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休谟的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休谟的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休谟的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休谟的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休谟的正义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 研究生: 中文摘要 研究生:张小迎 导师: 导师:苏平富副教授 专业:专业:伦理学 方向方向:行政伦理 年级:年级:2003 级 大卫休谟(17111776)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休谟的思想 体系中,伦理道德思想十分丰富,正义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往往在研究休谟的情感 主义道德哲学时,忽视了对其正义思想的研究,国内外的这种研究状况,与正义问题日益 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是不相适应的,这不能不 说是一个缺憾。因此,深入研究休谟的正义思想,是有其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的。 休谟的正义思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正义论 在西文是有着丰富思想渊源的,自古希腊时便有了对正义研究的传统。在柏拉图看来,正 义就是不平等,就是一种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只有这样才 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亚里士多德主要从经济和法律角度论述正义问题的,他认为, 正义就是合法和公平,正义也就是守法,违法就是不正义,所以亚里士多德是很重视政府、 法律之类的机构的。虽然休谟生活的时代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距遥远,但他的正义思 想却是对他们的继承与发展。第二,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思想。霍布斯和洛克从他们的自 然状态的设想出发,并以人们的理性为工具订立契约,走上正义的道路。休谟吸收了他们 的契约思想,而摒弃了他们的理性工具,代之以感觉经验来论述人类缔约契约的必要性。 第三,哈奇森是和曼德威尔的人性论。哈奇森是主张人性善的,人性是仁爱的;而曼德威 尔却认为人性是恶的、自私的。休谟综合他们的看法,认为人性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同 情仁爱的一面。 休谟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正义起源于人性的“自私”与“同情” 和“人类协议” 。首先,从正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来看,人性中既有自私又有同情。人都是 自私的,它是正义的原始动机。但同情也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它约束人们的自私 心。正是因为人性自私,才使正义成为必要,又因为人有同情,才使正义成为可能。其次, 从正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来看,人类通过缔结协议或契约,克服人类的自然性情和外界条件 的障碍而组成社会,从而走向正义。正义是在“人类协议”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协议就 是共同利益感的表达,它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人类发明,也就是说,利益产生人们的协议, 协议形成正义。第二,正义的性质是人为之德。正义是通过人为措施即人类协议产生的, 它是一种人为之德,而不是自然之德。人为之德与自然之德是有区别的,正义作为一种人 为之德,它比自然之德能更广泛、更直接地促进社会利益。第三,正义表现为财产权的三 条基本原则。这三条原则是稳定财产占有、根据同意转让财物和履行诺言,这三条原则也 称作基本的正义原则。财产权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休谟正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第四,正义的 保障者是政府。休谟认为,由于人性的自私和舍远图近的心理趋向,在广大的文明社会中, 人类并不会自觉地遵守正义规则, 政府是对正义规则的一个必要补救, 以保障正义的执行, 维持社会的和平与秩序。总之,正义是人类为了克服自然资源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保护 ii 个人利益、促进社会发展而人为设计的一种自行原则,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划分和维护个人 财产权。 休谟的正义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休谟关于正义的起源的学说在西 方伦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休谟的正义思想表明了他的功利倾向,为 19 世纪 英国功利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休谟的正义思想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对正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休谟 正义 人为之德 财产权 政府 关键词: 休谟 正义 人为之德 财产权 政府 iii on david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abstract david hume(17111776) was a famous english moral philosopher in the 18th century . in his whole ideological system, moral principles and ethics were very rich and the theory of justic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ethics. however, people often neglected his theory of justice when they studied humes sentimental moral philosophy, which lead to peoples ignorance of his theory. the situation of study in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was an imperfection compar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justice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entral issue in politics of current world, economics, philosophy