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乐舞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乐舞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乐舞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乐舞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乐舞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乐舞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藉以解读作为三代文明之高峰的周 代文化的经典范本,它是在周代礼乐文明的土壤上结出的硕果,因此从产生之初就决定 了它和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本文将结合诗经文本本身以及文献材料和出土文物对 诗经乐舞进行探讨。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诗经乐舞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诗 经乐舞进行概述。首先,从发生学的视角,探讨周公对诗经与乐舞结合所作的伟 大贡献。其次,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乐师对诗经乐舞所作的重大贡献。乐师不但 对诗乐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乐舞的教育工作,使诗经在 华夏大地上得到了广泛得传播。再者,对诗经的乐舞进行了概述,主要侧重诗经 所录全为乐歌方面进行的探讨。 本文的第二部分以诗经在古代典礼中的乐舞演奏情况为中心线索来探讨诗经 乐舞的特征。首先,论述乐舞在典礼中的具体演奏情况,分别从吉礼、嘉礼以及军礼三 个角度进行探讨。其次,在典礼中,乐舞演奏是有严格的礼仪限制的。并通过典礼歌诗 的篇目、乐器的配制、乐队舞队的编制排列大小等,来具体分析探讨乐舞尊卑分明的特 点。 本文的第三部分从历代所传的诗经乐谱探讨诗经的音乐特点。主要探讨唐 代的风雅十二诗谱、元代熊朋来的瑟谱、明代的魏氏乐谱以及清代乾隆皇帝 御制的诗经乐谱,从各个年代的乐谱流传中进一步探讨诗经乐舞情况。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乐舞的探讨,恢复诗经在产生之初的本来面貌,探讨 其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本质特征。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让我 们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文化传承。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文学和文化学上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诗经乐舞音乐 a b s t r a c t i l l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i sa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o fo u rc o u n t r y sf i r s tp o e t r yc o l l e c t i o n , b u ta l s o i n t e r p r e t st h ep e a ka st h et h r e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t h ez h o u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c u l t u r ea n dc l a s s i c t e m p l a t e i ti st h em u s i c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t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o fs o i lo nt h ef r u i ta n da b o u tt h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u s i ca n dd a n c e t h i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 ,t h et e x t i t s e l f , a sw e l la sm a t e r i a l sa n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f i n d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e x p l o r e sm u s i ca n dd a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 , m u s i ca n dd a n c eh a v ea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i m e s 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i sa no v e r v i e wo fm u s i c a n dd a n c e f i r s to fa l l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s t u d ye x p l o r e st h ed u k e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a n dt h em u s i ca n dd a n c e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s t u d ye x p l o r e st h em u s i c i a n s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m a d eam a j o r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m u s i ca n dd a n c e m u s i c i a n sf o rp o e t r ya n dm u s i co r g a n i z e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a l a r g en u m b e ro f j o ba n d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l y , am u s i ca