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童伟鹏 指导教师董小玉教授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林语堂不仅是个文学家,也是翻译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 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不仅用英文创 作多部小说如京华烟云、风卢鹤唳、朱门、红牡丹、唐人街、赖柏英、奇岛 等小说,还涉猎宗教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还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如吾国吾民、孔 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辉煌的北京等等,他的文学活动是颇为独特的。他的作品是 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笔遗产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林语堂与深刻厚实无缘,差不多把林 语堂与“轻巧”、“庸俗”、“小气”,甚至“浅薄”相联系,认为林语堂因为对历史文化隔膜而 产生的浅与对现实人生的冷淡产生的薄。从而他的思想和作品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认为他是一个缺乏悲剧意识的作家,显然这是与林语堂真实的人生际遇与作品的内蕴不相符 的。实际上,林语堂是一个对生命有着很深的悲剧性体验与理解的。他内心深处对世界和人 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本论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林 语堂的悲剧意识。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林语堂的悲剧意识成冈,分别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西文 化影响两个大方面进行阐释。第二章则以京华烟云为文本,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悲剧意识 内蕴,分别是:信仰之悲、情爱之悲、亲情之悲、生命之悲:在第三章就林语堂悲剧意识的 表现形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林语堂的忧伤具有复调性质。也就是说欢乐与忧伤共在。 欢乐形于外,忧伤质于内。其次,林语堂的忧伤非常淡雅,其表达方式也是采取曲折的渲染 方式,具有徐徐缓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 并不缺乏悲剧意识,只是他对悲剧意识的表达,让我们感觉到悲剧意识决不是悲观主义。他 的悲剧意识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迸取的人生精神。 本文的创新之处:对其代表作进行解读,运用社会历史分析学,比较分析方法详细地阐 释其蕴含的悲剧意识。并道出了林语堂与众不同的悲剧意识表现方式和悲剧观。 关键词:林语堂悲剧意识悲剧性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b y l i n y u t a n g m a j o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n dm o d e m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n a m e :t o n gw e ip e n g i n s t r u c t o r :d o n gx i a o y u p h dp r o f e s s o r a b s t r a c t l i n y ut a n gi sn o to n l yal i t t e r a t u e rb u ta l s oat r a n s l a t o r , p h i l o s c p h e r , l i n g u i s t i c s h i s t o r i a n , w r i t e ra n de d u c a t o r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l i nh a sa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c h i n e s ea n d 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a n dh eh a ss p e c i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m a s t e r p i e c e sm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 h eh a s p r o d u c e dal o to fn o v e l si ne n e j i s h , s u c ha s c h a n g e so fl i v e si np e k i n ”,“t h eh o u s eo ft h e r i c h , t h er e dp e o n y , c h i n at o w n l a ib oy i n g a n d “t h ew o n d e rl a n d s o m eo fh i s n o v e l si n v o l v er e l i g i o n ,f o ri n s t a n c e f r o map a g a nt oac h r i s t i a n ”l mh a st r i e dt oi n t r o d u c e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t ow e s t e r n e r st h r o u g hh i sw o r k ss u c h 笛 m yc o u n t r ya n dm yf e l l o wc h i n e s e ” m ew i s d o mo fc o n f u c i o u s ”, t h ew i s d o mo fl a o z i ”。