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局动荡的时期,也是门阀士族形成发展的时 期,还是玄学兴起的时代。处于这种变革中的皇室婚姻如何? 本文以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为研究对象,以皇室婚姻的身份性和政治性为主 线,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从整体上分析讨论了 这一阶段皇室婚姻各自的特点。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的身份性考 察。文章从史料出发,通过图表,从帝王、公主、亲王三方面分别考 察了三国、西晋、东晋皇室婚姻的身份变迁情况,并总结出各阶段的 特点。然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了身份变迁的原因, 并从政治的角度阐述了这种变迁对外戚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对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的政治性考察。文章分三个角度 考察了这一阶段皇室婚姻的政治性:第一、从皇室婚姻的地域差异看。 文章通过大量的数据,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由于政治的影响, 导致了皇室婚姻的地域性差异:第二、从皇室婚姻与当时政治斗争的 相互影响看。文章选取每一朝代的典型事例,结合分析,说明婚姻的 政治性。第三、从重婚世婚看。在以史为据的基础上,将复杂的重婚 世婚以图的形式画出,使其关系一目了然,然后分析之。 第三部分是结语。首先对婚姻的身份性和政治性之间的关系做了 简要说明,然后在对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综合的基础上概括出身份性变 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各阶段政治性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两晋,皇室婚姻 a b s t r a c t t h ew d ,j i nd y n a s t ya r e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t u r b u l e n tt i m ei no u c o u n y sh i s t o 吼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mt i m eo fm e nf 0 f f i c i a l s ,a n dt h ee m e r g e m e n t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h o wi st i l er o y a m a r r i a g e si nm i sk i n do f 打a n s f o 姗a t i o np e r i o d ?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t 1 1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a n dj i nd y a s t ym y a lm a r r i a g e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l t a k e sm er o y a lm a r r i a g e ss t a t u sa n dp o l i t i c a ln a t u r ea st h em a s t e ri i n e a i l a l y z e st h em y a lm a r r i a g e sr e s p e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h i sp e r i o d 丘0 1 i : t h ew h o l e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s u c ha s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a i l ds oo n t h ea n i c l ed i v i d e st t l r e ep 碰s t l l ef i r s tp a i to ft h i sa n i c l ei st h er o y a m a r r i a g es t a t u si n s p e c t i o no fm et h r e ek i n g d o m sa r l dj i nd y n a s t y t h e a n i c l ee m b a r k sf 沁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q u o t e ss o m eg r a p h s ,i n s p e c t e 5 t h es t a t u sv i c i s s i t u d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t h r e e 硒n g d o m s ,t h ew 色s t e r nj 佃 d y n a s t 弘t h ee a s t e mj i nd y n a s t yi m p e r i a lf a m i i ym a r r i a g e sf 幻mt h el ( i n 呈 p r i n c e s s ,c r o 啪p r i n c em r e ea s p e c t s ,a i l ds u m m a r i z e sv a r i o u ss t a g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 na n a l y z e d st h es t a t u sv i c i s s i t u d er e a s o nb a s e do nt h e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t h o u g h tc u l t u r e ,a l l