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常州女诗人王采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常州女诗人王采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常州女诗人王采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常州女诗人王采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常州女诗人王采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常州女诗人王采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采薇作为清代乾隆年问的一位颇有影响的女诗人,她的家世、生平事迹、 思想性格、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都缺乏细致的关注、发掘和思考。今人对王 采薇的研究以文学创作为切入点的甚少,偶有涉及也是一带而过,缺乏系统研究, 对于为其延誉的诗歌创作长离阁集更是无专文论及。 拙文主要针对王采薇以及她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第一章的研究集中于对王 采薇的家世生平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进行具体疑点的考证:王采薇父亲王光燮生 卒年与籍贯考;王采薇名、字与籍贯考。第二章进一步探究王采薇的思想状况与 渊源,将王采薇的思想大致分为三类:传统的妇德:进步思想:道家“逍遥出世” 的思想。从中找出王采薇的诗歌创作与她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种种关联,以便从更 全面的角度审视王采薇的作品长离阁集。第三章主要是对长离阁集进行 研究,包括其版本、创作动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作品的流传,以期更全 面地了解王采薇的生存状态和诗歌概貌,以及她诗歌中体现的“未经人道语”之 创新性。 【关键词】王采薇家世生平思想性格长离阁集 a b s t r a c t w a n gc a i w e ii sa ni n f l u e n t i a lf e m a l ep o e ti nq i a nl o n g sr e i g n 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nh i s t o r y , p e o p l eh a v el i t t l ei n t e n s i v ea t t e n t i o n ,t h i n k i n ga n dd i s c o v e r yo nh e r e x t r a c t i o n ,l i f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n k i n g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so na r ti nh e r p o e m s n o w a d a y s ,s t u d i e so nw a n gc a i w e ia r el e s sm a d eo nl i t e r a t u r e n or e s e a r c h w a sm a d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 n e e d l e s st os a yw o r k so nt h ep o e ta l b u mc h a n g l ig e c o l l e c t i o n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r a n s c r i p tf o rh e r t h i sp a p e rh a si t sr e s e a r c hm a i n l yo nw a n gc a i w e ia n dh e r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t h e f i r s tp a r ti sm a i n l yo nt h e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nw a n gc a i w e i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l i f ea n dd o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c e r t a i nq u e s t i o n si n c l u d i n gr e s e a r c h e so nd a t eo f b i r t ha n dd e a t ha n db i r t hp l a c eo fw a n gg u a n g x i e ,f a t h e ro fw a n gc a i w e ia n dw a n g c a i w e i sn a m ea n db i r t hp l a c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h a sd e e p e rr e s e a r c hi n t oh e r t h i n k i n g a n d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t h i n k i n g ,i n c l u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e so ff e m a l e ,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h i n k i n ga n d “t h ef r e el i f eo u t s i d et h ew o r l d l ya f f a i r s ”i nt a o i s m ,f r o m w h i c h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h e