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doc_第1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doc_第2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doc_第3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doc_第4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概述1. 当前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P1)2. 形成性评价是在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对活动各要素及其相关因素的合理性、适宜性、协调性进行检核。(P5)3. 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方案实施告一个段落以后,对活动进行综合性的检核。(P5)4.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1)发展性;2)趣味性;3)开放性;4)游戏性;5)整合性。(P6)5. 预设性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特点预先设定的活动。(P7)6. 生成性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然后生成主题的活动。(P7)7.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环境要素有哪些?(P8)1)自然环境,其作用在于:自然环境中蕴含着儿童学习的丰富内容;自然环境能提供儿童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自然环境能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感。2)物质材料,其作用在于:帮助儿童获取具体的经验;发展儿童的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3)心理环境,其作用在于:维持儿童探索过程的开展;激发儿童的自由探索和创造;培养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学习者。第二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在教师或者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儿童自身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与探究,积累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2、集合:将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3、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P16)4、分类:讲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P16)5、计数活动就是将具体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直接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P18)6、动作水平的加减:将实物、图片等物品合并或分开进行加减运算。(P20)7、表象水平的加减:可脱离直观材料,依靠头脑中物体的表象进行加减运算。8、概念水平的加减:依靠抽象的符号进行加减运算。9、自然测量:利用自然物,如笔、小棒、绳子、手、脚步、小碗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P22)10、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学概念并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专项活动。(P2311、归纳法: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P25)二、填空题、选择题:1、皮亚杰将儿童所学知识归为三种不同类型:社会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P12)2、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1)从具体到抽象;2)从个别到一般;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到顺化;5)从不自觉到自觉;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P12-14)3、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分类的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P15)4、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内容:分类、区别“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P16)5、分类的类型:l 按对象分类: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数量分类。l 按包含关系分类:具体概念的分类、一级类概念分类、二级类概念分类。l 按物体的特征差异数量分类:一个特征的分类、两个特征的分类、三个及以上特征的分类。(P16)6、集合间的关系:并集;交集;补集;差集。(补充)7、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过程:口头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e.g.某幼儿计数能力已发展到按物点数的后一阶段,这是 阶段。答案:说出总数)(P18)8、10以内基数概念的教育:1)采用“计数”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2)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3)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的教育;4)按范例数量取物或按数字取物,练习巩固基数概念;5)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数量,练习巩固基数感念;6)采用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7)通过顺数、倒数,让儿童掌握自然数列;8)通过操作或游戏法,让儿童掌握单数、双数。(P19)9、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的加减。(P20)10、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是学前阶段儿童运算最典型的特征,学习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述应用题,集合图被广泛运用。(P20)11、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教育方法:实物加减的教育方法、口述应用题的教育方法、列式运算的教育方法。(P20)12、空间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经历了配对指认命名的过程。(P21)13、比较各种量的教育方法: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通过游戏活动练习辨别物体的量。(P22)14、排序活动的类型:1)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2)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3)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4)按特定规则排序。(e.g.某种排序的形式是按照 排序类型进行的。)(P22)15、“量的守恒”概念的教育方法:1)运用变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2)添加干扰因素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3)用数表示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4)利用等分数学,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P22)16、“自然测量”的教育方法:1)教师示范讲解,教会儿童正确测量的方法与理解测量的要领;2)利用日常生活、游戏、散步等活动练习测量;3)教师引导儿童关注,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4)比较两个物体是否等量,应当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正确的比较结果。17、空间方位概念:1)小班(34岁)区别上下;2)中班(45岁)区别上下、前后;3)大班(56岁)区别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并能理解空间位置定向的相对性、连续性、可变性特征。(P23)18、时间具有流动性、抽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P23)19、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1)主观性;2)含糊性;3)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4)易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P23)20、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和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P23)2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1)操作法;2)游戏法;3)讲解演示法;4)比较法;5)归纳法;6)演绎法;7)寻找法。