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分析.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分析.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分析.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分析.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众所周知我国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关系出现了极度不正常现象最直观的结 果是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贷款这一突出的经济现象一直困扰着理论和实际工作 者 隐含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我国银企信用关系的异化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对银企信用运行的一般考察提出了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基本概念 这就是信用关系的异化是一个过程存在于信用循环的全过程它涉及到信用本身性 质的改变银企信用关系的改变信用异化的结果不良贷款的产生具体衍生出相互 联系的四个方面的异化恶果 即贷款契约异化为保险契约 债务融资异化为权益融资 债权异化为股权不良贷款异化为不良股权因此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实质是低效 率的金融制度安排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信用异化是我国转轨时期信用制度调整中的 失误和缺陷造成的根据制度缺陷才可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及防止不良贷款 产生的具体措施 其次为构建银企信用的制度分析的一般框架论文从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法学多层面分析了信用的含义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银企信用进行了解释 然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银企借贷行为所代表的信用含义则表现为三个方 面即基于产权的交易关系基于信用的债权债务关系基于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而债权债务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风险则成为银企信用关系本身孕育的交易风险由 于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得基于心理信任基础上的信用不再可靠需要制度来保障信用 秩序制度是一系列规则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和实施机制构成银企信用关 系的制度基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基础只有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制度才会建 立起有效的信用体系二是缔结信贷契约的自由是在自愿平等和合作的气氛和意 愿下拥有独立产权者对产权的一种合理应用三是法治保障即存在独立于信用交 易双方之外的一个第三者当交易一方采取了损害另一方的交易利益时根据交易前 的约定仲裁损害方据此给予赔偿在此基础上建立银企信用的正式制度非正式 制度和实施机制在构建了银企信用制度分析的一般框架之后对银企信用异化的内 核进行界定以在此基础上对银企信用异化现象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从制度源头上探究了我国国有银企信贷市场上出现 的问题找出了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制度成因一是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引 起的信用异化其异化传导过程是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引发国有银行信贷软约束进 而导致国有银企信用异化软的预算约束决定了从融资一开始就产生信用关系的变 异走向了借贷信用的反面演化成了财政取予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银企信用 异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预算的软约束二是信用契约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 用异化其异化传导过程是国有银行与借款企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不完全的信用契 约和不对称的信息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形成国有银企信用异化在这一过 程中非规范融资行为推动和强化了信用异化最近几年爆出的上市公司财务黑幕 比如蓝田猴王集团郑百文都牵涉到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就是实证三是银 企信用制度安排的滞后与实施机制不完善也是银企信用异化难以遏制的直接原因具 体包括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的安排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 人员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法制对银行贷款保护不力等四是银企信用制度供给不足 导致银企信用异化治理缺乏动力与激励五是整个社会信用水平不高制约了银企信用 异化的治理 第五章中建立了信用异化的博弈模型运用博弈树分析了在政府干预等干扰因素 下使得银企信用异化发生从而建立完备的银企信用制度是银企信用正常化的关键 因素 最后提出了治理信用异化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一是国有银企产权制度的合 理化将产生真正的银企信用不改革产权制度预算的软约束问题无从解决二是建 立有效的国有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这里关键在于促进管理人员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意 识提高降低控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完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健康的信 贷文化以风险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方法及管理系统以风险为核心构建有 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良好的信贷信用文化四是改 革政府投融资体制发展资本市场减少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融资依赖五是有效解决 不良贷款存量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企业银行地方政府出现的道德风险不 良贷款一剥了之不良贷款一核了之的心理预期六是完善与银企信用相关的多种 法规保证银企信用关系的正常化 关键词银企 信用异化 不良贷款 制度分析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credi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owned bank and enterprise was extremely abnormal during chinas system-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direct consequence is enormous non-performing loans (npl)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ll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workers are obsessed by this outstanding economic phenomenon. the essence behind the phenomenon is distortion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relationship (dbecr).