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铽配合物发光现象研究及有机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备.pdf_第1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铽配合物发光现象研究及有机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备.pdf_第2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铽配合物发光现象研究及有机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备.pdf_第3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铽配合物发光现象研究及有机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备.pdf_第4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铽配合物发光现象研究及有机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铽配合物发光现象研究及有机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 京 交 通 al 学 s ,国 d 卜 毕业 亏 仑万 吃 y5 8 6 4 7 0 摘要 稀土有机电 致发光材料由 于其特有的窄谱带发射、 高的内 量子效 率等优点使其成为 近年来电 致发光研究的 热点。 同时, 基于小分子材 料的电 致发光器件发展较快, 现在已 经实现了 商品化。 本工作正是围 绕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和小分子电致发光矩阵屏的制作两个方面进 行的。 ( 1 ) p v k 与 t b ( m - m b a ) , p h e n , 2 h , 0 混合体系的发光特性。 研究了 一种稀土配合 物电 致发光材料 t b ( m - m b a ) , p h e n , - mo 的 发光特性, 以这种配合物材料作为掺杂剂掺杂到p v k 中通过旋涂的方 法制作了不同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 i . 工 t o / p v k :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 p b d / l i f / a l ; i i . i t o / p v k :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 a l q / l i f / a l , 研究了 器件的 发光 性 能 通过改 变a i q 的 厚 度, 器 件1 1 得到了1 4 0 c d 加, 的亮度。 通过研究 试配合物与p v k 的 光致发光光谱发现, p v k 的发 射 光谱与试配合物的激发光谱有少量重叠, p v k与u配合物之间发生 f o r e s t e r 能量传递的 可能性不大。 同时发 现p v k 与钱配合物混合薄 膜 的激发光谱与 p v k的 激发光谱非常相似而与械配合物的激发光谱不 同, 因此可以得出械配合物的发光应该是来源于p v k 的激发态能量到 械配合物的能量传递。 ( 2 )小分子电 致发光矩阵屏的 制作。 制作了以a i q 为发光材料的6 4 x 6 4 点阵的有机矩阵发光屏,其 分辨 率为 每 毫 米1 条 线, 发光点的 面 积为: 0 . 6 5 x 0 . 6 5 m m 2 , 器件的 结 构:1 t o / c u p e / n p b / a i q / l i f / a l 。 我们己 经掌握了 器件的制备过程, 包括衬底的处理、 有机层及金属电极的蒸镀、 器件的封装、 外电 路的 设计与连接、 器件驱动等步骤。 制作的器件在小于l o v 的 工作电 压下 未经作者、 导师ia 意 勿全文 公布 北 京 交 吸 大 学 月 国 d 匕 j f i w kx 仑 5 弋 能清晰地显示一些简单的图像和数字。 同时制作了d c 厂b 掺杂到a n中作为发光层的红光电 致发光原型 器件, 其结构为: i t o / n p b / a i q . d c j t b / a i q / l i f / a i 。当改变d c j t b 掺 杂的 浓度, 红光的发光峰有移动和展宽, 同时 器件的效率和发光亮度 也有变化。 在不同的 掺杂 浓度下, 随电 流密 度的 增加。 c j t b 的发射光 谱的展宽的程度也不同。 这可能是由于d c j t b 浓度的增加而使其分子 间相互作用形成激发二聚体和激基复合物, 同时激发二聚体和激基复 合物会影响器件的发射光谱和发光效率。 关键词: 有机电 致发光,掺杂, 稀土配合物 北 京 交 通 al 学 ac 砚 d 廿 月 乒 皿 匕 食 仑 文 ab s t r a c t s i n c e o r g a n ic l ig h t e m i t t i n g d e v i c e s ( o l e d s ) b a s e d o n r a r e e a rt h c o m p l e x h a v e b e e n i n v e n t e d , m o r e e f f o r t s h a v e b e e n m a d e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b r i g h t n e s s a n d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d e v i c e s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i r s h a r p e m i s s i o n a n d h i g h i n n e r q u a n t u m e f f i c i e n c y .