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中 文 摘 要 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总体上是崇尚实学,在这种大环境下,傅山知难而上, 开始注疏千百年来少有人问津的墨子之学。 本文首先介绍了傅山诸子学研究的背景和特点, 一方面傅山的墨学研究也是 其诸子学研究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傅山的墨学研究资料除了 大取篇释 之外, 都是散见于傅山的诸子学研究之中。从墨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傅山的墨学研究开 启了秦汉以来的墨学研究先河,使千百年来沉寂的墨学得以重见天日。 其次,傅山的墨学研究集中于大取篇释一文,他注重明理的主观解读, 融汇经、子以解墨经之意。傅山的注解不拘泥于原文,往往从实际出发来诠释墨 经,其整个的论述当中,他本着“实在,斯名在”的原则,汲取了庄子思辨中关 于相对性的合理因素,重视因明论证中的思辨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古代逻辑思想 中的思辨性; 傅山的墨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经子思想之间的不同进行比 较来说明分析墨学,他赞同墨子名实思想,反对“名”的永恒性,在论证的过程 中,傅山又以名学的观点反对了儒家的法先王思想。也反对了公孙龙子的看法。 傅山不仅在语言的训释方面来解墨经,还在墨家思想进行了阐发,傅山肯定了墨 子“兼爱思想” ,还提出了自己的“爱众”的思想。 傅山认为大取篇释兼涵儒义,是后期墨家的作品,已经和早期墨家的主 张相行甚远。在对同异论的论述上傅山认为“同”的观点在“类同” , “异”则在 于“类不同” 。他认为万物没有全异的现象,异中必然有同。也无全同,必有其 异。不落入主观唯心,也不落入客观唯物,以见分与相分的关系分析,以各范畴 皆有同有异,恰是万物皆各有同有异。傅山指出“名”分为“实指之词”与“想 象之词” , 傅山这样重视客观之“实” ,反对“名”的绝对概念,突显了他重视 征实学风的特色,体现了他走向事功的思想进路,这与其经世思想有不可割裂的 关系,因为这个倾向是晚明清初不可避免的学术潮流,傅山处居此刻,他正是要 以墨子思想的崇实重功与泰州学派的庸言庸行相为结合,已开启一代新思想。 关键词关键词:傅山;墨学;名实; iii abstract in ming-qing time ,the social advocate shi xue. at that circumstances,fu shan begine to commentary and subcommentary mohism thats nobody wants or shows any interest in. this text introdu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feature of fushans study on non-confucian classics.one hand the study on mohism is a part of fushans study on mohism. on the other hand apart from da qu pian shi,also sporadically appear his other non-confucian classic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n mohism, fu shans study on mohism opens the new time of mohism.the study makes mohism is delivered from oppression or persecution. next, fu shans study on mohism focus on da qu pian shi. he emphasizes the subjective reading of ming-li . and explanatiion with confucian classics or not, his comment not be formalistic for original .always interpretate mo jing form reality . in all his discuss ,hebases on shi zai si ming zai . he learns zhuang zi s relativities sound elements. he attaches importance yin-ming speculation views. improve and perfct ancient logic . another featrue ,he u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fucian classics or not to analyze mohism. he accept mo zi s ming-shi, criticize the confucian content of da qu pian shi. he also against confucians fa xian wang .also oppose gong sun-long; fu shan not only explanation language ,but also elucidate mohism.he affirms inclusive care, and proposes universal love. fu shan criticize the confucian content of da qu pian shi . its later mohist works. already be far away from early mohists in the discuss of tong-yi he think like is lie in similar class.differentis lie in the different class. he