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史记既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宏富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 氛、深刻的悲剧意识、博大的悲剧精神的文学巨著。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 美,这并不是由于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深的体悟中,在选 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烘托,使得这些悲剧更具 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史记浓郁的悲剧氛匿一方面表现为悲剧人物众多,一方面表现为作者对人物 悲剧的艺术烘托。本文关注的悲剧人物重点是悲剧英雄,并试图将史记中的英雄 悲剧进行分类:一是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而抗争的悲尉,即以屈原为代表的忠臣悲剧 和以韩信为代表的功臣悲剧;二是为个人与自我的冲突而抗争的悲剧,即以伯夷为代 表的君子悲剧,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悲剧,以项羽为代表的陷于末路的英雄悲剧;三 是以商鞅为代表的为新与旧的冲突而抗争的悲剧。超越性是司马迁笔下人物悲剧的共 性,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超拔的行动、超凡的才智、超常的功绩及超然的赴死等的艺 术烘托来表现的。因此,史记的悲剧气氛无往丽不在。 史记悲剧之所以表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主要得力于它的作者司马迁。司马 迁的人生有着惨痛的经厉,然而他骶是j g - p 时代的骄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司马 迁的悲剧意识既是深刻的,也是超越的。他既看到了人性的劣根性、社会的弊端、人 生的无常,但他又能立身高处,悲而不哀,怨而不弃。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认识到并极力表现了作为人的尊严的不可侵犯,作为 人的价值的不可漠视,从而为我们揭示了悲剧精神的所在。因此,我们从史记中 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是为壮丽事业而奋斗的豪歌,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 一种胜利的快慰。它不仅能激起人们对悲剧英雄的同情,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为远 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而生活、奋斗乃至献身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既是史记的 悲剧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具体说主要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仁义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史记之不朽,在予史记的悲剧所表现出的不朽的精神,这种精神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主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悲剧气氛: 悲剧意识;超越;悲剧精神; 民族精神 a b s t r a c t 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r i a ni sah i s t o r i c a lm a s t e r p i e c eo f g r e a tm o m e n t u ma n da b u n d a n t c o n t e n tw i t hr i c h 仃j 碍ka l m o s p h e r e ,d e e p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p r o f o u n d 乜锄出s p i r i t 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e r r i a nr e v e a l sm o s t l yt h et r a g i cb e a u t y , w h i c hi sn o tt h ed e s t i n yo f c h a r a c t e r sb ys i m aq i a n , b u t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h i st r a g i ct h o u g h t so i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sb yh i s d e e p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n dc h o i c eo ft o p i c s t h r o u g hs t r o n ga r t i s t i cf o i l t h el r a g c d i e sa e n d o w e dw i t hm o r ep o w e ra n d s h o wt h eb e a u t yo f s u b l i m i t ya n dt r a g i c ,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 f x o mo t h e r s o no n eh a n d , t h e 缸a g i ca t m o s p h e r ei sr e t i e c t e d0 nm 瓣t r a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s ;o nt h e o t h e rb a n d , i ti sr e f l e c t e d ,0 1 1t h ea u t h o r sa r t i s t i cf o i lt ot h ef i g u r et r a g e d y mt h e s i si s m o r e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h e r o i ct m g e d i e sa n dt r i e st oc l a s s i f yt h e m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1 t r a g e d i e so ft h