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报告.doc_第1页
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报告.doc_第2页
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报告.doc_第3页
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报告.doc_第4页
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报告班级:理基111班 生科112班 命基102班组长:姚燊豪23210125组员: 赵剑351101120 刘书10311105 刘婉菁10311107 杭新楠10311116 倪天鹰10311127 牛梦圆13211204马清越13211201 陈怡瑞18410214指导老师:李新华 胡金良 戴伟民实习时间:2012年7月10日7月16日目录一、前言二、实习时间与地点1.时间2.地点及其基本状况3.实习基础 .三、实习目的及意义.四、实习准备1.分工及职责 (一)野外实习过程的分工(二)植物标本制作的分工(三)撰写实习报告2.实习的工具与方法 (一)实习工具(二)实习方法五、实习路线及常见沿途植物1.天天乐农家朱陀岭 2.天天乐农家红庙忠烈祠红庙 3.红庙朱陀岭水库九思朱陀岭 4.红庙忠烈祠浮玉山庄南大门天目山管理局5.朱陀岭火焰山红庙6.红庙青龙山后山门半山腰不到防火道处7.进山门三里亭七里亭大树王开山老殿仙人顶五世同堂幻住庵龙峰尖六、天目山实习拍摄植物七、植物标本制作1.标本采集与制作工具2.标本的选择与采集3.野外记录4.标本的鉴定 5.标本的压制6.标本的装订7.标本的保存8.标本制作统计结果 9.部分标本照片 八、天目山植物资源与区系类型.(一)植物种类丰富.(二)区系的古老和孑遗植物(三)区系成分(四)特有植物九、天目山珍稀与濒危植物(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珍稀濒危植物(二)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植物(三)列入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的珍稀植物十、天目山资源植物1.药用植物 2.食用植物3.油料植物 4.纤维植物5.材用植物十一、实习总结与思考1.实习的收获与成果2.实习的不足与局限性 十二、实习的探索性研究成果1.天目山的异形叶植物2.鸡屎藤和络石的叶的变异3.易混植物的区分3.1.八角枫与瓜木3.2.天目金粟兰与及己3.3.长叶赤瓟、台湾赤瓟与南赤瓟4.天目山的悬钩子属植物的多样性5.天目山的荨麻科植物6.天目山具有唇形花冠的植物类群十三、参考资料1.参考书籍2.参考网站与数据库附录一、天目山野外实习植物名录(一)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二)裸子植物Gymnospermae(三)被子植物Angiospermae附录二、个人总结报告(一)杭新楠的报告(二)倪天鹰的报告(三)刘琬菁的报告(四)赵剑的报告(五)刘书的报告(六)姚燊豪的报告(七)陈怡瑞的报告(八)牛梦圆的报告(九)马清越的报告一、前言野外实习是生命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与其他的课程不同,特别注重于实践学习。整个课程的安排除了最后的标本装订与报告撰写外全部在野外进行,这就对我们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野外实习也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增长见识、培养合作的机会,让我们能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由于野外情况复杂,时间短而集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对实习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解。而撰写报告的目的则是帮助我们总结实习的收获与经历,分析实习的成果,更系统地增加自身对天目山的认识。我们小组发现,往年的一些实习报告,大多是漫漫而写,流于形式,缺少思考与分析。因此,为了体现我们小组报告的特色性,我们加入了植物区系、资源植物、植物名录、小论文等内容,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与学术性。此外,为了使得报告更有吸引力,文中介绍植物时使用了大量的拍摄的照片,方便辨认与阅读。由于这是第一次撰写这种形式的报告,限于能力与时间,疏漏与错误之处难免,望老师能惠予指正,以促进我们不断进步。二、实习时间与地点1.时间时间安排:2012.7.102012.7.17第一天:到达天目山,整顿住处,做实习准备第二天:采集植物标本,下午制作和鉴定标本第三天:采集植物标本,下午制作和鉴定标本第四天:参观天目山管理局的展览,下午制作和鉴定标本第五天:上午自主复习,下午植物识别考试第六天:上老殿和仙人顶,观察植被垂直变化第七天:制作植物标本,离开天目山2.地点及其基本状况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浙、皖两省交界处,由东西天目山组成,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m。因古时东西天目山峰巅各有一池,如同双眸,故名天目山。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天目山南坡,总面积4284hm2,实验区主要位于保护区东南部,从管理局、南大门,沿山路经黄坞里、禅源寺、太子庵,到忠烈祠、红庙、朱陀岭、鲍家、西关一带。天目山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4.88.8,雨水充沛,年降水量13901870mm。天目山土壤在海拔600m以下属于红壤,600至1200m为黄壤,1200m以上为棕黄壤。