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有关明清之际伟大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的相关问 题一直为学界所重视,并取得了相当研究成果。但就顾炎武思想方面的论述中, 专门针对其经世致用思想的探察,还不够系统、深入,尚未形成体系论述较少、 较为零乱分散。国外,此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相关材料很难查寻。本文将 就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力求寻找出顾炎武经世 致用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内容及影响,进一步明确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在不同时期 乃至今天的作用影响。一方面,有着一定学术承接作用。另一方面,亦和现今提 倡的务实、实践、创新精神相接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采取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综合整理等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研 究。由于此课题系统论述较少,因而本文力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强化创新性 研究,提出独到见解。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内容;原因;影响 a b s t r a c t h 1 1 ec l 血l e 锄c i 朗th i s t o 巧r e s e 心m ,m i n g 肋dq i n gd y n 嬲t yp 甜o dg r e a t t h i i l l ( e ra 1 1 df 觚1 0 l l ss c h o l a rg u s q u e s t i o n sh a v eb e e nt a k e nc o n t i n u o l l s l yv e r y m u c h ,a n dh a v e0 b t a i l l e dt h ev e d rb 追r e s u l t s b _ l i tm e r ea r ec e r t a i l ld e f i c i e n c i e sa b o l l t 仕屺r e s e a r c ho f ( 沁y 锄期l s 1 0 u 曲t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0 n1 1 i sn l e o d ,w h a to n es 硼yf o r l ep 删 p o s eo fa p p l i c a t i o ni sn o tv e r ) rt l l o r o u g hc o n c r e t e ,h 嬲n o tf o m e dt h er e s e a r c h s y s t e m t h er e l a t e de l a b o r a t i o na r eq u i t ef i e w 锄dr e l a t i v e l y ( 1 i s p e 墙e ri 1 1d i s o r d e r t h e f o r c 洒c o 仃e l a t i o nv i e 哪缸临眦f e w 缸吐l 黜ni s d i f f i 砌tt 0t 嘣o fm e 。撇t 耐a 1 1 1 1 e r e f o r e l i sa r t i c l ew i l lc o n d u c tm ec o m p r e h e 璐i v e 肌dm e t i c u l o u s r c s e a r c ht 0 ( 沁y 蜀旺1 w u st h o u g h to fs n 碰e s 矗竹m ep l l r p o s eo fa p p l i c a t i o n ih o p et 0 d i s c o v e r 血er e 硒o nw m c ht h et 1 1 0 u g h tp r o d u c e s ,i t ss p e c i f i cc o m e n t 趾dm ei 1 1 n u e i l c e , i n 也i sw a yt 0c l e a ra b o u tt h ee 髓c t so f t h en l e 0 巧a td i 丘打t 劬e sa n de v 钮t o d a y o n 仕屺o ml l a l l d ,t h i si s 也er o l eo f a d e m i ch e r i t a g e o nm eo t l l e rh a n d ,i ti sa l s oi n l i n e 、析t 1 1t 1 1 e r e a l i 哆s p i r i t t h e r ea r eas m m gs e l l s eo fn l et i i n e s 觚dp 忸c t i c a l s i g i l i f i c m l c e t h e 州0 u sm e t h o d sh a v eb e u s e di i lt h i s 枷c l e ,s u c h 嬲i n d u c t i o n 蚰删m a n m y s i s ,s y n t h c s i s ,r c o 唱a n i z a t i o na n d o n i tt a _ k e st l i e 锄p h a s i s 廿l em v a t i v e 代s e a r c he s p e c i a l l y b e c 龇s e 也em e s i ss y s t e me l a b o m t i o na r es of e w ;t l l ea r t i c l e m a l ( e sm l l c he 丘0 r tt a k et h ec o r r e c tt 1 1 e 0 巧器m ei 1 1 s 仇- c t i o 玛s 廿e i l g m e ni i l r l o v a t i o ni 1 1 t l l e o 趾dp r o p o s et h eo r i 班l a l0 p i n i o n k e yw o r d s :g u 唧;m et h o u 班o fs t 嘣e sf o r 也e 脚o s eo f a p p i i c a t i o n ;c o m e n t ;r e 船o n ;m f l u e n c e i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指导教师签名:垒】必 6 日 期:冱星:工:翘 电话: 邮编: 0 4 3 4 3 2 9 5 5 0 5 1 3 6 0 0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 吉 丁i口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享有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 “开山始祖 、“经学之祖”等诸多美誉。