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镪 日期:矽,p 年f 月3 0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镎,导师签名: 帮移 日期:2 d p 年多。月3 j 日 日期:幻1 。年厂月弓。日 第2 页 论文题目: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研究以逑友篇为例 专业:外国哲学 硕士生:王镔 指导教师:梅谦立教授 摘要 本研究以逑友篇为例研究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逑友篇是明末清 初时期意大利人卫匡国的著作。著作写于1 6 4 7 年,初版于1 6 6 1 年。逑友篇 的主要通过引述古代西方文献,介绍西方友谊观念。本研究根据保存于罗马的梵 蒂冈图书馆的副本研究。 本研究的前期工作是整理标点工作。逑友篇至今尚未有经过整理标点的 版本出版。本研究将逑友篇梵蒂冈图书馆副本内容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分章、 分段、标点等工作。最后整理出逑友篇全篇作为论文研究的基础。 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分析逑友篇里西哲东渐的选材模式。该部分主要分析 卫匡国选择西方文献的倾向及背景。论文认为卫匡国选材之中有三个主要倾向: 倾向于选择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或者言论,倾向于选择以 圣经为代表天主教神学思想,倾向于选择以古希腊罗马诗歌故事格言为代表 的修辞伦理学内容。这三个选材的倾向来自卫匡国自身的思想背景。 论文主体部分接着分析逑友篇里西哲东渐的转述模式。该部分主要分析 卫匡国转述西方原始文献的模式,论文将转述的模式分为五种并结合例子详细分 析。一为原意转述,即将西方原始文本内容直接翻译为中文。二为改变表达方式 转述,即通过改变词汇或修辞手法等改变西方原始文本表达方式进行转述。三为 增添内容转述,即在西方原始文本基础上增加内容转述。四是概括缩减内容转述, 即根据写作需要对西方原始文本概括缩减内容进行转述。五是启发创造转述,即 在西方原始文本的启发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述。 论文主体部分最后分析逑友篇里西哲东渐的成文模式。该部分主要分析 卫匡国如将上述选取和转述的西学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一本著作。论文从三个层 级分析,首先分析这些引述的西方文本组成意思明确段落的模式。其次分析将这 些段落按照一定逻辑组成一个章节的模式。最后从内容和引用两个方面分析将这 些章节组成逑友篇全篇的模式。 论文在完成对逑友篇里西哲东渐选材模式、转述模式和成文模式的分别 研究以后,综合概述逑友篇里的西哲东渐模式,并阐述这类模式在明末清初 西哲东渐模式中的代表性,最后对西哲东渐模式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逑友篇卫匡国西哲东渐模式 第3 页 t i t i e :q f ”】白甜j 口缸栉:ac a s es t u d yo ft h em o d e bo fi n t i o d u c t i o no fw e s t e m p h n o s o p h yi n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i yq i n gd y n a s 哆 m a j o r :f o r e i g np h i i o s o p h y n a m e :w a n g b i n s u p e n ,i s o r :p m f t h i e r 眄m e y 聃r d a b s t r a c t i k sr e s e 盯c hi sac 私es t u d y0 ft h em o d e l so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w e s t e mp h i l o s o p h yi nl a t em i n g 锄de a r l yq i n gd y n 嬲饥t a l c i n g9 ”场甜f 口n 嬲ac 鹊es t u d y q 玩场舻泐li sab o o k 、v r i t t e nb yt h c l t a l i 粕m a n i n om a n i n ji nl a t em i n g 鲫de a r l yq i n gd y n 鼬够t i l i sb 0 0 kw 嬲、 i r i n e ni n16 4 7 ,锄d f i r s tp u b l i s h e di n16 61 9 “场删口ni n 仃o d u c e st h ew e s t e mv i e wo f 僦e n d s h i pb yu s i n g 锄c i e m g r e e ka n da n c i e mr o m 锄d o c 啪e n t so np 1 1 i l o s o p h y l i t e 例 u r e2 u l dl l i s t o 曰西比锄dt h e o l o g i c a l w o r l ( so ft h em i d d l ea g e se t c t l l i s 舱s e a r c hi sb a s e do nt h ef a c s i m i l eo fb i b