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从解决“苏格拉底问题”出发,从纵贯与横向两面对苏格拉 底的生死哲学及其社会背景、历史渊源进行全亟的考察分析。本文围 绕苏格拉底的“未经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与“苏格拉底之死”,从 生死之认识、生死之实践、生死之超越、生死之价值与意义等不同的 思想层面,对苏格拉底生死哲学进行总体研究。本文认为,苏格拉底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他从理性的角度深切关注着 人自身的灵魂、道德、幸福等等,将哲学建立在牢固的理性主义的基 础上,而不再延续古希腊传统的自然哲学研究路线,也不同于当时智 者对人性所做出感性的、相对的分析。苏格拉底倡导的理性主义不仅 是希腊哲学的主流,而且是整个西方哲学和科学的重要传统。而他却 以一种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苏格拉底的死留给人们太多的 思考,不管是他的死亡事件,还是他的生死哲学思想,可以说,关于 他的生死智慧超越了死亡事件,他的灵魂直到现在仍然活着,而达到 永恒。 关键词:苏格拉底;生死哲学:反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s e t so u tf r o ms o l v i n g “s o c r a t e s p r o b l e m ”,a n dh a sa no v e r a l l r e s e a r c ha r o u n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s o c r a t e so i ll i f ea n dd e a t h , 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o r i g i nw i t ht w oa s p e c t sv e r t i c a l l ya n dh o r i z o n t a l l y t h i s i sas t u d yi na n a 1 1 r o u n d w a ya r o u n d “t h e d e a t ho fs o c r a t e s ”a n d “t h el i f ew h i c hh a v en o t s e l f - i n t r o s p e c t i n gi sn o tw o r t hl i v i n g ”,f r o mt h e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i nt e r m so fs o c r a t e s c o g n i t i o n , p r a c t i c eo f t h el i f ea n d d e a t ha n d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t oi t w ea d v o c a t e ,s o c r a t e s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 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h ep a y s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p e o p l e so w ns o u l , m o r a l s ,h a p p i n e s s ,e t cf r o mt h er a t i o n a la n g l ep r o f o u n d l y , a n ds e t su pp h i l o s o p h yo n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r a t i o n a l i s mf i r m l y s o c r a t e sd i dn ol o n g e rt oc o n t i n u et h es t u d y r o u t eo fa n c i e n tg r e e c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b o u tt h en a t u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 w a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w i s ea tt h a tt i m et ot h ep e r c e p t u a l ,t e l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 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r a t i o n a l i s mt h a ts o c r a t e sa d v o c a t e si sn o tm e r e l yam a i n s t r e a mo fg r e e k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r a d i t i o no f t h ew e s t e m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s o c r a t e sh a df i n i s h e dh i so w nl i f ei nak i n do ft r a g i cf o r mh i sd e a t hi sl e f tt o p e o p l e st o om u c ht h i n k i n g ,n o to n l yt h ei n c i d e n to fh i sd e a t h , b u ta l s o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o nl i f ea n dd e a t h ,w ec a ns a y ,h i s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b o u tl i f ea n dd e a t hh a ss u r m o u n t e dt h e i n c i d e n to f d e a t h , h i ss o u lh a sb e e ns t i l la l i v eu pt on o w , a n dr e a c ht h ee t e r n i t y g r a d u a t e :h u a n gy u ( e t h i c s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z h e n gx i a o j i a n g k e yw o r d s :s o c r a t e s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t i f e a n d d e a t h ;s e l f