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梦与空——论中唐诗歌梦意象中的感伤倾向及其深层动因.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梦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流变,提出梦意象的发展在中唐时期出 现重大转变,以“梦 为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感伤的倾向。梦意象具有虚拟性、理想 性、批判性等特性,中唐时期梦意象的感伤倾向主要表现为身世之悲、思念之苦以 及家国之哀。文章着重从社会巨变、科举制度、文人心态、佛道传入、文学自身发 展及梦意象的特殊性六个方面透视了中唐梦意象发生突变的原因及其与“空 的关 联。中唐“梦 “空”意识的形成推动了梦文学的发展,梦意象成为文人惯用 的表现手法常写常新,后世文人会自觉不自觉的以梦寄托世事人生的空幻感。 关键词:中唐诗梦意象感伤倾向深层动因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d r e a mi m a g e so ft h ec h a n g ei n 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 p r o p o s e st h ed r e a mi m a g e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das i g n i f i c a n tc h a n g ei nt h em i d t a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d r e a m ”a s t h et h e m eo ft h ea r t i c l e s s h o w i n gt h et e n d e n c y o f s e n t i m e n t a l d r e a mi m a g e r yi sv i r t u a l ,i d e a l ,c r i t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 d r e a mi m a g e so ft h e m i d - t a n gp e r i o df o rt h es e n t i m e n t a li n c l i n a t i o nm a i n l ye x p r e s s et h es o 玎o wo fh i so w n l i f e ,p a i n f u lt h o u g h t so fo t h e r sa n ds a ds t a t eo fd e c l i n e t h ea u t h o rf o c u s e so ns o c i a l c h a n g e s ,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c i v i l i a nm e n t a l i t y , b u d d h i s ms p r e a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a n dt h ed r e a mi m a g eo ft h es p e c i f i c i t y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i xa s p e c t so fd r e a m i m a g e r ym i d t a n g m u t a t i o nc a u s e s ,a n dt h ed r e a mi m a g e sa s s o c i a t e sw i t h c a l m n e s s m i d - t a n g ”d r e a m ”一”e m p t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r yd r e a m d r e a mi m a g e so ft h e l i t e r a t io f t e nu s e de x p r e s s i o nm e a n sc o n s t a n t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l a t e ri nt h ea r t i c l ep e o p l ew i l lc o n s c i o u s l yo ru n c o n s c i o u s l yt oe x p r e s s d r e a m sc a l m n e s s k e yw o r d s :m i d - t a n gp o e t r y d r e a mi m a g e ss e n t i m e n t a lt e n d e n c y d e e p m o t i v a t i o n h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孛i 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参) 琦导师签名:秘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 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 去j 琦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圃童途塞逞窑后溢厦! 旦堂生;旦= 生;旦三生蕉鱼! 作者签名:l 前 日期:加,眸莎月舌日 导师签名:武挫 日期:年占月占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人生如梦是一千年前大文豪苏轼在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 发出的人生感慨,事隔千年,苏子的喟叹仍犹然萦绕在人们耳畔,它传达了一位智 者在繁华看尽后无尽的感伤。将人生比为如梦一场,也指一场空,是典型的梦 空联系,这里的“梦”已经大大超越了它的实指内涵,它包涵空幻、感伤、破灭、 悲凉等诸多含义,甚至渗透出一种“看破世俗”的超脱。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 关“梦 的描述并不鲜见,早在庄子就已出现了“人世乃大梦 的说法( 庄子齐 物论) ,引出了梦与醒的纠结,但是庄子的梦是美好的、艺术的,“人生如梦 这一说法虽始出于庄子,可发展到今天,这句旧语却早已背离了庄子的本意,它不 再用于表达对人生美好的赞美,而是用来传递对世事人生的嗟叹、伤悲。