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拟对阮籍与楚辞关系进行较为深入地探根溯源,详尽论述阮 籍对屈宋楚辞的吸收与借鉴,以求对阮籍及其文学全面深刻的认识。 正始上承慷慨悲凉诗风之建安、下开绮丽繁缛诗风之两晋,是我国文 学史上个较为独特的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阮籍作为其中杰出之代 表,在整个魏晋文学的发展转变过程中更是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 此,探寻阮籍与楚辞的渊源关系,这无论对楚辞影响史研究还是对阮 籍其人其文抑或魏晋文学的嬗变规律研究,都是一个极具探索性且十 分有意义的课题。且屈宋、阮籍在中国士人群体漫长坎坷的心理路程 中亦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为后世文人面对乱世与政治挫折提供 了可资借鉴的范本,研究他们的困惑、矛盾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化意 义。此外,通过探讨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藉此亦可 探寻某些文学继承方式与影响规律,开阔文学鉴赏视野、提高文学鉴 赏能力。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楚辞对阮籍精神品格的影响,分别从 自我主体意识、个体生命意识、社会批判意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二章主要论述楚辞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分析阮籍所继承的 屈宋抒情娱忧传统;其次阐述阮籍诗文在题材内容上对楚辞的借鉴, 主要表现为历史与神话、咏物与游仙两大方面。最后从比兴与象征、 意象与意境、想象与夸饰三大方面探讨阮籍诗文在艺术手法上对楚辞 的吸收。第三章则从社会背景、屈子情结、楚辞在魏晋正始时期的影 响三个方面探寻楚辞对阮籍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 通过以上论述最后得出本文结论:阮籍对屈宋及楚辞非常熟悉, 不仅禀承了屈宋精神,而且在文学创作上多方面、多方式地吸取了楚 辞的精髓。 关键词:楚辞阮籍影响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c l ei sa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c o m p l e t ea n dd e e pa n a l y z eo nt h e r e l a t i o no fr u a nj ia n d0 h uc io nt h eb a s eo fa b s o l u t e l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f a c tt h a tr u a nj is t u d i e da n dm o d e lt h es t y l eo fc h uc iw r i t t e nb yq u y u a na n ds o n gy u ,t h r o u g ht h i sa n a l y z ew ew i l la c q u i r ec o m p l e t e l yr u a n j ia n d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t h ep e r i o do fz h e n g s h ib e g a na tj i a n a n w h e nt h ep o e t r ys t y l ew a se x c i t i n ga n dd i s m a la n de n d e di nt h ep e r i o do f e a s o i na n dw e s t j i nw h e n t h ep o e t r ys t y l ew a sm es p l e n d i da n de l a b o r a t e b e i n gas p e c i a l l yt r a n s f o r m i n ga g ei n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d u r i n gt h i sa g e , r u a nj ip l a y e da n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t ow e i j i nt i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 r e f o r e ,i n q u i r i n ga b o u to r i g i nr e l a t i o n so fr u a nj ia n d 矗h uc i sa n e x t r e m e l ye x p l o r a t o r y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t o p i c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o fe f f e c t s h i s t o r yt oc h uc ia n dr u a n j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h i sa r t i c l eo rt h er e s e a r c h o fw e i j i nl i t e r a t u r ee v o l u t i o nr u l e a l s oq ua n dr u a nw e r ei n 山ec r u c i a l p h a s ei nt h ec h i n e s eg e n t l e m e nl o n gf r u s t r a t ep s y c h o l o g yd i s t a n c ew h i c h l i n k st h ep r e c e d i n gw i t h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h e r e f o r et h e yw e r em o d e l sf o rt h e 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w r i t e rf a c i n gt ot h et u m u l t u o u st i m e s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 s e t b a c kt op r o v i d e sp o s s i b l eh e l p s t u d y i n gt h e mp u z z