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从理学到心学——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从理学到心学——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从理学到心学——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从理学到心学——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从理学到心学——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理学到了宋明时期开拓了它绝无仅有的鼎盛时代。理学是一种糅杂了佛、儒、 道三教精华,由宇宙本体学说和心性修养说构成的庞大学术体系,重新塑造了中 国人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标志这一个全新的哲学时代的来临。理学的影响大到国 家社稷,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代表着“气”学的是张载,程颐程颢、 朱熹无疑代表着“理 学的方向;而陆象山王守仁则是“心”学的代表者。“二 程与朱熹的“理学思想和陆象山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交 相辉映,理学和心学也在宋明两代影响了最多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理学和心学的这场交汇丰富了理学的内涵和外延,成为理学的主要组成部 分,客观上推动着唯物主义的脚步向前行进,将整个中国学术推向新的高峰。同 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很善于对心的分析很善于并且珍视“心 之用作,重视对 “心 的解析,朱熹不仅提出了著名的心体用说,而且还对“心 作出了区分, 对道心人心进行了分别的阐述。实际上是道明了人的精神现象和主体意识的存 在。朱熹如此重视“心 作用无疑震撼和影响了他的后世学者心学的缔造者 王阳明。 王阳明早年受到朱熹的影响颇深,曾经为了钻研朱子的“格物致知 说在庭 前格竹七个日夜直至病倒,堪见当年对朱熹理学之狂热追逐,阳明早年信步出入 佛道之中轻松飘逸,然而在他的心目中“圣贤之道 依然在儒家即朱熹理学 之上,理学乃当时的正统之学乃至意识形态,其特殊的政治、思想地位不可能不 影响但是一心向学的一众年轻人包括王阳明在内,阳明庭前格竹的先行动机无非 是实实在在的运用朱熹的“格物致知 理论带到求知的目的,深层想法确是见贤 思齐,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阳明心学在朱熹关于“心 的论述和陆象山学说的 启迪之下,在明朝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之中,在重新对先秦儒家心性论的诠 释之中,摸索寻觅得到的。与朱熹理学有着天然的承接关系,本文旨在涤清二者 之间交错纵横的内在牵连,理清其承继和改造脉络,建立起朱子学和阳明学之间 的联系,衔接从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之间的过渡。 关键词:理学心学继承改造格物致知 a b s t r a c t s c i e i l c et 0t l l e s o n g锄dm i n gd y i l 舔t i 豁o p e n e du p i t s u n i q u ep e a k t i i i l 骼j 证s p r u d 锄c ci sam e l t e dm i x e dm ee s s e n c co fb u d d l l i s m ,c o n 如c i a i l i s m , t 幻i s m ,锄dah u g ea c a d e n l i cs y s t 锄b y 廿l et l l c 0 d ,o fc o s m i cb o d y 觚dm i n d c l l l t i v a t i o n ,r c - s h a p i n gt l l ec h i i l e s ep e o p l e sm o r a lm 酏印h y s i c s ,m a r k i n g l ea d v e n t o fan e we mo fp l l i l o s o p h y :n e 0i i l l p a dt 0t l l i sc o l l i l 仃xs m a l lt 0e v e 巧嬲p e c to f p c o p l e sl i v 鹤,恤c hr e p r e s e n t st 1 1 e g a s s m d yo fz l l a i l gz a i ,c h e i l g c h 饥gh , z h ux i 硼d o u b t e d l y 删e 觚龇d i r 鳅i o no f 讯地竹;l ux i 眦勘蛆w 缸gs h o u 咖 一啊,r 鹪锄t a t i v eo fm eh e a r t 什t 0l 髓m 竹t i i 旧- w a y 姐d 压u ) ( i - s 竹饥曲t l l o u 曲t 觚d s h 伽一r 饥w m 吕l ux i 锄g s h 觚,廿l e h e a n ”1 0 u g h ti nt l l el gh i s t o r i 咖p 舐o do f 钰c ho t l l p h 锄a c o l o g y 锄dm i n da t 廿l es o n g 锄dm i n gd y l l a s t i 伪a 腩c t e dm e c l i i n 骼ep p l e s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t t l i si n t e r s e c t i o no fp 1 1 a 珊a c 0 l o g y 缸l dm i n ds d e n c ec o m l o 伽o n 锄dd 锄。