d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n u e n c e 丘o mt h e p o l i t i c a la i l g l em a tt h i sk i n do fv i c i s s i t u d eb r i n g st om ew i f e so rm o t h e f a m i l v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 t 1 1 r e ek i n g d o m sa n dj i nd y n a s t yi m p e r i a f a m i l ym a r r i a g e sp o l i t i c a ln a t u r ei n s p e c t i o n t h ea r t i c kd i v i d e st h r e e a i l g l e st oi n s p e c tt h i ss t a g e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m a 玎i a g ep o l i t i c a ln a t u r e :f i r s 1 1 0 0 k s 丘d mt h er e g i o nd i 虢r e n c eo ft h e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m a r r i a g e s t h e a r t i c l em a k e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r o u 曲t h em a s s i v ed a t a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c a n a l y s i st h a t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i n n u e n c ec a u s e st h ei m p e r i a l f a m i l ym a r r i a g er e g i o nd i 虢r e n c e ; s e c o n d , l o o k s行o mt h ei m p e r i a l f a m i l ym a r r i a g e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m g g l em u t u a li n n u e n c ea tt h a tt i m e t h ea n i c l es e l e c t se a c hd y n a s t yt h ec a s ei i lp o i n t ,a i l a l y s i s e sa n de x p l a n s t l l em a r r i a g ep 0 1 i t i c a ln a t u r e t h i r d ,1 0 0 k s 行o mt h eb i g a m ya n dt h ew o r l d m a r r i a g e i nm i sp a n ,t h ec o m p l e xb i g a m yw o r l dm a r r i a g eh a sb e e n d r o w nb yt h ec h a r tf b 衄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 t o r ) rd a t aw h i c hc a u s e si tt o r e l a t ec l e 瓯m e na 1 1 a l y z e si t t h et h i r dp a ni sac o n c l u s i o n a tf i r s t ,l e a n i c l e g a v e sab r i e f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觚e e nt h er o y a lm a r r i a g es t a t u sa n dt l l e p 0 1 i t i c a l n a t u r e t h e n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t a t u sv i c i s s i t u d ei no v e r a u d e v e l o p m e n tt e n c i e n c ya n dt h ev a r i o u ss t a g e sp o l i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s t i co f m er l l r e ek i n g d o m sa n dj i nd y n a s t yi m p e r i a lf 抽i l ym a i a g e s k - e yw o r d s :t h et l l r e ek i n g d o m s , m ew e s t e mj i nd y n a s t y e a s t e mj i nd y n a s 哆, i n l p 嘶a l 伽_ 1 1 i l ym a r r i a g e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婚姻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 皇室婚姻作为专题研究的比较少,大多都附属于当时整体婚姻研究 中,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的研究情况也是这样。相对而言,三国和东晋 的研究稍多,西晋的很少。具体情况如下: 从著作看,这方面的专著还没有。三国志、晋书、建康实录、 稿本晋会要、资治通鉴、宋书、通鉴纪事本末、世说新语 等书都散见有关于皇室婚姻的资料,有的书还偶有评论。不过除帝王 婚姻外,公主、亲王婚姻残缺分散。台湾柏扬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 公主世系录( 台湾星光出版社1 9 8 3 ) 对公主婚姻有所整理。王伊同 的五朝门第(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 9 7 8 ) 制有高门权门世系婚姻 表,也涉及到此时的皇室婚姻。