t 1 1 eg l o r i o u sp e k i n g l i n w o r k sa r e s p e c i a la n dt h e yh a v eb e e o l r l ct h ec u l t t r a lh e r i t a g e si nm o d e mc h i n a f o ral o n gt i m e , t h e a c a d e m i c si nc h i n ac o m m e n tl i ny ut a n g 秘p h i l i s t i n i l i s m , s h a l l o w n e s s n a r r o w n e & s l i nh a s b e e nm i s u n d e r s t o o da saw r i t e rw h ol a c k ss e n s eo fc o t h u r n u sa n dd e p t h s t 1 l i si sn o t c o m p a t i b l ew 训1l i n sr e a l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h i sw o r k s i nf a c t l i nh a sa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仃a g i c o f l i f ea n d h eh a s p r o f o u n d l y d e e p p e r c e p t i o n s o f t h e w o r l d a n d l i v e s o ne a r t h 1 1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i l lt r yt oa n a l y z el i n ss c i l s eo f c o h u n e si nh i sw o r k c h a n g e so f l i v e si np e l c i n g i nt l e ew a y s n 幢f i r s tp a r t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i e a s o r l sf o rl i n ss e r l s eo fc o h e r i n gh i s w o r k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w i l lf o c u so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n o v e l “c h a n g e so fl i v e si n p e k i n g a n da n a l y z e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i n s 翻身l 卵o fc o h u n e s i n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i 1a n a l y z et h ef o r m so fl i n ss c n s co fo t h c m e s si nh i sw o r k s l i n ss e n s eo f c o h u n e ss h o u l dn o tb er e g a r d e d 鹊s e n s eo f n e g a t i v e n e s s 0 1 1t h ec o n l r a r y , h i sw o r k sr e p r e s e n ta p o s i t i v ea n de n t e r p r i s i n ga t t i t u d e n 陀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i e st ob r i n gf o r t hn e wi d e a sb yi n t e r p r e t i n gl i n sm a g n u mo p u sa n d i n d i c a t i n gl i n su n i q u e n e s so f h i ss e n s eo f c o h u n e s i nh i s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l i ny n t a n g s e n s eo f t r a g e d yc o t h u r n u s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二 学位论文作者:重伟哟签字日期:矗口d 7 年驴月加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扫朋考 签字日期:衣口d 7 年牛月衣d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墟r e 签字日期:文口口砗印月加日 电话: 邮编: 两南大学硕十学佛论文引言 引言 2 0 世纪是中国历史的。大时代”。以人的生活状态与生命价值为关注对象的 文学和它的创作主体,既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贡献是丰富而深刻的, 也是它的有机构成。林语掌对2 0 世纪 他不仅用英语创作多部小说如京华烟 云、风声鹤唳、朱门、红牡丹、唐人街、赖柏英、奇岛等,还涉 猎宗教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还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如 现代教书出版杜2 0 0 5 年6 月第1 版第2 页张振玉译 s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悲剧意识探源 来解释个体的分裂和斗争,叔本华用生命意志的反思来消除人生的痛苦和无聊, 尼采用权力意志的狂放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存在主义则用自由选择的行动 来改变不自由的存在本质。正是生存的忧患使哲学获得了生命的热情,表达了人 生的智慧。在众多的哲学思想中,老庄道家哲学对林语堂有着深广的影响。在老 庄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始。它是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而 “人”则是字宙中一个极小的微粒,显然以有限认识无限是具有悲剧意味的。