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宋山水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宋山水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宋山水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宋山水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宋山水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y 8 l j 工3 1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符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中文摘要 本论文以北宋山水词为研究对象,全文分六章。 第一章是对山水词的界定。山水词与山水诗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在前人定 义山水诗的基础上,从景、情、景情比例三个方面具体界定山水诗,在明确山水 诗定义后,结合词本身特性对山水词进行界定。 第二章是对北宋山水词的基本创作情况进行概述。从纵向勾勒北宋山水词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状况。主要分三个时期: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渡时期。 第三章是分析北宋山水词兴起和繁荣的原因。首先“山水”是跨时代跨文学 体式的永恒的诗意话题;其次北宋社会环境、“以诗为词”的文学观念、山水诗 的繁荣都对北宋山水词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论述北宋山水词题材和主题的演变。北宋山水词题材有 一个从都邑园林山程水驿一林泉野致的演变轨迹;北宋山水词主题有一个 从“入世之闲”到“出世之闲”的嬗变。 第六章是北宋山水词对北宋词风格的影响。山水词是绮丽香软词苑上吹进的 一股清风,对词风的转变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柳永、苏轼两位北宋词史上具有转 折性意义的词人为切入点,结合山水词的风格,说明北宋山水词对北宋词坛风格 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山水词主题题材风格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s t u d y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i n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i tc o n s i s t s o f s i x 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 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a n d p o e m sh a v em u c hi nc o m m o n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 e rd e f i n i t i o n s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 d e f m e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c o n c r e t e l y :s c e n e r y ,e m o t i o n ,t h ep r o p o r t i o n o fs c e n e r yt oe m o t i o n a f t e r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 t h i sc h a p t e rw i l l d e f i n e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c o n n e c t i n g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l y r i c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o u t l i n e s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l y r i c si nn o r t h 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d i f f e r e n t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t a t u s e s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l e n g t h w i s e i ti sm a i n l y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t a g e s :t h ef o r m e r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l a t t e r n o r t h - s o n g d y n a s t ya n dt h ep e r i o do fp u t t i n ga c r o s ss o u t h w a r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o r i g i n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 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i n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f i r s t ,“l a n d s c a p e i st h ee t e r n a lp o e t i ct o p i c a c r o s sa g e s ;s e c o n d ,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l i t e r a r y c o n c e p t “c o n s i d e r i n gp o e m sa sl y r i c s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a l l p r o m o t et h eo r i g i n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f t h e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i n 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o m ia n df i f t hc h a p t e r sd i s c u s st h es u b j e c t sa n dt o p i c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e i sae v o l v i n gw a yi ns u b j e c t s :c i t y - t r a v e l - - l a n d s c a p ea n daw a yi nt o p i c s :f r o m f r e e d o m i nt h ew o r l d t o “f r e e d o mo u t s i d et h ew o r l d ” t h es i x t h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a tt h e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a f f e c t st h el y r i c s i n 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p l a y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c h a n g i n gt h el y r i c s s t y l ej u s t l i k eaf r e s h 、i n dw h i c h b l o w sa w a yt h ef r a g r a n ta n dw e a k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s t a r t i n gf r o m l i uy o n ga n ds us h i ,t h et u r n i n gp o i n t so fl y r i ch i s t o r y i n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s t y l e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 t h i s c h a p t e rw i l le x p l a i n h o wt h el a n d s c a p el y r i c sa f f e c tt h el y r i c si nn o r t h i s o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l a n d s c a p e l y r i c ss u b j e c t ss t y l e 2 刖曷 词以“艳”为当行本色已是公认,事实也正如此,翻开厚厚的全宋词,扑面 而来的不是风花雪月、男欢女怨,就是伤春悲秋、离愁别绪。 在这缛采轻艳、脂粉气浓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艳情世界中,山水词可谓一条 清新小涧,让人备感清爽。它以儒雅绝俗的山光水色取代了纤艳裱丽的脂粉艳情, 使词从传统的女性题材中跳出来。山水词容纳了大自然清新开阔的境界,抒写了 创作主体的洒脱胸襟。题材之变,使得词的境界和词的格调都相应地发生了很大 变化,这一变化对整个词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宋代文人思想、情感 等诸方面提供了一个视角。 据笔者粗略统计,北宋有5 0 0 0 余首词,山水词有2 9 3 首。北宋词作者有3 0 0 余人,有6 7 位词人有山水词作品留存。( 根据增订注释全宋词,朱德才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版) 这6 7 位词人包括词史上一些著名词人,如欧 阳修、苏轼、黄庭坚、周邦彦、谢逸、叶梦得等,他们创作山水词的数量如下: 欧阳修1 3 首、苏轼2 l 首、黄庭坚7 首、周邦彦7 首、谢逸7 首、叶梦得1 9 首。 虽然从总体数量和个体创作数量看,山水词作品不多,但这些著名词人的广为人 们传诵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山水词。如欧阳修写颍州山水的十首采桑子组词, 苏轼写黄州快哉亭的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 以及南乡子( 晚景落琼杯) 等。 但是长期以来,山水词这条清新小涧几乎一直淹没于“艳”词的汪洋大海中,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就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山 水词的研究只限于对个别词人的山水词进行论析,如孙家政论南渡词人的隐逸 词,对叶梦得和朱儒真的山水词做了简单评析:何尊沛论“花间词”的题材 类型2 ,对唐五代毛文锡和孙光宪两位词人的山水词有所论及。除了这些微观研 究的文章,对山水词进行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学术论文几乎是零。 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对整个山水词史进行宏观把握,因此本论文的研究 范围仅是北宋山水词。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本文所指的“北宋山水词”是包括 一些南渡词人的山水词作品在内的。这些词人有苏库、葛胜仲、叶梦得、朱敦儒、 周紫芝、向子逛等,他们在北宋( 也就是1 1 2 6 年前) 已经开始创作作品,且“已 1 孙家政,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何尊沛,四j t l 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3 1 9 9 7 年1 2 月第4 期,第1 8 页- 2 0 页。 