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谢朓五言诗的审美个性.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谢朓五言诗的审美个性.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谢朓五言诗的审美个性.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谢朓五言诗的审美个性.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谢朓五言诗的审美个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南朝诗人谢眺的五言诗包括咏物诗、乐府诗、山水诗三大类。在 内容与形式的表现上,其各自的文学特色分别为咏物诗的 “ 丹彩有余 风力不足” ,乐府诗的 “ 典而不野丽而不浮, ,山水诗的 “ 一切景语皆 为情语” 。从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大环境来看,咏物诗时值兴起阶段, 乐府诗正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山水诗有待新的通变。谢眺以自己的创 作实践和创作成就,成为南朝文运转关时期的典型而优秀的诗人。 南朝诗学中的审美个性论,是在革新传统政教功用论的前提下得 到普遍倡导与实践的。它淡化了文学的政教功用,将文学创作和批评 的关注点引向了作家个人的文才和性情,欣赏作品的个性美和辞采美, 从而使文学的自觉性和纯粹性得以实现。谢眺的五言诗在整体上,能 够注重表现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和内心情怀,追求诗歌语言 的文辞藻饰之美,他的创作实践因而具有突出的审美个性。 关键词:审美个性咏物乐府山水 ab s t r a c t x i e t i a o i s a p o e t w h o l i v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d y n a s t y . h i s f i v e - w o r d p o e m i n c l u d e s t h r e e p a r t s : y o n g wu p o e m , y u e f u p o e m , a n d s h a n s h u i p o e m . a s f o r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n t e n t s a n d f o r m s , t h e y o n g wu p o e m h a v e m o r e d e c o r a t i o n w h i l e l i tt l e s p i r i t , t h e y u e f u p o e m i s s o l e m n w i t h o u t r o u g h a n d b e a u t i f u l w i t h o u t s h o w y , t h e s h a n s h u i p o e m i s a l l t h e s c e n e ry s e n t e n c e s a r e a l l t h e e mo t i o n s e n t e n c e s . i n t h e v i e w o f t h e wh o l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s o u t h d y n a s t y , t h e y o n g wu p o e m w as i n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p e r i o d , t h e y u e f u p o e m w a s i n t h e r o m a n t i c p e r i o d , t h e s h a n s h u i p o e m w a s f a c i n g t h e n e w c h a n g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h i s l i t e r a t u r e a c t i o n a n d s u c c e s s , me t i a o b e c o m e a t y p i c a l a n d e x c e l l e n t p o e t . t h e p o e ms 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y i n t h e s o u t h d y n as t y i s a d v o c a t e d a n d p r a c t ic e d i n t h e p r e l u d e o f w e a k e n i n g t h e p o li t i c a l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e o ry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y . i t w e a k e n s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s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 , t u rns t h e f o c u s o f w r i t i n g a n d c r i t i c s t o t h e w r it e r s t a l e n t a n d t e m p e r , a p p r e c i a t e s t h e w o r k s b e a u t y i n w o r d s a n d e m o t i o n s , a n d a c c o r d in g l y r e a l i z e t h e li t e r a t u r e s c o n s c i