l i o t e a p 0 s t o i i c a 1 v r a t i c 剐1 a ka tr 0 m e p i e p a r a t o 叮w o r ko f t h i sr 豁e a r c hi sc o l l a t i o n 锄dp u n c t u a t i o n s of 打m e 陀i sn o te d i t i o no f t h e 9 “场l 尸切1w h i c hh a v eb nc o l l a t e d 锄dp u n c t u a t e d t h i sr e s e a r c hi n c l u d e st 1 1 ei n p u to f t h e 蠡c s i m i l eo fb i b “0 t e c aa p o s t o l i c av 耻i c a n ai n t oc o m p u t e r a n dd i v i d e si ti n t oc 1 1 a p t e r s ,p a 豫g r a p l l s 锄dm a k 鹪p u n c t t i o l l w eu s et h i st e x to fq f “场“用口 私t 1 1 eb 私i so f t h em s r c l l t h ef i r s tp a no fm a i nb o d yo f t h et h e s i s 如a l y st h em a t e r i a l ,s e l e c t i n gm o d e i s0 fi n 仃o d u c t i o n0 f 、v e s t e mp h n o s o p h yi n9 “场以 f 硎,i n0 t h e rw o r d s ,a m i y z e st i l et r e n d s 锄dr e 懿。鹏o fm a n i n 0 m a r t i l l i c h o i c eo fw e s t e mo r i 舀n a ll i t e r a t u 他t h i st h e s i sc l a i m st h a tm a r t i m a n i r i im a d l et h r c h o i c e s t h ef i r s to n ei sc h o o s i n g 锄c i e n tg r e e kp h i l o s o p h y s u c ha sa r i s t o t e l e t h es e c o n do r 圮i s c h 0 0 s i n gc a t h o l i ct h e o l o 西c a ic 伽l t e i l t s u c h 鹬b i b l e t h et h j r d0 n ei sc h o o s i n gr h e t o r i ce t i “c s c o n t e 峨s u c h 舔锄c i e mg 陀e k 柚da n c i e n tr o m a np o e i i l s t o 叫a n da d a g e a no ft h e s et h r c h o i c 髓他l a t et ot l l i n l ( i n gb a c k 盯o u n do fm a n i n om a r t i n i t h es e c o n dp a no f t h et h e s i s 锄a l y z e st h em o d e i s0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0 fw e s t e r np t l i l o s o p h yi n 9 “场l p 册,i n0 t j l e rw o r d s ,锄a l y z 懿t h em o d e l0 fe x p r e s s i n gt h ew e s t e mo r i g i 豫lt e x t 1 1 1 i s m e s i s 觚a i y z e sf i v ee x p 他s s i n gm o d e l s t h ef i r s t0 n ei se x p 陀s s i o nw i t hs a m em e a m n g 舱m e l yt h e a u t h o rd i r e c t l y 仃黜l a t e st 1 1 ew e s t e r no r i 西m lt e x tt oc h i n e s e t h e c o n do mi se x p r e s s i o nb y c h a n g i n gw a y s ,腿m e i ye x p r e s s i o nb yc 1 1 a n g i n gt h ew o r d so rt h e 订o p e so ft h ew e s t e mo r i g j m lt e ) c t t h et h i r do n ei se x p 阳s s i o nb ya d d i t i o mm 眦i ya d d i n g0 t h e rc o n t e 觚t ot h ew e s t 盯n 耐g i m lt e x t t h ef 0 叭ho mi se x p r e s s i o nb yg e m r a i i z a t i o na n dr e d u c t i o i l ,1 1 a m e l yt h ea u t h o rr e d u st h e c o m e n to f t h e 、v e s t e mo r i g i 豫lt e x t t h ef i 劬o mi se n l i g h t e n i