(P24-25)22、儿童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操作法。(P24)23、比较法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补充)三、简答题:1、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任务?(P10) 意义:l 数学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智能水平。l 数学教育有助于儿童获得良好的数学概念,为系统学习数学奠定基础。任务:l 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天资。l 发展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 为儿童提供学习数学的环境和材料。l 借助儿童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2、 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P12)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地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题的自我构建。作为教师需要鼓励儿童将事物归纳到各种关系之中,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3、 列乌申娜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的内容?(P12)l 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l 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l 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操作、游戏、小实验;l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4、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P16)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其意义在于:l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对集合的笼统感知;l 感知集合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与必要的感性基础;l 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5、 分类教育的注意点?(P16)l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l 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l 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6、 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P17)l 借助直观教具,让儿童了解“1”和“许多”的含义,学会区分“1”和“许多”。l 通过观察比较,使儿童能够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l 通过操作或游戏等方法,让儿童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l 通过各种形式感知或寻找“1”和“许多”。7、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方法?(P17)l 重叠法:将一组物体一对一重叠在另一组物体的上面,比较两组物体多与少的方法。l 并置法:将一组物体一对一排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面,比较两组物体多与少的方法。l 连线法:两组物体分散摆放,用连线的方法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多与少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注意点:l 在方法的选择上,先采用重叠法,再使用并置法和连线法。l 先比较一样多的物体,再比较不一样多的物体;比较不一样多的物体时,两组物体数量相差为1。l 两个物体组中的物体数量均不超过5个。l 在比较活动中不要求儿童说出数目。8、 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形成的标志?(P18)l 正确说出数目。l 掌握基数、序数的意义。l 掌握自然数的顺序。l 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l 理解数守恒概念。l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9、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方法?(P21)l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方法: 儿童通过图片配对活动,感知图形的形状及其特征。 儿童指认或寻找教师口头指令的图形。 儿童通过观察和触摸图形实物轮廓,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说出图形的名称。l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育方法: 比较图形间的相同与不同。(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同与不同;比较立体图形间的相同与不同。)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寻找、分类、拼搭)9、 操作法的概念及其运用中的强调点?(P24)l 操作法是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l 运用操作法应强调以下几点:1)体现年龄差异;2)创设操作条件;3)明确操作顺序;4)交待操作目的、要求及方法。 第三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1、 音乐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2、 音乐的基本特征:l 材料的特殊性(声音)l 流动性(时间):能够表现出时间延续、运动发展的过程,在时间流动不断发展,发展和完善其组织结构。音乐是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l 情感性:音乐所擅长的是通过感情的抒发和表达来打动人、感染人的。l 表现性l 不确定性: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性体现在两方面:(1)儿童音乐;(2)用音乐进行教育。4、 37岁学龄前儿童,他们所从事的音乐活动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上。l 内容上:歌唱活动,随乐动作表现活动(韵律动作、打击乐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活动。l 形式上:欣赏、表演、创作活动。5、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l 以音乐为价值取向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以音乐为本位,教育为手段。9岁之前的音乐性向取决于先天的潜能和后天的音乐环境影响,被称为是一种“稳定的音乐性向”。儿童早期的音乐启蒙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和鼓励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性向和能力。)l 以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时间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涵义:以音乐为手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来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 特点:l 形象性和感染性。l 趣味性和游戏性。(从内容、形式、方法。)l 技能型和综合性。(形式、过程、方法上的综合性。)8、 如何理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正如一种音乐教育价值取向所主张的那样,儿童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全发展。但是, 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一手段,让儿童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掌握音乐艺术表现的技巧等也是必须的。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9、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10、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主要的依据;(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法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11、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1)“元素性”音乐教育;(2)“节奏第一”的观点;(3)课程内容:嗓音造型(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声音造型(乐器演奏活动)。