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唐代文言小说作为唐代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之一,历来为文学研究者所重视, 研究亦十分深入然而,对于唐代文人创作的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而言,尽管此 类小说已经具有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和明显的类型化特征,艺术上很可见出唐人 着意创作的特色,却很少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从对此类小说的命名入 手,以唐代安史之乱后儒教复兴为背景,具体结合唐代婚姻礼制,对唐代人仙情 感交流类小说的主要类型特征展开富有创见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类型 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讨论。全文着眼于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这一整体,对此 类小说的主要作品展开详细研究,文史互证,力图以客观地分析、稳健的论证, 展现唐代此类小说的总体面貌。 关键词:唐代;人仙情感交流;主要特征;成因 a b s t r a c t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l “e r a r ys t y l en o v e l sa r eo n eo f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yf i t e r a t u r e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e s en o v e l sa r ea l w a y s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b y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e r s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i sa l s ot h o r o u g he x t r e m e l y h o w e v e r , a l t h o u g ht h i sc l a s sn o v e l sa l r e a d yh a dt h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m o u n to u t s t a n d i n gw o r k s , o b v i o u sc l a s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c r e a t i o ni nw r i t i n gt h i sc l a s sn o v e l s ,a c t u a l l yt h ev e r y f e wr e s e a r c h e r sc o n d u c t e dt h es p e c i a lr e s e a r c ht ot h ec l a s sn o v e l so fe m o t i o ne x c h a n g e b e t w e e np e r s o na n di m m o r t a lw h i c hw e r ec r e a t e db yt a n gd y n a s t y sw r i t e r s t h i s a r t i c l ed e v e l o p sc r e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i sc l a s sn o v e l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z o mi t sn a m i n g ,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v i v a la f t e r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sa n l a s h a n r e b e l l i o na n dc o m b i n i n gw i t ht h em a r r i a g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e t i q u e t t es y s t e mi nt a n g d y n a s t y w h a t sm o r e ,t h i sa r t i c l ed e v e l o p s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c a u s eo f t h ec l a s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 m a t i o nt ot h ec l a s sn o v e l so fe m o t i o n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p e r s o na n d i m m o r t a li nt a n gd y n a s t yf r o mt h e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t h ea r t i c l eo b j e c t i v e l yp o i n t st o t h ew h o l eo ft h ec l a s sn o v e l so fe m o t i