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内容摘要 朱舜水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突出的明清之际,他的学说以反思 明亡的教训为基础,看到空虚的学风对明朝的巨大危害,这样的社会背景成为他 实学滋生的土壤。 朱舜水实学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他的哲学思想以强调实践为特点,认为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包含在具体事物之中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且人可以通过自 己后天的学习与努力掌握事物的本质,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实践, 实现富国强兵, 经世济民的目的。 他的政治思想是从社会现实出发,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民心的作用,在此基 础上他提出了“爱民” 、 “利民”的主张。他在政治上提倡“仁政”的思想。反对 单独使用“法治”或“礼教” ,而主张“礼” 、 “法”并用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寄 希望于一个贤君的出现来改变社会混乱的局面。 “经世济民”是朱舜水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在中 国已经兴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看作是社会稳定和道 德教化的基础。 他认为伦理道德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而不是形而上的, 完全独立的。朱舜水的经济思想中也贯穿着实用的原则,放到经济领域也就是要 追求“实利”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他批评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点,弘 扬追求“实利”的思想。 朱舜水的历史思想形成于“研史救国”的文化背景中,这就决定了他的历史 观也是以实用为标志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致用、 学史可以解放思想、研究历史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朱舜水在日本培育了一代社会 精英,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即教育的“社会性”思想。具体来说就是 强调从社会实际出发,实施对社会有实际效益的教育。教育的社会性集中体现在 教育的社会宗旨、施教的社会内容和教育的社会意义三个方面。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自然科学有 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舜水形成了朴素的无神论思想,这也是 他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朱舜水实学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扭 ii 转了日本学术界脱离社会实际的迂腐学风,使日本社会学术思想蓬勃兴起,为日 本进入现代化做了思想和学术上的准备。 文章还探讨了实学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样的意义,发挥实学的现代价值,使它能为我们所继续使 用。 朱舜水实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既有继承也有扬弃,他对于宋明理学家的态度 也并不是完全赞成或者全盘否定的。文章既看到朱舜水对理学的批评,也看到他 对理学的借鉴与发展; 还把朱舜水的实学思想与其他实学家的思想作了一定的对 比,既看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也看到朱舜水实学的特色。 关键词:朱舜水;实学 iii abstract z h u s h u n s h u i l i v i e d i n t h e m i n g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w h i c h e t h n i c a n d c l a s s c o n f l i c t s w e r e v e r y p r o m i n e n t a n d h i s t h e o r y o f t h e l e s s o n s b a s i s o n r e f l e c t i o n m i n g d y n a s t y s e x t i n c t i o n . s e e i n g t h e e m p t i n e s s a t m o s p h e r e o f s t u d y t o t h e g r e a t d a n g e r s o f t h e m i n g , s u c h a s h i s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 b r e e d i n g g r o u n d f o r h i s p r a c t i c a l l e a r n i n g . t h i s p a p e r f o c u s e s o n p r a c t i c a l e a r n i n g o f z h u s h u n s h u i a l l a s p e c t s o f 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 t o e m p h a s i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r a c t i c e , t h a t t h e n a t u r e o f t h i n g s a n d l a w s a r e i n c l u d e d a m o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m a t t e r s , d o n o t e x i s t a l o n e . a n d o n e c a n , t h r o u g h t h e i r o w n e f f o r t s t o m a s t e r t h