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蕅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蕅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蕅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蕅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蕅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蕅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蒲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 中文摘要 藕益大师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秩序混乱,风气败坏。在这样一个 大环境下,佛门清静之地也不免受到影响,加上丛林内部诸多问题,使得当时的僧团呈现出 一派衰败景象。 面对晚明丛林问题,智旭遍涉禅教律,提倡融会戒律、天台、净土等思想,倡导禅教律 归极于净土,以此来兴复佛法。 本文共分四章对蒲益大师融会思想进行阐述。第一章简要介绍大师的生平、思想历程以 及著作。第二章略述了大师生活的时代背景。其中分为中晚明的政治经济以及风气,明代佛 教政策,晚明丛林问题三方面。这些方面的探讨,正是为了揭示丛林问题产生的内外因素, 还原大师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三章详细介绍大师的戒律思想、天台思想、狰土思想,此三者 也就是大师融会思想的起点、依托与归极。第四章择要介绍大师在调和性相、协同禅教、会 归禅教律归极于净土等方面的论述。大师认为,性相两者的关系就如波与水,不可分隔;禅 教二者是纲与网的关系,根本与枝叶的关系,认为禅教一致,不容两分。而禅教律三者都是 佛陀所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并且认为修行人要以三学为助,以念 佛为正行,相互配合,方能疾到彼岸,往生净土。 关键词:藕益智旭;丛林问题;融会;戒律;天台;净土 s u m m a r y - o u - l i v e di i lt h e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a tt h a tt i m e , t h e p o l i t i c sw 雒v e d r d a r k , a n dt h es o c i a lo r d e rw a si nc h a o s u n d e rs u c h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b u d d h i s m w a sa l s oa 能c t e d d e e p l y , a n dt h e r ew e r em a n yp r o b l e m si nb u d d h i s mi m e r n a l l y , s ot h eb u d d h i s ms h o 、v e das c e n e o fd e c l i n e f i n g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o u - y im a d eas t u d yo fz e n , v i n a y aa n do t h e rs c h o o l s ,a n dh e p r o m o t e dt h ei d e ao f c o m b i n i n g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 m o r e o v e r , w h a t e v e rh ee m p h a s i z e dw a st of i n d t h ef i n a ld e p e n d e n tu p o np u r el a n dt h o u g h t s h eh o p e dt h a t h i se 日o r t sc o u i db r i n g 习l b o u tt h e r e v i v a lo fb u d d h i s m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u t h o r 卸dh i s w o r k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b a c k g r o u n do f o u y i ,w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a r e 嬲:t h ep o l i f t c a la n d e c o n o m i co fl a t e _ 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d d h i s tp o l i c yo f 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d d h i s ti s s u e s t h er e a s o n w e c h o s e ,t om a k eas t u d yo f t h e s es e c t i o n si st h a tw ew a n tt or e c o v e rb yt h ew a yo f h i s t 硎c a j r e f e r e n c et h eo r i g i n a lc o n d i t i o no fl a t em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o u - ,s n a v a t h o u g h t , a n dh i so