n gc r e a t i o i l 豫m e i yt h ec r e a t i n g e x p r e s s i o no nt h eb 觞i so f t h ew e s t e mo r i g i n a lt e x t t h et h i r dp a no f 嗽i nb o d yo f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t h ec o m p o s i n gm o d e lo fi n 仃o d u c t i o no fw e s t e m p h i l o s o p h yi nq 胁场l j p f 硎,i i l0 t h e rw o r d s ,甜m l y z e sh o wm a r t i n om a n i n ic o m p o s e dt h em a t e r i a i , w h i c h1 1 a y eb e e ns e l e c t e d 锄de x p r e s s e da b o v e ,i m oab 0 0 l ( t l l j st h e s i sa m l y z e so nt h r e el e v e l s : 第4 页 h o wt h 鹤ee x p r e s s i o n so f 州西n a l1 i t e r a t u 他b e c o m ep 甜a 掣a p h s ;1 1 0 、) l rt h e s ep 芒哦唔r a p l l sb e c a m e c h a p t e r 州t hc e 蹦nl o 西c ;t h ec 0 璐e c m i o f t l l ew h o l e t e ) 【to f9 】白m p 豇明 1 1 l i st h 豁i ss 啪m a r i z 鹤l em o d e l0 fi n 仃0 d u c t i o no fw e s t e mp h i l o p h yi 1 19 “场“p 泐l0 nt h e b 硒i s0 ft h ea b o v ea m l y s i sa b o u tt h em a t e r i a ls e l 酬n gm o d e l ,t h ee x p r e s s i n gm o d e l 锄dt 1 1 e m p o s i n gm o d e l0 ft h ei n 仃0 d u c t i o no fw e s t e mp h n o s o p h yi n9 ”场“肼册1 k nt 1 1 i st h 鹤i s 觚a l y z t h er e p 他s e n t a t i o no ft h i sm o d e li nt h e 砷r o d u c t i o n0 fw e s t e mp h 订o p h yi i ll a t em i n g a n d e a r l yq i n gd ) r n j 垮够f i 舱1 l yt l l i st i l e s i sp r e s e n :t st l l ee x p e c t a t i 0 f 丘m l r er e 盯c ha b o u tm o d e l o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w e s t e mp 1 1 i l o s o p h y k e yw o r d s :卿场肼妇一,m a r t i 肿m a n i n i ,m o d e lo f i n t m d u c t i o no f 骶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第5 页 目录 摘要3 a b s t r a c t 4 第一章引论:7 第一节 :逑友篇及其作者卫匡国7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1 0 第三节 本论文前期研究一一整理标点逑友篇1 1 第二章逑友篇选材模式研究1 2 第一节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1 2 第二节以圣经为代表的天主教神学思想1 5 第三节以古希腊罗马诗歌故事格言为代表的修辞伦理学内容1 8 第三章逑友篇转述模式研究2 4 第一节原意转述模式2 4 第二节改变表达方式转述模式。2 8 第三节增添内容转述模式3 2 第四节概括缩减内容转述模式3 5 第五节启发创造性的转述模式3 9 第四章逑友篇成文模式研究4 4 第一节成段模式研究4 4 第二节成章模式研究。4 7 第三节成篇模式研究s 1 第五章结论5 s 参考文献5 8 附录6 0 逑友篇原文( 整理标点版) 6 0 篇中人名索引7 9 后记。8 2 第6 页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逑友篇及其作者卫匡国 逑友篇是明末清初时期一本介绍西方友谊观的著作。逑友篇是由卫 匡国( m a r t ;n om a r t j n j ) 在清朝顺治四年六月( 1 6 4 7 ) 写于浙江玲严。逑友篇 包括正文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十一个章节,下卷包括九个章节。该篇于1 6 6 1 年卫匡国逝世后不久出版。其副本存在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 b b i j o t e c a a p o s t o l i c a v a t i c a n a ) ,此副本1 9 7 2 年在台北的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1 中重印。 