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pdf_第1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pdf_第2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pdf_第3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pdf_第4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 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早交的学位论文,是奉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丁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奉论义小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奉声明的法律结果山奉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窖磊 u 期:山如年6 月7 口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予版,允许论丈被禽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 南大学可以将奉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奉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迁成果,知识产 权归属海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未磊 u 期:2 0 l 口年6 月- 7u 蝴签系啪导师签名: 刀u jv 【j 期:2 er 口年c 月7 口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化 论义提交“c a l l s 岛校学f :论义全义数据库”中全义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 关权益。回寇j 金窑埕盆压进匠;旦圭生i 目= 生i 旦二笙筮生。 论文作者签名:未磊 口期:2 0 f d 年6 月7 口 导师签 f = j 期:2 d ,o 年月7 日 9 5川689,iii- 唧y 摘要 红棕象甲r h y n c h o p h o r u s f e r r u g i n e u s ( o l i v i e r ) ,1 8 9 1 年在印度首次报道,现已成为 国际性害虫,- 为棕榈科植物的毁灭性害虫。本文主要对红棕象甲的基础生物生态学进行 研究室内饲养红棕象甲行为观察、不同温度对红棕象甲实验种群的影响、不同人工 饲料对红棕象甲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 1 ) 研究了红棕象甲成虫交配、产卵行为,并描述了在交配和产卵过程中发生的 多种行为。红棕象甲整日均可见其交配行为,但在暗光周期开始0 5h 左右明显有一个 交配高峰期。其交配持续时间、交配几率不受虫体大小的影响,且在无外界因子干扰的 条件下,交配持续时间均可达1m i n 。红棕象甲卵为单产,一处l 粒,主要是通过口喙 蛀孔辅助完成;观察了红棕象甲幼虫、蛹的行为,例如取食、争斗、蜕皮、做茧等行为。 且随着低龄幼虫向高龄幼虫的过渡,幼虫的取食和钻蛀行为从棕榈植物中心向外围扩 散。通过摇动或震动茧后红棕象甲在其中表现的行为,并结合茧的颜色和质地可准确判 断茧中存在的三种虫态。 ( 2 ) 通过甘蔗饲养红棕象甲,研究了7 个恒温条件( 1 6 、2 0 、2 4 、2 8 、 3 2 、3 6 、4 0 ) 对红棕象甲发育、存活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世代 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 7 4 1 、1 5 9 0 7 2 日度。在2 8 恒温条件下,世 代存活率最高,为2 6 6 7 。研究中发现卵不能在1 6 。c 和4 0 c 下存活,单雌产卵量在2 8 下为最高,为2 3 9 4 7 粒。种群趋势指数( ,) 和净增值率( r o ) 均在2 8 下为最高, 分别为3 8 2 2 和3 8 3 。在2 0 恒温下,净增值率( r d ) 、内禀增长率( ) 、周限增长 率( a ) 均为最低,分别为3 3 6 、0 0 0 2 8 、1 0 0 2 8 。在3 6 下,平均世代历期( 乃) 最 短,为8 5 8 2 ;而种群加倍时间( 尸d 丁) 在3 2 为最短,为2 7 0 8 。基于本研究,发现 2 8 - 3 2 为红棕象甲的最适发育温度。 ( 3 ) 通过棕榈茎干、甘蔗天然植物组织以及以棕榈茎干为主要成分配制的半人工 饲料对红棕象甲进行饲养,研究了人工饲料对其发育的影响,并使用椰衣纤维辅助红棕 象甲做茧化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大王棕、假槟榔、椰子、甘蔗天然植物组织饲养的 红棕象甲幼虫发育至成虫平均分别需要9 5 7 9d 、1 0 5 7 2d 、1 0 9 0 4d 、1 5 2 3 7d :而以大 王棕、假槟榔、椰子为主要成分配制的半人工饲料幼虫发育至成虫分别需要1 2 4 2 4d 、 1 3 1 8 4d 、1 3 4 8 7d 。