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欧阳修和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他们不仅在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有着明 显的继承关系,其意气风度和人格精神也颇多神似之处。具体到诗歌方面也是如此,通 过对欧苏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具体、深入地把握宋诗某些主要特征形成 和演进的过程。作为宋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欧阳修和苏轼的诗学思想渗透着 整个北宋时期的文化精神,通过对两人诗学思想继承、演变的研究,可以具体而微地把 握宋代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理路。本文结合北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宏观上对欧 阳修和苏轼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从北宋初期高涨的士气出发,对欧阳修和苏轼诗歌中的淑世情怀进行阐 释。庆历前后,随着宋代主流思想文化的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开始逐渐确立,士气 渐趋高涨。政治上的锐意进取精神体现为诗歌中强烈的淑世情怀,这在以欧阳修为代表 的新型士人群体中表现明显。值苏轼时,思想、政治、文化文学的基本格局变化很大, 特别是激烈的党争成为苏诗写作的重要背景, “乌台诗案”其实就是特定背景下的政治 坚持在诗歌中的体现。 第二部分:通过对从宋初到元祐的文化、学术演进的考察,对欧阳修和苏轼的诗学 思想做深入研究。庆历之后,宋代思想文化进一步深入并开始分化为不同的思想体系, 但对个体道德提升、完成的高度重视却与前期一脉相承。这成为欧、苏诗学思想的重要 内涵,对道德的坚持和对现实的超越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部分,而学术思想的发展又使 他们在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各具特色。 第三部分:尚雅的诗学思想。书卷的熏养,艺术的陶冶,学术的浸淫,使宋人处于 一种极其浓郁的人文氛围中,人文活动占据了宋代士人大部分日常生活,琴棋书画、笔 墨纸砚、金石古玩、服饰器物、园林亭馆等人文意象时见宋人吟咏。在欧阳修的诗歌中, 已可看到大量对人文意象的关注;在苏轼诗中,人文意象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了 自然意象,占据着其诗歌的极大比重。 第四部分:论述欧阳修、苏轼对意新语工的追求和他们诗歌风格的内涵。欧阳修论 诗追求“意新语工” ,强调诗歌既要有新意,又要语言精妙。对“意”与“语”的强调, 其实是宋诗主要特色形成的关键。苏轼对“意新” 、 “语工”追求的同时,也注意自然“豪 ii 放” ,这形成了他与黄庭坚以及后来江西诗派的不同。二人的诗歌风格虽有差异,但其 继承发展的关系却很明显,其中的内涵颇多相通之处。 关键词:欧阳修,苏轼,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iii abstract ouyang xiu and su shi are two stars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y brought brilliance in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dynasty.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ong poetry, ouyang xiu and su shis poetics exude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and their theoretical fashion represents the maturity of the song culture. only by the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ir world of thought, can we hav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f a glance of small hills. thu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omparatively studying ouyang xiu and su shis poetics should not only be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itself, but from a larger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moods of intellectuals.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we could fi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m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poetry. and this also helps us to gain an all-around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ome essential features of song poetry. this paper, based on contemporary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tendency and the aesthetic pursuit,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ly comparative study on ouyang xiu and su shis poetics, aiming at getting right the deep features of their poetics. it is dealt with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 the first part, starting from the high morale and the genius of realism in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terprets the grand aspirations