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月亮意象从它出现在文学作品里那天起,文人对它的关注从古至今就从未过,可以 说中国文人用月亮构筑了一个永恒的情结。本文从月亮意象的源起及象征意蕴入手,以 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鲁迅作品中月亮意象,研究鲁迅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内涵与意义及鲁 迅对月亮意象的丰富与拓展。第一部分分析月亮意象的演变过程及象征意蕴,月亮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是出现最早的意象之一,本章从月亮意象的源起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探 讨月亮意象的审美特质和象征意蕴。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鲁迅笔下的月亮意象的内涵与意 义,首先将鲁迅作品中出现的月亮意象按照其在作品中象征意义和所起作用的不同进行 分类,在与古典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中,分析鲁迅对月亮意象的独特描绘及月亮意象 在文本中的艺术表现和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探讨研究鲁迅对月亮意象的丰富与拓展, 首先分析月亮意象与鲁迅内心世界的关系,探询鲁迅文本对月亮意象的丰富和发展,以 及对现当代文坛描写月亮意象的影响。鲁迅以他的作品把中国人的月亮情结推向了冷峻 思索社会与人生的颠峰时代。 关键词:鲁迅作品;月亮意象;象征意蕴;情结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d a yt h a t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i m a g e so fm o o ni nl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n , t h e l i t e r a t i sa t t e n t i o nt oi th a sn e v 盯s t o p p e di na l la g e s t h a ti st os a y ,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is e ta n e t e r n a ln o s t a l g i aw i t hm o o n t l l i st h e s i ss t a r t i n gw i t i lt h ee v o l v e m e n tp r o c e s so f t h ei m a g e so f m o o na n a l y z e st h ei m a g e so f t h em o o ni nl ux n n sw o r k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 t e x t u a ls c r u t i n y i no r d e rt od i s c u s sa n ds t u d y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i m a g e so ft h em o o ni nl ux n n sw o r k t h e f i r s t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e v o l v e m e n tp r o c e s sa n dt h es y m b o l i cm e a n i n go ft h ei m a g e so fm o o n , w h i c hi so n eo f t h ei m a g o e st h a ta p p e a r e de a r l i e s ti ni i t e r a r yw o r k s n l i sc h a p t e rd i $ c u s s e st h e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s y m b o l i cm e a n i n go ft h ei m a g e so fm o o n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s o u r c eo f t h ei m a g e so f m o o na n di t se f f e c t so n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1 1 ”s e c o n d p a r t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i m a g e so fm o o nd e s c r i b o di nl u x u n sw o r k f i r s t t h i sp a r tc l a s s i f i e st h ei m a g e so ft h em o o nt h a ta p p e a r si nl ux u n sw o r k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i m a g e so fm o o n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tf i m c t i o n si tp e r f o r m si nh i sw o r k t h e n ,i ta n a l y z e st h ea r te x h i b i t i o na n di t sf u n c t i o no fl ux n n su n i q u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 s y m b o l i cm e a n i n go ft h ei m a g e so fm o o n 1 1 1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l n nx n n se n r i c h m e n t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i m a g o e so ft h en o o n i tf i r s ta n a l y z e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v e e nt h e i m a g o e so ft h em o o na n dt h ei n n e r m o s tw o r l do fl u nx u n ,a n dt h e ne x p l o r e sl u n x n n s e n r i c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i m a g o e so ft h en o o n , a sw e l la st h e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 