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o l e d s b a s e d o n s m a l l m o l e c u l a r i s v e ry f a s t , th e o r g a n i c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t ( o e l ) m a t r i x d i s p l a y h a s c o m e i n t o t h e m a r k e t . t h i s p a p e r m 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o n t h e e l e c t r o l u r n i n e s c e n t ( e l )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t e r b i u m c o m p le x a n d t h e f a b r i c a t i o n o f a n o e l m a t r ix d i s p l a y , a n d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r e s u l t s in t h i s p a p e r a s f o l l o w i n g : 1 . l u m i n e s c e n t p r o p e r t ie s o f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d o p e d i n t o p v k l a y e r a n e w o r g a n i c e l e c t r o lu m i n e s c e n t m a t e r i a l o f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t b ( m - m b a ) 3 p h e n 2 2 h 2 0 h a s b e e n s y n t h e s i z e d . t h e p l a n d e l p r o p e rt i e s o f t w o d if f e r e n t m u l t il a y e r d e v ic e s b a t h u t i l i z i n g t b ( m - m b a ) 3 p h e n 2 2 h 2 0 d i s p e r s e d p v k a s a l ig h t e m it ti n g l a y e r w e r e s t u d i e d . t w o k i n d s o f d e v i c e s w i t h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 : i . i t o / p vk.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 p b d / l i f / a l ; i i .i t o / p v k :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 a l q / l i f / a 1 h a v e b e e n f a b r i c a t e d , a n d th e h i g h e s t b r ig h tn e s s o f d e v ic e i i r e a c h e d l 4 0 c d / m 2 . t h e e x c i t a t io n s p e c t r a o f p v k a n d t h e i r m i x t u r e ( p v k d o p e d w i t h t e r b iu m c o m p l e x ) a r e m u c h a l i k e , a n d b o t h o f t h e m a r e d i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e x c i t a t i o n s p e c t r u m o f t h e t e r b i u m c o m p l e x . t h i s s h o w s th a t e m i s s i o n s o f t b 3 + io n s o r ig in a te f r o m t h e e x c it a t io n o f p v k . h o w e v e r , t h e o v e r l a p o f t h e p v k e m i s s i o n s p e c t r u m a n d t h e e x c i t a t i o n s p e c t ru m o f t h e t e r b iu m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毕 9 七 字 t 文 c o m p l e x i s v e ry l i t t l e . s o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f o r e s t e r e n e r g y t r a n s f e r p r o c e s s f r o m p v k t o t b ( m - m b a ) 3 p h e n 2 . 2 h 2 0 i n f i l m i s a l s o v e r y l i t t l e . 