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渊源、演变及内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渊源、演变及内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渊源、演变及内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渊源、演变及内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渊源、演变及内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渊源、演变及内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q i ”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a t e g o r y i n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i e s s i n c e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q i ”h a sb e e nu s e dw i d e l yi ns t y l ec r i t i c i s ma n d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q i ”i ss i m i l a rw i t h “d e f a m i l i a r i z a t i o n c a t e g o r yi nw e s tp o e t i c s a n dc o n t a i n sm o r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e v e l sa n ds e c o n d a r yc a t e g o r i e s o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m o d e mt r a n s f o i t l l a t i o n 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 “q i ”a l s oh a sp r o f o u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 i n c eal o n gt i m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n “q i ”i si n a d e q u a t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r e s e a r c h t h eo r i g i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o f “q i c a t e g o r y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t h eo r i g i n s ,t h ee a r l i e s tm e a n i n go f “q i ”i sn o ta b s t r a c t b u tt h e s t r a n g en a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h a s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t h o u g h to fa n c i e n tp e o p l e a l o n gw i t h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l a oz i ,z h u a n gz h o ua n dm i l i t a r ys t r a t e g i s t si na n c i e n t c h i n a , t h ec a t e g o r yo f “q i ”i sf i r s t l yg r o w su pi nt h ef i e l d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e x t e n d st o t h ea e s t h e t i c sa r e a t h i sm a n i f e s t e d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q uy u a n f o r m e da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s p l e n d o r ”c o n c e p t ;s e c o n d l y , t h ec o n c e p to f ”s t r a n g et h i n g si s n i c es y m b o l ”h a db e e nr e c e i v e db yp o e t si nh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i r d l y “o i ”i sw i d e l yu s e d 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c r i t i c i s m ,c a l l i g r a p h yt h e o r ya n d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yi nt h ew d 。