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时间为线,以代表性赋作为点的结构,描绘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 的发展演变。 第一部分探讨汉代的抒情小赋,着重分析汉代赋家在抒情小赋题材方面的 开拓。 第二部分探讨的是汉末建安的抒情小赋,着重探讨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在抒 情小赋题材内容和情感表现上的双向拓展。 第三部分探讨抒情小赋在两晋时期的发展情况。晋代赋家将抒情小赋的题 材拓展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两晋的抒情小赋,被赋予了赋家强烈 的生命意识。 第四部分探讨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题材的新变。其一,南北朝时期的赋家 为了表达情感,将不同的题材融合在同一抒情小赋中,使得抒情小赋在题材上 表现出了融合的特点。其二,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的题材开始出现明显的贵族 化、柔弱化倾向。直到梁亡以后,庚信等赋家的叙亡乱之作方才体现出了不同 的悲凉情凋。 关键词: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 a b s t r a c t t h i se s s a yr e g a r d st i m e 勰t h el i n eo nt h es t r u c t u r e ,c o m p o s e 私o r d e r 、v i t f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r i t e r t od e s c r i b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y r i c a l a n ds m a l lf ui n h a n w e i l i u c h a od y n a s t y t h ef i r s t p a r te x p l o r e dl y r i c a la n ds m a l lf ui nh a nd y n a s t y ,f o c u s e do n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l y r i ci nh a nd y n a s t yg i v e ss m a l lg i v e ns u b j e c tp r o g r e s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x p l o r e d 嘶e a la n ds m a l lf ui nj i a n a nd y n a s t y t h ew r i t e ro f h a n m o j i a n a l lp e r i o dp r o b ei n t ot h ec o m p o s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t h eb o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h ec o n t e n ta n de m o t i o n s , t h et l i r dp a r tp r o b e si n t oa n dc o m p o s ei t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p e r i o do f f i n d y n a s t y t a k et h ep l a c eo f , s u b j e c tr o a r e rt h a tc o m p o s el y r i c a le x p a n d , i ta r r i v e st o b en e a r l yt ot h eu t m o s ts t a g ei nt h ej i nd y n a s t y m e a n w h i l e ,t h ea u t h o r st a k et h e p l a c eo fa n dc o m p o s et h ef h m i l yt oh o p ew h a td i s p l a y e di st h e i rs t r o n gl i f e e o n s c l o u s n c s si nt h ej i nd y n a s t y t h ef o u r t hp a r tp r o b e si n t ot h ep e r i o do ft h e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e s s a yf o e u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n e w l yo f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f i r s t ,t h en o r t h e r n 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m e r g ed i f f e r e n ts u b j e c tm a t t e ri nt h es a m ew o r k s s e c o n d , 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t h a tc o m p o s e sl y r i c a lb e g i n , a p p e a ro b v i o u sn o b l e ,w e a kt ot a k e i n c l i n a t i o nt h e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a r c ru n t i ll i a n gw a sd e s t r o y e d , x i n y u ,e t e e m b o d yd i f f e r e n ts a da n dd r e a r ya n l b i e n c ei nt h ef u k e y w o r d :h a n w e i l i u c h a ol 州c a la n ds m a l lf u 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f 进行的研冤工作及取得昀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夕# 衩大跨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孝吟弄 签字日期:多一占年 月卜目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t 解彦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闼和 借阅。