谢o l l a m 司o rc o m p o n e n to fj i s p m d e n c e ,t l l eo b j 鳅i v et 0p m o t em a t 丽a l i s m 筋t s t 印s m o v i n g 硒r w a r d ,l ec 陆n e a c a d 锄i ct 0n e wh e i g h t s r 印r 髓e n 谢v 鹤o fm en e 0 2 抽) ( ii sv e 叮9 0 0 da t9 0 0 da t 锄dc h 硎s ht l l e t l e a n ”i s 璐e d 弱t l l e 觚a l y s i so f t h e 一。h 萌一a n 矗t i o 矗话南s 0 l v et h e 唯e a 一! 雨办u ) ( i to i l l ym e o u sb o d yo f t l l eh e 叭t 0 s a y b u ta l m a d e 吐l e h e a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豫;p e 嘶v e l ye x p o s i t i o no nn l eh e a n sa n d m m d s0 ft l l em i n d0 f1 如t h e 胁i st l l er o a dt 0m d e 璐t a 】帕p 。0 p l c sm 饥t a l p h o m e 舱锄dt l l e 弧i s t e l l c eo f l e 洲c c t i v cc 0 啮c i o u s n 锚s 动ux ia 仕a c h i 肌c h i m p o r 切n t 0 也e l eo fm e l l 翎n i su n d o u b t e d l ys h o c k 龇l d 泌f l u e 办t l i sl a t 贫 s e h o l a l 3 - h e a r to ft h ef o u n d e ro f w a n gy h n g m i n g w a n gy a m g i l l i n g se a d yi n n u 锄c eb yz h u sd 唧,h a v e b u d d l l i s ts t u d yb yz h u x i ,”岫u i 血g ”鲥do f b a i t 岫s e v e nd a y 锄dr i i g l l ti i l 舶n to f t h ec o u n 啪6 lt l l e yg 既 s i c k a n di n d e e dt l l es w 鹤m e 撕c i s mo fz h ux ic h a 1 鄹 i i i l ge a l l yy e a 璐 、i t l 血w a l k i n gd i s t 锄c c c e s s 锄o n g 一戤e d 锄de l e g a n t h o w e v a :i 嗽d yi nt l i s m i n dt h et e 犹m n 笋o f l e 哨”o nt 叩o fn l ec o n 如c i a n l a ti s 刁mx i ,s c i i s 伽t h o d o xs c i 饥觚di d l o g 蜘i t sp o l i t i c a l ,i d e o l o 百c a lp o s i 6 0 nd o 鼹n o t 斫f e d b u gy 锄舯i n g ,鹪o n ey o l u l gm 锄t 0l e 锄a l lt 1 1 e m 舯i n g 也ep r e t r i a lc e l l b 锄b o of i r s tm o t i v a t i o ni sn o t i i i n gm o r em 肌r e a lu s eo fz h ux i s i n q u i r i n g ”m e o q t 0t l l el 【l l o w l e d g eo ft 1 1 ep u 叩o s e ,r e a l l yd e 印i d 髓i st o 锄u l a t e ,a c h i e v 锄锄to ft l l e 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1 1 1 ey 抽舯i n gu n d e r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o fz h ux i sd i s c o u r s eo nt l l e - h e a n 锄dm ed o c t r i n eo fl ux i 觚g s h 趾,i nt l l em i n gd ”硒t ys p e c i a lb a c k g r o u i l d 锄ds o c i a le n v i r o 姗e n t ,锄o n gt l l e - i n t e 叩r e t a t i o no fc o n 如c i a m 锄锄dc o n 如c i 锄 t 1 1 e o 巧o fh l u n a nn a t u 娉,觚de x p l o r el o o l 【i n gt og e t z h ux ih 鹤an 咖r a lu n d e n a “n g r d a t i o n s ,t l l i sa r t i c l ea i m st oc l e a rl l i sb e t 、) v e s t a g g e r c d 廿l ei 肌e r 笛p e c ti m p