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胶州秧歌音乐文化之家族特征研究——以胶州市胶东镇南庄二村秧歌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0 。if0 ,。 、 a b s t r a c t t h er o l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s ,f o r m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j i a o z h o uy a n g g es h o wu st h e p a t t e r n so ft h e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r e l a t e dt o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 i nt e r m so fi t sc o n t e n t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c o n c e p to ff a m i l yc u l t u r ei si m m e r s e di n t ot h es o u r c e d a n c e m o v e m e n t sa n do p e r ac o n t e n to fj i a o z h o u y a n g g e t h er o l ea r r a n g e m e n ta m o n gt h et h r e e g e n e r a t i o n s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j i a o z h o u y a n g g e d a n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s i d e n t i f yt h ef a m i l ym e m b e r sc l e a r l ya n dt h em i d d l e - a g e dm a l ef a m i l ym e m b e r so f t e n o c c u p yak e yp o s i t i o ni nt h ef a m i l y i nt h ed a n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eh u s b a n da n dw i f e m o v e m e n t si n t e r a c t i o ni s e m p h a s i z e d t h eo p e r ac o n t e n t sg u i d et h ep u b l i ct ob u i l d h a r m o n i o u s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s f r o m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 p o i n to fv i e w ,s u o n aa n dd r u mt u n e s ss p e e d ,r h y t h m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g o o di n t e r a c t i o ni s u s e di nt h ed a n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i tp e r f e c t l ym a t c h e st h ed a n c em o v e m e n tf o rd i f f e r e n t r o l e s ,a n ds e r v e sa ss u p p l e m e n t sa n df o i l st od e s c r i b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o p e r a t u n e sw i t ht h em u s i cf e a t u r e sa l s op o r t r a y e dt h ei m a g eo fa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 f a m i l yf i g u r e s i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 so fj i a o z h o u y a n g g e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s e x u a l l y s u g g e s t i v eb e h a v i o rr e f l e c t st h er e p r o d u c t i v ea n df e r t i l i t yw o r s h i pi nt h es p e c i f i cr e g i o n s a c t u a l l y ,t h er e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f e r t i l i t yw o r s h i pi sac u l t u r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yt h a t i sa ni m p o r t a n tm e c h a n i s mf o rf a m i l yr e p r o d u c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j i a o z h o uy a n g g e ;f a m i l i s m ;c o n f u c i a nn o t i o n 目录 弓言1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来中的家族因素”4 