embodied in the poets, with the aim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ir poetics. then, this part is to explain their strong social an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country and peopl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poetic cre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culture from the early song to yuan you on the academic evolution, as well iv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song-centered spirit on the poetry, the second part provides a profound research into ouyang xiu and su shis poetics. so far, this aspect has not got its deserved attention. part three is about the lofty and elegant poetics. cultivation of the books, art and academics brought the people in song dynasty in humanistic atmosphere. humanistic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part in intellectuals lives in song dynasty. the humanistic images like music, ches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r pen, ink, paper and yan, or gold stones and antiques, or clothes and utensils, or gardens and pavilions are always heard in the chants of the people in song dynasty. from ouyang xius poems, we could notice som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humanistic images. in su shis poems, the humanistic images have overwhelmingly taken the place of the natural images. part four deals with the pursuit of ouyang xiu and su shi on the novel meaning and crafty wording. ouyang xiu seeks the novel meaning and crafty wording on the poems, and emphasizes that poems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unique imagery, but also profound language. su shi, besides the pursuit of the novel meaning and crafty wording, als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rtistic integration, combining various kinds of arts into a whole. for example, there is painting in the poem, poem in painting. through the detailed comparison and explanation, that su shi has inherited and transcended ouyang xiu has been clearly seen. key words: ouyang xiu, su shi, comparison, study 绪 论 1 绪论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显著,多所开创,在学界广受关注,备受赞誉。 而宋代文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就宋代文学自身的发 展来看,北宋时期的学者和文人较多地承袭了韩愈的文化人格,集学者和诗人为 一身,既重思想文化建设,又重诗歌创作,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欧阳修和苏轼; 随着新宋学的深入发展,程朱一系在北宋后期影响渐大,他们将思想文化建设与 文学写作对立起来,对诗文词的写作持消极态度,对欧、苏一系多所批评,从而 导致了南宋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的衰退。 王水照先生关于宋代文学发展规律有很好的总结:每个时期文坛都有一个核 心群体,每个核心群体都有一个盟主,每一个文坛盟主的门下往往出现下一个时 代的文坛领袖,从而使各个时期文学发展显现出明显的继承性。而下一个时期的 文坛领袖虽深受上一代的领袖影响,但又自觉求新求变。宋代文学就是在这样的 递进中螺旋状发展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和宋代文人思想中的“尚统”意识密切相关。五代战 乱期间,儒家的价值观念崩坏沦丧,佛老思想盛行,骄兵悍将强横跋扈,使封建 时代意识形态的基础发生动摇。宋人为了追求长治久安,就需重新构建以儒家思 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在此情形下,韩愈的道统思想在庆历前后,受到高度重视 和普遍追捧。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宋初三先生”孙复、石 介、胡瑗以及欧阳修、孔道辅等人都对韩愈给予了极高评价,性情狷介的石介甚 至认为韩愈的地位在孟子之上,韩愈的原道应在孟子七篇之上。与此同 时,韩愈在原道中提出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的“道统”形 式,在庆历儒学复兴时期一再被重复提出,并被修改完善,也成为宋代新儒学的 外在形式标志之一。 宋人常以欧阳修为宋代韩愈,他的门生苏轼在为其集作的序中,称他是“今 之韩愈” ,并且强调说这是“天下之公言也” 。的确,无论是他当时的朋辈,还是 后人的评论,在宋人的著作中,常会出现这样的表述,而且欧阳修自己也显然有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2 着自觉的担当意识。