i i c a t e d , t 0c l 撕匆i t s 鳓c c 懿s o 璐锄d 缸觚s f 0 肌a t i o no fc o n t e x t ,t 0 懿k i b l i s ht l l el i i l kb e 撕咖 z h u a n dw 抽g l 舯i i l 岛c o n v e r g 饥c e 丘0 mz h ux it om i n g m e 眦l s i t i o nb e t 、e 锄 t l l e m i n d k e yw o l m s : s c i 既m i n di i l l l 耐t觚f o m i n v 髓t i g a t i o no f “n g s k n o w l e d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 u i 前言:王阳明的生平和时代 前言:王阳明的生平和时代 王阳明字伯安( 公元1 4 7 2 一1 5 2 8 年) 成化八年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 第,出生时其祖母梦见天神送子自云端飘然而来,故为其取名王云。出生后的王 阳明至五岁不能发声,经异人点拨将“云 字改为“守仁 二字。成年后他自称 阳明子,因为他曾经在会稽阳明洞内隐居过一段时间,有曾经创办过阳明书院的 缘故,得到了阳明先生的称号,谥号王文成公。 王阳明的先辈们大都为宫,据说先祖王纲跟从刘伯温,官居四品,王阳明的 父亲王华则考上了状元。王阳明本人二十八岁登进士,二十九岁授南京刑部主事, 三十三岁补兵部武库司主事,三十五岁因其刚正不阿,上书弹劾权臣刘谨,当即 被廷杖四十,遭贬为贵州龙场驿,在那个蛮荒偏远,瘴疠横行的恶劣环境里,阳 明反而思想反而日渐清明,悟出了“心即理 学说,及至后来的“致良知 也是 由此生发而来,从种种障蔽陷构之中超脱出来的王阳明,心境更是坦荡疏朗。三 十八岁时开始主讲于贵阳书院,公开谈论知行合一之学,至今贵州仍随处可见“阳 明洞 、“阳明祠 可见当日在民间影响之深远。此三年的贬谪生涯,使得王阳明 超脱了一切屏障,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皆是借由此地确立。直至刘谨被诛后,三 十九岁的王阳明时任江西庐陵知县一职,后复任南京刑部主事,四十三岁累进南 京鸿胪寺卿。因当时兵部尚书王琼慧眼识得阳明不世之才,举荐朝廷重用,于四 十五岁升右佥都御史,四十八岁率兵平定江西宁王之乱,五十岁功拜南京兵部尚 书,退而隐居讲学。五十六岁以原职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平息思田、 土酋之乱,开拓南疆,绥靖边陲,四方征讨,屡立战功。五十七岁卒于回程舟上, 家人曾问遗言,答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初,诏赐新建侯,谥号文成, 颁铁卷。 阳明早年求学涉猎颇广,上下求索。而后一生戎马倥偬,繁忙政务之余,仍 不忘著书立作,开坛讲学。其著作由他的门生们编订为:王文成公全书。阳明 一生的光芒集中在杰出的学术思想上,后世称他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教 育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等诸多赞誉之中,最名垂千古的身份还是阳明心学 的缔造者,开拓新纪元的哲学家。王阳明晚年曾用四句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加以 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心,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理学到心学一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 他的思想在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和欧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历史上少有 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在明朝的中期,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明武宗宠宦官、亲权臣,向所有昏 庸的皇帝一样沉溺声色犬马腐朽的生活之中不思政事,堪为整个明帝国最昏庸无 能的一位皇帝。皇族争权夺利,江西宁王朱宸濠甚至举兵谋反与天子争地。官僚 肆意贪赃枉法、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此时,人心大 乱,正是需要“心学 矫治社会、重整朝纲,教化人心之时。当此时,心血思潮 再度席卷,阳明学说的核心价值观“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 便是应时 代的召唤而出现,在朱熹等理学大家思想的基础上有承继有改造,确立了自己的 学说。王阳明性格刚正不阿,心怀天下。他主张还利于民,减轻其赋税负担,缓 和当时已经达到兵戎相见的社会矛盾。而他自身的仕途也是一波三折,受尽奸人 迫害,一生坎坷。这些经历也使得阳明看透社会现实,对心学的创立有着极大的 推动、促进作用。 