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8020131 分 类 号 g40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学原理 申 请 人 姓 名 张 雷 指 导 教 师 张 茂 聪 教 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1 年 6 月 18 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1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1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 i 绪绪 论论 . 1 1 一、选题的缘起 . 1 二、研究的意义 . 1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1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 第一章第一章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理论支撑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理论支撑 . 1414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理论基础 . 14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执行原则 . 16 第二章第二章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外在表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外在表现 . 1919 一、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教师比例小 . 19 二、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专任教师结构性缺编 . 20 三、农村教师培训层次低,流失现象严重 . 21 四、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 . 22 第三章第三章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结果探究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结果探究 . 2424 一、师资不均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 24 二、师资不均衡对学生的消极作用 . 26 三、师资不均衡对义务教育的不利影响 . 28 第四章第四章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原因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原因分析 . 3131 一、 “积重难返”的重点学校制度 . 31 二、 “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 . 33 三、“进退失据”的教师流动政策 . 35 四、“后继乏力”的教育监督制度 . 37 第五章第五章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政策措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政策措施 . 3939 一、统一城乡学校建校标准,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 39 2 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农村教师职后培训 . 42 三、促进教师科学合理流动,推动农村人事制度改革 . 44 四、健全教育监督监察机制,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 . 48 结结 语语 . 5151 注注 释释 . 535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 575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161 后后 记记 . 62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 涉及千家万户。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 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教 育质量整体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 对国家教育 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目前, 人们已经把义务教育 关注的焦点从入学机会公平转移到教育质量公平上。制约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因素有很 多, 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 师资的均衡配置,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教育 发展不公平, 尤其是由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带来的教育质量不公平, 是与人民利益和国家 长远发展规划相违背的。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 为适应建国以后国家建设对教育的迫切需求 所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对当时和现在的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外在和潜在的双重消极 影响。自 2001 年国家实行的新的教师核编办法,造成了“城乡倒挂”的教师配置局面,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老龄化现象等问题突出。为均衡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而 实行的教师流动制度,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教师流动时间太短、构成人员比例失调 以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教师流动呈现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势,产生的实际效果不佳。在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缺少有效的监督监察机制, 教育政策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教育监督部门在管理方式与内容上的滞后更无法有效帮助农村学校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 貌。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使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 个人专业化素质无法得到有效 提升,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不仅对生理健康不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异常。使择校之风盛 行,义务教育本义发生异化,城乡学生入学机会出现人为制造的不平等;优质教师的缺乏 使农村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城乡学生学习结果严重不平等。 使农村教师 大量流失,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严重,义务教育普及率降低;更严重的是,城乡义务教育师 资配置不均衡造成义务教育质量不均衡, 危及社会公平的目标, 无法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政府应该统一城乡学校建校标准, 建 立均衡的学校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科学核定 农村教师编制,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 素质。完善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使教师流动有法可依,促进教师科学合理流动;加强对 ii 流动教师的管理,推进农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育监督监察机制,规范义务教育办 学行为;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监督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关关键词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师资均衡 分类号分类号:g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abstract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oncerns millions of household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education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education is one between the peoples increas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the imbalance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is of the whol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as a fundamental role in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now, peoples focus on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shifted from a fair entrance to school to fair education quali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fair education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hat the unbalanced alloc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isposi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urrent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edu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ar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unfairnes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at of education quality brought by the imbalance of teach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contrary to peoples interests and our countrys longterm developing plan. from the inside of education system, “key school” system, implemented to meet the urgent demand for edu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ationbuilding, has a dual negative impact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external and potential aspects then and