o n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p e r s o na n di m m o r t a li n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m a i nw o r k so ft h ec l a s sn o v e l sw i t ht h i sm e t h o d 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m u t u a l l yp r o v i n g t h eo v e r a l l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c l a s s n o v e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i su n f o l d e db yd o i n gt h eb e s tt oa n a l y z eo b j e c t i v e l ya n dt h e s t e a d yp r o v i n g k e y w o r d s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e m o t i o n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p e r s o na n di m m o r t a l ; p r i n c i p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c a u s eo f f o t i n a t i o n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丈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酌,对所研究酌课题有新酌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妁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酌研究成粟。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静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q2 d 学位做特撕签垒每叫啦 20o 、7 年6 月厂目 引言 唐代文人创作的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具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尤其是有代表性 的作品( 如柳毅传、后土夫人传、封陟等) ;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主旨方面, 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因此唐代文人创作的人仙情感交流 类小说作为一个类型,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对深化唐代小 说研究,展现唐代小说的丰富样态也是很有意义的。 前人研究唐代小说者,对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关注不够。研究者多是将 其归入到神怪、婚恋爱情或其他类型的小说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时有涉及人仙 情感交流类小说的部分作品,但都不以此类小说作品为主要考察对象,故而算不 上对此类小说的研究。o 首次对此类小说从类型角度展开研究的当属李鹏飞的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 型研究。在该书第二章“唐代遭遇鬼神类小说”中,作者明确将“人神遭遇” 类小说具体分为人神遇合、人仙遇合、人与龙神遇合及与情爱无关的遇合几个亚 型。作者所论之“人仙遇合、人与龙神遇合”两个亚型,基本上与本文的研究对 象一致。然作者论析的重点在于通过文本分析,揭示此类小说的叙事艺术的演变。 作者所关注者乃是对此类小说的形式的考察,没有涉及此类小说的主题及相关文 化蕴含,更没考虑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该书中,李鹏飞对唐代此类小说的作者也没有作必要的区分。事实上,唐 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人:一是文人,一是道士( 泛指方士、 神仙家、道教徒之流) 。前者所创作的此类小说表现文人之识,以见文心;后者体 现道士之识,旨在宏教。唐前道士撰作的此类小说虽不脱宏道之旨,然尤有可取 。如陈杰唐传奇中人神恋现象的思考( 福建学刊1 9 9 0 年第4 期) 、谢真元唐人小说中人神恋模式及 其文化意韵 ( 社会科学研究1 9 9 9 年第4 期) 、程遥论唐代爱情婚姻小说的道德理想( 辽宁大学学报) 1 9 9 2 年第3 期) 、刘洁唐代爱情传奇与文人意识的觉醒,(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l 蛳年第1 期) 等,都问 或例及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部分作品。 。李爵飞著: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 北京,靶大出版社,2 0 0 4 i 之处。唐代道士撰作的小说虽数量甚大,却缺少创造o 。大抵唐代道士撰作的此 类小说已越来越失去生机活力了。因此,本文在考察对象中暂不涉及唐代道士撰 作的此类小说作品,而专取唐代文人创作的此类小说作品,对唐前道士撰作的此 类小说,则有选择地取作参照。 