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杨简是陆九渊的高徒、“四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杨氏易传是杨简以心 学视角研究易学的重要著作。杨简吸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加以改造,在杨氏 易传中提出“人心即道 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其心学理论系统,杨氏 易传就是这个建立在“道心”观基础上的心学体系的集中体现。因此研究杨 氏易传中的“道心 观,可对杨简“道心惟一”的心学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杨简通过“循礼斋之悟”、“扇讼之辩”及“孔丛子之悟”这三次体悟, 把“道心”的理论根基落在“心之精神是谓圣”这句话上,将万事万物万理都归 结为“道心 ,并将“道心”等同于“我”,得出“道心”即“我 的结论。杨简 继承了孟子的“四心 、“性善论”,提出“道心本善 ,认为“善是道心的内在 特征,并以道心的其他特点,如“寂然不动、“变化云为 、“百姓日用而不知” 等对其进行论证。为了昭善,杨简提倡“毋意 的修养方法,认为人“起意而昏 , “毋意 则可使人认识自己的本心。基于“道心惟一”,杨简还提出“道心”生发 万物的宇宙观,认为“道心”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同时也是一切 的本原,从而形成了“道心一元论”。他认为“君子 和“小人 的差别,就在于 是否能认识本心、顺“心”而行。因为人人都有“道心”,因此只要人人都能认识 到“道心”“善 的本性,则可实现“天下大治”,这是传统儒家责任感的体现。 通过对杨氏易传“道心 之理论基础、本质、特性、及建立在“道心”基础上 的宇宙观、人生观等其他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杨简借鉴吸收了释家的 一些观点,但“道心”探其究竟仍是源自于传统儒家思想,其本质是建立在“道 心惟一”基础上的心本论思想。自杨氏易传“道心 观研究可以看出,“道心 是杨简易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易学思想的核心体现,更是儒释道合流的 必然产物之一。 关键词:杨氏易传道心我性善论心本论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y a n gj i a n ,ad i s c i p l eo fl uj i u y u a n ,w a so n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s im i n gt h o u g h t t h e b o o ko fc h a n g en o t e db y y a n gj i a ni sa i m p o r t a n c eo fr e s e a r c hw o r kt ol e a m ,i n w h i c hj a n ey a n ga n n o t a t e d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b ym i n d a b s o r b i n ga n dt r a n s f o r m i n g t h em i n dt h o u g h tf r o ml uj i u y u a n ,y a n gj i a ng a v eh i so w na c a d e m i cp o i n to fv i e w t h a ti sc a l l e dt a om i n d o nt h i sb a s i sh eb u i l th i so w n t h e o r yo fm i n d ,a n dt h eb o o ko f c h a n g en o t e db yy a n gj i a n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t h i st h e o r y , i sac o n c e n t r a t e de x p r e s s i o n s y s t e mo fh i sm i n dt h o u g h t c o n s e q u e n t l yam o r ec o m p r e -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y a n gj i a n sm i n dt h o u g h tw i l lb eo b t a i n e db ys t u d y i n gt h ev i e wt h a tp e o p l e sm i n di s t a of r o m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n o t e db yy a n gj i a n b yt h e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s ,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x u nl is t u d y , t h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l a w s u i to ff a n s ,a n dt h ee n l i e 出t e n m e n to fk o n gc o n g z i ,y a n gj i a n b u i l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t a om i n do nas e n t e n c es a i db yc o n f u c i u s ,t h e s p i r i to fm i n di ss a i n t ,a n ds u m m a r i z e db o t ha l lt h er e a s o n sa n de v e r y t h i n gi nt a o m i n d 。