逑友篇主要内容是通过引述西方古代的故事、诗歌和言论等阐述西方友 谊观念。本研究使用的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藏本共计序四个、正文两卷二十章。 四个序分别是 1 、逑友篇序:西湖旅客眼安茂拜撰 2 、逑友篇序:松江徐雨冕顺之甫撰 3 、逑友篇小引:泰西耶稣舍士衡匡固滂泰氏述 4 、叙:葡崾祝后子垦氏谶。 上卷包括十一个章节,分别是: 1 、得真友之鲢 2 、真偶友之别 3 、真友不相惺 4 、富挥何友 5 、不善友之害 6 、善友之益 7 、真爱之能力 8 、真交之本( 真交之第一端) 1 见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续编2 1 :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 9 7 2 年 第7 页 9 、真友顺友之理不求非羲者( 真交之第二端) 1 0 、自不善外真友燕不富行( 真交之第三端) 1 1 、解友不可惩之疑。 下卷包括九个章节,分别是: 1 、友之善恶易染 2 、交友不可有怒惟宜和柔 3 、交不可生憎不可妒兢 4 、交友毋耪。 5 、交友毋自餐 6 、雨舌者不可羯友 7 、交友稳熊非交友也 8 、善用其馈之宜 9 、暹玛德王舆璃耳谷舆其友卑刺满害 四个序的内容分别介绍了逑友篇写作的背景和作序者对该篇的理解。通 过序,我们了解到卫匡国是在1 6 4 7 年经过浙江玲严期间,在朋友祝石家里谈论 交友问题。卫匡国在谈论利玛窦写给建安王的交友论时,感到交友论阐 述还有不充分之处,有感而发,用五日时间写作逑友篇2 。所以逑友篇 可以说是利玛窦交友论的进一步补充。此外,四个序之一的逑友篇序:松 江徐雨冕顺之甫撰有时间落款:“顺治十八年辛酸季夏十日盥手害 ,也即表明 该书出版于顺治十八年( 1 6 6 1 ) 年七月以后,也即卫匡国逝世以后。 逑友篇上卷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交友时期事情。上卷第一章是全文的引论, 强调获得真朋友是困难的。上卷其余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上卷 第二至三章,阐述关于如何获得真朋友的问题,第二章阐述判别真正的朋友的标 准,第三章就分析指出真朋友之间不应该欺瞒。第二个层次为上卷四至六章,阐 述如何获得好朋友以及好朋友的作用,第四章讲述选择朋友的方法,第五章阐述 好朋友的好处,第六章则分析坏朋友的坏处。第三个层次为上卷其余章节,阐述 友谊的几个本质特征,第七章讲述真正的爱具有巨大的能量,第八章到第十章分 2 逑友篇 ,敏:荫螟祝后子坚氏谶 第8 页 别阐述真正友谊的三个本质,第十一章讲述了交友不应该怀疑朋友。 逑友篇下卷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朋友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情,第一章阐 述朋友之间习性容易感染,第二章阐述朋友相处不能够发怒,第三章分析朋友之 间不能够憎恨妒忌,第四章阐述不能够诽谤朋友,第五章说明交友不要自夸,第 六章提出朋友相处不要口是心非,第七章分析不要期待朋友馈赠,第八章在合适 时候也可以接受朋友的馈赠。最后一章引用一段关于罗马国王璃耳谷的内容,介 绍西方名人的交友观念。 逑友篇的内容大量引用西方古代著作。主要包括了古希腊具有哲理思想 的诗歌故事、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思想、圣经等宗教经典文献、中世纪神学 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等。引用的形式包括用名人圣贤的言语引出,也包括通 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出。 逑友篇的作者是卫匡国( m a r t i n om a r t i n i ) ,字济泰,是欧洲早期汉学家、 中国历史学家、中国地理学家。卫匡国其名“匡国”意为“匡救国家”,其号“济 泰 为帮助之意。卫匡国1 6 1 4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特兰托3 ,此后加入耶稣会并接 受系统训练,在1 6 4 0 年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前往中国,于1 6 4 3 年到达澳门,同 年抵达杭州。随后主要在杭州、兰溪、金华等处居住。逑友篇是他1 6 4 7 年在 兰溪( 距杭州约1 5 0 公里) 附近的玲严所写。此后卫匡国曾经在北京、南京、福 建、广东等地留下足迹,并曾为提交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报告于1 6 5 1 年启程前 往罗马,后于1 6 5 9 年回到中国。最终于1 6 6 1 年在杭州逝世。逑友篇随后为 纪念卫匡国而出版。 卫匡国是欧洲早期著名的汉学研究者,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七卷 ( s j 力j c 毋肌s 亡d r 工母加c a i s 厅i 肋,1 6 5 8 ) 是最早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历史的著作, 他的地理著作中国新地图集( d y u s 以亡j a ss i 力e 力s j s ,1 6 5 5 ) 在欧洲有深远 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研究中国地理之父”。