在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也有着一个变化的过程,最终其学养修为 才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最初一个阶段,阳明“遍读考亭之书”,狂热的钻研朱 熹理学,曾经格竹七天;第二个阶段,阳明龙场悟道,确立了此后心学思想的发 展方向,成为它的思想演进的最重要的篇章,由此他解决了“格物 与心和理之 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最后一个阶段是阳明平定了江西宁王朱宸濠之乱反遭奸人 构陷,经历过百转干回的曲折人生之后,阳明深刻的感知到从外在现实世界找不 到挽救摇摇欲坠封建帝国危机的制衡力量,但是主观上阳明又期望能够挽救世道 人心,他开始回归本心,把希望寄托在封建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 新上。开始从内心深处寻找抵御外界灾难的心灵支柱,这就是天然至真至善发源 于本心的“致良知 学说,“致良知 是他的学说的精魂,是阳明思想和修养成 熟的标志。“良知 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先验色彩的强大道德意志,源流在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一是从孟子的性善论 出发,相信人具有仁、义、礼、智、信的本性,这种天赋与美德就是良知良能, 王阳明将心学的宇宙本体论和这种道德先验论结合在了一起,完善了自己的学 说,进一步扩充了它的内涵。王阳明在命运多舛的生活背景中逐渐体悟出孟子良 知之意,逐层深化。再运用“良知”学说重新诠释了大学 的“知一,扩充了 2 前言:王阳明的生平和时代 “良知 的内涵,“致良知 是他本人从经典之中悟出的。钱绪山( 德洪) 作为 为王文成公全书作序的一位阳明门生,他曾说过:“惟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 概世之言致知者,求之于见闻,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 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说 。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于神仙之习; 五溺于佛氏之习 与王阳明同时代的学者湛甘泉( 若水) 就曾经用五溺来形容阳 明复杂的思想地貌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 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人之旨,是三变 而至于道也。 ( 刻文录叙说) 此阳明思想三变之说出自于他的大弟子钱绪山( 德 洪) 钱德洪所说的“为学三变 和“为教三变 被后人称之为“前三变 和“后 三变 形容阳明从驰骋辞章到出入佛老再到创立“致良知 学说的精神历程。阳 明的为教三变钱德洪只叙说了前两变,最后一遍是由其弟子王畿( 龙溪) 所道破 的。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辞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 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 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o 阳明先生的“三变 由王畿补足了追随朱熹理学的一节,至关重要,是阳明 学说的起点。纵观“三变一、“五溺 的总结归纳,“辞章 、“骑射 、“任侠 皆 无关学术宏旨,是阳明个人率性而为、戎马倥偬的个人生涯的根基。除此之外其 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佛一、“儒 “道 三教合一上面,“佛 、“儒 “道 三教 在阳明的思想体系之中交错纵横,渗透影响,不能以鲜明的界限做阶段切割。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其复杂的思想地貌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 是儒家“圣贤之学 的道路,透过庞杂无序的学术道路,可以窥见阳明的思想自 我定位仍旧在“正学 儒家。阳明从未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人格定位在 修佛佞仙之上,阳明的基本立场从未构筑在佛道思想的思想宫殿之上。其修道主 要是养生考量,因其幼年身体病弱,道家静坐调息的修养方式才成为他的养生哲 。黄宗羲。明儒学案 卷1 0i 姚江学案 ,北京t 中华书局,2 0 3 从理学到心学一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 学,绝不构成学术立场。在 l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2 年1 2 月第一版第1 2 2 3 页 1 1 从理学到心学一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 足以通至道,救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恐。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日: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操计虽博,而未尝循 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渐渍浃洽,然物理吾心终判若为二也。沉郁即 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 。王阳明 “庭前格物 是为了直接的运用朱熹的理论来印证格物必然穷理,一物一理,通 过持久积累的格物工夫,最终实现对世间万物“豁达贯通”的认识境界。