天目山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700m以下低山丘陵的常绿阔叶林;8501100m的山坡和沟谷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100m1380m的落叶阔叶林;山顶的落叶矮林;300m1200m分布的以金钱松和柳杉为特色的针叶林;低海拔的竹林等。天目山生物资源丰富,已知有大型真菌279种,地衣48种,苔藓285种,蕨类植物184种,种子植物1882种。天目山也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包括兽类75种,鸟类148种,爬行类44种,两栖类20种,鱼类55种,蜘蛛类166种和昆虫4209种。3.实习基础天目山由于生物资源丰富,因此很早就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前来考察和采集标本,包括钟观光、钱崇澍、胡先骕、秦仁昌、郑万钧、钟补求等著名植物学家。由于对野外实习教学重视度的提高,近年华东十余所高校联合在天目山建立了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每年有大量的师生来到天目山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为了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实习和科研活动,天目山保护区实行了“一课一证”制度,给每批学生上一堂自然保护区讲座,每位学生领取一张实习证。如今,已有大量的关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科研成果和书籍出版,包括天目山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西天目山志、天目山木本植物图鉴、天目山实习常见植物图鉴,尤其是2010年出版的天目山植物志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可靠而重要的参考来源。在来天目山进行野外实习之前,同学们已接收过植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程,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学校里也已召开过野外实习动员大会,交待了实习的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等,这些都为本次实习奠定了基础。三、实习目的及意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拓展丰富自身的植物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观察多样的植物,了解植物的习性、分布和用途,联系思考并初步建立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概念;掌握野外的植物识别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作和生存本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增加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树立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四、实习准备1.分工及职责在实习过程中,各组员均有各自的职责和分工,以保证实习顺利且高质量的进行。我们在7月10日抵达天目山后,当天晚上组长召集全体组员聚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小会,传达了一些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进行了合理明确的分工,为实习工作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1.牛梦圆:负责在实习过程中对植物进行图像采集(摄影)和书面记录、标本标签的书写并管理储物袋、枝剪和标签等物品;2.马清越:负责对已采集植物标本分类整理,同保管枝剪和小铲等各种工具;3.刘琬菁:负责标本的采集工作,包括将植物样本分离放置于储物袋中以及系好标签;4.刘书:负责在实习过程中对植物的科属名及特征进行及时的书面记录,并且逐一编号,以便后续鉴定和压制工作的顺利进行;5.陈怡瑞:负责进行书面记录和实地拍摄植物自然状态下的照片;6.赵剑:负责对所采集标本大致分类整理并妥善保管,同时协助标本采集;7.杭新楠:主要负责标本采集工作,利用手头工具对合适的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8.倪天鹰:负责记录采集地点的环境状况(如地势和海拔高度)和植物的具体生长环境;9.姚燊豪:拍摄植物自然生境照片,在组员对某种植物进行书面记录时提供科属的信息和形态特征要点,同时协调各组员的分工协作,确保野外实习的顺利高效。10.牛梦圆、马清越和刘书对采到的所有标本粗略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修整;11.刘琬菁、陈怡瑞、姚燊豪、杭新楠和赵剑使用天目山植物志、天目山野外实习常见植物图集、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手册,担任主要的标本鉴定工作;12.刘书、陈怡瑞、杭新楠负责将标本修理至尽量美观同时保持完整,刘书和陈怡瑞负责压制标本,杭新楠负责固定好标本夹;13.杭新楠和倪天鹰负责对标本夹的日常修整和维护。14.姚燊豪:封面、目录、前言、实习时间、地点、实习目的与意义、实习路线、植物图片、植物区系、濒危珍稀植物、资源植物、实习总结、探索性研究成果、参考资料、植物名录;15.刘书:实习准备工作、人员分工、植物标本制作方法。2.