l e d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i n d i c a t e sa ni m p o r t a n ta n dt h e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c h uc i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r u a nj it h o u g h ta n dh i s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w ea l s om a yi n q u i r ea b o u tc e r t a i nl i t e r a t u r ei n h e r i t a n c e w a y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r u l ea n do p e n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n o i s s e u r s h i pf i e l do f v i s i o n ,d e v e l o p i n g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p p r e c i a t i n ga b i l i t y t h ef u l la r t i c l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f i r s tc h a p t e r e l a b o r a t e s b h u 口? e n e r g e t i ci n f l u e n c e o nr u a nj i s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t h r o u g ht h es e l f - m a i nb o d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t h es o c i e t yc r i t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h r e ea s p e c t sa n a l y z i n g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s 厶h ut t i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r u a nj i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o n e r e s p e c ta n a l y z i n gr u a nj is u c c e e d e dt om eq uy u a nt r a d i t i o ne x p r e s s i n g f e e l i n g sa n da m u s i n gs o r r m ga n o t h e rr e s p e c te l a b o r a t i n gr u a nj ip r o s e m o d e l e dc h u 口? i nt h e m ec o n t e n t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a n dt h e m y t ht o d e s c r i b i n go b j e c t sa n dt r a v e l i n gf a i r y l a n d ,f i n a l l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u a nj i p r o s ea b s o r b e dt h e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o fc h uc if r o m m e t a p h o ra n d s y m b o l ,i m a g ea n dc r e a t i v ec o n c e p t ,t o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e x a g g e r m i o n 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t h i r dc h a r a c t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w h yc h ugih a st h e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r u a nj i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e m o t i o nt oq uy u a na n dc h uo i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t h ea g eo f w e u i nz h e n g s h i f i n a l l yw ec a nd r a w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r o u g h a b o v ee l a b o r a t i o n :r u a nj iw a se x t r e m e l yf a m i l i a rw i t hq ua n d s o n ga n d c h uc ,a n dn o to n l yi n h e r i t e ds p i r i to fq uy u a n s o n gy ub u ta l s o a b s o r b e dc h u 口,e s s e n c e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b yv a r i o u sr e s l - e c t s a n dm u l t i - w a y s k e yw o r d s :c h uo i r u a nj ii n f l u e n c e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盔 蜻w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已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孓9 鹅音u日期乡卵。7 年婚v 忙 剥瞄钮降加青嗍:刁年朋u 日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引言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人推崇、模拟典范的历时趋附心理普遍存在。 