研究中还发现,由半人工饲料饲养产生的后代成虫个体较天然植物 茎干饲养的个体相对均匀一些,为2 4 - 3 0h u n ,但它们单个卵的重量并无明显的差异。 由半人工饲料上饲养后的成虫所产卵的存活率为9 2 2 9 ,虽然较棕榈植物茎干、甘蔗 下饲养的稍低,但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幼虫在半人工饲料的存活率为4 4 4 4 ,但在椰 子、甘蔗自然寄主死亡率更高,其存活率分别为3 7 7 8 、3 0 7 l ,且茧在半人工饲料 的存活率为9 7 5 0 ,较在天然植物组织中的存活率高。基于本研究,发现可以利用半 人工饲料来替代植物茎干饲养红棕象甲。 关键词:红棕象甲行为温度发育历期生命表半人工饲料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dp a l mw e e v i l ,r h y n c h o p h o r u s f e r r u g i n e u s ( o l i v i e r ) w a sf i r s td i s c o v e r e di n18 9 1 i ni n d i a i ti sb e c o m i n ga l 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i n s e c tp e s t t h eb a s i cb i o l o g ya n de c o l o g y - 叫e b e h a v i o ro fa r t i f i c i a lr e a r i n g ,e f f e c t so ft e m p e r a t u r e so nt h ep o p u l a t i o ng r o w t ha n de f f e c t so f 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 s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f e r r u g i n e u sw e r es t u d i e d t h em a i nf i n d i n g sw e r ea s f o l l o w s : ( 1 ) t h em a t i n ga n d o v i p o s i t i o nb e h a v i o ro fr f e r r u g i n e u sw a so b s e r v e di nl a b o r a t o r y m a t i n gb e h a v i o rw a se x a m i n e di nt h ew h o l ed a y ,b u tap e a kp e r i o do fm a t i n go c c u r r e di nt h e h a l fh o u ro f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d a r kp e r i o d m o r e o v e r ,m a t i n gd u r a t i o na n dp r o b a b i l i t yw e r en o t i n f l u e n c e db yb o d ys i z e w i t h o u te x t e r n a li n t e r f e r e n c e ,m a t i n gd u r a t i o nm a yb em o r et h a n1 m i n u t e a f t e rt h ec o p u l a t i o n ,f e m a l e sb o r e dah o l e ,a n dl a i da ne g ge a c hh o l e i na d d i t i o n , l a r v a la n dp u p a lb e h a v i o r sw e r ea l s os t u d i e d ,s u c ha sf e e d i n g ,f i g h t i n g ,e x u v i a t i n ga n d c o c o o n i n g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y o u n g t oo l dl a r v a e ,t h ef e e d i n ga n dd r i l l i n gw e r e f r o mc e n t r et op e r i p h e r yo fp a l m s t h r o u g ht h eb e h a v i o ro fr e dp a l mw e e v i li ns h a k i n go f c o c o o n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ec o l o ra n dt e x t u r eo ft h ec o c o o n , t h et h r e e s t a g e so fc o c o o nc o u l