2 . f a b r i c a t i o n o f m a t r i x d i s p l a y a n o r g a n i c 6 4 x 6 4 p i x e l s m o n o c h r o m e d o t - m a tr i x d i s p l a y w i t h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 i t o / c u p c / n p b / a i o / l i f / a l h a s b e e n f a b r i c a t e d . t h e p i x e l s i z e in t h e d i s p l a y i s 0 .6 5 x 0 .6 5 =2 . a n d w e h a v e g r a s p e d t h e f a b r i c a tio n p r o c e d u r e o f t h e m a t r i x d i s p l a y , w h i c h a r e t h e p r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t o s u b s t r a t e , d e p o s it io n o f o r g a n i c a n d c a t h o d e l a y e r s ,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d e v ic e , c o n n e c t i o n o f o u t e r c i r c u i t , e t c . t h e d e v i c e c a n d i s p l a y s i m p l e g r a p h u n d e r t h e d r iv in g v o l t a g e b e l o w 1 0 v o l t . an d a r e d e mi s s i o n o l e d w i t h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 i t o / n p b / a i q :d c i t b / a i q / l i f / a l h a s b e e n f a b r i c a t e d . we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d o p i n g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d c t t b h a s a n e f f e c t o n t h e e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t h e d e v i c e . t h e re a s o n i s t h a t t h e e x c i m e r a n d e x c i p l e x f o r m e d i n t h e e m i t t i n g l a y e r h a v e a n e f f e c t o n t h e e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 k e y w o r d s : e l e c t ro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d o p a n t , r a re e a r t h c o m p l e x 北 京 交 通 大 理 哄 簇 眨士 a 卜9 七i 2文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引 言 2 1 世纪是以 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其显著特点是信息 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大容量信息传输、 超快信息处理、 超高密度信息 存储和高分辨率的信息显示已经成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 和 目 标。 信息化对信息显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的社会需求同 时也促进了信息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 阴极射线管, 液晶, 等离子体, 电致发光等显示技术都在不断被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 需求。 阴极射线显像管 ( c r t ) 技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 c r t 显示技术在家用电 视、电 脑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 是, 由 于c r t 显像管本身的 体积大、电 压高、功耗大以 及难以 制备出 大面积显示器等缺点, 使之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显示器越来越高的 要 求。 目 前, 液晶显示技术是最成熟的平板显示技术之一。 它在笔记本 电脑及手机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虽然“ 有源” 液晶显示器经过多 年的 发展, 较好的克服了显示视角过小的缺点, 但是其与 c r t技术 相比仍有差距。 液晶显示器的响应速度慢、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 不 能用于低温和震动环境等) 、难以 制备大面积显示器件,液晶本身固 有的这些缺点,决定了它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等离子体显示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平板显示技术, 虽 然它己 经实现了 彩色化, 但是其亮度低、 功耗大、 不能制备出高清晰 北 京 弓 9l 通 大 学 不 班创 七 率 j 七r 文 度的显示器件, 因此其只有在大屏幕显示上有发展前途。 无机薄膜电 致发光器件虽然几乎具备了理想显示器件的所有要求, 但其存在的问 题是驱动电 压偏高 ( 大于 1 5 0 v ) 和难于实现蓝色发光。