e a c q u i r e d l e a r n i n g a n d t h e n a t u r e o f t h i n g s , a p p l y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t o p r a c t i c e , t o a c h i e v e e n r i c h i n g t h e c o u n t r y a n d h e l p i n g p e o p l e . h i s p o l i t i c a l t h o u g h t i s f r o m t h e s o c i a l r e a l i t y , s e e t h e p o w e r o f t h e p e o p l e a n d t h e p e o p l e s r o l e i n t h i s b a s i s , h e m a d e a l o v i n g t h e p e o p l e , b e n e f i t i n g t h e p e o p l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 h e a d v o c a t e d p o l i t i c a l b e n e v o l e n t t h i n k i n g . u s e d a l o n e a g a i n s t t h e r u l e o f l a w o r p r o p r i e t y a n d a d v o c a t e d c e r e m o n y , l a w w i t h d i a l e c t i c s . t h e e m e r g e n c e o f a v i r t u o u s e m p e r o r a l s o h o p e s t o c h a n g e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c h a o s . b e n e f i t i n g t h e p e o p l e , z h u s h u n s h u i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f e c o n o m i c t h e o r y . m i n g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e m e r g e n c e o f c a p i t a l i s m i n c h i n a h a s b e e n t h e r i s e i n t h i s s o c i a l c o n t e x t , h e p u t t h e p e o p l e s m a t e r i a l l i v i n g s t a n d a r d s a s 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t h e b a s i s f o r 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h e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e t h i c s a n d s o c i a l 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p e o p l e l i n k e d t o , r a t h e r t h a n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 c o m p l e t e l y i n d e p e n d e n t . z h u s h u n s h u i s e c o n o m i c t h i n k i n g h a s a l s o p e r m e a t e d w i t h p r a c t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 i n t o t h e e c o n o m i c f i e l d i s t h e p u r s u i t o f u t i l i t a r i a n . 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t h i s t h i n k i n g , h e c r i t i c i z e d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j u s t i c e z h u s h u n s h u i n u r t u r e a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e l i t e s i n j a p a n , a l s o f o r m e d i t s o w n u n i q u e e d u c a t i o n i d e a t h a t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i d e o l o g y .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e m p h a s i z e d t h e s o c i a l r e a l i t y ,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 b e n e f i t s t o s o c i e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e d u c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t y w a s h i g h l i g h t e d b y a s o c i a l p u r p o s e i n e d u c a t i o n , t e a c h i n g t h e s o c i a l c o n t e n t a n d s o c i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w i t h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f e u d a l s o c i e t y , t h e s e e d s o f c a p i t a l i s m a n d t