陈鹏在中国婚姻史稿( 中华书局 1 9 9 0 ) 中也述及到了魏晋婚姻与政治及重婚世婚问题。薛瑞泽的嬗 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 三秦出版社2 0 0 0 ) 讨论 了三国婚姻的有关问题和两晋南北朝的门阀等级内婚制及这一时期 的婚姻文化、婚姻类型等,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婚姻情况, 有很多内容也涉及到皇室婚姻。阎爱民的汉晋家庭研究( 上海人 民出版社2 0 0 5 ) 分析了魏晋婚姻的“礼”,重点分析了皇室婚姻。另 外,周一良、唐长孺、田余庆等前辈都曾或多或少地有过论述。 从发表的论文来看,专门论述这一皇室婚姻的不多,但在论述这 一时期的婚姻时涉及到皇室婚姻内容的文章不少。三国时期的有:薛 瑞泽的三国婚姻重门第商兑(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 9 9 3 3 ) 、试 论三国婚姻的政治性( 许昌师专学报1 9 9 9 1 ) 提出汉末三国在婚 姻上虽出现了门阀等级内婚制的萌芽,但更多的还是两汉政治性婚姻 的延续:在蜀汉婚姻的特色( 文史杂志2 0 0 1 1 ) 中认为蜀汉的 婚姻也具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和功利性。这些文章在分析中,皇室婚姻 是其主要内容。高诗敏孙吴的婚姻关系及其影响( 江海学刊 1 9 9 6 2 ) 重点考察了孙吴皇室与官僚的婚姻形态。除此之外,还有杨 皑的曹操的女儿及其婚姻考辨( 华南师大学报2 0 0 0 1 ) ,胡莉 的刘各的妻妾、后妃考述( 四川文物2 0 0 1 5 ) 等。东晋时的有: 吴成国从婚姻论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盛衰( 江汉论坛1 9 9 7 9 ) 认为东晋皇室联姻士族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追求提高地位。易图强在 试析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形成原因(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 9 9 4 3 ) 中认为两晋皇室广择婚士族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持门第上的清 望。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 安徽师大学报2 0 0 1 2 ) 认为东晋皇室联姻的根本日的是在同诸士族的较量中巩固皇权,并对 当时的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还有赵志坚的魏晋南朝的门第 婚姻( 历史教学1 9 9 7 8 ) 、庄华峰两晋南朝等级婚姻初探( 史 学月刊2 0 0 0 5 ) 等涉及到这时皇室婚姻的门第问题。 v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引言 三国两晋是门阀士族势力急剧发展的时期,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区 别逐渐严格,最后形成“士庶之际,实白天隔”的局面。婚姻是这 一时期士族门阀的一大支柱,也是衡量士族门第高卑的尺度之一,正 如唐长孺先生所说:“当时门第高卑,婚姻是一项主要标准。” 士族 婚姻注重门第也就成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士族婚姻重要组成部分 的皇室婚姻更具有士族婚姻的典型性。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皇室婚 姻,既有助于对士族婚姻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认识魏晋三百多年的 门阀制度。 本文以皇室婚姻为题,主要是考虑到它比国婚的范围要广,它除 了当朝的皇室婚姻关系外,还包括开国君主前一两代的婚姻情况。如 曹魏政权的皇室婚姻就包括曹操及其家的婚姻,两晋就上溯到宣帝、 文帝、景帝。这样更能从一个家族婚姻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婚姻状 况的变化。一般而言,较为全面地研究皇室婚姻应包括纳后、尚主及 宗室婚姻三种类型,文章所辑之皇室婚,亦以此三类为准。但这一时 期的皇室婚姻史料除纳后较为完整外,尚主的史料零乱残缺,宗室婚 的史料就更少。笔者只能根据已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涉猎未周, 不当之处难免,尚祈大雅不吝教正。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特征之一。门阀士族产生 于三国,形成于西晋,东晋达到鼎盛。门阀士族从产生到鼎盛的发展 过程正好在三国两晋时期。因此,本文选取三国两晋这一特定时期的 。沈约宋书卷4 3 王弘传*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 3 1 8 页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见魏晋南北朝史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6 3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皇室婚姻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本源中理解事物,也就是从本质上理 解事物”。关于这一时期皇室婚姻问题,周一良、王伊同、唐长孺等 前辈都曾或多或少地有过论述。随着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界异军突起 婚姻家庭是其中的重点,不少学者的文章专著对这一时期的皇室婚姻 都有所研究,如薛瑞泽、庄华峰、赵志坚、金仁义、高诗敏等。阎爱 民在汉晋家族研究中从家庭的角度对汉晋皇室婚姻作了对比研究。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们都只考察了这一时期的某阶段 或某一方面。