他在和梅尧臣等人的唱和中,也常常自比韩愈,而以孟郊、 张籍比梅尧臣和苏舜钦。 欧阳修主盟文坛期间,很重视对后辈的奖引和培养。他对自己之后的文坛领 袖曾颇为用心,从曾巩、王安石到苏轼,都曾经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但到最后, 真正继承欧阳修衣钵的是苏轼。欧公对苏轼更有“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的激 赏,而苏轼游于欧公门下十余年,对欧公亦终生持门生之谊,观东坡凡谈及欧公 之文,敬爱尊重之情盖终身未尝稍减,而崇扬赞美之意也近乎无所保留,则其知 遇之重和相得之深,亦可以想见也。东坡答舒焕书中云: “欧阳公,天人也。 恐未易过,非独不肖所不敢当也。天之生斯人,意其甚难,非且使之休息千百年, 恐未能复生斯人也。世人或自以为似之,或至以为过之,非狂则愚而已。 ”其推崇 至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罕见的。东坡继欧公之后为一代文宗,从某种意 义上说,实堪称欧公的衣钵心传(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中记欧公语: “我老将 休,付之斯文” ) 。 从欧阳修到苏轼,两代文坛领袖先后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盛事,也是 宋代文化史上的盛事。宋代文学的演变是以宋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基础和背景的。 在欧苏先后主盟文坛期间,也正是宋代学术思想迅速深入发展,形成自己特色的 时期。欧阳修堪称宋代学术的精神奠基人之一,而苏轼则是元祐学术的代表人物 之一,是与二程洛学并列的蜀学之中坚人物,他在思想上兼容释老,比欧公更为 丰富、深入。学术思想的演进,对他们的文章、学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他们 的艺术趋尚有所异同,但从宋代文化、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上看,其继承发展的脉 络却十分明显。 欧苏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最富价值的瑰宝,历来关注甚多,对他们的研究 已蔚然成风。20 世纪以来更是成果斐然,名家辈出,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可谓“前人之 述备矣” 。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立论,涉及到了欧、苏文学思想的诸多方面。 但从诗学思想的角度切入,将欧阳修和苏轼放在一起,深入、系统地来解读欧苏诗学思 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仅有少数几篇论文与此有所关联。例如:汤岳 辉论欧阳修与苏轼的师传相承关系 ( 惠州大学学报2001 年 1 期) ,周建国论北 宋古文运动中的欧阳修与苏轼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 年第 2 期) ,张贵欧阳修 与苏轼文道观之比较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第 28 卷第 1 期) ,查金萍论欧 绪 论 3 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 合肥学院学报2009 年第 2 期) ,刘尚荣评欧阳 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等。这些文章或从欧、苏 的师承、友谊入手,或侧重对其学术、文艺思想的比较,与本文立论的角度和重点都不 相同。 本文结合北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展开研究,不仅重视欧、苏诗学理论的 表述,也结合他们诗歌创作的实际,探讨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理路。欧、苏两人的 诗学思想极其丰富,就一些具体的理论观点而言,前人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了, 故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欧、苏之间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试 图通过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深刻地理解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以及这种发展 中所体现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内涵,把握宋代思想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关系。 第一章 高涨的士气与淑世情怀 5 第一章 高涨的士气与淑世情怀 宋初立国,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 “一个是藩镇称雄,兵将跋扈,政局扰乱,民不 聊生;另一个是胡化冲击汉化,社会风气败坏,价值标准颠倒” 。 1第一个问题,经过太 祖、太宗诸如集中兵权、重用文人、不抑兼并等一系列明智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但晚唐五代战乱频仍,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道德标准改变,价值观 念颠倒,忠孝节义之风荡然无存。虽然宋初统治者振兴文教,提倡儒学,又有“宋初三 先生”的大力疾呼,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时风气难以扭转。到王禹偁时,还不满 于晚唐五代诗风,认为“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 2“咸 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国家乘五代之末,接千岁之统,创业守文, 垂之十载,圣人之化成矣,君子之儒兴矣。然而服勤古道,钻仰经旨,造次颠沛,不违 仁义,拳拳以立言为己任,盖亦鲜矣” 。 3宋太祖的“与士大夫治天下”使士大夫有了积 极的参政热情,鼓励了宋代士人的淑世情怀和狂直敢言之气,可以对朝政不避直言,欧 阳修镇阳读书诗云: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 4曾巩“议论古今治乱得失贤不肖, 必考诸道,不少贬以合世。 ” 5程颐“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规避” 。