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运用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许 萍 导师姓名:侯莉敏 博士、教授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专业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方向 年级:2004 级 摘 要 摘 要 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 tom)的研究成为目前学前儿童社会认知领域最受 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启发和指导下,本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探讨 4 岁儿童运用心理理论的具体情况和影响他们运用心理理论的因素。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前言”,叙述了研究的意义,明确了儿童心理理论概念,研究 范式,回顾了心理理论的研究历史,归纳了儿童心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模型解释,以及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速度差异和质量差异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需要研究的问 题。第一章“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从狭义层面上采用“错误信念任务”研究范 式中的“意外地点任务”与“意外内容任务” 两组任务作为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测试任务的 实验研究,来分析儿童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考察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包括 其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和水平特点及儿童认识不同任务的一致性等问题。第二章“儿童运用 心理理论能力的个案研究”,从广义层面上,通过在自然情境中对某一具体对象运用其心理 理论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案例分析,从而对其运用能力的一般性特点做出阐释。第三章是进 一步提炼本研究的一般性结论和对研究的反思,并对于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教育对 策进行了探讨。 在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关于儿童在心理理论能力测试任务中的表现。本研究中的 4 岁儿童在意外地点任务中的 表现好于在意外内容任务中的表现,通过意外地点任务的人数多于意外内容任务的人数。 关于儿童在心理理论能力测试任务中的通过水平。大部分 4 岁儿童未形成错误信念理解 能力,所以虽然有心理理论能力发展较成熟的儿童,但大多数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一般甚至 较差的儿童,因此大部分 4 岁儿童难以通过心理理论测试任务,于是通过水平的比率较低。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年龄发展趋势。4 岁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 提高,但这种增长似乎不是线性的。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性别因素。本研究表明儿童在其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过程中, 性别不是一个影响因素。无论是在意外地点任务还是在意外内容任务中,男儿童的得分和女 儿童的得分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关于两组任务一致性。本研究显示儿童在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上的表现显著相关,可见它们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ii 关于儿童运用心理理论能力的类型。根据个案研究分析,我们总结出儿童心理理论运用 类型主要有以下十二种:区分想法(心理世界)与事物(物理世界)、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 别、理解“看到”和“知道” 之间的关系、知晓意图和动机、撒谎和欺骗行为、教的行为、 对开玩笑的理解、开展装扮游戏、心理状态的词语的运用、情绪理解、说服行为、策略的使 用。 关于影响儿童心理理论运用的因素。根据个案研究分析,我们归纳出影响儿童心理理论 运用的因素主要有:当时的情境和儿童的年龄因素、儿童经验特别是亲子阅读经验、社 会交往经验和假装游戏经验等因素。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本研究中的 4 岁儿童相比于西方的同龄儿童在 心理理论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们的研究者进一步探索我国学前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西方研究者。同时,通过个案研究获得了 儿童运用心理理论的一些基本类型,这不但在理论上指导今后的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而 且还能指导他们在观察儿童的心理理论运用时减少盲目性,节约人力和精力。在实践上,本 研究的发现启发学前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4 岁儿童;心理理论;错误信念;心理理论运用 iii research on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and the use of it author: xu ping supervisor: professor hou li-min major: principle of pedagogy research orient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grade: 2004 abstract since theory of mind (tom for shor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es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al cognition. under the above setting, the present study through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has a research on 4-year old childrens tom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m. the paper includes introduc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a case study, and conclusion. the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models of tom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m,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included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in the part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we use the two tasks, the unexpected-location task and the unexpected-content task, to elicit data on childrens use of tom, aiming at obtaining their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tasks,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including those of age, gender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tasks. in the part of case study, through method of observation, we study a childs actual performance of tom in natural setting, having an elaboration on the features of