think the universe is not have all different phenomenon. there is inevitable the same in the differences. not fall into subject idealism ,and objective. his all study on this reflect its shi xue feature. key words:fu shan;mohism;ming-shi 1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1 前言 1644 年,满清入关,一方面使秉承“坚夷夏之防”儒家主张的明朝知识分子用 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国家,一方面也使他们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这样明朝的知 识分子和满清的统治者之间就有了两方面的对抗:一是武力上的,一是思想上的。 随着清军的逐渐推进,1683 年,台湾的郑明投降清朝,宣告了两者武力对抗的 彻底结束。 同战场上的血腥和波折一样, 思想界的知识分子也在战争中充实了自己, 经历一番番的思想变化,诞生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李顒、颜元等等 思想界的巨人,成就了一个可以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其中傅山、顾 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顒、颜元更是被梁启超并称为“清初六大师” 。从他们 的历程来看,有的文治武功并举,有的专治学术,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从民族 大义、民间疾苦的角度出发来关注学术,他们深刻批判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虚, 认为正是王阳明及后学在学术上导致了学术蹈无虚空的风气,在政治上导致了明王 朝的灭亡,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 “以一人而易天下,古之有矣,王夷甫 之清谈,王介甫之心说,其至于今,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 ” 在评判了宋明理学 的缺失,魏晋玄学的虚无之后,他们将学术的眼光投向了汉学,突出强调了学术一 定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不能离开经验去追求理论,做学问不是格物以求内心之天 理,也不是静坐以知内心之良知,而是要从实际的调查出发,对此王夫之曾说: “明 人道以为实学,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这便是实学的发轫。和王夫之、 顾炎武一样,傅山也是实学的推动者之一, 他说: “宋人议论多而成功少,必有病 根,学者不得容易抹过。 ” 在他看来由宋至当时,儒学大家寥寥无几的原因就是因 为宋人做学问空谈心性而不及实际,他认为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解决国计民生中的实 际问题,治学作文人,就要以国家为重, “经术蔽腐儒,文章难救时。谯郤富典故, 建议草降辞。龌龊处人国,缓急将安裨! ” 和其他人相比,在晚明清初的实学流派里,傅山无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绝无仅 有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无论是在传统的经学、史学,还是在文学、书法、医学 顾炎武 四部丛刊 亭林文集卷三 顾炎武 日知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 王夫之 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 第 16 册 傅山霜红龛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卷三十六杂记一 傅山霜红龛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霜红龛集卷三咏史 2 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成果,尤为可贵的是他研究诸子学的方法,使沉寂一千余年的诸 子学研究重见天日, 正如侯外卢的评价: 清初大儒也有吸收释道方法论者如王夫之, 有兼赞墨学者如顾炎武,但他们都摆脱不开正统思想的形式。惟独傅山不然,他大 胆地提出了百家之学,对于六经与诸子无可轩轾地加以阐发和注释,首开近代子学 研究的蹊径。这不能不说是 17 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支异军。” 对于因为历史的原因历代都不重视的墨学,傅山知难而上,对其进行注疏、训 诂,他的墨学思想的研究除表达了他对于“功利思想” 、 “经世致用”想法的愿望之 外,还在墨家逻辑思想上大力挖掘,初步的读通了奥义难懂的原文,而且开启了后 世汪中、毕沅等训诂墨经的先河。墨学虽非傅山诸子学研究当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傅山不仅在对墨学的文字训释上有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在其诸子学研究的其他 方面都有墨学的显现。 从历史上对墨学的研究来看,墨学自汉代以来,几近绝学,研究者凤毛麟角。 今天,正是提倡“大义” 、 “大利” 、 “大爱”的时候,墨学思想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 价值体系。自然研究傅山眼中的“墨学” ,有其必要性。据此谢启扬发表了傅山 与墨子一文,认为“傅山的墨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也具有思想史上的 意义” 。 