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丁敬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丁敬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丁敬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丁敬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丁敬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丁敬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摘要】丁一敬是清代中叶著名篆刻艺术家、诗人,在印学史、诗歌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和 影响。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丁敬的研究仍多局限于其印学成就,对他的诗歌及生平则很少涉 足a 这与其诗歌成就及地位影响相比,显然是极不相称的。有鉴于此,笔者特地将丁敬作 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从他的家族、生平、交游、诗歌创作等几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 讨,以期填补学术空白,并抛砖引玉,使整个j 敬研究尽早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关键词】丁敬;生平;交游:诗歌;考论 a b s t r a c t 【t h e m e s t u d i e so nd i n n i n g a b s tr a c t 】d i n n i n gw a saf a m o u sa r t i s ta n dp o e ti nt h em i d d l e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 o c c u p i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o nt h eh i s t o r yo fs e a lc u t t i n ga n dp o e m h o w e v e r , l i t t l ea c a d e m i cs t u d yo nh i mh a sb e e nd o n eu n t i ln o w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t u d yo nh i s p o e m s s ot h ec o n c e mu p o nh i mi sv e r yd i s p r o p o r t i o n a lt oh i s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h i sp o e m s t h u s ,ip u r p o s e l yc h o s et h i st o p i ca st h et h e m eo fm y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ih a v er o u g h l ye x p l o r e d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a b o u td i n n i n g :h i s f a m i l y , m a i ne x p e r i e n c e s ,s o c i a li n t e r c o u r s ea n dp o e mw r i t i n g ih o p et h ew o r kc o u l d m a k ea c o m p l e m e n tt ot h es t u d yo nd i n g j i n g ,i n t r o d u c ea n dp r o m o t er e s e a r c ho nt h i s t o p i ct ot h ew h o l ea c a d e m i a k e yw o r d s d i n g j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 s :s o c i a li n t e r c o u r s e :p o e m s :r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引言 引口 清代中叶,随着清政府统治地位的巩固,社会政治开始走向稳定繁荣。到了乾隆年问。 这种繁荣景象更是达到了鼎盛。与此同时,清代的艺术文化也呈现出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 兴旺局面。特别是作为江南文化中心之一的杭州,文人雅事,一时称盛。正如丁敬砚林诗 集梁同书序所云:“会其时,乡耆宿或致仕归田,或倦游还里,如顾月田、沈峙公、郑玑 尺、金吐声、吴东壁、周穆门、鲁秋塍、厉樊榭、杭堇浦、施竹田诸先生,一时井集;目方 外则有疑虚、 止山;高人则先生与金先生两人。诗社为最盛焉。”“这里所列文人可谓囊舌了 乾隆初期杭州诗坛的主流人物,而丁敬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r 敬【1 6 9 5 1 7 6 5 ) ,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龙泓等十数个别号,浙江钱塘( 今 杭州) 人。