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是桂海虞衡志一书。桂海虞衡志是南宋范成大所作。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著作颇丰,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 口的诗篇还有数量不菲的博物学学术著作,记载了他使北、入桂、出蜀时沿路 的所见所闻,描绘了各地的山川形胜,风物土宜,社会风情,人民生活。本论文 研究的就是他的博物学著作之一桂海虞衡志。论文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范成大生平及其博物学著作。对范成大生平作一简要介绍,列举其博物 学著作并分析宋代博物学著作产生背景。 二、挂海虞衡志成书年代及版本。桂海虞衡志具体刊刻时间不详, 但可能在南耒时就有刻本。本章着重考订版本及卷数,并介绍其重要版本。 三、桂海虞衡志共1 3 篇,本论文从四方面进行论述:1 、地理地质即志 岩洞篇。志岩洞共记载岩洞山峰2 6 处,本论文对其中重要的9 处从文献角 度对照考证,作详细论述:2 、动植物学,包括志花、志果、志草木、志 禽、志兽、志虫鱼等六篇。通过考证,揭示南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动物养 殖、植物栽培技术水平;3 、手工技艺,包括志香、志酒、志金石、志 嚣等四篇,从对照研究中,揭示南宋时酿酒,制香、纺织、矿物冶炼等技术; 4 、民族风俗,包括志蛮、杂志二篇,对西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建筑、 服饰等作研究。 结语桂海虞衡志的历史评价及对后世影响。 关键词桂海虞衡惑博物学内容评价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c l ei s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a b o u tt h eb o o ko fg u i h a i y u h e n g z h i t h ea u t h o r o ft h i sb o o kw a sf a n c h e n g d a f a nh a dw o nu n i v e r s a lp r a i s ei np o e t r y , a n dh eh a d w r i t t e nal o to fl e a r n i n gs c i e n c ei i t e r a t u r e so rn a t u r a ih i s t o r y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im a d e c e r t a i no ft h eb o o k sb e i n ga g e ,t r i m m e dt h ek i n g so fv e r s i o n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 c o n t e n t sa n dg a v es y s t e m i ca n di m p e r s o n a lj u d g eo ft h i sb o o k t h i sa r t i c l ei sm a d eu p o ff i v ep a r t s : 1 、a l lf a n sl i f ea n dh i sl i t e r a t u r e so fn a t u r a lh i s t o r y 2 、t h eb o o k sb e i n ga g ea n dv e r s i o no ft h eb o o k 3 、c o n t e n t so ft h eb o o k t h i r t e e nc h a p t e r sa r ei nt h eb o o k o n ei sa b o u tt h e g e o g r a p h y a n dg e o l o g y ;o n ei sa b o u tt h ez o o l o g ya n db o t a n y ;o n ei sa b o u tt h es k i l l o fm a n u a lw o r k ;o n ei sa b o u tt h ec u s t o m so fp e o p l e k e y w o r d s :g u i h a i y u h e n g z h i n a t u r a lh i s t o r yc o n t e n te v a l u a t i o n 冱墓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刘永翔 缸技 并聊天若雾呵 主席 萼棍 赢技 为编巧轰乞 昊主 岛 研允乞 歹扛唧翩叼扼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至墨丝日期:型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 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 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 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 鼍竺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万畚扮 导师签名: 谚烙 1 l 月i j舀 范成大是我国南朱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他在文学上 主要成就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范成大一生著作甚丰,人称其“天资俊明,辅以博 学,文章瞻丽清逸,自成一家。尤工诗,大篇短章,传播四方”。因此,人们所 熟知的,是诗人范成大、文学家范成大,所以历来研究范成大诗词文章的论著铺 天盖地。但人们不知道范成大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作为学者的范成大,他有 数量不菲的博物学学术著作,记载了他使北、入桂、出蜀时沿路的所见所闻,描 绘了各地的山川形胜,风物土宜,社会风情,人民生活。而古今中外研究范成大 学术成就的论著风毛麟角,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兴 盛发展,入们逐渐认识到这些文献巨大的史料价值。