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油画中的农民题材表现.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油画中的农民题材表现.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油画中的农民题材表现.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油画中的农民题材表现.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油画中的农民题材表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油画创自西欧,历史悠久。中国油画是舶来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和西方艺术的 相结合。油画艺术的正式进入,不过是百余年的历史,自油画传入中土,就悄然地进行 着本土化、民族化的演变,历经几代中国油画家,探索研究并实践了几乎西方美术史上 的各种风格,从“异域画种”到“融为血液” ,至今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善的 “百家 争鸣、百花齐放”的油画艺术体系。 本文论述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情况下涌现在 中国画坛的一批批表现农民题材的油画家。根据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主体地位的 现实情况,简要回顾了欧洲油画中以农民形象为创作题材的发展历程,通过国内外农民 题材的比较、对照,以时间为轴,论述了中国油画中农民题材的表现。考察了在各个时 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当代多元 化时期) ,中国油画中农民形象题材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农民形象创 作题材的整体特征及中国油画家多样的艺术创作风格。通过对时代赋予中国农民形象的 面貌、特点和变化的梳理,思考农民创作题材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油画、农民题材、多样风格 ii abstract an oil painting stems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has a long history. chinese oil painting is an foreign goods, which has combin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ts and western europe s. although the arts of oil painting were formally transmitted into china only for some hundreds, it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for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generations of oil painters had been exploring all kinds of western painting styles, which had grown from foreign painting to integrating into blood. up to now, it has been coming into the oil painting system of “ 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 . the paper focuses on chinese oil painters, who are good at farmer s theme painting and merg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social reality. the paper recalls briefly european oil painting works of farmers theme on the ground of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most of chinese are farmers, it discusses chinese oil painting of farmers them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ame theme of europe. it discover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s, whole features of farmer s theme works and chinese painters many creating styles in each period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uilding new china, open up and reform and contemporary diversification period). at last, it shows that great significance of creating farmers theme works by reorganizing looks, features and changes on each special stage key words: chinese oil painting farmers theme various styles 学位论文原创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中国油画中的农民题材表现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古语有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几千年的农耕 经济一直占据着中国的主导地位,土地孕育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农民则是这片土地 的播种者、收割者,他们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劳作,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朴朴实实,是 俗人。