他一生咀布衣终,究心金石,擅k 书画,尤其在篆刻艺术上造诣特出,以清刚朴 茂、苍劲钝拙的独特风格,一洗当时印坛浮滑纤巧的习气,并开创了印学上的“浙派”,同 时还被后人奉为“两泠八家”之首。因此,印风隶属“浙派”的杭州西泠印社在开社之初, 便将r 敬作为其印学上的“鼻祖”而予以尊奉。 除了在印坛上有突出声名外,j 敬又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诗人。同时代著名诗人杭世骏 在隐君丁敬传中就说“诗学其所专长”,并称其诗歌“铺陈终始,豪放不可羁绁”。丁1 敬龙泓馆诗集陈澧序更引厉鹗诗云:“城南丁隐君嗜古有神契。山心本清虚,诗骨不 柔脆。”并说:“此定评也。”。事实上,丁敬直隶属于清代中叶狭义“浙派”的主流诗 人群体之中,不仅与“浙派”大诗人厉鹗、杭世骏等人交游密切,同时其诗风也带有浓厚的 “浙派”气息。 关于丁敬的研究文章目前虽然不少,但大多数着眼于其金石篆刻上的成就,而忽略了他 诗人的身份。特别是对其在文学、诗歌上的创作成就,以及他对于康乾时期杭州诗坛的作用 和意义,并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挖掘。同时研究者队伍参差不齐,且多半属于金石篆 刻方面的爱好者,因而在学术性、严谨性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不能不说是 非常令人遗憾的。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对丁敬研究作些更深入和全面的补充,并最终 引起学术界对其应有的重视。 o 见丁敬砚林诗集卷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本,第1 0 5 册第6 7 9 页。下引砚林 诗集,如未说明,均据此本。 o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三十三道古堂全集本,光绪十四年戊子( 1 8 8 8 ) 钱塘汪氏振绮堂补刻乾 隆本,第l o a 页。下引道古堂诗集、道古堂文集均据此本。 。丁敬龙泓馆诗集,同治八年己巳( t 8 6 9 ) 劬学斋刻本,第1 a 页。厉鹑原诗详后。 2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关于丁敬的家族世系,历来研究甚少。今人林乾良先生西泠八家研究( 一) 丁 敬。一书曾对此略有提及,然而并未深入展开。事实上,丁敬的家族虽然几世布衣,没 有显赫的声名地位,却也是乾嘉时期杭州著名的文人家庭,书香门第,其父子几代都曾活 跃于杭州文坛,并留下大量交游酬唱的诗文作品。因此,对丁敬的家族世系作进一步的研 究探讨,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现有文献中关于丁敬家族的系统记载很少,比较集中提到丁敬家人的,有黄士殉的北 隅掌录。和丁丙所辑的武林坊巷志毋。丁敬晚年与黄士殉比邻而居,且丁、黄两家素 来交好,故其所言较为真实可靠:武林坊巷志一书则辑佚留存了大量与丁敬同时代的友 人的诗歌文章,其中不乏述及丁敬及其家人者,特别是其“羲同坊二”所属“张纱弄”条 所引庄伸芳丁鲁斋先生传印,对丁敬次子丁传的生平事迹所述尤详。又现有资料中关 于丁徽前代的记载绝少,只有其长子丁健把镜篇,寄希曾、致尧、山甫诸弟诗曾提 及“大父大母”( 诗歌见后引) 。由诗句可知,丁敬六十岁左右时,也就是乾隆十九年甲戌 ( 1 7 5 4 ) 前后,其父母尚在。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则无从查考,上溯更是无可措手之处。 故暂搁置不论。现即主要依据上述两种资科,同时辅以其他相关文献,以丁敬为第一世, 逐世考证如下。 第一世丁敬 丁敬( 1 6 9 5 1 7 6 5 )丁敬一生清贫,以卖酒为生然而秉性孤高傲岸,故“身厕佣 贩,未尝自异”。;虽笃好诗书,于仕途功名一道却并不热衷,因此“少不习举子业,年 甫冠始折节读书”o ,惟曾于乾隆元年丙辰( 1 7 3 6 ) 应“博学鸿词”科之选,未举,终以 布衣完其一生。生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1 6 9 5 ) ,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 1 7 6 5 ) ,享年七十 有一。有五子一女,但似乎均未能在身边侍奉终老,只能由生前好友黄模代营葬于杭州集 庆寺后。 又周二学有过丁二敬身一诗o ,显然丁敬在宗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在他之前尚有 位兄长。然而在现有资料中,未见任何涉及丁敬兄弟的记载,故无法考证其与丁敬的准 。林乾良西泠八家研究( 一) 丁敬,西泠印社1 9 9 3 年i o 月第1 版。 o 黄士殉北隅草录,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1 8 4 5 ) 汪氏振琦堂刻本。 尊丁丙武林坊巷志,浙江入民出版社1 9 9 0 年3 月第1 版 o 见丁- 丙武林坊巷志,同前,第7 册第6 3 9 页。 o 见杭世骏隐君丁敬传,道古堂全集本同前,第l o a 页。 o 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五。文苑二”, 中国地方志集或浙江府县志辑。第3 册第4 7 1 页 o 见吴顾,景振桎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一。周二学”条,同治十三年甲戌( 1 8 7 4 ) 丁氏刻本,第 1 6 b 页。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t ) 0 6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确关系,暂且存疑。 关于丁敬生平、创作等等,笔者将陆续详细考察,此处仅记其小传如上。 