实习的工具与方法储物袋、塑料袋、标签卡、报纸、硬纸板、标本夹、绳子、吸水纸、号牌、枝剪、小铲、小锄头、手持小显微镜、镊子、剪刀、直尺、笔记本、铅笔、针、线、胶水、双面胶、水笔、照相机、天目山地形图、手持GPS、相关书籍资料等;天目山实习期间,时间安排基本上是上午野外考察,实地辨认植物种类,同时采集标本,下午对采到的植物进行详细准确的鉴定,而后压制标本。在野外考察实习中,需紧紧跟随老师的步伐,注意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注意观察和分析,紧密联系植物体形态特征和其所在科属的识别要点,及时进行尽可能详尽的记录,植物标本按顺序编号,记录本上文字结合绘图,以便下一步的详细鉴定;在鉴定过程中,根据目标植物的叶、花、果等部位的特征大致判断所属的科,随后查阅天目山植物志,在相关页码中间仔细全面的对照确认,从而判断到其属名和种名;制作植物压制标本时,将鉴定好的标本修整至适当形态,用报纸压在上下两面吸水分,然后垫上硬纸板,层层叠加于标本夹内,最后用尼龙绳将标本夹捆紧,置于日光下暴晒处理。五、实习路线及常见沿途植物1.天天乐农家朱陀岭从天天乐后的小山坡出发,下到朱九线,从南侧的柳杉林旁的土路上朱陀岭,经过几处蓄水池,到达松树林,再原路返回。该地段海拔高度420m500m,为低海拔次生林山坡。受人为影响较大,地面以低矮草本为主。乔木上层有杉木、柳杉、板栗、柏木、马尾松、枫香等,下层有檫木、杜仲,灌木层有枹栎幼树、山橿、紫珠、野桐、茶等,高大草本有博落回、五节芒,草本层有鸡屎藤、玉竹、睫毛牛膝菊、日本薯蓣、山麦冬、狼把草、贵州娃儿藤、芒萁等。2.天天乐农家红庙忠烈祠红庙从天天乐出发,沿朱九线向上,从红庙背后绕过,沿藻天线向下到忠烈祠,从忠烈祠旁的步行道上行回到红庙。该路线海拔从450m到350m。该段路生境复杂,植物种类丰富。沿途常见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有木荷、杜仲、盐肤木、榧树、白背叶、油桐等,灌木层常见有野珠兰、野鸦椿、白栎、小构树、八角枫、中国旌节花、山茱萸、披针叶茴香、山胡椒等。沿着路边还分布有楤木、伞形绣球、紫珠、美丽胡枝子、泡桐、山橿、白马骨、蝴蝶戏珠花、茶条槭、青窄槭、薄叶鼠李等木本植物,汉防己、大血藤、菝葜、野葛、扶芳藤等藤本,鱼腥草、狗尾草、睫毛牛膝菊、野线麻、五节芒、悬铃叶苎麻、乌蔹莓、奇蒿、剑叶金鸡菊、东南茜草、醉鱼草、掌叶覆盆子、软条七蔷薇、多花黄精、腺梗豨莶、南赤瓟、高粱泡、过路黄、木通、黑足鳞毛蕨、日本金星蕨等草本植物。在忠烈祠旁,有黄花蒿、垂序商陆、柔毛路边青、益母草、虎耳草、千里光、铁线莲、庐山楼梯草等草本植物。在忠烈祠靠山坡的地方,长有一大片半朔苣苔,其下是掌叶半夏和风轮菜。在步行道旁林下,常见的草本有天南星、透骨草、爵床、九头狮子草、及己、牛膝、金线草、金腰、络石、寒莓、凤了蕨、翠云草等荫生植物。在水田旁常见水苏、萱草、粟米草、过路黄、透骨草等喜湿植物。在红庙旁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枫香树。3.红庙朱陀岭水库九思朱陀岭从红庙出发,沿朱九线向下,经过朱陀岭水库,到九思,另一小队翻过附近一个小山头,返回时经朱陀岭沿水库另一侧,从山坡返回。此段路程海拔从430m到320m。在朱陀岭自然村附近,受人为影响很大,博落回群落破坏严重,乔木层多为栽培植物。乔木层常见有银杏、山核桃、华东野核桃、盐肤木等,村庄附近存在大面积的次生竹林。灌木有马棘、多花马蓝、野鸦椿、茶、肉果卫矛等。植被中草本尤其是菊科植物占优势,常见草本有杠板归、黄花菜、南赤瓟、刺葡萄、异叶蛇葡萄、甜高粱、知风草、碎米莎草、饭包草、蜈蚣草等,菊科植物有一点红、野茼蒿、泽兰、鳢肠、藿香蓟、百日菊、万寿菊、狼把草、鬼针草、睫毛牛膝菊、一年蓬、菊三七等。在水库另一侧山坡上,有大片的开花的竹子,竹林对面有凹叶厚朴。在村庄里有栽培中华猕猴桃,其旁有大片的卷丹,路边常见马鞭草,栽培植物还包括苦瓜、栝楼、黄秋葵等。4.红庙忠烈祠浮玉山庄南大门天目山管理局此段路线主要目的是参观管理局,由于之前红庙到忠烈祠段已实习过,不再重复,从忠烈祠以下到天目山管理局,海拔从350m到310m,以人工植被为主。红庙附近常见草本有半边莲、紫萼蝴蝶草、柔毛路边青等。过浮玉山庄,附近常见美丽胡枝子、过路黄、庐山楼梯草、糯米团、粟米草、鱼腥草、南赤瓟等。管理局附近有小片节节草,附近分布有泽珍珠菜、飞蛾藤、腺梗豨莶、一点红、野茼蒿、苦瓜、凤仙花、浙江蝎子草等。5.朱陀岭火焰山红庙此段路从红庙旁实习道上山,沿火焰山山坡,到忠烈祠附近沿山坡合水线下行至藻天线公路,沿公路返回红庙。路段海拔从400m550m,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物种类丰富。乔木层有小叶栎、豹皮樟、枫香、桑树等,灌木层有木荷、檫木、隔药柃、白栎、大叶勾儿茶等。常见草本有狗脊、紫萁、金线吊乌龟、舌叶薹草、兔儿伞、高粱泡、鳞毛蕨、日本金星蕨等。6.红庙青龙山后山门半山腰不到防火道处此段路由于是傍晚上山,所以需要在天黑前返回住宿地,同时天气比较恶劣,下着雨,因此观察到的植物种类较少。海拔高度范围不详。乔木层以柳杉、麻栎等为主,林下常见有阔叶箬竹、寒莓、金星蕨、庐山楼梯草、九头狮子草等。此外此处还有华东魔芋、六角莲、荞麦叶大百合分布。7.进山门三里亭七里亭大树王开山老殿仙人顶五世同堂幻住庵龙峰尖此路线海拔从350m到1500m,植物种类丰富,拥有大量的古树和珍稀植物,是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的精华部分。该路线的植被变化可以代表天目山的垂直变化。350m到800m的低海拔的沟谷地带中,七里亭以下以人工栽培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这个海拔范围植被茂密、种类丰富,树林上层以青冈属、锥属、木荷属、楠属的植物占优势,灌木以乌饭树属、柃木属、山矾属、绣球属植物为主,针叶林以杉木林、马尾松林为主。乔木层有榧树、枫香、银杏、青冈、紫楠、白栎、榔榆、紫穗槐等,灌木有隔药柃、江南越橘、接骨木、野鸦椿、伞形绣球、毛果珍珠花、薄叶润楠、树三加、粉团荚蒾、八角枫等,常见草本有鸭跖草、九头狮子草、庐山楼梯草等。在七里亭旁有八角枫群落,林下伴生大片半朔苣苔。从800m到11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有大量的古树,尤其在眠牛石、狮子口以上,有天目山典型的柳杉古树林。树木上层以楠属、润楠属、青冈属、栎属、锥属、木姜子属、交让木、蓝果树、香果树、雷公鹅耳枥等植物为主,灌木以杜鹃花属、槭树属、山胡椒属、盐肤木、接骨木等植物为主。