o u s a n d p u r e n a t u r e . a s a w h o l e , x i e s f i v e - w o r d p o e m c a n f o c u s o n h i s f e e l i n g a n d e m o t i o n i n a c t i v e l i f e , p u r s u it t h e l a n g u a g e s b e a u t y , a n d t h i s i s j u s t x i e s p r i n c i p a l a c h i e v e me n t k e y w o r d s :a e s t h e t i c y o n g wu c i a t i o n 从 屺 fu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h a n s h u i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r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1)1. 0 v-. 夕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木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1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一铣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论 ( 一)谢眺生平 谢眺,字玄晖,六朝时期著名氏族谢氏家族的一员,生于南朝宋 武帝大明八年 ( 4 6 4 ) ,卒于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 ( 4 9 9 ) ,时年三十 六岁。 “ 总的来说, 谢灵运、 鲍照之后,南朝诗人中以谢眺的成就为最 高,这是没有疑问的。 ”( 南北朝文学史 ,曹道衡、沈玉成) 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兴起于东晋,声势煊赫,和琅部王氏齐 名,不仅支脉繁衍、仕途通显,而且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 三方面都一直处于优裕的地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一首 乌衣巷 :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姓家。 ”正是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谢眺踏入了他短暂而波折的人生。 南齐书 、 南史 皆有谢眺本传, 所述生平事迹大致相同。 谢眺“ 少 好学,有美名” ,二十岁 ( 4 8 3 )时解褐为齐高帝次子豫章王萧疑的太 尉行参军,后多次转职,并曾随齐武帝第八子随王萧子隆一起离开京 都建康前往荆州江陵赴任,直至永明十一年 ( 4 9 3 )被召还都。 在这个时期里,谢眺生活安定平稳,仕途顺利,心态优游闲适。 由于他出身谢氏高门,这种门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居官资格,同时门 阀士族在南朝所演变形成的贵族文化士族地位,使谢眺初入仕途时, 担任的都是职闲f重及文翰性质的 “ 清官” , 离政治实权较远, 不涉政 事,少于纷争,也因而使他得以出入诸王幕府并甚得信任。他日日伴 随诸王,与文友同僚酬唱咏和,诗歌创作多为咏物诗和歌颂帝王功德 的乐府诗。谢眺崭露头角的文学才赋使他能够参与并活跃于上流社会 的文坛,跻身于 “ 竟陵八友”之列,成为其中倍受青睐的一分子。 由荆州返都后,谢眺目睹了二三年间萧氏皇室内部发生的一系列 夺权斗争,他的仕途亦随之起伏。明帝萧莺给了毫无野心而惶惑不安 的谢眺以格外的信任和宠遇。然而由于萧莺生性的猜疑,在建武二年 夏天 ( 4 9 5 ) ,谢眺被任为宣城太守,再次离开了京都。外放宜城使他 喜忧参半,虽然曾经相濡以沫的文友群体已不复存在,宣城的美丽山 水成为了他心灵上的安慰。在宣城一年多的时间里,谢眺创作了大量 优秀的山水诗, 达到创作生涯中的高峰。 然而, “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 州趣”( 谢眺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的仕隐两难舍的思想也处 处流露于字里行间。 永元元年 ( 4 9 9 ) ,始安王萧遥光欲废杀刚刚继位的东昏侯而自 立 为帝。谢眺由于感恩于故主而不甘俯就,被罗织了一串莫须有的罪名 并屈死狱中,年仅三十六岁。树欲静而风不止,谢眺的后半生虽时存 戒惧之心,却终究难逃厄运,先蹈祸机。 沈约在谢眺被害后曾作有 伤谢眺诗: “ 吏部信才杰, 文锋振奇 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凌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 冤, 一旦同丘壤。 ” 对于生不逢时的一 代才子谢眺, 这首诗可以说是对 其一生极好的总结和评价。 ( 二)研究现状 谢眺是中国南朝时期著名的优秀诗人。 隋书 经籍志 著录 谢 眺集 十二卷, 又有逸集一卷。 今存最早版本为宋绍兴二十七年( 1 1 5 7 ) 宣州知州东阳楼招序 谢宣城集五卷, 四库全书所录即此本。 注 本以郝立权 谢宣城诗注为最早 ( 1 9 5 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 。 全校注本以曹融南 谢宜城集校注 最为完备, 亦分五卷。 所用底本, 文取严可均 全齐文 ,诗赋取吴鸯拜经楼本 谢宣城集 。书后附录 有佚文、版本卷帆、旧刻序跋、诸家评论、 南齐书本传、 宣城郡 志良 吏列传等资料及 谢眺事迹诗文系年( 1 9 9 1年上海古籍出 版社排印) 。 谢眺的诗、赋、文流传千年,保存至今,艺术成就尤以五言诗为 突出,从而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独具特色并承前启后的重要 地位。谢跳五言 诗的创作成就,得到当时与后代诗人论家的肯定。