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历来人们注重 对他诗歌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对其骈文进行整体审视与系统探求。本文以卢照 邻的骈文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究卢照邻骈文的创作思想、文本特色与历史 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对卢照邻骈文作出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从本文的研究目的入手,对现今卢照邻的骈文研究状况 进行综合梳理,提出研究价值,奠定全文的论述基础。 第二章,卢照邻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思想。本章以卢照邻的身世经历和人生遭 遇为出发点,总结他的文学创作观,从思想根源来分析他的骈文创作。 第三章,卢照邻骈文的义界。本章着重讨论了骈文的定义和与辞赋的关系, 旨在对卢照邻的骈文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范围。 第四章,卢照邻骈文的主要内容。卢照邻骈文的主要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由 于篇目较少,题材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第五章,卢照邻骈文的主要特色。本章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来说明他骈文所具 备的“现代化”特点,那就是丰富的个人情感,深刻的哲理意蕴,和新颖的艺术 表现。这是全文论述的重心所在,也是最能体现卢照邻骈文质量与价值之处。 第六章,结语。对卢照邻骈文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大致评述,结合前几章的 内容,给出本文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卢照邻 骈文 义界 主要特色 现代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lu zhaolin, as one of the four standouts in early tang dynasty, ha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ang dynasty. scholars used to research on his poem and essay, but few one has wholly discuss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on his parallel writing. in this article, i mainly discuss on the parallel prose of lu zhaolin, devoted to analyze the ideas,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rt and history values of the parallel prose of him. and based on that, i try to make scientific, objective, impartial comments on the parallel prose of lu zhaolin.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e first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parallel prose of lu, introduce the value of study. all these studies make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hesis. chapter two, the life of lu zhaolin and his ideas of compose literature. from his experience of life, i summarize his ideas of compose literature, analyze his creation on parallel writing through his thinking. chapter three, giving a definition to the lu zhaolin parallel prose. this chapter mostly discus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llel and ode and rhyme prose. aim for define lus parallel, make sure the area of research. chapter four,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lu zhaolin parallel prose. the content of parallel prose can be divided in four parts. the few number of parallel prose result in the theme be restricted within narrow limits. chapter five, the artistic style features of the lu zhaolin parallel prose . he writes in a style of modern full of his personal emotion, deep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life and society, and a kind of novel expression in art. this part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ticle, also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contribute quality and value to lus parallel.