i n t r o s p e c t i n g 独创性声明 f 7 8 9 7 8 5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专占戈铲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撞桶签字魄村年月旷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查墨苤鲎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沦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 盎签苤壁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喜、i 泰 签字日期:九心年6 月心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电话: 邮编: 缓气、疙7 让 茹r 年占月叮目 南昌大学_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宄 导论 人类的理性反思,由其发端到成熟,需要颇为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古希腊 哲学家,虽以其朴素而令人倍感亲切,但在理性思辨逻辑上却是不严密的,他 们很少进行反思性分析,而是仅仅直率地陈述事实,故往往缺乏说服力。直到 苏格拉底,哲学才在运用分析和思辨上达到成熟。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 一个把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 菩恶、生死的问题,关注于人类存在本身。 苏格拉底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爱智慧”和“有智慧”, 在苏格拉底看来,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前者指热爱、追求确定真理,而后者 指炫耀知识甚至以之赚钱,倒是可以用来指当时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 说并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应尽的义务,以教育青年为己任,鞠 躬尽瘁,虽死不惧,他践履了其日常所言:做一个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苏格 拉底的生命实践也正是哲学实践,他以一种执着且超然的方式提醒人们“未经 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总是让与其对话者参与哲学活动,既便最后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 结果或答案,而其哲学的目的仍旧达到,那就是:反思。苏格拉底的生死哲学 便在于促进个人的反思,理性的反省可以消除个体感观、认知、意觅所产生的 偏颇以及由于内在的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的紧张,通过这种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揭 示,可以使灵魂生活在平静与安宁之中,与真理在一起,以此拯救我们的生命。 一、苏格拉底所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简述 1 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奴隶民主制由兴盛繁荣到腐败衰落的全过程。当苏格 拉底诞生的时候,雅典的民主制不但建成,且经受了希波战争的考验,进入了 它的全盛时期。苏格拉底2 5 岁时雅典和斯巴达订立三十年和约,在和平时期伯 里克利完善民主制度,建立强大海军,在爱琴海地区扩展势力范围,统制提洛 同盟诸盟邦,成为头等强悍的海上霸主。伯里克利将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制进一 步完善化了,他继承并发展了从梭伦改革至克里斯提尼革命以来的传统,进一 步调节了公民内部的贫富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政府各级官吏 向一切公民开放,为了可以使贫苦的公民也可以担任公职,伯里克利设麓了各 种津贴,这极大地鼓励了公民参加各种政治生活。除此之外,伯里克利为了尽 可能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迸步把政府的各种权利分散,形成了一套复杂 的政府机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利机关,但无权制定法律祭文,它颁布的命令 是否合法有效,需要由陪审团来决定。每天公开聚会的5 0 0 人的议事会只是把 公民大会的决定或者命令初步合法化。这是民主制的重要内容之。 奴隶主民主制在奴隶主自由民中实行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凡是雅典城邦 的自由公民,都可以参与政事,发表自己的意见,靠自己的论辩和意见争取公 众的信任和支持,凡是有才能的公民,都可以参加各种政治、科学、文化活动, 可以公开演讲,可以参加奥林匹亚比赛,可以演出自己写的剧本,并且获得公 职津贴以及戏剧津贴。法庭上的判决,也不再是靠对神的起誓了,而是靠自己 亲自辩护,据理力争,以这样来获得审判团成员的信服。在这样的奴隶主民主 制的政体之下,城邦中的每个自由公民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觉,他们认为城邦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和自己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心城邦大事,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辩 论,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甚至有时自以为是,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做个 好公民。雅典的“民主”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其中的法官和大部分 行政官都是经过公民抽签选举出来的,没有长期的任职期,任何人只要经过公 民大会的同意,都会具有裁判的权利。而这样也就会出现审判者的非专业性, 因为他们可以是普通公民,可能是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而有着不同的职业偏 见和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在审判中,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用自己的言语技巧 为自己辩护,克服群众的偏见,抓住陪审团的心就成为在法庭上申辩的重要环 节了。