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鲒埼亭集》校读札记.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鲒埼亭集》校读札记.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鲒埼亭集》校读札记.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鲒埼亭集》校读札记.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鲒埼亭集》校读札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x 9 8 0 6 8 7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内容摘要 全祖望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文集鲒琦亭 集是一部以记录明季清初学者、忠臣、义士事迹为主要内容的著作, 同时还兼涉辨析学术源流,探讨史书编纂,考证历史事实等许多方面, 是最能体现谢山先生治学精神的一部文集。目前,学界对鲒琦亭集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思想、艺术方面,而对文本的整理、研究相对较 少。明末清初历史错综复杂,而且众说纷纭,故而谢山先生鲒琦亭 集以及严元照、杨风苞等人注释有一些记载不够准确,可以加以纠 正或补充。且鲒埯亭集在流传和刊刻的过程中有改动,因而其在 文字方面有一些讹误。目前,鲒垮亭集通行本为朱铸禹汇校集注本。 该书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并汇集各种评校文字,是现今较好的读 本。但通行本也不是尽善尽美,其在校勘与标点等方面尚有不少可以 商榷的地方。本论文将主要包括鲒琦亭集文字校勘,鲒琦亭集 本身及严、杨等人注释的史实考证,朱铸禹汇校集注本标点商榷三方 面的问题。 关键词鲒琦亭集校勘考证标点 a b s t r a c t q u a nz u w a n gw a st h ef a m o u sh i s t o r i a n ,l i t t e r a t e u ra n dt h i n k e rl i v e di n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h i sc o r p u sj i e q i t i n g j i ( 鲒垮亭集) r e c o r d st h es t o r y o ft h ea c a d e m i c i a n s ,l o y a lm i n i s t e r sa n dr i g h t e o u sp e r s o nw h ol i v e di nt h e p e r i o do fc h a n g ef r o mt h em i n g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i ta l s oi n c l u d e st h e a s p e c ts u c ha sl e a r n i n gh e a d s t r e a m ,c o m p i l i n gh i s t o r ya n dp r o v i n gt r u t h a n ds oo n s oi ti s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q u a nz u w a n g sl e a r n i n gi d e a s a t p r e s e n t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j i e q i t i n g f i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st ot h ea s p e c to f i t st h o u g h ta n da r t ,b u tt h et e x t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sf e w 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p e r i o do fc h a n g ef r o mt h em i n g 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i sv e r yc o m p l e xa n di t h a sd i f f e r e n tr e c o r d a t i o n s oj i e q i t i n g f ia n dt h er e m a r ko fy a ny u a n z h a o a n dy a n gf e n g b a oa r en o te x a c t i tc a nb ec o r r e c t e da n ds u p p l e m e n t e d t h e c o r p u sa l s oh a se r r o r si n l e t t e rb e c a u s eo fm o d i f y i n g n o w , t h ep o p u l a r e d i t i o no f j i e q i t i n g f i i sz h uz h u y u7 so n e h i sb o o ka b s o r b s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s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n di tc o l l e c t se a c hk i n do fw r i t i n g s oi ti sa g o o de d i t i o na tp r e s e n t b u ti ts