据 南齐书本传记载,沈约当时就称赞谢眺说 “ 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清代方东树在 昭昧詹言中更是言其 “ 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 步齐梁, 直至独步千古” 。 谢眺以后的几代文人很少不受他的影响, 直 到唐初为止,并没有人在成就上能超越他。而且唐代的许多诗人,诸 如李白、孟浩然,大历十才子等,也在不同程度上赞誉谢眺的诗歌作 品, 并从中汲取营养, 甚至明清时期以张扬个性为文学要旨的性灵派, 也对谢跳诗歌推崇倍至。 今人对谢眺五言诗的研究,在2 o 世纪s o 年代之前,没有一篇公 开发表的专题论文, 形成一 个令人遗憾的空白。 从 s o 年代至今的二十 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出现了一批研究谢眺的论文,从而为这一作家作 品的个案研究开创了一个可喜的局面。这些论文分别从谢眺的生平、 人品、 诗品、 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了 考证和论述。 近期的一些论文在继承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其视角有趋于具体化 和历史化的发展,从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学术意义,如研究谢眺诗发端 的艺术特色,谢眺诗的飞鸟情结,山水诗的审美时空的拓展等等。另 外,至今没有一部公开出版的研究谢跳其人其诗的学术专著,只是在 中古文学的相关研究论著中对谢眺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综述性的评 论。在中古文学研究多元化、观念多元化、方法多元化的大趋势下, 对谢眺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的认识和挖掘终于逐渐由空白走向了丰 富。 在谢眺现存的l a g 首五言诗中( 不包括残句) , 按题材划分, 包括 咏物诗1 6 首, 乐府诗3 3 首,山 水诗9 3 首。 其中,山水诗在数量上占 有三分之二,在艺术成就上非常突出,因而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主要 对象。相对而言,咏物诗和乐府诗常被忽略,少有专题论述,仅在概 述南朝文学风貌及南朝乐府民歌时笼而统之,略提一二而己。 杨公骥先生在一篇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中说到,凡 是文学创作,就提供经验,凡是文学实践,就提供认识。谢眺咏物诗 和乐府诗的创作实践同山水诗一样,对诗人情感、技巧及在文学史上 的意义而言,都是有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同时,文学 作品的审美个性所包涵的个性美和辞采美,在谢眺的五 言诗中有着突 出的体现。因而,本文试对谢眺三类诗分别论述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 文学特色,从而对其文学的审美个性得出认识和评价。 一、文学背景:审美个性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典文学迎来了第一个 “ 自 觉时代” 。 这种 “ 自 觉”的表现,依袁行沛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所归纳,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 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二、对文体的体制和风格特点的明确认识; 三、对文学的审美个性的自觉追求。诗人谢眺的五言 诗创作,正是处 于这样的文学时代背景之下。鉴于本文对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的目的, 现首先对这一时期的诗学理论中的审美个性的内涵略加阐释。 审美个性的首要特点,是作家的个性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 体现。传统的教化论造成作家自 我意识的丧失和个性情感的埋没,外 在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为文学创作的动机。然而,中国古代文学以抒 情为主的基本特质,决定了作品生命以“ 情”为最重要的内容因素。 政教功用论以理性的面孔提出了“ 诗言 志” , 审美个性论则以感性的面 孔提出了 “ 诗缘情” 。萧子显 南齐书 文学传论云: “ 文章者,盖 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萧统 答晋安王书云: “ 炎凉始贸, 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 ”刘姗 文心雕龙 体性云: “ 夫 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 盖沿隐以至显, 因内而符外者也。 ” 情是为 文的动机,文学作品辐射于作家的内心情感世界,关注于个体的生命 感受和体验,彰显自然、率真的个性。梁简文帝萧纲 诫当阳公大心 书云: “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身 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教育自己的皇子时亦要将 “ 文章”与 “ 立身” 相剥离,上行下效,文学创作不再需要承载社会和政治责任而成为表 达自我的艺术行为。这种个性情感意识在钟嵘 诗品里有了具体的 表现: 若乃 春风春鸟, 秋月 秋蝉,夏云署雨, 冬月祁寒, 斯四 候之感 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 去境, 汉妾辞 宫, 或骨横朔野, 或魂逐飞蓬。 或负戈 外戍, 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 a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 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伺以骋其情?