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鲍照诗歌风骨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鲍照诗歌风骨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鲍照诗歌风骨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鲍照诗歌风骨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鲍照诗歌风骨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f 在我国南朝诗坛上,鲍照的诗歌作品( 以下及正文中简称“鲍诗”。) 是一个 特异的存在,而其特异性的根源便在于“风骨”二字。古人从“风骨”人手论及 鲍诗者颇多,但迄今为止,未有对鲍诗“风骨”的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本文即以 此为切人点,对迭一命题从以下方面作了尝试性的探讨夕r 一乍文苎咿圣 第一部分为“绪论”,结合刘勰 篇的有关论述及其理论渊 源 物品评及书论、画论,认为“风骨”这一理论范畴具有本质规定性的因 素是:内在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刚健的气势与力量。 第二部分分别从内容、感情气势、诗歌意象、语言、结构及诗体方面具体论 述了鲍诗“风骨”的特征表现,指出鲍诗不仅具备“风骨”共性的本质因素,而且 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三部分从鲍照所处的时代环境、其气质个性及人生遭际等方面分析了 其诗“风骨”特征形成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本文“结论”,指出“风骨”因素的存在使鲍照在诗歌创作方面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国文学史 上占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崇高地位。 关键词:鲍诗“盟”个性气势力量 蘸; 。;tli1f。、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o e t i c a lc i r c l e so ft h en a n d y n a s t y ,b a o z h a o sp o e t r yi sa k i n do fd i s t i n c t i v eb e i n g ,a n dt h i sk i n d0 fd i s t i n c t i v en a t u r el i e si nt h ev i g o u ro fs t y l e m a n y a n c i e n t sh a v ed i s c u s s e db a o z h a o sp o e t r yf r o mt h i sa n g l e ,b u tt h e r eh a v e n tb e e n s y s t e m a t i ca n dt h o r o u g h g o i n gs t u d yu n t i lt o d a y t h i st h e s i sh a sc o n d u c t e da n a t t e m p ta b o u tt h et o p i c ,a n di th a sb e e n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e st ol i u x i e s ( t h e l i t e r a r yh e a r ta n dt h ec a r v i n g o fd r a g o n s t h ev i g o u ro fs t y l e ) a n d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 o r g i n s - - - c o m m e n t so nf i g u r e s ,t h e o r i e s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t h e o r i e sa b o u tp i c t u r e s t h i sp a r th a sc o m e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t h ev i g o u r o fs t y l es f et h ei n h e r e n t ,v i g o r o u ss t r e n g t ha n dm o n e n t l l n l ,w h i c ha l e 舢0 f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t o o t h es e c o n dp a r th a sd i s c u s s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v i g o u ro fs t y l eo f b a o z m o sp o e t r yf r o mt m a n g l e so fc o n t e n t ,m o m e n t u m o fe m o t i o n ,i l l l _ a g e ,t a n 嗍e ,s t r u c t u r ea n df o r m so fp o e t r y ,t h e nc c 匹n e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b a o z h a o sp o e t r yn o to n l yh a st h ec o m m o nf a c t o r