蓝光实现还 在实验阶段, 近年来这方面研究虽然有所进展, 但距离实用化、 产品 化还有一段距离n - 1 有机电致发光是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并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型 平板显示技术。 国内 外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和研究所加入到有机电 致发 光的 研究中, 并且 1 9 9 7年日 本先锋公司己 经有单色有机电 致发光显 示器投入市场。 有机电 致发光在国外许多公司( 三星, 柯达, 飞利浦, 先锋等)己经实现了全彩色显示。2 0 0 2 年1 1 月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 司也研制成功了国内 第一块彩色显示屏。 有机电 致发光与其它显示技 术相比 有许多优点: 如发光颜色丰富, 可以 获得可见区的任意一种颜 色的高亮度发光;制备工艺简单;响应速度快 卜1 v s ,是液晶显示 器的1 0 0 0 倍) ; 对比 度高,最大亮度大于1 0 0 , 0 0 0 c d / m z ; 驱动电 压 低、 功耗小, 发光效率高 ( 2 1 inn/w, g r e e n ) 。并且还可以 把有机电 致 发光器件做在柔性衬底上, 做成弯曲 的显示器件, 这会给人们的生活 和信息显示带来全新的理念。 正因为存在以 上这些优点, 近年来有机电 致发光已 经成为人们研 究的热点 18 - 1 4 1 。当 然 有机电 致发光本身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例如寿 命比 较短、 红光的 色纯度不够等问 题, 但是 人们正采取各种方法加以 改进和克服。 北 vc 交通 大月 卜 石 口 d 匕 毕 业 论另 叹 第二 节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 研究进展 1 9 5 3 年, a . b e r n a n o s e 等人在蕙单晶片的两侧加4 0 0 v的直 流电 压时观察到了发光现象1 5 ,1 6 , 这是关于有机电致发光 ( e l )的最早报 道。但由于蕙单晶 厚度太大,达到 1 02 0 il m , 所以器件的驱动电压 较高。 1 9 6 5 年, w. h e l fr i c h 等人也 获得了 慈单晶的电 致发光。 到了七 十年代, 单晶 方面 的 工作积累促进了 有机电 致发光 材料的 研究。 1 9 7 0 年, d . f . w h a m s 等人在l 0 0 v驱动电压下得到了量子效率达5 % 的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但由 于他们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大都是蕙、 丫 吮 吩啼等几种有机单晶, 所以难以获得大面积及低驱动电压的发光, 且 器件效率极低。 1 9 8 2 年, p . s . v i n c e t t 等人采用真空热蒸镀的 方法把 葱单晶 制成5 0 n m厚的 有机薄膜, 并蒸镀半 透明 金属膜作为电 极而制 成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在较低的直流电压下得到了明亮的发光 (17 ,1 8 .1 9 1 。 虽然有机e l 器件的 工作电 压降到了3 0 v , 但由 于薄 膜的质量 差,电 子注入效率 低, 缺乏稳定的电 极材料等原因, 制成的 有机 e l 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仅为0 .0 3 % 0 .0 6 %,并在工作时容易击穿。总之, 早期的 基于慈、丫 吮, 吩臻等有机晶 体材料的e l 研究没有引 起人 们 的太多重视。 1 9 8 7 年, c . w . t a n g 及 其 合 作 者 首 次 将t p d 作为 空 穴 传 输 层 、 把具有电 子传输能力的8 -基哇琳铝 ( a i q ) 作为电 子传输层和发光 层, 制备了 双层结构 有机电 致发光 器件。 器件的驱 动电 压降至l o v以 下、 发 光 亮 度 超 过了1 0 0 0 c d /m 、 发 光 效 率 约 为1 .5 1 m / w, 电 致 发 光 ( e l )的 量子 产额约为 1 %( 光予电 子) 。 这一结果使得人们看到有 机电 致发光器 件具 有巨 大潜在应用前景,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 研究 进 入了 一个快速发 展阶段。 随后, 他们又研究了 掺杂有机薄膜电 致发光, a 匕 另 七交 j 厄a 学 s ,颐 户 士声 卜 j 匕 令 仑, 二 使用的是掺杂染料d c m1 和d c m 2 , 不仅提高了 发光效率, 而且改 变了发光颜色, 使器件从a i q绿色本征发光变为黄色发光, 掺杂香豆 素c 5 4 0得到了蓝一绿发光,从而为制备多色有机e l器件提供了一 条有效途径。 1 9 8 8 年, 日本九州大学的c . a d a c h i l2 0 i等人又提出了夹层式的多 层结构有机e l 器件模式,在发光层和正负电极之间分别加入空穴传 输层和电 子传输层, 使器件的性能进一步改善, 有机材料和电 极材料 的选择范围大大加宽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 有机e l 器件在发光亮度、 发 光效 率和 工 作寿 命 等方 面都取 得了 突 破 性进展 2 2,2 3,2a 于 。 1 9 8 8 年, f o r r e s t 等人来用基质掺杂的办法有效的利用了三重态发光, 打破了单 重态的发光受1 / 4 限制的瓶颈,使得发光亮度有巨 大的 提高。 在红色 磷光染料p t o e p 掺杂基质a i q体系中, 发现a i q到p to e p 之间能 量 传递效率达到9 0 % a , 得到的外量子效率达4 % 。 