庄 子在人宇宙形成的强烈对比中看到了人的悲剧性,这对林语堂有着明显的影响。 二是老庄的生命意识与死亡情结对林语堂的影响。应该说,对生命的真正思索始 于老庄。林语堂则在老庄对生命思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庄予说及死这个问题时, 常有些十分高妙的文章。“1 如果说林语堂童年在高山上俯瞰山下人群时获得的悲 感是朦胧的,直感的,那么通过老庄哲学,林语堂获得的悲感则是清晰的、自觉 的、理性的。 1 2 2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l 2 2 1 宗教与悲尉意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一种想象的方式,用信念和信仰来解释 和安慰人生的苦难。列宁曾经指出,“恐惧创造神”,宗教的神灵是人们为摆脱恐 惧而创造的,人们没有办法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命运, 这个世界是一个陌生的、令人恐惧的世界,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 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因 此,宗教本质上是人类悲剧意识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人类认识、把握和克服人生 苦难的一种方式。 差不多所有的宗教思想,都反映了人生的悲剧苦难。圣经创世纪中所记载 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就是人类对悲剧根源的一种认识和把握。众所周知,林语 堂自小就接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到晚年仍坚信不疑。我们可以从他在信仰之 旅中的话了解基督教文化与他的密切关系,“我曾住在孔子人道主义的堂室,曾 爬登道山的高峰且看见它的崇伟;我曾瞥见过佛教的迷雾悬挂在可怕的空虚上之 上:而也只有经过这些之后,我才降在基督教信仰的瑞士少女峰,到达云上有阳 光的世界。“2 可以说,基督教文化是对林语堂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而基督教文 化中的“原罪”、“苦难”和。悲剧”侍结是作为糖神渗透在林语堂的灵魂之中的。 虽然林语堂不像基督教徒那样相信人的“原罪”,但他仍然觉得好像冥冥之中有一 个主宰让人类受苦难,以至不能尽如人意。他蜕:“如果说佛教拯救的方式和基督 1 林语堂:道山的高峰) 乇兆胜主编解读林语堂经典仡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3 4 页 2 林语堂:信仰之旌,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版,第6 9 贞 9 西南丈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覃悲剧恿识探源 教的方式不同,它的基本出发点一对于罪的承认及深深关切人类受苦的事实,却 是基督教很接受的。”“这是真的人生,及痛苦、死亡、孤独的问题;用伟大的人 类心灵来表现灵性与肉体的关系。在这里,人的心灵遭遇了人生的问题,遭遇它 的悲凄和它的美。而耶稣用了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些人生问题。”。这里明显表明 了林语堂把“苦难”与“悲剧”看成是上天给与人类,而人类又不得不接受的赐 予,这些是与“幸福”同在的。这样,对上帝难以超越的悲感就成为林语堂悲剧 人生观的来源之一。 1 2 2 2 莎士比亚、帕斯卡尔、哈代、萨特等人的著作对林语堂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思想对林语堂也产生重大的影响。莎士比亚是饮誉世界的 戏剧大师。在他以后的文学家好像较少未受其影响的。林语堂也是这样,“喜剧”、 “人生”以及“悲剧”等概念对林语堂富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至少在莎士比亚那 里,林语堂看到了自己追求的价值意义。他赞叹莎士比亚说:“他的文字总也充满 着一种现代文字所缺少的人类悲剧意味和堂皇的气概。”2 他又说:“若夫谓世界一 大戏场,生死一场把戏,则西洋曲家萨士比亚及中国小说家早已言之,其理解与 此较近。苟知世界一大戏场,则一年一次互相愚弄以归真返朴,复何撼焉? 狂欢 之玄秘意义在此。”3 当然,林语堂所受的西方悲剧精神之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比如对西方的哈代,林语堂认为:“哈第对于人生的悲戏,曾有一种愤怒的感慨, 略与我默相同。”另外,他也将中西哲人和文学家的悲剧思想放在一起比较,以显 示人类普遍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又说:“庄子,象帕斯卡尔一样,以探究生 命之道开始,而感到有点失望。没有入比他更感到为一切变迁所摆布的人生之可 悲,那种在一个短暂的存在中天天被磨损,为忧愁及恐怖所笼罩的辛酸。”4 在林 语堂看来,既然人生的本质悲剧性是中西文化共同的目的,那么他就具有了合理 性和存在的基础,就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人生极其文化。那么在他的小说里体 现出的悲剧思想,悲剧意识也就很明显了。 1 2 3 幽默的悲剧底蕴 在中国幽默文学兴起的过程中,林语堂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早在 1 9 2 4 年5 月和6 月的“晨报副刊上先后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 默杂话两文,主张把英语里的h u m o u r 音译为幽默。可以说他是最早提倡幽默 1 林语堂:信仰之旅九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第一版,第7 l 一7 2 页 2 林语堂:跋众愚节( 字林西报 社论) 。见林语堂名著全集 第1 7 卷,1 5 4 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4 。 3 同匕 4 林语堂:信仰之旅 ,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3 9 页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悲剧意识探源 的人。