他的著作中国文法( 臼锄a t 工c a s i n i c a ,1 6 5 3 ) 是欧洲第一部中国语法书,对当时研究中国的欧洲学者有很大影 响。他还写作过鞑靼战纪( 鹏8 e i 2 d 砌r 亡a r 工c d 小s 亡o r 工a ,1 6 5 4 ) 、中国耶 稣会教士纪略( 8 r e y i s 只e - ! a 亡j od e v 妇e r de 亡钆a 2 扎a 亡e r 工s 亡工a 力d r u ma p u d s 工力a s ,1 6 5 4 ) 等外文著作和真主灵性理证( 1 6 5 0 1 6 6 0 年期间) 等多本中文 3 t 怆n t o ,意大利城市 第9 页 著作,在中欧交流史上有深远影响。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逑友篇的版本较为单一。历史上在1 6 6 1 年首次出版,1 6 7 7 年编入交 逑合鲧4 再版。1 6 6 1 年出版副本现存在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书架为r a c c o l t a g e n e r a i eo r i e n t e ,川,2 2 3 8 。这一副本1 9 7 2 年被扫描并编入台北学生书局的天 主教东传文献三编,首次在国内出版。迄今为止,逑友篇尚未被整理及标点。 逑友篇的外文全文译本仅有意大利文译本,由g i u l i a n ob e r t u c c i o 于1 9 9 8 年翻译为意大利文并出版。题为加f 幻f os u ,a m 触口s 。 研究成果方面,逑友篇的现有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外还没有研究专著, 专门研究逑友篇研究论文有以下几篇: 1 、g u i i a n ob e r t u c c i o i i ( 白佐良) 教授的卫匡国的( 逑友篇) 及其它( “d e a m c f 咖 口仃do 曲e 厂幼加e s ew d 肥”) 。此文是卫匡国及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的会议 论文,会后编入论文集:卫匡国及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一一一位 在十七世纪中国的人文学家和科学家。6 2 、包利民教授的”逑友”于必要的张力之中一一论卫匡国的( 逑友篇) 7 。该 篇被选入宗教与文化论丛。 3 、b r u n os a n g u a n i n i ( 布鲁诺桑瓜尼尼) 教授的友谊作为社会纽带:中国文 化i 与西责文化钓结合渤rf n e n d s h j po sos o c i o l b o n d :i n t e r a c t j o n sb e t w e e n 曲加e s ea 仃d u r d p 力c l j f u 厂e ”) 8 ,这也是卫匡国及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 的会议论文,会后编入论文集。 4 、王志成、赵颂平教授的交友的孥同一一( 逑友篇) 简介o 。该篇选入台湾 交逑合缘由利玛窦的交友论和卫匡国的逑友篇组成 5 g iu i a n ob e r t u c c i o i i ,m 口r 咖om 口肭s o p e ma i m 仃,口,v o i u m 笛la n d2 ,t 随n t o :u n e 幅h a d e g i is t u d id i1 1 n t o ,1 9 9 8 6 见 第1 0 2 卷,台北:光放出版社,1 9 9 4 第1 0 页 辅仁大学出版的神孥谕集。 5 、g i u i i a n ob e r t u c c i o 教授的疗们d u z o ,ef d ,q uy d ,6 a n ( 逑友篇简介) 。1 0 此文是g a n ob e r t u c c i o “教授为逑友篇意大利文译本撰写的序。 6 、f 阳n c od e m a r c h i 教授的6 e 门p s ,出,咖f 幻1 。该文编入逑友篇意大利 文译本。 7 、l u c i al o n g o 教授的m a 厂咖om 口胁,s7 丁r 口七c 口c 曲e ,- d ef 旭u n d 5 c ,l q 疗。1 2 以上的几篇研究著作,都仅是包括了对逑友篇内容的简单介绍。g a n o b e n u c c i o 教授作为国际上研究卫匡国最为全面和深入的专家,他的的论文是比 较全面的,分别介绍了逑友篇的整体内容,也对逑友篇和利玛窦交友 论进行了简单对比。包利民教授和王志成、赵颂平教授的文章有对逑友篇 主要内容的介绍,但都较为简略。 关于逑友篇,国际上并没有专门的学术会议召开。相关学术会议是在1 9 8 1 年召开的卫匡国及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 意大利特兰托市) 。该次研讨会共 有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和德国等地的十七位学者发言,其中有部分 内容涉及逑友篇。会后,该会议的论文编辑出版为论文集:卫匡国及中西文 化交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一一一位在十七世纪中国的人文学家和科学家,包括 中文、意大利文、英语三种文字。 第三节本论文前期研究一一整理标点逑友篇 本论文的前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将逑友篇输入电脑、进行标点和整理。 