“好的思想固然有益,但是如果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它们表述出来,那么 参加集会的群众不可能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很大耐心政治权力取决于赢得 公众支持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最好的思想”。“1 雅典在当时是全希腊的“学堂”,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极 为昌盛,雅典可谓是希腊的精英荟萃之地。在伯里克利时期,他继承发展了克 里斯提尼以来的奴隶主民主制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 革,在雅典鼓励科学文化,吸引了希腊各地的人才,使雅典成为了希腊的文化 中心。“演说是希腊生活,特别是雅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政治生活的 现实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像传说中的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那样,能够发表演说。 在雅典以及其他城邦的民主政体中,规模较大的公共集会往往围绕某些问题举 行辩论,然后投票决定他们的解决方案”。“1 当时的自然科学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 家。为了鼓励公民( 特别是贫苦公民) 观看一年两度的戏剧节,伯里克利发令 补贴因观赏戏剧而耽误工作的部分损失。在浓厚的文化气氛中少年苏格拉底接 受良好的教育,获得丰富广阔的知识。“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代成 长起来的。当他幼年时期,人们传颂着赛米斯托克( t h e m i s t o c l e s ) 的丰功伟 绩;当他少年时期,又亲眼看到客蒙( c i m o n ) 的赫赫战功。那时候雅典城里人 才济济,爱斯库勒斯的悲剧揭开了希腊古典艺术的序幕。当苏格拉底2 7 岁的时 候,就可以遍观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杰出的戏剧“”;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没有 一个民族能象雅典人那样为他们祖先的丰功伟业而感到自豪;很多人受到激励 和鼓舞,培养了刚毅果断的优秀品质,成了勇武有名的人”。 2 生平 苏格拉底( 公元前4 6 9 一公元前3 9 9 ) ,是雕刻匠索佛隆尼司库和产婆菲娜瑞 特的儿子,是雅典阿罗卑克胞区的一位公民。苏格拉底的相貌可以说是难看的, 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突出的眼睛,但是他有着坚强的体魄。苏格拉底青 壮年时同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崭露他的杰出才智,声誉渐起。 苏格拉底虽然继承了其父的雕刻造诣,但是他并不满足于雕刻,他从事雕刻仅 仅是为了糊口,而一种对于哲学的强烈要求和向往和对科学的研究的热爱支配 了他。他阅读了他所能到手的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他曾听过阿那克萨哥拉讲学, 在阿那克萨哥拉被驱逐出雅典后,他又去听了被认为是阿那克萨哥拉的继承者 阿尔刻劳讲学,他还听过当时一些著名智者讲学,其中有普罗第科,他还受过 n 1 美 约翰e 彼得曼著,柏拉匿,胡自信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第4 3 页 “ 美 约翰e 彼得曼著,t 柏拉图,胡自信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第4 2 页 “1 叶秀山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 ,第1 6 页 “1 古希腊 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2 ,第9 8 页, 3 2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音乐、诗歌方面的教育,“他被公认为是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 的一切教育”。“1 他同伯里克利的情妇、文化沙龙的主持人阿丝帕希娅有不少接 触:据柏拉图巴门尼德篇记载,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访问雅典时 和年轻的苏格拉底有过接触:苏格拉底对对芝诺的“辩证法”很熟悉,称他是 “辩证法大师”。 智者学说是当时希腊盛行的学说,苏格拉底和当时智者的一些重要代表都 有交往。普罗泰戈拉在公元前4 4 4 年左右访问雅典时会见苏格拉底,在柏拉图 普罗泰戈拉篇描述了他们的辩论,普罗泰戈拉最后说:“我从未遇到过像你 这样令我尊敬的人,在你的同龄人中肯定没有。现在我要说的是,如果你将成 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那么我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惊讶”。“1 苏格拉底 曾同其他的一些智者如自诩学识渊博的希庇亚,著名的修辞学家高尔吉亚,宣 扬强权政治的塞拉西马柯,诡辩者欧绪德谟等都有过交往和辩论。苏格拉底深 悉智者的学说,并以他们为主要论敌进行犀利抨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 后在苏格拉底周围已经聚集起一批雅典和来自外邦的追随者,如后来居勒尼学 派的创建人阿里斯提波即是慕苏格拉底盛名从居勒尼赴雅典从学的。还有来自 埃利斯、佛利岛、底比斯等地的门生以及毕泰戈拉学派中仰慕他的学者都闻风 而来,像斐多等人在苏格拉底被处死时都陪侍在场。苏格拉底“曾做过一件被 称为哲学的怪事,而且这件事情的奇怪特征既没有被抹杀,也没有被掩盖 他整天与自己的同胞们谈话,询问他们思想上的问题他有自己的家庭,却 很少与他们团聚,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顺便提一下”。”1 苏格拉底的后半生经历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撤战争,这场大战是希腊社会历 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雅典帝国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关键,对苏格拉底的思想 历程有重要的影响。苏格拉底参加其中三次征战获得了丰富的军事知识,色诺 芬回忆录第三卷中就以不少篇幅对此作了记述。伯罗奔尼撒战争造成希腊 城邦社会及其精神生活的解体,战争使全希腊的政治秩序陷入极度混乱,而社 会政治动乱又使得希腊精神世界发生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人性普遍堕落,生活 行为准则乖变,狂热的野心和贪婪的私欲成为合理的动机和判断美德的标准, 是非颠倒,黑自混淆。