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媒体中农民话语的缺失及构建.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媒体中农民话语的缺失及构建.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媒体中农民话语的缺失及构建.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媒体中农民话语的缺失及构建.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媒体中农民话语的缺失及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中国都市化进程正在不断的加快,社会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 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但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他们一直都 不是媒体的目标群。受历史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他们的话语空间被其他利益群 体压缩,生存状态和话语权都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地带。随着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提出,关注农民,为农民说话,还农民话语权成为时下全社会和传媒 业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中国都市化变迁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我国传媒中农民媒体的现状,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我国传媒中农民的话语缺失状况,以及农民因话语权缺失而 产生的极端表达。并从社会的转型、媒介的经济属性与话语霸权以及农民生活文化 的困顿等三方面来分析农民话语缺失的原因。 随后,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和结论,分析了农民对媒体 信息的需求以及对信息的偏好,以此显示农民对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的需求。 最后本文从构建农民话语的政治文化意义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两方面出发,分析 了媒体构建农民话语的原因,并从完善社会体制、消除媒介霸权和提高农民媒介素 养等三方面论述如何完成对农民的话语构建。 关键词:关键词: 农民媒体 话语权 缺失 构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processes of step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are speeding up as the days go on,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has taking place great changes. because of the reason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the presents are the large audience to the media, but not the target audience. for a long time, the spaces for their words are narrowed and reduced by the other benefits group, their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the rights of words are on the edge of the society.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rings up the policy of “construct the new socialism countries”, we pay our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easants and give the words rights back to peasants are necessary in our period.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urbanization transition, and i describe the actuality of the missing about the peasants words right, i analyze the status from th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gle and how the peasants express when missing the words right. and then i analyze the reasons from three points, the social system, the pursuing for benefits in the media and the poorness of the peasants themselves. because the peasants are preferring tv to the others, i take the tv media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what the information do the peasant need and what do they lik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 data and conclusions, i will tell you what the peasants demands for in the information channel. at last, i analyze why the media should construct the peasants words from two aspects. the one is its mean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nd the other is from the medi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e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how to construct the peasants words. the first one is consummating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second one is eliminating medias dominant and the last one is improving the peasants attainment to media. key words:peasants media the words right missing construc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文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列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证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引 言言 在资讯日益发达,都市的传媒大战风起云涌的时候,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 农村受众群体却仍处于信息匮乏中,他们经济贫困,政治影响力低下,在丧失了许 多基本社会保障的条件下求生存,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加上媒体长期 “重城市, 轻农村” 的宣传,农民除了要承受社会改革和转型给他们带来的各种牺牲之外, 在话语的表达空间上也要遭受挤压。 