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chapter six, conclusion. evaluate the status and affection of lus parallel prose. according to previous chapters, i obta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 lu zhaolin, parallel prose, define, main features, moderniz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 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论导论 1.1 卢照邻骈文研究现状卢照邻骈文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卢照邻骈文研究显得较为冷清。对于这种现状笔者分析可能基于 以下三点原因:一是骈文的衰落;二是唐代诗歌与古文的壮大;三是传统观念中 卢照邻骈文的地位。骈文曾经统治中国文坛达数百年,但是随着形式的日益僵化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表情达意的需求,所以人们逐渐放弃骈文的写作方式而改用灵 活性和实用性更强的散体写作,形成了骈文的衰落现象。后来因为社会政治的需 要和统治阶层的提倡使得骈文愈发失去了立足之地。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具备对于 骈文音韵典事的审美要求,对骈文更加没有接受的兴趣。以至骈文逐渐退出了文 学舞台。其次,唐毕竟是以诗歌和古文取得成就最高的文学时代,因此研究界的 关注重点集中在唐朝的诗歌和古文上面。骈文在唐朝被列为文坛革新的对象,所 以创作较前朝少,质量也相对较差。再者,如论及骈文,自然以六朝徐陵、庾信 等人为先,六朝时期是骈文最为繁盛的时期,无论是创作技巧或是创作观念都十 分成熟,对后世影响巨大。徐庾等人也是中国骈文史上取得成就最高之辈,其研 究的意义和价值也相对较大。卢照邻虽然位及“四杰”之列,由于“四杰”本身 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要远远大过骈文创作,且王勃的总体成就高过其他三人,因 此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就没有对卢照邻骈文给予过多的关注。 现有卢照邻骈文研究成果,笔者粗略统计作了分类: (一)有关卢照邻骈文内容的研究著作。就学界骈文研究状况来看:骈文专 著研究方面,大陆方面,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骈文专著皆为骈文发展的整体研究。 有关卢照邻骈文的论著如下: 瞿兑之先生中国骈文概论 (世界书局 1936 年) 。 中国骈文概论从诗三 百开始阐明骈文起源至清代骈文及骈文支流八股文和律赋为止,对中国古代骈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的发展作了大致梳理,其中涉及卢照邻骈文时,将“四杰”合论,认为他们文章 的短处在于形式一律,没有意义蕴涵其中,仅仅是表面文字功夫,对四杰骈文评 价不高。 刘麟生先生中国骈文史 (上海书店 1984 年) 。 中国骈文史也是着眼于 骈文的历史发展过程,但谈到“四杰”骈文时,刘麟生先生则认为是“现代化而 古意全失” ,肯定了“四杰”的骈文创作,此书言简意赅,观点较为独到。 姜书阁先生骈文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 。姜先生的骈文史论 应该算是骈文研究界的一部力作。全文以骈文的文体之名开始,非常详细地论述 了骈文特点、发展历程,所搜集的文史资料十分详尽丰富,见解也深刻鲜明,其 中对于卢照邻骈文评价很高,认为是前人少有且高过同时代人的优秀之作。姜书 阁先生此书对了解卢照邻骈文特点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尹恭弘先生骈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 。这是一本从文体学角度 探讨骈文体的小书。作者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特殊性格切入,来剖析骈文体的发 生,发展,功能和美学特点,使人易于掌握骈文体的特性。在谈到初唐骈文时以 “宏博化”来评价“四杰”在骈文史上的贡献,对卢照邻骈文同样给予肯定,亦 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李升召、王朴、瞿兑之三人合著骈文学 (海口出版社,1994年) 。 骈文学 介绍了骈文的演进与发展,并列举了历代骈文作家及代表作品,论及“初唐四杰” 骈文时认为他们文风较为浮艳,评价也不高。 于景祥唐宋骈文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国骈文通史 (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是两部观点较为独特的骈文研究作品。在中国骈文通史 中作者详细阐述了骈文的发生,发展及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论述有力,观点鲜 明。 唐宋骈文史则以唐宋时期骈文的发展和作家为对象,评及卢照邻骈文时肯 定了他骈文创作中的贡献。另外,作者对于骈文的定义范围较为宽泛,收录了许 多唐代作家如柳宗元的赋于其中,引发了学界对于骈文与辞赋界定的讨论。 莫道才骈文通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 。全文结合骈文学和骈文研 究的历史与现状,从文体特征,风格流派,体类,历史演变等全方面论述了骈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对“初唐四杰”的骈文贡献作出了肯定。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高先生的唐宋文举要 是一部研究价值相当高的作品。全书出分甲乙两编。甲编收录了唐宋时期重要散 文,乙编则收录了唐宋的重要骈文。在乙编里,高先生挑选了卢照邻骈文中具有 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并对其骈文创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 。 骈文与散文 是注重骈散对比研究的著作。在论及唐代骈文时,同样肯定了“四杰”对于骈文 文风转变所作出的努力。 骆祥发的初唐四杰研究 (东方出版社,1993 年)与张志烈的初唐四杰年 谱 (巴蜀书社,1993年)是针对“四杰”整体的研究,分为生卒年月,生平经历、 思想发展及诗文特点多个部分,作出较多考据。