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苏格拉底致力于讨论“正义”问 题,屡屡批驳智者的强权政治哲学。战争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了解这场战争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有助于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和悲剧命运, 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担任过多次文职,当雅典在与斯巴达的战争失败后,斯巴达将雅 典一向的民主制度废止了,到处建立贵族的僭主统治,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被 选为谘议员,谘议会是代表人民的机构。他在担任议员的期间,多次不顾三十 僭主的意志,总是坚持真理,毫不动摇,他曾经对法庭判处十个将军死刑表示 不同的看法,也曾拒绝付诸表决处死塞拉苏洛斯、艾拉西尼底斯和他们的同事。 他认为“遵守誓词比违反正义以满足群众的要求,或在威胁之下委曲求全更为 重要。因他以为神明看待人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他们以为神明知道一 些事,却不知道另一些事;而他却认为神明知道一切的事,无论是说的、做的, 德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7 ,第4 5 页, 5 0 “1 古希膳 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 第一卷) ,“普罗泰戈拉篇”,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第4 8 9 页, 3 6 1 e 州( 美j 约翰e 彼得曼著,柏拉圈,胡自信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第7 9 页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或在静默中所想念的。神明是无所不在的,并且把一切有关于人的事向人指明”。 1 即使他后来被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以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和 腐蚀或者败坏青年的罪名控诉并最后被法庭决定处以死刑,苏格拉底仍然坚持 了他的神明、原则而没有听从朋友门生的劝阻逃去离雅典,而是选择了面对死 一 一。 二、“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问题”其实也就是关于苏格拉底的史料问题。每一个要着手研 究苏格拉底的人都将会碰到这个难解的问题,因为苏格拉底本人什么也没有写 下来。也许,对于苏格拉底,我们也似乎只能是“一无所知”。因此,后人如要 追寻苏格拉底的足迹、要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就需要通过别人的记述。可是, 在这些著述中,却有着让人迷惑的地方,他们关于苏格拉底的言行在很多方面 却是不相一致的。“试图从这些互相矛盾的见证中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存有很 多困难,学者将这称之为苏格拉底问题。自古代起,苏格拉底问题即己存在, 持续至今依然是学者争论的一个主题”。“1 罗素在涉及苏格拉底的问题时,说到: “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对有许多人,可以肯 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 苏格拉底,就无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1 即便是这样,苏 格拉底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人物,人们仍然不断追寻与苏格拉底“对话”。 古希腊留下的有关苏格拉底的主要史料有四种:一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 主要是在公元前4 2 3 年上演的云;二是色诺芬的著作,主要是回忆苏格拉 底和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他写的经济论和会饮篇也都是关 于苏格拉底的记述;三是柏拉图的对话录;四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评论。在这 些论述中,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和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苏格拉底形 象。 1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是最早记述苏格拉底的史料。他的喜剧云是以苏 格拉底为主角的,将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集诡辩的智者、无神论倾向的自然哲 学家以及禁欲主义的道德家为一身的形象。例如,苏格拉底研究关于一个跳蚤 所跳的距离是它的脚长的几倍之类的问题。据说这部喜剧在苏格拉底在世时曾 上演过,而且苏格拉底还亲自看过演出。 2 色诺芬带着尊敬并以一种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眼中的苏格拉底,主要的 著作有四种: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经济论、雅典的 收入、会饮篇。他所描写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具备高尚、正义、节制等各种德 性的苏格拉底。 3 柏拉图的对话 柏拉图的对话篇是我们研究苏格拉底的主要史料。可是柏拉图的对话 是否真实地记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 这个问题一直也是西方学术界中所争论 的问题。谁是真正的柏拉图? 谁又是真正的苏格拉底? 因为柏拉图具有卓越出 众的文学才华,他的对话录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或者是出于对自己的老 师以尊敬和缅怀? 或者出于躲避生命威胁而找代言者? 或者出于仅仅是作为一 种思想的延续? 教导的需要? 种种疑惑,都难于解决。也许,柏拉图在一定的 “1i 古希腊 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2 ,第5 - 6 页,【1 7 1 9 ”1 美 霉普- 梅著,苏格拉底,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第1 3 页 “” 英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第1 3 1 页 4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程度上也不能不说反映了自己导师的某些思想,而且,也正是由于他的出色的 文学才华,他对自己的老师修饰到何种程度我们却不得而知。