p i n i o na b o u tt i a n t a i s e c t st h o u g h ta n dp u r el a n d ,s t h o u g h t i n0 u - y i ,s s 啪m a r i z i n gt t l o u g h t ,v i n a y at h o u g h tw a sas t a r t i n g - p o i n t , a n dt i a n t a is e c t ,st h o u g h tw a st h e f o 咖d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 h ew 笛c o n v e r t e dt op u r el a n d st h o u g h ta tl a s t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s u e v s o u 。y i st h o u g h to fh a r m o n i z a t i o n i nt h i s s e c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t r a i l so u - ,se 硒n sc o u r s e :h i s r e c o n c l l m gd h a m a - n a t i j r es c h o o l st h o u g h tw i t hd h a r m a s i g ns c h o o l st h o u g h t , m i x i n g u pt h e d o 嘶n co fz e nw i t ht h et i a n t a i d o c t r i n e s ,a n ds oo n i nh i so p i n i o r i 0 u y i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j p0 fd h a r m a - n a t u r es c h o o la n dd h a r m a - s i g ns c h o o lw a so n eb e t w e e nw a v e s a n dw a t e r a n d ,m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z e na n dt i a n t a iw a ss i m i l a rt ot h er e l a t i o no f r o p e s 卸dn e t h ea l s o b e l i e v e dt h a tt h ez e n , v i n a y aa n do t h e rs c h o o l s d o c t r i n e s w e r ea l l c o m i n gf r o mb u d d h a - s t e a c h i n g s ,t h e yw e r ei n d i v i s i b l e o u - y ib e l i e v e dt h a tt h ec u l t i v a t o rw h o c o n v e r t e dt 0b u d d h i s m m u s tf o l l o wp u r el a n dw a yi na d d i t i o nt om a s t e rt h r e el e a r n i n g si no r d e rt ob er e b o m i np u r e 1 a n d k e yw o r d s :o u - y i z h i x u ;b u d d h i s t i s s u e s ;s y n t h e s i s ;v i n a y a ;t i a n t a i :p u l - el a n d 2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左主委,日期:2 00 8 生5 月 导师签名:磕兰鱼日期: 生丛 冬 日旺舌 蒲益大师生活在政治腐败、贿赂公行、世风大坏的晚明,此时的丛林戒律荡然无存,禅 风大坏,宗派门庭之见炽然,佛法似乎到了末法时代。目睹此情此景的智旭,每每于中夜扼 腕叹息,痛哭流涕。关于晚明丛林问题的严重性,请看大师之文: 方4 4 9 季,有三可痛哭,三可哀愍:毗尼法,三学初基,出世根本,僧宝所由得名, 正法赖以住世,而罕有师承,多诸讹谬,遂令正法坠地,僧伦断绝,一可痛也:三藏教, 修行之径,出苦之要,而依文解义,罔知现心,废先哲旧章,涂一时口耳,遂4 滴- j l 诃 为葛藤糟粕,二痛也;宗门一著,本为上上根点铁成金,今但作门庭施设,道理商量, 不堕狂罔无知,便堕杂毒知见,更有去施设埽道理者,多落暗证窠臼,盲修瞎炼,实是 险途,无上妙法,流弊至此,三痛也第一可哀愍者,借佛法图名利,无实为人之心: 二者,但知己长,不知人长,但见人短,不见己短,株守一得,向无佛处称尊,不能放 下面皮,打破局量,从千万人脚跟下穿过;三者,但为大以欺佛,不思三界无安,言“净 土不必生一、“弥陀不必念一。 在大师看来,当时的佛教戒律松弛,无人师承;教门中人依文解义,以消文贴句为快事; 禅宗之人盲修瞎练,堕入暗证深坑。并且借佛法图名利,株守一得不思多处参学,轻视莲宗 之行持。因此,他在一生的修行中,弘扬律学,研习并推崇台宗,行持方面重视莲宗,并且 调和性相、协同禅教、汇禅教律归于净土,倡导个宗派之间的融会贯通,力图恢复佛陀之正 法。 大师佛学思想宏阔博大,学问细微精深,行持精纯如一,为佛教史上所不多见。其思想 对后世影响甚大。然而研究大师思想之专著几乎没有,多为硕博论文。 如龚晓康蒲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该文从四个方面行文:“抉择诸宗、会归净土”, 主要讲智旭禅教律三学一源思想,融通性相诸宗之说,禅教相分论等;“净土思想的演变与 发展”,讲述中国净土宗的演变以及智旭对净土思想的发展;“净土行门之:念自佛,念他 佛,观念自他佛”,此处为该文重点,分别讲述种种修行法门;“净土果门:三身四土”,讲 。如在示语幻 中:。法门之衰,已非一日痛成痛载! 