另外,需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在论证分析中出于需要,对前人普遍认为是市 井爱情题材的小说莺莺传、 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也有所取资。这些小说 可视为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变体,是人仙情感交流这一题材进一步被世俗 化的结果。o 本文将从此类小说的正名、主要类型特征及此主要类型特征的成因三个方面, 结合唐中期以后的时代背景,对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作一整体研究。 第一节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正名 正如引言中所谈到的,本文研究的唐代此类小说作品,题材一致,具有较为 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但迄今为止还无人对其命名进行专门的讨论,致使到目前为 止,这类小说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名称。 一、前人对此类小说的称谓 对此类小说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人小说感异记中。此篇中有“人神相合 兮,后会难;邂逅相遇兮,暂为欢”之句,故后人多有以“人神遇合”或“人仙 。如列仙传,中。萧史”一条。虽叙升拙,然全篇交织着箫声风鸣的优美意雾,颇见文思拾遗记 中 于传说多有加工,卷三所记西施传说以种人喻。夷光修明( 即西施郑旦) ”;卷十洞庭山 一篇中,以时空 观明仙凡之别、人仙之男敢女悦及凡人之“思其子息”的描写,亦自见特色,为后世文人创作所取资。 翠典型代表便是杜光庭所撰作的小说。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著撰颁丰,然其所著撰大抵不脱。记神仙 显化蓐遇事迹0 除神仙痦遇传 、仙传拾遗中记唐事蜀事者稍有新意外,余如录异记 墉城集仙 录 等则大多抄撮列仙传 、神仙传 集仙录 、真诰 等书而成,全无新意,乏善可陈( 参见李剑 国唐五代之怪传奇叙录 ) l i p 林辰在古代小说概论中论道:。在中国小说史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爱情题材的作品是扭曲的一 一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仙女、情鬼、艳妖主动地把情爱投向人世间的平凡的男人,由仙女和人的情恋,引 出人与鬼、人与妖的情恋,然后进入人和人的情恋,其源头从神话中仙女故事演化而来。”也说明这个问题 ( 参见林辰著:古代小说概论 ,第4 i 页,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2 0 0 6 ) 遇合”名之者。 李剑国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唐稗思考录代前言国中,以。人仙恋 爱小说”指称八朝穷怪录中的刘总、刘导、刘子卿诸篇;在第9 l 页,称 湘中怨解为“人仙恋爱”的故事,在第4 0 6 页又称湘中怨解属“人 神遇合”类小说;在第9 7 页又言“人仙遇合”的游仙窟,并有多处对此类小 说冠以“人神遇合”的称谓等等。李氏认为,后人是“神”“仙”不分的,故在 唐 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李氏对此类小说的称谓比较乱;程国赋在试论唐代婚 恋小说的嬗变o 一文中,也称灵怪集郭瀚、传奇封陟、异闻集韦安道 为“人仙之恋”的作品。其他论著中,亦间或有其他名称,然多不出以上几种。 总之,今人对此类小说作品并没有个统一的命名,故正名十分必要。 二、“神”、“仙”概念辨析 前人命名此类小说的最大不同在于“神”与“仙”之别。故要正名,首先得 弄清“神”与“仙”的概念。 ( 一) 何为“神” 说文一上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论衡论死篇云:“神者, 伸也。”应邵风俗通义中亦云:“神者,申也。”观“神”从“示”旁,与祭祀 相关,表达的是先民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恐惧和敬畏。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八日官计,以弊邦治。以八则治都鄙:一日祭祀,以驭其神”;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余米,一 璧”;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 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营为席”; 山海经卷四东山经:“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 用鱼”;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日骄虫,是为螫虫, o 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7 。齐鲁学刊) 1 9 9 5 年第4 期 3 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山海经卷五中山经:“是 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异苑卷四:“凉州张祚,伪和平中,有 神见于玄武殿,自称玄冥,与人言语。祚日夜祈之,神言与之福利,祚甚信之”; 异苑卷五;“宫亭湖庙神甚有灵验。商旅经过,若有祷请,则一时能使湖中 分风,沿溯皆举帆,利涉无虞”。观上举诸例,概括言之,在早期神话中,神的形 象往往是自然性、动物性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主体性在神话中基本上是不存在 的,大凡神皆为人所敬畏祷祀的对象。