但对于卢照邻骈文的论述较为简 单,涉及不深。 文学史、批评史中涉及卢照邻骈文部分的有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人 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罗宗强、郝世峰主 编隋唐五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王士菁唐代文学史略 (湖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中华书局,1993 年) 、王 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乔象钟、陈铁 民主编唐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聶石樵唐代文学史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等,都较为简单的介绍了其骈文特点。 港台方面,骈文研究也没有停滞。以台湾学者张仁青为代表,张仁青的中 国骈文发展史 、 骈文学 、 中国骈文析论 、 骈文观止等系列著作,对于骈 文史的研究起着积极作用,大体上肯定了“四杰”的骈文贡献。 (二)有关卢照邻骈文内容的研究论文。就论文方面来看,70 年代以来约百 来篇骈文研究,关于初唐四杰的部分不多。其中有针对“四杰”骈文整体情况的 研究,也有少数几篇是针对卢照邻个人骈文的研究。 高光复的论四杰辞赋与初唐文风 (文史哲 1990 年第 5 期) 。此文以发展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辨证的观点看待四杰辞赋与唐初文风的关系,精辟分析了“四杰”文风中存在的 既有陈隋之气,又有初唐风骨的两面性,肯定了“四杰”的骈文创作,视角与眼 光相当犀利。 任国绪的初唐四杰非“浮躁浅露”之才辨 (北方论丛 1984 年第 2 期) 、骆 祥发初唐四杰与“浮躁浅露”说 (浙江师大学报 1991 年第 1 期)及唐春生的 为初唐四杰“浮躁浅露”辩诬 (重庆师院学报 1994 年第 2期)对唐代张说赠 太尉裴公神道碑记载的裴行俭对“四杰”曾有“浮躁浅露”的评语进行了驳难, 从文学创作观中肯定了他们取得的文学成就。 葛晓音的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 (求索 1990 年第 3 期)针对“四杰”作品 中存在的齐梁靡风和初唐风骨的矛盾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成纪的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 (文学遗产 1994 年第 5 期)从病理学的角 度对卢照邻的不同时期文章思想内容和作品风格的改变加以分析,得出不少新的 结论。 温文斌的显隐难遂病才子 新旧始更雅文风 卢照邻简论 (阴山学科 社科版,1995 年第 3 期)是从卢照邻思想个性的角度结合作品来论述他在初唐文 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的。其中多处对卢照邻骈文进行了深入分析,条理生动清晰。 杜晓勤的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文学评论 1995 年第 5 期)是一篇分析视 角独到的佳作。文章从隋唐之际复兴的儒学思想、道家思想与魏晋时期六朝士族 尊奉的儒、玄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内涵的结论。而正是这 种不同,对初唐中下层的文人心态和人生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初唐四杰” 文学创作革新的思想根源。对于卢照邻骈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和哲理意义,杜晓勤 也进行了分析,见解非常深刻。 阿忠荣初唐四杰的赋体创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年第 3 期)从赋的角度专门论述了“四杰”的赋体创作,肯定了他们对唐赋的繁盛开启 先河的特殊意义,对于卢照邻的骈赋分析也相当深入。 赵永建孤独的痛苦与缓释卢照邻诗文主旨探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1995 年 9月)是从卢照邻的人生不幸经历出发,探讨了其诗文的主旨与基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对了解卢照邻骈文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 莫山洪论初唐四杰对骈文的革新 (柳州师专学报 1998 年)通过对“四杰” 文学观及骈文作品的分析,总结了他们思想内容与审美形态上的崭新特色,展现 他们在唐代文学和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贡献,肯定了卢照邻及其他三位的儒家传 统文学观。 初唐四杰称号与骈文 (柳州师专学报 1998 年)是以“四杰”称号与 骈文关系为发出点的全新之作,认为其称号并非以诗而显,而是以骈文显称于后 世。文章理据结合较好,层次分明,说服力强,亦为很有创新思想的作品。 胡朝雯初唐四杰的辞赋、骈文对诗歌革新的影响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 2001 年)是一篇为“四杰”正名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四杰”骈文作品的分 析,得出了其文对诗歌革新的影响。 陶绍清试论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 (柳州师专学报 2001 年 12 月)则是从哲 学的领域探讨初唐骈赋中所蕴涵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辨,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卢照 邻骈文的思想意义,也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周来光、钟乃元儒道思想与卢照邻的文学创作 (江淮论坛 2002 年第 4 期) 从诗文的内容和风格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儒道思想对卢照邻文学创作带来的深刻 影响。 