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2 0 0 4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第一位诺贝尔文 学奖获奖作家,也是世界第十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作为奥地利当代著名女 作家,耶利内克有着浓厚的“阿尔卑斯山情结,她的三部作品啊,荒野、贪 婪和情欲尽情诠释了阿尔卑斯山的复杂内涵。 文学艺术对阿尔卑斯山的包装、经济对阿尔卑斯山的摧残,不仅反映了阿尔卑 斯山的自然危机,还揭露了奥地利政治的黑暗和历史的肮脏。人类在迫害外在自然 的同时也摧毁了人类的内在自然。女性作为耶利内克笔下的第二座阿尔卑斯山,其 卑微的家庭地位和悲惨的遭遇,折射出男权文化的霸道和女性自身的矛盾。此外, 意象分析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部分,雪和湖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命运的不幸。 通过对以上三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阿尔卑斯山背后的自然危机、政 治内幕、纳粹历史和悲剧女性。这对于当今社会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还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自然,文化,阿尔卑斯山,女性,性政治,意象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作为欧洲最高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不仅在世界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欧洲文化中也富有一定的涵义。正因为阿尔卑斯山的与众不同,很多作家尤其是 欧洲作家对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代表巨作魔山中把疗 养院安置在阿尔卑斯山上,从而赋予了阿尔卑斯山一种疗养和休息的精神内涵。劳 伦斯把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结尾部分安排在阿尔卑斯山的泰罗莱斯度假村,杰 拉德与朋友古德伦反目成仇,在风雪迷漫中走向阿尔卑斯山深谷,葬送了自己的生 命。牛虻与自己的亲生父亲神父蒙泰尼里游阿尔卑斯山,享受了山上的美好风光。 歌德在自己的作品意大利游记中高度赞扬阿尔卑斯山的美丽。瑞士籍作家赵淑 侠在她的几篇散文中都谈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山,如漫谈滑雪、湖水里的雪山、 石壁谷之夜等。以上作品大都谈到了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景。在他们眼里,阿 尔卑斯山就是一个旅游胜地,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既可以得到疗养和休息, 又能欣赏到玫瑰色的午后阳光和白茫茫的大雪。2 0 0 4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 弗里德耶利内克是一个有着“阿尔卑斯山情结 的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系列 作品诠释了阿尔卑斯山的复杂内涵。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阿尔卑斯山和耶利内克进行简单介绍,并梳理国内外关于耶利内克 的研究状况,最后陈述自己选题的意义。对于耶利内克的作品,国内外学者持有褒 贬不一的态度,他们的研究焦点多放在了女性、自然、政治、写作技巧、精神分析 研究等几个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阿尔卑斯山的主题创作为线索, 来进一步分析耶利内克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奥地利的自然状况、政治状况、历史问 题和女性问题等。 第一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来分析阿尔卑斯山的悲剧。阿尔卑斯山壮观 的景色、舒适的修养场所、丰富的健身活动,给人类带来无穷乐趣。但在耶利内克 的笔下,在阿尔卑斯山壮观景色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类对自然的巨大破坏力。在啊, 荒野里,女诗人艾希霍尔茨常年独居阿尔卑斯山山顶写作,显示了她对阿尔卑斯 山和文学艺术的热爱。但是艾希霍尔茨居住在山顶,她笔下的的自然却不是鲜活的 u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阿尔卑斯山,而是她完全凭借想象描绘阿尔卑斯山,赞美阿尔卑斯山,写下了一首 首没有生命力的诗歌。我们看到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人类生存下的自 然危机,而是通过一个女艺术家对阿尔卑斯山不带感情的、僵硬化的文字赞美,来 揭露人类当前的自然危机。这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经陷落在僵死与生硬的陈规 上,而阿尔卑斯山这个鲜活的自然,也就僵化在人类的手中。阿尔卑斯山便成 了人类刻意“浓妆艳抹的一幅画卷。 在贪婪里,作者大量篇幅描写了素有“千湖之山”的阿尔卑斯山。为了获 得旅游经济利益,人们强行造就了一个“死气沉沉 的人工湖,这个湖从形成以来, 一直有人为它“装饰 、 打扮 。为了美观,人们将各种高大的树木放在湖里,湖 水被塞得透不过气。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人们又将各种“营养物 不断地扔进湖 里,湖水变得更加僵硬,甚至可以和蛋糕、浓牛奶、果冻等相媲美。人类表面上是 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实际上人类征服的是自己,利用的也是自己。人类在毁灭 自我生存之地的同时为自己挖下了埋葬自我的“死亡之坑”。除了对阿尔卑斯山自然 环境的破坏,残忍的人类将魔爪伸向了动物,名义上是在饲养动物、保护动物,实 际上那些狩猎者都是为猎杀而备。因此,我们看到阿尔卑斯山在人类的操纵下已经 失去了自然本色,沦为人类利益的牺牲品。 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迫害必然伤害到内在自然。不论是诗人对阿尔卑斯山的“涂 改 ,还是商人、旅游者对阿尔卑斯山的迫害,人类的行为最终将摧毁人性中最美好 的东西。表面上阿尔卑斯山遭到人类的破坏,面临巨大的自然危机,殊不知人类自 身也在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促使着人们肆无忌惮地搜刮财产, 贪婪中的男主人公警察库尔特雅尼什就是一例。