e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i n d i v i d u a la n ds o c i e t y , s u c ha st h el o y a lh e r o e s1 i k e q u y u a na n d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v eo n e sl i k eh a n x i n ;2 t r a g e d i e so f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s e l fa n d e g o , s u c h 鹪t h eg e n t l e m e nt r a g e d i e sl i k eb o t h er i g h t e o u st r a g e d i e sl i k ej i n g k ea n dt h e h e r o i ct r a g e d i e ss u c ha sx i a n g y u ;3 t r a g e d i e so f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t h en e wa n dt h eo l 正 s u c ha s s h a n g y a n g s u p e r i o r i t yi st h ec o m m o bf e a t u r eo ff i g u r et r a g e d i e sw h i c hi s r e v e a l e db ys i m aq i a nw i t hh i su n u s u a la c t i v i t y , r e m a r k a b l ew i s d o m , s u p e m o r m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t r a n s c e n d e n ts a c r i f i c e ,e t c s ot h et r a g i ca t m o s p h e r ee x i s t se v e r y w h e r e 田地a b u n d a n t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t h et r a g e d yo f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r i a nc o n t r i b u t e 枷c ht oi t sa u t h o es i n l 曩q i 驾w b h a d e 瓣- n e e dm i s e r , w h i l eh ei st h e 砸d eo f b o t h t h a tp e r i o da n do u r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1 1 1 e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s i m aq i 缸i sp r o f o u n da n d s u p e r i o r , b e c a u s eh ec a u g h tt h ei n f e r i o r i t yo fh u m a nn a r i r e ,a b u s eo fs o c i e t ya n df u g a c i t y o fl i f e ,m e a n w h i l eh ec o u l ds t a n dh i 曲w i t hs o r r o wb u tn o tg r i e l , w i t hc o m p l a i n tb u tn o t d i s c a r d 1 1 圮m o s tp r e c i o u si s s i m ar e a l i z e da n ds h o w e dw i t hh i su t m o s ts t r e n g t ht h a tt h e h u m a nd i g m t yc a n n o tb eo f f e n d e d , t h eh u m a nv a l u ec a n n o tb ei g n o r e d , s oa st os h o wt h e t r a g i cs p i r i t t h e r e f o r ew h a tw ec a nr e a df r o m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i sn o tt h el a m e n t f o ra t t e m p t i n gn o t h i n ga n da c c o m p l i s h i n gn o t h i n g ,b u tt h ep a e a nf o rs t r u g g l eo fg l o r i o u s c o u r s e ;i ti sn o tt h es o r r o wf o rf a i l u r e , b mt h eg r a t i f i c a t i o nf o rs u c c e s s i tc a ne v o k e p e o p l e ss y m p a t h yt ot r a g i ch e r o e s ,b u t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o fa l l ,i t 啪p r e v o k et h e g r e a t n e s so f p e o p l et ol i v e ,s t r u g g l e ,e v e nd e d i c a t ef o rp e o p l e sa m b i t i o u si d e a l sa n dl o f r y t a r g e t s t h eg r e a t n e s si st h e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 乜a g i cs p i r i to f 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r i a n c o n c r e t e l y , i ti st h es t r u g 甜et ob ee n e r g e t i ca n dc o n s t a n t l ys t r i v e t ob es t r o n g e r , t h ek i n da n dj u s t i c et oc o m p r o m i s ea n db ea b u n d a n t , t h ep a t r i o t i s mt o c o n c e r nf o rt h ec o u n t r ya n d p e o p l e i nt h ef i n a la n a l y s i s , t h ei m m o r t a l i t yo f 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d a nl i e si nt h ei m m o r t a l s p i r i ts h o w nb yt r a g e d i e so f 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r i a n , w h i c h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r i a n ;s i m aq i a n ;t r a g i ca t m o s p h e r e ;s u p e r i o r i t y ; t r a g i cs p i r i t ;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茎立塑 日期: 卒:生: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垒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篡姓 日 期:垒z ! 