db e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 2 ) t h ee f f e c to ft e m p e r a t u r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i m e ,s u r v i v a l ,a n dr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 r f e r r u g i n e u s ( o l i v i e r ) r e a r e do ns u g a r c a n ew a ss t u d i e da ts e v e nc o n s t a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 s ( 16 , 2 0 ,2 4 ,2 8 ,3 2 ,3 6a n d4 0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h r e s h o l dt e m p e r a t u r e sa n de f f e c t i v e a c c u m u l a t e dt e m p e r a t u r e sf o rt h ew h o l eg e n e r a t i o nw e r e17 41 a n d15 9 0 7 2d d ( d e g r e e d a y s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o n eg e n e r a t i o nh a dt h eh i g h e s ts u r v i v a lr a t e ( 2 6 6 7 ) a t2 8 t i l ee g g f a i l e dt os u r v i v ea tl6 a n d4 0 t h en u m b e ro fe g g sl a i dp e rf e m a l e ( 2 3 9 4 7 ) w a st h e l l i g h e s ta t2 8 c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t r e n di n d e x ( ,23 8 2 2 ) a n dn e tr e p r o d u c t i v er a t e ( r o23 8 3 ) w e r et h eh i g h e s ta t2 8 n l en e tr e p r o d u c t i v er a t e ( r o = 3 3 6 ) ,i n t r i n s i cr a t eo fi n c r e a s e ( = 0 0 0 2 8 ) a n df i n i t ec a p a c i t yo fi n c r e a s eq = 1 0 0 2 8 ) w e r et h el o w e s ta t2 0 t h em e a n g e n e r a t i o nt i m e ( t o = 8 5 8 2 ) w a st h es h o r t e s ta t3 6 。c 1 1 1 ep o p u l a t i o nd o u b l et i m e ( p d t = 2 7 0 8 ) w a st h es h o r t e s ta t3 2 b a s e do nt h e s es t u d i e s ,w e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 s f r o m2 8 t o3 2 w e r et h em o s ts u i t a b l et e m p e r a t u r e s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f e r r u g i n e u s i i i ( 3 ) t h ee f f e c to f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 s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 足f e r r u g i n e u sr e a r e do np a h n s t e m s ,s u g a r c a n e sa n ds e m i 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 si n c l u d e dt h em a i ni n g r e d i e n t so fp a l ms t e m s 啪 s t u d i e d t h ec o c o o na s s i s t e db yc o c o n u th u s kw a s r e p o r t e d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t i m ef r o ml a r v at oa d u l to no r e o d o x a r e g i a ,a r c h o n t o p h o e h i xa l e x a n d r a ,c o c d j 咒甜c i f e r 口a n d s u g a r c a n ew a ss h o w nt ob e9 5 7 9d ,10 5 7 2d ,10 9 0 4d ,a n d15 2 3 7d ,r e s p e c t i v e l v b u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nt h e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i n c l u d e dt h em a i ni n g r e d i e n t so f o r e g i a 。