i na d d i t i o n ,h em a d et a om i n de q u i v a l e n tt os e l f , f r o mw h a t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a om i n di ss e l fw a sm a d e s u c c e e d e dt ot h et h o u g h to ff o u rm i n df r o mm e n c i u s ,a s w e l la sh i st h e o r yo ft h eo r i g i n a lg o o d n e s so f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t h e o r yt h a tt h e o r i g i n a lo ft a om i n di sv i r t u o u sw a sa d v a n c e db y y a n gj i a n h ec o n s i d e r e dv i r t u ew a s t h e i n h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a om i n d ,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i sv i e ww i t ho t h e r f e a t u r e so fi t ,s u c ha ss t i l l n e s sa n dc h a n g e s t om a k i n gp e o p l eu n d e r s t a n dt h i s ,y a n g j i a na d v o c a t e dt h a tp e o p l es h o u l da b a n d o nd e s i r e s ,f o rd e s i r e sl e a dp e o p l et ol o s e t h e m s e l v e si ni t ,o nt h ec o n t r a r ya b a n d o n i n gd e s i r e sw o u l dh e l pp e o p l et or e a l i z et h e i r o r i g i n a lm i n d s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t a om i n dm o n i s m ,y a n gj i a np o s e dh i s c o s m o l o g yt h a tt a om i n db r o u g h tu pe v e r y t h i n g o nt h i sw a yh eb e l i e v et a om i n d w a sb o t ht h es u b j e c ta n dt h eo b j e c to fh i s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a sw e l la st h ep r i m i t i v eo f e v e r y t h i n g a sw e l la s o n t o l o g y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g e n t l e m a na n dc o m m o n p e o p l e ,i ny a n gj i a n so p i n i o n ,i st h a ti fo n ec a nr e a l i z eh i so r i g i n a lm i n da n dc o m p l y 谢t l li t f o rt h er e a s o nt h a te v e r ys i n g l ep e r s o nh a st a om i n d ,i fe a c hc o u l dr e a l i z e k i n d n e s s ,t h eo r i g i n a ln a t u r eo ft a om i n d ,t h ew o r l dw i l lb ew e l la d m i n i s t r a t e da n dh a s l o n gl i v ew e l l o r d e r s t h i si s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i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t h et h e o r yb a s i s ,e s s e l l c o s ,c h a r a c t e r so ft a om i n d ,t o g e t h e r w i t ht h ec o s m o l o g y , v i e wo fl i f ea n dv a l u ee t c b a s e d0 nt a om i n df r o mt h eb o o ko f c h a n g en o t e db yy a n gj i a n ,at h e o