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为清代考据学派三大 家,其主要史学著作廿二史礼记,与钱、王二人的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 并称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赵翼史学的影响越来越 大,其代表作廿二史札记是乾嘉史学中独树一帜的著作,全书以札记的形式熟练地 运用归纳考据、比较研究和朴素辩证等多种史学方法对二十四部正史从宏观角度进行分 析研究。在廿二史札记中,赵翼超越孤立繁琐的事实考证,不仅对正史中历代治乱 兴衰的大事进行研究,而且对史学评论进行深入探讨,即史法与史事并重,所得出的结 论许多都富有思想深度和理论见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治史,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 进行归纳和比较研究,从中抽象出历史上关系治乱兴衰的大事,分析其对社会所产生的 影响,从而反映出一个时期历史的特点。对于历代大事,赵翼通过自己的综合分析,评 论来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得失的原因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赵翼的历史考证不同于 那些为考证而考证的学者,他并未完全抛弃清初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在反思历史事件的 同时,力求给当代政治提供借鉴,来警切时事,因此,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赵翼考史和论 史的史学价值,对全面评价乾嘉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赵翼;廿二史札记;史学思想;治史方法 a b s t r a c t z h a oy i ,aw e l l - k n o w nh i s t o r i a nd u r i n gt h er e i g no fq i a nl o n ge m p e r o r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 o i a nd a x i na n dw a n gm i n g s h e n ga r eq i n gd y n a s t y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s c h o o lo f t h o u g h tt h r e ew r i t e r s “t h er e a d i n gn o t e so ft h et w e n t y t w o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o ft h et w e n t y - 1 w o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 sb o o k s a n d “t e n t a t i v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s e v e n t e e n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b o o k s ”8 1 et h r e eb i gh i s t o r yf a m o u sw o r k s a l o n gw i t ht i m e p a s s i n g , s o c i e t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z h a o y ih i s t o r yi n f l u e n c ei sm o r ea n d m o r eb i g z h a oy ii s f a m o u sf o rh i sw r i t i n g 。“t h er e a d i n gn o t e so ft w e n t y 、釉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bh i sw r i t i n g , h et a l k e do v e rt w e n t y t w o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i nt h ei n d u c t i o n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r e s e a r c ha n ds i m p l ed i a l e c t i c a lm e t h o d so f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i e s i nt h er e s e a r c h , w e n tf a rb e y o n d t h em e t h o do fi s o l a t e da n di n t r i c a t e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v e r i f i c a t i o n h en o to n l ye x a m i n e da n d v e r i f i e dt h er o o t so fs u p p r e s s i n gt u r m o i la n dt h er i s ea n df a l lo ft h ef e u d a ld y n a s t i e so fp a s t a g e si nc h i n a , b u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dd e e p l y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m e n t s t h r o