逑友篇一直以来并未有整理标点后的出版版本。要对逑友篇进行深 入研究,本论文研究的前期工作是将逑友篇输入电脑。输入电脑的逑友篇 版本是存于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的副本。输入电脑后,进行了多次校对,并对其 异体字进行处理。在处理文字以后,根据文意以及原文的情况进行了分段、标点。 最后整理出比较完善的标点整理版本的- 逑友篇。 整理后的逑友篇附在附录内,供读者参考。 1 0m a 胁d m a 肭s 上0 p e r 口d m ,口v o i um e s2 ,p p 1 7 9 1 8 3 1 m 口,t 伽o a ,1 咖s 1 2 p e ,1 口d m n ,a v o l um e s2 ,p p 1 8 5 - 1 9 3 啦觅m on i n om o n i n ls j 1 1 6 1 4 - 1 6 6 1 u n dd i ec h i n o m i s s i o n | m1 7 j o h r h u n d e 心s q n k t a u g u s t i n :l n s t i t u tm o n u m e n t as e r i c o 2 0 0 0 p p 1 8 4 - 1 9 9 第n 页 第二章逑友篇选材模式研究 通过对逑友篇的阅读,可以发现卫匡国的逑友篇所选择的材料既有 古希腊、罗马著名哲学家思想,也有众多古希腊诗歌故事,还包括圣经等宗 教经典文献和一些中世纪神学家的思想。逑友篇作为一本为中国读者介绍西 方友谊观的著作,其材料选择的范围并没有规定,可以选择的西方哲学、宗教思 想浩如烟海,但在逑友篇里卫匡国却只选择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本章的研究 重点在于探讨卫匡国倾向于选择什么类型的西方哲学,以及选择这些内容的思想 背景。 选择逑友篇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既源于作者自身教育因素、 思想背景,也源于当时时代因素,还应该源于作者对文本合适程度的仔细考量, 以及是否适合中国人阅读等因素。但我认为,逑友篇是一本上下两卷共二十 个部分的著作,却仅用五日便写作完成,而且作者并没有准备在当时就正式出版, 因此卫匡国挑选材料和思想应该是一个根据自身思想迅速决定的过程,而可能并 非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作者本人自身思想倾向性应当为最主要的因 素,而读者的喜好、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等因素仅仅只是参考的因素。因此,本部 分着重从卫匡国自身思想倾向的角度来分析其选材的模式。 从公元前六世纪西方哲学在古希腊起源开始,哲学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 想流派。而卫匡国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当时欧洲学术界冲破中世纪的封闭, 重新回到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卫匡国必定能够广泛接触各类哲学思想。因此逑 友篇可以选择的哲学思想非常多。在这么多材料之中,逑友篇的选材范围 却并不广泛,只集中在几个主要方面。因而逑友篇的选材模式突出表现出几 个倾向,即倾向于使用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以圣经为代表的 天主教神学思想以及以古希腊罗马诗歌故事格言为代表的修辞伦理学内容。本章 行分析。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 第1 2 页 逑友篇选材的第一个倾向是倾向于选择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 学家思想或者言论,包括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古希腊哲学巨人。卫匡国这 种倾向主要是缘于他接受了丰富的哲学训练。耶稣会士的哲学的学习,包括两个 主要方面,一是通过课程对古希腊哲学的学习,二是在日常学习中涉及一些哲学 家的思想。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都是学习的重 点。作为耶稣会士的卫匡国,理应接受了这些学习。 耶稣会士哲学训练的重中之重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据相关文献记载 1 3 ,耶稣会士专门哲学训练的时间必须多于三年,在哲学训练中耶稣会士非常重 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学习。通过哲学逻辑训练后重要的考试之后,耶稣会士 将主要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内容。在这三年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训练里,将学习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相关的各类著作及著作评论,如学习形而上 学、物理学、论灵魂、论天、动物史、天象论等。除了这种哲学课 程的专门训练,还有课程专门进行道德哲学的教育,主要也是学习亚里士多德的 伦理学著作。