a a l 瞄n n d r c i c n u c i f e r c lw a ss h o w nt ob e12 4 2 4d ,131 8 4d ,13 4 8 7da tt h es a m es t a g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v t h e b o d ys i z eo fa d u l to fr f e r r u g i n e u sr e a r e do ns e m i 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 s ( 2 4 - - - 3 0m i n ) w a sm o r e u n i f o r mt h a nf e do nn a t u r a ls t e m s b u tt h ew e i g h to f e g g sw a s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虢r e n c e t h e n t h es u r v i v a lo fe g gs t a g ew a ss h o w nt ob e9 2 2 9 a l t h o u g ht h i ss u r v i v a lr a t e 、v a sl o w e r t h a n f e do nn a t u r a ls t e m s ,t h e r ew e r e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s u r v i v a lo f l a r v a ls t a g ew a s o n l y4 4 4 4 b u tt h e r ew a sl o w e rs u r v i v a lo np a l ma n ds u g a r c a n es t e m s ,a n di tw a ss h o w n t o b e3 7 7 8 ,3 0 7 1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s u r v i v a lo f p u p a ls t a g e ( 9 7 5 0 ) o ns e m i 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 s w a sh i g h e rt h a nn a t u r a ls t e m s b a s e do nt h e s es t u d i e s ,w e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n a n l r a ls t e m s f o r a r t i f i c i a lr e a r i n go fr f e r r u g i n e u sc o u l ds u b s t i t u t ef o rs e m i a r t i f i c i a ld i e t s k e yw o r d s :r h y n c h o p h o r u sf e r r u g i n e u sb e h a v i o r t e m p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i m e l i f et a b l e s e m i a r t i f i c i a id i e t -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1 引言1 1 1 红棕象甲生活习性及危害特性_ 1 1 2 红棕象甲生活史及种群活动规律1 1 3 环境对红棕象甲的影响2 1 4 红棕象甲防治研究概况3 1 4 1 化学防治:3 1 4 2 生物防治。4 1 4 3 其它防治6 1 5 结论6 1 6 研究目的和意义7 2 室内饲养红棕象甲行为观察8 2 1 材料和方法8 2 1 1 试验材料8 2 1 2 红棕象甲成虫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观察8 2 1 3 红棕象甲幼虫、蛹的行为9 2 1 4 数据统计方法9 2 2 结果与分析9 2 2 1 红棕象甲成虫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观察9 2 2 2 红棕象甲幼虫、蛹的行为1 1 2 3 讨论。