吕双伟,刘文富论卢照邻骈文的艺术特色 (柳州师专学报 2002 年)则是 单纯以卢照邻骈文为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作者从骈文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卢照 邻骈文在句型、文气、典事和个人情咸方面的独有特点,涉及的作品非常广泛, 针对性极强,有着较高的创新价值。 吕双伟的论卢照邻诗文创作中的“骚怨”精神 (云梦学刊 2002 年 9 月) 从其创作主体的“骚怨”精神出发,揭示了卢照邻诗文创作的特点和原因,理据 实在,分析充分。 姚圣良初唐四杰与楚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则是从 “四杰”前后文风的对比角度阐述了屈原与楚辞对其创作风格改变带来的影 响,对卢照邻的骈文作品亦有涉及。 总的说来,研究界对于卢照邻骈文的研究呈现了加深的趋势,但是仍然不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系统,而且有些作品观点缺乏新意,视角也偏于狭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2 卢照邻骈文研究的意义卢照邻骈文研究的意义 “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文坛上重要的代表人物,较之同时期活跃在政治舞 台上的贞观诗人、龙朔诗人,他们文学创作中所显现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 照邻清藻,宾王坦易,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1的特点,与“龙朔初载,文场 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事以徇其功,假 对以自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2的绮错婉媚相比,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靡音泛滥的六朝和唐初, “四杰”高调提倡诗文深刻真挚的感情,恢弘博大的气 势,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卓而不群的人格精神,并以创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文学主 张,实在是“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虚空而疲倦的细弱的虫吟里忽然传来的一声 霹雳。 ”3 历来对于“初唐四杰”诗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过其文。特别是在唐代文学的 研究领域中, “长期以来,人们论四杰,还是以诗为多,至于骈文和赋,除了秋 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少数篇章外,几乎绝少论及。 ” 4久而为之,就会给人们的文学观念中带来一些错误信息,对“初唐四杰”研究采 取重诗轻文的态度,有的甚至略过其文章这一主要环节。 “初唐四杰”称号,张鷟在朝野佥载载: “ (卢照邻)秩满婆娑于蜀 中,放旷诗酒,故世称王、杨、卢、骆 。 ”5郗云卿在骆宾王集序中也提及: “高宗朝, (骆宾王)与卢照邻、杨炯、王勃,文词齐名,海内称焉,号为四杰 。 亦云卢骆杨王四才子。 ”6刘肃在大唐新语里亦有录: “华阴杨炯与绛州王勃、 范阳卢照邻、东阳骆宾王,皆以文词知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 。 ”7由此可知, “四杰”之文在当时可谓是四海皆知的。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 “王杨卢骆 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轻薄为文”是王杨卢骆在当时受到众人讥讽的, 所谓的“当时体” ,历来争论很大,有观念认为指“四杰”之诗,本文认为“当 时体”是指唐初仍占据统治地位的骈文。虽然在自六朝开始已经有文人注意到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坛出现的陋习,并积极提倡革新,但是革新的内容也只是限于文风,真正涉及到 体格的还是后来的“古文运动”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考唐自贞观以后,文 士皆沿六朝之体,经开元、天宝诗格大变,而文格犹习旧规。元结与孤及始奋起 湔除,萧颖士、李华左右之,其后韩、柳继起,唐之古文,遂蔚然极盛,斫彫为 朴,数子实居首功。 ”8所以,当时文人虽然寻找突破旧文风的途径,但究竟是以 骈体进行写作。 “ 容斋四笔云: 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其用骈俪作 序记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而后来颇议之。 杜诗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 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谓此耳。 是知讥评四杰文章, 在当时已成风气,容斋之言,最为平允。 ”9 人们认为“四杰”的骈文中,仍脱离 不了六朝和隋唐初华丽浓艳的流弊,显得“浮躁浅露” ,所以嘲笑其“轻薄为文” , 竞相指责。可见“四杰”称谓,时人多针对其文而冠。 “继承北朝系统而立国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个尚质的时期,王杨 卢骆都是文章家, 四杰这徽号,如果不是专为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 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 ”10正 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四杰”这个徽号主要是针对他们骈文而来的。所以,在“四 杰”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他们骈文给予足够关注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就可 见一斑了。 卢照邻是“四杰”中年龄较长的,也是悲剧色彩最为浓重的一个。无论是身 世遭际或是人生信仰,卢照邻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的特征。