当我们历览这些博物学著作 时,就越来越认识到:作为学者的范成大,其成就丝毫不亚于诗人的范成大、 文学家的范成大。以往对范成大博物学著作研究的薄弱,既是一种遗憾,但也是 我们后人研究的一份幸运。本论文即是向大家介绍范成大的博物学著作,并对他 的博物学主要著作桂海虞衡志进行初步的研究,揭示它的文献价值与科学成 就,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学者范成大。 2 第一章范成大与他的博物学著作 第一节范成大的时代及生平 范成大( 1 1 2 6 1 1 9 3 ) ,宇至能,一作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吴郡( 今江苏 苏州) 人。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卒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九月,历南宋高 宗、孝宗、光宗三朝。范成大所处的时代正是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徽、钦二帝 被俘,宋高宗建都临安,向金王朝以叔侄相称,岁纳二十万银、绢,不断求和以 偏安于华南的时期。 范成大父雾,字伯达,宣和六年( 1 1 2 4 ) 进士南渡后宫至秘书郎,颇有 文名。母亲是北宋名臣蔡襄的孙女、宰相文彦博的外孙女,她对青少年时的范成 大接受文化教养有着良好的影响。范成大自幼聪慧,“年十二,遍读经史。十四, 能文词”1 。但不幸的是,他尚未成年时父母便相继病故。曾隐居昆山的一个禅 寺里,读书吟咏,度过十年光阴。后经父亲挚友王褒以先君遗志劝说,他才在绍 兴二十四年( 1 1 5 4 ) 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的仕宦生涯。 绍兴二十五年( 1 1 5 5 ) ,范成大被派往徽州任司户参军,历任三任州官。绍 兴三十二年( 1 1 6 2 ) 春天,范成大离开徽州来到京城杭州,入监行在太平惠民和 济局。孝宗隆兴元年( 1 1 6 3 ) 四月,他由圣政所检讨官历任枢密院编修、秘书省 j 下字、校书郎。升至著作佐郎。乾道二年( 1 1 6 6 ) 由史馆的职务转入政务机构, 除吏部员外郎。乾道四年( 1 1 6 8 ) 起知处州( 今浙江丽水) 。乾道五年( 1 1 6 9 ) 任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殷说书、国史院编修,后来又擢起居舍人兼侍讲,实录院 检讨。乾道六年( 1 1 7 0 ) ,以起居郎借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 由于使金有功,回国后迁官中书舍人。七年。由于阻绕孝宗任用外戚张说签书枢 密院事,自动请领祠禄归里。 乾道九年范成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到桂后,针对广西财政窘困现 状首先奏请“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减轻了人民负担;在少数民族 居住地区设博易场,禁止私易;晓各族人民团结守法,比较公平合理地处理民族 关系,使地方安靖;曾指导疏浚灵渠,又在桂林修复淤塞多年的朝宗渠,“使其 流东接漓江,两入西湖,达入阳江,用补形胜之不及。” 淳熙元年( 1 1 7 4 ) 十月,范成大从静江改知成都府,担任四川制置使。在任 “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 用必大甲园续稿卷二二二范公神道碑 朝”2 。淳熙五年( 1 1 7 8 ) 正月,知贡举兼直学士院。四月,以中大夫参知政事。 六年二月起知明州( 今浙江宁波) ,兼沿海制置使,不久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淳熙九年( 1 1 8 2 ) 请辞。次年归里,隐居苏州石湖达十年之久。绍熙四年( 1 1 9 3 ) 九月五日病卒。年六十八。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穆”。 第二节范成大博物学著作概况 范成大的博物学著作主要有八部。 桂海虞衡志是范成大于淳熙二年( 1 1 7 5 年) “徙镇全属”,由桂入川时 在途中写的。全书分为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 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等十三篇,以类相从,首创了以一个地区 为单位,分门别类一条一条地记述自然、物产、政治、民情等情况的体例。桂 海虞衡志记述了宋代以广右地区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山川名胜、动物植物矿 产资源、土特名产、少数民族、中外贸易等情况。“诸篇皆叙述简雅,无套饰土 风,附会古事之习”3 。 骖鸾录是他在宋孝宗乾道八年( 1 1 7 2 ) 十二月,自平江出发,赴桂林途 中之作。骖鸾录全文仅有八千余字,却对沿途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作了 生动的记述。对地貌、植被有详细的描述,还对沿途的农业、手工业、物产、水 利设施、集市贸易等也记录。他在书末说明:“桂林自唐以来,山川以奇秀称, 韩文公虽不到,然在潮乃熟闻之,故诗有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盖歆羡 之如此! 故余行记以骖鸾名之。若其风土之详,则有桂海虞衡志焉。”它既 有自然地理的内容,也有人文地理的内容,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地理游记。四库 全书提要对骖鸯录给予很高评价,指出:考虞衡志,作于自桂林移帅 成都时,其卒刀至粤时未有也,则此书殆亦追加删润而成者矣,中间序次颇古雅, 其辨元结浯溪中兴颂一条,排黄庭坚等之刻论,尤得诗入忠厚之旨。 揽辔录是乾道六年( 1 1 7 0 年) 六月至十二月范成大出使金国时的同记 体游记,记述了他出使金国时走过的路线、地名、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金朝的人 事情况等。偏重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的记述,自然地理内容较少。 吴郡志是一部以苏州( 当时的建置为平江府) 兼及所属诸县为记述对象, 并以“志”命名而流传迄今的宋代唯一的方志。