农村受众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民民主意 识的增强,在争取自己利益的问题上,农民开始拒绝“官代民言” ,希望做出属于 自己的表达。但是一些既得利益的群体为了维护自己已有的利益,设法破坏、扭曲、 压缩农民的话语空间,社会的主流人群更是喜欢用“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来拒绝 农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虽然农民是庞大的受众群,但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精英 意识的影响,新闻媒体不屑给农民提供应有的讲台,他们在疏远农民的同时,也导 致城乡“知识沟”扩大和农村与现代文明距离的扩大。 农民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未来进行决策,也缺乏表达自己意志的渠道 和主张自身利益的讲台,于是无法声张和保护自身利益。单就目前而言,现有涉农 媒体受农民关注率低,传播致富信息有效率也非常低,而农民对现今媒体总体评价 也并不高。 当下正在成为一股热潮的民生新闻的兴起在农民的利益表达上也不尽人意,尽 管民生新闻让“民生、民情、民意”成为主要关注点,讲述的是百姓身边的“麻烦 事、稀奇事、关心事” 。但只是让城市的部分弱势群体(非主流群体)似乎看到了 话语的曙光,而越来越多地涌入城市的农民的生存状态并未成为报道的主体,话语 权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民生新闻对城市市民和社区文化的关注,并不是它能 遗忘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理由。恰恰他们才是最庞大且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 体,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的缺席与我们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有一定的背离,也使 媒体所津津乐道的“平民视角” 、 “人文关怀”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随着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关注农民和农村已经被提到 了政治的议事日程,因此审视目前农民话语缺失的现状,查找构成当前农民话语缺 失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改进和构建农民话语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需要指出说明的是,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在这里我所要谈到的农民媒体不 仅仅是指针对农民观众的电视、报纸等具体的对农媒体,而且也包括其他非农的针对 城市人群的媒体中,对城市中生活的农民工进行关注和报道的媒体. 通过前期的文献检索,本文主要从媒介话语霸权、传媒歧视、 “知沟”理论研 究农民在传媒中话语的缺席和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媒体中农民话语的构建。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在媒介中构建农民话语的专著,但是学术期刊网从 2001年2006年,每年都有10多篇反映农民话语权的文章。它们大都从某一个角 度出发,反映的是农民失语的某一个方面,例如农民话语权的表达与传媒作为 (周海涛) , 媒介传播和民工的利益表达 (杨敦显)等等。 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归纳法、演绎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 法等等,除自己查阅资料文献以外,也借鉴一些有理论价值的有关最新媒介动态的 论文,并向有关专家学者老师请教,从中国的都市化背景出发,描述了我国传媒中 农民媒体的现状,接着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我国传媒中农民的话语缺失状况以及 农民话语缺失的原因。随后,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和结论, 分析了农民对媒体信息的需求以及对信息的偏好,并以此得出了农民对信息渠道和 信息内容的需求。最后本文从构建农民话语的政治文化意义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两方 面出发,分析了媒体构建农民话语的原因,并从完善社会体制、消除媒介霸权和提 高农民媒介素养等三方面构建农民话语的思路,以期能为社会在为农民提供话语平 台和媒体在为农民作话语表达的实践中,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本文将培养农民媒 介素养与消除媒介的霸权作为解决农民话语构建的问题同等重要的因素来论述,更 强调农民内在的提高和独立,获取自身话语的权利不再仅仅依赖外界的改变。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我国正处于都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的全球语境我国正处于都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的全球语境 1.1 都市化在全球影响深远而广泛都市化在全球影响深远而广泛 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市化是一个历史性及全球性的趋势,十九世 纪初全世界只有2.5%的人口住在都市里,经过两百年,全球将近有一半以上的人居 住在都市里。所以都市化是这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多数人生活的共同经验。