他们或仰慕前人崇高的人格精神,或在文学创作中因袭前人的题材内 容、技巧章法等。珊瑚钩诗话开卷即云:“古之圣贤,或相祖述, 或相师友,生乎同时,则见而师之:生乎异世,则闻而师之”可 谓,一个文学大家及其作品的历史就是一部影响史与读者的接受史。 中国诗歌顶峰之一的楚辞自问世以来,屈宋便以其伟岸的人格以及瑰 丽的诗歌艺术沾溉文林,对后世之影响“甚或在三百篇之上”。正 所谓“名儒博达之士着词造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 要妙,窃其华藻”国,正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即是其中之一。 自三国志王粲传言阮籍“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 模则”回,钟嵘以品论诗、探本追源,谓阮籍“源出于小雅” 以来, 历代学者对阮籍精神品格及其创作源流的探究众说纷纭,论述颇为繁 杂。概其要者观之,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认为阮籍诗文仅源于诗 经、老子、庄子、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等,此类文章,洋 洋大观、足餍耳目。代表人物有钟嵘、严羽、胡应麟、章太炎、罗宗 强等:二是认为阮籍对诗经、庄子、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 以及楚辞等其它前代作品均有吸收。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钱志熙、葛 晓音等。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则从注释 角度详尽标注阮籍诗文字句出处者有楚辞、庄子、山海经; 三是认为阮籍主要受楚辞影响。其代表人物有何焯、沈德潜、萧涤非 等。其中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为论及阮公本屈子离骚较多者, ( 宋) 张表臣,珊瑚绚诗话卷一,见历代诗话,( 清) 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0 年版,第4 5 0 页 o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见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第5 4 0 页 王逸楚辞章句序,见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9 页 ( 晋)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6 0 4 页 o 诗品,见g 诗品注,陈廷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1 6 页 1 硕士学位论文 甚至认为“不深解离骚,不足以读阮诗”,然囿于诗话之体,不 够详切。总之,以上所论虽察觉到了阮籍与前人的承继关系,但多是 感悟式点评,并未深入展开,有孤立、零碎之憾。 笔者认为上述见解均有其合理性,特别是第二种观点更为中肯: 首先,阮籍思想、诗文与老庄、曹植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这已为学界公认。其次,中国文学到魏晋时代,已具有富厚的积淀与 多重范式,阮籍作为文坛大家,其对前人优秀文学成果的借鉴和继承 必然是综合多元的。 可见,在阮籍思想及其创作源流的问题上,众多别具慧眼的品论 家对此早有思考且留下了诸多精辟见解。然而,他们大多侧重从阮籍 的思想哲学层面而不是从文学角度论述。即便涉及文学,诸人在虑及 诗经庄子等对阮籍的影响时或有意无意间忽略了楚辞,或意 识到了却在论及两者关系时。只语片言,似蜻蜒点水,语焉不详:要 么局限于某一方面泛泛而论,要么仅从游仙思想、比兴手法等领域浅 尝辄止,迄今未有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且其所言楚辞大都限于屈 原之赋,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宋玉。同时从某方面讲,阮籍对曹操曹植 诸如游仙思想、生命意识等方面的继承其总的源流还应溯及楚辞,而 屈庄在道家思想、浪漫创作手法以及爱憎分明、行事激烈的个性等方 面又是相通的。所以,笔者认为,阮籍思想、诗文的渊源是复杂多样、 兼括多体的,然仅从文学角度观之,楚辞则是其中最为源头且明显的。 界于楚辞概念的多重内涵与外延,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认知上的 模糊性,因此在展开具体论述之前,有必要对本文“楚辞”一词予以 厘定和澄清。自黄伯思给“楚辞”下定义:“盖屈、宋诸骚,皆书楚 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回之后,“楚辞” 遂成为屈原、宋玉等人文学作品的特指。笔者所指的楚辞即特指战国 晚期产生于我国南方楚地,以屈原及宋玉之徒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抒情 言志的新型诗歌。史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 方东树昭睐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8 0 页 ( 束) 黄伯思校订 序,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2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后世并无确凿的唐勒、景差之作流 传。因此,本文所言“楚辞”主要是屈宋反映政治上失意情绪以及生 活处境的作品,即包括传统的2 5 篇屈赋以及7 篇宋赋固,共3 2 篇作 品。汉以后的拟骚作品,则不纳入此范围。 文学史历来“屈宋”并称。然自晚唐五代以来,宋玉一变成为文 学作品中的风流才子,于近代又以郭沫若等为代表大骂其是“没有骨 气的文人”、“帮闲文人”。自此,“屈”“宋”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悬殊, 甚至被视为正反两面的对立典型予以评价:屈原的高洁品格、爱国精 神万世景仰,宋玉则被涂染成叹老嗟卑的陪笑求荣之徒而遭人唾弃。 因而,有人困惑:屈宋这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能作为一个整体 对同一个人阮籍产生影响呢? 对此,笔者认为,尽管在思想境界上, 较之屈原,宋玉显得黯然失色,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宋玉的人格及 其文学创作,甚至走向颇失客观的偏差与误解。实则,宋玉亦有强烈 的历史责任感,他的赋篇始终贯穿了讽谏精神,体现了关心国事、批 判群小、劝谏楚王的苦心。