余于此梦寐永泣,无可轻与言者。”又如示 眉慧 中:“呜呼! 法门之衰,至今日,不忍言矣”又如示予正 中:“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 末世不然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又如 及页码,出版社及时间 从略。 灵峰宗论寄剃度雪岭师 ,2 7 7 2 7 9 页。 3 往生净土的四个原因,具体阐述“三身”“四土”以及“唯心净土”。刘红梅莲池大师思 想研究,此文比较了明末四大师的禅净观,认为智旭为消禅归诤者。张瑞佳明末蒲益大 师之生平及其佛学思想研究,全篇以理念规范内容,以探讨蒲益大师生平及思想为主,并 勾勒出禅、教、律三学与净土之连贯。杜保瑞 中说:。禅道迷纲宗,流入一机境。”见灵峰宗论) 第3 2 页 5 第二节著作 智旭一生著述宏富,经其弟子成时编次,分为两大类:一为 宗论,一为( g - 论。 隆莲法师在中国佛教一书“智旭”词条中讲到: 宗论即灵峰宗论,共十卷;释论包含释经论和宗经论及其他著述共六十 余种一百六十四卷。 在 ,中华书局,1 9 8 4 年,8 3 8 页。下文中再次征引,出版单位等从略。 o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 9 5 9 年,1 5 4 页 9 此而始。 武宗不理朝政,却耽乐嬉戏,最后死于“豹房”。且看明史中对他的评价: 毅皇承孝宗之遗泽,民庶乐康朝多耆旧,使有中主之资,委裘端拱,亦可蒙业受成 也顾乃昵比小人,慢游淫戏,万几坐旷,大柄潜移刘瑾煽祸于前,江彬肆毒于后 纪纲废坠,中外寒心矣然且俘叛藩,靖群盗,卧薪厝火,危而不亡,将天心未厌,犹 欲扶持而安全之耶? 一伤于狎虎,再病于覆舟,身殒豹房。 而随后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熄前期尚能勤理朝政,一振因武宗怠政而为之衰败的朝 运。然,世宗晚年一意修道大权旁落,权奸柄政,后来虽然剪除奸相,却也因为过度崇奉道 教,大兴土木,几于耗尽国库。 明史有云: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 寻兴大狱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 之渐替。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厘在位六年,勤于朝政,厉行:订约,安边息民,此为其功。然而, 也正是在此朝“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穆宗皇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可见其宽恕有 余而刚明不足。 随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前期有张居正辅政,明王朝国势日强,而神宗皇帝晏处深 宫,无所作为。后来,张居正病故,神宗皇帝主持朝政,由于用人不当,加上贪财好货,四 处派遣矿监税使,搜刮人民,给明王朝的最终覆亡埋下了极大隐患。以至于明史评论说,明 代之亡,亡于神宗。且看史料: 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 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 立驯至恝、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 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 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 益炽,可哀也夫。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由上述引文可知,仅在位三个月,不足论。 文渊阁 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明史,2 9 7 册,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1 8 0 页。 。张廷玉等, 明史世宗本纪,卷十八,中华书局,1 9 7 4 年,2 5 0 - 2 5 1 页。下文中再次征引,出版单位 等从略。 。张廷玉等,明史穆宗本纪,卷十九,2 5 8 页。 西张廷玉等,明史神宗本纪。卷二十一,2 9 5 页。 1 0 从1 6 2 1 年开始到1 6 4 4 年清朝建立这二十多年时间里,也就是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与明 毅宗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期间,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宦官魏忠贤专权,而且东北女真崛起边患 频仍,真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动荡时期。在此非常时期,熹宗昏庸无能,国家权力落 入魏忠贤和客氏手中,朝中大臣阿附魏阉者多达2 6 0 余人。政治混乱,于此为甚! 后,崇祯 帝即位,虽然乾纲独运,剪除魏逆,想于国势有一番大作为,只因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更 何况其举措失当用非其人。 明史评论二帝云: 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 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 哉。 