第一节关于胶州秧歌的由来4 一地方史志记载的乞讨说4 二地方文人的宋元杂剧说5 第二节家族的迁徙与胶州秧歌的由来7 一南庄二村姜姓与胶州秧歌的由来”7 二南庄二村姜姓与胶州秧歌的传承- 9 第二章胶州秧歌跑场表演与其家族性特征1 4 第一节胶州秧歌的跑场表演1 4 一跑场表演的角色“1 4 二跑场表演的舞蹈及音乐1 9 第二节跑场表演中的家族音乐文化展演“4 7 一角色所反映的亲属关系“4 7 二舞蹈动作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4 7 三跑场音乐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4 9 第三章胶州秧歌小戏表演与家族伦理5 4 第一节小戏内容与家族特征5 4 第二节小戏音乐与家族伦理5 6 一小戏音乐的可塑性”5 7 二小戏音乐与家族伦理实例分析6 l 结论 参考文献7 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 2 附录7 3 致谢7 4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7 5 l 青岛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引言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首七绝是清朝咸丰年间己未科进士宋观炜观看了胶州秧歌之后所写的。时隔多 年重新读这首诗,仍令人对胶州秧歌的魅力嗟叹不已。胶州秧歌主要流行于山东 半岛胶州地区,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该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 跑场表演和小戏表演。跑场表演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其舞蹈队形有:“十字 门 、“摆对 、“四门斗 、“挖心 、“剪子鼓”等。舞蹈伴奏音乐有两类:一类为 锣鼓曲牌,如: 冒失鬼 、 开场锣鼓 、 过场锣鼓 、 三点头 、 秧歌牌子 等哪;另一类为唢呐曲牌,如: 得胜令 、 打灶 、 水浪吟 、 音舞雷 、 斗鹌 鹁 等。小戏表演主要以演出剧目为主,兼有舞蹈动作的展示。据调查,目前仍 活跃在胶州秧歌表演舞台上的小戏剧目主要有:跑驴、三贤、打灶等 。 小戏表演有固定的曲牌,其演唱曲牌有: 扣腔 、 南锣 、 西腔 、 东坡调 、 叠断桥 等;伴奏曲牌有: 八板 、 扇簸萁 等。胶州秧歌的角色有六种,分别 为:鼓子、翠花、棒子、扇女、小嫂、膏药客。其中,膏药客这一角色在现在演 出中已很少出现。该秧歌的演出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自2 0 0 6 年始, 胶州市将每年的公历5 月定为秧歌节;2 0 0 8 年5 月,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举 行并落户胶州,二者均隔年度举行。2 0 0 6 年,胶州秧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如今,胶州秧歌已成为各大高校舞蹈专业的必设课程之一,其内在 的文化价值也吸引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潜心研究。 一前期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传入,许多研 究者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单纯对歌舞本体的分析转至对音乐文化的研究。对于秧 歌这一民间歌舞形式,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其自身所蕴含的人文特征,并对胶州 秧歌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胶州秧歌文化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方向和视野,笔者现对其梳理如下: ( 一) 对胶州秧歌音乐及舞蹈本体进行研究的相关著作及文章 迄今为止,对胶州秧歌音乐及舞蹈本体进行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为:胶州 秧歌的“三弯九动十八调 气器乐曲牌、小戏唱腔等。胶州秧歌的特征与形 4 奉文中有关器乐、打击乐以及小戏唱腔曲牌均用方括号( ) 标j f 3 。 本文中小戏剧h 名称均用书名号( ) 标i j 。 关于胶州秧歌的“三弯九动f 八调”,在一砦文章及著书中称之为“三弯九动十八态”。笔者在田野调查 中专门为这二者之说采访1 r 南庄- 二村的几位老艺人,他们说心该是“三弯九动十八调”。具体采访内容如下: 姜维来:秧歌吧,讲的就是三弯九动十八调。 笔者:人家不是都叫十八态么? l 引言 成回一文着重分析了胶州秧歌的起源、风格、传统审美习惯; 试述胶州秧歌 的风格特点 则提出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 的外部形态等观点;舞蹈杂志于1 9 9 1 年第四期在啊! 金胶州一栏中,专 题报道了五篇关于胶州秧歌的文章。其中包括胶州秧歌的形成与发展、动律形成 分析、翠花扭三步、秧歌仙子胡志蕴等方面的内容。四地秧歌舞曲的分析 与比较 一文分析了冀东、辽南、胶州和陕北四个地区秧歌舞蹈曲牌的音乐。 作者在分析胶州秧歌唢呐曲牌 得胜令 时指出;“胶州秧歌舞曲这种结构间的换 调与结构中的转调,在各地秧歌舞曲中独树一帜,确有独到之妙。其调性转换手 法如此发达,在整个民间音乐中也不多见 ;此外,在胶州大秧歌一书的 第二章中,着重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行当、音乐、服饰、道具、舞蹈动作、跑场队 形图等方面的内容。 ( 二) 对胶州秧歌音乐及舞蹈文化进行研究的相关著作及文章 对胶州秧歌音乐及舞蹈文化进行研究的相关著作及文章在对胶州秧歌的历 史、源流等相关情况进行充分考证和研究后,从音乐和舞蹈本体两个层面对胶州 秧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基础性阐述。