u g hh i ss t u d yo nt h e s e t w e n t y - t w o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w ec o u l d 丘n dt h a th eh a dd e e pt h o u g h tt h e o r yo p i n i o n s z h a o y i s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i e so f t e na n a l y z e dan u m b e ro f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a n d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s o t h a ts u m u pe x p e r i e n c et h el e s s o n ,p r o m u l g a t et h es u o c c s sa n df a i l u r eo fr e a s o n h ec e r t a i n l y d o e s n tc o m p l e t e l yg e tr i do fh i s t o r yt h o u g h ta n dt h es p i r i to r i e n t a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b e i n g u s e dt ob e n e f i tt h en a t i o n ,h eh a ss u r p a s s e dt h ec o m l n o n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w o r kp a r e r n d u r i n g 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h et r i e dt op r o v i d et h em o d e l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o l i t i c s , w o i nc u r r e n te v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w eg r a s pw e l la n du n d e r s t o o dz h a oy i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a n d t h eh i s t o r yv a l u e ,t o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p p r a i s eh i s t o r yi nq i a nl o n ga n dj i ao i n gd y n a s t y , t o h a v et h ee x t r e m e l y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 z h a oy i ;r e a d i n gn o t e so ft w e n t y t w o t h o u g h t s ;m e t h o d si n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i e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入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翌:b 亚函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 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翻! 盘萄 日 期:佥z : :z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石链聿i c 2 电话: 邮编: 引言 赵翼作为清代历史考据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廿二史札记( 以下简称札 记) 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号称乾嘉三大考史名 著。全书3 6 卷。5 7 8 条,以札记的形式对自史记至明史的全部二十四史进行分 析与研究,并且史法与史事并重,这成为其独具特色之处,“作者不仅考史而且论史, 除采用乾嘉学者通用的考据方法校诸史外,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总贯诸史, 钩稽重大历史事件,探讨古今治乱兴衰的历史变革,在考据之风盛行之时,札记给 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强烈感受。”园“赵翼治史深感为考据而考据,固然可以为后学积 累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但这样的著述似乎于世无补,于治无益。于是跳出烦琐考据之拘 泥,重新追索从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 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重大史事详加叙述,精心评论治史之道。”o 赵翼自称“此编多就正 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 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 中国有着延续 不断的史学传统,从西汉成书的史记至清代的明史这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保 存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赵翼以数十年的精力广泛搜集资料,考订正史的编撰和史实 的真相,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一书,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唐书和五代史包括 新、旧两部) 可谓是通史性的历史考证巨著,其中对史事的考证,包括许多重大政治、 经济和学术文化等问题,而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富有思想深度和理论见解,值得我们深入 研究。 