他一生著述颇丰,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也是学界研究较为关注的一个人物。 关于顾炎武及其思想的研究方面的主要论著有卢光其的顾炎武(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 9 8 5 ) 、赵俪生的顾炎武传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5 ) 、陈祖武 的旷世大儒顾炎武(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 、赵永纪的顾炎武黄宗羲王 夫之( 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9 9 ) 、张民权的顾炎武与王夫之( 深圳:海天出 版社,2 0 0 0 ) 、周可真的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 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 等, 其中既有顾炎武本人的专传,亦有将顾炎武与同时期的著名学者相比较的合传。此外, 相关研究论文也是十分丰富,如:周可真的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载中国哲学 史2 0 0 3 年第2 期) 、李雪梅的顾炎武 版本考( 载江苏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吴柏森的顾炎武诗中之易理( 载三峡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 、 徐正英的顾炎武与文选学以 为例( 载郑州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 、 周文玖的黄宗羲顾炎武之比较( 载孔子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邬国平的顾炎武 与杜甫( 载杜甫研究学刊1 9 9 6 年第3 期) 、戈春源的顾炎武与昆山徐氏兄弟( 载 苏州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张春莉的顾炎武、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 载东 南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周可真的试论顾炎武的私营经济思想( 载苏州大学 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许苏民的顾炎武史学思想新探( 载学习与研究2 0 0 3 年 第6 期) 、洪娟的论经世致用思想对顾炎武诗论的影响( 载文学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 、李咏丰的论清儒经世致用之学中的教育思想( 载呼兰师专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 等等。 这些研究无疑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相较而言,目前学界关于顾 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零乱分散,方法单一,缺乏对其整个治学思 想中经世致用思想系统分析、宏观掌控。因此,本文拟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内 容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研究顾氏的思想有所裨益。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顾炎武其人和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氏,明万历四十一年( 1 6 1 3 年) 出生,卒于康熙二十一年( 1 6 8 2 年) 。初名绛,字忠清,后因反对清军入主中原,礼敬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学生王炎午 的不屈品格而更名为炎武,改字宁人,为躲避仇人陷害曾用过蒋山慵的化名,世称亭林 先生。顾炎武身处于明清两朝交替的动荡时代,一生辗转,早年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 后漫游四方,“以卓越不群之才,抱俯仰无穷之志,足迹半天下,所交皆贤豪有道之士, 而卒著书以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治学与现实相结合,在学术上很有建树,书有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文集、亭林诗集等 著作,被世人称之为“通儒。 细细研读顾炎武的经历和他的学术作品,不难发现四个字伴随其为人、治学、生活 之始终,那就是“经世致用 。清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将顾炎武誉为“清学开山之祖”,认为其在清朝学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一开学风”、 “二开治学方法 、“三开学术门类 ,而这一切均归结于他“生平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 肖 圆 广o “经世”一词,最早可在道家书作庄子齐物论篇中找到,文日:“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本书 的注疏将此处的“经世 解释为“典谟、“典诰;也有学者主张“经世 应作“纪年” 讲;本人拙见当为动词“记载之意。不论上述哪种解释更为贴切,这里出现的“经世 一词与我们现在所讨论“经世致用 中“经世”涵义有所差异。经查在后汉书西羌 传中也曾出现过“经世 二字,言:“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之情,计日用之权宜, 忘经世之远略,岂夫识微者之为乎? 联系全文此句是史家范晔在抒表对国家施行的软 弱羌戎少数民族处理政策的不满。可译为:“( 朝廷) 贪享现在暂时的安定局面,轻信羌 戎异族的表面归附,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忘掉治国安邦之大志,实属目光短浅的行为。” 这里“经世 应代表“治理天下,定国安邦。”可以看出己十分接近“经世致用”一词 中的正解了。 经世致用思想究竟源何而来? 这一思想理论之宗旨又是什么? 事实上经世致用思 想流脉绵长,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开始主张为学上的经世致用。最早倡导者便是 孔子。孔子教育弟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这是圣人在告诫自己的弟子,诵背大量书籍并不是为学之道,学而能“达 政 ,能“专对于四方 才是治学的最终目的,其中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个人 著作中,孔子更是全心地注入了经世之学,其经典著作“六经 内容广涉伦理学、政治 。