h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o f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 t h e c h i n e s e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h a s m a d e g r e a t s t r i d e s . i n t h i s b a c k g r o u n d , z h u s h u n s h u i f o r m e d a s i m p l e a t h e i s t i d e o l o g y , t h a t i s h i s p r a c t i c a l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l e a r n i n g . z h u s h u n s h u i p r a c t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o n j a p a n e s e s o c i e t y , t h e i m p a c t i s r e f l e c t e d i n s o c i a l l i f e , i t i s a l l r e v e r s e d j a p a n e s e a c a d e m i c s f r o m t h e s o c i a l r e a l i t y o f t h e p e d a n t i c s t y l e o f s t u d y a n d b r i n g t h e j a p a n e s e c o m m u n i t y t h o u g h t 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j a p a n i n t o m o d e r n d o n e t h i n k i n g a n d a c a d e m i c p r e p a r a t i o n . t h e a r t i c l e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l e a r n i n g f o r o u r s o c i a l i s t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 r i v e t o d a y w h a t k i n d o f m e a n i n g , p r a c t i c a l l e a r n i n g t o p l a y t h e m o d e r n v a l u e , s o t h a t i t c a n c o n t i n u e t o u s e f o r u s . e x p a n d a r t i c l e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p r a c t i c a l l e a r n i n g a n d z h u s h u n s h u i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n e o a n d h i s f a m i l y f o r t h e a t t i t u d e o f n e o m a d e s p e c i f i c a n a l y s i s . b o t h s e e z h u s h u n s h u i c r i t i c i s m o f n e o , b u t a l s o s e e h i s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s c i e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z h u s h u n s h u i t h o u g h t s a n d o t h e r p r a c t i c a l s c i e n t i s t s t h o u g h t w e r e s o m e r e a l c o n t r a s t , n o t o n l y t o s e e c o m m o n g r o u n d b e t w e e n t h e m , n o r d o z h u s h u n s h u i v t o p r a c t i c a l l e a r n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k e y w o r d s : z h u s h u n s h u i ; p r a c t i c a l t h o u g h t ; ii 引言 1 引 言 朱舜水与王阳明同是浙江余姚人,又与黄宗羲一起在舟山抗击清朝的统治。 他的学行宗旨与顾炎武有许多相似之处,精研经史可以比肩王夫之,但王阳明创 立的阳明学因可与朱熹的学说相抗衡而成为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一个高峰, 顾炎 武、黄宗羲、王夫之也因开启一代实学之风,而成为明清之际的哲学大家,只有 朱舜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沉寂无闻。其实朱舜水以他的学思、德行和业绩,为 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舜水学。我们应当彰显舜水学的价值, 应当重新评估朱舜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朱舜水的学术以“实”字标宗,提倡“实功” 、强调“实践” ,对日本明治维 新有着深远的影响,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同为亚洲国家,在唐朝之前, 我们还被称为“天朝上国” ,为何我们在近代开始落后,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崛 起?这里面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日本重视实学、实用,而我们注重心性修养, 这就形成了差别。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涵 养,也应该重视实用和实践,提高我们个人和国家的竞争力。这也是我们重新研 究朱舜水实学的价值所在。 朱舜水实学思想研究 2 第一章 朱舜水生平和时代 一、朱舜水所处时代的背景 朱舜水(1 6 0 0 - 1 6 8 2 ) ,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谥文恭,浙江省余姚县人。 