美国学者 沃纳赫希认为都市化就是都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的趋势;日本学者 山田浩之则认为都市化不仅是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关系变 化的过程,即是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普及、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都市化(urbanization)的基本内涵是指从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先进的 城市社会转变的人类社会及其机制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乡村人口 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有规律的增长,并不断聚集成都市和大都市,人口迁移 走向形成由乡村向都市的持续集中状态。从本质上看,都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都市集聚和都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这样一个两位一体互动 的社会变迁过程,它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口结构的分散化、经济结构的多元 化、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大众传播的普及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其中农村人口向 都市的集聚是都市化的数量含义,其衡量标准是人口的都市化率,即都市人口占人 口总量的比重。 都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和标 志,也是现代人类进步的标尺。所以,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整个 社会的都市化倾向,都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现代化的最重要成果之 一,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最大、最深刻与最全面的。 1.2 我国的都市化现状我国的都市化现状 当前中国正处在都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少数大中城 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大量,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不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关统计表明,2000 年中国只有大型城市93 座,其中大城市53 座、特大城市27 座、超大城市13 座。但到了2004 年,在中国已有182 座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国际 化大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出20的城市辐射能量逐 渐递增,已进入城市文明普及率加快发展的城市化阶段。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 了农业劳动力1.3亿人。据有关调查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总 量将达到1.76亿,预计今后20年,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总量将超过3亿。也就是 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战略,涌进城市的农民 工,将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阶层。 1.3 我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媒体状况我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媒体状况 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媒体也有了飞速的发展。 近几十年,我国报业出现的五个新变化尤为显著:一是报业集团的兴起呈芳兴 未艾之势;二是“都市报”热潮势头不减;三是逐步形成的四种文化风格(以成都 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小报炒作”风格、以广东报纸为代表的与市场经济紧密 结合的商业化风格、以上海报纸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风格、以北京为代表的多层次办 报风格) ;四是重视发行但管理混乱;五是地方特色削减,全国报纸呈趋同化态势。 广播同电视一样,有着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现场感强等巨大优势,又有着 便捷化程度高等独特优势,故长期来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 的广播业曾有近10年的辉煌历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上海为代表的“电波大战” 引发的广播业的巨大变革,曾引起港台及海外新闻传播界人士广泛关注。但是,近 几年并无多大发展,甚至一度呈现滑坡现象。 电视业的发展是最为显著的,一度压得报业、广播业喘不过气来,同时也得到 了国际新闻界广泛好评。有专家指出,电视业的巨大发展首先得力于电视传播观念 上的两个突破,一是节目时态由today news today(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转向now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news now(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 ,二是传播层次有大众传播转向人际传播, 小崔 说事 、 马斌读报等一大批节目的涌现,改变了以往沉闷的信息发布、程式化的 表现形式,使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及电视机前的观众能自然交流。 1.4 传媒的话语平台和信息桥梁的作用传媒的话语平台和信息桥梁的作用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也日益发生巨大的变化,与弱势群体相对的, 是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精英群体, 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使自己的话语成为整个社 会的主流话语。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该尽可能的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沟 通信息和表达话语的平台。 1.4.1 主流话语的形成与农民话语权的削弱主流话语的形成与农民话语权的削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趋向两极的变化,一个新兴的 强势集团正在形成,而弱势群体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已不容回避。