何为俗?人谷为俗,为什么艺术家们迈过雅更倾情于俗人的描绘,因为这里蕴含 着朴素的唯物主义。俗,即民以食为天,此乃生存之本,人离不开它,是实实在在做出 来的。柏拉图理论中的世界的本源,也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而后升华为一种精神, 俗不单单是物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朴素的实实在在的精神,它,没有哗众取宠,但 是不可或缺。这在广大的农民兄弟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一平凡的素材,体现的 是一种不平凡的精神:勤劳、坚忍和创造。这也是艺术家们钟情于农民题材创作的原因, 他们通过农民形象的表现,传递自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探寻,使艺术家、作品和观者 产生共鸣,达成和谐的统一。 农民题材就如同谷物没有国界,故描绘农民题材的艺术也没有国界。作为油画的发 源地的西方世界,同样有着一群热衷于农民这一题材的伟大艺术家们。当西方油画传入 中国之时,中国的油画家们就用这一语言方式致力于对农民题材的表现,本文从不同时 代的油画家的个人经历和对社会不同的关注的角度,来分析典型油画家的农民题材的作 品,从而来论述当代中国农民题材的意义。 2 一、 以农民形象为题材的绘画的发展 一) 简述农民题材创作在二十世纪前的欧洲和中国的发展 油画源自西欧,在油画的发源地,农民题材的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十六世纪的尼 德兰处于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老彼得勃鲁盖尔与人民共呼吸,同战 斗,以艺术为手段,运用各种艺术方式来激励劳动人民。他把满腔的热情投注在农民风 俗画中,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 婚礼 、 农民舞蹈 , 描绘的是农民热闹的 劳动生活场面,其人物众多,人物性格鲜 明,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是农民的真 实,隐喻且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真实, 被称为农民画家的他可谓是欧洲美术史上 农民题材绘画的第一人。 由于美术作为工具,在当时是为了迎 合上流社会并为其服务的,因此,农民题 材的创作在当时并没有流行起来。继文艺复兴之后,在十七、十八世纪,带有宗教思想 而又奢华的巴洛克和罗可可出现并主导 画坛。当然农民题材的作品也会偶尔出 现。十七世纪意大利现实主义最富代表性 的人物卡拉瓦乔,就是农民题材绘画的延 续者,他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农民、流浪 汉等形象堂而皇之地被引进了神圣的殿 堂, 使徒马太和天使这幅祭坛画,马 太完全是农民的样子。 受到卡拉瓦乔农民题材绘画的影响, 到了十九世纪,迎来了批判现实主义时代。农民题材的表现倍受法国画家们的青睐,如 库尔贝、米勒、梵高、高更等,尤其是米勒,他是一个地道的描写农民题材的画家,他 的农民题材的油画在法国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米勒是位表现质朴平凡的农村生活的大 师,在巴比松生活二十七年的经历是他农民题材创作的源泉,他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寄 图 1 老彼得勃鲁盖尔农民舞蹈 图 2 米勒拾穗者 3 托在了他的作品中,代表作品如簸谷者 、 扶锄者 、 拾穗者 、 晚钟等。 二十世纪的俄罗斯也有许多表现农民题材的作品,如列宾所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 夫等。 这些西方的画家们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社会底层农民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 幅的表现农民题材的画作,对我国后来从事农民题材创作的艺术家有着非常重要影响。 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自古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古代,封建思想 根深蒂固,往往无视土地上的劳动者,忽略农民的主体地位,封建统治者们主导着绘画 的意趣倾向和题材的选择,绘画仅是统治阶级用来歌功颂德,抒情言志的工具,农民形 象题材的直接描绘更是少见,偶然只是出现在个别的情况下,也是粉饰太平,或作为抒 写心情和隐逸生活的衬景,如马远的踏歌图 ,唐寅的江南农事图等,还有一些 流传的画像砖和壁画等农民形象的作品。在油画传入后的五四运动时期,农民题材的作 品大量出现,农民形象作为主角出现在中国油画中。 二)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 中西交流源远流长:汉代的丝绸之路及佛教传入;六朝、唐代早期基督教及宗教画 的传入等等,都给中国留下了美术的佐证。但西洋绘画传入,在实际上产生影响的时代 一般推究到明朝的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士罗明坚、利玛窦先后带来了西洋美术品。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的赏识,西洋画传入渐盛,中国宫廷绘画不断受西方艺术的影响逐 渐与其相融合,权贵的介入促进了中式洋画的发展,体现了当权者的审美趣向并推动中 国艺术的革新。 十九世纪末以后,盲目自封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开,随着西方殖民者 强大的铁蹄踏入中原,西方艺术文化也迅猛地浸入古老的中国,中西文化碰撞加剧。民 族生死存亡,国民危在旦夕,有志之士提倡“西学东渐”以拯救民族危机,大批艺术青 年主动跨出国门,远渡重洋到欧美和日本去认识和学习陌生的西洋美术。 中国以农为本,虽农民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古已有之,但少之甚少。现当代农民 题材必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为中国艺术家所表现。作为舶来品的油画,传入中国 后汇于传统艺术,其本身就是民族化、本土化演变的历程。五四运动期间,美术革命序 曲奏响之时,农民形象的表现作品层出不穷,自此农民题材的表现在中国油画艺术中占 据重要位置。 4 二、 战争时期 一) 海归后油画的繁荣 战争时局下的中国动荡不安,随着“西画东渐”大浪潮袭来,油画流入中土并蔓延 开来,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并行于画坛。