r yc a l lb ec o n c l u d e dt h a te v e nt h o u g hs o m o b u d d h i s td o c t r i n e sw a sa b s o r b e d , y a n gj i a n st a om i n ds t i l lb a s e do nt h ec o n f u c i a n , a n dt h ei n n a t ec h a r a c t e ro fi tw a st h ei d e a l i s m i nt h es t u d yo ft a om i n di nt h eb o o ko f c h a n g en o t e db yy a n gj i a n , i ti si l l u s t r a t e dt h a ta sam o s t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o fy a n g j i a n st h o u g h t t a om i n di sa l s oa c o r eo fh i sv i e wi nh i ss t u d yo f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i ti st h ei n e v i t a b l ep r o d u c to f t h ec o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er c l i g i o n g k e y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n o t e db y y a n gj i a n t a om i n d s o l i p s i s m t h eo r i g i n a lg o o d n e s s o fh u m a nn a t u r e i d e a l i s m t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剔加以说明、标注争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氟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2 0 。7 年6 月,秒目 拳住论文指导教师签名:。主:强叠 2 。1 年石月刚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绪论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而盛于北宋的宋学,是宋明理学的 发源之处,在中国哲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学可以说是儒学的第二个盛世, 汉儒偏重考据注疏,名物训诂,唐儒也以“疏不破注 为原则,对儒家思想文化 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桎梏作用。到了北宋时期,儒学家们从“舍传求经到“疑 经改经 ,从“我注六经”的文本还原方式到“六经注我 的思想创革方式,这是 思想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由此而导致在宋朝时思潮纷涌,学派林立,使当时的中 国哲学在哲学史上跨越了极大的一步。宋儒们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主要研究了 物、理、心、性、知、行、理、一等问题,涉及主观与客观、人与世晃、特殊与 普遍、相对与绝对、本体与本原、意识与现象、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实践等诸多 哲学领域,其繁细及研究深度、广度、难度都非前朝所能比。对此,宋儒们有着 清晰的认识,朱熹曾经说:“理学最难,陆九渊则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2 ,宋史道学传中更是称赞宋儒之学“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一3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莫过于朱熹与陆九渊,朱熹从“理 出发,以“理 为 一,认为理先气后,理一分殊,而陆九渊则提出“本心 之说,认为“心即理一, 心即一切,二人之学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朱陆皆有门人弟子无数, 将其思想广为传播,是为宋代理学中的中流砥柱。陆九渊在贵溪象山修精舍讲学 之时,其“从游之盛,未见有此一4 ,可见陆学在当时的影响力。这种繁盛到了到 了元、明之时发生了改变。程朱道学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成为主流思想,被尊为道 之正统,而陆学则遭到了排斥。到了明朝中叶,道学日趋僵化,阳明之学横空出 1 【宋】朱熹:朱熹语类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下同 27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一与李省干,“一华书局1 9 8 0 年版,下同 3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 4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典哲学著作进行注解、以发挥自己之学的著作。今人研究杨简心学,多以慈湖 遗书为主,认为其中所载慈湖心学比较全面,而以杨氏易传作为辅料。