第二世丁健丁传丁俭丁口丁仲丁口( 女) 丁健( 约1 7 2 1 - - 1 7 6 3 )丁敬长子,字诚叔,一字诚斋,号净居。按丁健生卒年未见 确切记载,惟著名诗人亦即其岳父杭世骏女夫丁秀才停棺志一文曾提到丁健“未冠隶 郡庠为弟子”。,又砚林诗集梁同书序则称“乾隆庚申,同书与先生长君诚叔同入郡 库”,可见乾隆五年庚申( 1 7 4 0 ) 丁健尚不到二十岁,但相差亦不会太远。以十九岁计。则 生于康熙六十年辛丑( 1 7 2 1 ) 。又丁健之弟丁传生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1 7 2 2 ) ,刚丁健生 年下限亦不会超过本年。据此,可推测丁健当生于康熙五十九年与六十年之间。又桑调元 驶甫续集卷二十有叠韵寄唁敬身失子一诗。紧接其后有同年所作除夕叠韵寄蔌 林一诗,其中“守岁难为千里梦向晨便是七旬身”句,说明此时桑调元正好六十九岁o 。 按桑调元与丁敬同龄,则丁敬失子正当六十九之龄,亦即丁健卒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 1 7 6 3 ) 。 丁健虽未冠即入郡庠读书,在科举一途却并无建树,惟诗才特秀,颇受杭世骏好评: 秀才谨而愿,诗才秀饬而语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吾爱之修秋禊于吾寄巢,老 成宿学如朱太守樟周征士京金副使志章,厉孝廉鹗皆在,出技角力而秀才以束座 少年,诗独檀场与余门人陈侍读鸿宝薄游广陵,守风扬子,联吟百韵,希风韩 孟无愧色焉。 这应该说已经是比较高的评价了,可见丁健的诗才确实非同一般。也许正因为此,他赢得 了杭世骏的赏识,并以爱女相许配。应澧杭先生墓志铭说:“女子某某四人,适丁 健、汪彭寿、胡一阳、应澧”o ,显然娶的还是杭世骏的长女。 丁健这种既为丁敬长子又为杭世骏爱婿的特殊身份,使得他能够频频参与父辈们的诗 文集会。例如丁敬有瓶花斋食腊八粥联句一诗。,参与联韵者有吴城、厉鹗、全祖望、 杭世骏、汪启淑等当时文坛的名家者宿,丁健亦唱和其中。按瓶花斋为清代著名藏书楼, 也是文人宴会雅集之常所:其主人吴焯、吴城父子热情好客,丁敬、丁健亦与之几代交好, 经常出入其宅。例如丁健前往婺州时,吴氏就曾特意聚集诸位好友在瓶花斋为其饯行。为 此吴城次子吴中麟有送丁大健之婺州o ,武林坊巷志“松盛坊三”所属“严衙弄” o 见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十八,同前,第6 a 页。 o 桑调元鼓甫续集,(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 7 6 册,第5 9 3 页。 o 见杭世骏女夫丁秀才停棺志,同前。 o 见杭世骏道吉堂文集卷首。同前,第j b 页。 o 见砚林诗集卷二,同前,第6 9 9 页。 o 见吴颢、吴振槭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七“吴中麟”条,同前第1 1 b 页。 2 澌江人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第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条则据奉萱集引汪沆七夕前一日集瓶花斋,送丁诚叔之婺州,均可证之o 。类似的 有丁健参与的诗酒文会还有很多,例如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1 7 6 1 ) 四月二十二日。丁健就 曾与诸位前辈集黄模琴趣轩分韵题诗,并作小雨新霁,集黄氏琴趣轩,分得七阳韵一 诗o 。 按丁健诗作虽多,却并无诗集传世。然而从其好友施学韩题丁大健吴门诗卷后一 诗来看。,其生前当有吴门诗卷,可能是在游历吴门( 今江苏苏州) 时所成,惜今已散 佚,不复得见。又民国十一年( 1 9 2 2 ) 杭州府志卷九十二“艺文七”著录有丁诚叔遗 集二十一种。可见至迟在民国十一年,丁健尚有遗著传世,然而如今亦已散佚。惟后 人曾辑佚丁健及丁传、丁俭兄弟三人零散诗作若干,附于丁敬砚林诗集之后,号为三 丁诗集,其中收丁健诗歌十一首。后丁立诚辑砚林集拾遗一卷,末亦附三丁诗文拾 遗,收丁健佚诗六首。此外,吴颢、吴振械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七“丁健”条亦收 辑丁健侠诗若干,其中正月六日同宝所游慧山,以顾渚茶试第二泉,怀粱大山舟,限韵, 腊月二十日犹滞瓜步,舟夜怀乡,同宝所作、魏塘郭外泛舟及雨晴晚度笠泽这 四题四首,为三丁诗集及“拾遗”所未收o 。按关于丁健佚诗。将以专节详述,此处 不赘。 丁健诗歌多为写景纪事之作,清新质朴,且常常别有一番精巧构思。正如施学韩在上 及题丁大健吴门诗卷后一诗中所说,“丁生庾鲍之匹俦,囊中好句清且道”。这里将丁 健譬为“庾鲍”,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如此比喻至少说明,他在诗歌上确实有过人的造诣, 丁健虽然才华出众,却并不长寿,甚至殁于其父丁敬之前。对此,上及杭世骏女夫 丁秀才停棺志一文叙事甚详: 吾子女夫丁秀才之死而不能已于言也秀才名健,字诚叔,隐君丁敬之长子 秀才从学使者校文于江南老屋,被吴回之灾,赁屋而居,死焉噫君既得新宅,必将 殡秀才于野而后迁,礼也隐君刚愎,则移其枢于新宅,屡言之而不从,而未如之何 也。 又周骏发卧陶轩集中哭丁丈敬身,即用夏日见过诗韵一诗自注曾提到:“先生移居, 舁其老母、子诚叔并幼孙三棺,移置城西草堂。今三槽未发,而先生遽逝,衷哉。”o 这里 的“城西草堂”即指丁敬晚年所买的张纱弄大宅。显然,丁健去世之后其棺木一直没有下 葬,而是随丁敬迁移到了新居。而丁敬不顾亲友反对,执意违反常例将其棺柩迁入新宅, 更是足见他对丁健的一片挚爱深情。 o 见丁丙武林坊巷志,周前。第4 册第4 9 6 页。 o 见黄上殉北隅掌录卷下“琴趣轩”条,同前,第4 1 a 页。 