and ethics. in our country, it was when people studied how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direction in ou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at they found the value of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therefore, in this status quo, to study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has its current value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the origin of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contains 3 aspects. firstly, it comes from platos and aristotles theory of justice. theory of justice has its rich ideological source in the west. in platos opinion, justice means inequality and a social stratum. in this kind of society,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social roles. so this kind of society has its peace and tranquility. another thinker, aristotle, expounds justice from the points of economy and social law. in his opinion, justice means equality and corresponding to social laws. if a person breaks the laws, he practices injustices. although hume lived far from the times of plato and aristotle, 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some of their views. secondly, it comes from the theory of contract of thomas hobbes and john locke. hobbes and locke consider that people have their contract and come to justice by their reason in the situation of nature. hume adopts some of their theory of contract. but he abandons their method of reason and he uses the method of perception.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have the contract by their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not by their reason. thirdly, it comes from theories of human properties of francis hutcheson and bernard mandeville. francis hutcheson believes that human nature is benevolent and merciful. bernard mandeville believes that human nature is selfish and bad. hume combines their views and considers that humans have their benevolence and selfishness as their nature. as for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the formation of justice, human beings organize themselves into a society and practice justice by contracting and overcoming their natura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justice comes into being on the basis of contract which is an invention based on interests and refers to their common interests. that is to say, interests give rise to contract, which bring about justice. secondly, the property of justice is an artificial virtue. hume held that justice was produced by an artificial measure, that is, human agreement. justice was an artificial virtue instead of a iv natural virtue. the former was different from the latter. justice, as an artificial virtue, would facilitate social interest more widely and more directly than natural virtues did. thirdly, justice is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about property rights.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about property rights were the central idea of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were to stabilize property rights, to interchange property by agreement and keep a promise. the three principles were also called the basic justice principles. fourthly, the protector of justice is government. because people were selfish and seek what lied close at hand and ignored things that were far, they would not abide by the justice principles of their own free will in the civilized society. so the government was a necessary remedy to guarantee the performance of justice and to