本人授权姥搓二弗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雠文储鲐炒干导懒:幺铘 签字日期:抄6 年r 月f j 日 签字日期: 年f 月f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电话: 通讯地址:邮编: | 宦 己i 玄 i口 赋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文体样式,它具有多源、多体的特点。赋的来源,历来 赋论家观点不一,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诗经、楚辞、战国纵横家言。在 语言体式上,赋受此三源的影响,也可分为三类:诗体赋,骚体赋,散体大赋。 马积高赋史认为:“赋有三源,亦有三流,即骚赋体、以四言为主的诗赋体 和文赋体。”但是从具体赋作来看,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些赋形为骚 体,但又大量使用散体大赋那种铺张扬厉的描写手法。正是这种多源、多体的特 征造成了赋体分类的复杂。 对于赋体分类,研究者或从体制,或从题材,或从文学史学的角度来对其进 行划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二 分法是分赋体为辞( 骚) 和赋。有人认为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中有辨骚 和诠赋两篇。也有学者指出汉赋实际上有骋辞大赋和抒情小赋两大类,形成 汉赋二体说( 曹明纲两汉抒情赋概论) ,并认为骋辞大赋根植于汉代特殊的社 会文化,它是构成汉赋隆盛的最主要内容;抒情小赋从汉末建安开始渐变成为辞 赋创作的主流。五分法始于祝尧的古赋辨体。祝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浣明赋 体的演变,分赋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五类。今人叶幼 明根据文体形式将汉赋分为五种类型,即:散体大赋、骚体赋、四占赋、六言赋、 杂言赋( 叶幼明汉赋琐谈) 。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涉及辞赋分类的典籍。我们 不妨从其中的“诗赋略”出发来探讨汉赋的分类问题。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 是这样解读班固的分类思想的: 汉书艺文志叙诗赋为五种,而赋则析为四类:屈原以下二十一家 为一类,( 陆) 贾以下二十一家为一类,苟卿以下二十五家为一类,客主赋 以下十二家为一类 而班志于区分之意不注一词,近代校雠家,亦鲜有讨论及此者自吾观 之,客主赋以卞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余者皆为分集而分集之赋又分为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p 5 1 汉魏六帮抒情小赋蘧材研究 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词之赋,有阐理之赋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一 家是也;骋词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五家 是也。 写怀之赋,其,原出于“诗经;骋词之赋,其原出于纵横幂;阐理之赋, 其原出于儒道二家。 刘师培认为班固在“诗赋略”中将汉赋分为三类:写怀之赋,骋词之赋,阐 理之赋。我们结合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来看:写怀之赋,其代表是屈 原、贾谊赋,其源出于寺经。从今天所存作品看,这类赋作主要是抒怀咏志 之作。骋词之赋,代表作家是陆贾,但陆贾赋已完全散佚。“诗赋略”中列有扬 雄,可将其作品视为代表,其源出于纵横家。阐理之赋,代表作家是苟卿,结合 今存的苟子赋作来看,阐理之赋是指借描摹物象,以“比德”的方式阐发物理的 咏物赋。章太炎亦云:“屈原言情,苟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 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o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从赋的题材、体制、风格三方面将赋分为骋词大赋、 抒情言志赋和体物小赋。骋词大赋的题材以“京殿苑猎”为主,其体制风格为“体 国经野,义尚光大。”抒情小赋的题材是以“述行序志”为主。体物小赋则是以 “草区禽类,庶品杂类”题材为主,其体制风格是“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 其物宜,则理贵侧附。” 我们从班固和刘勰的观点出发,结合今人的研究,认为从体式上可以将汉赋 分为三类:散体大赋( 即刘师培说的骋词之赋) 、抒情小赋( 即刘师培说的写怀 之赋) 、咏物小赋( 即刘师培说的阐理之赋) 。 历代赋论家都认为辞赋源于楚辞。如果说散体大赋汲取了屈骚美学传统中的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话,那么抒情小赋则更多地接受了屈骚美学中一往情深的 精神内涵。以汉赋为例,汉代的散体大赋是以宏大的叙述模式呈现出赋家对社会 的历史观照,而抒情小赋则是以感性的内在表达展现着赋家个体的心灵世界。如 果说“体国经野”的散体大赋表现的是汉代赋家才情的话,那么抒情小赋展示的 则是他们的性情。刘熙载艺概赋概云:“楚辞按之而愈深,汉赋恢之而弥 刘师培论文杂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p l l 5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p 9 0 、 2 | 言 广。”一以情深见长,一以境广取胜,这其实正是抒情小赋区别于散体大赋的最 重要的一点。当然这种区别也并不是绝对的,体物是抒情小赋达到抒情写志的必 由之路,而散体大赋同样体现了创作主体的情志。 此外,在赋史上,与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同样保持均衡发展念势的还有咏物 小赋。