他生活在阶级矛盾激烈, 民族危机四伏的明末清初。 这一时期, 明朝的政治黑暗, 官员腐败,权贵和地主疯狂的侵占和吞并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不依赖土地的 小手工业者则征收沉重的赋税。越来越多的平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手段,整个社会 民不聊生,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反抗明朝的压迫,规模不等的 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也正是此时, 明朝关外的满清贵族正日益强大起来, 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盘踞于关外,而是希望吞并整个水土丰沃的中原地区,于 是他们不断的制造着与明朝的摩擦,在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借口发起对明朝的战 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政府一边疲于应付国内此起彼伏的农 民起义,一边慌忙的应对满族从关外发动的袭击。直至明崇祯年间,面对李自成 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和大举入关的满清军队,明王朝灭亡了。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面对许多难以克服的外在因素, 而在于其自身 的腐朽和反动。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大地主、大贵族就成为欺压百姓,掠夺财富 的代名词,他们成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些有识之士纷纷 上书,要求改革政治统治方式,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这些意见遭到了当权 的大地主阶级的反对,直言上书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了当权者的打压与排挤。面对 不利的局面,开明的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反对当权者的横征暴敛, 为百姓的利益和要求呐喊,评议政事、反对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形成了一股与大 地主阶级做斗争的势力“东林党人” 。1 6 2 7 年,明崇祯皇帝继位以后,东林 党人得不到重用, 他们的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 但是他们却影响了一批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宣称: “吾以嗣东林” ,在东林党人之后建起了性质相同的“复社” 。 明末清初, 就是这些爱国青年和开明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清 军的大举进攻时,忧国忧民,全力抗击清军的入侵。在抗清失败,明朝灭亡之后, 他们思考和分析了明朝灭亡的教训。他们认为作为明朝官方哲学的宋明理学空 疏,不注重实际,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于是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批 判宋明理学的运动。这样一种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也哺育 了一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第一章 朱舜水生平和时代 3 朱舜水就生活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对明朝有很深的留恋,对清朝有着磨灭 不掉的仇恨,带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他东渡日本,期望从日本搬来救兵,推翻清朝 的统治,重新恢复明朝的天下。他眼见着明朝的灭亡,对明亡有着深刻的思考, 这是他形成其独具特色哲学观的基础,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畸儒” 。 二、畸儒朱舜水 朱舜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梁启超先生称之为 “畸儒” ,余姚县志 中也说他“人为奇人,传亦变例” 朱舜水被称为“畸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他的学说对中国本土的影响来说。明清之际的许多思想家都在总结明朝 灭亡的教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顾炎武开启了一代学 术新风,反对虚空的学说,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说;作为清代史学奠基人的黄 宗羲则抨击了封建君主制度,还提倡史学的现实意义,指出研究历史要与“万民 之忧乐”相结合;王夫之专注于经史的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在此基础上形成自 己的观点,在明清之际起到了衔接学术传承的重要作用。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朱舜 水也大力提倡实学,强调“经邦弘化”和“通经致用” 。他在日本二十二年,极 力矫正日本社会的空虚风气。在朱舜水和其他日本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日本天 祐年间,他们的儒学已经重视实用,从空虚转向经世致用,这对日本的儒学和整 个日本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启超先生对此评价道: “德川二 百年, 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 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 后来德川光国著一部 大 日本史 ,专标尊王一统之义,五十年前,德川庆喜归政,废藩置县,成明 治维新之大业。