其中,胶州大秧歌 一书详细介绍了胶州 秧歌的历史( 至1 9 9 1 年) 及其特征,着重说明了胶州秧歌的行当、音乐、服饰、 道具、舞蹈动作、跑场队形图等具体内容,讲述了小戏秧歌的编制、剧本、演出 习俗、曲牌、轶闻等,并附有传统秧歌小戏拉磨全文及表演程式图、常用唱 腔曲牌曲谱。另外还提供了有关胶州秧歌的资料,如:胶州秧歌传承示意图、胶 州秧歌人物传略等。“原生型”胶州秧歌历史研究及文化解读凹一文在对大 量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采用了田野考察的调查记录及中国文化反 观法、历史研究的归纳演绎等方法,就“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历史溯源、形态、 现状、文化属性及功能等几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和研究。闹节山东 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 一书提到了胶州秧歌音乐文化的仪式性与反仪 式性,揭示出秧歌这一民间表演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讨论了胶州秧歌的 保护、传承与发展等问题。 ( 三) 记载胶州秧歌的地方史志及舞蹈集成 姜维来:错了,是十八调。十八调包括了吹的和唱的,唱的有:南锣腔、扣腔、老腔、两腔、打灶调、 东坡调、叠断桥。吹的足:扇簸托、走马令、南锣调,还有些记1 i 清了。三弯足指男的或女的拽的时候要 有三个弯。九动足:手、脚、腰、腿、头、屁股、双肩等等,胶州秧歌特别就特2 1 f t 这个地方。 在调查过程中,该村的另外一些老艺人如:宗秀芳、孙克从、姜锡池也持川样的观点。也就是说,南 庄二村的岂人们所持的“三弯九动十八调”一说,囊括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内容和占乐内容,“三弯九动” 表,j j 了扣秧歌时对舞蹈动作姿态的要求;“十八调”则代表,秧歌的器乐曲牌及小戏唱腔曲牌。 凸文斌载于舞蹈艺术1 9 9 3 年4 5 期 。张红黎载于舞蹈艺术1 9 9 2 年第l 期 9 薛艺兵中困音乐学1 9 9 0 年第1 期 。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编著,文化艺术 f j 版社1 9 9 2 年1 0 月版 。吕文斌、胡忐蕴、高峰、蔡铁原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2 年1 0 月版 凹刘琳中国艺术研究院硕i j 学位论文2 0 0 7 年 。张蔚中国传媒人学出版社2 0 0 9 年0 2 月第l 版 2 青岛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胶州秧歌在地方史志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有着丰富的记载。胶 州文化志中将胶州秧歌列入第三章传统文萃部分的第一节,概述了秧歌的历史 形成发展、剧本、曲牌、师承关系、行当、演出性质等;胶州史话中梨园戏 舞部分主要讲述了胶州秧歌的历史;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中的胶州秧歌浅 探是在胶州大秧歌一书正式出版之前,铁原、高峰、志蕴、冷伟从1 9 8 3 年9 月2 7 日至1 9 8 4 年1 0 月2 5 日,对胶州秧歌史料进行收集、挖掘、整理的成 果。具体内容包括:胶州秧歌的形成、小戏秧歌的创始人、编剧人、安锅、编制、 演出形式、南北路秧歌的竞争与发展、解放i j 后胶州秧歌的流变、艺术特点、编 剧及剧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 分别从音乐、造型、服饰、道 具、动作说明、常用队形图案、场记说明、艺人介绍几方面对胶州秧歌的文化形 态作了整理。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较之以往对胶州秧歌本体及资料式的研究,本选题的研究将应用民族音乐学 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相关成熟理论,及笔者两年以来扎实的田 野调查、详尽的调查资料及相关笔记、录音录像,把胶州秧歌作为种文化事项, 通过对其音乐特征、舞蹈动律等音乐表象的研究,探索它的儒学文化魅力。在查 阅资料和大量的田野工作基础上,将对尚存争议的一些问题如胶州秧歌的来源, 更深入地加以思考和阐释,为学者们更进一步地探索胶州秧歌的源流及其相关文 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田野调查及写作的过程中,注重将胶州秧歌的音乐文 化放到所在乡村、地区的特殊经济文化背景中去分析,探索胶州秧歌的来源及隐 含于秧歌舞蹈和音乐中的深层文化涵义及其儒学价值。 三、田野调查相关情况 笔者的田野调查地点是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南庄二村,该村现有土地约1 0 0 0 亩,人口1 8 6 0 人,户数5 3 0 户,男女比例为4 :3 ,人均年收入九千至一万元, 无支柱产业。笔者在对南庄二村为期两年多的田野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 料,拍摄图片上万张,田野调查笔记约五万字,录音录像整理后约有四五张光碟。 上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在随后的论文中均有所展示。 3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来中的家族冈素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来中的家族因素 第一节关于胶州秧歌的由来 关于胶州秧歌的由来众说不一,笔者查阅以往资料发现关于其来源主要由两 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胶卅i 秧歌源于乞讨。此观点不仅被记录在地方史志中, 而且被大多数土著人及研究学者所接受。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胶州秧歌源起于宋元 杂剧,持此论者多为地方文人。