卢自幼接受过良好的 教育,且文词通达,才华出色,所以他的骈文作品能够代表唐初骈文发展的水平, 也能够反映“四杰”为文的普遍特征。另外,卢照邻将骈文创作中的某些方法技 巧带入到诗歌的创作领域中,为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总之,对卢 照邻骈文进行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研究工作十分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以 卢照邻骈文为研究对象,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求能起抛砖引玉之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卢照邻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思想卢照邻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思想 2.1 卢照邻的生平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现今北京大兴附近)人。现在学界对于他的生 平情况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详细了,因此本节就卢照邻生平大致介绍一下。 卢照邻生大约生于唐太宗贞观初(633-635 左右) 。其家庭情况与求学经历史 料记载得也比较简单。刘昫旧唐书.文苑传载: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 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 、 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 签,王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 此即寡人相如也。 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 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 、 五悲 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 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兄光乘,亦知名,长寿中为陇州 刺史。 ”11稍晚于卢照邻的唐高宗调露初的进士张鷟在其文朝野佥载中提到: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 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后为益州新都尉,秩满婆娑于蜀中,放旷诗酒, 故世称王、杨、卢、骆 。 ”大约卢照邻年幼时曾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并出仕 为官颇受器重。但中年染疾后便辞官归隐,生境窘迫,潦倒穷困,不堪忍受病痛 而投水自沉。 据现存有关卢照邻的文史资料综合整理来看,卢照邻可能系世家望族之后, 他在释疾文.粤若中自言: “尚书抗节兮,属炎灵之道丧;中郎含章兮,遇金行 之纲颓。彼圣贤之相续,信古往而今来;暨中朝之颠覆,家不坠乎良箕 弥九叶而逮余,代增丽以光熙。清风振乎终古,妙誉薰乎当时。皇考庆余以弄璋 兮,肇锡予以嘉词,名余以照邻兮,字余以升之。 ”12李雲逸在卢照邻集校注 中说: “远祖为东汉卢植,灵帝时官至尚书,西晋卢谌为并州刺史刘琨从事中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自谓系谌之七世孙。范阳卢氏为北魏、北齐以来之世家望族。后虽累叶衰微,子 孙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夸。照邻于释疾文.粤若中亦颇有炫耀之意。 ”13另卢在 寄裴舍人诸公遗衣药直书中提及: “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 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 ”据此推测,卢照邻早期的家庭状况相当殷实。 年幼时卢照邻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十余岁,他南下求学游历, 曾师从曹宪、王义方等人。曹宪是隋唐之际比较重要的文选学家,为文选 注音,他与弟子李善等人专注文选学,可谓是一位骈文研究的大家。此外他 的曹宪集 、 尔雅音义 、 文字指归在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 均有存目,博学广闻。王义方系唐贞观元年吉安县丞,曾经进入黎峒办学,教授 礼义,兴振文风,思想开化昌明。这样的教育熏陶,令卢十分受益,以至在释 疾文.粤若 中自诩: “余幼服此殊惠兮, 遂阅礼而闻诗。 于是裹粮寻师, 褰裳访古 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风惊。 ”可见,他对自己 求学路程和学成的结果是相当满意的。 青年时,卢于京都洛阳求官为仕。在唐初时“太宗外厌兵革,垂衣裳于万国, 舞干戚于两阶,留思政涂,内兴文事。王、魏、来、褚之辈以才术显。咸能起自 布衣,蔚为卿相” ( 南阳公集序 )的宽松政治氛围下,为卢照邻为官之路提供了 较为优越便利的条件。大约在他二十来岁时,出任邓王府典签。邓王元裕系唐高 祖第十七子,闻卢照邻“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 甫见而神倾” ( 释疾文.粤若 )的才名,纳而用之。邓王为他颇为赏识,曾在群客 面前以司马相如相许,视如知己。高宗麟德二年(665) ,邓王卒。或许在这段期 间“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 ( 穷鱼赋并序) , 经历了一段牢狱生涯(另有狱中学骚体一文) ,详细情形,未可知晓,无法考 证。 麟德二年(665) ,又有作高宗总章二年(669) ,卢照邻出任新都尉(今四川 新都) ,自长安赴蜀州任职,此时他正值盛年。恰少年英发, “含章是托”的王勃 也因斗鸡檄一事被高宗下令逐出沛王府(王勃本任沛王李贤王府修撰,因为 写假托沛王之鸡声讨英王之鸡的戏文被高宗得知后,认为其挑拨诸王子关系,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为恼怒并下令逐出王府) ,在巴蜀之地游玩与卢相识。两人相知如故,纵情于山水, “婆娑于蜀中,放旷诗酒” ,并有应和之作。