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专业论文)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pdf_第1页
(光学专业论文)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pdf_第2页
(光学专业论文)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pdf_第3页
(光学专业论文)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pdf_第4页
(光学专业论文)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振荡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 摘要 生物化学传感是一类基于信息和生物的重要的交叉技术,它在医 学、环境监察、药物和食品检查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 场潜力。近二十年来,基于光学技术的生物化学传感器发展很快。由 于结构简单和高灵敏特点,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 p r ) 和波导模式为探 针的光传感器“。5 1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己发 展了各种各样的传感装置,用以探测不同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 近几年来,有关这些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成倍数增长。b i o c o r e 和t e a x s 等多家仪器公司已研发出商用的产品。据我们所知,目前文 献中报道的所有的s p r “。3 1 和光波导“。5 3 传感器,都是迅衰场传感器,即 这些装置中的被传感物质位于共振模的迅衰场区域。对基于单棱镜耦 合、双棱镜耦合、光栅耦合和光纤技术的光波导传感器而言,被传感 物质往往作为光波导的覆盖层或衬底。在这类迅衰场区域中,光场能 量仅占全部入射光能的百分之几。因此,这类光波导传感器的严重缺 陷是探测效率较低,若能增加传感区域中入射光能的百分比,则探测 效率也将提高删。而对s p r 传感器,表面模传输于金属和被传感物质 的界面,传感区域中的光能量比重虽然通常大于5 0 ;但由于另一部 分光能处于有吸收的金属区域,因此将引起极宽的反射吸收峰。反射 i 吸收峰的宽度直接影响探测灵敏度,宽度越宽,灵敏度越低。这就是 s p r 传感器难以提高灵敏度的原因。灵敏度的提高受到很大程度的限 制是迅衰场传感器不能迅速市场化的重要原因。杖 , 本文先对不同结构光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 影响传感器灵敏度的因素作了细致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 种灵敏度更高的新型振荡场传感结构f a b r y p e r o t 传感结构,并 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在该新型传感结构中被测样品处于占绝大部分光 能的振荡场中,由于振荡场的均匀性和强度大的特点,样品参数的微 小变化将极大的改变输出光的功率,从而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 和探测效率。经计算机模拟和实验证实用于探测的f a b r y - p e r o t 传感 器中的一个共振模吸收峰( 全反射角前的第二个峰) 的半角宽度 ( f w i m v i ) 低于0 2 7 度,小于现有国外杂志中报道的基于s p r 技术的传 感器的吸收峰半宽度( 大于0 4 4 度,有的甚至超过1 度) 口3 ,且完全 满足激光发散度的要求。本文中以葡萄糖溶液为例检验该传感装置的 灵敏度,对于发散度约为0 6 m r a d 的激光束,该传感装置对葡萄糖溶 液浓度和葡萄糖溶液折射率的探测灵敏度可达1 0 。5 数量级以上。在本 文的最后对该新型传感装置对样品的检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s i ( 1 1 ) 金属的这种光学性质,使金属和介质的界面处可传输表面等离子波,使夹于两介 质中问的金属薄膜可传输长程表面等离子波。这两类表面波具有不同于光导波的 独特性质,例如,有效折射率的存在范围大、具有场的增强效应等。金属薄膜中 表面波的传输不仅丰富了传统导波光学的研究内容,还使金属介质波导不仅在集 成光电子领域、而且在非线性光学和生物分子学等领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1 1 2 金属与介质界面中的表面等离子波( s p w ) 1 1 。