为了房产、财产,库尔 特想尽一切办法接近富有的女性,为了保护利益,他甚至杀死小姑娘佳比,又将中 年妇女格蒂逼向了死亡之路。由此可见,人类疯狂的贪欲不仅可以毁灭自然,还将 摧毁人性的“真“善“美 。 第二章从文化角度分析阿尔卑斯山的悲剧。欧洲很多作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 创作来表达他们对阿尔卑斯山的独特感受。在他们眼里,阿尔卑斯山就是一道美丽 的风景线,一个神圣的地方。但耶利内克笔下流露出来的却是阿尔卑斯山的另外一 种内涵,具体可分为政治文化、历史文化两重内涵。阿尔卑斯山上的狩猎场就是权 i v 中文文摘 力世界的代表,它只允许狩猎者们进入,而对那些穷苦村民们,划定严格的“界线”。 除此之外,阿尔卑斯山上的森林、公路都为权力者们服务,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树木, 制造巨大的财产。 奥地利的旅游业极度繁荣,一是为了发展经济,二是为了掩盖历史的肮脏。奥 地利和德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战后,相当一部分奥地利民众倾向于纳粹德国的政 治,二战中奥地利又被并入德国版图,成为“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但是战后 5 0 多年来,奥地利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保留着“受害者 的形象。因为这一原因, 奥地利对二战历史的反思态度,与德国形成明显的反差。奥地利国内虽然处于和平 和繁荣之中,法西斯主义的做法仍然存留在奥地利国内。本章以啊,荒野和贪 婪两部作品为例,来分析当代奥地利境内的黑暗政治和纳粹历史。 第三章通过经典个案分析来揭示阿尔卑斯山和女性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容貌的 残缺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女人命运的曲折反映了霸道的男权文化。耶利内克在 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女性,本文以情欲中的厂长夫人格蒂为中心来探讨女性的 悲哀。格蒂的悲剧命运既体现在家庭地位的丧失,又体现在肉体的被奴役和被践踏。 为了控制格蒂,赫尔曼将性作为一种工具,随时对格蒂进行肉体上的折磨。除了情 欲中的格蒂,耶利内克的其他作品中也描写了大量的悲惨女性,如贪婪中的 小姑娘佳比、中年妇女格蒂,啊,荒野中的女诗人和女经理。这些女性的悲剧首 先是社会造成的,父权制是她们受难的罪魁祸首。但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除了社会 因素,还有女性自身的因素。她们极力反抗成为性的牺牲品,极力想摆脱男人的控 制,但她们又离不开男人,将爱情、婚姻和性作为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小姑娘佳比,她努力扮演着警察库尔特眼中的“小鸟 ,服从他的命令,满足他 的要求,成为弱者中的一员。另外,耶利内克是创作意象的高手,她在作品中运用 了大量的意象,如雪、湖泊、狗、汽车、血、电视、照相等,本章第三节选取了雪 和湖泊这两个意象,对女性悲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雪与滑雪的关系、雪的飘摇不 定、下雪的季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女性的不幸和悲哀。雪意象在情欲中 频繁出现,雪与滑雪的关系隐喻了格蒂和赫尔曼的性关系,格蒂的身体就像一个“滑 雪场”,供赫尔曼、大学生及其他男人消遣和享用。同时,雪与格蒂的同时出现,也 说明了格蒂命运的飘忽不定。雪的来临也就是冬季的来临,冬季是一年的结束,象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征着生命的结束,格蒂作为一个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来报复丈夫赫尔曼,此 时她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丧失了母亲的天性和地位。湖泊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子 宫”,同时又具有“夭折、失败 之意,小溪是湖泊的缩小,因此小溪有着和湖泊一 样的象征意义。贪婪中佳比被警察杀死后扔进人工湖,情欲中格蒂把自己的 儿子淹死在小溪中,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命运的悲惨。 结论部分进一步分析了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悲剧、文化悲剧( 政治及历史文化) 及女性的悲惨命运,并结合耶利内克的个人情况对全文作了总结与提升。政商两家 肆无忌惮地在狩猎场寻欢作乐,猎杀动物,他们对狩猎场的专用权反映了奥地利政 治的黑暗和权力的空间化及排他性。文学艺术对阿尔卑斯山的“浓妆艳抹 和旅游 经济对人工湖的摧残揭露了奥地利历史的遗留问题纳粹历史。女性如同自然, 在耶利内克笔下显然成了另一座阿尔卑斯山。女性的遭遇既再现了阿尔卑斯山的自 然危机,又反映了奥地利当前社会的男权文化及女性自身的矛盾。通过对阿尔卑斯 山真正面貌及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耶利内克的作品不仅指出了奥地利当前的自然 危机,并指出了奥地利国内的政治、历史和女性问题,耶利内克不愧为“我们时代最 为真实的代表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e l f r i e d ej e l i n e k ,t h el a u r e a t eo fn o b e lp r i z ef o rl i t e r a t u r ei n2 0 0 4 ,n o to n l yi s a u s t r i a nf i r s tn o b e lp r i z ew r i t e rf o r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a l s oi st h et e n t hn o b e lp r i z ew o m a n w r i t e rf o r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w o r l d 。