其实从广义的范围来看,在散体大赋中,赋家以自己的目之所及、足之所 历、心之所想,对都市宫殿、园林苑囿、山川风物、鸟兽虫鱼等物象进行的铺陈 与描绘,也可以算是咏物之作。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汉代咏物赋可谓是“风云草 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4 ( 文选序) 但我们在运里 所说的咏物小赋,指的是那些汉代赋家有感于物、吟咏于物,并以物之个体为篇 名的赋作。与前代文学中的咏物描写相比,汉代咏物赋在独特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下,呈现出比附颂德的特点。这种情形在东汉时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汉末建安 时期的咏物小赋中,赋家更多的是藉外物来抒发情志,因此带有浓厚的抒情或说 理的意味。从某种角度来说将其视为抒情小赋亦未尝不可。 我们认为从体式上完全可以将其分为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咏物小赋三类, 不同的汉赋体式具有不同的创作来源,进而导致其作品风格、思想倾向、创作意 图、写作方式以及赋作用途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三者几乎是同时发生、 演进与变化的,它们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 在研究赋的发展流变时,很多赋史研究著作常常是以时间为纵向的“线”, 以具体赋家为横向的“点”,结合汉赋发展过程中先后呈现出的骚体赋、散体大 赋以及抒情小赋这三种体式展开论述,并认为以上三种体式是按照从前往后、由 此及彼的顺序来发展的。散体大赋从枚乘的七发开始逐渐成为汉代文学的主 流,而抒情小赋到汉未建安时期才开始出现并逐渐繁荣。这与汉赋发展的实际状 况并不相符。 抒情小赋并不是在东汉后期才出现的。西汉初年开始盛行的骚体赋可以说是 抒情小赋的一种独特形态,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小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汉代的抒情言志之作在艺术形式上多是以骚体为主,篇幅相对短小,多叙述而少 描写,多用典而少想像,而且赋作的骈偶化色彩明显。但它们无一不以赋家的个 转引自徐志啸历代赋论辑蔓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p 1 0 6 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p 3 ,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惹事 研究 人身世入赋,没有矫情,没有夸饰,或是沉郁顿挫,或是朴实流畅,或是自然清 新,或是慷慨激昂,细腻熨帖地记录和展现了赋家的性情世界与思想经历。 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赋研究中有必要对以上三种汉赋体式的类别流变过程逐 一进仃区分和细究。本文探讨的是,又碾三种体式之一抒睛小赋的赢变。本文 以时间为“线”,以重要作家、作品为“点”,以抒情小赋的题材为研究对象描述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发展流变。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对抒情小赋的题材分类作些探讨。文选是我们今天能 见到的最早对赋题材进行明确分类的典籍,而且文选对赋的题材分类有很大 程度上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同。萧统文选序中有云:“诗有六义焉。 其二日赋。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苟宋表之 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 有长扬羽猎之作;著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 不可胜载矣。”我们不妨以这两本书的分类为基础,讨论抒情小赋的题材分类问 题。取文选与文心雕龙中提到的辞赋题材比较看: 文选:京都;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哀伤;情;志。 文心雕龙:京殿;苑猎;述行;宫殿;山海;物色( 篇) ;草区禽类;哀吊 ( 篇) ;叙志。 其中,我们讨论的抒情小赋涉及的题材主要有:纪行( 叙行) ;游览;物色; 鸟兽( 草区禽类) ;哀伤( 哀吊) ;情;志( 叙志) 。在本文中我们结合现存的作 品再进一步作如下的分类: l 、文选中的哀伤题材赋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向秀思旧赋,陆机 的叹逝赋,潘岳的怀旧赋、寡妇赋,江淹的别赋、恨赋。 其中长门赋所写的后妃失宠的寂寞哀怨,开创了古代文学的宫怨题材先 河,可归为宫怨题材赋。 思旧赋、叹逝赋、怀旧赋是为了怀念亡去的故人而作的,可归为悼 亡题材赋。 在汉魏六朝时期,有许多以寡妇赋为名的抒情小赋,主要是为了感叹寡 萧统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p 3 4 弓l 言 妇生活的艰辛和其内心的痛苦,在其题材归属上,各家提法不一。汉魏六朝时期 以寡妇赋命名的赋作颇多,本文将其独立归为寡妇题材赋。 至于别赋、限赋这类以情感为主题,借用多种题材来表达情感的赋作 依旧归为哀伤题材斌。 2 、文选中“志”类收入的有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这些赋作 是以儒道哲理为表现对象,表达作者人生观念的依旧归入“述志”类。但张衡的 归田赋、潘岳的闲居赋结合田园山水描写,表达赋家困于俗世,意欲归 隐的赋作,本文归为隐逸题材。 3 、文选中“情”类收入的作品有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 好色赋、洛神赋,都是以男女情爱为描写对象。其中高唐赋、神女赋、 洛神赋,因为赋中描写的是人神之恋,本文归为神女题材;其二是以现实女 性为爱恋对象的归为情色题材。 总的来说,本文将抒情小赋归为十四类;纪行;游览;物色;鸟兽;悼亡; 宫怨;隐逸;山水;神女;情色;咏史;叙乱;社会批判。当然汉魏六朝时期的 抒情小赋数量众多,其中有一些抒情小赋无法纳入这十四类题材当中,在行文过 程中我们再另作归类和说明。 第一章两汉抒情小赋题材的开拓 两汉四百年l 训,文学上骋辞大赋占据高位,但抒情小赋从未问断过。