6范仲淹的“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仅是一己情怀, 更是当时士人的普遍心声, 这种忧国忧民的襟抱和情怀,对于振作士气、大厉名节起了很强的导引作用。源自孔、 孟的进取精神与宋代君主右文纳言的开明政治相互激励, 在宋代孕育出了一批批富于淑 世情怀、狂热进取又直言敢谏的文人群体。宋代士人普遍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 7宋史忠义传序云: “士大夫 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真、仁之世,田铸、王禹偁、范仲淹、欧阳 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 季之陋矣。 ” 1 缪钺: 宋代文化浅议 ,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7 页。 2 宋王禹偁: 五哀诗 , 小畜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3 宋王禹偁: 送孙何序 , 小畜集卷一九,四部丛刊本。 4 宋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 ,中华书局,2001 年。本文所引欧阳修诗文皆出自此本,下不再出注。 5 宋林希: 曾巩墓志 ,陈杏珍、晁继周校点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4 年,798 页。 6 宋朱熹: 伊川先生年谱 ,王孝鱼校点二程集 ,中华书局,1981 年,343 页。 7 宋张载: 论说十七首 , 全宋文卷一三 0 五,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116 页。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6 欧阳修和苏轼一生仕途坎壈,辗转任职州府,行经一方,系念一方,为官一地,为 民兴利,留下了令人铭记的政绩。欧阳修作为宋代学风、士风的开创者和转变者,在他 本人的诗作和他讨论文学的书信、序跋中,对文学包括诗歌的社会关怀都高度重视,其 诗作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渴望经邦济世、益国益民的 高尚精神。苏轼在这个方面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并将这种淑世情怀贯穿一生,进而影 响到北宋以后以至元明清时期的士人阶层。 一 欧阳修与庆历诗风 公元 960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改元建隆,即帝位,正式建立大宋王朝,开始 了中国历史的近世。 8此后二十年间,后蜀、南唐、北汉相继被平定,唐末五代持续百年 的分裂割据结束。统一局面的形成以及相对安定的局势,促使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然而,北宋前期思想、文化、文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如同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所说: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 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 9至仁宗朝,建立足以自立的 一代文化与文学,不仅成为朝野的一致愿望,而且成为文坛的必然趋势。 宋朝开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 但由于制度的潜在原因,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冗兵” 、 “冗官” 、 “冗费”的问题,使国 家财政疲于应付。然而,宋朝最大的威胁并不在此,而是来自于外族。宋朝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国力远不如汉唐强大,自开国至南宋亡,周围一直有强敌环峙。 从北宋建国开始,宋辽战争持续不断,以燕云地区为争夺目标,双方互有胜负。景德元 年(1004 年) ,两国缔结了备受史家非议的“澶渊之盟” 。此后宋朝虽然没有再与辽国发 生大规模战争,但是来自北方的威胁始终没有消除。1038 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其后数年间,宋夏战争不断。康定元年(1040 年)九月、庆历元年(1041 年)二月、 庆历二年(1042 年)九月,宋与夏之间发生三次大的战役,皆以宋失败告终,宋朝举国 震动。国家的内忧外患,使知识阶层备感焦虑。 宋朝实行崇文的国策,加之科举制度的完备和录取人数的增加,大批社会下层士子 有机会进入统治集团,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一批富有主人翁精神的士人。他们关注现实, 8 参看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 1922 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他将中国古代社会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先秦至东 汉为古代,魏晋至唐中期为中世,宋代以后为近世。 9 宋苏轼: 苏轼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本文所引苏轼诗文皆出自此本,下不再出注。 第一章 高涨的士气与淑世情怀 7 关心国事,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成为思想、政治、文化变革的主题。庆历时期, “上 层弥漫着一种要求变革的心情,这种心情引起了士大夫中间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始终 存在,并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因此,变革在当时已经是士大夫中的共识,无论范伸淹、 富弼、欧阳修等人在朝或不在朝,得势或失势,从庆历以来这种思潮始终存在于士大夫 中,并主导着社会的舆论,最终导致了熙宁年间宋神宗与王安石的激烈变法” 。 10 庆历时期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也体现在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中。 诗人们主张诗歌创 作要反映民生疾苦,关注各种社会问题,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昂扬的气概和深沉 的思索交织在一起。