1 2 3 不同温度对红棕象甲实验种群的影响1 4 3 1 材料和方法1 4 3 1 1 试验材料1 4 3 1 2 不同温度对红棕象甲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影响1 5 v 3 1 3 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15 3 1 4 数据分析1 5 3 2 结果与分析1 6 3 2 1 不同温度对红棕象甲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影响1 6 3 2 2 不同温度下红棕象甲的实验种群生命表1 9 3 3 讨论。2 2 4 不同人工饲料对红棕象甲发育的影响。2 4 4 1 材料和方法一2 4 4 1 1 试验材料2 4 4 1 2 红棕象甲人工饲料的制备2 5 4 1 3 不同人工饲料对红棕象甲发育的影响2 5 4 2 结果与分析。2 6 4 2 1 不同人工饲料对红棕象甲幼虫发育的影响2 6 4 2 2 不同人工饲料对红棕象甲卵、幼虫、蛹、成虫的影响2 7 4 3 讨 仑2 9 5 展望3l 参考文献3 2 致 射4 0 附j i 乏a 4 1 附录b 4 2 红棕象甲r h y n c h o p h o r u sf e r r u g i n e u s ( o l i v i e r ) 属鞘翅目c o l e o p t e r a 象甲科 c u r c u l i o n i d a e 棕榈象属r h y n c h o p h o r u s ,英文名r e dp a l mw e e v i l ,又名锈色棕榈象、椰 子隐喙象、椰子甲虫、亚洲棕榈象甲、印度红棕象甲等( 李伟丰和姚卫民,2 0 0 6 ) 。1 8 9 1 年在印度首次报道,并于1 9 0 6 年作为椰子的重要性害虫( b o z b u g aa n dh a z i r ,2 0 0 8 ) 。 2 0 0 5 年,该虫作为国家林业局新发布的1 9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本文主要综述红棕 象甲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进展。 1 1 红棕象甲生活习性及危害特性 红棕象甲有卵、幼虫、蛹、成虫4 种虫态,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且4 种虫态均可 以在寄主植物内部渡过,世代重叠严重。红棕象甲成虫白天一般很隐蔽,仅在取食和交 配时飞出。成虫一般羽化后即可交尾,交尾发生多次,每次1 5 - 3 0s ( 刘奎等,2 0 0 2 ) 。 雌虫将卵产入寄主叶柄或树冠伤口、裂缝处。幼虫孵化后,便取食寄主的幼嫩组织并靠 身体收缩蠕动向树干内部钻蛀,在寄主植物内部形成错综复杂的蛀道。发育至老熟幼虫 时,便利用寄主纤维做茧化蛹( b o z b u g aa n dh a z i r ,2 0 0 8 ) 。 红棕象甲主要危害2 0 年生以下棕榈科植物,也危害甘蔗等( a b r a h a me ta 1 ,1 9 9 8 ; b o z b u g a a n dh a z i r ,2 0 0 8 ) 。被危害的棕榈植物初期并无明显的症状,后期症状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1 ) 树干或者叶柄基部有明显的钻蛀孔;2 ) 钻蛀和取食的幼虫能发出 “沙沙 的咀嚼声音:3 ) 蛀道口会有棕褐色的液体流出;4 ) 在蛀道口周围或者内部被 取食的植物组织有浓厚的发酵味道;5 ) 被危害的寄主组织和寄主周围存在大量的空茧 和成虫的尸体:6 ) 造成寄主主干或者树冠倾倒( a b r a h a me ta 1 ,1 9 9 8 :) 。 1 2 红棕象甲生活史及种群活动规律 红棕象甲的自然生活史已被许多国家描述,主要包括印度、印尼、缅甸、菲律宾、 伊朗、西班牙、埃及等( e s t e b a n - d u r a ne ta 1 ,1 9 9 8 :m u r p h ya n db r i s c o e ,1 9 9 9 :) 。据 描述,红棕象甲单雌产卵量为5 8 - - 5 3 1 粒,卵孵化历期为1 6d :幼虫期最长,需要2 5 - - i - 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 1 0 5d ;老熟幼虫做茧化蛹后,需要1 1 4 5d 才能羽化为成虫( w a t t a n a p o n g s i r i ,1 9 6 6 : a b r a h a me ta 1 ,2 0 0 2 ) 。 红棕象甲完整的生活周期在各个国家的报道均不一样,菲律宾报道该虫完成一个生 活周期仅需4 5d ,而在西班牙需要1 3 9d ( e s t e b a n d u r a ne ta 1 ,1 9 9 8 ;m u r p h ya n db r i s c o e , 1 9 9 9 ;) 。红棕象甲的潜在生殖率很高,造成了其世代重叠的现象。据n i r u l a 的估测,一 只红棕象甲雌成虫将在1 4 个月里、4 个世代内产生超过5 0 0 万只幼虫( f a l e i r o ,2 0 0 6 ) 。 r a h a l k a re ta 1 ( 1 9 7 2 ) 和a b ee ta 1 ( 2 0 0 9 ) 报道红棕象甲在本国1 年可以发生3 - - 一4 代, s a l a m ae ta 1 ( 2 0 0 2 ) 估测埃及1 年可以发生2 1 代之多。而在中国,据报道该虫1 年可以 发生l 3 代( 覃伟权等,2 0 0 2 ;武英等,2 0 0 9 ) 。 