12、母语教学法:音乐好比一种语言,最好从小开始学,开始的越早,语言的发展就像母语一样的好。(创始人:铃木)13、铃木音乐教育体系:l 给儿童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l 激发儿童的兴趣。l 提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l 注重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l 提倡“教学六步”。14、“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音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15、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l 唱歌。(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音准(最难把握)、协调一致、保护嗓音)l 韵律活动。(在音乐伴奏下,以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动作。)l 打击乐演奏l 音乐欣赏16、“系列层次活动”是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17、“系列层次活动”的意义与价值:l 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内容本身的教育潜力。l 利用已有只是经验促进新经验形成的机会。l 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好的主动发展的机会。18、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l 律动及其组合。l 舞蹈及其基本表演形式。(集体舞、邀请舞(幼儿最喜还的舞)、双人舞、表演舞、独舞、自编舞)。l 音乐游戏及其种类。(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有主题的音乐游戏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从游戏的形式来分:舞蹈游戏、表现游戏、听辨反应游戏。)19、“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讲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20、“整体感知”方法,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21、有关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l 倾听。l 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手段。l 根据音乐作品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l 分析对比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l 再认欣赏过的音乐作品。22、“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协同参与,以更好的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23、“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第四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1. 科学的定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2. 科学的内涵: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P42)3. 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P42)4. 技术的定义反映的五个要点(法狄德罗):1)技术是有目的的;2)技术的实现是使用广泛的“社会协作”完成的;3)技术是多元的,表现在:它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它是生产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4)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P42)5.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两者的区别:科学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是获得新知识的发现,技术是创造新产品的发明;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2)两者的联系: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P43)6. 科学、技术的功能:1)首先,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科学技术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理论对科学技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2)其次,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能力;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P43)7.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二四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2)四五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问;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五六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有积极的求知欲望;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P43-45)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P45)9. 几个重要的个性品质:好奇心;创造性;自信心。(P47)10. 科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具体事实的第一手的经验。(P48)11. 初级的科学概念是儿童在感知和经验表象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P48)12. 情感态度、知识经验、技能方法三个目标的关系:1)知识经验是基础;2)技能方法是核心;3)情感态度是动力。(P48)1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1)人体;2)动植物;3)生态与环境;4)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生态环境);5)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P49-50)1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1)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专门的科学教育:A.预定性科学教育;B.选择性科学教育;C.偶发性科学教育;渗透的幼儿科学教育: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B.其他教育活动(如语言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2)家庭中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设施。(P51-52)15. 预定性科学活动与选择性科学活动的比较:(P51)l 从目标看,预定性科学活动有需要全班儿童都要达到的课题目标,选择性科学活动没有要求儿童一定要达到的课题目标,它服从与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l 从计划看,预定性科学活动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计划,选择性科学活动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或方案。l 从内容主题看,预定性科学活动有教师规定的活动内容和统一的主题,选择性科学活动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主题。l 从时间过程看,预定性科学活动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掌握,选择性科学活动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由儿童自己决定,教师仅作适当的指导。l 从材料看,预定性科学活动教师为全班儿童提供一样的材料,选择性科学活动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材料。l 从空间看,预定性科学活动教师需为全班儿童的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选择性科学活动教师为儿童提供空间,根据幼儿园的情况,可大可小。l 从指导方式看,预定性科学活动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儿童基本上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活动,选择性科学活动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儿童在活动中自由度相对比较大。