堕:兰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o 斟 电话: 邮编: 绪论 史记的研究历来被文史学家们所重视,用“史记学”来形容史记研究的 概况是毫不为过的。史记文学性的研究已涉及方方面面,近些年来更为深入,从 感性认识到理论介入,从整体描述到个别分析,从综合研究到比较研究,史记正 以它恢宏的气势、夺目的光辉、深邃的思想吸引着研究者们。近几年来,史记的 悲剧性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加之西方悲剧理论的介入,人们对史记的悲剧人 物、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特性等都有一定研究。本文将通过对悲剧人物及司马迁本人 悲剧意识的分析,试图探寻史记的悲剧精神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目前学术界关于史记悲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悲剧人物的评论、悲剧性产生的 原因、悲剧美、悲剧精神几个方面。 1 、关于史记中悲剧人物的评论。一面表现为对史记中的悲剧人物进行 的分类,一方面表现为对史记中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史记悲剧人物的分 类方面,成就最高的当属韩兆琦先生,他在论文( 史记 一道悲剧人物的画廊中 提出了对史记悲剧人物迸行分类的标准,后又在史记通论中用一节对这一分 类标准进行了完善,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分为了七类。后来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 越韩兆琦先生的理论框架。对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分析,范围逐渐扩大,论文有江 秀玲的( 史记 悲剧人物论( 唐都学刊1 9 9 3 1 ) ,伏俊连的沉重苦涩的人生之旅 论 的悲剧美( 贵州文史 丛刊2 0 0 0 4 ) ,赵明正的从人物临终语言看( 史记) 的悲剧美( 山西大学学报 2 0 0 3 1 0 ) 4 、关于史记的悲剧精神。论文有韩兆琦、王齐的殉道与超越论 的悲剧精神( 文史知识1 9 9 4 1 ) ,刘兴林的司马迁的生命意识与 史记) 的 悲剧精神( 武汉大学学报1 9 9 9 6 ) 等等。 刘兴林先生关于史记悲剧精神的研究也仅局限于其特性的研究。而就史记 的悲剧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目前没有专门的论文加以论述。本人通过对 史记的阅读,深深感受到司马迁的人生确是一幕悲尉,人生悲剧促使他更加严肃 地探求历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面对灾难和死亡作出哲学和艺术的思考,从 而提炼出深刻的悲剧主题。史记悲剧精神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意识、人生观、 价值观等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且,我认为司马迁的伟大、 ,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文心雕龙) 。“人们所以把史记称作无韵之离骚,原因之一就在于史 记袋有怨也有。傥。这是因为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个人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而且更主要的是自身特殊的经历和遭遇使他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上的不公, 人间的不平,愤世嫉俗,忧思深广,不能不微言讥刺,贬损当世。“1 从而,使史 记蕴藉着司马迁清醒而深刻的悲剧意识。张法在其论著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一 书中讲到;“悲剧意识是当悲剧主体( 悲剧主人公) 面对人类文化的种种困境时,所 具有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忧患意识。它对人生的痛苦有自觉自为的体验与超越,敢于直 面痛苦,乐于选择痛苦,善于超越痛苦,以获得主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和快感。”p 6 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却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历史,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无所不 在的悲剧意识。刘熙载认为,“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 高处。”( 艺概) 正因为司马迁能“立身”高处,所以他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 人生表现出了他特有的高度:悲而不哀,怨而不弃。 一、追问生死,考量人生,批判人道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 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动 因。“司马迁还在读文献的过程中主动和古人沟通,读其书,识其人,做到知人论世。 他不止次的废书而叹,并且产生了为书的作者立传的冲动。”“”父亲的临终瞩托更 使得修史成为司马迁的神圣使命。所以,司马迁修史的最初目的与其父亲的宏愿是一 样的: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太史公自序) ,之所以修史, 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 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人生、社 会进行了一定的质疑与反思,他的修史动机也随之而发生改变。