now. the new method causes the situation of “rural upside down” in allocation of teachers, which is to approve teacher preparation used in our country since 2001, 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s is insufficient in rural areas, the quality is not high, and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s aging is very clear. the teacher mobility system shows a current trend of upper oneway flow mainly to balanc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poor, the actual results of which are poo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ime of teachers mobility too short, inappropriateness of proportion of teachers constituting to participate in teacher mobility, and influence of teachers themselv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ffective of supervision and ii monitoring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doesnt practice, and the lag of management and content in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effectively help rural schools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backwardness. imbalance of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ke teachers enthusiasm for work decrease, them not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which easily results in burnout; this is not only detrimental to physical health, but may also be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y. the tendency of school choice popular, original mean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dissimilate, and chance to school admission of stu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develops manmade inequality; the lack of quality teachers get rural students difficult to form good habits and method to study,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severely unequal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teachers in a great loss, phenomenon of rural students dropping out from school serious, so penetration rat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lower; whats worse, imbalance of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eads to unequal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endangering the objectiv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no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whole national people. in order to equally allocate the teacher resourc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overnment should unite the standards of school building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establish balanced system for school building;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adjustment of rural schools,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school improvement that is weak. scientifically authorize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job training after work in rural areas, and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improv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 of teacher mobility to make teacher mobile based on laws, and promote the teacher mobilit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mobile teachers and advance the reform of personal system in rural areas. complete the supervis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nd standardize school behavior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ully play the supervisory role of “third party”,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 resources; teacher resources balance category code: g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绪 论论 一、选题的缘起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教育涉及千家万户。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 的不断提高,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教育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有人甚至已 经断言,21 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 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发展。 “九层高台,起 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国家教育质 量的全面提高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 教育 公平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事 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 年 7 月 29 日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 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 值取向, 而当前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弱势群体公平 接受教育。 伴随着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逐渐加大对农村教 育的资金投入,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大幅度提升, 国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长。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观念和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城 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为贯彻和落实国家在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关键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但是在山东省,农村教师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农村学生 综合素质低下,在校生巩固率下降、辍学率上升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在某种程度上都 可以归咎于城乡之间师资配置的不均衡。 教师资源是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 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因此, 为了从源头上探寻义务教育阶段城乡 师资配置的差距, 均衡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 保证农村学生接受公平、 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为农村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本文选取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配置不 均衡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师资配置均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路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他 2 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必须把优秀教师的影响力覆盖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和 不同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 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始终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使人人都能得到良好的 教育,这需要从区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入手,逐步扩展到不同区域之间,着力改变师 资队伍配置不均衡状况。 第二,师资配置均衡是体现义务教育特性的客观要求。义务教育具有非竞争性的特 点,因此应该保证其在一定标准下的资源的公平拥有性。整体来讲,义务教育是体现全民 性和普及性的国民教育,是保障性教育。