由于最初的神往往形成于民间漫长的口耳 相传之中,是人类在创造力还不发达时的某些记忆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逐渐夸大变 形的结果,一旦产生便已经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认识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 “神”的概念,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是不大的。从 、 考论,第2 2 9 页,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4 o 同上,第2 3 6 页 9 虑泄吾事于上界耳”的长舌妇;后土夫人传中,后土夫人在人间屈从于人间礼 制,因夫家尊长不悦而舍弃婚姻,在仙界才是威仪八方的万灵之长,这种对仙界 人间的区别对待,更反映了作者对仙与人的清醒的认识;秦梦记中,沈亚之设 置萧史既死弄玉又亡的情节,正可见在唐之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作者笔下,仙是 为写作的需要而设置的,作意已全在仙外了。因为萧史不死,沈亚之无缘娶弄玉; 弄玉之死,是沈亚之失去隆贵地位的直接原因。在此,作者们并非以一种虔诚的 心态来写仙,而是以一种人仙平等的观念在写作,仙的神秘观念已消除殆尽,更 多的是融入了作者的作意。 3 、仙的概念得到了较大的丰富 在唐代,仙之一词,经过作者的创造性发挥,被广泛的用以指称美女艳妇, 甚至与妓合流。正如陈寅恪先生在读 中所言:“六朝人己侈谈杜兰香、 萼绿华之世缘,流传至唐代,仙( 女性) 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 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竞有以之目娼妓者。”d 詹丹则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作了进 一步的研究。在仙妓合流的文化意蕴。一文中,作者将仙妓合流现象进一步区 分为两类:仙妓型( 仙化的妓女文学) 和妓仙型( 妓化的仙女文学) ,前者有李 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后者则是本文正名为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 主体,是本文研究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概下凡的仙女,在唐作者手中被抹去 了宗教的光环后,都可以妓女目之。 与此相应的是,仙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仙( 多为女仙) 在 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放纵情感的意象而存在,进而 与人间礼制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成为小说情节得以进展的动力,因而。仙的角色 便具备了结构性的意义。她们被广泛地塑造成放纵情感又不得不受人间道德约束 的形象,被纳入到人间礼法秩序之中,仙纵有奇能异术,亦得屈从于人间礼法, 她们的情感动机多以失败告终。其突出的代表是后土夫人传中的后土夫人。 后土本为男神。月令注称“颛帝子为后土”;祭法称“共工子为后土”; o 陈寅恪著: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第6 4 2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o 社会科学战线 ,1 9 9 2 年第2 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1 0 左传云“共工子句龙为后土”。至唐祭礼中,亦以后土为神。“通典所载 开元礼修于开元二十年( 公元7 3 2 年) ,分吉、嘉、宾、军、凶五礼。其中, 吉礼为祭吴天、五帝、百神、后土”o 。可见,后土的真身为神。然而,在 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作者的笔下,后土摇身一变,成为多情的女仙,并以仙 灵之长的形象出现。不仅如此,后土夫人还被纳入到儒家礼法秩序中来,终因韦 安道父母之意而被弃,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后土夫人内涵的丰富,实是 唐人别有所托的创造。 再如封陟一文中的女仙上元夫人。上元夫人始见于东汉末年的十洲记, 不言其为何仙官;在汉武内传中,她放描述成为玉女的总班头,地位显赫。 然而,在封陟中,上元夫人则三次挑逗封陟而不成,最终无奈叹息而去。仔 细思考此篇,上元夫人全如封陟内心的另一种声音,是他清修苦读的内心障碍, 不过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享乐欲望。封陟始终不为所动,潜心读书,则表明当时 唐文人士子的价值选择。上元夫人在此篇中竟然成为了被否定的对象,全然不同 于往昔的尊贵女仙形象。 在唐代此类文言小说作者的笔下,仙的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于 此,正可见出唐代文言小说作者对仙的认识,亦提示读者要注意发掘在这些创新 中的作者的寄托。 总之,在唐前入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中,写仙多为实写,其意在述异记怪,实 证其有:至唐尤其是中后期的此类小说中仙的角色演变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性和表 现性因素,其表现的重点不在仙,而在于仙这一意象所代表的及与其相关的内涵。 四、“遇合”辨析 “遇合”一词,更不恰切。