根据学术界大多 数学者同意的看法,认为根据柏拉图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一般将柏拉图早期对 话和中期的几篇对话的内容归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而后期著作便随着柏拉图 自身思想的成熟,便归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可是,并没有现存的材料直接证明 这种区分,而柏拉图思想在什么时候趋于成熟,我们无法得知。这也只能是学 者根据自己研究需要丽提出的一个理论预设。 4 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学园学习生活了2 0 年,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 理”的治学态度对他以前的各家学说都做过细致的分析和评价,是后人研究何 评论这些学说的重要依据。在他在著作中,其中形而上学对苏格拉底谈论 的不多,只是里面有几条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最扼要的论述。另外,他谈到 苏格拉底思想较集中的是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和优台谟伦理学里, 此外在政治学、诗学、修辞学以及有些残篇中也有所涉及。 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 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把思考集中于定义”;“有两件事情可以公正 地归于苏格拉底,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这两者都与科学的始点相关。然而苏 格拉底并没有把普遍和定义当做分离存在的。他的后继者们把它们当做分离存 在的,并把它们叫做理念”。“”汪予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所著的希腊 哲学史第二卷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路:“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述来判断, 我们就可以将柏拉图对话中凡是主要讨论伦理问题,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本体论 和宇宙论等思想的归为苏格拉底,反之以讨论本体论或宇宙论等思想为主的则 归为柏拉图;凡是只寻求普遍的伦理定义而没有将它作为另一类存在的相的 可以归属于苏格拉底,反之凡是将之明确为另一类存在的相并提出一套相论 哲学体系的则只能归为柏拉图自己的哲学思想”。” 本文的态度是,鉴于研究的侧面的不同,根据史料提供的基本事实的基础 上,我们只能依据理性的分析,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在分析一 个问题的时候,侧重于思想的关联性及其横纵向比较。就苏格拉底的生死哲学 而言,所挑选的史料虽然一般是与之相关的材料,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理解苏 格拉底的这些思想,从而提升其价值。其实,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一种哲学的精 神,一种探索的精神。即使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可是他留下的却是 一种永不停息的灵魂。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或者是阿里斯托芬,或 者是色诺芬,还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我们所要追寻的都仅仅是一种哲学的精 髓,一种灵魂的巨献。 第一章前苏格拉底生死哲学思想概述 任何哲学思想都是并且必然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思想家的思想之所以是这 样而不是那样,绝对不是偶然。虽然一般都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史上的 个关键转折点。但是在探讨苏格拉底生死哲学之前,对苏格拉底以前的生死哲 “苗力盈编,亚里士多德选集, 形而上学卷】( 第一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2 3 页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 形而上学卷 ( 第一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3 1 4 页 u 3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 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 ,第3 4 9 页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学思想做一个扼要的交待说明是有必要的。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前面诸 多思想的不断反思的基础上,从而得出自己创建性的思想和理念。 前苏格拉底的生死哲学,作为苏格拉底以前的哲人对于生命本原的探讨, 对于灵魂问题的审视,对于死亡问题的认知等等,虽然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大 异”,可是从这“大异”中,我们仍可以求出“小同”,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具有 一定的通约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社会人们通常的、朴素的观念与 思想,这些观念渗透于人们的心灵,成为一种“自在”思维。 一、生命的追问 神奇的自然总是给人们带着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显现在人们眼前,而人 们对自然的好奇促使他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世界从何而来? 生命有何缘起? 人 类从哪里来? 诸如此类。人们凭借自己的感观和体察,首先将眼光投入自然的 领域,“在那些最初进行哲学思考的人们中,大多数都认为万物的本原只是质料 之类的东西。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在消灭时最终 回归于它”。“4 1 他们认为,生命的最终原因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答案。亚里斯多德 认为,早期哲人对生命最初本原的探讨大都是从有形体的东西开始的,“其中有 些人主张本原是一个,有些人这主张是多个有形体的东西,不过大家都把这些 本原设定为质料之类”。