l 从组织形式看,预定性科学活动基本是以集体的组织形式为主,选择性科学活动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活动为主,或两三个儿童自愿组合,共同探索。16. 观察的意义:1)可以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2)提高儿童科学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3)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有关概念。(P52)17. 观察的类型:1)个别物体的观察;2)长期系统性观察;3)比较性观察。(P52-53)18. 个别物体的观察:1)涵义:个别物体的观察时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2)注意点: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物体与现象的各方面信息;在各年龄段都可进行。3)举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小动物的进食习惯;生活、生长习性和特点。(P52-53)19. 长期系统性观察:1)涵义:长期系统性观察时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2)注意点:主要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季节、气象的变化;中班开始采用这种观察,主要在大班进行;一般是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儿童进行观察。(P53)20. 比较性观察:1)涵义:比较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2)注意点:帮助儿童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比较性观察的阶梯:两个或两个以上差别细致的动植物植物、一种熟悉、一种新的同类、差别大的动物,并已认识过的;一般在3岁后期开始使用:中班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进行分类。(P53)21. 观察活动的指导: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4)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P53-54)22. 小实验活动的指导:1)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前要作预备性实验;要使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2)学前儿童操作实验:为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指导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安全;引导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P55-56)23. 小实验内容指引:1)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2)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3)植物实验(控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4)动物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P55,填空写出3个以上)24. 种植与饲养活动的指导:1)选择合适的内容:植物:易生长、易照顾(对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动物:可供学前儿童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不易死亡、对饲料要求不高)、性情温顺的、易于管理、不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小动物;2)活动过程应和儿童的认识活动相结合;3)要以儿童种植、饲养为主,教师重在帮助引导;4)不追求结果,重在活动过程;5)培养儿童爱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和行为。(P57-58)25. 分类活动的指导:1)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2)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外部特征、功用(用途)、材料、事物之间的联系、特性等)进行分类;3)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4)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P59)26. 适合学前儿童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尺、天平、温度计、钟表、秤等。(P60)27. 信息交流的类型:1)语言的方式:描述;讨论;2)非语言的方式: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P61)28. 小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幼儿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29. 学前儿童的科学游戏:是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30. 早期科学阅读:是指学前儿童通过阅读寓有科学只是的作品,包括故事、儿歌、谜语等,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第五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科学,是学前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应用性学科。(P64)2、幼儿语言教育的社会交际价值:语言是人们认识和交际的工具,对于婴幼儿来讲,他们很早就有交际的需要,在前言语阶段表现为一种“交流意识”和“应答意识”,而随着语言的获得,幼儿边开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整个世界。(P65)3、言语交际的社会规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P65)l 使用得体的语言。l 用较少词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并传递主要信息。l 借助适当的态势语帮助表达。l 根据听者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编码。l 把握说话的时间,不要随便插话和打断别人的讲话。l 听话者专注倾听,作出得体的反应。4、幼儿语言教育的发展价值:儿童获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P66)5、语言教育目标中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重视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运用。(P66)6、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从纵向的角度看,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有一般的层次结构;从横向的角度看,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则存在着独特的分类结构。1)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终期目标;(2)年龄阶段目标;(3)活动目标。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1)倾听能力的培养;(2)表述能力的培养;(3)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4)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P66-67)7、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P67)8、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每一分类目标中都包含:1)认知;2)情感与态度;3)能力与技能的目标。(P67)9、幼儿语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手段和保证,也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语言发展的中介。(P67)10、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特点指的是从非言语交际向口语交际转换,从口头语交际向书面语言学习转换。(P68)11、幼儿语言教育内容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1)学说普通话;(2)谈话;(3)讲述;(4)早期阅读。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1)日常生活;(2)人际交往;(3)游戏活动;(4)其他学习活动。12、示范模仿法: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儿童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儿童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以由发展较好的儿童来示范。运用要求:(1)示范语言要规范到位;(2)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和力度;(3)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形示范”的手段;(4)妥善地运用强化原则。