐威淫、浃,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盖管仲之力也。 寡人虽愚,唯在大夫。 计倪对日:“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此故南阳苍 句。大公九十而不伐,硒溪之饿人也。圣主不计其辱,以为贤者。一乎仲,二乎仲, 斯可致王,但霸何足道! 桓称仲父,文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大呼之 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传日:直能三公。今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 譬如门户像设,倚而相欺,盖智士所耻,贤者所羞。君王察之。” 越王勾践打算讨伐吴国,让群臣讨论办法,群臣都默不作声,没有人回应,越王反问 1 0 大臣,君主有忧虑,臣子们应该为此而感到羞辱,君主受到了侮辱,臣子们应该为此而死, 为什么你们这些大臣容易见到却很难发挥作用呢? 在这种情况下,位卑的计倪便向越王阐 述了自己的见解:要想国富兵强,君王必须要实行仁政,任用贤臣,爱护百姓,赏罚公正。 他层层分析,说理透彻,运用譬喻,把抽象的道理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引用典故,以 古证今,来增强说服力,陈述利害得失反反复复,透辟入理,出语斩钉截铁,反驳切中要 害,具有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如,在越绝外传记范伯第八中,作者就大量的引经据典,以古证今。大夫种认 为范蠡是一个有谋之士,他向勾践进谏,希望勾践能重用范蠡,大夫种进日:“市偷自街 于晋,晋用之而胜楚;伊尹负鼎入殷,遂佐汤取天下,有智之士,不在远近取也,谓帝王 求备者之。 易日:“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 “成大功者 不拘于俗,论大道者不合于众,子贡日:荐一言,得及身;任一贤,得显名。 伤贤 丧邦,蔽能自殃,负德忘恩,其反形伤。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故冤子胥俘 死,传日:“宁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是之谓也。这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大 量地经典,不仅使文章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使抽象的道理得到了形象的展示。 叙事方面,左传是先秦史传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文心雕龙史传说 左传“实圣文之羽,记载之冠冕也。 n 3 1 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左氏叙事,纷 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 备。 n 耵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n 5 3 “文学的权 威 说明了其文学价值之高,文学成就之大。左传擅长叙事,能把纷繁复杂的事件剪 裁得合理得当,真实地展现了事情的经过、发展、结局,并且富有情趣。在形形色色的叙 事中,左传尤其擅长战争的描写。“左传在描写战争时重在写人,写出人在战争中 的活动作者在描绘人物时,始终把握着人物性格同战争的关系如重义谨慎的晋文 公、用心深邃的秦穆公、深谋远虑的先轸、子犯等等,皆跃然纸上,千载如生。川1 6 1 此外,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日”、“君 子是以知”、“孔子日”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了作 者的立场,增加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中那种把纷繁复杂的事件精简得当,叙述得井然有序及在战争中充分展示人 物个性的高超艺术,在越绝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越绝内传陈成恒第九中 记叙子贡为了破除鲁国自身的危难,去齐见陈成恒,经过一番游说,使陈成恒放弃了攻打 鲁国的计划,改为攻打吴国;为了解除陈成恒的后顾之忧,他又去了吴国,同样也劝说了 吴王救鲁伐齐,这样吴齐两国之问就有了作战的理由;为了免除吴国的后顾之忧,他又去 了越国,为使越国不要影响吴国伐齐,劝越王不要乘吴国出兵而攻吴,而是要等到时机报 仇雪耻,越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子贡为了不让吴国增强它的霸权,又到了晋国,同样说服 了晋君与吴国交战,于是由子贡一人之力,引起了齐、吴、越、晋四个国家的战争,这些 场面宏大的战争,全在子贡的连环计之下,好像由子贡统一指挥而进行的,其结果是:“吴 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获七将。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 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邦七里而军阵。吴王闻 之,去晋从越。越王迎之,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遂围王宫,杀夫差而俘其相。 伐吴三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三亚市公立医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真题
- 2024年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边际效应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天津市儿童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绥化市招聘公益性岗位笔试真题
- 2024年数盾奇安科技公司郑州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甘肃省畜牧兽医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昆明市红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吉安市吉安县大数据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学校生均占地面积
- 《康复医学》第四章 常见疾病的康复 第二节 肿瘤康复课件
- 2016年度高考全国3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 SIPOC培训教材学习教案
- 2019年重庆江津小升初数学真题及答案
-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共3页)
- 配电箱系统图
- 电缆井工程量计算
- 初中音乐--人声的分类--(1)pptppt课件
- 育种学 第6章杂交育种
- 钢芯铝绞线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