keep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e society. in short, justice is an artificial measure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reasons and to protect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boos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goal of justice is to divide and maintain personal property rights. justice refers to three basic principles, that is, to stabilize the property rights, to interchange property rights by agreement and to keep a promise. government, whose aim is to keep justice, is also an artificial result. the above aspects are justice in humes opinion. the influence of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contains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selfishness and sympathy in human nature influenced adam smith and john rawls. secondly,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shows his inclination to utilitarianism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utilitarianism in the 19th century. david humes theory of justice displays general features of market economy.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velations to china of the day, which is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undergoing a soc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david hume; justice; artificial virtue; property rights; government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_ 1 引 言 引 言 大卫休谟(17111776)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是西方哲学 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英国近代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西方怀疑论和不可 知论的最主要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当代西方经验论派哲学的 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思想影响。人们在研究他的哲学思想时,往往忽视了对 他的正义思想的研究。 正义是西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西方现实社 会政治制度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开 宗明义地说: “正义是社会制度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 1 将正 义在社会制度中的地位比之于真理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可见其价值之高。正义是人类社 会追求的永恒理想,也是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难点问题。它是具体 的、历史的,不存在永恒的、抽象的正义,所以,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 阶级乃至不同的人,对正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形形色色的正义观。从古希腊苏 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格老秀斯、洛克、卢梭、康德,再到现代的罗尔 斯、诺齐克等,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过正义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甚 至相互对立的的看法,正因为如此,正义就是在这种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的,它的 种种涵义与内容就是在历史的嬗变中不断产生新的综合形式。黑格尔说: “哲学与他的时 代是不可分的。所以哲学并不是站在他的时代之外,他就是他的时代的实际的知识。 ” 2 恩 格斯也指出:休谟“是对教会与国家颂扬备至的辉格党寡头政治的热烈拥护者” 。 3 应 该说,从理论渊源上说,休谟的正义理论来源于西方历史上研究正义的传统以及近代资产 阶级思想家对正义问题的关注。 休谟的正义思想主要见于人性论的第三卷“道德学”中以及后来改写的道德原 则研究中。在“道德学”卷中,休谟花了三分之二的笔墨论述正义问题,在道德原则 研究中,也有两个章节专门谈论正义,这足以看出正义在休谟“道德学”中的地位。然 而,通观休谟的人性哲学,我们也不难发现, 人性论的第一部分“论知性”和第二部 分“论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的“道德学”服务的。 “道德学”是其思想的核心和归 宿。道德是休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像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开头部分所说的: “道 德比其他一切是更使我们关心的一个论题:我们认为,关于道德的每一个判断都与社会的 安宁利害相关;并且显而易见,这种关切就必然使我们的思辨比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和我 们漠不相关时,显得更为实在和切实。 ” 4 总之,道德是休谟关注的焦点,道德学是休谟体 系的核心,而在道德学中,正义论又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正义思想在休谟的道德学及其整个人性哲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研究休谟 的正义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休谟的伦理思想,而休谟也正是通过对有关正义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正义的起源、正义的性质、正义的原则等)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 2 阐述,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判断和善恶的标准等一系列伦理学的基 本问题。