(P71)13、视、听、讲、做结合法:“视”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让儿童观察;“听”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儿童充分地感知与领会;“讲”儿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个人的认识;“做”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儿童的参与或独立地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四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视”、“听”、“做”都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教育辅助材料,应该是儿童接触过的、较熟悉的或符合儿童认识特点的;教会儿童观察被讲述对象的方法,给儿童留存一定观察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提问要顺序性、启发性,帮助儿童构思与表述;根据儿童的语言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表述要求,要求儿童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中获得语言经验。(P71-72)14、游戏法: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P72)15、表演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P72)16、练习法:有意识地让儿童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或训练儿童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P73)17、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P73)l 前言语阶段(0-1岁):(1)简单音节阶段(出生-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l 言语发生阶段(1岁-2、3岁):(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的沉默期);(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语词爆炸)。l 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18、各年龄班语言教育的重点:小班语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听力和发音练习上;中大班语言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幼儿发音的矫正,正音工作注重培养幼儿语音修养的能力。(P74)19、幼儿词汇教育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2)通过观察丰富幼儿的词汇;3)运用听说游戏(智力游戏)进行词语练习;4)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教育;5)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进行词汇教育。(P74)20、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主要分为文学作品学习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P75)21、日常生活中谈话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谈话活动的区别与联系:日常谈话谈话活动形式简单,不讲究方法手段较复杂,讲究方法手段话题谈话者自发产生虽是“生成”的,但由教师预设确定的交谈内容日常谈话谈者共同了解或感兴趣大部分儿童有一定生活经验与感受谈话中心可以随时转移只能围绕某一中心起始时间不受时空限制控制在幼儿园集体活动时间范围内联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日常交谈是谈话活动的语言基础,谈话活动中的语言学习又能提高日常交谈的语言基础。第六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概念题:1. 儿童美术指的是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P80)2. 拟人化指儿童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P83)3. 透明化指儿童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P83)4. 夸张式指儿童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突出。(P83-84)5. 行为目标陈述的是儿童的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P90)6. 过程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它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P90)7. 表现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种不相同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预期的结果。(P90)8. 创造性动作策略是在儿童创作之前,根据绘画主题,让儿童以肢体做角色扮演或各种游戏,然后再进行创作。(P92)9. 再定义策略是在儿童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基本形状,让儿童阻抑对此形状的习惯性反应,并思考利用此一形状来完成作品。(P93)10. 合成策略是在儿童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造型,让儿童思考利用这些基本造型做有意义的连结,来完成完整的作品。(P93)二、填充题:1. 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1)涂鸦阶段(1.5-3.5岁);2)象征阶段(3.5-5岁);3)图式期(5-7岁)。(81-82)2. 涂鸦阶段(1.5-3.5岁)可以分为:(1)未分化的涂鸦(1.5-2岁);(2)有控制的涂鸦(2-2.5岁);(3)命名涂鸦(2.5-3.5岁)。(P81)3. 儿童绘画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拟人化;2)透明化;3)夸张式;4)展开式。(P83-84)4. 儿童手工发展的阶段:1)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2)基本形状期(4-5岁);3)样式化期(5-7岁)。(P84)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制定的依据:1)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的性质;3)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P85-86)6.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1)行为目标;2)过程目标;3)表现目标。(P90)7.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1)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3)教学内容的系统性。(P90)8. 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内容:1)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2)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P91)9. 儿童掌握技能一般要经历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样几个过程。(P94)三、选择题:1. 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1)涂鸦阶段(1.5-3.5岁):(1)未分化的涂鸦(1.5-2岁);(2)有控制的涂鸦(2-2.5岁);(3)命名涂鸦(2.5-3.5岁)。2)象征阶段(3.5-5岁)。3)图式期(5-7岁)。(P81-82)2. 儿童绘画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拟人化;2)透明化;3)夸张式;4)展开式。(P83-84)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e.g.某种表现是 阶段的教育目标)(P86-89)4. 学前儿童手工练习一般先密后疏,开始的练习可以相对集中些,每次练习时间不要太长,练习薄与练习薄之间的间隔也不宜过长。(P95)四、简答题:1. 儿童美术的本质特点:(P80-81)1) 儿童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美术是儿童身心活动的反映;2) 儿童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美术是儿童运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3) 儿童美术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并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4) 儿童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2. 