唐鉴撰辑:清学案小识卷三, 翼道学案四十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第4 7 页。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第6 5 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历史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为后世学者所尊奉。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他又不辞辛 苦,周游列国,希望能劝导上流人士、公卿大夫按照儒家提倡的礼法去积极入世,完成 经国济事之大任。在孔子的影响下,有相当数量儒士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 形成了一套“学以致用 ,“致用以督君非”的经世致用思想观。孔子之后,儒家经世致 用之路渐分成“内圣、“外王两途。前者以孟子为代表。孟子说:“昔者禹抑洪水而 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 人心,息邪说,距诚行,放茵辞,以承三者。 这实为对孔子经世致用思想之肯定,并 愿意加以传袭。但孟派最大的缺点在于过分强调内在修养,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相较于外在致用,更讲求内 在的修身。另一流派“外王 学说的倡导者以荀子为代表,荀派认为世界客观存在,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凭借主观能动性认识、顺应它,“制天命而用之 。此 派重视外在的治平大业,讲求适应客观社会情况进行施政。到了西汉时,汉武帝“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被推到前台成为官学,“六经更是被奉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这看似是儒学的兴起,但单就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而言,儒学在西汉时的显扬非但没有 使之发扬光大,反而让它走上了下坡路。纵观汉到唐的几百年间,儒生们只知醉心于纸 张上“四书五经 地钻研,忽略了做学问的经世致用,对他们来说,研习圣贤经典,无 非是坐而论道、空谈性命;名物训诂、字义从违,乃是学问之极品。而生民之艰辛、四 海之穷困,无与我事;生灵涂炭、天下沦亡与我何干,渐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 读圣贤书的恶习。中肯评价,从两汉时今古文经学之争到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群儒 们皓首穷经,在经世致用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建树。宋元明时,更是兴起了以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为代表的所谓的新儒学。表面上看,这两个学派在学问侧重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差异,但分析其实质可发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过于重视内在的心性、不务于实事, 将孟子的“内圣之学 抬到无以附加的地步,逐渐偏离了儒家学派经世致用的初轨。故 而,明以前,经世致用思想尽管作为中国儒士们实现其道德理想、个人价值内在精神和 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一直存在,但它始终没能发挥出实质性作用,呈现出“经世致 用真正意义之所在,“经世致用一思想亦未成风。 “经世致用 作为一种时代思潮登上历史舞台,当推至明末清初。辞海上在解 释“经世致用 一条时载:经世致用,明清之际主张学问须有益于国事的学术思潮。明 末清初学风污恶,当时的读书人深受宋明理学影响,束书游谈,几近狂禅,治学与社会 实际严重脱轨。程朱陆王学说已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发展的牢固束缚,自然引发了一些才 学之士对以前被吹捧过高的所谓“圣学 的质疑。甲申革鼎,国家政权易主,民族危机 日深,爱国学人们陷入深深地反思之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 进步学者开始进行家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他们深感书生空谈心性的危害,故力矫其 弊,务以实用为宗,纷纷提出各自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这些学者有着共同的特点:都 对宋明理学中空疏玄谈展开了猛烈地抨击,力主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提倡学 孟子著:孟子卷五,滕文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3 4 7 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结合,罢虚务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他们往往通过释注古代 典籍,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政治主张。倡导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达“修身 之功,以“修身 之功通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之理。经世致用思想正是在这 样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效能,体现出真正价值。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经世学派之昌,由于诸大师之志存光复 ,顾炎武自是卓如先生其中所指最为重要 的经世大师之典范,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正是本人不惜余力, 详细阐释亭林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初衷。下做具体论述。不足之处,望老师、同仁加以 斧正。 梁启超著: 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5 ,第7 4 页。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分析 ( 一)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 1 最为彰显、强烈的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意识倾向是有着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自性 的。