此外,还有李元庆的傅山的逻辑思想读傅山和和李德仁的傅山书墨子经墨迹册论略 。对于傅山关于墨学的研究给 予高度的评价。 本文研究的方法主要以文献研究为主,从原著入手,参考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 写作。傅山对墨家的研究,迄今为止仅有大取篇释一文,其他的零星存在于其 他著作之中。在大取篇释中傅山在注释的过程中对墨家的主要观点做了评论,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希望通过一管得以窥全豹,在没有找到傅山散佚的墨子注之 前,能勾画出傅山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批评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对现今的墨 学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准确理解傅山对墨子的理解,把握傅山对墨子思想在哪 些方面做了阐发。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272 3 第一章 傅山诸子学思想和墨学研究 墨学研究在汉初墨家学派湮没之后就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困境,如果从政治的角 度来看,对于墨学研究的这种困境无疑政府的主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晚明清初, 战乱纷争,国家混乱,怀着治国平天下心愿的学士们分裂为两类:其一如顾炎武主 张回归汉学,推崇五经,以古为尊,这形成了清朝学术的一个主要的特征,本质上 是一种藉回归先秦经学对理学的反动;其二如傅山反对经学的权威性与独占性,打 破了自汉儒董仲舒以来独尊儒术五经的传统,实现了一种经子平等的学术观,这便 形成了清代学术的另一个主要的特征,而墨学研究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复兴,傅 山也就成为了近代墨学研究的先行者。 1.1 傅山诸子学思想及其墨学观 1.1.1 诸子学思想 1.1.1 诸子学思想 傅山(公元 1606 年1684 年)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山西阳曲人县西村人。 (今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 。初名鼎臣,后改为名山,原字青 竹,后改为青主,字号众多,有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 侨松等五十四种 。 作为封建社会晚期诸子学研究的开创者,傅山在诸子学说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尤其在思想性与研究方法上对后来的诸子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从内容上 来看傅山对子学的研究非常广泛,而纵观其学术研究的重点,也基本都在诸子研究 方面,这方面傅山的研究著作非常丰富,主要有老子注 、 庄子注 、 管子注 、 荀子注 、 列子注 、 墨子注 、 鬼谷子注 、 公孙龙子注 、 淮南子注等, 另外,其他零星的批注都散见在其霜红龛集当中。从傅山的哲学著作来看其哲 学思想也是在对诸子学说的研究和对理学批判中不断建立的,这一点近人侯外庐在 其中国思想通史有所描述: “傅山学术,犹存世的霜红龛集看来,是以系 统地研究或评注诸子百家为他的中心工作。 ” 总体来看,傅山诸子学说研究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他对诸子 的研究实际上超出了诸子研究本身的意义,更主要反映了学问研究的现实意义。与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272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272 4 其说傅山是在研究诸子,不如说更是在表达他自己有关现实的思想看法,以及在这 种现实关注前提下如何对待传统思想资源的他自己的有关看法。与之相应,傅山的 研究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方面是有明显的研究倚重,十分重视被长期忽视的 实用学问的研究。另一方面又力主学术研究的多元化,主张做学问不应厚此薄彼, 而应一视同仁。在以儒家道统背景下,就是要做到经子平等。 1.1.2 重视实学 1.1.2 重视实学 明代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已经产生,而作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晋 商,带动山西一带商业也十分发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傅山也接触到了当时的商 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农、工、商”的要求和愿望,要求冲决儒家商业 观思想的禁锢。文化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这种诉求映射到明清之际的学术研究上, 就是“实学”思潮的兴起。 “实学”思想的代表们认为宋明理学侈谈心性、脱离实 际,而主张崇实黜虚,表彰“日用常行”间的实用知识和学问。与此同时, “酷尚 子学”成为一股思潮,出现了许多有关先秦诸子的研究著作。如李贽有老子解 墨子批选等专著;王夫之著老子衍 庄子通等;黄宗羲则“九流百家之 教无不精研” 。对当时子学研究的盛况,顾炎武说: “当万历之际,士子好新说,以 庄、列百家之言窜入经义,甚至合佛老与吾儒为一,自谓千载绝学。 ” 这对傅山重 视子学研究有直接影响。一般书院主祀尧、舜、禹、汤、周、孔,而三立书院“祀 皋夔、稷、契、益诸圣人,而以各宦乡贤配东西庑” 。清代明立的事实和元代宋 立的历史,使学术界开始反思宋明两代的亡国经验教训,两代理学均占据了整个社 会的思想统治地位, 但仍逃脱不了灭亡与夷狄的命运。 