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陈确的哲学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陈确的哲学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陈确的哲学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陈确的哲学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陈确的哲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c h e nq u e , w a s o n e o f t h e g r e a t e s t t h i n k e r s b e 拟 e nt h e e n d o f m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b e gi n n i n go f q in g d y n a s t y.h e a n d h u a n g z o n g x i w e r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o f l i u z o n g zho u , a p r o m i n e n t s c h o l aro f n e 。 一 c o n 加 c i a n i s min m i n g d y n a s t y . c h e n q u e w rot e o n d a x u e , s p e e c h o f b l i n d m a n a n d o n fu n e ral e t c . h e fol l o w e d t h e t ra d i t i o n s o f c o n fu c i a n i s m , b u t h e h a d h i s 0 w n 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ht s an d p a rt i c u l a r a c a d e m i c s t y l e s oh ew as c a l l e da b n o rma l con fu c i ani s t b yq u a nz u认 la n g,ah i s t o ri an 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 theth e o r yo fh u m an n a t u r ewasa n油p o rt a n t p art o fc h e nq u e , 5 p h i l o s o p h i c t h o u ght s . h e d e v e l o pe d t h e i d e a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b e i n g go o d a n d r a i s e d th e o p i n i o n o f hum ann a t u r e b e in g g 0 0 d a n d i t a p p e arm g a ft e r b e in g p e rfec t , 1 . e . h e t h o u ght o r i g i n alh u m ann a t u rew asn o t p e rfecta n d m u s t b e c o n s u m m at e d b y h a r d w o rka ft e rwa r ds , w h i ch s a v e d th e i m p r a c ti c a l s t y l e o f s t u d y . o nt h er e l a t j o n s 址 p b e twe e n j u s t i c e a n d d e s i r e , c h e n q u e s h arpl y cr i t i c i z e d t h e c o n fu c i a n i s t , s as c e t i c i s m, p o s e d t h e s l o g a n 0 f h u m a nd e s ire b e i n gt h e j u s t i c e t ot h ep u b l i c a n ds t a rt e dt h e e x c h ang e o f j u s t i cea n d h u mand e s i re . o nd a x u e , h e 州t i c i z e dt h a t t hi s c l a s s i c w a s n o t t h e c l a s s i c a n d w a s s k e p t i c a i o f i t s a u t h o r i t y a n d s o u n d n e s s . f r o mt h e o ri g i n o f c h e n g yia n d z h u xi, s c o n f u c i ans c h o o l , che n q u e s t h e o r y a l m o s t o v e rt u rn e d t h e c o r e o f i t . wit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p