作为第二性征的意识形态,往往为外在的物质活动方式所制约,受周边历史环境的 影响。故而,经世致用思想虽是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思想,但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下,在迥异的文化背景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一般说来,在繁荣稳 定的太平盛世,经世致用思想常以内敛的间接面貌示人;在危机四伏的乱世,它则凸显 出外在、直接、强烈的特点。 生活在大明王朝覆灭,满清外族易鼎,社会风云激变乱世中的顾炎武,在经世致用 思想上表现出最为彰显和强烈的特点。 明末,封建统治异常腐败,朝政昏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从中央到地方朝廷 大小官员,结党营私,肆无忌惮地压榨穷苦百姓,封建政权岌岌可危,日暮西山。在明 王朝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之时,地处东北的少数民族后金政权势力却逐渐强大起来,并 趁机滋扰边疆。尖锐的阶级矛盾交织着不断激化的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明的覆灭和异族 的入主。清初,为了维护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重新构建新的统治秩序,清朝统治者不 断镇压着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施行了诸多民族挤压政策,致使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这令当时的纲纪伦常与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之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产生和 西方文化的东来,许多进步学者思想受到强烈的震动,中国文人的反思精神复萌。 身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捍卫者,心存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顾炎武,更是本能地 作出强烈的反映,高高举起“经世致用 的大旗。顾炎武时刻关注着社会政局的变化和 文化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极力反对那些缺乏现实意识的浅陋之学,指出不应纯粹地为做 学问而做学问,而应以学术研究为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寻研究和现实密切有关的 问题,提出了很多改革社会积弊的方案,希望借此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亭林先生身上 处处散发出彰显、强烈、直接的经世致用气息。首先他坚定而明确地提出学者治学之宗 旨就在“明道救世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 亦何益哉? 一“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圆顾炎武认为学者当 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论学方向的根本标准便是看所研究的内容是否与现实接轨,是 不是“当世之务 。学者治学唯一目的也是至上目的就在经世致用。这无疑是身经亡国 之痛的切肤之言,亦是悲天悯地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学术上亭林先生行践其言,“其 。顾炎武著: 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1 0 3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9 5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非有关于经旨世务者,皆谓之巧言,不以措笔,故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救弊扶衰,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究原委,考正得 失 。他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历 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菰 中随笔等诸多作品,内容上无不与社会实政挂钩,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 。 在编写经世致用代表作日知录过程中,即凡读书有所得就会记录下来,并反复考证, 审核修订。每每总结完三代汉唐等朝古制之后,总会加上“有明之季 、“万历以来 、“崇 祯世 等记载,表面上看似形式上的赘累,实则不然,这正是亭林先生为学落实到现实 的具体表现。清代学者黄汝成在日知录集释的叙言中曾这样评说:“( 先生) 负 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举措更张,言尤慨切。一身得顾炎武真传的弟子潘耒更是在日 知录序文中盛赞恩师,言:“( 先生) 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 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 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圆 2 注入浓烈爱国情感的经世致用 顾炎武不仅是学识渊博的治学者,更是对民族、国家倾注了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他 一直恪守着母亲“不仕二姓 的遗嘱,誓死不为清廷效命,是清初三大学者之中态度“最 坚卓 的一位。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中处处渗透着深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思。 顾炎武成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接受三纲五常、忠君爱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教育。亡国之辱,败家之仇,让他痛心不已,“道否穷仁圣,时危恨股肱,秘谶归新野, 群心望有仍 的想法时刻萦绕于心。痛定思痛,顾炎武对家国破灭的原因进行了深沉 的反思。