在某种程度上,屈宋两人遭遇相似,思想 接近,精神上一脉相承,并无本质的区别。 在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志士大都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孤独惆怅 是多数文人的命运心态。从此而论,宋玉能在两千多年前,大胆细致 地把笔端指向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地表达对社会的实际感受,其对 后世文人的影响不但不逊色于屈原,甚或,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深远。 且一个文学大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精神品格上,最重要的还 是文学创作。宋玉对后世的主要贡献就在文学题材和艺术技巧上:“悲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 5 9 年版,第2 4 8 9 页 o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作品2 5 篇,又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则同栽 高骚九歇天问九章远游、h 居、渔父,凡2 5 篇其中某些作品 的著作权,如远游等,学界尚有争议令人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等先生分别进行 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与论述,坚决维护屈原之于远游等的著作权因此在目前 尚无确凿的反驳证据前,笔者暂将远游等著作权归之于屈原 对于宋玉作品,历来争议颇多而最早由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收入的九辩,招魂 两篇,以及后来萧统文选收入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五篇共七篇作品均表现了宋玉当时的处境心境与思想情感,笔者认为其著 作权应归于宋玉名下 3 硕士学位论文 秋”隋结、“云雨”意象、伤高怀远、神女丽人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 赋体文学等等。对此,前人早有洞察:陆侃如先生认为宋玉和届原均 为“中国文学之祖”,他们共同“奠基了中国文学的稳固的基础”; 姜亮夫亦说:“从战国以后的文学发展来分理细绎一番,我们发现宋 玉所撰各文,影响于后世者极大而且多,比屈原的影响于文学方 面还大得多。”o 可见,走出屈原伟岸的身影和夺日的光环,再摆脱儒 家诗教的束缚,仅从纯文学的角度对宋玉进行一番新的审视,我们就 会还原出一个更为客观的人物形象:宋玉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虽不及屈 原积极,但却广泛而深远。 因此,屈宋作为一个整体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虽然 他们之间存有诸多差异,尤其在思想上,总难以将两者统一于体, 但总的来说,屈宋两人在精神以及文学创作方法、艺术技巧、表达方 式、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共同的“楚辞体”特征,且本文所论 及的阮籍在精神品格上及创作风格上对屈宋的承袭主要还是侧重于 文学方面,因此本文中,笔者暂把两者作为一个楚辞整体加以对待, 具体差异之处,文中再作说明。 屈原与宋玉,见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 4 0 6 页 宋玉简述,见姜亮夫全集卷八楚辞学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4 8 页 4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章:楚辞对阮籍精神品格的影响 一种文学对后世文人精神上的影响不仅是非常显著的,而且通常 居于首要位置。因为唯有精神上深刻认同的东西,创作个体才会在文 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楚辞在精神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 的莫过于屈子的爱国精神,这每每于国家飘摇存亡之际,尤为彰显。 然此外,屈宋在诗赋中也体现了其他诸多精神,如在阮籍处,则主要 于自我个体意识、个体生命意识、社会批判意识三个方面受楚辞影响 较为明显。 第一节自我主体意识 自我主体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即主体自觉精神,表现为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众所皆知,屈原对自身 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 和自我表现。他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经常自比鸾鸟、风凰、骐骥, 并能为楚王“导夫先路”;他也十分欣赏自己的美好人格,认为自己 是真善美的化身:“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离骚) ;“被 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离骚) ;自己的品质就像幽兰美玉,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 整个楚国无人可比,甚至可以“与日月兮齐光”( 涉江) 。 更为壮观的是,在屈骚诸篇中,屈子上天入地,驱役诸神,在文 学史上,第一次刻写了一个逾越古今、高居众神的“人”,诗人强烈 的自我意识可窥一斑。屈赋中也一再重复着“我”、“余”、“予”、“吾” 等字眼,多次描述自己峨冠博带、披铗抚剑、驰马江皋的高尚形象, 无不体现其强烈的自我表现以及自我关注倾向,无怪乎有人认为其有 浓烈的文饰自我的“自恋倾向”! 宋玉作为一位封建下层文士对自我 才能的高度自信、汲汲追求于功名利禄并为一己之穷通患得患失的作 为实质上也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硕士学位论文 阮籍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空前加强、人的自我 个性得到大力张扬、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强烈要求实现的时代。时代 潮流的洗礼、对屈宋自我意识精神精髓的吸取,阮籍亦表现出强烈的 自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其自我的强烈自觉、自我体认感的增强以及 对自己的生命、命运进行新的思索和追求等方面。 