tom. in conclusion, we specify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uns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of 4 years old is better in the unexpected-location task than in the unexpected-content task, showing that many children can distinguish others false belief in pretending games. the second finding is that, though there are some 4-year-old children have a high level in tom, most do not completely develop such ability. the third finding involves the age developmental feature, in which childrens tom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age, but such development is not linear. the fourth finding involves the gender feature, showing that gender is not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n tom because in the unexpected-location task and the unexpected- content task, the female childrens performance and that of the male children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fifth finding is about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tasks. correlational analysis show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nexpected-location task and the unexpected-content task, which implies the two tasks eliciting similar trait. the sixth finding is about the features of tom.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twelve types of the use of tom are concluded: distinguishing (1) iv the state of mind from physical world, (2) the superficial appearance from the truth, (3) what is “seen” from what is “known”, (4) working out the intention and motivation, using (5) the behavior of lying and cheating, (6) act of teaching, (7) the words of the state of mind, (8) strategies, (9) understanding jokes and (10) the mood of others, (11) doing role plays in the games, (12) persuading others. the last finding is ab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ildrens use of tom in natural setting, including the instant situation, age, and their experien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riables such a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rents reading to the child, th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retending gam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hat the fact that the 4-year old chinese children have a lower level than the counterpar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whi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in tom is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s, encourages our researchers to do further explorations on how children develop their tom in chinese culture, but not to adopt findings from western setting indiscriminately. meanwhile, the types of tom concluded from the present qualitative study are good guild for the researchers to save more time and energy in the further similar studies. practically, the present research reminds our preschool educators to be conscious of the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tom because of region and children background difference, and to actually study such difference, further implementing it in education, achieving the purpose that every child get help from educational programs to socialize, and that every children has a chance to be fully cultivated in their sociocognition ability. key words: 4-year old children; theory of mind; false belief; the use of theory of mind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前 言 前 言 在人生的最初几年中,儿童获得了一种对心理状态、外部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和行 为之间关系的认识,他们利用这种认识去了解自己和他人,能认识到别人也像自己一样拥有 心理(mind),他人的行为也和自己的行为一样反应了他们的知识、思维、信念和愿望。儿 童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这种关于心理如何工作的常识性理解使儿 童能够依据别人的知觉、愿望、信念、意图、情绪、思维等,去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这 样儿童获得了一种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 tom)。这种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是人 类最基本的认识能力之一,而且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道德、社会性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密 切相关,所以,它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有重要意义。因此近三十年来,儿童心 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界的高度关 注。心理理论研究为传统社会认知领域中零散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某种相互联系的纽带,使该 领域的研究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该方面的研究推翻了过去认为年幼儿童对心理一无所知 的论断,揭示了学前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变化,学前期的社会认知发展不再是一个“缺乏 探究的领域”。 