1 9 3 3 年被称为“幽默年”,林语堂也因此获得“幽默”大师的桂冠。 林语堂的幽默有其欢快、轻松、喜剧的格调,又不乏严肃、庄重甚或是悲剧 的底蕴。林语堂曾一再强调:“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对人生的批判。” “其所以别于中国之游戏文字,就是幽默并非一味荒唐,既没有道学气味,也没 有小丑气味。是庄谐并出,自自然畅谈社会与人生。”“最精微纯粹的幽默便是逗 引人发出一种含有思想并发人深省的笑耍。”“幽默并非滑稽荒诞,故作奇语以炫 人,滑稽之中有至理,此语得之。”1 由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的幽 默不是油滑、轻松可以概括的。 幽默其实也是对生命悲居0 意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林语堂曾明确表示:“如果 我们是天使,便不需要幽默,我们将整天翱翔在空际吟唱赞美诗。不幸我们生存 在这人间世,居于天使与魔鬼之间的境界,人生充满了悲哀与忧愁,愚行与困顿, 那就需要幽默以促使人发挥潜力,复苏精神的一个重要启示。它表现在一种广大 无垠的哀怜中,以一种悲恸且富有同情的态度来洞察人生。”2 又说:“大概看 世事看得排脱的人,观览万象,总觉得人生太滑稽,不觉得失声而笑。”h 不幸”、 “魔鬼”、“悲哀与忧愁,愚行与困顿”、“太滑稽”等这些字眼己标示出人生的悲 剧。而实际上,林语堂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悲剧性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曾 说:“人生是残酷的,政治是污浊的,而商业则是卑鄙的。”同时他把生命的悲剧 性质视为一种天然的本质的存在:“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意识,是从青春消逝的悲 剧的感觉来的,而对人生的那种微妙的深情,是从一朵昨开今谢的花朵的深情产 生的。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败的感觉,随后即变为狡猾的哲学家的觉醒与晒笑。” 4 不难看出,林语堂对世界、人生有着非常清醒、深刻、浓郁的悲剧生命体验。 林语堂尽管体会到人生的悲剧意识,他并不悲观,不消极,更不颓废,他曾 将“文章可幽默,做事必认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他也用“美的心灵和 情怀去看待世间万物和人生世相,喜爱中庸与平和,能将悲剧的人生变换成美好 的图景,具有柔性的人生态度正如林语堂所言:“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 牢,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一个幽默家始终是像一个负责者将坏的消息温 和地告诉垂死的病人。”5 这种态度王兆胜称之为“反抗绝望,善处人生”,其中最 关键的一条就是推崇“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这种对生命的悲剧性认识为林语堂 的幽默添上了一层厚实、凝重的底色。平添了丝丝的哀愁和淡淡的忧伤。因此, 他说:“一个幽默家常常为失败论者,乐于追述自己之失败与困难。“这种对幽默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 0 0 5 年5 月第1 版。第7 3 页 2 同l 第7 4 页 3 同上第7 4 页 4i 司e 第1 0 3 页 林语常:林语堂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牡出版,2 0 0 5 年5 月第l 版。第7 4 面 1 l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悲剧意识探源 本质的悲剧认识,与国外幽默理论的悲剧精神有相通之处。马克吐温则说:“幽 默本身的奥秘不在于快乐而是悲哀。”同时这位名震世界的幽默家又说:“幽默的 源泉不是笑声,而是悲伤,天堂里没有欢歌笑语。”林语堂自己也部分地承认幽默 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八十自叙中对自己在二三十年代的小品文创作有这 样的评说:“那严格的取缔,逼令我另辟蹊径以发表思想。我势不能不发展文笔技 巧和权衡事物的轻重,此即读者们所称为讽刺文学。我写此项文章的艺术乃在 于发挥关于时局的理论,刚剐足够暗示我的思想和别人的意见,但同时却饶有含 蓄,使不至于身受牢狱之灾。这样写文章无疑是马戏场中所见到在绳子上跳舞, 需眼明手快,身心平衡合度。在这个奇妙的空气当中,我已经成为一个所谓幽默 或讽刺的写作者了。”万平近也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站在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的立场,带着悲天悯人的思想情绪,用庄谐并出、清淡自然的笔调,空泛而笼统 地谈论社会和人生。这可以说是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学的真谛。”1 由此可 见,林语堂的幽默是建立在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悲剧性体验而发展来的,是凝 聚着严肃深重的悲剧底蕴,可谓形于轻松,质于严肃,以喜剧的面相演绎着悲剧 的内蕴。用幽默的轻捷之笔表现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的理性思考、冷静剖析、清醒 认识。 综而言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现实的人生感受, 又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既受中国老庄道家文化的影响,又受西方文化的悲剧精神 的启迪,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背后那广大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万平近:林语逝论 ,陕西人民 b 版杜1 9 8 7 年版,第1 0 1 页 1 2 西南大学硕士学傍论文第二章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第二章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1 9 3 8 年。