阮籍早期有儒家建功立业之志,强烈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史载 他“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 指点江山、傲视群雄的心理昭显无疑。阮籍对自己的才情亦有着屈子 一般的自傲:要么自诩冲破罗网的飞鸟、凤凰,要么自矜超世绝俗的 奇士:佩高冠、带长剑、跨骏马、挟雄风、干云霓等,体现了人性的 复苏与自我追求。大人先生传云:“今吾乃飘飘于天地之外,与造 化为友,朝食踢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这种峨冠 博带、携剑驰马的个人形象,朝埸谷、夕西海的生活方式,以及变化 迁移、齐物游天的人生轨迹都表现了与屈子本质同一的对个体生命价 值和意义的自觉。只是,屈子的自我意识因蕴涵了社会价值而显得崇 高,也显得更加富有理性。 章培恒云:“人的自我意识加强,是最引人瞩目的,这表现为: 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价值的新的认识和对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个人 欲望的肯定。”“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减弱了,文 学的创作首先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政治、教化的需要,而是为了 满足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快感。”o 章所言原是特指魏晋南北朝文学 的,但不难发现,在此无论将其套用在屈原、宋玉还是阮籍身上都恰 如其分! 创作主体的自觉,其作品首先是一种宣泄个人情感的需要。 第二节个体生命意识 橘颂歌颂生命、离骚忧惧生命、远游超越生命文 学史上,屈原宋玉首次直接深刻、反复浓烈地咏叹时间、生命之短促,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3 6 1 页 章培恒,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见复里学报,1 9 8 7 年第1 期 6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刨作的影响 且对自然人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索和追问,以探索生死意义作为作 品的基本主题和线索。这种理性的生命意识在汉赋中曾一度消失,转 而为歌功颂德的激扬之声所替代,唯在“淫哇之辞”、“街陌谣讴”的 汉乐府民歌以及文人五言诗处有零星的显示。但遗憾的是,其仅仅是 简单地表达忧老惧死,是“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及时行乐 的颓废庸俗的呼声,并没有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直至魏晋, 生命意识才被主流文人界再次关注。由于自身境遇及时代风气的浸 染,阮籍对屈宋作品中关于时光与生命的忧、伤格外敏感,并取其要 妙,用抒情的笔法浓抹生死,体现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诗人,随之 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 一、死亡意识 人的生命终归于坟墓,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因而,古往今来, 朝不保夕的生命危机感总充溢于敏感诗人的心灵,他们悟盛衰之无 常,惧凋落之无期,畏惧死亡,不断发出生命难持的悲叹。死亡意识 也成为最根本的生命意识。 然历来研究者论及文学作品中的生命忧患主题,言必称汉末魏 晋。事实上,宋玉以及其稍前的屈原早已在作品中流露出一股浓郁的 生命忧患意识。屈原反复说道:“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吾犹未 变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直面生死问题已经成为离骚最为惊 彩绝艳的悲剧母题。如果说屈原几经“求女”,对“托彭咸之所居” ( 悲回风) 几经决疑,“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尚体现了其对 生死纠结问题的一份政治家的悲壮,那么,宋玉则以一个下层文士的 身份,表达了一个文学家对感性个体生命的思考。九辩激越地吟 唱出“岁忽忽而道尽兮,恐余寿之弗将”,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忧老惧 死的感伤气氛,诗人中年失职,天涯孤旅,事君不合,现实的种种不 幸无一不使他想到死,恐惧死。 阮籍承屈宋衣钵,在动荡血腥的正始时代,大抒生死无常、忧生 ( 南粱) 沈约,宋书卷十九,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5 5 2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之嗟。咏怀诗中经常体现的一个主题就是生命短促、忧生虑死的 感叹:“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 其四)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 生”( 其十j k ) ,“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 其二十七) ,“人生若尘 露。天道邈悠悠”( 其三十- - )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其四十 一) 等等。诗人似乎从未有过安全感,在他笔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 无一例外地笼罩着生命危机的阴影,都不可避免地随时光的流逝而走 向迟暮与凋零;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倏然而逝的,衰老、死亡 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其十j k ) ,“从容 在一时,繁华不再荣”( 其三十) 诗人格外关注死亡,尤其是意 外的灾难:“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其三十三) 。“生死道无常” ( 其五十三) 的死亡焦虑感以及在这个短暂人生中种种突如其来的灾 难,构成了阮籍危机四伏的人生世界。 咏怀诗中频繁出现的有关落日、松柏、秋、坟墓等象征死亡 的自然意象,是阮籍抒发人生生命感慨的大背景。诸如“曦和”、“白 日”、“朝日”等涉及日的词语,常伴随着“忽西倾”、“忽西幽”、“将 欲倾”的状态。