银杏和针叶林是该海拔范围的特色,分布有大面积的杉木林、金钱松林、柳杉林、黄山松林等。七里亭以上到大树王,乔木层有交让木、蓝果树等,灌木有接骨木、小叶青冈、短柄枹、红果钓樟等,常见草本有东南景天、浙江橐吾、东风菜、野蓟等。从大树王到老殿,路边乔木层以柳杉为绝对优势树种,木本植物有粉团荚蒾、臭常山、天目朴、白檀和八角枫,草本有泽珍珠菜、落新妇、细野麻等。老殿中种有云锦杜鹃、兴安鱼鳞云杉、绣球荚蒾、枸橘,路边有接骨木和腋毛勾儿茶。从1100m到1400m为落叶阔叶林地带,上层以短柄枹、黄山松、天目紫茎等为主,灌木以盐肤木、四照花、绣球属的植物为主。从老殿以上到罗盘松,路边常见木本有交让木、色木槭,草本有一把伞南星、华东唐松草、虎耳草、粉萆薢、大头橐吾、长梗黄精、山牛蒡、黄山蟹甲草、山萝花等。罗盘松附近有圆锥绣球,从此处到仙人顶气象台,路旁灌木有有拟宽叶胡枝子、伞形绣球,草本有盾叶莓、长叶赤瓟、蟹甲草、菝葜、东南景天、大蓟、天目续断等。山顶附近为落叶矮林地带,木本有黄山松、长裂葛萝槭、三桠乌药、大柄冬青、天目琼花、扶芳藤等,常见草本有藿香、小赤麻、一年蓬、大头橐吾、轮叶八宝、牛皮消、粉花绣线菊、东南景天、夏枯草、泽珍珠菜等。从老殿到龙峰尖,海拔均在1100左右,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从老殿到五世同堂,路边常见艺林凤仙花、半朔苣苔、九头狮子草、细野麻等植物,木本有杜仲和交让木。五世同堂有银杏林,金钱松林以及香果树、天目木姜子等珍稀植物。从五世同堂到龙峰尖,路边常见草本有秋海棠、庐山楼梯草、台湾赤瓟等,木本有交让木、锥栗、宜昌荚蒾、野鸦椿、湖北山楂、四照花、小叶白辛树、短柄枹、华东野核桃、雷公鹅耳枥、青钱柳、杉木、大柄冬青、缺萼枫香、豹皮樟、紫茎、光亮山矾、苦枥木、马银花、浙江柿、毛果槭、天目木兰、建始槭、树三加、化香树等。六、天目山实习拍摄植物以下为我们小组在天目山所拍摄到的部分植物的照片,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根据天目山植物志,被子植物的科按照Cronquist(1981)系统,天目山植物志未收录的植物名参考CFH数据库。1.飞蛾藤Porana racemosa 旋花科Convolvulaceae草质藤本,叶基部心形,圆锥花序,花冠白色漏斗形,果时萼片增大成翅状,与果一同脱落,生于山坡灌丛;2.粉团荚蒾Viburnumplicatum忍冬;Caprifoliaceae;落叶灌木,侧脉达814对,复伞形花序,果实先红;3.节节草Equisetumramosissim;Equisetaceae;草本,气生茎坚硬多年生,主枝有816条脊,主枝;4.卷丹Liliumlancifolium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鳞茎球形,茎被白色柔毛,叶腋生于山坡灌丛。照片摄于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附近。2.粉团荚蒾Viburnum plicatum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落叶灌木,侧脉达814对,复伞形花序,果实先红色后变黑色,有一条腹沟,背面有一条隆起的脊,生于山坡或沟谷灌丛中。照片摄于开山老殿西面。3.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木贼科Equisetaceae草本,气生茎坚硬多年生,主枝有816条脊,主枝上轮生多条侧枝,孢子叶穗生于枝顶端,生于山涧或溪边石堆中。照片摄于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附近。4.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百合科Liliaceae多年生草本,鳞茎球形,茎被白色柔毛,叶腋常有珠芽,花橘红色下垂,花被片内侧散生紫黑色斑点,中部以上反卷,花药丁字状着生,生于山坡灌丛草地。照片摄于朱陀岭自然村。5.山萝花Melampyrum roseum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一年生草本,茎近四方形,苞片绿色或紫红色,由叶形向上渐变,花冠紫红色,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强,生于山坡灌丛及高山草丛。照片摄于罗盘松附近。6.南赤瓟Thladiantha nudiflora 葫芦科Cucurbitaceae多年生攀援草本,密生黄褐色柔毛,叶心形或近圆形,雌雄异株,果实长圆形,成熟时变红色,生于山坡、沟边、路边灌丛中。照片摄于浮玉山庄附近。7. 柔毛路边青Geum japonicum var. chinense 蔷薇科Rosaceae多年生草本,基生叶羽状,上部叶单生三浅裂,有托叶,有副萼,雄蕊多数,瘦果分离,生于山坡草地、河边或灌丛中。照片摄于朱陀岭自然村附近。8.水苏Stachys japonica 唇形科Lamiaceae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横走根茎,叶圆状披针形,轮伞花序,上部密集成穗状,苞片宿存,花冠紫红色,雄蕊4,生于沟边、塘边潮湿地。照片摄于天天乐旁农田中。9.粟米草Mollugo stricta 粟米草科Molluginaceae一年生草本,基生叶莲座状,叶线状披针形,二歧聚伞花序,雄蕊3,花柱3,无花瓣,白色萼片5,生于山野路边、田埂及菜园。照片摄于浮玉山庄附近。10.天目琼花Viburnum opulus var. calvescens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落叶灌木,叶3裂具掌状三出脉,叶柄上有腺点,复伞形花序,果实球形红色,生于1000以上山坡溪谷阔叶矮林中。照片摄于仙人顶附近。11.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var. oblongifolia 透骨草科Phrymaceae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叶对生,叶片卵形,总状花序,花冠粉红色或白色,2强雄蕊,瘦果下垂棒状,生于山坡、林下。