rp o e t sa n dh e rt h i n k i n ga n dq u a l i t i e sc o u l db ef o u n d o u ts ot h a t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h e rc h a n g l ig ec o l l e c t i o nc o u l d b eo b t a i n e d t h et h i r dp a r th a si t sf o c u so nc h a n g l ig ec o l l e c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 e d i t i o n s ,m o t w a t i o no fw r i t i n g , i d e a si n s i d ea n di t ss p r e a da n dp o p u l a r i t y , t h u sw e c o u l dh a v e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h e rl i f es i t u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so fh e rp o e t s ,a s w e l la st h es p a r k l i n gp o i n to f “n o tb e i n gu t t e r e d ”i nh e r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c a i w e i ,e x t r a c t i o na n dl i f e ,t h i n k i n g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c h a n g l ig e c o l 跆c t i o n 刖吾 王采薇( 1 7 5 3 1 7 7 6 ) ,字玉瑛,清代乾隆年问著名女诗人,琴棋书画皆通, 尤工诗,著有长离阁集。王采薇为阳湖孙星衍妻,年二十四而卒,星衍为其 整理遗诗,并属孔广森、洪亮吉为之序,自撰行状,又请袁枚为撰墓志铭。 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王诗的影响,起到了扬名后世的作用。采薇诗多名句,其“一 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一联不仅为随园诗话卷五、北江诗话 卷二及然脂余韵卷一摘句,而且祖袭者众多。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举出 龚自珍梦中做四截句中“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陈云伯月 底海上观潮中“归来小卧剧清旷,花影如潮满秋帐”,孙子潇落花和仲瞿 中“满天花影下如潮,香骨虽销恨未销”,以及黄公度樱花歌中“千金万金 营香巢,花光照海影如潮”等句,皆本于王采薇。国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 在女性诗词的研究领域,除了近代几部女性文学史的出台,现代则基本上限 于作家专论。蔡琰、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贺双卿、顾春等著名女诗 人的个案研究是这二十多年来古代妇女作家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举凡其生平 经历、交游形迹、创作活动、艺术旨趣以及文学地位等无不得到充分细致的研究, 而其他古代女诗人的个体研究进展甚微。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清代女诗人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创作群体,其文学生活 和诗歌作品的丰富都达到了前代女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和 学术研究方面的偏见,清代女诗人作为诗歌史上的一个研究对象却很少有人问 津。胡适在三百年中的女作家一文中对有清一代的女作家评价如下: 这三百年中女作家的人数众多,但她们的成绩实在可怜的很,她们的作 品绝大多数是毫无价值的。o 胡适先生的偏见和尖酸的语言几乎完全抹杀了清代女诗人的成就,但在笔者看 来,清代女诗人的作品不仅不是“毫无价值“的,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且 很有光彩的一部分。 王采薇作为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颇有影响的女诗人,她的家世、生平事迹、 思想性格、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都缺乏细致的关注、发掘和思考。今人对王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4 6 2 页。 。胡适:三百年中的女作家,胡适作品集第十四册,台北流远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6 3 页。 i i i 采薇的研究以文学创作为切入点的甚少,偶有涉及也是一带而过,缺乏系统研究, 对于为其延誉的诗歌创作更是无专文论及。此外,就王采薇本人而言,也实在值 得研究: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八岁就许给孙星衍,婚后伉俪情 笃,且夫妻同为诗人,闺中酬唱,琴瑟和谐,堪称一时佳偶;王采薇与孙星衍婚 姻生活称心,固然是其幸福之所在,但长期体弱多病以致早逝,却是人生之大不 幸。从长离阁集和王采薇的生平事迹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她的思想和性格: 首先,王采薇是中国古代才女和传统贤妻良媳的典型例子,仍然保有传统的妇德 观念;其次,由于她的家学渊源、赋性贤慧,再加上她对事物的体察入微,触觉 细腻及情感丰富,所以在她诗歌里表现的思想,又非一般妇女所见所闻的狭窄; 第三,王采薇从小就对道家思想比较向往,“时翻道家书,志神仙,余切戒之则 止,而夙根灵慧,时有出尘之思”。在道家逍遥无为的思想下,她的诗歌中表 现了一种逍遥出世的神致。这样一个典型而又带有特性的才女形象更让她成为一 个极具魅力的研究对象。