红棕象甲的季节性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信息素或者具有活性的引诱物在不同的季 节诱取数量来决定的。v i d y a s a g a re ta 1 ( 2 0 0 2 ) 在沙特阿拉伯通过每个月应用聚集信息 素对红棕象甲的诱集发现4 - - 一5 月为红棕象甲的活动发生高峰期,随后发现1 0 1 1 月为 1 个较小的高峰期。e 1 g a r h y ( 1 9 9 6 ) 在埃及一棕榈园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了红棕象甲 的活动规律,发现4 6 月为该虫的活动发生高峰期,随后,相同的活动规律也在以色 列被发现( s o r o k e re t a l ,2 0 0 5 ) 。f a l e i r o ( 2 0 0 5 ) 在印度的果阿通过食物诱饵对红棕象 甲的诱集,发现该虫1 年中有2 个高峰期,其中1 0 1 1 月为最大高峰期,6 - 7 月为小 的高峰期。覃伟权等( 2 0 0 4 ) 在海南文昌通过应用聚集信息素和甘蔗、甘蔗和活雌成虫 两种组合对红棕象甲诱集,发现该虫1 年在文昌有4 个高峰期存在,第1 个高峰期为4 月底至5 月初,第2 个高峰期为7 月中旬至7 月底,第3 个高峰期为1 0 月中旬至l o 月 底,第4 次高峰期为1 1 月底至1 2 月初;其中,第2 次高峰期为最大。造成各个国家红 棕象甲活动高峰期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国的农业气候不同造成的。 通过利用聚集信息素在印度一棕榈园对红棕象甲的诱集,种群的离散度和不同的离 散指数揭示了红棕象甲种群遵循聚集分布( f a l e i r o ,2 0 0 6 ) 。 1 3 环境对红棕象甲的影响 环境对红棕象甲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季节性的活动高峰期和低谷、温度对 其发育的影响及湿度对其存活的影响。 , 由于各国的农业气候环境不同,在不同月份通过聚集信息素或者具有活性物质的引 诱物对红棕象甲进行诱捕,发现每个月份诱捕的数量差异较大。表现为成虫活动高峰期 2 - 海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一般出现在高温月份来临前、高温月份、高温月份末( e 1 g a r h y ,1 9 9 6 :v i d y a s a g a r e t a l , 2 0 0 2 ;覃伟权等,2 0 0 4 : s o r o k e re ta 1 ,2 0 0 5 ;f a l e i r o ,2 0 0 5 :a b ee ta 1 ,2 0 0 9 ) 。 温度对红棕象甲较明显,主要表现发育进度以及适生范围。s a l a m a 和h a r n d y ( 2 0 0 1 ) 研究了2 1 2 和2 9 5 下卵和幼虫的发育状况。发现卵在2 1 2 下发育历期为4 9d , 而在2 9 5 下需要3 6dr 幼虫在2 1 2 和2 9 5 下发育历期分别为9 0 4d 和2 1 5d 。 且报道红棕象甲卵和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一1 7 8 和1 8 6 ,并在低于此温度 下观察到了幼虫的冬眠现象。随后,s a l a m ae ta 1 ( 2 0 0 2 ) 报道了其成虫的最低发育阈值 和最高发育阈值,为一2 3 和4 4 - - - 4 5 。黄山春等( 2 0 0 8 ) 通过聚集信息素诱集红 棕象甲发现,低温天气诱捕的虫数较高温天气少。 湿度对红棕象甲存活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黄山春等( 2 0 0 8 ) 通过聚集信息素对红棕 象甲的诱集,发现雨天诱集的虫口数量明显少于非雨天气候所诱集的。a l d r y h i m 和 a i b u k i r i ( 2 0 0 3 ) 通过在林间采用滴灌和漫灌两种方式研究了红棕象甲分布情况,发现 在漫灌试验处理小区受害寄主明显多于滴灌方式处理小区的寄主,并提出了土壤湿度是 红棕象甲侵染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随后,a l d r y h i m 和k h a l i l ( 2 0 0 3 ) 在干燥的泥炭沼、 潮湿的泥炭沼、水中对红棕象甲成虫进行了存活实验。发现在干燥的泥炭沼环境下,成 虫仅能存活2 5d ,而在潮湿的泥炭沼和水中分别能存活3 9 5d 和2 3 5d 。a 1 a y e d h 和 r a s o o l ( 2 0 0 9 ) 将1 ,射线辐射后的雄成虫与雌成虫放置在相对湿度为2 5 、5 0 、9 0 的环境条件下,发现相对湿度5 0 和9 0 条件下的单雌每天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显著高 于相对湿度为2 5 条件下的所获得的参数。 1 4 红棕象甲防治研究概况 1 4 1 化学防治 根据植株受害的轻重,采用根施或树干注射等有效方式使用万灵、久效磷、乐果、 乙酰胺磷等内吸性杀虫剂,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覃伟权等,2 0 0 2 ) 。