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z 2 翌z :厂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冲臌。砷期: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唐,是中国封建文明的一个转折点。就政治而言,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衰 落的开端;思想上,中唐以后,儒释道多元统合逐渐成为大势所趋;文学上,诗 歌在经历了一个巅峰之后不可避免地面i 临低谷,而散文和小说等其他的文体却有 了新的发展。清人叶燮曾在百家诗集序说:“( 中唐) 乃古今百代之中,而 非有唐一代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为古今一大关键,灼然不易。”本文选取了 一个中唐文坛的文人群体,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进行分析研究,在这样一个历史 转折期,这种特例研究也许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对永贞贬谪文人及其所处的中唐社会背景进行了交代。百弊丛生的中唐, 王叔文、王侄与“八司马”等青年才俊在唐顺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是因为遭到藩镇与宦官等强大势力的破坏而失败,王叔文一党或杀或贬。虽然 他们很多人没有诗文传世,但是柳宗元、刘禹锡、吕温、李谅等人还是留下了大 量的优秀散文作品。 二,总结了永贞贬谪文人“文以明道”的文学丰张。以柳宗元为代表,永贞 贬谪文人群体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理论,但是在“文”、“道”关系的理解 上,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放在整个中唐文坛的宏观视角来看,他们的 这些文学主张对古文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分析了永贞贬谪文人的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散文大家。 四,揭示了永贞贬谪文人生活与创作中的文人气质与文学精神。永贞贬谪文 人虽然在政治革新中惨遭失败,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互相之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即使在当权政敌的残酷迫 害下,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关键词:永贞贬谪文人文以明道散文文学精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d d l et a n gd y n 髂t yi st h et i i m i n gp o i n t nc h i n e s ef e u d a l s t i cs o c i e 够f r o m 血i sp c r i o d ,t h g d ”a s t y i s0 nm ew a n e i np o w e l i n t l l e f i e l do f p h i l o p hy ,t l l e r e i sa t e i l d 朗c yo f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o n 如c i 觚i s ma l l db u d d h i s m p o 咖g 砌u a l l yl o s e si t s p 佗s t i g ew h e r e 裙p r o 辩柏dn o v e la me x p e r i e n c i n gg r e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 y bx i e ,af a m o u s h o l a ri nq i n gd y n a s 吼o n c cc l a i m e d ,“t h em i d d l et a n gd ”a s t yi sn o to n i yt h e m j d d i 苦o ft h et a n gd ”a s 哆b u ta l s ot h e 血i d d l e6 ft l l ew r h o l ec h i n e h i s t o r y t h e t i l e s i sa 妣m p t st o 肌a l y z et h ep r o o f t h i sc r i t i c a lp e r i o d t 1 1 et h e s i sc o u l db ed i v i d e di n t o ) u rp a n s : c h 印t e ro n ep r e s e n t st h e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m i d d l et a n gd y n 船够w a n g s h u w e l l ,w h gp i 卸d “e i g i l tm i n i s t e r so fw a ,a d v o c a l et h ed r a m a t i cr c f o 咖w i t ht h e s u p p o r to fe m p e r o rt a i z o n g h o w e v e r ,t h er e f o 珊f a i l sf o r t h e 陀s i s t a l l c e 锄do b s t a c l e 舶mt h eo p p o n e n t s t l l em e m b e r so f y o n gz h 即p a n y ”a r ee 曲e r “i i e do rd 咖o t c d c h a p 衄t 怕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l a i m “1 t e r a t u r ef o r1 b ”p r o p o s e db yy o n gz h e n t y t h o u g ht h c yh o l dd i f f e n tv i e w so