是范成大晚年的著作,共5 0 卷。 除记载山水、桥梁等一般地理情况外,吴郡志还有堪舆、农具、渔具、矿物 岩石、水利方面的史料。后人对吴郡志的评价是:“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 2 束史奉传 3 ( p q 库争书总目提要卷7 1 4 为地志中之善本”。4 吴郡志第2 卷全文转录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第2 9 卷 记载太湖石,并转录陈洙太湖石赋并序、程俱太湖采石赋、自居易太湖 石记、牛僧孺题太湖石诗序、刘禹锡和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诗 等文献,这些都是研究岩石学史的宝贵资料。 太湖石志是范成大专为太湖石写的专著篇幅不多,仅有5 0 0 余字所 记石头名称也只有1 5 个,但它在石谱中有较高的历史地位,是第一部太湖石专 谱。 吴船录是范成大于淳熙四年( 1 1 7 7 年) 自四川制置使召还,取水程回 江苏吴县,用日记体裁写的游记。吴船录内容丰富,既有对长江沿岸各大城 市进行地理描述并作对比研究,对高山植被和气象气候的观察与描述对三峡水 文情况的记载,还有关于气象、聚落变迁、地方病等方面的内容。 梅谱记载了十二个品种的梅花,是我国和世界上的第一部梅花科学专 著,表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对梅花进行科学研究的国家。梅谱开我国地方 梅花品种种植和研究园设置与品种系统记载之先河,并初步揭示了我国梅花的演 变规律。 菊谱记范成大所居范村之菊,有三十五个品种。是他以资政殿学士领宫 裥家居时所作。 第三节博物学著作产生背景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科学文化十分繁荣的一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学术理论和技 术发明都发生在那个年代。宋代在生物学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宋 代,动植物谱录已大量出现。宋代的许多动植物谱录中,蔡襄的荔枝谱,韩 彦直的橘录,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记,王观的扬 州芍药谱,刘蒙的菊谱,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等书,不仅分别记述各种 园艺植物的历史沿革、性状特征、品种和分类、栽培法,而且还记述了品种的形 成及其演化过程,这些在农学和生物学上都有一定价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 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进一步南移,对南方开发的深化,导致了南 方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一个专门的类群引起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注意。虽然前人 的方志著作为人们认识那里的生物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农医和园林艺术的发展, 需要更加专门的动植物资源著作的出现,这导致益部方物略记、益州草木 记、南方草木状、以及桂海虞衡志等区域性动植物志类型著作出现。这 4 四库全书总目_ 种情形体现了从传统”博物学”向动植物学的自然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有关专门 知识的探求和认识的深入。 其次是对地方特产的重视和园林艺术的空前发达,以及当时与此相关的文学 艺术的发展。宋代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花卉果木的专著,这种状况得益于统治 者的提倡和一般官僚对园林的喜好。上至宋廷,下则官僚、贵族及富人们都大建 园林及其他官办园苑,兴建私人花园。甚至众多寺院庙宇,亦有园林建设。如当 时的京城东京园林星罗棋布,坐落在城市内外,使东京成为一座园林特别发达 的花园之城。园林多了,作为园林主体的花木和相关的观赏鸟兽虫鱼自然就受到 人们的重视。实际上,宋人对“鸟兽草木”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关注园林 动植物方面推动的。 园林花卉作为人类重要观赏对象和美化环境的主要物品,在我国向来受到重 视。宋代文入学者受传统的影响,非常热心记述各地的特色花卉。如欧阳修记述 洛阳牡丹,强调这里由于气候等原因,所产的牡丹天下第一,因此不能不加以记 述:王观等人也以扬州的芍药天下第一必须加以记述;蔡襄以荔枝“果中第一”, 过了一定的地理界限就没有分布为由写下荔枝谱。宋代人在栽培植物花木中 还不断发现植物的异变现象,认识到环境条件对改变生物产生异变的巨大作用, 王观的扬州芍药谱,刘蒙的菊谱对此作了有益记载。 宋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本质而言,由于文人官吏所处的经济地位优越, 对观赏花草虫鱼方面投入大量精力的结果。这些入并不太在乎一般的经济作物和 粮食作物,认为那些是俗务:关注花草和美果可以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在他们 认为这是雅事。而且还可以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自己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找 一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当时的士大夫对各地的园林花卉果木情有独钟,并愿意 记述下来供后人知晓,欣赏和激励更好地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于是为名花和果木 作谱成为一时风尚,涌现出大量相关著作。这客观上促进了文人学者之间就这类 动植物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这又进一步导致托名为师旷草创的禽经和所谓 的草经、花经的出现,为草创一门学问造势。 第二章桂海虞衡志的成书年代及版本 桂海虞衡志具体刊刻时间不详,但可能在南宋时就已有刻本。与范成大 同时代的周去非就见过桂海虞衡志一书。他的岭外代答就是仿照桂海 虞衡志的体例完成的。