反思精神本是民族意识再现的一种表达方式,深刻的反思中往往渗透着民族成 员对本民族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伟大的爱国者顾炎武在浓烈的民族意 识、爱国情感驱使下,一面积极地参加各种抗清斗争,一面着手于对中国封建社会存在 的痼疾、弊政地揭露和批判,并对症下药提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致用之策,希望借此唤醒 世人的民族意识,推翻满清统治。他对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顾炎武 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 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 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典,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日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 宗社丘墟。”鲫在亭林先生眼里,宋明理学令士人终日束书不观,学问空疏,只知言理谈 心说性,不务当世之务。这种学说对社会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祸国殃民,致使“神 。张廷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七,顾炎武传,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3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诗集卷一,大行哀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2 6 5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七,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5 3 8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州荡覆,宗社丘墟 ,大明灭亡。他言真正的学问应是“综当代之务、修己以治人经 世致用的实学。同时他还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对君主集权、科举取士和昏暗 的吏治提出严厉地指摘。建议将“天子独治一变为“天下人众治 ;废除科举场上的八 股文和生员制度;建立旨在防止国家官员犯罪的立法准则,加大国家“德治 力度。尽 管这些理论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但仍对社会风气的清明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产生 了积极影响,彰显出亭林先生忧国虑民的拳拳赤子心。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中所体现的爱国意识是与崇高的民族气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明朝灭亡以后,他一心重建河山,亲身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只 身北上,漫游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广交天下朋友,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 险关隘口,为日后国家的图复做着积极的准备。亭林先生标揭“行己有耻”,说“人无 植节,行若狗彘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清廷为笼络人才,特开“博学鸿儒科 , 征召天下有声望学识的知识分子,多番邀请顾炎武入世,都被他断然拒绝,“独逍遥车 尘土马迹间。一他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至死也没有效力于清政府, 表现出忠贞的民族气节。顾炎武曾写有精卫一诗堪为其心境之写照:“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白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 无绝时。 圆。学术研究上,顾炎武多从传统的夷狄之辨的观念出发,对取代明朝统治的 满清政权表现出本能的蔑视。日知录中载有“素夷狄行乎夷狄”条文的著述,文中 指出抵防夷狄是华夏民族一直施行的方略,“帝舜华夏之咨,殷宗“有截 之颂,礼 记“明堂之位 ,春秋会盟之书:凡圣人以为内夏外夷之防也。 言夷狄乃四方之异 气,“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蔑善人 ,认为“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 所系者在天下一,“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 反复强调“华夷之防一重于“君 臣之伦 ,号召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将异族驱离中原。有的学者提出顾炎武一 生执着于传统的“夷狄之防 思想,专注在反清复明是一种愚忠,是没有适应历史潮流 发展的表现。我并不是十分赞同,在亭林先生看来,世间有着“亡国”和“亡天下 之 分,明亡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沦亡。满清贵族的入 主,实为外族的入侵和民族的压迫,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著名爱国理论, 至今影响犹存。就一位自小深受传统思想桎梏影响的士大夫知识分子而言,能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阐释如此申明大义的见解,对维护中国文化传统,反抗外族压迫有着重要 意义,呈现出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经世致用思想,应予以肯定。 3 博赡通贯的经世致用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再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的广博性。为了改变民族国家的命运, 顾炎武治学紧紧围绕于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涉猎范围十分广泛,“综贯百家,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六,爱百姓故刑罚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5 0 1 页。 