“遇合”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一、相 遇而彼此投合;二、遇见;碰到。就第义而言,唐代此类小说中多有遇而不合 。转引自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后土夫人传”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7 。参见郑学羹贞观之治和盛唐文人精神 ,载于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1 者;就第二义而言,遇见碰到仅是一个瞬时性的动作,这仅是小说故事的开始, 不能概括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更不能启示读者去思考这种过程中所蕴 含的东西就“遇合”一词的古典语用例来看,除上述二意外,还多强调机缘巧 合之意。如:“立冢近马坊,恒苦粪秽,欲求迁改。前后累有所白,多遇合死人, 遂令冥苦无可上达。”o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 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留侯不遭黄石,无以定其志;高祖不获留侯,无以, 广其业。人神参并,汉道乃行。不然,何通降圣贤,君臣遇合,上得天统,中为 帝师,如此其盛也? ”o 可见,“遇合”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偶然性和神秘性,与上文所述之唐代人仙情 感交流类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对仙的明确认识不符。所以,人神遇合、人仙 遇合的称谓都是不妥的。笔者以人仙情感交流来命名此类小说,从名称中剔除掉 神秘性和偶然性。 五、何为“情感交流” 本文所讲的情感交流,是人类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的一种,并非单指基于对方 的情感交流本身,而是指基于社会规则和礼制的对于对方的一种情感表现和智力 游戏。它是对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概括,以结婚为目的。情感交流的双方是平 等的。情感交流的结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局,而非仅仅取决于情感交 流的双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情感交流是指情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那些内容, 它可以承载丰富的社会政治文化信息。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就是指以人仙情感交 流为题材的这一类小说。 。戴孚著:广异记宇文辑 太平广记卷三三六 。元稹著:莺莺传,太平广记 卷四八四。 。粱肃著:圮桥石表铭( 并序) ,全唐文 卷五百二十。 1 2 第二节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主要特征 本文认为: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将人仙情感交流题材现实 化,即作者以一种写实的手法来处理这类题材,把人仙倩感交流的故事放在人间 社会现实背景中来叙述,寄寓了作者对儒家礼制的尊崇和以此重建社会礼法秩序 的愿望。卜f 面将以唐代此类小说中的重要作品为例,分析这一特征在小说文本中 的具体体现。 一、唐代此类小说重要作品的基本情况 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重要作品一览表 创作 编号篇名及出处作者故事情节的展开广记 著录情况 时间 张文成:进高宗议 男主人公误八仙界遏仙女一一诗歌赠 1 游仙窟答一一宴会一一同衾一一因赴官任而 不秉 士:深州人 凤年问 离别 途中遇龙女一一龙女诉苦,柳毂因义助 t 柳毅传出陈 李朝威,仕 女元元龙女传书一一钱塘君请婚,毅以礼义坚 2 履不详,陇龙类 瀚l 异闻集和年间辞一一归家后娶妻妻亡,后经蛛妁之言 西人 礼娶卢氏,永为败好 崔生于家外静后得一老青表为嫌,不 t 崔书生 出牛僧孺,进文宗大 告母而娶仙女为妻一一崔与仙女归家, 3 仙女礼事崔母,终为母疑虑而见弃一一女仙类 玄任录士:安定人和卑闻 崔生送女归,女赠白玉盒子,胡人识而 告之,生叹惋不已 。关于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主要特征问题,必须以下补充说明本文研究对象为唐代文人创作的人仙 情感交流类小说,唐文人小说多属创作,除上述将仙道题材现实化的主要特征外,还有较强的文人化特色。 所谓文人化,是指小说中文人情趣地体现。这类作品多与前代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现实距离较远, 情节的展开主要凭作者虚拟,写作目的是表现文人的自诩风流或细腻的情感体验,以娱己娱人;形式上财主 要表现为穿插诗赋等韵文,文辞优美但这并非是唐代此类小说才具有的特点,早在汉代的列仙传 中, 就有不少文笔优美、意象轻灵之作如上文所举的萧史 等;而在穆天子传 、汉武故事、汉武帝内 传) 等早期小说中,也已穿插大量韵文;南北朝时期的赵文韶、萧总 、刘子卿 等篇,更是完全具备 了上述所有特征。这不能算是唐代此类小说的新创。而且,这一点前人针对唐代此类小说,已有所论述( 参 见李鹏飞的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 1 7 1 至1 7 9 页) 唐代此类小说的文人化特征最根本的也是创新 的。在于唐此类小说作者以小说这一体裁来表现通常在诗赋、散文和历史传记中所表现的情感或理念使小 说叙事表现作者对时代现实的思考,小说作品也因此具有相当的时代文化蕴吉。