赵翼对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的交化趋势以及治乱 兴衰的内在原因十分重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同时代的其他考证史家相比,具有明显 的经世致用的特色,他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中国历史,既以批判的精神对历代弊 政给予深刻的揭露,又从正面客观地总结中国传统政治在用人、纳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瞿林东先生认为“于考史中十分重视历史评论,这是赵翼考史方法的特点。他所提出的 论题,对后人多有启发,有不少为后人所采用。”o 历史人物评价是赵翼历史评论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注意探索时 代特征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通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 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武则天、冯道、秦始皇等人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思想价值。 赵翼十分重视近代史的研究,明朝对赵翼来说是近代史,他对明代兴亡进行了深刻 。张金铣:考据一比较一归纳一( 廿二史札记) 研究方法述评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3 月第 2 3 卷第2 期。 。高平:( 廿二史札记) 经世致用的特色,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 4 卷第4 期,2 0 0 0 年1 2 月 。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弓l ,第1 页 o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年敝,第2 5 4 页 l - 的研究,对明初吏治的高度评价、对明亡原因的深入研究,为当时清人研究明史提供了 借鉴,在当今看来仍然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赵翼不仅对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关历代治乱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而且对历 代正史中编撰所涉及的正史体例、史料来源的取舍、史书文笔等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 探讨,他“对史书编撰历史的考察两兼及到客观历史的考察与对史学社会作用的考察,” 被认为是“一种深层的史学是一时的反映。”o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不仅作为专业研 究者的必备之书,而且成为初学者的重要入门之径,对后世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王鸣 盛和钱大听的专门著作。 本文力求从赵翼的考史方法上来研究赵翼的史学思想,探寻赵翼史论的内在思想, 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赵翼考史和论史的史学价值,对全面评价乾嘉史学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o 曩林东t 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9 年9 月版,第1 6 页。 - 2 一 一、赵翼与乾嘉时代 ( 一) 乾嘉时代及其学术整体风貌 史学史上各个时代产生的优秀史著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史学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 学术文化环境和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对赵翼史学的研究,我们应该首先考察赵翼所处 的乾嘉时代背景,通过对乾嘉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研究分析,揭示赵翼史学产 生的社会条件,这样能使我们对赵翼史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有更深的了解,并从中获 得有益的启示。 乾隆前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空前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 强,国家疆域得到拓展,由于密折、军机处制度的实行,皇帝的意志可以通过自上而下 的官僚体制有效地贯彻到基层。