“,虽然早期希腊哲学派别的思想各异,可谓“百家争鸣”, 但一般都将自然中的某种物质的形态当作世界生命产生的本原,以说明世界万 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解释他们的产生与变化,比如“火”、“水”、“气”、“土” 等等。“在自然事物中,大概古代希腊人认为以水和火( 以及由它们衍 化出来的水气”和“火气) 最为活动,一个是无定的,一个是有规 则的7 ,都在活动,所以就成为早期自然哲学( 广义的) 的两大( 活的) 原则 ( 始基、本原) 然而,不仅水、火是活的,它们既是始基,生 化万物,又复归于它,所以万物也都是活的一。“在苏格拉底以前的思想者, 他们将视野投向自然之中,将精力贯注在解开生命起源的秘密里,他们提倡一 种朴素的科学精神,用自然本身解释万物产生的根源。 米利都学派的泰利士是第一个断言万物有“始基”的人,他将“水”当作 物质的始基,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生命,万物都 充满神灵,“他曾经猜测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有生命的,并且充满了神”。n 到了阿那克西曼德那里,便不再将直观的“水”作为万物产生的根源,而是将 “无限”作为万物的始基,他认为“这个包容一切世界的始基是永恒的和无始 无终的。此外还有永匿的运动,在这永恒的运动中产生出天”。n ”,“无限”作为 始基,是不生不灭的,是永恒的,因为他认为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毁灭的, 而会毁灭的东西都可归之为“有限”,因此,“无限”它本身既是始基,它包容 万物,产生万物,并支配万物。而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才是万物的始基, “嘘气和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气”自身扩散而成“无限”,而“气”在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 形而上学卷 ( 第一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1 2 页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 形而上学卷 ( 第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2 2 页 “”叶秀山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i 9 8 6 ,第b 9 页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 3 页 n 0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7 页 “9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 1 3 页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性质上又是“可感知”的,但在形状上却是“无定形”的,因此比“水”更虚 灵,但是又比“无限”更具依凭。“水”、“无限”、“气”虽然在具体形态上的不 同,但是它们都被认为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也是永恒而确定的,并且又是流转 而变化的,因而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 在米利都学派的三个哲人对世界本原所做出的不同回答之后,由此“基质” 出发,对于与之联系的万物的生成与消逝、永恒与变化这些相互牵绕在一起的 哲学话题便以一种更加深刻的形态强化了,哲学的探索也正是在永恒不断的“流 转”中发展着,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对此便做出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回答,之 后,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以及原子论者又对这个问题作了折衷的解释。 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他的学说大体上是这样的: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 复归于火”。1 他强调了万物是“变化流转”的一面,“火”的稳定性最小,万 物从“火”中逐渐形成它们的实质,并通过相反的过程又复归于“火”,永恒的 “火”便是世界万物的始基,它不生不灭,它产生万物,产生世界。这个过程 是永不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从一种状态向它的相反的状态的转变之中, 其运动包含着对立,而对立则造成和谐。“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 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 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作为赫拉 克利特强劲的对手爱利亚的巴门尼德将“存在”与“非存在”相对照的观 念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只有“存在”存在着,而“非 存在”并不存在,也不能被思考。因此,“存在”不可能有一个开端或终结,它 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存在”是永恒的,它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是 完满的,因此它充满一切,遍及一切。恩培多克勒对于自然的解释表现出一种 在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永恒与变化之间寻找调和的尝试,他认为万物的创 造和毁灭的东西实际上是永恒和变化的基质的混合和分离。恩培多克勒认为 “火”、“气”、“水”、“土”这四种不能相互转化和结合成新元素的“基质”由 于它们细小部分的机械混合而产生混合物,而使事物混合和分离的原因是有两 种力量的存在:“爱”( 结合力) 和“恨”( 分离力) 。阿那克萨哥拉和恩培多克 勒一样,认为一直严格意义上的生成和消灭是不可思议的,一切生成只是在于 某种结合,而一切消灭只是在于现存基质的分离。但是阿那克萨哥拉并没有像 恩培多克勒那样用“爱”和“恨”来解释万物的产生和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心 灵”或“奴斯”。“心灵”是单纯的,它对一切事物具有最强大的力量。因此, 阿那克萨哥拉就将“种子”作为万物的原始基质。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也同样 确信绝对的创造和毁灭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也没有否定存在的多样性,他宣称 充实和虚空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成分。