刘师培 论文杂记:“而分集之赋,复分为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 理之赋。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写怀之赋,源出之诗经。”指明 汉代抒情小赋的存在。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辑录来看,汉 代抒情小赋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这些抒情小赋的内容多以文士个人身世之感、 世事生存之惑贯穿全篇,细腻动人的展现被骋辞大赋所淹没的士大夫的别样性 情。 一、吊屈赋 汉代吊屈赋在题材上多以凭吊屈原为主,内容上多是咏叹、评论屈原的身世, 借以抒发自己的种种感叹。文心雕龙时序说:“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 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这类抒情 小赋有的在结构形式上模拟楚辞,有些则从篇章结构到标题主旨全袭楚辞,因此 又称为“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的吊屈原赋、扬雄反离骚、班彪 悼骚赋。 吊屈原赋是贾谊黜为长沙太傅时作。贾谊以自己遭遇与屈原类似,故于 渡湘水时作赋以吊屈原,且以自喻。赋始叙屈原自沉事,然后反复以比喻来为屈 原鸣不平。指斥奸佞。赋末“讯日”: 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 凤飘飘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 渊之神龙兮,勿深潜以自珍;俪蝠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蝙? 所责圣人 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般纷纷其离 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凤凰翔于千仞 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 能容夫吞舟之巨鱼? 横江湖鳢鲸兮,故将制于蝼蚁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p 6 7 2 6 1 第一章耨汉抒情小赋题材镌开拓 刘熙载艺概赋概云:“有凿空乱道意,骚人情境,于斯犹见”因为贾 谊的遭遇与屈原相似,此赋出于作者的真切感受,风格颇似楚辞。 在贾谊的吊屈原赋、扬雄反离骚、班彪悼骚赋中,作者常常表面 上责备屈原不善保存自己,不能远府他国。“班固以为( 屈原) 露才扬己,忿怼 沉江虽非明哲,可谓妙才。”圆但我们结合汉代华夏一统的背景,便可看出作 者责备屈原的原因。战国时期,游士之风盛行,虽说这使得士人“朝秦暮楚”成 为惯例,但对于士人而言,若国主不识其才,他们大可远游它国,另寻施展才华 之地。汉代完成天下统一之后,游士制度逐渐破消灭,“历史进入进入秦汉 典型的游士、游侠时代一去不复返。” 臣子只能效忠于一个主子,他们的进退完 全控制在帝王一人之手。他们失去了战国时代游士的自由。因此,贾谊他们责备 屈原实际上是在表示自己的处境要比屈原更为艰难,藉以表达自己的哀痛。 二、咏士赋 汉代文士还以“士不遇”为题的咏士题材赋来抒发自己失志情绪。最早的是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后有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些抒情小赋不刻意模拟 沿袭什么,更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显示出“吊屈赋”所没有的新变风貌。 董仲舒士不遇赋以“呜呼嗟乎”开头,抒写胸中不遇于明主的牢愁:“正 身俟时,将就木兮。悠悠偕时,岂能觉矣。心之忧兮,不期禄兮。皇皇匪谧,只 增辱矣。努力触藩,徒摧角矣。”全文主旨体现在赋末的“重日”里,作者指斥 世风辩诈,小人得意:“鬼神之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贤圣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 直接批判贤士不遇的现实。最后作者写到: 观上世之清辉兮,廉士亦茕茕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 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迹于深山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亦不能同此 数子兮,将远游而终古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纷 既迫而后动兮,岂云禀性之难偏 作者例叙历代贤士的遭遇,指出贤士不遇明主自古有之,借以自我宽慰,但 愤馈不平之意隐约可见,鲁迅曾谓此赋云:“托身楚调,终以中庸。虽谓粹然儒 转引自徐志啸历代赋论缉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p 1 0 8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p 4 8 余荚时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p 5 3 7 者之占,而牢愁狷狭之意尽矣。”( 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与董仲舒士不遇赋题材相同。从悲士不遇赋 开头的“悲夫士生之不辰,愧蹶影丽独存”来看,此赋应该是司马迁被祸之后的 作品。也正因为此,作者在抒写不遇时,辞意愤傲,完全不同于董仲舒的风格: 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 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 矣,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遭悠睬,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 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熘熠洞达,胸中豁也;昏昏同党, 内生毒也 作者概述了自己的生活悲剧:才智之士不仅未得重用,反而横造迫害。赋中 作者更多的是在控诉是非不分的现实,批判谄媚逢迎,倾权排挤的官场。作者的 是非价值、生死贵贱观念显的与社会格格不入。赋末作者在自我劝慰时:。