o 见吴颢、吴振槭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七“施学韩”条同前,第6 a 页 毋见民国抗州府志同前第2 册第6 2 3 页。 o 见吴顿、吴振槭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七“丁健”条同前,第l a 一4 b 页 见杭世骏女夫丁秀才停棺志同前。 o 见武林坊巷志。羲同坊= ”所属“张纱弄”条,同前,第7 册第6 3 9 页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丁传( 1 7 2 2 - - 1 7 9 9 )丁敬次子,字希曾,号鲁斋,钱塘诸生。丁传从小见识广博, 聪慧过人。武林坊巷志“羲同坊二”所属“张纱弄”条引庄仲芳丁鲁斋先生传,称其 “少而颖敏,获闻绪论,旁搜博览,无不通贯,尤遥于经”囝。尽管如此,丁传于科举一 业却是屡试不售,虽满怀抱负才智,却只能“幕游闽、粤、江、楚”,终郁郁不得志而归。 正如他在隐泉一诗中所写,“利世功难任,在山意须决”,清高洒脱的言语却难以掩盖 内心的无奈与苍凉o 。 仕途既已无望,丁传便转而归家著书。“既归,益研经术,钩剔抉摘,穿穴交奥,不束 缚于汉、魏诸儒之说,故所著多峨险奇辟,见者慑服著述凡数百卷,藏其善本于外孙 赵泰家”。o 按丁传的著作虽然号称“凡数百卷”,流传至今却已所剩无几,今人李灵年、 杨忠先生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以及柯愈春先生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即未收 录丁传作品。后人辑佚得鲁斋述得一卷、经说四首、弁言一首、跋三酋、原一酋、书 一首,收入三丁诗文拾遗。按其中鲁斋述得又见丛书集成初编第三百五十二册, 为清人吴省兰所辑,收录丁传文章三篇,分别为朔南暨解、夏琏商湖周簋簋名义图考 以及缪篆解。其中朔南暨解文末有“辛亥重阳鲁斋丁传再识”等文字,以丁传生卒 年份推断,此“辛亥”当指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1 7 9 1 ) ,是年丁传正值古稀之年。又其他两 篇列于此文之后,不知写作年代是否更晚。三篇文章均以考据见长,而且都是关于语言、 文字的源流考辩,颇见功力。可见丁传虽无望于仕途功名但是于学问一道,却还是用功 甚勤。 除了醉心经术、擅长济世文章外,丁传还曾“从上元谢野臣学历算”,因而“精天 文、勾股之学,读书得间,能发前人所未发”o 。这些广博而庞杂的知识使得丁传“常好 奇论”,例如北隅掌录卷下“三丁”条就记其言论数刚。兹转录一二: 尝言福建大榕树,若移其苗二本,栽之南屏、净慈寺门前,广荫可憩数百人 西洋吉贝花,肉厚而子少,取其种遍栽中土,则农被之利广 乾隆辛亥,镇海楼灾,欣然走告于人日:重建楼时,若制大自鸣钟于楼上,俾城 中士民知十二时早晚之节,亦省会之大观也 这些建议虽然在当时看来颇有些迂阔可笑,被称为“奇论”;以现代的眼光看,却不仅见识 独到,而且所言皆切实可行。这就颇可见出丁传识闻之广博,眼界之广远。而其切切于民 生利赖之心,也是值得嘉许的。 o 丁丙武林坊巷志,同前,第7 册第6 3 7 页。 o 见砚林诗集所附三丁诗集。同前,第7 2 1 页。 o 见庄伸芳丁鲁斋先生传,同前,第6 3 8 页 o 见杭世骏隐君丁敬传,同前 o 见黄士殉北隅掌录卷下“三丁”条,同前,第1 5 a 页。 4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丁传在诗歌上的造诣不如其兄丁健,但亦留有不少诗作,例如 三丁诗集、 三丁诗 文拾遗即收丁传诗作凡二十五首。此外,从他人诗作中可知丁传还有一些敌佚的唱和之 作,例如吴颞、吴振械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五有严诚九月朔日,郁佩宣招同吴西 林、魏玉衡、陈元山、丁希曾集东啸轩看桂,分得轩字一诗o ,卷二十九又有黄模飞 白书歌赠海盐张芑堂燕昌,即邀丁鲁斋传、松老俭同作诗o 。由这些诗题可知,丁传 也曾频繁参与友人之间的应酬唱和,但是从总体上说,其在诗歌上用力不多,成就亦不如 其文。 此外,在印刻一道,丁传也小有涉及。西泠八家研究( 一) 丁敬曾转录西泠 艺报第2 6 期所载啸白丁敬身为之作铭的一方瓜瓤端砚o ,其铭即由丁传手录。又丁 敬曾为丁传刻“丁传印”、“丁传嚼曾”二方印章,其中“丁传印”边款有“六六敬叟”字 样o ,可知此印系丁敬六十六岁即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1 7 6 0 ) 所作,这年丁传三十九岁。 然而奇怪的是,在丁敬的诸多印刻中,为其子而作的,目前仅见此二方,而且受主均为丁 传。而以常理推断,丁敬既然曾为次子刻印,则必然亦为其它子嗣刻印,今皆未见,则只 能解释为已经散佚或损毁了。从中亦可见丁敬的印刻作品散失情况之严重。 北隅掌录称丁传无子,而丁申、丁丙辑国朝杭郡诗三辑中“丁兰”条则称丁 兰为“传子”,不知孰是( 详见下文“丁兰”条) 。又丁传有一女,适赵姓,生子名赵泰, 为嘉庆十八年癸酉( 1 8 1 3 ) 科举人,丁传晚年即依赵家以度残年。嘉庆四年己未( 1 7 9 9 ) , 丁传卒子赵家,享年七十八。 丁俭( 生卒年不详) 丁敬第三子,字致尧,号松老。关于丁俭生平,可考文献不多, 许多相关文字对其均只是一笔带过。例如前及杭世骏隐君丁敬传仅提及:“少子日俭, 亦能诗,而八分得父家法。”黄士殉北隅掌录卷下“三丁”条所录稍详,称其“善分隶, 工缪篆,喜艺奇木、蓄古器。予童时见其铜弩机、金龟诸品,真旧物也。问亦为诗。”这两 段文字虽然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均提到丁俭“能诗”,可见其在诗学上的造诣颇受人瞩目。 难怪黄模写给丁俭的暨阳近游,以十二韵奉怀一诗中有“与子幸邻并,竭来交欢虞。赏 音得同调,染翰兴不孤”的诗句。,分明将丁俭引为诗学上的知己。惜其诗作多已散佚,今 可见者,惟前及三丁诗集、三丁诗文抬遗中收录的部分诗作,凡十二题十三首,从数 量上说位居。