李白就曾 说过“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已全然没有了当初 的美好,仿佛人世的一切皆是空幻。之后人们在失意之时,总会产生这样的感叹, 以此传达对人生无意义的无限失落与幻灭感。然而,“梦 本身包括好坏两面,“人 生如梦”却为什么总让人联想到的是消极感伤的情绪而不是积极乐观的呢? 又是从 何时起,梦与感伤情绪挂钩表达了一种消极意味呢? 笔者认为,中唐时期梦意象已 表现出了浓厚的感伤色彩,梦空意识正式形成。 在文学史上,中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点,它是中古期第二段的开端。 有关中唐文学,学术界历来多有研究,中唐诗坛流派纷呈、佳作繁多则更是吸引了 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关于中唐诗派,韩孟诗派的研究是一个热点。而关于中唐诗风 较之盛唐的变化更是学者研讨极多的命题,中唐诗歌的研究中都会有所涉及。 分析诗风变化方面比较突出的著作有孟二冬的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北 京大学出版社) ,该书分一个多变的时代、诗人的创新与分化、审美趣味与诗风的 变化、诗思与佛性玄心的融合四章,以大量史料为佐证详细分析了中唐诗歌的变化 与创新。其他著作如宇文所安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吴相洲的中唐诗文新变( 学苑出版社) 、刘航的中唐诗歌嬗变的民 俗观照( 学苑出版社) 等都是关于中唐文学的专题研究,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 点。 “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仅在文学领域,梦意象就以其自身独到的 虚拟性、理想性、批判性等特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极大的张力。“梦”是未完成欲望 的虚拟达成,作者在这个由其主观完全支配的世界中安全的抒写着自己的情志,梦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境既有包罗万象的开放,又有其相对封闭性,它以自我的空间力量引领着读者虚实 对比中的思索。历代文人都对梦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纷纷将其写入作品,梦意象 成为文人的惯用常写常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然而,文人百写不厌的梦意象的理 论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常是个别篇目中梦意象的个案, 且观点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把握。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梦与文学的关系、梦意象的 流变及包含梦意象的文本本身的分析。 研究梦意象较系统的著作有邹强的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山 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详细提及了梦从自然到文本的演变、梦意象与美学研 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梦意象的美学特征及美学功能、中国文学传统中梦意象的美 学历程并着重分析了几个经典的梦意象,介绍的比较全面,也有许多新的创建。其 他研究梦意象的论文多是侧重于对梦意象的某一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但是关于梦 意象这一庞大的命题仍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未曾被发掘。 本文以梦意象的突变这一全新的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中唐诗歌,侧重于对梦意象 的感伤倾向这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引出对中唐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士 人心理等多方位的关照,本文选择以梦意象在中唐的质变为切入角度,不仅回顾了 梦意象的发展历程,更是重点剖析了梦意象在中唐突变的原因及梦空意识的形 成,并以此窥见整个中唐世风以及诗风的转变。关于中唐诗歌以及梦意象前人都有 了较多的研究,但将二者结合来论述中唐这一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这还是第一次,本 文以梦意象的突变为视角研究中唐文学,以期对前人有关中唐的论述有一个新的突 破。 2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1 t e s i s 第一章梦意象的概念及流变 在讨论这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梦意象”作个界定。所谓“梦意象 ,就 是以描写梦为内容的审美意象,是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虚构的事物,是客观世界的反 映。 梦的记载源于人类早期对梦的迷信,人类文明之初,对梦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认为冥冥之中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所做之梦便被赋予了神 命,由此产生了梦的社会效应。“梦永远被视为神圣的东西,梦被认为是神为了把 自己的意志通知人们而最常用的方法。梦是严肃而神圣的,文本之梦也就成为了 可能。综观上古时期的著作,有关梦的描写早已大量出现,不过早前的“梦”基本 上是一个实指,还没有与“空 这一含义挂钩,与感伤情绪也并无关联。 梦意象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甲骨占梦卜辞,是梦文学的雏形,与古人的迷信思想 紧密相连。如:“庚辰b ,贞多鬼梦。圆及至诗经,梦的文学性逐渐凸显, 如小雅斯干:“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 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梦意象不再仅限于王权贵族的专属,而是飞入 了寻常百姓之家,它逐步走下神坛,带上了文学色彩。 左传中,梦意象有了进步的发展,出现了关于梦的完整的叙述形式,梦 意象不单单只是被帝王之梦的简单复述所左右,而是已被作者部分的主观能动的掌 控。