n dd a n c ee d u c a t i o n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o nt h ee a r t ha ti nc h i n ah a v es p r e a dw i d e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 ,a no v e r v i e wo f t h em u s i ca n dd a n c e ,f o c u s i n gp r i m a r i l y0 1 1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w a sr e c o r d e db ya l la s p e c t so f m u s i co fs o n g s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a b o u tt h ea n c i e n tc e r e m o n yo fm u s i c a n dd a n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si st h ec e n t r a lc l u et ot h ec a s e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f e a t u r e sm u s i c a n dd a n c e ,f i r s to fa l l ,m u s i ca n dd a n c ea tt h ec e r e m o n yo nt h es p e c i f i cp l a y i n gs i t u a t i o n , f r o mj i l ij i a l ia n d j u n l i ,a sw e l la st h r e em i l i t a r ys a l u t ep o i n to f v i e w s e c o n d l y , a tt h ec e r e m o n y , m u s i ca n dd a n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sa st h ee t i q u e t t eh a ss t r i c tl i m i t s s o n gp o e t r yb yt h et a b l eo f c o n t e n t sc e r e m o n y , 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i n s t r u m e n t s ,d a n c eb a n dw i t ht h es i z eo f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e a m s ,e x p l o r e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s t i n c tm u s i c a n dd a n c eo ft h ei n f e r i o r i t yo rs u p e r i o r i t y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m a s s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 m u s i c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f e a t u r e sm u s i c ,f o c u s i n go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sf e n gy ns h ie rs h i p u , s ep uo fx i o n g p e n g l a i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t ot h ey u e 如q u a ns h u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s h i j i n gy u ep ua sw e l la st h es y s t e m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e m p e r o rq i a n l o n gr o y a l sb o o ko f m u s i c ,m u s i cf r o me v e r ye r ao fp o p u l a r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 di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m u s i ca n d d a n c e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o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d i s c u s e sm u s i ca n dd a n c e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 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p r o d u c e d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o r i g i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 ,e x p l o r et h ep o e t r y , m u s i c ,d a n c eo ft h ee s s e n t i a l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t r i n i t y t h i sw i l ld e e p e n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 g r a s po fp o e t r y , a n da l l o w su s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o ft h e m o t h e r l a n d t h i ss t u d yt h e r e f o r eh a sal i t e r a r ya n dc u l t u r a lv a l u eo nt h ed o u b l e k e y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m u s i ca n dd a n c em u s i c i i t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弘瑶静殄乐磐葡秀 )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笆寸聋愈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 资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 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 学的书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 容。