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强,理性的思索在诗歌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庆历士人以诗歌为载体, 发表议论, 发表感慨, 故议论化和重思理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 诗歌的“议论化”倾向,在欧阳修此时的诗歌中已经出现,正是这类诗歌,为“唐音” 转“宋调”作了铺垫。欧阳修这类议论性的诗歌很多,比如庭前两好树 、 远山 、 仙 草等,通过发表议论寄予感情。 欧阳修反对西昆诗人的“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 11对诗歌内容空洞、堆砌典故、晦 涩难懂的弊病,提出了严厉批评。 苏氏文集序抨击天圣间“学者务以言语声偶裂, 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在与荆南乐秀才书中,又指责说: “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 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他对西昆体有批评有吸取,故明人张埏刊西昆诗集序 云: “杨、刘诸公倡和西昆集 ,盖学义山而过者。六一翁恐其流靡不返,故以优游垣 夷之辞而变之,其功不可少,然亦未尝不有取于昆体也。 ” 12这就是所谓的“欧公变昆” 说。 作为北宋前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作诗“以气格为主” ,其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气 格” ,具有气横意举的情感气势和人格力量,即使是看似平淡的诗作,也能体现出作者 性情的沉着和意趣的高远。欧公不仅是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也是砥砺士节的典范,他 不是只萦念个人的荣辱升沉,而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其气节和人格 尤其被士林推重。其诗学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思潮,表达了强烈的时代和社会关怀。在他 的讨论文学的一系列文章中,这种关怀都一以贯之。在答吴充秀才书中,他说: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 10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80 页。 11 宋欧阳修著: 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01 年,第 660 页。 12 宋杨亿: 西昆酬唱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首。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8 曰: “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 “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 者如无春秋 ,读书者如无诗 ,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 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 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 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欧阳修强调文士不可弃百事不关于心, “道胜”是指作家要有正确、充实高度的 思想境界,思想正确充实了,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深刻了,在创作时就能够高瞻远 瞩,胸写万象, “虽行于天地,入于源泉,无不之也” ,从而“文不难自至也” 。相反, 如果“道未足而强言” ,如扬雄,王通之流,他们虽然能够“勉焉以模言语” ,但是, 只是“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他这里所说 的文章,实际上也包含了诗歌,是他诗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欧阳修认为文章应该“切于世” 。他说: “ 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美 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 ” 13揭示 了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是“触事感物”的产物,具有美刺精神,是诗人哀乐喜怒之情 的抒发。他的不少诗歌都直接地涉及到了社会现实问题,例如长篇古体诗答杨辟喜雨 长句 ,通篇议论,指陈时弊,发抒政见。如“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军 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是以比岁屡登稔, 然而民室常虚空。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诗歌内容与其景祐三年所撰政 论文原弊相同,几乎每一诗句,都可以从文中找到注脚。他的食糟民 ,关心民 瘼,批评官员的腐败和冷漠,表达了强烈的义愤。 梅尧臣作为欧阳修在诗歌革新上的忠实伙伴,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也以教化讽谏为 己任,关注政治和现实。他的答裴送序意诗云: “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 篇。辞岁浅陋颇刻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 14其答 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有云: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 形象,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 ” 15对丧道的批判甚力。这两首诗的精神 13 宋欧阳修: 本末论 , 居士外集卷三。 14 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300 页。 15 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336 页。 第一章 高涨的士气与淑世情怀 9 都在于标榜诗歌的刺美之“道” ,更强调诗歌批判现实的作用。苏舜钦庆历四年(1044 年)因范仲淹的推荐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不久即被诬陷,削职为民。