t i l lh a st h ep l a c en e e dt od i s c u s s m y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a s p e c ti st h ew r i t i n ge m e n d a t i o no f j i e q i t i n g f i t h es e c o n da s p e c ti sa b o u tp r o v i n gh i s t o r y a n dt h et h i r da s p e c t i sa b o u tp u n c t u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j i e q i t i n g f i ;e m e n d i n g ;p r o v i n gh i s t o r y ;p u n c t u a t i o n 前言 浙东地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人文渊薮”之邦。早在宋代,随着南宋朝廷定 都临安,大批来自中原的文士学者侨居于此,促使该地区的文化快速发展,从而 形成了著名的“浙东学派”。明末清初,浙东“经史之学蔚然”“1 ,又形成了以黄 宗羲、万斯大、万斯同等为代表的新的浙东学派。他们治学主张经世致用,诸家于 经术之外,精研史学,谙悉掌故、经济,在史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正是家乡先 贤的影响以及浙东浓郁学术氛围的熏陶,使全祖望成为清代浙东学派中上承黄宗 羲、万斯同,下启邵晋涵、章学诚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祖望,字绍衣( 亦作绍裔,小字阿补) ,号谢山,亦号鲒琦亭长、双韭山民、 小泉翁、子全子等。1 ,学者称之为谢山先生。浙江宁波府鄞县( 今浙江宁波市) 人。 谢山先生生于康熙四十四年( 1 7 0 5 ) ,卒于乾隆二十年( 1 7 5 5 ) ,是清代卓越的史 学家。 谢山父亲吟园先生,熟读经史,尤精于考据,祖望四岁时,便亲自教授以四 书、五经,谢山即能粗解章句;八岁,进而习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十六岁时,谢山先生赴省城应乡试,所撰古文得考官查初白赞赏。全祖望十九岁 曾登天一阁读书,学问大进。雍正七年己酉( 1 7 2 9 ) ,王兰生主浙江学政,对祖望 极为赏识,以选贡上荐。次年,谢山进京应试,向学坛泰斗方苞上论丧乱或问 一文,方苞称赞不已。雍正十年壬子中顺天乡试,临川翰林李绂看到全祖望的考 卷,赞叹:“此深宁、东发后一人也! ”。1 李绂与谢山先生结为忘年之交。乾隆元 年,全祖望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当时大学士张廷玉与李绂有隙,加 之谢山先生秉性耿介清正、光明磊落,得罪了张廷玉,次年,翰林院散馆,考核 为“下等”,列为候选知县补缺。于是谢山先生愤而辞官回乡,专心于学术研究。 此后,除了曾短暂担任宁波蕺山书院和广东端溪书院山长外,再未出山。谢山先 生归里后,生计极为困难,缺衣少食,然其仍好学不倦。 仕途的挫折使谢山先生发奋以著述、讲学为业。全祖望为学“渊博无涯涣, 于书无不贯串”1 。他非常推崇黄宗羲的品格和学问,全力搜集黄氏遗著,补纂完 成宋元学案一百卷。谢山先生还曾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均为 我国文化学术史上之重要文献。其一生著述,还有鲒琦亭集内外编、经史问 答、旬余土音、汉书地理志稽疑、鲒琦亭诗集、续选甬上耆旧诗等。 阮元曾评价谢山先生道:“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传,而祖望兼之” 5 】。蔡 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也说:“论者谓( 厉) 鹗之诗,( 胡) 天游之文,( 全) 祖望之考证,求之近代,罕有其比。” 全谢山先生一生经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正是我国历史的“康乾盛世”。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总结清代学术时说道:“国初之学大,乾、嘉 之学精,道、咸之学新。”“国初之学”,是指清初由于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儒 1 2 3 4 1 c 5 6 鲒墒亭集外编卷二十六永乐宁波府志题词。 参见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清史稿全祖望传。深宁即王应麟,东发为黄震,两人均为南宋著名学者。 清史稿全祖望传。 清史稿全祖望传。 王永健:全祖望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出版,第1 l 页。 倡导和实践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乾嘉之学”,则指乾隆、嘉庆年间精于考据 的实学。“1 全祖望治学思想既深受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影响,而其治学的内容、 方法,又与“乾嘉学派”相似。 鲒埯亭集是谢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最能体现其治学精神的一部文 集。鲒墒亭集得名于汉书地理志:“鄞,有镇亭,有鲒琦亭。”颜师古注日: “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琦,曲岸也,其中多 鲒,故以名亭。”谢山先生常署名鲒琦亭长,故以鲒琦亭名其文集,由此可见其对 家乡之挚爱。 全祖望继承了浙东学派的优良学风,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对地方文献与掌 故遗闻的搜集整理,尤其长于明末清初史事。文献徵存录称“祖望详于史及江 南文献。