如僖公二十八年记述两军对垒双方主帅的梦境,并借子玉之口说出了:“非 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实是包含了作者自己对历史是非的评判。 早期的梦意象做为统治者的梦中所见而被记录,多沦为了政治统治的工具,而 真正使“梦”的文学性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莫过于庄子。“关于梦之迷信, 自殷代以降,经西周春秋而未革,直至战国时之庄子,始以为梦不过为人心理上之 一种现象,非有鬼神福祸于其间。庄子跳出了前人记梦多限于对天命的宣扬的 窠臼,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梦境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对梦进行自觉的形而上的思考, 创造了一个个生动而又鲜活的梦寓言,使其成为传播思想的利器,这也使梦意象的 功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庄子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平实的梦境以思辨的 o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第4 9 页。 。胡厚宜: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 上) ,河北教育f i :版社2 0 0 2 年,第3 3 4 页 囝杨合鸣编选:诗经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5 0 页。 回【清】洪亮吉撰,李解民校点: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3 3 5 页。 胡厚宜: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 上)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4 0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深意,给梦意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蝴蝶梦、骷髅梦、神龟梦等梦境已绝非一般意 义上的常人之梦,而是寄寓了古代圣贤对世事人生的深切思考。 第一次以梦本身为表述题材的文学作品,要属宋玉笔下的“神女梦 了。在其 高唐赋与神女赋两篇赋作中,一位美艳动人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 野中。宋玉以其生花的妙笔,对梦中的神女进行了异常细致的描画,“其盛饰也, 则罗执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振绣衣,披褂裳。被不短,纤不长。步裔裔 兮暇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姗被服,悦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和 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如此细微的描写,是以前的梦意象中所没有过 的,作者不仅对其体貌、神采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还赞美了其性格的高洁之美, 使巫山神女这一美好形象灵动于笔端。在这里,梦意象既不是与政治意义挂钩,又 不是寄托哲理思索的载体,而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作品把梦摆 在了独立的层面,为梦而作,塑造了生动丰满的审美梦意象。 汉赋中出现了长门赋、通幽赋、思玄赋、骷髅赋、李夫人 赋等著名的与梦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延寿的梦赋,它首次 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作者自己亲身的梦体验及感悟,“如果说宋玉高唐赋只是 以梦遇神女为线索,那么王延寿梦赋所述,则完全为梦中之象、梦中之境与梦 者在梦中的活动。 比起之前的高唐赋、神女赋的受王命而赋,梦赋 更进一步,作者自觉的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入文本之梦,是梦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 尝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时期,梦意象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就是直接针对宋玉 “神女梦而成篇。 凭借上古至魏晋千年的积淀,梦意象在唐代终于迎来了它的勃发期,而这一时 期也是梦意象由成熟至突变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唐代文学最重要的体裁唐诗就 集中体现了梦意象的这种转变。其实未及中唐,梦意象已在悄然发生着渐变,在中 唐前的多部作品中,已经孕育了梦空意识。如初唐孟浩然诗夏日南亭怀辛大: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大诗人李白的传世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 最著名的一首梦诗,诗中极写了诗人神游仙界众仙相迎的盛大场面,但在诗的最后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回,弹奏出了与 o 【粱】萧统编,海荣、秦克标注:文选,1 -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3 5 页。 国刘义英、曹田乇:梦与中国文化,人民: 版社2 0 0 3 年,第6 4 8 页。 国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1 6 2 0 页。 国全唐诗,第1 7 8 0 页。 4 f = _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前文极不相同的变调,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叹。 李白之梦,是以梦为载体而表现其思想、情怀,这就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前人 多注重梦的内容,李白却将梦的内容与形式抽离而只保留其形式,使其成为表情达 意的形式载体,人们更多的注意到的是梦境以外的作者的思考而不是梦境本身。