so ft h ev i g o u ro fs t y l e ,b u th a sf o r m e d d i s t i n c t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h i r dp a r th a s d 口e d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o ft h ev i g o u ro fs t y l eo f b a o z h a o sp o e t r yf r o mt h ea n g l e so ft i m e s ,b a o z h a o s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a n dc i r c u m s t m l c e s -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t h e s i sw h i c hh a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 b a c e h a oh a da c h i e v e do u t s t a n d i n gs u o c e s si n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a n dh a de x e r t e da 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o fl a t e ra g e sk 勰0 f t h ef a c t o r s0 f t h ev i g o u ro fs t y l e i nb r i d ,b a o z h a oh a so c c u p i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l a c ei nt h ep o e t r yh i s t o r y0 fc h i n aw h i c h c a n th en e g l e c t e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m c a n e n t u m v l g o u r o f s t y l e s t r e n g t h 一绪论 鲍照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超拔出众,特色 鲜明,在整个南朝诗坛上犹如夜空之闪电,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宋敖陶孙曾谓其“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这个比喻可谓形象之极、贴 切之极,因为它暗示了鲍诗独特个性的根源,即“风骨”。古人从“风骨”人手论 及鲍诗者颇多,如元陈绎曾云:“六朝文气衰缓,唯刘越石、鲍明远( 照) 有西汉 气骨,李杜筋取此。”o 这里提到的“气骨”,即是“风骨”之谓。但何谓“风骨”? 今人众说不一。鲍诗“风骨”亦少有系统而深人的探讨。 “风骨”范畴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最早似始于梁刘勰 文心雕龙) 一书,该书 特设 一篇,论之甚详。詹福瑞师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一书认为,“风清 骨峻”是刘勰对“风骨”特征的简明概括,也是刘勰所列八种风格类型中“典雅” 一体的风格特征。刘勰单立 风骨) 一篇,意在从“典雅”风格中抽取出一种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写作原则,这样,刘勰的具体论述就未能摆脱出“典雅”风格 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刘勰对“典雅”风格特征的表述是,“熔式经诰,方轨儒门 者也”,回即从内容到形式上是取法经书的。显然,后世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 学批评标准或审美标准的“风骨”已摆脱了上述这种影响和制约,因而具有更 为宽泛的适用范围。但是应该看到,在“风骨”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其 具有本质规定性的因素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因素,本文把它概括为:内在的 富有个性特征的刚健的力量和气势。 从刘勰“风骨论”的渊源人物品评、书论及画论中,我们已可见到对上 述所谓“个性”、“力量”和“气势”的强调与重视,如: ( 王) 羲之风骨清举也。o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内微 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隽骨天奇,其腾罩如蹑虚空,于马势尽善也。o 至于刘勰“风骨论”对“个性”的重视。则集中表现在( 风骨) 篇对曹丕“文气论” 的继承。篇中特别拈出曹丕( 典论论文) 中“文以气为主”的观念,并详列其以 7 i l,。-_:ri。p;,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气”评论诸家作者之说和刘桢以“气”品评孔融之论,总括说:“并重气之旨 也。”关于曹丕所论之气,罗宗强先生认为有两义:一为作者个人之气质情性, 一为“文气”,即作者的气质情性反映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富于个性特 征的感情气势与感情力量。o ( 风骨) 篇又云:“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 气猛也。”这表明了刘勰对作品刚健的力量与气势的推崇。 