2 1 表面等离子波的存在条件 x 0 陋) 巳( ) z f i g 1 1s i m p l e i n t e r f a c ec o m p o s e db y t w o h a l f - i n f i n i t e m e d i a 图1 1 两种半无限大介质构成的简单界面 考虑图1 1 所示的两种半无限大、各向同性介质构成的简单界面。设表面等 离子波沿z 轴方向传播,取x 轴沿界面法向,零点取在界面处。x o 处为介质l , 第章两类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其介电常数为占。白) :x o 处为介质2 ,其介电常数为占:0 ) 。设两种介质都是 非磁介质,即有。= := 。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 消去磁场矢量后可得 v 。琶:一塑 a v 。a :堡 a t v 勺豆) + 风譬= 。 ( 1 2 ) ( 1 3 ) ( 1 4 ) 式中,西= 岛s 归,占) 为相对介电常数。 根据表面波场强集中于界面,并沿法向指数衰减的特点,设试探解为 茎黑:3 三荽唧e x p 卜( a 葛 x ) e 唧x p i 8 ( f l 竺z 捌x 巴0 0 ) s , 豆:g ,t ) = 豆:o: 一甜) 】 。) 讯) = ( 一罢如略畦 e 冲幻) g 1 2 ,可作为一种近似) 。这时有s := 占,2 ,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有k z i 毛, 于是,表面等离子波的传播常数为 肛k 。,f 五1 + e r 2 屈= 0 由于传播常数是纯实数,导致衰减系数 铲即,雁 铲蚓e 1 氐1 ( 1 1 7 ) ( 1 1 8 ) 喁和也是纯实数,可分别表示为 ( 1 1 9 ) ( 1 2 0 ) ( 2 ) 如果占。:0 ,这时卢、和a :都是复数,利用( 1 1 5 ) 式可得严格的解 析公式 绀o f 南d 辱趟卜,川, 绀o l 赢川d 等盟j ( ,川, 。 q 北厄:占。 肛l 南j 再渤2 2 ) 第一章两类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式中 占c2 = 占r 22 + s t 22 + 占1 s r 2 ( 1 _ 2 3 ) 通常情况下,金属介电常数满足占,: e i 2 和k :i q ,则复杂的( 1 2 1 ) 和( 1 2 2 ) 两式可近似为如下形式: 纠。s s r 2 ; ( 1 2 4 ) 屈线瓦量矗i 2 6 习 1 + 1 羔 2 5 ) 由( 1 2 4 ) 和( i 2 5 ) 两式可知,卢, k o 占1 ,而屈正比于毛2 。另外,与( 1 1 7 ) 式比较可知,忽略金属介电常数的虚部,实际上仅是略去了表面等离子波的损耗 特性,而对表面等离子波的其它特性无丝毫影响。 1 1 2 3 表面等离子波的激发 由上节的分析可知,金属和介质的界面满足表面等离子波存在的条件。奥托 ( o t t o ) 1 和克莱切曼( k r e t s c h m a n n ) 2 等人在一系列工作中研究了金属和 介质界面处表面等离子波的光学激励问题。他们采用了如图1 3 所示的棱镜耦合 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中,棱镜材料的折射率必须足够大,从而可通过调整在棱镜 底面的入射角,使入射光( t m 波) 在界面方向的波矢分量等于表面等离子波的 波矢。调整间隙或金属膜的厚度d ,即能有效地激励这种表面等离子波,从而使 大部分入射光的能量耦合到表面等离子波中,而由棱镜底面的全反射光强明显地 下降,形成一个吸收峰。这种激励方式称为衰减全反射( a t t e n u a t e dt 0 t a lr e f l e c t i o n a t r ) 技术。 ( a ) o t t o 方式 k r e t s e h m a u n 方式 f i g 1 3 s p wb a s e do i lp r i s m - c o u p l i n gm o d e 图1 3s p w 的棱镜耦合激发方式 第一章两类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下面以克莱切曼方式为例,推导这种实验结构下的反射率公式。考虑图1 4 所示的实际结构和坐标系统。设棱镜和介质的介电常数分别为占:和s 。,金属薄 膜的介电系数为s 。= 占。+ i 6 i l ,薄膜厚度为d 。表面等离子波沿z 方向传播,在棱 镜底面上的光线入射角为臼:。根据表面等离子波的性质,可设磁场分布为: f i g 1 4a c t u a la t rs t r u c t u r e 图1 4 实际的a t r 结构 f a 2 e “一4 ) + b 2 e 一( 一4 ( x d ) h y ( x ) = a 1 e ”+ b 2 e 一1 1( o x d ) ( 1 - 2 6 ) l a o e ”( x n :n , 如果n := n ,则称该波导为对称平板波导,如果n :n ,则波导是非对称的。 