i 此 之 o f n o t fo l l owi ngo l d cus t o m s a n d t h e v a l u e tr e n d o f p u r s u i n g t h e t ru t h and b e n e fi t s , c h e n 0 u e m ad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t h e a c a d e m y in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s t yb re a ki n ga w a yfrom t ro u b l ea n dp e rformi n gm o d e rn t i m e , 5 t r a n s fo rmi n g t op r act i c alt r e n d o f tho u ght k e y w o r d s : c h e n q u eb u m a n n a t u r e o f goo d : on d a x u e aca d e m i c t r ans formi n g 学位 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 致谢的 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已 经发 表 或撰 写 过 的 研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通左史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 论 文 作 呼(手 写 :衅 签 字 日期 “ 蒯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 位 论 文作 者 完全 了 解渔鱼立史 有 关 保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 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李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手写) :导师签名 ( 手写) : 执 签 字 日 期 :砷 沙 “ 芦 麟 l 日 签字日期: 甲 年了 月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到宋代产生了理学,理学是儒学复兴的产物,旨 在承续 孔孟千年道统,其融摄佛道两家智慧,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构建 了 博大精深的道德形上学哲学体系。而南宋朱熹是理学的总结和集大成者, 他 以 大学等四书为根基构建了理学的核心价 值体系,其内容主要是天理与人 欲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道心与人心、 公与私、 王道与霸道等。其中天 理、天地之性、道心、公、王道等具有内在统一性,属于形而上层次,是居于 主导和积极价值,而人欲、气质之性、人心、 私、霸道也具有内在统一性,但 属于形而下层次,是居于从属、消极的价值:理学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后垂延百 世,影响召远。而明代的王阳明继承了朱熹理论的心学成份,在经历 “ 格竹之 理”和 “ 龙场大悟”之后,构建了“ 致良知”的心学体系。王学在强调儒学的 核心价值方面与程朱基本一致,都强调追求儒家内圣外王的终极目的。而王学 更强调自 尊独立,其为学路向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这就在客观上为思想解放提供了可能。 明末清初的学者们,目睹了明朝的灭亡, 经历了 异族入主中原的“ 华夷之变” , 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 对宋明六百年 以来的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对理学的核心价值进行了 重估 和总结,并试图寻找传统儒学的新出路,提出了 许多富有启蒙主义的新命题, 开创了新的思想路向, 构建了新的价值观。在中国哲学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他 们贡献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智慧,并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 理学旧的樊篱,成为中 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声。 陈确是明清之际屈指可数的重要思想家. 其哲学思想较典型地反映了明清 之际学术变化的特点 和动向。陈确, 字乾初. 浙江海宁 人,与黄宗羲同受学于 明代大儒刘宗周。 著有 大学辩 、 警言今 、 葬书等。陈确长期寓居山 乡, 从事著作, 但仅有少量著作刊刻流传, 故其学说长久晦而不彰。 其自 幼“ 不 悦理学家言” , 对程朱理学进行大胆攻击。 他批判理学经典 大学 为“ 非圣经” , 公开怀疑其权威性和正确性, 在源头上批判程朱理学, 试图从根本上消解程朱 理学的理论根基. 他批判程朱理学“ 存天理。 灭人欲. , 认为“ 人欲正当处,即 天理也” , 超越了 道德理想主义说教, 使形而上的普遍原则返回到形而下的现实 生活之中,开创了天理与人欲价值转换之先河.