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语言文字不同的两个国家及其人民要进行交流,离不开作为媒介的翻译人 员。我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翻译人员在中外交流过程 中担负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翻译人员的地位卑微,史料中记录翻译人 员及其活动的内容不多而且相当分散。直到明代,由于对外交流的需要,明政府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机构四夷馆,有关翻译活动的记载 才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各类史料中。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 长。一直以来,明代的中日关系都是两国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抗倭战争、 勘合贸易等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明代的日语翻译史却很少有人关注。 其实翻译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翻译活动在两国交往过程中关系重 大;另一方面在以往的论著当中对此提及不多,此课题尚待深入研究。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翻译概说”、“培养机构”、“培养措施”、“使用 教材”等。第一部分主要考证了通事与翻译的关系,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 问题点。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从翻译人员的培养角度,考证了明四夷馆中通事 和译字生的培养、使用教材等问题。其中“教师的选定”、“学生的招募”、“学生 的考核”、“华夷译语的编撰及版本”、“日本馆译语的编撰”、“明人著作中收 录的寄语”等小节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明人著作中收录的寄语”中在 对明代主要研究日本的著作中收录的寄语作了比较详细的比较后,论证了四夷馆 教材华夷译语中收录日本寄语的特点。 输文。要旨 言语、文字逵,亡面国口) 同a ) 交流| - t 通袈者翻获者扩p 各o 己te 幺l 。 :巴南墨。中国( 土古 ( 、多民族。国- c 南口、翻坎活勤。匿史非常c :畏。 通袈洼中国巴他国口) 交流大冬客役割童l ,t ”盎舻、地位舻低加亡o 、南 主9 史害l :名前童残冬岔加,亡。中国。魇史文献宝弱。r 再5e 、通献上翻袈 活勤窑记绿l ,盎部分舻少岔( ( 、鹾弓口岛c 幺,tp5 。明1 2 客,( 初曲t 、 外交。必要。亡曲、四夷馆七、,通袈它育成于5 橇圉扩劁立芒扎盎。 札窑 加i ,邑l ,t 、通献上翻获活勤拶l ,冬9c :靛绿芒扎墨上,l :智,恕。中国巴日 本c i 一衣带水口,瞵国t 南9 、雨国。交流c 土c 打、- c 畏o ,匪史它持tp5 。明 。中日阴傺c 土中日阴保。匪史c :扫pt 注目芒扎( ”5 藉题南9 、特c :倭寇c : 抵抗l ,恕二巴勘合贸易幺2i 土上 研究芒扎5 裸题t 南为。明。日本捂翻袈者 e 圣。活勤c ,dto 研究c i 同1 2 , 重要岔意羲扩南5 巴t 亡l ,舻思,- cp 墨。 岔管加邑p ,邑、第一、翻袈活勤c 土面国口) 交流【:打p - c 重要幺位置它占两( p 否。第二、今 乃葡述fg t 、: 括题1 :- ,【、南奎0 深 研究芒扎( p 宝 加,亡小与南5 文章旺r 翻靛。概蒜j 、f 通靛窖育成中5 橇阴j 、r 育成于蚕方法j 、使用l ,老 教材j 智2 四,o 部分加与智,tp 与第一部分c 土、主邑l ,t 、古代。通事 邑翻祆。阴保窑考察l ,、先行研究巴to 同题点幺占窖简单i :主e 曲- c 再亡。第 二部分小与第四部分壹- ccc 土、通欹童育成卡弓横阴、育成卡为方法岔p 蕾巡 - 、明。翻献宝育成于_ ;5 诸要素它初步的i :考察l ,- c 再亡。中1 7 法教师。送任j 、 f 生徒a ,募集巴謇查j 、使用。亡教材j 智已 方面l :扫p - c 、先人。研究c 基 哆l ,- c 、芒6c 梭射l ,、自分。意兄2 打与出l ,允。特i = r 明人著作中汇收绿l 把寄藉j 汇招”弋、明代oe t 本研究。著作汇收绿吝扎危寄帮老群糸田k 比鞍l 、 四夷始教材荤夷霹帮亿收绿冬扎把日本寄蓊刃特徵意明b 力、汇l ,允。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刖蟊 2 l 世纪,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高素质翻译人员的培养也倍受瞩目。随着中日关系的微妙发展,国内出现 了日语学习热,不仅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日语专业,社会上也兴办了不少 日语专修学校。在两国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翻译人员的作用无可替代。 