4 3 岁的林语堂开始创作京华烟云。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而且 是一部宏篇巨制。当他在酝酿写作计划时,家属们都对小说创作的成功率表示疑 问,可是,他却信心十足。他向女儿们透露了他之所以能胸有成竹的原因。他说: “以前,在哈佛大学上小说演化课时,白教授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就是西方有几位作家,4 0 岁以后才开始写小说。我认为长篇小说之写作,非世事 人情经阅颇深,不可轻易尝试。因此素来虽未着笔于小说一门,却久蓄志愿,在 4 0 岁以上之时,来试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不写则已。要写必写一部人物繁杂,场 面宽广,篇幅浩大的长篇。所以这回着手撰京华烟云,也非意出偶然。“1 可见, 京华烟云里蕴涵的人生观、文化观、世界观等已经是林语堂成熟的思想所见, 所蕴涵的悲剧意识也是人到中年的林语堂人生体会的真诚流露。他所有的意识都 久蓄心中,只是通过这部长篇小说来抒发,来喷涌1 2 1 信仰之悲儒家文化信仰与现实的悲剧性冲突 信仰是人类最普遍的需要,对于个体来说,信仰是其精神支柱,是人生价值 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无限宇宙的把握。共同 的信仰则是民族、阶级或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凝聚核。信仰的缺失,是一 种无法挥去的困惑与迷茫。缺失信仰的现实是一种惨不忍睹的人生,因为在那里, 人生已经缺少了具有终极意义的绝对根基,已经丧失了尺度和支点。 在作品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呈现了中国人的信仰迷茫和信仰缺失感。世 纪之交,中国人历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转型,旧的信仰依托已经被砸碎, 寻找新的人生皈依已成为必须面对着的现实。随着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和资本主 义市场的迅猛扩张,人们仰赖于大一统的权威的局面被彻底改变,每个人都不再 被至高无上的权威严格地决定着,人生成了一个概然的入生、几率的人生,一切 都得靠自己去探索,去尝试。许多年了人们第一次挣脱对别人的依附,真正让自 己来主宰自己,这对于已经习惯于依附群体的个体来说,无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 依托的丧失感和信仰的缺失感。在小说里,曾文璞就是这种信仰与现实冲突最集 中体现者。 2 1 1 政治知识分子的抱负崩溃于必然的现实 曾文璞是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的一名官员,他所接受的文化和他的官员身 施建伟:幽默大师转语磋 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第l 版,第1 5 5 _ - 1 5 6 页 1 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佛论文第二章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份让他具备中国政治知识分子的特点,效忠朝廷与振世救民是政治知识份子的抱 负。作品中的曾文璞实现了他的抱负了吗? 曾文璞恪守正统的儒家政治知识分子的操守,“常对那些贪污的官吏侧目,而 坚持孔子所建立的道德标准”。“他可以说是一个正人君子,自律严,有修养。 他一生做大官如伺郎,电报局副总监,及其他官职,官囊积蓄才有十万元,足以 证明为官清正。“1 他努力遵从儒家思想的教诲,坚持做到了一个清官。他努力用 儒家文化的行为准则来让要求自己,希求用行动表明他一辈子所遵从的儒家文化 能挽救行将倒塌的清王朝。但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清朝的覆灭,是社会进 步的必然,是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曾文璞与清王朝的覆灭,正是“个 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有时也表现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对个体利益的牺 牲。整体的进步往往需要通过个体的牺牲为代价。”2 但这对当时的曾文璞来说是 无法意识到、也无法接受的,对他来说,为之效忠的、给了他权力与梦想的清朝 的覆灭既是他权力的失去,更是对他为之坚守一生的儒家文化的一种置疑。这是 近乎毁灭的人生体验,就象凤凰的新生要经历涅磐般痛苦一样,只是年老的曾文 璞没有来得及新生罢了。当他看到清朝的不可挽救,留给他的只有“独木难支” 的深切悲哀。 曾文璞虽然痛惜清朝的覆灭,儒家文化的动摇与否定,但是他决不是顽固不 化之人,他看到了民国思想的力量,深知当时的危机,当袁世凯在图谋恢复帝制 之时,曾经问曾文璞是否有意参加他创建的王朝以疾病缠身为由,避免和袁世凯 接近。这样在林语堂的笔下,曾文璞这个清朝遗老的形象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 象,符合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分子的身份,也把他作为一个人来书写。 2 1 2 家庭伦理观的颠覆 儒家的基本前提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也就是对于天命,对于宇宙的意志,大自 然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应当畏惧,应当顺从,不能反对。孔子将人的顺从引申到 社会学的范围之中,从而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到权力的管辖范围之中,君顺从天, 臣顺从君,民顺从臣,子顺从父,妻顺从夫,弟顺从兄,一个人要时时处处都要 顺从权力,放弃自己对主体性的要求,以保证整个社会的秩序化和稳定性。接受 了儒家思想的曾文璞就是具有双重的特点,既有拯世救世的思想又有顺从权力的 意识。曾文璞坚守着儒家种种道德观,将“顺从”的观念也渗入在家庭亲情中。 。林语堂:京华烟云) 下。