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主要专注于休谟的哲学思想,对于他的正义思想却 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据现有的材料来看,国内对休谟的正义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学者 仍然屈指可数。因此研究休谟的正义思想,在正义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学、经济学、 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的情况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一、休谟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休谟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 在西方文化史上,正义这一理论资源表现得尤为丰富而深厚。休谟作为近代英国新兴 资产阶级的代言之一,他的正义思想也是其特定历史阶段、特定阶级的产物,虽有其历史 局限性,但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它的产生是吸收前人正义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 下面就首先谈谈休谟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的继承。 正义是柏拉图的国家篇里的中心论题,在该书第一卷中的对话开始不久, “正义 是什么”就被提出。书中描述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正义观。凯发卢提出正义是言行都要诚 实,要讲真话和偿还宿责;波勒玛库斯提出正义是要帮助朋友损害敌人;塞拉西马柯提出 正义就是强者、统治者的利益;格劳孔认为是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开始订立契约和法律, 凡是遵约守纪的就是正义。究竟正义是什么?柏拉图与上述人物不同,他对正义的追寻是 同他对国家与社会的认识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正义的概念,而是从对 国家与个人的分析中合乎逻辑地得出正义范畴。这个被寻找出来的正义不是孤立的,而是 同其他的伦理范畴如智慧、勇敢和节制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个人与国家之活动的基础。正 义必须是个人与国家的正义,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正义有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离开 了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与关系,不可能把正义问题说得清楚。 柏拉图认为,智慧是国家的首要德目,因为智慧与谋划相连,好的谋划本身就是一种 智慧,来自于知识。而带来好的谋划的知识不是木匠的知识、制铜的知识等特殊的知识, 而是存在于一切公民之中的、只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的知识,即统治者的知识。这种知识 使统治者深谋远虑,从而有智慧。有知识、有智慧的统治者是少数人,在国家中处于最高 地位。勇敢是为了保卫国家而上战场的人(武士)具有的品质。节制是一种协调或和谐。 国家的节制是有理性、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对没有理性、知识和智慧的人的欲望的控制。 而个人的节制就是灵魂里较好的部分对较坏的部分的控制。节制存在于每个阶级的公民 中,统治阶级是自我节制,下层人民是外在节制。正义就是每个人履行自己的义务,执行 最适合自己的天性的职务,不干涉别人的事情。当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阶级在国家 里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一个国家也就成了正义的国家。 在个人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个人灵魂结构与国家结构具有同构性,国家是个人的 放大,个人是国家的缩小。正像在国家中有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一样,个人灵魂中也有 三个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理智是智慧的,起着领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成为它的助 手。欲望在灵魂中占据最大部分,它是贪得无厌的,必须受到理智与激情的控制。能使快 乐和痛苦服从理智控制的激情便是勇敢,能够认识到三个部分各自利益的便是智慧。这三 个部分和谐相处,理智起领导作用,能够合在一起协调发展,使灵魂自己主宰自己,秩序 井然,这便是个人灵魂的正义。对国家来说,正义就是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对 个人来说,正义表现为灵魂各组成部分的和谐秩序,表现为一种使个人的品质调节得能与 自己的本性和职务相一致的内在精神状态。 4 柏拉图设想的是一种等级制的社会,公民服从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并充分践行各自的 角色,从而达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在这一点上,休谟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是一致的,休 谟的有关财产权的观念表明,在财产的占有和分配上,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 存在,后天的努力也会将之打破,所以,以平等为正义的分配标准,社会就将沦入极端贫 困和个人专制的境地。因此,休谟认为平等不仅不是正义所应追求的目标,相反,它还是 不切实际的,于社会有害的和人们应当摒弃的价值观念。 “主张平等分配财产的平等派是 一种政治狂信者” 。 5“关于完全平等的观念可能看起来多么貌似有理,它们其实在根本上 都是不可行的。 ” 6 与柏拉图主要从政治角度论正义不同,亚里士多德主要从法律和经济角度论正义。他 对正义的规定是合法和公平,相对地,非义就是非法和不公。他对不公的理解是:好处给 自己多,给他人少,而坏处给自己少,给他人多。既然非义就是不公平,那么如何在不公 中求得公平?他说,在这两极端之间有个中点,它就是公平,也就是中道。他对公平的理 解是:给予自己和他人应得的东西,不论是好处还是坏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有三 种,即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 分配的正义,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几何的比例” ,指的是社会的财富、权力及其它可 以在个人间进行分配的东西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是因人而异的, “这里的比例关系有四 项,a 和 b 两项是对人的,c 和 d 两项是对分配的事物的。