三丁”最末。 又丁俭“八分得父家法”,是丁敬诸子中对书法、篆刻一道用力最深的,并且至今仍有 篆刻作品传世。 篆刻字典附录丁侩小传曾提到其“尝刻有籍豁古堂图书印”,并称 此印刻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 1 7 6 7 ) ,则至少该年丁俭尚在人世。o 惟丁俭为人怪癖,至老 。吴颢,吴振械辑国朝杭郡诗辑,同前,第l g b 页 o 周上,第2 1 b 页 o 林乾良西泠八家研究( 一) 丁敬,同前,第1 5 5 页,附圈1 9 。 o 见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印社1 9 9 8 年2 月第4 舨,第3 页。 o 见黄士瑜北隅掌录卷下“三丁”条,同前,第1 5 b 页。 簟见篆刻字典所附“印人小传”。吉林文史出版杜1 9 8 8 年7 月第1 版,第9 页 5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不娶,故无子嗣相继,则丁敬篆刻“家法”亦无从亲传,可叹可惜。 丁口( 生卒年不详)丁敬第四子。按杭世骏隐君丁敬传、黄士琦北隅掌录等 均称丁敬仅上述丁健、丁传,丁俭三子,而丁丙却提出了丁敬“五子”之说。丁申、丁丙 辑国朝杭郡诗三辑卷二十五“丁兰”条有丁丙小注云:“钝丁老人有子日健曰传曰俭, 黄扣翁 北隅掌录所传“三丁”是也。余刻砚林诗集并拾遗文,亦附“三丁” 著作。今子鲁诗题其五叔遗稿一首似老人有五子。按府志艺文有抱风集一卷,夔斋 杂文一卷,丁仲夔斋撰。特不知四子何名,抑先幼殇耶? ”o 这里的子鲁即指丁传之子 丁兰,“抱风集”、“夔斋杂文”则见民国杭州府志卷九十二“艺文七”o ,两者互 相印证,“五子”一说亦属有根有据。又前及丁健有把镜篇,寄希曾、致尧、山甫诸弟 一诗: 晨朝把镜看,我面如弟面 睹面不得语,孤踪寄异县 所幸诸弟贤,各各事笔砚 仲氏志专一,纂言及星算 霜晓闳风宵,手钞书等案 叔兮性儒缓,擒词工缱绻 偶然书八分,上夺崔蔡善 季也更小年,齐复弄柔翰 文选手一编,杂拟诗可玩 汲古道自尊,干诗计非便 改弦而更张,听者或忘倦 美女匪良媒,谁与致金钏。 爷娘坐高堂,六十颜玉练 大父与大母,八十且健饭 人瑞四世难,天乐一家擅 胡为守圭蓬,落然久贫贱 及早图致身,庶称识时彦 母效阿兄痴,为世笑风汉。o 诗中非常明确地提到了“季弟”,也就是说,丁敬至少有四个儿子。这就可以断然否定杭世 骏、黄士殉等人的“三子”之说,而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五子”之说成立的可能性。而 。见丁串、丁丙辑国朝抗鄂诗三辑。厨糟十三年甲戍( 1 8 7 4 ) 丁氏捌本,第2 页。 o 见民国 杭州府志同前,第2 册第6 2 3 页。 。见砚林诗集所附三丁诗集,同前,第7 - 1 9 页 6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从诗中“爷娘坐高堂,六十颜玉练”两句来看,丁健写这首诗的时候当为乾隆十九年甲 戌( 1 7 5 4 ) 前后,此时其父丁敬已到花甲之年。以常理推断,此时丁敬再生子的可能性极 小。换句话说,若丁敬有五子,丁健当均获见。但是他在诗中仅提及三个弟弟,则显然其 中一弟已然早天。而丁兰口中的五叔丁仲既然有诗文集传世,当不至于太早夭折,则丁健 诗中未曾提及的早天之弟,应该就是指第四子。 丁仲( ? 一约1 7 6 4 )丁敬第五子,字山甫,号夔斋。关于丁仲的文献资料亦不多。 惟前及丁申、丁丙辑国朝杭都诗三辑“丁兰”条下录有丁兰敬题五叔抱风遗稿后一 诗,从“吾宗盛文藻,诗学溯仙芝。窦家花萼集,阮氏竹林诗”等字句来看,此抱 风遗稿当为诗集。又据丁丙考证,可知丁仲尚有文集夔斋杂文传世。显然,丁伸于 诗文一道小有成就。这与丁健诗歌中对其“季弟”的评价也是相符合的,以此更可推断所 谓“季弟”即指丁仲。又前及砚林诗集梁同书序曾提到:“( 丁敬) 入城数迁其居,来 几长君死,又未几少子死”。按丁传、丁俭卒年均晚于丁敬,而第四子又早于丁健而天,剐 此处所谓“少子”必是指第五子丁仲无疑。从丁敬搬迂张纱孬新居时仅移其老母、幼孙及 丁健棺木来看,丁仲之亡当在迁居之后,即大约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 7 6 4 ) 。 丁口( 女,生卒年不详)丁敬女,适厉鹗从子厉志黼。按志黼字之甫,一字绣周 号层云,钱塘诸生。其父尻髂为厉鹗三弟,早亡,因厉鹗无子,故过继为子。 丁敬对此婿颇为赏爱,曾作“樊榭后人”一印相赠,其跋语说: 余婿厉绣周,课文之余,时攻有韵之言每以所作就正老夫,其致思周笔,骚骚 日有家法深喜吾友樊榭先生之有后,而吟事继起之有人矣。时乾隆戊寅三月敬 叟篆刻并记于无所住庵,年六十有四。 从跋语可知,此印刻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1 7 5 8 ) 三月,是年丁敬六十有四,厉鹗则已经 去世六年了。如此,丁敬对此婿的欣赏爱护中,又平添了几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又吴振 械辑国朝杭郡诗续辑卷十二“厉志黼”条称“绣周为雄飞征士从子,即为征士后,又 为丁钝丁先生爱婿,诗筏文津,皆有所受。所居在城东仓巷,破屋萧然,粝餐自给, 竞困于逢掖以老。”o 显然,相对于丁敬,厉鹗等父辈在世时的景况,厉志黼晚年的生活有 些潦倒不堪。则其妻丁氏必然一同饱尝生活艰辛。不久,厉志黼卒,丁氏女只能投奔女婿 桑近t :,厉鹗、查为仁绝妙好词笺卷首绝妙好词纪事有夹注云: 厉樊榭征君子绣周,有女适桑设甫先生之孙近仁绣周亡后,其妻丁氏,龙泓先 生女,无所归,奉厉氏先代栗主依于桑桑家车桥,先与其甥倪米楼稻孙同居而北 。见丁敬t 砚林印款,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本,第1 0 5 册第7 6 4 页 o 吴振械辑国朝杭郡诗续辑,同前,第2 4 b 页 7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郭之童佛庵,又故与米楼善,性好奇,一日访米楼,值无人,遂于厉氏家庙中检征君 暨月姬主归,月姬主为樊榭手书,樊榭主为丁龙泓手书也道光丁亥,移供西交 芦庵* o 显然,厉志黼去世之时,厉氏与丁氏都已家道中落、人丁凋零,以至于后人要依他姓而存。 