n 佗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e r a t u r e ”锄d “1 幻”, m ec l a i m l i t e r a t u f o r1 i a 0 g r e a t i yi n f l u e n c e st h em o v e m e n to ft h e 锄c i e n tc h i n e p r o s e c h 印研t i l r e ed i s c u s s e st h el i t e m r y h i c v e m e n to fy o n gz h e np a n y 卸di t s s 细i f i c 锄ts t a _ t i i si nt i l el i t e m r yf i e l d 鹊w e l l np o o u t t h a tl i uz o n g y u 锄,l i uy u x i , l vw b na i l do t h e rs c h o l a r sa i m p o r t a n tmc h i n e 辩h i s t o r yo fi i t c r a l u r e 卸ds h o u l d n e v e rb en c g l e c t e d c h a p t e rf o u rf o c u so nt h es p i r i to fy b n gz h e np a r t yw h i c hi sr e n e 鼬c dm m e i r p e r s i s t e n tp u r 鲫j n gf o rt i l e - rg o a l 锄df a i m 锄dt h eg r e a l 锄ds i n c e r e 仔i e n d s h i pb e t 、v n t i l e mi nt h ed i f f i c u l t ys i t u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y o n gz h e np a n y ;l i t 咄i m r ef o r1 幻;a c h i e v e m e mo f p r o ; s p i r i to f l i 佃眦u r e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 公元8 0 5 ) 八月改元“永贞”到次年元月改元“元和”, “永贞”这个年号只存在了短短五个月时间。但是这个用时短暂的年号,却与唐 朝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永贞革新”。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正月 癸巳( 二十三日) ,德宗皇帝病死。甲午( 二十四日) ,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 此时顺宗身患风疾,口不能言,王侄、王叔文在宫中决事,推行改革,以抑制宦 官、打击藩镇、中兴唐室为己任,其间多有善政。七月乙未( 二十八日) ,在藩镇 与宦官等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被迫下诏,让仇视王叔文集团的皇太子李 纯掌管军国政事,改革宣告失败。八月,李纯即位,改元永贞,奉顺宗为太上皇, 将王叔文、王侄、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陈谏、程异、韩泰、韩哗、凌准或 杀或贬,史称“二王八司马”。陆质、吕温、李景俭、李谅、房启等人,曾参与 革新,虽因种种缘故当时未遭贬谪,史书亦诬之为“永贞逆党”。虽然“永贞” 是改革失败之后唐宪宗的新年号,但是历史上仍习惯以“永贞革新”与“永贞党 人”来称呼此次变革与改革派王叔文一党。 永贞党人虽然是一个政治团体,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兼具文人身份。王叔 文、王侄二人分别以棋、书为翰林待诏;柳宗元、刘禹锡为贞元九年同科进士, 后来又分别中博学宏词科;李景俭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李谅为贞元十六年进士; 吕温贞元末登进士第;程异明经及第;韦执谊早年也是进士擢第;凌准也曾为翰 林学士。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他们的文学作品,柳宗元、刘禹锡二人最多,吕温 有十卷文集传世,李谅也有续玄怪录一书。其他人只有零星诗文存于全唐 诗、全唐文等节中,已很难了解他们的文学创作概貌。 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仍然在唐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 地。其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大家,吕温、李谅等人也是 文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可以与韩愈相提并论,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更是对其散文创作水平的充分肯定;刘禹锡被同时代的 自居易评为“诗豪”,其散文创作长于析理,也是成就斐然;吕温的文章文体富艳,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姚铉在唐文粹序中称之为“文之雄杰者”;李谅的续玄怪录也是一部非常 重要的唐传奇集。 此外,他们与中唐的诸多文学流派,如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韩门古文家等。 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与韩愈、元稹、自居易诸人交往密切,经常诗歌唱和, 其中尤以刘禹锡的酬唱之作最多。柳宗元、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标举的“文以明 道”的主张,是对韩门古文家的古文主张的响应与补充。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 的文道主张更为辩证,更为符合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单就这点,他们的这一主 张可以说是对韩愈等人激进的古文主张的拨乱反正。 