最终掌 握宇宙间的最高真理“天理 。由此可见,朱熹理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真正意 义上的出发点,他专心致志于朱学“遍读考亭之书 ,遭遇了“格物”和“读书 求理的失败之后,最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索,突破的思想瓶颈,发现了从心上 做工夫的“格物致知之旨 ,继而发现“心即理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格局。王阳 明由追随信奉世儒之学程朱理学转而到了改造扬弃程朱理学,最终实现自创新说 的,就其思想的形成历程来看,既可以说是朱熹理学的展开,也可以说是自身体 悟的结果。 黄宗羲曾总结过阳明哲学的思想变化历程“学三变”,即是上文提到过的“遍 读考亭之书 、“出入于佛老一、“忽悟格物致知之旨 三个阶段;与阳明同时代的 学者湛甘泉也曾经用五溺来形容阳明复杂的思想面貌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初溺 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 氏之习一;还有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也总结过“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 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人之旨, 是三变而至于道也。 钱德洪所说的“为学三变 和“为教三变 前三三、后三 三被后人称之为“前三变 和“后三变”形容阳明从驰骋辞章到出入佛老再到创 立“致良知 学说的精神历程。阳明的为教三变钱德洪只叙说了前两变,最后一 遍是由其弟子王畿( 龙溪) 所道破的。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辞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 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 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 卷l o 姚江学案 ,北京:中华书局,2 0 1 2 第二章:“格物致知之旨”:阳明心学的诞生 阳明先生的“三变”由王畿补足了追随朱熹理学的一节,至关重要,是阳明学说 的起点。纵观“三变 、“五溺”的总结归纳,“辞章 、“骑射”、“任侠 皆无关 学术宏旨,是阳明个人率性而为、戎马倥偬的个人生涯的根基。除此之外其学术 思想主要表现在“佛”、“儒道 三教合一上面,“佛 、“儒 “道三教在阳 明的思想体系之中交错纵横,渗透影响,不能以鲜明的界限做阶段切割。 尽管如此,我们已然能够从其复杂的思想地貌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 是儒家“圣贤之学一的道路,透过庞杂无序的学术道路,可以窥见阳明的思想自 我定位仍旧在“正学 儒家。阳明从未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人格定位在 修佛佞仙之上,阳明的基本立场从未构筑在佛道思想的思想宫殿之上。其修道主 要是养生考量,因其幼年身体病弱,道家静坐调息的修养方式才成为他的养生哲 学,绝不构成学术立场。在 与陆原静中阳明自叙:“区区往年盖尝弊力于此 矣。后乃知其不必如是,始复一意于圣贤之学 ;对于佛教,阳明早年甚至多有 批驳,佛学有违“爱亲本性”有违中国人以骨肉血亲串联起的人际基本家庭单位, 所以与佛教隔膜是天然存在的。而实际上,阳明是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立价值思想 观念以后,才开与佛道二家有所交集,或批判或吸收二者思想理论。 “吾师阳明先生早有志于圣人之道,求之俗习而无取也,求之世儒之学而无 得也,乃一洗俗习之陋、世儒之说,而自证吾之心焉,殆思力尽,竭精瘁志,卒 乃豁然见于良知,而千古圣人不尽之意复得以大明与世舅。 钱德洪的说法印证了:阳明思想是儒家根基,儒家立场,源自于圣人之学。 思想的转向也是儒家思想的内部“同质化”的变化,是对儒家朱熹理学的继承和改 造。 阳明圣人之学可以说是泛指孔孟之学,实际上主要是之程朱理学,关键是朱 熹学说。明朝承继元朝制度,朱熹编撰的四书集注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影响着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是最正统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王阳明思想的第一个 阶段和整个心学的起点就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原点出发。 王阳明对朱子学的展开包括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现在学理上的展 开,表现在对朱子学说的“格物致知 思想内在矛盾的批判。王阳明认为朱子思 想的内在矛盾在于通过“即物 穷理的做法不可行。他说:“朱子所谓格物云着, o 钱德洪。阳明先生文录序 ,贵州l 刻本,明嘉靖1 4 年( 1 5 3 5 ) 1 3 从理学到心学一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 在即物而穷理也。