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probe into the problem. firstly, the basic concept of dbecr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general observation on the operation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that is: dbecr is a process, it exis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redit cycle. it covers the change of credits nature, the change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relationship (becr). dbecr is followed by npl, and evolve into four specific evil consequences: loan contract distorted as insurance contract, liability financing distorted as equity financing, creditors rights distorted as shareholders rights, npl distorted as non-performing shares.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dbecr is the outcome of ineffective financial system. we can say that dbecr is originated from the failings and defects of credit system adjustment during chinas system-transition period. only on the ground of system defects can we find effective policy suggestions and detailed measures to limit the generation of npl. secondly, to establish the basic frame of institution analysis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credit from psychology, ethics, economics, sociology, law, and expound bank-enterprise credit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s. the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economics, the credit meanings of bank-enterprise borrow-lend behavior lie in three sides: it is a trading relationship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it is a creditor-liability relationship based on credit, it is a trust-ag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contract. therefore, creditor-liability risks and trust-agent risks are transaction risks fostered by becr. due to risk of credit, the credit based on psychological trust is no longer reliable and need institution to safeguard credit order. institution is a series of rules, including formal, informal institution and executive system. there are three areas in the institution base of becr. property base, only can effective property system established, effective credit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the freedom of establishing credit contract is one kind of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property by independent property owner, it is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free will, equality and cooperation. legal protection, it exists a third party who is independent from credit transaction parties, and arbitrate the indemnity according to pre-transaction agreements when one party damage other partys transaction interests. on the ground of above areas, we establish the formal, informal institution and executive system of becr. after establishing the basic frame of institution analysis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we define the inner part of dbecr, and on this base we make further analysis. thirdly, through theoretic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the emerging problems existing on chinas bank-enterprise credit market are probed from the system origin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s of dbecr during transition period are found. these system reasons are:1soft budget-restrai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sbrsoe) brings about dbecr. the process is that sbrsoe generates soft budget-restrain of state-owned bank, finally falls into dbecr. soft budget-restrain make dbecr inevitable at the beginning of financing, it goes into the contrary