m o d e m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i m a g o e so ft h em o o n l ux n ne l e v a t e dt h el o v ek n o to ft h e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t o w a r dt h em o o nt oa na p e xb yp o n d e r i n gs o c i e t ya n dl i f e k e yw o r d s :l ux u n :t h ei m a g e so f m o o n ;s y m b o l i cm e a n i n g :n o s t a l g i a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幽日期:呈q q z 生昼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 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邋 日 期:2 q q z 生旦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回原单位 电话: 邮编:1 5 0 5 0 0 引言 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浩繁的 自然景物中,月亮格外引人注目,在漆黑的夜色里,没有人不渴望月亮的出现。在浩如 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是被摹写最多的意象之一,无论是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还是 现代文学作品,月亮都是被摄取、被咏叹最多的意象,也是文人墨客的至爱。“中国月 亮是民族感情的载体”,“1 中国文人在书写不尽的月亮情怀中构筑了一个永恒的情结,文 人们在月亮意象中寄予了无限的情愁,月亮是他们内心世界里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万种 情思。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人们 在探求月亮意象的发展演变时,更期待透过月亮去解读作品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 界。当我们翻开鲁迅的作品时,会发现鲁迅在小说、散文、诗歌中不止一次的描写月亮, 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鲁迅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 鲁迅也有月亮情结? 透过明月,鲁 迅究竟想说什么? 一、月亮意象源起及象征意蕴 月亮本身只是一个客观物象,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使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 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载体,成为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它已经成为一个在特定生活 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出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向。荣格将这一现 象解释为人类心理深层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历史积淀。他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 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 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川2 1 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 族丰富的社会心理,因而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 一)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探源 月亮是何时出现的,这可能是人们遥望夜空时最大的疑惑:月亮最早是什么时候被 写进文字里,这也是学者最想知道的答案。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遥望夜空时发出与苏轼 同样的疑问:“明月几时有”? 月亮意象是什么时候被写进文学作品的已无从考证,但 我们从远古的月亮神话中,可以感受到人类在先民时代就已开始崇拜月亮并绵延至今, 中国古代的文人更是在其诗词作品中赋予了月亮许多美丽的名字,与月亮有关的某些风 俗在今天还在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些都已形成了月亮文化,是月亮情结的一个重 要内容。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是出现最早最神秘最朦胧的意象。“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文献中,有1 8 9 种,3 9 8 篇,有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1 远古月 亮神话便是人们最早探索月亮源起的朦胧的渴望,也是远古人类探求月亮奥秘的最初的 幻想。 在五运历年记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人们可以看到有关记载月亮诞生 的文字。中国古典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归藏和淮南子等书,这个 中华民族远古记忆中最美丽幽怨的神话,历来被学者们看成是中国几大著名的神话之 一。此外,还有“吴刚折桂”的故事以及关于月亮神是太阳神曦和的妻子的传说。这些 神话传说故事进入了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比如西游记、宝 莲灯中就有关于嫦娥的描写。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对月亮等自然天体充满了崇拜。中国 古代很早就开始了对月亮的崇拜,吕氏春秋精通中写到:“月,阴群之本”,“月者, 水之精”,可见月亮的地位非常高。后来还逐渐产生了因为对月亮崇拜而举行的一些祭 祀活动。 据周礼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每逢农历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活动。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花灯节是汉民族月亮节中最为喜庆的节 日。 2 月亮与人类的渊源由来已久,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审天地者查列星而知 四时,推历者视月行而定晦朔”( 吕氏春秋贵因篇) 。