a saw e l l k n o w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u s t r i a nw o m a nw r i t e r , j e l i n e kh a sas t r o n g ”a l p sc o m p l e x ”,a n dh e rt h r e ew o r k s ,”a h ,w i l d e r n e s s , g r e e d ”a n d ”l u s t ”i n t e r p r e t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m e a n i n g so f t h e a l p sa sm u c ha so n el i k e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sp a c k a g i n gf o rt h ea l p s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a s t a t i o no ft h ea l p s ,n o t o n l yr e f l e c t st h en a t u r a lc r i s i so ft h ea l p s ,b u ta l s oe x p o s e st h ep o l i t i c a ld a r k n e s sa n d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d i r t yo fa u s t r i a h u m a np e r s e c u t e se x t e r n a ln a t u r ea sw e l la sd e s t r u c t sh u m a n s i n h e r e n tn a t u r e a st h es e c o n d a l p s ,w o m e n sh u m b l ef a m i l y s t a t u sa n dt r a g i c e x p e r i e n c e , r e f l e c t sm a l ec u l t u r e sa r b i t r a r i n e s sa n df e m a l es e l f -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 i m a g ea n a l y s i si sa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 ,s n o wa n dl a k e sr e f l e c tt h eu n f o r t u n a t ef a t eo f w o m e n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r e ew o r k s ,w ec a ns e en a t u r a l c r i s e s ,p o l i t i c a li n s i d e r , t h en a z ih i s t o r ya n dt r a g i cf e m a l et h a th i d d e nb e h i n dt h e k i p s t h i sn o to n l yh a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b u ta l s oh a ss o m ep r a c t i c a ls i g a i f i c a n c ei n t o d a y s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s :e l f f i e d ej e l i n e k ,n a t u r e ,c u l t u r e ,a l p s ,f e m a l e ,s e x u a lp o l i t i c s ,i m a g o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刨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赵苤苤学号星q q 鱼q 垒1 2 专业出筮塞堂皇世昼塞堂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耶利内克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 是本 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 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勉袭定 指导教师签名: ,、( 7 i 卜忍一 签字日期:2 叼年乡勺日 商云吩 签字日期: 哆年皇月习日 绪论 绪论 一、课题背景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从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 大利边境北上,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绵延1 2 0 0 公里,平均海拔约3 0 0 0 米。阿 尔卑斯山的景色十分迷人,有许多世晃闻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雪线以上,景 色壮观的勃朗峰、卢卡诺峰、勃都朗吉峰、杜夫尔峰等名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登山者和旅游者。近百年来,高山已成为休假和疗养的场所。夏天,这里是避暑胜 地;冬季,这里是冬季运动之乡。n 1 不论是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景色,还是阿尔卑斯山的文化遗产,它们的美妙和壮 丽,都让世界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阿尔卑斯山上的雪,在世界人看来,就是宁静、 纯洁、坚强、执着的象征。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刘晓闽,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守望,像阿尔卑斯山的雪回顾2 0 0 4 _ 2 0 0 5 年中篇小说选刊获奖作品。他 在这篇文章中,把弱势群体对生活的信心和执着的精神比喻成了阿尔卑斯山上的雪,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如阿尔卑斯山的雪一样清澈美好。可见,阿尔卑斯山在世界人 们的心目中,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象征。 阿尔卑斯山在欧洲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决定了她在欧洲心目中的地位。这座 连贯着欧洲多个国家的大山,不仅在欧洲地理空间上占据着中心的位置,而且也占 据了欧洲人的内心世界。