儿童绘画象征阶段(3.5-5岁)的特征:(P81-82)1) 此阶段的儿童能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轮廓,幼儿能把基本形状结合在一起构成形象,所画物体缺乏完整性;2) 象征期的早期,画面上颜色的种类较少,常以线条画为主,也出现了小面积的涂色,但涂色不均匀,常涂到轮廓线的外面;3) 从空间上看,这个时期幼儿表现的都是独立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想到什么画什么的片段罗列,没有组成统一的画面、形成整体意义。3. 儿童绘画图式期(5-7岁)的特征:(P82-83)1) 造型方面: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儿童已能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2) 色彩方面:(1)在色彩的认识上越来越精细,对于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等方面的辨别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按物择色,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并在轮廓线内涂色,但不注重颜色的协调;(2)同时,儿童开始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3)涂色技能有了进一步提高,能均匀地涂在轮廓线之内,并学会用两种颜色的相接来表现色彩的渐变。3) 构图方面:从空间上来看,逐渐摆脱了基底线,尝试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但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物体的比例和近大远小的原理,这一阶段后期,有部分儿童尝试从一个固定角度出发去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出现了遮挡式构图。4. 儿童手工发展的阶段和特征:(P84)1) 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这一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此阶段后期的儿童可以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2) 基本形状期(4-5岁):这时期幼儿的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制作,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3) 样式化期(5-7岁):此阶段幼儿希望能够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想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5. 儿童美术欣赏发展的阶段和特征:(P84-85)1) 本能直觉期(0-2岁):这一时期的欣赏主要表现为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知觉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是纯表面的和本能直觉的;2) 直接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2-7岁):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2)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3)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6. 儿童作品评析:(P97-98)1) 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2) 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的情感;3) 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而有自我的表现;4) 幼儿画要能表现出活用绘画材料的特性;5) 幼儿的图画作品,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才会令人感觉舒适。第七讲 学前儿童体育一、概念题:1. 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学前儿童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遵循零至六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增强其体质,发展身心素质和初步运动能力,提高他们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P98-99)2. 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P100-101)3. 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最基本得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登、钻、爬等动作。(P105)4. 幼儿韵律操,是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体操的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幼儿韵律操的练习,一般都伴有轻松活泼、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感较强的儿童音乐。(P108)5. 轻器械操,是指在幼儿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较轻的器械所作的各种体操动作。轻器械操除了具有徒手体操的动作要求以外,还需要根据所持器械的特点,做一些特殊的体操动作,这样便增加了体操动作的难度,加大了活动量,但同时也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P108)6. 早操活动:它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在早晨做一些幼儿基本体操,而是应该把其理解为:“在早晨进行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P115)二、填充题、选择题:1. 学前儿童体育的手段:1)卫生因素;2)自然界自然因素;3)体育活动(最最重要的手段);4)舞蹈、摩抚;5)其他各项手段。(P99)2. 体质的范畴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体格;2)体能;3)人体的适应能力;4)心理状态。(P101)3.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等,其中科学的、适合于幼儿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是影响学前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P101)4. 幼儿身体素质的特点所含的几个素质:1)力量素质;2)耐力素质;3)调整素质。(P104-105)5. 适合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P105)6. 幼儿基本体操是由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形两个部分组成。(P107)7. 幼儿体操动作的类型主要包括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P108)8. 成套的幼儿体操动作的速度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整套动作的活动量也应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P109)9. 日常性原则的含义包括的内容:1)每日都应该让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2)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动与静的交替安排。(P112)10. 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1)运动的数量;2)运动的时间;3)运动的强度;4)运动的密度。(P113)11. 适合于幼儿的活动量的特点:1)活动量应由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小,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差不应超过50次;2)心率的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最好是在3分钟以内;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而练习密度则应该稍大一些;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是在103次/分以上,但最高心率最好不超过180次/分;5)注意在活动中动与静、急与缓的交替,使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P113)12. 动作机能形成的三个阶段:1)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2)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3)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P114)13. 能引起幼儿高度兴奋或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则应该放在基本活动部分的后半段,以便使之与幼儿身体机能活动的水平相适应。(P116)14. 基本活动部分的时间一般约占幼儿体育课总时间的70%80%。(P116)15. 幼儿集体体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