他将“原子”定位为一个很小的、不可分 的、内部密集、绝对充实、不动不变的,每个原子都是同质的,只是有大小和 重量的不同,它们在虚空中朝各种方向任意移动,处于一种旋转运动的状态, 这样形成诸世界。“原子”和“虚空”都是无限的,从而世界也是无限大的。 毕达戈拉斯是比米利都哲学家略晚却比巴门尼德大约早出一代之久的哲人 他和他的学派在古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可谓“独树一帜”。该学派以物质的数 哪!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膳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 1 5 页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杜1 9 5 7 ,第 2 1 页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量关系解释万物的本质,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数目和事物其实是一回事, 因而宇宙拥有自身的和谐关系。以他们的观点看来,“数学上的本原也就是万物 的本原,既然在各种本原中,数目自然就是最初的,他们认为,在数目中能观 察到比火、土、水中更多存在着和生成着东西的相似之点。他们认为在整 个自然中数目是最初的,数且的元素也就是所有存在物的元索。整个的天是和 谐的,是数目”。“”当然“数”在本质上并不同于泰利士的“水”,也不同于阿 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以及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亦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火”, “数”是某种与物质相对立但是又与物质有着密切联系和区别的东西,它限定 物质并给物质以形式。毕泰哥拉斯学派认为确定性、有定形性才是万物始基的 特性。 这些先哲们对生命的追问基本上是以一种直接的、感官的方式进行着,他 们也因此而被称作“自然哲学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探索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 断深入,开启了对生命问题的追问和反思,这对后世的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 二、灵魂的探索 在古希腊人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山川、海洋、大地、森林等 等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拥有自己的灵魂。“灵魂的古代希腊文w 衲这 个字,源于动词帅舭,意为嘘气( 呼吸) ”。“”他们认为“活着”的东西之所 以是“活”的,那是因为有“气”,生命的原则也在于“呼吸”,“灵魂”仍然是 一种具体的东西,时聚时散。诸多思想家像“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萨哥拉和阿尔刻劳认为,灵魂是有着空气的性质的”。“第一个肯定灵魂 不死的人是米利都学派的泰利士,他认为世界充满了神,灵魂是作为组成部分 存在于全宇宙中的,他还似乎“把灵魂看成某种具有引起运动的能力的东西, 如果他确实说过磁石有灵魂,因为它吸动铁这句话的话”。“”从泰利士接过 哲学圣火的阿那克西曼德也认为灵魂是存在的,并且有着空气的性质,而那克 西美尼也认为:“正如我们的灵魂是空气,并且是通过灵魂使我们结成一体一样, 嘘气和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n ”无独有偶,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他第 一个指出凡是产生出来的都要消灭,并且指出灵魂是嘘气”。“” 赫拉克利特以略带晦涩的语言描述他对灵魂的认知,他说灵魂是从水而来 的,又说“我们生于灵魂的死,灵魂生于我们的死”,“”而且,灵魂进入生命 是快乐,而且还说灵魂的根源是如此深,以至无法找到灵魂的边界。而巴门尼 德、芝诺的逻辑却威胁着灵魂的永恒性,“灵魂既然被理解为一种物质,那 末无论它怎样精细,仍然可以进一步分解,而在古代的观念中,分解 即是消亡,所谓魂飞魄散,这样灵魂就会象包括原子在内的一切物 体那样也不是持久的、永恒的、不朽的”。“” “直到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i 八) 炳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虽然 是最精细的,可以穿透一切空隙:而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灵魂干脆就 叫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榘,【形而上学卷】( 第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1 8 - 1 9 页 啸1 叶秀山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 ,第8 8 页 洲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窒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凄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l o 页 吲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精泽,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船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5 6 页 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宣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1 3 页 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犏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4 2 页 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2 6 页 啤1 叶秀山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 ,第9 0 页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等于他的始基火”。“”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 管大的或小的,心灵都有支配力。因此心灵也能支配整个涡旋运动,它推动了 这个运动”。