对 于杨氏易传的易学研究,也多放在易理与心之关系上,更多会把作为杨氏易 学纲领性的文章己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然杨氏易传作为杨简的重要著 述之一,是他易学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他没有将重点放在象术之 学上,而是以“六经注我的方式,用“人心即道的“道心思想对古老的周 易进行了阐述。在这本著作中,杨简以“人心即道”为基础,阐发“心即一切, 一切唯心,心即是我 的“道心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宋儒广泛讨论的某些哲 学问题,以及传统儒学中的一些根本理念进行了阐述。他在本书中处处明示“人 心即道”这个观点,在“道心 的“中正善直、“澄然无体、“无思无虑 、“寂 然不动 、“日用不知 等特点基础上讲述了自己的伦理观、宇宙观、君子观( 或 曰人生观) ,而对于天人关系、事理关系、道器关系、主观与客观等则用“道心一 做出了天人为一、事理为一、道器为一、道心惟一的结论,并提出了“毋意 ( 或 日“不动意 ) 的修养方法。可以说,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说修不同于他其他 著作中的心学,在杨氏易传中,他不仅立足“道心一,以心解易,并且在“解 易 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相对比较完整的“道心一观,通过对这个体系的了 解,我们即可看出杨简立足于儒家传统思想、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心学思想,这即是本论文所研究的重点。 5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杨氏易传“道心 思想概述 第一节杨简“道心”观的形成 杨简“道心 思想的成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转折,即“循礼斋之悟 、“扇 讼之辩 及孔丛子之悟。早在在遇到陆象山之前,杨简受其父杨庭显的影响, 用“反观之法进行体悟,对“心”有了独有的认知。乾道五年( 1 1 6 9 年) ,也 就是杨简初官浙江富阳主簿之时,据他自己说:“某之行年二十有八也,居太学之 循礼斋。时首秋,入夜,斋仆以灯至。某坐于床,思先大夫尝有训日:时复反观。 某方反观,忽觉空洞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 为一体,略无缝罅。畴昔意谓万象森罗、一理贯通而已,有象与理之分,有一与 万之异。及反观后所见,元来某心体如此广大,天地有象、有形、有际畔,乃在 某无际畔之中。 在这次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体悟中,杨简用“反观 的方法, 发觉宇宙无内外、万物万事为一理,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没有 差别,这样的体悟被他总结为“天地万物通为一体,非吾心外事,是他学术上 的第一个时期,是他对“心 的最早体悟。他曾说:“简年二十八而觉,而“循 礼斋之悟”这种万物一体,无界限、无差别的体会,即“天地万物通为一体,后 来成为杨简心学的理论基点。 但此时杨简虽已有“己心一之悟,但他此时并未形成成熟的心学思想,直到 “循礼斋之悟 三年后,也就是乾道八年( 1 1 7 2 年) ,杨简与刚中进士准备回家、 路经富阳的陆九渊相遇之时,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时年杨简三十二 岁,仍在富阳主簿之职,因陆氏此时已声名远扬,杨简心慕其学,于是发“本心 1 【宋】杨简:慈湖遗书卷一炳师讲求训 ,文渊阁版四库全书 本。下同 2 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 3 慈湖遗书卷二永嘉郡治更堂亭名记 6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之问。宋元学案载“陆象山至富阳,夜集双明阁,象山数提本心二字,先生问: 何谓本心? 象山日:君今日所听扇讼,彼讼扇者,必有一是,有一非。若见 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某甲是,某乙非,非本心而何? 先生闻之,忽觉此心澄 然清明,亟问日:止如斯邪? 公竦然端坐,复扬声日:更何有也! 先生不暇 他语,即揖而归。达旦,质明正北面而拜,终身师事焉。川此次两人“问答有所 契,遂定师弟子之礼 2 ,自此杨简才真正走向了心学之路。 “本心 之悟是杨简心学路途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与陆九渊的这番“扇讼 之辩”促使杨简由万事万物“一理 的认识转到了对“心 的重点研究上,并对 “心芹作为最高意识形态和精神实体的思想进行了验证和深化。杨简言“先生举 凌晨之扇讼是非之答,实触某机。此四方之所知,至于即扇讼之是非,乃有澄然 之清,莹然之明,非思非为,某实有之。无今昔之间,无须臾之离,简易和平, 变化云为,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莫知其乡,莫穷其涯,此其独有之,举天下之 人皆有之。 3 这种“洒然如有物脱去 4 的境界,是一种内心澄然精神境界,自此 时,他已经从循礼斋之悟的“一理贯通之“四方之知一的基础上升华到“澄然 之清,莹然之明的“心一之境。对此,崔大华先生认为:“杨简所理解的本心, 完全达到了陆九渊所理解的境地,它是指一种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而又有伦理性 本能的精神实体5 。