应该是 a:b=c:d,如果是 a+c=b+d 就是公平的正义的,如果成为 a+d=b+c 就是不公平不正义的。 ” 7 亚里士多德有关平等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数量平等” ,即在平等人之间各人的所得数目和容量都相等;二是“比 例平等”即在不平等人之间,根据各人的价值的不等,按比例分配与人相平等的事。并强 调,对这两种平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某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一些方面以比例平等 为原则。这种平等观反映了亚里士多德中等奴隶主阶级的调和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 与人之间存在天赋差别,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所以要以这种不平等为基础对各人实行一 种不平等的分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无什么不公正之处。 如果说分配的正义计较分配者的价值,矫正的正义则根本不考察当事人的价值,它指 交换双方一方得利与另一方失利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是一种算术的均等,这是人与人之 间经济上的交往和制定契约所遵循的原则,它也包括民法上的损害的禁止和补偿的原则, 矫正正义由仲裁人来实现,仲裁人通过剥夺不法者的利得和补偿受害者的利失恢复均等。 交换正义要求被交换的两种东西价值相同。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是合法的一部分,不公是非法的一部分,所以他将正义 与合法等同起来,正义就是合法、守法,不正义就是非法、违法。那么,法律就构成了正 义的边界。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正义与法律的关系论中看出。在他看来,大多数合法行动出 自德性总体即正义,法律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合乎各种德性即合乎正义,禁止人们在生活中 显出各种邪恶。产生德性总体的行动就是合法的行动,就是法律为教导人们促进公益而规 定的行动。所以法律是正义的,制定法律的人是合乎美德的,最好表现全体的共同利益或 5 统治者的利益,维护城邦的共同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法律(政府)是实施应得赏罚的正义法则以保障人类社会和平与 秩序的必要工具。在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里,如果没有政府(法律)之类的机构,任何非正 义的行为都将得不到有效的矫正,任何应得赏罚的正义法律都将得不到一以贯之的实施。 在这上点上,休谟是非常赞同的。休谟认为正义规则虽足以维持任何小规模的社会,可是 人们并不能在广大的文明社会中自觉遵守那些规则,人类必须寻求一种补救方法,即建立 政府,来强使人们遵守正义法则。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个发明(指政府)对社会更为有 利;这种利益就足以使我们热忱而敏捷地采纳这个发明。 ” 8另外,休谟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把正义的三个规则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建立政府实施正义规则以维持社会秩序,与亚里士 多德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休谟说: “法律和正义的整个制度是有利于社会 的,正是着眼于这种利益,人类才通过自愿的协议建立了这个制度。 ” 9 2、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思想 2、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思想 霍布斯和洛克对休谟的影响主要是他们的自然状态说及契约说。 霍布斯在自然哲学上是一位机械论者,他认为,人与自然界其他运动着的物体一样, 受一般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支配。并认为,人的自主活动,根源于外物运动对人的感官所 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引起快乐,一是招致痛苦。正因为如此, 人的自主活动,最初所出现的“奋力”相应地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使人追求引起快乐的 物体,此时表现为欲望;一是使人避开招致痛苦的物休,此时表现为憎恶。在霍布斯看来, 快乐的感觉促进生命运动,而痛苦的感觉则阻碍生命运动,反之亦然,即促进生命运动就 能引起快乐,而阻碍生命运动就会招致痛苦。因此,欲望与憎恶,是以促进生命运动和阻 碍生命运动,亦以快乐和痛苦为根据的。这种欲望和憎恶,既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后 天的。后天的欲望和憎恶的根源在于,人类希望得到经验表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物体, 而避开经验表明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物体。于是,他从人类活动的特性得出人的本性自爱 利己、趋乐避苦的结论。 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爱利己的,那么这种本性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于是,他提出自 然状态说: 自然状态是人类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的一种状态。 在那里没有任何公共权力存在, 人类各行其是,无所不为,其自爱天性暴露无遗。他认为人的自爱本性有三种,一是求利, 二是求安,三是求荣。求利促使人类相互竞争,求安让人彼此猜忌,求荣则使人追求名位, 让他人敬畏自己。在霍布斯看来,虽然人的本性是求利、求安、求荣的,但从结果看,他 们都不可能随心所欲满足自己的要求,因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在数目上是有限的,并且人类 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极其平等的,而这种体力和智力的平等促使他们敢于向任何一个人挑 战,于是出现“人对人像狼”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类本来是追求自身利益与安全, 结果是适得其反,人类自身利益的丧失和不安全,甚至死亡。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呢? 霍布斯求助于人的理性,通过理性的智慧去发现自然法。理性告诉人们:只有放弃相互间 6 的战争状态,签订社会契约,走向和平状态,才是自保最好的办法。理性发现的自然法, 要求人类相互之间订立契约,组成社会,而这种契约的订立就是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一个君 主,由这个君主根据自然法制定法律,以保障大家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霍布斯认为遵守并 履行契约是自然法的要求,正义就是遵守已订立的契约,违约则为不正义。 