二十世纪初,勇于创新、个性解放的五四新文化 运动发起,人们的思想在封建桎梏中破茧而出,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泉。吸收了西方 艺术真谛的莘莘学子留学归国,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给中国画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 的活力。这时救国救民思潮日渐高涨,艺术家门走出探索绘画语言和形式的象牙塔,在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生活中,关注着民族和广大国民的命运,在中国特殊的 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农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的涌现。 七七事变意味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争改变了一切,民族处在生死关头,充满 救亡图存热情的艺术思想充斥着中华大地。在艺术上有各种不同见解的艺术家在这些活 动中达到了思想情感的高度一致,他们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拿起手中的画笔做武器,以 绘画的形式作战于反对日本列强的疆场上,为抗战而艺术,为生死存亡的民族而艺术, 积极地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艺术家们感受到的表现出的都是劳苦大众的 悲欢离合,衣衫褴褛、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农民形象成为艺术家的素材集锦。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这样特殊而又复杂的客观环境中,由于 条件的限制,现实的情况没有太多的空间来给油画语言大展拳脚,中国油画在海归后的 繁荣过后迈进了深深的低谷。这时艺术家多用其它的艺术方式来表现农民题材,尤其是 版画。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油画作品看出农民在战争时期,即是家破人亡的“苦 难者” ,又是反抗强敌的斗争者。 二) “苦难”的农民形象 战火连绵,广大的农民被三座大山压迫的没有喘息的余地,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 者,却不是享用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战争爆发 后,艺术作品辅佐于当时的政治,是救广大受压迫阶级于水火的工具,虽然在绘画语言 的表现上比较生涩、粗糙,但是时代的精神、民族的大义,艺术家们在有限的条件下, 创作了“大量”表现农民题材的油画作品。他们通过农民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情况和环境 再现苦难的农民形象,表现出对现实的忧虑。 5 王悦之自日本留学归国, 可以说是中国用油画艺术语言描绘农民题材的第一人,“大 量地使用了黑色油彩,高度运用中国绘画艺术的线描之法,结合于薄彩施色,具有浓郁 的中国情调。 ” 1 弃民图是其农民题材的代表作,图中穿着破旧棉衣的古稀老人,他 身上的所有物件,仿佛已是他的全部家当。 弃民图创作于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四年, 当时我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外国列强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中国这块肥肉,揭露了当 时无家可归的中国农民和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流浪于城市之中,贫困潦倒、朝不保夕的 生存状态。 与王悦之一样,唐一禾是赴法的留学生,他经常描绘一 些流浪汉、乞丐和卖苦力的底层人民,作品祖与孙是其 表现农民题材的作品之一, 图中的祖孙二人好似是为了生活 乞讨于街头的农民。如吕斯百的四川农民 、 司徒桥的放 下你的鞭子 等油画创作都是对 “苦难者” 农民形象的描绘。 作品中虽然描绘的是 “苦难者” 的形象, 但丝毫看不出的 “人 穷志短”的痕迹,画家揭露了侵略者的险恶嘴脸的同时激励 了广大底层人民的斗志。 现实生活水深火热,农民生活劳苦不堪。这些作品告诉 我们,海归后的艺术家们从象牙塔中走出,带着救亡图存的 心声开始关注农民悲惨、苦难的现实生活,这是艺术家的真 情流露,也是对广大农民和底层劳动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和方法来表现, 农民形象在创作 题材中的大量出现,其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1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33 页 图 3 王悦之弃民图 6 三、 新中国时期 一) 复兴文化情境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数年的战火洗礼后诞生了,它是新时代 的开启,新中国美术的开端。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带给中国油画的是 新的选择,中国油画摆脱战时的荒凉,进入了复兴文化的繁荣时期,以新的姿态迎来了 中国油画艺术的春天。 战争的胜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连同工人、知识分子翻身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 主人,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投身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现实状况来说,油画作为 一种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度强,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而被提倡。农民题材的油画作品与战 争时期“苦难”的农民形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是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主力作 用和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国家的主人。