因其在文学艺术中的不断出现( 如托马斯曼的魔山, 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歌德的意大利游记,赵淑侠的漫谈滑雪、湖水 里的雪山、石壁谷之夜等) ,阿尔卑斯山成为欧洲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自然景 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她不仅在欧洲文化,甚至在西方文化中所占据的一个中心位 置。在自然形态上,她成为与亚洲大陆的喜马拉雅山、非洲大陆的乞力马扎罗山一 样的世界雄奇壮丽的一道景观;在人文上,她更成为如喜马拉雅山对之的亚洲大陆、 乞力马扎罗山对之的非洲大陆的民族心理积淀的一个负载。 智者乐山。自然景观被赋予了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反过来,背负着强烈地域 文化的地理空间又成为我们解剖和透视这一方地域人文的载体。 2 0 0 4 年诺贝尔获奖者,奥地利埃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就是一个有着“阿尔卑斯 【l l 阿尔卑斯山风情总统家网h t t p :z w w w z t b s c o m 2 0 0 7 年7 月2 7 日。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情结 的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系列作品尽情地诠释了5 - 尔卑斯山的复杂神秘 的内涵。 耶利内克先后获得过很多奖项,如1 9 8 6 年的海因里希伯尔奖、1 9 8 7 年的施 蒂利业州文学奖、1 9 9 8 年的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 0 0 4 年她又荣膺诺贝 尔文学奖。她是奥地利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十位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耶利内克在奥地利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作家,在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世界 继续着对她进行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无论反对者如何指责她作品中的“阴暗 “丑 陋 “色情 等,作为世界性文学奖项的得主,耶利内克自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 去研究和探讨。尤其是耶利内克在2 0 0 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学者对她的 关注多了起来,对其作品的翻译和评论也随之增多。 耶利内克之所以对阿尔卑斯山投入了大量笔墨,是因为她看到旅游业空前繁荣 的阿尔卑斯山,面临着巨大的环境破坏的压力。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旅游业给阿 尔卑斯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高山动物和植物种类濒临灭绝或遭 到严重威胁。蝴蝶和鸟类等移动物种从1 9 世纪6 0 年代起,每隔2 0 年向两级地区平 均移动6 1 贼;苔原地带正在减少。按目前中等速度估计,阿尔卑斯山脉8 0 的苔 原将不复存在,已知的6 1 3 种植物将有半数灭绝;n 1 另外无数的公路、铁路、电线 和输油管、输气管等穿越阿尔卑斯山脉,这无疑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阿尔 卑斯山的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而气温的升高直接威胁到冰川的生存。研究者指出, 自1 9 0 0 年以来阿尔卑斯山的气温已经上升了好几度,阿尔卑斯山的1 3 0 0 多个冰川 在最近几十年中已有4 0 消失。如果温度变化趋势持续不变,到2 1 0 0 年,阿尔卑 斯山余下的冰川中5 0 - 8 0 都会消失。【2 1 冰川的消失将改变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自 然环境。除此之外,气温的上升还会招致大雪崩的发生。雪崩是阿尔卑斯山区经常 发生的事情,给人类和自然带来巨大灾难。 作为一个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为阿尔卑斯山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现今的阿 尔卑斯山感到心痛。我们从她的多部小说中,感受到她所注入的深厚情感。她的三 部长篇小说啊,荒野、贪婪和情欲便是她“阿尔卑斯山情结 的代表作 品。本文认为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中,阿尔卑斯山不再是壮丽的雪山,也失去了玫瑰 i l 】阿尔卑斯山等高山生态系统面临威胁环境污染与防治2 0 0 4 年第4 期:第2 6 7 页。 c 2 】艾拉兹温格尔摊利莎法格兰迪奥尔森冰雪消融的阿尔卑斯山华夏地理,2 0 0 2 年第2 期:第1 0 4 页 绪论 色的阳光。她更多地强调了阿尔卑斯山的悲剧意义,阿尔卑斯山成为被剥削、被殖 民的自然景观,其典型意义在于她的这些作品直指欧洲文化当代的政治、历史和女 性问题,具有欧洲文化地理学的现实意义,同时阿尔卑斯山也成为当代欧洲的一个 象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耶利内克的作品,评论界持有褒贬不一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也不相 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主题研究。主题方面的研究甚多,可分为四个小的方面。 1 、女性主题。耶利内克在她的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女性,因此有的评论家把她 说成是女权主义者。对于她的作品,有相当多的评论者集中探讨其中所流露出来的 男权社会对人性扭曲的极端现象以及女性的悲剧性生存状况。耶利内克的长篇小说 处女作我们是幼鸟,宝贝一炮打响,被评论界称之为激进的女性滑稽小说。它 甚至还受到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关注和称赞,该杂志称赞这部小说为:“一部精 心锻造、新颖而坚实的作品”。n 1 其中,耶利内克运用独特的风格和乐曲式的结构, 将家庭、暴力、爱情和性等多方面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关注。被 文学界广泛关注的代表作钢琴教师,研究者多从母女关系、男女关系这个角度来 分析,指出三人间所隐藏的各种权力与屈服、欲望与屈辱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女性 在男权世界中生活的艰难和痛苦以及女性对男权世界的反抗。