j i n a n d n o r t ha n ds o u t hd y n a s t i e s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sa r e a , t h e “q i ” c a t e g o r ya l s og r o w su pi nt h ef i e l do f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i n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q i ”c a t e g o r yi n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e s c a nd i v i d ei n t of i v ep e r i o d s t h ef o r m a t i v ep e r i o do ft h e “q i ”c a t e g o r yi si n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t h e o r i e so fl i ux i ea n dz h o n gr o n gr e p r e s e n tt h eh i g h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q i ”c a t e g o r y t a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p e r i o do fe x p a n s i o n ,i nw h i c ht h i s 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h a ny u ,h u a n g f us h i 。l i uz o n g y u a n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i e so n “q i , c a t e g o r y s o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d e e p e n e dp e r i o d t h eh o m e l i n e s ss t y l eo f “q i ”b e c o m e a n o t h e rd i r e c t i o n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w a n ga n s h i ,s h us h i ,h u a n gt i n g - j i a n e x p o u n dt h e i r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q i ”m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h i g h - t i d ep e r i o d i n w h i c hl iz h i ,y u a nh o n g d a o ,t a n gx i a n z ha n dt a ow a n g l i n gh a v eb e g u nt oe x p a t i a t e o n “q i :a n dd r i v e q i ”c a t e g o r yt oac l i m a xp e r i o d ,刀圮q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 c o n c l u s i v e l yp e r i o d t h ec o n c e p to f “q i ”h a sb e e ns u m m a r i z e d ,t h i si sm a n i f e s t e d m a i n l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r e a s :f i r s t l y , t h ec r i t i c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le s s e n c eo f “q i ”: s e c o n d l y , t h ec r i t i cs u m m a r i z e d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q i ”a n dh o m e l i n e s s ;t h i r d l y , t h e c r i t i ch a sb r o k e nt h r o u g hc o n f u c i a n o r i e n t e dc o n c e p to f q i a n d ”z h e n g ”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a s s e r t s 。“q i ”i sak i n do fb e a u t yt h a t c a nm a k ep e o p l et a s t ev a r i e t ya n dn e w n e s s w h i c hd i r e c t l yi i n k sw i t ht h ew r i t e r si n n e r s u f f e r i n g ,a n df o l l o w ss o m ec r e a t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 “q i ”c a t e g o r ys h o w si t si n t e n s i o n a n de x t e n s i o nb yc o m p a r i n gw i t h “z h e n g ”1 m e ”a n d n a t u r e ”c a t e g o r i e s a s “q i ”a n d ”k u a n gg u a i ”c a n n o tb ec o m p l e t e l ys e p a r a t e d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a i s o h a sab r i e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k u a n gg u a i ”c a t e g o r y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q i ;c a t e g o r y ;o