顾炎武著: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9 5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6 2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心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3 9 7 1 3 9 8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儒学当中,把儒家精神引向了歧途。“理学即是经学 论断的提出无疑是对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在学术界至高地位的质疑和颠覆,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梁启超言:“自炎武 此说出,而此学阀之神圣,忽为革命军所粉碎,此实四五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解放也 。 除此之外,顾炎武又提出:“经学自有本源,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 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旨”。 借以溯清经学之本源,显明了自 己通经致用,求真求实的治经理念。 在研究经文过程中,顾氏发现当时治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妄由心意,擅改经 文,扼腕道:“夫昔之君子,遵守经文,虽章句先后之间犹不敢辄改,乃近代之人, 其于读经卤莽灭裂,不及昔人远甚 。 他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不 识古字的读音,妄用今文代替。有鉴于此,提出了“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的主张,即强调研读经书须从考探文字开始,而考探文字又要从了解古音出发。于是亭 林先生从现实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入手,完成了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此书被称为清 代音韵学方面的摹本,切实解决了士人读经上的很多难题。近人擅自改经的另一原因是 为了附会个人的学问主张,随意割裂古经,以证其说。儒者因此丢失了儒家治学的根本。 因此,他要恢复原始儒学海纳百川、见善思齐之宽博气象,重建儒家问学之道统,力倡 “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固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日:博学于文, 日: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友弟以至出入来往,辞 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 所谓博学于文, 指要把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学问都列作为学内容,提倡用经世实学来 代替空虚之学。所谓行己有耻,即言做人和做学问相互联系,为人要用羞耻之心来约束 自己的行为,坚守高尚的节操气节,治学固然重要,立命修身更为重要。治学和修身的 最终目标是为了安邦济民,“古之圣人所以教人立说,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 对进退,其文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 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 孝悌忠信之行为、洒扫应对之分职、用之天下的政令教 化刑罚等,都是顾氏眼中经学研究的要旨,为古圣人著经的本意。亭林先生看重儒家经 典,但非盲目崇古,他明确言明儒家经典著作“六经”都属史书的范畴,摘下了“六经” 头上的长久以来的神秘光环。研究经文时,他更是发挥自己史学上的专长,秉承“信 古而阙疑的原则,考稽经典,训证经义,无不细细严察、一一刊订,以史证经,经史 结合,引用具体历史事件阐明经义。顾炎武始终主张经学重在笃实践履,是平易可循的 学问,研究经文志在详明“修齐治平 之大理,服务现实;真学者定要“有体国经野之 梁启超著: 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第7 7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9 5 9 6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丰熙伪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2 4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说,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第4 3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4 3 页。 9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内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3 9 0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证今 ,治经中不可缺少经 世致用思想。 2 史学思想中的经世致用 作为一名具有相当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家。在史学研究上,顾炎武更加提倡学以致 用的经世之学。 顾氏史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史学经世和经学经世牢牢地结合起来。他继承了前 辈学者王阳明、李贽、钱谦益“六经皆史 的理论,并予以发展,建立了一个以史摄经、 经史结合的治史新体系。顾炎武说:“诗之次序,犹春秋之年月,夫子因以旧文, 述而不作者也,孟子日:其文则史不独春秋也,虽六经皆然。今人以 为圣人作书,必有惊世艳俗之见,此是以私心待人。”圆可以说,自汉武帝施行独重儒学 的政策以来,“六经 一直作为儒家经典为学者尊奉研习,几乎没有人敢对它妄加品评。 而顾氏打破了人们对“六经 的崇信,言“六经一亦不过是圣人们所写的一般史籍,本 身并没有什么异于常书的精妙之处,长期被推崇的原因,不过是人们崇圣的“私心 在 作祟,实为统治者为稳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奴化思想手段。倡导平易看经,以经证史的 新史学对于经学高据庙堂的当时社会有着积极的醒世作用。顾炎武继承主张“六经皆 史,实乃体现出一位历史学家的修史态度:立志于通过历史引证的手段,追溯古代的 经典源流,细细加以研究,从而通经致世。无论是考史明经,还是训经证史都只有一个 目的“明道救世”。 顾炎武史学思想上经世致用的另一特点是力主以史为鉴,以史资治,通过对历史上 兴衰治乱的总结,达到资鉴指导现实社会的之功。他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主张修史须为现实社会服务,“鉴往 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训今 。