因此我选择王采薇和她的长离阁集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着眼于对王采薇的研究,这部分主要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家世、生平 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中的一些疑点。在分析其家世、生平之 后对其思想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王采薇行为的深层原因。然后是对长离阁集 的研究,包括对其版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希望以此还王采薇 以历史的真实。 。 清 王光燮:亡女王采蔽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1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第一章王采薇家世生平研究 第一节家世研究 一家世考略 清代能文工诗的妇女,多生长于知书习礼的家庭。清代士大夫阶层的家庭, 在观念上多能不受缚于女子无才即德的偏见,且有进而予以督课鼓励者。由于自 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涉猎的书籍范围较广,加以家风流连吟咏,耳濡目染,自 然更有助于才学的发扬。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相当精辟地分析了古代女性 作家的构成情况及其原因: 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 妻,闺房唱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 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 对此,女性作家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一即云: 闺秀则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 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知诗者,传扬尚易。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 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o 清代妇女得自家庭培养的例子,于诸书中掇拾皆是,其幼承父学者,如张瑛,张 符骧之妹,众香词射集载云: 大父尔弼公,为复社耆旧。伯从修,父野仙、兄中山,皆娴制举,渐工 古文词。渐渍庭训,尤谨仪范,绰有德言,往往刺绣之余,好为绮语。 张令仪,大学士张瑛之女,王贞仪姚母张太夫人传有云: 七岁能通“孝经,九岁熟烈女传) ) 诸书。幼即庄重习礼,知为诗。 少长,随父太傅公官京城,就傅宗宫,与诸弟昆共读,于是又能文章,兼识 经术大体,巾帼而有须眉志。 家庭背景与闺阁教育的关系由此可见,而闺阁文学的发展也可以说多植基于 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优裕的学习环境,加以聪颖的资赋,成为培养闺阁才嫒的 最佳温床,这也是清代妇女作家多来自书香世家的主要原因。而女诗人王采薇的 。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后序,转引自历代妇女著作考,匕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5 1 9 5 2 页。 。 清 沈善宝:名嫒诗话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 7 0 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4 8 页。 。 清 徐树敏、钱岳:众香词射集,清康熙二十九年( 1 6 9 0 ) 刻本,第4 6 页。 9 清 王贞仪:德风亭初集卷二,丛书集成初编第1 3 3 册,上海书店1 9 9 4 年版,第7 6 6 页。 l 成长,同样植基于此。 “王家世为武进人” ,毗陵王氏虽称不上武进望族,但自采薇高祖王之仕 起,王氏一族流传下来的书画血脉却一直浸染着王采薇这位大家闺秀,使她周遭 都散发着书香的气息并成为接续这一血脉的生力军。“高祖名之仕,字荣腮,高 才不偶,工画山水及蟹,与恽寿平齐名。”。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云溪 外史,“家贫,不应制举,卖画为生。诗格超逸,书法得褚遂良神髓,道逸 可爱,画笔生动,时称三绝。善画花竹、禽虫,一洗时习,独开生面,海内宗之。” 当时兴起了一股“画学南田? 的热潮。王之仕与恽寿平齐名,由此可见其书画 造诣之高,而王采薇的工书善画。,亦可见其受家学的熏陶。她的曾祖“名滋生, 国子监生,以孙光燮贵,赠文林郎直隶鸡泽县知县。祖父名家梓,以子光燮贵, 赠文林郎晋奉政大夫” 。王家自采薇祖父起,开始走科举仕进之路,王家梓虽 未中举登科,但他教育后代甚严: 先生生数岁,父赠公教之严读书楼中,扃门自小窦通饮食,积寒暑不 少暇。 采薇的父亲讳光燮,字丽三,号获山,乾隆元年以五经中顺天乡试举人,明 年成进士,生母黄氏,是王光燮的侧室o 。 康熙五十一年( 1 7 1 2 ) ,王光燮出生,据前所述,其父王家梓教子甚严,而 光燮也于科举用心甚多: 九岁能文章,十一岁应童子试,县令奇先生文,拔前列;十二岁应学政 试,日不移晷,走笔成七艺,补学生员;乾隆元年以五经举顺天试,明年丁 已科成进士。o 可以说,毗陵王氏至此,终于通过科举的方式成为仕宦之家。但是王光燮的仕途 并非一帆风顺,“前后为令三十余年,终不得徙官”。 ” 清 赵怀玉:赠奉直大夫江西宜黄知县王君权厝志铭,亦有生斋集文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1 4 7 0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3 4 页。 9 荷 孙星衍:清故文林b b 赠进f 一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藕山先生行状,孙 渊如先生全集,平律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余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0 7 2 页。 ”余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8 5 页。 。 乾隆 壬祖肃摄武进县志卷八封赠,故宫珍本丛刊第9 0 册,海南出版社2 0 0 i 年版,第2 9 3 页。 9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十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藕山先生行状,孙 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 清 孙星衍: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长离阁集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9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d # 赠进十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大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藕山先生行状,孙 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姗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5 1 页。 9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o “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藕山先生行状,孙 渊如先生全集 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2 页。 王光燮于乾隆十一年( 1 7 4 6 ) 任广东省博罗县知县。为官期问,清正廉洁, 以至博罗耆民数百人在光燮即将调任之际,集体挽留,并感慨“民等自束发至今 七十余年,未见有视民事若己事如王公者。”。 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王光燮任广东定安县知县 。任职期间,同样政绩喜人。 正在王光燮仕途一片坦荡,即将升迁之际,恰巧受博罗邮递稽迟一事而免官固。 家居不久,即于乾隆十五年( 1 7 5 0 ) 复起,任河北鸡泽县知县,在任邑令期间, 光燮耿介廉洁,勤于政治。凡兴利除害,有利于士名者不怠。益处如建义学,筑 城堤,浚沙河,居民至今颂祷 。同时,王光燮还非常重视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 并亲自参与编写鸡泽县志艺文志,据清道光五年刊本影印的宜黄县志 卷十九介绍王光燮号藕山,著有蔌山文稿 ,可见王光燮生前同样擅长为文, 可惜这些文稿现己散佚不存,但我们仍然能于其编写的鸡泽县志艺文志中 看见他所作新建风辉书院记、殷仲子入乡贤祠记、四忠祠记这三篇文章, 光燮之重视文化事业,并热衷于文学创作,可以说对采薇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有着 深远的影响。 乾隆二十一年( 1 7 5 6 ) ,王光燮在直隶邯郸县令任职期间,因谳事牵连免官 家居o 。家居久之,王光燮于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 复起为江西安远知县 。后改 署广丰,旋授宜黄。在职期间,宏奖士类,所甄拔多名士。后奉檄守鄱阳三月 还,以母年至高,乞养归 。 乾隆四十年( 1 7 7 5 ) 免丧起官,历任福建莆田、将乐、连江知县。在任连江 县时,闻前令亏帑,因移病不任事,日:“吾代人受过,为上官挟制,何能复自 为政邪? ”1 1 王光燮先后为令三十余年,不得徙官,正如王采薇诗中所言“薄宦 。 光绪 刘淮年修,邓抡斌等纂惠州府志卷二十职官表下,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4 2 页。 o 清 孙星衍:清放文林郎赠进士i j ;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土事f 簌山先生行状, 孙渊如先生全集,平律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拈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 道光 明谊修,张岳松纂琼州府志,卷二十四职官文职,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5 6 8 页。 ”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e 簌山先生行状,孙 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箱f f j 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4 乾隆 王锦林纂修鸡汗县志,卷十二职官,成文出版杜1 9 7 5 年版,第1 9 8 页。 。 道光 札隆阿修,程卓揉纂宜黄县志卷十九秩官表,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1 4 8 页。 。 清 孙星衍:清故立林邮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三r 藕山先生行状, 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j 库伞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o 同治 魏瀛等修,钟音鸿纂赣州府志卷三十六县秩官表,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6 7 6 页。 。 道光 札隆阿修,程卓操纂宣黄县志卷十九秩官表,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1 4 8 页。 9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藐山先生行状 孙渊如先生全集,平律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2 页。 ” 清 赵怀玉:赠奉直大夫江西宜黄知县王君权厝志铭,亦有生斋集,文集卷十七,( 续修四库全书 1 4 7 0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舨,第2 3 5 页。 十年徒三黜,衰颜千里更孤征。”国王光燮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始外舅之在令廨,以文学饰吏治,不延幕僚,事皆办,多燕闲其教女 一如教子,尝自言吾女慧,或过于男,故夫人姊妹俱识字能书。 王光燮不光在子女生前注重对她们进行教育,在采薇亡后,王光燮于悲恸之余, 搜拾残篇,并请闽县何森林、叶观国,三山张经邦为其做序,并授以付梓,可以 说为采薇诗集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体在后文将有专节论述) 二王光燮生卒年、籍贯考 关于王光燮的生卒年,历来存在疑问,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由其子王育琮托名孙星衍 为其父所作行状中,称其“以四十四年二月 二日卒于家,春秋六十有九”园。乾隆四十四年,为公元1 7 7 9 年,照此推算,王 光燮应生于康熙五十年( 1 7 1 1 ) 。 二、由王育琮托赵怀玉为王光燮所撰厝志中却称其“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卒, 年果六十有九”囝。 两种说法相差了一年,张惟骧毗陵名人疑年录认为王光燮生于康熙五十 一年( 1 7 1 1 ) 壬辰,卒于乾隆四十五年( 1 7 7 9 ) 庚子。显然,他是认同赵怀玉 的说法,紧接着闵保之的续疑年录同样重申了这一观点,但两人皆未注明所 依何据,不免有武断之嫌。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发现了一条材料,可以佐证这一 观点: 臣王光燮,顺天府宛平县人,年叁拾肆岁,乾隆二年进士,候选知县, 今掣得广东惠州府博罗县知县,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乾隆十年十月 贰拾柒日。 由此条材料,可知乾隆十年( 1 7 4 5 ) ,王光燮3 4 岁,为虚岁,可知王光燮的确生 于康熙五十一年( 1 7 1 2 ) ,卒于乾隆四十五年( 1 7 8 0 ) 年,享年六十有九。 综观王光燮的一生,籍贯问题必须加以说明,因为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王 。 清 王采薇:寄父,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孙星衍: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长离阁集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o “此文为先生子育琮做,托名星衍。”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 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藕山先生行状孙渊如先生全集,半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3 页。 。同上 。 清 赵怀玉:赠奉直大夫江西宜黄知县壬君权厝志锦,亦有生斋集文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 1 4 7 0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3 5 页。 。张惟骧:毗陵名人疑年录卷二。贾贵荣;疑年录集成第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 1 7 0 页。 。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册1 6 ,第2 5 9 页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4 采薇的籍贯问题有着莫大的牵连。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 并未著录王光燮的籍贯。依前所述,王家自王之仕起,世居武进,而王光燮为令 三十余年,在其任职地之地方志职官表一栏中,皆注明,王光燮,乾隆二年( 1 7 3 7 ) 进士,江南武进人。照理说,王光燮的籍贯应为江南武进无疑。但依据现存的文 献资料,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注明:“王光燮,顺天府宛平人,乾隆二年, 三甲,第四名。”其次,履历折1 6 册2 5 9 页上“臣王光燮,顺天府宛平县人 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此乃呈送皇帝御览,安得有误? 由此可见,无论官 方记载抑或光燮自称,他都为顺天府宛平县人。于是,王光燮的籍贯就存在疑问。 笔者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大胆推测王光燮的籍贯为江南武进,而他冒籍顺天府宛 平实为其走科举仕进的终南捷径。 清初统治者十分善于借鉴、总结历史经验,在对待文人方面,采取怀柔和镇 压两种手段并行的政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严禁文人结社。另一方面,继续推 行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并新开博学鸿词科,加试试帖诗。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旌, 康乾盛世时,文人已大都没有了清初明遗民那种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对满族新 政权的对抗对立情绪和对亡明旧朝痛定思痛之后的经世致用思想也逐渐减弱。自 觉自愿自然而然地走上科举之途,并在此途勤勉不懈,以期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江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与悠久的文化传统。陈正祥先生尝谓西晋末“永 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末“靖康之难”,为逼使中国文化中心南迁的 三次波澜 。