r i g i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m p l i c a t i o n i i 目录 绪论:文论“奇 范畴的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1 ) 第一章哲学之“奇 的兴起( 9 ) 第一节释“奇”:文字学的初步考察( 9 ) 第二节老子及先秦兵家的奇正观( 1 2 ) 第三节“畸人者,畸于人而通于天者”:庄子的尚奇观( 1 5 ) 第二章审美之“奇”的诞生一( 2 0 ) 第一节“睹奇物生奇物想”:自然奇象对先民奇思的影响( 2 0 ) 第二节巫鬼文化与屈原的“异采”观念( 2 2 ) 第三节谶纬之学与汉代的奇物符瑞观( 2 6 ) 第四节魏晋六朝人物品评中的尚奇观念”( 3 2 ) 第五节魏晋六朝书论、画论中的尚奇观念( 3 4 ) 第三章南朝:文论“奇范畴的形成期“( 3 7 ) 第一节概述( 3 7 ) 第二节刘勰“观奇正”说( 3 8 ) 第三节钟嵘“直致之奇”说( 4 1 ) 第四章唐代:文论“奇范畴的发展期( 4 5 ) 第一节概述”( 4 5 ) 第二节韩愈“怪奇自嬉”说( 4 6 ) 第三节皇甫浞“文奇理正”说( 5 2 ) 第四节柳宗元“奇昧”说( 5 4 ) 第五章宋代:文论“奇”范畴的深化期”( 5 7 ) 第一节概述( 5 7 ) 第二节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说( 5 8 ) 第三节苏轼“奇趣”说”( 6 2 ) 第四节黄庭嘬“变古出奇”说( 6 6 ) 第六章明代:文论“奇”范畴的高潮期( 7 2 ) 第一节概述( 7 2 ) 第二节李贽“古怪者自然奇绝”说( 7 3 ) 第三节袁宏道“文章新奇说( 7 6 ) 第四节汤显祖论“奇文”、“奇士”( 7 9 ) 第五节陶望龄“偏嗜必奇 说( 8 2 ) 第七章清代:文论“奇 范畴的总结期( 9 0 ) 第一节概述( 9 0 ) 第二节刘大樾“气奇则真奇”说( 9 1 ) 第三节沈宗骞“平中之奇说及其对文论的影响( 9 3 ) 第四节方以智、朱庭珍对奇正关系的总结( 9 6 ) 第八章文论“奇 范畴的内蕴( 9 9 ) 第一节“奇”与作家心理( 9 9 ) 第二节奇美的生成规律( 1 0 3 ) 第三节从对举范畴看奇的内蕴( 1 0 9 ) 第四节“丑怪奇崛以示变l 一奇是新变独造、惊世骇俗之美( 1 1 6 ) 第九章“奇范畴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狂怪论( 1 2 0 ) 第一节文论、书论、画论中的“狂怪”范畴( 1 2 0 ) 第二节审美狂怪与非审美狂怪( 1 2 4 ) 第三节纵心:狂禅和心学影响下的狂怪美( 1 2 6 ) 第四节“诗酒淋漓出狂怪”:从变态心理看狂怪美的生成( 1 2 8 ) 第五节“丑怪惊人能妩媚”:狂怪的审美内蕴( 1 3 0 ) 主要参考文献( 1 3 4 ) 附录( 1 4 4 ) 致谢( 1 4 5 ) 绪论:文论“奇 范畴的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现状 在西方,“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文论范畴。1 6 世纪意大利学者马佐尼认为: “作为一种理性的功能,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 缪越陀罩指出:“诗人所描 绘的事物或真实之所以能引起愉快,或由于它们本身新奇,或由于经过诗人的点 染而显得新奇。这种( 发见新奇或制造新奇) 功能同时属于理智和想象。比1 黑格 尔认为:“艺术观照,宗教观照( 无宁说二者的统一) 乃至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 奇感。”口3 什克洛夫斯基深入阐释了奇特化( 又译为陌生化) 范畴,他认为“艺术 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h 1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美学领域开始对奇进行研究,张晶论述了中西美学中的 惊奇范畴瞄1 ,伍蠡甫论述了宋元文人画中的奇倔范畴哺1 ,张曼华研究了中国画论中 的奇正论n 1 。邓牛顿论述了奇的审美自由等问题。m 1 刘仲林认为在优美、壮美之外, 还有美的第三境界奇美。奇美是经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国内的美学 著作及教科书只谈优美、壮美,不谈奇美,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思想在作怪。瞪。 靳绍彤认为自然美可分为一般美和奇美,奇美是自然美中最美的形态。们张孝评 认为,用奇美来概括诗的表现以及创造性,这是中西方美学的共同点。我国古代 美学对于奇美的理解,无疑应该是我们今天讨论诗的奇美问题的出发点。n 上述 研究很有启发性,为我们在文论领域研究“奇”范畴开辟了先路。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对风格尚奇的作家、作品、流派有深入研究, 1 ( 意大利) 马佐尼:神f f l 的辩护,载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荚学家论荚和美感,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第7 4 页。 2 ( 意人利) 缪越陀里:论意人利诗的完美化,载北京人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荚学家论荚 和美感,第9 l 页。 3 ( 德)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第2 2 页。 4 ( 俄) 维什克洛人斯基:艺术作为f 法,载( 法) 茨维坦托多罗人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 选,北京:中固社会科学版社,1 9 8 9 年,第6 5 页。 5 张晶:审美惊奇论,文艺理论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6 伍蠡甫:宋,c 以来文人画的审美范畴和艺术风格,载伍蠡甫: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上海:复 旦大学版社,1 9 8 6 年。 