帝承神、禧之后,毅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 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冠蔓延遂 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 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 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 明代中后期的阉宦横行,侦骑四出,四方为之鼎沸! 仅举数例,以为之证: 东厂之始引万文康疏为证,意者不谬其始侦伺非常盖尚虑义师靖难,未压 人心耳然而中官之横始此矣至成化问,宪宗设立西厂以宠汪直,不特刺奸之权,熏 灼中外,并东厂官校,亦得讥察,京师汹汹西厂亦罢,然而东厂之炽如故也。 东厂西厂等特务机关的设立,原本只为侦奸缉盗,后来权势日重,使得“京师汹汹”, 天下纷然。而到万历时期,为了满足皇帝贪餍,而四处派遣矿监税使: 今矿害遍天下,为世乱阶然权属内踏与无赖奸宄,故致纷纭耳按宋金冶有二十 一处,银冶则登号等二十三州,叉三军一监,共冶场八十有四皇佑中得金万五千余两, 银二十一万余两,其后银又增九十余万两,盖所入止此堂堂天朝,安用此刀锥之利? 然皆守令为政,阎闸受害犹浅,今日则敲朴善良,必足其数发冢夷山,以为胁取之术 矣。 政治上的腐败,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而权力一旦成为统治者满足私欲的工具,就必然 。张廷玉等,明史熹宗奉纪,卷二十二,3 0 6 - 3 0 7 页 o 张廷玉等,明史庄烈帝本纪,卷二十四,3 3 5 页。 o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 9 5 9 年,1 5 3 1 5 4 页。 o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 9 5 9 年,7 0 页。 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暴虐和凶残。 中晚明政治混乱,不特皇帝怠政昏庸等等,而朝内权臣更是贪污腐败贿赂公行。且看历 朝权臣宦官抄家时的清单: 震泽长语,正德中刘瑾籍没时,金二十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元宝五百万锭, 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 7 7 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箬陂继世纪闻,刘瑾时,凡有贿赂,一千日一千,一蓠 约一万,后渐增至几干几万亦鸿猷录,江彬籍没时,入公帑者黄金七十柜,柜一 千五百两,银二千二百柜,柜二千两继世余闻,严嵩籍没时,金银,珠宝、书画,器 物、田房,共估银二百三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七两余又直隶巡按御史孙丕扬所抄嵩京 中家产,亦不减此数,而所估价又不过十之一,即如裘衣共一万七千四十一件,仅估银 六千二百五十零,帐幔被褥 - t f = - 千四百二十七件,仅估银二千二百四十八两零,则其 他可知也计其值不下数十倍此外又行赂与权要者十二三,寄顿于亲戚者十三四云 o 明代中后期,不但政治腐败,而且在经济横征暴敛。且看其增加赋税一项: 世宗中年,边供费繁,加以土木、祷祀、月无虚日,帑藏匮竭司农百计生财,甚 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犹不能给二十九年,俺苔犯京师,增兵设戍,饷额过倍三 十年,京边岁用至五百九十五万户部尚书孙应奎蒿目无策,乃议于南畿、浙江等州县 增赋百二十万,加派于是始嗣后,京边岁用多者过五百万,少者亦三百余万,岁入不 能充岁出之半由是度支为一切之法,其箕敛财贿、题增派、括赃赎、算税契、折民壮、 提编、均徭、推广事例兴焉是时,东南被倭,南畿、浙、闽多额外提编,江南至 四十万提编者,加派之名也。 此为明神宗时期加派赋税的情况。下面为隆万时期的加赋情况: 隆万之世,增额既如故,又多无艺之征,逋粮愈多,规避亦益巧其后接踵三 大征,颇有加派,事毕旋已。至四十六年,骤增辽饷三百万时内帑充积,帝靳不肯发。 户部尚书李汝华乃援征倭、播例,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 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 所不加者,畿内八府及贵州而已。 关于天启年间的赋税情况,明史上这么说: o 王树民,圩二史札记校正,8 4 5 8 4 6 页。 o 张廷玉等, ,卷二百十六,5 7 0 9 - 5 7 1 0 页。 o 详见王树民,廿二是札记校证明末督抚诛戮之多,8 1 9 - 8 2 0 页。 1 7 皆有讲舍一 王阳明弟子众多,再加上后来的广泛传播,形成了许多门派。如偏于守成的江右王学,以 及最终走向了狂禅一路的浙中学派、泰州学派。王畿和王艮等人,虽然没有固守师说,多少 具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意味。但是他们还在名教的羁绊之下。然而到了颜山农、何心隐、李贽 等人时候,这些人就走得更远了,最终1 e 名教之所能羁络矣。到万历以后,有一种似儒1 e 儒私禅非禅的“狂禅”运动风靡一时。这个运动以李卓吾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颜( 山 农) 何( 心隐) 一系,而其流波及丁- 明末的一班文人。 他们的特色是“狂”,其末流的弊 病是空疏措人浅薄浮泛。 关于明代浅薄浮泛的学风,顾炎武在窃书条中指出: 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百二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人则有 以他人之书而窃为已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 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吾读有明弘治以后经解之书,皆隐没古人名字将为已说者也 关于明代人所著之书全部为窃来的,此说法人概不是很严谨,但却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学 风的不正。