而杨简自身对此曾做总结并举例说:“承教于象山陆先生, 闻举扇讼之是非,忽觉某心乃如此清明虚灵,妙用之应无不可者。及后居妣氏丧。 哀痛切痛,不可云喻,既久略有察,曩正哀痛时,乃亦寂然不动,自然不自知, 方悟孔子哭颜渊至于恸矣而不自知,正合无思无为之妙,益信吾心有此神明妙用。一 6 这次丧母之痛,对于杨简来说是理论的又一个升华,他把这种丧失亲友时的哀痛 说成是“吾心 之“妙用,把心的“寂然不动与人伦道德相联系,使“心一具 备了伦理特征。 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 本,下同 7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自此,杨简“洒然如有物脱去,此心益明,并且“大悟变化云为之旨,交 错万变,而虚明寂然2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慈湖心学理论体系。杨简后读现已证 伪的孔丛子时,见“心之精神是谓圣 句,立时顿悟,把自身体悟的“心 与传统儒学的安身立命之道结合在起,提出“人心即道,终于使慈湖心学有了 稳固坚实的理论基石,这是杨简在学术上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此时杨简约五十 岁,任乐平知县。在这次体悟中,“心 与自身的体验和儒家的思想根基完全结合 起来,形成了成熟的“道心 思想。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说杨简“参象山学 犹未大悟,忽读孔丛子,至心之精神是谓圣一句,豁然顿解,自此酬酢门 人,叙述碑记,讲说经义,未尝舍心以立说。3 自此,杨简以“道心 为其理论根基,完成了慈湖心学的基本理论构造,正 式走入了心学的殿堂。对于这三次体悟,杨简总结说:“学者初觉,纵心之所之无 不玄妙,往往遂足,不知进学,而旧习难遽消,未能念念不动予自三十有二 微觉已后,正坠斯病。后十余年,念年迈而德不加进,殊为大害,偶得古圣遗训, 谓学道之初,系心一致,久而精纯,思为自泯。予始敢观省,果觉微进。后又于 梦中获古圣面训,谓某未离意向,觉而益通,纵所思为,全体全妙,其改过也不 不动而自泯,泯然无际,不可以动静言。4 由此即知其心学的成长路径,乃是从 二十八岁的“初觉胗,至“本心之悟胗的“微觉,再到“偶得古圣遗训的“觉 而益通,可见这三次“觉对于杨简“道心 观的建立有着非凡的意义。 第二节杨氏易传中的“道心”思想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向来是儒家学者们的重要学习、研究对象。时至宋 朝,理学大行其道,知名学者们纷纷以儒家义理为基础,开始以“理解易,如 程颐的伊川易传、张载的横渠易说、朱熹的易学本义等。随着理学的 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 2 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 3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 8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迸一步发展,陆九渊以“心即理 为核心,创立“心学,而杨简作为心学的 重要继承者和发扬者,则在杨氏易传二十卷及己易一篇中,重点阐述了 作为心学家的杨氏易学思想,将心学与易学进行融合,成为“心派易学 的重要 代表。杨氏易传共二十卷,是陆九渊“六经注我 思想的实际运用,“其书前 十九卷皆解经文,第二十卷则皆泛论易学之语一1 ,是杨简的易学思想集中体现。 作为心派易学的倡导者之一,杨简将重点放在了以周易的卦爻来对“道心一 进行佐证、以“道心力对周易的卦爻进行分析解释上,而消减了对象数的研 究。他认为周易“本占筮之书2 ,而卜筮的本意则是为了“明人之道心 3 , 他没有将重点研究对象放在万事万物与周易的联系上,也没有探究周易 的本义,而是用他的“道心惟一说 对周易进行解读,以呈现其哲学观点及 体系,因此四库全书言“简之学,出陆九渊,故其节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 数事物皆在所略 。 在杨氏易传中,杨简以“道为基础,以“心一为核心,对周易进 行注解,充分阐发“人心即道 的“道心刀思想,构建了“人心即大易之道一6 的 心派易学体系。虽然“道是杨简“以心解易一的理论基础,但在杨氏易传 中,并没有开门见山提出“道及“心一等核心概念,而是先提出了“易为何物一 的这样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隐性的,杨简试图通过定义“易一,来提出“一一, 以“一释“易 ,以“一弦解“道 ,把“一”作为“易 与“道 之间的桥梁。 “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涵盖范围极广,既代表着天地之初始,万物之发生, 同时也具有“物之极、“至纯 等哲学含义。易系辞中就有说说“天下之动, 贞夫一者也一,可见自中国哲学的源头开始,“一一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无论从道德经中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还是从说 【清】纪昀等编:四库提要杨氏易传,文渊阁版四库全书,下同 杨氏易传卷二 杨氏易传卷一 四库提要杨氏易传 杨氏易传 卷五 9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文中“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以及汉书中的“太极 元气涵三而一 ,都可以找到中国古人对“一这个数字哲学思考痕迹,乃至后代, 对“一的研究和阐述日丰,由此可见“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拥有重要的 地位。 “一与“道 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逻辑推理结果。周易中讲“天道、 “地道 、“人道 、“神道 、“失道、“君道、“中道等等,此时“一与“道 应当是两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概念,其间之联系并不密切。而至老子讲“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则把“道 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最高概念,认为“一一 是“道 所生,是母与子的关系:及至孟子则说:“夫道一而已矣。 用“一 来 释“道 ,这里的“一与“道 当是并列而非相等的关系。自此,“道与“一一 的关系日渐紧密,儒家和道家都开始了“一一与“道 之间关系的研究。 而到了宋朝,宋儒们所论之“一,其实就是“理。宋儒把“道 、“一一统 统作为明“理之词,把“理 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作为形而上至高 之存在。有关“一一的重点研究,对于宋儒来说,乃是在于“理一 、“分殊及 “理与“心 、“性”的关系上,也由此分化出理学、心学等不同的学派。但需 要注意的是,杨简用了“道心一而非“理心 或“心理这样的字眼,以及从他 所说“三才一,万物一,万事一,万理一,却将他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词汇冠以 “道心一名可以看出,“理 其实在杨氏易传中,其地位绝非与“道 、“心 等同,而是作为对“道心 的佐证、强调等方式出现的,“道心 乃是高于一切的 存在,是杨简心派易学中的核心理论基础。 “天地万物通为一体 的这个“一 ,是慈湖心学的前提,而“一 在杨氏 易传中,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是所有客观存在所具有的共性。这个“一打 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陆九渊曾说:“我不说一,杨敬仲说一2 ,这是 杨氏易传乃至慈湖心学的一个特点。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心即理 说, 通过“道 把“一与“心联系起来,为“心 找到了“理的儒家理论基础, 1 杨氏易传卷一 2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 1 0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这是杨简之“心与陆氏之“心 的不同之处。杨简首先对“易 进行了定义, 他说:“易者,一也。随后解释道:“一者,易之一也。川可见这个“一 ,不是 一般的。一 、普通的“一 ,而是“易 所独有的“一 ,具有特殊性的“一 。 - 同时,“一”也是普遍存在的。杨氏易传中数次提到“乾坤一一、“三才一 、 “万物一一、“万事一 、“万理一 等,认为“本与末、“天与人一“理与物 在本 质上l 都是“一刀。换而言之,即人所能认识到的所有对象,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 观的,本体都是“一 。比如,“其纯一者,名之日乾,其纯一者,名之日坤” 3 ,换而言之,“一就是乾坤,就是天地万物。因此,“乾坤之道,一也4 。因为 “天地一气,乾坤一道 5 ,故此天地、乾坤的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得出“乾 坤一 的结论。他又举了八卦的例子,认为八卦“无本末精粗大小之殊 6 ,乾、 坤、震、坎、艮、离、巽、兑都只不过是“一 的不同表现形式,“皆易之异名一, 六十四卦只是基于八卦的变化而产生的,五行也是“一 变化产生的( “五行者, 此一之变化 7 ) ,这些都是“一 的不同名称而已。 杨简用“一一这个概念定义了“易 ,那么这个“一 到底是什么呢? 在他看 来,这个“一,就是“道”,就是世界的本体。而所谓的“道 ,其实也就是“一 : “夫道者。一而已 8 。而“大易之用 ,就是“浑然一贯之道一9 ,这样就把“一一 与“道 联系在一起。杨简所言之“道,其实同时兼具了儒家之“道 与道家之 “道力的特点。一方面,他在杨氏易传中多次借用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一来 表明他所说的“道。其实是基于儒家思想及准则之“道,这是杨氏易传易的 世界观之立足点;另一方面,这个“道 又是“无疆无形 1 0 的,是“至大刀的, 是世界的本体“一”;八卦、三才也好,万事、万理也罢,其实都是“一 , 杨氏易传卷一 杨氏易传卷一 杨氏易传卷一 杨氏易传卷二 杨氏易传卷二 杨氏易传卷二 杨氏易传卷一 杨氏易传卷一 杨氏易传卷一 杨氏易传卷二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都是“道( 或“易 ) 的变化。由此可见,杨简用“一 把“易与“道”进行 了等同,“易 、“一”、“道 在杨氏易传中只是杨简认为的充盈宇宙天地、万 事万物万理所具备普遍性的不同名称而已。 “道心 是杨简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杨氏易传中“以心解易” 的理论支柱。人心如何能与“道联系起来呢? 在杨氏易传第一卷中,杨简 提出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人心即道”,把世界万物万象都归结到“道心一 上,把“易、“一 、“道、“道心”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易 卜二 “一 二号“道十三“道心 这样一个公式。