两种观点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地方史志记载的乞讨说 据胶州简志记载: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国内较有影响的民间舞蹈。 1 7 6 4 年,胶州包烟屯村( 现马店镇东小屯村) 赵、马姓两家,往关东逃荒途中, 乞讨卖唱,逐步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关里后,经多代相传、改进,发 展到1 8 6 3 年基本定型,舞蹈、唱腔均有一定的程式性。1 胶州大秧歌一书中描述的与胶州简志中基本一致: 胶州秧歌的雏形是清初由今胶州东小屯村的马、赵两姓人家“闯关东”后带 回胶州的。“清初,马、赵两户人家,在逃荒路上,开始沿街乞讨,后来改为唱 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孙女以 团扇和彩巾做道具,一面舞蹈,一面唱秧歌小调”。1 2 上述观点在承认乞讨说的同时认为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为胶州市东小屯村,胶 州市文化局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中也采纳了此观点。 山东省志民俗志一书在写到胶州秧歌的来源时,也持乞讨说的观点, 但没有提及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就是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村,原文记录为: 胶州秧歌,流行于胶州湾一带,以胶州市城区方圆5 0 里的地方最盛。当地 传说,很早以前有李、王二家( 也有说马、赵两家的) 是很好的亲戚,遇到灾年, 两家的两对夫妻带着姑娘、儿子、儿媳妇,打着花鼓逃荒讨饭,就是他们创演了 胶州秧歌。相传他们的演出总是先由一个人说几句话就开始走场,舞蹈后,演些 小戏。因此,直到今天胶州秧歌女角的舞蹈还保留着背着包袱赶路的动作,胶州 秧歌的角色还是五对共十人。1 3 另外,胶州秧歌的一些研究者也认同乞讨说的观点,其理由除这一观点的普 遍性外,还源于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关东五更中的唱词:一更旱,遇撞着老 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闯关东十二年未曾发财,我有心 胶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胶州简志五洲传播 l j 版社出版发行2 0 0 2 年9 月第一版第2 3 9 页 1 2 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胶州大秧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l 页 1 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忠民俗忐山东人民j l j 版社发行1 9 9 6 年7 月第1 版第4 6 7 页 4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往家回转,等一年盼一年实在难挨。 上述唱词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胶州秧歌来源乞讨说的强化使一些研究者峰定 了一个观点,即胶州秧歌是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人昔日闯关东时沿街乞讨的产 物。 二地方文人的宋元杂剧说 原齐鲁书画学院胶州分院张志康院长在他的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等 文章中驳斥了乞讨说,认为胶州秧歌的产生与宋元杂剧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观 点如下: ( 一) 胶州秧歌是“以齐文化的遗存为文化母体,以港口文化的丰富为促进 剂,以农耕文化的思想为生命”张氏认为,胶州秧歌源于南方的插秧,因宋 元时期胶州是北方地区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其海运与国内江南的各大码头以 及日本、东南亚等均有密切的贸易往来,正是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南方的秧歌 传至胶州。 ( 二) 张氏推断胶州秧歌来源于宋元杂剧,是因为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角 色行当、曲牌和剧本与宋元杂剧相吻合。 首先,在表演形式方面,他阐述了胶州秧歌在表演时,演员所列队形一般以 四方形为基础,观众则于四周围看。他认为这与宋元杂剧的列队方阵及观众的观 赏方位基本相同。该观点在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中的原文记载为: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是广场( 街头) 四方连续的可视性表演形式,演员在 表演的时候,面对的是四周观众。据考证,这种表演形式来自于早期的戏剧。如 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代的戏台 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最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面的亭子, 可供四面观众观看”。 其次,在角色行当方面,张氏认为胶州秧歌的五个角色鼓子、翠花、棒子、 扇女、小嫂分别代表了五个行当,即:小嫂( 花旦) 、扇女( 花旦兼青衣) 、翠花 ( 青衣兼老旦) 、棒槌( 末,即小生兼武生) 、鼓子( 老生兼丑) 。他认为胶州秧 歌的五个行当与元杂剧的行当旦、末、净、杂有着密切关系。