风骨) 篇对“风骨”标准的具体要求大致如下所述: 是以船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敌辞之待骨,如 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俊 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 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乏力也。若瘠叉肥词,繁杂失统, 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1 、“风骨”之“风”属于“情”的范围,含“风”之情是一种鲜明、生动、深挚的 情感,具有一种充沛动人的气势和力量。 2 、“风骨”之“骨”,属于事义和语辞的范围。事义纯正,语辞精炼坚实,就 使作品具备了“骨”的特征。 就“风”与“骨”的关系而言,笔者认为应是以“骨”为主,“气猛”的前提和基 础是“骨劲”,即通常所谓“义, - v 贝u 辞严,理直则气壮”。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勰 从“典雅”风格中提炼“风骨”,主要就是强调事义、语辞的力量与风格的力量。 就本文所论的诗人鲍照而言,他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既具备“内在的刚健的 气势与力量”。又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即以此为切人点,对其“风骨”特 征及其形成原因作一尝试性论述。 注释: 诗评) ,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5 月版,第1 9 5 页,第2 0 4 页。 注引 晋安帝纪) 东晋卫铄 顾恺之评 三马图)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1 9 9 6 年1 0 月版,第3 l 页 二、鲍诗“风骨”之特征表现 ( 一) 内容特征 孟子有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这段话包含了这样一 层意思,即一个人长期坚持以儒家“道义”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修养,就会具备一 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甚而至于“虽千万人,吾往矣。”o 这个意义引申到 文学批评领域似可作如是观:即文学作品事义纯正内容充实深厚,才有可能 具备刚健的气势与力量;反之,如果作品义理邪僻、记事无凭,内容空疏浮薄, 那么这种气势与力量便无从谈起。南朝齐梁时期的永明诗与宫体诗,虽然在 艺术上有不容忽视的成就,但却因缺乏“风骨”之力而颇受后人诟病。之所以 如此,其取材的琐细狭隘与诗思的平浅甚至庸俗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唐代陈 子昂所言“兴寄都绝”, 即是从这一方面着眼对齐梁诗作出的批评。即使同 属“事义纯正,内容充实深厚”的作品,也会因主客观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 的“风骨”特色。即以共有“风骨”之誉的建安诗歌与盛唐诗歌为例,其美学风 貌便有“劲健”与“雄挥”之别,o 而诗歌内容方面的不同则是造成这种差别的 一个重要因素。 鲍照的大多数诗作都有着充实深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无疑也都染上了 诗人独特的主体色彩。研究鲍诗内容,应以儒家“士”的人世精神为起点。从 鲍照诗作中表现出来的“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拯世济物、建功立业的壮志, 理想受挫的痛苦与悲愤,以及对于人生、命运和生命本体的体验与思考等等, 都可以认为是这一起点派生的分支。正是鲍照这种顽强、执着的人世精神,才 使其诗歌内容具备了剐健的气势与力量。这种气势与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 两方面的特征: 1 、进取与抗争的激昂奋发之力 3 从鲍照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有着积极强烈的进取之心。 这种进取之心,有时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如其 拟行路难) 之十八: 文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展。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 遇阳春。 在这样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到,年少气盛的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及咀后的前途 充满了自信,对于自己所处的困境也并不怎样放在心上。这时的诗人,真可谓 豪气干云。更多的时候,诗人是借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来间接地抒发自己 的激昂奋发之情。如在 之二中,他对“两说穷舌端”但却“羞当白璧赐, 耻受聊城功”的鲁仲连充满了景仰之情;在 之三中,他热情地歌颂了在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的形势下期望“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的幽并少 年;在 中,他写将士们在坚壁清野、侨装阙绝的艰苦条件下, 仍然顽强地“埋身守汉境,沈命对胡封”,他们最大的愿望便是“邀冀胡马功”, “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在 代出自蓟北门行) 中,他在充分铺叙了军情的 紧急,形势的严峻以及行军的艰苦之后,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 明主,身死为国殇”四句收篇,反映了出征将士忠君报国、战死疆场的共同心 声。