因此;将永贞党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团体来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 他们与当时其他文学团体的关系,有利于更深入地分析他们在中唐文坛乃至整个 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永贞党人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辉煌的文学创作成就,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将“永贞党人” 作为一个文学团体来考察他们的文学主张与散文创作实践,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 中唐文坛,更准确地把握唐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鉴于“永贞党人”这一提法其实 是一个历史上的政治概念,本文中将以“永贞贬谪文人”一词来统称参与永贞革 新并遭受贬谪的改革派诸人,为的是突出他们文人的身份和贬谪文学的特点。至 于如吕温、李景俭等虽当时未遭贬谪,但是也名在党人之列的数人,本文也将一 律以此称呼。 至于本文题中的“散文”的概念,则是采用了它最为宽泛的含义,即“与诗 歌相区别的文体”这样一个范畴。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永贞贬谪文人 第一节中唐社会背景 永贞贬谪文人所处的中唐社会危机重重,唐室实际上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对李唐王朝威胁最大的是藩镇割据。唐德宗即位于大历十四年( 公元7 7 9 年) ,当 时安史余部表面虽已归顺朝廷,受命为地方节镇,但割据之心犹存,不但互相争 斗、混战不已,甚至窥视皇权帝位。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四镇先后称王, 朱洮、李希烈更建元称帝,几次军逼长安,迫使德宗仓惶逃离。后来诸镇虽然撤 去王号,朱、李也先后败死,但河北三镇的割据自雄局面一直未变。德宗之后, 朝廷平藩虽然也取得过一些成效,如宪宗元和年间的平淮西、武宗会昌年间的平 泽潞,但这些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极高,问题却未根本解决。所以清代史论家赵翼 在廿二史刳记中论唐代藩镇之祸,说: “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 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 未尝请命于朝,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 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含 羞忍耻,因而抚之。姑息愈甚,方镇愈骄。迨至末年,天下尽分裂于方镇, 而朱全忠遂以梁兵移唐祚矣。” 具有严重离心独立倾向的藩镇割据,始终是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痼疾之一,也是唐 朝政治腐朽的一个标志和终于灭亡的直接原因。 藩镇割据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各藩镇既要对付朝廷的征讨,又要 防备邻道的侵掠,更要维护统治、穷奢极欲,便不能不加多加重赋役的征发和财 帛的搜刮,而朝廷调集各地兵马讨伐叛镇也往往是穷年累月,竭尽财力物力。因 此,无论是藩镇割据,还是朝廷进行削藩之举,真正尝尽战争离乱和被驱遣、被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压榨之苦的还是广大的平民百姓。进入中唐以来,唐朝百姓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特别是南方江淮一带,因为战争较少,相对处于和平环境,成为唐政权筹集军饷 赋役的主要依靠。元和年间平藩战争频繁,江南八道一百四十多万户百姓,负担 了唐朝八十多万军队的供给,“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 常役之外。”。苛重的剥削迫使一部分破产农户当了逃民,离乡背井,流浪谋生。 而沉重的赋税又被加于暂时未逃的农户身上,于是逼得更多的人逃离土地。一旦 遇到农民起义,这些人便是踊跃的参与者和生力军。因此,中唐以后逃户日增成 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动摇唐政权统治基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自唐代宗宝应 元年( 公元7 6 2 ) 浙东发牛袁晁起义j 此后规模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便此起彼伏, 接连不断。这些起义以在江南淮南爆发的为多,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北方也时 有发生,虽然每一次都被唐政府军镇压下去,但也每一次都多少削弱了唐政府的 统治,加速着这个政权的衰亡。 如果说藩镇割据和农民因忍无可忍而揭竿起义,是唐政权在其统治后期所面 临的两大难题,也是中唐以后两个从外部给唐政权严重威胁的社会问题,那么宦 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便可以说是从朝廷内部危及唐政权的心腹之患,是唐历代皇帝 亟想克服而无法克服的膏肓之疾。 宦官专权,也许可以追溯到唐玄宗的重用高力士,但真正对唐政权和皇帝本 人造成威胁的,则是从德宗贞元初年宦官专典禁军制度化以后。f 口唐书宦官传 序说:“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 ,内官窦文场、霍仙鸣拥从。贼平之后,不欲 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 军两员,分掌禁兵。以文场、仙鸣为两中尉。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 国节度使拥重兵成为桀骜难制的藩镇,在安史之乱中长大成人的唐德宗,即位后又 亲遭朱、砒之叛,几乎危及身家性命,因此对节度使戒惧之心倍增。