我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虽然各个时期的翻 译活动有记录可查的材料不多,但其贡献不容忽视。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史 实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两国2 0 0 0 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唐代中日间的 友好一直为后人称颂。明代中日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倭寇肆虐,两 国关系跌入低谷,一方面在勘合贸易的影响下,两国官方、民间的贸易不 断。两国的交流离不开通晓两国语言或是第三国语言的翻译人员,尽管历 史上他们的地位不高,但却担任着重要角色,正可谓“虽轻而干系重”1 。 要研究日语翻译的发展历史,明代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时期。这不仅因为明 代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研究日本的热潮,出版了许多研究日本的著 作,还因为明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培养翻译人员的中央机构四夷 馆,这是我国外语学校的滥觞。 关于明代的四夷馆,国内学者刘迎胜在宋元至清初我国外语教学史 研究、乌云高娃在( 1 4 - 1 8 世纪东亚大陆的“译学”机构,日本学者神 田喜一郎在 关于明四夷馆中,都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和讨论。本 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史料,从明代四夷馆翻译人员培 养的角度出发,对培养机构、教师的选定、学生的招募和考核、使用的教 材等方面逐一进行考察,兼论明代研究日本著作中收录的日本寄语。其中 既有对各语种翻译人员的共同研究,如培养机构、教师的选定、学生的招 募和考核等,也有针对日语翻译的个例研究,如使用的教材、日本寄语等。 宪宗实录卷5 6 成化四年( 1 蝴) 秋七月丙戌条:。太子少傈兵部尚书兼文渊蔺大学士彭时等 言:翰林院所属四夷馆教习译写番字事,虽轻而干系重。凡朝廷须下抚询四夷诰敕及各处番文, 若译写不精或名物不对,非惟于夷情有失且于国体有损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 9 8 3 年影印率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绪论 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的工具,操不同语言的人必须通过翻译才能达 到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目的。我国是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国,长期以 来,在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对外与各个国家的交往当中,翻译人员担 任着重要角色。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有关中日两国交流的史实,最早见 于汉书卷2 8 地理志八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 岁时来献见云”,其后三国志中的记载则更为详实; 景初二年( 2 3 8 ) 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 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其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日:制 诏亲魏倭王卑弥呼正始元年( 2 4 0 ) ,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 俊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拜假倭王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1 此处“倭王”、“上表”、“谢恩”等字句值得注意。卑弥呼女王时期, 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表文应该是用汉文书写。他们既然能用汉文 上表,自然少不了通晓汉文的翻译人才,这足以见得翻译人员在两国交往 中的重要地位。隋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各族特别是日本等国家之间,有着 频繁的往来。据唐六典卷2 尚书吏部载,唐朝有“鸿胪寺译语并 计二十人”,又据新唐书卷4 7 百官志- - 载,在中书省设有“蕃 书译语十人”此处的“译语”是唐朝廷为了适应需要专门设置的翻译人 员。