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种激昂慷慨、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当然,鲍照本 人未必有通过从军出征以建立功业的想法,但他胸中那股激昂奋发之情借助 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无疑是很适宜的。 鲍照在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激昂奋发之情,可以说是反映了个体生命力要 在现实中得到张扬、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的迫切愿望。这无疑是一种合理的 且合乎人性发展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中却受到了压制和破坏,这反映 了现实社会关系中存在的某种不合理。在鲍照所处的时代,这种不合理的一 个重要载体就是门阀制度,它使门阀阶层之外的绝太多数个人的正常发展愿 望受到了不公正的压制。个体生命力的张扬欲望受到压制,使鲍照诗中的激 昂奋发之情转向了另一种形式抗争。 在诗中,鲍照曾发出愤怒的质问:“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 ( 拟行路难) 之六) “人生良自剧,天道与何人? ”( 代蒿里行) ) 而他对造成自己 这种不幸的根源却是清楚的,如他在( 行药至城东桥) 中写道:“尊贤永照灼,孤 贱长隐论。”这就含蓄地批判了那个高门士族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口而 寒素士人却只能永远沈沦下僚的不合理的畸形社会。在这个畸形社会中,个 d - 人在现实意义上的任何反抗都是微不足道的,但诗人内心深处的抗争,却呈现 出一种难以遏止的激烈与动荡状态: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拟行璐难) 之六) 心非木石岂元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 拟行路难) 之四) 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在他那些多有写景成份的五言古诗中,其结果就是出现了 很多动感强烈的景象: 乱流澎大壑,长雾币高林。( ) 急流腾飞沫,回风起江;豫( ( 还都道中) 三首之一) 诗人之所以对这类景象多着笔墨,正是因为他的胸中充满了悲愤与块垒,景象 的动荡因而与其内在情绪的激荡起伏合拍。同时,透过这类景象,我们也不难 窥见诗人傲岸不屈的个性。 鲍照的诗中,还有很多慨叹人生短暂、宣扬及时行乐的内容。这是一个传 统的主题,但在鲍照的诗中却得到了铺张扬厉的阐扬: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庆头恒有 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之十一) 驰渡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代蔫里行) ) 除上举诸例外,松柏篇) 、 写诗人设想自己“安寝委沉寞”之时,回首平生,首先想到的 便是“事业有余结,刊述未及成。”如果再联系前文所述诗人的进取之心与用世 之志,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思 5 想,仍是鲍照真正的精神归依。从这个意义上说,鲍照诗中的这些内容,其精 神实质便不是消极萎靡,而是慷慨激昂。 可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琵琶行) ) 的缘故,鲍照 对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特别是对她们的抗争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如 拟行路 难) 之三中,一个名叫“金兰”的女子不留恋居处、服饰的富贵华丽,而是强烈渴 望着自由幸福的爱情。“宁儆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这二句诗正是女 子渴望冲破现实束缚的激越的反抗之音。 与( 代苦热行 为军中将士请命,有力地批判了统治者 的刻薄寡恩。史载刘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多有失利,而“遇下寡思,不能得人 6 - ; 死力”凹则是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诗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实际上也 就是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代东武吟) 写一个“少壮从军去,穷老还入门”的老 军人,曾经为了国家“追虏穷塞垣”,“肌力尽鞍甲”,却仅仅因为将军下世、部曲 罕存,便无人为他论定功绩,而且晚景凄凉,只能靠“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来生存度日。“昔如插出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四旬诗, 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老军人一i l , 中无限的失落与激愤之情。 