他以为只有家 奴宦官比较靠得住,便把禁军之权全盘交付宦官。眼光短浅,顾此失彼,从此形 成固定制度。为了更好监视诸道节度使,又以宦官为监军使,凌驾于丰将之上。 后来又设立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宣徽使等,执掌机要,传宣诏令,宦官俨然成 了朝廷的代表。宦官掌握重权后,不再驯顺,唐德宗的如意打算落空。而且因为 唐会要卷8 4 户口数杂录,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 按:事在建中叫年、公元7 8 3 【后晋 刘胸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下引版本相同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宦官处身于皇帝身旁,自然形成狐假虎威的态势,其危害更大,更直接。中唐以 后,不但朝廷大臣的任免迸退常被宦官操纵,就是皇帝的废立生死也几乎全在宦 官掌握之中。“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宦官在朝廷的权势如此之大, 他们及其爪牙在社会上横行不法,鱼肉百姓,自然毫无忌惮。他们大肆掠夺田产, 建造园林,“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国。又设“宫市”, 以宫中需要为名,直接在市上低价强买,有时不但不给钱,还要敲诈勒索,让人 送货入宫,倒赔脚钱和门户钱。至于宣徽院的“五坊小使”为皇宫豢养雕、 鹘、鹞、鹰、狗的小宦官,更是仗势欺人,无恶不作,在唐史中多有记载。 除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诸多问题,朋党之争也是困扰李唐朝 廷的一大痼疾。朋党之争,指朝士间党同伐异的斗争,同一朋党中可以存在不同 政见,真正的关键是利害关系。起于唐宪宗元和初,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才结束 的牛李党争,是唐史上公认的时间最久、反复最多、影响最大的朋党之争。所谓 牛党,指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杜惊等,人数相当多。所谓李党,指李德裕、 郑覃、郑亚等,人数相对较少。两党无论在人事任免、科举考试,还是在对待藩 镇和边境少数民族关系问题上,意见与做法总是相左。两党人士有时你沉我浮, 由一方独掌朝政,有时平分秋色同在朝廷,但相巨之间攻击排陷,指责对方为“奸 邪”,则始终如一。不顾大局而又无休止的相互攻讦争斗,消耗掉许多元气,使许 多有为之士不幸掉入漩涡而失去为国效力的机会。牛李党争绵延数十年而无法解 决,从一个角度说明唐政权己从内部腐朽,失去了自我调节和保健的能力。永贞 革新虽早于牛李党争数年,但是永贞贬谪文人的后半生基本都在这一朋党斗争的 时代度过,而且牛党领袖牛僧孺与永贞贬谪文人也有着难以回避的密切关系。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诸多社会问题,将唐王朝逼上了绝路。在 盛唐光芒照耀下的士人不甘心于帝国的没落,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贞元中,王叔 文、王侄立志改革朝政,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并且得到了东宫太子 李诵的支持。贞元二十一年正月李诵即位,是为顺宗。在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 王侄等人迅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点针对擅权的宦官以及不驯顺的藩镇, 结果遭到来自宦官、藩镇诸多方面的猛烈反扑。而改革派的靠山顺宗皇帝疾病缠 旧唐书卷1 8 4 饪官传序 j q 上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身,在多方面的压力下被迫立宦官大力支持的李纯为太子。其后反对派步步紧逼, 李纯先以太子身份监国,不久即位,是为宪宗。宪宗的即位,标志着永贞革新的 彻底失败。改革派的永贞党人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被赐死;党人王 1 丕,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党人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 凌准,陈谏、程异等八人先被贬为偏远之州的刺史,后因朝议谓八人罪重而获贬 太轻,再贬为远州司马,明年八月又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 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历史上将王叔 文、王1 丕、韦执谊等永贞党人人称为“二王八司马”,他们大部分都在偏远蛮荒之 地度过余牛,再也没有进入过政治权力的中心。永贞革新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其中有益于稳定朝廷统治而又未从根本上触动藩镇与宦官利益的措施,如罢 宫市和五坊小儿、减冗员、治贪官、放宫女等,还是被宪宗继承了下来。 在文化上,儒、释、道三家趋向融合。在很多人倾向于统和儒释的同时,也 有许多中唐士人怀有复兴儒学的强烈愿望。永贞贬谪文人所处的时代正是儒学由 汉代今文经学到宋代理学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与唐初儒学重章句的形式 主义倾向不同,安史之乱后,随着社会形式的急剧变化,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的 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独孤及、柳冕、权德舆都持这种主张,而这种新倾 向的代表,是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他们对“经”的理解,是越过 传注而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经”的本义进行发挥。