神 游仙境的梦境已带上了人生空幻的哀伤,而其另一佳作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 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则将这种感伤表达得更为明显。但是,这一时期的 梦空意识虽已有苗头,却并未构成日后绝对主导的关联,李白的作品中梦与空 的联系也不多见,如他在行路难中的诗句g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边 所提及的“梦仍是做梦这一实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中唐这一梦意象发展的关键期,梦意象的作品无论是在 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突破,而且其内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之前作品中提 到的“梦 大多单纯指做梦这一事实,无任何附加意义。及至中唐作品中提及的“梦 已不单指做梦,而是包涵了更为丰富的人生况味和消极情绪,带上了感伤的倾向, 附加了“空”的意味,梦空已开始大量存在于文本中。如大历诗人钱起的“世 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 ;韦应物的“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 中。较之前代,梦意象更是大量涌现,涉及“梦 的作品数量壮观,并越来越 多的表现出人生如梦的空幻感。脍炙人口的两篇唐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 所讲无外乎是落魄之人在梦中享尽荣华,醒来后将一切都看淡,这一创作模式风行 一时,其思想受到时人普遍的认同,“黄粱梦 、“南柯梦也在这一时期沉淀为 梦空意识的典型。中唐以后,梦与空构成了紧密关联大量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现实既是由“空”所幻化,也必将归结于幻灭,使梦意象散发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如: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 淘沙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 亦成空 。再如晚唐咏史诗大量出现的现象,不得不说是文人对于旧梦的沉迷与 留恋,咏史诗中所有对于历史的吟唱都不过是在强调一个“空”字,一个“幻”字,如许 浑的金谷怀古:“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桃李香销金谷在,绮罗 o 全唐诗,第1 7 8 0 页。 o 【清】簟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5 3 6 页。 国令唐诗,第1 6 8 4 页。 钱起送钟评事古宏词下第东归,全唐诗,第2 6 7 0 页。 韦应物与村老对饮,伞唐诗,第1 9 0 1 页。 杜牧遣怀,全唐诗,第5 9 9 8 页。 o 韦庄台城,全唐诗,第8 0 2 1 页。 韦庄上元县,全唐诗,第8 0 1 7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魂断玉楼空。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 李商隐的梦诗创作也是晚唐梦 意象作品中不容忽视的存在,神女梦、蝴蝶梦、钧天梦、华骨梦等前人所创作的著 名梦意象都能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找到,而且李商隐善于化用这些经典梦象,这些梦 意象经过李商隐之手再度加工之后更为知名,影响也更巨大。李商隐对“梦 这一 情感载体多有偏爱,梦意象出现在他的多首诗歌中,如“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 得梦依稀 ;“梦为远别啼哭难,书被摧成墨为浓 等等。诗的唐朝,也是梦 诗空前繁盛的时期,梦意象迎来了它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作为宋代文人的杰出代表,苏轼让宋词成为了继唐诗之后又一大放异彩的“一 代之文学 ( 王国维人间词话) ,其在文坛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而在其 传世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涉梦词就占了大约七十首,可见其对梦意象的重视。“世 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身飘荡何时歇 ( 醉落魄离京口作)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 蝶也愁”( 南乡子重九) 等都是梦空意识的突出反映,而其“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则更是作者在几经宦海沉浮后发出的千 年一叹。其悼念亡妻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中“夜来幽梦忽还乡 的场景尤 为感人,因极其想念所以梦见,而梦见后斯人已逝、生死两茫茫的哀伤则更是情真 意切,将感伤之情抒写到了极致。宋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作品中的梦意象也颇值得 玩味,“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 秋闻夜雨) 、“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病叟胸中一物无,梦游信 脚到华胥。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赋) 等无不是梦的向往与空 的悲凉,陆游将其对功名的渴求与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融于一个个或喜或悲的梦境 之中,也使其作品更为真切感人。 元代梦空意识继续延续,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笔下就有西蜀梦这一名剧, 写了随刘备出生入死、为刘汉江山开创基业的关羽、张飞两员大将相继遇害,阴魂 不散,双双赴西蜀向刘备、诸葛亮托梦,诉说屈死贼人之手及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昔日叱咤风云的将帅却被奸人暗算,成了昏昏惨惨的冤魂,正如张飞的唱词: “俺 哥哥丹风之躯,兄弟虎豹头,中他人机彀,死的来不如个虾蟹泥鳅! 