他在岭外代答序中说:“晚得范石湖桂海虞衡志, 又于药裹得所钞名数,因次序之,凡二百九十四条。”四库全书中也说:“自序谓 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治,录存二百九十四条。”岭外代答 序注明时间为淳熙戊戌冬,即1 1 7 8 年,则说明在这一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已刊刻 了。南宋末年著名学者黄震写有一部读书笔记黄氏日钞,在卷六十七读范 石潮文中,就有对桂海虞衡志的抄录。范成大友人李石有方舟集一书, 其中有送范至能制置诗一首,中有一句“虞衡备编载,我亦愿h 邻”。说 明桂海虞衡志的出版刊行,当在范成大尚在之时。周去非与黄震等所见到的 桂海虞衡志一书,无疑是完整的刻本。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节本。今本桂 海虞衡志的出现,可以说是明人对古书进行改窜的恶习造成的。明末清初的学 者顾炎武说:“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日 知录卷十八“改书条”) 说的就是这种现象。郑堂读书记就说,桂海虞衡 志一卷,说郛本,宋范成大撰。仕履见传记类。四库全书著录,书录 解题、文献通考俱作二卷,今本一卷,荒为明人所删并。通考四裔考中, 引是书甚多,皆今本所无,盖可见矣。还说,凡分志十三篇,件系以事,叙述典 雅,而无夸饰附会,惜其全帙,世鲜传本,故古今说海、唐宋丛书、秘书 二十一种、知不足斋丛书所收者,亦惟此本而已。(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补逸卷十八、史部地理类)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桂海虞衡志,最早见于明初陶 宗仪所著的说郛。说郛是部类书,共l o o 卷。桂海虞衡志录入第六十 二卷。 从黄氏日钞的记载来看,旧本桂海虞衡志也是分为十三篇。其篇 名及顺序与今本基本相同,仅范氏志岩洞篇黄震作志山,其他都是一样。 但旧本所记载的内容,有许多是今本所没有的。如文献通考四裔考中所引志 蛮一文,就已经是“几盈一卷”了。可见旧本的篇幅要比今本大得多,内容要 丰富充实得多。说明旧本被删削得非常严重。 桂海虞衡志写成后,曾以单行本出版,后收入石湖大全集中。关 于卷数多少就有多种说法。宋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醑宋楼藏书志、郑堂读书志等著为一卷:直 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国史经籍志著为二卷;而郡斋读书志附 志、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著为三卷。孔凡礼认为:此书卷数陈氏书录解 题作二卷,为著录此书之始,陈氏为南宋人,得见此书原本。稍后则马氏文 献通考全据书录解题,亦作二卷:且其四裔考中多载此书今本佚文, 当亦曾见原书者,则作二卷是也。此书目录,自志岩洞至志草木,皆“志” 字居前,而杂志则以其“不可以部居”,故以“杂”称之,而“志”字居后。 疑范书原本至此为上卷。杂志以下,另出志蛮又“志”字居前则为原 书之下卷。其不以志蛮列入上卷,则因其与金石,草木诸物,本非一类;又 沿正史之例,以蛮夷传居于最后也。范氏自序中所谓“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 土宜”者,上卷当之;其所谓“蛮陬绝徼,见闻可记”者,下卷当之。今据通 考将志蛮佚文补足,则上下两卷篇幅亦芷相当,益可证此书当为二卷矣。 孔凡礼的分析有一定道理。 孔还认为,周必大所撰范公神道碑( 见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原续稿卷 二十二) 称此书一卷: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未箸录,而赵希弁附志 卷五则称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又称二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 考同,并全录其题识。至明抄本说郛于此书名下小注作三卷,则前人见者 或鲜,且亦非正式著录。宋史艺文志二作虞衡志一卷,艺文志- - n 作 桂海虞衡志三卷,一书两见,尤为参错。四库总目提要谓:“盖原书本三 卷,而此本并为一卷,非尽原书之故”云云,当即据宋史艺文志之文,而未 详其两处所志卷数不同也。他认为此书原本虽有卷数之异,而内涵当无大差别, 特今本散佚过多,遂只余一卷耳。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源自陶宗仪的节录本。其主要版本有:明代陆楫子嘉 靖二十三年所刻的古今说海本、明代吴监的古今逸史本、清代涵芬楼的 铅印说郛本以及宛委山堂所刊说郛本;此外,清代( i m 库全书以及鲍 廷博刻本也将桂海虞衡志收录其中。在这些本中,当以涵芬楼铅印说郛 本为最善。北京图书馆还藏有清代周星诒校抄本。现今流传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历 代史料笔记丛刊中所录的、由孔凡礼点校的范成大笔记六种中的桂海虞 衡志。 第三章地理地质:志岩洞篇 桂海虞衡志共1 3 篇。本论文从地理地质、动植物学、手工技艺、民族 风俗等四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揭示其文献价值及科学成就。 在志岩洞篇中,范成大分别记载了桂林地区山峦峰岩与山中洞穴的分布 及其各种景观。而且对这里的山峰与其他名山从观赏的角度作了有益的比较。他 认为:“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闻者 亦不能信。余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蛾之下,三方旨走万里, 所至无不登览。太行、常山、衡岳、庐阜,皆崇高雄厚。虽有诸峰之名,政尔魁 然大山,峰云者,盏强名之。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 温之雁荡、夔之巫峡。此天下同称之者,然皆数峰而止尔。又在荒绝僻远之濒, 非几杖间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萃者,必因重岗复岭之势,盘亘而起,其发也有 自来。