1 9 9 5 年第5 期,第6 6 页一7 】页。 有词名,( 只是) 南渡后转变了词风的跨时代词人”。1 他们南渡后创作的山水词可 以看作是其前期作品的延伸和拓展。考虑到个体作家研究的完整性,以及山水词 史研究的延续性,本文把这几位南渡词人的山水词作一并纳入研究范围中。 本文拟对北宋山水词进行总体性研究。全文分六章。第一章对山水词进行界 定。山水词与山水诗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在前人定义山水诗的基础上,从景、 情、景隋比例三个方面具体界定山水诗,在明确山水诗定义后,以此为参照,并 结合词本身特性对山水词进行界定。认为“山水词是以真山真水的广阔自然天地 为主要描写对象,它可以抒发单一的对山水美的欣赏赞叹之情,也可以在山水自 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基础上抒发词人其他各种思想情感。前者可称之为狭 义的山水词,后者可称之为广义的山水词。广义山水词还包括都邑化山水词和园 林山水词。本文侧重研究广义的山水词。 第二章是对北宋山水词的基本创作情况进行概述,从纵向勾勒北宋山水词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状况。主要分三个时期: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渡时期。 北宋前期以流连城郊、园林光景为主,间或吹起山水清音;北宋后期以优游林泉、 疏淡清雅的山水吟唱为主:南渡时期以抒发隐逸之志、荒远之趣的山水词为主。 第三章分析北宋山水词兴起和繁荣的原因。首先“山水”是跨时代跨文学体 式的永恒的诗意话题;其次北宋的社会环境、“以诗为词”的文学观念、山水诗 的兴盛等都对北宋山水词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第四章论述北宋山水词题材的演变。北宋山水词的题材从城郭的山水风景扩 展到了僻远的林泉野致,从日常生活可见的风景拓展到了“无车马喧”的清寒山 水。这种演变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都邑园林之山水;第二期:山程 水驿之山水;第三期:林泉野致之山水。 第五章论述北宋山水词主题的嬗变。“闲情”是山水词的根本主题,具体到 北宋山水词,其主题有一个从“入世之闲”到“出世之闲”的嬗变。“入世之闲” 多有儒家入世之闲情雅致,“出世之闲”多有老庄出世之超尘脱俗。 第六章论述北宋山水词对北宋词风格的影响。本章首先以柳永、苏轼、南 渡词人等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词人为切入点,指出他们具有开风气之先的 词作中颇多山水词。其次,指出“旷逸”这一风格是伴随山水词出现的,它在“豪 放”、“婉约”之外,扩展了词的风格类型,深化了词的风格内涵,从而对北宋词 坛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版,第3 3 4 页。 4 第一章山水词的界定 在关于词的众多研究资料中,还没有发现哪本书或哪篇文章专门对山水词 进行定义,不过关于山水诗的定义倒是不少,这给山水词的界定提供了很多借鉴 之处。山水词与山水诗同属山水文学,有共同的描写对象,且山水词与山水诗的 关系相对于山水词与山水散文来说关系更为密切。个中原因自然是词与诗的亲密 关系。词作为广义诗歌中的一脉支派,和诗有着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针对它们 的这一共性,本文试图在山水诗定义的基础上,结合词这一文体的一些特性,对 山水词进行具体界定。 第一节关于山水诗的界定 对山水诗的界定历来比较笼统和宽泛。晋宋时代,山水诗就已经勃兴,但当 时的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何谓山水诗,到了山水诗成熟发展的唐代,王昌龄第一次 明确提出“山水诗”这一概念,他在诗格里写道:“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 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神似。”1 描述了如 何创作山水诗,但并未说明什么是山水诗。今人往往认为山水诗的定义不言自明, 以致一些以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对山水诗定义避而不谈。如万川之月一 一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胡晓明著,三联书店,1 9 9 2 年6 月版) 、山水田园 诗派研究( 葛小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中国山水诗史( 李文 初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5 月版) 。关于山水诗的定义,笔者目前查 阅到的并且认为较好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 张秉戍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 9 8 9 年1 0 月版) : “所谓山水诗,应该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其题材,它是写山写 水,写出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不是只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同时它既要描写出 自然景观,又要表现与自然山水有关的人文景观,即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山 水,而是诗人化了的自然风光。”2 2 、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陶文鹏主编,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 t 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6 页。 :张秉戍主编,山水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 9 8 9 年1 0 月版,第】6 页。 