代苦热行) 先是极 力铺写了战地环境的艰苦险恶,其中如“身热头且痛鸟堕魂来归”及“毒泾尚 多死,渡泸宁具腓”这样的诗句。直令人休目惊一i l , 。在傲了这样的描述之后。诗 人笔锋一转,联系汉代史事,对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发出了愤慨之音:“戈船荣既 薄,伏波赏亦微。爵轻君尚惜,士重安可希! ”朱击宦堂 认为此诗盖托 古讽今,是影射元嘉二十三年檀和之及宗悫讨林邑事,此说亦当可信。要而言 之,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的正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o 这种历史悲剧的重 演,而诗人对自身执 望不遇的深沉感慨亦已寄寓其中了。 除“刻薄寡恩”之外,鲍照还对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进行了批判与规讽。如 (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 中“筑山拟蓬壶,穿池类溟渤。选色遍齐代征声斤j 邛越。陈钟陪夕宴,笙歌待明发”等语,就是对统治者荒淫奢侈的揭露。诗中 “蚁壤漏山阿,丝泪毁金骨。器恶含满欹,物忌厚生没”四句,引用了自然界和 人生中的哲理,既是对统治者委婉的规讽,同时也是严肃的警诫。全诗义正而 辞严,令人一读之下,但觉浩气纵横,风骨凛然。 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还引发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思索。在 拟古) 之 四中,诗人沉痛地描绘了昔e l 繁华的中原地区饱受战火之后的荒凉凄惨景象: 放驾息朝歌,提爵止中山。日夕登城隅,周回视洛j l i 。街衢积冻 草,城郭宿寒烟。繁华昔何在? 宫阙久崩填。 此诗黄节补注日:“用朝歌、中山,意盖以之国之地比拟洛j l l 。”又张荫嘉日:“朝 歌卫地,旧为商纣所都,其俗酣歌。”o 可见鲍照此诗意在托古讽今。在诗的结 尾,诗人发出了“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的深沉感叹暗指当今统治者并没 有接受过去中原沦陷、神州陆沉的历史教训,仍如齐景公一般纵情淫乐,不恤 国政,长此以往,国家前途实在令人忧虑。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既不可止,那么 徒然称美“饿死不食周粟”以守节明志的伯夷、叔齐,亦复何益? 而自己的坚持 理想抱负,也便只能像“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那样,变得毫无希望,毫无意 n , 河北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了。诗人对自己的人世理想产生怀疑和动摇,使得此诗内涵显得更加忧愤 深广。 与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 相比,鲍照的 及 中,他说自已是“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 在( 学刘公干体) 五首之三和 中,他赞美皎洁的朔雪和“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的梅花,并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又借桃李和“摇荡春风媚春 日”、“徒有霜华无霜质”的杂树指斥小人的趋炎附势、阿附权贵和没有节操。 另外, 五首之三中写朔雪在“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咏白 雪) 诗写白雪“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兰焚石既断,何用恃芳坚? ”则抒发了 r 邕l 鲍照诗歌“风骨”论 峻洁之士不容于时的激愤之情。 鲍照既不愿降身辱节,像一般小人那样去奔竞风尘,那么就已注定了他一 生坎多9 鼬命运。他的 诗在极力铺写了京都的繁华与游客仕子的汲汲奔 竞之状后,最后两句则以清冷之笔牧篇:“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吴伯其评 此诗日:“举世繁华如此,安得不弃君平,君平亦安得不弃世。诗甩两相字 者,有激之盲。毕竟世先弃君平,君平始弃世耳。”o 可见诗人在这里以严君平 白况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诗中寄寓的情感,无疑便是怀才不遇的激愤。此外, 鲍照的 五首之一、四、五中,也都抒写 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慨。这些诗多采用比兴手法,如 之三:“弦绝空 咨嗟,形音谁赏录? ”这与曹植美女篇) 写美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用 意是大致相同的。 鲍照非乐府的五言古诗中,由于行旅、酬赠两类诗多涉山水景物的描写, 因此被视为广义上的山水诗。这部分山水诗多作于诗人锐意进取但却饱历忧 患之后,由于生活底蕴的厚重而使这些作品思想上趋于深刻,感情上趋于沉 郁,在总体上形成了“沉郁紧健” 或日“沉雄笃挚”o 的风格特色。在这些涛中 多有羁旅之苦、乡关之思、身世悲慨及年华迁逝的感叹,如: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 良( )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发后渚) ) 伤哉良永矣,驰光不再中。衰贱谢远愿,疲老还旧邦。( 从拜陵 登京岘) ) 与诗中的感情色彩相适应,这类山水诗中的山水景物也多呈现出阴郁和肃杀 的色调,如: 风烈无劲草,寒甚有凋松。