我也曾鞭及督 邮;俺哥哥诛文丑,暗灭了车胄,虎牢关酣战温侯。咱人三寸气在干般用,一日 无常万事休,壮志难酬! 一代英豪尚且如此,在令人倍感乱世人命如蚁的同时, o 全唐诗,第6 1 2 5 页。 o 李商隐春雨,全唐诗,第6 1 8 8 页。 李商隐无题,全唐诗,第6 1 6 3 页。 徐沁君校: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2 0 页。 6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q e s i s 还让人体会到生前无论立下如何显赫的功名,死后终究一切成空的感慨,“世事云 千变,浮生梦一场 的慨叹正是文中主旨的抒发。 明代最著名的梦意象的作品莫过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了,梦意象这一文学 载体在其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的“二梦 邯郸记和南柯记作 于汤显祖晚年,分别以唐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为蓝本改编而来,梦中 主人公极尽荣华,繁华的梦象强调了荣华与落魄、荣宠与失意不过转瞬之事,意在 说明万物皆为虚幻,教化人们早日看破而放下。而三国演义收束全篇的结尾点 睛之笔即是:“纷纷世事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群雄纷争、风起云涌,然 而纷纷世事只不过是大梦一场,连帝王功业到头来也留不下一丁点痕迹,都只付与 了江湖渔樵的“笑谈 ,这是何等的空幻,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清代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则是反映梦空意识的最突出的典 型。全书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贾府得势“也 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红楼之梦终究有梦醒的一天。全书时时提醒 着读者盛极必衰、如梦般的浮华过后一切终将成空,剧中主人公贾宝玉繁华看尽后 遁入空门,将梦空意识推向了最高峰。 o 徐沁君校: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9 页。 亩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0 3 9 页。 国鲁迅:鲁迅伞集,第9 卷,人民文学: 版 :_ = 1 9 8 2 年,第2 3 1 页。 固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红楼梦,岳麓书社2 0 0 6 年,第1 2 3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梦意象的特征及感伤倾向 在文学史上,中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点,它是中古期第二段的开端。 安史之乱不仅一改盛唐诗风,使其由凯歌高奏换为浅吟低唱,也给诗坛注入了新思 想、新风气;它狠狠打击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却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文学,文坛出 现了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在这个文学呼唤创新的时代,梦意象更是以 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了新的神采,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出突出的特征, 而且正式与感伤倾向挂钩,完成了梦空的关联。 第一节梦意象的特征 “从意象史的角度看,梦意象是一种可生成信息的信息,它首先可为创作主体 提供纷繁多彩的意象材料,这些意象可超时空之隔,越死生之限,随意不拘地寄寓 人的真挚深沉的情感,多方面地吐露其理想愿望。其次,梦意象可以发挥其独到的 特长,将仙凡、人世与天堂冥界、文学与宗教意识勾通,从而构筑一个如幻如烟如飞 花细雨的意境氛围,梦思的无序化与不确定性,给作品带来了更多迷离朦胧的含蓄 之美。梦意象以其特殊的魅力赋予了文本更多的色彩,文学的园地正因为梦意 象的点缀而更加生动鲜活。中唐时期是梦意象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梦诗空前繁盛的 时期,梦意象的作品不仅数量繁多,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虚拟性 虚拟性是梦意象的一个突出特性,文本之中“梦的存在给文人提供了一个更 好的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梦”中,作者可以随意虚构,以“梦”为载体表情达意。 “梦”不仅可以让时间凝结在特定的某一点,而且可以拉近天涯海角的距离,甚至 超越生死。如鲍溶的杂歌谣辞李夫人歌以梦中相会寄托相思之苦: 璇闺羽帐华烛陈,方士夜降夫人神。葳蕤半露芙蓉色,窈窕将期环佩身。 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颦黛含犀竞不言,春思秋怨谁能问。欲求巧笑如生 。祝颖:中国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时,歌尘在空瑟衔丝。神来未及梦相见,帝比初亡心更悲。爱之欲其生又死, 东流万代无回水。宫漏丁丁夜向晨,烟销雾散愁方士。 “梦”打破了时空、生死的界限,君王与夫人虽已阴阳两隔但却能在梦中相见,夫 人的神色容颜甚至衣着配饰都能如此清晰,这只有借助“梦”的力量才能达到。“梦 构造出一个经过取舍的世界,这个自我世界的一切动向都是由作者主观所掌控的, 作者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细致观察产生自己的看法,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写入梦境哪些 内容应该舍弃,然后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自我编织的一个个梦境中,“梦”的虚构性 使其发挥了最大的自主性。白居易的和元九悼往: 美人别君去,自去无处寻。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 唯有缬纱幌,尘埃 日夜侵。馨香与颜色,不似旧时深。透影灯耿耿,笼光月沉沉。中有孤眠客, 秋凉生夜衾。旧宅牡丹院,新坟松柏林。梦中成阳泪,觉后江陵心含此隔年 恨,发为中夜吟。无论君自感,闻者欲沾襟。 