1 因此,把握儿童心理理论的实质,刻画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图景,描 述儿童心理理论的日常运用及表现形式等就成为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面 临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意义 当我们追溯人类研究心理现象的历史轨迹时便能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注意 到在人的物质实体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物质现象心理现象。它与哲学发展历史中最复杂、 最令人困惑也是最有魅力的难题本体论(ontology)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柏拉 图、笛卡儿到康德都曾经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在他们的讨论中围绕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人类 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或心理状态,如何理解心理与现实的关系,主观想法和客观事物 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起源于哲学历史上对本体论的讨论,对儿 童心理理论研究,既有利于探讨儿童何时开始,怎样获得这种心理理论,怎样获得对自身和 他人信念、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等问题,从而可以区分想法与事物、主体与客体、 精神与物质的联系,也有利于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机制来说明人类总体的认识过程,这就是心 理理论研究的哲学意义所在。 1 j. h.弗拉维尔,p. h.米勒,s. a 米勒著.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 (第四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10. 2 在心理学上,儿童心理理论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1是儿童个体有效的社会认知2工具。 儿童拥有心理理论,有利于儿童较确切地预测其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儿童预测和 解释他人的行为, 有利于儿童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 也有利于儿童与他人合作、 竞争、 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等。可见,儿童心理理论中的各种要素,如信念、意图、愿望、猜测、 假装、情绪、思维和人格等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揭示儿童心 理理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我们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意义所在。 进行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能够为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儿童的心 理理论发展和培养提供实际的服务,并探究相应的教育策略使儿童个体有利于其社会认知能 力的发展,为儿童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提供教育指导。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和基本研究范式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和基本研究范式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 归纳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论文中对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 tom)概念的理解, 我们将既从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上来界定儿童心理理论这一概念。 儿童心理理论,广义上是指儿童对于人类个体所具有的所有社会心理(mind)要素(包括 信念、意图、愿望、知觉、猜测、假装、情绪、思维和人格等及其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内容) 的认识和知识,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预测人的行为,既朴素心理学。 例如,d.premack 和 g.woodruff 于 1978 年提出的心理理论的概念:如果个体能把心理状态加于自己或他人,那 么这个个体就具有心理理论,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预测人的行为, 4 就是从广义层面来理解 心理理论概念的。所以广义的心理理论,可在婴儿期看到它的发端。婴幼儿童个体的喜欢注 视父母的面孔、喜欢注意父母的注视方向、利用父母的面部表情解释他感到害怕的事情等就 是儿童个体心理理论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又逐渐认识了心理的各个方面如视 知觉、注意、意图、信念等及其相互联系,也逐渐运用这些心理的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预测 人的行为。 儿童心理理论,狭义上是指儿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 1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0. 2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转引自:时蓉华.现代 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63. 3 朴素理论(naive theory),就是人们对一些现象(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生命现象)的一般了 解、对其潜在规范及规则认识的松散的联合。主要包括朴素心理学(既心理理论)、朴素物理学和朴素生物 学三个核心领域。转引自:王文忠.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研究的一种新趋势j.心理学动态,1995,3(1): 47. 4转引自:j. h.弗拉维尔,p. h.米勒,s. a 米勒著.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 (第四版) m. 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251. 3 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例如,j.w.astington 等人认为,如果儿童个体能够把人理解为 拥有信念和对世界有自己特有解释的人,并且认识到人的行为是以其信念为基础而做出的, 那么他就具有了心理理论。 1 所以,它是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因果关系系统来解释并预测 人的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儿童心理理论是指儿童个体对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心理 (mind)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猜测、需要、假装、情绪、思维和人格等及其 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内容的理解或认知,并据此对人的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的能力。 心理学家将儿童这种能力比作为一种“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一种隐喻式的 研究范式。心理学家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首先,心理学家用“心理”(mind)这一词来指 代人类个体所具有的所有社会心理要素,其中包括信念、意图、愿望、猜测、假装、情绪、 思维和人格等,“心理” 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上述这些具体的内容。其次,维纳等(wegner and vallacher,1977)认为“理论”(theory) 就是由人们概括出来的对某种现象进行解释和 预测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间呈逻辑性联系。