因此在唐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相互交流以及唐文化对周边各国的辐射和 影响过程中,翻译人员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明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外 贸易相当活跃,明代的朝贡贸易活动促迸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外 交流再度频繁。特别是由于倭寇活动猖獗,明代自上而下掀起了研究日本 的热潮,涌现了许多研究日本的著作。为适应中外交流的需要,明代中央 政府建立了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机构“四夷馆”,使翻译培养制度化,规 范化。以上这些都说明翻译人员在明代中外交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研究明代的中日关系时,翻译人员的研究作为重要的一环也不可 忽视。 三国志卷3 0 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点校本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1 3 本寄语 第一节古代的“通事” 古代担任翻译的人员,其称谓各不相同,从“象胥”、“典客”到“译 语”、“通事”,都是各个时期对于翻译人员或翻译活动的不同说法。纵 观古代职官制度,见于史料记载并与“通事”有关的职务有“通事舍人”、 “通事谒者”、“通事”等。人们习惯上将“通事”等同于今天的翻译人 员,其实“通事”一职设立之初和翻译并无关系。 “通事舍人”之名始于东晋,晋初舍人、通事各司其职,至东晋才合 二为一,称“通事舍人”,为司掌传达天子诏命和上送天子奏折之事,隶 属中书省。南朝齐时虽有名衔并不设主事人员。到唐代,通事舍人重新隶 属中书省。辽设通事舍人院,属南面官1 。宋、金为宣徽院官署阁门属官, 掌通班赞唱,承奏劳问之事。明代通事舍人隶詹事府,明史卷7 3 职 官志- - - 载:“典东宫朝谒、辞见之礼,承令劳问之事,凡廷臣朝贺、进 笺、进春、进历于太子,则引入而举案。” “谒者”初为秦制郎中令属官。秦、汉时代的“谒者”,除传达敕令 外,尚有侍从、陪驾引导等职责,其长称“谒者仆射”。其后至隋代,炀 帝将旧肘的“谒者”与南北朝时代的“中书通事舍人”合并,称“通事谒 者”。至唐代,此官改称“通事舍人”,不再有“通事谒者”之名。 “通事”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 好”。此处“通事”为列国交际往来之事。“通事”作为官职出现最早约 为三国曹魏时期,( 1 1 3 唐书卷4 2 职官志一载“通事”沿革日:“曹 魏于中书置通事一人,掌呈奏按章。”可见“通事”设立之初并不承担翻 译任务,只掌传呈奏章而已。金置有“通事八人”、“诸部通事六人”等, 因与译史同列,估计同掌翻译事务。元代于中央各部、院、台、寺、监、 司、府及地方总管府等机构或置“通事”,或置“怯里马赤”( 蒙古语对 口译人员的称呼) ,与“令史”、“译史”,“知印”等同为低级官吏。 据元史载: 南面官:辽国采取胡汉分治的官制之一。统治汉人及渤海人的机构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南面 官官吏多由汉人担任;统治契丹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机构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称北面官,官吏都 由契丹贵族担任北面官的权力大于南面官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侍仪司,秩正四品,掌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 外国朝觐之礼至元八年( 1 2 7 1 ) 始置吏属:令史二人,译史 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1 译史、通事选识蒙古,回回文字,通译语,正从七品流官,考满 验元资升一等,注元任地方,杂职不预2 元代通事的出现如此频繁,几乎各司各属都设有通事一职,且通事选 择通晓蒙古、回回文字的人担任。究其原因,张帆在元朝诏敕制度研究 一文中认为:“元朝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而蒙古文字又具有国书地 位,因此颁发诏敕时要使用不止一种文字( 大多数情况下为蒙、汉两种文 字) 。这就引发出先以何种文字草拟、然后如何转译的问题。”3 也就是 说翻译对元朝而言比前朝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朝廷的传声机。“通事” 作为专司翻译的官职明确见于史料记载主要在明代以后,据明史载: 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 1 4 0 7 ) , 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事初隶通政使司,通译语言文字4 又据明经世文编载: 臣等窃惟通事之设,上以宜明华夷一统之分,下以侦察来夷诚伪 之情必须谙习其声音,而后能周知其意向比之译字官生,原不相 同,盖译字以能译其文为业,而通事以能通其语为职者也 由此可知,明代因为“外国朝贡”,为处理“译书”等事务,四夷馆内设 。译字生”、“通事”等人员。