在阿联酋使用丁硫 克百威做了室内和田间的注射试验,对幼虫、蛹、成虫高效;而针对危害较轻的幼龄海 枣树注射嘧啶磷,效果极为明显,使9 8 的海枣恢复再生能力( m u r p h ya n db r i s c o e , 1 9 9 9 ) 。k a a k e h ( 2 0 0 5 ) 采用吡虫啉对红棕象甲进行室内、半田间试验以及田间试验生 物测定,发现能够非常有效的控制各个发育时期的红棕象甲,并且死亡率随着致死时间 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 和致死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利用米乐尔制成的药包与黏土处融合后,可以树干表面形成 保护层,使红棕象甲雌成虫产的卵不能孵化,并且可以杀死一部分表皮附近的低龄幼虫 ( 武英等,2 0 0 9 ) 。以上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较为有效,但是仅仅局限于人为设定或模 拟的环境中。由于红棕象甲幼虫的钻蛀特性和棕榈植物特殊的传导组织,使内吸性杀虫 剂效果显得缓慢或者仅仅能传输到部分组织中。且大量或者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造 成药害或者使该虫产生抗性。 s a l a m a 和i s m a i l ( 2 0 0 7 ) 分别从海豚草( a m b r o s i am a r i t i m a ) 、牛角瓜( c a l o t r o p i s p r o c e r a ) 、姜黄( c u r c u m al o n g a ) 中各提取抽提物,它们对红棕象甲的l c 5 0 分别估计为 o 7 2 3 、0 9 7 8 、1 0 9 2 。将提取物注入虫道,使受害树的恢复率分别为9 0 9 1 、 8 6 3 6 、8 5 0 0 。另外,k r i s h n a k u m a r 和m a h e s w a r i ( 2 0 0 3 ) 等人测定腰果的提取物, 发现对红棕象甲有很高的致死率。从植物中提取某种物质用来防治红棕象甲并能恢复树 的再生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但提取和施用技术极为不便。 1 4 2 生物防治 防治红棕象甲的虫生真菌主要有金龟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主要从蛹和成虫分离获 得。g h a z a v i 和a v a n d f a g h i h ( 2 0 0 2 ) 在伊朗首次从红棕象甲死亡的虫体上分离出的绿僵 菌和白僵菌,它能够成功侵染蛹和成虫。g i n d i ne ta 1 ( 2 0 0 6 ) 报道,球孢白僵菌与金龟 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致病性相比,后者高于前者,但两种菌株在室内6 - 7d 后均能对 其幼虫造成1 0 0 死亡。此外,金龟子绿僵菌可以感染卵,增加卵的死亡率,从而降低 卵的孵化率。室内分别采取干燥的粉末和孢子悬浮液两种真菌制剂对成虫进行生测,结 果表明致使成虫死亡率达n l o o 分别需要2 - - 3 周和4 - - 5 周。在阿联酋筛选出的球孢 白僵菌u a e b 2 株系已经大量生产( 孢子粉) 并用于田间试验,经测定,通过喷洒孢子 悬浮液( 5x1 0 7 c o n m e ) ,3 周后成虫死亡率达n 1 3 7 1 9 2 ( e 1 s u f t ye ta 1 ,2 0 0 7 ) 。 由此可见,虫生真菌在室内生测中对红棕象甲有高致病率,但在田间试验中感染率较低。 因此,虫生真菌的在田间的利用率的提高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田间,虫生线虫对海枣上的红棕象甲幼虫和成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在中东早有报 道。在埃及从虫体分离出异小杆线虫和斯氏线虫,经过土壤处理法,每树约8 1 0 6 个侵 染线虫可导致3 3 8 7 的成虫死亡,但喷洒线虫悬浮液仅导致8 1 3 的成虫死亡率 ( a b b a se ta 1 ,2 0 0 0 ) 。从埃及3 个不同的区域收集了3 种有效的斯氏虫生线虫,分别 海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命名为e g g 4 ( g i z a ) ,e b n e ( b e h e r a ) ,e i k f ( i s m a i l i a ) 。经过室内实验,3 种虫生线 虫对2 龄幼虫和成虫的致死率均能达至s j l 0 0 ,而对6 龄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1 0 0 、 9 2 、9 5 ,对末龄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9 0 、7 8 、8 5 ;而在田间试验中发现, 与对红棕象甲的控制相比,树的恢复率具有更大的研究意义。在2 0 0 1 年和2 0 0 2 年中, e g g 4 恢复率分别为8 8 9 并1 9 1 9 ;e b n e 恢复率分别为7 7 8 和7 7 1 ;在2 0 0 3 年, e g g 4 和e i k f 分别使树的恢复率达至1 j 8 3 3 和7 2 2 ( s h a m s e l d e a n ,2 0 0 4 :s h a m s e l d e a na n d a t w a ,2 0 0 4 ) 。