故 曰 :“ 诗可以 群, 可以怨 ” 。 使穷贱易 安,幽 居靡闷, 莫尚于 诗矣。 故词人作者,阁不爱好。 这段话指出了创作情感的产生源于四时景致的更替及个人的聚散离 合, 丝毫没有涉及到伦理教化的内容, 并且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 “ 词 人作者,周不爱好。 ” 同时, “ 才性异区,文体繁诡” , “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文心雕 龙 体性),作者创作个性的不同,必然形成作品风格的不同。刘腮 在 体性篇中将文章风格归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缉、壮 丽、新奇、轻靡八种, “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 才力居中, 肇自 血 气; 气以实志, 志以定言,吐纳英华, 莫非情性。 ”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正恰恰反映出作家的个性意识在作品中的充分渗透和主导性的作用, 对这一问题的肯定也揭示出了个性与风格的内在联系。 文学的审美个性不仅强调作家个性情感的体现,还充分注意于作 家辞采表达的能力。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辞采正是它最重要的形 式因素。萧子显 南齐书 文学传论褒扬了 “ 平子之华篇” 、 “ 魏文 之丽篆” 、“ 卿云巨丽” 、“ 张左恢廓” ,刘腮亦多次强调于此: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情采)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与! (原道) 九代三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才略) 对表现辞采的具体方法,刘舰分设丽辞、比兴、夸饰、事类、声律、 练字几个专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从而将诗文的外在形式的重要 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辞藻饰之美被视为文学的重要特征, 儒家教化论重质轻文,缚于文学上的古拙质朴的链条被卸去,这是人 类对语言 美的肯定和追求,是人类审美享受心理的释放和张扬。 性情的表达和辞采的表现作为审美个性的两个方面 卜 ,其关系是辩 证统一的。萧统的 文选序云: “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梁元 帝萧绎 金楼子 立言云:“ 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微靡曼, 唇吻遒会, 情灵摇荡。 ” 刘姗在 文心雕龙 情采中提出了更加明晰 的见解: 文彩所以饰言, 而辫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设模以 位理, 拟地以置心,心定而 后传音,理正而后丛藻, 使 文不灭 质, 博不溺心, 正采耀乎朱 蓝,间色 屏于红紫, 乃可谓雕琢 其章,彬彬君子矣。 以情为经,以辞为纬,经正而后纬成,这是确立诗文内容与形式的主 次关系。 这种关系是为文的基础, 不可颠倒, 亦不可片面夸大或压抑, 否则或是质木无文,或是繁采寡情,二者都有损于文章的整体艺术价 值。为文之道要善于统筹安排,选择恰当的体裁,拟定风格,以情性 充实内容,以辞采修饰形式,内外兼修,方能文质彬彬。 审美个性强调作家的个性和文章的辞采,文学应抒发自 我性情, 以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政教功用论而言的。 因而对于封建伦理道德这一统治思想, 没有也不可能予以绝对的否定, 而只是淡化其对作家作品的制约, 甚至有时也会包括一定的政教内容。 但政教精神决非其创作的出发点,只能作为其性情之一部分来出现。 衡量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政教功用论是以道德为尺度,而审美个性 论则是以艺术为准绳,从而使文学的纯粹性和自 觉性得到应有的重视 和恰当的表现。文学既是社会的、时代的,又是独立的、个别的.强 调文学的主观精神,突出文学的审美特质,注重文学的情感作用,在 相当程度上是对传统功利性的 “ 文以载道”观念的挣脱,这是一种对 文学作为抒情语言艺术的相对独立性的明确意识。南朝诗学中的对这 种审美个性的重视,是一种生活和艺术的辩证,反映了一代人的追求 和历史的进步。现代文学中五四文学革新传统 “ 文以载道”的旧文学 观念而倡导“ 人的文学” , 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与南朝文学 这一历史时期的暗合。 “ 审美个性” 和 “ 人的文学” 都是一种现代对传 统的变革,只是前者发生在封建社会里,后者发生在近代社会里,从 中亦可见出文学发展的一定规律性。 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背景下的审美个性的内涵略加阐释之后,下 文将结合谢眺的具体作品,展开论述谢眺五言诗的审美个性。 二、咏物诗:丹彩有余风力不足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它以某物为题咏对象, 通过对物的吟咏,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怀,寄托作者的某种理想。据曹 融南 谢宣城集校注 , 谢跳五言诗1 4 2 首, 其中 咏物诗1 6 首。 将 这些咏物诗分门别类,则咏器物 7 首,咏植物 7 首,咏动物 1 首,咏 自 然物1首。咏器物都为同咏,即在诗人与友人聚会时多人同咏所见 之物,即兴赋诗,互相唱和。诗中所咏器物都为日 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的普通的人工制品, 既非名贵, 又不特异, 除其自 身的使用价值之外, 并无长处。