( ) 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 、咏双燕) 、 等诗中对政治形势的险恶皆有暗示,如 咏双燕) 云:“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 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即是流露了浓厚的优生之嗟。但诗人对于光 0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阴虚掷、壮志难酬的激愤仍是这部分山水诗的情感基调。加上诗人不甘屈服的 个性,就使得诗的沉郁之中隐然透出一股朗健之气,所谓“沉雄”、“紧健”即指 此意。又如清方东树比较同以写羁旅之思见长的鲍照与小谢时,认为“小谢情 优于鲍,令人如或遇之;而明远有气体,较又高于小谢。”o 对“气体”的理解,以 上所论似可窥此中消息。 总之,“士”的人世精神可以认为是鲍诗“风骨”的精气血脉,而鲍诗内容的 上述特征就构成了鲍诗“风骨”的主要特征。 + ( 二) 感情气势特征 如本文“绪论”所言,“风骨”之“风”属于“情”的范围,然此种含“风”之“情” 须具备一种浓烈昂扬、刚健有力的气势,即感情气势。( 文心雕龙风骨) 篇中 如“意气俊爽”、“索莫乏气”等语,其中言及的“气”,即是指作品的感情气势。 ( 文心雕龙) 中以气指感情气势者颇多,如 辨骚) 篇谓屈原的作品“气往轹古, 辞来切今”, 篇谓孔融 荐弥衡表) “气扬采飞”等等,皆是此意。而作品 中的感情气势又决定于作者的个性。喇勰在 篇中即说:“风 趣剐柔,宁或改其气。”可见,“文气”指的是一种富有个性特征的感情气势。 正如前文所论,诗人鲍照有着积极强烈的用世之心,但却一生坎廓遇, 其忧愤是相当深广的。然而在创作中,他却并没有像谢灵运那样,通过在自然 山水中体玄悟道来冲淡心中的抑郁与愤激,而是“保持了比较纯粹的诗人式的 生命体验方式,在玄佛生命思想流行的时代,他基本上不寻求这些生命哲学来 解脱生命矛盾”,这就使他的创作“始终处于激情的状态。”o 纵观鲍照的诗歌 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他都在诗中贯注了强烈的激情,从 而使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染上了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极少恬淡幽静之笔。这 种“激情的写作”,就使鲍照的诗歌作品具有了一种浓烈昂扬、刚健有力的感情 气势。 为论述“鲍诗感情气势”这一命题,本文拟对杜甫“俊逸鲍参军”( 杜甫 春 日忆李白) ) 这句诗中的“俊逸”二字作一简要辨析。关于这两个字在诗中的含 义,本文的认识倾向于:此处的“俊”字,当指形骨之俊;“逸”字当是“奔逸”之 逸。本指马脱缰奔跑,亦指马奔跑之迅猛有力。 篇载:“谢安 目支道林如九方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之所以“取其俊逸”,就是因为 1 n - 鲍照诗歌“风骨”论 对于一匹马来说,惟有形骨俊奇,才有如天马行空、倏忽千里的气势。杜甫( 丹 青引赠曹将军霸) 一诗,盛赞曹霸所画之马:“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 空! ”相比之下,曹霸的弟子韩干所画之马则是“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 凋丧。”没有俊奇之形骨,画出的马也就必然神气凋丧了。杜甫自己笔下的马, 也多有俊逸的神气,如 房兵曹胡马)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 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很显然,杜甫以“俊逸”许鲍,与他对于马的这种审美观念应该有着必然的联 系,其中的一个关键字,就是“忍使骅骝气凋丧”一句中的“气”。关于这一点, 清方东树可谓慧眼独具,其 昭睐詹言) 云:“李杜皆推服明远,称日俊逸,盖 取其有气,以洗茂先、休奕、二陆、三张之靡弱”,“鲍诗笔势振迅,足以驱使纸 上,但见生气”,“气体坚实,惊心动魄,要亦百世师也。”o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杜甫以“俊逸”许鲍,主要就 是对其诗感情气势的推许。 鲍诗感情气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善于蓄势,以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 庄子逍遥游) 有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句话强调了 “蓄势”的重要性,即只有“厚积”,方能“薄发”。对于诗的感情气势而言,若使 其产生浓烈昂扬、刚健有力的效果,则“蓄势”显然也是很必要的。鲍照诗中的 蓄势方式,首先表现为对情感本身作抑扬纵收的处理,如 之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 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 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此诗前四句,以“泻水置地”起必,以“人生有命”自慰,表面上看,语调情感 似极为平静,但内里却隐藏着无限愤慨与辛酸的消息。随着悲愁的积聚,诗人 又酌酒自宽,长歌当哭,唱起那“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o 的( 行路难) 来。然而,心中那愈益沉重的悲愁终使诗人喉咙哽住,歌声断绝。此时出现了 暂时的沉默,但这是火山喷发前的沉默:表面平静,内里却是沸腾的岩浆在汹 涌奔突。果然,诗人意欲爆发了:“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七个字仿佛汹涌的岩 1 1 蘸i 浆在猛烈冲击着上面的地壳,其热度与力度足以令人心颤。