另外,逐爱的女人 和情欲的研究者也很多,他们指出了女性的屈从、被支配的地位和压抑的生活 困境。 2 、政治主题。耶利内克是一个共产党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经常通过创作 猛烈抨击时政,试图用创作激发人们对奥地利纳粹历史的反省和警醒,以及对二战 的责问和反思。研究者指出,啊,荒野是耶利内克以自己家乡克朗彭为背景的小 说,作品通过对上层社会人物剥削自然、鱼肉百姓的行为描写批判了奥地利的黑暗 政治。 3 、自然主题。随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评论者的研究角度多放在了当代文 化与自然之间的多重矛盾上,如对啊,荒野的评论。 【l 】转引自:( 奥) 薇蕾娜迈尔罗兰德科贝尔格著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丁君君译北京:作 家出版社,2 0 0 8 年2 月:第4 4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语言主题。对于她作品中的语言问题,耶利内克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 访时回答说:“我继承的是维也纳派的传统,从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到卡尔克劳斯, 再到维也纳派。这是一种完全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学,在内容上并不是很下功夫,而 是在语调,在语言的声音上,这是无法翻译的。”【1 1 耶利内克对语言特别注意打造,在作品中频频使用多义字、音似字、复合词以 及成语等,这些语言技巧给德语增添了灵活性,但也给读者和译者增加了难度。正 因为其难度所在,不少学者对耶利内克的语言技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行了多方 面的研究。 第二是精神分析研究。 从精神分析角度对耶利内克的作品进行研究,研究者所选取的代表作品是钢 琴教师。评论界普遍认为钢琴教师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中的母 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她把丧父的女儿培养成钢琴师,但女儿3 0 岁之后的生 活依然被她牢牢控制着,毫无自由可谈。我们从耶利内克的生平经历看,作品中的 女儿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因此有的研究者结合耶利内克的生 平,从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其中的女主人公女钢琴师艾丽卡进行分析解读。有的 研究者认为耶利内克受到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的影响,耶利内克对父 权的仇恨和弗洛伊德的杀父情结有着密切的联系。乜1 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耶利内克受 到另一位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荣格的影响,将变态的性爱和集体无意识结合在一起, 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因素。 第三是影视研究。2 0 0 1 年由奥地利导演哈内克执导的同名电影钢琴教师当 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了三个重要奖项:第5 4 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 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此后,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论就从未停止。批评者把这部影 片看成是色情电影,整个画面除了性之外,毫无美感可言。支持者则认为该影片揭 露了人性的肮脏和污秽,对人性有一定的鞭策作用。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读者对于耶利内克这个奥地利作家,并不是很熟悉,关于她的评论也就很 少。本文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远在阿尔卑斯山附近的奥地 【i 】转引自:杜新华译本前言:异样的挑战独有的美景( 奥)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著。贪婪。杜新华昊裕康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页。 【2 1 r i t c h i er o b e r s o n j o s e f f r i t z l s f i c t i v e f o r e b e a r s t h et i m e sl i t e r a r ys u p p l e m e n t , m a y1 4 。2 0 0 8 绪论 利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和误解,尤其是耶利内克 的作品,连翻译都是很困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宁瑛与北京 第二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郑华汉提起耶利内克作品的翻译问题,都连连说道,难! 难! 耶利内克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情节,让人读起来很困难,而且她又在作品中加 入了大量的赤裸裸的性描写和心理描写,这让中国翻译者很吃惊,一时找不到合适 的语言来翻译,更别说是阅读者了。二、“德语文学淡化情节,重视哲理,与中国传 统文学重情节、轻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耶利内克的作品更是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 习惯。脚虽然她是在讲故事,可读起来完全没有故事的味道,她把复杂的情节揉碎 在简单的句子里,让人读起来有点云里雾里,摸不清头绪,直到反过头来再读的时 候才知道故事的大概。出于以上原因,耶利内克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的不是很广。直 到2 0 0 4 年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人士对她的作品才有所关注,研究 熟度有所升高,相关评论也随之增加。