据粗略统计,咏怀诗仅“白日西颓”这一生命无 常意象就有n 次之多,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目的事实。较为突出的 还有坟墓及其周边生物的大量描写:“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 其 七十一) 、“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 其八十二) 、“松柏翳冈岑, 飞鸟鸣相过”( 其十三) 等,由此渲染了一幕幕令人绝望的悲剧。“丘 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其十五) ,从来没有人把生命本身的痛楚写 得如此深刻,也从来没有诗作把生存的艰难表现得如此深沉,而阮籍 却把它表现到了极致,予人一种人生的幻灭感。鸠赋、首阳山赋 则由伤亡悼死抒发对自身生命的人生感慨。这一系列繁华易逝的忧 虑,生命无常的揪心哀叹,人命微浅的的感伤与恐惧,与来自现实的 忧患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阮籍咏怀诗特有的生命情绪。就其强 烈的悲患特征来说,它深得离骚、九辨之精髓。我们可以明显 地感知到诗人与屈宋哀痛的共鸣:对生的留恋渴望与死的惊怵恐惧以 及对人生、生命痛苦清醒的体悟与认识。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时空意识 对生死无常的哨叹,基于似箭飞移的时间与辽阔苍茫的空间,表 现的是一种无比深沉的时空意识。 对于时间的流逝,诗经早有敏感的流露:“蟋蟀在堂,岁聿其 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唐风蟋蟀) 孔子也站在川上发出“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感慨。然其都没有像楚辞这样成为一种情 感的主旋律,也没有像屈宋如此着意于时间流逝的悲情刻画。楚辞字 里行间充满着朝夕、日月、春秋、年岁等时问刻度的抒写,伤春悲秋、 感时叹逝,这种炽热的生命焦灼感充斥文中。招魂“朱明承夜兮, 时不可以淹”,离骚则较多以“恐”领起的语句,尤多“朝, 夕”的旬式,表达时不我与的忧虑,如“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 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 人之迟暮”,“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等等。仅离骚中用“朝,夕”的句式就 有五六次之多,每一次都表现了一种时间的焦虑与紧张。 此种与光阴争朝夕的情感在九辩中亦有上佳体现:“白日畹 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道尽兮,老冉冉而愈弛。” 屈宋都将黄昏暗喻“人生黄昏”,形成一种凄惋的意境,开创了四时 与人生相对应的情感母题,这些都成为后世文人悲叹时间之渊薮。 “时间意识一头连着宇宙意识,另一头连着生命意识。”o 确然, 试看屈子远游中这一富含哲理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 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这既是对时间的感慨,又 是对空间的浩叹。时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战国末年神仙思 想、哲学观念的影响,楚辞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呈现出阔大与开放的特 征。天问突破自身之樊篱,直面浩茫之广宇,对宇宙苍天质疑与 诘难:“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耀灵安藏? ”,表现了恢弘的空间意识。离骚、 国论语子罕,见论语译注,扬伯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9 2 页 0 扬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2 0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招魂中远游天国对天地四方的铺陈、对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娴熟巧 妙地调遣,都是诗人以整个永恒无限的宇宙作为审美对象的空间意识 的体现。 楚辞的时空意识对后世文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1 5 理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它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潜藏在中国文人的心灵之中。阮籍 就是远承其余绪的诗赋家之一。 屈宋的时间意识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对时间迁逝的敏感与 焦虑,一是四季、朝夕与生命情感相对应,这两种观照方式阮籍都有 所继承。阮籍常感叹夕日岁暮、日月变迁以及历史兴亡,并由此引发 岁月不居的人生忧惧。咏怀诗其五十二:“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 己”,其五十四:“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沉”,其七十三:“一去长离 绝,千岁复相望”,就向世人展示了无限世界中时间的永恒而人生的 有限。 在阮籍笔下,对时间流逝细腻的刻画较为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组 意象之中:伤春悲秋意象,夕日、岁暮及一般的日月变迁意象,历史 兴亡及生命无常意象等等。“日夕”、“悬车”、“羲和”、“咸池”等楚 辞常用的表示时光流逝的意象频频出现在咏怀诗中:“白日忽蹉 跎”( 其五) 、“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差驰”( 其七) 、“灼灼西颓日”( 其 八) 、“朱晖忽西倾”( 其二十四)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其三 十- - )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其三十三) 、“白日陨隅谷,一 夕不再朝”( 其八十一) 等等,可见诗人是全身心地感受时光的变迁, 感受着朝夕、日暮、春秋间无情的转逝。他寻绎到了楚辞中花谢草枯、 落日西下与人的时间生命易逝之间的关联,且把这种类比发挥到了一 个格外令人神伤的层次。 阮籍也曾学屈子,天真地“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其三十 五) ,只可惜现实“日月东迁,景曜西幽,寒往暑来,四节代周”( 四 言诗第七)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其十八) ,诗人只得怀着一 片无尽的悲凉,徒然目送着日益逝去的时间之流。