同时,清朝的经济超过前代王朝,人口增长超过历史上 最高峰值,农业生产力有巨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有较大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不仅提供了大批商品粮食,而且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城市也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家财政状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由于封建专制政体难以克服的弊端,中国封建社会总是遵循 着治乱兴衰的规律,朝代末期,皇帝昏庸,吏治败坏,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推翻旧王朝。新王朝建立后,实行新的政治、经济政策,阶级关系得到调整,封建经济 得到恢复发展并走向繁荣,随着繁荣而来,新一轮土地兼并,皇帝昏庸,吏治败坏又加 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新的农民起义。“乾隆前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 鼎盛,达至q 我国封建时期的最高峰,清朝恰恰在乾隆时代,由盛转衰,走向下坡路,从 乾隆四十五年起,代表封建王朝衰败特征的各种痼疾逐渐显现。” 衰落首先表现在皇室、贵族、官僚的穷奢极欲。乾隆晚年,倦于朝政,陶醉于“十 全武功”,而且曾六次南巡,至苏州、杭州、南京,有人统计他一生的巡幸活动达1 5 0 次之多。“乾隆皇帝爱好园林建筑,故大兴土木,改建皇宫,规模之大,用工之精,耗 帑之多以及艺术水平之高,为历代所不及,上行下效,官僚贵族宠臣和坤当政二十余年, 抄家时抄出家产总值白银二亿二千三百万两,相当于乾隆五十六年( 1 7 9 ) 国家财政总 收入的五倍。”o 其次是吏治腐败,官场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这是统治阶级腐朽和社会风气败坏的 鲜明标志。在封建专制下,官场的贪赃枉法是不可能治愈的痼疾,但当封建政治较为清 明之际,这一痼疾处在不很明显的潜伏期,而到了王朝统治走下坡路的时候,它就像溃 烂的脓疮,恶性发作,败坏整个机体。 乾隆后期,吏治废弛,官常大坏。官吏们因循苟且,阿谀奉迎,百务废弛,效率极 。鼓逸:简明清史( 第2 册)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6 9 页 o 戴逸:乾隆及其嘉庆时代,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舨。第4 “页 - 3 低,钱粮亏空,讼案山积。由于皇室贵族奢靡和吏治腐败,人民生存状况日趋艰难,阶 级矛盾愈加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面对不断加深的社会危 机,大清王朝却无力拿出挽救社会危机的办法,只能等待衰亡的到来。 清朝在雍正、乾隆、嘉庆初年统治时期,国家政治局面稳定,封建经济繁荣,是当 时亚洲最大的强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而清皇朝推行的文 化政策对一代学术风气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至1 9 世纪初,清王朝统治渐趋腐败,社 会矛盾日益激化,西方列强频频叩关,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呼唤新的学术 的出现,一批思想敏锐的学者,把他们的视线从专注于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转移到对社 会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清代学者首先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考证与注 疏,而后旁及史学、历学、算学、地理学、金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 等领域。这种治学方法在乾隆、嘉庆年问风靡全国,史称乾嘉朴学,又称为乾嘉考据学 或乾嘉汉学。乾嘉朴学的形成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是学术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康熙 末年和雍正年阋,清廷企图利用程朱理学思想统治人民,从思想上钳制民心。但是由于 元明以来理学思想空疏的弊端日益暴露在世人面前,受到后人越来越多的批判,这样清 代思想的主流以清初奔放、务实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气,转化为朴实,重视 实证,但却拘守繁琐的清代汉学。 乾嘉历史考证学派史家采用治经学的方法治史,其宗旨在于实事求是,以求真精神 考证史书和史实,反对宋明派史家脱离历史事实而驰骋议论,对历史作主观褒贬,主 张史家不虚美、不隐恶,据事直书,不失历史的真相。他们的治史范围很广泛,主要精 力用于校注古籍,辑佚古书,改补旧史,考证史籍等方面,诚如梁启超所说:“乾嘉时 期的史家大抵校勘前史文句之舛讹,其一也;订正其所载事实之矛盾错误,其二也;补 其遗缺,其三也;整齐其事实使有条理易省览,其四也。其著述门类虽多,精神率皆归 于此四者。总而论之,清儒所唱之实事求是主义,比较的尚能应用于史学界”。国 清代前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把读书人 的兴趣引向学术考究上来,到雍嘉两朝,屡兴文字狱,扼杀各种形式的反满思想,在清 廷的高压下,学者束缚钳制,动遭忌讳,皆以研究古学,可以避祸成名,他们不敢议论 时政,不敢接触现实,也不敢撰写历史,主要精力用于考证、辑补、注疏古代典籍,研 究的领域十分狭窄,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被引向对古文文献的整理诠释上去。可见,乾 嘉考据学风的形成,实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然而近代学者研究乾嘉学术思潮的成因 时,几乎完全归咎于清廷的文化高压政策,其实这样有些失之偏颇,清廷朴学的产生是 1 8 世纪学者承袭清初学术渊源,自觉矫正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结果,是学术自身规律发 展使然。