无造 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善。”以道家的无为自然的思想来慰藉自己 的灵魂,与董仲舒的借儒家贤哲的共同命运来自我安慰亦不同。 无论是董仲舒的“终以中庸”,还是司马迁的悲愤直斥,汉代这类题材的抒 情赋作表现出与以京殿苑猎为题材的散体大赋截然不同的特色。散体大赋中所描 写的琳琅满目的物象,淹没了赋家微弱的个体存在。即使作者在赋末战战兢兢的 讽谏,也被帝国皇皇之盛的陶醉所遮盖。咏士题材的抒情小赋,为我们揭开繁荣 背后的苍凉;让我们在汉代的歌舞升平中,听到一代文人的悲叹。 三、纪行赋 “纪行赋”在西汉末期开始出现。萧统文选立“纪行”一类,刘勰文 心雕龙称之为“述行”赋。此类题材赋作多是记述赋家在行旅之中的所见、所 闻、所思。“纪行”题材起源可以追溯到屈原九章中的涉江、哀郢篇。 在这两篇作品中,屈原自叙流放江南,在描写途中所见所闻中抒发自己眷恋故国 的感伤境遇、忧时忧世的悲愤之情。与屈原之作相同,汉代这类题材的抒情小赋 中,赋家历叙道路征行之状,同时铺叙征行之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掌故。借之 抒怀叙志。 鲁迅鲁迅全集) ( 卷八)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p 3 0 1 8 第一章两投抒情小赋题材的开拓 汉代哀帝时刘歆的遂初赋可以被认为是纪行赋的确立之作。刘歆身为汉 室宗臣,“以论议见排摒,志意不得”。( 汉书刘歆传) ,而求外任,内心怨 愤。遂初赋是刘歆出任五源太守时所作。作者以一路征行为线索,历叙经历 之地的历史掌故: 詹j 强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长平好周文之嘉德兮,躬尊贤而下士骛 驷马而观风兮,庆辛甲于长子。哀衰周之失权兮,数辱而莫扶。执孙蒯于屯 留兮,救王师于途吾。过下蹶而叹g 兮,悲平公之作台悲宗周而不卸兮, 苟偷乐而惰怠。枝叶落而不省兮,公族蔺其无人日不劈而俞甚兮,政委弃 于家门。载约屦而正朝服兮,将皮弁以为履。宝砾石于庙堂兮,面隋和而不 吒始建衰而造乱兮,公室由此遂卑 赋作特别集中地对古晋地历史进行书写,慨叹晋因为翦除公族以至亡国,以 古鉴今,讽喻时事,抒发作者自己身为王族而遭摒弃的愤慨之情。赋末作者对边 境的萧瑟景象做了描写,借以表达自己苦闷心情: 野萧每以寥廓兮,陵谷错以盘纡飘寂寞以荒勿兮,沙埃起之杳冥回 风育其飘忽兮,遛飚飚之泠泠薄涸冻之凝滞兮,莽溪谷之清凉漂积雪之 皑皑兮,涉凝露之降霜 刘歆之后,汉代具有代表性的纪行赋还有班彪的北征赋以及蔡邕的述 行赋。文选北征赋云:“更始时,班彪避难凉州,发长安,至安定,作北 征赋也。”。述行赋则是蔡邕自叙被发遣去京师的途中的所见所感之作。 这些作品基本奠定了纪行题材赋的结构。这便是作者在铺叙沿途风物人情的 同时,联系历史掌故来借古讽今、抒发情怀。在纪行题材赋中,赋家可以吸纳散 体大赋铺衬扬厉的手法来描摹物象、陈述往事,充分发挥铺陈特色,同时又可以 情景结合、引古证今。自由灵活的抒发感想。 四、述志赋 东汉前期出现了以表述人生志向为内容的抒情赋作,如崔篆的慰志赋、 冯衍的显志赋。文选归为“志类”。今人称其为“述志赋”。 最早以“志”名赋的是崔篆的愍志赋。此赋是崔篆自传性的作品,他生 班固汉书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p 9 9 6 萧统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4 年。p 8 0 5 、 9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耪研究 逢王莽篡位之世,出处艰难,才智不仅无处可用,连自己的行动也不得自由。愍 志赋一开头就发出了生不逢时之叹: 嘉昔人之遘辰兮,美伊傅之过时。应规矩之淑质兮,过班侄而裁之。协 辈镬之贞度兮,同断金之玄策。何天衢于盛世兮,超千载而垂绩岂修德之 极致兮,将天祚之攸适? 愍余生之不造兮,丁汉室之中微。 赋中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叙述了西汉朝廷的混乱,以及王莽夺权的情形。崔篆 曾担任过王莽朝的臣子,因此认为自己忠孝不完,颇有悔过之意。作者在赋中说 明自己仕于王莽完全是事出无奈。赋末作者写道: 分画定而记诀兮,岂云贲乎鄙考。遂悬车以絷马兮,绝时俗之进取叹 暮春之成服兮,闺衡门以扫轨聊优悠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贵启体以 归全兮,庶不忝乎先子 作者希望可以忘怀过去的一切,隐居优游,以全性命,这便是崔篆所称的“愍 志”。 在这类赋作中,作者主要是直接抒写自己在政治失意时的心理情绪。很多作 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同时夹杂着大量儒家修身处世的教条。但 从总体而言,汉代叙志题材赋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人生追求,显示了辞赋进一步抒 情化的时代趋向。 五、宫怨赋 封建之下,文人穷达进退,全系于帝王一人之好恶。与之命运相同的也最能 引发文入悲叹的便是锁在深宫之中的嫔妃宫女了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喜好以 宫怨题材抒发胸怀。在汉代出现了以宫怨为题材的抒情小赋。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在赋史上是最早以宫怨为题材的赋作了,就整个中国 古代文学史来看,它也可以说是以宫怨为题材的第一篇文学作品。长门赋的 赋序疑为后人所加,它交代了赋作的背景:陈皇后失宠于武帝,听闻司马相如文 章天下第一,便以百会请他为自己写赋以解忧愁。赋中,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对 失宠的妃子进行描摹,同时设身处地的感受后妃失宠后的寂寞懊恼之情: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倪倪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 i o 第一章两汉抒情小赋题材构开拓 而响起,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为我之檐稽。桂树交而相纷兮, 芳酷烈之圈圈。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 翔而北南。 心凭咦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危兮,步从容于屎宫。正 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问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 以撼金铺兮,声噌咳而似钟音。 