虽同为翻译人员,但分工明确,“译字” 负责“译其文”,相当于现在的笔译人员:“通事”负责“通其语”, 相当于现在的口译人员。“译字”、。通事”各司其职,“原不相同”。 1 元史 卷8 5 志第三五百官一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点校本 元史 卷8 3 志第三三选举三 中华书局t 9 7 6 年点校本 张帆:元朝诏敕制度研究 ,国学研究 卷1 0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2 6 7 页 1 明史 卷7 4 志第五o 职官三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点校本 5 明 徐阶t 明经世文编卷2 4 5 徐文贞公集,“岁考通事官生”条。中华书局1 9 8 7 年影印本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在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对外与各个国家的交往之 中,翻译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研究各个时期的中外交流时,也不能 忽视对翻译人员及其活动的研究。但是也许由于有关翻译的史料比较分 散,难以尽收,所以国内关于翻译历史研究的专著或论文不是很多,专门 研究明代翻译历史的文章则更少。翻译史方面,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 史( 五四以前部分) 1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翻译历史的专著,叙 述了自周朝到“五四”时期为止的翻译活动。全书史料翔实,论证严谨, 阐述了我国历史上“五四”时期以前各个时期的翻译情况。 国内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有关翻译史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刘迎胜的宋元至清初我国外语教学史研究2 。文章认为明四夷馆是 我国最早的亚洲学院,明代在翰林院中设立四夷馆教习八种语言。四夷馆 为教学需要编写了番汉对译辞书和番语教材华夷译语。 乌云高娃的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3 。文 章认为译语原本指口译,到元明时代。主要用来指他国语和本国语的对译 语汇。元明两朝设置了培养翻译人员的机构,为了给翻译人员提供方便条 件,并规范译语,编撰了“至元译语”、“华夷译语”等诸蕃语言和汉语 的对译语汇手册。她的另一篇文章( 1 4 - 1 8 世纪东亚大陆的“译学”机构 1 分析比较了中国明代四夷馆与朝鲜王朝司译院的异同,认为两者都是当 时官方设立的译学机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翻译人才,翻译朝贡国家的往 来文书。这两个机构的性质、任务相同,但学制、教学内容又各有侧重。 有关日语翻译历史的文章主要有: 徐冰的中日之问口语翻译的历史回眸5 。文章以中国和日本的历史 文献为依据,考察历史上两国交往中,中文、日文口语翻译的形态,作用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料( 五四以前部分) 。中国对外翻译出艨公司,2 0 0 4 年3 月。 。刘迎胜:束元至清初我国外语教学史研究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1 9 9 8 年第 3 期。 乌云高娃: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孔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1 4 辑,南方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 乌云高娃: 1 4 1 8 世纪东亚大陆的“译学”机构 ,黑龙江民族丛刊,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主办2 0 0 3 年第3 期。 徐冰:中日之问口语翻译的历史回眸 ,日语学习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 究编委会编,2 0 0 2 年第2 期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及线索;口译人员的名称由来及中日两国的称谓方式;最后订正有关“同 声传译”的误解与误用 刘小珊的活跃在中日交通史上的使者一明清时代的唐通事研究 。文章主要从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人担当的唐通事着眼进行论述认为唐 通事产生时期正值中日贸易的高峰时期,他们的祖先大都是远渡赴日定居 的中国人唐通事的任命资格非常严格,当时作为一种官职地位很高,在 日本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唐通事担任的工作是多方位的,在江户时代, 主要从事对外贸易的翻译和实务工作。唐通事为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 了很大的贡献。 