在蜀期间,卢照邻曾与一郭姓女子产 生了爱情,并有了婚约的盟誓。然而卢照邻后来却离蜀不归,杳无音信,抛下已 有身孕的郭氏,以至骆宾王作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一诗,代郭氏谴责卢照临 的薄悻寡情: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限蜀川。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 水瀍。掷果河阳君有分,卖酒成都妾亦然。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 种。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无那短封即疏索,不枉长情守期契。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对三秋。情知唾 井终无埋,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来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14世人对卢始 乱终弃的行径多加指责,他的这段失败感情可能也是后人对他人格贬讽的一个重 要原因。 在蜀期间,卢照邻不幸感染上“风疾” ,秩满后便离蜀回到长安治病,先后在 长安、洛阳等地求医问药。随后在关西太白山下服药养病,又逢家门横祸父亲去 世“丁府君忧,每一号哭,涕泗中皆药气流出,三四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 ( 与 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 ) ,病情更加严重。晚年,卢照邻因家难恶疾以至贫困无 依,身心倍受摧残,转而信奉老庄以求精神安慰。但终于忍受不了病痛和生活的 折磨,自投颍水了却一生。 张燮在幽忧子集题词言: “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 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 对卢照邻的悲剧一生作了总结,其凄苦之情令人恻动不忍。15 2.2 卢照邻文学创作思想卢照邻文学创作思想 唐初,骈文依然保持着徐陵、庾信以来形成的绮错竞采遗风,浮靡之气,纵 横南北。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 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伯。 ”16高步瀛在分析初唐文风时也谈到: “唐 初文体,沿六朝之习,虽以太宗之雄才,亦学庾子山为文,此一时风气使然,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不关政治污隆。 ”17太宗皇帝本是好华艳浓郁文风之人,其下御用的文人如虞世南, 上官仪皆沿袭了六朝以来的文风,自上而下的倡导使得当时很多的文人在创作时 仍然跟随大流,以至出现了这种华艳之文占据主流的局面。 当时,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对文风不振,骨气不存的情况提出了大胆的批评。 早在隋初,李谔就曾上书文帝,对六朝文学和文坛充斥的浮靡之风全面否定: “下 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 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 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18初唐谏臣魏征在群书治要序里也 尖锐指出六朝之文是“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骋末学之传闻,饰雕虫之 小技,流宕忘反,殊途同致” ,19要求改革文风。 为响应改革浪潮的呼声,卢照邻也积极投身到改革文风的行列中,倡导去除 “江左遗风” ,突显文质相宜,教化民风的文学创作主张。 2.2.1 恢复礼乐的社会教化作用恢复礼乐的社会教化作用 卢照邻十分反对文章缕金错采,华而无用。对于文学所应具备的风雅精神, 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昔文王既没,道不在于兹乎;尼父克生,礼尽归于是矣。其后荀卿、孟子, 服儒者之褒衣;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 雅 颂 之风,犹绵联于季叶。 ( 驸马都尉乔君集序 ) 卢照邻是所受儒学教育很深之人,尤其是齐鲁之学。 “北朝时期,齐、鲁一带 的士子自始至终保持着经世致用的儒学精神。由于初唐四杰继承的是北方儒 学以恢复王道、推行仁政、经世致用的人生精神,所以他们不但与南朝门阀士族 只知以衣冠礼乐相尚、盛谈性命玄理,罕关世务的处世态度异趋,且与龙朔 诗人才优德薄 、轻儒背道、追逐名利的人格不啻天壤之别。 ”20卢照邻坚持文 政相通,主张在创作的过程中要遵循文王以来的礼乐之道,以起经世济国,恢复 王道的政治教化作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闻夫歌以永言,庭坚有歌虞之曲,颂以纪德,奚斯有颂鲁之篇。四始六义, 存亡播矣。八音九阕,哀乐生焉。是以叔誉闻诗,验同盟之成败;延陵听乐,知列 国之典彝。(乐府杂诗序) 乐府诗集序中,卢照邻强调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竭力改变文坛风气。 而对于那些巧于雕琢却无实际功用的作品,卢照邻极为不满,文章不应该是仅仅 宣泄个人情感的手段,甚至按照他礼乐教化的观点来评价,屈原、宋玉等也仅为 “弄柔翰”的能手,其“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 。他还积极标举“建安风骨” 的大旗,期望将兼济天下的抱负情怀付之文中,用自己真正的心情与声音去写作 同时,他认为文章所起的社会功用极为重要。他在南阳公集序中道: 昔者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虎据西秦,焚诗 书以愚黔首。通其 变,参天二地谓之神;合其机,一阴一阳谓之圣。是以楚、汉方斗,萧、曹、绛、 灌负长剑于此时;袁,曹已平,徐、陈、应、刘弄柔翰于当代。圣人方士之行, 亦各异时而并宜;讴歌玉帛之书,何必同条而共贯。文质再而复,殷周之损益足 征;骊翰三而始,虞夏之兴亡可及。美哉焕乎!斯文之功大矣。 礼乐之道,可以拯救苍生,普济天下,而文章正是宣传儒家礼乐的最好工具, 能够起着兴国或亡邦的政治功用。虽然在这点上,他对文学的政治作用有点夸誉 过度,但是“文应致用”的现实主义态度确是值得肯定的。 