如果违反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二当年月生日 引言 引言 从文学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奠定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 学的基础。然而,从文化意义上说,诗经更是一部诗乐结合的乐章集,它是周代多 种艺术样式的浑然结合,是我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墨子公孟:“诵诗 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川d 这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 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虽然远古的旋律和舞姿早已失传,但从 诗经的字罩行间和考古学的众多发现,我们还是能够推出当时诗经乐舞的大致 轮廓的。 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诗经乐舞的记载,孔子曾赞赏关雎的音乐,日:“师挚 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我们可以想象在关雎诗乐演奏将要结束时, 在堂上唱着“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 淑女,钟鼓乐之。 堂下钟鼓齐鸣,琴瑟大作,我们仿佛回到周朝,亲眼目睹庞大的乐 队在隆重地演奏关雎之乐。在论语中孔子还对其它的诗篇如韶和武进 行了评价,并且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孔子生活的时期去周代不远,所以我们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想象到诗经 诗乐合一的特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季扎观看诗经乐舞的 情况:“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为之歌邶、雍、卫”季扎对 诗经中的j x l 雅颂的声乐特点进行了无一遗漏的评价,并依声以参时政, 知其兴衰,使我们更加峰信了诗经全部入乐之说。除此之外,季扎还对周颂武 的舞蹈特点进行了描述,日:“美哉! 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在诗经文本中也有 很多诗歌对舞蹈进行了直接的描述:陈风东门之扮、邶风简兮、郑风莽兮、 王风君子阳阳、陈风宛兮、小雅宾之初筵、小雅伐木周颂维清 商颂那、鲁颂有黝等。可见,诗经的确是与音乐和舞蹈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的。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 锄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1 0 第2 0 页 魏 何晏等注, 宋 邢爵疏论语注疏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0 5 页 魏 何晏等注, 宋 邢呙疏论语注疏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0 1 页 晋 杜预传, 唐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0 9 5 页 洞,i l 人字? 文7 :硕t j 号叫市沦文 文献之外,从发现的文物中更让我对诗经的音乐性深信不疑,尤其是从唐代到 清代历来都有仁人志士声称遵循着周代的特点为诗经谱曲,立志恢复诗经的音 乐性,让我们经由文字及文物“听到”一部周代的乐歌集,使我对诗经的音乐与舞 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本文就以 乐舞研究为题目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对诗经乐舞进行了概述,并试图从诗经乐舞的产生、乐师对乐舞 的传播、乐舞在典礼中的演奏以及历代所传诗经乐谱等方面来探讨诗经中的乐 舞状况。诗经相关的乐舞在周代的各种场合被广泛演奏,可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在 古代的音乐教育中采用的是口耳相传的方法等原因,周代的诗经乐谱已经不可复得。 但我们依然还可以探索到诗经乐舞的一些基本情况。希望我的探索对诗经的研 究有所裨益,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 菊1 章i 专经乐研的时代彳了景考察及概述 第1 章诗经乐舞b 9 n , - i 代背景考察及概述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 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那么,诗经 作为文学作品为什么和音乐、舞蹈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呢? 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想明 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它的祖 先和坏境。”因此本章将结合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发生学和传播学两个视角对诗 经乐舞进行探讨,并对诗经的乐舞特点进行概述。 首先从发生学的的视角来看,主要探讨一下周公对乐舞的贡献。诗经产生于周 代礼乐文明兴盛的历史土壤上,因此诗经和礼乐之间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而周公就是制作及整理诗、礼、乐的集大成者,周公对诗经的乐舞作了很大的 贡献。其次,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乐师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进行 了诗、乐、舞的教育工作,使诗经在华夏大地上得到了广泛得传播。再者,诗经 既然产生在周代这样的背景下,它的乐歌性质及与舞蹈的紧密联系也决定了它与众不同 的特征。 