王铁钧的从音释法到转译法一日汉翻译笔法的历史流脉2 。文章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日本词汇的分析,认为日汉翻译的笔法经历 了从音译法到转译法的变迁。尤其分析了转译法出现的里程碑意义,不仅 意味着日语固有名称汉译手法的创新,也意味着中国的日本学研究领域终 于拥有并得于运用翻译意义上的,具有技法可言的翻译手段。 国外特别是日本学者对四夷馆以及华夷译语多有研究,早期研究 四夷馆的论文主要有神田喜一郎的关于明四夷馆3 ,就明朝设置四夷 馆的年代、设置原因、具体位置、四夷馆的教师、生徒等问题进行了细致 的研究;田坂兴道的 1 ,内容虽然以女真语的研究为主,但为华夷译语的研究开启了 门户,他将华夷译语 详细地分为甲、乙、丙三种版本,并对乙、丙种 版本的收藏情况进行了介绍,使华夷译语诸多抄本和各种复制本公众 于世,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华夷译语研究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 以上就国内、国外( 主要是日本) 有关翻译历史特别是明代日语翻译 史的研究成果做了简单介绍,由于资料查找等方面的困难,疏漏在所难免, 今后笔者在深入研究课题的同时将进一步查缺补漏。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来看,中日关系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比 例。根据上文列举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古代翻译历史的文章中 专门涉及日语翻译史的不多一些专门论述日语翻译史的文章有的总括几 个朝代,有的立足某个地区,很少有作品专门就明代日语翻译进行研究。 日本学者研究有关明四夷馆的建置、沿革等方面的论文比较少,对明代四 夷馆的教学体制、四夷馆翻译人员的在中原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往中所 起到的作用等问题重视也还不够。就研究侧重点来看,学者们大部分从各 自关心的某一问题出发来进行研究有的只研究外语教学机构( 四夷馆) , 有的只研究外语教材( 华夷译语) 。这虽然有利于我们对这些个别问题 更深入了解,但对于把握明代日语翻译的总体内容尚有难度。正因为如此, 也为笔者本文的发挥留下空问。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主要利用中 国历史典籍中有关日本的记载以及专门记述四夷馆的文献资料,围绕明四 夷馆翻译培养这一论题,从培养机构、师生的选定、使用教材等方面进行 考察,探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培养机制的详细内容同时,对明代主 要研究日本著作中收录的寄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论证明四夷馆使用教 材华夷译语中日本馆寄语的特点 石田干之助:女真语研究的新资料( 日本) 桑原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 。1 9 3 1 年1 2 月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第一章培养机构 明代培养翻译的主要机构是鸿胪寺下属的四夷馆,与前朝相比,明 代的翻译机构部门众多,并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明代吕维祺编 辑的四译馆则详细地记录了四夷馆的属官评价、生徒选授等各方面内 容,是研究四夷馆的珍贵史料,此外明代王宗载的四夷馆考也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明代四夷馆不是新建机构,是前朝四夷馆、四方馆的沿革。但明代 四夷馆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在中外关系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因此我们要研究明代的日语翻译也必须从研究四夷馆入手。 第一节典籍中的“四夷馆” 纵观我国正史史料,很早就开始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等表示不同方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东汉许慎撰 - 3 熟,不限年数,通考选一百名 俱送本院分拨习学,仍定为事例子弟务须专习本艺,精通夷语,谙 晓番文,以备应用不许假以习举为由,别图出身3 习译监生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官民子弟以及世业子弟,必须专心于翻译 学习,不可以托词应试举人别图出身,“译书、科目两无所误”,可谓两全 其美。 由于明政府措施得当,四夷馆的生员数量迅速膨胀,由最初的三十八 人增加到一百五十四名。尽管四夷馆习译学生地位不高,但对无缘仕途 的平民子弟来说,仍有很大诱惑力,因此民间子弟不少人投师习译。这样 虽使四夷馆的生源充足,但由于一些庶民子弟的文化基础较差,不能保证 学生质量。更重要的是由于翻译多关系边关事务,为避免军情泄露,明政 1 明 吕维棋辑, 清 曹溶增, 清 钱挺补四译馆增订馆则,卷2 ,。继习译业”条,续修四库 全书本。 