洛克是继霍布斯之后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与霍布斯一样,认为自然状 态是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状态。人人在身心方面生来平等,人人有处理他自身或他占有的任 何财产的自由,人人有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与霍布斯不同的是,他把自然状态看成是 自然法起支配作用的状态, (霍布斯认为自然法是在社会或国家状态才发挥作用的) 。所谓 自然法起支配作用,也就是人的行为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不证自明的自然理性和公道 法则的支配。理性在这里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财产的禁规。因此,人们在这样的自然状 态之中生活,也就是在一个具有规范的社会中生活。在这种社会中,自然法交给每一个人 去执行,使每一个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因此,自然法不仅规定了人们的生命、 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也规定了人们拥有依据理性、正义对他人制约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有它的不足:它缺乏一个公共的仲裁者,缺少确定的、明文规定的法 律。于是,洛克认为,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然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些权利具有不 可放弃和转让性) ,人们放弃了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将其交给根据契约建立的政府,这 便是国家的形成。政府或国家是否保障和尊重个人的自然权利是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如 果政府或国家篡越了个人的自然权利,人们就有权废除原来达成的契约,重新订立契约, 组成新的政府。洛克契约论思想的基点是立足于个人及其权利,尤其是财产权。他特别强 调财产权是一项很重要的权利,是个人其他自由权利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洛克把人的自由 分为两种:人的自然自由和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前者以自然法作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 为,后者则受法律的约束。由于自然法的性质是道德的,是以人的自然权利为核心,而法 律又是以自然法为基础,因此,法律与其说是限制个人的自由,不如说是保障和扩大个人 的自由。 从以上论述可知,霍布斯和洛克都是用契约来说明正义观念的产生,这对休谟是有很 大的影响的。休谟也认为正义在于对契约的遵守,而契约保护的主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 特别是财产权。 然而, 休谟的契约思想与霍布斯和洛克也有不同之处, 休谟在描述契约 (或 者说“协议” )形成正义的过程中,没有预设一个以理性为特征的自然状态作为订立契约 的前提,他只是以人的感觉经验来说明人类缔结契约的必要性。也就是说,休谟是从利益 角度,以人类的有限慷慨和相对贫困来设定契约的社会条件,并论证正义的由来。 3、哈奇森和曼德威尔的人性说 3、哈奇森和曼德威尔的人性说 哈奇森是英国情感论伦理学的重要人物,是道德理论的系统化者。他的伦理学是深受 沙夫茨伯利的影响,是在批驳霍布斯,特别是曼德威尔的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哈奇森反对霍布斯、曼德威尔等人的极端利己主义的,认为人性是善的、仁爱的。他 7 从道德的本质是情感而不是理性出发,认为无论道德上的善恶,还是审美上的美丑,都是 一个情感问题,与理性和知识没有什么关系,道德判断只是基于道德感对人的品格和行为 所表达的告诉和反对的情感,这种价值判断是直接的,不假思索的。哈奇森指出,影响道 德动机的最重要情感是爱与恨。在爱的情感之中,仁爱是最高尚、最崇高的,是美德之所 在。仁爱是一种不计较利害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的情感,它施之于人,并不期望某种回报。 道德的价值取决于道德的动机,只有出于仁爱、利他动机的行为才是德行;那种出于利己 的动机且以个人快乐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不能称之为道德的行为。不过,哈奇森也曾承 认沙夫茨伯利关于自爱与仁爱共存的观点,认为自爱之心与仁爱之心作为两种驱动力,都 会激发人们去行为,而且有时还会共同促进人们做同一行为,但他只是在经验事实层面上 承认自爱存在的客观性,在价值判断的层面,他却专注于仁爱。他举例说,在家庭里,父 母对子女的爱时常被一些人误解为是父母期望子女的回报行为,如果要这样想的话,他们 之间的关系跟商人之间合作的利益关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事实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 私的,因为爱是先于利害关系的,而且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之爱是人类爱的基础,它 可扩展到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如朋友、亲戚、同伴等。 哈奇森不仅重视道德行为动机的无私性,而且也强调行为结果的利他性。他认为道德 善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仁爱的动机和公益的目的,即行为动机的无私性和行为结果的利他 性。由于仁爱致力于他人和社会的福利,因此,出于仁爱而为的活动,应该能够促进他人 或社会的利益,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取得圆满的结果,其道德价值丝毫不减。 哈奇森的仁爱理论对休谟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休谟对情感与理性的理解上,他的著名 论断“理性是情感的奴隶”的提出无不与哈奇森有关。休谟认为,人们对道德的判断不能 来自理性,因为理性只能发现真伪,只能对原始经验进行比较、整理,而理性本身是没有 创造能力的,没有主动性的。他认为无论什么原则、行为,只要使我们感到愉快的,就是 善的;反之,只要是使我们感到不快的,就是恶的。休谟将善恶的标准归结为对象在人们 情感上的愉快或不快。另外,休谟另一个著名论断“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 的提出也是受哈奇森的影响的。休谟的同情,是从利己心推延出去,从而对他人的利益和 感情能够理解,对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能够给予支持并促使其实现的情感。 与哈奇森不同,曼德威尔在他的著作蜜蜂的寓言:私恶即公利中以文学寓言的形 式把人类社会比喻成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个人都是这一蜂巢中的蜜蜂。最初,所有的蜜蜂 各色人等都不择手段地追逐各自的私欲和虚荣,整个社会充满自私自利的败行与 恶习,结果却造成了全社会的福利与繁荣。他认为,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美德完全源于人 性的自私,源于每个人自身的各种激情和欲望,一切善行都出于个人的利己冲动而不是什 么利他的仁慈。在曼德威尔看来,美德产生于人的荣辱感,而荣辱感又源于人性的自私。 