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学界对她的研究 还只是刚刚起步,关于她的评论著作甚少,目前只有两本,一本是武汉长江文艺出 版社于2 0 0 5 年出版的“钢琴教师”耶利内克( 钱定平著) ,另一本是北京作家出 版社于2 0 0 8 年2 月出版的一幅肖像:埃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传( ( 奥) 薇蕾娜迈 尔罗兰德科贝尔格著,丁君君译) 。第一本书载入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受奖 词,剩下的内容都是围绕钢琴教师这本著作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和讲解。第二本 书是对耶利内克大部分作品进行的几个方面的论述。除了这两本书,关于耶利内克 作品的评论也就是几十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论: 第一是对女性主题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梁锡江美丽的表象 一解读耶利内克的小说 ,作者主要就耶利内克的小说情人所反映的三方 面问题进行分析,即父权制度对女性的戕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物感情的异化 和扭曲以及通俗小说在读者意识塑造方面所起到的消极作用。周长才在归去应 知来时路一读耶利内克的自传体小说 一文中通过一名女钢琴师在母女 关系、男女关系上的种种不合常规的事件,来表达对男权世界的不满和自己对这个 世界无可奈何的愤怒。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罗晓梅于2 0 0 7 年完成毕业论文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叙事文本中的女性声音评析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作 品中的女性群像。她在论文中通过对逐爱的女人、钢琴教师和死亡与少女 【。】罗四鸽走进耶利内克:难! 难t 难! 访钢琴教师中译者宁瑛、郑华汉文学报,2 0 0 4 年1 0 月。 【2 】同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分析揭露了女性受到的种种压迫,展示了女性各式各样的悲剧。她从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父权制度这个角度及运用福柯的理论分析了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在此基 础上她还进一步上升到女性潜意识,从而由外而内地探求了造成女性悲剧与现存状 态的原因。 第二是自然主题的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教授聂军发表于当 代外国文学的文章揭穿自然的美丽神话论耶利内克小说 中的自然主题,该文章以埃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长篇小说哦荒野,哦防备它 为论述对象,探讨这部作品对当代文化与自然之间多重矛盾关系的展现,从而阐明这 位作家表现自然主题的艺术风格及其鲜明的批判现实倾向。聂军和谢铭于2 0 0 1 年发表的论文自然不再是神话谈伯恩哈特、科夫勒和耶利内克对当代自然主 题的艺术表现。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宋赛南于2 0 0 7 年完成硕士论文“神话”解 构中的“诗意”书写耶利内克的小说创作。在该论文中,宋赛南分析了传统文 学作品中的自然和耶利内克笔下的自然,指出耶利内克的全新的自然观:“真实 的 自然。耶利内克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自然即真实,严厉拷问传统文学对自然主题 的虚伪处理,致力于描写真实的自然。另外,耶利内克还从政治角度出发,批判奥 地利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叵测用心,同时又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对二者悲惨遭遇的共 同根源父权制进行讨伐。薇蕾娜迈尔罗兰德科贝尔格著的一幅肖像: 埃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传一书中的文章阿尔卑斯山间 也谈到了耶 利内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第三是对政治主题的研究。耶利内克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姿态,作品中 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谭杉杉于0 7 年完成毕业论文耶 利内克小说中的政治情结。该文对耶利内克作品中的政治情结阐述的比较详细到 位。 第四是对写作技巧的研究。首先是语言方面,莫光华于2 0 0 5 年发表在国外文 学的文章“语言这条狗 一评耶利内克的 。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宋 赛南的毕业论文“神话解构中的“诗意 书写耶利内克的小说创作一文中 对耶利内克小说的艺术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除了语言的韵律美,他还谈到了修 辞的模糊美和意象的哲理美。另外,钱定平的著作“钢琴教师 耶利内克中的文 章奇妙的意象运用对三个意象进行了分析,三个意象即为:钢琴、信笺、刀片。 罗晓梅宋艳鹃在2 0 0 6 年发表的论文浅论 中巧妙的叙事结构论述 绪论 了逐爱的女人中的往复式结构和蟠蛇章法。 第五是精神学方面的研究。钱定平在著作“钢琴教师”耶利内克中用弗洛伊 德和他的弟子学说对钢琴教师进行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慧明 在他的文章 中的菲勒斯:欲望的流动与权利的展演中从欲望理论入 手,解读耶利内克的代表作钢琴教师中欲望与权利、压抑与变态之间的艺术张 力及其深刻的主题意蕴。 最后还有对耶利内克作品的各种文本解读。如张春蕾的以语言魔镜烛照社会 的丑陋与荒诞一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论,印芝虹的天使”乎? “魔鬼 乎? 一埃耶利内克的对立形象初探,王炳钧的食人演示中的文化模式批判评埃尔 弗丽德耶利内克的 ,顾梅珑的女性世界的迷宫耶利内克 的现代意识解读等。 以上评论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不论是女性主题的研究、自然主题及政治主题的 研究,还是其他方面的研究,学者们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探讨了耶利内克的创 作目的和创作意义。