农民题材的创作是国家的需要、党的 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客观环境上得到很大改善的油画艺术家用画笔描绘 着革命时代的反抗者,描绘着新时代新景象的新主人。这时,农民大都是以“革命者” 、 “幸福者”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农民题材的表现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成友好同盟,我国全面向苏联老友学习,其中包括苏联模式 的艺术。苏联的油画艺术寻根究源也是来自于欧洲。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的艺术受益 于法国和意大利,在其影响下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俄国油画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和发 展,具有民族特点、民族品格的绘画开始形成,鼎盛时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出现。二十 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撼动全球,未来主义、至上主义等前卫艺术在俄国出现。苏联的 油画艺术其实就是欧洲油画艺术的衍生体。为了更好的学习、考察苏联的油画语言和创 作方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中华学子被派去盟友老大哥那里“学习、学习、 再学习”写实的油画技法,还有苏联的专家教授被请来我国开班授课,其中培养出了大 量成绩优异的油画艺术家。 二) “革命者”的农民形象 为了歌颂党的历史贡献,歌颂为战争的胜利英勇牺牲的战士们,歌颂农民的反抗精 神,农民作为“革命者”形象的油画作品大量出现。战争时期的农民积极参军响应共产 党的号召,是战士中的主导力量,同时又作为革命中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拥有强 7 大的战斗力量,革命者的农民形象在绘画中的出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其 在战争中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精神的肯定。 王式廓出身于农民,农村的生活经 是给其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题材,农民 题材的表现是对其情感的吐露。他用艺 术的语言讲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反映 农民的痛苦和在痛苦压迫下的反抗。革 命题材的创作作品血衣 、 参军是 其代表作,其中血衣是最富代表性 的,是画家呕心沥血所画的一幅油画 稿,此画宏大的场面,人物的众多,意在表现觉醒农民的反抗,个性鲜明、奋起批斗地 主的农民们,手举血衣痛不欲生的农妇作为画面的焦点被乡亲们簇拥着,画面中焦点即 是亮点,色彩与素描关系紧随着画面的情节跌宕起伏,流露出一股翻身后的强大力量。 这个时期的革命者形象农民题材的作品还有罗工柳的地道战等,这些作品都反 映了农民在受压迫和被剥削的情况下,仍 积极与恶势力做斗争的英勇精神。在新中 国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刚起步,艺术家借 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中革命者、反抗者的农 民形象来激发、鼓励劳动人民更好的建设 社会主义。 三) “主人翁”的农民形象 农民走出阴霾,告别了旧社会悲惨的 命运和弥漫着硝烟的战场,中国广大劳动 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成了“主人翁” 。为了 树立新中国的美好形象,当家做主后幸福 喜悦的农民形象成为了新中国油画艺术家 表现的内容。六十年代前后,全国人民沉 浸在建设新中国的浪潮之中,油画家们深 入生活与时代同步伐,激情饱满地塑造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的,感情淳朴生动的农民形 图 4 王式廓血衣 图 6 温葆四个姑娘 图 5 王文彬夯歌 8 象,作品充满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王文彬的夯歌反映了农民劳动的火热场 面,艳丽的骄阳下的人物活力十足的表情和劳动时动作的曲线富有感染力,线条与其装 饰性的色彩使油画更具中国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解放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 自信十足、干劲十足。还有许多体现农民“主人翁”形象的作品,如张文新的间苗 、 温葆的四个姑娘等。 总的来说,农民题材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表现是“革命者”形象和“主人 翁”形象的双重样式。艺术家积极地适应着新时代的发展,通过对这些新中国时期农民 题材的描绘,其在油画艺术道路上探索更加深入。 9 四、 改革开放后 一) “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 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强调人本身,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 自由意志。追根溯源应该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兴起于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以人为本,关怀人,尊重人被视为思想基础。文艺复兴作为历史已经过去了几 百年,人道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为人们所关注。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我国的人道主义与西方在根本上不同的,西方的人道主义强调 人的快乐、个性和自由,反对一切外因的影响;我国则是强调集体的利益、秩序和尊严, 强调自我约束, 反对任何个人享乐与放纵。 