从明朝中后期延续下来的 “反 理学”思潮在清初的思想界和明末的“实学”思潮交织在一起,傅山看到了理学弊 端,要清算理学的腐朽、空疏和误国。然而,清代统治者对理学的大肆提倡,促使 傅山那样的反理学阵营不断扩大。 他们力求从旧意识的羁绊当中超脱出来, 探求 “经 世实学”。傅山就认为“文章为实用” 、 “兴利之事,须有实功” 。 1.1.3 经子平等 1.1.3 经子平等 傅山生活的 17 世纪,知识分子鄙弃理学,崇尚子学研究,但“四书五经”仍是 顾炎武 四部丛刊 亭林文集 卷五 富平李君墓志铭 魏宗禹 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8 傅山霜红龛集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霜红龛集卷三十五 5 教育主流。明统治者继承宋风,提倡理学,而排斥子学。明末思想家们发现空谈性 理对挽救明朝的内忧外患于事无补,同时人们的思想为八股文束缚,独立思考成了 一种奢望。明朝灭亡后,傅山对科举制度有所批判: “仔细想来,使此技到绝顶, 要他何用?文事武备,暗暗底吃了他没影子底亏。要将此事算接孔孟之脉,真恶心 杀!真恶心杀! ” 对于宋明理学和当代学说,傅山道: “宋人议论多而成功少,必 有病根在,不得容易抹过” ; “李念斋言:东林好以理胜人。性理中,宋儒诸议论 无非此病。 ” 傅山对于理学的“空谈”之病,意欲从诸子学说中找到经世之学。 另一方面,满清出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目的,也是极为推崇理学、排斥子学,史 载“仁皇夙好程朱,深谈性理,所著畿暇余编,其穷理尽性处,虽夙儒耆学, 莫能窥测,所征李文贞光地、汤文正斌等皆理学耆儒? ,又刊定性理大全朱 子全书等书,特命朱子配祀十哲之列” 。这对本来就反对理学的傅山更是一个 刺激。对此,他说:“以尧舜之冠,加于狗头之上,即可以为尧舜乎?”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傅山家庭教育也对其“经子平等”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 重要的影响。傅山说:“吾家自教授翁(六世祖傅天锡)以来,七八代皆读书解为 文,至参议翁(祖父傅霖)著;下至吾,奉离垢君(父傅之谟)教,不废此业”。 傅家一直以来对经子都极为重视,如傅山的祖父曾批点过汉书,并“渔猎六艺 百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傅山“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除 经书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骚、 赋皆须细读,其余任其性之所喜者略之而已。二十一史吾已尝言之矣。” 总之,傅山“经子平等”思想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无论是家学,还 是社会思潮的影响,都在促使傅山向“经子平等”迈进。 傅山对几千来无人问津的墨学进行关注和研究,就是在这种“经子平等”思想 基础上展开的。惟其讲求“经子平等”,所以也才能排除儒家正统偏见,从基础性 的注疏和训诂工作做起,以求能够还原墨学的本来面目。 1.2 傅山的墨学观 傅山霜红龛集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霜红龛集 书成宏文后 傅山霜红龛集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霜红龛集卷三十六杂记一 魏宗禹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82 傅山霜红龛集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霜红龛集卷二十五 6 1.2.1 墨家及墨家学术纲领 1.2.1 墨家及墨家学术纲领 墨家开创于墨子,墨子(据任继愈在其墨子与墨家一书中考证,墨子生于 公元前 480 年,卒于公元前 420 年)姓墨,名翟,先秦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在公开反对儒家“差等之爱” 、 “厚葬”等基础之上创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墨家 学派。 淮南子要略训中说: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 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在师从空门 之后,学习当中,越来越发现儒家思想的弊端,进而自立派别,宣扬自己的“实用 主义”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十大政治主张。其中的“兼 爱”思想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中心,并且这也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及为之奋斗的 最高理想。尽管在汉代之后墨学淹没,我们不能否认墨家思想对于其他学说和后世 的影响。 墨学在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几近成为绝学,与吕氏春 秋所记载的“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 “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 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连其创始人的墨子的姓名、出身、里籍、生卒年月都无法明确。 仅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旬卿列传中简略附了一句“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 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死后,墨家又分为相里氏、相夫 氏、邓陵氏三派。