他在胶州秧歌与 大秧歌起源考中写道: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与胶州大秧歌剧中演员的角色非常 的相似,也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这不是巧合,是那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直 接信息1 6 。 “张志康: “原生性”胶州大秧歌探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0 9 年6 月第3 期第1 5 2 页 1 5 张志康: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秧歌风胶州秧歌文化集锦中国文联i f j 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l 版第l o 贞 硒张忐康: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秧歌风一胶州秧歌文化集锦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l 版第1 0 页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来中的家族因素 最后,在曲牌和剧本方面,经张氏对胶州秧歌的曲牌与元杂剧的曲牌对比 发现:胶州秧歌的唢呐曲牌“得胜令”、“斗鹌鹑”两曲牌分别在元杂剧虎头牌、 昊天塔、倩女离魂、赵氏孤儿、单刀会、墙头马上、汉宫秋、窦 娥冤等剧本中均有使用,从而认为胶州秧歌和元杂剧在曲牌和剧本方面具有相 似性。 ( 三) 张氏认为胶州秧歌从宋元时期形成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原因有- - : 一,秧歌表演群体居住地的相对稳定,使得秧歌能够在胶州长存;二,因海退, 宋时胶州湾港口的繁华自明朝后开始衰落,港口的衰落不仅使胶州的商业下降, 文化也同趋闭塞,而胶州秧歌j 下是在这一闭塞的文化环境中得以幸存且保持了其 在宋代时的表演原貌。 除了上述三点,张氏在其后的“原生性”胶州大秧歌探源一文中将胶州 秧歌的起源时间推的更远,以至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他通过描述上古、近古时 期乐舞的发展,认为胶州秧歌的七场跑场是古舞、古优、角觚戏表演形式中的竞 技的遗存,从而推断出胶州秧歌的萌芽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过观察、对比敦 煌壁画“天宫伎乐 的舞蹈动作与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认为胶州秧歌女性舞蹈 动作的“三弯九动”是隋唐燕乐歌舞的遗留,从而认为隋唐时期是胶州秧歌的产 生阶段;又论至北宋时唢呐由波斯传入中国,从而胶州秧歌在伴奏中加入了唢呐 这一吹管乐器,至此胶州秧歌达到了其成熟期;文中论到胶州秧歌的小戏剧本时 认为秧歌的小戏剧本源于北宋时的“书会”;元代时胶州秧歌又作为元杂剧的旁 系达到了其最鼎盛的时期。 张氏通过对古乐舞、隋唐燕乐、宋元说唱及杂剧的描述推出胶州秧歌的整个 发展过程,在“原生性”胶州大秧歌探源一文中他做了具体的结论: “原生型”胶州大秧歌的萌芽阶段,应是春秋至秦汉期间国家祭祀大典和民 间节日及祀神的歌舞。本文上述的古舞与古优、角觚与参军戏发展至隋、盛唐时 期的结合,是“原生型”胶州大秧歌的产生阶段,唐安史之乱至北宋是“原生型” 胶州大秧歌的成熟期,南宋至元初是“原生型”胶州大秧歌的鼎盛时期1 7 。 笔者于2 0 0 9 年8 月1 3 同采访张志康先生时,他提到他的上述观点正逐渐被 政府部门认可。 上述两种对胶州秧歌由来的观点,各有其据,地方史志所提倡的乞讨说目前 仍被官方认可,关于此说法的其他方面笔者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张志康先 生提倡的宋元杂剧说,目前独树一帜,为研究者对胶州秧歌来源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但是张氏在论述胶州秧歌的时间上限中忽视了秧歌是一个歌 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并存的民间艺术。薛艺兵在其秧歌源流辨析中通过 论述秧歌之歌、舞及小戏的来源与形成认为秧歌产生的历史上限是清初。他在文 1 7 张志康:“原生性”胶州大秧歌探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0 9 年6 月第3 期第1 5 3 贞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写道: 尽管秧歌中的歌、舞、戏诸形式相对独立,但它们却是统一在一个协调的艺 术整体之中,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形式的民间艺术载体,一个品种因此,不能 仅就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歌或舞) 孤立地去讨论秧歌形成的具体年代,否则, 便会失去衡量的标准而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薛艺兵还认为: 无论是秧歌的歌或舞,在它们尚未汇聚合流成为歌舞形成的,特定意义的“秧 歌”之前,它们只是作为后来这种“秧歌”的构成因素,而不能以个别因素作为 衡量秧歌艺术何时形成的尺度1 的确,用胶州秧歌的“个别因素 ( 歌、舞、戏) 的形成与发展而断定胶卅l 秧歌的形成、发展、成熟分别为春秋、隋唐、宋元时期的结论不太合乎逻辑,这 一观点似乎割裂了秧歌作为一门歌舞艺术的整体性。 胶州秧歌究竟源于何时? 且以什么样的方式起源?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 对二者的回答还存在着别的民间记忆。 第二节家族的迁徙与胶州秧歌的由来 一南庄二村姜姓与胶州秧歌的由来 据南庄二村的老艺人姜维来2 0 口述: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应该是南庄,南庄的 祖先是永乐扫北2 1 之后,从云南移民到山东的。在移民途中,有两家人靠搭地台 唱戏谋生,后来发展为现在的胶州秧歌。