2 宪宗实录 卷5 6 ,成化四年( 1 4 6 8 ) 秋七月丙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 9 8 3 年影 印本 孝宗实录 卷3 8 ,弘治三年( 1 4 9 0 ) 五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 9 8 3 年影印 本 4 参阅宪宗实录 卷3 9 。成化三年( “6 6 ) 二月癸丑条:。礼部奏;四夷馆译字官并子弟见有一 百五十四员名” 2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一兼论日本寄语 府对私自习译者进行严厉打击。据 - - - 3 译译 字生,明初甚重与考者,与乡、会试额,科甲一体出身后止为杂流 其在馆者,升转皆在鸿胪寺 从上文可以看出,同为四夷馆的习译学生,通事最初隶属通政使司,后和 译字生都属鸿胪寺管辖。明初,相对于通事来说,更重视译字生的考选, 给予乡试、会试的名额,如果考中,可以跻身仕途。相比之下,通事的考 选比较简单,只要精通译语,品貌端正即可充任,对文化基础要求不高, 因此要晋升为官,其考核比译字生更为严格。据礼部志稿载: 成化八年( 1 4 7 2 ) 六月庚申朔,礼部言:“鸿胪寺四夷各国通事 额设不过六十人,今滥进者数,是后通事有缺,俱从鸿胪寺查勘, 如果于例应补,具呈本部,然后行通事,都指挥佥事詹升等从公访保, 必须精晓译语,籍贯明白,行止端方,身无役玷者,具奏送部审考, 相同方奏送鸿胪寺,戴头巾办事,六年送部考,中然后支米办事,三 年比考核,身无过犯误事,方送吏部冠带,再办事三年,比与监生出 身,年月略等,始令实授序班职事,否则径发原籍为民其有事故者, 如原额不缺,亦不准补其丁忧起复到吏部者,亦须查有额定,实缺 选补无则仍令听候,如此则事体归一,人无滥进矣”从之2 明 俞汝揖等:礼部志稿,卷9 2 ,。译职类考选译字生4 条,四库全书本 2 明 俞汝楫等;礼部志稿) 卷9 2 ,。译职类限通事滥进”条,四库全书本 2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从进入四夷馆“戴头巾办事”到被授予“序班职事”,至少需要十二年时 间。但监生子弟中被选为译字生的人,其晋升时间相对较短,从进入四夷 馆做译字生到被授予序班职事,需经历三次考试,历时九年。据明会典 1 载: 凡四夷馆习译监生子弟,弘治三年( 1 4 9 0 ) 奏准子弟不许别图出 身三年后考中,食粮月给米一石;又三年考中,冠带为译字官;又 三年考中,授序班职事。初试不中者,许再试;三试不中者,黜退为 民2 但是随着四夷馆招募学生的层次、范围不断扩大,从生源上来看,通 事、译字生的区别不再明显,他们晋升所需时间也都相同: 其通事序班人员,收取太滥,宜严加精选,分别去留,俱照译字 生事例,每日进馆习熟番语,以后通事食粮、冠带,授职等项,俱以 三,六九年为期,通将在馆官员人等,一并考试,不通者黜为民 , 当明政府拥有充足的生源供给时,便可以实行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实 现优胜列汰。“月有试,季有考,译业精晓者,方准留用,不通者,黜。” 通事和译字生各有所长,因此训练、考试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译字生的 考试方式如下: 临考时,杂取汉文三十字,令译番文,各馆教师先将底本送部, 以凭验对,皆弥封较阅;考题各按九馆所习番汉文就中摘出,其名效 之多寡,视馆事之繁简,或一馆无人习学者,则取他馆有余之数补之, 令其改习5 而明经世文编的记载,让我们对通事的考选办法也有所了解: 舍无行令提督主事,置立卯簿一扇,每五日令各馆官生齐赴画卯, 如有不到者,明书各员名之下每月朔望,教师引领生徒,将所习译 书抽试数字,夷语演说一遍遇有夷人到馆,则卯入酉出,时刻不许 大明会典简称明会典) ,前后共纂修三次,第一次于弘治十年( 1 4 9 7 ) 开始纂修,弘治十五 年( 1 5 0 2 ) 成书于正德六年( 1 5 1 1 ) 颁行;第二次于嘉靖年问续修5 3 卷,未颁行;第三次于万历四 年( 1 5 7 6 ) 重修,至万历十五年( 1 5 8 7 ) 修成,为2 2 8 卷。 2 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2 2 1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缩印本。 【明 俞汝楫等:札部志稿卷9 2 ,。译职类考校译字官生”条,四库全书本 1 同上 5 同上 2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夷馆翻译培养研究兼论日本寄语 擅离,不在五日之例提督官于季终将卯簿封呈本部,以一季考,兼 论其勤怠岁终备开考语封呈本部,以待三年通考其廉污本部季考 及三年通考之时,必合字与音相兼,考校其补缺 可见,译字生的考核侧重文字翻译,各馆的考题按学习内容有所不同;通 事的考核侧重言语翻译,不仅有季考和通考,每月初一、十五还由教师组 织小测验,抽选学过的单词进行口译。通事的考勤制度比较严格,除日常 出勤,遇有外国人员来馆,官生从早晨五点到下午五点不可擅自离开。考 勤记录年终送呈上级部门,列为考核的一项内容。 明 徐阶:明经世文编卷2 4 5 徐文贞公集 ,。岁考通事官生”条,中华书局1 9 8 7 年影印本。 2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