即物穷理就是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 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又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 之物如何格得? 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 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 诚得自家意? 他认为朱熹把“格物致知”解读为“即物穷理 ,认为需要通过 “格天下之物来达成“诚得自家意 的工夫就徒劳无功的,这样的修养工夫只 会使得“心 与“理 一分为二,使得“物理 与“吾心 不再可能合二为一。 王阳明认为产生这种“心 、“理”二分矛盾的根本在于朱熹理学“认理为外,认 物为外。 他说:“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 说。一世之儒者是指朱熹理学的学者,这是王阳明对朱熹理学的不满表现。 明儒 学案中指出:“朱子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而以为备于人心者不过是明觉。 因为理是天地万物中共同的东西,所以就成了这样的知识:一定要待穷尽天地万 物之理后,吾心之明觉才会与之一致无间。即是说,即便怎样提倡无内外,实际 上无非是根据外来的闻见来填补自己的灵明。阳明所遗憾的,这是这一点。一这 是否正确的解读了朱子学姑且不论,却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阳明对朱子的理解, 这同时导致了阳明的思想转变和最终形成。基于这种层次上的认识,阳明指出了 “心理为一,内外一致“的格物致知思想。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 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 第二阶段表现为对朱熹理学“学术之弊”的展开,所谓“学术之弊”就是指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给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造成的修养工夫上的弊病,也就是王阳 明说的“没弱辞章 、“务外遗内 、“博而寡要 、“支离破碎 等弊病。王阳明认 为由于朱子学说中的格物外求,造成了后学在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必以为先知 而后能行,遂终身不行,遂终身不知。这种学术之弊犹如洪水猛兽给社会造成了 危害。王阳明曾痛斥一些士大夫 终身从事无用之虚文,莫自其所为“,他们崇 尚的朱子学非但没有破除功利之见,反而造成了“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 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 的社会风气。综合王阳明的批判而言,从一个侧 面反应了朱予之学在社会上造成的真实影响,也说明阳明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朱子学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独尊理学的局面是王阳明学说从朱熹理学从发的 1 4 第二章:“格物致知之旨”:阳明心学的诞生 最深层次原因,朱熹理学对阳明心学的影响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阳明心 学不仅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也是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延续面,二者之间交相辉映、 互济互黜共同缔造了中国哲学史自先秦儒学之后又一个新高峰。 第二节:“龙场悟道刀确立了心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拉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序幕的是阳明人生中历经的另一次巨大转折,也是其 精神转向的源头、心学思想的发端龙场悟道。此时距离青年阳明格竹失败已 是十六年之遥了。 弘治十八年乙丑( 1 5 0 5 ) ,明孝宗驾崩,当时年纪只有十五岁的明武宗继位。 他重用以刘瑾为首的奸佞之臣,宦官“八党 把持朝纲,朝野上下一片混乱。顾 命大臣大学士刘健等人上奏朝廷请求诛杀八党。刘瑾等人蒙蔽武宗,颠倒是非, 反将刘健处以免职之罚,刘健、谢迁被驱逐之后。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监察御 史薄彦徽等人坚持上书,要求除掉刘瑾等人,弹劾“八党 之一的高凤,请回刘 健、谢迁,结果是刘瑾矫传圣旨立即将他们逮捕入狱。正德元年丙寅( 1 5 0 6 ) 二 月,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上奏朝廷“宥言官、去权奸,以开忠党之路 ,不顾 个人安危指责武宗对待言官不妥,将矛头对准了刘瑾,要求释放戴铣、薄彦徽等 人。王阳明因此开罪了刘瑾,最终被廷杖四十,关进大牢半年之久。出狱后,朝 廷将他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戊辰( 1 5 0 8 ) 年春天,王阳明经历艰辛 险阻终于来到了位于贵州西北修文县的龙场。这个时候正可谓:前有猛虎,后又 追兵,左又饿狼,右有深渊。世界荒凉,人心冷漠。刘瑾欲加害阳明之心未死, 与此同时也不时会受到地方官们的欺凌。