咏植物诗都为居所院落旁的花草树木,另外一首咏鸟,一 首咏风。亦是在自 然环境中人所常见的景观。因而从谢眺咏物诗的创 作题材来看,具有典型的小格局、生活化的特征。 ( 一)物色的表现手法 咏物诗最突出的创作手法是对所咏物象的外在形质进行描摹,从 而体现出诗人对客观外物的独立审美价值的着意追求。谢眺凭借着诗 人敏感细腻的心灵和观察入微的眼睛,以 “ 赋以体物”的笔法进行描 摹铺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情态毕现的写生画。无论是咏器物,还 是咏植物,诗人都能够运用生花妙笔,错彩镂金,创造出一种华美鲜 明的艺术效果。如 咏琴 : 洞庭风雨千,龙门生死枝雕刻纷布i,冲响郁清危 春风摇葱草,秋月满华池。是时操别鹤,淫淫客泪垂 这首诗前三联分别从琴的取材、琴的雕饰、琴声和琴韵着意描写,突 出了琴本身质地不凡、音色绝妙的特性,引人爱赏,而其中尤以第三 谢宣城集校注 , 南朝齐 谢眺著,曹融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1 1 月第 1 版。 联描写琴韵之妙最具特色。诗人以饱0 - 柔情的笔触描绘出了两幅春秋 之际佳丽优雅的景境。春风中微微摆动的蕙草芳香而轻柔,秋夜下撒 满月光的池塘静谧而清爽。音乐与景色的通感引发欣赏者如此生动形 象的联想,从而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美妙的享受。诗人以虚景状实物, 铺排而不繁芜,见出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再如 咏桐 : 孤今 同 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 无华复无实,何以赠离居?裁为圭与瑞,足可命参墟。 诗中 “ 百尺余”以夸张笔法极写桐的高大雄伟,叶生 “ 婀娜”描摹其 摇曳柔美之貌,叶落 “ 扶疏”描摹其回旋飘舞之貌,一联之内凝缩了 时间的距离,集中展现了桐叶的动态美,与前句高枝百尺相接,使桐 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具有活力, 并且为尾联作了必要的铺垫。 咏风 、 咏墙北桅子 、 咏灯等诗也都明显具有铺陈描摹、形色鲜明的特 点,凸显了这些客观外物表里之中的美学价值。 另外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首 咏am) : 葱草初含芳,瑶池暖晚色.得厕鸿笃影, 味光弄羽翼。 鸿是一种水鸟,大于鸳鸯而色多紫,故有紫鸳鸯之称。这首诗是谢 眺咏物诗中唯一一首咏动物的五言四句诗。诗前二句写景,描绘了早 春含芳的蕙草和暖暖晚色的瑶池,以侧面烘托的手法为的鹤登场亮 相制造了一种美好祥和的氛围,从而更加突出了得厕鸿莺而稀光弄羽 的鹤美丽幸运、悠然自得的神态。诗人没有对醒髓进行摹物写生, 也没有对其大施褒辞彩饰,而是先宕开笔去,歌咏自 然环境,以不写 为写,意在言外,而在结句处则水到渠成,妙笔点题,艺术效果无形 倍增。这首短小精练的咏物诗从构思取境到遣词造句,都具有卓然的 艺术魅力,堪与后起的唐人绝句比肩。 其次,在 “ 赋以体物”的描摹中,诗人还综合运用比喻、对偶、 语词活用等手法,为咏物诗的艺术效果添色不少。如 咏镜台 :“ 玲 珑类丹槛,苔亭似玄网。对凤悬清冰,垂龙挂明月。 ” 咏灯 : “ 抽茎 类仙掌, 衔光似烛龙。 ” 咏蔷薇 : “ 发尊初攒紫, 余采尚霏红。 ” 诗句 中对偶的运用工整齐衬,比喻的运用形象直观,使物色形态得以充分 的惟妙惟肖的展现。另外在词语的搭配方面,也可内陆出诗人的匠心 独运。 如 咏落梅 “ 新叶初冉冉, 初蕊新菲菲” 一联中, 诗人交互使 用 “ 新” 和 “ 初” 两个字, 似有文字游戏之嫌, 然而分别缀以叠词 “ 冉 冉” 和 “ 菲菲” , 就立刻营造出了一种春天花开的清新亮丽的图景。 又 如前面提到的 咏桐中, “ 何以”反问本是无以之意, 接着就用 “ 足 可”反推前意加强肯定,这种虚词句式的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加 突出了诗人真实用意所在。 再如 咏兔丝 “ 轻丝既难理, 细缕竟无织” 中虚词 “ 既” 与 “ 竟”的呼应, “ 伊用蓬生直”中的 “ 伊” 所表达的反 问,都在语言形式上滋助了诗歌内在情感的表现力。 创作手法上的第三个特点是隶事用典。诗人能够结合所咏之物旁 征博引,恰当而妥贴地将典故化于诗句中,为客观单纯的物象或增添 栩栩神采,或申发丰富寓意,充实了作品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咏灯 : 发翠斜汉里,蓄宝宕山 峰。抽茎类仙掌,街光似烛龙。 飞峨再三绕,轻花四五重。孤对相思夕,空照舞衣缝。 诗中 “ 发翠”即抽翠,形容花开之貌,见于王嘉 拾遗记 。 “ 斜汉” 指秋夜向西南偏斜的银河。 “ 宕山”是山名,传说山上有丹砂数万斤, 见于 列仙传 。 “ 仙掌”即仙人手掌擎盘上托之状,见于 汉书 郊 祀志 。 “ 烛龙”是神名,传说其张目 ( 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 照耀天下, 见于 山海经 大荒北经 。 这首诗开篇四句以细致的语言 描摹了灯的材质、形制的卓然不凡,句句隶事用典,两两对偶,状物 写貌,曲尽物态,见出诗人学识之渊博。再如 咏蒲的尾联 “ 所悲 塘上曲, 遂栋黄金躯” , 使用的是魏文帝甄皇后因叹以馋见弃而作 塘 上曲的典故。 咏桐尾联 “ 裁为圭与瑞, 足可命参墟”中, 将周成 王桐叶封弟和东汉光武帝战于河北而建功立业这两个典故巧妙地溶于 一体,表达渴望机遇一展才华的志向。再如 咏琴以“ 操别鹤”暗 示离别在即, 咏落梅以“ 赠南威” 代指美人, 咏墙北桅子以“ 倾 筐德”寓指眷顾之恩。凡此种种,兹不赘述。 与同期诗人相比, 谢眺咏物诗的物色表现手法具有普遍性, 篇制 结构和遣词琢句也众人趋同,如王融的咏琵琶、梨花,沈约的咏旎. 雁等诗。 由此可见, “ 赋以体物” 的咏物法正是当时诗人共同认可和追 求的创作手段。谢眺亦有几篇咏物赋,其辞藻的华美与咏物诗相比, 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 高松赋 、 杜若赋 。由于赋的篇制较之诗 更为宽泛,诗人得以在更大的创作空间里发挥手笔,穷尽物色声貌, 娓娓道来,咏物诗倒显得局促起来。然而,赋有赋的张扬,诗有诗的 凝练,两者互为映照,各具千秋。 ( 二)情感的表达特点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要关乎人和情的。诗歌尤其当如此。咏物之作 与中国诗歌之重视 l , 物” 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礼记 . 乐记 云: “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钟嵘 诗品 序云: “ 气之动物,物之 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刘姗 文心雕龙 明诗也有 “ 人察 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 然之语。 ” 这些论语, 其用意都不 外乎强调事物与情坏的联系。谢眺的咏物诗在铺彩蝎文之余,比附物 象, 托物寄怀, 也细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并且形成了一种 “ 失意” j清感上的特殊共性。 1 .怨女的失意。 这主要体现在咏器物诗中, 诗人常常在结句处由 物及人,以女子思恋和哀怨的口吻,倾诉心中希望得到 “ 君子”爱怜 和眷顾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流露正是失意的传达, 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如 咏灯后半部分,诗人以 “ 再三绕” 、“ 四五重”暗示灯已燃了很 久,夜色已深。接下来的 “ 孤对”和 “ 空照”正是灯与主人公此时此 刻情感上的互动和映衬,彼此都很寂寞孤独,而女主人公更是有着无 尽的相思和期待之情。再如 咏镜台中 “ 照粉拂红妆, 插花理云发。 玉颜徒自 见, 常畏君情歇。 ” 诗中的这位女子对镜梳妆却无人欣赏怜惜, 自己心中还要常常担心君子对己之情分会突然断绝,一种孤寂幽怨和 相思之苦笼罩于 全诗之上。女为悦己 者容,美丽的镜台是否会为面前 的这位女子深深叹息呢?再如 咏竹火笼)暂承君玉指, 请谢阳春旭” 咏烛“ 恨君秋月夜,遗我洞房阴, , 咏席“ 但愿罗衣拂,无使素 尘弥” , 也同样饱含了一种女子相思之情。 在宫体诗人梁简文帝萧纲的 授意下编辑而成的诗集 玉台新咏 , 专收与妇女题材有关的、 风格绮 靡艳丽的作品,其中就有谢眺的咏灯、烛、席、镜台、竹火笼、落梅 这六首咏物诗,数量仅次于另一咏物诗代表作家、历仕三朝的沈约, 其中意味自 是不言而喻。 2 . 才士的失意。 相比于咏器物诗, 谢眺的咏植物诗在感情抒发上 则开辟出一种丰富而刚毅的境界。诗人不再是闺阁中幽思女子的代言 人, 而是倾注了阅历世故后自 我的思索。 现实中才华抱负的难以舒展, 引发诗人内心深深的失意, 具有个性之美。 如 咏蔷薇 中诗人由“ 对 白臼”的 “ 新花”写到 “ 逐行风”的 “ 落蕊” ,发出了 “ 参差不俱暇, 谁肯吟微丛”的深切感慨,使人不由得将花比人,省视自己的命运和 人生的无常、社会的世故。在 咏桐中,诗人指出 “ 无华复无实, 何以赠离居” 的孤桐, 若被 “ 裁为圭与瑞” , “ 足可命参墟, ,揭示了桐 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暗含期人赏识、一展才华的心理。然而此时似乎 却无人肯予提携, 诗人只能孤处此地, 心中充满期待却郁郁而不得志。 另一首 咏兔丝以形象的描写和无情的讽刺将四处泛滥、 难缠恼人、 居心巨测的世间小人揭露无遗,使诗人托物泄愤之情溢于言表。其它 还如 咏竹“ 但恨从风捧,根株长别离” , 咏蒲“ 所悲塘上曲,遂 砾黄金躯”等,皆在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难以平息的意气。这些诗句 在抒情上趋于沉稳,思想上较为深刻,透露出一种对现实世态的愤感 不平和对己前途命运的期望与忧虑。 在对谢眺咏器物诗和咏植物诗的“ 失意” 情感内涵进行分析之后, 不难得出后者要稍胜一筹的结论。 “ 古人写物, 就是要写物之情, 物之 意,物之神。物之情、意、神是相通的概念,指物之生态、活意,能 给人以生命感, 物之所以有生命感, 是人以 生命态度待之的结果。 ,1因 原人论第2 4 8 页,黄霖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而,咏物诗创作的成功与否,不但与诗人的 “ 体物”手法相关,亦与 诗人为之倾注的生命意识相关。人的生命态度决定了物的生命感。 据曹道衡、刘跃进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所考证,谢眺的咏器物 诗全部作于永明前期出入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时,和永明八年赴荆 州江陵任随王文学前后。 此时谢眺刚刚入仕不久, 身为高门文士, “ 少 好学, 有美名, 文章清丽” , 为皇族所器重, 跻身“ 竟陵八友” 之列, 每日聚会宴饮, 以赋诗作文为娱乐消遣的方式, 相互唱和, “ 流连晤对, 不舍日夕” 。 诗人的生命体验只是有限的活动范围, 单调的生活内容和 狭窄的艺术视野。在这样一种近乎封闭性的,仅以自娱为目的的创作 空间里,谢眺的咏物诗创作自 然而然也会滞留在浅近层面上,内心难 以有真情实意的感发,从而形成了创作情感的游戏化和创作思维的模 式化, 前者导致了咏器物诗的“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后者则必然导致 “ 篇篇一旨,或病不鲜”( 陈柞明 采寂堂古诗选 ) 。在诗人的笔下, 无论灯、烛、席、镜台,虽形态各具千秋,却殊途同归,都沦为闺闹 内思女怨妇的化身,缺乏一种生命的张力和寓意的深度,通读之余, 便觉为文造情,浅俗无味,只是客体物象非常鲜明突出,因而艺术价 值和情感魅力十分有限。 随后至隆昌、建武年间,谢眺因王秀之密报武帝 “ 年少相动”而 被召还都,这是谢眺入仕十年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残酷的现实 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还都后,谢眺正遭逢萧齐皇室一系列翻天覆地的 变故,不久又被外放为宣城太守,最后终究在萧姓一家的争权夺位中 无谓地赔进了年仅三十六岁的生命。