根据社会学 家孙立平教授的观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是两种表面看来相互矛 盾的趋势的交织:一个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另一个则是细化碎片的不断聚合。 这种细化和聚合的结果,就是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 特征的强势群体的形成。 构成这个强势群体的,是一个掌握着大部分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 精英联盟,他们不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有相当大的社会能量,能对 整个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将社会各种资源进一步引向自己的 群体集中。这种集中包括本群体强大的话语形成能力能影响社会公共舆论,进而形 成自己的话语强势,最终将自己的话语体系树立为社会主流话语。 大众传媒更多地接受这个群体的影响,特别是由知识分子制造的通过媒体阐发 和传播的主导性话语,更直接地体现了这个群体的价值和主张。一种由经营结盟而 形成的话语垄断权正在逐步形成。相对于强势集团的是人口众多的弱势群体,包括 除了少数富裕农民外的贫困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员。这 三部分人几乎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农民则是这个弱势群体的最主要构成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分。伴随着这种相对贫困的经济状况,农民在政治上弱势地位也凸现出来。由于农 民无法有效的参与政治和决策,因此在整个社会资源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难免要遭受政策的忽视甚至歧视。面对精英联盟对社会 资源的过多占有,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均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显然很难以利用经 济或政治的手段取得应有的说话的权利,也很难在大众媒介上发出他们的声音。农 民的话语权正逐步被削弱,他们既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要求,更无力争取和维护自 己的利益。 1.4.2 媒体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媒体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 我国目前正在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社会风险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世 界范围的扩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和谐社会的内容和性质产生重大影响,社会 中各种不和谐因素也进入新的活跃期。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一些社会群 体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与应得的补偿不对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现行政策、体制化、服 务和管理系统构成了挑战。农民作为在中国社会变革中被置于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 的代表,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政治影响力低。但是随着弱势群体的扩大,如果其利 益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很难不引起社会动荡的危险。如果任他们在相对贫穷中越 来越沉默,那么就有可能使他们在沉默中越来越贫穷。这种影响要么是推进社会变 革,要么是对社会构成破坏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应当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最大 限度的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经 济发展新时期,社会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利益群体对新闻诉求的多元化和紧 迫性趋势日益明显,客观、公正、迅速、准确的报道新闻成为记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和责任。关注农民,为农民提供更多表达信息的平台,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话语权,更 是成为媒体迫在眉睫的任务。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信息收集优势,及时的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提供表 达意愿的渠道,在农民与政府间、农民与社会不同利益阶层间构筑信息交流与反馈 中观信息平台,充当调试社会系统平衡的“协调器” ,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疏导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矛盾、缓解情绪,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我国传媒中农民话语缺失状况分析我国传媒中农民话语缺失状况分析 在我国,农民是国民的根本, “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他们经济 收入低,生活贫困,政治影响力低,缺乏正当表达自己切身利益的渠道和平台,在 整个社会中处于失语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是,媒体发展迅猛,城市媒体对主流人群 热心关注而农民工缺乏参与的空间。本部分在描述媒介状况和农民媒体状况的基础 上,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农民所处的弱势地位,并讨论了农民话语权的缺失以及农 民在话语权缺失后所做出的极端表达。 2.1 我国媒介市场的概况及农民媒体现状我国媒介市场的概况及农民媒体现状 2.1.1 媒介市场的总体概况媒介市场的总体概况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媒介市场也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在传播 媒介电子化、网络化已非常发达的环境中,媒介发达带来信息绝对量的增加是惊人 的,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海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媒介种类和数量都 有极大的增长,特别是有线电视、卫生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的兴起,让媒体大 战风起云涌。 晨报、早报、日报、晚报、周刊层出不穷,各电视台更是想尽办法开办各类专 业化频道来争夺市场。