7 张曼华:中国i 田i 论研究奇讵论,北京:中围华侨版社,2 0 0 8 年。 8 邓牛顿:说“奇”篇,载邓牛顿:中华荚学感情录,北京:t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 9 刘仲林:变易之美:奇美,载刘仲林:科学臻荧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0 8 页。 1 0 靳绍彤:一般美和奇荚,载靳绍彤:美学新论,长沙:湖南人民版社,2 0 0 3 年,第2 4 3 页。 1 1 张孝评:诗美作为表现性的奇荚,载张孝评:中困当代诗学论,西安:西北人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6 2 - 6 7 页。 比如卞孝萱指出韩愈散文风格是奇崛瑰怪;姜剑云描述了中唐怪奇诗派的怪奇品 格、成因、流变心1 ;吴小林论述了韩愈散文雄放怪奇的特点1 ;董国炎论述了凌蒙 初小说的怪奇特点;r 本学者梅津邦彦论述了中国志怪小说追寻怪奇的特点啼1 等等。对古代文学中尚奇的作家、作品、流派的研究,为我们从古代文论角度研 究“奇”范畴奠定了前期基础。 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对“奇”范畴也有过一些探讨,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1 ) 古代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思想史对尚奇观念的研究。比如罗根泽论述中唐 阜甫浞、孙樵的怪奇主义哺1 ;罗宗强论述中唐尚怪奇、重主观的诗歌思想盯1 ;葛晓 音论述了古典诗歌的四种奇思表现方式呻1 。正如罗宗强所说,古代文论研究的对象 既可以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可以包括从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1 , 故而上述研究可以说是研究了古代文论“奇”范畴的一些横断面。( 2 ) 对古代文 论中的奇正、奇常观念的研究。比如壹庆炳论述刘勰的文论奇正观n0 | ,周启志论 述古代小说中的奇常观念1 ,傅紫荻论述古典戏曲中的奇常观念n2 | ,易闻晓论述 古代诗法中的奇正观念n3 。上述研究涉及了“奇”范畴与相关范畴的制衡关系。( 3 ) 对“奇”是不是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争论。汪涌豪认为,“奇”在中国古代文论范 畴体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唐代“奇”这个范畴开始频繁地在文论中出现,并 被赋予体式性意义。1 罗宗强则认为,如果把“奇”作为一个范畴,那么与之相 类的正( 贞、雅) 、逸、悲、怨、静、远、轻、俗、寒、瘦、清、浊、飘逸等皆可 视为范畴;而类似的词语多达上百个,不少带有随意性,到底称之为术语、概念 还是范畴,值得推敲。n 副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奇”与一般的文论术语不同,它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 1 卞孝茜等著:韩愈评传,南京:南京人学版社,1 9 9 8 年,第3 9 5 页。 2 姜剑云:审x - - 的游离论店代怪奇诗派,北京:东方 f 版社,2 0 0 2 年。 3 吴小林:中闺散文芡学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第7 3 页。 4 簧圈炎: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两人民f j 版社,2 0 0 4 年,第2 4 0 贞。 5 ( 日) 梅津邦彦:追i 怪奇“忠怪”的世界,载( u ) 内山道犬编:中国小说世界,李庆 译,i :海:i :海古籍i l ;版社,1 9 9 2 年,第1 3 页。 6 罗根洋:中图文学批评史,f :海: :海书店版社,2 0 0 3 年,第4 5 6 页。 7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 f 版社,1 9 8 6 年,第3 1 4 页。 8 葛晓爵:说古典诗词创作的“奇思”及其艺术表现,载北大讲座编委会编:北大讲座第 一辑,北京:北京大学 l j 版社,2 0 0 2 年,第1 8 6 页。 9 罗宗强:2 0 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口j 顾,载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 ,2 0 0 2 年,第2 页。 1 0 章庆炳: “奇正华实”说,载章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f l ;版社,2 0 0 1 年,第1 5 2 页。 1 1 周启志等著: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台北:文律 ;版社,1 9 9 2 年,第1 7 3 页。 1 2 傅紫麸:戏曲创作中的奇与常,载j 耐特新等主编:湖南新时期f 年优秀文艺作品选戏剧卷 ( 下) ,长沙:湖南文艺版社,1 9 9 0 年,第5 l 页。 1 3 易闻晓:中困古代诗法纲要,济南:齐鲁书社,2 0 0 5 年,第5 8 页。 1 4 汪涌豪:中国古代义学理论体系范畴论,上海:复口大学版社,1 9 9 9 年,第2 0 4 页。 1 5 罗宗强:( 2 0 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l 口l 顾,载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 0 0 2 年,第4 0 页。 2二 演变轨迹和审美意蕴。自南朝以降,“奇”被视为重要的批评标准,广泛运用在诗、 文、小说、戏曲等文体批评之中,演化出雄奇、清奇、怪奇、奇崛、奇趣、奇味、 惊奇、奇思、奇境等诸多二级范畴,蕴含着字句之奇、意思之奇、笔之奇、丘壑 之奇、气奇、神奇等不同的理论层次,堪于西方文论陌生化范畴相匹敌,甚至内 涵和表现形态更为丰富。