楚辞日“倏而来兮 忽而逝”( 少司命) ,试看阮籍:“忽忽朝日隋,行行将何之”( 其八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刨作的影响 十) ,“仿徨思亲友,倏忽复至冥”( 其三十六) ,“何为混沌氏,倏忽 体貌隳”( 其五十一) ,“经天耀四海,倏忽潜漾汜”( 其五十二) ,“宾 客者谁子? 倏忽若飞尘”( 其六十- - ) ,同一表现时间快速的词义“倏 忽”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咏怀诗中,可见其受屈子影响之深刻。 阮籍咏怀诗还展示了无限的空间,这个宏阔的空间以千里、 万里为衡量标准。咏怀诗其三十八:“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其二十 五:“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其二十八:“俯仰运天地,再抚四 海流”;其五十二:“十日出踢谷,弭节驰万里”即是适例。魏晋时期 玄学思潮空前繁盛,在如此历史大背景下,受楚辞特别是天问对 自然、宇宙时空以及社会问题探根寻极、希冀全方位把握的思维方式 的影响,阮籍站在特定的哲学高度上构筑他诗歌的时空观,使其诗赋 体现了一种面向现实和历史、宇宙和人生的宏大视野及哲理思辩。诗 人自云“登昆仑而临四海”( 清思赋) ,“仰瞻景曜,俯视波流”( 四 言诗其七) ,可见,他的时流感、空间感都是极强的。届予有“彷佯 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招魂)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茫茫之无仪” ( 悲回风) 的感悟,阮籍则有“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其十 七) “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 其二十九) 的浩叹。诗人对空间的 感触正来源于他对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体认。总之,屈阮均集诗人 与哲人于一身,时空意识都是诗人对自然人生深切体悟的结晶。 三、孤独意识 主体意识、生命意识的觉醒必然给个体带来强烈的孤独情绪。时 光易逝、生命无常的自然规律,君主不察、群小嫉妒的政治遭遇,而 个体力量之渺小,屈宋因此常觉无人为朋,饱受孤寂的悲苦。“饨郁 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离骚)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 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九辨) ,被流放而无人理解的孤独悲哀之感跃 然纸上。 然屈子尚能保持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的人生态度, 硕士学位论文 相形之下,宋玉阮籍的孤独就缺少些许崇高。屈子“国无人莫我知兮” ( 离骚) 的怨悱,在阮籍这里已经演绎成一种生命痛苦的精神性心 灵感受:“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 其十四) “心肠未相好,谁 云亮我情? ”( 其二十四)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 其三十三) “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 其三十七) ,这简直与屈子“忧心不 遂,斯言谁告兮? ”( 抽思) 、“隋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 惜诵) 的悲叹如出一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阮籍心中郁积 着许多真实的情感无从表露,周围也没有志向操守与一的知音可以倾 诉,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屈原、宋玉、阮籍的孤独感既是相似的,又有不同点,请看下面 三个人表达孤独的诗句: 宋玉九辨屈原远游阮籍( 咏怀其一 岁忽忽而道尽兮,遭沈浊而污秽兮,夜中不能寐, 恐余寿之弗将,独郁结其谁语?起坐弹呜琴。 悼余生之不时兮,夜耿耿而不寐兮,薄帷鉴明月, 逢此世之诳攘。魂茕茕而至曙清风吹我襟 澹容与而独倚兮,惟天地之无穷兮,孤鸿号外野, 蟋蟀呜此西堂。哀人生之长勤;翔鸟鸣北林 心怵惕而震荡兮,往者余弗及兮,徘徊将何见? 何所忧之多方!+ 来者吾不闻。忧思独伤心 仰明月而太息兮,步徙倚而遥思兮, 步列星而极明怊惝倪而永怀 这三段意境之相似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集中地向我们展示了三 位同一的孤独者形象,都体现了一种心灵孤独,是在整个社会中找不 到知音的哲学层面的孤独。或对社会污秽的焦虑,或对人生短暂的忧 伤,或对个人处境的恐惧等等,搅扰的诗人难于入睡,又无人与告! 诗人要么飘逝远游,要么在孤鸿、蟋蟀哀鸣的凄清秋夜,披衣出门, 踽踽独行于星空之下,不时仰望明月,不时低头饮泣,凄凄惶惶,直 至天明。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孤独感是时代哀音和个人痛苦的紧密交织,在这点上,阮或许受 宋玉影响更为明显。阮和宋玉一样,其孤独与苦闷更多一份低沉而愁 苦的个人情感基调。他们多次描写自己的孤独处境,宋玉哀叹“廓落 兮羁旅而无友生! ”( 九辨) ,阮步兵则因“羁旅无俦匹”而“俯仰 怀哀伤”( 其十六) ,均向世人昭示着世无知音的无限悲感。阮似宋玉, 一生挚友甚少。“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 其十七) 人生道路上 明显缺少同道,这或许是阮籍选择了“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 山临水,经日忘归”甚至“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 而返”自我掩饰、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所致,但何尝又不是因为无 人可亲的事实才促使阮籍自封自闭呢? 其佯狂放诞的背后,又潜藏着 多少深层次无法派遣的孤独! 阮籍少而孤露,不重交际,甚至对亲情友情怀有一种恐惧与不信 任,咏怀诗其六十九感叹:“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其二描 写了二妃与郑交甫相见甚欢,曾经“倚靡情欢爱”,发誓“千载不相 忘”,结果还是“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心怀抑郁的他与屈宋有 强烈共鸣,在诗文中或直抒、或用孤鸟离兽意象等表达无人理解的痛 苦。