因此,乾嘉考据学之所以在乾嘉时期极为兴盛,乃是考据学从明末经清初不断 发展壮大的结果,考据学以其不同于理学的诠释方式,研究方法,逻辑思辨以及令人信 服的成果,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它的队伍愈来愈大,许多考据 学者之所以走上考据之路,或由于家学、或因师友影响、或自我认识考据之价值之故, o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t 东方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3 2 页3 3 3 页,第1 5 节清代学者整理旧 学之总成绩( 三) ) 4 从根本上说是考据学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 二) 赵翼的学术旨趣及特点 赵翼生于雍正五年( 1 7 2 7 ) ,卒于嘉庆十九年( 1 8 1 4 ) ,常州阳湖县城人。赵翼有比 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他曾经回忆道:“昔直军机处,正当平定准夷回部之时,睹记最为 亲切,兹撮叙方略,益得印证,故所记较详赡,庶不徒铺述粗迹”o 又如“时西陲用兵, 军报旁午,凡汉字谕旨及议奏军需事件,悉先生具草。”。他十年受聘于刘统勋、汪由敦, 在刘统勋的家中参加宫史纂修,这使赵翼系统地了解了清朝的典章制度,同时锻炼 了自己的修史能力。被聘汪由敦家中“代笔札,凡应制诗文皆属草”o 在这期间,他与 汪由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汪由敦学识渊博,瓯北的廿二史札记议论精辟,时有超 人之见,且主张“通经致用”,除受顾炎武等人的影响外,汪由敦的思想、行为对其著 述内容及特征的形成,也当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乾隆二十九年,赵翼又参加了通鉴 辑览的纂修工作,这次修史对赵翼的治史旨趣、治史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廿二史札记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都留下了其影响的痕迹,如对于正史材料的重视, 对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习俗及治乱兴衰原因的重视思索都受到编撰通鉴辑览 的影晌。赵翼对自己所处时代又有深刻地认识,他经常把个人苦乐与国家前途联系一起, 乾隆统治后期,国家战事不断,危机四伏,而都市中的上流人物却追逐豪奢,恣意挥霍: “香车宝马闹如织,兼有桂楫沙棠舟。金盘玉盏斗珍惜,舞衫歌扇招娇羞。”对此,瓯 北写道:“我来顿发大感慨,奢靡日甚俗益蝓。销金锅成无底谷,耗尽财力此冶游,” 恰 反映出他对国事的忧虑。生活在动荡年代的瓯北,对于世风也有深刻的认识,认为世风 的盛衰关系着国家时局的稳定,乾隆后期,社会风气日趋奢靡,扬州、南京一带侈靡成 风,尤其是扬州的富商豪绅,以玩弄女性为乐,“养瘦马”成风,斗奇竞富,互相炫耀, 即使以名士自许的袁枚,也如此。“世人多挥金不足,举袖满堂黄映肉”,便是当时社会 奢侈生活的写照。瓯北面对这一现象,在所见一诗中写道:“登徒纵好色,不爱白 发婆。奈何六十翁,千金买青娥。灯下见粲者,兴酣方颜酡。岂知对面人,已窥两鬓皤。 芳情早不属,暗滴红泪多。此复有何观,盍诵斧伐柯。” 盐商起家的官绅且不论,即使 著名文人,也如此。这样发展下去,国家前途令人深忧,面对江河日下之世风,瓯北禁 不住感叹:“不知从此后,流极更何如? ”所以赵翼治史的目的十分明确,。敢从棋谱论 新局? 略仿医经载古方”。他要以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与现实社会相对照,以历史的经 验教训来医治现实社会的病症。他对皇位继承制度,禅让制度及唐、明物价的研究,基 本上都是紧密地结合清朝的社会现实。他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于“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 o 赵翼:亭朝武功纪盛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6 7 年,卷2 ,平定准噶尔方略 ,第1 0 4 页。 o 转弓i 赵兴勤:赵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8 6 页。瓯北年谱 ,乾隆廿一年 o 赵兴勤:赵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3 页 o 赵兴勤:赵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3 8 页 o 转引赵兴勤:赵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4 6 页 o 转引陈其毒:史学与民族精神( 中编:苗二史札记) 乾嘉学术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 ,北京: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2 6 页 ,5 - 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认为许多制度都日久弊生,注意到了个王朝当其 兴起时,“子孙繁衍,为帝为王,荣贵富盛,极一世之富”的繁荣景象,也看到了“及 其败也,如风之卷箨,一扫而空之”的凄惨景象及其中联系和变化的原因。“汉武擅雄 略,只手运九垓。汲黯董仲舒,虽贤不鼎台。所用卫霍辈,不过奴仆才。”“乃知英主断, 但需群策材。朝有名臣见,已是衰运来。”他通过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特征的总结,得出 了“朝有名臣见,已是衰运来”的结论。而赵翼写作此诗是在乾隆五十一年( 1 7 8 6 ) , 正值权臣和坤权势赫赫,声名大噪之时,十分关注时局的赵翼对清朝衰运的到来应该是 有所觉察的。事实上,赵翼是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必然趋势,“余直军机时, 直舍即在军机大臣直庐之西,仅屋一间半,后迁于对面北向之屋五间,与满洲司员 同直,扈从木兰时,戎帐中无几案,率伏地起草,或以奏事黄匣作书案,而悬腕书 之。