明成祖靖难,魏忠贤趟祸,东林儒学,唐桂二王事尤核。又深于水经”。 其族母为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的女儿,谢山先生抓住她从黄岩回宁波的良机, 向其请教张煌言事迹,后写成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 他耗费生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碑铭、评传、论、记、跋等各种体 裁文章,写出明末忠臣义士张肯堂、钱肃乐、张名振、张煌言、“五君子”等人的 英勇事迹,以此来表彰明清易代之际的“故国忠义”。在清初大兴“文字狱”的时 代,全祖望敢于这样做,是胆识过人的。 谢山先生在鲒琦亭集中还撰写了不少学者文士的墓志碑铭,诸如梨洲先 生( 黄宗羲) 神道碑文、亭林先生( 顾炎武) 神道表、万贞文( 斯同) 先生 传、二曲先生( 李颞) 窆石文、前侍郎桐城方赠公( 苞) 神道碑铭、阁学 临川李公( 绂) 神道碑铭,以及为清初诸如傅山、何焯、厉鹗、刘献廷、毛奇龄 等人撰写了墓志等。谢山文中不仅记述了这些学者文士的生平经历、师承交 游,而且评述了他们的治学方法、学术著述和学术成就。这些传记,不仅史实较为 可信,评论也比较公允得当,因而成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宝贵资料。 同时鲒琦亭集还涉及探讨史书编纂,考证历史事实等许多方面。如外篇 第四十二卷中的移明史馆六帖子,详细阐述了谢山先生对于修纂明史的 构想。外编第三十六卷中的春秋五霸失实论,谢山提出了自己对春秋五霸的新 看法。 鲒崎亭集这样一部体大思深的著作自成书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 清人张维屏认为鲒墒亭集是清代集部第一。民国初,梁启超先生著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论鲒琦亭集时说:“若问我对于古今人文集最爱读某家,我 必举鲒琦亭为第一部。”,2 0 世纪3 0 年代,陈垣先生在辅仁大学讲史源学, 同样以鲒琦亭集为教材之一。由此可见鲒埯亭集学术价值之高。 谢山先生未及亲自整理刊定其文集便故去,我们今天所见鲒琦亭集内编 三十八卷、外编五十卷是由其学生董秉纯、蒋学镛等整理而成。董秉纯认真整理, 先编成鲒琦亭集内编三十八卷,附有鄞县万氏所刻的经史问答十卷,有 清嘉庆九年甲子( 1 8 0 4 ) 余姚史梦蛟借树山房刻本。董秉纯在乾隆四十年( 1 7 7 5 ) 官广西那地州、i l l - 0 时,整理其他遗稿成鲒埯亭集外编五十卷,有嘉庆十六年 ( 1 8 1 1 ) 杭州汪继培刻本。此后,清代鲒琦亭集内外编还有多种批注本。主 要有: 一、严元照评校本鲒琦亭集内外篇。严元照,字修能,浙江归安人。严 1 参见二| 三永健:全祖望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出版,第1 1 负。 2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出版,第9 l 页。 氏批校鲒琦亭集,其目的在于补写其遗文,发明其文字,以之作为写作古文的 范例。严元照评校本原稿现藏上海图书馆。 二、杨风苞评校鲒琦亭集内篇三十八卷。杨凤苞熟悉明清之际史事,著 有南疆逸史十三跋。杨注主要是从史实方面对鲒琦亭集加以补充或纠正。 杨注原稿现藏上海图书馆。 三、蒋学镛校鲒墒亭集外篇本。蒋学镛的批校,有时说明谢山的境况, 有时纠正谢山的错误。 目前,学界对鲒垮亭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思想、艺术方面,而对鲒 垮亭集文本的整理、研究相对较少。鲒琦亭集刊本流传较少,且刊本鲁鱼豕 亥,缺误甚多。进行文本整理研究工作的主要是谢国桢、朱铸禹。谢国桢先生是 现代著名版本学家、明史专家。谢先生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便着手搜集资料,访 得一些珍贵的版本,正欲从事校雠,后因病转邀其友朱铸禹先生整理。朱铸禹任 职南开大学,治明清史,精通目录学,其整理研究的成果便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出版的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鲒垮亭集内外篇。该书广泛吸收前人研究 成果,并汇集各种评校文字,可以说是现今较好的读本。但整理古籍殊非易事, 汇校集注本也不是尽善尽美,其在校勘与标点等方面尚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此外,由于明季清初历史本身错综复杂,而且说法众多,故而谢山先生鲒琦 亭集以及严元照、杨凤苞等人注释在史实方面有一些记载不够准确,可以加以 纠正或补充。 因此本论文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文字校勘。以朱铸禹汇校集注本为底本,与续修四库全书所据嘉庆九 年余姚史梦蛟借树山房刻本影印本对校,并综合运用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 发现文字方面的讹误。 2 史实考证。将鲒埯亭集所记人物生平或历史事件与相关史书、政书、 地方志、年谱、诗文集、目录、年表等文献资料相对照,对鲒琦亭集以及严 元照、杨风苞等人注释所记史实加以补充、纠正:或以鲒墒亭集为依据,纠 正其他文献的错误。 3 标点商榷。通过阅读分析,查找资料,找出通行本在标点方面的错误或不 严谨之处。 由于笔者自身学识有限,仅就此三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 参考,亦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人来关注鲒墒亭集这重要著作。 正文 内编卷首全氏世谱:“大司马兄子卫将军永平侯尚以王舅、诸子镇北将军 都亭侯绪以东关破魏功,临湘侯怿以袭父业,都亭侯吴以国甥;其余如端、如翩、 如缉、如靖、如袜、如仪、如纪、如熙,皆以侍耶、都尉典兵宿卫。既而孙琳擅 政,寿春失援,临湘与诸弟、诸子入魏,永平诛权臣不克,遇祸,全氏始衰。”