虽各有分歧,但始终抱有“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信仰。 墨子53 篇,集中了墨子以及其后的墨家学派的思想和精神。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将其分为五类:记述墨子主要思想的 23 篇,即墨子的十大主张;记录墨子言行的 12 篇;一篇非儒是墨家后学捍卫墨学,反击儒学的专论; 墨辩六篇,是关 于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论述军事防御方面的文章 11 篇。墨家 学派从墨子创立到其衰微,其精华之处为其他学派所吸收, 墨子一书,是墨子 思想的集中体现。 1.2.2 墨学研究的兴衰 1.2.2 墨学研究的兴衰 墨学盛行的时期在先秦之时,韩非子在显学中说道: “世之显学,儒墨也” , 孟子在滕文公下中也说到: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 , 吕氏春秋当染篇记载: “孔墨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 天下。 ”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按照其上的说法,当时的墨学和儒学都 7 是弟子满天下的学派,从这里可见先秦墨学之盛。 在春秋时期盛极一时的墨学在经历了秦以后,逐渐开始衰微,到了西汉研究者 几乎绝尽,孙诒让墨子闲诂中说: “犷秦隠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 墨竟绝。 ” 。方授楚在墨学源流中也说: “墨学亡在西汉,其衰微乃渐而非顿, 及汉武帝用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表彰六艺,其传授始绝也。 ” 由汉代至清朝两千年的时间里,墨学备受冷落。期间仅有西晋鲁胜著有墨辩 注 (仅存墨辩注序 ) 、唐韩愈著有读墨子一文、唐乐台著有墨子注一 书(已亡佚) 、元代的陆友。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墨学研究在秦汉时期湮灭是 必然的,一方面墨学所提倡的兼爱、非攻等主张太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学说很 难持久的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汉武帝施行“独尊儒学,罢黜百家”的政策之后, 作为儒家对立面的墨学,它不像道学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因此很快的就在中 国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1.2.3 傅山的墨学观 1.2.3 傅山的墨学观 (1)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背景 明朝中期以后,时代开始发生变革。整个社会,潜伏着种种的危机。无论从政 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都有其特点。 在政治方面,晚明以后,朝廷日益腐败。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奸臣把持朝政。 上层统治机构疯狂掠夺土地、兼并土地,苛捐杂税不断,农民起义爆发。 在经济方面,明代中叶开始,城市商品经济、纺织、造纸、冶铁等手工业有了 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思想文化上,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运动的开展,在思想文化领域上,出 现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 三者反映在思想领域并没有直接塑造墨学的研究气氛,而是将宋明理学推到了 历史的终点,于是晚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其他的治国之道,实学呼之欲出,墨学 中透露出来的平等、博爱、尚贤等等无疑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 (2)傅山诸子平等的治学态度 时代产生了需要,傅山的作用就是为这个需要首先提供了产品。正如侯外 孙诒让墨子闲诂上海:中华书局 2001.655 方授楚墨学源流上海:上海书店 1989 .202 8 庐先生在对清初子学研究总结时说: “清初大儒也有吸收释道方法论者如王夫之, 有兼赞墨学者如顾炎武,但他们都摆脱不开正统思想的形式。惟傅山则不然,他大 胆地提出了百家之学,对于六经与诸子无可轩轾地加以阐发或注释,首开近代子学 研究的蹊径,这不能不说是十七世纪思想界的一支异军。 ” 作为傅山诸子学研究 一部分的墨学研究,傅山不但对墨学书籍做了批注、评注、校改以及训诂(大都已 经佚失,今仅剩大取篇释 ) ,不但有专注,而且还有不少内容散见在其他的文章 当中,就当时而言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思想之深,无人能比。 傅山之后直至民国,这是墨学研究复兴的苏醒期。这期间先后有毕沅、孙诒让 等人训诂墨学经典,从方法上都是和傅山一脉相连的。民国之后,梁启超、胡 适等人从西方逻辑思想等方面来诠释理解墨学,但是从源头上来看,对于墨学 研究的复兴,傅山是有着筚路蓝缕之功的。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272 9 第二章 傅山墨学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傅山墨学研究主要内容 21 傅山墨学研究文献 2.1.1 傅山墨学研究材料分布 2.1.1 傅山墨学研究材料分布 傅山在子学研究上,范围非常广。墨学是其研究的一部分。 大取篇释是傅山 唯一留存于后世的关于墨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大取篇释详尽地对墨子的大取 篇进行了阐释。