而这一点,正是唐代此类小 说作者将仙道题材现实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史的背景下考察唐代此类小说的成就,关键在于研究其创新之 处,故本文只是将唐代此类小说的文人化特征中富于刨新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内容,这一点又正好可以归入到 将人仙情感交流题材现实化的特征之中一并论述。这样处理,既能照顾到对本文研究对象特征归纳的完整性, 又能突出其创新之处,见出唐此类小说的成就 1 3 张老出续李复吉,眈 文宗大 因叟张老经媒妁之言,依韦父之言纳聘 4 和至开 财,韦氏女守信,张老娶韦氏女一一固 神仙粪 玄怪录西人 被女家厌弃,张老携女归王座山一一张 成年同 老三农赠金与女家 卢氟j i :i 河辞渣怎。仕 文棠开 母羲。声氮铸n 馕匡耨运砖箍一一毫裢 5臣好卢母藕,白请为卢佩鼻一一目卢种类 东记晨奉详成初 氰卢母疑虑厌恶,蕾地祗不荐曰卢寥 扬真伯出 捧还古,进 套昌束 杨于精舍读书一一青表传吉,扬不应一 6 士,郡望荣一女郎自来,扬不顾不言一一女郎留诗 神仙类 博异志 大中初 阳 自去 宣宗太任生者瞳居读书一一仙士白请为妻任 任生垂逸声肇。进 无年皇竖在苯兢一一蚀女复皋,任生茬意球 7不隶 史士:囊州人 月戌坚一一仙女留诗,嗟叹而士一一任生寿 书 尽仙女为其延寿三年 卢杞穷居,窥见仙女一一麻婆为 卢杞出逸 垛,致仙女欲作婚姻之意,耙允一一杞 女仙类,题太阴 8同上同上 至水晶宫,仙a x - j 争出三个选择,杞初愿 吏*夫人。 留水晶宫- - - - k 帝使者至,仙女催杞速 决断靶先无言,后大呼要橄 阃宰相 基航途中遇云翘夫人,碍吴诗暗 示一一蓝桥驿求饮遇云荚,襄航恶葡诗 襄抗出r 话 | l 铡早年 僖宗乾不自套一一襞航求婚,云荚母以装航帮 9恬过后入神仙类 音 符年问箕拢来玉杵臼为约一一裘航守信,找来 仕 玉杵臼,云美要其捣药百日一一裴航捣 药日足,得就姻好 封陟清修苦读,连上元夫人降凡 轻饭婚姻,封i 步援表正色而辞一一上元 t 封陟出q 传 丸人再降。言辞恳切,封修齐正色而辞 l o 目上同上 a x - 4 山类 奇募一一上元女 ;降,译疆成硒藕谤,i 多 ,_ ,恕目教言而拒一一上元走人曲陟延 寿一纪 张无颇得袁大娘为蝶,得为仙女 张无颇出 医病,仙女以i g 传情一一仙女再病,张 1 1 同上同上羌颇再往治之,女之父母请为婚姻,遂 神类 传奇 择吉日,具礼成婚一一无颜携士共居人 间詹臆去 一 书安遣途中遏后土夫人,以君主 夫人蠢而白为婚姻一一后主沮韦主过 不告生母而娶不可谓礼,连与安道归 后土女 传 謇以。庙见尊舅姑,得成妇之礼一 1 2 出陈瀚异闻 硖名乾符中 一礼见舅姑,韦安道父母先佐后忧惧, 神类,题韦安遭 递上奏朝廷一一后土与道士三次斗法, 集 道士不能制之一一韦安道父母令安遣 辞之。后土走人以夫命舅姑之令难违, 遗具礼告辞一一后土夫人为韦专道请 言爰l 1 4 说明: i 、篇名、作者、出处及创作时间主要参考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2 、出于小说集者,以小说集成书时间为准。 3 、主要采用太平广记汪绍盈校点本,游仙窟据汪辟疆校录本唐人 小说,任生据陈尚君辑 逸史。 4 、 卢佩中明谓地祗为地仙;杨真伯中男女主人公与封陟中的类似: 裴航叙凡男裴航与仙女云英的情感交流故事;张无颇中亦明谓广利王女为 仙女;对于后土夫人传,上文已证后土夫人在此文中实已被视为仙,故按太 平广记之分类皆应归入女仙类。太平广记分类屡有欠妥当者,如沈警写 沈警遇合神女张女郎姐妹之事,太平广记却将之归入鬼类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这一点李剑国先生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曾指出过。 5 、太平广记在类目的名称上,亦有欠斟酌之处。如。神仙”一目,实不 如以“仙”名之更为简练确切。秦川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中即说道: “太平广记钞将神仙改为仙,这就使仙与后面的女仙在 概念上达到一致,只是概念范围的大小不同而已。古人有时将神与仙区别开来, 神即天生神人,而仙则是由人而化仙者,是后天的。后来多所混淆,神、仙并称, 而原书在神仙下设立女仙一类,虽然其神仙即指仙,但不及用仙 简练准确。再从所选的具体内容来看,无论是原书的神仙,还是改编本的仙, 所选人物如老子、木公、彭祖、鬼谷先生、徐福等,皆由人而后成仙者,故太 平广记钞用仙7 就比原书用神仙更为确切。”。 从上表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信息: l 、作者皆为男性,确定科举出身者有5 位( 见表编号1 、3 ,6 、7 ) ;2 位为 陇西李氏( 见表编号2 、4 ) ,且李朝威可能是李唐皇室的宗亲;出身不详但确定 曾为官者l 位( 见表编号9 ) ;不详与佚名者2 位( 见表编号5 、1 2 ) 。由此可见, 此类小说作者多为中上层文人。作品全部以文言写成,主要作于唐代中后期。 o 秦州著: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 ,第“页,上海,上海古籍出j 氍社,2 0 0 6 1 5 2 、作者皆注重对情感交流过程的描写,情感交流过程多有跌宕起伏,在情节 构成和人仙形象上与唐前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多有创新。于创新之处可见出作者 对于社会礼制尤其是婚姻礼制的熟悉与重视。 3 、此类小说作品主要产生于唐朝中后期,真正体现唐入此类小说特色的作品 也是在唐朝中后期才被创作出来的,这种现象与唐代文言小说创作的情况大体一 致。游仙窟因袭多而创新少,1 冥契宿缘、一夕而别,自叙文人冶游之趣,上承 魏晋南北朝;然其作为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的发轫之作,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以烟花之地平康里为蓝本来写仙窟;以妓女为模型来刻画十娘五嫂等等,开小说 中将入仙情感交流题材现实化之先例。 为下文论述方便,笔者按照人仙情感交流的结局,将除游仙窟外的1 l 篇小说进一步细分为两大类:一、情感不谐,参见表编号3 、5 、6 、7 、8 、1 0 、 1 2 。