( 页 四) 按:“诸子”之“诸”为衍文,顿号也不应加。三国志吴书妃嫔传:“时 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 莫及。及魏大将诸葛诞以寿春来附,而全怿、全端、全神、全仪等并因此际降魏, 全熙谋泄见杀,由是诸全衰弱。”全琮传:“( 琮) 子怿嗣。后袭业领兵,救诸葛 诞于寿春,出城先降,魏以为平东将军,封i 临湘侯。怿兄子神、仪、静等亦降魏, 皆历郡守列侯。”全怿是与其兄子神、仪、静等同降魏的,所以应称“诸弟子”。 本篇下文有:“临湘之入魏也,诸弟子皆封爵,故河北全氏不下江左”,也称秫、 仪等人为“诸弟子”。杨凤苞本此处作“诸弟子”,可为参照。 内编卷一圣清戎乐词一十六篇- 长白云:“长白山,雪茫茫,飞席结岱宗, 万古表东方。朱果之祥自昊苍,笃生圣人,六十三姓附以昌。会明政,渐不纲, 至孝大复仇,义师何堂堂。”( 页二八) 按:“飞席结岱宗”,意殊难解。“飞席”应为“飞度”之误。“飞度”一词在 古诗文中经常出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 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王 阳明武夷次壁问韵:“肩舆飞度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海上真为沧水使, 山中又遇武夷君。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 拟在春分。”清邹炳泰还山吟:“长风吹落岭头月,流光倒入长林间。手持赤城 杖,飞度苍霞嶂。”史梦蛟刻本此处也作“飞度结岱宗”,可据改。“席”与“度” 形近而讹。 内编卷一圣清戎乐词一十六篇三孽除:“逆吴之难,耿精忠附之,蒙古察 哈尔国应之。已而平凉王辅臣应之,台湾应之。于是尚之信亦应之,甚至安南莫 氏亦应之。他如河北帅蔡禄辈亦谋应之。昊氏最费翦除,而耿郑之合,大有骚动, 王辅臣亦枭雄,非圣朝之得天,一时不能底定也。”( 页三四) 按:“底定”应为“底定”之误。“厩”原指质地细腻的磨刀石。说文解字 厂部:“底,柔石也。”短玉裁注:“柔石,石之精细者厩者,砥之正字。“底” 后引申出“平”义。玉篇厂部:“底,平也,均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先 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厩其远近。”孙志祖疏证:“底,平也。”“厩定”即“平定、 安定”的意思。晋陆机辩亡论上:“诛叛柔服,而江外底定。”唐王勃三国论: 1j 若无说明,本论文鲒崎亭集引文均引自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出版。 为便于复核,加注页码。为使读者易于理解,对古人行文时所省略的内容,古人的字号、官职、谥号,古代 千支、年号纪年等酌情加以补充说明。 “愚知操之不能怀柔巴蜀,底定东南,必然之理也。”史梦蛟刻本此处也作“厩定”, 可据改。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因此谢山先生文中称“非圣朝之得天,一时不能底 定也”。“底”与“腻”形近而讹。 内编卷二皇舆图赋:“本周髀之微言,通泰西之障碍。方田、方程之 术虽遥,平方、立方之旨未晦。九章可乘,六查不害。三隅所反,五曹已在。历 数既以肉贯串,舆图亦连珠入诽。”( 页五九) 按:“九章”、“五曹”应加书名号。周髀、九章、五曹分别是周髀 算经、九章算术、五曹算经之简称,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唐国 子监设算学馆,规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十 部算经为课本,用以进行教学和考试,后世通称为“算经十书”。新唐书百官志 三有“算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二分其经以为业: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 髀、五经算、缀术、缉古为颛业,兼习记遗、三等数。”标点者为 周髀加了书名号,却疏于为( o l 章、五曹加书名号。 内编卷二皇舆图赋:“三危苗裔,诸说纷纶;昆明居延,人各有云。不知 出乎甘肃,直接滇云;瓜沙西峙,缅甸南分;当年吐番之建节,铁桥所屯;三藏 鼎足,以相为邻;斯既三危,得所未闻。”( 页六一) 按:朱铸禹整理本中“三危”、“昆明”、“居延”等地名均加专名号,而“铁 桥”却未加专名号,似以普通名词视之,误。“铁桥”为地名,按照整理本体例, 应加专名号。许多史籍都有关于铁桥的记载。旧唐书德宗本纪:“南诏异牟寻 攻收吐蕃铁桥已东城垒一十六,擒其王五人,降其民众十万口。”新唐书南诏 列传:“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东距爨, 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 巫。王都羊苴咩城,别都日善阐府”;“磨蛮、些蛮与施、顺二蛮皆乌蛮种,居铁 桥、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元一统志:“铁桥,在巨滓州之北,其 处有城,亦名铁桥城。” 内编卷二国书赋:“叠韵未解卑栖,双声致疑互护;“龙龛之镜未谙,蜡 硕之话谁溯? ”( 页六四) 按:“蜡顶”既“拉丁”,两者同为对l a t i n 一词的音译。在早期文献中往往 将f a t i n 译成“蜡顶”。刘献廷新韵谱:“泰西蜡顶话、小西天梵书,暨天方、 蒙古、女真等音”。陈垣泾阳王征传:“迄今言中国人习蜡顶文最先者,犹当推 陕人王征也”。汉语大词典对“蜡顶”一词失收。 内编卷三国子监石鼓赋:“至其缝五羊以为皮,集千狐以成腋;笑取材之 纷孥,陋行文之割裂:于水一方,本之蒹葭之章;为三十里,见之噫 嘻之什。翦伐勿加,则甘棠之思也”( 页七五) 按:蒹葭、噫嘻皆是诗经中的篇目,因而整理者加了书名号。然甘 棠亦是诗经中的篇,也应该加书名号,这样前后的体例才统一。诗经召 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翦伐勿加”即是化用“勿翦勿 伐”。 