由于“心理”包括信念、 意图、愿望、猜测、假装、情绪、思维和人格等及其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内容是一种主观 的存在,因而儿童个体只能从人的行为这一种现象中去对这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心理”状态 进行推测和解释,经过分析和综合,形成一套由诸如愿望、意图、信念、猜测、假装、情绪、 思维和人格等概念组成的十分复杂且丰富的有逻辑的概念推理系统,并利用这种推理系统对 人的行为的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这一过程恰表现出了维纳等所强调的“理论” 的功能, 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种“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就是把儿童看 成是“朴素的、直觉的心理学家” 2,而考察其如何逐渐建构其对人(包括自己或他人)心 理状态的认知以及心理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的研究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心理理论 并不是一种正式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非正式的理论,是一个框架性的理论。 3 可 见,心理学家在上述这种意义上所使用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科学意义上的各种心 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 theory)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4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 虽然目前的研究者都比较一致地认为,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包括了对信念、 愿望、 意图、 感知、猜测、需要、假装、情绪、思维和人格等多种心理的理解,但鉴于信念 5 在儿童日常 1 詹妮特怀尔德奥斯汀顿.孙中欣译.儿童的心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3. 2 戈波尼克和梅尔佐夫等. 袁爱玲等译.摇篮里的科学家心智、大脑和儿童学习m. 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3 王桂琴,方格等.儿童心理理论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2):129. 4 陈英和.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的发展关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又一个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1999, 22 (4):314. 5 在这里, “信念”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表征,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通常所指的类似信仰的含义。 4 心理学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儿童对错误信念 (false belief)理解能力的发展在当 前的儿童社会认知研究中仍最受关注。 1所以采用“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 研究范式作为测试工具,来检测儿童是否具有某种水平的心理理论能力。为什么采用错误信 念任务测查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呢?研究者认为:错误信念是指儿童可以认识人(包括自己和 他人)所持有的表征与客观现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信念,只有儿童正确理解自己或他人的信念 是错误信念,才能区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从而认识人的行为是依靠其信念而不是现实而 作出的,于是才拥有了心理理论能力。因此,研究者们较为一致地把儿童达到对“错误信念” 的理解作为其产生和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鉴于此,研究者们设计了众多错误信念任务 来考察儿童是否理解错误信念并据此预测和解释人的行为的能力。 2 可见,错误信念任务这 一研究范式主要从狭义层面来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 “错误信念任务”是研究者一般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利用一定的道具,如现场模型、 玩具、物品或图画卡片,并配合言语讲解使儿童理解故事,然后提问一系列测验问题来考查 儿童的错误信念来判断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目前,被研究者广泛采用的两组经典“错 误信念任务” 研究范式是: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之后,诸多关于儿童心理理论 的测试方法基本上是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两种方法的变式。由于本研究也借鉴了与 该范式结构类似的任务来判断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故有必要对这两种任务作简要介 绍: 意外地点任务(unexpected-location task)。baron-cohen、leslie 和 frith 设计了 “sally-anne”意外地点任务。 3研究者向年幼儿童被试呈现两个洋娃娃。一个叫 sally,她 有一个篮子;另一个叫 anne,她有一个盒子。sally 把一个小球放到篮子里,然后把一块布 盖在她的篮子上就离开了。 当 sally 不在的时候, anne 把小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盒子里了, 过了一会儿 sally 回来了。这时问被试儿童: “sally 会到哪里找她的小球?”研究者发现, 4 岁的被试儿童能够认识到 sally 会到她的篮子里找小球,虽然他们知道小球实际上在盒子 里。 这说明 4 岁儿童知道: sally 会依靠她自己的信念 (sally 的信念是认为小球在篮子里, 而与真实的情况小球在盒子里是不相符的, 所以sally所持的这个信念就是一个 “错 误信念”了)来推测 sally 将要到她的篮子里找小球的行为。于是 4 岁儿童达到了对 sally 所持的 “错误信念”的理解,意识到了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小球在盒子里), 一个是心理世界(sally 认为小球在篮子里),也认识到了人的行为依靠于信念而不是现实, 故拥有了心理理论能力。但是 3 岁的被试儿童则回答说 sally 会到盒子里去找,这是因为 3 岁儿童一般都不具有错误信念,不能意识到信念与现实是不同的,因而也就不能理解 sally 会根据其所持的“错误信念”来行动,所以 3 岁儿童认为 sally 会根据现实状况(小球在盒 子里)而采取行动(会到盒子里去找)。 1 j. h.弗拉维尔,p. h.米勒,s. a 米勒著.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 (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267. 2 李孝明,曹中平.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几种理论解释j.四川心理科学,2003 (10):10-14. 3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9-260. 5 意外内容任务(unexpected-content task)。perner,leekmam 和 wimmer 设计了 “糖果 盒 smarties” 的意外内容任务。 1该任务考察了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研究者 向年幼被试儿童出示一个盒子。 这个盒子是放 smarties 巧克力的它是一种英国式糖果, 从盒子的外观不难知道盒子内的内容。然后问盒子里是什么,在被试回答为“糖果”后,实 验者打开盒子表明里面是铅笔,然后将铅笔放回盒子,问被试: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在打开盒 子之前, 会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正如意外地点任务一样, 4 岁前儿童常做出错误的判断, 即他们回答说自己和其他小朋友认为里面装的是铅笔,他们不明白现实与心理是两个不同的 世界,也不明白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依靠其信念知道的。