最终诞生了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的阴历,于是,“月”也成了一个表示时同的名词。 当然,月亮更多地进入了我国古典的诗词描写中,文人们赋予了它很多美丽的名字。 诸如玉盘( 苏轼中月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冰轮( 苏轼宿九仙 山: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金丸( 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浮云卷尽 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蹯) 、玉蟾( 李白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太阴( 柳 宗元感遇:坐使青天暮,小星悉太阴) 等等不下二十几个美丽的名字。月亮的名字 远不止这些,有人还把月亮的别称加以分类,有以“嫦娥”为代表的娥系月亮别称,如 素娥( 范成大:素娥脉脉翻愁寄,付与风铃语夜长) 、金娥( 许敬宗:腾华承玉字,凝 照混金娥) 、娥月( 王僧达:凉荫掩杆,娥月寝耀) 等;蟾系月亮别称有孤蟾( 司马光: 孤蟾久禾上,玉马不成归) 、蝉蜍( 李中:晓香怜杜若,夜爱爱蝉蜍) 、凉蟾( 晏殊:凉 蟾影度秋月薄,促漏声来夜唱闲) 、金蟾( 令狐楚: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等;兔 系月亮别称有玉兔( 贾岛: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 、白兔( 杜甫:此时瞻白兔,直 欲数秋毫) 、顾兔( 李白:阳鸟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银兔( 皮日休:麝酒冉冉生银兔, 腊泪涟连滴秀闺) 、阴兔( 庚信:阴兔假道,阳乌回翼) 等;桂系月亮别称有桂月( 庚 信: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月桂( 张正见:长河上月挂,澄彩照高楼) 、桂影( 杜牧: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等。以上列举的月亮别称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的文人对月亮 的关注,这其中也隐含了人们对于月亮源起的种种瑰丽的遐想,月亮在文学作品中所散 发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其他自然物象无法比拟的。 ( 二) 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审美特质及象征意蕴 意象首先是一种内心关照,是诗人的心灵“从对象的客观性相转回来,沉浸到心灵 的本身里,关照自己的意识”( 黑格尔语) ,而且意象的出现,“让人只就它本身来看, 而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和意义”。“3 这样看来,文人眼中的月亮被赋 予某种美感和情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一轮明月的背后应该有超越其形的情趣和意 义存在,这种情趣和意义如果确切地说应该是什么昵? 首先,明月高悬千古,很多诗人的咏月诗中浸染着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在宏观的历 史视野中,月亮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屈原咏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共代 序”( 离骚) ,李白诗吟“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刘禹锡 诗云“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亘古之月高悬中天,周而复始, 冷眼观察大地人间纷纷扰扰的变化,仿佛能洞晓人间社会的一切沧海桑田与世事变迁。 诗人把自己暂时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走迸历史,把自己短暂的生命提高到永恒月亮的高 度,以便更深刻更自由地观察社会和人生,用俯视古今的情怀去缅怀历代兴亡之感。 其次,月亮意象包涵着诗人们对宇宙的求索意识。“孤篇横绝,竞为大家”的张若 虚在澄碧晶莹、梦幻般的“春江花月夜”,向寂寥的苍穹发出了他的千古一问:“江畔何 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 ,月与人,谁是那最初的邂逅,最初的遇 3 合? 谁能回答? 问天,问月? “他得到的是一个更神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 足了”。嘲月亮作为一种永恒而宁静的存在,它吸引着诗人那颗敏感面好奇的心,启迪诗 人扣问苍穹,探求宇宙奥秘。像张若虚这样直接追问人与月二者的关系,实在是前无古 人。此后李白( 把酒问月) 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欲停杯一闯之”,苏轼的“明月 几时有”,继续探求者的脚步。 最后,月亮还是诗人人格的化身。古代诗人中,最爱月、最懂月的莫过于李白,他 在许多诗篇中借写月来抒发自己豪情壮志与开阔胸襟,人们仿佛看到的是“月人”李白。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江上吟)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 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倒海索明月,凌山采芳荪”( 书情赠蔡舍人雄) , 诗人的热情、飘逸、洒脱、执着和超凡脱俗令人羡煞,这些诗句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愿与明月同在,明月就是诗人李白的人格化身。月亮还是词人苏轼清高脱俗、啸傲 山林的人格化身,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4 月亮成了词人飘洒风采、脱俗气度的象征。 诗人给月亮意象赋予了特有的历史沧桑感,诗人也由月亮源起而产生了对字宙的求 索意识,月亮意象甚至是诗人的人格化身,月亮意象的这些审美特质已超越了月亮本身。 作为自然物象的意义和情趣,因而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意象就具有了很多的象征意蕴。 长期反复使用的意象必然带有象征性,它以象征的形式贮存在我们祖先向文明迈进 的历历往事中,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心灵颤动的印迹。正如l 克兰默在灯宴的序 言中写到;“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 速地崩溃或是腐烂,是人问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些远隔万水千山的情 侣思念联结起来”,阍月亮容纳了“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诗坛便有了无数的咏月佳 作,月亮意象也便有了言说不尽的象征意蕴。 