这段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引发了 谢眺内心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使他进入了创作生涯中的极盛时期,任 宣城太守期间尤多山水名作。谢眺的咏植物诗由于史料欠缺,其究竟 作于何时历来没有明确的定论。但从所咏之蔷薇、兔丝、蒲、桐等来 看,诗中已基本没有了儿女情长之气,而是代之以对现实中人生世故 的各种讽喻,抒发的是诗人内心的一己之情,虽然读之亦觉有些直露 而不够含蓄,但是情感的力度己明显趋于沉稳刚毅,能够唤起读者心 南齐书本传, 南朝梁潇 子显著,中华书局,1 9 7 4 年。 中的感悟与共鸣。也许正是由于诗人后半生的屡屡逢凶遇险、跌荡起 伏,才赋予了诗歌丰富的内涵,也正是诗人的生命态度充分赋予了所 咏之物的生命感。没有充实的生命体验和感悟的人生态度,文学作品 便不会具有真实的生命意识。 钟嵘 诗品 序曰: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 二日比, 三曰赋。 文己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 也。 弘斯三义, 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彩, 使咏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 ” 通过前两部分对谢跳咏物诗的辞采和情志 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他的咏物诗皆是紧紧围绕所咏之 物,以审美价值入题,以认识价值收题,其审美价值主要是以赋的手 法体现物象的形色功用,具有客观性,而其认识价值则是以比兴的手 法体现诗人的寓托讽喻,具有主观性,但是诗歌的总体艺术效果却是 赋的铺陈对比出了比兴的单薄,思想境界尚未完善。因而较之钟嵘论 诗所言,谢跳的咏物诗可谓是月 一 彩有余风力不足。 ( 三)咏物的历时比较 四库全书总目 别集 咏物诗一卷 ( 元人谢宗可撰): 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诗赋家流耳。 汉武之天马,班固 之白 维宝鼎,亦皆因 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 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9泳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 此风渐盛, 王融谢跳至以唱和相高, 而大致多主于隶事。 唐宋两朝, 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其物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苏轼 黄庭坚之譬喻奇巧,皆挺出众流,其余则唐尚形容,宋参议论,而 寄情寓讽,旁见侧出于其中,其大较也。 纪的此段沦 述,首先阐明了咏物诗的源起,即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咏物 赋,接着阐明了咏物诗由汉末及六朝至唐宋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 时期表现出来的文学特征。由此可见,体物而浏亮的赋对于咏物诗的 创作具有十 分显著的影响, 而内在情志的寄寓则因人而异, 得失互见。 张国 风 传统的困 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诊释一 书 在谈到山 水诗的发展过程时说到: “ 诗歌对一种题材的征服往往要从模仿, 从形 似, 从再现开始, 从客体主体化程度比较低的阶段开始。 ” 同理而观之, 咏物诗也必然经历了这样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完全意义 上的咏物诗虽然兴起于魏晋时期,但并未形成气候。直至南朝,在众 多诗人有意识地自 觉地进行创作的趋势下,咏物诗才蔚然兴起。综观 南朝诗人的咏物诗创作情况,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大多同谢眺类似, 即着意于图物写貌,追求形似,缺乏神意,审美价值凸显,而比兴譬 喻略为逊色。这一创作特征也正是前面引文中所指出的 “ 模仿” 、 “ 形 似” 、 “ 再现” 、 “ 客体主体化程度比较低” 。 诗歌对 “ 咏物” 这一题材的 “ 征服” , 此时尚处于不断探索、 努力发展的阶段。因此, 对以谢眺为 代表的南朝咏物诗创作得失, 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诗歌发展规律和角度, 给以客观公允的认识和评价。 早期诗人所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成为后来者颇有价 值的学习和借鉴的模本。 下面试比较班婕好的 团扇歌 和谢眺的 咏 竹火笼 : 团扇歌 新裂齐统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 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飘夺炎热。 弃捐筐苟中,恩情中道绝 咏竹火笼 庭雪乱如花,井冰桑成玉。 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 体密用宜通,齐邪性非曲。 本 自 江南墟,便娟修且绿。 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 团扇歌前四句集中笔力描写团扇制作精良,美丽纯净,中间两句 承前启后,由 物及人,最后四句借扇写人,寓有 “ 秋扇见捐”之意。 谢跳 咏竹火笼与之句数相同,由环境描写入手,引导出主题物象。 团扇因热而见宠,因冷而见捐,竹火笼则与之恰恰相反。然而二者的 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诊释 , 张国风著, 商务印书馆, 1 9 9 9 年 8月。 美丽是相同的,命运亦是相同的。谢诗除在表达情感上略为温顺谦和 之外,在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上都与 团扇歌大同小异,见出谢眺 对前人作品内涵的领悟以及对艺术手法的学习。