强调历史研究和 实际生活的结合。顾炎武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不学古而欲稽天,岂非不耕而求获乎? 一此处他用“不耕 和“求获 来喻指“不学 古一和“欲稽天 之间的关系,在亭林先生看来“鉴古一十分重要,因为“学古”才能 稽天 、“鉴古”方可“察今,只有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才能有所得、有所获。文 人君子会在修习研究史书中丰富知识储备,增加自己的才德,学以致用。此为早已得到 古今圣贤普遍认同的学史宗则。“鉴古筹今 的史学理论是顾氏新史学中的一大亮点, 透射出亭林先生心存天下,“经天纬地 的伟大抱负。因为亲感国破家亡之剧痛,为安 国兴邦、驱除鞑虏,顾炎武将史鉴的重点落于对明朝时政的分析训证上,纂辑了大量与 明史有关的史著,如:明季实录、皇朝修文备史、圣安纪事、三朝纪事阙文 等,总结有明一朝的制度沿革、人物事迹及时事大政,探讨明朝三百年兴衰的原因,以 。顾炎武著: 菰中随笔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 圆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三,鲁颂商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7 9 2 8 0 页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六,答徐甥公肃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l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其稽我古人之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9 0 页。 l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后人资世之用。他曾有过纂写明史的打算,后因资料的散失和对文字狱的恐惧, 最终没有达成。编纂日知录时,顾炎武更是从政治、经济、道德风俗、法制人材诸 多方面、不同角度探讨了历朝,特别是明朝国事兴衰务成败的因由,针对弊政阐释自己 见解,提出改革良方。潘耒认为“日知录有关国计民生者,先生必穷源索本,讨论 其所以然。不仅考察了历史上政权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利弊,考察了官吏选拔的种种 办法及得失,考察了社会风俗的种种时尚和效用,还针对明末政治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 议和主张。 彰显出“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刀的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 研究中,顾炎武为确保选用史料的真实可靠,必会仔细逐一考证,他将朴实的归纳 考据方法大量的应用到治史中。凡是遇到典章国制、礼仪风俗、学术道统、姓氏称谓、 人物方志等,似有存疑之处,定要严察精究,不错漏一处。其考古证史,或审其源流, 或释其疑义,或辨其真伪,或明其正误,无不立论合理,论据充分,考订赅恰,内容广 博。处处渗透着实事求是的求证精神,开启了乾嘉考据学派的气象和先河。并将地理学 和金石学融入史学研究之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为后代史家开辟出一条新的史研门 径。 3 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经世致用 顾氏道德伦理观一改传统伦理学说推崇“至善 的理念,转从最为现实的人性角度 出发,试图建立一个最符合人性发展和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首先,他根据人性本身固有的客观特性,对人存私欲的合理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顾炎武说:“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 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之私以 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王政也。至于当官之训则日以公灭私,然而禄足以代其耕,田足以 供其祭,使之无将母之嗟,室人之谪,有所以恤其私也。此义不明久矣。世之君子必日: 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 圆认为自家庭关系存在之始,内部自维 系着十分稳固的亲缘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以血亲为近,彼此间偏袒爱护,存有私心。 此乃人性使然,客观存在,不以他人的主观意志改变。当政者应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施 政时非但不应强加抑止,反当体恤安抚,这方为施行正道应达到的至理。所谓的“以公 灭私论调,实属欺诈百姓的谎言。因为提出者早已“禄足、“田足 。充分满足了一 己私欲,却高调让他人抛掉个人私求,这不是诈欺之言又还会是什么! 为达国家长治久 安,贤明的君主要如何对症下药呢? “为天子,为百姓之心,比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 以上然矣。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一顾炎武直言, 天子只有顺应民意,承认人人存私的合理性,因势利导,才能“合天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实现国家的大治。这种存私袒私理论,在顾炎武提出的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中体现的尤为 。张岂之著: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7 9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三,言私其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5 l 页。 国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1 5 页。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显。如农田经营生产方式问题上,他就发表了缩减官田,增加民田的经济主张。明清 时期,农田的经营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政府出面,官方经营;一是让百姓自由 生产,自主经营。顾炎武指出官田的泛滥不利于国家农业地稳定发展,应清理限制,大 幅增加民田的份额,倡导农业生产的私营化。