虽遭打击而 长期被废,但始终关怀现实,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批评“以藻丽为胜”的风气,认 为“诗之于时,盖亦大物”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诗歌复古运动的领导者,关心 的是如何用诗歌“因事激风”的精神来反映现实,改造所作皆言空的诗风,以及如何用 诗歌“自下而磨上”的美刺传统来干预现实,改造“人事极谀谄”的士风。在此思想的 指导下,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政治诗,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苏舜钦的庆州败等等。 这些理论表述和诗歌创作,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当时整个的政治、学术发展 紧密关联,也对宋代以后包括苏轼的诗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宋代诗学思想中的 一个重要方面。 二二 苏轼诗歌中的淑世情怀 苏轼 21 岁即得到欧阳修赏识,考取进士,是早达的人物。但是,由于一生处于新 旧两党斗争的夹缝中,不肯苟且,仕途充满了坎坷。他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极深,几乎是与生俱来而“奋力有当世志” ,他自称“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 心” ( 和柳子玉过陈绝粮 ) ,也很重视诗文的政治与现实关怀。他也曾流露出对人生的 空寞感,但一直无改坚持正确政见,从不见风使舵的政治品质,无改他的“齐物志”和 “救时心” 。陆游在放翁题跋卷四跋东坡帖中如此总结苏轼一生: “公不以一身 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所言极为贴切。苏轼继承和发扬了儒家 的“弘道”精神,抱着“舍我其谁”的态度,关注政治和现实。为国计民生发直言谠论, 充分表现出士大夫为正义、理想而不避风险的品格、气节,让人见出高尚的淑世情怀。 欧阳修的一身诤诤铁骨,为人为政贞正,谏议从不回隐,以学为文等可贵的品质,对苏 轼的熏染是相当深刻的,苏轼在这个方面,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脉相承,形成了北宋前 期诗学思想演变的主线。 (一)关怀时事与推尊杜甫 对现实和时代的关注是欧、苏一系诗学价值观的的核心之一,苏轼全面接受并发展 了欧阳修关于文道一致的观点,且在更高的视角层面上审查和昭示其精神内核。他把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10 “道”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文学的社会功用性上来。他说文学的要义就是“托事以讽,庶 几有补于国” 。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苏轼追忆道: 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 “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 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 ”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 十余篇示轼曰: “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 ”先生之诗文,皆 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 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16 苏洵批评“贵华而贱实”的社会风气,不满意于只求形式而丧失实际内容的诗文, 并对凫绎先生的诗文予以高度评价,这使年轻的苏轼感受颇深。苏轼进一步指出凫绎先 生的诗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有为而作” ,就像药石可以疗病,五谷可以疗饥一样, 对当代社会的弊端起到切实的疗效。对那些只将注意力集中在高谈空论,或雕琢修饰眩 人眼目者,苏轼都不以为然。和欧阳修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 “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的 反对前后对照,前后相承的脉络至为明显。他像欧阳修那样,声明“不为空言”,而且扎 扎实实地写了像骊山三绝句 、 新城道中二首 、 於潜女 、 雪夜独宿柏仙庵 、 续 丽人行 、 五禽言五首 、 送子由使契丹等等“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作品。 这种诗歌价值观念也同样体现在苏轼对诗歌史的认识上, 尤其是他对杜甫的极 力推崇上。杜甫的地位在宋代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由于宋初社会发展与价值观念 的局限,宋初诗人们的兴趣多在于山水林泉和闲适情趣,他们关注、模仿的也只是白居 易、贾岛、姚合、李商隐等,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杨亿甚至还讥杜甫为“村夫子”而颇为 不屑。这个时期,只有学习“白体”的王禹偁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怀抱和精神,并 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关怀。随着宋代儒学价值观的重新确立, 杜甫的价值开始逐步地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欧、苏一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苏轼对杜甫很推崇,在他的文章中三复致意。如: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17“杜子美在穷困之中,一饮 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 18在这些地方,苏轼的关注点正在于杜甫诗 歌中强烈的政治关怀,这种政治关怀,并不因地位的变化、环境的险恶而有丝毫衰减。 杜甫的这种精神,在苏轼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时时看到,体现在他一生的政治实践和诗歌 16 宋苏轼著,茅维注释: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2008 年,313 页。 