光国这部书功劳最多,而光国之学全受之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 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 ” 虽然朱舜水的学说在日本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没产生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与之学说相匹 配的学术地位和尊重。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朱舜水 的学说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和实用性在中国广大进步青年中间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他身在海外,却留下许多批判清政府黑暗腐败,反映人民疾苦的文 章和书信,他忠于祖国、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言论和行为在进步青年中引起了广泛 的共鸣,朱舜水的思想才又被人们重新接纳和传播。 第二,从舜水学的思想源头来说。朱舜水生活年代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 光绪二十五年修余姚县志卷二十三朱之瑜 , 朱舜水集附录一,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641 页。 梁启超: 两畸儒朱舜水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华书局 1943 年版,第 82 页。 朱舜水实学思想研究 4 为主要内容,以朱熹的注解为正确答案。因为从明代开始,朱熹的哲学已经成为 统治者的官方哲学, 所以当时大多数的学者都学习朱熹的理学, 把朱熹当作圣人, 把理学当作敲开仕途前程的敲门砖。但是朱舜水却对科举制度有很深的成见,他 说: “以八股为文章,非文章也。志在利禄,不过借此干进。彼尚知仁义礼智为 何物?不过钩深棘远,图中试官已而,非真学问也。 ” 朱舜水对朱子学提出了批 评,对明朝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王阳明的学说也是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批评。他的思 想与当时不出自朱学就信奉王学的大多数学者相比,也是比较特殊的。他的儒学 直接来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和西汉的经学思想。他提倡用儒学代替理学,他认为 孔子: “儒教得行,其居则安富尊荣,子弟则孝悌忠信,通国之君臣士庶,并受 其福;不行则邪道浸淫,将来无所底止。 ” 他又说: “三王毕,素王出。亘万古, 教惟一。文彬彬,本忠质。上律下袭,宪章祖述。滔滔已知皆是,何乃周流无失。 举世虽莫宗予,宁敢自遑暇逸。浮海藉曰乘桴,居彝且以永日。疑为天下之清, 终是声名洋溢。 ” 朱舜水在西汉经学中最尊崇的是董仲舒,他说: “汉世学业近 古,称大儒者惟董仲舒一人。 ” 他与董仲舒一样,主张变法,干预时政,期望借 此达到富国强兵,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 第三,从朱舜水的学术地位来说。 他在中国受到的尊重和重视程度远远比不 上其在日本,是一种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在明治维新之前,日 本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 公元 6 世纪,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 从此以后, 佛教在日本社会兴盛起来。统治者希望利用佛教来钳制百姓的思想,为统治阶级 服务, 而百姓也寄希望于佛教来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 所以, 从统治者到老百姓, 信奉佛教的人数不胜数。 而且, 把宋明理学传入日本的学者也大多是日本的僧侣, 他们往往从佛理的角度来解释宋明理学,使得性理之学也变得空泛,不切实际。 朱舜水在日本深感: “况不佞儒而日本遍地皆佛。嘘佛之气,足以飘我;濡 佛之沫,足以溺我。 ” 因此,朱舜水在日本积极立足于反对佛教。他一方面揭露 佛教利用荒唐空疏的言语来魅惑人们的本质,指出佛教教义的弊端危害, “然疏 而近俚,荒唐而易见,非其甚者也。其最烈者,无如彼释氏之言。如佛图澄、鸠 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三 , 朱舜水集卷七,第 173 页。 与佐藤弥四郎书 , 朱舜水集卷五,第 98 页。 孔子赞三首三 , 朱舜水集卷十九,第 558 页。 答桐山知几书 , 朱舜水集 ,卷五,第 87 页。 答奥村庸礼书十二首三 , 朱舜水集卷八,第 268 页。 第一章 朱舜水生平和时代 5 摩罗什、达摩、惠能、志公、生公之徒,遂能举天下之人心而摇之。高明者、昏 愚者、贵者、贱者、善者、恶者,一鼓牢笼于其术中,惨亦甚矣。 ” 另一方面在 日本大兴教育,办学讲儒,试图用儒学来反对佛教。 “贵国近世无真儒,故使异 端邪说,日新月盛,此诚世道之深忧,然亦理势之自然,无足怪者。台下欲学圣 人之道,是欲以圣人之道驱除之也,是也。 ” 在朱舜水大力倡导反佛思想的推动 下,日本出现了近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朱舜水在反对佛教,提倡性理之学的同时,还注意改变性理学说的空疏的弊 病,注重实践用途。在这一儒学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德川光国时期达到国泰民安的水平。梁启超先生对此评价道: “日本史家通行一 句话,说德川二百余年太平之治 。说到这句话,自然要联想到朱舜水。 ” 朱 舜水在日本有很高的声誉,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深入而且持久,日本人时至今日 仍然谨记他的学说教训。日本的后藤新平男爵曾经赞扬朱舜水: “明季徵君朱之 瑜,邻邦所贡之至琛又至宝也。道义则贯心肝,学术则主王业,不得行怀抱于故 国,而却传衣钵于我邦。之瑜既义不帝秦,坚守鲁连之志,遂来蹈东海,得义公 之知遇,乃为与凑川之碑不朽千古之人。况于其纯忠尊王之精神,滂溥郁屈,潜 默酝酿,可二百年。而遂发为志士勤王之倡议,一转王政复古,乃至翼成维新之 大业,以致国运今日之蔚兴。我之所得于之瑜也固大矣。 ” 答太串次郎左卫门书 , 朱舜水集卷五,第 66 页。 座右箴 , 朱舜水集卷二十,第 577 页。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 100 页。 朱舜水全集序 , 朱舜水集附录四,第 796 页。 