“奇”历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压抑,是个被边缘化且研究 很不充分的文论范畴,其渊源、演变、内蕴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范畴是人类理论思维的结晶,是对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列宁指出:“范畴是区 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 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范畴研究同益成为古 代文论研究中的重点,气、道、韵、境、味、势、兴、风骨、神思、妙悟、自然、 雄浑、沉郁等范畴均有了深入的研究,有相关专书出版。由于自古以来,“奇”是 非正统,受主流意识形态压抑的范畴,目前学界对之的研究尚薄弱。对文论“奇” 范畴渊源、演变、内蕴的研究,首先可以丰富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促进古代 文论史研究的深化。 其次,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中“奇”、“常”对举范畴,与西 方文论中的“陌生化”、“自动化”范畴相对应,且蕴含更为丰富,认识更为辩证。 “陌生化”( 或译作奇特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什克洛夫斯 基提出。他认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 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 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 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晗自 动化则与陌生化相对,人们往往自动感知熟悉的事物,这种自动感知是旧形式导 致的结果。要使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就需要采取“陌生化”手段,创造出新 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从自动感知中解放出来,重新审美地感知原来的事物。口1 什克 洛夫斯基曾以普希金为例,指出当时人们习惯于杰尔查文情绪激昂的诗歌语言, 普希金使用俗语来表达并用以吸引人注意,这使当时人感到难以接受,这正是一 种陌生化的处理。受什克洛夫斯基影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说:“陌生化的反映 1 ( 苏) 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f ;版社,1 9 5 6 年,第9 0 页。 2 ( 俄) 什克洛犬斯皋:艺术作为手法,载( 法) 茨维士u 托多罗大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北京:中国 会科学j l ;版社,1 9 8 9 年,第6 5 页。 3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9 页。 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什么是 陌生化? 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 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晗1 1 9 3 5 年布莱希特观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后,1 9 3 6 年写成了中国 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他指出中国戏曲也很懂得运用陌生化的手 法,比如将军的护背旗象征率领军队的多寡,脸谱展现的是不同的人物性格,摇 着小桨代表驾驶小船。口, 且不说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受到中国戏曲的启发,仅就陌生化理论的核心观 点“陌生化与“自动化”来看,中国古代文论对“奇”与“常的论述,已经 包含了其中的精义。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 辞,则昏睡耳目。 m 1 刘勰所谓的“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正是“自动化”的表 现,气有“奇类”而文有“异采”则是“陌生化”的表现。韩愈答刘正夫书: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 是乎? 韩愈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文章要引人注意,须是“异”与“非 常”的。韩愈注意到人们对“物”和“文”有共通的审美心理,即对寻常之物“人 皆不注视”,而对“异与“非常 之物,则是“共观”和“珍爱”的。西方文论 中的“自动化”感知与韩愈所说“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相类;西 方文论强调以“陌生化”手段,使人们从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这与韩愈所说 “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同工。清人诗话静居绪言:“山谷诗思致巧妙, 气骨自奇,如北平射虎,矢没于石,见者足以惊心,射者必无常技。又如药中峻 品,以僻涩新奇之制,起陈腐恬熟之病,工于攻伐,不无薄于元气。读者当如三 折肱为酌剂之。”瞄1 此处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黄庭坚的诗歌,一是如同李广射虎, 箭入石中,令人惊心;一是如同药中峻品,“僻涩新奇”却能治“陈腐恬熟之病”。 这两个比喻说明了黄庭峰诗歌的奇美。