但具体来说,耶利内克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技巧远远不止这 些,如阿尔卑斯山一题。自然主题和女性主题的评论较多,但前人多把评论焦点放 在外在自然方面,忽视了内在自然。另外,女性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以上 论述在分析女性悲剧原因的时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原因。 三、课题意义 由上观之,前人对耶利内克的作品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耶利内克多部作品中都写到阿尔卑斯山,她的创 作目的何在,阿尔卑斯山作为欧洲奇特的自然风貌,它能反映出奥地利甚至欧洲怎 样的自然状况以及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二、阿尔卑斯山在她笔下具 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能体现出奥地利怎样的政治状况、历史问题和女性问题? 本文 试从自然和文化两个角度、并运用一些理论话语来论述她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情结, 进而解答以上问题。 第一章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悲剧 第一章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悲剧 阿尔卑斯山作为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旅游 者。壮观的景色、舒适的休养场所、丰富的健身活动,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 印象。但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自然危机。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无休止地对 阿尔卑斯山进行着开采等活动,将大自然步步逼向了生命的尽头。这一现象具体 地体现在耶利内克的啊,荒野和贪婪中。 第一节“浓妆艳抹”的阿尔卑斯山 在耶利内克的笔下,阿尔卑斯山不再是人间的天堂,阿尔卑斯山所代表的纯净 自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类通过各种渠道来霸占和剥削阿尔卑斯山,如滑雪、打猎、 开采等活动。 啊,荒野是耶利内克在电脑上写成并打印成文的第一本书,写于1 9 8 5 年, 反映了奥地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状况。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自然 和人与自然,地点背景是:德奥边境的阿尔卑斯山,私有林区、私人猪场、旅游风 景区、高山滑雪场。其文本大意是:文盲埃里希伤害自然,屠杀生灵,又被人欺骗 利用,受尽凌辱剥削。这个粗野、麻木的伐木工,同时为两个出类拔萃的女人 诗人艾希霍尔茨和无名无姓的女经理所“追求和“需要 ,成为她们的“自慰 器 。埃里希被选中充当“性助理,暗中陪同女经理上阿尔卑斯山猎场,在他拒 绝女经理的性要求逃跑过程中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黑暗勾当,被一个保镖用枪打死。 这部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外面的日子,内,昼,外,夜。第一部分是 围绕一个有名无姓的青年伐木工埃里希展开的。埃里希在该部中面临失业,穷困潦 倒,妻子抛弃了他和孩子,远走高飞;埃里希将孩子送给别人抚养,却又对他们依 依不舍;埃里希的妹妹得了癌症,一天天受着疾病的煎熬,最后还是离他而去。第 二部分的核心人物是一位有姓无名的女诗人艾希霍尔茨( 疑似作者本人) ,她每天 制造出一些陈词滥调,来对阿尔卑斯山进行着艺术上的包装。第三部分则是围绕那 些权势人物即自然的拥有者和迫害者展开的。一个是某德国重工业康采恩驻奥地利 总代理即无名无姓的“女经理 ,一个是无名无姓、只有绰号的大资本家、森林所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者“商场国王”。在该部分,商场大亨邀集人们打猎,随行的有举足轻重的政治 家和漂亮女人。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如何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来源 就是阿尔卑斯山。为了伐木,种植大片的森林;为了狩猎,饲养无数的牲畜。 贪婪是耶利内克9 部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部,完成于2 0 0 0 年。耶利内克对社 会、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并持有独特的观点,她的9 部作品主题各有不同, 但每一部作品都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贪婪也不例外。该部小说中的男主人 公是乡村的警察库尔特雅尼什“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很讨女人们的喜欢。 他既贪色又贪钱,一旦看中了某个单身女人的房产,就像着了魔似的要连人带财弄 到手。出于职业原因,他知道怎样物色牺牲品,常常在公路边随时掏出笔来,记下 女人的车牌号码和住址。第一个受害者是中年妇女格蒂,她虽然拥有家财万贯,但 多年一个人生活,精神苦闷。为了排遣孤寂的生活,她把警察当成情人,试图用性 爱来俘虏警察的真心。但警察的生活目标根本不是女人,他只把眼光锁定在他想得 到的财产上,对女人只是敷衍。格蒂知道警察的真正目的后,内心更加苦闷。为了 释放内心的压抑,格蒂从城郊迁到农村,独自在大自然中排遣孤寂。阿尔卑斯山的 农村风光非但没有让她得到释放,反而让她对生活更加没有希望,最后选择了自杀。 第二个受害者是一个还不满十六岁的小姑娘佳比。在库尔特的引诱下,佳比背叛了 自己的家人和男朋友,偷着与库尔特见面。但当佳比知道了库尔特的秘密后,库尔 特毫不犹豫地杀死了她,并把她的尸体装进袋子投入湖中。在这部小说中,耶利内 克花大量笔墨写了一个“死气沉沉”的人工湖,而该湖的形成就是人们为了填埋修 路的渣土挖出一个大坑,又为了获得旅游经济效益将它改造成一个人工湖。湖水是 人倒进去的,它没有食物链,倒是富含各种饰物人们放进去作为陪衬的各种高 大的植物。人们再把各种“营养 倒进去,湖水就变成了果冻,没有丝毫生气,人 工湖也就成了死湖。 通过以上两部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阿尔卑斯山上的动物,还是、 土地、湖水,都逃不出人类的魔掌。人类的贪欲毫无止境,只要有利益存在,人们 就不顾一切地对阿尔卑斯山进行开采和剥削。