接着, 他们用c b p / l r ( p p y ) 3 掺杂体系获得8 % 和3 1 h n / w的 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 2 0 0 1 年, 他 们 用d c m /i r ( p p y ) 3 / c b p 体 系 并 结 合 多 层 结 构器 件的 优点 , 又获得外量子效率为9 % 的高效率器件25 l 。 日 本的m . i k a i 等人12 6 1在三 重态发光基础七 利用阻挡层方法限制激子扩散, 制得的掺杂有机电 致 发 光 器 件 外 量 子 效 率 可 达1 9 .2 % ( 7 2 1 m / w , 7 3 .o c d /a , 0 .5 5 m a / c m 2 , 4 0 1 .3 c d / m 2 , 3 .5 2 v ) 即 使 在电 流密 度为1 0 - 2 fta / c m 2 条件 下, 量 子 效 率仍 在1 5 % 以 上“ 0 0 0 c d / c m 2 - 1 2 0 0 0 c d / c m 2 ) . 在研究小分子电 致发光器件过程中, 聚合物电 致发光器件的 研究 也得到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1 9 9 0 年, 英国 剑桥大学的r . h . f r i e n d 小 组在n a t u r e 杂志上首次报道了共辘聚合物p p v也能实现电致发光的 消息 12 7 1 。 但是, p p v具有不可溶解性,加工性受到限制,并且利用 a l 作阴极, 它的 量子效率相当 低 ( 内 量子效率0 .0 1 % ) 。 此后, a . 7 .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祠 目 月士 月 p i v j 匕 z 仑 万 匕 h e e g e r 研究小 组 采用具 有可 溶性p p v衍生 物 ( m e h - p p v ) 制成了 发 桔黄 色 光的 共 辘 聚 合 物电 致发 光 器 件 128 ;3 9 1 。 接 着, a . j . h e e g e : 研 究小 组又研制出了 柔性衬底上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 ( p l e d ) , 这种器件 可以 卷曲 和折叠而不影响发光。 低功函数电极c a 的使用,使得单层 聚合物电 致发光器件的 量子效率也获得很大提高。 提高聚合物量子效 率通常也采用共聚物发光材料或多层异质结结构的方法。 聚荀系列 ( p f ) 的发展, 更使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亮度 得到极大提高。 提高发光材料的纯度是提高聚合物发光器件效率的关 键, 要把金 属和重原 子( 或基团) 控制在几个p p m是 很困 难的。 d o w 公司 采 用s u z u k i p o l y m e r iz a ti o n 方 法 合 成p f 系 列的 聚 合 物, 实 现 很宽 范围的高分子量( 5 0 ,0 0 0 - 6 0 ,0 0 0 d a ) 、 低分散系数( 小于2 ) 和相当高 的纯度, p f系列的发光性能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聚药 ( p f )系列 制备的 聚合物发光器件达到1 6 1 m / we 1 9 9 9 年, r . h . f r i e n d 等人 报导 了外 制 备的 绿 光发 光 器 件 在6 v时, 亮度 超过了1 0 ,0 0 0 c d t m , 功 率 效率达到2 2 1 m f w,是一高性能的器件。p f 系列表现出 来的高效率、 高亮度、 很高玻璃化温度、高载流子迁移率 ( 3 x 1 0 74 一1 x 1 0 -s c m 勺 ( v s ) ) 、 通过剪裁实 现红、 蓝、绿三种颜色等优点, 较其它 体系的聚合物发光材料更全面,因此, p f系列聚合物的发光 特性研 究也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13 0 _ 3 3 1 . 在过去的十年中, 其它系列的 聚合物 发光 材料也得到广泛的 研究, 如聚唾吩系列、 聚苯系列、 聚毗淀系列 等3 4 .3 5 1 但是, 前面提到的 聚合物发光器件的 研究还主要是 利用单重态发 光, 事实上, 聚合物发光跟小分子一样存在着利用三重态发光来提高 量子 效 率 和 亮 度 的 诱 人 前 景。 把 含 有p t - p o r p h y r i n 的 磷 光 染 料 掺入 聚 合物材料中己经成功地实现了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的发光 北 京 交城 大 学 书 成 钊 七 a 卜 业 x 仑 文 3 6 ,3 7 ,3 8 。 不过, 在掺杂磷光染料的 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亮度 有 很 大 提 高的 同 时, 器 件 稳定 性 却 是 一 个急 需 提高 的 参 数。 丫y a n g 等人报道了利用p t 染料掺入p v k中以减少电子聚集方法使体系的发 光寿命从1 .2 小时提到4 5 小时。 总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聚合物电 致发光器件的亮度、 发光效 率、 稳定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目 前,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 瞬态电 致 发 光亮 度可 达1 0 6 c d / rn 。 也 可以 得到高 分辨率的 聚合 物 发光 器 件。 3 0 0 c d h n 2 条件 下 可连 续工作1 0 0 0 0 小时以 上的 聚 合 物发 光器 件 也可以 轻松获得。 利用有源或无源寻址驱动的聚合物显示样品都己经 问 世。由 此可见, 聚合物电致发光显示所表现出来的巨 大商业价值不 久将会实现。 第三节 有机电 致发光基本原理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是载流子双注入型发光器件, 电 子和空穴在外 电 场的 作用下克服界面势垒而注入、 迁移、 复合而发光。 