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张振玉译第3 3 2 页 2 尹鸿:悲捌意识与悲剧艺术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敝,1 9 9 2 年第7 页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于是长者的尊严,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这些祖训在曾家不可动摇,必须时时恪 守。但是随着清朝的覆灭,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席卷,古老 的中国正经历着体制上和精神上的翻天覆地的变革。封建思想正被激进主义者们 大肆批判,在曾家,年轻的如木兰那一代,都对新思想充满好奇和期待。作为曾 家媳妇的木兰虽然也受着旧有思想的影响,但是新思想里对妇女的某些解放正迎 合了她热情浪漫的气质。婚后,木兰和丈夫荪亚到北京郊区看景点,带曼娘一起 去看电影等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来很正常的行为,在曾文璞那里,却是有违 妇道。特别是寡妇曼娘也跟着出去看那让人看了害臊的电影,这让他第一次对他 所喜爱的媳妇木兰摆出了长者的姿态,训斥了她。这样的训斥,与其说是对木兰 行为的不满,不如说是对新文化浸染年轻人思想的一种徒劳的阻挠。木兰虽然碍 于长者的权威和家庭的羁绊很少出去游玩了,但是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却日 益加深;曼娘虽然懊悔自己看电影坏了做寡妇的规矩,但是那新奇的电影却让她 回味。新文化正以它特有的优势进占着旧文化在旧中国年轻人中的地位,纵然曾 文璞们法力无边,也无力回天,留下的只有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与悲哀。 如果说大媳妇曼娘与三媳妇木兰的行为让曾文璞体会到儒家的家庭伦理观正 在慢慢受到挑战,那么- - ) d 媳素云放荡无耻的生活则让曾文璞感受到儒家伦理观 的彻底动摇。乱世时期,思想冲撞,以儒家文化占主导的意识流受到前所未有的 动摇之后,各种积极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都涌向年轻的或者年老的一代。“古 老的中国受到了震动。革命自然要使人民受惊的。对贞操的攻击,对寡妇守节的 攻击,对家庭制度的攻击,以及对两重道德标准、祖先崇拜,以及对孔教的攻 击。这都引起了人心的动摇。”“曾文璞先生把所有那些革命派称之为野蛮人,无 耻忘八。“1 本来与曾经亚关系不和谐的素云受着这些思想的影响,也受着哥哥和 嫂子的诱惑,为金钱,为名誉,不守妇道,成为了别人的情妇。这出自曾家媳妇 的做法,让曾文璞大为恼火! 要儿子毫不迟疑地与素云离婚。他的恼火与其说是 对曾家名声的维护,不如说是儒家伦理观受到如此大的冲击让他震惊与恐慌。对 于这点,作者林语堂是直接点出曾文璞的内心的,作品里这样写到:。曾家老祖 母丧礼期间,曾文璞之痛哭,并不只是于礼当然,也是出于内心。由于对丧母的 悲伤,由于自己的疾病缠身,由于关于素云的丑闻蜚语,他的确非常难过。另外, 国家多难,自己亲见清朝灭亡,更加深了心中的苦痛。”“他看见母亲入殓之时, 依照风俗,身上是清朝大员的夫人应穿的官服褂子捃子,那自然是一身荣耀。他 觉得他那旧日的世界也随着母亲的棺材长埋地下了。他哭得极其伤心,竟至数度 昏厥。一2 林语堂:京华烟云 下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张振玉译第1 6 5 页 2 林语鼋;京华烟云 下,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张振玉译第8 0 页 1 5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2 1 3 固守文化的落后与新文化的先进导致自我的否定 “悲剧的悲剧性,必然来自悲剧主人公所最珍惜,所无限向往或者所孜孜以 求的某种东西、理想或价值的被毁灭和被否定。”1 曾文璞的信仰悲剧还体现在他 一生执著的旧文化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已经显现出落后于新文化的地方。 曾文璞晚年的生活几乎被病痛与精神上的刺激所折磨他晚年患的糖尿病就 是通过西医的治疗才得到控制,这没有让一直对西方新思想有着顽固的仇视的曾 文璞思想上有所松弛,相反他的思想陷入一种更深的矛盾与痛苦中。如果说以前 他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把儒家文化是唯一拯世救民的良方而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反 儒家文化的一种不满与抵制。但是他的病痛在中医无法治疗的情况下,西医显示 出了它的先进性,减轻了他的疾病。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被迫放弃了 清朝皇室遗臣的一副尊容,一统的安全世已然成了个丧家之犬。西医医治了他的 身体,却无法医治他的精神,他精神上的负担加重了:他一直信奉的东西真真切 切让他看到了它的落后与不足,而他一直视为异端的歪理邪说却显示出它的先进 与优越的一面。这种认识让他对自己的精神信仰产生了困惑与动摇,这比当他看 到所信仰的。切被否定与摧毁的愤怒更让他感到幻灭。这种幻灭加速了他对生的 厌倦与死的期待。 曾文璞这个封建遗老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有很多类似的,如巴金家 里的高老太爷、鲁迅故乡里的鲁四老爷等,所不同的是,后者都是站在新文 化发展的立场,站在新事物与旧事物对立的角度。将他们塑造成封建卫道士的形 象去进行批判、鞭挞、否定的。林语堂则不一样,他是从人生经历这个角度去塑 造,去诠释,在他的眼里,曾文璞也是一个人,他只是一个生活在朝代更替时期 而不愿意放弃自己信仰的人。通过他,作者只是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问题:人和 无法与之抗衡的这个世界有着对立的一面,当自己认为这个世界的发展顺应了人 自己的发展,那么这世界让人满意,但是,世界永远向前发展,而人无法阻止它 的发展,人的停顿与世界的运行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于是人的悲剧便产生。这样 曾文璞的悲剧似乎是注定的。 2 2 情爱之悲 情爱的自由是一种浪漫幻想,而情爱的不自由则始终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尤 其在中国,礼法森严,婚姻不能自主,男女授受不亲,为人们的爱情带来了浓重 的悲剧情调。