5 4 月版)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山水诗 并不仅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称 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俗成的概念,西方人则称为自然诗或风景 诗。”1 3 、中国山水文化( 陈水云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l o 月版) :“山水 诗,描摹山容水态的诗。着重再现山水美景,表达诗人的美感享受。”2 以上几个定义对山水诗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但是对山水诗描绘的 景物和抒发的情感缺乏具体规定。综合前贤的各种看法,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界 定山水诗: 一、山水诗中的景 古代诗歌创作讲求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因此诗中往往以景托情,这导致了 山水景物的描写存在于很多类型的诗中,如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咏史诗、 田园诗等,从而山水描写也与送行伤远、羁旅行役、闺情相思、怀古咏史、田园 风光等题材内容结合。 然而顾名思义,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它 是写山写水”。3 山水自然是山水诗的主要表现对象和独立审美客体,它不是抒情 的背景或比兴的工具,因此山水描写和与山水相关的摹写在山水诗中应该占有相 对多数的分量,山水自然应成为一首山水诗的主要表现对象,这就把山水诗与 般的诗歌区分开来。 还需要强调一点,“山水”一词在古代是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 特征。它不仅仅指山和水,而是指广义的自然景观,“它应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 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天巧结合的综合形态”,4 应该是多种景物的融合,是 一个复合体。与此相应,山水诗应该是“写山写水,写出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 不是只写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单一的景物描写不能称之为山水诗,只能称 之为咏物诗。其次,山水诗描写的山水自然景物应是诗人亲临山水亲眼所见的真 实的山水自然,而不是虚幻想象的仙境世界,这一点正是山水诗区别于游仙诗之 处。 1 陶文鹏主编,灵境诗心一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版,导言第1 页。 2 陈水云著,中国山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版,第1 1 5 页。 3 张秉戍主编,山水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 9 8 9 年1 0 月版,第1 6 页。 4 陈水云著,中国山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版,第1 页。 6 二、山水诗的情 山水诗是景情两因素的组合,除了自然风景的描摹,它还具有诗的本质属性一 抒情性,因此山水诗必然有诗人情感的介入,包含一定的情感内容。针对山水 诗纷繁复杂的情感内容,有必要提出“狭义山水诗”和“广义山水诗”两个概念。 狭义的山水诗是指诗人亲临山水,将山水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摹山水 之貌,抒发对山水自然的欣赏赞叹之情的诗。这类山水诗是纯粹审美型的山水诗, 也是典型的山水诗。但如果认为山水诗仅能容纳对山水自然欣赏赞叹之情感内容 的话,未免把山水诗看得简单化。不同的诗人在接近山水自然时,怀有的心情和 山水自然景物所引发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这些因素导致了广义山水诗的出现。 广义山水诗是指在以山水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基础上,抒写诗人丰富多 样的思想情感。这类诗中,诗人在山水景物里寄托了很多“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 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情感的介入丰富了山水诗的情感内容,赋予了山水诗的 多样性风貌,但同时也给山水诗的界定带了一定困难。 三、山水诗中景与情的比例 狭义山水诗包蕴的情感是单一的对山水美的欣赏赞叹之情,因此不涉及景情 比例安排的问题,但这种纯粹审美型的山水诗在全部山水诗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广义山水诗要涉及一个情景比例的问题,因为不是凡有山水描写和情感表现 的抒情诗都是广义山水诗。如果要给广义山水诗的景物描写来进行量化规定( 在 这一前提下,情感的量化自然也实现了) ,那么山水景物的描写应当至少占全诗 一半的篇幅,这也正是“山水景物要成为诗的主要表现对象”里“主要”二字在 量上的体现。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山水诗的“质”,即山水景物是山水诗的主要 表现对象和独立审美客体,避免因情感的介入改变山水景物在诗中的主导地位, 使其成为背景或陪衬。同时,这一“质”的规定性也使山水诗在本质上与其他抒 情诗区分开来。 诚然,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将文学现象纯粹用量化来规定。在实际操作 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灵活地把握,既要看到山水诗的一些共性,又要注 意到实际创作的复杂情况,灵活地运用定义。 第二节山水词的界定 从语法结构上看,“山水词”和“山水诗”均是偏正结构短语,“山水”是修 饰语,“词”和“诗”分别是中心语,因此山水词和山水诗的相似之处便显而易见, 即:表现客体都是自然山水风景,体裁从广义上讲都属于诗的范畴。