在这些小说中,人仙情感交流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按情节构成又可将其分为 两类,即以情感与礼制的矛盾和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来构成情节,前者见表编号3 、 5 、1 2 ,在这几篇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设置了父母这一角色,凡间男子在小说中 的地位被削弱,男子性格都十分贫弱,仅成为矛盾双方父母与仙女的连接符号了。 后者见表编号6 、7 、8 、1 0 ,在这几篇作品中,凡间男子的性格信仰十分坚定, 形象十分鲜踢,入与馅的鲍位出现了颇有新意的转变。二、情感和谐,参见表编 号2 、4 、9 、1 1 ,在这几篇小说中,人仙情感交流最终结果是达成美满婚姻,共 享美好生活。下文就从这三点具体来谈将人仙情感交流题材现实化的特征在小说 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二、主要特征在情感不谐亚型中的体现 在唐前的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中,故事得以发展的原因大都出于“宿缘”、“冥 契”或其他偶然性的因素,如为它物所引和误入等,所表现的是人仙非匹的宗教 观念。如神女传中,成公智琼一出场就明言“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教来 从君。不为君德,盖宿时感运,宜为夫妇。不能有益,亦不能为损。然行来常可 得驾轻车肥马,饮食常可得远味异膳,缯素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能为君 生子,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o ( 杜兰香传中开篇即言:“阿母所 生,遣受配君,君不可不敬从。”口 考论) ,第2 2 8 页。天津,南开 大学出版社,2 0 0 4 o 同上,第2 3 6 页 1 7 是较为固定的,即便是文人加工创作的作品亦如此,这是文人的仙道观念与道士 仙道观念趋同的结果。当然,这是仙被引入到小说创作之初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 段。但是,一旦小说中仙的形象和蕴含走向千篇一律的时候,就必然会导致新变。 唐代人仙情感交流类小说中仙的新形象和蕴含,便是新变的体现。如前文所言, 唐人已有了独立的仙道观念,对仙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使他们不必恪守仙的 相关宗教规则,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创造他们想象中的仙。在此前提下,作者精心 构思,在小说中创设父母角色,在唐代父母在婚姻礼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详见 下文) 和唐代厉行孝治的背景下,仙与凡人的情感交流自然的也被置入到了红尘 俗世之中。在早期仙凡情感交流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仙,也因为父母的介入,由 那种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形象一变而为温良恭俭让、不得不遵守人间礼制的形 象,甚至还因越出礼制的情感而受到父母的疑虑,相应的其在小说中的内涵也转 交为现实礼制秩序的破坏者,成为被否定的对象。可以说,直到唐代,仙才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是唐人的创造。 宋伦美认为:“魏晋六朝小说中所写的凡人男子和女仙的爱情故事,在作者下 意识下作史传描述。相反唐代小说只是把女仙作为题材,可以看出它的主题吐露 出当时对婚姻自由的渴望。”紧接着作者以唐人小说中登场人物多为五姓女为例, 进而论道:“从这些小说中能够看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和这些名门望族的女子 结婚才有保障。同时透过小说能看到当时的社会现象。崔书生是当时重视门第 婚姻观的情况下,为挣脱身份的约束,渴望追求自由婚姻的作品。”噬段话只说 对了一半。“唐代小说只是把女仙作为题材”而别有所托,这是不错的。而“可以 看出它的主题吐露出当时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崔书生是当时重视门第婚姻 观的情况下,为挣脱身份的约束,渴望追求自由婚姻的作品”的观点,却只是没 有深入考论的人云亦云,有欠妥当。 笔者认为,就此篇而言,以仙女为代表的情感和以父母为代表的礼制相冲突 是仙女被弃的关键原因。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到底是主张追求以情抗礼还是主 。【韩】宋伦美著:唐人小说 玄怪录爿丹究 ,第6 7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 1 8 张以礼节情。一般的观点倾向于前者。如刘洁在唐代爱情传奇与文人意识的觉 醒一文中即认为“唐传奇作者正是清醒地认识到情与礼相柢牾的社会 现实,才在作品中大胆讴歌青年男女冲破道德樊篱,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 神”,“号召青年男女勇敢地追求与生俱来的情爱,以抗击封建道德的礼法”; 程遥在论唐代爱情婚姻小说中的道德理想一文中也谈到了t 一崔书生、 后土夫人传等作品中人与鬼神精魅的爱情婚姻,无一不是作家们看到了在情 与礼的斗争中情的巨大力量”,“便纷纷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提醒号召 人们应该以与生俱来的情去抗击封建道德的礼”。我的观点是,作者主张 以礼节情。