司马迁首先质疑的就 是人的命运由谁或什么来主宰,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谁主沉浮。李陵之祸 “不仅让他的身体、人格体会了巨大的屈辱,更重要的是让他的思考迈进了一个沉默 失语的领域。羞辱让他把目光转向人的自身,转向生命最深处的对于人的存在的思考, 才会闪现史记古往今来中国史书中绝无仅有的人的光辉。”【1 研司马迁曾言:“仆以 为戴盆何以望天? 故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 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l ” 1 9 1 这是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的彻悟:士之 穷达,甚至死与生都不是其人品、才能和贡献决定的,而是完全由统治者的意志决定。 1 2 司马迁在遭刑之后的痛苦反思中深深看透了统治者的翻云覆雨、虚伪残暴和世故人情 的冷漠。史记其实就是司马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一定的距离之外,对于这个 冷酷、不平甚至令人痛心疾首、可怖狰狞的世界的审视与批判。 非正常死亡是悲剧人物命运的最大共性。忠贞爱国的屈原为佞臣昏君所不容;武 能威敌的司马穰苴为“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吴起 为楚国立法强国,终被楚之贵戚杀害;伍子胥能够弃小义、雪大耻,“吴以伍子胥、 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却因太宰豁的离间被吴王赐死,且“取 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伍子胥列传) ;“六国从合而并力”抵抗强秦、保 存自己,是苏秦的谋略,却也难免被人“毁”,最终被“齐王诛之”的下场( 苏秦列 传) ;穰侯难脱范雎一说,势夺忧死;白起虽被封侯,却也终被秦王赐剑自裁; 总之,无论是为一统天下、开疆辟土建下奇功的韩信、彭越、黥布,抑或是为申明法 度、增强国力、为国家建设树长远大计的商鞅、吴起、晁错,甚至是为“持爵禄之重, 阿顺苟合”( 李斯列传) 的李斯和为汉王朝执法严酷的酷吏们,都无一幸免的被诛 杀。还有像屈原、李广等忠臣干将也都被逼自杀。庞大的历史画卷被血腥与屠杀充斥 着,曾经为国家、社会、历史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主 宰,司马迁本人也是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受害者。 诸多悲剧人物在死亡来临之时,都曾向天发问,向命运质疑。白起在“引剑将自 刭”时曾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 白起王翦列传) ;蒙恬在死前“喟然太息” 说到“我何罪于天,无罪而死乎? ”( 蒙恬列传) ;淮阴侯韩信在将斩之时,也向天 慨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 淮阴侯列传) ;李将军 李广“自汉击匈奴未尝不在其中”,才能不及他的人都被封侯的也有数十人,而李广 “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对此他向命运发问“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 ”在被 逼自杀时,也曾发出“岂非天哉”的哀叹,如此等等。这不是悲剧主人公认识局限性 的表现,而是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悲剧人物对自身悲剧命运的质疑,是在生命的尽 头对人生的最后考量。“司马迁深深感受到并艺术地表现了人类生存在不可知物支配 下的巨大痛苦,并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去发掘通点。悲剧人物在临终之际发出了对 不合理社会的最后反抗,司马迁以史家特有的敏感和人文情怀听到了他们的痛苦呻 吟,并把这些声音录制、放大,载之青史,存之天地。同时对司马迁来说,无论贫富 贵贱,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他没有简单的从是非善恶等伦理范畴出发,而是以审美评 价为标准,设身处地去理解人物在命运漩涡和历史合力下的浮沉,我们可以体会到他 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脚l 痛定思痛,司马迁带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命运无法自主的困惑,通过对悲剧人 物命运的描写,追问决定人物生死的本质原因,从而揭示了深层的悲剧根源。在司马 迁看来,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方面是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是政 治统治的残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 的重要元素。司马迁揭示了“利”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社会生活的搅扰。“好利”就是 人性的一大弱点。孟子苟卿列传开篇司马迂即慨叹:“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 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兴叹也。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l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 原也。故日: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獒何以异哉! ”司马迁 指出“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伍子胥列传) ,作为秦昭王亲舅舅的穰侯因“一夫开说, 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司马迁所实录的上下三千年,诸侯相争 是为夺利,卿士相轧是为争利。就连本是好朋友的张耳、陈馀也因为“利“的原故相 互残杀,这一点司马迁在张耳陈馀列传的太史公日部分点评得非常深刻:“张耳、 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杰,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 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利,卒相灭亡,何绑者相慕之诚, 后相倍之戾也l 岂非以势力交哉? 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 矣。”