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3 李渔窥词管见已经认识到通过 技术手法,可使日常生活陌生化: 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尽有事之极奇,情之极艳,询诸耳目, 则为习见习闻,考诸诗词,实为罕听罕睹,以此为新,方是词内之新,非齐 谐志怪、南华志诞之所谓新也。人皆谓眼前事、口头语,都被前人说尽,焉 1 ( 德) 贝布莱希特著,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戏剧,北京:中国戏剧i l j 版社,1 9 9 0 年,第2 2 页。 2 ( 德) 贝布莱希特,丁扬忠等译:布荣希特论戏剧,第6 2 页。 3 ( 德) 贝布莱希特,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成剧,第1 9 2 1 9 3 页。 4 ( 南朝梁) 刘勰酱,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 9 5 8 年,第5 8 9 页。 5 ( 清) 阙名:静居绪言,载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f l :版社, 1 9 8 3 年,第1 6 4 7 贞。 6 ( 清) 李渔著,江巨荣等校注:闲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 版社,2 0 0 0 年,第8 4 页。 4 能复有遗漏者。予独谓遗漏者多,说过者少。同是一语,人人如此说, 我之说法独异。或人正我反,人直我曲,或隐约其词以出之,或颠倒字句而 出之,为法不一。3 李渔认为新奇在于同常生活中,在寻常中出奇的方法是在“说法”上下功夫,同 是一句话,人正我反,人直我曲,或者隐约词语或者颠倒字句,总之要达到“说 法独异”的效果。李渔显然认识到同常生活陌生化的途径就是艺术变形。这与西 方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与西方文论“陌生化”范畴相比,中国古代文论“奇”范畴的蕴 含更为丰富。“陌生化 是一种语言形式技巧,是通过变形的方式,增加感觉的难 度和时间的长度。而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奇”不仅是语言之奇,j 下如刘大樾论 文偶记所言:“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 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 气奇则真奇矣。瞳1 刘大樾指出“奇”具有多层蕴含,字句之奇、意思之奇、笔之 奇、丘壑之奇皆不足为奇,气奇才是“真奇”,神奇则是最高之奇。刘大樾对神奇、 气奇的推崇,反映了他对“奇 的生命体验本质的认识。因为“神”、“气 的背 后正是古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之奇相对于字句之奇,当然是更为本质之 奇。苏轼又跋汉杰画山:“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 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川朝苏轼指出一味追求 形式的匠人画之所以令人审美疲劳,正在于缺乏生命体验,缺乏“意气”之奇。 与西方文论中作为形式技巧的“陌生化”范畴相比,中国古代文论“奇”范畴更 强调生命体验之奇,其中的高下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文论肯定陌生化而否定自动化,而中国古代文论对“奇”与“常”的认 识更为辩证,既看到二者的区别,又强调二者的统一。皇甫浞答李生第二书: “谓之奇即非常矣,非常者谓不如常者。谓不如常,乃出常也。无伤于正而出于 常,虽尚之亦可也。川盯皇甫浞认为“奇”是“非常”、“出常”,但不是毫无节制的, 最终不能“伤正。李贽复耿洞老书:“世人厌平常而喜新奇,不知言天下之至 新奇,莫过于平常也。日月常而千古常新,布帛菽粟常而寒能暖,饥能饱,又何 其奇也! 是新奇正在于平常,世人不察,反于平常之外觅新奇,是岂得谓之新奇 乎? 川5 3 李贽认为奇与常是统一的,新奇正在于平常之中。贺贻孙诗筏:“古今 必传之诗,虽极平常,必有一段精光c j j 铄,使人不敢以平常目之,及其奇怪,则 页。 1 唐圭璋编:词话从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5 5 1 - 5 5 2 页。 2 ( 清) 刘人椐著,舒芜校点: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j l :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页。 3 ( 宋) 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义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2 2 1 6 页。 4 ( 唐) 皇甫浞:皇甫持正文集,l :海:r j :海古籍 l j 版社,1 9 9 4 年,第6 9 贞。 5 ( 明) 李赞:焚书卷二,载李贽: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第5 5 - 5 6 办了不异人意耳。乃知奇、平二字,分拆不得。 贺贻孙认为奇与常有别, 但新奇与平常相互依存,“分拆不得”。贺贻孙又晚:“吾尝谓眼前寻常景,家人琐 俗事,说得明白,便是惊人之句。盖人所易道,即人之所不能道也。如飞星过水, 人人曾见,多是错过,不能形容,亏他收拾点缀,遂成奇语。 心1 贺贻孙强调的也 是从平常之中觅新奇。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和“奇”、“常 相近的概念还有“生 与“熟”。“奇”类似于“生”,“常”类似于“熟”。在“生”与“熟”关系上,中 国古代文论办强调二者的对立统一。谢榛四溟诗话:“或问作诗中正之法。四 溟子日:贵乎同与不同之问: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二者似易实难,握之在手, 主之在心。使其坚不可脱,则能近而不熟,远而不生。