姜维来的这一民间口述记忆在刘德增的 闯关东2 5 0 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中得到了印证,书中提到: 闯关东的山东人有些自称是云南人后裔,其中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 大槐树村迁来的,如胶州北王珠镇姜家街村姜姓等2 2 。 那么,南庄二村的姜姓与刘德增书中提到的北王珠镇姜家街村的姜姓是否有 联系呢? 笔者查阅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发现大部分姜姓都是云南移民,摘录列 表如下: 表1 2 1 :胶州市现有姜姓村落一览表 i 原属现属村址及 l 序号 村名村落沿革 公社乡镇村落简单情况 博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秧歌源流辨析t 海音乐学院版社2 0 0 4 年1 2 月第l 版第1 2 页。 1 9 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秧歌源流辨析l :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第1 版第1 3 贞。 ”姜维来,1 9 3 9 年1 1 月1 4 同出生,6 9 岁。文化程度,初中。前南庄- 二村村委书记,该村秧歌第五代传人 之一,以扮演鼓子和唱戏见长。 ”永乐手r l 北:1 3 9 9 年,“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帝位,在北进途中凡抵抗的府、县、村几乎变成- - ) i 废 墟。称“燕于扫北”,冈燕一e 为永乐皇帝,民间又演变为“永乐丰 北”。 2 刘德增闯关东2 5 0 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山东人民j l ;版社2 0 0 8 年1 月第l 版第6 l 页。 7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来中的家族冈素 铺集公社 位于公社驻地东偏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元姜姓 铺集南5 5 公里,人口 1 姜戈庄 【县境西南兄弟从小云南移来立村,初名 镇8 6 3 人,耕地面积 端】姜哥庄。演化为姜戈庄。 9 1 0 亩。 城南三官 位于公社驻地北 2 姜家庄1 5 公里,胶诸公路建村年代不详,以姜姓命村 公社庙乡 北侧,人口2 4 0 人 铺集 铺集位于公社驻地正 相传建村丁明洪武年间,冈姜 3 姜家庄镇东,耕地面积5 3 0 姓立村而得名,原村位丁胶河 公社东岸,1 9 6 4 年水灾厅东迁约八 亩,人口3 2 1 人 百米。 艾山公社 位丁公社驻地阿偏明永乐年间姜姓从云南移来立 河两南5 5 公里,耕地村,以姓氏命名为姜家庄,有 4 姜家庄【县城南 郭乡面积1 0 0 0 亩,人口说为天命永乐年间。 部】 3 7 4 人。 ( 1 6 1 6 - 1 6 2 6 ) 。 姜家街 胶莱公社 位于公社驻地东南姜家街人队驻地。明万历十年 北王5 5 公里,人口4 9 5( 公元1 5 8 2 年) 姜琛从云南交 5 【县境东北 村 珠镇 人,耕地面积8 3 6趾国移米立村,为纪念原籍故 部】 亩。十,命村姜家街。 营海公社位丁公社驻地西相传建村丁清朝( 年月不详) , 营海 6 姜家村【县境东南北,人口3 5 0 人,因姜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 镇 胶州湾畔】耕地面积5 2 0 亩。氏命名。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1 5 0 沽河公社位丁公社驻地西南 余年。先由r 丁姓开荒建村,名 李哥 7 姜家村【县境东北9 公里,人口6 9 4 人,丁家屋子。后姜姓从南庄迁入, 庄镇 边沿】耕地面积8 1 8 亩。丁姓人j 渐少,逐渐改称姜家 屋子。解放后改姜家村。 相传为姜姓立村,取为姜家( 在 和平公社 位于公社驻地东南 现村址西北约3 0 0 米处) 。当时 【县境东北胶东 3 公里,人口4 7 5 7 临海较近,部分居民为捕捞方 8南庄 人,耕地面积7 2 5 3 隅,大沽河镇便,移到现在村址处居住,遂 亩。南庄一、二、 西岸】被n l 作南庄。一说与西庄相同, 三、四村大队驻地。 因在“城顶”之南而得名。 由上表可知,目前胶州市大部分村落的姜姓都是明清年间从现在的云南或越 南移民而来。闯关东2 5 0 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也通过大量的史 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料考证确定姜姓是从现在的云南或越南移民而来。并且,表1 2 1 栏目1 中村落 沿革一项所提及的小云南,据刘德增考证其现在的地理位置也是现在的云南或越 南。2 3 栏目8 中村落沿革一项表明现在的南庄以前村名也是以姜姓立村,即姜家 寨。 此外,笔者在调查过程中,特地参考了南庄二村姜氏族谱,如图: 图1 2 1南庄二村姜氏族谱 每j 惫专甍恚。冬差毫喜? j 。i i j i 釜l 之 萼爹毒j j 萋爹:,主爹箩r :i ! :j ,? 鐾:。三 一嬲承再殴久触。” 秀 ? ,j。秀 。一善袁一。震 一 。冀。ij 。 。 ?i,:己i ijf ,j ,: ;囊i 纛移鬈; :, 。 ,0 7 。? 7j 。 一 撼凝,哆一 二 钎l ”象甜菱斑葫:蔼懂;霉 多栖囊跫螂u 瓤篡一 入主鹣舔喝戈 ,。 。囊够7 妻漱m 矽策擎囊 ,主入夜寝摩一 4 彳; 。 : 先世禾矗哪,暾象穗熏短酸嚷 j, ,也粼翟6 三t “兑象毫 声伤戋移谚4 改八 尊缝少莲幸亨 图1 2 1 是南庄二村姜氏族谱的第一页,记录了姜氏家族第一世至第七世族 人的姓名。该族谱由南庄二村村民姜锡宽2 4 整理保存,至今已延续至十四世。姜 锡宽强调:姜姓人是元朝未年由云南移民至江西,后又迁到了南庄。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初步断定,胶州秧歌应该是在姜姓人从云南移民到山东 时乞讨卖唱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南庄二村姜姓与胶州秧歌的传承 姜姓人不仅与胶州秧歌的形成有着渊源关系,而且也对胶州秧歌的代代传承 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表为南庄村秧歌传承谱系,该谱系主要依据为南庄二村 秧歌艺人姜维来、姜锡法、孙克从、姜锡池、姜锡宽的口述以及该村村支部提供 的相关资料。 