同时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似乎也由传者本位转为了受者本 位,在满足受众需求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百分之七十是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 之二,从传统上来讲是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三 农”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也是我国加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从1991年前后周 末报纸盛行,到1994年前后晚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直到1996年前后都市报成为报 刊新锐,在都市类报刊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其主要诉求对象还是城镇居民。2001年 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211种,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有报纸120种,而青海、 西藏只有17种。 目前, 我国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已超过3 0 0 0 家。 全国有4 1 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卫星电视台,地面频道数量更多。 2.1.2 农民媒体现状农民媒体现状 相对于我国媒介市场而言,农村的媒体现状则显得异常冷清。 首先,农村市场媒体选择则比较单一,没有哪家报纸可以深入农村,而且农民 也没有报纸阅读的习惯。有的地级城市除了城市发行的晚报外,还有针对全境的日 报,其实这类报纸虽然发行全境,但实际上仅限政府、企业机关,一般老百姓是看 不到的。 农民日报在农村更是没有市场。所以农村几乎没有报纸媒体可供农民 选择;其次电视媒体不仅分散,而且普遍收视率低。农村可以接收的电视信号有限, 一般是在两个极端,一是中央级的,再就是地级和县级的。虽然在报纸、电视、广 播、网络这媒体四大类中,在农村普及和最有影响的也就电视,但专门针对农村受 众的电视类节目却实在少得可怜。在全国3000多家电视台中,开办对农(农村、农 业、农民、农工)栏目只有1%。 同电视节目一样,广播节目针对农村的也没有多少,其在农村建设中所起的 作用更小。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几乎看不到报纸,但事实上,通过调查发现,农民是 特别需要农业技术、科技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医疗卫生方面的专题报纸的。 除了受文化程度和资源的限制,农民较少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外,无论是 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真正专门为农民服务,替农民说话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且报纸 也很难发行到农村,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仍然难以与外界沟通。 在全国的对农电视媒体中,中央电视台第7 套无疑走在了改革的最前面。虽然 中央电视台将“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节目同军事节目挤在一个频道里, 但是在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全社会关心三农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了 致 富经 、 农广天地 、 乡约 、 聚焦三农等以农民为收视对象的农民节目。其中 致富经开播于2001年1月2日,每期时长由24分钟调整至28分钟,该节目传递的 理念是“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 ” ,讲述的是启迪智慧、更新观念的财富故 事,推广的是如何把握身边商机的经验,而不是致富项目。它每期都有新鲜的百姓 致富案例,为农民的创业财富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空间。 农广天地则是中央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七套开办的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节目专栏,是专题服务类的教学 片。目的是向广大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 质和生产技能。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际、实用、实效、适时创新” 。 乡约是 一档立足于宣传具有“三农”背景新闻任务的访谈节目,它在品牌推广方面进行了 很多的尝试。例如在新浪、网易、搜狐等知名网站开辟栏目专栏;在神州杂志 上连载节目内容;与列车电视广源传媒和空港联合传媒合作,在全国十五家国际 机场和全国列车电视上实现播出等等,这些措施都极大的实现了传播。最后要说的 聚焦三农以关注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关注农民切 身利益为栏目宗旨,以报道和解析“三农”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为栏目的主要内 容,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向,为农民提供及时而准确 的信息,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它是反映“三农”问题的一面风向标.被百姓誉为 农村的焦点访谈。 而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对农专业频道只有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和吉林电视台 乡村频道;在千万个异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中,大约只有十五六家开办了对农电视专 栏节目,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只有4%。如江西电视台的稻 花香里 、安徽电视台的田野风 、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 、辽宁电视台的黑 土地 、山西电视台的黄土地等等。媒介转述的声音,并不全是农民真正的声 音1。 2.2 农民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农民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2.2.1 农民享有的传播权利分析农民享有的传播权利分析 社会学家认为,在社会变革中,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不适应变化被甩到边缘地 带,在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格局中被弱势化,从而逐渐变为弱势群体2。