夜无灯檠,惟以铁丝灯笼作座,直灯盘其上,余归田后,岁庚子上南巡,余恭 迎于宿迁,见行宫之军机房明窗净几,华捆绣毯,当笔者倚隐囊欹而坐,颇顾盼自雄, 余不觉爽然失也。”。目光敏锐的赵翼通过乾隆前后期军机处办公设施和军机章京神态变 化看到清朝社会盛衰的趋势。这表明,瓯北与一般的只知饱食终日,保禄保命的官吏不 同,经常想着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一个政治上比较开明很有头脑的官吏。 赵翼史学既是乾嘉社会的产物,又是自己独特经历的产物,是乾嘉时期的政治经济 学术文化环境和自己独特性格、人生经历以及社会交往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赵 翼史学。 赵翼治史,选择了条与清初顾炎武、黄宗羲诸人一脉相通的治学道路。他在札 记中写道:“或以比顾亭林 日知录,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吾岂敢。” 瓯北虽自谦日“岂敢”。其实,在研究史学上,他的确有意在步顾氏等前贤。回归田里 后,既然“报国已无康济具,”那么,以史为鉴,借陈述史事以补救末世之弊,这正是 其避开经书不治,而专门研究史学的原因。赵翼在治学范围上,他专门从事史学研究: “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浏览,爰取为日课,有所 得辄札记剧纸。”“有经世之略,未尽其用”回的赵翼,“以经世之才,具冠古之识”圆来 治全史,在廿二史札记中以大量的篇幅评述“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 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也就是说他要探求历史变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想从历史上 寻求治世的“古方”,医治当世之病,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考史过程中非常注重 前入历史活动的成败得失,考察历代政治的利弊,这种思想在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确 的反映,我们可以对廿二史札记的具体操作进行分类统计于下: 史书 卷数条目 评论史事条目 评论史书条目 史记、汉书 35 9 3 92 0 后汉书 2 2 5 2 32 三国志、晋书 33 52 11 4 。赵翼:( t t t 曝杂记 ,台北:文海出版杜,1 9 7 3 年出版。卷1 ,军机直舍,第6 页。 o 赵尔巽: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卷4 8 5 ,t 趔翼,第1 3 3 9 1 页 。李保搴:廿二史札记序 6 宋书、齐书、 梁书、陈书、南史 44 81 63 2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北史 35 13 91 2 新唐书、旧唐书 56 4 4 4 2 0 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22 71 61 1 宋史、辽史、金史 61 0 67 7 2 9 元史 2 5 4 4 4 1 0 明史61 0 91 0 63 从以上可以看出,史事部分共4 2 5 条,占总条目的7 3 5 ,而史书部分仅1 5 3 条, 占总条目的2 6 5 ,这也充分显示了赵翼反思历代史事以为借鉴的经世思想,所以赵翼 的治史重点,从历代社会的治乱兴衰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用当时新的价值观念为指 导来考证和解释历史。因此,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突出体现了他鲜明的“历史编撰史 学思想,求真求实的批判精神”国和“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o 超出了一般考据著作的 格局。可以说,赵翼既仿效了顾炎武日知录的做法,又继承了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 进步思想,这恰好表明了作者研究历史重在为现实服务的意图,这在清代中叶考据学风 风靡一时,思想界相对沉闷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论述旨趣,“常常启发 人们把读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用古方对今病下药诊治。” 可以看出,这是强调应当借 鉴古代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旌政的依据和参照,倘若历史学家只把历史当作 过往时代的事件,没有把它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意识,那么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就 会被割断,研究历史也就变得没有价值。 赵翼除继承乾嘉考据学的朴实学风进行考据之外,在治史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特 色,廿二史札记虽然大部分内容不出二十四史范围,但无论从考史、论史,还是以 史为鉴去治史,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所以赵翼治史, 并不是为了考据而考据,他继承了清初诸大师“经世之用”的精神,只不过因历史条件 的变化在经世的形式和经世的目的上有所不同罢了。 o 刘玲娣:从赵翼论宋辽金三史看其史学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 2 卷,第3 期2 0 0 2 年 6 月 o 陈鸱鸣:经世致用:赵髯史学的价值取向) ,滑史研究,1 9 9 6 年第2 期 o 李金堂:读赵翼( 札记) 书后 史学史研究,1 9 8 7 年第4 期。 