1 月色如水水如天美丽景致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这就是说,当 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 样产生美感。人们大凡喜欢看的,看得悦目的,引起人们精神振奋的,那就成为一种美。 有谁拒绝过月亮的美丽呢? 月之美是纯洁宁静的美,是朦胧渺远的美,月亮之美远不是 几个词就能概括的。 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有颜色的,辛弃疾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太常 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范大成的“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醉落魄) ,他们看 见的是金黄色的月亮,宁静、清冷的夜色之中,是黄色的月亮给了人温暖和热情。更多 的诗人把月亮写作白色,那句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清夜 无尘,月色如银”( 行香子) ,庚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舟中望月) ,写 的都是白色的月亮,给人一种淡雅、清幽的纯挣空灵之美。 月亮在文人的笔下不仅有色,还有声。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 涧) ,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 ,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正月十五夜) ,月亮给宁静的夜空带来了动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律动 4 和鲜活,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神秘。 诗经陈风月出描绘月色的皎洁之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从此揭开描写 美丽月色的大幕。王维的“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瞑) ,给人的是一个静 谧清澄的世界,山泉潺潺流泻在山石上,好象一条洁白的素练,在月辉之下闪闪发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一首美月诗,全诗有十五句写到月:“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 霰”。诗人把读者带到一个江天海月飘渺的境界之中。 月色之美是中华诗坛永远写不尽的一个主题。 2 月是故乡明思亲怀乡 因为求学求仕,或是因战乱灾祸而背井离乡的现象在古代十分普遍,在交通不便的 时代,这样的分别就极有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思亲怀乡的苦痛时刻咬噬着人们那颗脆 弱而焦灼的心灵。“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不知有多少游 子面对着天上的明月,不禁想起远在万里之遥的故乡人,无限乡愁不断涌上心头,“三 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的忧思与惆怅只能独自品味,“杨 柳岸,晓风残月”时的“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玲) 是多么的让人痛彻心扉,“思 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的爱情消退更添无奈与惋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就是明月朗照之时离人游子最浓重的心绪, 就会有那种“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州( 徐陵,关山月) ”的见月思乡的直言,“共看 明月应泪垂,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居易,望月有感) ”的凄恻则让人潸然泪下,无数 次的扣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 思念不息, 咏月不止。 中国文人有很浓重的思亲怀乡情结,诗人们常常把这种情绪消解在对风花雪月的感 怀中,在被文人感怀的自然物象中,只有月亮是永恒的,它穿越时空,无论何时何地思 念的人都能同在它的光辉之下,这是其他自然景物不能与之相比的。所以在游子心目中, 永远“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 3 举杯邀明月失意孤寂 月亮的孤独高洁常常引发诗人对各类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又常常是诗人在主 体情感受挫的情形下发生的。理想破灭,科举无望,报国无门,宦海沉浮,失意伤感的 孤寂占满了他们的心绪,这一切似乎只有高悬夜空的孤月才能引起善感的诗人的共鸣, 于是,借月书写人生失意感伤的咏月诗就这样产生了,诗人们借月托情,寻找心灵暂时 的解脱和慰藉。 李商隐的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正值暮春,百花刚残, 诗人面对人生的生死离别、命运的颠沛流离,眼中之月就成了凄厉的寒冷之月,折射出 诗人在人生失意之时的孤寂怅恨之感。 一千二百年前,张继落榜了。一个读书人,在秋高雁冷的月明之夜,放肆了他的忧 伤,羞惭沮丧的他彻夜难眠,一场不朽的失眠,成就了一个落榜文人的千古佳作枫 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明月见证了因科考名落孙山的读书人最枯涩的人生失意。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中的月亮成了他寂寞灵魂的抚慰者,内心世界深埋着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无法排遣的 愁绪。 人生在世,失意孤寂在所难免,这种时候人们最需要给心灵找一个安静的家园,有 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月亮便是最好的选择,也许淡泊娴静的月亮就是诗人心灵创伤的 抚慰者。 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感怀历史 对亡国大恨书写最深刻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亡了国的李煜只能把满腔的愁恨对 月诉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失去家国的故君面对依旧高悬于夜空中的明月,心中涌起的凄楚以及那种难 以预料的世事变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望江南借花月春风书写对故国的眷恋,“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相见欢:“无言独上 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此词写尽了李煜去国离家的锥心怆痛,一弯残月照 着孑然一身的亡国故君,对故国的怀念之思、眷恋之情引起他多少遐想,勾起他多少回 忆,只有月最理解他的伤痛,他内心的酸楚也只能对月倾诉。 