依据这个思 路,参照山水诗的定义,给山水词进行初步界定,结论是:山水词是以真山真水 的广阔自然天地为主要描写对象,它可以抒发单一的对山水美的欣赏赞叹之情, 也可以在山水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基础上抒发词人其他各种思想情感。 前者称之为狭义的山水词,后者称之为广义的山水词。 如果我们对山水词的界定到此为止,那么对词区别于诗的特质就有所忽略。 山水词毕竟属于词( 虽然与传统词风相异) ,对它的界定还应该考虑到词这一体 裁的特性( 这其中也涉及到时代特色、社会环境等因素) 。词的特性使得山水词 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和山水诗不同的面貌,这些不同风貌共同构成界定山水词的附 加要素,虽然不是基本要素却不容忽视。 一、“都邑化”山水词 都邑化的山水吟赏在山水诗中很少见,似乎只有初唐时陈子昂晦日宴高氏 林亭井序、王勃临高台、卢照邻长安古意等少数几篇。而且严格的说这 类都邑化山水吟赏不能称作山水诗。 但是就词而言,笔者认为“都邑化”山水吟赏可以归入山水词范畴,主要原 因是词的世俗化特点。宋代尤其是北宋前期,城市经济繁荣发达,词正是在这一 氛围中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因此世俗化、市井化可以说是词( 尤其是北宋词) 的一大特点,很多“都邑化”山水词的出现正是这一特点的反映,如柳永望海 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重湖叠山藏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写的无疑是山水自然风光,但“参差十万人家”和“市 列珠玑,户盈罗绮”又让人感受到了山水之外那份都市的繁华和富庶。其他如潘 阆酒泉子其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 潺。异花四季当窗放。”贾昌朝木兰花令:“都城水绿嬉游处,仙棹往来人笑 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东君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碧 油红旌锦障泥,斜日画桥芳草路。”韩绛踏莎行( 万家罗绮多游伴) 、舒直木 兰花( 琉璃一片春湖面) 、晁端礼满庭芳( 北渚澄兰) 、王安中水龙吟游 御河并过压沙江寺作等。这类词描绘刻画了城郊风景,将自然山水与都市风貌 融为一体,山水自然原本超尘脱俗的味道因都市风景的介入而被淡化,山水完全 是作为一种世俗生活的内容而出现,它和都市风景在观赏的意义上是等同的,没 有截然的区分。这与传统山水文学中的“不食人间烟火”有很大不同,不过从另 一个角度看,“都邑化”山水词虽然是写城市风景,但其中的山水风景描写也很 精彩,如“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 平堤飞柳絮”以及“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东君欲共春归去。一阵 狂风和骤雨”等,都用清新平易之语言刻画出了清山绿水的自然景致,都是极好 的写景词句。 “都邑化”山水词较一般山水词面言,其山水风景是以更亲近的姿态进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给传统山水题材带来难得的世俗气息,正是这一世俗气息使 山水词保持了词的一些特性,从而成为区别于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园林山水词 宋词中有很多以园林风景为纯粹审美对象的词。如晏殊的浣溪沙:“小阁 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 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欧阳修贺圣朝影:“白雪梨花红粉桃。露华高。垂 杨慢舞绿丝绦。草如袍。风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千金莫惜买香醪。且陶陶。” 还有杜安世少年游( 池上新秋帘幕卷) ,舒蛊菩萨蛮( 绿窗谣醒春如梦) 、 周邦彦浣溪沙( 翠葆参差竹径成) 、吴则礼声声慢凤林园词、曹组浣 溪沙( 柳絮池台淡淡风) 等。这类园林山水词中往往是有“水”而无“山”,因 此我们称之为“园林风景词”似乎更合适。园林中的假山毕竟不如园林中的池水 有自然灵动之气,但无“山”的园林风景也不乏美丽之致。按照山水诗的界定, 这类题材是不可以归到山水词中的,但考虑到时代和体裁等因素还是将它们纳入 山水词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宋代园林山水的普及 宋代园林相当多,“滁州琅琊山、镇江南山、颖州西湖及浙江的富春和会稽 山水都名擅一时,杭妯f 西湖更是名满天下,形成园林之城。”1 除了这类带有公共 游览性质的山水园林外,文人士大夫甚至一般市民住宅中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就 更不计其数了。 这些园林使宋人不用冒劳顿之苦就能享受林泉之致,不必放弃城市优厚的物 贾鸿雁,宋词园林意境美探微,东南大学学报,2 0 0 2 年9 月第5 期,第7 5 页。 9 质条件,就能寻求到山水之乐“在邵宅近旁经营既有城市物质享受,又有山林 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一。1 2 、宋代园林山水体现出的山水审美意识 “崇尚山水的自然美是士人园林的基本原则”2 ,园林将宏伟的自然景观浓缩 在咫尺之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 这些园林山水的建构体现出宋人的山水审 美意识和性情风范,艺术地再现了自然山水。 再者,当宋人站在园林山水面前时,心中生发出的那份情感,和面对自然山 水所生发出的那种审美情感从性质说是一样的( 当然程度和层次有不同) 。苏轼 诗云:“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池上新年有荷叶,细雨鱼儿喻轻 浪。此池便可当长江。”4 欧阳修贺圣朝影中的“白雪梨花红粉桃。露华 高。垂杨慢舞绿丝绦。草如袍。风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千金莫惜买香醪。且 陶陶。”虽然是写园林景色,但作者的切身感受是“风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 江皋即江岸或江边高低,当春风吹过园中的池塘,池中泛起浪花时,站在池边的 人感觉自己像身处江边一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园林之美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很多时候和自然之美是相似或相同的。 