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签,森列无际,其怪 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自唐以来就为天下所知,许多文人对此作了精彩描绘。如清朝金志 章描写桂林的诗:一峰拔地起,众峰悉天参。桂山万古奇,诡丽雄西南。有如千 髻螺,乱插碧玉簪。复如矗万笋,历历苍苞含。又说:或张如屏风,或履如婴 舨,或弯如象鼻,或僵如眠蚕。如星斗错落,如水月空涵。如宾至拱揖如壮夫 负担。怒如虎牙锯,蜿如骊珠探。企如威风举,如奇云昙。 岩洞幽奇,乃桂林山水一大特点。与范成大同时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 一地理门桂林岩洞条下云:“山皆中空。故蜂下多佳岩洞,神刷鬼刻。高者凭崖 如化城;下者穿隧若水府。大者可建五丈旗,小者犹可容十客。或浮为洲诸,或 内通舟楫。去城不过七、八里,近二、三里几杖间可以遍览。岩穴有名可纪者, 三十余所。今述于后:岩则日读书、日叠彩、日伏波、日龙隐、日刘仙、日屏风、 日佛子、曰稚岩;洞则日自龙、曰华景、日水月、日龙隐、日栖霞、日元风、日 曾公、日南潜、日北潜、日隐山六洞、日虚秀、日石乳;峰则日立鱼、日独秀。 其他不可枚数矣。” 志岩洞篇共记载岩洞及山峰2 6 处。 独秀峰独秀峰在今广西桂林市中心,陡峭直立,独峰挺秀,被誉为“南 天一柱”。1 5 0 0 多年前的南朝时,颜延之来桂任始安郡太守,曾有“未若独秀者, 峨峨郛邑问”的吟咏,说的就是独秀峰,独秀峰之名有文字可考者就由此始。山 峰的东南麓有不深的岩洞,洞内有石窗、石榻,称为“颜公读书岩”,是当年 9 颜延之读书的地方。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岩记:城之西北维有山,曰独秀。 宋颜延年尝守兹郡,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嘉名之得,盖肇于此。 不赭不倚,不骞不崩,临百稚而峙立,扶重宵而直上,仙挹石髓结而为膏,神凿 嵌窦呀而为室,嚣滓可远,幽偏自新,胜概岑寂,人无知者。宋郡守孙览五咏 堂记:桂林之为郡,千山环秀而井邑之内一山峙立。状如冠冕。凡州堂台亭榭 开户相倚,清辉可掬,玩之无敦。游者忘归,名日独秀山。山复有岩,可容十许 人,萧爽虚凉,坐却烦暑,宋颜延年出守上邦,来游岩间,读书为文以自娱,名 日读书岩。明张鸣风桂胜:踞城稍东,凝秀独出,颇与众山远,故日独秀。 国初考卜其阳为靖江宫殿,朱邸四达,周垣重绕,苍翠所及,皆禁御问地,以故 彤亭画观焉,外人鲜得至者。山刻有孑l 子像。按图乃元人所为,及见郑叔齐记则 即山建学,自唐已然。莫休符谓其时有从事所居,似唐以前府治亦在是,有岩日 读书,以刘宋时始安太守颜延之著名,岩前故有五咏堂镌颜五君咏。 独秀峰作为文教之地源远流长,早在南朝刘宋时,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后,就 经常在公务之余到独秀峰东南麓的岩洞里读书习文,开创了桂林山水文化之先 风。自此以后,文人名士也多到此游览并有题咏,唐代张固独秀山诗称赞该峰 说:“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今 读书岩附近的石刻作品亦多与颜延之有关。著名的有唐德宗时郑叔齐所作的独 秀山新开石室记,它是独秀峰最早的一块石刻。读书岩还有宋代绍兴二十四年 ( 1 1 5 4 年1 知府吕愿忠读书岩题诗并记等。 屏风山屏风山因山的形状而得名。桂胜:山形折叠,故以屏名,去圆通 湾不远,弯水纡下按弹丸溪,未至湾分道行,稍北抵麓,又稍东岩门在焉。其 门东向上高下广,外属平野,野无杂树,弥望皆长松,七星诸峰近在东南,苍翠 明灭若涌松涛。入岩见两壁莹洁如新琢玉屏,不但折叠,微似已也。深八十数丈 她渐高起处有石磴,蹑尽则天光直射为后小门,范公成大表以空明,又于其外作 壶天观,观久废,游者憩饮岩中如在玉壶,又石壁上有悬崖可扪以登,啸呼其间 又令人有五城十二楼之想,壁左有李彦弼为程邻作建筑兖州记故一名程公岩。 桂胜卷二记宋侯彭老程公岩记:自湘南楼渡重江而东,林垌旷然,距水 五星有山如屏俨然高峙,若环群峰而主之。其中卷然而虚,旷而遥深。幽岩天 成,仙居神护。凡数百步,贯彻之山阴,高爽螳下,视七星山若导于前,西顾洲 渚城邑,可以指数。盖龙隐、栖霞之所蕴蓄;与夫转魁傲云之所铺写;是皆兼而 有之。鲁具众美,冠于天南,虽使造物者更复,运意不可增损。临桂县志记 范成大所作壶天观铭并序云:凡洞穴皆幽暗倡仄,秉烛而游。惟屏风岩高广 壁立如康庄大厦,延纳晖景,内外昭彻,石湖居士名之日空明之洞。 叠彩岩叠彩岩在叠彩山东麓。唐元晦叠彩山记介绍叠彩山得名由来: 1 0 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敞以为名。桂胜:桂城直北重门夹 山山分东行日镇南,历仙鹤至叠彩,其洞亦以山名,一日风洞。洞左小山日于越, 其右小支戟立日四望。唐元常侍晦各有小记镂于其山,多所发明,越亭一诗为兹 山鼹制,至其移镇浙东,恋恋不忍去,见于留别之咏。当揭帝未陆时,广池渐麓, 茂树连山,于越四望,拥翠而前,残霞断霭,涣漫层崖,何异叠彩。临桂县志 卷九:叠彩岩在桂山东。枕压漓水,岩扉南向。好事者就基掏楼,由石磴而上, 凭栏周览,万象历历可数。中有寺,寺后有穴直透山北。故名北牖洞,石壁皆镌 佛像,又名福真洞。 叠彩山有石刻二百多处,以明清居多,如明人刘台在风洞刻诗:嵯蛾怪石倚 云间,洞锁烟霞六月寒。我到登临花正好,凭阑指点几回看。在叠彩山的清代石 刻中,除了山水诗文外,还有许多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作品,如李 秉绶的兰竹蕊、康有为的题记、吴仲复的崇华医学会碑等。 曾公洞因由曾布开发而得名。桂胜卷= 引刘谊曾公岩记,介绍了曾公岩 的来由:元丰元年冬,交人入贡,上方择人处置疆事,乃沼曾公自广州移帅桂府。 二年,南方无事,民和岁丰。公以其余暇,访寻桂之山水奇胜处。一日,率郡僚 游所谓风洞者,纵步而东行,得一岩于榛莽间。岩之前有石为之门,屈曲而入, 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而视,其状如雕镌刻镂,殆出于鬼工而不类于 融结者也。公于是拂石求前人之迹,则未尝有至者焉。乃构长桥跨中流而渡,以 为游观宴体之处,且以众人共乐之。自是州人,士女大夫四方之人,无同而不来, 其岩遂为桂林绝观。 宋时刘克庄有曾公岩诗形象描绘曾公洞,诗云:广室内嵌空,层峰外巍 嵬,仰视骇悬石,俯践愁滑苔,古窦风萧肃,阴涧泉洄洄,飞梁跨其问,上可陈 樽垒,爱凉复畏湿,当暑重裘柬。 龙隐洞龙隐洞在今桂林市东的月牙山西麓,洞南为龙隐岩。桂海志续; 龙隐岩踞江之东,近七星山之麓,然不依附七星,而自为洞天以枕江流,洞门高 侔阙,石上裂一龙形天矫如生,鳞鬏皆具,其长竟洞。夏水溢,刺舟竟入洞中, 阴风凄清如坐水壶。宋诸公多游兴刘石殆遍。明张鸣凤桂胜:游者刺舟转碲 入窦,见其上石裂长数丈作鳞甲形。