“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也是由极为精微的、圆状的原子组 成,灵魂具有极大的活动能力,而且灵魂与理智是同一的,“灵魂和理性是完全 同一的,因为现象就是真理因此他不把理性当作达到真理的功能,而肯定 灵魂和理性是同一个东西。灵魂和理性是同一样东西。灵魂是由最根本的、 不可分的物体形成的,它由于它的精致和它的形状,是能动的”。”由于灵魂的 活动能力很强,所以无论多么小的虚空它都能穿过。灵魂具有感觉的功能,一 切物体包括死亡的物体都会有某种感觉。在德谟克利特看来,灵魂是由最精细 的原子组成,它存在于组合物的“虚空”中,所以,一旦这个组合物解体了, 那么灵魂也会解散,而这种解散的灵魂又会回到空气中,通过人的呼吸,可以 与人体相交换,因而维持生命,如果呼吸停止,那么就不能和在空气中的原子 相交换,那么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毕达戈拉斯对灵魂的看法是独到的,他是“第一个发现灵魂轮回的人,他 宣称灵魂依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3 钉他认为 整个空气里都充满着灵魂,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即表象、心灵和生气,只有 人才具有心灵,并且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而其余部分却会死亡。毕达戈 拉斯还认为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而且灵魂是可善可恶的,人有了好 的灵魂便是幸福的,他们的生命也是一个永恒的变化,因此灵魂是需要净化的。 以上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都与自身的哲学世界观相关,其内容虽不尽相 同,但是一般都将灵魂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灵魂也因此带有外在的性质,同 时,具有永恒性。而在另一方面,在这些贤哲当中,也开始有人将灵魂与理性 联系起来,比如毕达戈拉斯、德谟克利特,因而,人们对灵魂的思考在一定的 程度上将有所转向,“外在”转向“内在”。而人们也“比留意身体更多地留意 他们的灵魂,是适宜的,因为完善的灵魂可以改善坏的身体,至于身强力壮而 不伴随着理性,则丝毫不能改善灵魂”。” 苏格拉底无疑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他在对灵魂的讨论中,提到过“秘仪”、 “灵魂的净化”、“灵魂的轮回”、“亡灵的审判”等等,似乎都可从中找到千丝 万缕的联系。然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神圣的、单一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 的、不可分解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他的“基本推论是和从巴门尼德的一 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思路完全一致的,苏格拉底的特点是把这个一、 原子,把单一陛和灵魂联系起来,这不仅在理论上避免了感性物 体的一与多、可分与不可分的矛盾,而且更主要的是把立足点和出发 点从物、肉体移到了心、灵魂,从而完成了使灵魂完全脱离肉 体( 物质) 的过程,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 三、命运的感知 “在这些优哉游哉的诸神的背后和顶上,耸立着一种权利,荷马诗中 的人们以对奥林比斯山诸神更大的虔诚仰视着它那就是永不变更的命运之 ”叶秀山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皈社1 9 8 6 ,第9 0 疆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7 0 - - 7 1 页 刚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1 0 3 页 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吉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9 5 7 ,第3 3 页 洲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 5 7 第1 1 4 页 1 叶秀山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 ,第9 2 页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 神命运是一个冷酷的抽象物,这是人们开始领会一切事件都受自然规律的 支配这一事实的产物甚至死亡,尽管它是可悲的,但除了无可逃避的、由 于十分常见而可以忍受的命运之畏惧外,也没有带来别的恐怖,而是象睡眠的 孪生兄弟那样予以描述的”。n n 由于人们对一些现象的迷惑与不解,对于一些事 件的“无能为力”,于是人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似乎有一种主宰的力量,支配着万 事万物,这种支配的、主导的、必然的力量就是“命运”。 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就说过“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 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3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服从命运。一切都 为对立的过程所宰制”。“”生命的最初本原“火”在他那里对有着一定节奏的“流 转”、“变化”的承担,本身也表达着一种无从规避的“命运”。这“火”的“燃 烧”或“熄灭”的“分寸”感,也正是哲人所真切把握到的那份世界和人生的“命 运”感,而他所谓的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 所谓“逻各斯”,诚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被动创生中的世界的某种秩序、规律或 必然性,“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 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 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的周期的尺度”。“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 它自行增长与变化,并且“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 的话”。“n 所谓听自然的话其实也就是听从“逻各斯”,听从自然必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