1 1 周公对诗经乐舞的贡献 尚书大传周传洛诂中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的确,周公对周朝的兴盛 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没有周 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统一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 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 公,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可以说,成周的礼乐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具有如此之重要地位,周公起了不容忽视的伟大作用,而作为文学体裁的诗为 什么会和礼、乐结合在一起呢? 原因就在于周公在制礼作乐的同时客观上创作并整理了 诗经,使诗成为音乐的乐章,并进一步使诗乐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下面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 m 北京:中华j 侈局,2 0 0 3 1 0 第2 0 页 朱光潜诗论 m 台北:汉京文化,1 9 8 2 第3 页 【汉】伏胜撰、郑玄注尚节大传,四库全f 5 文渊阁本f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第4 1 1 页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第1 4 1 页 3 洞北人0 :文。j :硕十j :何沦文 我们来看一下周公整理诗乐的主观条件以及客观条件。 1 1 1 周公制作诗乐的主客观条件 ( 一) 周公制作诗乐的主观条件 周公之所以能制作诗乐是因为他本身多才多艺。据尚书会滕载武王病了,周 公作祝辞,祓洁斋戒,要以自己做为质押,替代武王的死。日:“予仁若考能,多才多 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才多艺,不能事鬼神”。在这句话中周公称自己多才 多艺,能侍奉鬼神,事实也确实如此。周公既是一个杰出的作家,又是一个具有雄韬大 略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艺术家。从文学的角度说,周公写了很多文章。史 记周本纪中记载,成王继位后,周公曾作大诂、微子之命、归禾、嘉 禾、康诂、酒诂、梓材、召诂、 洛诂、多士、无逸等 文章。这些文章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依然文采奕奕,而在周朝那种语言相对简单的情 况下,它们一定都是流淌着文采的鸿篇巨制了。正因为周公具有这样的文学才华,在诗 经的风、雅、颂中有周公所写的乐歌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从军 事角度说,周公能征善战,在三年之问平息了管叔、蔡叔的叛乱,诗经豳风中的 许多诗歌记载了这件事。从艺术上说,周公亲自为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创制琴谱。在 德音堂琴谱卷一中记载周公作“越裳、岐山、大雅、关雎、伐檀、驺虞、鹿鸣、 鹊巢、白驹”。除此之外,周公还为周颂中的诗篇创制舞蹈。正因为周公本身多 才多艺,就决定诗经在产生之初就不单单是文学作品,它还是乐歌。 ( 二) 周公制作诗乐的客观条件 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乐文明发达的国家,每个朝代除了有强健的政治军事文明之外, 礼乐也成为不可或缺的标志。“王者功成作乐,沿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 礼具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固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要制 礼作乐,武功大的所制作的乐更加完备,文制广的所制礼也更为具体,周朝自然也要制 礼作乐。制礼作乐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君王来承担,而当时的情况是武王英年早逝,成王 又因为幼弱而不能担当起此等重任,因此制礼作乐对于周公来说责无旁贷。因此礼 记明堂位有:“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位,以制天下。 汉 孔安国传, 唐 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3 3 4 页 汗天荣四库末收书辑刊肆辑2 8 德音堂琴谱 c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0 2 第1 8 3 页 司马迁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6 第1 2 7 页 4 第1 章i 寺经乐辨的时y - t ? ? 景考察及慨述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而周公制礼作乐本身便成为制作诗乐的客观条件, 诗经也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莺要组成部分。 首先,周公制礼成为诗乐制作的客观条件。周公制礼一说始见于春秋左传,日: “先君周公制周礼。”周礼共分为五类: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礼中除了 凶礼都会用到音乐演奏,其中吉礼中所用的祭祀乐歌以及嘉礼中的乡饮酒礼、燕礼等所 用的乐歌大部分是现存诗经中的篇章。周礼是十分繁琐的,我们不可能无一遗漏地 恢复周礼的具体细节,但在周礼、礼记、仪礼中仍然可以看出周礼中各种典礼 的大致轮廓,诗经中的诗在这些典礼中就承担了乐章的角色。在沈文倬的略论典 礼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中就表达了这种观点:“音乐演奏以诗为乐章。诗、 乐结合便成为各种礼典的组成部分。但从礼、诗、乐三者的相互关系上看,举行典 礼须要诗、乐组合的音乐配合。”的确,如沈文倬所说,诗乐结合成为各种礼典的组成 部分。既然礼典中需要诗乐演奏,周公就要根据需要制作诗乐。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本 来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却成为周公制作诗乐的客观条件。 其次,周公作乐成为诗乐制作的客观条件。每当朝代更替时,统治者都要作乐,他 们认为只要求人们守礼是不够的,必须把礼和乐相结合,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 为乐从感情上求得人际间的妥协、中和,使各安本分。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有:“朱 襄氏的时候,士达作五弦琴;葛天氏的时候,投足以歌八阙;阴康氏的时候,作舞以疏 导阴气;黄帝的时候,伶伦作咸池;颛项的时候,飞龙作承云;帝喾的时候,咸 黑作九招、六列、六英;尧的时候,质作大章;禹的时候,皋陶作夏筲 九章;汤的时候,伊尹作大护。 