如何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整体上深入地研究三国两 晋时期的皇室婚姻,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身份性与政治性是这一阶段皇室婚姻的显著特点,本文主要从这 两个角度来考察三国两晋的皇室婚姻,以揭示门阀士族形成发展的过 程、原因及其影响,从而达到深化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一、魏晋皇室婚姻身份性考察 人们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视门阀的社会,婚姻最重第 身份。今人孙晓认为“魏晋南北朝时,婚娶重门第是婚姻生活的一个 重要问题。”通过对魏晋皇室婚媾对象身份性考察发现,这一提法过 于笼统,且无法使人看清楚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婚姻重门 第也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凝固、松动、衰落的嬗变过程”。 o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4 卷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第7 页 。孙晓k 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8 8 年第9 3 页 。赵志坚魏晋南朝的门第婚姻历史教学1 9 9 7 年第8 期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结构极为复杂,高敏先生将其分为两 个营垒、四个等级和八个阶层,祝总斌先生从门阀制度角度将其简化 为高门、次门与役门、兵户、吏家等阶层,汪征鲁先生则将自由民以 上的社会等级分为高门( 高门士族) 、一般士族( 低级士族) 与寒门 三个阶层。魏晋以门阀制度为典型,故本文在分析时以祝先生之说 为准。 ( 一) 魏晋皇室婚姻身份的变迁 1 、三国时期皇室婚姻不注重婚媾对象的身份,门第婚姻处于 萌芽阶段,可从以下三方面证实: 1 1 帝王婚姻不重视门第 我们先看一下三国皇后情况表: 帝名皇后皇后籍贯皇后家族背景帝与后亲属关系 卞后弟秉重孙女为高贵乡 魏武帝卞后琅琊本倡家,由妾扶正 公皇后,秉孙女为陈留王后 改嫁妇,家世吏两千 后兄俨之孙女为齐 魏文帝甄后中山 石王皇后 由妾为后,祖世长吏 郭后安平 魏明帝毛后河内父嘉本典虞车工 原世代河右大族,因 从父子德,出养甄 郭后西平 反叛没官氏,承文帝甄后 文帝甄后之女侄孙 齐王甄后中山文帝外戚 后父张既光禄大夫, 张后冯翊 家富门寒 王后高陵父奉车都尉王夔 高贵乡公 卞后琅琊武帝外戚武帝卞后之重孙 。转引刘则永刘宋皇室之婚媾江苏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2 期 3 硕士学位论文 陈留王卞后琅琊武帝外戚武帝卞后之侄孙 蜀先主甘后沛人以妾扶正后主母 兄吴壹家贫随刘焉 穆后陈留原为刘瑁妻 入蜀 蜀后主敬哀后涿郡张飞长女张后之姊 敬哀后薨后然后入 张后涿郡张飞次女 宜 父坐法,夫人输织室 吴主权潘后会稽 全尚女,尚妻即孙峻 孙亮全后钱塘 妹 后父朱据娶孙休姊, 孙休朱后吴郡 据子损妻为孙峻妹 孙和何姬丹阳姬父为骑士追尊昭献后 故太常滕胤族女,父 孙皓滕后北海剧人 因罪徙边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帝王的配偶并非世宦之家的名门闺 秀。曹操的卞皇后出身低微,“本侣家”,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 文帝曹丕甄后本袁熙妻,文帝在平定冀州时见甄氏姿色非凡,遂纳于 邺。虽家世吏二千石,但是亡国之胄的寡妻,是曹丕获自俘虏而得。 文帝郭后虽祖世长吏,但早年失去双亲,没在铜赣侯家为婢妾。明帝 曹睿毛后之父“本典虞车工”,无门第可言。明帝郭后“世本河右大 族”,因“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是一个罪犯的女儿。明帝临死前被 立为后。曹氏三少帝所立之后,亦非名门闺秀。齐土芳的张皇后,“世 单家”,“家富而门寒”,其出身大约为豪强地主一类的家庭。其甄后、 王皇后以及高贵乡公卞后、陈留王卞后门第均不高。无怪乎河内虞氏 说:“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 。陈寿三国志- 魏书卷5 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1 6 7 页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曹魏统治者所娶正妻不强调门第,其侍妾更是多为他人的寡妻弃 妇,罕见士族之女。如董卓之乱后,张济之侄张绣率众投降了曹操, 时张济已死,“太祖纳济妻,绣恨之。”还有何进死,其儿媳“尹氏, 为太祖夫人”。另外,曹操还纳他人弃妇,如纳秦宜禄的前妻杜氏。 秦宜禄作为吕布的使臣到袁术的军营,袁术以汉室女妻之,其前妻杜 氏留下邳,曹操包围吕布后,关羽屡次向曹操请求愿娶杜氏为妻。曹 操“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 可见曹操选妃并没 有后来晋朝极重血统门第的迹象。 蜀国与吴国帝王的婚姻情况也与魏国差不多。先主甘皇后是刘备 住沛时纳的妾,应非名门闺秀:穆后原为刘瑁的寡妻,娶她的目的也 是为了和当地豪强势力联合起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后主刘禅的两个皇 后都是张飞的女儿,而张飞并非名门高胄,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其太子睿之母王贵人,“本敬哀张皇后侍人也”。可见刘蜀政权帝室 婚姻并不重门第。吴主权的潘后,“父为吏,坐法死”,与其妹俱输织 室,孙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后立为皇后,属于刑家。孙和的何姬 “父遂,本骑士”,属于贱人。孙皓的滕后,虽与太常滕胤同族,但 因胤夷灭,已无门第可言。另外,还有孙权徐夫人,“初适同郡陆尚, 尚卒,权为讨虏将军在吴,聘以为妃”, 这是他人的寡妻。袁术死后, 其妻子儿女依其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打败刘勋后,袁术的妻子儿 三国志魏书卷8 张绣传第2 6 2 页 三国志魏书卷9 何晏传第2 9 2 页 三国志魏书卷3 明帝纪第1 0 0 页 三国志蜀书卷3 4 二主妃子传第9 0 8 页 三国志吴书卷5 0 吴主权徐夫人传第1 1 9 7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女“复见收视,术女入孙权宫,子耀拜郎中,耀女又配于权子奋”。 