挥1 x = 一五 z 珂2 f i g 1 1 2 m e d i a p l a n a r w a v e g u i d e a n d t h es e l e c t e dc o o r d i n a t e 图1 1 2 介质平板波导以及所选用的坐标系 考虑图1 1 2 所示的介质平板波导以及选用的坐标系。 由于分析的是导模,从而可知在导波层是振荡场,即是驻波。根据波动方程,导 波层内场的形式是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迭加;在覆盖层和衬底中,场是指数衰 减的。因此平板波导三层介质中的电场分布是 弓: b a c e 。x s p h x + ) c s i n d e x p p ( x + h ) 0 x + - h x 0 ( 1 3 1 ) o 。 x h 式中,a 、b 、c 和d 是由边界条件所确定的常数。利用e ,( x ) 在导波层一衬底界 面和导波层一覆盖层界面处连续以及a e 。o x 在导波层一覆盖层界面连续的边 界条件,可得以下方程: 爿= b b c o s ( t & ) - c s i n q h ) = d ( 1 3 2 ) 一卯= 心 j 于是,b 、c 、d 都可以用a 表示,这样可将e ,( x ) 写成如下形式 第一章两类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e 。( z ) = a e x p ( 一q x ) a c o s ( r x 一( 里) s i n ( 麒) 芷 0 x + o 4 【c o s ( 砌) + ( 里) s i n ( 砌) 】e x p 【p ( x + ) 】 x h 芷 利用( 1 3 3 ) 式,再由a e 。a x 在导波层一衬底界面上连续的条件,可得 k s i n ( 砌) 一qc o s ( 砌) :p c o s ( 砌) + 里s i i 砌) 】 ( 1 3 4 ) r 将上式两边除以c o s ( 砌) ,可化简为 t a i l ( 妒i p + 再q 芷。 ( 1 3 5 ) 这是k 、p 、q 之间的关系式,也就是介质平板波导t e 模的模式本征方程。 1 2 2 实用棱镜耦合光波导传感器的结构 当前已经报道的利用棱镜耦合的光波导传感器结构大多如图1 1 3 所示。 s a l 坤l 岫 f i g 1 1 3o p t i c a l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o ft h e p r o p o s e w a v e g u i d e s e n s o ru s i n gas i n g l ec o u p l i n gp r i s m 图1 1 3 基于单棱镜耦合的光波导传感器的组成结构 在这类已报道的光波导结构中,带有一定吸收的样品通常置于衬底层中,所以该 结构又称为泄漏模光波导传感结构。 1 6 第一章两类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1 2 3 泄漏模光波导传感器的反射率曲线 f i g 1 1 4l e a k y m o d es t r u c t u r er e f l e c t i o nc u r v e 图1 1 4 泄漏模结构反射率曲线 如图1 1 4 ,泄漏模结构的共振吸收峰和s p r 结构类似,只是峰的宽度要小得多, 一般小卜2 个数量级。说明泄漏模结构的吸收要小得多,其实很容易解释这一现 象。因为泄漏模结构不同与s p r 结构,没有金属膜,所以无本征吸收。 1 2 4 泄漏模光波导传感器的场分布 ,h 幡t 2 s 0 4 1 h * x 1 一i l o i i i o 一舢1 0 x 图1 1 5l e a k ym o d eo p t i c a lw a v e g u i d es t r u c t u r ef l e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图1 1 5 泄漏模光波导结构场分布示意图 第一章两类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容易从图1 1 5 看出,样品层处的场是迅衰场。 1 2 5 泄漏模光波导传感器的应用 泄漏模传感器从最早的报道到现在仅四五年左右的时间 7 ,其中关于应用 报道较多的是对液体样品吸收的探测。虽然目前尚无关于泄漏模传感器已商品化 的报道,但在实验室里已经得到了实现。 在图1 1 3 中,参数如表1 1 所示,将在实验中得到如图1 1 6 所示的反射率 曲线 8 。 