了一 二、廿二史札记对历代人事的评价 ( 一) 对历代兴衰大事的提携 提携一代大事是( f l - 二史札记的主要特色,梁启超曾指出,赵翼“不喜专论一人 之贤否,一事之是非,惟捉住一时代之特别重要问题,罗列其资料而比论之,古人所谓 属辞之事也。”“赵翼所提携的一代大事,涉及到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 风俗等各个方面,通过罗列众多事实,加以评论,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可以提供的教 训,如宦官专权、魏晋南北朝的世族、门阀制度、清谈、九品中正制等一直到明朝政治 腐败和民众沉重负担等多方面问题,其中蕴含着“高明史识和精彩议论,二百年后读来 仍然感到具有活跃的生命力。”o 札记注意总贯诸史,评其得失,钩稽有关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总结重大 历史问题并探讨其根源,赵翼从纷纭史料中总结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揭示一些重大 历史事件和重要问题。他所提携的一代大事,从西汉至明朝,内容丰富,限于篇幅,只 选取两类大事以揭示其治史的风格。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赵翼对宦官专权的这一现象倾注了极大的关 注,东汉、唐、明三朝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三个朝代的衰亡与宦官专权都有密切联系。 廿二史札记共有十三个条目讨论宦官专权,赵翼在考察东汉宦官专权的历史时,认 为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以阉人为中常侍”,然而也参用士人。西汉时宦官基本没有专 权,东汉时,悉用阉人。不复参用士流。和帝死,外戚阎显“欲去宦官,”“已反藉宦官 之力。”固唐朝时,高力士掌权时,身为太子的肃宗都“以兄事之”,其他亲王、公主更 是“呼为翁”。而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都是由宦官议立,可见,唐代的宦 官比东汉和明代宦官拥有更大的权力,即赵翼指出的:“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 犹借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 古来未有之变也。” 在宦官之害民条中,他通过对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专权的比 较研究,揭示出每一朝代宦官专权的特点和异同。“唐、明阉寺,先害国而及于民,东 汉则先害民而及于国。”宦官之祸的根源,在于君主过分宠信宦官,宦官的地位本是“身 在禁闱,社鼠城狐,本易窃弄威福,此即不典兵,不承旨,而燕闲深密之地,单词片语 偶能移动主意。轩轾事端,天下已靡然趋之。” 而天子“使之掌禁兵枢密”更加重了他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 9 9 6 年版,第3 5 5 页 。陈其泰t 史学与民族精神) ( 中编:廿二史札记 乾嘉学术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 ,北京: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0 8 页 o 赵鬓;( i t 二史札记卷5 ,东汉宦官 ,第1 0 9 页。 o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 0 ,唐代宦官之祸,第4 2 4 页 o 赵翼:( t t 二史札记卷2 0 ,唐代宦官之祸) 第4 2 4 页 8 们的权力,这深刻阐明了宦官之祸的原因。赵翼在宦官之窖民条中列举了宦官专权 给百姓带来的危害:把持政权,垄断征辟,控制选举,“由是流毒遍天下。黄巾贼张角 等,遂因民之怨,起兵为逆。”赵翼由东汉宦官而及唐代又及明代宦官,不惜重墨,列 了魏以阉人为外吏、唐宦官多闽广人、明代宦官、魏阉生祠、阉党、明代 宦官先后权势等从多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由宦官又延及其他,告诫为君者,“是 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国同时,赵翼对宦官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为“宦官亦有贤者0 指出:“后汉宦官之贪恶肆横,固己十人而九,然其中亦间有清慎自守者。”赵翼对东汉 宦官研究从一般到具体、由正面到反面的逻辑顺序而展开的。因此,赵翼对宦官专权的 研究既有科学的考证方法,又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还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 从宦官专权、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南北朝时期的门溷是4 度,一直到明代政治 腐败和民众沉重负担等多方面重要问题,都在他探讨和分析的范围之内,这为我们了解 中国历史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基本线索。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选举制度,赵翼在九 品中正条中剖析了魏晋六朝之时官吏铨选、政权机构形成的特征,他指出了“九品中 正”实行前的酝酿、实行中的利弊。以及当权者为何长期不予变革的原因。首先论证实 行“九品中正”的起源,是因为汉代察举孝廉制度产生了明显的弊端,所以需要实行新 的荐举方法,“九品中正”是魏文帝时尚书陈群建议而制定的,赵翼利用晋书中的 材料论述了九品中正制从建议到制度化的发展过程,认为在陈群之前,有人提出“宜使 州郡考士,必由四科。旨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的议论,之后他又客观地分析 九品中正制实行情况和利弊。