唐代诗人王昌龄以明月表达他对战争的感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出塞) ,一轮明月穿越时空照耀着秦朝汉朝时的边疆关塞,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 的历史感,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 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返乡。诗人借助月亮意象创造出一 个阔大、悠久的时空,慨叹战争给秦汉以来的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漾,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 仍有,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今无人欣赏,寂寞无声的冷月更是凭添了那种 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词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扩展及于宇宙。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撵过时间的印迹,历史的伤痛不堪回首,却又让人难以忘记,“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那种无奈和伤痛实在是让人无法回避。 无数的文人墨客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无数纷繁的吟月佳作,月亮传递了千年的情愫, 月亮成了古今沟通的媒介,后世子孙借助月亮同先人对话,寻找他们心灵的足迹。我国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氛围,一种情感纽带,一种文化传统, 一种审美情趣。它传承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经典,是我国文学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6 = 、鲁迅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及意义 “在人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中,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了”, 删月亮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意蕴是那么的丰富,月之美,月之情, 无不感染着文人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绵延古今。在现代文学 作品中月亮依然照亮文坛,即使是在小说中。开现代文学之先河的鲁迅,在作品中不止 一次的描写月亮,鲁迅笔下的月亮意象又是有着怎样的情感蕴籍? 我们能否如读古典诗 词作品一样,借月亮意象走进一代文坛巨匠的内心世界? ( 一) 月亮意象的文本蕴藉 月亮意象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中。其中小说里最多。在3 3 篇小说中有 1 2 篇出现了月亮( 这其中包括无月之夜) 意象,超过了全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其中呐 喊占6 篇,彷徨和故事新编各占了3 篇,而且在有的作品中,如社戏、奔 月、白光、孤独者等,月亮意象反复多次地出现。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频 率之高,篇幅之多,形式之多样,绝非偶然现象。这一现象提醒我们,鲁迅小说中的月 亮意象背后可能隐藏着鲁迅灵魂深处的某些情愫。要深入理解鲁迅作品,乃至鲁迅本人, 这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一个内容。 月亮意象在鲁迅的小说中,无论是有月之夜,还是无月之夜,都有很丰富的表达, 按照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所起作用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 阴森与恐怖的世界 小说狂人日记中对月光有两处描写: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以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嘲 月亮意象在狂人日记中被鲁迅用西方现代主义做了新的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中 的月亮意象被开发出新的涵义。美好的月光与人的癫狂相反,月亮照出了恐怖与危机四 伏的漆黑世界,是狂人内心惊恐与无助的反应,同时月光也照出了吃人者的虚伪和狡诈。 小说药开头写道: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 这虽然是无月之夜,但实则是有月之夜的尽头,是月落后、日出前的夜,黎明前最 黑暗的时刻。就在这无月之夜,先驱者夏瑜被害,华老栓却买下蘸了他的血的馒头。想 要救人者的血,却被他所要救的人舔食着,咀嚼着。救人者的被害,却被他所要救的人 们欣赏着。凄凉的黑暗的后半夜发生的故事,令人窒息,阴冷可怖。 在这个阴森与恐怖的世界里,鲁迅用黯淡的色调勾画了这个世界里悲凉的人们,鲁 7 迅始终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智者,他毅然向这个世界挑战,如勇士一般冲出黑暗,作品 中洋溢着他坚韧的探索精神和反抗精神。 2 欢愉与美好的世界 鲁迅笔下写的依旧是旧世界,但有的写得却很明朗、优雅,其实是另有一番深意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 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动感鲜活的、寂静辽阔的世界,是一个美丽活泼,充满幻想, 敏感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两个天真的少年抛开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礼法和束缚, 两颗心因为自然的需要而碰撞在一起,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渴望,对纯真生活的一种 追求。小说故乡中对月的描写让人们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这也是作者对月亮所做 的为数不多的亮色着墨。 