照片摄于忠烈祠附近。12.泽珍珠菜Lysimachia candida 报春花科Primulaceae多年生草本,茎基部常带红色,叶线状倒披针形,茎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冠管状钟形白色,雄蕊不伸出花冠,与花瓣对生,生于水沟、湿地草地。照片摄于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附近。13. 睫毛牛膝菊Galinsoga ciliata 菊科Asteraceae一年生草本,叶卵形对生,基出三脉,头状花序,缘花舌状白色,盘花管状黄色,瘦果冠毛膜片状,生于林下路边草地。照片摄于红庙附近。14. 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 马鞭草科Verbenaceae灌木,小枝、叶柄、花序被星状毛,叶两面有暗红色腺点,基部楔形,聚伞花序,花冠紫红色,花丝长近花冠两倍,果实成熟紫色,生于林缘、灌丛中。照片摄于朱陀岭自然村。15.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百合科Liliaceae多年生草本,叶片宽线状基生,花橘黄色,内轮三裂片下部常具“”红褐色斑纹,雄蕊伸出筒口,种子黑色有棱,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常栽培。照片摄于天天乐旁农田。16. 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桔梗科Campanulaceae多年生小草本,茎细弱常节上生根,叶披针形或线形互;17.醉鱼草Buddlejalindleyana;Buddlejaceae;落叶灌木,小枝四棱具翅,叶片披针形对生,聚伞花序;18.鸡屎藤Paederiascandens茜草;Rubiaceae;缠绕藤本,揉之有臭味,茎灰褐色,叶卵形至长卵形对;18. 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茜草科Rubiaceae缠绕藤本,揉之有臭味,茎灰褐色,叶卵形至长卵形对生,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冠淡紫色被白色绒毛,顶端5裂,生于山坡及溪边路旁林下灌丛中。照片摄于忠烈祠附近。19.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三白草科Saururaceae多年生草本,有腥臭味,茎节上生不定根,叶心形或宽卵形互生,叶下面紫红色,穗状花序,基部4枚花瓣状总苞片,生于阴湿地、沟边、田塍。照片摄于浮玉山庄附近。20.紫萼蝴蝶草Torenia violacea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一年生草本,叶片卵形对生,花形成伞形花序或叶腋单生,花冠淡黄色或白色,上唇圆形,下唇3裂,各有1枚蓝紫色斑块,生于山坡、路边、田边湿处。照片摄于朱陀岭田垄。21.糯米团Gonostegia hirta 荨麻科Urticaceae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斜生,叶卵形对生,基脉3出,雌雄异花同株,簇生叶腋,上部雄花,下部雌花,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照片摄于浮玉山庄附近。22.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报春花科Primulaceae多年生匍匐草本,茎柔弱,下部常生不定根,叶心形对生,花单生叶腋,花冠黄色,辐射钟状,雄蕊中部合生,生于路边、沟边较阴湿处。照片摄于画眉山庄附近。23.山橿Lindera reflexa 樟科Lauraceae落叶灌木,小枝黄绿色,叶片卵形互生,伞形花序具短总梗,花被裂片黄色,果圆球形,成熟时鲜红色,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照片摄于火焰山。24.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落叶灌木,树皮紫褐色,叶片卵形、椭圆形互生,先端骤尖或尾尖,总状花序,先叶开放,花瓣黄色4枚,雄蕊与花瓣近等长,生于山坡林中或灌丛中。照片摄于忠烈祠附近。25.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虎皮楠科Daphniphyllaceae半常绿小乔木,新叶开放时老叶凋落更替,叶片长圆状椭圆形,侧脉可达12对以上,叶柄带红色,雄花序总状无花被,雌花无花萼,基部有10枚退化雄蕊,生于800m以上山坡杂木林中。照片摄于开山老殿西。26.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蔷薇科Rosaceae落叶灌木,幼枝有白粉,叶片单生掌状5或7深裂,花单生枝顶端或叶腋,花瓣白色,聚合果红色球形,生于山坡疏林、灌丛。照片摄于忠烈祠附近。27.舌叶薹草Carex ligulata 莎草科Cyperaceae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茎粗壮三棱形,叶片线形宽可达10mm以上,小穗57,顶生雄性,侧生雌性,柱头3,果囊三棱状,生于林下、沟边。照片摄于火焰山。28.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elongata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落叶藤本,枝红褐色,密生瘤状皮孔,芽鳞宿存,叶片宽卵形,花单性,雌雄异株,橙黄色,穗状聚合果红色,种皮光滑,生于山坡林缘或灌丛。照片摄于朱陀岭附近。29.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天南星科Araceae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叶片放射状分裂,先端长尖呈丝状,肉穗花序单性,下部钻形中性花,浆果红色,生于林下、灌丛、荒地。