政府必须从义务教育的这一特性出发,在义务教 育阶段坚持“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平等的义务教育环境;必须切实转变教育 发展观念,平等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以提高农村教育发展质量;从法律、制度 和政策上保障全体公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 让所有的学生 无论城乡地区差别都能接受平等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第三,师资配置均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事业, 政府是实现教育平等的“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把实现教育平等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 任务, 通过均衡教师资源配置从而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首要条件,也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强调更加关 注农村教育,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教育,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出发,调整教育资源结构,把逐步缩小师资差距作为政府转变职能、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紧迫任务。 第四, 师资配置均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义务教育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均 衡器,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即使上一代人错过了好的发展机 会,也不能给下一代人发展造成障碍,这是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本质特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势必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我国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普及程度跨上了新的台阶, 人民群众接受平等教育的需 求与日俱增,通过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是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国际社会有这样一种共识, 即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 一。 我国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农村教育不受重 视的问题。 教师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理论探索本身既是对实践问题的高度回答, 同时又是实践本身的直接 要求。 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师资均衡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第一,师资均衡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当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主要是 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落后, 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家长的教育要求。 通过城乡之间师 资配置均衡,能够扩大义务教育资源的辐射面,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 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借助城乡之间师资的均 衡发展、合理流动,能够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为公民的素质提高作了最好的奠基,有利 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第二,师资均衡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师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师资利 用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城市教师超编、 优质教育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严重, 而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教师严重短缺。 义务教育教师数量的过剩为调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了 现实条件。 义务教育质量薄弱地区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区, 通过教师的柔性流动和合理配置, 使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素质较高的教师、 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向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的农村 地区合理有序的流动,以此提高教师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第三,师资均衡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资均衡必然要求教师合理健康的流动, 而这种有序流动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通过教师合理配置, 教师个体可以接 触到不同个体、不同教育传统的学校,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处理不同 的教育事件验证其以往的教育方法,并且依据实际对以前不尽合理的教育手段进行改进。 教师可以与各个地区教育风格迥异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探讨, 这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进 行理性反思,从而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 追求义务教育质量的公平成 为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诉求, 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吁求。2005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统筹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 设” 。从此以后,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专家、学 者和各级政府也为此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并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4 1.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教育均衡发展在上世纪已经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密切关注, 国家采取措施逐步增加农 村学校的教育经费、 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 提高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等保 证农村学生入学机会的公平, 但对促进教育质量的公平认识滞后, 尤其对教师资源的均衡 配置研究不够重视,把其作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资源投入改革的附属研究内容,对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世纪。 义务教育师资的非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建国以后,国家人才极度匮乏,但国 家能够支付的义务教育资金微乎其微, 不得已采取地方政府自筹和人民资助的方式来解决 资金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均衡,因此,义务教育 师资不均衡问题出现。而面对教师数量不足的实际,国家采取短期训练培养师资等方式, 培养了大批教师, 但其中很多是不合格的低素质教师, 形成了义务教育师资质量良莠不齐 的局面,师资队伍质量的差距势必会引起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教师分布的不均衡。 而当 时国家试图在努力发展大众教育的同时, 期望通过兴办一批重点学校促进教育的发展和人 才的培养,并通过重点学校的成功办学,对其他学校产生示范作用。这一举措的推行使得 本来就不均衡的城乡师资分配格局更加雪上加霜。 当前区域内城乡教师配置仍存在较大差 距,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3040 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小。从全国范围看,农村教 师队伍中不仅新教师所占比例很大,而且“老龄贫病化”现象尤其严重,形成了“两头 大、中间窄”的怪状。当前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现象突出。农村教师学历起点普 遍较低,尽管最高学历已基本达标,但是有相当比例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属于第二学历, 第一学历普遍较低,城乡教师之间学历差了一个档次。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很小。农村学校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结构性缺编,有些地 区在农村小学基本上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形同虚设。农村学校中专任 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基础教育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教师学历基本达标;而专 任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等教师达到规定学历者甚少。从性别范围看,男女 教师比例在城乡有很大差别,我国城市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已达 70%以上,而农村中小学 女教师的比例仅为 42%。教师性别比例的不合理对学生发展也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农村教师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受经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接受职后培训层次较低,即使 如此,农村教师接受培训机会也很少。因此,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均衡配置实质是 政府与教师的法律关系问题,即依据法律规定,教师与政府的权利义务关系。 国家在政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制订过程中缺乏对相关因素的充分考虑,使政策执行面临困境。 义务教育的地方负责制 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建立的学制 系统在发扬单轨学制传统、 保证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同时, 又表现出典型的 双轨制特性。这就是贯穿整个学制系统的学校等级制度-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 等级区分,还有一种基于教育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性分割。