而 4 岁的儿童回答说自己和其他小 朋友认为里面装的是 smarties 巧克力,从而具有区分信念与现实的能力,故具有了心理理 论能力。 大部分研究发现,3 岁儿童通常不能通过上述两种任务,因为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当 前实际状况采取行动,而不能理解主人公会根据其所持的与当前实际状况不同的错误信念来 行动,同时他们也不能懂得为何某事物事实上与看上去不一样。相反,4 岁以后的儿童开始 能够认识到自己或他人可能持有错误信念,且他人也可以拥有与自己不同的信念,并据此而 不是依据现实世界的实际状况采取行动。 可见, 4 岁是儿童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年龄分水岭, 也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年龄段。 上述测量方式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种测量方式比较适用 于考察年幼儿童的心理理论。年幼儿童由于还没有掌握书面文字,故事讲述这种个别施测方 式能够增强儿童对测查任务的理解,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被试在理解任务的基础上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研究者能更为充分地引发和记录被试的反应。 三、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 总结、归纳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找到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脉络,为现今的研究提供参 考。首先,我们回顾了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历史,同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 不同角度对儿童心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方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速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儿童 心理理论质量的差异影响因素等研究,具体如下: (一)国外研究 1.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1詹妮特怀尔德奥斯汀顿.孙中欣译.儿童的心智m .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97. 6 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浪潮:第一个浪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 理论和研究;第二个浪潮是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的关于儿童观点采择等社会认知能力的 理论与研究;第三个浪潮是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当前仍盛行的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1 第一个浪潮要追溯到皮亚杰的研究,正是他首先研究了儿童对心理的理解,或者说他研 究了儿童对某些特定精神活动(如梦和想法)的理解。 2皮亚杰从 20 世纪 20 年代就开始了关 于儿童心理发现的研究,并得出了儿童心理发现或理解的一些研究结论。他应用在精神病医 疗诊所工作时学习到的一些访谈技术,询问了许多只有 412 岁的儿童一些常见的问题,并 观察他们的反应。这些问题如儿童对梦的想法,儿童对太阳、月亮与天气的想法,儿童认为 什么东西会感到疼痛,什么东西是活动的,等等。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揭示了他 们是如何想到他们自己的,即对自我的理解,而对自我的理解与对心理的理解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 另一方面揭示了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区分人和物, 他们认为月亮和风都是有思想的, 他们甚至会说月亮知道了什么,风想要怎么样等等。而儿童关于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这些理解 则说明了他们对愿望、感知等精神活动或心理的理解。皮亚杰根据儿童对不同问题的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推导出许多基本概念来分析儿童思维及其发展特征,联系这些基本概 念就能描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的理论。其中,皮亚杰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 现实论。儿童在 6 岁以前,对心理活动没有丝毫的判断能力,是心理现象的现实主义者,他 们不能将梦等心理活动与物质世界的现实存在区分开来。比如问“梦是从哪里来的?” 他 们的回答是认为梦来自外部来自夜晚或天空,或通过窗子来自外面的亮光,而且他们也 认为当自己做梦的时候,梦是在外面的,梦是别人可以看到的。这就是说,儿童时代的现实 论赋予精神存在以物质的特征, 比如将各种想法与梦看作是一种物理空间或公共空间; 第二, 泛灵论。儿童因为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往往赋予物质世界以生命,并认为物质世界也是有精神 生活的,这就是泛灵论现象。例如,儿童认为月亮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当他们走动时月亮 跟随着他们,当他们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第三,自我中心论。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 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皮亚杰尤其强调“自我中心论”这一概念,并对它作了 大量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认知是从自我中心到脱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对于现 实论和泛灵论两种现象,皮亚杰认为孩子之所以会那样想,就在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认 为,儿童无法“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事实上,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他们不能意识 自己。当一个人发展了自我意识的时候,个人经验的主观性就显示出来,因此也就能更客观 地看待这个世界。总之,如果缺乏自我意识,儿童就会将自我与世界相混淆;如果没有客观 性,儿童就把他们自己的想法等精神世界等同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导致现实论;如果 没有主观性,儿童会把物质世界等同于他们自身,客观物质被看成像人一样是有知识,有想 法,有意图的,从而导致泛灵论。 1 王桂琴,方格,毕鸿燕,杨小冬.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9 (2):129. 2 詹妮特怀尔德奥斯汀顿.孙中欣译.儿童的心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5-10. 7 第二个研究浪潮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儿童观点采择等社会认知能力的研究。观点采择 (perspective-taking)能力是主体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 看法和观点,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它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 人的角度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1 观点采择能力是与个体的自我中心 化相对立的,而与去自我中心相一致,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观点采择要求个体在对 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 第三个浪潮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心理理论研究。心理理论最初是由 d.premack 和 g.woodruff 在探索“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时提出的。当时这两位心理学家正在进行 一系列有关黑猩猩的实验,其中有一个研究表明黑猩猩有预测人类行为的能力。