他通过晋书中陈寿、何攀、卞壶等人的传,分析九品 中正制“亦时有主持公道者,中正宫有秉公不挠者。”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弊 病:“中正所品高下,全以意为轻重”,“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世族,这种弊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达三四百年之久。赵翼说,原因即在“当时执 权者即中正高品之人,各自顾其门户,固不肯变法,且习俗已久,自帝王以及士庶皆视 为固然,而无可如何也。”o 通过他透过表象的分析,指出当权的既得利益者为其门户私 利而不肯变法,他把九品中正制的利弊融入其本身的发展中,将历史上这一延续数百年 的制度,勾勒出一个大致轮露,显示出深刻的历史观察力,为研究政治制度史、文化史 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江左世族无功臣( 卷1 2 ) 条,与陔余丛考书中的 是考史著作吗? ,史学史研究,1 9 8 7 年4 期。 o 仓修良:雅俗共赏的( 廿二史札记) ,杭州大学学报 ,1 9 8 4 年4 期 1 2 他放在西汉王朝强盛时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选取既能代表汉武帝时期时代特征,又 能体现封建政治大端的用人、纳谏和刑赏等重大阀题。赵翼从( i - 书召见、汉武用将、 武帝三大将皆有女宠、武帝刑法之滥、两汉捕盗法五条来评价汉武帝的主要功 过。赵翼通过汉武帝对主父偃、严安、东方朔等人的信用,认为汉武帝能虚怀若谷,大 度容入。东方朔上书汉武帝,说自己“年十三学书,十五学剑,十六学诗、书, 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亦诵二十二万言。今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耳 若悬珠,齿如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为天子大臣矣”。 9 汉武帝对东方朔的自我标榜,并未给予批评,反而让他待诏金马门,赵翼由此认为武 帝是“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宜乎兴文治,建武功”的千古英主,认为东方 朔“如在后世,岂不以妄诞得罪,乃帝反伟之。”o 乾隆六次南巡,浪费了大量入力和物 力,给沿途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大学士纪昀,曾以“东南财力竭矣,上当思所以救济 之”劝阻乾隆南巡,乾隆斥责道:“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倡优蓄 之,汝何敢妄谈国事? ”如此一来,内外诸臣,皆相与结舌吞声,谁还敢直言进谏? 疏 阔之禁网与脱颖而出之人才,进言之无忌讳与文治武功之局面形成,正互为因果,在两 相对举中,赵翼恰透视出对当时政治的批评态度。 赵翼对汉武帝的评价还具有朴素辩证思想,他批判武帝用人唯亲,谴责他任用酷吏, 滥杀无辜。在写到汉武帝滥刑时说:“廷尉及中都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又十 有余万。是可见当日刑狱之滥也。”他感叹地说:“民之生于是时,何不幸哉! ”刑狱太 滥,构成了汉武帝盛世转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武帝采取残酷的沉命 法,致使地方官吏畏惧不报,而盗贼越来越多,他又把汉武帝时解决“盗贼”问题的办 法同东汉刘秀时进行了对比,指出刘秀政策的结果是“法稍疏而盗易散”,武帝政策的 结果是“法愈严而盗益多”,并认为“此亦前世之师也。”o 这样,汉武帝的时代特征就 更加明显了。 赵翼对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既有道 德标准,又有价值标准,赵翼能兼顾二者,表现出封建时代文人少有的卓识。武则天是 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帝,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历代对她的评价是贬抑甚 多,对其私生活更是倍加鞭挞。在廿二史札记中赵翼搜集了大量可信的材料,对武 则天进行深入的评价,在武后纳谏知人条中,赵翼列举了许多材料,朱敬则上书, “直陈其淫秽之丑”,“揭后之燕呢嬖俸,可羞可耻,敌以下所难堪,而后不惟不罪之, 反赐敬则撩百段,日:非卿不闻此言。” 以此证明武则天是一位“千古未有之忍人”。 在武则天以前,也有“纵欲而杀子”的太后,但是“徒有武后之失德,而无武后之雄才”。 武后纳谏知人,她所提拔任用的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作业员岗前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护理副高答辩题库及答案解析
- 煤厂环保措施方案范本
- 证券从业考试市场分析及答案解析
- 手术后防坠床护理
- 崇明区旧城改造施工方案
- 汉白玉栏杆拆除施工方案
- 高层建筑群塔安全技术方案
- 旧房加固整修方案范本
- 广东植物墙施工方案设计
- 四年级《书法》教案上册
- 四高人群的膳食营养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
- 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课件
- 8 《大卫科波菲尔》课件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 DL-T747-2010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
- 婚姻家庭法学-形成性考核四-国开(HB)-参考资料
- 2024年上海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全 高萍 第1-10讲 媒介素养范畴-媒介效果与审查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