a b b a se ta 1 ( 2 0 0 1 ) 报道虫生线虫在田间对红棕象甲的幼虫致死率能达 到6 7 ,但由于炎热的气候大大降低了线虫的存活率和幼虫在蛀道中的隐蔽而并不能完 全控制。因此,提高虫生线虫在田间的存活率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o o p i n a d h a n ( 1 9 9 3 ) 等在印度首次发现对红棕象甲有较大侵染潜力的病毒质型多角 体病毒,这种病毒可以侵染红棕象甲的各个虫态,是虫口数量迅速下降。随后埃及对这 种病毒也有所报道( a l f a z a i r ye ta 1 ,2 0 0 3 ;a l f a z a i r y ,2 0 0 4 ) 。d a n g a r 和b a n e r j e e 报道, b a c i l l u ss p 和s e r r a t i as p 两种细菌,对红棕象甲的幼虫和成虫均有一定的致病力( f a l e i r o , 2 0 0 6 ) ,之后k h i y a m i 和a l y a m a n i ( 2 0 0 8 ) 从红棕象甲体内分离出了几种对其有影响的细 菌,分别为b a c i l l u ss p ,s a l m o n e l l as p ,e n t e r o c o c c u ss p 和x a n t h o m o n a ss p 。a l f a z a i r y ( 2 0 0 4 ) 从死亡的红棕象甲虫体上分离出苏云金杆菌亚种k u r s t a k i ( b t k ) 和多角体病毒, 经过4 年的密封保存后,配制成病毒悬浮液,室内测定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率分别达 7 0 和6 1 。b a n e r j e e 和d a n g a r ( 1 9 9 5 ) 报道了绿脓杆菌p s e u d o m o n a sa e r u g i n o s a 是红 棕象甲的一种兼性病原体,将该病原体注射到幼虫及预蛹上,杀虫效果较好,l d s o 为9 1 0 2 2 1 0 3 个细菌,注射低龄幼虫l t 5 0 为6d 。 g e t u l i o 等在红棕象甲的蛹和成虫体上发现一种外寄生螨类。这种螨在成虫上的寄生 对成虫生长并无不利影响;但蛹被其寄生后则不能发育到成虫;该螨不寄生幼虫( 刘 奎等,2 0 0 2 ;g o m a a ,2 0 0 6 ) 。k r i s l m a k u m a r 矛l :i s u d h a ( 2 0 0 2 ) 在印度的科塔亚姆和喀拉 拉邦发现一种树鹊d e n d r o c i t t av a g a b u n d ap a r v u l a ( w h i s t l e ra n dk i n l l e a r ) 专捕食红棕象 甲成虫,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此地红棕象甲的虫1 2 1 数量急剧下降。v e n k a t a s u b b a i y e r ( 1 9 4 0 ) 年在印度发现一种寄生蝇s a r c o p h a g af u s c i c a u d a ,能寄生在成虫上并造成一定影响; b u r k i l l ( 1 9 1 7 ) 发现一种寄生蜂s c o l i ae r r a t i c a ,此寄生蜂只能寄生在幼虫上;a b r a h a m 和k u r i a n ( 1 9 7 4 ) 年报道了红棕象甲的一种蠼螋c h e l i s o c h e sm o r i o ( f ) ,它能够捕食红 棕象甲的卵以及早期低龄幼虫,但自此后寄生蝇、寄生蜂、蠼螋的报道鲜见。 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 1 4 3 其它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限制从国内外红棕象甲发生区引进和调运棕榈科植物。实施产地检 疫和预检疫,并加强棕榈科植物的疫情监测( 李伟丰和姚卫民,2 0 0 6 ) 。 清除或减少园内虫源,对于心叶凋枯、生长点坏死等难以救活的植株,采取彻底清 理受害植株并焚烧,并对周围植物喷施低毒内吸性杀虫剂。除此之外,尽量避免人为砍 除叶柄造成伤口,对已造成伤口的植株采用一定措施进行保护( 覃伟权等,2 0 0 2 ;武英 等,2 0 0 9 ) 。 利用寄主植物组织发酵物和聚集信息素的诱杀红棕象甲成虫不仅可以监测其成虫 的活动发生规律,也可以使降低成虫的种群数量。由于棕榈受害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酯类 和醇类物质,因此诱集时可以添加与棕榈植物受害组织中的挥发物成分类似的化学物 质,据报道,添加乙酸乙酯诱捕效果明显增加,且乙酸乙酯和信息素合成了一种单独的 诱饵f e r r o l u r e + h p ( f a l e i r o ,2 0 0 6 ;魏娟等,2 0 0 9 ) 。 a 1 a y e d h 和r a s o o l ( 2 0 0 9 ) 利用丫射线辐射红棕象甲雄成虫,发现雌成虫与辐射后 的雄虫交配行为并没受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