又此处所及厉氏先代栗主,一为厉鹗主,一为厉鹗宠妾月姬主。黄士殉有正月二十一日, 同人移奉厉樊榭征君及姬人月上木主交芦庵纪事组诗,由此可知移木主的准确时间为道 光七年丁亥( 1 8 2 7 ) 正月二十一日。该组诗共四首,其三有自注日:“绣周丈龙泓先生婿也 龙泓先生为先君师,予师先生孙兰谷先生。白兰谷师亡后,丁氏亦无人矣。”o 以此亦可进 一步确证丁氏家族之衰落。 第三世丁唐卿丁学兰丁兰丁口( 女) 丁唐卿( 生卒年不详)丁健长子,字唐卿,仁和诸生。有二子。 丁学兰( 生卒年不详)丁健次子,字晋卿号兰谷,仁和诸生,无子。生平事迹不 详,惟知黄士殉曾以其为师,即所谓“就传时师也”( 参见上文) 。 丁兰( 生卒年不详) 丁传子,字孝通,号子鲁,钱塘诸生。按黄士殉北隅掌录 称“传无子”,丁申、丁丙辑国朝杭郡诗三辑则称丁兰为“传子”,显然互相抵触。按 丁鲁斋先生传虽不曾提及丁传之子,但亦来称丁传无子,惟言其晚年无子奉养,只能 依婿家终老。又前及周骏发哭丁丈敬身,即用夏日见过诗韵自注曾称“先生移居,舁 其老母、子诚叔、并幼孙三棺移置城西草堂。”既称幼孙,则其天亡时当年岁尚小,未及成 人。而丁敬二孙,长孙唐卿显然生前已经成婚并有子,其弟学兰既曾为黄士殉之师。亦不 可能年幼夭亡。显然丁敬除丁健所生二孙外,尚有另外的孙子,为北隅掌录等文献所 不载。又丁敬第三子丁俭至老不娶,第四第五子均年幼,则上及“幼孙”为丁传之子的可 能性就很大了。疑丁传虽有子( 或即如丁丙所说为丁兰) ,但早亡,其时黄士瑜井未出生或 者年纪尚小不明人事,因此未加提及。 丁兰亦能诗。丁申、丁丙辑国朝杭郡诗三辑存其诗二首,一为敬题五叔抱风遗 稿后,另一为龙翔宫,宋有鱼乐轩、荷池之胜,相传即白龟池。顺治问,有品道人汲水 池中,忽得大白龟,捣之随败( 均同前) 。以其能诗推断,丁兰天亡之时虽然年轻,但是 已经颇有学识,绝非懵懂无知之幼儿。 o 厉鹗、查为仁绝妙好词笺,四部各要奉,第5 9 0 册第3 a 页 o 见丁申,丁丙辑国朝杭都诗三辑j 卷= 十“黄士殉”条,同前第l a 页 o 见黄士殉北隅掌录卷下“三丁”条,同前第1 6 b 页 8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丁口( 女,生卒年不详)丁传女,适赵氏,有一子名赵泰。父丁传老即依此女家。 ( 参见上文) 第四世丁福幼丁口 丁福幼( 生卒年不详) 丁唐卿长子,福幼其字。黄士殉北隅掌录称:“长小字福 幼,时读书余家,自迁徙后不相闻问矣。”。丁敬张纱弄大屋与黄士殉居所相邻,则此处所 谓“迁徙”当是指自张纱弄迁往别处。此事在北隅掌录中另有提及: 丁降君张纱之屋廊腰有门通余家,余年十二三时,喜日涉其问,时隐君殁已 十余年矣,隐君及母氏之棺,犹停中堂又教年而鬻于他姓。 上及丁福幼“迁徙”之举,应该就是指这里的卖屋迁居之事。按丁敬殁于乾隆三十年乙酉 ( 1 7 6 5 ) ,经过“十余年”又“数年”,则此屋“鬻于他姓”亦即丁福幼迁徙的时间大约在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1 7 8 0 ) 前后。 条。 丁口( 生卒年不详)丁唐卿次子,事迹不详,惟见录于北隅掌录卷下“三丁” 第五世丁大 丁大( 生卒年不详)托名龚自珍所撰的杭大宗逸事状云:“乾隆癸未岁越 七十年,大宗外孙之孙丁大,抱大宗手墨三十余纸,鬻于京师市。”。这里的“癸未”指乾 隆二十八年( 1 7 6 3 ) ,“越七十年”,则为道光十三年癸巳( 1 8 3 3 ) 左右。而所谓“外孙之孙”, 则正是丁敬玄孙。从资料看,丁大( “大”字有可能系其排行,因别无旁证,姑仍之) 已辗 转至京城,然而境况潦倒,竟不得不以售先人手稿度日。丁敬、杭世骏一脉衰落至此,可 叹可叹。 从以上所述可知,丁敬的家族虽然在当时称不上豪门望族,但也算是对文坛小有影响 的诗文之家。作为家族的核心人物,丁敬以其诗文篆刻上的杰出成就带动着整个家族成员 的创作热情。在他的影响下,不仅子孙几代均能诗会文,而且其中一子一女还分别与大诗 人厉鹗、杭世骏的女儿、儿子结为秦晋之好。同时,丁敬一家几代与同时期杭州许多文人 墨客都有来往,并留下许多唱和诗文。可以说,丁氏一系的诗文活动,见证着整个乾嘉时 。见黄士殉北隅掌录卷下“三丁”条,同前,第1 6 b 页。 o 见黄士殉北隅掌录卷下“丁隐君宅”条,同前,第1 4 a 页。 。见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卷末所附轶事,同前,第1 4 a 页。 9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第一章丁敬家族世系考 期杭州文坛的兴衰起落。因此,研究丁敬的家族世系。从纵向上看,可以理清丁敬家族内 部的文化继承脉络,突出其对子女几代的影响;从横向上说,则可以借此以个家族的角 度,从丁氏几代文人的兴衰命运,来观照当时整个杭州文坛的渐趋衰落。正如前及周骏发 哭丁丈敬身,即用夏日见过诗韵所云“肠断西风吹落日,泪沾秋卷忆当时”,萧索之中 还透出几许无可奈何。 i o 浙江人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二章丁敬与厉鹗交游考 第二章丁敬与厉鹗交游考 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厉鹗”条曾云:“( 厉鹗) 与同里布衣丁敬身同学,时 有丁、厉之目。”o 。按厉鹗( 1 6 9 2 - - 1 7 5 2 ) ,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与丁敬同 里。他是继朱彝尊之后“浙西词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狭义“浙派”的领军人物, 成就之高令人仰止。 