袁术门第虽高,但究其实,袁氏妻女只是孙氏的战利品而已。孙氏还 有一些夫人史书中未记载她们的出身家世,其出身之低是显而易见之 事。 由上可看出,魏、蜀、吴帝王的婚配有的是倡家婢女,有的是寡 妻侍妾,有的是寒门之女,有的是士家之女,她们门第均不高,有的 甚至无门第可言。而且三国政权建立前后皇后的身份并没有明显的 提高,上面已提到的魏国三少帝的皇后、吴国孙皓的滕后都是三国末 期的皇后,她们的门第都不高。这说明了当时帝王婚姻并非极重门第, 与两汉时帝王娶妻不问出身有共同之处。 考虑 1 2 公主、宗室的婚姻也不看重门第,而是从政治、军事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看三国公主、宗室婚姻情况: 国家与婚者籍贯家族背景 夏侯傲子,傲太租时拜前将军,文帝时拜 魏国夏侯桥沛国谯人 大将军 夏侯渊同上夏侯傲族弟 夏侯尚同上夏侯渊从子 何晏何进孙,母尹氏,太祖夫人 李韬冯翊人中书令李丰子 荀恽颍川颍阴人父苟或,知名当世 m 三国志魏志卷6 袁术传第2 1 0 页 。赵志坚魏晋南朝门第婚蛔历史教学1 9 9 7 年第8 期 。曹操还有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见范晔“后汉书卷l o 皇后纪第4 5 5 页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任峻河南中牟人曾率宗族宾客百人从太祖 孙匡吴郡富春人孙策弟 任恺乐安博昌人父吴,魏太常 桓嘉长沙临湘人父桓陪,尚书令,高乡亭侯加侍中 袁谭汝南汝阳人袁绍子,汉四世三公 张绣女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张济族子,邑中豪杰 张鲁女沛国丰人祖张陵,信奉五斗米道 崔琰兄清河东武城太祖为丞相,琰为东西曹掾,魏初 文人建拜尚书 孙责女吴郡富春人孙坚子 蜀国诸葛瞻琅邪阳都人诸葛亮子 关统河东解人关羽子 费恭江夏人费神子,族父伯仁姑,益州刘璋母 马超女扶风茂陵人父马腾,少贫无产业 费神女江夏人 吴国顾邵吴郡吴人顾雍子 周循庐江舒人周瑜子,瑜父洛阳令,从父丹阳太守 朱纪丹阳故鄣人父朱治,丹阳朱氏,衣冠子弟 骆统会稽乌伤人父俊,官至丞相,统母改适华歆 朱据吴郡吴人江东大族 朱宣同上朱据孙 陆逊同上世江东大族 硕士学位论文 陆景同上陆抗子 全琮吴郡钱塘人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 滕胤北海剧人伯父耽,权车骑将军 刘基女东莱牟平人齐孝王后,东莱冠族 周瑜女庐江舒人 潘溶女武陵汉寿人荆卅1 名门 袁耀女汝南汝阳人袁述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国时,不仅帝王娶妻不论出身,皇室公主、 宗室婚姻亦不以门第为尚。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任峻因为率宗族宾 客以及家兵数百人跟随曹操,曹操“妻以从妹”。其时任峻只是中牟 县一个小地主,并无什么名望。从身份性来看,公主、宗室婚媾对象 的门第整体要比帝王的高,但这不是他们注重门第的结果,而是从政 治、军事利益考虑形成的。从其择偶的范围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类型。第一类是与周边割据政权的联姻。如孙匡娶曹操弟女;孙贲女 嫁与曹操之子曹彰;曹操将其子整许配于袁谭;孙权将其妹许配给刘 备都是这种情况。第二类是与亲朋旧友的婚姻。如夏侯氏与魏太祖既 是同乡,也是世亲;何晏的母亲被魏太祖纳为夫人,与公主也算是兄 妹。第三类是与功臣降将通婚。如荀恽、桓嘉、任峻、诸葛瞻、关统、 朱纪、周循、全景等尚主都是这一类型。第一和第三类婚姻的政治目 的非常明显,而这两类婚姻在三国的皇室婚姻中占了绝大多数。这其 。三国志魏志卷1 6 “任峻传第4 8 9 页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中有门第较高的,如苟氏、袁氏。但曹操以女妻苟或长子苟恽,并非 因为苟或是汉末八龙之一的苟淑之后,而是由于他为曹氏出谋划策, 有王佐之才而加以笼络。曹操将女儿许配给袁谭,亦非其是四世三公 的袁绍的后代,而是曹操灭袁的一个策略。就如他把自己的三个女儿 送给被他玩弄于股掌的傀儡皇帝一一汉献帝样,看中的决不是门 第。这与南朝皇室“诸尚公主者,并用世胄,不必皆有才能”的择 偶标准是大不相同。 1 3 三国时期虽然皇室婚姻不重门第,但门第婚姻已有萌芽, 特别是孙吴表现的更明显 _ 第婚姻的萌芽在魏国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文德郭皇后( 曹丕 的皇后) 的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时,后敕日:“诸亲戚嫁娶,自当与 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这里郭皇后明确强 调了婚姻的门当户对,体现了她的婚姻门第观念。文帝将立郭后时, 中郎栈潜上奏反对说:“是以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 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即使皇帝想立身份卑贱之 人为后,也会遭到大臣的公开反对,可见门第观念的强烈。 在吴国,无论是皇室还是官僚中都出现了门第婚姻。孙权嫁女给 顾雍长子顾邵,主要是因其门第。正如顾雍教训其子所说:“汝之于 国,宁有汗马之劳,可书之事邪? 但陪门户之资,遂见宠任尔” 朱据娶孙休姊,朱据女为孙休皇后,朱据孙又娶孙峻妹,朱氏与皇室 :沈约宋书卷j 2 褚叔度传第1 5 0 5 页 。三国志魏书卷5 后妃传第1 6 5 页 。同上 硕士学位论文 之间的这种婚姻,已具有身份内婚制的特征。官僚间的门第婚姻如陆 绩为顾邵舅,陆逊、陆瑁为顾谭、顾承舅,又顾承娶张温妹,陆绩女 嫁与张温弟弟张白。以上顾、陆、张三姓均为吴郡大族,他们之间的 相互婚姻具有门阀等级内婚制的性质。当然,这些联姻的出发点主要 是从政治角度,但已具备了门第婚姻的萌芽。 综上魏、蜀、吴三家婚姻关系来看,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不 崇尚士族门第,而以功臣勋将为主要联姻对象,因为在联姻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扩大功臣宿将的团结面,以加强各自的统治基础。