照片摄于大横路附近。30.大头橐吾Ligularia japonica 菊科Asteraceae多年生草本,叶掌状35全裂,裂片再掌状浅裂;31.长叶赤瓟Thladiantha longifolia 葫芦科Cucurbitaceae多年生攀援草本,叶片卵状披针形,叶面有白色粗糙小疣点,雄花总状花序,花冠黄色,子房表面多皱,果实阔卵形,表面有瘤状突起,生于山坡林缘。天目山为长叶赤瓟在浙江省的唯一分布地。照片摄于罗盘松以上。32.野蓟Cirsium maackii 菊科Asteraceae多年生草本,叶片羽状浅裂,裂片边缘具三角形刺齿,叶下面灰白色,头状花序排列呈伞房状,总苞钟状,花管状紫红色,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照片摄于罗盘松以上。33.天目续断Dipsacus tianmuensis 川续断科Dipsacaceae多年生草本,茎中空,具68棱, 中下部叶片羽状深裂,头状花序,花冠浅黄白色,总花梗密被白色柔毛,有总苞和小苞片组成的小总苞,生于天目山灌丛草地。天目山特有物种。照片摄于仙人顶附近。34.小赤麻Boehmeria spicata 荨麻科Urticaceae半灌木,叶宽卵形对生,边缘生三角形粗牙齿,基脉3出,团伞花序聚成穗状,雄花淡绿色,雌花序粉红色,生于山沟溪旁。照片摄于仙人顶。35.艺林凤仙花Impatiens yilingiana 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一年生草本,茎肉质,叶卵形互生,花黄色,侧生萼片2,旗瓣圆形,背面中肋龙骨状突起,翼瓣2裂,唇瓣漏斗状,基部渐狭成内弯的距,生于天目山9001000m路边林下。天目山特有物种。照片摄于老殿到五世同堂的路边。36.秋海棠Begonia grandis 秋海棠科Begoniaceae多年生草本,具球形块茎,茎直立粗壮,叶片宽卵形,基部偏心形,叶下面紫红色,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粉红色,生于沟谷、林下阴湿石缝中。照片摄于幻住庵附近。37.兴安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 松科Pinaceae乔木,树皮褐色到黑色,鳞状或开裂,小枝黄色到黄褐色,叶螺旋着生,顶端尖锐,球果下垂卵状圆柱形,生于高山地带,浙江栽培。照片摄于开山老殿。38.软条七蔷薇Rosa henryi 蔷薇科Rosaceae落叶灌木,小枝有皮刺,复叶小叶有57枚,托叶宿存,伞房花序,萼片全缘,花瓣白色,果实球形红褐色,生于山坡、溪谷、路边、灌丛中。照片摄于忠烈祠附近。39. 日本薯蓣Dioscorea japonica 薯蓣科Dioscoreaceae多年生缠绕草本,地下块茎圆柱形,茎右旋,具细纵槽,叶长三角形,基部心形至箭形,雌雄异株,雌花序穗状,蒴果三棱状,生于杂木林缘及灌丛。照片摄于火焰山。40.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壳斗科Fagaceae乔木,树皮灰褐色,不规则深纵裂,幼枝有灰绒毛,叶长椭圆形,托叶宽卵形,壳斗球形,具密生的刺,内有坚果23,坚果褐色,生于低山丘陵,多栽培。照片摄于火焰山。41.庐山楼梯草Elatostema stewardi 荨麻科Urticaceae多年生草本,叶斜椭圆形互生,中部以上有楼梯状粗锯齿,基部在宽侧耳形,花单性异株,雌花密集叶腋,花被3裂,生于林下、溪旁阴湿处。照片摄于浮玉山庄附近。42.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罂粟科Papaveraceae多年生大草本,含橙红色枝叶,茎直立被白粉,叶片边缘波状,79浅裂,圆锥花序,萼片2枚黄白色,无花瓣,蒴果倒披针形,种子褐色,生于低山草地、山麓。照片摄于火焰山。43.野桐Mallotus japonicas var. floccosus 大戟科Euphorbiaceae落叶灌木,嫩枝、叶柄、花序被褐色星状毛,叶菱状卵形互生,基部近心形,基部有2腺体,总状花序顶生,花单性异株,蒴果有软刺,生于灌丛及杂木林。照片摄于火焰山。44.檫木Sassafras tzumu 樟科Lauraceae乔木,叶23浅裂,离基三出脉,叶柄常带红色,总状花序先叶开花,花黄色,果实球形,熟时由红转蓝黑色,散生于1000m以下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中。照片摄于火焰山。七、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因保存方式的不同有蜡叶标本、浸制标本、玻片标本等。我们在天目山野外实习制作的是蜡叶标本,以下是蜡叶标本的制作过程和方法。1.标本采集与制作工具硬纸板、胶带、剪刀、针线、标本夹、号牌、标本纸、采集袋、瓦楞纸、纸条、胶水、枝剪、照相机、绳子、小铲子、锄头等。2.标本的选择与采集(1)植物标本的选择应从同种众多单株中选择生长正常、无病虫害且具有该种典型特征的植株作为采集对象,力求有花有果(裸子植物要有球花和球果)及种子。若植株过高,可分上中下三段进行采集,使其带有花、果实、种子而后合为一个标本。枝条尽可能挑选二年生的枝条,以保证鳞芽的存在;对于雌雄异株或同株的植物,要分别采取雌雄花;草本及小灌木;应当采取地下的根茎、匍匐枝、块茎、块根等;寄生植物应当连同寄主一起采压,并把寄主的种类、形态一同记录在本子上;蕨类植物应采生有孢子囊群的植株,连同根状茎一起采集。(2)植物的采集初步修整,在采集时除掉部分枝叶,确保大小合适同时完整;挂标签卡,统一编号,把号牌挂在相应的标本上;放置在采集袋中暂时保存,合理分装,避免损坏标本。3.野外记录在采集标本的同时,应当做好记录工作。因为,我们采集的标本往往只是植物体的一部分,而且一些植物在压制后的颜色、气味特征会发生变化。做记录时要遵守两方面的原则:记录在野外观察到但无法由标本体现的信息;记录标本压干后会消失或改变的特征,如树皮颜色和开裂情况,叶、花和果实的颜色,有无香气和乳汁。此外,植物生境与习性、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人、采集号也应当及时记录下来。编号时要连续、不重复,同种植物的复份编同一号。4.