又扬州画舫录作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 7 6 4 ) 前后,当时丁敬尚在世,厉鹗亦不 过去世十几年,因此所言当较为可信。时人既以“丁、厉”之目将丁敬、厉鹗相提并论, 足见二人在身份、地位上堪称比肩:而同里又兼同学的双重关系,更使得他们的交情显得 非同一般。本章即拟从丁敬与厉鹗的大量倡和诗文入手,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力求完整、 系统地再现二人的交游历程。而这种再现和梳理,无论是对于丁敬研究还是厉鹗研究,都 是很有意义的。 一结交初期,联朋近游康雍之际 丁+ 敬与厉鹗均出生于康熙朝中期,年纪相仿,后者仅比前者年长三岁。这就在年龄层 上为二人的结识与交往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然的平台。然而据现有资料,已无从考证二人确 切的订交时同惟知在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1 7 2 2 ) ,二人曾偕友同登凤凰山访古: 康熙壬寅,予同吴尺凫,赵功千,丁敬身凤凰山访古,过葫芦井畔老媪家,出观 铜印一钮,纵广二寸许,小篆文日:。宣德军节度使之印”云淘井时所得欲买之, 坚不肯,墨摹其透以归明年重过,老妪已亡,印不知流落何地矣。 从注文语气及所行之事看,二人显非初次见面。事实上,早在八年前,即康熙五十三年甲 午( 1 7 1 4 ) ,厉鹗就已经与丁敬的好友兼近邻金农订交;次年还曾造访金农城南居所,并作 江上访金寿门,出观颜鲁公麻姑山仙坛记、米海岳颜鲁公祠堂碑拓本一诗。要之丁 敬与金农几乎比邻而居( 关于丁敬与金农的相关情况,请参见丁敬与扬州八怪交游考 一章,此处不赘) ,因此丁敬由金农引见并与厉鹗相识的可能性极大。然而,在这八年中, 未见任何有关丁、厉二入过从的文献资料。这或许是由于在结识初期,二人忙于生计、学 业,因而过从较少尤其是厉鹗,他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 7 1 4 ) 开始,馆于钱塘汪氏听 。李斗扬州画舫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1 版,第1 0 9 页 。见厉鹗和沈房伸论印十二首之一原注,樊榭山房集续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6 月 第1 版中册第1 1 1 4 页。本章下引厉鹗诗歌,版本均同此:正集则注樊榭山房集;如出于樊榭 山房集续集,则简称续集。 毒厉鹗 樊榭山房集卷一,上册第4 l 页 1 1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第二章丁敬与厉鹗交游考 雨楼,教授之余又勤奋自学,于五十九年庚子( 1 7 2 0 ) 秋中举。其后第一次上京参加次年 即六十年辛丑( 1 7 2 1 ) 春闺,报罢后落选南归。如此忙碌,与丁敬疏于来往以至文献失载, 也实属平常。当然,也不排除二人确实因结识较晚,故而无事迹可考。 自辛丑春试落选后,厉鹗便暂时放弃了仕进之念。此时,厉鹗受扬州小玲珑山馆马氏 兄弟延请,开始经常前往扬州。自此频频往返杭、扬两地,或闲居或坐馆,偶尔亦往别处 作些短暂的旅行。这种清闲随意的生活最适合诗友间过从唱和。因而南归后,丁、厉二人 便开始渐渐有了往来。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诗作中得到印证。从雍正元年癸卵( 1 7 2 3 ) 起, 厉鹗的诗集中开始陆续出现与丁敬的唱和之作。例如这一年所作的闲居和丁敬身、瓶 菊和丁敬身等o ,只可惜丁敬原口昌均已散失不得见。随后关于二人出游的诗作也越来越 多。例如雍正三年己巳( 1 7 2 5 ) 正月,丁敬与厉鹗等人同登吴山,厉鹗有人日,同陈授 衣、丁敬身、石贞石登吴山,用石壁上东坡先生释迦院看牡丹韵o 。又雍正五年丁未( 1 7 2 7 ) 清明后一日,丁敬与厉鹗等诗友游城东;同年六月十六日,丁敬又与厉鹗等人同游龙兴寺。 厉鹗均有诗纪之。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正如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卷四所说:“( 石 文) 与里人厉太鸿、金寿门、丁敬身,陈授衣辈结文字交,无三日不会面。”o 按石文( 1 6 9 6 1 7 2 8 ) ,字行之,号贞石,上虞( 今属浙江绍兴) 人,钱塘诸生。他殁于雍正六年戊申( 1 7 2 8 ) , 时年仅三十二岁。因此,郑方坤所记当正是诸人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的真实写照。惟“无 三日不会面”一语,或有夸张之嫌,然而当时几位诗友之问聚会相当频繁这一点,却是勿 庸置疑的。 虽然痛失石文这一佳侣密友,丁敬与厉鹗之间的交往却并未因此而中断。事实上,这 以后,二人的过从更加紧密。仅雍正六年戊申( 1 7 2 8 ) 一年时间内,二人有资料可循的出 游就多达五次曾先后过云居寺;赴包家山看桃花;游龙华寺;游天龙寺;最后又相偕 过湖,登慈云岭,观废石龙净胜院崖上北宋僧冲羽书唐右补阙梁肃心印铭o 。雍正八年庚 戌( 1 7 3 0 ) 二月,二人又偕同诗侣登宝石山天然图画阁。有趣的是,十四年后,即乾隆 八年癸亥( 1 7 4 3 ) ,二人旧地重游,厉鹗即作同寿门敬身登宝石山天然图画阁,予不游此 己十四年矣,用前韵题壁,诗云:“山楼孤绝少人登。妙友同凭记昔曾。十四年来筋 。均见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三上册第2 1 7 页、第2 2 1 页 o 厉鹗樊榭山房集卷四,上册第2 6 9 页。 o 分别为清明后一日,同大宗,敬身、西顺、圣几游城东顾氏庄、六月十六日同丁敬身、石贞石游 龙兴寺,观唐开成二年陀罗尼石幢,为处士胡季良书,见厉鹑樊榭山房集卷五,上册第3 4 5 页、 第3 5 7 页。 