此惟超悟者得之。 3 谢榛 反对“太熟”或“太生”,强调“近而不熟,远而不生”。叶燮原诗:“陈熟、 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 h 1 叶燮也认 为生、熟应当相济,“生中得熟才能全其美。 再者,在西方“陌生化”理论面前,中国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核心理论建构 在清代已经完成,它的多层蕴含向当代敞开,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语境中,依 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古代文论“奇范畴的研究可以为中国 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中国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朦胧诗与后朦胧诗, 受到西方陌生化理论的影响,事实证明缺乏生命力。中国古代文论“奇”范畴比 西方文论“陌生化 理论的蕴涵更为丰富,且表现在具体的、大量的古代诗文之 中,当代文学创作不懂得借鉴,一味匍匐于西方,成为一个他者,一个别人的影 子,令人扼腕。古代文论“奇”范畴也理应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提供本土 的话语资源。然而当代文论家、批评家在运用时往往缺乏理论的自觉。如郭小川 谈诗:“思想正确只是最重要的一条,而不是唯一的一条。抒情诗的思想内容 还需要两个条件:新和奇( 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奇) 。”3 如果郭d ) j l 接着引用古代 的奇论来加强论证的话,谈诗将达到另外一种理论高度。回顾古代文论学科在 当代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古代文论与当代存在着很大的隔膜。学界一 度讨论热烈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体现的正是学者们的话语焦虑。一方面当 代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全盘西化的习惯性思维过于强大;另一方面学界对于 古代文论范畴的发掘还很不够,现在能用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潜隐在历史深处的 冰山主体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抉发。相对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务虚讨论,对古代 文论中的重要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更显迫切而实际。如果将古代文论范畴形容为 一桌大餐的话,只有将一盘盘精致的菜肴推到众人面前,让人品尝,这样古代文 1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3 6 - 1 3 7 页。 2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 6 4 页。 3 ( 清)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1 8 1 - 1 1 8 2 页。 4 ( 清) 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 9 7 9 年,第4 4 页。 5 郭小川:谈诗( 修订本)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7 8 年,第8 4 页。 6 论参与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建设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研究的方法 过去的三十余年,古代文论学科在整体推进中,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在 学科史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方法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尚 有待修正。 首先,以往的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往往等同于古代美学范畴研究,研究边界不 但涉及书论、画论,甚至广至哲学、宗教乃至一切观念性资料。这种研究方法, 积极的方面是“通方知类”,“从美学的高度观照文论范畴是使文论研究从纵向和 横向得以深入和扩展的必要条件”h 1 。然而也有不利之处,因为古代文论范畴研究 的边界无限扩大,最终的结果是古代文论学科属性的丧失以及研究难度的无限张 大。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史哲不分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诺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提出“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强调从尽可能多的资料中追溯某一观念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口1 但是观念史的研究 绝不能简单作为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方法,而是需要批判性地加以借鉴。的确, 不同领域的尚奇观念存在互相渗透现象,但只将这种渗透作为古代文论“奇”范 畴生成的文化渊源和背景来研究。从研究对象来说,文论范畴研究的是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观念,而不应无限扩大这个研究边界。与此相应, 本报告在研究的构架上,采取以专论为主,以概论为辅的方式。