2.2.2 文质并茂的诗文创作观文质并茂的诗文创作观 文采与内容(或者说是质与文)的把握,是创作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环,也是 评价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就将质与文的关系作了 非常完整的诠释,主张既要不“为情而造文” ,又要不“为文而造情” ,达到“文 不灭质,博不溺心” ,方才是文质彬彬。对此,卢照邻主张: “凡所著述,多以意 为宗;雅爱清灵,不以繁词为贵” ( 驸马都尉乔君集序 ) ,这与刘勰十分相契。 多以意为宗,强调了文章应该言之有物,不要流于空乏的形式;雅爱清灵,推崇 自然而隽秀的语言,不矫柔造情,铺陈无度,专作雕字刻句之事。这在淫靡之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遍布的当时文坛,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一声棒喝。 对于华而不实的六朝文章,卢也辩证地看待了其优劣之处。他反对六朝文风 中出现的因袭模仿之弊,对于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抨击: 其后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落梅芳树,共体 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亦犹负日于珍狐之下,沉萤于烛龙之前。辛勤逐影, 更似悲狂,罕见凿空,曾未先觉。潘、陆、颜、谢,蹈迷津而不归;任、沈、江、 刘,来乱辙而弥远。 ( 乐府杂诗序 ) 南北朝文人作品多是无病呻吟,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离愁别绪,都同出一辙 没有新意,与汉魏人的作品优劣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六朝文人在错误的创作道 路上越走越远,则注定会有“八病爰超,沈隐侯永作拘囚;四声未分,梁武帝长 为聋俗” ( 南阳公集序 )的结局。 在强调质文并重,改革创新的同时,他还能用较为进步的文学观对前朝文学 取得的成就予以了充分肯定: 两班叙事,得丘明之风骨;二陆裁诗,含公平之奇伟。邺中新体,共许音韵 天成;江左诸人,咸好瑰姿艳发。精博爽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散风 流,谢宜城缓步于向、刘之上。北方重浊,独卢黄门往往高飞,南国轻清,惟庾 中丞时时不坠。(南阳公集序) 无论是奇伟雄浑还是音韵天成、无论是精博爽丽还是疏散风流,卢照邻能够 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保持欣赏和钦慕,比起一味否定前朝文学成就之人, 多了一份胆识与眼力。 本质上而言,卢照邻“经世致用”的文学观是对前人思想的沿袭,从文学理 论发展的角度而言并无多大超越。但是敢于在靡文激流中奋勇搏击,发常人不发 之声,这本身就是桀骜不驯人格的一种彰显。并且,能够主张传统创作思想“诗 言志”应重新回归于文学舞台,唤醒人们对文学创作的真正认知,这也是与时代 同行的进步。正如他自己所言: “其有发挥新题,孤飞百代之前;开凿古人,独步 九流之上。自我作古,粤在兹乎?”敢于放开视野,将开创新路的任务交由自己 亲自去完成,尝试在传统中开拓新的境界,超过前人各家的成就,这种魄力与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着,即使仅仅是卢照邻的个人理想,即使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不被认可,它也同 样会有着令世人肯定与叹服的一面,那就是唐人独立与自信的时代精神的在文学 中最深刻的表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 卢照邻骈文的义界卢照邻骈文的义界 3.1 骈文的定义骈文的定义 要言卢之骈文,首先要说骈文。什么是骈文?在诸多骈文史中,很多学者都 谈及此。 “骈文”又称为骈体,骈俪或四六等等,如柳宗元乞巧文云: “眩耀 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 触手” ,将骈俪与四六并称。姜书阁骈文史论中,将“骈”进行了解意。在说 文中, “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 。段玉裁注引汉书.平帝本纪曰: “併马 谓之俪驾,亦谓之骈。併、骈皆从并,谓并二马也。骈之引伸,凡二物并曰 骈。 ”这就指明骈文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文句皆两两相并而成偶者。然并非两两相并 就皆是骈文,姜先生在骈文特征中给出了如下几个要求:首先是同样结构的词句 之两两并列,如骈之驾二马。这种并列的排句,自然以两句或四句为主,但早期 的骈文往往不限为偶数而间有三句者。其次,词句讲求对偶,形成成仗。第三便 是音韵协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骈文中章句之内的音韵要抑扬顿挫,诵读后会感 觉到音节之美。第四就是用典使事,雕饰藻采,讲究炼词铸句。21如南朝梁江淹 的别赋有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 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 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 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 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惊。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22 文章从人的心情与失落情态开始写起,围绕着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别离 之情而引发的千愁万绪,层层深入。全篇感情基调都十分凄楚,但是作者能够不 重复拖沓地铺陈,在接下的文中通过行子别,富贵别,游侠别,从军别,佳人别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煽情,语言运用浓艳华美又显得和谐自如,用典考究工整, 如后文中的“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分用秦舞阳见秦王和聂荣哀其弟事, 不显得突兀和生僻;再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中“日暮途穷,人间何世?