o 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光绪十二年丙戌( 1 8 8 6 ) 刻本第2 3 a 页。 o 事迹依次见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五同敬身、东扶过云居寺,伤石贞石下世、1 - - 月十六日,吴尺 凫招同袁舒雯、沈栾城、符幼鲁、赵谷林、意林、杭大宗、丁敬身,包家山看桃花,八月十八日同 丁敬身游龙华寺,寻石壁上来人题名;登慈云岭,观永寿院宋仁宗佛牙赞、吴越摩崖篆字、九月一 日同丁敬身、张希亮、金以宁、符圣几游天龙寺,石壁上有太平兴国六年兴经f # f a 卦母即宋郊坛故 迹;次登天真寺灵化洞侧刻字云;粱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 锈建置钱王拜郊台也。此寺登眺最为江山胜处,同尺凫、敬身过湖,登慈云岭,观废石龙净胜院崖 上北宋僧冲羽书唐右补阙梁肃心印铭:下方家峪,寻刘娘子寺,已废。惟凤凰泉犹存。饭于观音洞僧 舍而归。得诗三首,均见上册,第3 8 0 - 4 1 0 页。 o 见厉鹗( - - f l 十日,同丁敬身、金质甫、陈江皋登宝石山天然图画阁,樊榭山房集卷六。上册第 4 4 5 页 1 2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第二章丁敬与厉鹗交游考 力减,峰头直上笑犹能。”。此后数年中,= 人还曾同游智果寺,赴城南看桃花,或到重阳 庵过访薛尊师,不胜枚举。又雍正十二年甲寅( 1 7 3 4 ) 正月,丁敬、厉鹗与汪沆等人同游 佛日山净慧寺,并留宿僧房。为此,丁敬作游佛日净慧寺。,厉鹗则不仅作同题诗一 首o ,还以佛日净慧寺游记一文相纪: 发兴于甲寅月正初九日,约王翟曾祥、丁敬身敬、汪师李沆同舟出郭门,摇兀五 十里,过赤岸、桐扣,进汤家堰,舍舟而陆,桑野沃衍可喜。 第二天,他们又相偕至黄鹤山、龙洞、仙姑洞等地,丁敬因作晓起彻上人导行黄鹤峰下, 观龙藏泉,遂寻龙洞至仙姑洞o ,厉鹗亦有同题诗。按黄鹤山位于“仁和县旧治东北三 十八里”o ,佛日山净慧寺则在黄鹤山阴,于今属于江干区所辖,所在较为偏远。因而, 这也算是丁、厉二人自相识以来,结伴出行最远、时间最长的一次了。 纵观丁敬与厉鹗这段时期的交往,不仅出游次数渐趋频繁,而且游玩范围也越来越广。 可以说,此时二人已经相当熟识,至少是通常意义上的朋友了。当然,二人熟识的程度还 没有达到高峰,其交往也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集体出游,因而只能算作相交的初期阶段。 二嗜奇好古,偕游越中乾隆初年 乾隆元年丙辰( 1 7 3 6 ) ,丁敬与厉鹗的交往被“博学鸿词”之事略为打断。以t 、厉二 人的才气地位,自然均在备荐之列。不同的是,厉鹗最终受荐,并于是年七月上京应选; 丁敬则辞而未就,仍然坚持布衣之身。此事最后以厉鹗应选未中而告终。 两次仕途上的打击使得厉鹗自此基本不再有仕进之想,转而潜心学术研究。丙辰之后, 厉鹗前往扬州马氏小玲珑馆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甚至一年要去两三次。但是这丝毫没有 影响他与丁敬的情谊。事实上,这以后二人的过从反而越发频繁起来,在感情上也逐渐趣 出了一般诗友间的游宴唱和之情,而上升到一种互相欣赏、互相理解的契合境界,正可谓 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例如乾隆二年丁巳( 1 7 3 7 ) ,厉鹗为丁敬作“龙尾石松皮砚铭”,其 铭文日:“作鳞之而,为坚多节。阅世风霜,著书岁月。”o 又同年冬,厉鹗造访丁敬,二 人同游梵天讲寺,丁敬为此作小雪初晴,樊榭见访,同游梵天讲寺一诗。,厉鹗则作 小雪初晴,访敬身于城南,同游梵天讲寺,延揽江山之胜,徘徊久之,敬身得五字古体 厉鹗续集卷三,中册第1 1 4 3 页。 砚林诗集卷一,同前,第6 8 5 页。 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七,上册第5 3 8 页。 厉鹑樊榭山房集文集卷六,同前,中册第7 8 1 页。 砚林诗集卷一,同前,第6 8 5 页。 厉鹑樊榭山房集卷七,上册第5 3 9 页。 民国杭州府志卷二十四“山水五”,同前,第l 册第5 9 6 页。 厉鹗凳榭山房集续集集外文,同前下册第1 7 1 4 页。 砚林诗集卷一,同前第6 8 9 页。 o o o e 0 o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6 ) 第二章丁敬与厉鹳交游考 一章,予次其韵,愧不称也o 。无论是从铭文还是和诗,都可以看出厉鹗对丁敬十分激 赏。这种激赏,既有对人品气节的仰慕,也有对诗歌文采的欣赏;而击节之余,甚至自叹 “愧不如也”,就更加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了。当然,这种赞叹或有自谦的成分,然而厉鹗于 雪天亲往过访,又“徘徊久之”,足见其情之真之切了。 此后厉鹗在往返于杭、扬的间隙中,又曾两次过访丁敬。一次是在乾隆四年己未 ( 1 7 3 9 ) ,厉鹗曾作秋晓,过敬身幽居一诗o ;另一次则是在乾隆七年壬戌( 1 7 4 2 ) , 丁敬得一云壁石,厉鹗见而名之日“抱云峰”,并作抱云峰一诗,其小序云:“时敬身 小疾初起,又得宋高、孝两朝赐杨和王御札墨本,所衬纸是至正间海运册子,皆希代之玩 也。好事而具鉴识,往时里中前辈人,无如敬身者。”。这一次拜访,不禁令人想起雍正四 年丙午( 1 7 2 6 ) 正月,厉鹗携扬州汪塌( 字祓江) 赠物造访丁敬一事。丁敬有长诗丙午 正月,樊榭自扬州回,携示汪祓江拓赠厌胜钱文并同人诸作,因成七古一章,其中四句云: “厉君昨返芜城楫,过我山楼赏晴雪。论文考古眉宇飞,出示缥囊古泉迹。”9 厉鹗刚从扬 州归来,就迫不及待地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