朱舜水实学思想研究 6 第二章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 一、朱舜水对程朱陆王的态度 宋明理学是明清之际的官方哲学,那时的大多数学者都崇尚性理学说,他们 的学术思想也或多或少的受到程朱陆王的影响。朱舜水生活在明末,亲眼目睹了 明朝的腐朽没落和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他认为这与明朝 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但他也并没有就此全盘否定宋明理 学的学术价值和地位,而是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理” ,这个“理”由理学的奠基人二程首先 提出,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 二程所说的“理”包 含着伦理道德准则的意思,也包含有事物自然规律的涵义。他们说: “天理云者, 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 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无少欠,百里具备。 ” 这样看来 二程所说的“理”是包括多个含义的。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完善了“理” , 使其更加哲学化。朱熹将“天理”等同于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 。他 的这种等同的依据有二:首先, “天理”与“太极”都是事物的主宰,他们主宰 着天地万物的运转生灭,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人的生老病死也都由“天理”或 者“太极”来主宰。其次,二者都是事物的中心,它们处在万事万物之中,自身 不动,周围的事物围绕在其周围,它们相当于事物的核心。但是随着“理”的不 断发展,其内涵中自然规律的含义越来越少,而道德规范的含义却越来越多。明 代统治者正是在这一层面大力提倡“理”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把朱熹的理 学思想片面化、狭隘化。 朱舜水面对明清之际统治者以理为麻醉人民的工具这一 现实,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全面的批判,甚至提出了一个与“理”相抗衡的新的 概念“道” 。朱舜水用他构建的“道”的思想来解释了他所理解的“太极” , 他说: “王安石以智慧术数逢其君,为祸方烈。先生委之不可,争之不能,是故 爱莲以闲神志,推太极 、 无极以寄肥遁,意深远矣。后之君子,不解其故, 立得为之朝,处不讳之世,方且疲精竭神于先生。屋下架屋,何异画火以祛寒, 刍龙而望雨也! ” 朱舜水认为周敦颐所著的通书和他所说的“太极” 、 “无极” 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周濂溪像赞三首一 , 朱舜水集卷十九,第 568 页。 第二章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 7 并不是什么高深难懂的概念,也不是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是为了表达自己 的理想和情怀。他之所以这么认为是根据周敦颐年谱中的一段记载,仁宗时 期,王安石仰慕周敦颐的学说,就向他请教问题,二人“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 思,至忘寝食” 。由此可以看出周敦颐与王安石二人是相互敬重,并有一定交往 的,只是由于随后庆历新政的内容限制了荫恩制度,使得是大官后代的周敦颐的 政治权益受到损害,周王二人才逐渐在政治上走向对立面。而周敦颐的“太极” 、 “无极”之说就是在此时为了排解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愤懑情绪的。而不是像朱熹 所说的那样,是在建构周敦颐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朱舜水批评朱熹做了无用 功,是一种“屋下架屋”的不智之举。 虽然朱舜水在某些方面批评了朱熹的观点和言论, 但是要说他的学术观点完 全反对程朱,他是肯定要否认的。他在一封信中回击道: “自念不佞既以辞章吟 咏,镂冰刻棘非学,复以明兴制义,尘饭土羹非学,乃一旦背缪于濂、洛、关、 闽,且又自误于惑世诬民之说,不佞将安所讬其足乎?” 朱舜水不反对程朱的 理学还有两点可以证明,一是,他在称赞别人时,还时常以程朱为榜样, “贤契 慨然有志于此,真千古一人,此孔、孟、程、朱之灵之所钟。 ” 二是,他时常在 自己的文章中引用程朱的言论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 “程子曰: 君子庄敬日 强。 然则庄敬者,非独恭谦而已也,乃所以自强也,乃所以敬其身也,乃所以 敬其亲也。故曰: 居处不庄,非孝也。 ” 而且,朱舜水在日本教授学生的过程 中,跟学生说: “明朝近来传经,与古先大异,有习读而无专门名家者,特取一 时新说,为作文之资耳;非所以为诗也,不若春秋之必藉师传也。至于 晦翁之注,自当遵依, 诗序等但可参考,不敢以古而戾今也。 ” 由此可以说,朱舜水在学术上还是非常尊崇程朱的,但是我们既不能简单地 说朱舜水属于程朱学派或者完全赞成程朱的观点和思想, 也不能粗略地说朱舜水 反对程朱,而是应该采取一个客观的态度,看到朱舜水对程朱学术的捍卫与崇敬 也看到他们学术观点中大相径庭的地方。 对于宋明理学中另一派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 朱舜水的态度也是基本 肯定的。他在与友人和学生的书信中,对王阳明投身于实践,亲自带兵为明朝出 答某书 , 朱舜水集卷五,第 110 页。 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三 , 朱舜水集卷七,第 174 页。 庄敬 , 朱舜水集卷十七,第 495 页。 答野节问三十一条 , 朱舜水集卷十一,第 385 页。 朱舜水实学思想研究 8 征、平定叛乱给予很高的评价, “其擒宸濠,平峒蛮,功烈诚有可嘉” 。 “出抚 江西,早知宁王必反。彼时宸濠势燄薰天,满朝皆其党羽,文成独能与兵部尚书 王琼,先使绸缪,一发即擒之。其勦横水、桶岡、浰头之方略,与安岑之书,折 冲樽俎,亦英雄也。 ” 朱舜水赞赏陆九渊“尊德性、道问学”的认识论和王阳明冲锋陷阵的勇猛, 敢为故国献身的气魄,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为此而停止对陆王的批评。他说: “孔 子生知之圣,其一生并不言生知,所言者学知而已。如曰: 好古敏求 , 我学 不厌 , 不如丘之好学也等语,可见圣人教人之法矣。陆象山、王阳明之非, 自然可见矣。 ” 他还站在反佛的立场上批评王阳明“出入于佛老” , 说: “讲良知, 创书院,天下翕然有道学之名;高视阔步,优孟衣冠,是其病也。其徒王龙溪有 语录 ,与今和尚一般。其书时杂佛书语,所以当时斥为异端。 ” 朱舜水反对 陆王学说的主要原因其实也就是他们的学说沾染了佛学, 对于二者的事功哲学却 是赞赏有加的。可见,陆王在朱舜水心目中的地位也是极重的,虽然有批评,但 更多的是借鉴和思考。 对于程朱与陆王的关系,朱舜水并没有直接把二者作比较,去讨论孰轻孰重 的问题,而是认为: “ 尊德性 、 道问学 、不足为病,便不必论其异同。生知、 学知,安行、利行,到究竟总是一般。是朱者非陆,是陆者非朱,所以玄黄水火, 其战不息。譬如人在长崎往京,或从陆,或从水。从陆者须一步一步走去,由水 程者一得顺风,迅速可到。从陆者计程可达,从舟非得风,累日坐守。只以到京 为期,岂得曰从水非,从陆非乎?” 可见,在朱舜水那里,程朱与陆王实际上 只是学问方法的不同,他们在作学问的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践行。至于二者的 学问方法也并没有谁优谁劣之分, 关键看究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他们的学问 方法。因为朱舜水认为程朱与陆王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他反对不同学 术之间相互攻击和舌战的行为, “朱子道问学、格物致知,于圣人未有所戾。王 文成即有高才,何得轻诋之?不过沿陆象山之习气耳!王文成古染于佛氏,其欲 排朱子而无可排也,故举其格物穷理,以为訾议尔已。愚谓此当争其本源,不当 答佐野回翁书 , 朱舜水集卷五,第 85 页。 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 , 朱舜水集卷十一,第 397 页。 与安东守约书二十五首十九 , 朱舜水集卷七,第 166 页。 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 , 朱舜水集卷十一,第 397 页。 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 , 朱舜水集卷十一,第 396 页。 第二章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 9 争其末流。后厄于张璁、桂萼、方献夫,牢骚不平之气,故讬之于讲学。若不立 异,不足以表见于世。故专主良知,不得不与朱子相水火,孰知其反以伪学为累 耶?愚故曰:文成多此讲学一事耳。 ” 朱舜水认为王阳明本不反对朱熹的学说, 只是为了在讲学中标新立异,才与朱熹划清界限,才对朱熹的学说进行攻击。这 样不仅无助于个人学说的发展,也危害国家社会。 “嘉、隆、万历年间,聚徒讲 学,各创书院,名为道学,分门别户,各是其师。圣贤精一之旨未阐,而玄黄水 火之战日烦。高者求胜于德性良知,下者徒袭夫峨冠广袖,优孟抵掌,世以为笑。 是以中国问学真种子几乎绝息。 ” 朱舜水之所以反对学术之间的门派之争, 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很密切的关 系。 朱舜水生活的年代内有农民起义, 外有他族侵扰,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期望通过将学问知识转化出外在的价值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他认为只有 将学问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真正发挥了知识的效用,所以,他反对朱熹要先 穷尽事物之理之后才去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在朱舜水看来,圣人学说的要义不在 明辨义理的精微,而在实行学问的过程,无论什么学术门派,只要其在实践中能 改善百姓的生活,提高国家的实力,就是有益的学问,是真学问。朱舜水在这种 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实学理论。 二、朱舜水的实学思想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史学 和宗教思想各个方面。他在哲学中强调“践履” 、在政治上强调“事功” 、在经济 上强调“实利” 、在教育上强调“社会” 、在史学中强调“致用” 、在宗教思想上 强调“无神” ,总而言之,朱舜水的各个思想中贯穿一个“实”字。 (一) 、哲学思想的“践履论” 朱舜水的哲学思想在批评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和借鉴了中 国古代实学家的观点,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实学理论,开启了一代的实学之风。 朱舜水的哲学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道”在彝伦日用。笼统的来说,宋明理学是明清两个朝代的官方哲 学,统治中国人的思想长达几百年之久,可以说理学是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最 久的哲学,比经学、玄学等哲学思想时间都长,所以理学对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 答佐野回翁书 , 朱舜水集卷五,第 84- 85 页。 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三 , 朱舜水集卷七,第 173- 174 页。 朱舜水实学思想研究 10 持久而且深入的影响。 从先秦时期开始,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的问题, 而到了宋明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开始转变为理气关系和道器关系的问题。这其 中, “理”自然成了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家体贴出” “理”的二程,将“理”的含义理解为: “理”是一个形而上 的概念,超越了具体的器物,无形无象,但却不是虚空,而是最真实的存在,是 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源和依据。所谓根源是说“理”独立于万物而存在,但却决定 了事物的存在和存在的方式。除此之外, “理”还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可见, 二程所理解的“理”是包含了多个层次和丰富内容的。 “理”这一范畴经过理学 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加工和诠释变得更加完整,更具有哲学意味。