人道主义在中国系统化形成是在二十世纪初, 西方人道主义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而传入,战争时期以解放最广大的人民为目的最终建 立了新中国;在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在父亲出现在人们视线的时候, 人道主义精神被大力的弘扬开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被提出,中国大踏步的迈开了富民强国的步伐,中 国社会完全打开了久闭的大门,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油画理所当然的进 入到这个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艺术作品展览的大量举办,书籍的大量出现,西方油画几 百年走过的历史,出现的各种流派、风格,中国当代油画家重新走了一遍,传统艺术与 西方艺术的碰撞、融合使中国油画体系的版图更加完善。农民题材的表现从以前的政治 需要改变为讨论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呈现出一种其真实化的再现。 中国油画艺术曾受制于政治, 改革开放后, 随着油画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这是个性解放、崇尚自由发展的时代,充满激情的艺术家深入到农村,表现农民题材的 油画作品大量出现并逐渐步入正轨。从“星星画展” 、 “伤痕美术”到“乡土写实” ,从 罗中立的父亲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绘画的题材不再受政治的禁锢,再现真实 和直抒胸臆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成为最高追求。农民形象作为题材真正回到了现实主义 上,许多艺术家离开城市,深入生活到农村、到边疆少数民族,去找寻现实的真实和纯 洁的人性,塑造了一系列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真实化的农民形象。 二) “真实化”的农民形象 “笔墨当随时代” , 敏感的艺术家正是时代的表演者。艺术家内心呼唤着现实的“真 实化” ,农民题材以新的面貌,作为新时代的新的作品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是人道主 10 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体。 1 、 罗中立父亲的经典 父亲 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脱颖 而出,他是当时中国美术界的旗帜,其 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久违的真实感动了 很多人。罗中立参照了照相写实主义的 艺术表达,用了巨幅伟人像式的尺寸与 构图,色彩浓厚沉稳,刻画细腻逼真, 思想情感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这幅 特写的老人头像,人物形象干瘦,裹头 的白色毛巾,豆大的汗珠,古铜色脸上 岁月留下的痕迹,端着白瓷碗的粗糙而 布满老茧的大手,仅剩下一颗的牙齿, 干裂的嘴唇,木讷却又难忘的眼神 尤其是夹在耳朵上的笔与手捧的白瓷 碗,巧妙的建立了联系,笔代表的精神 食粮与碗代表的物质精神耐人寻味。作 者笔下这位历尽沧桑、贫困、质朴的农民形象的“父亲”出自他刻骨铭心的上山下乡的 农民生活经历,和对大巴山农民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人们正视了中 国的落后与中西的贫富差距, “父亲”是中国还依然生活在贫苦中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 是中国农民精神上的自我写照。 农民形象就是社会底层人民的浓缩,罗中立正视中国的现状并将现实真实地再现出 来,这是对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申诉和对中华民族的唤醒。他的油画创作作品中始终隐含 着一种对广大底层人民的怜悯与同情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命运一直 是他的作品源流。 2 、 陈丹青西藏组画的礼赞 陈丹青是一位敏感而充满才气的艺术家,他的西藏组画与罗中立的父亲一 样,精心描绘了“所谓”的少数民族“粗俗不入画”的形象,体现了真实的人性,体现 了艺术家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的关注。 图 7 罗中立父亲 11 西藏组画中,有康巴汉子 、 进城之一、之二, 牧羊人 、 母与子 、 洗 发女 、 朝圣共七件,画中热恋的情人、强有力的男人、哺乳的母子、温柔的女人、 神圣的信徒是对藏民日常生活的展示,画面中描绘的生活细节,真实自然的流露出 平淡和质朴,厚重的色调仿佛诉说着一句句幸福和谐的语言。神圣土地上自然流露的人 性力量深深地打动了具有艺术家敏感的陈丹青,西藏人质朴善良但却贫穷落后,这是我 国社会现状的缩影,母亲的慈爱、洗发女的自然、高原 汉子炯炯的目光、勇武稳重的步伐表现了高原上的 人们强悍、质朴的背后蕴涵着旺盛的生命力。陈丹青在 绘画技法上追捧着受伦勃朗、米勒,在其影响下,朴实、 深沉的灰褐色主导着画面的色调,笔触凝重而厚实,酣 畅淋漓的感觉不言而喻。他用单刀直入的语言表达,旁 观式的描绘,现场感十足的构图,眼下的真情实景不加 修饰的直接搬上画面,他以一名记录者的身份,尽情地 挥洒着画笔,展现、还原和描绘那份未被污染的天然而 率真的人性。 罗中立和陈丹青的油画作品塑造了当时仍处于社会 底层的真实的农民形象和率真自然的高原人民,是对久 违了的人自我价值和人性的肯定, 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弘 扬作出表率。两个人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表 现了不同的艺术家对农民、对社会生活不同的艺术见 解,是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现状的真实表达。 图 9 陈丹青洗头女 图 8 陈丹青牧羊人 12 五、 当代中国油画农民形象新格局 一) 知识、信息开放时代的个性伸展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新艺术家层出不穷“百家争鸣” ,新艺术作品样式多元 “百花齐放” , 后现代的讨论如火如荼,艺术表现语言、观念多元并存,行为艺术、影 像图像等视觉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流行艺术多元并存于画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来临,中西文 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种艺术观念普及,中国油画尤其是在“八五”新潮美术缓缓落幕之 后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都市文化大行其道,艺术家彻底冲破了枷锁,单纯的题材 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中国架上油画呈多种面貌展现于人民大众面前,衡量 标准没有了统一的尺度。 