杨绪敏在论明代空疏学风形成和嬗变的原因及影响一文中认为,造成这种 不良学风的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明代的文化专制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导向。明初在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同时确立了 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并且永乐帝诏令纂修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七 部“大全”,以作为士子必读之书和科举考试之依据。此七部大全几乎全是抄录元人的著作, 无学术价值可言。此举开了明代抄袭和剽窃风气之先。而且明代八股取士,内容空洞,形式 僵化,更是将士子们导向了不学无术的歧路。 其二、心学的影响。明代空疏学风的形成,从学术自身追本溯源,是与陆九渊与王阳明 以来的治学风气有关。自陆九渊、王阳明以及后来的陈白沙大都主张体认内心,而不太重视 从古代典籍名物上钻研。只要存养本心、发明本心就够了。心学影响相当广泛,因此对明代 空疏学风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三、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缺失。洪熙、宣德以后风气人变,太学以及郡邑学校师资道德 水准及学术水平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极差。 o 详见史小军,试论明代中期士人的标榜习气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o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所谓狂禅派,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5 0 - 7 2 页。 o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十八,1 0 7 3 页 固详见杨绪敏,论明代空疏学风的形成和嬗变的原因及影响,北方论从,2 0 0 6 年第4 期。 1 8 关于明代的八股取士以及士人不学无术,顾炎武在 拟题一条中指出: 明代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且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本经之中, 场屋可出之题不过数十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 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较 之风檐结构,难易迫殊四书亦然发榜之后,此曹便为贵人年少貌美者多得馆选, 天下之士靡然从风,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 四。 5 五经不用读,只要熟背十篇范文,即可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如此选拔出来的人才, 其水平可想而知,其学风更不值一提。 关于阳明心学思潮之影响,顾炎武在 朱子晚年定论条目中有言: 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谈,王介 甫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 由此,确可见阳明心学的影响之大,几易天下之风俗! 顾炎武在教官一条中讲n - 天顺三年十二月庚申建安县老人贺炀言:朝廷建学立师,将以陶镕士类奈何郡邑 学校师儒之官,真材实学者百无二三,虚糜廪禄,猥琐贪饕,需求百计,而受业解惑莫 措一辞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空疏学风的形成不仅造成学术研究的浮泛和浅薄,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不过,万历以后,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明代学者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很 大冲击,他们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学问。于是出现了徐光启、宋应 星、徐霞客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推动了明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学者在继续阐发 性理之学的同时,开始注意矫正王学自身的弊端。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当时的政治。尤其是东 林学者,他们在治学的过程中,更是直接倡导“经世致用”,如东林的代表人物顾宪成尝言: “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 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但是,这一类学者为数 不多,没有形成风气并造成形成更大的影响,惜哉! ( 2 ) 民风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十六,9 4 5 页 o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十八,1 0 6 9 页。 