17 宋苏轼著,茅维注释: 苏轼文集卷十王定国诗集序 ,中华书局,2008 年,318 页。 18 宋苏轼著,茅维注释: 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八,中华书局,2008 年,1513 页。 第一章 高涨的士气与淑世情怀 11 创作中,虽然随着政治地位和现实环境的变化,有程度和方式上的不同。 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苏轼的不少诗歌都关系到当世的社会政治、国计民生, 他时常在诗歌中议政议军、 指责时弊。 这种政治和时代关怀有时体现为强烈的政治态度, 如吴中田妇叹 :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把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镬稻随车归。 汗流肩赦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栖。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垄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19 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 ,直接针对新法而发,对朝廷的税收及征兵政策 提出批评,对百姓的困苦生活予以同情。 有时体现为一时的见闻和感受,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 复作中,就对百姓的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述: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敲栋。老农释来 叹,泪入饥肠痛。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携。 ” 20 有时则借古讽今,由历史而现实,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如荔枝叹 :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喉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鹊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筋酪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猜。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19 宋苏轼著,王文诰辑注: 苏轼诗集2 册,中华书局,1982 年,404 页。 20 宋苏轼著,王文诰辑注: 苏轼诗集3 册,中华书局,1982 年,713 页。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12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21 该诗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 ,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在品尝到甜美的荔枝之后, 不禁联想到历史上为皇家进贡荔枝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诗人揭露了帝王之家的穷奢极 欲和官吏的媚上取宠,深刻讽刺了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进贡制度。 “宫中美人一破颜, 惊尘溅血流千载。 ”寄慨遥深,对当权者不吸取历史教训痛心疾首。苏轼满怀忧国忧民 之心,对朝廷催缴贡茶与牡丹之事加以贬斥,甚至气愤地写道: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 生尤物为疮猜。 ”愤激之情跃然纸上。该诗有“史诗”之誉,把描写与议论、对历史的 批判与现实的揭露结合起来,写得跌宕起伏,沉郁顿挫。苏轼虽在政治上屡受打击,但 他忠于国家,心忧黎民百姓,关注社会现实,并在诗中提出政见,是其“有补于世”诗 学理论的具体实践。 不仅如此,以国事为念的苏轼对国家的边境安定、军事形势也极为关注,屡屡形诸 歌咏。元丰四年(1081)西夏犯边,宋将种谔等领兵抗敌,战败夏军,时苏轼贬居黄州, 闻讯喜不自禁,吟成闻捷诗,诗云: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柳絮春。 他的闻洮西捷报后两联说: 似闻指挥筑上都,已觉谈笑无西戎。放臣不见天颜喜,但觉草木回春容。 此时苏轼虽被流放黄州,仍念念不忘国事,抗敌捷报的流传,使他感到中原和 边城笼罩了阳春的氛围。足见诗人为胜利御敌、巩固疆防感到欣喜快慰。 (二)乌台诗案与“短处在好骂” 当然,苏轼诗歌的政治关怀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乌台诗案”前后的诗歌创作中, 这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诗与政治关系的最为经典的案例。元丰二年(1079) ,苏轼“徙 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 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 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 22这就是“乌台诗案” 。 21 宋苏轼著,王文诰辑注: 苏轼诗集7 册,中华书局,1982 年,2126 页。 22 元脱脱等: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中华书局,1977 年,10809 页。 第一章 高涨的士气与淑世情怀 13 引发乌台诗案的,是苏轼自徐州徙知湖州的谢表。在谢表中,苏轼说: “伏遇 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 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据此弹奏苏轼, 称其侮慢。宋朋九万乌台诗案所收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札子称苏轼: “陛下发钱 本以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课试群吏,则曰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 卤变桑田 ;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其它触物即事, 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 23时当变法,苏轼却屡屡以诗嘲讽,新党自然必欲除之 而后快,所以乌台诗案本是一场冤案,弹劾者引以为证的诗句,有些是断章取义。