研究者给黑 猩猩出示了一个录像带,该录像带中,有一个由人扮演的演员在动物笼子里企图伸手去拿笼 子外的食物,比如香蕉什么的。在这个录像带最后,他们给猩猩看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 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有一张照片就是该演员把一根棍子伸出笼子外,因为可以 拨到香蕉) ,而另一张没有。研究人员发现,猩猩很快就学会了照片中的解决办法。他们解 释这个结果时说, 猩猩之所以选择这张提供了问题的 “解决方案” 的照片而不是另一张照片, 就在于它也是有心理理论的。研究者们由此推断说: “如果个体认为他人和自己有心理活动 的,那么该个体就有心理理论。由于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难以直接观察,而且这样的推论系 统一般可以用于预测他人的行为, 所以这种推断系统我们称之为理论。 ” 2 黑猩猩之所以选这 张照片而不是另一张照片,就是这个动物认为笼子中演员是有看不见的心理活动,比如它认 为他也想要得到那只香蕉,于是它利用这个想法预测他的行为,推断他一定会用棍子来拨香 蕉。研究者由此推断黑猩猩也是有心理理论的。 d.premack 和 g.woodruff 的研究激起了发展心理学家们的极大的兴趣, 1983 年, wimmer 和 perner 开始在儿童身上进行这类探究。至此,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突破,旨在研究对心 理状态的理解,并由此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成了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 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且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 3 2.儿童心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方式 心理学家们围绕儿童心理理论的产生方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儿童心理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有如下一些: 理论论或称建构论(theory theory)。理论论或称建构论(theory theory)。该理论核心是:儿童对心理(mind)的认识或 理解本质是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该理论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儿童预先并没 有关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知识,如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一样,儿童也是通过建构逐渐 1 转引自: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2 詹妮特怀尔德奥斯汀顿,孙中欣译.儿童的心智m .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3. 3 王茜, 苏彦捷, 刘立惠.心理理论一个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36(5) :732-738. 8 发展出一套用以解释和预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理论,即心理理论。正如科学理论所具 有的指导意义一样,儿童也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 理论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wellman。wellman 等人指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要经历几 个概念变化的阶段:儿童大约在 2 岁左右形成“愿望心理学(desire psychology)”,认识 到他人是有愿望的,并且正是这些愿望影响着人的行为,如儿童将简单的愿望、情绪和知觉 等心理状态,通过想要、害怕和看到而与外在客体相联系。大约 3 岁左右,儿童获得了“愿 望-信念心理学(desire-belief psychology)”,儿童将信念和想法加入到愿望中,似乎认 识到信念是心理表征,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不同人之间可以是互相不同的。但 是,这时的儿童仍然继续按照愿望而不是信念来解释行为。大约 4 岁左右,当儿童认识到个 人关于世界的信念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拷贝”,并且这种解释可以 不符合现实世界的状态时, 他们就获得了 “信念-愿望心理学(belief-desire psychology)” , 此时儿童认为人们更多是以自己的信念来理解和表征事物的。 1 总之,理论论者认为,某一年龄儿童可利用一种内聚性的概念框架预测和解释人的心理 和行为,这种心理认识的发展机制是一种“理论形成”的过程,遵守着任何科学理论建构同 样的过程,是经验促成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认为经验为儿童提供其不能理解的心理状态 的信息,当经验反复提供给儿童不能用当前心理理论解释的信息时,这些信息迫使儿童修正 并改进了他们己有的心理理论,最终致使儿童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 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从笛卡尔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出发,模拟论 者认为我们享有通达或存取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特权。 我们似乎仅仅是 “在线地” (on-line) 体验心理状态,并通过一种“类比”的过程来解释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而无须所谓“理论” 的东西参与其中。简言之,理论论主张儿童是从“第三人称视角”探索自己和他人心理问题 的,而模拟论则强调“第一人称意识”的至关重要性。根据模拟论的基本假设,我们是通过 “设身处地”的方法来表征他人心理状态的:即我们是利用自己在该情景中可能出现的心理 状态来追踪和匹配他人心理状态的。因此,我们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 过程(就是把儿童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从而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或状态)把这些有关心 理状态的知识概化到他人身上。儿童发展的是一种越来越精确的拟化能力。模拟论的代表人 物 harris 提出,模拟是一种“内部建立的特殊化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人类具有一种在发 展早期就被启动的“内部建立的特殊化机制”,使得婴儿能从事像参与共同注意,或者体验 与他人共有情绪那样的主体间活动。在第二年,儿童便开始理解像情感或知觉这样的意向状 态是指向世界中特定目标的,这为儿童“模拟” 他人与目标客体的意向关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模拟论者认为,儿童需要做的一切仅仅是想象,想象着他们正在体验他人具有的信念 和愿望,因而他们不必企求于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行为。随着儿童想象能力的提高,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知识进行回想,以便模拟那些与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相似的心理状 1 wellman, h. 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0:133. 2 harris, p. l. children and imaginationm. 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0:238. 9 态。“模拟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在“假装”的情景中,通过“扮演角色”或“使自己处于 他人的地位”来进行的。据此,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假装游戏或角色采择的练习,可以帮助 他们形成越来越高级的心理理论。 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模块论的代表人物 alan leslie 等人认为,大脑有一 个“心智模块的理论”。 1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