side of borrow-lend credit, and turns into fiscal offer-take relationship. soft budget-restrain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dbecr in old industrial base of northeastern china.2incomplete credit contract and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brings about dbecr. the process is that incomplete credit contract and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generates moral risk and adverse choice, finally falls into dbecr. during the process, inappropriate financing activities push forward and intensify dbecr. the bursting financial black curtains of listing companies in recent years, like nantian, monkeyking group, zhengbaiwen, all get involved into huge npl.3lag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and incomplete executive organism is also a direct reason of dbecr. it includes: lag arrangement of credit system,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er control system with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ck of stimulating-restrain organism to bank employees; the weak protection of bank loans from law, etc.4insufficient supply of bank-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leads to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and stimulation for rectifying dbecr. the credit level of whole society is not high limit the rectification of dbecr. then in the chapter 5, the game analytical model of dbecr is established, and analysed the occurrence of dbecr under the interfere of government.with game tree. hence, the key point of normalization of becr is to establish thorough system of becr. finally, policy suggestion is offered on rectifying dbecr. including:1establish reasonable bank-enterprise property system which generates real becr. without property system reform, the problem of soft budget-restrain can not be solved. 2 establish effective stimulating and restraining system of state-owned bank. the key point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as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controling npl.3 consummate bank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and build up healthy credit culture. establish scientific methods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loan decisions on the ground of risk, also includes effective inner control system. build up good credit culture which put honest on the first place.4reform government system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nd develop capital market. reduce the dependence on bank loan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5 dispose existing npl effectively. we should guard against moral risks of enterprise, bank, and local government, guard against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of “ npl is over when deprived, npl can only be wrote off ”.6consummate credit laws and regulations, safeguard normal moving of becr. key words: bank-enterprise distortion of credit non-performing loans institution analysis 1 1 绪论 对于大部分西方学者来说1转轨经济是从 1989 年秋柏林墙倒塌东欧的一 些前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的而在中国经济转轨实际上 从 1979 年就开始了尽管直到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才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2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每年 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 8%吸引外资的数量一直高居发展中国家之 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经济道路和制度选择 是非常成功的不过也遗留下不少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就是其 中的一例据中国银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中国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 2003 年末为 16.86%3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金 融体系问题频频光大银行前董事长朱小华中国银行的前任董事长王雪冰相继 被查处王雪冰的后继者刘金宝正在被调查等等中国上市公司问题被揭露或 自我暴露的也有很多而且动辄几亿十几亿的造假亏空引发部分关联银行 的地震然而诸如此类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冰山的一角深 层次的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贷款和信用关系更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许 