表1 1用作实验的参数,兄= 6 3 2 8 n m i ,2日 e 1e a2 oe 2 2e 2 a n g l eo fi n c i d e n c e ( d e g r e e ) f i g ,1 1 6 c a l c u l a t e dr e f l e c t a n c ea saf u n c t i o no ft h e a n g l e o i n c i d e n c ef o rv a r i o u se x t i n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 so ft h es a m p l eb a s e do w a v e g u i d es e n s o r 图1 1 6 基于光波导传感器的不同吸收水样品对应的 反射率曲线 ulj芑乍叱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2 1 模拟软件的介绍 在我们的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反射吸收峰的特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 节。下面对我们所用的模拟软件的设计思路加以说明。 2 1 1 计算算法 以五层薄膜结构为例,考虑t m 模,如图2 - 1 2 所示, 设磁场分布为 占0 毛 占2 毛 占4 h 。( 工) = 弋夕 : 彰缓彩彩彩缓黝 图2 1 五层薄膜结构 f i g 2 1m u l t i 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 a o e “+ b o e 一“。 a l e 。+ b l e 一4 。 a 2 e 2 ( 。一。) + b 2 e 一“:2 【。一“) a 3 e q ( 。一嘶一4 1 ) + b 3 e 一q ( 一4 。一吨) a e x d t d 2 。d 1 1 利用边界条件,即:,连续,i 11 0 h f y 连, 续,有 在x = 0 时 j 4 + = 4 + 马 1 监( a b o ) :堕( 一b 1 ) 【占oq 上下两式相除有: 鱼生一6 * 1 k o 世 a o b os o k la 1 一b 1 ( 2 1 ) ( 2 2 ) ( 2 3 ) 1 9 所以 其中 当x = d ,时 做类似处理有 其中 x = d 1 + d 2 时 b o 4 0 ! ! ! ! ! 二! ! 竺! ! 生! ! ! ! 竺2 鱼竺! ! 堡 ( o e i r o + s o 茁1 ) 爿i + ( s l 芷。一占o r l ) 占l 一6 1 k o g o k i r o l 。 o e i k o + 占o k i a l e q 如+ b l e 一托哦 a l e “1 吐一丑l p - i x i :c 2 k ! 地 6 1 k 2a 2 一b 2 旦e - i 2 k i 砘:! 兰2 竺! 二! ! ! 12 墨2 ! 兰2 竺! ! ! 苎21 皇2 a l ( 6 2 f f l + q r 2 ) 爿2 + 0 2 芷l s l 茁2 ) 曰2 且 _ :+ i :宝 ,一f - 一z r - t f - - 1 r = 一2 1 22 i 忑i 1 4 2 e 埔一2 + b 2 e 叫q 吐= 4 3 + 马 1i t c _ _ l ( 爿2 e h “一b 2 e l f :畦) = z r 3 ( a 3 一b 3 ) 【屯岛 生2 1 竺里2 1 :竺:兰煎兰型l a 2 e ”2 如一垦e 1 “屯8 2 蚝a 3 一马 ( 2 5 ) ( 2 6 ) ( 2 7 ) ( 2 8 ) ( 2 9 ) ( 2 1 0 ) ( 2 1 1 ) 堕4一蜀一4 + 一 一h 吃也 呸堕龟 = 2 ) 4 = w m 即 一e 一 日瞄 + 蚺 即堕q ,、【 塑三里兰:! 生壁墨堕笙塑塑型里堕里 其中 堕p “叫: 4 , x = d l + d 2 + 以时 总括如下: 反射率为: ! ! 垒一占2 茁3 ) 4 3 + ( 岛茁2 + e 2 k 3 ) b 3 ( 占3 k 2 + e 2 k 3 ) 爿3 + ( e 3 c 2 一s 2 k 3 ) b ”象 仫鲁 一s 3 k 2 8 2 k , r 2 3 2 二_ :j e 3 1 c 2 + 占2 r 3 a 3 e 。3 吨+ b 3 e 一。3 由c 4 k 3 。-一 a 3 e 。3 吨一b 3 e 一。由占3 j 。4 墨pmn如:型塑:a3 s 4 c 3 + 占3 k 4 导唰2 瞄 拿:,2 3 4 扩叫z a 1 5 r 2 3 4 2州l=币p12+历1234e。两2x2d21 e ;畅。 4 + ,1 2 ,2 3 4 “吨 “” 导:w m 4 4 暑r ( 2 1 2 ) ( 2 1 3 ) ( 2 1 4 ) ( 2 1 5 ) ( 2 1 6 ) ( 2 1 7 ) ( 2 1 8 ) ( 2 1 9 ) ( 2 2 0 ) ( 2 2 1 ) ( 2 2 2 ) 2 1 4 堕_ = 4 = w , p 啪 色 一户 l 坩 她 4 即堕岛 ,jl 筹 鱼 j j dk p 垦一4 耩 + 一 鱼 = 岛一4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矗:吲2 : l a o l ( 2 ,2 3 ) 对于多层薄膜和阿模式的情况,完全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出反射系数。 