所以,“利”是致乱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事例在史记中比比皆是。 司马迁把张耳、陈馀和太伯、延陵季子相比较并非偶然。司马迁对“让”的崇尚, 实则是对“好利”的批判。“太伯避利,江蛮是适;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 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豁亲越,吴国既灭。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这里吴太伯与阖庐、夫差、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称许太伯谦让的高尚作风,故而把 吴世家排在第一;那么在列传的排序上也别有深意:“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 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太史公自序,可见,正如陈直所说:“世家 首吴太伯,列转首伯夷,推崇让德,其意至微至显”( 史记新证自序) 。司马迁所 嘉许的人物如周公旦、宋景公、范蠡、曹参、鲁仲连、邹阳、及滑稽列传中的人 物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具有“让德”,不争权夺利,不夸功矜能的 美好品德。对于像项羽、韩信、蒙恬人物,虽然总体上司马迁持肯定态度,但对于他 们的“自矜功伐”( ( 项羽本纪) 或“阿意兴功”( 蒙恬列传) 是颇有微词的。 当人性的弱点在统治阶级内部极度膨胀的时候,就表现为残酷的政治统治。 司马迁借冯唐之口说:“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 法绳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张释之冯唐列传这里的“一言不相应” 是与什么不相应? 标准是什么? 答案当然不言而喻。彭越被夷灭三族,作为彭越属下 的栾布出使于齐地回来后,只因顾念情分,违背诏令“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则被认为是与彭越共同谋反,判以“趣烹之”,栾布在行刑前所说的话,不但说出了 彭越死亡的真实过程及原因,也反映了当时法制的苛刻与不公平:“陛下疑以为反, 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真是君欲杀之,何愁无罪! 在君主专权的封建统治下, 君主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天赋神授的合法权益j 君主就是法,一切违背统治阶级利 益的人或事都成了违法的,都将会为严刑峻法所处置。 在封建政治统治中,社会就好比是一个大的棋盘,无论是功臣、忠臣、谋臣、佞 臣、奸臣,还是贤士、圣人,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都是统治者的棋子,为了保证自 己的棋能赢,他们不惜牺牲掉或车、或马、或炮。晁错是一个“敢犯颜色以达主义, 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 太史公自序) 的悲剧人物,他就是汉景帝为了保住自 己这个“帅”而舍出去的“车”。司马迁在袁盎晁错列传中加进了一位邓公,邓 1 4 公出现的意义就在于他指出了晁错之死的可悲性。“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 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这是晁错挺身为国、为汉景帝谋划的伟大意义,尽管 如此,汉景帝还是迫于吴楚七国的谋反压力而将晁错“轿东市”。汉景帝斩晁错时令 其“衣朝衣”,在邓公指出汉景帝杀晁错是“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报仇”的错误之举时,这位颇受司马迁称许的贤君“默然良久”。并承认自 己。亦恨之”,这些都是司马迁颇有深意的描写。一方面是赞许晁错的舍身救国,一 方面是在讽刺政治统治的无情,即便是贤明的汉景帝亦如此。这说明“君王的权威在 知识分子的道统和政统合一的操作中,文化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失衡,恰恰使知识 分子处于自我身份迷失的尴尬夹缝之中。”阱】在司马迁深受其害的汉武帝严刑酷罚统 治时期,因触犯龙颜、违背圣意受刑、被杀、灭族的更是不计其数。 汉代的严酷刑罚使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同飘摇在深海里的孤舟,海悦则安,海怒则 危。酷吏列传是这一事实的有力佐证。在这一传记中所记录的人物,不论性格异 同、品格高下,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执法严酷,并且“上以为能”。其实,他们 就是行使统治者意志的爪牙。倍受皇帝亲信的酷吏张汤在办案时最大的特点是“所治 即上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张汤办事总是能够“丞 上指”的特点,使得“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宴,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 事皆决于汤。”杜周在揣度圣意、察颜辨色方面更强于张汤,“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对于皇上心思的参 悟,直接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博士狄山与张汤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在群臣商议匈奴 请求和亲一事时,因为狄山认为“和亲便”,并指出战争的弊端,结果与汉武帝重武 兴兵的意旨相悖,在面对“辩穷且下吏”与亲赴前线抗击匈奴的两难选择中,狄山选 择了后者。一个多月的时间,博士狄山就被匈奴斩杀。“自是以后,群臣震馏”,这样 的结果怎能不令群臣人人自危。与其说狄山是被匈奴斩头,更不如说是皇帝把狄山送 上了断头台。皇帝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直接决定着人的祸福生死,酷吏自身亦如此。 王温舒因“议有不中意者”而获罪免职,又因为为皇帝想法子得到了数万劳动力,使 “上悦”,所以又重新被起用;杜周因“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相编,更为中丞 十馀岁”;义纵因为路况不好惹皇上发怒并怀恨在心,终被处以弃市。 汉代执法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司马迁借杜周之口道破了其中的玄机:“三尺安 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可见,君主认 为是正确的就是法律条令,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古法,因为君主的意志是飘忽不定的。 