然而在理学的不 断发展过程中, “理”所包含的规律、本源的涵义越来越少,包含的伦理道德意 味越来越重。理学也就逐渐沦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所以理学也才能够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官方哲学。 朱舜水眼见明朝的衰落,民不聊生,对于作为官方哲学的理学自然有很深的 成见,在他的论著中对理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批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道”来打破“理”的统治地位。他所说的“道” ,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通俗 易懂的,能产生实际效果的道理。这个“道”在本质上也还是“理” ,不过不是 空虚、深奥的道德规范,而是具体事物的实实在在“理”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 说朱舜水所说的“道”是从“理”中分化出来,强调“理”的事物本质的范畴。 他常说“道在彝伦日用” ,也就是说“道”不是什么超越万物独立存在的自然法 则,仅仅是具体事物的本质,它不可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道”就在彝 伦日用中。彝伦日用就是指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也可以说, “道”就是日常生 活具体琐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朱舜水说: “圣贤要道,止在彝伦日用。彼厌平淡 而务空玄虚远者,下者心至颠蹶,上者亦终生沦丧已尔。究竟必无所益也。 ” 这 句话可以理解为,有一个事物即有一个事物所包含的“道” ,而并没有一个超越 于具体事物的不生不灭的“道” 。 “道”是依赖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朱舜水关于 “道”的理论对宋明理学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把人们从虚空中一下拉回到现实中 来。然而他的“道”的思想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是建立在对宋明理学全方位 的了解和对前辈实学家,尤其是陈亮“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 颜子像赞 , 朱舜水集卷十九,第 561 页。 第二章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 11 和“舍天地无以为道”思想的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道” 这个范畴不是朱舜水首先提出来的, 先秦时就有, 理学家也使用 “道” , 但是理学家所说的“道”是“理”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是形而上的,脱离具体 事物的,与朱舜水所说的“道”完全背道而驰。他说的“道”与同时代的黄宗羲、 王夫之所说的“道”有相通的地方,他们都认为“道”蕴藏于具体事物之中,是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黄宗羲认为天地间充满了气,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 的,而这种气就是“道” 。气在天地间不断地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往来就形 成了阴阳二气。 “一阴一阳之为道,道即太极也。离阴阳无从见道” 。 在黄宗羲 的理解中, “道”就是“太极” ,是最高的概念,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依附于阴 阳二气而存在。王夫之把“道”看作是阴阳之气结合在一起还未散开的本体,也 就是太虚本体,是在太虚之中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阴阳二气的一种状态。虽然朱舜 水在认为“道”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这一点上与黄宗羲和 王夫之具有一致性,但他并不十分认同二者将“道”与“气”等同,他认为“道” 存在于彝伦日用的思想更具有实学的特点。 朱舜水给“道”注入了新的内涵, 使其在本体的意义上与理学家所说的“理” 相抗衡。他曾对学生说, “道”就是蕴涵于具体事物之中的,显而易见的平常道 理。 他还举例说孔子也只讨论具体的日常之事, 并不去谈论玄妙高深的事情。“仲 尼之道如布帛菽粟,诚无诡怪离奇,如他途之使人炫耀而羡慕。然天下可无云绡 雾縠,必不可无布帛;可无交梨火枣,不可无粱粟;虽有下愚,亦明白而易晓矣。 ” 朱舜水之所以再三地重申“道”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脑维修服务合同(含软件优化与系统重装)
- 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短期厂房租赁合同范本智慧驱动
- 2025版牛羊草料绿色种植基地合作合同范本
- 2025版桥梁护栏施工施工图设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型农产品线上销售居间服务合同
- 2025版离婚子女赡养协议确保孩子权益不受侵害
- 2025年度共享办公空间租赁服务协议
- 诵读知识培训总结报告课件
- 说课课件教学课件
- 说课稿模板设计
- (2025秋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2025年新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2025年彩票市场监察笔试备考手册
- 培训学校租房合同协议书
- 江淮十校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从“浪浪山”启程做更好的“小妖怪”!》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
- 防地震教学课件
- 消防系统信号传输方案
- DB15∕T 3644-2024 国有企业阳光采购规范
- 2025年高校辅导员招考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生物甘肃卷试题答案解读及备考指导(精校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