就玄怪录崔书生一篇而言,此篇中玉卮娘子本是西王母之女, 在仙界亦是门第清华,而且,唐律中并无门第不同不得为婚的律条,因此,门第 并非玉卮娘子见弃的关键因素。小说中明言玉卮娘子见弃的原因在于母忧,而母 忧的根源在于“崔生母在故居,殊不知崔生纳室。崔生以不告而娶”。也就是说, 崔玉的婚姻并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这与唐时的婚姻礼法是不和的。“唐代并没有 对于婚姻缔结的登记制度,其认定婚姻是否有效完全凭借订婚的时间序列”o 。大 致而言,唐代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互报婚书,即“男家致书礼请, 女氏答书许讫”;二是议定婚约,即“两情相惬,私立契约”;三是受遗聘财,即 “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o 。三者有一,则婚姻关系成立,受法律保护。 这说明,婚姻关系得以确立的关键在于订婚礼仪。一般情况下,婚姻当事人并没 有婚姻自主的权利,主婚权掌握在祖父母、父母等尊长手中子女如果违背尊长 意愿自行婚娶,便会受杖一百的刑罚o 。崔书生与玉卮娘子的婚姻关系在礼法的许 可范围内是不成立的。违背礼法,不合既定的婚姻礼仪形式,这才是崔母忧虑的 真正原因。因此,情感与礼制的矛盾冲突是玉卮娘子见弃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一点,在后土夫人传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张国刚:唐代婚姻札俗与礼法文化,载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o 此处引文均见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第1 0 0 9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 o 唐律琉议卷一四。诸卑幼自娶妻”条云:。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订婚,而卑幼自取妻,已成者,婚 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卷一四。诸夫丧服除而欲守志”条规定:。妇人夫丧除服。誓心守 毒,唯祖父母、父母得夺而嫁之”即充分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绝对主导较 1 9 故事开篇写后土夫人下嫁韦安道,虽托富监之口言:“后土夫人,乃冥数合为 匹偶”,然作者开篇之意,显然不在于此,而在于渲染后土夫人如人间贵者的形象。 后土夫人的出场通过韦安道的视角道出:“晨鼓初发,见中衢有兵仗,如帝者之卫。 前有甲骑数十队。次有官者,持大杖,衣画袂如,夹道前驱,亦数十辈。又见黄 屋左纛,有月旗而无日旗。又有近侍才人宫监之属,亦数百人。中有飞伞,伞下 见衣珠翠之服,乘大马,如后之饰,美丽光艳,其容动人。又有后骑,皆妇人才 官,持钺,负弓矢,乘马从,亦千余人”,仪仗之盛,竟使“安道初谓天后之游幸”。 接着写其所居如“王者之城”,与韦生成吉礼时,又衣棉衣,一同归家时,所乘“黄 犊之车,车有金翠瑶玉之饰”。据唐武德令衣服令规定:“皇后服有棉衣、鞠 衣和钿钗衣三等”,其中稀衣为皇后在盛大隆重场合里穿的礼服;黄犊车有金翠瑶 玉之饰亦为贵者所乘。这里后土夫人的尊贵身份,已不在于其是否为仙,作者全 然按照人间的礼制等级来写她的高贵尊严。她的这种身份地位,与韦安道相比, 已是贵贱悬殊,这为后文的情节进展埋下伏笔。婚后后土夫人即自陈“某为子之 妻,子有父母,不告而娶,不可谓礼。愿从子而归,庙见尊舅姑,得成妇之礼, 幸也。”此可见,后土夫人是自觉尊崇人间礼制的。在唐代,拜见舅姑之仪意味着 新妇在新的家庭身份的明确,意味着婚礼的完扁泸。虽然后土夫人同韦安道归家后 竭力讨好韦家尊长,“左右施细绳床一,请舅姑对坐。遂自l - j # l ,设二锦步障,夫 人衣礼服,垂佩( 左为王字旁) 而入。修妇礼毕,奉翠玉金瑶罗纨,盖十数箱, 为人间贺遗之礼,置于舅姑之前。爰及叔伯诸姑家人,皆蒙其礼”,却仍然令韦安 道父母优惧,原因就在安道所言“偶为一家迫以婚姻”及其父母“莫知所来( 笔 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水务设备智能运维与故障诊断方案
- 煤矿井下水处理站升级改造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函授中专试卷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电工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采购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加工、订货合同(样式一)
- 化肥厂安全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农村供水保障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施工方案
- 安装现场人员安全管理与紧急应对方案
- 老旧厂区地质勘察与土壤改良方案
- 【ZYJ7型电液转辙机道岔工作原理与故障维修11000字(论文)】
- 学生心理健康一人一档、一人一案表
- 毕业设计(论文)-水果自动分拣机设计
- 食品科技的未来2024年的食品创新与食品安全
- 我国的宗教政策课件
- 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1、山东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A3正反面手填)
- 高级微观经济学
- 起重机械主要参数课件
- 浙大四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元线性回归》课件
- 可行性分析及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