因此,相信作为耶稣会士的卫匡国一定接受过较完整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系统训练。 正是由于耶稣会士哲学训练的重点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卫匡国必定也对亚里 士多德哲学有喜好并曾做过深入研究。因此,在逑友篇的选材之中,卫匡国 倾向于选择亚里士多德哲学。逑友篇曾两次直接用亚里士多德的名义予以引 述,分别是: 1 、“亚利曰:相友以利者,惫利即惫友,利友韭亡。一“ 2 、 。亚利曰:友者,即一身之内,一活一魂也。”1 5 这两次引述均用亚利开始,也即引述的是亚里士多德( a r i s t o t e i e s ) 的言行, 逑友篇分别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两段话来论证什么才是真的朋友和朋友的本质 是什么。这两处的引用,可以看得出卫匡国对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哲学的喜好。亚 1 3 c i a u d ep a v u r 译:劢e 用c os c u d o r u m ,s a i n t l o u i s :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j e s u i ts o u r c e s ,2 0 0 5 ,第 1 5 5 至1 6 6 页 1 4 逑友篇:真偶友之别 b 逑友篇:真交之本( 真交之第一端) 第1 3 页 里士多德经典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和第九卷都在讨论友爱的问题。其中关 于友爱的终止,亚里士多德提出:“如果是快乐的或有用的朋友,当一个朋友不 在使人快乐或不再有用时,终止这种友爱是很自然的。1 6 。在逑友篇的第 一段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引用中恰恰是讨论了友爱的终止的一种情况。在第欧根 尼拉尔修( d i o g e n e sl a e r t i u s ) 的名哲言行录( v i t a ep h i o s o p h o r u m ) 第五卷 中,也有涉及亚里士多德的部分,上述第二段引述恰是来自名哲言行录1 7 , 这也说明了卫匡国所使用的亚里士多德思想不仅来自其自己的著作,也来自其他 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记载。 除了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专门哲学训练,耶稣会士在接受哲学训练和其他类型 训练时候也经常会接受到古希腊哲学。如在其基础的语言学习中,古希腊古罗马 思想家的经典著作便是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中不可缺少的作品。例如在希腊语学 习中,耶稣会士需要学习包括德摩斯梯尼( d e m o s t h e n e s ) 、柏拉图( p i a t o ) 、修 昔底德( t h u c y d i d e s ) 、荷马( h o m e r ) 、赫西奥德( h e s i o d ) 等的著作蝎。因此, 作为耶稣会士的卫匡国,在其学院训练中,必定接触了古希腊哲学的相关著作。 因此,除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外,逑友篇也对其它希腊哲学思想有所引 述,如对柏拉图思想的引述: 。巴辣多日:惟善者可友善者;不善者於善者不能交,且亦於不善 者不能交。埘1 9 巴辣多是柏拉图( p l a t o ) 的音译,所以这段话引用的也应该是柏拉图的思想。 卫匡国用柏拉图的友谊观来论述应当选择什么朋友,什么朋友才是好的朋友。虽 然文中比较明显的引用柏拉图言论只有此处,但我们注意到一些故事也描述了柏 :商务印书馆,2 0 0 3 ,第2 6 5 页 n s t n u t eo fj 笛u ns o u 亿酷,2 5 ,第 “霸辣篱一日怒其侯日:汝幸值我怒,故释汝。若值我不怒峙,必刑汝 矣。水淆,待清后汲焉;怒者,心之淆也,必待其静而后行事焉。静2 0 “琐加德訾宴客。妻日:毋太侩。日:彼善人,且喜我之真。苟 不善人,亦毋容费我以奉之耳。一2 1 霸辣篇即柏拉图( p i a t o ) 的另一个音译,而琐加德指的是苏格拉底( s o c 阳t e s ) 这两处分别引用霸辣篙和琐加德的故事来说明道理,从而对文章进行论证。也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卫匡国使用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倾向。除了这些非常明显的对古希 腊、古罗马哲学家及其思想的引用以外,还有许多内容有诸如“西蓖云 、“西贤 。 吒 等称谓,其内容应该是来自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言语及故事。 总而言之,逑友篇的选材里体现出卫匡国选择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 希腊哲学思想的倾向。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在耶稣会各类相关的训练中,主要学习 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主的古希腊哲学。