陈确肯定气质之性即是性, 气 绪论 质之外无性, “ 气质之性即气、情、才” ,这就把人的情感经验、才能、才质、 感性欲望说成是人性,并作为正面的人性加以肯定,这就否定了道德形上学的 天地之性。 陈确还认为“ 人性无不善, 于扩充尽才后见之” , 并认为人性善是后 天“ 习”的结果, 此举有很强的实证思想。 黄宗羲曾说: “ 其学无所倚傍, 无所瞻顾, 凡不合于心者, 虽先儒已 有成说, 亦不肯附和, 遂多 惊世骇俗之论。 ” 工 近世学者蒙文通也说: “ 弟于五十年以 后, 乃独有契于陈乾初。明清之交,必以此公为巨孽。盖当程朱与陆王皆有弊, 惟 斯人能 独烛其微隐而矫之。 ” 落 陈确学说常不被时人所理解,即使在同门 也常遭 学友围攻, 但陈确不为所动, 坚持己 见, 直道而行。故其学风独特, 思想鲜明, 被清史学家全祖望誉为 “ 畸士” 。 本论文以陈确的学术渊源和学友论辩为背景,以其 大学辨和人性论所 阐述的义理为中心,明确其在明末清初对理学核心价道进行转换和解构中的地 位和作用。形而言之,本论文试图从 “ 立”和 “ 反”的两个角度,也即在人性 论上陈确的独创思想和在 大学辨上的反理学思想.来淦释出陈确的人格形 象、思想特点及在明清学术转型史上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著 陈确集 几 叮,第3 币.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致哪衡叔书夕 ,了 中国哲学第五机,第3 7 0 页.三联书店1 9 81 兰长 第 一 章 陈确的生平和学术渊龙 1宗 第一章陈确的生平和学术渊源 第一节陈确的生平 陈确,名道永,字非玄。原名笼永,字厚季,号逊肤。明亡后,改名确, 字乾初。 浙江海宁凤冈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 ( 1 6 04 年) ,卒于清康 熙十六年 ( 1 677 年) 。海宁陈氏乃江南望族,明清以来,人才辈出,科甲鼎盛, 声望享益江南。陈确家族也曾功名显赫,呈现过 “ 弦诵比于户,售组接于朝” 的兴旺景象。 然而至陈确祖辈时, 因不善经营, 家道衰落, 父辈时己困顿益甚。 陈确祖父理川公才学出众,一生专意举业,而终不得志。 陈确曾深感痛惜: “ 吾 祖以绩学,试辄冠军,独艰一第。糜于痒三十余年,贡单以出矣,竟不及待而 卒。 天生其才而故厄之此, 痛哉! ” 陈确早年即厌弃举业,这与目 睹前辈深受 其害不无关系。陈确在 先世遗事纪略中说其父亲:“ 尔性宏直 ,能急人之 困。 每乡党戚友有小争讼, 辄为分之, 皆蟠然释; 有急难, 辄营救之, 皆立解” 由 此可见陈确上辈虽 然家贫困 顿, 然而秉承了 儒家传统的刚拔健实、 不屈于物、 不扰于外、昂然奋发的精神。陈确深受家族影响,其后的为人形成了一种卓然 自 立,介然不苟,见义而赴,不计得失的个性和品格;其为学,也显示出了大 胆突破,昂然自 持,慨然洒脱的特点。 陈确七岁入家学,十几岁即名噪乡里。 “ 家贫不能延师,间从伯父腹贞公、 孝章公游学, 讲解略过耳,即能领其要。 命题课艺, 卓绝等辈, 两公绝赏爱之。 甫就童子试,即 大有文名二 ” 但陈确生性豪迈, 才思焕发,不喜压制思想又泪 没性灵、专以揣摩迎合为事的科场事业。所以 家谱记载: “ 读书不肖章句, 毅然期至于古之立言者。 尤厌薄举业” 以 至陈确这种“ 抒写性灵、 源本道 德,无剿窃模拟之状”的文章,自 然带有过多的个人思想,难于迎合主考者胃 口,屡次不举。于是怀才不遇、心性不平的陈确,更加厌薄举业了. 明末江南文士喜结文社,互通气谊。好吟风弄月,而鄙视举业的陈确也乐 在其中。 乾初府君行略说陈确: “ 二十以后, 试屡撅,遂视一矜,放浪山水, 陈确集下册, 陈确集下册, 陈确集上册, 家谱卷十六 第 ”1 页, 第5 3 1 页, 第 1 1 页. 家传三 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中华书局 1 97, 年版 第一章 陈确的生平和学木 态情声律,韵管谱琴,时共一二知交, 吟风弄月,超然运寄得心应手,无 不穷其妙。 ”黄宗羲在为陈确撰写的墓志铭中也说: “ 先生天才绝出, 书法, 篆 刻,洞箫,弹棋,整融杂艺经手便如夙习。 ”吕 年轻时的陈确像大多数江南才士 一样,风流潇洒,纵情山水,但他却也是一个刚直、尚气节、不趋俗苟合、不 挠于势位的义侠之士。崇祯十五年 ( 1 6 42 年) ,海宁有墨吏枉法虐民, 民众敢 怒不敢言。 陈确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联合海宁诸生数百人到司晋控告酷吏虐 民之罪。 上司却庇护酷吏,反 “ 欲罪首事者,文移被革, ” 剥夺陈确参加乡试的 资格.但陈确不为所惧,大义凛然地表示:“ 捐吾生以救一县之民,亦何所惜, 一乡荐何足道哉! ” 厄 黄宗羲说陈确: “ 廉劲疾恶, 遇事发奋有大节。 ” 几 陈确后来 思想风格表现出蔑视权威,坚持己见,不苟时俗的特点,显然与他年轻时的矜 厉气节,无所畏惧的个性有联系。 明崇祯十六年 ( 1 6 43 年) ,四十岁的陈确与好友祝开美前往山阴拜师大儒 刘宗周 ( 字鼓山) 。 敢山以 “ 圣人可为” ,授其 古文抄义 ,勉励两人 “ 不负千 秋大业。 ” 此后陈确又有两次渴见敲山从学的经历。 师从颤山是陈确学术生命的 转折点。 海宁县志理学志记载:“ 自 奉教蔽山,一切陶写性情之技,视为害 道而屏弃绝之;其勇于见义,遇不平辄发者,亦视为任气而不复蹈。惟皇皇克 己内省, 黔伪存诚, 他不暇顾也。 ” 陈确好友张元山说陈确: “ 年少时, 遇事任 性, 衣食言动不能尽哉;游蔚山 之门而归,为之一 变。 ” 由 此可见, 拜师哉山 后,陈确的品行和问学之道转变甚大。 