人们相信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这些问题可以自动化解 事实是这样的吗 1.1 转轨时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一般考察 银企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历史地考察银企之 间的信用关系是建立在逐步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社会经济秩序之上的平等守信互利 互惠的关系尽管银企之间的契约安排可以多种多样但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其信用关 系众所周知我国转型期国有银企信用关系出现极度的不正常现象最直观的结果 是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贷款按马克思资本循环论和生息资本理论巨额不良贷 款的形成实质是借贷资本运动所要求的双重支付双重归流的特殊价值运行过程发 生变异导致了银企信用关系的异化 银企关系中的信用异化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涵义(1)实质是对还本付息预期的改 变 (2)信用异化存在于资本循环的全过程 (3)信用异化有多种表现 如信用主体异化 信用资金来源与运用异化信用目标异化信用环境异化等下面以资本循环公式为 手段来分析我国转型期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产生 2 1.1.1 货币经营资本的形成和向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异化(gg的异化) 一是从银行看银行在向居民吸收存款取得资金行为的异化信贷资源和其他资 源一样是一种短缺的资源银行在抢市场争份额的思想指导下不惜资金成本 拉存款对内开展筹资承包给予筹资人员高额物质奖励和晋升行政职务奖励对外 各银行之间开展一种恶性无序的存款竞争区域内的利率大战时有发生这种利率 或者说是资金成本表现为显性或隐性的两种形态所谓显性的高利率即公开高息 揽存据某省金融机构统计该省 1996 年 6 月末高息存款余额占全省一般性存款 的 30.12有的行高达 76利率高出同期人行基准利率的一倍所谓隐性的高利 率是指给予企业及其相关人员手续费红包帮助解决其子女就业提供旅游等等 目前经过监管部门对存款市场秩序的整顿g g 的异化进一步隐性化如中间业 务的高成本投入吸存通过同业转存贴现转存以票引存等多种形式虚增存款可 想而知其资金成本之高从根本上背离了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 从内在机制上迫使银行进行冒险投机冒险贷款进而迫使企业从事各种投机交易 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二是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高速规模扩张中总 是处于投资饥渴状态资金需求相当旺盛向银行大量告贷而利率约束软化值得 注意的是当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得不到满足时转而通过股权融资 在股权融资难以实现后企业自身违反金融规定不顾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从事高 利率或强制性的非法集资筹资活动据经济日报(20021.16) 1999 年以来我国 新建成投产在建和筹建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39 条生产线总投资逾 105 亿元绝大 部分为企业自己通过预收销货款 拖欠材料设备及工程款 职工集资入股等形式筹集 资金市场的混乱无疑使得企业资金运行从一开始就处于异化状态 1.1.2 产业资本内部运动过程异化(g-wp-w-g的异化)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认为企业资金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合理性和继起性是信 用运行的前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低下资产结构十分不合理一是存货 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大尤其是积压占用大据中国旧货业协 会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库存商品与闲置物资总额在 3 万亿元以上每年还以约 5的 幅度增长每年盘活的总量仅约 100 亿元剩下的极大部分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 沉重包袱二是结算资金占用过大应收款净额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达三分之一强我 国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款期为 90.3 天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45 天的水平应收账款占 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在 4050之间三是企业无效成本居高不下据经济日报 (2002.1.17)我国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 1020 3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无效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如剔除制度性变化和利率调整等因素近 十年来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三项合计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 14大 大高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期水平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 55 亿元产品质 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 2000 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 财务费用约 2000 亿元由于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和不必要的审批造成的各费用约 3000 亿元由于企业资金大量沉淀于无收益的资产上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受阻形成所谓 “生产资金未生产”“结算资金未结算”“销售资金未销售” 企业资金运用的异化推动着银行资金运用的异化国有银行在中央银行一度实行 的贷款规模控制下由于企业生产资金由银行统包受地方政府干预再加上自身贷 款约束软化出现依靠放新贷来收老贷收欠息绕规模贷款账外经营等不正常现 象 信用资金的财政化是企业信用资金运用异化的又一种典型形式目前信贷资金财 政化现象在企业普遍存在实现的渠道五花八门形式多样采取的手段非常隐蔽 一般很难察觉到信贷资金被异化的迹象相当部分被财政化的信贷资金多是政策执 行未果和行政干预的结果信贷资金财政化的渠道非常多但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财政应补未补企业亏损二是企业应补未补资金缺口1983 年以来企业流 动资金由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和企业自补后银行贷款连年增加而企业自有流动 资金补充甚微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不足财政拨补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不能如期 如数到位企业不得不挪用信贷资金四是支付公共事业费用这主要是指由于“企 业办社会”需要很大投入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挤占生产用流动资金靠不断 