周朝作为一个新朝代的建立,作为封建社会的开 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礼乐是势在必行的,于是周武王命令周公作乐,吕氏春秋古 乐记载日:“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 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作为大武。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作大武之乐,以歌盛世, 壮军威。而大武中的乐章也就是诗经中的诗篇,因此,周公作乐也就促进了诗 乐的结合。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止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9 3 4 页 晋 杜预传, 唐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5 7 8 页 沈文倬文史第十五、十六辑略论典礼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 m 1 9 8 2 9 月及1 1 月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9 第1 3 5 页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9 第1 3 6 页 5 河北人0 乏文0 j 硕十何论文 1 1 2 周公制礼作乐的成果 周公制礼作乐给诗经配以旋律、舞蹈,使诗经既是史诗,又是乐歌,融诗、 乐、舞为一体,使生活在现代的人从诗经中依稀还能看到古人载歌载舞的影子,周 公在这方面具体做了些什么呢? 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二南二十五篇为正风, 鹿鸣至菁菁者莪二十二篇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为正大雅。 皆周公所定乐歌之词。”从朱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确定有6 5 篇乐歌为周公所定。周 公不但确定了这些乐歌,而且其中还有一些为周公亲自所作,在吕氏春秋古乐中 论述诗经大雅文王为周公所作。周文王住在岐邑,诸侯纷纷叛离罪恶累累的殷 纣而拥戴文王。散宜生说:“殷可伐也 文王不答应。周公旦于是作诗道:“文王在上, 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用这首诗来称誉文王的德行,除了文王这首诗 外,周公对诗经中的颂和风也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 一) 周公对颂诗乐舞的贡献 郑玄周颂谱言:“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其作在周公摄政、 成王即位之初。 既然周颂产生在周公摄政时期,而且周公曾在摄政时期制礼作 乐,那么周颂自然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而且郑玄在诗谱序中还写道:“及 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固这句话中充满了对周公治 理国家的赞美,更充满了对颂诗所配乐的赞美。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也曾对 颂的音乐进行了赞美。记载日: 至矣哉!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倡,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 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 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从也! 。 在季扎观乐之后,对乐歌都进行了评价,其中大部分乐歌季扎都赞为“美哉 ,然 而却没有对颂赞“美哉”,因为他用了更至高无上的评价,那就是“至矣哉”,是 其它乐歌所无与伦比的。从音乐的形式看,它体现了“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 朱熹朱子全l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1 2 第3 4 4 页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9 第1 3 6 页 汉 毛公传,郑幺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2 7 1 页 汉 毛公传,郑玄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6 页 晋 杜预传, 唐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1 0 3 页 6 第1 币i 寺经乐辫的时代彳亍景考察及概述 序”从听觉的第一印象让人感到乐音足和谐的,即“五声和”,然后再从深一层次去挖 掘原囚,j 发现乐器和乐律的和谐才是形成乐音和谐的先决条件。从乐器上看,“金、 石、丝、竹、匏、土、革、木”是和谐的,即“八风平”;从乐律上看,“节有度,守 有序”。从诗乐内容上看,季扎是以欣赏雅乐的价值标准来评判颂的,也就是从“德” 的方面进行评价的,因为颂是用来在祭祀时演奏所用,所以对“德”的要求是不言 而喻的。体现在“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倡,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 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 流。”从音乐审美情感上则体现了“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使人百听不厌, 哀伤却不忧愁,快乐却不荒诞。体现了周礼大司乐中所说的“乐声“乐语”与 “乐德”的完美结合。 从总体上看了颂以后,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有史料记载的周公直接创作的颂 诗。 ( 1 ) 周公创制了清庙乐歌。“清庙”最开始是周公为文王立庙时庙的名称, 诚斋易传卷十五卦辞言:“王假有庙,举其略,象日:享于帝立庙;举 其详:言不独归于祖考,又当归于天,享于帝。吴天有成命是也,立庙清庙是也。 于是周公根据卦辞给祭祀文王的庙取名“清庙 ,后来又作清庙之诗,用来祭祀 文王。而且在庙建成后周公曾亲自演唱过清庙一诗,“周公歌清庙在庙中,尝 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 固关于清庙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诗序云:“祀 文王。