由于卫匡国接受了这种训练,因而卫匡国的 思想倾向于认同古希腊哲学,从而在逑友篇的选材之中,卫匡国选择了大量 古希腊哲学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第二节以圣经为代表的天主教神学思想 逑友篇选材的第二个倾向是倾向于选择以圣经为代表天主教神学思 想。卫匡国表现出这种倾向首要是源自他是一位耶稣会士,熟悉天主教的理论与 著作。另外主要也是由于他在耶稣会教育接受了神学的系统训练,在神学思想上 有较高造诣。 耶稣会士的训练包括了系统的神学训练。据相关记载2 2 ,耶稣会士的神学训 柏逑友篇:交友不可有怒惟宜和柔 n 逑友篇t 真交之本( 真交之第一端) 2 2 c l a u d ep a v u r 译:7 h e ,口f 舾s t l l ,d o r ,m ,s a i n tl o u i s :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 j e s u i ts o u r c e s ,2 0 0 s ,第1 9 2 第l s 页 练是紧随哲学训练之后的,这种神学训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年的道德 神学( m o 啊it h e o l o g y ) 和决疑论( c a s u 随r y ) 训练,第二部分是思辨神学( s p e c u i a t i v e t h e o i o g y ) 训练。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卫匡国等耶稣会士掌握了充分的神学知识, 随后便被派遣前往中国等地。因此,卫匡国在写作逑友篇之时已经掌握了充 足的神学知识。 天主教的最重要经典是圣经。卫匡国作为耶稣会士,他必定非常熟悉圣 经的内容。而在圣经的德训篇、箴言、圣咏等多章都有论及友谊。可 见友谊在圣经里的重要地位。逑友篇的主题是友谊,因此卫匡国在逑 友篇选用材料之时必然倾向于使用天主教经典圣经,从而使用了大量圣 经的观点。在上卷第五章、第九章、下卷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均有对圣 经的引用。在这么多的圣经引用之中,卫匡国采用了多种引用的方式,归 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卫匡国会直接标出“圣经”的字样,如: 1 、“皇缝日:人行不善,或不自凳。我贵之,刖彼凳。既 兜则不後焉。是我绳彼之不善也。”2 3 2 、 留故圣缝日: 弱臆破怒,坚吾吾餮兕。或曰: 不後 仇,刖人鄙其蠢勇。日:此言也,谤讪善德之君子。 不赧惫道之贤者,轻略以德赧怨之至人;耩誊结仇横祸之 小人,蛊知盛德所涵哉! 以辱後辱,以害答害,血氯之勇, 猛段之情也。君子知宽仇之荣,甚於腾仇之荣。难恶不善, 亦怒其罪而爱其人。圣经曰:爱爱汝者最易,难恶人 亦能之。止能是,何赧於上主乎? 汝耆仁爱仇汝者,加惠 恶汝者,乃焉上主之子也。上主命太隋普照善恶,所降雨 :真友顺友之理不求非羲者( 真交之第二端) 第1 6 页 浑,不袷有罪惫罪,同沾溜焉。m 2 4 在两段材料中,均用“圣经日 来引出对圣经的引用,分别通过引用来 论证真友应有的行为,和告诫朋友之间不能够易于发怒。 第二种引用是通过圣经中人物的引出引用的圣经内容,如: 1 、“墅保碌日:羲、不羲不同分,暗明不同和。倘偶友不 善,刖善危矣。因不善强於善耳。一2 5 2 、 。圣葆碌日:撬夫者,上主所恶怒也。又曰: 魂 邪之就,壤多坠城,败多世家,衰多民之强力,覆多勇之 邦固。”2 6 这两段材料用“望保碌 及“圣葆碌 引出阐述的内容“里保碌及“圣 葆碌”指的是天主教圣人保罗( s a n c t u sp a u i u s ) 。逑友篇通过天主教重要人物 引出圣经内容,这也反映了卫匡国在引用圣经中试图采用多元化阐述的 方式。 第三种引用圣经的方式是用圣经中的篇名来引出圣经内容,如: 。翌诗云:舆皇同居,且亦窒;舆善同事,事不善。同於 天主所喜者,天主亦喜之。甜2 7 在此处,卫匡国用“翌莳日”引出后文论述,根据其内容,“墼诗 应是指 圣经中的l i b e rp s a i m o r u m 此篇,“望祷”应为l i b e rp s a l m o r u m 的译名。 除了耶稣会系统神学训练以外,在其他的训练中也会涉及一些神学思想,如 在哲学训练中会涉及托马斯阿奎那等中世纪神学家的思想,耶稣会士也应该从 2 4 逑友篇:交友不可有怒惟宜和柔 2 5 逑友篇:不善友之害 2 6 逑友篇;交友毋耪 2 7 逑友篇:不善友之害 第1 7 页 这些训练中受到影响。因此,卫匡国除了选用圣经的思想以外,也选用了中 世纪神学家的思想,如: “皇伯谲纳日:真交惫利心,惟求互爱。互爱之外,惫冀 藏毫也。但爱爱己之友,猫私也,等爱禄位也。真交者, 惟爱友之爱而已,惟特爱所既友。更欲交我者,觅多友而 申吾爱。故爱友如爱己,信友如信己。”2 8 “望伯雨纳 指的是b e m a r do f c i a i a u x ,他是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其作品 s e 厂m o ,酷nc 口,咖( 雅歌的圣道) 和6 e 厂d ed i g e n 出d e o ( 爱上帝) 等均有论 及友谊,卫匡国引用他的著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所接受的神学训练对其 选材的影响。 总而言之,逑友篇作为耶稣会士卫匡国撰写的一本伦理哲学著作,其主 题固然并非介绍西方神学思想,但在其选用西方思想材料时,必然倾向于使用以 圣经为代表的神学思想。 第三节以古希腊罗马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