此外,还建议打破国家对食盐买卖的垄断, 让百姓自行经营,国家以税收的形式宏观调控。这些构想尽管以不触动封建国家所有制 为前提,但是顾炎武能够从人性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状况的实际大胆设想,具 有很大的经济启蒙意义,值得赞赏和肯定。 其次,他将古时的尊孝道和守礼义、讲廉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进步的修己治 世的道德伦理观。顾炎武将孝悌首推出来言:“孝悌人伦之本也刀,“有人伦,然后有风 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认为尊奉父母,礼敬兄长,重孝是衡 量人们道德水平高低与否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人人讲孝悌, 才能形成良好的世风,才会有一个安定和谐的施政氛围,进而实现天下大治。孝悌之后 亭林先生再说“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 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 国家其有不亡乎! 守礼讲义是治理百姓之根本,知廉懂耻为做人立身的关键,不知廉 耻,人自会妄为,天下必乱,国家必亡。顾炎武尖锐指出士大夫们的寡廉鲜耻、趋炎附 势,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缙绅之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诗字颁 于舆皂,至于公卿上寿,宰执称儿,而神州陆沉,中原涂炭,夫有以致之矣。 大声疾 呼:“今日所以变化人心,荡涤污俗者,莫急于劝学、奖廉二事。一 主张“博学于文 同时重在“行己有耻 ,若行己无耻,则博学何益? 而知耻的关键在守礼知廉,重视治 人立身根本伦理道德的培养。“孝悌刀、“礼义 、“廉耻刀本乃儒家传统的治世道德观, 顾氏将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立了一门修己治世实学。尊孝、守礼、讲廉亦是他个 人一直奉行的“一身以致天下 的行事准则,贯穿影响其一生。 再次,顾炎武提出了最能体现出经世致用之旨意的最高道德伦理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身逢道德沦亡之世,顾炎武力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 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 言有,亡国 、“亡天下 之分。“亡国 代表着改国易号,国家政权的灭亡;“亡天下一则是“仁义受阻,伦理道德的沉沦。 国家政权的更迭应是统治阶级忧虑、谋划的事情;而道德的沦亡却关乎民族利益,即便 是身份低微的“匹夫”也应承担起振兴天下、挽救民族的重责,这是最高层次道德伦理 。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五,华阳王氏宗祠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2 4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廉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0 3 6 - 1 0 3 7 页。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流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0 4 2 页。 固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名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0 3 4 页。 o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正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l o l 4 页 1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观的表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讲求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呼吁民众以复国兴 邦为己任,不局限于单对一朝一代的愚忠。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和 崇高的民族气节,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作为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一直荡涤着世人的心灵,经世影响可见一斑。 4 社会政治思想中的经世致用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在政治理论中的体现,当属他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颇费苦心设 计出的政治改革方案。 有鉴于明朝“尽天下一切之权收之在上 绝对皇权对整个国家民族造成的危害,顾 炎武将斗争矛头直指极度专制封建统治制度,对高高至上的皇权提出批驳,主张分其权 于天下人以制衡,“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 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是故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不明乎此,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刀,“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 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下之权乃益尊。 炎武直言西周设立封爵制本为百姓 推选明君,无论是君主还是诸侯其实都一样,并非天生富贵。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统治 阶层最应做的是停止对百姓的肆意盘剥,用一颗爱民护子之心体恤他们的疾苦。天子只 是执掌国家最大权力的那个人,如何正确处理、使用手中的大权是天子最应考虑的问题。 名义上所有的权力由君主一人掌握,但毕竟个人能力精力有限,施政时权力往往由公卿 大夫以至地方官员部分分享。这非但不会让大权旁落,反会使君主手中权力掌握的更牢, 更受推崇。总结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得失,顾炎武认为明政权倾覆的主要原因便是天 子忘记了本应固守的恤民大义,过度揽权,令国家政体郡县制积弊太深,“方今郡县之 蔽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