咸阳与江陵,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却可以由梦会聚一处,产生空间的叠加寄托思念 之情。天上地下、一梦千年,只有梦境才具有如此巨大的伸缩性,梦意象能集中的 表现事物,作者将世事人生的感慨包蕴于一梦之间,赋予梦意象以深厚的内涵,起 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如自居易的和送刘道士游天台以游仙的梦境突出表现了超 乎常人的想象: 闻君梦游仙,轻举超世雾。握持尊皇节,统卫吏兵军。灵旗星月象,天衣 龙凤纹。佩服交带篆,讽吟蕊珠文。阆宫缥缈间,钧乐依稀闻。斋心谒西母, 暝拜朝东君。烟霏子晋裾,霞烂麻姑裙。倏忽别真侣,怅望随归云。人生同大 梦,梦与觉谁分? 况此梦中梦,悠哉何足云。假如金阙顶,设使银河演。既未 出三界,犹应在五蕴。饮咽日月精,茹嚼沆瀣芬。尚是色香味,六尘之所熏。 仙中有大仙,首出梦幻群。慈光一照烛,奥法相纲绲。不知万龄暮,不见三光 曛。一性自了了,万缘徒纷纷。苦海不能漂,劫火不能焚。此是竺乾教,先生 垂典坟。 o 全唐诗,第5 5 0 3 页。 o 全唐诗,第4 7 7 4 页。 o 全唐诗,第4 9 8 3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这里,“梦展现了它神奇的力量,西母、东君、子晋、麻姑这些受人膜拜的众 仙竟然可以在梦中一一与之遇合,甚至神游三界、五蕴,这不能不说只有梦境超常 的虚幻性才能够达到。如此神奇的梦境过后,仍旧是现世无边的苦海,作者也由此 抒发了“人生同大梦 的感慨。 二、理想性 正因为“梦”是虚构的事物,所以它可以虚拟的达到现实中难以实现或不能实 现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思之愈深则梦之愈烈,正是因为现实中有种种的不如意,所以作者虚构了美好的梦 境,梦境的完美化、理想化都是作者补偿性心理的需要。“现实中的人,在白昼之 时,内心的丰富感受受到逻辑概念、伦理道德等理性的压制和禁锢,只有到了夜晚, 进入睡眠状态,各种潜意识才蠢蠢欲动,偷偷冲出理性的禁区,自由自在地表现呈 露,意有所及,梦亦同趋。 文本之“梦 随作者意愿而形成,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梦”的虚构的特性使“梦 的理想性得以发挥,由于补偿性心理,现实中实现不 了的事物作者希望借助于梦境来实现,在梦中得到自我满足,“梦 是现实的反应 又凌驾于现实之上。“艺术可以对整个社会起到同样的弥补功能,就像梦可以对社 会中的一名成员起到安慰作用一样。 中唐诗歌中梦意象的理想性更多的披上了 时代的色彩,一场安史之乱使大唐盛世的安定繁荣戛然而止,面对战火洗劫过的庄 园,士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凭吊一发而不可收,盛世的繁华之梦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 一再上演,这也是中唐诗歌中梦意象频出的重要原因。由于“梦 的理想性以及寻 求安慰的补偿心理,生逢战乱的人们更容易将盛世美好化、理想化,在盛世旧梦中 赋予旧时盛世更多的美好,以至于大大超越了盛世本身的真实。如张继的重经巴 丘一诗虚写了诗人记忆中往日的美好:“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 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 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诗人故地重游而往昔欢愉已逝,在秋风中回首,物是人 非令人惆怅万端。除了今昔之梦以外,乱世特殊的社会政治状况赋予了“梦以更 广阔的表现题材,家国之梦、功名之梦、思归之梦、忆友之梦等交替上演,大大丰 富了“梦的内容,而这些“梦本身也是作者理想化的状态,通过对比反差使文 本呈现极强的艺术张力。如白居易的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表现了 o 【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作家出版社1 9 8 6 年,第3 7 页。 o 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复巨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第4 7 页。 【美】安东尼史蒂文斯:人类梦史,杨晋译,海南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2 5 页。 o 全唐诗,第2 7 2 3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他看淡名利后的思归之情及其理想的生活状态:“归梦杳何处,旧居茫水东。秋闲 杉桂林,春老芝术丛。自云别山后,离抱常忡忡。衣绣非不荣,持宪非不雄。所乐 不在此,怅望草堂空 ,作者无意荣华,只希望返归旧居,过上宁静闲适的生活, 梦境是其心理欲求的体现。白居易一生交友甚厚,但世道的险恶与人事的更迭使其 与友人天各一方,甚至阴阳永隔,因此其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在多首诗作中都有记录, 其诗作因梦有悟记载了梦见旧友一事: 交友沦殁尽,悠悠劳梦思。平生所厚者,昨夜梦见之梦中几许事,枕上 无多时。款曲数杯酒,从容一局棋。初见韦尚书,金紫何辉辉。中遇李侍郎, 笑言甚怡怡。终为崔常侍,意色苦依依。一夕三改变,梦心不惊疑。此事人尽 怪,此理谁得知。我粗知此理,闻于竺乾师。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 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正因为对友人的分外想念所以梦见,梦境达成了白居易与友人相见的欲望,作者在 梦境中遇见三位友人,一起喝酒下棋,但醒来后终为空幻,更添思念之情,遇友之 梦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三、批判性 “梦 本身是美好而理想的,但梦醒却是无限的失落与感伤,文本之梦要传递 给读者的并不是对美梦的沉迷,而是对梦境以外的现实的否定与失望。因此,梦意 象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批判的色彩,而在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这类传奇小 说中,“梦”的批判色彩则更为浓郁。许多批判性的诗作表现了对功名富贵的看淡, 如白居易的寄潮州杨继之:“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何者是穷通? 他时事过方 应悟,不独荣空辱亦空 ,不论人曾经如何通达显赫,时过境迁之后荣辱皆空。 “梦是无目的的偶然得之,但梦意象文本的生成自有其目的性,梦境往往依据现 实而来,有所针对、有所影射。文本之“梦”的写作动机不单纯只是记叙一个梦境, 而是借神秘而非真实的梦境暗指现实,“梦 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意识空间,因 为它的非真实性,巧妙的避免了受到现实意识形态的迫害。韩愈的记梦一诗就 以怪诞的笔调细写了一次梦中奇遇: 回全唐诗,第4 7 1 4 页。 。全唐诗,第5 1 2 9 页。 。全唐诗,第5 2 1 2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挈携陬维口澜翻,百二十刻须臾间。 我听其言未云足,舍我先度横山腹。我徒三人共追之,一人前度安不危。我亦 平行蹋乔亢虚亢,神完骨踽脚不掉。侧身上视溪谷盲,杖撞玉版声声彭神官 见我开颜笑,前对一人壮非少。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颏肘拄座。隆楼杰阁 磊嵬高,天风飘飘吹我过。壮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语一字难。我以指撮白玉 丹,行且咀噍行诘盘。1 :2 前截断第二句,绰虐顾我颜不欢。乃知仙人未贤圣, 护短凭愚邀我敬。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 作者这样写并不简单的局限于记载一个梦境,而是借助梦遇神仙的所见所感而间接 批判当下黑暗的世道人心,“乃知仙人未贤圣,护短凭愚邀我敬”看似是指责神仙, 实质是指责官场,连神仙都会护短,那么世上的凡人就更不必说了。作者不好直接 批判官场的腐败,就借助神仙之事影射当下。自居易亦曾作梦仙一诗对时人不 切实际、盲目求仙一事进行了批判: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羽衣忽飘飘,玉鸾 俄铮铮。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渐失乡国处,才分山水形。东海一片白, 列岳五点青。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 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再拜 受斯言,既寤喜且惊。秘之不敢泄,誓志居岩扃。恩爱舍骨肉,饮食断膻腥。 朝餐云母散,夜吸沆瀣精。空山三十载,e l 望辎耕迎。前期过已久,鸾鹤无来 声。齿发日衰白,耳目减聪明。一朝同物化,身与粪壤并。神仙信有之,俗力 非可营。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徒传辟谷法,虚受烧丹经。只自取勤苦, 百年终不成。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 。 作者通过记述梦仙之人一朝梦入仙界并得见玉帝,抛妻弃子而执迷不悟于成仙之 梦,直至老死仍空无所得,抒发了“一梦误一生 的感慨。而且,梦意象扩大了虚 与实的对比,使思想更具批判力。如鲍溶的寓兴悲叹盛世的衰落,寄托了诗人 对家国的忧思:“念来若望神,追往如话梦。梦神不无迹,谁使烦心用。鲁圣虚泣 麟,楚狂浪歌风。那言阮家子,更作穷途恸。 o 全唐诗,第3 8 3 3 页。 圆伞唐诗,第4 6 5 5 页。 谚全唐诗,第5 5 0 4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节感伤倾向的传统及表现 在人的各种情感体验中,感伤也许更接近艺术的本质。盈与亏的轮回、有与无 的更替、永恒与瞬逝的对立都会引起文人的深深思索以及无限感伤,文学作品中感 伤情结的普遍存在绝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作者将人生的 种种不如意化为文字沉淀下来,产生感人的力量。个体存在、人生价值是人类关于 历史、生命的永恒追问,人心的永不满足转化为命运之悲,外界带来的悲喜时时触 碰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在生命的深层,在伟大的心灵中,各种麻醉剂的效力都是 极其有限的,时时处处都有隐隐的疼痛。这种因时间感知而引起的内伤与心病,便 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隐形悲剧内涵。 “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种负面的主观 体验,它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源于人类无法超越生存境遇的生命 体验,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普遍情绪,也是文学表现的一个基本传统。”我国文学自 古就有感伤主义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男女相思、征夫行役、忧时刺世、 黍离之悲等一系列感伤色彩浓厚的文学题材,及至楚辞,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 下是挥之不去的感伤,屈子忧国忧民、自伤不遇的情怀更是力透纸背,引起千千万 万空怀报国之心而又无用世之路的士人的共鸣。庄子中许多作品,忧郁而思辨、 感伤且充满了深情。东汉末年满目疮痍的社会状况下诞生的古诗十九首,其写 民生之艰、家国之怨、思妇弃妇、朋友离别等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情结。魏晋时 期文学的自觉,诗歌具有了“以悲为美 的特质,人们更多的转向对生命意义的追 问,一些优秀的诗作更是闪现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及至唐代,文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的吸收了感伤主义的文学传统。当一场巨大 的浩劫席卷整个唐王朝之后,文坛上自信的高歌荡然无存,代之以感伤萧瑟之气映 照出没落的悲凉。一时文章无不弥漫挥之不去的感伤,其中既有感今非昔比,又有 叹空老林泉;既有帝王将相之伤,又有思妇怨妇之悲。梦意象同样披上了感伤的倾 向,有的是诗文中直接表达感伤的情绪,如:“敲门惊昼睡,问报睦州吏。手把一 封书,上有皇甫字。拆书放床头,涕与泪垂四。昏昏还就枕,惘惘梦相值。悲哉无 奇术,安得生两翅 ,作者将接到友人书信后的失落、哀伤直接表达了出来;有 的是借助于一些哀伤、阴冷的意象间接表达感伤,如:“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第4 3 页。 o 彭红卫: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自居易( 长恨歌) 的情感指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4 年,第2 期。 