三次波澜皆发之中原,而落之于江南。其中前两次之后又曾北返, 而第三次则最终奠定了江南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尽管其后的元明清三 代皆建都北京,也未能从根本上动摇江南的文化中心地位。 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南方学子在科举中的绝对优势,迫使清政府做出了新 的规定: 乡试评额,顺治初定额从宽顺天府直隶生员南皿字号约占额之十 七,北监生皿字号十之三十四年,监生分南北卷。会试无定额,顺治三 年分南、北、中卷十二年,中卷并入南北卷。 南北卷的规定,导致大批南方士子因名额所限,无法顺利中举,于是出现了 大量南人冒北籍考试的现象: o 朱保炯, o 秦国经: o 陈正祥: o 赵尔巽: 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 :版秆1 9 8 0 年版,第3 3 3 页。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拿编册1 6 ,第2 5 9 页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 9 8 3 年版,第3 页。 清史稿卷1 0 8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3 1 5 7 3 1 5 8 页。 迩来浙江、江南人冒直隶等处北籍及代人考试者甚多。 乾隆二十一年,奏准严禁南人冒北监、北贡应试,谓:“顺天乡试立南、 北监之号,分额取中,向有南人冒捐北监应试者”,又谓“顺天乡试,南人 冒北皿中试者固多,而冒北贡中试者,更不可计数。”窜 嘉庆十二年上谕:大兴,宛平两县向来多有南方士子,希固幸进,冒 籍应试者。o 清廷之所以严禁“冒占跨考”者,主要是因为南方文风发达,而士子从迸学到中 举,各省皆有定额,如不加限制,则北地名额多数为南人所占,至顺天、宛平两 县童生,因外省冒籍者多,定寄籍届二十年呈请立案入籍,方准考试。乾隆二十 一年闰九月定顺天冒籍之禁,从御史陈庆升请也。回 由于南方文风发达,而南、北卷的出现,使得各省皆有定额,于是大量南方 士子冒北籍,参加考试。清廷对此虽然严禁,但总有漏网之鱼,而顺天、宛平两 县童生,外省冒籍者尤多。囝王光燮之子王育琮同为进士及第,明清进士提名碑 录索引载:“王育琮,江南武进,清乾隆五十四年,二甲,第十一名。” 由此, 笔者大胆推测,王光燮的籍贯应为江苏武进,而他冒籍顺天府宛平县,实为其希 图借此早日踏上科举仕进之路。 由上述对王采薇的家世介绍可见,王氏一族自王采薇高祖王之仕以来,工书 善画,后虽未再诞生名家,但王氏族流传下来的书画血脉却一直浸染着王采薇 这位大家闺秀。使她周遭都散发着书香的气息,并成为接续这一血脉的生力军。 她工书善画,尤工小楷,其从子婿龚庆,曾见采薇为星衍手录诗革一册,绝似永 兴家法。因题句册后云: 手写新诗墨细研,永兴楷法尚依然。名山各有千秋叶,偕老何须说百年。 0 王氏一族自王采薇父亲王光燮始,通过科举仕进之途,成为官宦士人家庭。 清代特定的仕途机制使得这样的家庭一般可以被称为文化型家庭,其家族中对文 。 清 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四册卷3 5 1 ,康熙五十一年下,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据光绪二十五 年石印本影印,第1 1 4 6 页。 。 清 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四册卷3 4 0 乾隆二十一年,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据光绪二十五年 石印本影印,第1 0 1 2 1 0 1 3 页。 。 蒲 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十一册卷1 0 2 4 ,嘉庆十二年上谕,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据光绪二 十五年石印本影印,第2 9 2 页。 ” 清 乾隆官修清朝通典卷十八,选举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1 3 页。 9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3 7 页。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8 2 页。 。 清 龚庆:长离阁集跋,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6 化事业的追求是相当强烈的,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往往都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意 识。家族中男性文人的文化事业也成为女性敬佩和模仿的对象,成为女诗人诗歌 创作的榜样。王采薇就出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其父王光燮曾写有簌山文稿。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使是女性,因受家庭的熏陶,有贞闺之姿而抱柳絮之才。 文化使命感比其他家庭出生的女性更为突出,而王采薇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但超 出了她的父辈与兄弟,即使比之其夫婿孙星衍也同样毫不逊色。文化型家庭的根 基是教育,所提倡的是全家族对诗礼的研习和遵守,当然不会忽略家中女性。这 些女性受教育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一些人在女学堂中接受教育,还跟家中的兄弟 一起读书,接受相同的教育。当然因为男女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不同,加之性别原 因,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王光燮得知王采薇好吟咏时, 就认为诗非女子所宜,遂秘之。但王家良好的教育是王采薇诗歌创作的前提和 保障。 第二节生平研究 一生平考略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常州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区。