标本的鉴定首先根据需鉴定植物标本的花、叶及果实的形态特征大致确定其所属的科,利用天目山植物志等书籍资料查阅该科的部分确定属,然后通对花、果、叶的各种详细描述以及各个种的图鉴,仔细比对分析,最终确定到种,之后再反过来验证物种的描述是否与标本完全一致5.标本的压制(1)整形。对采到的植物标本先进行修整,将枯枝败叶除去,在保证其代表性、完整性的前提下修剪至适合标本夹的大小。用刷子或纱布擦掉标本上的污物,保持标本清洁美观。(2)压制。把整形过后的标本挂上小标签,以有绳子的一块木夹板作为底板,上面铺上基层吸水纸后,将标本逐个与吸水纸间隔平铺在平板上。放置标本时,需将12片叶片翻至背面压制,以更全面地反映植物叶子的形态特征。注意花和叶子等要保证不会相互遮盖。对于植物体较长的(如禾本科植物),要选择23个合适的部位进行弯折以适应标本夹的尺寸。用硬纸板在顶部叠加放置,最后加上一块木板,用麻绳将木架绑紧。如有新添的标本,则松开标本夹后再进行叠加,而后再绑紧(3)换纸干燥。标本夹捆好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定期更换标本纸。标本压制前几天要勤换吸水纸,换出的纸应晒干或烘干。如果不及时换纸,标本颜色就会转暗,花、果及叶发生脱落,甚至腐烂。容易脱落的果实、种子和花,要用小纸袋装好,放在标本旁边。6.标本的装订首先将压制好的标本在干净的台纸上大致摆放至合适位置,摆出美观的姿势后,记录关键的位置点,而后用细线或纸带进行固定。注意留出台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地方,用于贴采集签和定名签。填写好采集签和定名签的信息,包括标本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采集地点及采集人等后,粘贴于台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装订好标本后应轻拿轻放,以免损坏标本。7.标本的保存标本制作完成后应妥善保存,储存在干燥的地方,必要时可进行除虫烟熏和化学消毒处理。需要临时保存时,可以放在旧报纸中,捆扎好进行保存。同批标本整理完后,应当按照一定的分类系统将其放入标本柜进行长期保存。8.标本制作统计结果我们小组总共制作装订了22份植物标本。标本的清单如下:(1)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2份,采集号为7.128/27号,采于火焰山麓。(2)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1份,采集号为7.1236号,采于火焰山麓。(3)茶条槭Acer ginnala,1份,采集号为7.1226号,采于火焰山麓。(4)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1份,采集号为7.13-31号,采于红庙。(5)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1份,采集号为7.12-29号,采于火焰山麓。(6)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1份,采集号为7.13-25号,采于忠烈祠。(7)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1份,采集号为7.13-32号,采于红庙。(8)宝铎草Disporum sessile,2份,采集号为7.13-57-A/B号,采于火焰山麓。(9)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1份,采集号为7.14-11号,采于火焰山。(10)蝴蝶戏珠花Viburnum plicatum var. tomentosum,采集号为7.14-2号,采于朱陀岭。(11)华紫珠Callicarpa cathayana,采集号为7.14-6号,采于火焰山。(12)杜仲Eucommia ulmoides,采集号为7.12-33号,采于九思村。(13)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采集号为7.12-41号,采于忠烈祠。(14)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采集号为7.12-35号,采于火焰山麓。(15)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采集号为7.12-28号,采于忠烈祠。(16)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采集号为7.12-43号,采于火焰山。(17)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采集号为7.13-45号,采于浮玉山庄以下。(18)小叶栎Quercus chenii,采集号为7.12-72号,采于火焰山。(19)舌叶薹草Carex ligulata,采集号为7.14-5号,采于忠烈祠。(20)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采集号为7.12-75号,采于朱陀岭。9.部分标本照片八、天目山植物资源与区系类型天目山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孕育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文中的区系仅就对我们组记录的物种进行分析,反映实习路线的植物区系状况。(一)植物种类丰富根据我们小组的实习调查,在天目山共发现识别维管植物110科,249属,324种,分别占天目山产维管束植物科的57.9%,属的27.7%,种的15.7%,占浙江产维管束植物的47.2%,属的17.1%,种的6.6%。其中有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分别占天目山科、属、种的34.3%、19.4%、9.2%);裸子植物6科,11属,12种(分别占天目山科、属、种的75.0%、35.5%、22.2%);被子植物92科,224属,295种(分别占天目山科、属、种的62.6%、28.1%、16.1%)。