o 黄汝成,口知录集释,卷十七,1 0 1 3 页 o 黄宗羲,明儒学案 ,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3 7 7 页 1 9 官僚士大大是国家行教化于天下的榜样,晚明社会风尚的变化是从士人风气的败坏开始 的。然而晚明民风最重要的两点即是重商风气和奢侈之风。 其一,奢侈 明初,由于建国于大乱之年,社会生产处于恢复时期,商品经济不活跃,又加以严刑峻 法,因此,礼制的推行能够进行并收到一些效果,使明初社会风尚表现为拘谨守成和俭朴。 然而随着明朝统治趋向稳定,社会生产恢复并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积累增加。而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统治机构逐渐腐败,法制松驰,礼制败坏,财富的占有者手中的钱财可 以与社会上门第显赫的人家相媲美,但其地位仍处于社会的一f 层,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有一 种失衡的感觉。随着人们重商轻农、重利轻义的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又在心理上取得了前所 未有的优越感,他们有了向世人炫耀的资本,力图挣脱传统思想下对他们的歧视,用不同的 方式显示自己的阔气,处处表现出与传统思想的格格不入,此时他们的炫耀心理和叛逆心理 占了上风,奢侈的社会行为就在所难免了。其他社会下层人民追随在富商豪室之后,在农食 住行上显示自己的阔气。如此一来,在整个社会下层以至于整个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奢靡之风。 其二,重商 明代中叶以后,经商营利引起了思想家的高度重视。王刚明曾讲,果能于此处调停的心 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其弟子王艮也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 条理处。李贽说得更加淋漓尽致,且商贾亦何鄙之有? 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 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本。思想家们对营利经商持肯定态度,不 仅同情商人,而且为之鸣不平,这与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大不相同。 破除贱商政策和习俗的另一个著名例子是汪道昆对于徽州地区经商观念的谈论,他说: 古时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 足于儒,反而为贾,此其大抵也。 顾起元在谈到正德、嘉靖以后风气时候说剑: 正,嘉以前,南都风尚最为醇厚荐绅以文章政事、行谊气节为常,求田问舍之 事少,而营声利、畜伎乐者,百不一二见之。 从正德年间开始,官员们就竞相营产谋利。士大夫一旦中了进士之后,逐日奔走都是为 了谋财致利。由于这些事情并不违反法律规定,而又可以得到许多白花花的银子,于是这些 士大夫们便欣然从商。 o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7 1 5 页。 o 汪道昆,太函集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卷五十四。 回顾起元,客座赘语正嘉以前醇厚,卷一。 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之贵廉条感慨道: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 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呜呼! 今日之变 有甚于此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士大夫们如此,下层老百姓也是如此。当时江南许多地方的百姓从事工商业,人们的谋 生手段已经大大改变。而且余英时先生也在 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没有中举而落第的 士人弃儒从商作了许多描写。 可以说,当时整个社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士农工商这个四民 等级顺序,上至公卿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已经转变了以前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这个本末意 识,而且这股重商的思潮以及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的增多,导致了其他一些社会问题,比如 奢侈,追求奇特,标新立异等等。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种持久的稳定性,加强了它的能动性和影 响力。由于这股风气涉及到整个当权阶层,腐化了已经腐败不堪的统治者,在那个权大于法 的时代,于是造成整个社会混乱,无法无天。下层社会的混乱,造成经济不稳定,人心不安 定;上层的混乱,激烈的党争,祸国殃民,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这种风气在佛教团体内也存在,比如僧人洒削卖浆,习奢华等等。 下面再看明代的佛教政策。 第二节明代的佛教政策 明代的佛教政策,基本上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后来诸帝因循不变,少有更改( 仅 有明世宗崇道排佛) 。 明太祖年轻时候曾为僧, 3 0 5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 2 1 一、设立善世院,分别禅、讲、教。