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的各种激情相互作用、克服自然障碍、满足自 身物质需要的结果。人的各种激情及欲望,都是自私的不同表现。人做善事的动机大致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自然本能的冲动,即自我保存的冲动。比如,看见一个无辜的人受 8 难,就奋力去营救;看见乞丐给予施舍,等等。这种行为虽然后果是好的,但其动机仍然 是自私的:为了解除自己看到这种惨景的痛苦,害怕同样的情况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另一 类是经过深思之后的行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荣誉感,因而也是自私的。曼德威尔甚至把 人性自私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人们由于对自己的自私本性缺乏真正的、彻底 的认识,认识不到他们自以为是出于真诚的行善动机的行为,实际上是源于其深层的自私 利己的本性,因此在心理上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所以,他下结论说,人更加关心的是自 己的幸福而不是他人的幸福,他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真正地把他人的成功看得比自己更 重。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生成阶段,曼德威尔充分地阐明了人们对自私的追求能够推动社会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社会全体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本身就具有浓厚的道德性质,但曼 德威尔把自利、私利和自私都称为个人的劣行,对产生了社会公利的私利或自私给予了明 确而否定的道德评价。这一点受到了休谟、斯密的严厉批判。休谟把“私恶即公利”看成 是语言问题,他指出,因为曼德威尔所讲的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恶(在现实生活中,人 们并没有感到它们是恶) ,所以把这种所谓的恶,称为善也未尝不可。 休谟也赞同曼德威尔的观点,认为人的自私、贪欲、享乐的本性,在人性中固然是必 不可少的。但休谟又认为,人性的自私利己不是唯一的,人性中除此之外还有有限的慷慨、 仁慈、同情,还有道德情操,还有基于共同利益感的互助行为。如此看来恶只是人性中的 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导致公益之善的并不是恶,而是人性中的善。休谟写道: “我们已 经发现一些事例,在其中私人的利益与公共的利益是相分离的、甚至相对立的;然而我们 观察到道德情感继续着,尽管有这种利益上的分裂。无论哪里这些截然分明的利益明显地 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发现道德情感有一种明显的增长,发现一种对德性的更热烈的好感和 对恶行的更强烈的厌恶,或我们恰当地称之为感激或报复的东西。迫于这些事例,我们必 须放弃这种用自爱原则来说明一切的道德情感理论。我们必须采纳一种更公共的感情,并 承认社会的利益甚至就它们自身而论也不是与我们完全漠不相关的。 ” 10 9 二、休谟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休谟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正义的起源 (1)人性“自私”与“同情”说 1、正义的起源 (1)人性“自私”与“同情”说 休谟论述正义首先是从对人性的探讨入手的,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着或多或少 的联系。他这样来比喻研究人性对研究道德的意义:解剖学家永远不能与画家争胜,因为 他们不能像画家那样表现人体优雅动人的情态,但解剖学家最适宜给画家提供意见,没有 解剖学家提供的细节,就不可能在绘画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同样, “关于人性的最抽象的 思辨,不论如何冷淡和无趣,却可以为实用道德学服务,并且使后一种科学的教条成为更 加正确,使它的劝导具有更大的说服力量。 ” 11休谟想通过研究人性来解释人们的各种活动 方式、思想、知觉和感觉,以图在精神哲学领域建立如同牛顿在自然哲学领域中的地位。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对象就是知觉,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知觉。从这一立场出发,他 推论出:人们所以用以对某人、某种行为、某个原则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的,也仍然 是知觉: “赞许这一个人,谴责另一个人,都只是那么许多不同的知觉而已。 ” 12在休谟那 里,知觉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在印象和观念两者中,休谟认为是人们 凭印象即情感而不是观念即理性来进行道德判断的。因为:第一,理性的判断在于发现感 觉的真伪,它所依据的“是”或“不是” ,而道德判断的对象的情感、意志或行为不存在 真伪,它们是原始的的事实,我们只能对它说“应该”或“不应该” 。第二,理性没有创 造能力,没有主动性,只能对原始的经验进行比较、整理。而道德原则是主动的,可以刺 激、产生或制止行为。所以根据这两点,即理性只能发现对象的真伪而不能判断对象的应 该与否,理性本身是被动的,因而不能发现主动的道德原则发动人们的行为,休谟得出结 论: “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 ” 那么对人们的行为或原则的道德上的善恶加以区别、 评判的就只能是情感了。情感分为愉快和不快两种,这两种苦乐情感是价值标准和行为动 因。 “心灵的每一种情感和活动都令人发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令人愉快的, 便是令人不快的。前者是善良的,后者是恶劣的。 ” 13又说: “至于德或恶的功过,那是快 乐或不快情绪的一个明显的结果。 ” 14 也就是说,休谟根据人们感情上的愉快和不快的原 则来区分道德上的善恶的。然而,把善恶标准归结为对象在情感上引起的苦乐感,这势必 会产生道德相对主义。休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人们的苦乐感虽然是主观的,但 它们却是普遍的,因为人性的结构是相同的。有利于社会的行为,会得到每个人的情感上 的赞同或愉快,从而,该现象或原则就具有普遍性。而人们之所以对某一社会现象产生不 同的看法,是因为对这一现象的有关情况了解不够,因而产生了误解。 休谟从他的情感主义道德观出发,接着论证了自私和同情是人性结构的主要内容。在 他对人性的论述中,既有霍布斯、曼德威尔的人性自私论,又有哈奇森的性善论,他的人 性说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综合,从而以这种独特的人性学说为他的正义思想奠定基础。 休谟人性观中的第一个内容是: “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 ” 15“家里摔破一面镜子, 10 比千里外一所房子着火,更能引起我们的关切。 ” 16然而,休谟又不同意霍布斯、曼德威尔 的人性纯粹自私的观点,他认为, “人类是宇宙间具有最热烈的社会结合的欲望的动物, 并且有最多的有利条件适合于社会的结合。我们每有一个愿望,总不能不着眼于社会。完 全孤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