增加银行贷款来支付大幅度增长的应由财政部门开支的公共事业费用五是信贷资金 用于上交利税部分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和虚假分配问题其实质是用银行贷款垫 付了国民收入超分配实施新的税收制度后在目前企业货款拖欠严重的情况下先 行纳税实际上是以银行信贷资金纳税六是用信贷资金发放工资七是用信贷资金垫 支物资储备占款现阶段随着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信贷资金积极配套和追逐 国债建设项目进一步密切了财政与银行的关系 也正由于信贷资金可以被财政化使得产业资本内部运动得以循环企业可以依 赖源源不断的信贷资金来延续本应中断的生产经营链条企业可以不顾及产品价值 市场实现不畅的窘境而不断地生产经营下去企业产品市场销售的困难以及产品卖 不掉的价值损失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转给银行承担因而国家通过 银行变相地统负企业的盈亏进而把企业的价值损失经营亏损由财政亏损转移为银 行的不良贷款国有银行巨额的不良贷款弥补了国有经济产供销的不平衡延 4 续了社会再生产的循环 1.1.3 信用资金回流的异化(gg的异化) 资本循环理论认为g是 g 通过产业资本循环后的增值由于企业是亏损甚至是 破产的因而资金无法增值于是造成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失值得注意的是企业 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如何减轻债务负担由于国家宏观上一些关系还未完全理 顺而地方政府一些操作又没有充分尊重债权银行的意见从而一些企业在高负债率 条件下实施破产改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信贷资金流失据金融时报(2001.6.17) 截止 2000 年底在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为 62656 户 涉及贷款本息 5792 户其中逃废债企业户占 51.29逃废债本息占 31.96在逃 废债的企业中国有企业户数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 69.37逃废债本息占逃废债总 额的 68.77信贷资金流失表现在(1)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借企业分立之名逃废 银行债务转移企业资产(2)企业资产评估不实职工安置费用过高破产清算费用 过大破产企业本来已经资不抵债再支付一笔高额安置清算费用债权人只能得到 很低的偿还率(3)企业破产工作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促成一些不具备破产条件的企 业搞“假破产”实际上是甩掉对银行的债务包袱一是“先破后立”即企业通过破产 形式甩掉债务后由其他企业进行整体收购企业只是换了一个牌子原企业设备 人员及固定资产等依然照旧二是“先分后破”即企业将价值高或能产生效益的资产 划出重新组建为一个或多个独立法人企业而将债务继续留在原企业然后再对老 企业实施破产以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三是“新老划断”即企业通过更换法人代表 和企业名称等方式将企业原有债务挂账停息新官不理旧账四是“金蝉脱壳母 子裂变”即企业通过划小核算单位或组建集团公司将企业原有车间或分厂分离 升格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新成立的单位不承担企业原有债务轻装上阵采取租 赁合资联营等形式重新举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原有企业承担全部老债务而事 实上早已成为空壳五是债务重组现如今上市公司的 stpt族的重组几乎无一 例外地都是债务重组要么将公司的债务转移要么将债务部分或大部分豁免这也 是债权银行面对风险所寻求的成本最低的退路 信用资金回流异化的另一种情况是惜收所谓惜收是指银行对于一些好的 企业到期贷款感到收了可惜一般而言赖账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的赖账令人奇怪的 是银行不愿收回到期贷款我们把这种银行强加给企业的贷款称为逆向赖账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惜收或逆向赖账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银行认为这类企业属于朝阳产业成长性较高竞争力强盈利水平高是各商业银 行争夺的焦点一旦退出就意味着把已经获得的领地拱手让予其他银行而失去自身 5 的竞争优势二是对好企业到期贷款的回收会影响银行将来的整体利益在许多企业 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利润的完成就会寄希望于为数不多的好企业对这类企业 到期贷款的回收就会给其他银行以可趁之机使银行客户总体素质在未新增优质客 户的情况下下降进而影响到银行存款贷款本息回收等相关效益正是基于上述考 虑银行在贷款到期前一般会跟企业协商主动对其贷款予以展期甚至追加贷款 而好的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良好产品有销路货款回流快资金充裕因而对银 行贷款的需求大多是逐步下降的银行的惜收或逆向赖账既影响了信用资金运行 也损害了企业的财务利益 1.1.4 信用环境异化 一是信用观念的异化二是信用机制的异化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安排对契约 双方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把债务人债权人比做运动员的话那么政府的职能应该 是也只能是裁判员可是在我们目前的信用安排中政府也成了契约的一方政府对 信用关系的参与和介入使信用机制发生变异三是信用监督异化主要表现在发生 信用纠纷后信用主体的正常权利得不到或无法得到主张和保护而违约方又受不到 处罚就西方通行的做法而言对债权(务)人利益的保护主要是依据“经济合同法” “破产法”监督债务合同的履行和破产情况的但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执法监察 部门对企业违反合同的行为听之任之显得无能为力银行在依法起诉企业违约贷款 时打赢官司反而赔钱的事不胜枚举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 护主义一方面为企业甩掉对银行的债务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批评”银行不顾经济发 展的大局再加上舆论上对企业借钱不还不守信用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也助长 了这种“欠账有理”恶习 借助资本循环公式的分析我国银企信用关系的异化已经清晰地展示出来我们 简单地小结一下信用关系的异化具体衍生出相互联系的四方面的异化恶果一是 贷款契约异化为保险契约二是债务融资异化为权益融资三是债权异化为股权四 是不良贷款异化为不良股权 实际上信用关系的异化是一个过程它涉及到信用本身性质的改变银企信用关 系的改变以及信用异化的结果不良贷款的产生在下面的文献综述中就主要围绕这几 个方面展开 1.2 有关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文献综述 目前直接论述银企信用异化的文献较少而论述国有银企信用异化的结果不 6 良贷款文献较多同时不良贷款也是银企信用异化的重要研究论题本文的文献综述 将主要围绕不良贷款展开 1.2.1 不良贷款的理论基础综述 几乎所有研究银企信用关系的中国学者都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有 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在他们看来不良贷款是中国经济渐进转轨时金融产权制度 变迁中产生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在实行渐进转轨时国有企业能够肩负更多的社会职能更容易获取信息和实施 监督同时也占据较大的产值比重因而国有企业符合渐进式改革政府的目标函数及 投资偏好 对国有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成为转轨时期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市场取向的改革导致了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国家财政收入能力下降缺乏对国 