在城乡二元结构、高 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 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是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长期以来,公式化的师资 配置模式未能把社会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到教育领域中来,使教师择业缺乏灵活 性、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在义务教育法与教师法中关于教师法律地位的规 定及其教师与政府非行政性法律关系的设定具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尤其是对教师资格认定 的硬性规定造成师资不均衡问题。 农村地区教师从业准入资格认定制度缺乏, 教师资格制 度得不到类似于法律的强制执行的力度,导致了部分教师未达从业的条件,师资呈现良莠 不齐的发展状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在当前县级财政普遍不按规定划 拨教师培训费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难以实施。而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培训内容僵化,游离于教师的日常生活,更游离于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外,培训方式单 一,形式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教师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训缺乏对教 师的深层关注。教师培训只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忽视教师精神、价值观等人文素养 的关怀。除培训问题外,为均衡教师分布而普遍实行的教师流动政策也有待改进,各 地实施的支援助教并无刚性政策规定, 实施的弹性空间较大, 主要靠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 的行政安排及教师的主观意愿而定,采取的政策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衔接,导致实施 效果的混乱。而农村教师竞争意识不强、改革意识薄弱,由于农村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 农村教师缺少竞争的压力, 因此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不足, 城乡教师的差距 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面对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的种种不利因素, 有关学者认为, 无论从经费可行 性、 人员可行性还是技术可行性以及社会心理可行性上分析, 保证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 的政策是存在的。政府要应用行政手段,重新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让劳动力价格 即教师待遇来调控教师资源的供需平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不断加大农村 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在注重农村学校“软 环境”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同时,通过统一教师福利发放标准等 缩小教师收入差距,并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把教师职务 6 “评聘分离制度”与“定编设岗制度”结合实施,实行教师“农村定期服务制度”和城乡 学校之间“教师对等交换制度” ,促使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流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 观念,促进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实行,并抑制教师资源的无序流动,同时加快实行校 长任期制度,促使校长定期流动,推进各校均衡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师人事政策,确立教 师与政府的行政法律关系, 通过将教师定位于公务员, 为政府依据均衡发展需要合理配置 教师的行政行为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尝试在县域内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 实现优质教师 资源区域内共享, 并为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的无障碍循环流动创造条件。 全面严格贯彻执行 教师资格制度,保证城乡教师在起点上的一致。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确立市场与计划相 结合的师资配置模式, 由市场来配置教师劳动力资源, 通过竞争实现教师劳动力要素的组 合和再组合; 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反馈的各种信息以及市场配置的具体情 况,在发展中对教师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 22调整教师培训管理模式,采取鼓励与压力并 举的方式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职后培训, 完善县-校两级教师培训网络, 建立新型的教师 培训机构。 通过分层培训、 参与培训等构建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并基于信息社会的背景, 树立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理念, 利用农村远教工程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构建基于网络 的全新培训模式,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激发教师自身对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提高 培训质量,通过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作出规划,主动地将外 在的公共资源内化为自有资源,并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 效的策略,开启教师自我发展之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均衡城乡之间师资的差距,最重 要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尊重教师的意愿与心理感受。 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政策的组 织实施者和监督者, 必须充分倾听教师的心声, 就一些歧见和困惑与教师们进行充分协商 和对话,并允许教师代表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2.实践方面的模式探究 教育公平是事关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促进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均衡, 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立 足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均衡发展模式。 (1)寿光市的教师支教制度。 寿光市根据当地南部比北部发达,东部较西部发达的现实,从 1998 年开始实行教师支教 制度,采取定周期、定编制和定向流动等方式,成立导师团,开展送课下乡、送教下乡活 动。 为鼓励优秀教师参加支教, 在教师支教期间由教育局或学校发给适量的交通费和生活 补助费,并对支教教师在职称评定、参评市级先进及干部任用时予以优先考虑。 (2)杭州 市的校际互聘教师政策。2003 年,杭州市出台校际互聘教师的新举措,通过各校间优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学科的取长补短, 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优秀教师甚至普通教师在完成本校正常工 作的基础上, 经本人和所在学校同意, 即可接受其他学校聘请。 外聘教师上课以讲座为主, 并由所聘学校给予相应的报酬。 (3)沈阳市的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沈阳市于 2003 年秋季 在全市中小学试行教师流动机制,利用行政手段,促使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2006 年,沈阳市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制定统一的教师结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标准,基本实现 同职级教师校际间同工同酬,确保起始年级师资在学历、职称、年龄以及骨干教师数量等 方面基本均衡。教师在交流时要调转人事关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走关系动” 。 (4) 成都市的青浦对流模式。 在四川成都市, 浦江县与青羊区积极推动相互之间的教育流动与 合作。 青羊区的著名教师和专家到浦江县开设专题讲座; 浦江县组织教育干部到青羊区参 加“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会” ,派学校干部到青羊区的学校挂职锻炼等,让城市先进的教育 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浦江县,弥补浦江教育的“短板” 。 (5)济南市的 教师走教制。济南市历城区从当地教育、地理位置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各学科特点,统一 安排教师,统一安排课时,由教师到不同学校进行教学。根据学校与家庭的路途远近,考 虑到天气、交通等实际情况,以方圆 57 公里进行范围内居住的教师在该范围的学校进 行走教。 (6)安徽省教师“大轮岗”制度。2007 年,安徽省规定城市学校新进教师要先 到农村学校任教 13 年,并将其作为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的标准之一。城市范围内,凡男 50 周岁以下、女 45 周岁以下的,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 6 年的教师和任职满两届的校长, 都要参加交流。为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和教师走向农村,城乡学校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并使 津补贴纳入当地政府财政保障范围。 (二)(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生和逐渐蔓延, 西方国家陆续进入 近代社会, 尤其是德国成为西方首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家以来, 义务教育的世俗性和 普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追求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公平成为人们的首要教育需求。 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均衡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区域 和地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其中教师资源的均衡和平等成为其中重要的保证。 1.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确保学生享有平等的教师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实施最为完善的国家首推日本。在日本,中小学校 长、教师都纳入定期流动的范围。从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