不过在思 想领域和局部地区,已经出现门第婚姻的萌芽。 2 、西晋时期门第婚姻迅速发展,皇室婚姻以次门为主。 2 1 帝王身份明显提高 我们还是先看西晋帝王婚姻情况表: 帝名皇后名籍贯皇后家族背景 宣帝张后河内后父汪,魏粟邑令,母河内山氏 景帝夏侯后沛国父尚魏征南大将军,母魏宗室德阳公主 羊后泰山世吏二千石,母陈留蔡邕之女 文帝王后东海后父王肃,后母羊氏 武帝武元杨后弘农其先在汉曾四世三公 武悼杨后弘农武元杨后叔父之女 惠帝贾后平阳贾充女 羊后泰山景献羊后侄孙女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据上我们可以看出,皇后的身份比三国时要高。自世宗景帝而 下,于婚姻择配上皆取之士族门第。司马师娶东汉名儒蔡邕之外孙 女羊氏,“父,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 司马昭娶一魏名儒王肃之长女王氏,“文明王皇后,东海郯人也,父 肃,魏中领军,兰陵侯” 弘农杨氏在曹魏时虽家道中衰,但晋武帝 司马炎仍以娶杨氏立为皇后为荣。当武元杨皇后死去,仍热衷于杨氏 高门,又续娶杨皇后的侄女继立为后。晋书后妃传载:“武悼杨 皇后,讳芷,字季兰,小字男胤,元后从妹。”晋武帝时,甚至六宫 侍女也大都是公卿以下子女,“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 毕,权禁断婚姻”。“司徒李胤、镇南大将军胡奋、廷尉诸葛冲、太 仆臧权、侍中冯荪、秘书郎左思及世族子女并充三夫人九嫔之列。司、 冀、兖豫四州二千石将吏家,补良人以下。” 这与三国皇室结为婚姻 的大都是名位低微、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寒庶之家,甚至是倡家伎女、 再醮之妇、工匠之女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此时门第婚姻还没到凝固 的程度,象武帝胡贵嫔就不是门阀士族史载:“武帝尝与宠妃胡贵嫔 戏搏,胡贵嫔不逊让,伤及其手,帝怒日:此固将种也”。 还有惠 帝谢夫人,“家本贫贱,父以屠羊为业”。 2 2 公主、宗室婚姻基本上都是门阀士族 易圈强先生根据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从官品着眼,并联系家世,作为区分士族的标准, 得出杨骏的门第为次门,贾充的门第为寒门。见易图强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的量化 分析* 谶南教育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房玄龄等晋书卷3 1 后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9 4 9 页 晋书卷3 1 后妃传上第9 5 0 页 晋书卷3 武帝纪第6 3 页 晋书卷3 1 后妃传上第9 5 3 页 晋书卷3 l 后妃传上第9 6 2 页 晋书卷3 i 后妃传上第9 6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看看公主、宗室的婚媾情况: 与婚者籍贯家族背景 杜预京兆人祖畿,魏尚书,父恕,幽州刺史 温裕太原祁人祖恭,济南太守,父羡,晋尚书 甄德中山无极人魏文德郭皇后从弟,承甄氏姓,封平原侯 华恒平原高唐人华表孙,父虞,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卢谌范阳涿人名家子 卫宣河东安邑人司空卫瑾子,袭父乡侯 王敦琅邪临沂人父基,治书侍御史 王济太原晋阳人父浑,居台辅 孙会吴郡富春人孙匡孙,父孙秀降晋 曹统宗正 傅宣北地泥阳人傅嘏孙 裴康女河东闻喜人裴康,裴秀从弟 郭氏太原人贾后内妹 贾充女平阳襄陵人贾充前妻李氏女 王衍女琅邪临沂人衍曾任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 乐广女南阳清阳人名士,参魏征西将军夏侯玄军事,早卒 缪胤女兰陵人胤,安平献王外孙 刘蕃女中山人汉中i i 靖王胜之后,蕃与刘琨为兄弟 这两类婚姻共辑1 8 例,其中高门4 例,次门1 2 例,门阀士族占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了8 9 。另外两例属于特殊情况,一例是孙会尚河东公主。当时在八 王之乱中,赵王伦控制政权,而实际掌权的是孙会的父亲孙秀,“伦 之诏令,秀辄改革,有所与夺,自书青纸为诏”足可证明。孙会尚 主,人们惊讶的是他们身份的悬殊。另一例是曹统所尚之临海公主。 临海公主是“洛阳之乱,为人所略,传卖吴兴钱温”,在元帝镇建 业时解救出来,才下嫁的。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所选的婚媾对象都 是门阀士族。 从上分析我们可得如下结论:一是西晋时皇室婚姻已经开始重视 身份门第,婚媾对象基本上都是门阀士族。二是此时“士”“庶”之 分还不十分严格,还没达到“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程度,“士” “庶”之间还有通婚现象。世说新语假褊篇记王虔之因为“恶 而不翅,当年长而无人与婚,乃娶寒士孙绰女”。 3 、东晋时期皇室婚姻以高门为主,门第婚姻达到鼎盛。东 晋时期,门第婚姻到了凝固的程度,时人以杨俭期婚宦失类“每排抑 之” :大姓王源嫁女庶族满氏,引来沈约上表弹劾。东晋皇室婚姻 作为门阀士族婚姻的一部分,同样特别注重门第。我们先看东晋帝王 婚媾情况表: 帝名皇后名籍贯皇后家族背景 兀帝虞后济阳父豫,拜南阳王文学,早卒 明帝庾后颍川后父琛,过江为会稽太守,兄亮、冰 。晋书卷5 9 赵王伦传第1 6 0 2 页 。晋书卷3 l 后妃传* 第9 6 6 页 。“晋书卷8 4 杨俭期传第2 2 0 0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成帝成恭杜后京兆后父镇南将军预孙,尚书左丞锡之子 康帝褚后河南后少以名家入选为妃 穆帝何后庐江后以名家膺选 哀帝王后太原后父王漾司徒左长史,曾祖黯历位尚书 废帝庾后颍川明帝庾后之侄女 简文帝王 后太原以冠族入选 孝武帝王后太原哀靖皇后侄女,后父蕴,王漾之子 安帝安僖王后琅邪琅邪王氏,王献之女 恭帝褚后河南曾祖裒,康帝外戚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晋元、明、成、康、穆、哀、废、简文、孝 武、安、恭1 1 帝皇后,分别出自洛阳虞氏、颍川庾氏、京兆杜氏、 河南褚氏、庐江何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等八家士族。 