这两首咏物诗都能够 直写物象,褒施辞采,并且 “ 婉转附物,ra -r 切情”(文心雕龙 明 诗 ) ,秀丽而又文雅,二者堪称为这一题材的姐妹篇。 蔚然兴起的咏物诗在文学全面成熟的唐代终于形成定局。唐代咏 物诗不论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种种深化主题、提高技巧方面, 都迈越前人之上。在此阶段,咏物诗己清晰形成两大类,一为直写物 象,绘形绘声,浓妆淡抹,以求逼真或传神:一为托物寓意,借题发 挥, 由 此及彼, 抒情言志。 谢眺的咏物诗在描摹物象之余, 篇篇有旨, 应归于托物寓意一类,但其语言尚欠锤炼,情感略显单薄,整体上缺 乏艺术深度,逊色于唐人。但个别佳作亦能与唐人各领风骚,下面试 比较元棋 新竹和谢眺 咏竹这两首诗: 新竹 新笙初解择, 寒色已 青葱。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味竹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 青危飞不碍,黄口 得相窥。 但恨从风择,根株长别离。 谢眺诗以流水对开篇,语言 简洁流畅,以 “ 竹”字点题,以“ 奇”字 领起,节奏明快,音调浏亮。第二联以对偶兼对比的方式,勾勒了竹 的局部形态。第三联以“ 月”和 “ 风”两种环境因素来表现竹的整体 形态。第四联描写了鸟儿在竹林中穿梭时的灵巧,从而为竹丛增添了 许多情趣。 尾联中“ 恨” 为遗憾意, “ 捧” 是竹笋的外皮。捧自 竹生却 因风而分,怎不会有遗憾和伤感呢? “ 黯然销魂者,唯一别而已矣。 ” ( 江淹 别赋 ) 。元f ft 诗前三联都为工整齐衬的对偶句,笔力集中于 参见 唐人咏物诗评注前言,刘逸生选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 对这一物象自身的细腻刻画, 且用词非常具有文学性, 如“ 寒色” , “ 冉 冉” , “ 萧萧” , “ 凝” , “ 寥落” 。 在绘形绘色之余, 突出表现了竹的个性, 即虽 “ 未成丛” ,却能 “ 同坚贞” ,颇有傲然挺拔的气骨和精神。比较 元谢二人的咏竹诗,可谓异曲同工,各有千秋。描写中,元棋以静态 为主,语言文雅考究,有种精致的美;而谢眺则以动态为主,语言平 易流畅, 有种朴素的美。 抒情上,二人都能抓住竹的个性, 借题发挥, 一是恨长别离,一是坚贞不改。两首诗情采兼备,都堪为咏竹诗中的 佳作。 咏物诗的创作不但培养了诗人谢跳体物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敏感细 腻的审美能力,在描摹、施采、遣词造句等文学技巧方面的创作实践 也使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而为谢跳后期山水诗的创作成功做了不 可或缺的艺术准备。葛立方 韵语阳秋云: “ 陶潜、 谢眺诗,皆平淡 有思致,非后来诗人休心剧目 雕琢者所为也。 , 大抵欲造平淡,当 自 组丽中来, 落其华分, 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 谢眺的山水诗历来为人 所称颂,皆因其诗具有自 然平易、清新秀雅的艺术特色,其模山范水 的诗句触目即咏,选景与 用词恰当巧妙,毫无雕琢造作之态,体现了 诗人在 “ 体物”方面的功底深厚,驾轻就熟。这种能力的形成与诗人 早期专以体物写貌为能事的咏物诗创作密不可分, 可以说咏物诗的“ 组 丽” 、 “ 华分” 孕育了山水诗的“ 平淡有思致” 。因此, 从诗人的创作生 涯来看,咏物诗,尤其是早期的咏物诗创作,具有功不可没的存在意 义。 三、乐府诗:典而不野丽而不浮 据萧涤非所著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 乐府诗的范围有广义狭义 之分。由狭义讲,乃专指入乐之歌诗,由广义讲,则凡未入乐而其体 制意味,直接或间接模仿前作者,皆可称为乐府诗。然而时至今日, “ 一切声调,早成死灰陈迹,纵寻根究底,而索解无由,所谓入乐与 未入乐者等耳。 ” 因此, 今天研究乐府, 宜注意其存在的文学价值和历 史价值, “ 前者为无时代性的,历万劫而不朽” , “ 后者为有时代性的, 虽无永恒感人之力, 然足考一时代之风俗, 或补有史之网文” 。 本章对 于谢跳乐府诗的研究,即依萧氏的观点,不考虑其音乐因素,而专注 于其文学价值的研究。 乐府诗起于汉代,内容上多反映社会矛盾,风格质朴自 然。时至 南朝,为之一变,萧氏论到: 追晋室东渡,中 原沦于异族,南 朝文物, 号为最盛,然以 风土 人情,既大异于汉, 加以当时佛教思想之流行,儒家礼教之崩贵, 政治之黑暗,生活之奢靡,于是吴楚新声,乃大放厥彩,其体制则 率多 短章, 其风 格则 里,y t 而 绮丽, 其 歌咏 之对象, 则不外男 女相思, 虽曰民歌,然实皆都市生活之写真,非所谓两汉田野之制作也。于 时文人所作,大抵亦如此。乐府至是,几与社会完全脱离关系,而 仅为少数有闲阶 级陶 情悦耳之艳曲。 萧氏此段论述,亦可以郭茂倩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论 杂曲歌辞 时所言为佐证。因此,在时代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南朝新声乐 府开创了乐府文学发展史中的浪漫主义时期。乐府民歌绝大部分都是 男女情思,文人拟作亦多以此为主题,作品体制短小,语言通俗,风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2 5 页,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3 月。 格绮丽,或有庙堂之作,亦能吸收学习民歌语言特色加以革新,从而 与南朝文学整体风貌相一致。 谢眺作为南朝知名诗人,他的乐府诗创作亦颇具代表性。据曹融 南注本,谢眺现存乐府诗 3 3首,其中2 9首收入 乐府诗集 ,另 4 首分别见于 玉台新咏和谢眺本集。这些诗歌从内容上可体分为二 类, 一类为颂帝功之作, 包括永明乐1 0 首、 随王鼓吹曲7 首; 另一类 为抒已情之作, 包括杂曲歌辞6 首、 相和曲辞4 首、 赋鼓吹曲名3 首、 随王鼓吹曲中的3 首。 齐梁时期, 文人的拟乐府诗创作产生了“ 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