登岸缘麓则有大岩如排商门坐,堂皇可以广 宴。或题曰龙腾,谓龙已绝地上飞天汉。腾岩又有滴玉泉,泉从山椒点点堕石穴 玲然作清响。宋人来游。酌石溜试新茗即此。故有释迦寺,环翠、骖鸾两阁,又 有两华堂。或日骖鸾乃宋范公成大亭,或仍阁之名,范又有骖鸾记。i 已自吴 入桂道里所历。亭废续建后更名日怡云,即故亭地。宋游最盛镌题之众,至环 两岩,使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也。临桂县志卷十引查礼游记:自花轿泛 舟不半里至洞,在七星山第七峰之山脚。小东江之水注焉。洞口高约七、八十尺, 鼓棹而入,洞长二百尺,宽一、二十尺。左右尽石刻。舟从洞后出,缘山脚百五 十尺至岸,舍舟登山,由磴道数十武即龙隐岩,岩与洞近,故与洞之名名岩。岩 高约四、五十尺,深广皆六十余尺,夷旷可坐数百人。 龙隐洞是个历史悠久的名胜地,岩洞自宋以来石刻达百余件,其中最有名为 北宋蔡京的元祜党籍碑。龙隐岩石刻中还有许多书法佳作,如宋代石曼卿钜 鹿介北轩题名,米芾的送李端臣之桂林诗,黄庭坚书五君咏等。 隐山挂海志续云:隐山出城西里许当夹山之南,唐李公渤始浚西湖中 之浮山也,湖今斥为桑田,山峙于陆,山北高南下,峰不露奇i 惟中藏六洞为佳。 广西通志卷九十五引方舆胜览:隐山,上有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 上,一日朝阳,二日夕阳,三日南华,四日北牖,五日嘉莲,六曰白雀。泛湖泊 舟,向西北登山,先至南华,中有水十许步,水傍平坦,可坐数十人。出洞而西, 至夕阳,其深百丈,水亦竞焉。洞穷有石门,可上,出至北牖,潭水沉黑,巨鱼 跃然,左右怪石万状。潭上石室便房,窄牖如琢玉。出洞十许步,至朝阳,潭水 尤清冽,其上石壁,有碧石白石二盆盆中常有水。洞有石榻。刻为博局,故又 名仙奔。傍通虚明,下临湖山如指掌。又西至白雀,穴口隘狭,侧身入,中有石 室,容数十人。潭上石楼,有二石人,若倚楼者。中有穴,通嘉莲,多白蝙蝠, 有石榻石琴之类,不可具载也。西湖之外,即有四山绕之,碧玉数十峰,倒映水 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隐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余名其最 巧一峰日沉香,大略似雕镂通脱,沉香,山子也。湖水涟漪荷花,时有泛舟故事, 胜赏甲于东南。 刘仙岩范志载为仙人刘仲远所居,故名。赤雅刘仙岩飞磴瞧晓,苔滑 如脂。猱步猿攀抵崖,崖上大书“太空子隐居处”,宋李师中笔也。中多真人口 诀,飞湍界绝,斑剥如赤文绿字,险不可读。左折有岩,日穿云。由穿云入刘仙 岩,幽石玲珑,螭连蜃结,耳目一开,千峰刺天,如笋出地,又九疑之所无也。 紫溪集;洞门深奥,诘曲如窥房,闼折丽入,双洞如阁,旷然大明。中有石 柱,刻仙篆文。从洞西北缘山腰登泗洲岩,平坦高爽,延景宿云,可以远眺。复 折而下,有洞狭而长,高数十仞,深入百步,内有重门,幽径环回窈窕,似断复 通,石乳洁白,参差碚砑。旁多玉池元井,杳不可测。 栖霞润栖霞寺志:洞口高敞,正西向上镌古篆文元元栖霞之洞,旁有石 镌范成大碧虚亭记并铭,入洞不数武,左侧有石崖横出,高可十丈,乳石环拱如 屏。唐人祀老予于此。补以石栏,飞梯乃可上。今遗像尚存,李弥大名为仙李岩。 洞顶石结鱼形,鳞鬈飞动如生。前窗黑,非列炬不可行。内有二路,一西北行, 俗日蚕房。顶高二丈许,阏一丈,石液涌凝如雪,顿足铿然,盖洞下有洞也。行 可睾里,见大壑而止。一东南行,有潭日濑子,沿潭蜿蜒而入,两壁皆怪石,幻 1 2 成诸像,不可方物。约三里,见东方发白,有涧水下伏,上跨石粱,洞口豁然, 即曾公岩也。盖洞彻全山,至此已达山南,峰回路转,鸡犬桑麻,恍别一世界矣。 栖霞洞在七星山,张鸣凤桂胜:七星山,渡江而东则有七星峰骈岫列高,视 近野群山莫与并。然亦有诸岩洞,冷水出其东,栖霞出其西,又有玄风、弹丸, 为栖霞左右掖,南则龙隐,虽小隔越,诸峰回映连缀,状斗,故日七星。i 临桂 县志卷十引栖霞寺志说七星山:一名栖霞山,一名七星岩,在城正东,高 列七峰状如1 l :s t - ,登城望之,七星落落可数,三峰相次在花桥南侧如斗柄,旁一 小峰若辅星然北折。四峰方列如斗,高可千尺,周可五里,石色青碧,上如立屏, 下如旋螺,中多岩洞,窈杏幽奇。其在山半者日栖霞洞,碧虚岩,四仙岩,白鹤 岩,飞仙岩,朝云洞。在山麓者南曾公岩元风洞,月牙岩,龙隐岩,北弹子岩, 省春岩,雷春岩,山前旧有庆林观,又名东观,又名全真观,今为七星观,唐羽 士石仲元尝居此,由石磴数级而上可历诸岩。范石湖集卷十四有诗一首,序 云:“与同僚游栖霞,洞极深远,中有数路,相传有通九疑者。烛将尽乃还。饮 碧墟上,陈仲思用二华君韵赋诗,即席和之。”诗云:“竹杖芒鞋俗纲疏,每逢绝 胜更踟躇。但随歧路东西去,莫计光阴大小余。仿佛桃源犹舞风,辛勤李白漫骑 鱼。今朝真作游仙梦,不似骚人赋子虚。” 华景洞临桂县志卷十引金通志云:华景洞在宝积山北华景山下, 岩廓东向,空明轩豁,有穴直通山后,由石径循稚堞南千亍,竞达武侯祠,洞内多 前人遗刻。有石棋局、烂柯石。前有塘深广,唐元晦建亭于此,名日岩光。查 礼游记:洞口高约十五、六尺,广五十尺,深三十尺。洞中平坦轩豁。后有二 小窦,一窦右折,黑暗不可下。一窦左旋通光,石径渐上渐高,长酉五十尺。出 洞有飞云台台广三十尺,外甓石栏,凭栏则城西诸山,历历在目。宋吕愿忠: 斯洞名华景,累累乳石悬,虚崖疑月窟,绝顶瞰江湍,岩底金仙寺,峰头玉井莲, 地形居众外,气象伟无前,徙杖观初日,归舆触暝烟,蔽林排翠幄,封藓簇花钿, 幽致恣滴赏,镌题记昔年,猿啼声应谷,云破月侵筵,策蹇退华驷,鸣弦指坠鸢, 谁人能画此,为倩老龙眠。 第四章动植物学:志花篇 宋代为花卉栽培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种花赏花之风逐渐向民间普及。宋欧阳 修洛阳牡丹记提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 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竟为邀游。”周师厚洛阳牡丹记提到“洛阳花卉 之盛甲于天下”,当牡丹开时,“都人仕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 其为时所贵重如此。” 根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记载,宋代有农书著录为一百余种,其中涉及 花木栽植技艺的达三十多种。