俞虹在当 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社会传播价值取向中指出,弱势群体就是“由仅仅拥有很少量 的或基本没有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产 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3。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弱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势阶层”是指那些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 主要是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人群和那些几乎无法得到 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群体4。 据国家统计局编印的中国统计摘要(2003) 公布的人口基本情况 ,2002 年年末,乡村人口为7.8亿,农业人口则是9.3亿。据报道,在北京1300万人口中, 民工有300万之多;而广东一年外来工有1300万之多。显然,农民是一支非常庞大 的社会弱势群体。但是,数量的庞大并没有让媒介向它投入过多的关注,随着经济 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正在被大众传播事业边缘化的趋势已经是一个客观 事实。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话语正逐步被媒介主流话语所淹没。郭庆 光认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是: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5。但是, 农民工在其间又真正享受到了多少作为受众的基本权利呢? 第一,传播权。它主要是指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农民要实现他 们的传播权,媒介就必须愿意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版面和时间。但是农民因为受到 教育程度的限制真正接触媒体的状况非常不理想。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9 年的调查显示, 北京青年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读者占总量18.6%,农民(或 农民工)占总量的0.4%6。这种状况导致了农民工利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可能 性非常之小,民工的传播权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 第二,知晓权。它主要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 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弱势群体知晓权的实现,必须媒体 要舍得为他们提供版面和时间。具体讲,媒体要为农民提供有关政策和解读等信息。 对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和政策,要用明白畅晓的语言进行忠实的传播,从不同的角 度,用不同的重点反映和报道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尤其是现在中央和地 方都颁布了很多鼓励农民工进城的条例和举措,媒体应该对它们进行具体地解读, 为农民找出蕴藏在这些政策背后的机会。其次,媒体应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 服务信息,如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和春运交通信息等等。 第三,媒介接触权。根据一项外来劳工社会研究项目的调查显示,有40%的人 平时参加打牌、逛街、喝酒一类的娱乐活动,35%的人平时没有娱乐活动,只有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的人平时有看电视、上网、读书报等媒介接触行为。这样的情况表明,民工接触媒 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愿意接触媒介的农民工并不多。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媒介针对 弱势群体的内容太少造成的,所以,媒介实在是有无法推卸的责任。为弱势群体提 供有益有用的信息,从而保证民工有充分地媒介接触机会,是媒介必须关注的问题。 2.2.2 农民在传通领域的弱势地位农民在传通领域的弱势地位 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讲,农民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具体到传通领域,农村受众所 处的弱势地位与城市受众比较而言,则显得异常的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媒介资源的享受和利用方面,农村受众不如城市受众。自从我国实行 户籍制度后,城乡界限泾渭分明,城市里的广播电视网络由政府投资建设,而农村 中的有线广播网却要农民自己掏钱铺设,农民不能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国民待遇。 其次,在2001年,享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有线公共网接收卫星电视节目的受众, 在城市观众中达到了85.6%,在县城及镇的受众中也达到了83.2%,但在农村受众中, 只有41.4%人可以享用省级有线公共网接收卫星电视节目,还不及城镇受众的一半。 有近半数的农村受众至今仍然靠自备的普通室内(外)天线收看电视(占48.3%), 清晰度和稳定性都不理想。最后,城乡受众选择媒介的自由度差距也很大。城市化 程度高的深圳市受众能够3收到的电视频道高达103个,居全国之冠。而山西省的永 济县只能接收到61个电视频道。北京市平均每户能接收到的电视频道高达33.3个, 居全国之冠,而永济县平均每户能接收到的电视频道只有6个7。 第二,在接收工具的拥有量方面,农村受众不及城市受众。从总体上看,农 村居民的经济实力低下。在全国农村居民中,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90%以上的纯农 户占到62.4%。农资价格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下跌,加之农村的负担是根据田亩和人 头摊派的,不少纯农户入不敷出,陷入困境。经济实力的匮乏,限制了农村受众购 置大众传播的接收工具。2001年,每百户城市受众拥有彩色电视机已达120.52台, 每百户农村受众却只有54.41台,加上黑白电视机50.24台,也只有104.65台。每百户 城市受众拥有收录机48.90台,每百户农村受众只有20.74台8。 第三,在享受媒介消费的时间方面,农村受众少于城市受众。一般人认为城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生活节奏快,居民生活紧张;农村生活节奏慢,居民生活闲适。其实不然。至今我 国大部分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城里人相比,农村人创造 一元钱的收入所花费的时间,要比城里人多,因此,他们可用于媒介消费的时间就 不及城市受众多。