尽管如此,人们的美好愿望仍然是希望爱情与婚姻并存。人类历史 发展到今天,文学作品里陈述有关爱情与婚姻的故事虽形形色色,他们都有一个 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 9 9 2 年第1 版,第2 5 页 1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共同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赞美,对有爱的婚姻的一种向往。可是文学毕竟 不同于生活,作家在作品里所反应的美好爱情与婚姻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寻找不 到,而文学作品里美好爱情的悲惨结局,没有爱的婚姻的普遍存在也多少能在现 实中找到影子。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有很多年轻美好的青年男女,他们都有着 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但是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在林语堂的笔下几乎都有着悲剧的一 面但这悲剧的一面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里爱情与婚姻的难两全有着很大的区 别。如果说巴金、鲁迅、曹禺等笔下青年男女情爱悲剧是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所造 成,作者创作目的更多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那么林语堂笔下爱情与婚姻的难两 全更多的是从人生悲剧性本质这个角度去做自然的呈现,去理解,让读者更多从 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矛盾对立中去思考情爱问题。 2 2 1 相知却无缘相守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男女能相遇便是缘分,相知更是难得。京华烟云里 木兰与立夫就是这样一对知己,但是却是无缘结合 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姚木兰难逃情爱之悲。真正与她心灵相通的是孔立夫, 这个人在她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象陈锦端一直在林语堂的内心深处占 据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位置那样,从年轻到年老。和立夫在一块,木兰“感觉到精 神上的自由,感觉到前未曾经过的甜蜜,陶醉的,幸福的味道,这种幸福的味道 里面是有立夫这个异性青年的。这种幸福的味道使她的思想专注于此,别无所顾。” “在立夫的面前,木兰变得那么活泼,那么不可言语的快乐。”“立夫走了,快乐 也随之走了。而木兰的心里是多么渴望与立夫在一起的时光,希望能再跟踪而至 才好。”1 读书时,“她思念立夫之情,忧伤之感,强烈到无法按捺,多么想和他 说话,多么想听到他的声音。在晨白j 花前,在夜晚月下,或窗前读书,或傍晚漫 步,立夫在伊心中的影子,则挥之不去,莫愁和素丹常常看见她在花枝下的岩石 上,悄然独坐,虽然一卷在手,两眼则茫然无神。“2 婚宴上,当心爱的人来向自 己贺喜的时候,木兰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至于让立夫都感觉到“她的 眼光象一支飞来的无形的箭,分明有言外之意,是温柔诚挚的真情流露。”3 而木兰与立夫的交往中,也时时体现出他们之间的相知。一次泰山之游,则更 体现出了立夫在木兰心中的地位以及立夫与木兰在人生态度、人生观上的相知相 借。小说中写到“在木兰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印象。那时她体会到只要接 近到立夫,就可以使她感到永久快乐而感到满足。他们在山上一同观看过日出和 。林语堂:京华烟i 上,中国出版集团, 2 同t ,第2 9 0 页 同t ,第3 2 1 页 现代教育 l 版社张振玉译第2 2 1 页 1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日落,这情景和她在平地上经历过的迥然不同,立夫的晦暗的体形无言地站立于 秦皇无字碑的前面:在晓光中共步,杉洞中短暂的谈话,充满了精神上的意义。她究 不知道这意义是怎样的意义,也没有言语可以表明,但是她知道经过了这些美乐的 片时瞬息,比从前更清楚地了解人生。”1 后来,立夫被捕,木兰除了用巨款和珍珠收买狱官,还冒被侮辱的危险向军阀司 令求情。那刻表现出的担忧和强烈的救人心切比身为立夫妻子的莫愁还强烈。从 最初的白云观巧遇,到后来的切磋学业、情意相融,再到后来的舍身相救,无不 表现出木兰对立夫的难以抑制的深情厚意。 小说里的木兰几乎达到完美:她既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端庄、温婉贤淑、 理智豁达,也有新女性的才华横溢、开朗大方、热倩浪漫以及卓趣的社交才能。 林语堂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在作者心中是一个理想人 物。作者如此偏爱木兰,而对她的婚姻与爱情描述却让人有千种滋味在心头。作 者为什么不让她跟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 为何让他们留下那么多遗憾? 在这里。我想,这或许是林语堂人生经历后的一种领悟。林语堂自身的感情 经历与婚姻生活,就证明了这一点。他青年时期真心喜欢的姑娘都没有能与他结 合,先是坂仔村的赖柏英,因为彼此的追求不同而无奈分手,这给林语堂留下永 远的记忆,后来他还因此而写下半自传体小说赖柏英作纪念。接着是林语堂 与他最爱的陈锦端的痛心分离。这些情爱之悲要么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导致, 要么是门第悬殊造成,这样的感情经历让林语堂领悟到人生完美的不可追求,悲 剧意识便隐藏在其中,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不让木兰与立夫结合。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里,即面对与心上人的不能结合,木兰的态度是怎样的啦? 她是如伤逝里子涓出逃与心上人结合? 还是如家里受新时代新思潮影响 的淑英那样逃出封建家庭走向自我的解放? 