在一个个忠义之人被害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上以为能”、“天子以为 尽力无私”的人吧,看看他们是些怎样的人,做了一些什么样的事。宁成,为人“滑 贼任威”( 酷吏列传) ,当“上欲以为郡守”时,御史大夫公孙弘已经向皇上禀明宁 成“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但结果却是。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周阳由“暴 酷骄恣。所爱者,执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酷吏列传) 赵禹在“事太尉 亚夫”时,周亚夫都因为深知赵禹“文深,不可以居大府”而没有重用,而汉武帝却 “以为能,至太中大夫”。正因为汉武帝重用张汤和赵禹“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 1 5 传得相监司”,导致了“用法益刻”现象的出现。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因 为张汤的死,汉武帝竟然“尽案诛三长史”,逼得“丞相青翟自杀”。义纵是一个当过 强盗的人,连她的姐姐都认为他“无行,不可”,而太后却仍嘱咐皇上加以提拔,并 因为“治敢行,少蕴藉”得到皇上的称许。王温舒年轻时是一个不法之徒,盗掘坟墓, 为非作歹,他“为人谄,善事有孰者;即无孰者,视之如奴。有孰者,虽有奸如山, 弗犯;无孰者,贵戚必侵辱”,他“好杀伐行威不爱人”而天子却“以为能”。杜周“然 重迟,外宽,内深次骨”,一个如此道貌岸然的恶毒之人,“天予以为尽力无私”。这 些酷吏们如此得天子的赏识,他们的治下是何状况呢? 义纵至定襄,经过他的一番严 刑杀戮,“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尹齐“上以为能,迁为中尉,吏民益 凋敝。尹齐木强少文,豪恶吏伏匿而善吏不能为治,以故事多废,抵罪。”而王温舒 执法残酷到了“流血十余里”的程度,他还把“豪恶吏尽後为用,为方略。吏苛察, 盗贼恶少年投锯购告言奸,置伯格长以牧司好盗贼。其爪牙吏虎而冠治数岁, 其吏多以权富”。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 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兹起。”为平息盗贼作乱,不 得不拿出天子使者身份的符节,用虎符发兵镇压。无可奈何之下又制定“沈命法”, 此法一经执行,“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 言。故盗贼寝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司马迁指出,“自张汤死后,网密, 多诋严,官事寝以耗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不过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l ”( 本段引 文均出自酷吏列传) 那么,司马迁所说的“汉兴,破觚而为圜,靳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 治蒸燕,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酷吏列传) 是果真如此,还是别有深意呢? 司马迁仅写了十位酷吏的“酷烈”,就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汉代法网之严密,刑罚 之严酷,执法之不公,然而,这些酷吏“虽惨酷,斯称其位矣”( 酷吏列传) 。司马 迁在评价酷吏的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酷”的根源,“惨酷”的根源不在于朝廷所 用之人,而在于朝廷本身。这些酷吏的人生结局更加充满了悲剧的意蕴,作为统治者 暴酷统治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竟然不能够使自己逃脱严酷法制的惩罚,或被逼自杀, 或被斩、被杀、弃市等。在这个充满杀戮的社会,酷吏们的悲惨结局让我们想到的不 是罪有应得,而是作为“人”命运不能自主的沉重与悲凉。 司马迁这种痛定思痛的悲凉心态使他一方面比其他人对人性、对统治者的残酷统 治有着更为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他对一切受害者产生了凌驾于法律、道 德之上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心。正是这种清醒和同情,也是对命运无法自主的困惑,时 时叩击着司马迁悲天悯人的心,使其眼中事笔下情不可避免的流溢出深沉的悲剧意 识,这种悲剧意识是超越时空而存在的,是不朽的。 至此,回昧司马迁在列传第一伯夷列传中的感慨,越发觉得司马迁对人道的 认识之深刻,痛楚之剧烈。正如赵明正先生所评价:“司马迁是较早触及中国传统文 化劣根性的先哲思想家,他展现了个体和社会的对立,以及个体人物在强大的社会挤 压、畸形的文化规范和未知的历史漩涡中的奋斗、反抗、命运浮沉和最终的毁灭,这 1 6 是人性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也是文化的悲剧。在他的笔下,悲剧具有了特别的深邃 意义。一 2 2 1 = 、立身高处,悲而不哀,怨而不弃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旌者,仁之端也; 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 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太史公自序也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就是司马迁的人生观,荣辱观, 也是他的审美理想。司马迁崇仰“积仁洁行”的伯夷、叔齐,钦慕“事亲孝,与士信, 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的李陵,对那些奋不顾身,赴公家之难的国 士深表敬意,而对那些蝇营狗苟全躯保妻子之臣,他从心底是鄙视的。因此才奋不顾 身,“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报任安书) 为人主排忧,为忠臣辩诬,但最终却“拳拳 之忠终不能自列”,以“口语”遭奇祸,怎能不悲愤郁闷于心,“忽忽有所亡”? 愤慨、 失望、落寞使司马迁不可避免的对自己的价值标准产生困惑,提出怀疑:“或日:天 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 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竞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 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在这里不仅是在控诉命运 的不公,也是在批判人道的可悲。 