表1 2 2 南庄村秧歌演员师承关系谱系 代别姓名性别备注 第一代 姜敬山 男 五个角色全能,且还擅长编写小戏剧本 ( 约1 9 世纪初) 姜本苗男五个角色全能,以饰演鼓子j i ! l 长,艺名 2 3 刘德增:闯关东2 5 0 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1 月第1 版,第6 2 页。 2 4 姜锡宽,1 9 3 7 年生,7 3 岁,南庄_ 二村村民。 9 l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来中的家族冈素 “五老师” 第二代扮演人老婆即翠花而得艺名“李大老 李仙义 男 ( 约1 9 世纪末)婆” 饰演棒子,艺名“四杠子”,后第五代 李福吕男 鼓子演员李东顺父亲 姜本山男 饰演鼓子,第四代鼓子演员姜维来的二 第三代 伯父 ( 约2 0 世纪初)姜庭文男 饰演翠花 千兆松男 饰演鼓子 干兆伦男饰演鼓子 姜福文男饰演鼓子 姜师信男饰演棒子,第三代李福吕之徒 姜承禹男饰演棒子 姜承锡男 饰演翠花 干延训男 饰演翠花 于兆伟男 饰演扇女 姜见伦男 饰演扇女 第四代2 5姜维米男饰演鼓子兼唱小戏 ( 2 0 世纪5 0 - 6 0 年代)姜锡池男饰演鼓子兼唱小戏 姜基禹男饰演小嫂 孙克从男饰演小嫂兼唱小戏 姜焕关女 饰演扇女 姜锡香女 饰演扇女 千兆秀女饰演小嫂 姜锡珍女饰演小嫂 第五代 饰演棒子,其父乃第四代棒子演员,姜 姜锡法男 ( 2 0 世纪8 0 年代)锡法的棒子乃其父所传 姜少尔男饰演棒子 姜见详 男饰演鼓子 尹换顺男 饰演鼓子 千德娟女饰演翠花 2 5 据姜维来、姜锡泫l 述:确i 第网代之前所有女角色都有男性扮演,第p q 代第一年表演( 1 9 5 2 年) 时,女 角色还是由男性扮演,第二年( 1 9 5 3 年) ,县文化馆规定不准男扮女装,女角色全部都由女性扮演。此后 的演出均为男性扮演男角色,女性扮演女角色。 l o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姜焕芝 女饰演翠花 宗秀芳 女饰演翠花 姜培花 女 饰演扇女 陈长娟 女 饰演扇女 姜伟伟女饰演小嫂 姜小芹女饰演小嫂 饰演棒子,其师傅为第四代棒子演员姜 姜承温男 师信 第六代姜少华男 饰演棒子,其师傅为第五代棒子演员姜 ( 2 0 世纪8 0 年代末至2 1 世 锡法 纪初) 李尔顺男 饰演鼓子兼唱小戏 姜锡玲女饰演扇女 姜燕女饰演扇女 姜芳玲女饰演翠花 从上表得知,胶州秧歌在南庄二村已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姜姓人在传承 人的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约占五分之三。经与族谱核对,这些姜姓人均列于 姜姓族谱之中,确实可信。而表中备注一栏所列的一些秧歌传人的师承关系均为 家族传承。当然,由于资料的匮乏以及现今艺人们的有限记忆,上表对南庄二村 秧歌传承人谱系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穷尽南庄二村前六代的所有秧歌传人。 另外,南庄二村的秧歌传至第六代时,村里开始组建少儿秧歌队,2 0 世纪 8 0 年代至2 l 世纪初,该村的老艺人先后培养了约有七八十位少儿学习秧歌。查 阅村支部的记录后发现:姜姓氏的少儿约占全体学习秧歌少儿人数的百分之九 十。下图中图1 2 2 为2 0 0 9 年元宵节秧歌表演时南庄二村的少儿秧歌队合影, 图1 2 3 为南庄二村老艺人姜承禹在教习该村少儿习秧歌舞蹈动作。 图1 2 22 0 0 9 年元宵节秧歌表演南庄二村少儿秧歌队合影 第一章胶州秧歌由米中的家族冈素 刘慧芳摄 图1 2 3 南庄二村老艺人姜承禹在教习该村少儿习秧歌舞蹈动作 1 2 刘慧芳摄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南庄二村姜姓人传承的胶州秧歌不仅在本村拥有庞大的传承谱系,而且在 胶州市的其他乡镇村落也有拥有其传承支系。张志康在其传承有序的“原生性 胶州秧歌村南庄一文中论述道:胶州市另外两支原生性秧歌队伍( 即东小 屯村、斜沟崖) 的师承关系也源于南庄二村。其原文为: 东小屯村杨茂坤介绍他是胶州秧歌( 东小屯村) 的第六代传人,他的师承是 本村的谭敬殿,谭敬殿的师承是姜敬山,至此为至归到了南庄村的师承脉络中, 那么也就是说东小屯村的“原生型”胶州秧歌是南庄村“原生型”胶州秧歌师承 关系的分支。 斜沟崖村的李敬贤( 学习翠花) 是1 9 5 2 年在南庄村坐科学艺者,在1 2 名学 员中的姣姣者,不管李敬贤的才华怎样的横溢,他必经是坐科于南庄村的“原生 型”胶州秧歌班,就此看斜沟崖村的“原生型”胶州秧歌师承关系也是南庄村“原 生型”胶州秧歌的分支。2 上述的说法在笔者对南庄二村艺人姜维来、曾秀芳、姜锡法、姜锡池、孙克 从等众多艺人的口述中得到了证实。 上述笔者对胶州秧歌来源的考证与本章第一节中地方史志记载的乞讨说类 似。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地方史志的乞讨说认为胶州秧歌是马店镇东小屯人闯关 东的产物,而笔者在上文中通过考证南庄二村姜姓的来源与秧歌产生之间的关 系、姜姓在胶州秧歌传承中的相关民间口述记忆、南庄二村的秧歌传承谱系、秧 歌在当代南庄二村姜姓人中的普及和一些相关的文献记载,认为胶州秧歌是在南 庄二村姜姓人移民的途中形成。但笔者的田野调查与地方史志的记载有一点是一 致的,即胶州秧歌产生于旧时两家人乞讨卖唱谋生的过程中,并在后来的发展中 最终形成了现今风趣幽默的面貌。这一切况明胶州秧歌与移民有关,且表现的是 家族关系模式。 2 6 张忐康:联合同报一文史周刊,山东省政协主办,总第3 9 9 7 期。 1 3 第二章胶州秧歌跑场表演与其家族性特征 第二章胶州秧歌跑场表演与其家族性特征 第一节胶州秧歌的跑场表演 一跑场表演的角色 胶州秧歌跑场表演角色共计五个,每个一对,分别为:鼓子、翠花、棒子、 扇女、小嫂。每个角色从衣着打扮、舞步扭动及手持的道具等各具特色,下面将 对其一一进行介绍。 ( 一) 鼓子 鼓子这一角色扮演的是老头,在南庄二村的表演中,鼓子头戴黑色布蓑笠, 身穿黑色长褂及长裤。长褂一般设计为对襟,从领口至上半身用白色的布绣成祥 云图案,袖口处两条长长的白色水袖最引人注目,长褂中的黑白两色搭配形成了 强烈的色彩对比。