有企业进一步支持的能力 这种状况表明过去的财政主导型的国有企业注资方式难 以为继必须通过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筹集居民的剩余资金并使之最终成为对国有 企业的资金支持这种情形下国有企业的资金提供从财政供给制转为了银行供给 制4张杰则认为国有银行提供给国有企业的贷款实际上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一种金 融补贴5樊纲认为银行坏帐在一定意义上是准国债6 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和环境下造成了金融资源的低效率和大量不良贷款的出 现学者们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进行了解释 1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0 世纪 60 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带动了微观金融理论的发展从而促成了微 观银行学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是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是完备 的市场运行制度是无摩擦的信息经济学发展以后突破了这两个假设市场参与 各方知道的信息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完全和不完备的这样市场运行机制实际上是有交 易费用的存在并不是任何时候市场机制都会起作用信息经济学较早的应用之一是 在金融领域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斯蒂格里茨的著名文章是 1980 年他 和安德鲁.威斯146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论证了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 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信贷配给的存在 s williamson 150 进一步证明了信贷配给均衡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高成本市场是存在的此后用信息不 对称原理来分析金融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刘民权和徐晓萍7赵旭和凌亢8许国平和陆磊9王克明10等人运用信息不 对称的原理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有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的沉淀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是指银行事先对企业的情况不了解这 样为了防止风险银行会对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限制这样一些信用优良提供较低利 7 率的企业就会被排除在外而一些信用较差的企业因为可能提供很高的利率而被选 中 另外一种情况是即使是信用优良的客户 银行对其贷款额度也会比正常情况下低 造成信用紧缩的情况前面一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缺乏更好的甄别机制导 致信用风险大的客户增多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后一种情况下在国有商业银 行市场化改革取向后曾经出现了国有商业银行惜贷的情况一方面发展较好的民营 企业融资得不到银行的贷款而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还需要资金支持双重力量使国 有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数量并未减少道德风险是指企业故意向银行隐 瞒信息或者向银行透露虚假信息以此获得银行的贷款相对于逆向选择国有企 业的道德风险更为严重通过各种形式套取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中饱个人的私囊 借用企业改制重组的机会逃避企业的银行债务相当一大部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 就是如此产生的 2预算软约束soft buget constraint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分析市场经济国家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还有 着与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地方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根据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研 究得出了预算软约束理论11预算软约束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政府部门对收入 不足以抵补成本的国有企业进行持久救助的所谓父爱主义现象最早科尔奈的分 析仅集中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后来经济学家们发现银行与企业之间也存在预算 软约束问题在结合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对预算软约束的原因进行了更为深 刻的分析国外学者伯尔格罗夫和罗兰德117对预算软约束在银行理论中的一些主要 发展进行了综述国内学者许罗丹与梁志成12平新乔13胡汉辉和许素友 14 艾 里克马斯金和许成钢15也作了类似的归纳 dewatripont和maskin122123124125对如何理解银行与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机制做出 了基础性贡献后来又由钱颖一141berglof和roland116117118mitchell139等人进 行了发展dewatripont和maskin认为银行对于企业的初期投资是沉淀性的当沉淀成 本继续注资的收益超过清算的收益时继续对亏损企业投资而不是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是符合投资者的事后最优化原则的其次企业间的广泛的利益和债务关系当企业 间存在极强的相互依赖性时由于所牵扯到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无形中使预算硬化 的机会成本异常庞大伯尔格罗夫和罗兰德认为预算软约束是由于新项目的低质量 由于早期的投资是沉没成本这使继续注资与投资新项目相比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 报米歇尔则认为对于风险过度的保护可能会导致银行采取信贷展期和避免清算等手 段为获得高收益而赌博伯尔格罗夫和罗兰德认为银行能够通过利用政府的预算软约 束进行寻租因为政府与银行不同不仅关心回报还关心企业雇员的利益这种政府 和银行之间的博弈是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钱颖一则证明了在预算软约束不对称 8 的条件下价格控制和短缺会迫使企业不为差项目申请贷款从而有助于提高项目 的平均投资收益在特定的情况下迫使企业不为差项目申请贷款的激励效应胜过低 价位的负效应提高价格反倒带来社会福利损失 尽管形成这些预算软约束的原因和渠道各不相同但是相应的理论模型使用的却 是相似的序列结构并且具有相同的特性即根据决策人的标准再注资是事后最优的如 果企业能理性预期到它们将获得再注资时企业将会采取低努力的策略而通过施加 制度性的规则约束银行进行再注资的动机则可使预算约束硬化 袁刚明16郑江淮17梁媛18等人还就国有企业软约束和银行风险积累不良贷 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相 