司马迁个人的人生悲剧促使他思考了一个很严竣的人生课题:人生的意义在哪 里? 大量史料的阅读又使他进而思考了一个很深刻的社会命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 好的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同属于哲学范畴。 司马迁毕竟不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思考是有限的;但他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卓 越的文学家,他的笔下通过鲜活的人物为我们演绎历史、描画社会、探讨人生。也正 是这些人物使我们了解了司马迁,甚至敬服、仰慕这位伟大的民族魂的塑造者。虽然 自己蒙受极大的冤屈,身心皆受极大摧残,但他仍然能够立身高处,从“人”的视角, 古往今来的所有“人”的视角,探求真正的“人”的价值所在。虽然他看到了当朝政 治统治的诸多弊端,但他还是能够纵看历史的短长,横看当朝的得失,从社会发展的 角度描画心耳中最美好的蓝图。从而做到了悲而不哀,怨而不弃。 “司马迁既重视生命的存在,更重视生死的意义,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原则,不为 节操而死,不为天年而生,主张生则顽强,能屈能忍。发愤为作;死则壮烈,死得其 所,视死如归。”捌司马迁在描写悲剧人物面对人生的困境甚至死亡的豪情壮举时, 也是在阐述自己超越的生死观。 司马迁认为首先应该珍惜生命,激流勇进。勾践会稽兵败,忍辱隐垢,卧薪尝胆, 1 7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以灭吴,振兴越国;孔子周游列国,为政不成,退而著述, 一生勤勤恳恳,无片刻懈怠,太史公称之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向往之。”司马迁对于他们能够珍视生命并勇于进取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 为他们不朽的功绩所折服。其次,当生而不得时,从容赴死,大义凛然。项羽垓下战 败,乌江不渡,自刎以殉霸业;伯夷、叔齐为坚守自己的君臣之道,宁可饿死于首阳 山;屈原为自己的祖国坚守高尚的节操而自沉汨罗江;李广引刀自刎捍卫自己的人格 尊严,荆轲威震秦廷傲视死亡在危难关头,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 最重要的是明于生死,忍辱负重。司马迁说:“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一个活泼有生命力的生死标准,这一标准重在强调死 得是否有价值。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这句话并不是强调死亡的可怕,而是为了说明 如何面对死亡和如何使死亡变得有价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司马迁赞叹那些为理想 和道德而慷慨赴死的义勇之士,也赞叹那些功成身退,逍遥避祸的明智之士,但更让 他由衷敬佩的则是那些能够忍辱就功名的英雄。因为只有在面对生死抉择之时,仍能 保持冷静,慎重决定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者。正所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 处死者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伍子胥先是在楚国逃死,后来又在吴国悲愤自杀。 面临同样的小人进谗,昏君不晓,为什么选择却截然相反呢? 原因在于“贤者诚重其 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有时候,对一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伍子胥的一生一死都是 出于理智的选择,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的赞赏非常中肯:“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 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 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 须臾忘郢邪?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 。 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迁自身人生理想的实现,尤其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她更 是焚膏继晷以此为生存的意义。这部沁透了他的心血,充盈着他的感情的史记是 其生死观的印证。季布栾布列传中的季布是忍辱负重终于成就功名的英雄,司马 迁对他的评价是“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擒旗者数矣,可谓壮士。 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l 彼必自负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 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与季布相反的是基于忠义情愿慷慨赴死的栾布。司马迁评 价他是“栾布哭彭越,赴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吉烈士,何以加 哉! ”司马迁将这两人放入同一列传,有力地说明了他的生死观。进一步证明面对生 或死的问题,决定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 想时,决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放弃生命。