这样的表达在社戏中也有: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 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o oo oo 1 1 这是一幅优美朴素、淡泊醇厚、欢快愉悦的江南水乡风情画,作者用优美的水乡月 夜风光来衬托孩子们的美好纯洁的心灵。 鲁迅以一个儿童的视角用欢快的笔调勾勒了这一幅美好世界的图景,虽幽远而淳 朴,但毕竟是一种期待,一种憧憬,给人以希望和振奋。鲁迅笔下温馨的故乡记忆,也 让读者看到了他对广大中国农民所怀有的深厚情感,因此他能满怀深情地去书写美丽而 宁静的江南水乡,深入骨髓地去揭露农民灵魂深处的恶疾与苦痛。 3 绝望与麻木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开始思考和探索国民性的,对“国民性”的批判是 贯穿他一生的思想,鲁迅特别善于揭露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诸如奴性、保守、愚昧、自 私、麻木、守旧、绝望等等。 阿q 正传: 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4 在这无月的夜晚阿q 即将走完他的人生之路,而此时他还浑然不知,未庄的所有人 与阿q 一样,不知道灾难即将降临,因为麻木的人们生活在无边的沉沉的暗夜里。 孤独者: 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 这是小说孤独者中第一次出现月,这月夜是宁静深沉的。这“圆月”和“极静 的夜”出现在“我”和魏连殳这两个孤独者充满矛盾困惑的对话之后,此时的“我”和 8 魏连殳都已心如止水,如同静夜的月光死寂、惨淡,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波澜,无 望地近乎麻木。 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 这一轮明月非但不能使夜晚明亮,反而使夜晚更加阴冷,让人分明感觉到圆月“散 出冷静的光辉”里隐藏着绝望。 白光: 寓在这里的杂姓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 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 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 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 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 正在眼前。【l 陈士成对科举的执着已近乎麻木和病态,他总是在暗夜中被白光驱使,所以在不到 二千字的叙述中作者三次写到月亮,月亮从“出现”、“照透”到“隐去”似乎就是陈士 成从麻木到绝望到死亡的轨迹。 鲁迅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伟大作家,他以苍凉、峻切的笔锋勾勒了中国近代的 民生众相。农民的愚昧麻木,知识分子的苦闷绝望,是鲁迅对这个民族唱出的一曲哀凉 的挽歌。 4 无聊与无奈的世界 补天中女娲说过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最能代表鲁迅在神话历 史小说中刻画的悲剧英雄羿、女娲、眉间尺的心态,他们的英雄光环都消失在无奈与无 聊中。 奔月: 幸而月亮却在天际渐渐吐出银白的青辉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只见那 边是一轮雪白的圆月,挂在空中,其中还隐约现出楼台,树木。然而月亮不理 他,他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却照数前进了。“” 英雄羿射掉九个太阳的辉煌神勇气概早已荡然无存,生活在平庸凡俗中的羿满足不 了妻子嫦娥的要求,昔日有着师徒之谊的逢蒙居然恩将仇报,连月亮也不理他,月亮照 出的是羿满腹的无奈,空虚,无聊。 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 这是铸剑中的月夜。月光虽然皎洁,但月夜始终渗透着一股阴森的复仇气息。 眉间尺优柔寡断,当他的内心为折腾老鼠而彷徨时,“月”出现了,那皎洁的月光似乎 正将他对鼠的复仇软化。眉间尺对老鼠之死的忧郁,预示着他复仇行动的悲剧结局,一 个复仇英雄的无奈的终结。 补天: 9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 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 来。“7 1 女娲以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反被人类辱骂,“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女 娲的无奈和烦恼正如不知“谁下去和谁上来”的“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与“光 芒四射的太阳”一样,茫然而无所适从。 故事新编“借古事的驱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鲁迅大胆地质疑 了个体生存的意义和现状,在神话故事中,在快意恩仇里,隐含着作者对自我对人生对 世界的理性认识。 5 虚伪与自私的世界 鲁迅在其作品中无情地嘲弄丑恶的事物,把批判的笔锋直指人物内心最深处、最本 质的一面,犀利的笔锋如明亮刺眼的月光一般照透人物灵魂最肮脏最虚伪的阴暗隐秘之 处。 弟兄: 对面的寓客还没有回来,照例是看戏,或是打茶围去了。但夜却已经很深了, 连汽车也逐渐地减少。强烈的银白色的月光,照得纸窗发白。“” 夜深人静之时沛君开始思考由弟弟的病入膏肓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如何维持家计、 供孩子们上学、筹办丧事等,所有的一切都在折磨着沛君,“银白色的月光”照出了纸 窗“发白”的本色,其实隐喻的是沛君被弟弟的病情照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本色自 私自利,至此暴露了“弟兄怡怡”的虚伪。 肥皂: 他看见一地月光,仿佛满铺了无缝的白纱,玉盘似的月亮现在白云间,看不出 一点缺。1 四铭为了满足自己对乞丐女的意淫买了一块肥皂,言语之中流露的那种贪婪的欲望 暴露一个伪道学者的真面目,正如鲁迅写月亮的虚无一样,“无缝的白纱”一般的月光 和“玉盘似的月亮”。 散文中的月亮意象出现在秋夜里: 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己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 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天空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 去了。叫1 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无私无畏的枣树坚韧顽 强地战斗,将夜和月亮刺得吃不消,终将要隐退下去。 