我们组调查到的植物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在一周的实习中对天目山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的统计。调查的植物当中,木本植物共135种,草本植物共161种,藤本植物26种,竹类2种。在调查到的天目山的野生植物类群中,共有107科,227属,300种。从科的等级来看,种数在10种及以上的科有4个(占总科数的3.7):菊科Asteraceae(18/24)、蔷薇科Rosaceae(7/13)、樟科Lauraceae(6/13)、禾本科Poaceae(10/11);59种的科有10个(占总科数的9.3):百合科Liliaceae(7/9)、荨麻科Urticaceae(5/9)、壳斗科Fagaceae(4/9)、唇形科Lamiaceae(7/7)、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5/7)、大戟科Euphorbiaceae(4/6)、忍冬科Caprifoliaceae(2/6)、槭树科Aceraceae(1/6)、山茶科Theaceae(4/5)、马鞭草科Verbenaceae(4/5)。总共有14个科,占总科数的13.1,总属数的37.0,总种数的43.3,是野外实习沿途的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从属的大小来看,5种及以上的属只有4个,分别是悬钩子属Rubus(6种)、槭属Acer(6种)、山胡椒属Lindera(5种)、荚蒾属Viburnum(5种);34种的属有8个,分别是苎麻属Boehmeria(4种)、栎属Quercus(4种)、木兰属Magnolia(3种)、木姜子属Litsea(3种)、珍珠菜属Lysimachia(3种)、蒿属Artemisia(3种)、黄精属Polygonatum(3种)、薯蓣属Dioscorea(3种);2种的属有37个,1种的属有178个。单种属和2种属占到了我们记录的野生植物总属数的94.7,反映出实习路线沿途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多样性。(二)区系的古老和孑遗植物天目山拥有许多古老的科属与孑遗植物。比较古老的蕨类包括紫萁属Osmunda、芒萁属Dicranopteris、海金沙属Lygodium、狗脊属Woodwardia等。裸子植物中孑遗植物包括银杏Ginkgo biloba、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 si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被子植物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优势植物。天目山有许多原始类型植物,木兰类包括木兰科、五味子科、八角科的3属5种植物,毛茛科3属3种,木通科、大血藤科2属2种,小檗科2属2种,金粟兰科1属1种,樟科6属13种。从这些结果来看,天目山地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三)区系成分由于蕨类植物的分布区类型至今没有统一标准,现暂时不予分析。以下的区系成分只分析种子植物,划分按照吴征镒(1991)标准,调查共涉及野生种子植物213属。世界分布的总共有22属。木本植物有鼠李属Rhamnus、铁线莲属Clematis、悬钩子属Rubus等3属,草本植物有毛茛属Ranunculus、商陆属Phytolacca、蓼属Polygonum、蔊菜属Rorippa、茄属Solanum、飞蓬属Erigeron、灯心草属Juncus、莎草属Cyperus、薹草属Carex等。热带分布(类型27)的属共有77属,占总属数的36.2。其中泛热带分布(类型2)的属有37属,常见木本属有朴属Celtis、榕属Ficus、山矾属Symplocos、黄檀属Dalbergia、卫矛属Euonymus、冬青属Ilex、木蓝属Indigofera、紫珠属Callicarpa、大青属Clerodendrum等,草本的属有金粟兰属Chloranthus、冷水花属Pilea、苎麻属Boehmeria、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醉鱼草属Buddleja、泽兰属Eupatorium、鸭跖草属Commelina等。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类型2-2)的有糯米团属Gonostegia。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类型3)的共有5属,多为木本,常见的有楠属Phoebe、木姜子属Litsea、柃属Eurya等。旧世界热带分布(类型4)的共有9属,如 千金藤属Stephania、扁担杆属Grewia、乌蔹莓属Cayratia、八角枫属Alangium等;其变型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分布(类型4-1)的有爵床属Rostellularia、飞蛾藤属Porana等2属,均为草本。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类型5)的有2属,即樟属Cinnamomum和淡竹叶属Lophatherum。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类型6)的共有8属,常见的有赤瓟属Thladiantha、观音草属Peristrophe、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芒属Miscanthus等。热带亚洲分布(类型7)的属共有9属,常见有山胡椒属Lindera、虎皮楠属Daphniphyllum、山茶属Camelli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鸡屎藤属Paederia、润楠属Machilus等。木荷属Schima、重阳木属Bischofia间断分布于爪哇、喜马拉雅和中国华南、西南(类型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