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对12个省的调查(可推及6.5亿电视人 口),2001年4岁以上电视受众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158分钟,其中农村受众 为153分钟,要比城市受众的192分钟少39分钟。 第四,在接受信息的能力方面,农村受众弱于城市受众。接受信息能力的强弱, 取决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在接受同一条信息时,文 化水平高的受众因善于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举一反三, 吸收有用成份,丰富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低的受众也许会因为理解不了 而忽略过去,不幸丧失良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全国8507万文盲人 口中,城镇文盲有1842万,占城镇人口的4.04%;有6665万文盲在农村,占农村人 口的8.25%。文化知识的匮乏,限制了农村受众接受现代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 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形成难以克服的怪圈。 需要指出的是,全国加快城市化步伐,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成为 农民工。按他们的工作性质,应该是工人,但是他们的农民身份没有改变,在城市 里备受歧视。他们得不到城市工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利享受。有些 人工作时间长达10余小时,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更有大量的农民工居无定所,没有 接触媒介的条件,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由农村中的现实受众,退化为城镇中既不读 报刊,又不看电视听广播的潜在受众。 第五,在表达意见的自我意识方面,农村受众不如城市受众。由于新中国建 立以来从未对国民进行过媒介教育,百姓自我意识薄弱,不懂得作为国家的主人翁, 拥有利用新闻媒介发表意见的权利,更不懂得传通权属于基本人权。现在城市受众 开始觉醒,各新闻机构的受众来电、来访、来信成百倍地增长。中央电视台2001年 全台共收到观众反馈信息达800多万条,其中观众来信近300万封,电话约 500万个, 突出的特点是电子邮件的数量增加,达46.3万封,是2000年的10倍多。在观众反馈 的信息中,咨询信息约占四成。大量的农村观众来信咨询致富信息,以致富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科技苑和农民之友等栏目的咨询信息居多。但从反馈信息的来源看,来自 北京市和浙江省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较多,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 较少。恰恰是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文盲率也高:宁夏文盲率为17.17%,甘 肃为17.25%,青海达到23.45%,西藏则高达35.90% 。文化程度限制了他们同社会 的交往和沟通。 第六,农民作为传播文本形象单一。因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 不高,他们在作为传播主体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如此,在被新闻媒体关注时,他们 在报道中的形象仍然是单一的,概念化的。 (1)以困难户、受人同情者形象出现。 相关报道如下岗职工生活拮据,就业困难,子女交不起学费等等。(2)以受歧视, 受欺负形象出现。如一些行业不招民工。进城务工在非法职介上当受骗,拖欠工资 等等。 (3)以不讲道德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形象出现。如擦鞋工扰乱接到文明, 民工不讲卫生,到房东加手脚不干不净等。 (4)以违法乱纪,聚众闹事等形象出现 等。 由此可见,农村受众在传通领域里的主客观因素均弱于城市受众,处于弱势地 位,属于弱势群体。 2.3 农民传媒话语的缺失与表现农民传媒话语的缺失与表现 2.3.1 农民话语权被抑制农民话语权被抑制 无论是对单个行动者还是作为整体的集群,话语权力在制定各种社会行动规 则、参与社会行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潜在地影响到社会行动者参与社会 行动的范畴、模式、规范及行为准则,更直接决定其在社会行动中所获得或追求的 经济和政治利益。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过: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 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所认识的过 程。 ” 对中国农民来说,他们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政治影响力低下,并不拥有能切 实执行与自己经济状况和社会境遇密切相关的话语权。他们当然也无法通畅的向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会表达自我,在失去话语权的同时也无法确立其社会地位。 从表面看,有没有话语权是指一个人一个群体能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其实质 则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能否有效地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地重要标志。也就是 说,农民在社会中缺少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渠道,农民在失去话语权的同时实质上也 就失去了有效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地农民,话语空间却 在逐步地缩小,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话语形成能力在逐步弱化,在大众传播中的声 音也最微弱。 对于媒体而言,在反映农民呼声时没有尽到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他们留给农 民的表达空间太窄,新闻报道的数量也比较少,特别是在像广州、上海等地,报道 领域总是在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农民工春运返乡等“既定”的狭小范围内迂回,难 以突破,而作为农民工的来源地农村的情况则是空白。同时,一些报道也存在 着失真的情况:媒体总是热衷于首先报道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然后演变成竞相表扬 政府部门着力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消息。