鲁迅还有两首诗歌也写到了月亮: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一首七律: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 1 0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一 湘灵歌: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嘲 两首诗几乎作于同时,大背景都是白色恐怖,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悲悼和愤怒。而且 月光在这两首诗中都以强烈的色彩反差“白与黑”、“红与白”引起视觉上的刺激,以此 来唤醒人们的警觉。 汪晖曾说:“愈读鲁迅的文章,愈觉得他深刻。鲁迅的作品真是个开掘不尽的思想 宝藏”。的确,在中学时代读鲁迅的作品,对月亮意象的理解很浅白,停留在自然景物 描写的层面上。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我们发现如前文所分析,鲁迅对月亮的描写绝不是 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无论是有月还是无月,不管是圆月还是残月,我们似乎看到了作 者灵魂深处被压抑的焦躁,被憋闷的孤独,在挣扎与抗争中鲁迅艰难而执着地行进。 ( 二) 与古典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比较 月亮意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被无数文人写尽了所有的情态,鲁迅同古代的诗人们 一样在其作品中都曾倾惰于月,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鲁 迅,他会延续古典的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 1 小我与大我 文人墨客几乎都有一种“月亮情结”,他们不但把月亮当作自然景物加以描写,更 是把它当作主观情感的载体,景由心造,言为心声,诗如其人,诗中的月亮不再是单纯 的客观物象,而是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月亮意象成了作者主观情绪的外在表现,凝 结了他们的心灵情态,成了他们宣泄自己情感的专利,成了他们抒发个人情怀的一个“小 我”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看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体验,一个忘记一切的孤独 的诗人形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表面上看是望月怀远,思念朋友, 其实那一轮“共此时”的明月,还包含了他的政治理想与美好的愿望,他把生命个体的 全部情思都寄予月亮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撞击、 融会、整合之时,知识分子便做为一种“变压器”而出现、存在,这时,他们的肩头承 担着颇为沉重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他们需要热情地学习、汲取先进的文化并将其精华传 播到全社会中去;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审慎地用一种新的视觉去察析、转化、重建传统 的文化,使之以崭新的风范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延续、发展下去。鲁迅由于受到西方 思想文化的撞击,他的作品扣响的是时代的大门,承担的是拯救国人灵魂的大任,他关 注时代的苦难、民族的不幸、现实的变革,因此鲁迅笔下的月亮意象所要承载的内容是 一个“大我”的世界。 1 1 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觉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被可恶、可怖“满嘴的仁义 道德”的吃人者包围,在这个表面明月高悬,光亮无比,但实际却暗藏吃人杀机的恐怖 社会里,没有人理解狂人,他没有同行者,只有一今晚很好的月光”见证了这一切,就 是在这样阴森吃人的月夜下,狂人毅然决然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是鲁迅作 为时代先觉者发出的战斗号角,中国几千年的“吃”与“被吃”的封建社会历史,被血 淋淋地揭示出来。鲁迅用月光反射的是整个吃人的时代。 小我的月亮世界盛满个人的情感,而大我的月亮世界装载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多舛 和众生百姓的多灾多难。我们敬佩鲁迅作为文学家的忧愤,更仰慕他作为思想家的深邃, 这是在鲁迅之前的任何一个作家无法与之相比的。 2 残月与圆月 圆满是美,残缺也是美,古人写了很多残月之美的佳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自居 易,暮江吟)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的美景,傍晚的残阳斜射、碧波荡漾,初夜的月 牙初悬、夜露欲滴,交替辉映,生动迷人、色彩绚丽的境界让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 醉于眼前美景之中。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词人在清秋的夜 晚,独自上西楼,“无言”和“独上”言明词人愁思之深,身影之孤,抬头望见残月都 已如钩,人又怎会团圆? 如钩的一弯残月又会在词人心中洒下多少孤寂愁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柳永在远行之际告别 情人时的离愁别恨被“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景象衬托的更加凄苦。杨柳岸晓风习 习,天边挂着一弯残月,与圆满相反象征缺憾的残月注满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刻的伤痛 记忆。 古人写月,残月抒发幽怨愁情,圆月象征圆满美好。鲁迅写圆月,则是有其独特而 深广的意蕴。 孤独者中写到:“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已经陷入困境中的魏连 殳,在圆月之夜,他的孤独、挣扎、愤怒显得那样的无助。他是多么希望这“极静的夜” 早些过去,送走苦闷与贫困。这轮圆月仿佛也在昭示孤独者魏连殳,如果走不出黑夜, 就将被黑夜所吞噬。正如鲁迅所言:“环境是老样子,着着逼人堕落,倘不与着老社会 奋斗,还是要回到老社会上去。”嘲 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 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描写在作品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是母亲提及闰土勾起“我” 的回忆,这样的美丽景致衬托了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故乡曾经是那样的美好。第二 次出现在小说结尾,离开故乡时“我”回望故乡时的感慨,在沉痛与悲凉中,并没有泯 灭对故乡“一轮金黄的圆月”似的美好未来的憧憬。 而在秋夜中,“天空中圆满的月亮”却成了象征黑暗势力“鬼目翔艮的天空”的 帮凶。 