试析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 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 晤言用白写 这是一首孤独者之歌,诗人空堂独坐,无人与欢;长路遥眺,寂 寥无人;九卅i 登高,一片空旷,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从而勾起 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可谓最为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孤独的深切体验。阮 籍组诗中有许多空堂中、登高处孤独寂寞形象的重复范式,如“徘徊 空堂上,忉怛莫我知”( 其七) 等。实际上,诗人不管身在何处,在 其视域范围内一切皆无,唯有寒风衰草、孤鸟离兽、萧瑟的黄昏、荒 凉的坟墓一个孤寂的自我意识所感知的孤寂世界。日本学者吉川 幸次郎评价说:“像阮籍一样站在广阔的视野上,不可能期待所有的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3 5 9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人都做到,因而从他的立场上产生的感情,也不容易得到共鸣,这种 感情是孤独的,这一种形态的孤独感也是从前诗歌中所缺乏的东西。” 无论是诗人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矛盾性这一哲学层 次,还是因自身遭受政治打击、命运挫折、抱负无由施展而具有的孤 独体验,都是一种与屈宋同一的孤独感。 第三节社会批判意识 关注政治、参与政治是中国士大夫的传统,即便在社会最黑暗动 荡的时期,他们也不忘社稷民瘼,自觉地担当起兴国救民的重任,且 努力挖掘时弊的社会根源,大胆地揭露与批判。刺世嫉邪,屈原宋玉 如此,阮籍亦然。 怨君王不明,恨群小误国是屈原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屈原好“显 暴君过”,屡“责数怀王”o ,显示了一个士大夫的正直与刚毅,实开 中国文人以诗歌批判现实、反抗黑暗政治、反抗邪恶的创作传统。离 骚“怨灵修之浩荡”、“伤灵修之数化”,惜往日更是直呼君王为 “壅君”。此外,屈子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围绕在楚王周围朋比为奸、 排斥正士,造成社会黑暗的“党人”、“众人”、“众女”、“佞人”、“时 俗”等贵族重臣集团的痛恨,对他们的腐朽本质给予了深刻的揭露。 “众女造谣,嫉余之蛾眉”;“南人变态,扬厥惩而不埃”;“时俗工巧, 俪规矩而改错”;这些使得忠臣放逐小人得志,屈原对此异常愤慨, 不禁斥责贵族党人的“专佞慢帽”,并将其詈之为“粪壤”;并痛斥道: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涉江) 宋玉九 辩也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 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却骐骥而不乘兮,策 驽骀而取路。”如此大胆激越的批判,已不再是儒家士人温柔敦厚的 中庸之道,有了几分庄子的犀利尖刻,但又超越了其借用神话寓言嘻 笑怒骂中的含沙射影。像屈宋这样一针见血地面时刺弊、怨上斥下在 【日】吉川聿次郎,中国诗史,章培恒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4 4 页 o 分;4 见班固离骚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 论选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8 9 页,第3 5 0 页 1 4 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当时是少为人见的。 然阮籍则大胆承袭了屈宋这种批判现实的楚骚精神,甚至把斗争 的锋芒指斥的更为深广。首先,阮籍亦批判君主以及统治集团,且从 理论角度否定了君臣之制,明确提出“无君”思想。阮借大人先生之 口,声称“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 惟兹若然,故能长久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认为只有去君 臣,息礼法,天下才能安定。倘若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观之,“无君 论”或许即是通过对君的否定从根本上抽去司马氏集团篡政的思想基 础,从而也瓦解了孔子直至董仲舒以来所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液反应处理课件
- 移动借贷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广东江门台山大湾控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福鼎市消防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水产废弃物环保处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影票在线选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卵管造影科普课件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5G通信模组在智能物流行业的适配性分析报告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室内外绿化设计评估报告
- 2025年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设备投资成本与效益分析报告
- 网约车司机礼仪培训
- 山东省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课件
- GB/T 44621-2024粮油检验GC/MS法测定3-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脂肪酸酯
- 餐饮加盟协议合同书
- 知道网课智慧《睡眠医学(广州医科大学)》测试答案
- 糖尿病医疗广告宣传指南
- T CEC站用低压交流电源系统剩余电流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 python程序设计-说课
- ISO15614-1 2017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中文版)
- 国际金融(第七版)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