在诗歌方面,形成了“常 州四子”、“毗陵七子”等不少作家群。在这一时期,常州诗坛上另一惹人注目的 现象就是涌现出大量卓然成家的女诗人。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有清一代, 常州阳湖、武进两县的妇女诗词集就达一百二十六种。而王采薇就是常州女诗人 中较早被人关注的一位。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王采薇长离阁集春夕中 “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尤为激赏,称之“皆绝妙也”圆。而王诗 中这一名句联,不仅为随园诗话卷五、北江诗话卷二、及然脂余韵 卷一接句,而且祖袭者众多 ,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可惜这样一位天才女诗 人竞于二十四岁早卒。虽然王采薇- k 离阁集早为人所关注,但是,关于她的 生平,一向缺乏系统的介绍。笔者兹就目前已掌握的文献材料,考其生平大略。 王采薇,字玉瑛。高祖名之仕,高才不偶,工画山水及蟹,与恽寿平齐名固。 曾祖名滋生,以孙光燮贵,赠文林郎直隶鸡泽县知县。祖父名家梓,以子光燮贵, ” 清 王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人民文学f f ;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5 页。 。钱钟书:谈艺录曾举出龚自珍梦中作四截句、陈云伯月底海上观潮、孙子潇落花和仲瞿、 黄公度樱花歌中的句子,皆本于王采薇,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4 6 2 页。 ”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一j 额外主事王藐山先生行状,。 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赠文林郎直隶鸡泽县知县。父亲讳光燮,字丽三,号蔌山。乾隆元年( 1 7 3 6 ) 以五经中顺天乡试举人,明年成进士圆。生母黄氏,是王光燮的侧室固。 乾隆十八年( 1 7 5 3 ) ,王采薇出生,刚出生时,有早天的危险o 。 乾隆二十一年( 1 7 5 6 ) ,采薇四岁,王光燮在直隶邯郸县令职,因谳事牵连 氏免官,家居 。同年,王采薇同母弟王育琮出生 。 乾隆二十三年( 1 7 5 8 ) ,王采薇六岁,王光燮游天津。同年,孙星衍的父亲 孙书屏先生在天津杨氏宅教书,因乡谊二人相识。王光燮精子平术,择婿必推年 命。书屏先生以长子孙星衍生辰相告,王光燮推算后,认为必能高中o 。 乾隆二十五年( 1 7 6 0 ) ,王采薇八岁,王光燮归常州敌里,将采薇许字孙星 衍西。 王光燮敏女一如教子,尝言吾女慧过于男,所以采薇姐妹俱识字能书 。采 薇长大后,容貌端丽,性情柔婉,喜读文史,常手不释卷,尤其擅长小楷。未出 嫁时,就好吟咏,经常与三姐闺阁唱和,可惜父亲王光燮认为诗非女子所宜,遂 秘之 。所以,我们在长离阁集中难见她早期闺阁诗,实为憾事。王采薇性 喜洁静,常常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临窗读书、l 临贴,过着脱俗的生活。她平常喜 欢翻阅道家书籍,向往做神仙,在父亲的严厉劝诫下,才打消这个念头。但是她 宿根灵慧,时有出尘之思“。采薇性至孝,深得嫡母白孺人欢心。迄于既嫁,犹 依恋不舍,她待人接物和顺恭敬,每当遇到什么烦心事时,采薇总能设法排解, 父亲十分钟爱n 。 乾隆三十六年( 1 7 7 1 ) ,王采薇十九岁。是年十二月,赘夫孙星衍于家”。 。 乾隆 王祖肃撰武进县志卷八封赠,故宫珍本丛刊第9 0 册,海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9 3 页。 。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簌山先生行状, 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1 页。 。啸 孙星衍:诰赠夫人f 妻王氏事状,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王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9 清 孙星衍:清故文林郎赠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藕山先生行状, 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 4 7 7 册,上海古籍h ;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2 页。 9 清 恽敬:兵部额外主事王君墓志铭,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1 4 8 2 册,上海古 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7 4 页。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4 8 页。 9 清 王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9 清 孙星衍: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乇光燮:c 亡女王采薇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壬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霈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王光燮:亡女t 果薇小传,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嚣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1 页。 s 乾隆三十七年( 1 7 7 2 ) ,王采薇二十岁,六月,孙星衍补博士弟子员o 。星衍 聪颖工诗,倜傥不羁,与洪亮吉、黄景仁、杨伦、赵怀玉、徐书受、吕星垣交游 唱酬,时人称“毗陵七才子”。然孙星衍颇恃才放旷,对八股科名不感兴趣,有 时甚至纵酒放歌,王采薇时常规劝他。