有机电 致发 光的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步聚: 载流子的注入 ( 电子和空穴分别从 阴极和阳 极注入) ; 载流子传输( 注入的电 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 传输) : 载流子复合与激子的形成 ( 迁移的电 子和空穴相遇复合形成激子) ; 激子衰减而发光。 1 .载流子注入 在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中,由于有机分子与正负两极的能级不匹 配, 存在能级差, 导致有机分子和电极之间形成界面势垒。 因此,电 北 京 xa 吸 大 学 燕 反d - 毕 业 论 文 子 和空 穴 的 注 入 需 要 克 服界 面 势 垒a e , 和a e , , 才能 进 入发 光 层。 不 难看出, 通过调节有机分子和电极间的势垒高度, 可以调节载流子注 入, 而改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电 特性, 如发光效率和驱动电压等。 va c u u m e a 中a 1 lumo 沪 一一一 homo i to有机分子 图1 - 1 单层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能级图 关于载流子注入机制,目 前有两种理论: 隧道贯穿及热电 子发射 13 9 - 4 9 1 。 载流子注入效率决定于界面势垒的高低及界面层间电 荷的积 累。 f o w l e r - n o r d h e i m模型可以很好地用隧道贯穿理论解释载流子的 注入 特性!5 0 - 5 2 1 , 它需要高的电 场强度使势垒变薄。 如何实施载流子的 有效注入同时降低器件驱动电压, 是实现有机电致发光的关键。 因此 在选取有机发光材料的同时, 还要选择与之匹配的正负电 极材料, 正 极材料的 功函 数 越高 越好, 负极材料的功函 数越低越好。 低功函 数的 金属, 特别是活泼金属和高功函数的阳极材料, 可以分别降低电子和 北 京 交 通 月大 学 不 反 士 月 卜 s 匕 币 仑文 空穴注入势垒,从而降低所需的电 场强度,即工作电压。 由 于按f o w l e r - n o r d h e i m模型计算出 的电 流密度比 实际测量值高 几个数量级, 提出了空间电荷限制机制。 由于有机材料电荷迁移率低, 导致电荷在薄膜中 聚集形成空间电 荷区, 从而降 低了电极和有机层界 面处电场强度, 阻止载流子的进一步注入。 可见, 提高载流子的注入, 必须着眼于提高有机分子材料载流子迁移率。 在发光层两侧引入载流 子迁移率较高的传输层 ( 电 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 是克服空间电 荷 限制电流的很好方法。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不但取决于载流子的注入效率, 还 取决于注入的电 子和空穴是否平衡。 为实现注入平衡, 要求两种载流 子以同样的速率进行注入, 即发光层和正负电 极之间形成的势垒高度 相等, 而且运动的速度相近。否则,导致一种载流子注入流量多, 另 一种流量少。 这种情况下, 不但载流子复合几率小, 而且其复合不是 发生在发光中心区域, 而是偏向电极一侧。 事实上, 对于有机材料来 说, 难以实现电子和空穴从两极的等速率注入, 因为有机材料的禁带 宽度较大, 很难同时 使低功函数的金属电 极和高功函 数的阳极与有机 材料的 导 带 和 价 带 相匹 配, 即a e 。 和“内 同 时 等 于 零 或 相 等。 同 时 , 电子及空穴的迁移率也不同, 一般来说, 空穴 注入相对容易, 而电 子 注入却较困难。 为解决载流子注入不平衡问题通常在金属电极与发光 层之间引入电子亲和势和离化势都较大的电 子传输层或者在发光层 与阳极之间引入电 子亲和势和离化势都较小的空穴传输层来调节电 子与空穴的注入平衡, 有时通过加入空穴注入层来达到此目的. 2 .载流子传输 在外电 场作用下载流子传输就是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分别向正极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a 负.士毕 业 论 文 和负极迁移。 载流子的迁移可能发生三种情况: ( 1 ) 两种载流子相遇; ( 2 ) 两种载流子不相遇;( 3 )载流子被杂质或缺陷俘获而失活。只 有正负载流子相遇才有可能发生辐射失活而发光。 载流子传输性能的 好坏取决于有机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 相对于 无机半导体材料来说,有机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一般都在 1 0 -8 - - 1 0 0 c m 2 / ( v s ) 量 级。 显 然, 低 载 流 子 迁 移 率 不 利 于 载 流 子 在 有 机材料内的有效传输。 然而,由 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的是薄膜结 构, 通常在 低电 压 下 就 可 在发光 层内 产生1 0 1 - 1 0 6 v / c m的 高电 场, 在 高电场作用下, 载流子在有机分子内的传输基本不成问题。 载流子迁移率的 测量是一个关键的物理问题。 一般采取飞行时间 法 ( t im e o f fl i g h t ) 和 表 面电 荷衰减法。由 于 有机材 料的 合 成方 法不 同,结构缺陷不一样, 加之合成方法本身的 局限性,对于同类材料, 如p p v , 其测量结果相差较大。 因此, 如何建立准确的 物理方法是研 究有机材料传输特性的关键问题。 采用不同电 压和脉冲条件下, 测量 器件的发光延迟时间是测量载流子迁移率随电 压变化的理想方法。 通常用三个模型来描述有机材料的电导:能带模型,隧穿模型, 跳跃模型。 在能带模型中 通常要采用三个假设: 1 . 利用周期势中的单 电子一 单电 子近似; z . 忽略原子的多重结构; 3将电 子一 晶格相互作用 当 作 微 扰 处 理 。 