关关系即使在政府和银行实施了有力的信贷约束政策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并没有 硬化起来而且银行风险仍然在继续增加说明目前的改革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国有 企业的软约束问题另外国外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佩罗蒂和卡拉尔120 对罗马尼亚银行改革的研究表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借贷和债务关系明显地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在增强而安德森和科泽尔1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一些转轨经济国 家中如匈牙利捷克和保加利亚银行的软预算约束也会随着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增 加而增长 1.2.2 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导致不良贷款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外有政府干预内有经营机制不善管理落后等问题这些都是导 致不良贷款的原因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来看政府干预是阻碍国有商业银行顺利进行市 场化经营和改革的重要原因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家独资银行其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行长由国务院指 派国家各级政府作为全民所有者的代表具有多重目标在经济上要保持可持 续性的经济高速增长在政治上要保持社会稳定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要参 与银行经营利润的分配而作为全民利益的代表又要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其 他政治经济目标这就必然导致其控制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政府在行使所 有者权力时不能专注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常常将其作为管理者追求的社会目 标纳入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中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必须”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然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却没 有保障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把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任务和成绩 政府有时 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部分经济过热时让其压缩贷款经济萧 条和需求不足时又让其增加贷款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量比重太大在弱化 9 商业原则的情况下对经济周期影响加大 中央级政府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用于财 政资金的替代例如在安排大型项目建设计划时部分资金缺口留给国有商业银行贷 款安排援助性贷款例如灾后贷款工人安定团结贷款政策性的扶贫贷款等等 地方政府的干预手段和形式很多各级政府通过指令性贷款强制贷款关系贷款 强制担保等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业务例如通过现场办公帮助项目取得银行贷款 导致政企不分官商套取贷款不还有些行为实际上是严重的金融腐败各级地方政 府想方设法向银行施加压力以便为本地区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性贷款在清理银行不 良债权的过程中则对本地企业竭力维护甚至帮助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等途径逃废银 行债务利用地方司法部门帮助地方企业逃废贷款债务 中央银行的变相干预安 排某些专项贷款开会或下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某类贷款所谓协调某些专项贷 款中央银行分行协助地方政府施压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本地贷款19 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经营机制决策机制分支行制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 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首先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没有利润目标约束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 审查制度薄弱没有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经营机制安全性流动性 效益性的经营原则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对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明是国有商业银行的 境外分行不良贷款比例也很高国内存在的问题境外分行都有 其次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权过分集中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组 织结构不合理依然具有行政色彩机构庞杂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稽核审查制 度不健全不规范的信贷行为时有发生 再次分行权利控制问题在 1995 年以前各家银行的分行是“准法人”机制 权利过大分行呈非理性化经营在某些领域过度竞争无序竞争造成的损失却由 总行承担 第四没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统计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机构内部上下之 间也不知道真实信息业务经营的透明度极差违规经营账外账现象普遍在呆帐 核销和准备金提取应收未收利息银行营业税收贷款资产风险分类等方面没有遵 循审慎原则不利于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 第五人事和激励制度僵化在目前“官本位”人事制度下银行各级经营者分 支行长带有明显的短期功利主义倾向他们要巩固自身利益就必须迎合委任者在经 营方面以及经营要求之外的各种需求这样贷款安全和经济效益就不是委托者寻找 代理人的唯一标准甚至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激励机制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 性与个人受益不挂钩业绩考核指标不完善 10 1.2.3 形成不良贷款的其他原因 首先中国信用基础脆弱性风险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受 到极大的漠视和淡化以此为基础的信用关系也难以顺畅发展人们没有形成按信用 规则办事的习惯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游戏规则”信用制度法制法规等也不健全 社会经济活动是按计划进行而不是按合同社会信用基础脆弱“改革开放 20 年来 社会公众的商品意识金融意识在提高但信用素质没提高甚至可以说在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