其中以太原王氏、颍川庾氏、河南褚氏占优势。高门占了9 位,次门 中元帝虞后成婚在西晋。王伊同在检辑东晋诸后是有这样的评价:“则 知两晋国婚,多择高门,非若两京之淳朴矣。”东晋孝武帝纳后所议, 直接说明了东晋皇室婚姻以门第尊高为标准。“初,帝将纳后,访于 公卿( 谢安) 既而谓人口:若帝纳后,有父者,唯荫望如王蕴 乃尔一。宁康三年,桓冲等也奏:“王蕴女可以配德乾之。” 谢、桓二人所言无非都是强调王氏之门第。简文之李陵容、孝武之陈 归女,皆是母以子贵,是在其丈夫死后由其子追尊而来,其为皇后者 。王伊同“五朝门第*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9 2 页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未有贱族与平民。尚主与宗室婚也是以高门为主。尚主、宗室婚共 1 5 例,其中高门占了1 0 例。次门中的刘义符是刘裕之子,此时东晋 的政权实际控制在刘裕手中。具体情况见下表: 与婚者籍贯家族背景 羊贲泰山南城人世吏二千石,羊祜兄孙 桓温谯郡龙亢人宣城太守彝之子 祖宏,光禄勋,宏兄粹,侍中,宏弟潢, 刘恢沛国相人 吏部尚书,并有名中朝 刘赤松东莱掖人汉刘肥之后,父刘胤,江州刺史 苟羡颍川临颍人父苟崧,魏太尉或之玄孙 王献之琅邪临沂人司徒导之从孙 桓修谯郡龙亢人桓冲子 王神之太原晋阳人王述子 谢混陈郡阳夏人谢安孙 王嘏琅邪临沂人王导玄孙 刘义符兰陵人刘裕子,南朝宋二任帝 庾冰女颍川人冰兄亮 王国宝从妹太原晋阳人太原王氏,王述孙女 王国宝女太原晋阳人太原王氏 诸葛靓妹琅邪阳都人诸葛靓与武帝有旧,祖诞,魏司空 由上可以看出东晋皇室婚姻对象基本都是门阀士族,而且高门占 。两晋的公主皇室婚姻参考了台湾柏扬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台湾台湾星光出 版社1 9 8 3 版第7 4 2 7 4 5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了绝对优势( 占到了7 3 ) ,门第婚姻达到最为鼎盛的时期。 纵观三国两晋的皇室婚姻,其身份性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趋 势是身份门第在不断的加强。三国时,皇后、太后出身贵族、平民、 贱族的比例分别为5 2 、2 2 、2 6 ,而两晋皇后、太后出身为贵族、 平民、贱族的比例分别为8 7 、4 、9 ( 都是由其子追尊的) 。 三国时皇室婚姻不重门第身份,与皇室联姻的很多出身低微。有人甚 至把这归结为曹氏皇祚不永的原因。“魏自武王,及于烈祖,三后之 升,起白幽贱,本既卑矣,何以长世”。 门第婚姻尚处在萌芽中;西 晋时与皇室联姻的基本上都是门阀士族,出身低微的极少;到了东晋, 与皇室联姻的不仅是门阀士族,而且决大多数是高门。这种变化的趋 势与三国丽晋士族婚媾整体变化是完全一致的。三国时上层的联姻大 都从政治军事上考虑,不注重门第。如袁术与吕布的联姻,袁术四世 三公,而吕布一介武夫,根本无门第可言。两晋之际,士族身份内婚 制业已形成,但中下层仍有通过个人的仪表风范婚媾高门。据世说 新语- 纰漏篇记载,琅琊王戎选乐安、任詹等为婿,看重的即是个 人的仪表风范。高门有时也会因谋婚无处而降格,如王虔之娶孙绰女。 到了东晋,门阀士族间的等级内婚姻壁垒森严。东晋末年,陈郡谢氏 谢方明仍不肯与势倾朝野的卞范之女结亲。史载:“元兴元年( 4 0 2 年) 丹阳君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 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 总之,通过三国两晋皇室婚姻身份性考察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第一版第6 5 6 6 页 。* 三国志魏书* 卷5 后妃传第1 6 8 贞 。“宋书卷5 3 谢方明传第1 5 2 3 页 1 6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也证明门第婚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而非静止不变。 ( 二) 魏晋皇室婚姻身份变化的原因 婚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和婚姻观念是 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适应 的。婚姻“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将反映社会制度的发展状况”。因 此,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不能停留在婚姻习俗本身,而应把目光投向其 深刻的社会原因。 l 、士庶力量的变化是其根本原因 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士族进行优待的制度, 包括九品中正制、占田荫客制、给客制以及由之形成的不成文习惯法 等。三国是门第婚姻的萌芽产生阶段,两晋是它的发展凝固阶段,这 与士族从弱到强是一致的。这是三国两晋皇室婚姻身份变化的根本原 因。 三国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尚处于萌芽产生阶段。东汉时期出现了 大姓、冠族等称呼,南北各地逐渐形成较固定的地方当权大姓:如天 水有姜、阎、任、赵,冯翊有桓、田、吉、郭等。但门阀士族并不 是他们发展的结果,东汉末的世家大族只是门阀士族的基础。其原因 主要是:第一、地主阶级内部其成员之间地位与身份并没有牢固化, 时刻处在一个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过程中。如东汉后期的大姓首推以袁 安为代表的豫州汝南汝阳袁氏和以杨震为代表的司州弘农华阴杨氏, 而曹魏时,大姓中佼佼者变成了以苟或为代表的豫州颍川苟氏、阻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2 9 页 。三国志卷1 3 王朗传注引薛夏传第4 2 l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畿为代表的雍州京兆杜氏、以裴潜为代表的司州河东闻喜裴氏等。