3 、词的特性决定。 将以园林山水为纯粹审美对象的词划入山水词的范畴,除以上两点原因外, “词”的体裁特性也是一个决定因素。诗词所言,本有不同;诗词之境,也有阔狭 之分。即使是山水词,它在一开始也很难摆脱词的很多特性,其中最明显的一点 是,较之于山水诗,山水词往往会笼罩些阴柔的“女儿气”,尤其在北宋前期,这 种具有园林情调的山水词频频出现。 以上,我们参照山水诗的定义,并考虑到词的一些特性,将“都邑化”山水 词和园林山水词一并纳入山水词范畴中。这两类词在山水诗中极少见,但在山水 词中却占到很大比例。草长莺飞、杏花春雨的南国都邑韵味是适合词的:雨后落 红、风中翠竹的江南园林也是适合词的,把他们划入山水词范畴,似乎可以更好 地说明山水诗与山水词的不同之处。 1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的自然意趣,见山水与美学( 伍蠡甫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 9 8 5 年3 月版,第3 0 1 页。 :王毅著,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7 月版,第1 5 5 页。 3 【明】计成著,园冶a 苏轼,池上二首,苏轼诗集卷四十九,第2 7 1 7 页。 1 0 第二章北宋山水词的发展概述 北宋之前,就已经有山水词创作。较早的有中唐的谢良辅、鲍防、吕渭等 十人以状江南为词牌同时唱和的十一首词1 ,这些词描绘了江南四季的不同风 景,结构小巧,类似于诗经的写法,如: 江南仲春天 江南孟夏天 江南季秋天 江南孟冬天 丝雨色如烟。丝为武昌柳, 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 栗熟大如拳。枫叶红霞举, 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 布作石门泉。 蛙声作管弦。 苍芦白浪川。 黄金橘柚悬。 其后,刘禹锡和白居易创作了竹枝词,词中不乏对江南景色的描写,如刘禹 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江上春来新雨晴,滚西春水觳纹生”2 , 白居易的“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寥冷花红蔌蔌,江蓠湿叶碧凄 凄。”3 这一时期,尽管山水词篇数不多,篇幅也不大,但毕竟是词史( 这里主要 指文人词) 上一种异质风格的萌芽。 晚唐五代时期,香艳软媚的“花间”浪潮铺天盖地般涌来,几乎把这股清溪 小涧给冲盖掉了。不过幸好还有词人偶或为之,使得这股清新小涧没有干涸断绝。 譬如五代前蜀词人李殉,他的南乡子联章体组词,共1 7 首,均描写岭南的 自然风景,如其三:“归路近,扣弦歌,采真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 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4 其十七:“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 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5 到了北宋,这股清新小涧逐渐变宽而成为河流,以其清新之气冲释着词苑的 裱丽。尤其北宋中期,许多文人开始尝试用作诗的精神来作小词,在词坛一片浅 斟低唱之声中,发出耸人耳目的“别调”山水词。 北宋是山水词发展与成熟的时期,名家辈出,名作传世,因而山水词在当时 成为词苑里的一朵奇葩,在艳丽香软的词坛上,它确有“新天下耳目”之感。本 章是对北宋山水词的基本创作状况进行概述。在前言中,笔者曾提到本文所研究 的北宋山水词是包括南渡词人的山水词作品在内的,鉴于此,本文做如下分期: t 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2 月版,第6 4 页一7 4 页。 z 同上,卷一,第1 0 8 页。 ,同上,卷一,第1 2 4 页。 4 同上卷五,第6 4 3 页。 s 同上,卷五,第6 4 8 页。 1 1 北宋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是苏轼之前的北宋山水词人 北宋后期代表作家主要是苏轼和苏门诸山水词人 南渡时期代表作家是两宋之交的跨时代山水词人 一北宋前期:流连城郊、园林光景为主,间或吹起山水清音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寇准、潘阆、张先、晏殊、欧阳修、王琪、贾昌朝、 韩琦等,他们的生卒年、身份及山水词作品数列举如下( 根据增订注释全宋词, 朱德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版) : 寇准( 9 6 1 - - 1 0 2 3 ) ,宰相,i 首 潘阆( ? 一1 0 0 9 ) ,滁洲参军,1 0 首 张先( 9 9 0 一1 0 7 8 ) ,都官郎中、5 首 晏殊( 9 9 1 1 0 5 5 ) ,翰林学士,知制诰,4 首 欧阳修( 1 0 0 7 1 0 7 2 ) ,参知政事,1 0 首 王琪( ? ) ,礼部侍郎,知制诰,3 首 贾昌朝( 9 9 8 1 0 6 5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 首 韩琦( 1 0 0 8 - - 1 0 7 5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魏国公,l 首 这些词人主要生活在北宋“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潘阆、 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 他们的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得意,因此生活也舒适悠闲,“承平”时代的 享乐意识渗透于他们的山水词中。 从内容看,这一时期的山水词描写山水风景一般局限在城郊和园林,多是流 连风景,闲淡浅近之作,因而山水清音中总是夹杂着世俗的气息。写城郊山水风 景的,如潘阆酒泉予其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目得重游。” 贾昌朝木兰花令:“都城水绿嬉游处。仙棹往来人笑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 散平堤飞柳絮。