然而,最后一句 “吞声踯躅不敢言”却将这种迫在眉睫的爆发硬硬地压了下去,全诗到此也戛 然而止。为了更为形象地描述此诗的情感变化轨迹,我们亦可借用白居易 琵 琶行) 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如诗的前半部分是表面的情绪缓和之下涌动着悲愁 的暗流,即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悲愁愈益沉重,诗人歌声断 绝,出现短暂的沉默便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肘无声胜有声。”诗人在沉默中心潮澎湃,意欲爆发,便是“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呜。”诗人将这种剧烈起伏的情绪硬硬收住,便是“曲终收拨 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结尾必然引起读者无限的回味与思索,便是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于情感的这种纵收抑扬的处理方式在鲍照的拟行路难) 之一、之六等 诗作中亦多有运用,如拟行路难) 之六,诗人对案不食,拔剑击柱,此是一扬; 接下来的“长叹息”是一抑;“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蹦强基羽翼? ”又是一扬;接 下来的罢官还家之乐却是一抑;最后至“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 再度扬起。正是在这纵收抑扬之间蕴蓄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其蓄之既深,则其 发之必烈,读者从中感觉到的,便是一种极具冲击性和爆发力的感情气势。 鲍照诗中的蓄势方式,还表现为通过诗中人物前后命运的强烈反差以造 成巨大的情感落差。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执着可以说是鲍诗的主流创作倾 向,而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则是这种创作倾向韵一个重要方面。鲍照对人的命 运的关注,或是因为他人的命运变化与自身类似的遭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或 是对个人命运某种可能趋向的预测,都可以归结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这种 “融人角色”的创作心态显然不同于超然物外的理性分析,因而在诗中便贯注 着一股鲜明而强烈的、与人物命运变化相始终的情感之流。这样,人物前后命 运的反差愈强烈,这种情感的落差便也愈大。 鲍照的 中的老军人晚景凄凉,“穷老 还入门”之后,还要用拐杖拖着疲惫衰老的身躯,依靠“刈葵藿”和“牧鸡豚”来 生存度日; 中则是“戈船荣既薄,伏波赏亦微”的结局。正是因为诗 1 2 鏊疆 鲍照诗歌“风骨”论 人对人物命运的前后变化做了这样的艺术处理,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我们在读“昔如丰融鹰,今似槛中猿”( 代东武吟) ) 及“爵轻君尚惜,士重安可 希”( 组诗所取得的 一个突出成就,诚如宋许蜘所言:“明远 ,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 不可比拟,大似贾谊( 过秦论) 。”o 鲍诗“善于发势”的特点,并不限于( 拟行路难 组诗,在其他乐府诗和非乐 府的五言古诗中也多有表现。如 ,诗中的主人公少年时因 胸中的块垒不平而“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亡命三十年之后目睹“扶宫罗 将相,夹道列王侯”之盛,深恨岁月蹉跎,壮志难酬,因而“ 垒愈甚。这种激荡起伏的情感白始至终,贯穿全诗,放明 百忧”,胸中块 评日:“搔首平 生,抚怀悲咤,是讽伏枥诗,击壶尽裂。”o 清陈祚明评日:“壮心坌涌,一气所 流。鸿亮无累。”;o 其他又如( 拟古 八首2 - - ,以幽并少年之豪情贯注全诗, 1 3 熬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 都道中) 三首、 等,虽然里面多有山水景物的描写,但由于诗人 善于融情人景,因此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仍是附着于景物之上的、鲜明强烈的情 感色彩。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感借那些阴郁、动荡、萧瑟的山水景物,亦产生了 一种强烈的冲力。因此,“善于发势”的特点,也适用于这部分诗作。 总之,无论是“蓄势”还是“发势”,其结果都是造成了鲍诗感情气势独具的 特色。粱萧子显曾谓鲍诗“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犹五色 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o 此语含有明显的贬意,但也不失贴切,如果换成 今天的解释即为“用辞警醒,色泽浓郁,节奏奔放,显示出感情的冲动、激荡与 紧张”,从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富于刺激性的总观”。o 而这,正是鲍诗感情 气势的特色。 ( 三) 意象特征 近年来,诗歌研究比较注重意象分析的方法。而所谓意象属于审美的范 畴,是主体对表象的重新建构。具体而言,那就是意象的产生,是表象被主体 的主观心理因素。渗透、融彻和重新铸就的结果。