明崇祯十七年 ( 164 4年) ,李自 成攻陷北京,不久清兵入关,刘敲山眼看 明室复兴无望,绝粒二十日辞世。半年后陈确好友祝开美也毅然蹈义。清丁亥 年 (1647年) ,陈确四十四岁,满清入主中原己成定局,在历经乾坤翻覆、地 诉天崩之及师友殉难之痛后,陈确抱道自 守,以明遗民自 处,不求仕进,以 循 世讲学为己任。这一年,陈确在 呈学请削籍词中: “ 恳申学宪, 永削儒籍,o 同 年, 为了 表示自己 的志向, 陈确改了 名字,以 前名“ 道永” , 字“ 非玄” , 改 为名 “ 确” ,字 “ 乾初, 。其取意于 周易 文言中 “ 乐则行之,优则退之,确 陈确集_ 上 册,第fl页,中华书局1 9 , 9 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3 页,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13页,中华书局1 9 79 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3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1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张待轩先生遗集卷十二,第8 页 陈确集上册,第3 68页,中华书局197 9 年版. 第 一 章 陈确的生平和学术 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 陈确改名易字,的确有其 “ 深意” 。如在 为旧字有赠户 中写道: “ 昔我字非玄,今子易乾初。 其德为潜龙,于名取确乎。 命子有深意, 愿言 致区区 一 ” 了 这表明了 陈确决定操守廉洁“ 遗民” 的决心, 虽遭世事磨难, 但仍矢志不移,确然不拔。此后陈确以此为志,潜心发展开拓鼓山 学说,陆续 写出了一系列思想尖锐、内容深刻、影响深远的 “ 惊世骇俗”之作。陈确晚年 患拘挛之疾,困于床褥十二年之久, “ 手足久不遂,百骸动如锁。 ”但陈确以坚 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仍不懈地著书立说, 并与友人进行学术论辩。 直到1 6 77 年其死前不久,还在与黄宗羲讨论人性方面的问题。 陈确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同时也是思想史上非常活跃的时 期。 他的思想具有由明 代向 清代过渡时期的特点。 既有重气节、 尚修身的一面, 也有注重实际、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面。在明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末流发 展了脱离实际、崇尚空谈的学风。明末思想家对理学的批评各具特色和风貌, 陈确对理学的批评更接近实际的色彩, “ 凡事皆求实,勿徒鹜其名” 。这样的原 则贯穿了他的整个思想,形成了 特有的反理学风格。陈确学术生涯中的一件大 事就是其 大学辨一书公开怀疑 四书中 大学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对 理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性解 诸篇坚持性一元论, 反对性二元论,发展了孟 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后天的躬行实践,对理学在人性论上的核心价值进行了 消解和转换。 此外, 陈确很重视社会问题, 葬书 是他对明末江浙一带厚葬陋 习的批判,形式上虽然不是针对理学,而实质上却有许多处与理学相抵梧,表 现了他在实际生活中宣传实实在在之 “ 理”的一贯态度。 第二节 学术渊源 陈确哲学思想形成、发展到成熟,与他的老师刘宗周有密切的关系,但却 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如黄宗羲说: “ 其学无所依傍, 无所瞻顾, 凡不合于心者, 虽先 儒已 有 成说, 亦不肯附 和, 遂多 经世骇俗 之论。 ” 刘宗 周是明 代最后一 代 大儒,他的思想以 慎独为中心,上承王阳明、东林,下启黄宗羲、陈确,代表 了明清变革时期一流思想对明代理学的总结,并预示着清代义理之学的发晨 路 向。 陈确集下册,第6 3 9 页,中华书局 19 79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3 页,中华书局1 9 79年版。 笔一章 陈确的土平和学术 陈确师从敲山之后,左为学路上经历了早期领会不深的茫然,中期领会深 刻的实践和后期对师说的大胆突破。 一、陈确初拜敲山,蒙山传授 怪 人可为” 之旨,给陈确指点了为学的新 方向。此后两次,陈确受教于蔽山,受益更深,正如他说: “ 风雨连夕, 得侍先 生竟日,闻道理之亥言焉: ” . 在 平水东岳庙谢别先生一文中, 陈确说: “ 千 秋大业 真吾事, 临别叮泞不敢忘. ” 忿 此时 的 陈确 显然已 坚定了 致身 圣 学 之志了 。 但此时陈确因为: “ 不喜理学家言, 尝受一编读之, 心弗善也, 辄弃之, 遂四十 年不阅, ” 从师之后, 他“ 取四十年不阅 者重阅之, 则格格不能相入。 ” 他在 寄 张奠夫刘伯绳两兄弟书中,坦言: 两兄奉先生 之教最深且久,宜其引申 不倦,日 进多明,企慕之诚,非言辞能 喻:弟则 习 成颓废, 迄无闻 知, 兼今衰老,复何能 奋,上负 吾师, 下 惭吾友, 夙夜念此, 而己 在 寄刘伯绳书中,他两次谈到了 对敢山 之学的 “ 茫然”之感: 去春归家录 年谱 , 秋间录 易抄 , 今春录 语言 、 会录 。 