东君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碧油红旆锦障泥,斜日画桥 芳草路。”张先破阵子钱塘( 四堂互映) 、韩绎踏莎行等。写园林山水 风景的有晏殊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欧阳修贺圣朝影:“白雪梨花红粉桃,露华高。垂杨慢舞绿丝绦。草如袍。风 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 1 2 从风格上看,这一时期的山水词作风比较朴素,意境较为清新优美,格调轻 松闲雅,典型的有潘阆的酒泉子( 又名忆余杭、忆西湖) 联章体词,共 十首。潘闻自号逍遥子,早年做官,晚年邀游大江南北,过着逍遥自在的隐逸生 活。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逍遥自在境界的他,文学中也处处体现着随意、淡泊和超 脱之情。他的十首酒泉子组词均歌咏西湖,大笔挥洒,描绘杭州湖山的胜景, 格调清新而意境壮阔,如酒泉子其四: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 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全词纯用自描,不饰彩绘,清幽而又淡远,是一幅淡墨勾勒的山水画。潘阆之外, 欧阳修也创作了很多清新的山水小词。政治变革失败后,他的济世热情消减,向 往归隐生活,自号“醉翁”,晚年又自称“六一居士”,退居颖州( 今安徽阜阳) , 在颖州他创作了著名的联章体词采桑子,共十首,歌咏当地西湖胜景。酒泉 子其一和其四: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山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两首词以轻松优美的笔调写湖上春景,境界清幽静谧,风格清新淡雅。北宋前 期词人即使是写秋,风格也舒缓闲雅,丝毫没有悲秋之意,如欧阳修渔家傲: “一派潺潺流碧涨,新亭四面山相向。翠竹岭头明月上。迷俯仰,月轮正在泉中 漾。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酒美宾嘉真胜赏。红粉唱,山深分外歌 声响。”杜安世凤栖梧:“池上新秋帘幕卷。菡萏娇红,鉴里西施面。衰柳摇 风尚柔。眠沙鹳毂鸟临清浅。” 北宋前期创作山水词的词人可分两个阵营,上述所举词人是一个阵营,另一 个阵营是以柳永( 9 8 5 1 0 5 5 ) 为代表的几位另辟蹊径的词人,除柳永外,重要 有王禹偶( 9 4 5 - - 1 0 0 1 ) 、滕宗谅( 9 9 1 - - 1 0 4 7 ) 、张异( 9 9 2 - - 1 0 7 7 ) 等,他们的 视野都比较开阔,词中景象不再局限于城郊和园林山水,而是把眼光投向山程水 驿中的名山大川。 柳永以写羁旅行役山水词而著称,他的这类词常常于山水中融羁愁别情,将 山水风景、旅途风物和羁旅乡思、男女恋情交织在一起。本文之所以把柳永的羁 旅行役词归到山水词中,是因为它们中的很多词是以山水景色的刻画见胜,以颇 13 具特色的山水景观描写广为人们传诵。如八声首州中的“对潇潇善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苏轼赞扬其“不减唐人商处,苍凉而潇洒的景物点 染,高远而开阔的境界感动了苏轼,也感动了其他读者。柳永类似的词还有夜 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扁舟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 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鹊、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 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 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相语。”安公子( 长川波潋滟) 等。柳 永山水词中也有不涉及羁旅之情的,如瑞鹧鸪:“全吴嘉会古风流。渭南往岁 忆来游。西子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时舟。至今无限盈盈者,尽来拾翠 芳州。最是簇簇寒村,遥认南朝路、晚烟收,三两人家古渡头。”望远行( 长 空降瑞) 等。柳永对自然景色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并且能 用很纯净的审美眼光去看待自然景物,因而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清疏明快的 山水美景。 柳永的羁旅山水词影响了后代很多词人,北宋后期的秦观木兰花侵( 过秦 淮旷望) 其风格颇似柳永。周邦彦也有学习柳永风格的羁旅词,如青房并蒂莲维 扬怀古( 醉凝眸) ,“楚天秋晚,草绿莲红,口映小汀洲。芰荷香里鸳鸯浦,恨 菱歌,惊起眠鸥。望去帆,一派湖光,棹声咿呀橹声柔”就是精彩的写景句子。 除柳永的羁旅山水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柳永之前的王禹偶和柳永之后的滕 宗谅、张舁。王禹俩的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透认行如 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该词捕捉住了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水乡景色尤其 具有魅力。王禹俩传世的作品只有这一首词,但其“在穰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 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2 ,以清新旷远的风格在北宋前期的词坛上卓而不 群。滕宗谅临江仙:“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张雾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 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3 这两首词均写秋 - 赵令峙撰侯鲭录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杜。 :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5 页。 