属于园艺通论类,比较重要的如下:元丰五年( 1 0 8 2 年) ,周师厚撰洛阳花木记一卷,记述花木二百多种,并记载牡丹品种1 0 9 个、芍药品种4 1 个;政和五年( 1 1 1 5 年) ,进士温革撰分门琐碎录,综合地 论述了花卉的种植方法;淳熙二年( 1 1 7 5 年) ,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记述 广西等地所产花卉共4 0 种;宝祜四年( 1 2 5 6 年) ,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全书 分为前、后二集,共五十八卷,这部书可认为是最早的以植物为对象的类书,全 书著录植物近三百种,而花卉约有一百二十种,著录的每种花卉分“事实”部分 和“赋咏”部分,所引诗文包含了有关植物形态、性昧、用途,以及生态分布的 丰富资料。主要花卉专著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卷,约成书于宋仁宗天圣九 年( 1 0 3 1 年) ;陆游天彭牡丹谱一卷,成书于宋淳熙五年( 1 1 7 8 年) ;刘敏 芍药谱一卷,约成书于宋熙宁六年( 1 0 7 3 年) :王观扬州芍药谱一卷, 约成书于宋熙宁八年( 1 0 7 5 年) ;范成大范村梅谱一卷,约成书于淳熙十三 年( 1 1 8 6 年) ;刘蒙菊谱一卷,成书子宋崇宁三年( 1 1 0 4 年) ;史铸百菊 集谱六卷,成书于宋淳祜二年( 1 2 4 2 年) ;赵时庚金漳兰谱三卷,成书于 淳祜七年( 1 2 4 7 年) 等等。范成大对花草植物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桂林做官就 写了不少咏花诗篇。志花篇共记载了1 8 种花,“凡北州所有皆未录”。5 茉莉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四;末利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 广人栽莳之。其性畏寒,不宜中土,弱茎繁枝,绿叶团尖,初夏开小白花,重瓣 无蕊,秋尽乃止。不结实者有千叶者、红色者、蔓生者,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 女人穿为首饰,或合为脂,亦可熏茶,或蒸取液以代蔷薇承。又有似末利而瓣大, 其香清绝者,谓之狗牙,亦名雪瓣,海南有之。素馨、指甲,皆其类也。 素馨与茉莉原为同一名称,或日比茉莉小。本草纲目:一名那悉茗花, 来自西域,枝干袅娜,似茉莉而小,叶纤而绿花,四瓣,细瘦有黄白二色,须屏 桂诲虞街志志诧 1 4 架扶起,不然不克,自竖雨中,妩态亦自媚人。南方草木状:耶悉茗花,茉莉 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竟植之。陆贾南越行记日南越之 境五谷五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 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采丝穿花心以为首饰。 南山茶广群芳谱:广州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色微淡,叶薄有毛,结 实如梨,大如拳,有数核,如肥皂子,大于若溅,云宝珠山茶。于叶含苞,历儿 月而放,殷红若丹,最可爱。闻滇南有二三丈者,开至千朵,大于牡丹,皆下垂, 称绝艳矣。 红豆蔻: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高良姜:高良姜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 因此范志所指红豆蔻即本草纲目称“高良姜”者,又称“蛮姜”。范成大指 出其与草豆蔻不同种。在苏颂图经本草有记载。红豆蔻:今岭南诸州及黔蜀 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 如山姜花。红豆蔻与草豆蔻,同属姜科,但并非同是豆蔻之一种。广群芳谱 载:“草豆蔻,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其时似山荽,桂若辈,根似离良姜,二 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色,其叶 渐广,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方草木状:豆蔻花,其苗如芦, 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从 这可以看出,南方草木状所说豆蔻花即是指草豆蔻。范成大红豆蔻花涛: 绿叶蕉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络,剪彩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里宜。 南方草木茂,为尔首题诗。 添色芙蓉花洛阳牡丹记:添色红者,多叶花,始开而自,经日渐红,至 其落,乃类深红,此造化之尤巧者。清属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广州木芙 蓉,其色一日数换,晨正自,午后微红,夜深红。有半红半自者,有先红后白者, 名曰添色芙蓉。种之当年成树,高二三丈。其蒂有四花,开其- n 之,复有二花 在焉。少陵诗:并蒂美蓉本是双。古人立言,其根柢如此。唐白居易木芙蓉花 下招客饮描写添色荚蓉花,诗中说:莫怕秋无伴愁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受陀罗花范志记载较为简略,广群芳谱浼: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 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 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搬花中折骈叶,外包而朝开 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气味辛温有毒。魏漕岭 南琐记记载了则关于曼陀罗的故事:予官农部河南司时曹长武陵龙君偶一同 酋事毕,遗吏承印还,寓吏途遇一人云当赴曹投牒者,引去他处饮以滔,吏即昏 迷若寐,及觉,印为盗去矣。数日,捕得盗者,予偕往讯之对云用风茄为末投 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乃寤。问从何得之,云此广西产,市之棋盘街鬻杂药 者,今土人谓之颠茄风,犹颠也。 志果篇 在志果篇中,范成大共记载了5 5 条,按范成大在志果序中所云, 为录其识且可食者。在这5 5 种果中,如荔枝、椰子、芭蕉等,叙述详细,不但 说明产地、形状,还与其他作对比,而自赤柚子咀下2 9 条,依果实成熟季节, 仅提及各果之形、色、味等项。