手抄之后, 辄复茫然, 真可谓下愚不移。兄其何以教之乎?开兄手抄甚富,中多 先生语,尚在抄录, 录成奉 择,补遗集之未备.可乎? 想所乐闻。仲木有意任删润 年谱之事,而弟亦窃欲妄辑先 生语录, 择 其说 之最中 吾膏盲者,另 写一本, 奉为私 书。 由此可见,陈确初入师门,对刘宗周的哲学思想茫然颇多,表现了陈确面 授师说太短的苦闷心志,“ 然关系中学术处亦自 宜过慎, 卜 也表现了陈确继承师 说的一种严谨慎重的为学态度。这也为以后陈确努力实践和大胆突破师说奠定 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陈确五十岁时,应联山之子刘伯绳之邀参与了整理先师遗书,又受好 友祝开美委托校辑 蔽山先生语录 , 才得以较全面接触并深刻领会刘宗周晚年 的哲学思想。 黄宗羲曾 说: “ 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 儒者从言慎独, 唯先生 ( 陈确) 始 得真。 ” 在刘宗周门 人中, 陈确较准确地领会了 刘的“ 慎独” 学说。 陈确 在 辑 祝子遗书序中谈到了他对老师 “ 慎独” 学说的理解: 或曰:鼓山先生以慎独为学,而吾子序祝子之书,只提 “ 本心,二字,其毋乃废先生 陈确集下册,第741 页,中华书局 19 7 9 年版. 陈确集下册,第741 页,中华书局 1 979 年版, 陈确哲学选集第1 45 页,科学出版社1 9 79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75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陈确集下册,第6 15页,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 12 页.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第一章 陈确的生平和学术 之教矣 乎?日 : 独 者, 本 心之谓,良 知是 也。 慎独者. 兢砚 无负 其本心 之谓, 致良 知是 也。 先生 答祝 子初见问 学书 曰: 寸 道不远人, 只就日 用寻常间, 因吾心 之己 明 者而一一 措诸 践履, 便是进步. ” 日: “ 心所安处,即是礼所许处。 ”曰: “ 惟大节目 不可不自 勉,亦只是 时时挑动良 心,自 有不容已 者。 ” 此先生之教也。 亦宁惟初见 之言而已, 由是而益推之, 谓 先生之言无之非发明本心之教, 其亦可也。 倘学者读先生、 开美之书而兴起焉,人人无负 其本 心, 而又 加 之 学, 则 是 天 之未 丧 斯文, 而 虞 廷 精一 之 心, 庶其复 传 于 今 后也 。 可见陈确用 “ 本心”解释 “ 独” ,把 “ 填独” 解释为 “ 兢兢无失其本心” 。 所谓 “ 本心”即是“ 天命流行, 物与无妄, 人得之以 为心,是谓本心。 ”陈确认 为 “ 本心”具天理,即是 “ 本善” , “ 慎独” 就是 “ 兢兢无失其本心” ,这一解释 正符合刘宗周的 “ 慎有格然封守意”的 “ 慎独”宗旨。陈确以本体与工夫统一 观来论证 “ 慎独” 师说,从培养道德高尚和完善人格角度认识 “ 慎独”思想, 是道德原则与 道德修养的统一, 较准确地把握了 先师的“ 慎独” 宗旨。 刘宗周殉难后,陈确痛定思痛,以“ 圣人之学”为己任,继续传播和发扬 敲山思想。陈确的学生许本本敲山“ 证人之旨” ,结 “ 省过社” ,以践行颤山的 “ 改过之学” 。 陈确见敲山之学薪传有人, 颇感欣慰, 并作 诸子省过录序一 文,详细论述了迁善改过方法,给诸生予具体的指导。在此序文中,陈确说: 夫学者气质之偏, 要各不同。 有余不足. 将皆 必有对治 之方焉。 譬医者之发药,必察 其脉之虚热实, 证之寒热,及诸经受病之不同, 与所治标本、缓急、 先后之宜,而后定方 药焉。故其病之浅者,一匕 而遂起; 其深者, 亦数剂数十 而苏。若药而不能已 病,则是药 不对证也。不然,则证虽真,方虽良 , 而药非道也, 不得 力者也。不然,则调理之失节者 也。 诸子荀未施对证之药,而泛泛焉惟过之省,省过而过兹多。以 诸子孜孜好善, 而 又能勇于克己,以各去其所偏, 进于道也不难矣。 但诸子 能省过,而或未审过之所从生。 犹病者能知病, 而或未察 病之所从起。盖人之元气固则百 邪无由 入也, 学者之天理全则百 过无从生也。故百病皆乘乎虚, 而百过皆 丛乎私。 吾故尝曰: 君子之慎独,去私而己 矣。 所谓未发之中者, 无私而已。去私即是格致工夫, 无私便 是 诚正气象。 去私之尽,至于无 私, 天下之能 事毕矣. 盆 从上文可见,陈确对如何迁善改过有一套颇具系统的方法。 他以医生治病 为喻, 做了生动的说明。强调认准气质之偏、对症下药。 他既重视 “ 慎独” 这 一培养工夫, 又强调气质之偏, 然后逐一矫正这样的枝节工夫。以“ 慎独” 为 陈确集上册,第2 月 d 页,中华书局1 卯9 年版, 陈确集上册, 第2 29页,中华书局1 9 79年版. 第一章 陈确的生平和学术 统领, 则桥正之功便不致散漫而无纪、 流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如果单提“ 慎 独” 而不强调矫正气质之偏,工夫也容易蹈空。明末王学末流学者辄喜 “ 简易 直截” , 忽视具体的变化气质等下学工夫, 结果弊病丛生, 有如敢山所痛惜的“ 今 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 猖狂者参之以 情识,而一是皆良 ;超洁者荡之以 玄虚, 而夷良 于贼。 ” 这样的情景。 陈确大概有感于此, 对矫正气质之偏, 似乎 强调得更加明确。 