此词按全宋词:“攻愧集卷七十此首作孙浩然词。” 1 4 景,境界开阔,风格清疏俊爽,衬托出一片隐逸闲淡的情怀。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柳永、滕宗谅、张异的山水词,或是借自然山水来烘 托自己羁旅行役的孤独苦闷,或是客观地描述自然山水的美丽景致,但总是将自 身放在自然山水的旁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大自然的外在景象。到了苏 轼和苏门等词人,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他们往往将自身放顿在自然山水里面, 从中体悟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因此山水与人是亲近的,融为一体的。人在这 种境界里,没有柳永的羁旅行役之愁,没有尘世的缰锁羁绊,有的只是一种超然 自适。 二北宋后期:优游林泉、疏淡清雅的山水吟唱 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是苏轼( 1 0 3 7 1 1 0 1 ) 、黄庭坚( 1 0 4 5 1 1 0 5 ) 、晁补之 ( 1 0 5 3 一1 1 0 0 ) 、李之仪( 1 0 4 8 1 1 2 7 ) 、贺铸( 1 0 5 2 一1 1 2 5 ) ,米芾( 1 0 5 1 一1 1 0 9 ) 、 黄裳( 1 0 4 4 1 1 3 0 ) 等。从这些词人的生卒年看,他们的卒年基本都在1 1 2 6 年 ( “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之前。( 黄裳和李之仪的卒年距离此也只是短短几年) 他们所处的时代,新旧党争此起彼伏,党派之间相互倾轧,政局的动荡变化,直 接影响了卷入党争旋涡的词人的命运。这一代词人比北宋前期的词人更普遍、更 多地体验到了命运的坎坷和人生的失意。“既然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难以在 现实的社会中实现,那么只有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去寻觅,在物我合一的审美关 照中去体验,这样便可以忘忧。”1 这一时期,苏轼、黄庭坚、晁补之、李之仪等 人被迫离开朝廷,从廊庙走向山林。一批优秀的词人徜徉于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 里,从此山水清音便在词坛上蔚然成风。处于山水林泉中,他们的胸怀变得更加 清净坦荡,“旷达”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山水词的主导风格。主要表现在取景皆 从大处落笔,境界壮丽开阔,完全从花间的狭小空间走出,给人以大气包举之感。 当然,从他们的山水词中,依然可以体味出一些愤激与无奈,但更多的是身处赏 心悦目景色中的那份自适,以及于随意自在生活中的那份超然。惟其如此,这一 代山水词人较前一代而言,更加走向山水,亲近山水,成为山水的知己。 以苏轼的山水词为例。入们习惯把苏轼作为豪放词风的集大成者,其实他真 正豪放的词并不多,与其说“豪放”,不如说“旷达”是他词的主要风格,比如 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 9 9 5 年4 月版,第9 4 页。 1 5 他贬谪黄州时期写的水调歌头( 写于1 0 8 3 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做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 醉翁语,山色有无中a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南乡 子( 写于1 0 8 0 年)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誊雪浪,初来。 万顷蒲萄涨绿醅。暮雨暗阳台,乱洒高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 江天一半开。”在杭州担做太守时写的好事近湖上( 写于1 0 9 0 年) :“湖上 雨晴时,秋水半蒿初没。朱踺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醉中吹堕白纶巾,溪风漾 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不论是在黄州贬谪期间,还是在杭州做太 守期间,苏轼所做的山水词都流露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或“醉中吹堕 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的旷达之情。这主要是他无 论何时,都能随缘自适,始终以一种旷达胸襟来看待周遭事物,胸有清旷之致, 再沉浸于莹澈清明、安恬静穆的水色山光中,自然能有清旷之山水词作,自然能 有自由潇洒的山水词风。苏轼另外有一些山水词,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 、南歌予( 山雨潇潇过) 等,也都具有出潇洒超 脱的词风。 和苏轼同时或稍晚些的苏门词人,其山水词风也是追随苏轼,以“旷达”为 主。 首先要提到的是黄庭坚他曾在西南地区度过了五年的贬谪生活。他作于戎 州( 今四川宜宾) 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 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女亘娥何处,驾此一轮玉。”词写秋日景象, 雨后天晴,秋空如洗,山峦叠翠,一片开阔壮丽的境界,没有一般写“秋”诗词 中的衰飒萧瑟,也没有被贬谪的愁苦情绪和牢骚不平,词末尾两旬“孙郎微笑, 坐来声喷霜竹”倒更显作者旷达与快意的情怀。贬谪西南期间黄庭坚还写有( t k 调歌头游览,词中无论是写景“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 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还是抒情“我为灵芝 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都有旷达之风。 和苏轼、黄庭坚同时遭受贬谪的还有晁补之和李之仪。晁补之在连续遭贬外 放后,晚年罢官,隐居东皋,“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