洪武元年( 1 3 6 8 ) 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 慧昙管领佛教,又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员,以掌全国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并 且于洪武三年( 1 3 7 0 ) 分寺院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寺院僧众分别专业。 明太祖不但明 文规定了各类僧人的职分,而且统一起服装。“禅僧茶褐常服,青条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 服,绿条浅红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条浅红袈裟。” 二、实行严格考试,免费发放度牒的制度。洪武六年( 1 3 7 3 ) 诏书:“( 佛道二教) 近日 崇尚太过,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莫甚于此。”令州县裁并寺院,严格剃度,“府 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洪武二十四年( 1 3 9 1 ) 名各州府县僧众集中居住, 限各府不得超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并规定男子非年达四十岁以上,女子非五十 以上者不准出家。洪武二十八年( 1 3 9 5 ) 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以 此来控制僧道人数。 三、严禁私度僧尼,私建寺观。明会典卷1 6 3 律例四载:“凡寺观庵院除现在处 所外,不许私自创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远充军,尼僧女官入宫为奴。”“凡 僧道不给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住持及受业师与私度者, 与同罪,并还俗。” 四、严格限制僧道活动范围,对寺观进行考核整顿。洪武二十四年( 1 3 9 1 ) ,发布“申 明佛教榜册”,谓:“今天下之僧,多与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败其行,理当 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禅者禅,讲者讲,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众为寺。”洪武二 十七年( 1 3 9 4 ) 又发布新的“榜册”,迸一步规定:“不许僧人以化缘为由,强索捐助,奔走 市村;不许僧人交结官府,也禁止俗人无故进入寺院。”洪武二十七年( 1 3 9 4 ) ,“令僧道有 妻妾者许诸人赶逐,相客隐者罪之。有称白莲、灵宝、火居,及僧道不循祖风,妄为议论、 阻令者,皆重治罪。” 明太祖严厉整顿佛教并不是反佛、排佛,其根本i ;t 的在于去其杂芜,存其精华,使佛教 在中央集权统治的轨道上正常发展,切断佛教与民众的组织联系,防_ l l 二惑众滋事,以致成为 造反起义的手段,同时要求僧侣只能从事与佛教信仰有关的活动,其他俗务,特别是聚敛财 富、干预政事,是绝对不允许的。 o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o 元代有禅、讲、律三种佛寺,明代则没有律寺,教寺代替了律寺。祥,指禅宗;讲,指华严、天台、法相 诸宗;教,就是瑜伽教寺,进行瑜伽显密法事仪式的僧侣叫瑜伽教僧,其寺叫做教寺。 固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 固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 o 明史职官三,卷七十四,1 8 1 8 页。 除了上述对佛教的限制以外,太祖以及后来的历代帝王还采取了推崇、扶植、利用佛教 的政策。 明史李仕鲁传载:“( 太祖对高僧) 辄赐金裥袈裟农,召入禁中,赐座,与讲 论,时时哿于耳目”,尊崇有加。洪武二十七年( 1 3 9 4 ) 下诏:“钦赐田地,税粮全免; 常住田地,虽有租粮,仍免杂派人差役。”给僧人许多优惠条件。明太祖在位期间,还组织 人力刻印藏经,即刻于南京的 洪武南藏,共1 6 0 0 余部,7 0 0 0 余卷。 而协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道衍在成祖即位后,以第一功臣而被重用,受赐姚 广孝之俗名,官至太子少师,权势极大。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明成祖还亲自“雠校”、重 刻法华经、 金刚经,并为之作序。他还撰写了 神僧传9 卷,记载了自东汉迦叶摩 腾至元代胆巴帝师共2 0 8 位“神僧”的事迹。成祖还两次组织人力刻印藏经,第一次是刻于 南京的 永乐南藏,共得1 6 1 0 部,6 3 3 1 卷。第二次是刻于北京的永乐北藏,共1 6 2 1 部,6 3 6 1 卷。 此后诸帝,人多采取保护佛教的态度。如英宗在位期间,宦官王振佞佛,大规模兴造寺 庙,受到英宗支持。王振所建大兴隆寺,规模宏大,英宗赐号“天下第一丛林”。英宗还为 京城和地方人量寺院赐寺额,以示奖掖。宪宗时期优礼佛教僧侣,敕封僧侣上层为“法王”、 “佛子”者众多。神宗之母好佛,自号“九莲菩萨”,于京师内外广建寺院。神宗本人也对 佛教多所扶植,除资助寺庙兴造外,对刻经印经和颁赐藏经很感兴趣,以为“佛氏之教,具 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圆。明代帝王最为佞佛的当数 武宗。武宗即位不久,曾于一天内度僧、道四万人。后,自号“大庆法王”,意即佛教之主。 有明一代,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基本上是推崇、扶植与利用、管制并重,基本上没有 什么变化。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囚,也时有摇摆。明代宗景泰二年( 1 4 5 1 ) ,朝廷以救济 饥荒和筹措军饷的名义,开始恢复鬻牒制度。