2 。1 2 设计思想 本模拟软件的设计思想是用户可以随意控制所有的变量和参数,并能动态反 应衰减全反射曲线在角度空间或波长空间对任一变量的依赖关系。软件界面如图 2 2 所示。 图2 2 衰减全反射模拟软件 f i g 2 2a t t e n u a t e d t o t a l i n t e r n a l - r e f l e c t i o ns i m u l a t i o ns o f t w a r e 考虑到目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需要,软件初步提供七层薄膜结构的反射率和 透射率曲线计算,若有特殊需要,略做修改就能适合任意给定层数薄膜的情况。 用户可控制输入的计算变量包括: 1 七层薄膜中每一层的介电系数( 复数形式。分成实部和虚部) 。 2 中间五层薄膜中每一层的厚度( 上下两侧的膜层认为无限厚) 。 3 输入光的波长。 4 输入光的偏振状态。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5 当第四层是电光材料的情况时,材料的电光系数。 6 当第二层和第五层材料是金属层的情况时,金属层上施加的电压。 7 当光在第一层介质中多次反射的情况时,反射的次数。 其它与软件功能相关的变量包括: 1 用户关心的角度范围( a t r 角度谱角度坐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 2 用户关心的波长范围( a t r 波长谱波长坐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 3 图谱绘制精度( 缺省值为l 意味每个象素计算并绘制1 个数据点) 。 4 上述任一变量的变化增量。 2 1 3 软件功能 在本软件中,由于用户可以随意调整任意各膜层参数、光波长和工作角度等 参数,因而设计自由度较大,除可将其用于多层平板波导理论分析之外,可普遍 应用于各种全反射型光电子器件的研究。 2 2f _ p 传矗嚣的结构和理论分析 2 2 1f - p 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反射奉曲线 f a b r y - p e r o t 共振模光学传感器结构如图2 3 所示。 z f i g 2 3 s t r u c t u r eo f f a b r y - p e r o ts e n s o ri n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图2 3 实际实验中的f a b r y - p e r o _ t 传感结构 当激光束以一定的角度入射于棱镜底面,且入射角小于棱镜介质和液体样品 的全反射角时,光将折射入液体样品层。在该结构中,液体样品层的折射率是最 小的;对确定波长的激光束,当入射角满足光波在样品层中的驻波相干条件时, 可使光场在样品层中产生共振,入射光的能量将转移到共振模中。这时,从棱镜 2 3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另一侧反射的光能量将大幅降低,形成若干个f a b r y p e r o t 共振吸收峰。 、p n m n q o l e s u b g 【m t e 乱r f i g 2 4 r e f r a c t i o ni n d e x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f a b r y - p e r o ts e n s o r 图2 4f a b r y - p e r o t 传感器中的折射率分布 考虑如图2 3 所示的f a b r y p e r o t 共振模光学传感器,其折射率分布如图2 4 所 示。设垂直于棱镜底的方向为z 轴,则t e 模电场可写作 a oe x p ( i k :o z ) + b oe x p ( 一i k :o z ) , z 0 e y ( z ) = a le x p ( i k :i z ) + b ie x p ( 一i k :l z ) ,0 z d i 当z = 0 时,利用e ( z ) 和o e c z ) l o z 在棱镜一样品和样品一衬底界面处连续的边界条 件可以得出: ao“+abo一=a1)+:b1ikb oi k “4 一马) ( 2 2 5 ) 【“( 爿。一) = 。( 4 一马) ”。 当z = d l 时,由同样的边界条件可得 i 爿k :蠢做e x “p 矾( i k i 嚣翼b 1 卜e x 电p ( 受i k :蒜:i k a c z 舶, 【。【4 。吐) 一 一:。