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 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说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使自己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而留名后世就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但李陵之祸使司马 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他“肠一日而九回”,他“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 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辱,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报任安书) 面对这种耻辱,难一 能够使他活下来的理由是“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所以,在 1 8 司马迁看来,能忍辱就功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者”,而轻易放 弃生命的人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他之专注于史记的创作正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 的“勇者0 也是为解读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最圆满的答案:“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 养生也”( 礼书) l 司马迁在看待社会问题上,也表现出了他特有的高度与深度。 首先,司马迁生活在诸子思想大融合的氛围中,他的思想不但没有单一的局限于 某一家,而且能够客观的评析各家之短长,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即可 看出: 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 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 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 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 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 而功多。 “司马迁这种思想的采各家之所长、避各家之所短的特征( 尤其是儒道两家) 是 贯穿于整部史记的内容的”,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体现为儒道互补;向往大同世界,排斥小国寡民;推崇无为而治,摒弃繁文缛礼;融 合儒道的尚德精神,抨击汉武帝诸项弊政。司马迁的哲学思想体现为儒道互补:主导 方面是道家的宇宙观和朴素辨证法,他融合儒道人生哲理,形成了更为进步的人生观。 司马迁鄙视汉儒的势利,不取庄子的消极,其人生观的主旋律是先秦儒家积极进取的 阳刚精神,而以黄老抱朴守拙的阴柔特制为基调,讲究以进取为前提的谦让,是一种 有机的结合”m 。 其次,司马迁虽然看到了人性与社会的诸多弊端,但他也提出了治恶扬善的有效 方法,规划了一幅非常和美的社会蓝图。司马迁认为治理社会、克服人性弱点的有效 方式是“制礼作乐”,所以在史记中分别写有礼书和乐书,并详尽论述了 “制礼作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l 宰制万物,役使群众, 岂人力也哉? 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札,依人性而作仪,其所 由来尚矣”( 札书) ,并且指出礼是“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 之总也”。司马迁在乐书中说:“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 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可见,司马迁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所以他希 望通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从而实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 悖,则王道备矣”的美好社会理想。 1 9 第三章史记的悲剧精神与民族精神 “史记悲剧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私欲野心和卑鄙的灵魂,而是超越 了个人自我的狭小天地,或为生活不合理而不平,或为民众不幸而痛苦,或为社会受 阻而焦虑。他们渴望社会进步,这种对生活的要求与希望和社会的发展的内在规律相 一致,充分体现出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正义感力量,而且,悲剧主人公还把这种主观精 神外化于行动,在与不合理生活相冲突的紧张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无畏的献身精神 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嘲“因此,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 是为壮丽事业而奋斗的豪歌,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一种胜利的快慰。它不仅能激起 人们对悲剧英雄的同情,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为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而生活、 奋斗乃至献身的伟大精神。”刚悲剧人物虽然以悲剧结束人生或在生命中不断被困苦 厄运所缠绕,“但他们的精神气质却经天贯日,永世长留天地间”f 2 刀。这种精神就是 悲剧精神,张法说“所谓悲剧精神,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6届广东省吴川一中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强化训练试卷
- 王道课件邓平速写
- 民法典学习课件
- 玉米趣味农业科普知识培训课件
- 玉石鉴定师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家级科研实验室项目聘用人员服务协议
- 2025新型车库物业管理及设施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工艺美术品定制生产合作协议
- 第四节道亨slw2d架空送电线路评断面处理及定位设计系统部分操作说明
- 测振仪使用方法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耒阳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
- 12YJ4-1 常用门窗标准图集
- 表- 邻二氯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课件PPT超详细
-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 读书分享-《教育的情调》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物资采购付款报销单
- 政务云收费标准 云托管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