相对于自发性的表象而言, 文学意象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和主观创造性,体现着主体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 美趣味,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因此,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其作品有无独特的 风格,便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属于他个人的意象群;而要研究 其作品的风格,从意象人手便也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鲍照在他的诗作中,营造了丰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带有诗人鲜明的 个性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奇丽”。萧子显谓鲍诗“雕藻淫艳,倾炫 心魂”o 以及梁钟嵘谓鲍诗“得景阳赫j c i 危,含茂先之靡嫂o 都指出了鲍诗“奇 丽”的特色,而意象的“奇丽”就是此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先看其意象的 “奇”。如( 代出自蓟北门行) 写苦寒的意象是“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代 苦热行) 写苦热瘴毒的意象是“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热头且痛,鸟堕魂 来归。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日月有恒昏,雨露未尝嗓。丹蛇逾百尺,玄 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瘴气昼薰体,i 舀露夜沾衣。饥猿莫下 1 4 吲 “ 鲍照诗歌。风骨”论 食,晨禽不敢飞。毒泾尚多死,渡泸宁肯具腓”;( 拟行路难) 之十三写白发意象 是“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代雉朝飞) 写朝雉意象是“刎绣颈,碎 锦臆,绝命君前无怨色”; 拟行路难) 之七写杜鹃意象是“声音哀苦鸣不息。羽 毛憔悴似人髡。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 行京口至竹里) 写树枝、 岩石的意象是“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上举诸例中,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同时又融会了前人之作、传闻、古籍之记载,对笔下的意象作了夸张与变 形的处理。如寒而至于马毛如猬,角弓难张;热而至于身热头痛,鸟堕魂归;白 发生长速度之快更甚而至于今暮拔尽,明日复盈,如此等等,皆体现了其诗意 象创造“奇”的特点。这一点诚如清何焯所言:“鲍诗中过事夸饰,奇之又 奇0 ”o 再看鲍诗意象的“丽”。 拟行路难) 之一中的意象如美酒、雕琴、羽帐、锦 衾, 中苦寒与苦热瘴毒之意象,前者是为烘托出征将士之勇武及 慷慨赴敌之悲壮,后者则是为讽刺朝廷对将士恩赏之薄; 拟行路难) 之十三中 的白发意象,是极言征夫内心之悲愁; 代雉朝飞) 中的朝雉意象,象征的是追 求理想信念的执着与热烈; 拟行路难) 之七中的杜鹃意象,是寄寓一种世事无 常、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行京口至竹里) 中的“高柯”与“锋石”意象,既暗示 了诗人心中的块垒不平,又象征了诗人傲岸不屈、顽强抗争的个性。总之。这 些意象虽有夸饰的成分,但由于与作品的立意谐调浑融,因此并未流于险怪, 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方东树认为鲍诗“既取真境,又加奇警,所以为 至。”o 若借此评价鲍诗意象营造之“奇”,我想也是很恰当的。至于拟行路 难) 之一和 代陈思王京洛篇) 中那些“丽”的意象,前者是通过极力渲染解忧之 1 5 “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的精美以反衬出“红颜零落”与“寒光宛转”的浓重悲凄,后者是通过极力渲 染女子今日之荣宠以反衬出日后色衰被弃的凄凉,故而意象之“丽”与作品的 立意亦相谐调。 鲍诗意象的又一特点,就是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内在的刚健之力。如前所 论,鲍照的诗歌创作是一种“激情的写作”,这就使他营造的意象也染上了强烈 的感情色彩;同时,诗人傲岸不屈的个性及其诗作深厚的底蕴,又使他营造的 意象富有一种内在的刚健之力。如 中的朱丝绳、玉壶冰, 梅花落) 中的梅花, 中的硕鼠、苍蝇,(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 中的蚁 壤、丝泪, 梅花落) 中的杂树, 之三中的桃李,这些意象则渗 透了作者强烈的鄙夷憎恶之情。诗人在前面的意象群中。寄寓了一种峻洁的 人格理想;后面的意象群则象征了那些贪得无厌、没有节操、谗言毁直、危害国 家的小人。这些意象的使用使作品中充盈着一股清明刚健的浩然之气。 鲍诗意象所附着的感情色彩是丰富多样的,并不限于单纯的褒贬,这与诗 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如 代东武吟) 中的荆牡鹰与槛中猿, 分别象征了老军人昔日的勇猛骄健、一往无前与今日的潦倒困顿。抑郁不得 志,从而流露了一种深沉的愤激之情;( 代陈思王白马篇) 中的白马、角弓, 拟 古) 之三中的留带、硬鼯白羽、符竹等意象,寄寓了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 中徘徊的寒 盛年难再的焦虑、叹惋之情; 中的惊波, 中的空城雀, 六首之三) ,“风起洲渚寒”(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 ) ,“戾戾旦风 1 6 。引 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