将军一 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韵律流畅,朗朗上口,这些都成为古 代骈文中的典范之作。 于景祥先生在其中国骈文通史里也大致将骈文特征归之为讲究对偶,讲 究声律,讲究用典,讲究藻饰四大类,并且在讲究对偶一章着重列出了对偶的方 法和几种对偶的句式。23莫山洪在骈文.骈文的界定.骈文的发展史一文中将骈 文归总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组成,具有对仗、用典、 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态的与散文相对的形式华美的文体” 。24莫先生给出的定 义其实也是从结构,修辞,用典和音韵几方面着手的,与姜书阁、于景祥先生一 致。大体来看,从行文整体结构,言辞要求和韵律要求而言,骈文如上所述,有 一套明确而极具审美性的界定标准。 3.2 骈文与辞赋的关系骈文与辞赋的关系 既然已经能够说明什么是骈文,为何又将卢照邻骈文的界定单列出来加以讨 论?因为这其中涉及到骈文研究中出现的争议性较大的问题:骈文与辞赋如何界 定。 骈文与散文的分界较为明显。从句式结构来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而散文 以散句为主。虽然有些骈文中也有散句,而散文中也存在对偶,但总体数量是绝 对的。再者,骈文与散文在文风与功用上也大不一样。蒋伯潜、蒋祖怡在骈文 与散文中,明确将骈散之分划为三部分: “一是气质的差异。散文主文气旺盛, 则言无不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二是功用和态度的辩别。散文家认 为文以明道,态度是严肃而谨慎的,骈文家认为文美则为文章本身价值,态度是 散淡超然的。三是性质的不同。散文雄伟如俗世中的伟人,骈文闲逸如出尘的高 士” 。25其实散文中也有闲适潇洒的作品,而骈文中也不乏雄厚明朗的篇章,文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的性质应该不成为区分两者的标准,不过就其总体风格和社会功用而论,这种结 论还是比较完善的。 然则,骈文与辞赋的关系就较为复杂了。如何界定卢照邻的骈文,辞赋与骈 文关系的界定是关键。现存的卢照邻文章里,除了序七篇,对问一篇,书三篇, 赞两篇,碑一篇外,还有著名的驯鸢赋 、 穷鱼赋和五悲 、 释疾文等 辞赋八篇。如何正确将其归类,对于研究卢照邻骈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骈文与辞赋,研究界学者意见也是莫衷一是,大约存在三种意见:一是骈文 就包括辞赋;二是骈文不包括辞赋;三是包括骈赋而不包括其他赋文。在关于 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谭家健将现今辞赋研究作了总结,并给出了自己 的意见: “我认为,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特色和产生、发 展、变化的历史。在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 辞赋并不隶属于骈文,骈文亦不被视为赋体。二者有交叉关系,那就是六朝骈赋。 至于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骈文” 。26当然,与 之意见相左的于景祥先生就主张将辞赋与骈文综合,他在唐宋骈文史中还专 门列出了诸如李白、杜甫之赋的小节,范围宽泛很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骈文与辞赋特点的相近。两者都存在对偶句式,都 存在对仗的齐整,用典的讲究,词藻的修饰和音韵的流畅等特点。针对这一问题, 莫山洪先生主张“最好是将以赋名篇的作品排除在骈文之外,例如庾信的哀江 南赋属于辞赋, 哀江南赋序属于骈文。否则,即使是标准的四六句式,只要 以赋名篇的,就应试属于辞赋” 。27对于这样的划分,可以让问题简单,而且古人 选本如李兆洛骈体文钞 、陈均唐骈体文钞等骈文选本确均不收赋,但如以 名分类的话,避问题而谈结论,则过于武断了。试举南朝鲍照芜城赋一例: 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消防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市场研究顾问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精益生产专家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比例分析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短视频策划人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职位招聘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债务咨询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信用评估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股权投资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财务核算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医疗技术安全培训课件
- ICU获得性衰弱课件
- 消毒供应中心不良事件案例
- 公安系统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 初中美术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科技之光》课件
- (正式版)DB61∕T 1466-2021 《检验检测机构危险废弃物处置管理规范》
- 2025年LNG车载气瓶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临床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团体标准
- 专利代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 知道智慧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山西师范大学)满分测试答案
- 卫生院医防融合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