婚后数日,采薇与夫相约填词对弈,星衍 皆未曾学,觉得非常惭愧。后来在采薇的指导下,孙星衍学会了填词,并能与采 薇唱酬。 乾隆三十九年( 1 7 7 4 ) ,王采薇二十二岁,二月,长女出生。丈夫孙星衍去 句容省亲。秋天孙星衍科试下第,九月回到常州 。 乾隆四十年( 1 7 7 5 ) ,王采薇二十三岁,二月,与孙星衍回句容省亲西。当时, 孙星衍大母在堂,公公婆婆都称赞王采薇。采薇好洁,孙星衍每次陈书满案而出, 等他归来时,采薇早已为他整理得井井有条。孙家藏书丰富,采薇偶得许氏说 文,与星衍约,每日识数十字,久之,星衍遂通小学 。七月,次女阿灵生。采 薇既得疾,终日咳嗽,又痛其三姐先卒,有诗“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生” 及 “愁年不共生年短,死日方知别日佳”o 句怀之。 乾隆四十一年( 1 7 7 6 ) ,王采薇二十四岁,产后之疾越来越严重。七月与孙 星衍回常州访医诊治。病日剧,于十月二十三日卒于母氏所,距生乾隆十八年 ( 1 7 5 3 ) 九月十九日,得年二十四岁。是年十一月,权葬于常州东郊之横塘乡 。 采薇化去后,孙星衍悲痛万分,伤心欲绝,誓不再娶 。 乾隆四十三年( 1 7 7 8 ) ,二月,王采薇所生二女皆以痘殇回。 乾隆五十二年( 1 7 8 7 ) ,孙星衍高中榜眼1 1 ,采薇竟不及见,实为憾事一桩! 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 ,孙星衍自采薇亡后,十七年不娶,大母以星衍四十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1 页。 。 清 孙星衍: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2 页。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3 页。 。 清 孙星衍: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长离阁集一卷附录,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王采薇:悼姊,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王采薇:七夕悼姊,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刻本。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4 页。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m 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4 页。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剧书馆i t i 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5 页。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6 1 页。 q 无嗣,命置侧室潘氏。而孙星衍终身未娶正室,兑现了他的诺言。 嘉庆十一年( 1 8 0 6 ) ,孙星衍以现任粮道督运,加三级晋从二品衔,采薇赠 夫人o 。 二名、字与籍贯考 综观王采薇的一生,有两个问题,必须作说明。首先就是王采薇的名、字问 题。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王薇玉,字采薇,号玉珍 。 二、采薇,一名薇玉,字玉珍回。 三、王采薇,字玉瑛。初名薇玉,字玉珍 。 四、采薇,字薇玉,一字玉瑛 。 笔者以为,上述诸种说法中,王采薇,字玉瑛当无可疑,根据有二:其一, 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芳茂山人诗稿附长离阁诗一卷中,王采薇之父王光燮作 亡女王采薇小传称:“亡女采薇,字玉瑛,余第四女也。”o 其二,其夫孙星 衍撰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亦言:“夫人王氏,名采薇,字玉瑛。” 父亲和 丈夫对自己至亲名字的说法,应该是最可靠的。另,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五中 称:“玉瑛,字采薇。”回虽然他是将名和字颠倒了,但亦可作为佐证。 名薇玉,字玉珍,这种说法出于汪启淑所选撷芳集,撷芳集共收王采 薇诗歌九首,并附王光燮亡女王薇玉小传云:“王薇玉,字玉珍,余第四女 也。”国汪启淑是江南非常著名的藏书家,为修四库全书进贡图书六百余部, 因此得到皇帝赏赐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荣誉。现见撷芳集为乾隆五十年 ( 1 7 8 5 ) 飞鸿堂刻本,而收有王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和孙星衍诰赠夫人亡 妻王氏事状的芳茂山人诗录附长离阁集一卷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 较撷芳集晚出,第三种说法或本于此。 。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6 7 贞。 9 清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册1 1 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9 8 页。 。e 清 恽珠: 蘑朝闺秀正始集卷十五,第8 页,清道光十一年( 1 8 3 1 ) 红香馆刻本。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3 4 页。 9 南京师范大学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常州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5 0 4 页。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十五第1 7 页,上海书店1 9 8 7 年版。 。【清 上光燮: 亡女王采薇小传,长离阁集一卷附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