吐) 】= : 、1 则有( 2 2 5 ) ( 2 3 6 ) 两式可解得: 反射系数 y :y o l + y nexp(i2k=ldl)( 2 2 7 ) 1 + y o l ,1 2e x p ( i 2 k :1 吐) 光强反射率 r=lyl2=巧yogi+蕊72i+2y丽onyn丽2c 。s 2 k z l d l ( z 其中 y n2 i k 了z a - - i k z b ( z z 。) 对t m 模,光强反射率的结果在形式上和t e 模是一样的,但其中 ,础 一( 。s 。) 一( k s 6 ) ( 2 3 0 ) 氏、q 、占z 分别是棱镜、样品层、衬底的介电系数,d l 是样品层的厚度, 而k 。和k 分别是疗介质和b 介质中沿z 方向的传播常数。由计算机根据( 2 2 8 ) ( 2 2 9 ) ( 2 3 0 ) 式模拟算出的t e 模和t m 模的一系列共振吸收峰如图2 5 所示。 五= 7 8 0 n m n p r i 如1 - 1 4 9 1 6 ,n bs 廿舢e 。1 5 0 ,d s m l e - 5 1 5 0 h m f i g 2 5c o m p u t e rs i m u l a t e df a b r y - p e r o tc u r v e 图2 5 计算机模拟得到的f a b r y - p e r o t 吸收峰曲线 图2 6 为实验中在一定参数下扫得的一系列f a b r y p e r o t 共振吸收峰。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五= 7 8 0 n m n p r i s m = i 4 9 1 6 ,n s u b s t r a | t e = 1 5 0 ,d ”m i e = 5 1 5 0 h m f i g 2 6 f a b r y - p e r o tc u d ei ne x p e r i m e n t 图2 6 实验中测得的f a b r y - p e r o t 吸收峰曲线 由于在f a b r y p e r o t 共振模传感器中样品处于振荡场中,且其中能量占全部入射 光的比重很大,为9 0 以上,所以灵敏度很高。 l ” a - 14 9 一 ij洲 n 15 0 誊 磊 磅 置 m 。 w a v e l e n g t ho f i n c i d e n tl i g h t = 7 8 0 n m i n c i d e n ta n g l e = 6 3 0 5 。 f i g 2 7l i g h te n e r g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f a b r y - p e r o ts e n s o r 图2 7f a b r y - p e r o t 传感器中的光能量分布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图2 7 所示的是入射角为6 3 0 5 度时( 样品层厚度5 0 0 0 n m ,样品层折射率 1 3 3 ,光源波长7 8 0 n m ,棱镜折射率1 4 9 ,衬底折射率1 5 0 ) 下用计算机模拟 得到的f a b r y p e r o t 光学传感器中各层中的光能量分布情况。 在z :d l 处,墨:终:土( 2 3 2 ) a lk d 一:2 2 在z = o 处,导一。e x p ( 2 i k 。d i ) ( 23 3 ) 一擒:鲁组 k 址:黼k 。 等= - i t a n ( 2 3 6 ) 丽彳 驴 2 3 6 = 一锄屯t a m ,! ;! ;: 等 + m 厅c z s , 第二章f - p 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即 b 拈眦一a r c 州,等,一一。净陇。s , 方程( 2 3 83 就是f a b r y p e r o t 传感结构的模式本征方程。 2 3f - p 传痦器的测量原理 当待测样品的浓度发生变化,并引起折射率( 这里指的是折射率的实部,其 虚部代表吸收,在这里暂不考虑,后面会有细述) 变化时,相应的共振吸收峰会 有不同程度的角度偏移,折射率变化越大其偏移越明显。测量样品浓度变化有两 种较方便的方法:一是应用角度扫描技术测量共振吸收峰的位置并根据共振峰的 位置确定样品的浓度和折射率;二是固定激光入射角于吸收峰斜率较大,线性较 好之处,则当待测样品浓度的微小变化不足以引起共振峰位置的明显变化,却能 引起反射光强的明显变化时,由探测器在一定角度下精确测量反射光强的大小, 就可以精密测得待测液体样品的浓度和折射率。图2 5 表示因样品折射率变化而 引起共振吸收峰的偏移。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由于折射率变化较小,该峰的角度 偏移小于0 0 7 度,但若固定入射角于6 2 5 1 6 度,则由样品折射率变化引起反射 光强的变化超过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