三、成书于1 6 5 4 年的 大学辨和 1 6 5 7 年的 性解诸篇是陈确哲学思 想成熟的标志。 陈确辨 大学的目 的是: “ 窃欲还 学 庸于 戴记 , 删性理之支言, 琢磨程朱, 光复孔孟。 出学人于重围之内, 收良 心于久锢之余. ” 他认为 大学 : “ 其言 似圣, 而其旨 实窜于禅, 其词游而无根, 其趋周 而终困, 支离虚诞。此游夏之徒所不道,决非秦以前儒者所作可知。苟信为孔曾之书, 则诬 往圣, 误来学, 其 害 有莫可 终穷者。 ” 陈 确公开 怀疑 大学的 权威性, 力图推翻 大学在理学中的核心地位.陈确的 大学辩问世后, 在学者中 引起极大的反响,即使是刘门学者也深感惊鄂、愤慨,以致难端环起,认为有 悖师说,对陈确进行批判。但陈确屹立不动,一一从容答辩。他认为 大学 : “ 诚意在正心前,格物致知在诚意正心前,皆大缪。诚意先于正心,就是以意 与心为二;而意与心本一,分为二是支离。 ”他认为诚是 “ 到头学问” ,诚合身 心而言,正心则仅言心中念头, 诚则身心两修, 而不仅仅是诚 “ 意” 。这里陈确 对于心与意的解释已不同于刘宗周。在刘宗周这里,意为心之所存,是决定后 天的心念的先天倾向,它的形上学根据是独体。而陈确以意为心之所发,为后 天发生的念头,有较强的实证倾向。在知行方面,陈确认为即知即行,致良知 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与刘宗周的知行思想有较大差别.刘宗周重内,重诚意、 慎独, 而陈确重外, 重诚身、践履.以致黄宗羲对陈确直言到: “ 大抵老兄不喜 言未 发, 故与宋 儒所言 近于 未发 者, 一 切抹去, 以 为 禅障。 ” 并说: “ 未 发中 和 之体不可谓禅, 而老兄 一 切从事为 立脚者, 反是 佛家 作 用见 性之旨 也。 ” 这里, 黄宗羲是从刘宗周着重意字和未发, 从己发的立场出发, 反对陈确重后天事为、 重己发的观点, 表明了 陈确与刘宗周、黄宗羲学术趋向的差异。黄宗羲为陈确 所作墓志铭共有四篇。 初篇以未涉学术,愧对良 友,故有重撰一篇。而后又有 陈确集下册,第5 5 9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陈确集下册,第552 页,中华书 局1 979 年 版。 陈确集上册,第1 4 9 页,中华书局1 9 79年版。 陈确集上册,第1 49页,中 华书 局 1 979 年 版。 第一量 陈确的生平和学术 改本 两篇。 重撰中 称陈确“ 于先师之学, 十得四五” , 引陈确论学语较多。 改本 中称“ 于先师之学, 十得二三” , 引陈确语不多。 最后改本篇幅更短, 引录绝少。 从中 可以 看出,黄宗羲对陈确的 学术宗旨越来越不满意, 越来越认为与刘宗周 思想不合。 刘宗周之子刘伯绳也不赞成 大学辨 , 认为陈确不重先天中和而重 后天践履。可见此时的陈确与师说产生了明显的路向分歧,这既有陈确素有的 “ 不悦理学家言” , 卓然自 立的主观个性, 而更重要的是陈确己 适应了明清之际 学术思潮兴起的对理学核心价值的消解和重构的趋势。 第三节 学术论辩 陈确一生穷居山 乡,著书立说,未曾开门授徒,其学说仅在刘门学友中有 较大影响。考察同门学友与陈确的学术论辩及对其的评价,对于准确把握陈确 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清晰地发现陈确在明 末清初开启哲学路径转 向上的理论勇气和先导地位。 黄宗羲是刘宗周的高足弟子,他在人格及学问方面均继承了其师之志并将 其发扬光大。 明儒学案 即是以 刘宗周的思想为纲领编成的, 在该书的序言中 黄宗羲明确指出,真正能够继承刘宗周思想的只有他一人.考察黄宗羲与陈确 的学术论辩,可以容易发现坚守师说的黄宗羲对陈确学术的不悦和责难,反映 了陈确的独特学术思想和鲜明的学术风格,同时也可发现黄宗羲受陈确思想的 影响后的学术路向转向的轨迹。 黄宗羲从陈确之子陈敬之手中得到陈确 性解诸篇后,写下了 与陈乾 初论学书 , 对陈确的学术思想作了 具体的评价。 首先有感于陈确学说的大胆独 创,称其为“ 皆发其自 得之言,绝无依傍,绝无瞻顾,可谓理学中之别传矣。 ” 。 但话锋一转, 对陈 确的“ 人性论、已 发、未发” 等观点进行了 批判。 陈确认为: “ 盖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也。如五谷之性,不艺植, 不耕籽, 何于知其种子之美耶?” 这里, 陈确认为, 人性本来是善的, 但本来 之性是不全的, 必须通过扩充尽才等工夫来“ 全之” 。 若无工夫, 就不是真正的 善, 就不是真正的“ 知性” , 甚至认为“ 未穷之理不可以 为理, 为尽之性不可以 为性。 ” 陈确认为性善只是一种先天存在的可能性, 是有条件的, 决非是先天形 陈确集上册.第14 8 页,中华书局1 979 年版. 陈确集下册,第448 页,中华书局1 9 79年版。 第一章 冻确的生平和学术 而上的 道德 本体和先天的必然性: 而且 他还强调天理与人欲的 结合: “ 人心本无 所谓天理, 天理正是 从人欲中见: ” 更为 大胆的是陈确提出: “ 人欲恰好处, 即 是天理也。 ”c 对于陈确的人性论、天理与人欲的论 述,坚守师说的黄宗羲深不以为然: 夫性之人善,合下如是,到底如是, 扩充 尽才,而非有所增也,即 不加扩充尽才,而 非有所减也。 若必扩充尽才,始见其善,不扩充尽才,未可为善,焉知不是荀子之性 恶, 全凭娇柔之力, 而后至于 善乎?老兄虽 言惟其为 善而无不能, 此以知 其性之无不善也; 然亦可曰 惟其不善而无不能,此以 知其性之有不善也,是老兄之言性善, 反得半而失而失 半矣。 人欲是落在 方所, 一 人之私也。天理人 欲, 正是相反,此盈则彼细, 彼盈则 此邹故 寡之又寡,至于 无欲, 而 后纯乎天理。 