羿在射到一只小母鸡后的归途中,“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 打猎回来时还要有趣”。奔月中的月亮仿佛是一个清醒的智者,预知了羿失去嫦娥的 悲剧性结局。 一弯残月在诗人的笔下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是那样别有深情,而鲁迅的作品中极 少写残月,大都是圆月或者是“很好的月光”。在鲁迅看来,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和 思想,把中国民众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置于一个黑暗的世界,鲁迅要借助文学的形式改造 国人那昏暗阴冷的精神世界。鲁迅的小说大多写的是悲剧,灰暗、抑郁,忧愤、悲惨, 亦或道貌岸然的主人公,让人看了便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难以找寻光亮,然而作者却 在很多作品中刻意描写圆月,尽管这圆月并不代表圆满和美好,而是无奈、恐怖甚至是 凶残,这也许正如鲁迅自己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 彰显与隐没 有人说:“月缺自无味,白无月不逸”。古代文人的咏月诗词中,作者大多写月亮高 悬夜空,借以表情达意,都试图把月亮写成夜空的中心,使读者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月亮 上,以彰显月亮的无穷魅力。韦庄的女冠子抒写了一个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除 却天边月,无人知”,明月成了她唯一的知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是诗 人对故乡最鲜明的记忆。“相思如明月”早已达成共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月 亮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全诗有十五处写到月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柔美和煦的月亮赢得历代无数中国文入的神往。 鲁迅的小说中不止一次地写到“月亮下去了”,这让入不禁想到月亮为何要隐没? 鲁迅写月亮隐没的用意何在? 鲁迅先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 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9 1 小说药写于1 9 1 9 年4 月,五四文化运动爆发的前夜,“按篇中人物夏瑜隐喻清 末女革命党人秋谨”。啪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这样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 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秋的后半夜, 月亮显然是隐没了,太阳也没有出来,这正是一天中最黑的时候,即正所谓暗无天日之 时,没有任何的光亮,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夜晚,将发生多少悲哀的事情! “除了 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残暴的封建统治者的奴役下,封建愚昧思想的桎梏下, 人们的精神早已麻木,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外界的变化了。这是多么的可悲! 女革命党人 秋瑾就是在这样一个连月亮都隐没了的黑夜里“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嘲 鲁迅描写隐没的月亮还有,狂人日记:“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白光: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蜂正在眼前。” 阿q 正传:“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对隐没的月亮的描绘,似乎也在预示人物的悲剧结局,无一不在 揭示令人窒息的旧制度旧社会的残暴,以便更深刻更清醒地挖掘国民性的劣根性。“鲁 迅批判的重心始终是中国人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与杀戮,他一生都在批判以各种形态出现 的吃人肉的筵席,他一再强调革命是让人活而不是让人死的”。鲁迅那种“深 广的忧愤”正是他借隐没的月在冷峻地关注人生,思考社会。 4 奢华与简约 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对月亮意象的描写可谓不惜笔墨,在诸多的诗词歌赋中,月 亮被写尽了形态,月色,月光,月形,月情,无一不被古人尽情地描绘。人们发现,诗 人对月亮的爱怜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洲 “明月”( 诗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照亮了无数的诗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lask课件教学课件
- IP地址说课稿中职专业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类-电子与信息大类
- exo课件教学课件
- everybody教材课件教学课件
- etc课件教学课件
- ERP培训知识大全课件
- 对话框说课稿中职专业课-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类-电子与信息大类
- 2025年南华大学护理考研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护理外科临床操作题库及答案
- Unit 4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说课稿初中英语人教版五四学制2012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四学制
- 2025至2030中国大宗物资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拼多多公司技能培训
- 写作技巧:三十六种故事创作套路
- 挖机挖方合同协议书模板
- 【超星尔雅学习通】商法的思维网课章节答案
- 509册泵类书籍大全-截止到20150531
- GB/T 5796.3-2022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
- GA 576-2018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 工厂化育苗基质与营养
- DB37-T 3577-201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 微观经济学生产与成本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