刻未兰以为衰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 瑰木之礴栌兮,委参差以棣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 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 垂楚组之连纲 抚拄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跽于枯杨。e l 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作者以“雷殷殷而响起,声象君之车音。”来凸现后妃因懊恼而几乎精神恍 惚的状态;“挤玉户以捍金铺兮,声噌咳而似钟音”以宫门开起时在空旷的后宫 中的回响来衬托后妃的寂寞心境。赋中色调阴暗的景物与后妃的寂寞懊恼之情相 融无间。接着作者铺陈后宫的华美装饰,雕栏玉砌,极尽奢华,是为了反衬繁华 之中幽闭着的寂寞。此赋大量的物象铺陈,却没有散体大赋的词语堆砌感,因为 景物铺陈与情感抒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曲折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情。 班婕自悼赋写自己在宫中遭人嫉妒而备受排挤的遭遇,同样属于富怨题 材的抒情小赋。汉书记载班为“成帝韧选入后宫,后造赵飞燕妒忌,而于鸿 嘉中,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自悼赋所写正是此事,但班对自己在宫中受嫉 妒排挤一事只以“白日忽以移光兮,遂奄莫以昧幽。”简单带过。在抒发自己的 感伤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与长门赋一样,它重点在于描写后妃被禁 于宫中凄冷的心情。赋中讲天命、讲君恩,这与班的家教有关。但给人的感觉是 强颜欢笑,更增凄凉。赋未更以“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借用诗经语句 来曲折的抒发自己的怨气o 。 在太平祥和、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中,宫怨题材赋与“士不遇”赋一样,显 示了繁华背后的悲凉与无奈。 转引自许结郭维森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p 1 2 8 有入认为诗经郄风绿 农 是。悼念亡妇之诗”见雒江生诗经通诂) 。三秦出版社,1 9 9 8 年,p 5 9 1 1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 六、怀古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有哀二世赋。,且云此赋是司马相如从武帝 过宜春宫,经过秦二世的墓地时昕奏,以哀二世 亍为之失。 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馋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 操行之不 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休,混无归而不食;蔓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袜; 精罔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此赋虽然是篇讽喻之作,旨在通过对前代亡国之君的批评,以为武帝提供一 种借鉴。但作者在对二世的批评中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篇 抒情小赋。文心雕龙哀吊云:“及相如之吊吊二世,全为赋体;桓谭以为其 言恻怆,读者叹息。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刘勰认为此赋可归为“哀吊一 题材。 七、寓言赋 汉代扬雄以散体大赋而闻名于世,其实他的抒情赋作逐贫赋也颇有特色。 逐贫赋将“贫困”这抽象的概念拟人化,设之与作者答辩,可以视为寓言 题材赋。赋中中颇多讽世之语。此赋先述自己住处窘迫、与乞丐为邻,因而惆怅 失意。厌倦贫困,他便呼而与之语。对“贫”道出了贫困的种种窘相: 人皆文秀,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餐;贫无宝玩,何以接欢 或耘或耕,落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官凌迟。厥咎安在? 职汝为之 正因为此,作者决定要摆脱“贫”。但“贫”却辩称贪图奢侈享受,结果总 是不妙;而切“贫”之先祖为帝尧所典封。最后扬雄听从了他的这番言论,终究 以贫为乐、长与贫居。 贾谊贬辅长沙时“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在一只被当地人视为“不祥鸟。 的鹏飞入其居所时,贾谊借题发挥,写了一篇鸱鸟赋 ,抒发作者的优生之 情。赋中贾谊根据道家关于事物处于循环反复的变化之中的观点,借鹏鸟的言辞 来表达自己希望对祸福、死生、名利能够做到“释智遗形,超然自表。” 4 - 5 迁史记扎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p 8 5 0 。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t 9 5 8 年p 2 4 1 在此赋中,鸱鸟只是作者表达自己哲理的假借之象它本身原已破文化传统赋予了。灾异同时作者 也并没有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聘鸟身上羁鸟只足破当作触发感想的客观事物只是一个泛 化意象,我们将其归为寓言题材赋 1 2 纂一章藕汉抒请,j 、赋器材的开辆 八、隐逸赋 西汉初年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最早的以隐逸为题材的辞赋,可视为后代 睁逸峨的雏形。王逸认为这足准南小山悯伤屈原,以彰己意之作。此赋深受屈 原招魂、山鬼影响,极力形容隐士所居之山中多虎豹,环境荒凉。因而召 唤他归来: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瘫雌兮石嵯峨,溪谷崭岩 兮水曹波。猿狁群啸兮虎豹嚷,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霹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呜兮啾啾。 