i o f f e 曾 指 出 , 对 于 载 流 子 迁 移 率 小 于1 0 0 c m x / ( v s ) 以及载流子自由程小于热电子波长的材料,电子一 晶格作用强,与假 设3 违背, 因 此不宜用能带模型来描述这些材料。 大多数有机材料的 载流子迁移率低, 不适用能带模型来描述. 但是它能合理地解释很多 重要的 输运现象, 如 有机晶 体中电 导率和迁移率的 各向 异性, 迁移率 的负温度关系以 及反 常霍耳效应等。 x 分子轨 道中的电 子被激发到 较 高的能级时, 就能隧穿势垒进入一个临近分子的未占据态。 在高电场 北 京 交 3 1 胜 大 * -n 区 创 匕招 卜 x 匕 全 仑多 忆 下, 处在激发态的电 子隧穿到邻近分子的几率通常比 返回到基态的几 率大, 如果激发态电 子处于三线态, 则隧穿的几率就更大。 但隧穿模 型不能解释迁移率的负温度关系及电子和空穴迁移率之间的差异。 跳 跃模型是指一个激发态电子凭借跳过势垒而从一个分子运动到另一 个分子,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氧化一 还原链的传播,即把分立的分子或 其中的某基f看作载流子跳跃的格位, 当一个分子其中的某基团从邻 近的 某个分子或其中的 某基团得到一个电 子而被还原为中性时相当 于空穴从这个格位跳到另一个格位。 同样, 当 这个分子或其中的某个 基团将一个电子给予邻近的某个分子或其中的某个基团而被氧化成 为中 性分子时, 即 相当 于电 子从一个格位跳到另一个格位。 对载流子 迁 移 率 低 于l c m 2 l ty s , 电 子 与 声 子 相 互 作 用 较 强 的 有 机 材 料 , 大 多选用此模型。 3 . 激子的 产生与复合 有机分子可以 通过多种形式吸收能量而处于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 的有机分子又可以 通过多种形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 其中激子跃迁 是激发态分子释放能 量返回 基态的 最主要过程。 激子又分为单线态激 子和三线态激子。当形成激子的电 子一 空穴对的自 旋方向 相反, 跃迁 是允许的,称为单线态激子。当形成激子的电子 空穴对的自 旋方向 相同, 跃迁是禁戒的, 称为三线态激子。 图1 - 2 表示了 有机分子在光吸收和光激发下的 各种跃迁过程。 当 光激发或电注入后, 电 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某个激发单线 态,经过振动能级驰豫到最低激发单线态 ( s 1 ) ,最后由s , 态回到基 态s o , 此时跃迁产生荧光发射。 通常, 荃态只有单线态, 只 有激发态 才有单线态和三线态之分。 单 线态激子可以 通过系间窜跃等方式成为 三线态激子。 激子并不能全部以 发光的形式复合, 总 有一部分激子通 幼 匕 戈 友 交 通 大 学 v 眨 月 卜 毕 业 全 仑文 过无辐射衰减, 发光的 量子效率取决于激子辐射复合的 几率与激子产 生的几率之比。 些 q一 卜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呷一俨-,一 图1 - 2有机分子发光能级示意图 激发过 程, 振动能 级 的褪激发, 内 转换, 荧光, 无 辐射跃迁, 系间窜 越, 磷光, 无辐射跃 迁, s 单线态, t 三线态。 对 于 荧 光 材 料, 在光 激 发 下, 激发 态电 子自 旋 状 态与 其 基 态 相比 , 改变的几率很小, 所以 可以认为, 光激发时所形成的激子均为单线态 激子。 在电致发光时,由于电子和空穴是从电极注入的, 其自 旋方向 是随机的, 若考虑到单线态激子和三 线态激子的形成截面相等, 则 形 成单线态激子的几率为总激子数的四 分之一。 如果再考虑到 三线态激 子相互作用转变为 单线态激子, 电 致发光效率的理论值就是光致发 光 效率的2 5 % 多一点。 因此, 长时间以 来,电 致发光效率的1 / 4 限 制成 为提高发光效率的瓶颈。但在1 9 9 8 年, f o r r e s t 小组把红色磷光染料 北 京 交 通 大 理 p- a 峨 d t 毕 j 匕 考 仑 弓 忆 p t o e p掺杂到基质材料a i q中, 实 现了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 磷光发 射。 使这种发光效率1 / 4 限制被打破,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 和亮度得到很大提高。 第四节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材料 1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一个基本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把有机薄层 ( 总的厚度小于 0 .2 fa n ) 加 在 两 个电 极 之间 。 图1 - 3 是 有 机电 致 发 光 器 件的 单 层 结 构 和多层结构。 金属电极 有机发光层( 电 子 传输特性) 空穴传输层 阳极 ( r r o) 金属电极 电子传输层 有机发光层( 空穴 传输特性) 阳极 ( r r o) 金属电极 电子传输层 有机发光层 空穴传输层 阳极 ( r r o) s h - a型s h - b型 d h型 图1 一三种典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单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 特点是制备的工艺简单, 但由于 单层结构器件的载流子 注入不平衡且不同 载流子的迁移率不同, 使发 光区域靠近电极, 容易发生荧光淬灭。 多层结构的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 通过选择不同的载流子传输材料及注入层材料,可以实现能级匹配, 使器件的性能得到优化。 使用双层或多层结构的器件可以 更好的调节 北 京 交 通 大 理 六 有 吸 t 毕 y 匕 七 仑 文 两种载流子的注入, 提高 两种载流子的复合效率, 同时也使发光材料 的选择更加灵活。 2 .有机电 致发光材料选择 有机分子的载流子传输特性和发光性质直接影响到有机电致发 光器件的性能。 