必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 则终身扰扰,不出世 情, 所 见 为 天 理 者, 恐 是 人 欲 之 改头 换 面 耳。 . 黄宗羲指出,以扩充尽才后始可言善,就失去了形上的道德本根为保证, 反而会造成性可恶的可能,最终归入荀子 “ 性恶”一路;既然天理已去,那在 实际操作中又如何做到“ 恰好处” 呢, 没有与人欲相对的准则, 故 黄宗羲有“ 所 见为 天理者,恐是人欲之改头换面”的 批评了。 黄宗 羲不满陈确之说,以致当 陈确1 6 7 7 年辞世时, 黄宗羲为 之撰写 墓志铭时只述其生 平而不谈 其学说。 然而 三年后,黄宗羲却重撰了 陈乾初先生墓志铭( 二稿) , “ 今玩其稿, 方识指归, 有负良 友多矣, 因理其绪言,以 谱前 过。 ” 说明 黄宗羲对陈确思想 有了新的认 识。 而在其后的 明 儒学案序中, 黄宗羲己 认为 “ 心本”就是 “ 变化不测, 不能不万殊。 故穷理者, 穷次心 之万殊, 非万 物之万殊也. 是以 古之君子, 宁 凿五丁之间道, 不假邯郸之野马, 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 君子, 必欲 出 于一途, 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 港。 夫先儒之语录, 人人不同,只是印 我之心体, 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 终是受用不得。 ” 与四稿重新处理乾初性 论的 改动相印证。 所以 钱穆在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是黄宗羲晚年的 学术分殊受到陈确 “ 扩充尽才后见性善” 思想的影响,而有 “ 工夫 所致, 即其 本体”的 “ 一心万殊”的思想。 陈确的 大学辨问世后,遍示当时著名学者,如黄宗羲、张履祥、刘伯 。 陈确集下册,第4 25 页,中华书局 1 979年版。 . 陈确集上册,第1 48页,中华书局1 979 年 版. . 陈确集上册,第 8 页,中华书局 1 979年版. 。 明播学案 序第9页,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一章 陈确的土平和学术 绳吴仲木等人。因为陈确对大学批评甚为激烈,而当时学者习闻四书旧义,闻 者大哗, 其学友相继致书, 与陈确相辨. “ 首呈 仲木, 仲木非 之。 继示龙山诸子, 诸子忧之。或病其周, 或惧其忍, 未有许之者。 ” c 但陈 确坚持己 见,不但不为 所动,而且意气风发,大有愈辨愈勇之势。 敲山 之子刘伯 绳,自 幼受教于颤山,深得敢山 思 想之真 谛, 一生致力 于传 播蔽山之学。得陈确 大学辨后,对陈确 “ 标新立异,有违师说”的做法深 为不 满, 也有颇多 责难。 陈确在 大学辨中说, “ 既言 正心 , 不当复 诚 意 ,诚只在意,即是不诚。 ”刘伯绳辨之曰: 慎独者, 主敬之别 名也。 若在正心 条下, 则正心 传中当 言下 手工夫, 乃独于诚意传中 祥言 之, 而正 心传中 反不及者,盖一诚意 而心已 正, 身已 修, 齐、 治、平一已 贯之。大 略 圣贤 言心有而端, 语 、 孟之言心也, 合意、 知、 物而言者 也: 合意、 知、 物而言者; , 故不言诚意而诚意在其中。如求放心,必有所以求其之之道。操则存,其求之之道也,非 即诚意之慎独乎?心之所之谓之志,非心即志也,所之者意也,由志学而后能从心,非即 意诚而后正心乎? 大学 之言心 也, 分意、 知、 物而言者也; 分意、知、 物而 言者, 非 外心以 言意, 即心 而指其最初之几曰意. 盖必 言意 而心始有主宰, 言诚而正 始有实功也。 . 显然刘伯绳是从其父蔽山之学立场出发对陈确的 “ 诚” 、“ 意” 、 “ 正心”等 有违敲山进行了批评。 在颤山之学中,“ 意”为心之主宰,虽分言 “ 心” 、“ 意气 但 “ 意” 本质上仍属心外之物。取山说:“ 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 止言心,则 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然定盘针与盘子 终是两物,意之于心, 只是虚体中一点 精神, 仍只是 一个 心。 ” “ 心” 是浑然 之体, 不从中分出“ 意” , 则焦点不宜把捉, 做工夫不易 真切着实。 因此分言“ 心” 与 “ 意” 根本 不是 什么 “ 支离” 。 复次, “ 意”既 是心之 主宰, 则 欲 “ 正心” , 其 工夫实下手处自 然当 从 “ 诚意”开始, 所以“ 诚意” 先于 “ 正 心” 乃顺理成章 者。 伯绳认为: 你乾初既说 “ 志学” 、 “ 志道”是切实 工夫, 但 “ 意” 是心 之所 发,正与 “ 志” 同, 因而 “ 诚意” 就是 “ 志学” 、 “ 志 道” 。 如此, “ 诚只在意, 即是不诚” 。 显然, 刘伯绳未能领会陈确言 “ 诚” ,陈 确认为 “ 诚”即 是指 “ 诚 身” 兼含行为, 不仅仅在 意念,消 解了“ 诚” 的形上 学依据。 从学者与陈确在 大学辨上的学术争论可以 发现,陈 确后期 的学术思想 陈确集下册,第5 82 页,中华书局 1 979年版。 . 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加6 页,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93 年版 . 刘子全书公卷九,第 1 0 一 一11页. 第一章 陈确的生平和学术 己经超越了明末理学系统,明确进入了以经验世界躬行实践为论学宗旨的新的 学术方向。