而岭外代答更是没有单条列出,放在百子条 中,共记载了4 2 条,其中在范志中有3 2 条。现在将范志中记载并且至今重要水 果作介绍。 荔枝史书很早就有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最早记录:荔枝树,高五、六丈 余,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 自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 树下子百斛。本草纲目: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 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图经本草对各地荔枝作比较:荔枝生岭南及巴中; 今闽之泉、福、漳州兴化军,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以 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蔡襄荔枝谱所言:广蜀所出,早熟而肉 薄,味甘酸不及闽中下等者。与范成大所言“肉薄味浅,不及闽中所产”一致。 蔡襄荔枝谱记载了3 2 个荔枝品种和栽培技术,对病虫防治、加工贮存等也 进行论述,这是世界上流行至今的第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鹤林玉露荔枝条 说: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向泸戎摘荔枝之句。是 时闽品未有闻,至今则闽品奇妙香味皆可仆视泸戎矣。 波罗蜜李时珍本草纲目:波罗蜜生交趾,南著诸国。今岭南、滇南亦有 之,树高五、六丈,树类冬青而黑润倍之,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树至斗大方结 实,不花而实,出于枝间,多者十数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厚皮裹 之,若栗球,上有软刺瑶石可。五、六月熟时颗重五、六斤。剥去外皮,壳内肉层 叠如橘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者,香气满堂。一实凡数百核,核大如枣,中仁如 粟黄,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与椰子而已。 芭蕉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对芭蕉的品种及性状作较早较详细记载: 甘蕉,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二尺许。花大 如酒杯,形色如美蓉,著茎末百余子大,名为房,相连累。甜美,亦可蜜藏。根 如芋魁,大者如车毂,食随华,每华一阎,各有六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花 不俱落,一名芭蕉,或日巴苴。剥子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疗饥。 此有三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类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 1 6 鸡卵,有类牛乳,名牛乳蕉,微减羊角。一种子大如藕,子长六、七寸,形正方、 少甘,最下也。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织为糯裕,谓之蕉葛。虽脆而好, 黄白,不如葛赤色也,交广俱有之。三辅黄图日: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 建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有甘蕉二本。 金桶广群芳谱又名金柑、卢橘、夏橘、给客橙,生吴越江浙川广问, 出营道者为冠。江浙者皮甘肉酸次之。树似橘不甚高大,五月开白花,结实秋冬 黄热大者径寸,小者如指头形长而皮坚,肌理细润,生则深绿,熟乃黄如金,味 酸甘而芳香可爱,糖造蜜煎皆佳。广人连枝藏之,入脍醋尤香美。宋欧阳修归 田录还记载了金橘入京打开市场的佳话:金橘产于江西,以远难致,都人初不 识。明道景祜中,始与竹子俱至京师。竹子味酸,人不甚喜,后遂不至。而会 橘香清昧美,置之礴俎间,光彩灼烁,如金弹丸,诚珍果也。都人初亦不甚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TEE在工业互联网设备安全防护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应用与用户付费意愿2025年前瞻性报告
- 第16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五分册-华东师大版上海2007
- 18.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1课时)说课稿-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大型锻件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 2025年生态厕所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标准)户口过继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和平精英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和老婆的协议书
- 2025广东广州市从化区社区专职人员招聘3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建材买卖(橱柜订购类)合同协议书范本
- 新概念第一册课文讲解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题库1200道带答案可打印
- 托管老师岗前培训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高尔夫基础培训ppt课件
- 微型钢管桩专项施工方案
- 机械加工的常用基础英语名词术语翻译对照大全
- Would-you-mind和Do-you-mind讲解学习
-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