好的 载流子传输特性及高效率的发光材料能够制作出 性能优越的电致发光器件。 通常, 载流子传输材料除了具备良 好的成 膜 性 及热 稳 定 性以 外, 同 时 还应 该 有 较高 的 玻 璃 化 温 度t b ; 较好的 载 流子传输特性且不容易与其它材料形成激基复合物; 材料的离化能和 电子亲和势要与电极及发光层的能级相匹配, 使有利于载流子从电极 注入并阻挡另一种载流子从发光层流出。 大部分有机材料的电子和空 穴的 迁 移率 在1 0 8 - 1 0 2 c m 2 / (v s ) 的 范围 内 。 在 有 机 材 料中 , 电 子 的 迁 移率一般要比空穴的迁移率低几个数量级。 芳香胺是目 前最常用的空穴传输材料,其代表材料 t p d的空穴 迁 移 率 达1 0 -3 c m 2 / ( v 司 , 但 是,d 的 玻 璃 化 温 度( 几) 比 较 低( 6 5 0c ) , 热 稳定 性比 较 差。 1 9 %年s . a . v a n s l y k e 用 较 高 玻 璃 化 温度( t 8 = 9 5 0c ) 的空穴传输材料n p b较大的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后来人们 又发现了 其它类型的 空穴 传输材料, 比 如: t t b n d , p p d , b f a - 1 t , t d a b , t d a p b , s p i r o - 2 等5 3 ,5 4 ,5 5 ,其分子结构如图1 - 4 0 北 京 交 通 大 坦 六 nd ca 卜 j 匕 论 岁 t t t r n d (t g 1 4 2 0 g , h o m o s m e v ) p p p ( t it 1 4 6 t, h o mo 5 . 2 2 e v ) 工 . .丈 ) 介 9 - 2 图1 - 4几种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图 电子传输材料一般需要较强的 接收电子的能力, 即要有较高的电 子亲和势。日 前有机电致发光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子传输材料仍是 a i q , 这是因为a 1 4容易合成和提纯, 分子结构避免了 激基复合物的 形成, 并且热蒸发形成薄膜比较均匀。 另一种广泛使用的电 子传输层 材料是p b d , 由 于其具有较大的 离化能, 所以 常用它来做空穴阻 挡层。 其它 的 如b e p p 2 , t p b i , p y p y s p y p y i“ 一 , i等 也 都 被实 验 证明 是 很 好的 电子传输材料, 其分子结构如图1 - 5 . 北 京 交通 大 学 st 巨 . 七a 卜y 七论文 挤w4,0-6rem tf$i n 白 行行$ 竹 图1 - 5几种电 子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图 发光材料的性质对器件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地选择发 光材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寿命。 按照材料的分子 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 将电 致发 光材料分为: 小分子发光材料、 稀土配 合物发光材料、 聚合物发光材料。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是目 前发展最 成熟的 一 类材料, 有机小分子发光效率高且容易提纯, 并且一般可以 用热蒸发的方法蒸镀成膜。 但这类材料的发光谱线较宽; 热稳定性差; 易结晶。 稀土配合物 材料的发光谱线窄, 色纯度高, 但这类材料的稳 定性差、 容易分解。 聚合物材料具有良 好的 成膜性和热稳定性, 一般 通过旋涂的方法成膜, 但这类材料合成复杂且不易提纯。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ax fi j p y 贻 宝 仑岁 c 第五节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在有机电致发光中, 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目 标, 同时也是目 前研究的热点。由 于全彩色显示的需要, 人们也在寻 求一些色纯度高的红、绿、蓝三基色的单色发光材料。 稀土配合物材料具有窄谱带发光光谱( 半宽4 - $ r m ) ,其中试离子 的发射是标准绿色, 如果能以 锨配合物为发光层得到高效窄谱带的单 色有机电 致发光, 那将为实现全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提供了一条途 径。 本论文的一项工作是合成了一种新的具有很强的荧光发射的稀土 锨配合物材料, 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并将其作为发光材料掺杂在导 电 聚合物p v k 中作为发光层制作了电 致发光器件, 测试了器件的电致 发光性质, 同时讨论了锹配合物掺杂在导电聚合物p v k 中的发光过程 及发光机理。 小分子发光材料是目 前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类材料, 用有机小分子 制作的电 致发光器件目 前已 经到达实用化的阶段。 本论文的一部分工 作是利用a n作为发光材料制作了 有机矩阵 显示屏, 掌握了 其制作流 程, 包括衬底的预处理、 光刻、 有机层及电 极的蒸镀、 外电路的连接、 器件的驱动等过程。 器件的基本结构为i t o / c u p e / n p b / a i q / l i f / a l a 同时 利用染料d c j t b 掺杂在a i q 中制作了红光原型器件, 其结构: i t o / n p b / a l q : d c j t b / a i q / l i f / a 1 ,讨论了不同d c j t b 的掺杂浓度对 器件电致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