腰间则系一红色的丝绸带,足穿薄底靴。鼓子的代表性基本舞 蹈动作及图示有: 1 四步袖花,其分解图示如下( 图2 1 1 - 2 1 5 ) 2 7 : 图2 1 1图2 1 2图2 1 3图2 1 4 图2 1 5 2 舞花步,其分解图示如下( 图2 1 6 - 2 1 8 ) 2 8 : 2 7 图2 1 1 2 1 5 摘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 ,第1 4 5 页 勰图2 1 6 2 1 8 摘自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 山东卷) ,第1 4 6 页 1 4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1 6 图2 1 7图2 1 8 3 甩袖舞花,其分解图示如下( 图2 1 9 2 1 1 4 ) 2 5 : 图2 1 9 图2 1 1l 图2 1 1 0 图2 1 1 2 2 9 图2 1 9 - 2 1 1 4 摘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 , 页。 1 5 第二章胶州秧歌跑场表演与其家族性特征 图2 1 1 3 ( 二) 翠花 翠花在跑场表演中扮演鼓子的妻子,头梳发髻且戴花。身穿斜襟带花边的粉 绿衣服,足穿彩色绣花鞋。左手提手帕,右手攥着没有撇开的彩扇。南庄二村的 演员表演时翠花一般带两朵用绸缎扎成的花,两朵花颜色不同,通常为绿色和红 色,一前一后系在头顶,腰问则系一黄色的腰带。翠花的基本舞蹈动作有正扭三 步、反扭三步、正反扭三步、大扭三步、碎抖肩等。翠花的三步动作都是在“j 下 扭三步”的动作基础上变化进行的。正扭三步的分解图示如下( 见图 2 1 1 5 2 1 1 2 1 ) 3 0 图2 1 1 5 3 0 图2 1 1 5 2 1 1 2 l 摘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 ,第1 5 2 页。 1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1 1 8图2 1 2 0 图2 1 2 1 ( 三) 棒子 棒子在跑场表演中扮演的是鼓子与翠花的儿子,头戴彩冠,身穿带有祥云图 案的对襟长褂,手持两根短木棒。南庄二村的棒子演员头戴黄色镶珠彩冠,大红 色长褂,黑色祥云图案从领口绣至胸前,手持枣木制棒子。棒子的基本舞蹈动作 及图示有: 1 耳花、怀花、顶花、腰花、腿花( 见图2 1 2 2 - 2 1 2 6 ) 3 1 : 图2 1 2 2 耳花 图2 1 2 3 怀花图2 1 2 4 顶花 3 1 图2 1 2 2 2 1 2 6 摘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 ,第1 4 2 页。 1 7 第一二章胶州秧歌跑场表演与其家族性特征 图2 1 2 5 腰花 图2 1 2 6 腿花 2 转身盘腿花,其分解图示如下:( 图2 1 2 7 - 2 1 2 9 ) 3 2 图2 1 2 7图2 1 2 8图2 1 2 9 ( 四) 扇女 扇女在跑场表演中扮演的是棒子的妻子。南庄二村的扇女演员头梳一条麻 花辫,头顶戴红黄色花,腰间系一花遮巾,身穿红色裤褂,足穿彩鞋。左手提手 帕,右手持一把大彩扇。扇女的舞蹈动作与翠花基本相同,但没有翠花的舞步幅 度大,她也是以j 下扭三步为基础( 见图2 1 1 5 - 2 1 1 2 1 ) ,其代表动作有:正、 反扭三步,撇扇扭三步等。 ( 五) 小嫂 小嫂在跑场表演中扮演的是棒子与扇女之女,演员般头梳一对圆发髻,身 穿红色短裤褂,足穿彩鞋。左右提一个绸手帕,右手持一把小团扇,其基本舞步 为正、反扭三步,与翠花、扇女不同的是,小嫂扭动的时候需要将“双臂架肘与 肩平,上臂带动下臂在肩以上舞动”,以示其俏丽。具体动作见下图:( 图 3 2 图2 1 2 7 2 1 2 9 摘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 ,第1 4 4 页。 3 3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 山东卷) ,第1 5 3 贞。 1 8 一 一 一 青岛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图2 1 3 0 二跑场表演的舞蹈及音乐 跑场表演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其核心在于不断的变换舞蹈队形,每变换 一次队形称之为“一场 ,在南庄二村的跑场表演中,要依次变化七个舞蹈队形, 艺人们称之为“七场跑场表演 ,这七场依次分别为:十字门、摆对、四门斗、 挖心、剪子鼓3 5 、四门斗、圆场。此外,为了招揽群众观看秧歌表演,在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立养殖业质量管理体系
- 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真题卷
- 农村民宿旅游经济的发展
- 考研数学难题攻克之道
- 制定适合目标客群的促销活动计划
- 地产广告宣传手册
- 2025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司法局招聘合同制人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银川市唐徕中学临聘教师、会计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字印刷工艺改进制度
- 加强职业教育与科研结合规定
- 颌骨囊肿术后健康宣教
- 初级医学影像技术师考试试卷及答案2025年
- 2025版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本(适用于金融资产)
- 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引培训
- 鼾症的治疗与护理
- 超声科规培生入科教育大纲
- 脑疝的观察与护理
- 腹腔热灌注护理课件
- 宣传思想文化试题及答案
- 消防装备维护保养课件
- 乡村调解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