第 二、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和汉末动乱中1 = 家大族、地方牧守的相互撕 杀。第三、曹操采取打击豪强、唯才是举的措施,限制了士族门阀的 形成和发展。日本学者矢野主税氏以后汉书党锢列传中人物为 中心( 党锢之祸的名士们家世可考的以大姓、冠族居多) ,对清流势 力的人物作了逐个调查统计,结论是这些人的子孙在西晋时代几乎没 有高官显贵,因而不能不认为西晋门阀贵族是汉末以后至三国之问, 同三国政权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们。唐长孺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 也认为“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 期”。 曹丕以后,虽然豪门大族逐渐获得了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 利益,九品中正制也保证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但九品中正制 在创立之初,并非为士族所立,有史评论:“汉末丧乱,魏武始基, 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而且九品 中正制中家世“所重者是父祖官爵,时代悬隔的远祖对于定品高低至 少在魏晋时并无重大关系”,世家大族的成长尚需时日。终魏一代 士族门阀制度处于形成阶段,士族力量尚弱,众多的士族门阀并未形 成,这也就决定了门第婚姻只可能处于萌芽产生阶段。 东吴之所以门第婚姻比较明显,一是由于汉末的动乱主要在中 原,长江三角洲地带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政局稳定,土著大姓 能够持续发展;二是江南土著人族受地域观念和文化习俗影响,顾、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4 卷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抬遗第5 4 页 。宋书卷9 4 思悻传第2 3 0 l 页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拾遗第5 4 页 三国两晋皇室婚姻研究 陆、朱、张等大族为了自己政治、经济利益长期互为婚姻,从而逐渐 形成门第婚姻。 士族门阀制度在两晋时期处于发展凝固阶段。魏晋相承,政治上 没有发生重大动荡,晋代开国勋贵亦即曹魏功臣的子孙,正如刘颂所 说:“泰始之初,陛下践祚,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 则其曾玄。”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举制度,最初的标准是德、才、 家世,后来家世成为唯一的标准。这样在汉代算不上大姓,甚至出身 卑微,只要在魏晋政治上获得一定地位,就有可能上升为士族。如颍 川庾氏,庾乘起自卑微,但由于其后庾嶷仕魏为太仆,嶷子为晋尚书, 庾峻为河南尹等,终于成为士族。另一方面经济基础是门阀士族存在 的物质条件。晋武帝太康元年( 公元2 8 0 年) 下令实施户调式,明文 规定了官吏的占田、荫族、荫客制度。西晋占田、占客法令的颁行, 使得早已存在的占田以为私有、占客以为私属的世族地主土地私有制 和佃客部曲制获得了法律的许可而合法化。此外,西晋统治者为了适 应士族发展的需要,咸宁四年( 公元2 7 8 年) 于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 作为专门培养士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后来还设立入国子学官品的规 定,五品以上的官僚子弟,方有资格入国子学读书。这样,“九品中 正制任官以门第高低为标准,保证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户调 式规定的占田、荫族、荫客制度,使士族享有分割国家土地和人民的 法定特权,为士族特权阶层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 础;国子学的设立集中反映了士族特权阶层对文化的控制和垄断。” 。晋书卷4 6 刘颂传第1 2 9 6 页 。 李佥河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 0 0 5 年版第1 9 页 1 9 硕士学位论文 于是一整套维护世族地主阶级利益的门阀制度产生,士族势力不断壮 大。但士族之姓氏门第足有升有降的,只有世代为高官才能保持其世 代“士族”不替。否则,就会衰落下去。而此时皇权还比较强大,官 吏任免权甚至生杀予夺都由皇帝。这就是说,土族门第的发展延续还 须仰仗皇权国婚。同时,西晋开国之君得到高门士族的支持而取得天 下,也需结士族以助其巩固统治地位。由此,皇室门第婚姻也随之急 遽发展起来。 士族制度发展到了东晋业已定型,皇朝的更替也象晋之代魏,政 治上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公卿是从前朝继承下来的( 百六掾就是明 证) ,士族地位稳定。中正定品只是例行公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多士丰于贵族,爵士不出闺庭”。同时东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世 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主要有:首先、西晋的占田占客法令,东晋 政权并未宣布废除;其次、对从北方难逃的世族地主,多方优容,除 了设立侨州郡县制度以保持他们的郡望外,还为他们另立不税不役的 “白籍”,以区别要纳税服役的江南土著户籍“黄籍”,使他们得 以在江南迅速重建其经济势力;其三、在占田占客法令之外,官府还 给世族地主横赐土地和额外给客;其四、允许从北来的世族地主在江 南求田问舍以重建其私有田庄。这样,门阀士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如明帝之立,由王导力主而成;康帝之立,为 庾冰兄弟之力;海西公之废、简文帝之立,乃桓温为之。皇室需要与 高门士族联姻,以便减弱个别上族过盛的势力,从中起到一种力量的 。晋书卷9 2 王沈传 第2 3 8 2 页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