农民题材的表现却是一些艺术家所一直坚持, 永远不会放弃的。 艺术家的目光从现实出发投向对本质的探究,新时期中国油画更加民族化,各种艺术风 格的介入,各式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丰富了农民题材的表现。中国油画艺术的发 展道路,是将许多西方国家几百年来的艺术经历相叠加在一起,不断地探索寻找的民族 化的过程。农民题材的作品不再是从单一的面对现实出发,同时艺术家追求、探索艺术 风格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喧嚣的社会中用表现自我、挑战自我的个性语言奔跑在中国 油画的艺术发展道路上,艺术家的个人探索和个性伸展自此开始。 二) 当代中国油画家对农民形象的现代性探索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艺术家通过对农民在二 十世纪以来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的描绘来表现农民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在中国社会 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近百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变迁,社会底层 的劳苦大众形象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大问题,农民一直都是作为 最主要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过去的三十多年,在学习和模仿西方,迈 着民族化、本土化的步伐,拓展了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视野,也增强了艺术家的适应和 生存的能力,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功不可没的。当今,农民仍占 我国人口的大多数, “三农”问题仍然是政府的施政纲领,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 虽有些改善,但仍是生活在我国的最底层的悲情人物。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但农 13 民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力量,农业和农民仍在社会生活处于重要地位。 新的时期,中国艺术呈繁荣和多元化的局面。农民题材在我国油画中的表现是文化 艺术的传承和历史发展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是不同的。改 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知识、信息大开放,在都市文化主导下,人们渐渐把关注的 目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表现农民题材的艺术家在现实的改变中有了新的关注点,有的 继续关注都市文化影响下的农村生活,有的关注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用对不同 农民形象的表现来再现现实的真实,在更加贴近农民生活现状的基础上,进入到了一个 全新的时代,向具有现代性农民题材创作方向探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工业化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 乡镇逐渐过渡到城市,农村生活在都市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 生活主动向现代都市靠近,农民不再单纯地“享受”农村生活农村,越来越多脸朝黄土 背朝天的农民来城市务工,形成中国所特有的现状农民工,他们的身份没有变,却 做着工人的工作,他们在水泥钢筋和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中间,游离在城市边缘,被人 们所忽视。 三) 画家笔下的多样风格 经济发展时代进步,农民题材的表现也随着时代的步伐改变着外部的形象。新时代 农民题材的作品给大众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纷繁风格,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各 不相同,写实主义油画的表现技法已经不再是画坛的主导,夸张、变形、寓意和象征等 多样化表现手法也运用于描绘农民题材。画家根据个人的经历和艺术观念了、理念的不 同,或侧重对传统农民情结的表现,或描绘都市文化影响下平凡的农村生活,或关注都 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以引起对人性的思考。 乡土的再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乡土美术”时期已经远去, 但它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中国油画的民族化进程没有停歇。在当代繁荣、多 元的中国美术界,行为、装置、视觉等前卫艺术盛行,新时期的乡土艺术,没有成为一 种潮流,它不同于又等同于以前的“乡土美术” ,但是中国在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都市主 流文化的影响下,仍有一部分画家对农民题材钟情表现,描绘都市文化影响下的农村生 活。对农民形象的表现是永远也不会落后的题材,这是“乡土美术”的再现,也是继承 和发扬。 14 1 、 罗中立情系巴山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罗中立的绘画风格就明显与父亲区别开来,在他最新阶段 的民俗画里,描绘了农民与世隔绝的农村生活状态,是对传统农民情节的表现。他用表 现主义的艺术语言表现现实主义的题材,夸张变形的人物、粗壮的四肢和饱满、丰硕的 身材、略呈呆滞却平静的大眼一种原始的气息取代了父亲的悲凉。罗中立放弃 再现真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对大巴山区的农民及其生活赋予了个性的表现, 成为罗中立的标志性语言。 传统的农民题材在现代工业文明强大的社会显得更加珍贵, 画家在对农村生活场景、 故事的叙述和纯洁恋情的描绘中传递出了他对传统的向往,他吸取了原始艺术和非洲艺 术的精华,着力于原始生存和质朴亲情的表达。