又按:周颂噫嘻作“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为 三十里”是化用“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为三十里”与“翦伐勿加”均不是直 接引用诗经原文,加引号不妥。 内编卷三哈密瓜赋:“宋白日: 八十里至沙州,又西北九百里至伊州。 以瓜得名。”( 页七七) 啸州西南至瓜州五百二十六里,又西二百 然春秋所云瓜州,则唐沙州也。其旧 按:覆核春秋经文,未出现“瓜州”。左氏传中有两处言及:襄公十 四年“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昭公九年“先王居祷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 通典第一百七十四卷州郡四引用了左传的文字:“沙州。昔舜流 三苗於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古谓之瓜州,左传所说 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是也。亦古流沙地。又黑水之所经焉。秦及汉初,为月 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置嫩煌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沙 州,禹贡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传所谓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注云在 今敦煌,是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文献通考 卷三百二十二舆地考八:“沙州。昔舜流三苗於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 羌戎,代有其地,谓之瓜州,左传所说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是也。亦古流 沙地。又黑水之所经焉。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 置嫩煌郡。后汉魏晋皆因之。凉武昭王始都于此。后魏后周并为墩煌郡。隋初郡 废,置瓜州,炀帝初废卅f 复置嫩煌郡。唐为沙州。或为墩煌郡,属陇右道。广德 后没吐蕃。”由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文献通考可见,唐代所言沙州,就 是左传中的瓜州。 春秋中未出现“瓜州”,言“瓜州”者当为左传。古人在行文时,有 时会单凭记忆而不仔细核实原文,尤其是对于自己熟悉的材料,这就会造成一些 似是而非的错误。此处可能即是这种情况。 内编卷三哈密瓜赋:“嗟敦煌实录之无存兮,谁厘夫匈奴、月支之旧界。 列昆仑之障于汉武兮,承以东京之禾尉。”( 页七七) 按:“敦煌实录”为著作名,应加书名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敦煌实 录十卷,刘景撰。”旧唐书经籍志作:“敦煌实录二十卷,刘延明撰。”史 通通释论赞有:“刘延明,敦煌人。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著三史略记 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按:延明,字也。”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二舆 地考八:“瓜州。古西戎地。战国时为月支所居,秦末汉初属于匈奴,武帝以后 为墩煌郡。”故文中称“匈奴、月支之旧界”。敦煌实录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实录 体史书,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惜此书在唐时已散佚,今天只能从清 人张澍所辑续敦煌实录中略见其梗概。所以谢山慨叹“敦煌实录之无存”。 内编卷六明淮扬监军道佥事鄞王公( 缵爵) 神道碑铭:“公一女,适董户 部德偶。子允珂,贤而孝,通翰墨,当公生死讹传之日,昕夕泣血望父而死。一 子兆豸,有异才,以公之殉于扬州也,不忍家居食先畴,终身踯躅蜀冈邗沟之上, 遂以野死,君子哀之。”( 页一四一) 按:“适董户部德偶”后不应句断,否则人物关系便会错乱。王缵爵之女是嫁 给户部主事董德俑之子董允珂。王缵爵与董德偶非翁婿关系,而是儿女姻亲。允 珂也非王缵爵之子,乃是其婿。下文所说兆豸才是缵爵之子。本篇上文有:“或传 其( 王缵爵) 已缒城逃之淮北者,故是时家中犹望其还,见于其姻家董户部德偶 之诗。”由此可见缵爵与德偶之关系。董允珂与其兄弟允瑙、允磷均从学黄宗羲。 允瑶之传附见文献徵存录黄宗羲传。允珂善诗文,著有峨山集。董、王 两家均是鄞县望族,全祖望所著甬上族望表有载。 内编卷八明兵科都给事中董公( 志宁) 神道碑:“监国既至舟山,迁公兵 科都给事中,时时奉使入内地,联络山寨诸军,以为海上策应。山寨亦感其孤忠, 资粮扉履,不戒而集。”( 页一五九) 按:“扉履”当为“扉履”之误。“屏”为草、麻等所做的鞋。说文解字尸 部有:“扉,履也”。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 可也。”杜预注:“扉,草屦”。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以粮储屏屦之资, 充疲人贡赋,岁可减国租之半。”胡三省注:“犀,草屣也。皇帝臣於则所造。”初 学记卷二六引世本:“於则作屏履。”於则为黄帝的臣子,传说为始制鞋者。 鲒埯亭集外编卷十王评事状也有:“乃喻姜山至管江,管江之豪施邦蚧、 杜懋俊等招姜山之死士,得三千人,资粮扉履,无不毕具。扉”与“扉”形近 而讹。 内编卷八明翰林院简讨兼兵科给事中箕仲钱公( 肃范) 些词:“诸子弟成 服后,或之瑞安,或往翁洲,即未去者,亦避地秦川、长水之间,忠介命也。