韩愈寄皇甫浞,全唐诗,第3 8 1 5 页。 1 3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冷露”、“峭风”、“病文 、“愁盘 这些意象无一不 体现着凄凉。中唐诗歌中,只要有“梦”的出现,它必然表现的是伤感悲哀的情绪, 正因为哀伤太深,就算梦境再明丽美好,也丝毫不能缓解哀伤,而是反衬哀伤,令 哀伤更深刻。 中唐文坛领袖韩愈曾明确表示了对感伤文学的推崇:“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 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圆。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更是 延续了这一创作理论:“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 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 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子怨刺,以 道羁臣宾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 而后工也 (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感伤的文字赋予了文学感动人心的力量, 文本正因为注入了悲慨的情感才更容易感染人。“艺术,其骨子里渗透着的是感伤, 无论其是有泪还是无泪,是悲剧还是喜剧,是婉约还是豪放,只要它还能称得上是 艺术品,那么,在这感伤的国土上,培植着的都是美丽与凄怆。 中唐是一个历经 磨难的时代,社会的突变更激发了文人潜藏的感伤气质,艰难困苦却玉成了文学, 也成就了一篇篇哀痛而不朽的篇章。 “梦 不仅具有理想性、超越性,更具有回忆性、伪装性,而在中唐,梦的回 忆与伪装功能显然盖过了憧憬与自适。在中唐包含梦意象的诗歌中,几乎见不到对 未来雄心勃勃的憧憬与展望,更多的是对往昔充满哀伤的回忆与眷恋。无论是对荣 华耀眼的盛世,还是对飘突不定的功名;无论是对祥和安宁的家园,还是对曾经相 伴的友人;无论是对久戍在外的夫君,还是对阴阳两隔的亡妻,这种回忆都是深远 而绵长的,正是因为这些事物在诗人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刺激着人的思绪, 所以时时入梦。梦是回忆的形式,中唐人的集体回忆无疑是感伤的,人们对刚刚逝 去的黄金盛世怀有深深的留恋与不舍,而这份深沉的眷恋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为 绵延的感伤,当感伤通过回忆的渠道流露之时,梦意象也呈现出忧郁的凄美。回忆 使现实与虚幻拉开距离,而这中间长长的距离,只能是无尽的空白。 综观中唐时期的作品,只要有“梦 的出现,必然包含有感伤的情绪,感伤的 类型主要表现为三类:身世之悲、思念之苦以及家国之哀。 o 孟郊秋怀,伞唐诗,第4 2 0 6 页。 圆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清】董诰等编:伞唐文,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5 6 2 9 页。 田崇雪:爱、回忆与感伤:文艺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1 年,第4 期。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身世之悲 士人多希冀辅弼君王、立功扬名,功名之梦是士人常写的内容。如:“国有非 常宠,家承异姓勋。背恩惭皎日,不义若浮云。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窜身如 有地,梦寐见明君 ( 崔峒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 。然而,功名之梦除了 对功名的渴求之外,有的却是借“梦 表达了对功名的讽刺、厌弃,白居易就写了 一系列与“梦”相关的讽喻功名、哀叹身世的诗作,表现了对功名的鄙薄:“风疾 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熳游。回思往事纷如 梦,转觉余生杳若浮。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飙何必荡虚舟。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 重装桂布裘。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 ( 白居易枕上作) ;“草润 衫襟重,沙干屐齿轻。仰头听鸟立,信脚望花行。暇日无公事,衰年有道情。浮生 短于梦,梦里莫营营”( 自居易野行) ;“君年殊未及悬车,未合将闲逐老夫。 身健正宜金印绶,位高方称白髭须。若论尘事何由了,但问云心自在无。进退是非 俱是梦,丘中阙下亦何殊”( 自居易杨六尚书频寄新诗) :“老眼花前暗, 春衣雨后寒。旧诗多忘却,新酒且尝看。拙定于身稳,慵应趁伴难。渐销名利想, 无梦到长安 ( 白居易无梦) ;“纱巾角枕病眠翁,忙少闲多谁与同。但有双 松当砌下,更无一事到心中。金章紫绶堪如梦,皂盖朱轮别似空。暑月贫家何所有, 客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创新周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光纤广播施工方案(3篇)
- 路基验槽施工方案(3篇)
- 江苏eps墙体施工方案(3篇)
- 英语口译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制考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
- 辛亥革命历史题目及答案
- 家有小白800字7篇
- 有关我喜欢的的动物作文高一的(9篇)
- 2024年个人车位使用权转让协议书(通用)-(含多款)
- 《北京传统美食》课件
- 《动物解剖学》课件
- 真心痛的护理常规课件
- 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建设与运营方案
- 驾驶员服务外包合同范本
- 护士长夜查房记录表
- 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
-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二十三单元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 实际控制人证明书
- 高中化学第一课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