罗中立用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漫画式 的手法,描绘了心目中的大巴山农民形象,粗壮矮小的人体造型、错综纷杂的笔触和大 红大绿大俗的色彩,既有装饰的效果,又有木刻版画的特征,表现本色的农民文化。 “罗 中立偏爱画笨拙和丑陋的人物,主要出自他对农民的尊重和爱” 2 ,他用自己心 目中的美刻画着农民的质朴与善良。 他创作的农民形象的绘画,不是以都市人的眼光来表现 的,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农民题材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实 感来揭示他的农民情节。大巴山是画家生活过的地方,即使 离开了那里却带不走那份纯朴的情感,他的作品离不开对大 巴山农民的描绘,这种描绘已经超出了地域的限制,蕴涵了 他对农民精神和人性的颂扬。作品中无论是日常生活瞬间、 乡间劳作、还 是乡村爱情都充满农村自然的情 调,表现手法和形式内容,更强化了朴 素和单纯,是真正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 的作品,画家激情言说着与主流艺术文 化不同的语言。 下楼梯的农妇 中手拿煤油灯的母 子二人;喂食 农事中的日常劳作男女; 2周长江解读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 页 图 1 1 罗中立山路弯弯 图 1 0 罗中立吹灯 15 山路弯弯和玉米地中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吹灯平凡的一瞬间; 巴山夜语 中煤油灯下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这一切山野味十足的描绘,是那样的平淡、自然, 生活气息浓郁。画家刻意追求人物粗壮有力的身体,代表旺盛生命力的大手大脚一 切都说明着他们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为了生活和生存顽强奋斗和执着努力。 从父亲到巴山夜语 ;从写实到夸张变形;农民形象从苦楚、忧郁到平和、 朴实, 9 0 年代的罗中立把画中的形象主观性的改变了,夸张变形的人物呈现出人类最为 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然、温暖的亲情。作品中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世隔绝的农 村状态,是画家对曾经生活过的大巴山农民的留恋,是对过往农村生活的眷恋。罗中立 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寻找内心的一方净土,反映出他对大巴山区农民 以至中国农民的复杂的情感。 2 、 宫立龙调侃乡间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速,都市流行文化冲击着封闭而古朴的 农村生活,城乡文化差异刺激着艺术家的创作欲望,作为一个敏锐把握农村现状的艺术 家,宫立龙用自己的象征主义手法描绘着他感受到的农村现实生活。 宫立龙与罗中立一样,以他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三等奖的下大地亮相于 中国画坛的,作为一个东北画家,出现在宫立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是带有东北风情, 情节的描绘重点突出,人物在一个“场景”中, 顶天立地的庞大身躯充实着整个画面。他用自 己的艺术方式,将创作的眼光投向中国农民的 农村生活现状,他抓住对农民心理和精神状态 的描绘的同时,揭示在当今都市主流文化中, 处于无所适从的农民的尴尬处境。 “他吸收了毕加索动力时期圆重的体 量与表层上那种轻松的交叉笔法,同时又容入 了中国汉唐时期的形象特征,并努力营造一种 具有东方神韵的当代视觉形象。 ” 3 通过对毕加索、巴尔蒂斯、塞尚等的研究和 对秦汉雕塑效果的借鉴,他的作品除去了许多 3渴望生活璞石美苑1998 年 02 期 38 页 图 1 2 宫立龙村长 16 细节的刻画,人物造型庞大、敦实,色彩鲜艳热烈且有极强的视觉张力,这与其心中的 农民形象吻合,再加上画面中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一幅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画作 出现在了宫立龙的画布上,呈现于广大群众面前。 村长身上是中西结合尴尬的穿着,红色领带是都市文化在农村的时尚元素,人 物形象稚拙、饱满而夸张,表情悠闲,笔法凝重,红、绿、黄、蓝的强烈对比和不协调 的出现,带有一种善意调侃的味道,种种描绘都体现 了作者对时代的准确把握。 乡村文化所受的震颤,乡民对都市文化的向往, 宫立龙对作品中的乡村生活进行了提纯处理和再造, 淳朴且向往自由的乡村爱情,厚实如泥塑的形象,鲜 明欢快的色彩,夸张表情的善意调侃从早期的 下大地 、 收苞米秸子等到后来的村长 、 摩 登步 、 探戈等作品,宫立龙通过对农村习以为常 的事物和日常生活场景的再造描绘, 越来越关注农民 在都市文化主导的现实农村生活。 3 、 段正渠大地歌手 段正渠无疑是最早表现农 民题材的画家之一,在陕北那 种天然而原始的生命力是他创 作的源泉,使他找到了自己的 艺术追求,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世界,一幅幅火辣炙热的黄土 风情油画被展示。 山歌的唱响成为了段 正渠彷徨后的艺术转折点。光 秃秃的黄土梁、土生土长的山 区农民、回荡在窑洞里的酸溜 溜的小曲儿,他将淡出都市现代人视线的最天然、最原始、最具生命力的黄土地上的农 民描绘出来。 图 1 3 宫立龙探戈 图 1 4 段正渠东方红 17 东方红夸张的表情和粗犷的动作描绘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歌唱时的亢奋,朝阳 升起在一片火红的背景中,巨大浓重的笔触穿行于画布中间,艳丽刺眼的背景与带着土 味的血腥汉子是那么的和谐,整幅画面被纯朴的自然笼罩着。 段正渠追逐着卢奥的单纯和质朴,探索、学习、挖掘着自我的艺术语言,他的借鉴 是出色的,他所绘的陕北拥有粗大的轮廓, “黑色”是他作品里的主旋律,它是远离城 市喧哗的边陲之地的特色,对画家而言, “黑色”还代表着陕北的神秘,一种敬畏的神 秘。黑色中夹带着拥有感情色彩的生褐、大红和土黄,就如照亮黑夜的火光,这一切都 充满着激情色彩。 “天地交接的地方奇怪地泛起一团亮 光仿佛一道光划破了黑夜,和这黑夜 容灾了一起。 ” 4 夜路 、 走西口等作品,是 黑色的继续,背景山川的扭动着巨大的躯体绵 延在夜里,粗壮的汉子大踏步的向着奋斗的方 向迈去,那标志性的穿着没有变,棱角分明的 脸上写着坚毅。在窑洞里、在夜路上、在篝火 旁辽阔大地与无尽黑夜,仅在交界处的一 丝微光,段正渠笔下的血气方刚的农民带着扑 面而来的土腥味风风火火出现在眼前,他们尽 情欢唱着自己的调调。 他的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给 人以强烈的震撼,透过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画 家对生活本质真实的表达。 