正如其学友吴仲木所说,陈确辨大学既悖程朱也违师说。 第三章 大学辨的上要内容 第二章 大学辨)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大学辨之原因 大学原为 (j、 戴 礼记四十九篇之一, 序第四时二, 有郑玄作注、孔 颖达作正义, 但在当时并未受到特别重视。 直到唐代韩愈著 原道引 大学 的 “ 正诚修齐治平”的内容,以批评佛老玄虚之学,使得 大学中的儒家思 想开始受到重视。北宋二程作 改正大学 ,极力表彰 大学 , 此后,其地位 骤升。南宋朱熹将 大学与 论语 、 孟子和 中庸相结合,汇成 四 书 , 并作 四书集注 。自 此以后, 大学 地位彰显。 朱熹认为 大学 是“ 入 德之门” ,把 大学列为 四书之首, 大学也就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经 典地位。后之儒者竟相讲论,推崇无比。宋明诸儒问 学立教均以大学为中心, 按自 家的学术路向进行演绎和发挥,产生了不同的义理系统。朱熹的 “ 格物穷 理” 是在 格物补传 中提出, 大学 成为朱熹理论的经典依据。 阳明则以 大 学问与朱熹抗衡,建立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心学体系。 虽然 大学倍受宋明儒者的青睐,但它却是一部疑点重重的经典。首先 作者不明。 大学杂于 礼记四十九篇之中, 并无特殊地位, 也没说明作者 是何人。 故程子表彰 大学的同 时, 也言及其作者, 说: “ 大学 , 乃孔氏 之 遗书. ” 又说: “ 大学 , 孔子之遗言也 石 列:但是二程之说前后矛盾。 朱熹在 大 学章句中说: “ 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 而门人记之也。 ”朱子此说实是推测之词。 其次是文本问题。 对此争议更大, 更具关键性。 宋以后人们在重视 大学 的同时, 也发现其存在文本问题. “ 古之欲明明德者于天下” 一段中出现了八个 条目 ,即 “ 格物” 、 “ 致知” 、 “ 诚意” 、 “ 正心” 、 “ 修身” 、 “ 齐国” 、 “ 治家” 、 “ 平 天下” 等八项。 此即所谓“ 八条目” 。 后文中所谓“ 诚其意者”以下显然是解释 “ 诚意” 的,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以 下则是解释“ 正心” 的。 同样, “ 修身” 、 “ 齐家” 、 “ 治国” 和“ 平天下” 这几项后文都有解释。 据此推之, “ 致知在格物” 也应有其解释才是。 否则,就不符合 大学的行文逻辑. 但文中却没有。此 0 二程集第一册, 第18页,中华书局1 9 51年版。 第止章弋 人学辨伙的土要内疼 外, 大学 开篇说: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这 公 大学 的 “ 三纲领”是全篇的主题。既然 “ 诚意” 、 “ 正心”等条目有解释,这比 “ 八 条目”更为重要的 “ 三纲领”按理也应该有申说才是。但文中也没有。于是人 们怀疑 大学有错简,甚至有网文。 “ 八条目” 是依次层层展开,前者的意义 决定后者的意义。格物致知是 “ 八条目”的起点, 其真实意义不确定,其他各 条目 的真实涵义也就不易确定, 因此, 大学 整个义理路向也就游移不定。 可 以说格物知致起着整体思想倾向的关键作用。既然其义理不确定, 显然 大学 只是一个逻辑框架而已, 难免使其成为一个“ 空壳子” 。 牟宗三先生说: ,大学 只列举出一个实践底纲领,只说一个当然,而未说其所以 然,在内圣之学之义 理向 上为不确定者, 究往那里走, 其自 身不能决定。 ” 。 宋明儒极其看重 大学 ,而 大学实际是个 “ 空壳子” ,各家都可以拿 来为自己服务。于是朱熹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即物穷理,以与其重视客观知识的 思想倾向合拢;王阳明把格物致知解为以内在而固有的良知来格事理,以与其 心学立场接桦。陈确之师刘宗周则将格物致知解为考量 “ 意” 、 气 合 ” 、 “ 身”等 条目 而知 “ 诚意”之本而本之,以与其诚意学相切合。其他儒者解格致,也大 抵自 觉或不自 觉持 “ 六经注我”的态度,与自己的思想相适合。因此在中国哲 学史就 “ 格致” 之解可谓众说纷纭,以至蘸山感慨到: “ 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 七十二家。 ” 敲山极力推崇 大学 ,毕生孜孜考订,著有 大学杂言 、 大学古记 、 大学古记约义)和 ( 大学古文参疑 。 他说: “ 合而观之, 大学 之为疑案也 久矣。 古本、 石本皆疑案也, 程本、 朱本、 高本皆 疑案也 一 宗周读书至晚年, 终不能释然于 大学 也。 ” 看来 大学疑点重重, 敲山为此大伤脑筋,受颤 山影响陈确决定起而废之 陈确 大学 之辨当然是基于他对 大学 本身的见解, 但是, 五六百年 来宋明儒过分重视 大学 , 在文本和格物致知问题上又纠缠不休, 找不出令人 信服的答案,为 大学所困 激陈确辨 大学的重要因素 影响到躬行实践这种局面和背景无疑是刺 他说: “ 至于有宋, 学者庶几近古, 而程朱又立 为 大学 之教, 一旦出 戴 记而尊之 论 孟之上, 于是知行遂分。 而 五百 年来, 学士大夫复相与揣摩格致之说, 终日 捕风捉影尚口 黯躬, 浮文失实, 。 1, 公 体与性体第一册,第18页,正中书 局1 9 69年版。 第二章 人学辨的土要内容 是何异敝晋之清言, 痴禅之空悟乎! ” 他辨 大学 是欲: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