块兮轧,山曲毙,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沏,僚兮粟,虎豹穴,丛薄深 林兮人上栗。嵌岑碲磺兮,硇硝砚跪树轮相纠兮,林木莜做青莎杂树兮, 蓣草霍靡白鹿磨鏖兮,或腾或倚,状貌盏釜兮峨峨,凄凄兮涟涟。猕猴兮 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此赋描写山中之境,与山鬼颇为相似:草木丛生,山石磷响、虎啸猿啼, 极力铺陈叙写山中环境的恶劣,说明山中非人可居,以召唤王孙归来为王朝所用。 篇末缀以“王孙归来兮,山中不可以久留”,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否定。 汉末张衡归罔赋开创了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隐逸题材赋作的先河,同 时因为归田赋引领辞赋开始走向骈骊之路,丽成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很多赋史著作认为张衡的归田赋更是汉赋从叙事巨制到抒情短篇转变的标志 性作品。 赋首,作者写自己久困于都邑之中,而又无能改变溷浊的乱世,情感被压抑。 进而萌生了:“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的回归田园之想。接着作者以优 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风和气清、生意盎然的田园春光图: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 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 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 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洪兴祖楚辞朴往 ,上海古箱出版社。1 9 8 3 年。p 2 3 2 1 3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矾究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钧。 落云问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鲴。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 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水周孔之图书。挥翰至以奋藻,陈三 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在自然美景之中,作者本来压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田园之中的游乐更进一步使得作者的心情得到释放:“极般游之乐,虽日夕而忘 够。”田园之乐傲越流荡在作者的心中。隐居生活的想象越是美好丰富,归隐的 愿望就越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感老氏之遗戒,将回驾乎蓬庐。”作者将奔放流荡 的心收回,虽说读书也是田园隐居一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是士 大夫的标准生活,但作者心思也自然而然归回到三皇五帝的“道”上了。虽然赋 末标明“苟纵心于物外,安之荣辱之所如? ”以道家的哲理来宽慰自己,但我们 依旧可以从中看见作者难以摆脱世事的困扰。 这种感情抒发的模式是依循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规范,作者是以 传统的模式寻求解脱、寻求逍遥之境。但这毕竟是赋史上第一次以田园生活来作 为个人感情释放方式的尝试。赋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在现实中张衡始终没有真 正得到过,赋中的田园生活也纯属士大夫式的幻想,通过这种幻想,张衡是在为 现实中疲倦劳累的心灵寻求一方休憩的静谧之地。 九、艳情赋 蔡邕青衣赋可以说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艳情题材赋。鲁迅曾以叙行赋 赞誉蔡邕不是。老学究”,其实青衣赋更能体现这位精通天文经史、擅长书 法音律的大学问家的别样性情。只是蔡邕曾写过短人赋,以戏谑的笔调描绘 侏儒,这篇青衣贼也被简单的打入游戏之作中。 这篇赋写的是作者与一位婢女相识、相恋、相思的故事。赋首写作者初识青 衣便对她一见钟情。“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修长冉冉, 硕人其欣。绮袖丹裳,蹑蹈丝扉。”在凝眸静观中,化用诗经卫风硕人 中的语词描摹“金生沙砾,珠出蚌泥”的婢女。作者那份束缚于门第之见的犹 雒江生涛经通诂) 三秦出版社,1 9 9 8 年p i s o 1 4 第一章髓汉抒情小酸题树的开拓 豫最终还是被她外美内慧的品质所消融。“虽得媾婉,舒写情怀”爱情在恋人之 中脉脉流淌。 爱的浓烈增加了别离的苦楚,别离的哀伤增显了爱的执着。“嚷冒噱冒,思 不可排。停停内侧,嗷嗷青农。我思远逝,尔思宋追。”写离别时低应的青衣。 而赋末作者以凄清的意境来凸现自己在别离了青衣之后对她刻骨的相思: 明月昭昭,当我户扉。条风狎猎,吹我床帷。河上逍遥,徙倚庭阶。南 瞻井柳,仰察斗机。非比牛女,隔于河维。思尔念尔,怒焉且饥。 艳清题材赋早在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既已形成,但多是以女色为男 人悦己之物,或是为了表现男人坚守道德的诱惑,而青衣赋则大异于传统。 此赋始终围绕爱情这一主题,相见时,青农的外美内慧的品质引发了作者的爱意, 异于传统视美包仅为情欲对象;赋中间部分“虽得娥婉,舒写情怀”则是爱的表 现;而赋末离别成为情感的反向加强的方式。这绝不同于传统赋中男性以“始则 荡以思虑,而终归闲i e ”( 陶渊明闲情赋) 毋的方式对美色的拒绝。以爱意的 萌发爱意的表达爱的纠缠为不同层面来表达自己对青衣的深深爱恋。 张衡言男女之爱情的抒情小赋定情赋全文仅存九句,六十九个字, 其中“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写荚女的外貌美,“断当时而呈美,冠 朋匹而无双”说明美女的貌美是当时绝世无双的,因而产生想追求美人的想法, 但“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只能希望“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 而无光”成为美人擦脸的铅华,时刻陪伴美人,想象大胆新奇,这种手法在陶渊 明的定情赋中表现的更充分。