段正渠凭借表现主义的自由来表达单纯的黄土风情和对农民身后的情感, “就 是对农民的喜爱和尊重,对朴素和单纯的向往,对生命力的赞叹以及对蛮荒和神秘的敬 畏也都没有改变。 ” 5 罗中立、宫立龙、段正渠他们三个人的油画作品中,热情而浓烈的色彩,奔放而粗 犷的笔触, 人物形象的夸张变形, 敦实厚重从内心表现出来的农民巨大的建设力量。 这不仅仅是在描绘农民的生存与生活的现状,更是对生命和品质的赞叹,画家们对画面 4周长江解读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 第 38 页 5周长江解读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 第 39 页 图 1 5 段正渠走西口 18 的主观处理更深层地挖掘着精神的内涵。 乡土的升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正是取材于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们。所 谓的乡土的升华,本文被定义为农民工,城市的喧嚣吞噬了乡村的安宁,农村的剩余劳 动力大举向城市迁移,这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结果,他们以农民的身份来他们所向往 的城市来打工,组成城市流动人口的一部分,结果却被边缘被忽视,但是还是有一些敏 感的艺术家关注着这些异质于城市的他们。 4 、 忻东旺思考人性 随着都市文化的流行,时代步伐震颤着人潮涌动的大地,农民如潮水一般涌入城市 之中。忻东旺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把视线锁定在“民工潮”上,他来自农村,把视 线放在农民工身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以自己是农民工中一员的身份设身处地直视他 们的存在。农民工是被城市生活所忽略、所边缘的弱势群体,整日忙碌在人们的视线, 我们却对他们视若无睹,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在对油画大师卢西恩佛洛依德的学习 和研究后,忻东旺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笔下的农民工形象并不魁梧高大,恰到好 处的夸张刻意把人物的身体比例压缩,人物形象粗短精壮,还有体现劳动人民吃苦能干 的大手大脚,稍微但不易察觉的五官错 位所画人物各有各的不完美之处, 有鲜明的个体特点。他用手中的画笔, 直面对象,以独特的设色和造型塑造这 些生活落魄、身份底下的悲剧型小人物。 画家注重表现他们背景离乡的无奈和困 苦,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 一九九五年, 忻东旺带着他获得银奖 的油画创作作品诚城出现在第三届 中国油画年展上,忻东旺从诚城中 崛起,这个来自山西的青年画家享誉画 界,他的农民题材的作品从此被人们所熟知。诚城 “这个题目的解释就是诚心诚意 做一个城里人 , 而进城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 ” 6 画中城市的街头巷尾满是 6 细节忻东旺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年 8 月第 1 版第 178 页 图 1 6 忻东旺诚城 19 行囊鼓鼓, 手拿工具的农民工, 他们带着家人满满的期待来到可以说是向往已久的城市, 但那份向往仿佛已经变质成了城市中的尘埃。他们坐在自己沉重的行李袋上,默默等待 着打工的机会,心中的焦急挥洒不去,但又不得不“固守”在这能够唤醒“希望”的地 方,他们焦虑的眼神表现出了对前途的未卜和对现实的无奈。 明天,多云转晴是用 与诚城相同的手法创作的另一幅农民工作品,画家以其中一名的身份感受和触碰他 们的心灵与思想,用雕塑般的笔触进行现场写生,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塑造出来的人物 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个体差异更加明显。 忻东旺在每一幅画中都注入了对 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尊重。 他的早点在二零零四年的全国美 展获金奖,描绘的是一个再正常不过 的日常瞬间,农民工早上在城市一隅 热火朝天吃饭的场景,每人手里都端 着盛有热气腾腾的豆浆和豆腐脑的 白瓷碗,错落有致的坐在桌子旁边, 嘈杂的声音不绝于耳,仿佛观众已经 置身于画中。画家笔下的颜色厚重、 凝练,但与诚城不同的是笔触的 变化,亮部是有刮刀按压或笔触厚堆 上去的,皮肤的质感和光泽惟妙惟肖且恰到好处,让人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 作于二零零八年的龙脉描写的是奥运鸟巢的施工现场,农民工辛苦的劳动成果 展现在人物的背后,为了烘托农民工的艰辛。前面老者“灿烂的笑容”里蕴涵着劳动收 获后的喜悦和一种隐藏在心里的悲壮的凄苦。后面穿白色西服的青年朝气十足的脸上, 显露的却是初到城市的迷茫 忻东旺在城市的边角近距离的描绘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是他绘画与精神的链接, 对身体形态、表情和神态的捕捉,敏锐的把握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作品咄咄逼人、 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申诉着从农民成为农民工的心路历程,表达了 画者对农民兄弟强烈的情感和对人性的重视。 5 、 徐唯辛关怀现实 图 1 7 忻东旺早点 20 与忻东旺一样,徐唯辛也是执着于农民工题材创作的画家。油画一开始就是以写实 的面貌出现并传入我国的,写实主义是艺术家一直沿用的主要表现方法,当代前卫艺术 占主流的时代,徐唯辛用传统写实手法来表现农民题材可谓是首屈一指。他用传统的语 言描绘着当今的时代,正面刻画着劳动者的形象,描绘着城市的建设者的身份和农民工 背后的故事。 徐唯辛早期的作品如圣地拉萨等表现边疆风情的作品,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内心 的现实追求,他描绘着时代变革的面貌,描绘着周围发生的社会现实。二十一世纪初, 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农民工走进了他的视线并不遗余力的关注着他们,表现着他们。 徐唯辛认为艺术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可以给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