在研究中强调对 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论家的“奇”论进行详论,而对各历史时期面上的“奇” 论作概要性质的论述。这种构架既有面上的广度,也有专论的深度,从而将研究 限定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其次,以往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往往将古代相关批评性资料从其具体存在的语 境中抽离出来,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编织。梳理文论范畴的发展轨迹是 文论范畴研究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古代文论没有显在的理论体系,古代文论范 畴的发展脉络往往是潜在的,这就需要将逻辑与历史结合起来考察。古代文献学 的研究屡屡证明古代的批评性言论并不一定真实,甚至有可能捏造也可能歪曲历 史真实。故而脱离语境,不加辨析地加以引用,最终只能远离历史真实。故而只 有在辨析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有鉴于此,笔者 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以历史还原为导向,强调逻辑与历史的结合, 在对资料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探讨古代文论“奇 范畴潜在的生成演化轨迹。 1 蒋述卓等著:二十世纪中困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8 1 页。 2 ( 荧) 诺犬乔伊著,张传有等译: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南昌:江两教育出版社, 2 0 0 2 年,第1 5 页。 最后,以往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往往重视资料的梳理,而忽视意义的探寻。胡 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写道:“我们不是从外部、从事实( 仿佛 我们本身所经历的这一时间的变迁只是一种外在因果系列) 来识别这种目的的, 而是从内部来识别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 我们不仅仅是精神遗产的继承 者,而且本身完全是历史精神的产物) 才能发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任务。 胡 塞尔是反历史主义的,历史的还原不是他所激赏的,他强调的是对历史发展目的 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批判性引入胡塞尔的“历史研究模式”,在对古代文论奇 范畴进行历史还原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一种认识,即思考“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任务”,也即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及中西文论汇通的背景下,反思“奇”范畴的意 义。当然这只是强调一种研究视野,并非是要脱离历史语境将“奇 抽取出来, 以削足适履。 1 (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 i j 版社, 1 9 8 8 年,第8 3 页。 8 第一章哲学之“奇”的兴起 第一节释“奇:文字学的初步考察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是以汉语字词的形式存在的。涂光社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发生论指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本身也有区别、规范语义的作用, 而且可以看作是语义网络上的一个个纽结。 他认为在讨论理论范畴的形成时, 不能忽略文字的功能作用,因为汉民族使用硕果仅存的象形系统文字,其表义功 能和某些汉字保存下来的隐微的具象性使它迥别于拼音字母组合的文字。故而对 古代文论“奇”范畴的探讨,我们先从文字学入手,辨析“奇”字的初义及引申 义。这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奇字含义的衍生演化过程。 许慎说文可部:“奇,异也,一日不耦( 偶) 。从大,从可。”许慎解释 的是“奇”字的引申义。对“奇”字的本义,学界有不同的阐释。“奇”的甲骨文 字形为南或森,为骑马之形。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奇 的初文( 图 卜3 ) ,图l 、图3 是骑马奔进之形,图2 是跨马之形。图1 的卜辞义不明,图2 卜辞为:“乙卯卜,贞奇。”图3 卜辞为:“乙卯卜,贞子奇。堙1 圜圆圈一 图1图2 图3图4 ( 注:图1 见甲骨文合集) ) 第6 册,第2 4 3 8 页,编号17 9 8 9 。图2 见甲骨文合集 第7 册,2 8 8 9 页,编号2 2 2 8 3 。图3 见甲骨文合集第7 册,2 8 9 0 页,编号2 2 2 8 8 。) “奇”的甲骨文初字表明“奇”最初并没有抽象的意蕴,而是具体的行为, 即“骑”。唐冶泽甲骨文字趣释指出,战国中期以前军事上只有车兵( 马拉的 战车) 而没有骑兵,到赵武灵王时_ 才学胡人穿短衣建骑兵,即“胡服骑射”。但这 只是军事上采用骑兵的开端,并非中原民族到这时才开始骑马。殷周北方、西方 都是游牧民族,骑马是极普通的事情,肯定会影响到中原民族,所以当时人们不 可能不懂得骑马。d 3 灵台西周墓一张文字画( 图4 ) 叙述上古部落一次激烈艰苦的 战斗,图中的勇士左手拿着武器,右手把俘虏倒拽拖着走,头领骑马领路,部落 罩的大人小孩夹道欢迎勇士荣归。画面最右边乘马人的形象,就是“奇字的字 1 涂光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9 5 页。 2 卜辞释义参考j ,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