定情赋对后世陶渊明的闲情赋在内容 和艺术手法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十、刺世赋 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是以抒发个人愤激之情为主的现实批判题材赋。赵 壹刺世疾邪赋首先从历史的纵向批判春秋战国以来“德政不能救世混乱”, 更将两汉赋家歌唱颂扬为“炳炳盛世”的汉代视作比春秋战固“更加其怨”的溷 浊之世。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 严町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1 9 5 8 ,p 2 0 9 6 1 5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嚣耪研究 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 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舔痔结驷,正色徒行。妪 璃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 孰温孰凉? 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 故法禁屈挠于塾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宁饥寒于尧舜之慌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赋中作者以愤激的情绪,犀利的词句,刚劲质朴的笔墨刻画了当代社会“清 伪万方”的丑恶面貌:“妪竭名势,抚拍豪强”、“舔痔结驷”,“所好则镇皮出其 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议论、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尖锐透辟的揭露了 汉末吏治腐败、人情势利的群生相。“宁饥寒于尧舜之慌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 丰年”的愤激之言更是千古未有。 赵壹刺世疾邪赋以个人愤恨为立足点的批判,与前代那些在帝王面前卑 躬屈膝的阿谀奉承截然不同,也与汉代从司马相如以来散体大赋中隔靴搔痒式的 “讽谏”有所区别。此赋是在汉末批判为主的政论散文盛行的背景中产生的,但 其批判性却超越了当时所有的政论文。 东汉末期,政治上外戚、宦官擅权,引起士人的抗争,三股势力纷争不断, 大一统的王朝威势在这纷争中彻底瓦解。维持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也失去了控制 力,社会失去了精神支柱。没有了王朝的庇护,没有了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文 士迷茫在这样社会中。他们只能重新思考社会,重新思考人生。支离破碎的王朝 下,被掩埋了许久的个体意识渐渐浮露。在文学中,尤其是在辞赋和诗歌中,他 们开始宣泄痛苦,抒发个体的人生欲求,辞赋中抒情小赋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最 具有影响的便是汉末的张衡、蔡邕、赵壹这三家。 汉代散体大赋,以宫殿、游猎为题材,作者被融解在浩荡的描写对象之中。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被那份磅礴的气势所淹没,而成为一种潜在的自豪、欣赏与 无可名状的陶醉。从汉末三家开始,赋家更多的将个体对外物的喜怒哀怨当作直 接的描写对象。 青衣赋写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对于爱恋对象的深深依恋,同时 描写对象是个体化的具体的恋人,而不再是以前美女题材赋中虚幻的神女。这种 1 6 第一章鞭汉抒馈,j 、虢题材的开拓 爱情追求超越了封建的身份等级观,背离了汉代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归田赋 将个人对理想的生活境界的追求放置在教化之上。个人的精神追求、对情感满足 的追求放在了社会责任之上。刺世疾邪赋将个体对社会的怨愤彻底的从炳炳 之盛的社会表象之下爆发出柬。赋不愿再只当“润色鸡业”的点缀,而成为了个 体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蔡邕、张衡、赵壹三家赋题材的意义,最为突出的便是 这种个性化的追求,正是个性化增强了赋的抒情性。这些对后世的抒情小赋的影 响是巨大的。 1 7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器材研究 第二章建安抒情小赋题材的拓展 建安辞赋是在继承汉代抒情小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尤其是汉末的张衡、蔡 邕对建安作家影响甚深,张、蔡二人赋作被建安作者奉为圭臬。曹丕在典论论 文中说:“粲长予辞赋,斡时有奇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 赋、征思,斡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o 可 为证明。从现存作品看,建安赋家的辞赋与张、蔡的赋作在题材上取向上也有惊 人的一致性。 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中心在邺下,围绕在曹操父子身边的建安七子是这个时 期文学创作的主力。文学创作也因而开始进入了集体化的阶段。这使得赋家在题 材选择上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同题共作的辞赋作品大量出现。 具有文学创作和批评自觉意识的建安赋家,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和思想氛 围中,并没有把同题共作只当作闲暇的游戏或风雅的点缀。在同一题材的作品中, 每一个赋家部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他们有意识的选择切近时势、贴近人生的 题材,更向更广阔的自然万物敞开敏感的心灵,极力发掘全新的辞赋题材。建安 赋家以自己动荡的生活为出发点,汲取汉代辞赋和乐府的营养,以楚辞为祖式, 发展出了色彩缤纷的建安抒情小赋。 一、鸟兽赋 建安时期,托物以抒情的小赋大量出现,有些作品更成为咏物与抒情完美结 合的经典。汉代就出现了咏物小赋,但只侧重于“体物”,有所寄托的赋作并不 多。到汉末建安赋家继承了汉赋重文采的特点,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