例如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原诗全文是: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 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据苏轼自己解释, “盖言弄潮之人为贪官中利 物,致其间有溺死者,故朝旨禁断” ,据此可知,下两句的意思本是承上而来,言如果 海神能够知道明主禁断弄潮之意,应该会将大海变成桑田。摘出后两句说是嘲讽“陛下 兴水利” ,无疑是莫须有的罪名。 然而,像“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讥刺青苗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 迩来三月食无盐”讥刺盐法,则是事实。黄庭坚称: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慎勿袭其轨也。 ” 24 陈师道后山诗话曰: “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 也。 ” 25避开党争不谈,苏轼诗歌爱议论时政,是无可讳言的。而在诗歌中评议朝政,关 注民生,恰恰是苏轼淑世情怀的体现。 苏轼诗歌中的讥刺,是有其渊源的。在他早期诗歌中,就有“蜀人衣食常苦艰, 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这样反映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 作品。熙宁变法期间,苏轼外放,对于新法的推行效果有更直观的认识,他对于新法的 态度也反映在诗歌里面。然而他并不是单纯的发议论,在诗歌里面,苏轼往往不直接说 新法的利弊,而是以人民生活揭示新法推行的后果。例如“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 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说青苗法对于百姓并无实际的利益,百姓 虽然得到青苗钱, 而来去花费又几乎将青苗钱耗尽, 乡村百姓本来就有一年两度夏秋税, “又数度请纳和预买钱” ,再加上青苗钱,百姓子弟一年中大半时间反而在城中度过, 23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 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 ,中华书局,1994 年,580 页。 24 宋黄庭坚: 答洪驹父书 , 黄庭坚全集卷十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474 页。 25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 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 年,306 页。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14 徒然学得城中口音而已。又如“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蔽甜。岂是闻韶解忘味, 迩来三月食无盐” ,老翁三月不知味,并不是像孔子闻韶那样, “三月不知肉味” , 却是因为没有盐,这样的表达,盐法的利弊自然让人一目了然。苏轼的此类诗歌,不是 简单的嘲讽, 而是有意境的诗, 对于时政的意见和对于民生的关注, 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宋史本传称“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这句话说明了苏 轼这类诗作产生的原因和写作的目的。苏轼在上神宗书中曾说: “惟当披露腹心,捐弃 肝脑,尽力所至,不知其它” 。在新法推行期间,这类逆耳之言自然不能进入皇帝的耳 朵,苏轼本人也因此外放,但是苏轼却并不由此噤声,而是希望通过这种“以诗托讽” 的方式,达到“有补于国”的目的。 苏轼因诗获咎, 乌台诗案对其影响是很大的。 他在狱中作诗, “柏台霜气夜凄凄, 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 累人” ,极其哀惨。出狱之后,他被贬黄州,数次表达不愿作文的愿望,在给友人的信 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 “某自得罪,不复作文,公所 知也。不惟笔砚荒废,实以多难畏人。 ”事实上,直至晚年,苏轼仍用诗歌来议论时政, 例如荔枝叹 ,就直斥“君不见武陵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 花” 。这些“好骂”的诗歌,表现了苏轼对于政治、民生的关怀,也是当时高涨的士风 的一种体现。南宋林光朝曾这样比较苏轼与黄庭坚的区别: “苏黄之别,犹丈夫、女子 之应接。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 ” 26黄庭坚称苏轼文章“短 处在好骂” ,其实“好骂”并非其短处,却正是苏诗的一个优点。 26 宋林光朝: 读韩柳苏黄集 , 全宋文卷四六五三,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37 页。 第二章 文化学术的演进与主体精神的高扬 15 第二章 文化学术的演进与主体精神的高扬 宋建国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文化事业成就显著,尊文士、建秘阁、征图书、 修撰四大书、兴科举,文学呈现出繁荣景象,人才辈出。经过宋初作家多方探索,针对 晚唐五代文风进行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宋仁宗庆历(1041-1048)前后,宋代学术呈 现出新的面貌。宋代学术的演进,成为宋代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重要方面,给予此时 期的诗学思想以深刻影响。而这一影响又通过欧阳修、苏轼的师弟子关系,在宋代文学 的“文统”体系中得到强化和发展。 一 庆历学风与诗风 (一)唐末五代时期价值观的紊乱 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上层更迭不断, “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 舍”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一再强调: “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 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