而简讨 独与仲兄侍御徘徊未去,或问之,答日:“止者报国,行者全宗,不相背也。”( 页一 六八) 此处“秦川”下朱氏出校记日:“杨本作奉川”。 按:“秦川1 ”不误,不当依杨本作“奉川”,杨本误。台湾文献丛刊有:“肃 乐殁后,诸子弟或之瑞安、或之舟山,未去者亦避地秦川、长水之间,遵遗命也;而 肃范与第四兄御史肃图,独徘徊未去。”此处也作“秦川、长水”,可为参照。清 史稿张煌言传:“( 顺治) 十三年,师再破舟山,煌言移军秦川。”清邵廷采东 南纪事卷九:“明年丙申,舟山再破,煌言移军秦川。”鲒崎亭集卷九明故 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丙申,公军于天台。是冬,军 于闽之秦川。”以上文献均言及秦川。 内编卷九“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 煌言) 神道碑铭:“公 劝名振还石浦,招散亡,以谋再举,乃偕还。王加公右( 朱校:“杨本下有副 字”) 佥都御史。( 严注:“监国纪年无加佥都一事。”) ( 页一八一) 按:监国纪年中没有记载张煌言加佥都御史一事。然清史稿张煌言传 有:“( 顺治) 三年,师溃。归与父母妻子诀,从王次石浦,与黄斌卿军相犄角, 加右佥都御史。”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九:“丙戌,师溃,归别父母妻子,扈王 石浦。明年,以右佥都御史持节监定西侯张名振军。”小腆纪年卷十四:“明监 国鲁王以张煌言为右佥都御史。”以上文献均记载南明监国鲁王加张煌言为右佥都 御史之事。严元照所注不确切。 又按:由上文清史稿、东南纪事、小腆纪年引文可知,张煌言为右 佥都御史,杨本中“副”字为衍文。明史职宫志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其在外加都 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 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南明鲁王政权是继承明朝的,其官 制应与明代大致相同。由明史职官志可知,明代都察院有右都御史、右副都 御史、右佥都御史,而无“右副佥都御史”一职。佥都御史,又称中丞,明洪武 十六年( 1 3 8 3 ) 置,左右各一人,正五品,十七年升秩为正四品。为都察院主要 职官,位居都御史、副都御史之下,协助都御史、副都御史掌全国检察之事。 内编卷九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 煌言) 神道碑铭:“公 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相 度形势,一军出溧阳以窥广德,一军镇池州以遏上流之援,一军拔和州以图采石, 一军入宁国以逼东道。休、歙诸城,大江南北,相率来归。其已下者:徽州、宁 国、太平、池州四府,广德、和、无为三州,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 南宁、南陵、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巢、合 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二十四县。”( 页一八六) 清顺治十六年,即南明鲁王监国十四年( 1 6 5 9 ) ,郑成功、张煌言联师北伐, 从海道溯长江,进逼南京,攻占芜湖、徽州等府、州、县,震动东南。对于郑成功、 张煌言所占府、州、县,清徐鼐小腆纪年与谢山先生本文中所记不完全相同。 小腆纪年卷十九:“( 顺治十六年) 秋九月,明张煌言徇江南北府州县,下二 十九城,府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州则和州、广德、无为,县则当涂、芜 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太平、旌德、泾县、贵池、铜陵、东流、建德、 青阳、石埭、含山、巢县、舒城、庐江、建平、高淳、溧阳,凡四府、三州、二 十二县。”谢山先生文中作二十四县,小腆纪年为二十二县,比本文少南宁、 溧水二县。 按:当以谢山先生所记为是。清史稿张煌言传:“会芜湖已降,( 郑成功) 趣煌言往抚,部勒诸军,分道略地,移檄诸郡县。于是太平、宁国、池州、徽州、 广德及诸属县皆请降。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黄宗羲所撰赐姓始末:“七 日,煌言至芜湖。传檄郡邑,江之南北相率来附凡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 东南纪事卷九:“成功趣煌言急趋芜湖,以遏江楚之援,于是江南北相率来归。 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及属邑皆下;无为、和州、含山、舒城、庐江、 高淳、巢遣吏请降。凡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卷十一:“张煌言至芜湖、庐 风、宁、徽、池,太守令将吏,日纳款军门,凡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清 通鉴卷十六:“( 顺治十六年) 江之南北,相率来归,共得四府、三州、二十四 县。”鲒墒亭集外编卷五十祭苍水张公( 煌言) 文:“溯遗事于七十八岁之 遥,若存若殁;夸丰功于三十一城之捷,可泣可歌。”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合 为三十一城,因而谢山先生称“三十一城之捷”。由以上文献可见郑成功、张煌言 所占城池为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小腆纪年记载有误。 内编卷九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 煌言) 神道碑铭:“壬 寅,冬十一月,鲁王薨于台。”杨注:“监国纪年云t 九月十七日,王病薨于 金门”。( 页一九一) 全氏认为南明鲁王朱以海于康熙元年壬寅( 1 6 6 2 ) ,即南明永历十六年,鲁王 监国十七年,死于台湾。