林语堂笔下的木兰不是这样的:木兰 的婚姻,也可以由自己做主的。在当时,新的婚姻观念已经初露端倪,木兰的父 亲姚思安也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对新思想、新事物是很接受的,另外他对木兰 也是宠爱有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木兰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立夫的结合也 是有可能的。可是木兰只是微笑着说:“事情要是定了,就算定了吧! ”对此,林 语堂这样写道“木兰对嫁给荪亚一事,一向也没有怀疑过,她是坦然接受命运的 安排。”木兰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没有怨妇的生活态度,她依然将生活过得有滋 有味。在小说里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人生观让木兰的生活热情依 然继续着。而在小说之外,却显示着作家林语堂在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悲剧性的 认识后的一种思考,即人生关键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会不会陷入悲剧的命运,而是 如何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了林语堂那给人悲感也给人力 林语章:京华烟云 下。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张振玉译第页 l s 两南大学硕士学伊论文第二章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量的悲剧意识观。 2 2 2 相爱却要生离死别 如果说木兰与立夫的不能结合很大程度上是木兰的主观原因所导致,那么缱 绻情深的曼娘与平亚的不能结合又怎样解释啦? 曼娘与平亚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小便定亲,没有海誓山盟,却有情深义 重。平亚对曼娘的痴情与曼娘对平亚的深情是小说中情爱描写最让人感动的。 曼娘与平亚,内在他们没有分歧,心心相印。外在,他们没有门第观念的约 束,彼此的父母都认同了这门亲事,按理他们的情爱应有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天 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华正茂的平亚得了一场风寒,在那个医疗不发达 的年代,家人尽全力去挽救他的性命,甚至用冲喜这最原始、最无奈的一个办法 都无法换回。深爱着平亚的曼娘,没有因心上人的病情有半点退却。当她听到曾 太太说病情时,“曼娘的心尖儿感到一阵剧痛,泪如泉涌,像断线的珍珠自脸上滚 落下来。只是不敢放声大哭而已。”1 当桂姐试探曼娘的心时,“曼娘毫不犹豫,立 刻说:万一有什么不幸,你想我还会再嫁别人吗? 他们家对我这么好。我若不感 恩图报,我就不是个人了。她脸上十分严肃,接着往下说:奶奶我告诉你我心 理的话。活着我是曾家的人;死了,我是曾家的鬼。”“这句话,说得简明有力, 出乎真诚,说时态度严肃冷静,并不是感情的冲动。就好象她心里对这种态度从 来没有半点疑问。“2 亲眼看到了平亚的重病,不仅没有吓退她对他的向往,反而 加深了对他的爱怜;而病重的平亚心中牵挂的也只是心爱的人。如此情深义重的 两人却没有相亲相爱的一生! 在一个大家都欢聚吃粽子的时候,平亚离开了曼娘。 可怜的曼娘“一直保持着勇气。她把嘴放在平亚的鼻子上,向里头吹气。等她看 到平亚想咳嗽,想吐出什么东西,但是堵在嗓子眼儿里头,曼娘低下头,直把平 亚的那一块黏液吸了出来。”那种赤诚之心让任何人见了都流泪,都感动! 林语堂 在书中这样写到“神的心若也是肉长的,看见人间这种至情,不会忍心不救他一 命。但是神是又聋又瞎,也许到九宵云外邀游去了。“3 这里尽有作者林语掌对曼 娘的巨大同情,又有对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的诅咒,其间的描写满含着作者的悲痛 与无奈。 作为写作此小说的林语堂完全可以将这一悲痛情节删除或者改为平亚婚后康 复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他依然痛心地将这一人间悲剧继续下去。不是林语堂不想 人生欢乐地继续,而是他对人生有着一种本质的认识:“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意识, 是从青春消失的悲剧的感受而来,而对人生那种微妙的深情,是从对昨开今谢的 1 林语堂:京华烟云上,中国出版集团。 2 同上,第9 5 页 3 同上第1 6 0 页 现代教育出版社张振玉译第9 4 页 1 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 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 花朵的深情产生的。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败的感觉,随后便成为那狡猾的哲学 家的觉醒与哂笑。“1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他对曼娘后来命运安排的用意了。 豆蔻年华的曼娘遭受了新婚后痛失丈夫的打击后,并没有如祥林嫂般到处诉 说自己的不幸,也没有反复咀嚼着自己的痛苦。而是接受了佛教,佛教思想似乎 解释了她与平亚不能结合,以及她在人世遭受苦难的原因。于是林语堂在小说里 这样写道:“曼娘,由于她的幻想。不再怨恨命运的悲惨,她了解了神给她安排的 日子,她是命定要那么生活的。“2 这里作者对曼娘生活态度的叙写,与木兰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曼娘信奉的是佛教,由此我们更能领会林语堂那特有的悲剧 视角了。 2 2 3 相守却无法相知 我们在慨叹木兰与立夫的不能结合、同情曼娘与平亚阴阳两隔的同时,不得 不想,那“千年修得同床眠”的姻缘又有几分幸福啦? 京华烟云里作者也展 示了素云与经亚,姚太太与姚思安的婚姻生活。 出身官宦之家的素云,受其母亲马祖婆的影响,对权力、金钱崇拜有着莫名 崇拜,可是丈夫经亚生性胆小懦弱,既不能在商海摸爬滚打,无心也无力在官场 里飞黄腾达,这让有着夫贵妻荣思想的素云很失望。而作为丈夫的经亚在经历了 素云的刁钻跋扈之后,在百般讨好仍不能让妻子满意后,在经历了山西太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