“贪欲”可以使人们富有,但它也摧毁 了人类美好的东西,人们变得自私、冷漠、虚伪。可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最终都 化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类对阿尔卑斯山的无情剥削不仅破坏了外在自然,也 损害了人类的内在自然。以下从艺术与自然、经济与自然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章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悲剧 一、石头一样的阿尔卑斯山艺术对自然的包装 啊,荒野中女诗人艾希霍尔茨常年独居山顶,凭借自己的想象创作一种勉 强被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她年纪己高,自己的生活用品都要雇佣伐木工埃希里送 到山上,更不用说她去亲近阿尔卑斯山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创 作。为了寻找灵感,她每天费劲了心思,即使在睡眠里,她也总是躁动不安。在艺 术的涂改和掩饰下,阿尔卑斯山早已失去了原来的真正面目,变成了艺术家头脑中 想象的东西。所以说,“艺术是一摊花言巧语的黏液。它里面不是任何人的家园。 艺术是把一个人的血聚到一起变成一个抗体,因为艺术抗拒艺术家的身体。人的骨 头向外滑出皮肤。艺术是下流的。 艺术伪善者每天在空荡荡的头脑中东拼西凑,努力地寻找灵感和词语,创作所 谓的文学作品,然后由读者来品尝他们的垃圾。这样的作品毫无生机和活力,与其 说是艺术,不如说是石头。像艾希霍尔茨这位年老的女诗人,可以称得上是“入之 泛滥 ,她从童年时代以来就盲目地热爱艺术,疯狂地阅读,但她懂得却很少。为 了制造作品,她只能像“言词工具 一样,粗野地把毫无品昧的陈词滥调搬到诗歌 中,用韵脚汇集一切,弄出一个一个的垃圾品。如此空洞、乏味的艺术对自然肆意 地涂改和伤害,模糊了自然的真实性,隔离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艺术是不具备人性的,它也不配戴任何人类的面孔,它确实不必罩上面纱 ( 就像独裁) 艺术审视世界,可世界却不喜欢被摹画并掉过头去。艺术 就是这样一头肮脏的母猪。就像人类一样撒谎。它谁也不爱。它就是这样 一种东西。如果这老太太很丑,。艺术相反就是漂亮的。艺术是按照那些敢于评 判它的人而非那些产生它的人的标准制成的。瞻3 由此可见,艺术是多么的恶劣和卑微,它完全不顾人们的感受,脱离真实的原 则,按照自己虚假的模式制造出违背人性的、令人作呕的垃圾品。自然作为艺术的 创作对象,“被搜集到诗里,一种可悲的结局,就像躺在垦荒官员的斧子下。舔舐 自然、从自然身上牟利的人太多。例如,她天天看见的森林,它在本来意义上究竟 是什么? 可意的想象、可口的无韵性她能使其押韵。下面躺着死去的动物,它 n 】( 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著啊,荒野莫光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0 3 页。 【2 】( 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著啊,荒野莫光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5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在用自身形成的层面中腐烂。自然,这苦难和尸身之海藻。 n 1 5 - - j - 尔卑斯山本来是自由的,与艺术对立而存在,可诗人却把阿尔卑斯山的一切 都收集到诗里,而阿尔卑斯山就像躺在垦荒官员的斧子下。不是诗人为阿尔卑斯山 而存在着,而是阿尔卑斯山为诗人而存在着。阿尔卑斯山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的笔下 都被蒙上了一层纱帐,失去了原来的真实面目而变成了人为的阿尔卑斯山。自然与 真实等同,自然具有“天然的自在之物 的自然性,即真实性。但人类在从事文学 艺术创作时,极力美化、涂改自然,因此“在这里,哪还能看见自然? 甚至对于诗 艺也没有足够的自然。此处哪里还有自然,也就是文学最严重地扭曲而又想卖得很 贵的那种东西? ”u 3 二、“大澡盆”阿尔卑斯湖经济对自然的摧残 人类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对阿尔卑斯山采取了竭泽而渔的做法,去山上打猎、 登山、钓鱼、滑雪等,将阿尔卑斯山的种种财富掠为己有。为了修路将山掏个大坑, 后又为了旅游业将坑建成人工湖,翻来覆去,阿尔卑斯山终于被毁容,也终于暂时 满足了商业家的利益心。阴险、伪善、自私的政客和大资本家为代表的上流人物不 仅鱼肉百姓,而且还凭借他们的财产和权势,以保护自然为名,变本加厉地鱼肉自 然。他们名义上是“自然主义保护者 ,实际上一切都是在交本加厉地破坏自然。人 类就是在自以为是的能力下,以为自己是创造,孰不知是在毁灭自我的生存之地, 是为自己挖下了埋葬自我的“死亡之坑大澡盆。 贪婪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待阿尔卑斯山,人们怀有 一种“贪婪 的欲望,总想把阿尔卑斯山的一切归为己有,不管是山还是水,它们 都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修理 和“改造 阿尔卑斯山, 这种方式必然是获得利益的最佳方式。阿尔卑斯山虽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 寥寥无几。长期以往,阿尔卑斯山忍无可忍,便以泥石流、雪崩、塌方、洪水等方 式向人类讨债。由此可以说,人类表面上是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实际上人类征 服的是自己,利用的也是自己。 人工湖是案件发生的地点,佳比的尸体就在其中泡着。但它又不是一个普通的 湖。随着案件的展开,读者会慢慢看到这个人工湖的来源和它所承受的一切。 【l 】( 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著啊,荒野莫光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6 页 2 1 ( 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蓍啊,荒野莫光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6 页 第一章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悲剧 它不是由于地质构造、火山作用、地表侵蚀或者泥土堆积形成的,而是有 人凭在地上炸出这么一个大澡盆,好把修路挖出的渣土抛进去,而另一人又考 虑了一下,觉得给澡盆里装满水更好您看看,就连风也在制造别样的水,冰 也会融化,融化的冰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