而关于鲁王死亡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墓地,历来众 说纷纭,有: 明史诸王世表二:“以海,肃五子,崇祯十七年袭封,寻寄居台州,既监 国於绍兴。大清顺治三年六月,王师渡浙,以海航海,依郑成功。十一年,成功 使人沉之海中。 明史诸王传一:“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 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 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东南纪事卷二:“康熙二年癸卯,秋,大清大举攻金门、厦门,郑锦战不 利,退守铜山。十一月廿三日,王殂于金门,东葬台湾。” 东南纪事卷十二:“( 康熙二年癸卯) 是岁鲁王殂于金门。” 监国纪年:“九月十七日,王病薨于金门”。 清史稿张煌言传:“二年,鲁王殂”。 蕉廊脞录:“爝火录三十二卷,江阴云墟散人李天根撰。记甲申以后福、 潞、唐、桂、鲁诸王事,起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庄烈帝殉社稷,至康熙元年十一 月二十三日鲁王薨于金门止,凡十有九年。” 按:在传世文献说法不一的情况下,出土文献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1 9 5 9 年8 月,在金门发现一处墓穴,圹以三合灰砌成,十分坚固。出土了永历通宝等 少量陪葬品以及皇明监国鲁王墓圹志一方,墓志作者为宁靖王朱衡桂。有关 鲁王生平的一些疑问可从墓志中得到答案。同年1 1 月2 日,胡适在台湾中华日 报发表了跋金门新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一文。鲁王墓圹志的出土,既 印证了传世文献的一些正确的结论,又纠正了旧史的一些错误。胡适在文中指出: 鲁王没有去过台湾,也不薨于台湾:鲁王薨于永历十六年( 清康熙元年) 十一月 三日,而不是顺治十一年;鲁王死因是哮喘,沉海之说不成立;鲁王薨于金门, 其墓也在金门。”3 内编卷十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亭张公( 肯堂) 神道碑铭:“顺 治八年辛卯九月,大兵破翁洲,太傅阁部留守华亭张公阖门死之。大兵入其家, 至所谓雪交亭下,见遗骸二十有七,有悬梁间者,亦有绝缳而坠者,其中珥貂束 带佩玉者,则公也。庑下亦有冠衣俨然者,则公之门下仪部吴江苏君兆人也。”( 杨 注:“破翁洲之日,监国纪年* 云九月丙子朔,舟山纪略* 则以为初三日。”) ( 页 一九九) 按:翁洲即舟山,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曾驻跸于此。鲒墒亭集外编卷十四 翁洲刘将军( 世勋) 祠堂碑中言:“大兵之下江南也,望风而靡,所向几不血 刃。其最难下者,江西之赣州,江南之江阴、泾县,吾乡之翁洲”。清顺治八年, 即南明鲁王监国六年( 1 6 5 1 ) ,九月,清兵破翁洲,明朝遗民殉难甚多。明史张 肯堂传:“( 顺治) 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 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 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时同死者,兵部尚书李向中、礼 部尚书吴钟峦、吏部侍郎朱永i 右、安洋将军刘世勋、左都督张名扬。又有通政使 会稽郑遵俭,兵科给事中鄞县董志宁,兵部郎中江阴朱养时,户部主事福建林瑛、 苏州江用楫,礼部主事会稽董元,兵部主事福建朱万年、长洲顾珍、临山卫李开 国,工部主事长洲顾中尧,中书舍人苏州苏兆人,工部所正鄞县戴仲明,定西侯 参谋顺天顾明楫,诸生福建林世英,锦衣指挥王朝相,内官监太监刘朝。凡二十 一人。”论者谓“舟山之烈,埒于嘉定、江阴”。”1 因此舟山城陷是南明史上一重大 1 参见陈庆元春来杠宇莫鸣冤一一读林数梅修前明鲁王墓即事诗兼论鲁王疑冢、真冢与新墓,中 国典籍与文化2 0 0 4 年第一期。 2 续明纪事本末卷十六。 事件,但其具体日期却有不同说法,如杨风苞注中监国纪年与舟山纪略 便不相同。 监国纪年云舟山城陷之日为九月丙子日,这与很多其他文献是相吻合的。 东南纪事卷二:“九月丙子,城破,宫眷投井死,指挥李向荣、朱起元等,犹 率兵民巷战。”小腆纪年卷十八:“九月丙子( 初二日) ,舟山星陨如雨。是日 城陷。明鲁元妃张氏及大学士张肯堂、礼部尚书吴钟峦、兵部尚书李向中、工部 尚书朱永佑等死之。定西侯张名振遂奉监国鲁王航于海。”鲒垮亭集内编卷九 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有杨风苞注:“王既出而翁 洲陷,九月丙子也。”因此,翁洲城陷之日为九月丙子,这是可信的说法。 翁洲城陷在九月丙子,然是月丙子并非朔日,清李天根撰爝火录卷二十 一有:“九月乙亥朔”。二十史朔闰表中九月之朔也为乙亥日。由“九月乙亥朔” 可推丙子为初二日。舟山陷落即是在九月初二日。东南纪事卷九:“被围十日, 炮火俱尽,定西中军金允彦逾城降,具告虚实,遂百道攻城。夜分,星陨如雨, 九月二日,城遂破。定西太夫人全家自焚,定西闻报急返,至,火烧门,止隔两 潮,无及。遂护鲁王入闽。”小腆纪年卷十八:“九月丙子( 初二日) ,舟山星 陨如雨。是日城陷。”爝火录卷二十一:“( 九月) 初二日丙子夜半,星陨 如雨,光芒烛天。”鲒琦亭集外编卷十四翁洲刘将军祠堂碑:“九月二日, 大炮如螭,城雉尽坏,将军乃朝服北面望海拜谢自刎。”本篇( 张公神道碑铭) 下文也有:“公投缳,梁尘甫动,家人报苏仪部缢庑下矣。公亟呼酒往酹之,日: 君少待我。复入缳,九月初二日也。”东南纪事、小腆纪年与爝火录 中均记载了城陷之日“星陨如雨”这一自然现象,应为可信的史料。以上材料可 以互相印证,因而可确定舟山陷落之日为顺治八年九月初二。监国纪年所云九 月朔日与舟山纪略所说初三日均误。 清通鉴:“( 顺治八年) 九月初二日( 1 0 月1 5 日) ,浙闽总督陈锦会同 固山额真金砺等统兵攻陷舟山,南明监国鲁王妃及大学士张肯堂等自尽,定西侯 张名振奉鲁王航于海上。” 清通鉴所记,是。 内编卷十二亭林先生( 顾炎武) 神道表:“庚申,其安人卒于昆山,寄诗 挽之而已。