这些都是不值得夸耀的政绩,却成就了媒 体进行正面报道的惯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根本没有表达自己话语的平台。除此 之外,媒体在对农民的报道中存在着歧视和偏见的倾向,在报道中总是过分强调农 民工缺乏教育,文化素质低下,没有法制观念,不具备谋生能力,影响了城市的生 活秩序。媒体即使是细微的遣词造句也能对公众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公众由 此产生的漠视和敌对的情绪实质上是对农民话语的掠夺和霸占。 在我们平时所能接触到的媒体中,以白领、大款、 “成功人士”以至新新人类 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主题越来越多,而为普通百姓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工人服 务的节目和栏目的主题却越来越少;在传播内容上,反映强势人群的价值观念、思 想感情、生活方式的东西越来越多,而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 呼声的东西越来越少。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因其对使用者素质以及经济方面的要求 使得大部分农民工望尘莫及。媒体对他们的漠视反过来导致这部分人群对媒体内容 和形式不满。这种不满可以是心理上的,也表现为形式上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3.2 “知沟”变宽是农民话语权缺失的表现“知沟”变宽是农民话语权缺失的表现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家提其纳(p. j. tichenor)教授在70年代提出“知沟”理 论,他认为: “流入社会系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一旦增加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吸 收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快,以至这两类人的知沟会扩大而不会缩小” 。 知识愈多者,愈懂得利用信息,知识愈丰富;知识愈低者,愈不懂得利用信息,知 识愈贫乏。“知沟”理论对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和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 平等性提出了质疑。 知沟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收者所具备的智能、教育、技术等掌握信息 的先决资源有差别,另一方面也与传播者如何分配信息资源有关9。随着大众媒介 的普及,各个阶层之间媒介拥有量的差距正在缩小,因此差距更加集中的表现再不 同阶层能从媒介众得到信息量的多少。 农民作为社会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在 相同的信息量冲击面前,他们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远远不如社会的主流人群,因此, 社会中越是信息量大,他们所失去的信息量也就越多,他们也就越缺乏表达自己的 话语的方式和平台。 2.3.3 部分农民的极端的话语表达部分农民的极端的话语表达 一个理想社会应该让社会阶层各个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和行驶话语权,大众传 播媒介作为社会公共舆论机构,则应该能为这种话语权地实现提供相应的渠道和空 间。社会学家骆西科(broshco)指出, “寻求进入社会视野者的新闻价值含量越 低,为实现可视 ,需要采取的行动就愈加偏离正轨。 ” 近年来,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经常会遇到拖欠工资的不良老板,苦于多方求告 无门,他们中有的人走投无路,最后不惜用跳楼、自杀等极端手段来引起社会的注 意,以达到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种因缺失话语权而采取的自杀行为就是偏 离正轨的行为。自2002年初深圳发生农民工跳楼以来,此类事件在北京、长沙、西 安、重庆和成都等地时有发生,当然其中也不乏以跳楼作为一种威胁而并非绝望轻 生地案例。于是,有些媒体便开始用“跳楼秀”来表述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时掀起有关“跳楼秀”的讨论。那些长期被无端拖欠工薪的民工,不仅受人欺辱不 能受到有效援助,而且万般无奈之下以死相逼,以期个人利益免遭损失(有的是赖 以生存的财产),这本是一个让人心酸、令人同情的社会现象,却会被一些人看成 了表演做秀,沉甸甸的镜头被描绘成了轻飘飘的表演。那些被别人称作“跳楼秀” 的人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得出此下策,与其说是一种行为做秀,不如说是 一种行为控诉。媒体把民工以命维权的行为说成是做秀,是典型的看客心态。 对于“跳楼秀” ,舆论多持批评态度,从“跳楼秀”该不该惩处的争辩到对于 农民工不懂依法维权的惋惜,多数媒体操持着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老调 门。农民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和愿望?他们何以落得要以 自己的生命(即使是佯装做秀)为筹码争取原本正当的利益? 民工讨薪,不是偏爱跳楼,除了跳楼,他们还有什么方便、可靠、有效的讨薪 途径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3 农民传媒话语缺失的原因农民传媒话语缺失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民话语缺失是客观存在的,其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 的,下面,我将从社会体制原因,传媒业原因以及农民的自身原因等三个方面来进 行分析。 3.1 社会转型出现的利益失衡社会转型出现的利益失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正处于一种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 改革与创新一时还无法顺利接盘,由此引发了社会变革与体制创新的不协调。这种 不协调也会体现在农民话语权的表达上。 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与传统体制和既得利益集团间的矛盾。随 着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在思想上追求自由、在权力上追求平等的权 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并逐步得到增强。而传统体制下的旧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并没有随着改革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在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同时, 在改革中获利的既得利益集团或阶层,为维护自身利益,也会千方百计的去拖延, 甚至扼杀农民的这种民主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