这样一来,明初颁定的 。卷一百四十五,4 0 8 0 - 4 0 8 1 页 9 转引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二 第三节晚明丛林问题 明代佛教政策对僧团的影响巨大。在前期其积极作用比较明显,而到了后期,由于所制 定的政策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或者在实行过程中起了变化,对僧团的影响就是比较消极的 了。我们从晚明丛林问题即可略知一二。 黄梨洲说: 朱子云,“佛学至禅学大坏”盖至于今,禅学至棒喝而又大坏,棒喝因付嘱源流, 而又大坏就禅教中分之为两:日如来禅,日祖师禅如来禅者,先儒所谓语上而遗下, 弥近理而大乱真者是也祖师禅者,纵横捭阂,纯以机法小慧,牢笼出没其间,不啻远 理而失真亦今之为释氏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师禅勿贵,递相嘱付,聚群不逞之徒, 教之以机械变诈,皇皇求利,其害宁止于洪水猛兽哉! 故吾见今之学禅而有得者,求一 朴实自好之士而无有假使达摩复来,必当折棒噤口,涂抹源流,而后佛道可兴。 生活在丛林之外的黄梨洲对于佛教界之混乱、衰颓的描述或有过火地方,但从他的文章 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其大概。 而身处丛林之中的蒲益人师与湛然禅师对当时佛教界的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慨古录序日: 今日佛门之所患在见解浮于眉睫之上而机锋逞于齿牙之间其系籍于子墨客卿 者则祧瞿昙而祢休遁辍梵呗而耽风骚又其下者洒削卖浆无不躬之击鲜烹肥 种秫酿酒甘腻充满香积厨中间一扣扉而入则酒气拂拂绕绳床间经年不一省青 猊座其他一瓢一笠荷锡云游礼洛伽瞻峨眉得青源参少林一生之事已毕 竞不知五蕴六尘四禅八解为何语矣。 ,第6 5 册, ,3 2 6 页 ,2 9 9 页 3 1 法。 第三章融会思想之起点、依托、归极 鉴于丛林问题的弊病,蒲益大师痛心疾首,希冀通过自身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振兴佛 大师认为,佛法衰败的原因,不在外部,在佛教自身: 佛法之蚀,由来渐矣,非外道天魔能破坏周室者,齐桓晋文也。 既然问题来自佛教内部,该如何对治呢? 且先看大师心目中的佛教: 持律者洞明持犯,善识开遮;习教者深知义理,了达性修;坐禅者扩悟心源,不遭 魔外;念佛者事理圆融,自他不隔又愿一切法门,人皆通达,永无斗诤坚固之愆,尽 革门庭施设之见。 然而,从前文我们知道,晚明丛林出现了种种问题,与大师理想中的佛教相去甚远: 持律者唯事衣钵,作犯止持,茫无所晓;习教者唯事口耳,禅那理观,瞀无所得; 参宗者流入机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无亲证;净土一门,稍切时机,亦苦多成退 托,未合不思议大乘。 针对戒律松弛的问题,藕益大师倡导“以戒为基”,恢复佛世芳归;针对只著名相的教 门问题,大师深研法华等经,推崇台宗教义;针对末世学人的钝根,大师主张在行持上归依 净土宗;并且倡导现前一念统摄戒定慧三学。 在笔者看来,其思路就是:以戒律为先决条件,天台教义为融汇基点,配合净土念佛法 门,调和性相,协同禅教,汇禅教律归于净土思想,还原佛法的原始教义,也就是使戒定慧 三学总归于一源。 有文为证: 昔佛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迦叶于佛灭后,首集千阿罗汉,结集三藏,故知传佛 心印者,必须三学并宏,性相兼彻,即如达磨以棱伽印心,六祖必登坛受具,余可知也 至于华严、大集、宝积、法华诸大乘经,无不弘赞净土回 大师在另外文章中曾讲过与此相近的意思: 如来施教,必有次第必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 。灵峰宗论寄陈曼昭二书,2 8 5 页 。灵峰宗论完梵网告文,4 2 页 。灵峰宗论化持灭定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4 4 4 页。 。 灵峰宗论莲居庵新法师往生传,4 8 0 4 8 1 页 3 2 四阿含,了正因缘境,为圆妙三观之本;次留心台教,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 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遍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 。 佛祖传授佛法,尚且先教人阅 律藏,深炼为僧要务,稔知佛世芳规;其次,阅四 阿含;再次,就是蒗益大师所推重的台教了。如此学习佛法,方能势如破竹! 第一节以戒为基 本节主要考察他以戒为本、以戒为基的思想,并简要概括以戒律融通佛教各宗派的思想。 蒲益的著作里重视戒律的思想很浓厚,而学界对此却着力不多,也是笔者将戒律作为本章第 一节的原因之一。 一、学戒经过 关于蒲益智旭的受戒、学戒以及阅律弘律的经过时这样的。智旭讲: 兼供莲池宏和尚,报遗规私淑之恩。 私淑戒法云栖宏和尚。 因思诚训,以戒为师俯仰斯时,谁堪作范乃弃衣单,千里陈情云栖塔前,顶 受四分戒本。 予生也晚,弗及受先辈钳锤,忝为憨翁法属,顾所私淑,则云栖之戒,紫柏六祖之 禅,荆溪智者之慧也。 私淑未须言嗣法,聊将嗣德附莲宗仰遗规以私淑,愧嗣德之未遑回 由以上几条可以看出,蒲益智旭大师在戒律上是师承云栖和尚的,尽管是私淑。然而, 蒲益智旭大师在学戒之初的动因是什么呢? 请看大师的自述: 作务云栖,坐禅双径,访友天台,念念趋向宗乘,教律成在所缓后因几番逼拶, 每至工夫将得力时,必被障缘侵扰因思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然竞不知受戒事何为如 法,何为不如法但以云栖有学戒科,遂从天台,蹑冰冒雪,来趋五云,苦到恳古德法 师为阿阁荣,向莲池和尚像前,顶受四分戒本此二十五岁,癸亥腊月初八也。 灵峰宗论示阅藏四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