次年,卒于华阴,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年六十九。” 杨注:“亭林卒于辛卯,康熙二十年也。生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严注:“按张谱: 壬戌年先生卒,年七十岁。”( 页二三二) 按:全谢山先生所记顾炎武生平有数处讹误。 一、卒年。全氏认为亭林先生卒于庚申之次年,即康熙二十年辛酉,误。顾 炎武卒于康熙二十一年壬戌( 1 6 8 2 ) 。清张穆顾亭林年谱记载:康熙二十一年 正月初九日( 1 6 8 2 年2 月1 5 日) ,炎武逝于山西曲沃。清史稿顾炎武传:“( 康 熙) 二十一年,卒,年七十”。清史列传卷六十八顾炎武传:“( 康熙) 二十 年,卒,年七十”。蔡冠洛著清代七百名人传:“( 康熙) 二十一年卒年 七十。”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壬戌正月初九日,卒于曲沃,年七十。” 正史、地方志与年谱等文献均记顾炎武卒年为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互相吻合。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 1 6 1 3 ) ,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按古人习惯计算,正 好享年七十。 二、卒地。县志与年谱均记炎武逝于山西曲沃,是。而全谢山神道表 作卒于陕西华阴,这是因为顾炎武晚年常居华阴,因而误以为卒于此。 文献徵存录中记载顾炎武卒于华阴,年六十九,盖是因袭谢山先生本文 之误,也应改正。 又按:康熙二十年( 1 6 8 1 ) 按干支记年,非辛卯年,而应是辛酉年,杨注有 误。且亭林先生是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杨注亦误。 内编卷十二二曲先生( 李颐) 窆石文:“先生姓李氏,讳容,字中孚,其 别署日二曲、土室病夫,学者因称之为二曲先生,西安之整厘县人也。”( 页二三 三) 按:李二曲即李顾,字中孚。古人名与字之间往往有一定联系,如清孔尚任 字举重,与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相呼应。李颗名与 字盖出自周易。观卦:“观:盥而不荐。有孚颐若。”中孚卦:“中孚:豚 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容”为避嘉庆帝( 颐琰) 讳而改。然全祖望乾隆二十 年既已卒,此文必是嘉庆之前所作。谢山先生撰时不会避讳改“颐”为“容”,应 是后世刊刻时所改。朱铸禹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序例中称“避讳字以及古体、 别体字则迳予改正”,然此处并未改正。按古籍整理规范,此处应回改为是。 内编卷十二二曲先生( 李颓) 窆石文:“已而天子西巡,欲见之,令陕督 传旨,先生又惊泣日:吾其死矣! 辞以废疾不至。特赠关中大儒四字以宠 之”。( 页二三七) 按:“关中大儒”当作“操志高洁”。清史稿李颐传:“( 康熙) 四十二年, 圣祖西巡,召颞见,时额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 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7 以奖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康 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西巡,召容入见。时容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 以所著二曲集、反身录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民国1 4 年重修整屋县志:“时颞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复进呈二曲集、反 身录。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蔡冠洛所著清代七百名人传:“四十二 年,圣祖西巡,召颞见,时颐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 录、二曲集奏进。上谓慎言日:尔父读书守节,可谓完节。特赐御书操 志高洁及诗幅以奖之。”由以上文献可知,康熙帝赐予李颐的为“操志高洁”四 字,全谢山所记不确。 内编卷十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世袭轻车都尉会 稽姚公( 启圣) 神道第二碑铭:“( 姚) 仪以少长军间,请效力从戎,许之。不次 授江南狼山总兵官,寻改湖广辰沅总兵官,终于云南鹤庆总兵官。”( 页二八九) 按:清史稿中姚仪之传附于其父姚启圣传后,其所记载姚仪宦历与谢山有 所不同。清史稿姚仪传:“子仪,膂力绝人,雄伟与父埒。上以仪有才略, 且自陈愿以武职自效,改都督佥事,以总兵用,历狼山、杭州、沅州、鹤庆诸镇 总兵,镶红旗汉军副都统。”清史列传中姚仪之传亦附于姚启圣传后:“姚仪, 初以捐纳知县从征福建,康亲王以游击委用。同安之捷,启圣奏其督战有功,下 部议叙,以员外郎用,选郎中,应出为知府,命仍以京官用。议应授五品京堂。 上以仪才干素优,且愿以武职以效,改都督佥事,以总兵官用。( 康熙) 二十二年 正月,授江南狼山总兵官。至是袭职。历杭州、沅州、鹤庆总兵。三十四年十月, 擢镶红旗汉军副都统。明年,卒,赐祭葬如例。”康熙实录有:“( 康熙三十五 年二月) 甲申,予故汉军副都统姚仪祭葬如例。”可见姚仪应官至镶红旗汉军副都 统。因而本文中“终于云南鹤庆总兵官”的记载不确切。并且谢山先生未尝提及 其任杭卅f 总兵之事。 内编卷十六提督贵州学政翰林院编修九沙万公( 经) 神道碑铭:“公年七 十有八,而其同年户部侍郎仁和赵公殿最,以公应辞科之辟,格于部议,然公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