阳明心学思想的发端,整个哲学思想的 转向就是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之中完成的,作为思想演变的重要转折点对于龙场悟 道最精确的描述无疑来自于年谱: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鹅舌难语, 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 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日:“吾惟俟命而已l 日夜 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 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 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 1 5 从理学到心学一王阳明对朱熹的继承与改造 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 五经臆说。 由年谱记载可见,阳明的大彻大悟思想飞跃式来自于他对艰难环境的克服,甚至 是对死亡的清醒认识和超越,生死一线间是阳明当时的处境,濒死体验是他的哲 学具备了最为理性的哲思。叔本华曾经说过:“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 慰藉 。可见东西方对于对待死亡的本体意识是相近的,从死亡中重新认识和 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为接近对宇宙本体论的把握,揭示人生最本真的真相, 获得对“有限性 和“无限性 的深刻领会,并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之中。正如: “岩树繁花,自开自落,心外之物,岂在心外? 一。儒家学者向来极少谈及死亡 命题,而阳明却将自己的生死体悟纳入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和修养工夫之中“日 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甚至有海外学者将他与存在主义大 师海德格尔比较,称其成儒家存在主义的代表。 根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到了龙场之后“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 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 事物者误也 ,我们认为阳明龙场之悟的核心内容是“心一与“理 的问题以及 格物致知的问题,这也是格竹失败之后始终困扰着阳明思路的关键性问题,而经 一- 过“龙场悟道7 该问题终于有了一个答案: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 理于事物者误也。一这时因为就是从本体论和修养工夫两方面脱离了朱熹理学的 影响,跨越了理一元论的范畴,开辟了“心学打发展的学术方向。首先本体论上, 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确立了心的地位。其次 修养论方面说明了“格物致知之旨一不需外求,只在心上做。这是一个强调主体 精神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的方法论,自此阳明心说自朱熹理学之中走了出来, 开始了一全新的阶段。 阳明心学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发端,在龙场戍边三年在最艰难的环境下诞 生。余怀彦先生说过:“这三年无疑是他人生的最低点。但这个最低点,从另一 个角度上说它又是最高点,是王阳明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一 。王懋嫉:朱熹年谱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中国和平出版社,1 9 年版,第l 的页 1 6 第三章:“朱熹晚年定论”:阳明对朱熹理学的改造 第三章:“朱熹晚年定论:阳明对朱熹理学 的改造 第一节:朱熹晚年定论的成书背景 宋代理学到朱熹乃集大成,朱子学说在其生前并没有获得官方认可,但在其 身后,由于其弟子及后写的推动获得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元仁宗皇庆二年( 1 3 1 3 年) ,朱子注四书正是被悬为功令科目,为士子所诵习;明永乐十五年( 1 4 1 7 ) , 颁行 四书大全,以朱说为准则而诸家之说尽废。这样,朱子积平生之力所为 之注释,原为昌明圣学,至是沦为弋取功名富贵之器。这种情况加上朱子学说自身 的博大精深使得朱学在明初获得了风靡天下的效应。应该指出的是,这虽然有利 于官方对意识形态的统治,但不利于一种学说的发展,因为这种通过法令制度规 定的统一必然导致僵化。顾炎武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弊端造成“人才日至于消 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 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朱学理论本身也有一定的关系。程朱理学尤其是朱熹用 “道统 、“道体 为依据展开对现实的批判。余英时认为:“以道统言,朱熹之 所以全力构建一个内圣外王合一的上古之“统 ,正是为后世儒家批判君权提供 精神凭借再就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