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就指出了清庙是在洛邑刚建成时 所作。郑玄诗笺日:“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谓祭文王也。天德清明, 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 宫室象貌为之耳。成洛邑,居摄五年时。 鲫也就是进一步指出这首诗是周公摄政五年 的作品。关于清庙的音乐特点,是这样记载的: 尚书大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琴练弦达越,大瑟朱 杨万里诚斋易传,丛书集成初编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3 5 1 2 第2 2 0 页 熊朋来瑟谱,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第8 0 页 汉 毛公传,郑玄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2 7 9 页 汉 毛公传,郑玄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2 7 9 页 7 河,i t :人学文学f t 页十丫:何论文 弦达越,以韦为鼓,竽瑟之声乱人声。清庙升歌,先人功烈德深也。周公升歌 文王之功烈德深,苟在庙中尝见丈王者,愀然如复见丈王。故书曰:搏拊琴 瑟以泳,祖考来格,此之谓也。按:登歌各颂祖宗之功烈,去钟彻竽,以明至 德。所以传云:“其歌呼也,曰:于穆清庙。于者,叹之也。穆者, 敬之也。清者,欲其在位者遍闻之也。”。 这段话描述了在祭祀文王演奏清庙诗乐时,为了达到肃穆的氛围,有钟在架,却悬 而不击,同时也撤掉竽,而只用琴和瑟。而且,琴瑟使用经过捣练的熟丝,并且于瑟底 穿孔,使声音节奏缓慢,声音浑厚,是重情而不重声。琴瑟本来属于弹拨乐器,它的主 要贡献是对音乐色彩的铺饰,可以使音乐的音色更为繁富而密丽,而在祭祀这种庄严肃 穆的场合,并不追求旋律优美动听,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歌唱使文王那种美好的品德感化 在场的每一个人,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除了乐器之外,有人唱,有人叹和,旋律悠 长,情志殷殷,溢于歌辞之外,礼记正义乐记第十九记载为:“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是故先王之 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圆,达到“有遗音者矣 的效果。同时也不需要追求 乐章的复沓优美,舒缓的节奏反而更宜于表现出祭典的庄严和虔诚。这正如赵敏俐先生 所指出的那样:“像周颂清庙这样的诗之所以单章而又简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因为宗庙音乐本身所追求的风格就是简单、迟缓、凝重、肃穆。简单,就不需要有长诗 来配乐;迟缓,对语言本身的节奏要求就不会过高;凝重,要求诗的语言不能华丽;肃 穆,则要求在缓慢迟重的演唱中再加入深沉的感叹式的合唱。” 这就是清庙的诗 乐特点。 ( 2 ) 周公创制了大武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载:“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归乃荐俘馘于太室,乃命周公作为大武。可见大武乐舞是在武王伐殷以后, 武王命周公所作。大武连同前代的五大乐舞共同组成了周代祭祀乐舞中的六大舞, 但在表演时每个乐舞都有不同祭祀的对象:一、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 于祭祀天神;二、咸池,相传是尧修订阜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地神;三、大 杜佑通典 m 北京:中华书局,第3 7 6 0 页 汉 郑幺注, 唐 孔颖达等止义礼记正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0 8 1 页 赵敏俐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1 1 3 页 张舣棣、张万彬、殷国光、张涛吕氏春秋译注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9 第1 3 6 页 8 筇1 苹 子终刀i 研的时代二1 亍景考察及慨述 韶,相传是舜时代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四望( 即四方神,亦说祭日、月、星、海) ; 四、火夏,相传是是夏禹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山川;五、大j ! 蔓,相传是商汤时 的乐舞,用于祭祀先妣( 女性祖先) ;六、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 祀先祖。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大武乐舞特点。 首先,关于武诗的组成。由左传可以看出来,诗经周颂武、赉、桓 三诗为大武诗确信无疑,另外三篇诗则从清代起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但一直以 来没有达到统一。由于武王伐纣是历史上一件大事,在社会发展史上有它非同小可的进 步意义,因此关于大武舞在礼记乐记以及史记中都有记载。下面结合史 记乐书第二来看一下武的舞蹈特点及其乐章构成。 史记乐人武歌 书 舞容魏源龚橙王国维高亨孙作云阴法鲁 1 “武舞者“总干山立”, 吴大 始而j 匕出象武干率兵北伐。 武武有成 我 酌酌 命 将 2 “再成而舞者“发扬蹈厉” 灭商” 象牧野人战之状 酌酌武武武武 3 “三成而 舞队自北而南,象 南”武王臼殷还镐 赉赉酌赉般赉 象 4 “四成而舞队再向南,象武 般维桓 般赉般 南国是疆于经营南国 清 5 “五成而 分( 陕) : 舞者分成两队,一 【原 周公左,召 向东,一向西,象【佚】般赉酌缺 公右 周召分陕而治 无】 6 “入成复舞者退同原位,作 缀,以崇大半跪姿势,象尊奉 酌桓 般 桓 桓 桓 子 武王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大武的舞蹈及其流传。大武舞蹈的大致轮廓可以从上 表中看出来,共有六成组成,酌就是大武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记内 则日:“十有三年,学乐颂诗,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郑 玄注日:“十三舞勺,勺即周颂酌,序云:酌,告成大武也, 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0 第1 3 页 司马迁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6 第1 3 2 页第一版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6 4 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舞蹈艺术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 6 9 河北人:文。