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在杨 简看来,从“易”到“道心,既是一个具有相等关系的等式,也是一个具有儒式 推断的逻辑过程,而“易、“一 、“道 、“道心虽然概念不同,但意义相同, 都是万事万物万理的本体,这是杨氏易传的逻辑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杨简 把“心与“道 结合起来,提出了集中体现其心本论思想的“道心 说。 “道心 一词,语出现已证伪的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 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至宋代,宋儒们认为道心与性命、天理相关。杨 简在继承了陆九渊的“安有二心 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朱熹的“一而已矣舫之 说,提出人心具有“不二 、“无殊的特征,认为“道心 即是礴人之本心。 杨氏易传中多次提到“人之本心,是谓道心、“人之本心即道,故日道 心 、“因明人心之道心,是谓正德。人心即道,故舜日道心m ,点明了“人 心黟与“道心 的等同关系。“道心 是杨氏易传的核心思想,是杨氏搿心 派易学的哲学基础,它在杨氏心派易学中的由来据上述,可由以下这个公式表 达: 1 2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易,亨“一 亨 乾坤 三才 万物 万事 万理 本末 天人 营“道 “道心 “易”即是“一 ,“一 即是“易;而“乾坤一一、。三才一 、“万物一一、 “万事一 、“万理一 、“本末一、“天人一一,这个“一 就是“道 ,因为“人 心即道一,因此“道 即是“人心”,称之为“道心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杨简不仅把人所能认识的一切都等同p 道心 ,认为道心即是一切可认识的客体, 而他又提出,能够认识一切的主体,也是“道心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之上, 杨简抱着恢复儒家道统的信念,吸收了释家和道家思想,用“道心 对古老的经 典哲学著作周易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而杨简在杨氏易传第一卷开篇解决 了“道心的逻辑推断问题后,以“道心一为出发点,在二十卷的杨氏易传 中,借解易义理之机,对“道心的概念、外延及内涵、特性、表现形式及 修养方法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伦理秩序、事理关系、道与器、 君子观等进行发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杨氏心派易学 ,本文第二章中将对杨 氏易传中的“道心 观进行重点解读,借此来对杨氏心派易学略窥一斑。 1 3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杨氏易传中的道心及其特点 第一节人心即道 一、“道心的儒家理论基础 “心之精神是谓圣是杨简在学术旅途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人心即道 的理论基础。在杨简的“读孔丛子之悟”中,他将自身的体会、陆九渊的哲 学精髓与儒家传统学说融合起来,这是杨氏成熟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标志。无论在 杨氏易传还是杨简的其他著作中,他都多次提到“心之精神是谓圣,他反复 引用此语,可见对其推崇备至,是以宋元学案说“慈湖每提心之精神是谓 圣,一语1 。 杨简之所以如此重视“心之精神是谓圣 ,实乃是为自己的学说求的儒家理论 根基所为之。在杨氏易传中,杨简为了把“我、“己 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 故又把“道心静称为“人之本心 ,这样,“道心就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特色。 他说:“人之本, c , h p 道,故日道心。孔子日:心之精神是谓圣,孟子日:仁心 也。某年三十有二而省此心之即道 ,将孔子所言的“心之精神 ( 或日“圣一) 、 孟子口中的“仁心,都说成是“人之本心 ,即“道心。在杨简看来,“日心, 日精神,虽有其名,初无其体3 ,“心一和“精神 是一致的,“心之精神具有 “道心的所有特点,即是“人之本心”。这样,就为杨氏以“道心为基础的哲 学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儒家理论依据。既然“心 和精神一致,那么孔子口中的“精 神 即具备了“心 的种种特性:“神,无方无体,范围天地,发育万物,无所不 1 宋元学案七十六广平定川学案端宪沈定川先生焕) 2 杨氏易传卷五 3 杨氏易传卷一 1 4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通,无所不在。1 可见这个“精神和“心 相同,都是没有边界的非物质形态 的精神实体;且“心之精神,无方无体,至静而虚明,有变化而无营为。 2 ,即 “精神一和“道心 一样,有着“至静”、“虚明黟、“变化 等特点。他又说:“孔 子日:心之精神是谓圣,禹日:安汝止,正明人心本寂然不动,动静云为乃 此心之神用,如明鉴照物,大小远近,参错毕见,而非为也,非动也。一3 ,认为 “心之精神就是“人心 ,是“寂然不动的;“孔子又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