另外,傅山在诸子思想的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诸子观点的相互 比较,在荀子批注和荀子评注中,就有对多处将荀子思想与墨学思想的比 较。在公孙龙坚白论中也将公孙龙子的思想与墨学思想进行了分析解释。除此 之外,还有散见于傅山其他作品中的对于墨学思想的解释,例如在庄子翼批注 当中就有对于墨子与庄子思想的比对。这些构成傅山墨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我们说书面材料上对于墨学研究的资料是有限的,更加富有深远意义 的,也是包涵最广的还是墨家精神对于傅山的影响是我们在研究傅山的时候体会到 的。如傅山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兼爱” 、 “交利”的思想,也正与其“实事求 是”的精神相吻合;其批判“奴儒”的观点中,又可以从墨家“非儒”的思想中有 所借鉴。墨家的任侠精神也与傅山的性格雷同。 2.1.2大取篇释 2.1.2大取篇释 大取篇 ,有“语经”之称。是墨子后学对其兼爱篇的概括与发展。其创 作的时代是当时各家学派论证辩难的之时,尤以公孙龙学派最为活跃。 大取篇 的思想主要是与公孙龙学派在对于“名实问题”上展开论争。 大取篇释是傅山 关于墨学研究现存的一篇。 墨子大取篇是古代逻辑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的 著作。 2.2大取篇释墨学研究及特点 2.2.1 重视名理的主观读解 2.2.1 重视名理的主观读解 名理问题,主要是围绕着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具体研究概念、名称以及 实际之间的关系。另外,傅山在哲学研究过程中,尤为重视独立思考,关注墨子的 大取篇也正因为其对于名实问题的关注。其在大取篇释中,不仅论述了名 实、是非、同异之辩,而且在注释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内容,根据其反正名主义的 需求,重新进行了阐述。在其整个的论述当中,他本着”实在,斯名在”的原则, 汲取了庄子思辨中关于相对性的合理因素,重视因明论证中的思辨观点,发展和完 10 善了古代逻辑思想中的思辨性,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侯外庐也评价傅山说:“ 墨 子大取篇释的注释,更是后来毕沅、汪中等训诂墨经的前行者,这种研究在 清初学者中只有傅山一人,我们不能不说在当时他的胆识高人一等。 ” 2.2.2 融汇经、子以解其意 2.2.2 融汇经、子以解其意 在傅山注释大取篇时,发挥自己博览诸子书籍的优势,重视对诸子之间思 想的比较。开拓了我们研究思维。例如,在墨子大取篇释中,在分析“智是 之世之有盗也”时,把其与管子的“仓廪实而知荣辱”进行了比较:所谓智者,是 知世之有盗也。若爱使之“仓廪实而知荣辱” ,故尽爱于一世之人,使食其力,而 弥盗必也。傅山赞同管子”仓廪实而知荣辱”的观点,并且他认为”智者”应该懂 得这个道理,使人人都自食其力,社会上就少了偷盗之人。傅山根据明清之际的社 会现状,引用管子的观点,将“尽爱一世人”与“自食其力”联系起来,体现了他 务实的精神,以及对子学的尊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经子平等”的观念。又 如,傅山非常重视荀子的研究 ,认为荀子一书是“以为着眼之先” 。 他 指出荀子中有“非墨而有近于墨家者言” ,不但看到了荀子与墨子言论当中的 相通之处, 同时又指出两者之间的相异之处。 他将荀子的 天论 与墨子的 墨子 大 取篇释中的观点做了比较认为:荀卿屡有非墨之论。此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 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庆时而使之?”与 墨子大取篇之语: “为暴之语大之为是也,而性为暴人歌天之为非也。 ” “歌天 之为, ”即从天而颂天之义。道固有主,相左者,而与之少合者如此。 傅山认为荀子与墨子在天道观上有相一致的地方。正是这样的对比分析让我们 看到了一个思路清晰、思维敏捷的学者傅山。他将诸子的思想进行互相比较,深入 分析,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荀子批注当中,他强调荀子一书“不全是 儒家者言,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书也。有儒之一端焉,是其辞之复而嘽者也。 但其精挚处则即与儒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非墨而又近于墨家者言。 ”还 论述到荀子的思想”其精挚处,则与儒远,而近于法家、名家。 ”傅山在诸子学的 互相比较中,兼收并蓄,包罗众家所长,思想独到。在对于其他诸子的评论中,他 说: “申、商、管、韩之书,细读之,诚洗东汉、唐、宋之粘,一条好皂角。 ”应该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278 11 借鉴诸子思想的创新思维,开拓思路,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 2.2.3 偏重墨子“兼爱” 、 “志功”思想 2.2.3 偏重墨子“兼爱” 、 “志功”思想 傅山在大取篇释当中,对于墨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训释上,他把更 多的内容放在了对于墨家思想的阐释上,深入挖掘了墨子的思想内涵。其中最为主 要的包括有:墨家的“兼爱”思想、 “志功”的思想以及逻辑思想。首先,是”兼 爱”的思想。在注释中,傅山肯定了墨子”兼爱思想” ,还提出了自己的”爱众” 的思想。认为,有人类,就必然群居,群居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必群” , ” 所以必须爱众” 。并且指出其所爱之众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之人。 ”用爱者,为其人 也;至于鬼,则非人矣。 ” ( 大取篇释 )既然爱众,必然利众。正所谓”兼相爱、 交相利” 。爱众必须利众, ”生以利天下与死以利天下名一,则生死亦不可惜也。 ” 为天下大众之利,生死无所所谓。当然,人都有私利,傅山提出了一个”正”的标 准,来解决私欲与爱众之间的矛盾。 ”正如墙之可以蔽御,又可以堵界而不过。 ”既 然天下之利不可以去,那就应该有一个平衡二者的方法。按照”正”的标准,又具 体的提出了正的”量”和”度”的标准。要”自立为之” 、 ” 各尽其所爱之量” 、 ” 取之有度” 、 ”爱之不偏” 。不能光想自己,要博爱,要”拊”即平等。这种思想在 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其次,傅山提倡”经世致用” ,所以更着重于讲求实际功 效。认为”兴利之事,须实有功,不得徒以志为利于人也” ( 大取篇释 )就是要 志功的统一,以”实功”作为衡量标准。 ”志” “功”应当是统一的。 ”志与功不可 相从而得以志为功也。故志是志,功是功,当辩也。 ” ( 大取篇释 )光有志,不能 说是有利于人的,应当实有功,才能叫做利于人。美好的志向应当与实际行动相联 系,确实有了好的效果才是真正的利于人。傅山这种对于志与功的区分,实际上也 是对于当时社会空疏的理学学风的一种批判。再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关于”逻辑思 想”论述。傅山在文中提出了所谓”实指之词”与”想象之词”的范畴。 2.3 傅山其他作品中的墨学研究 2.3.1荀子注解作品对墨子思想的解释 2.3 傅山其他作品中的墨学研究 2.3.1荀子注解作品对墨子思想的解释 荀子,我国战国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傅 山非常推崇荀子 ,并且完成了关于荀子研究的两部著作荀子评注和荀子 校改 。这两部作品成为后世研究荀子,以及傅山思想的重要依据。荀子的”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博众诸家”的思想积极的影响了傅山。虽多有诘难,但是总体上 12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诸子研究当中,也尤为重视对于荀子思想的探究,并且将其 与其他思想,包括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独到的 结论。 尧问篇 :傅山曰: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言。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 书也。有儒之一端焉,是其辞之复而啴者也,但少精挚处,则即与儒远,而近于法 家,近于刑名家。非墨而有近于墨家者言, 性恶一篇,立义甚高,而文不足付 之,伪字本别有义,而后世用以为诈伪,遂昧从人从为之义,此亦会意一种。 “非墨而有近于墨家者言” 是傅山对于荀子研究总结性的论断。 也是首创之言。 认为其思想”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 ,又”有近于墨家者言” 。可见其思想有与墨 家相通之处,也有与其不同的观点。 富国篇 :山谓:中有非墨二段,此篇啴不可言。傅山认为荀子的富国篇 ” 全非墨子” ,说明其经济思想的不一致。 乐论篇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墨笔眉批:非墨。是先王 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墨笔眉批:墨子。 天论篇 : ”荀子屡有非墨之论,此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侍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与墨子大取篇 之语, ”为暴人语天之为是也而性,为暴人歌天之为非也。 ”歌天之为,即从天而颂 之之义,道固有至相左者,而与之少和者如此。 此番话语揭示了荀子与后期墨家在自然观方面的一致性。认为天道就是自然之 道,与其等待上天的照应,步入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当然,傅山在唯物论的 自然观上,与荀子 、 墨辩有相通之处。 2.3.2公孙龙坚白论对墨子思想的解释 2.3.2公孙龙坚白论对墨子思想的解释 傅山认真批注了公孙龙子的白马论 、 指物论 、 通变论与坚白论四 篇。 公孙龙子的这四篇与墨子大取篇是古代逻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著 作。 而墨子的 大取篇 在关于名实问题的表述中, 主要是辩难与反驳其” 坚白论” 。 公孙龙认为”坚白石” ,是一种坚白相外相离说,是说一块坚白石,其坚、其白与 石都各自分离,不能同时被感知。而大取篇认为: ”诸圣人所先为人,欲名实。 名实,不必苟是实也,白败是石也。尽其白,同是石也。 ” “惟大不与大同,是有便 13 谓焉也。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惟不智是之某 也,智某可也。 ”这种“举实予名”的逻辑,显然与公孙龙“离实求名”的逻辑相 反。傅山在大取篇释中这样注释: “圣人所为人于名实之间,欲名之有实也。 若但曰“名实”,徙有其名而不心诚是其实,则白败是石也。”“白败”不知何物, 当时或有此名,可见当时诸子多持坚白石之论,故此及之,以辨名实。若但以白为 石,如物之坏而败者,如白醭白霉之皆可谓之石矣。即以大言之,如大马非大牛也, 若去实而不分辨之,但曰“大”,如何是“大”也?是有大形者即谓之“大”焉也, 不论其谓大某大某也。 “焉”在此处作了语,是尽其辞也。故物之以形貌命者,必 知是物为某物,则尽其辞而名之曰“焉、智某”也。若其不可以形貌命者,知之不 真,不能的确知是物为某物也,但智某之可也,不得尽其辞曰“焉、智某”也。 “智 某可也”, “智某”与上”是之某 , 义有深浅。 上文多 一 “之”字, 下文去 “之” 字。上文是实指之词,下文是想象之词。 傅山将其中的“以形貌命者”解为“实指之词” ,将“不可行貌命者”解为“想 象之词” 。前者“必知是物为某物” ,后者“不能得确知是物为某物” ,这是基本正 确的。