:7 t 员十7 :何论文 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并注云“周公居摄六年所作”“。也就是说酌舞是 周公在给成王辅政时的第六年所作的,并由周代的贵族子弟十三岁就开始学习。关于 武乐的流传,通典乐典中记载由周代一直持续到隋代。据通典乐典记 载:在秦始皂统一天下以后,六代的庙乐只有韶和武侥幸存了下来。在二十六 年将大武的名称改为五行。到了汉代,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 三大舞,其中的武德是高帝四年时所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而文 始则是高祖六年将原本舜时的韶舞更名为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 仍是周武王时的大武舞。在汉代诸帝庙如孝文庙、孝武庙等都常奏文始、五 行之舞乐,也就是韶和武。到了魏文帝受禅后,又将文始及五行改 回原来的名字即大韶和大武,而且所歌唱的诗多为前代的旧诗。到了隋代才去 六代之乐。 再者,大武的音乐特点。史记礼书第一中记载:“和鸾之声,步中武、 象,骤中韶湮,所以养耳也”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武的乐曲节 奏缓和,就像车动时鸾铃的叮当声,据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亦,又尽善 也;谓武尽美亦,未尽善也。 他之所以这样评价韶和武是从政治标准 来进行评价的,认为舜通过禅让取得天下,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形式,所以认为韶 乐,尽美而且尽善。而武王是通过征伐取得的天下,不符合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模式, 所以“未尽善也”。这里的武乐用到“商 声,孔子认为是“有司失其传也,意 思是原来没有“商声,他认为有“商”声会让人们有武王贪图“商的感觉。 除此之外,元人余载在他的箫韶九成乐补中从十二律的角度说明了武乐未 尽善的原因。他是这样写的: 当用六律而不用六吕,则子寅辰午中戌六杨用事之时也,六阴盖无与焉。 当用六吕而不用六律,则丑卯巳未酉亥六阴用事之时也,六阳盖无与焉。今而 后知帝舜之德音,后夔之制作,所以与天地同和。其视周人作大武,左阳倡 三律,则以黄钟之为宫,太簇为之商,姑洗为之角;右阴和三吕,则以林钟为 之徵,南吕为之羽,应钟为之变宫,成于周礼大司乐之官,而著其文者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 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第8 6 9 页 杜佑通典 m 北京:中华书局,第3 5 9 2 3 5 9 6 页 司马迁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6 第1 2 2 页第版 魏 何晏等注, 宋 邢呙疏论语注疏 m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第4 5 页 l o 第1 章请经乐研的时代彳子景考察及概述 异亦。由此观之,又知韶之用六律者,倡阳和阳,阳主发育和煦,极揖逊 之至情。武之用三律协三吕者,倡阳和阴,阴主秋敛肃杀,寓克伐之微意。 此( ( 韶之所以为尽美又尽善,武之所以为尽美而未尽善也。欤噫! 韶主 德,武主功。周公制作之懿,非不能与后夔休俪美,而终不敢使武与韶 同其精意,又从而可觇已! 。 上面这一段从声律的角度进行的分析,认为韶之所以尽善,是因为用的六阳律,用 阳声来和阳声,所以就感觉既“尽美”也“尽善 。而武既用六律,也用六吕,而 其中的阴律既六吕在古代认为有杀伐的意思,所以就被认为“尽美”却不“尽善”。 ( 二) 周公对风的贡献 ( 1 ) 周公对周南和召南的贡献 周南召南是由周公和召公采诗所产生的,而最后的定乐都是由周公制定的。 在吕氏春秋音初中介绍了“周南 “召南”的来历,即“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 禹于涂山之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介绍禹巡视治水之 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 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做了一首歌,歌中唱到:“候望人啊”,这是最 早的南方音乐。周公和召公时曾在那里采风,后人把它叫做“周南”、“召南 。很多人 曾对此表示怀疑,幸运的是上博竹简孔子诗论中提到“采诗观俗”之事:“邦风, 斤( 其) 内( 纳) 勿( 物) 也,枣( 溥) 观人谷( 俗) 安( 焉) ,大敛材安( 焉) 。元( 其) 言1 :3 文( 文) ,介( 其) 塑( 声) 善。 可见在周代确实是有采诗这一风俗的。另外在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中将 周南和召南诗乐产生的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 诗毛氏传疏卷一疏日:“南,南国也,在江汉之域。周,雍州地名,在 岐山之阳。谯舟司马贞说:本大王所居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周公曾采于 周,故日:周公当武王成王之世,周公在王朝为陕东之伯,率东方诸侯摄政, 五年营制东都王城,六年制作礼乐。遂以文王受命以后与己陕内所采之诗编诸 乐章嘱歌于大师,名之日周南焉。” 余载丛书集成初编箫韶九成乐补 c 北京:中华节局,1 9 8 5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9 第1 5 7 页 马承源上海战国楚竹书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第1 2 9 页 陈奂诗毛诗传疏 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4 6 l l 河,i t 人0 :文。j 5 :顾t j 列寺沦文 诗毛氏传疏卷二疏日:“召,地名,在岐山之阳,扶风雍县南有召亭, 水经渭水注雍水迳召亭南,故召公之采邑。京相伯、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案: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在成王时为三公。北燕国今京师顺天府治,召公未 就国,居王朝为西伯,自陕以西主之。周公定乐遂以分陕所典治之国,名之曰: 召南焉。” 这两段中首先介绍了周南和召南的诗乐最后整理都是由周公所完成的。其中周 南是周公所采之诗,并且将这些诗交给乐师让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