有些名是通过事物的形状来表达的,如山、丘、室、庙等,对于这些名必须 知道它们所表达和指称的事物对象的形状才能认识清楚,因为它们是指称实际的具 体事物的词组;有些名则不能通过事物的形状来表达,如“大”所表达的是事物间 的关系而非形状,对它的认识就不必感知其所指称和表达的具体对象,而仅仅根据 理性的思考即想象就可以了。 14 第三章 傅山对于墨子思想的取舍及阐发 3.1 对墨子思想的取舍 3.1.1 赞同墨子名实思想,反对“名”的永恒性 3.1.1 赞同墨子名实思想,反对“名”的永恒性 傅山对于儒墨之间有其独特见解,也就是能持其平议,于是其于治墨之中体现 了许多新意,如墨家反对一种超离实质的“名”,其主张的“名”要依据客观情况 而定;不是一种形上超验的境地。傅山是同意这一点,并且极力拥护;既然“名” 不是超验形上的,也非纯粹概念的,于是傅山反对“名”的永恒性,由此而反对儒 家的“正名”思想。因为“正名思想”在确定身分的永恒性,是为维护封建,稳定 社会秩序服务的。因为若将“名”看作永恒,则一切周礼之名将不再改变,阶级身 分将成为一种僵固;成为一种“命”,而墨家是讲求平等、主张非命的,发扬兼爱 并趋向于大同的;傅山也如此主张,故傅山突出此一问题。 他说“居运,犹出移 在此在彼也。凡以居运名者,皆实实有人于其中者,如居齐曰齐人,而去之荆,则 不得谓齐人矣之类也。”且“正名”一说,与儒家之“命”有绝对的关系,原是殷 商以至姬周“禘祭”之神,降灾福给予人的过程。就中庸而言转成天赋与人的气禀 德性,以下就转成“名教”思想 。 “名”就集礼乐文化大成之荀子而言,为圣王所 定,不可以轻易改变,以维护“名”的神圣性,藉以维持封建阶级、宗法制度的稳 定性,这可谓之“命”,而墨家不同意此,认为“名”没有恒常性,自然“命” 也 就没有不变性, “命”在取消人后天人文的发展与对功利的奋斗。故“非命”一义 亦为傅山所称许,到后来清末梁启超以墨子“非命”为两千年未有之雄识,墨子 为中国独一无二之实行家,主张“名”是改变、转换的,也是虚幻的。就像宇宙也 是“有”“无”相生一般;要依据“时”而改变的。这也批判了儒家周礼的不变性, 与公孙龙子名与名之间界限严明、毫无转换会通的可能。傅山认为“名”之沿袭或 更改,一以“功”为根本。他说 : “杨木、桃木、木之名同。而所以为杨为桃者异 也。当其成时,名归之,当其败时,名无所着矣。诸器以量受度数举而名之者,惟 成之则是,败之则非矣;若非以量数举而名之者,即败之亦是也,如桃本之败,仍 曰桃木,杨木之败,仍曰杨木,谓其木之有用,而木之不因其为杨与桃也。 ”桃木 杨木不管其成其败,依然源用旧名,乃是因为桃木杨木不因花果凋零便失去其时用 功能,于是其名不变,也不浑用其共名 , “名”绝无独立存在的形上意义;若此一 “实”符合于社会功利标准, “名”便存在;不符的话, “名”便销去。 “人心想一 15 楹柱,非想木也。然楹是木之作成者也,是想楹之木也,谓其可以为屋之用也。楹 虽是木成,而未成楹时,必竟是木,非楹也。”“楹”与“木”也非由本质看,若 由本质看,二者都是“木”, 岂有天生的“楹”。可见是由“后天”人类赋与他的 功能意义上看,方必须以“殊名”分别“先天”之木。功利促使“名”的改变。傅 山主张薄葬,也是着眼于功利;傅山崇有重功的思想,在此又得到体现;他主张重 实轻名,他说:儒家治厚葬,以利其得一孝名耳。犹言于至亲博一孝名以利心,则 名而已矣,尚得为真孝乎!不孝且勿论,而以厚葬诲盗,且亦不智,是不见己之有 利于亲处。傅山同意墨家对于“名”的功利性,由此已极为清楚。傅山由墨子书认 为“兼爱”之名亦有古今之别,历史发展以后 , “名”同而“实”却已异。 “古人 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何也?古公而今私也。”古代人心向公,如今一本自私; 圣王便已不可能,霸主便乘机而出;这是应运乘时,也是以利害为核心。傅山又以 名学的观点反对了儒家的法先王思想。也反对了公孙龙子的看法。 其实傅山对于“名”是不屑一顾的,他解墨的时候十分突出这一个概念,他更 超越了“名者实之宾”的概念;认为实至而名可去,其言曰: “圣人之利天下也, 不为名,为名之无益于己也。”傅山的隐居不忘天下,以爱众而不重虚名,原因也 在于此。此“义理”就儒家而言,也是自安于心,即“人不知而不愠”的自得境界, 也可不要“名”。庄子更是逃名不遗余力,像傅山注庄恰可为此墨义作脚注,他说: 如尔谓不仁,若我诚不仁,尔之名我,称我之实也,非汝诬我,我若不受此不仁之 名,而强与尔辨,为我本仁天下,岂有可逃之名也。与墨家一味奉献牺牲,为天下 而忘家忘我,如出一辙。如傅山释墨说 : “爱人非要誉取名也,如逆旅之待过客, 令客安耳。 ” 傅山突出 “令客安耳。 ” , 乃让万物安适, 都是不重视 “名” , 而重视 “实” 。 重点在我有无此“仁”之实,其余我并不措意,这也就是儒家极力强调之“礼”的 实质为“仁”,其核心部分来自墨家的以名举实的思想,由“实在名斯在”的观念 进一步推扩到“重实忘名”。此墨义于注庄时产生了重要的意义。而周玟观认为傅 山旨在“循名责实”,是以名为根本,去完成“实”的内涵,这就充满了儒家意趣, 与傅山重实轻名的看法有些出入。 3.1.2 批判大取篇兼涵儒义 3.1.2 批判大取篇兼涵儒义 其实墨子与墨辩,因时代的不同,而其本质有不同之处,如胡适所说早期墨是 宗教的墨,晚期的墨是科学的墨;此一观点,傅山早已孤明先发,有此意思。早期 16 的墨完全以兼爱为核心,过极朴素刻苦的生活;具有苦行僧的特质。而大取篇 的时代则是晚期的墨,重视思辨,夹杂儒义。如大取篇有言: “义可厚,厚之;义 可薄,薄之。谓伦列。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也。为长厚,不为幼薄。 ” 待人之厚薄,以义为标准,亲情深厚就厚爱,亲情疏远就薄爱,而厚亲之德恰可以 推扩出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突显了极高的伦理性,此与墨子兼爱思想颇 有差距;墨子是不分等差的爱。然而此处傅山实在扭转不过,无法批注,傅山虽然 也主张孝亲,但他对于富有阶级等差的伦理就不甚同意。况且此种伦理看法也与墨 子有所差距。于是傅山便将核心转到“可厚”是养父母之生 , “可薄”是薄父母之 葬之处,傅山更进一步的说明此一种差异,他说: “ 臧即对获之臧。赃本非亲也, 以之为亲而爱之利之,特爱利赃也,不可为爱利其亲也。若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