这种发挥正是与现实的政治需 要相适应的。 第二节人员构成 上文提到过“永贞贬谪文人”这个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关于划定这个范围的 依据,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新、旧唐书等正史中的记载,然后再加以分析: “( 王叔文) 密结韦执谊并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陆质、吕温、李景 俭,韩晔,韩泰、陈谏、刘禹锡,柳宗元等十数人,定为死交。而凌准、程异 等又因其党而进。交游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叔文既得志,与王侄、 | 日唐书卷1 4 宪宗本纪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忠言等专断外事,遂首用韦执谊为相,其常所交结,相次擢拔,至一日除数 人,日夜群聚。侄主往来传授,刘禹锡、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 启、凌准等主谋议唱和,采听外事。”( 顺宗实录) “( 王叔文) 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而欲侥幸速进者,与韦执谊,陆质,吕温、 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十数人,定为死交;而凌准、 程异,又因起党以进。”( 旧唐书王叔文传) “然各有所主:侄主往来传授;王叔文主决断;韦执谊为文诰;刘禹锡、 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启、凌准等谋议唱和,采听外事。”( 旧唐书王 任传) “阴结天下有名士,而士之欲速进者,率谐附之,若韦执谊、陆质、吕温 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为死友,而凌准、程异又因其党 进,出入诡秘,外莫得其端。大抵叔文因侄,侄因忠言,忠言因昭容,更 相依仗。侄主传受,叔文主裁可,乃授之中书,执谊作诏丈施行焉。时景俭居 亲丧,温使吐蕃,惟质、泰、谏、准,异、宗元、禹锡等倡誉之,以为伊,周、 管、葛复出,心悯然谓天下无人。”( 新唐书王叔文传) “大抵叔文依侄,侄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转相交结。每事先下翰林, 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书,韦执谊承而行之。外党则韩泰、柳宗元、刘禹锡 等主采听外事。”(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 “臣自任度支副使,以谅为巡官,未及荐闻,至某月日,荆南奏官敕下赴 本道。谅实国器,合在朝行,臣之所知,尤惜其去。伏望天恩授以谏官,使备 献纳,冀他日公卿之任,斯焉取斯。”( 柳宗元为王户部荐李谅表) “( 房) 瑁孙启,以荫补凤翔参军事,累调万年令,素赘附王叔文。贞元 末,叔文用事,除容管经略使,阴许以荆南帅节。”( 新唐书房瑁传) 由这些史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历来史家认为可以名在永贞党人之列的,有 王叔文、王侄、韦执谊、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凌准、陈谏、程异、陆 质、吕温、李景俭、李谅、房启等。“二王八司马”是其中的骨干,在革新中 担任重要职位;春秋学派的代表人物陆质,以其集啖助、赵匡儒学理论之大 此外还有后宫牛h f ;容和宦官李忠言,身份特殊,且史料对之忌讳颇多,语焉不详,本文不计入讨论范嗣。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的理论建树,成为了革新派的理论导师,柳宗元、凌准、吕温、韩泰等都师事 于他;吕温、李景俭与陆质及“二王八司马”来往密切,深受王叔文器重, 旧 唐书王叔文传记载:“王叔文最所重者,李景俭、吕温。叔文用事时,景俭 居丧于东都;吕温使吐蕃,留半岁,叔文败方归。”可见他们也是永贞一党的重 要成员。房启、李谅虽然不是革新的核心人物,但是他们与“二王八司马”有着 致的政治主张,革新失败后他们一样遭到排挤迫害,历来史家也都认为他们是 永贞一党。 划定了“永贞贬谪文人”所涵盖的范围,才能进一步去研究他们的生平与文 学创作;但是,从上文所列出的名单可以看出,永贞贬谪文人主要是一个政治集 团,并非文学团体。不过,其中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唐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 人物,吕温、李谅等人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另外,由于永贞贬谪文 人的余生都游离于政治权利中心之外,无权参与政治,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 诗文创作之中,因此他们在蛮荒之地所度过的下半生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文学创作 成就。 第三节生平及存世文章 本章将对永贞贬谪文人的生平和存世文章进行一些考证。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出身寒微,贞元中以棋艺待诏翰林院,深受顺宗器重, 为永贞革新的实际主持者,革新失败后被杀。| 日唐书本传说他“粗知节,好 言理道”,“叔文贱时,每言钱谷为国大本,将可以盈缩兵赋,可操柄市士。” 从史籍的记载中来看,王叔文并不是一个文学家,他也没有文章传世。不过不排 除由于政治的原因导致王叔文的诗文遗失的可能。 王侄,杭州人。贞元中以书法待诏翰林院,与王叔文一样是革新的领导者。引日 唐书本传说“1 丕闽茸,不如叔文,唯招贿赂,无大志,貌寝陋,吴语,素为太 子之所亵狎而侄与叔文及诸朋党之门,车马填凑,而侄门尤盛,珍玩赂遗, 岁时不绝。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其妻或寝卧于上。” 此处王侄的形象明显受到了史家的歪曲。革新失败之后不久,顺宗皇帝驾崩。,顺 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认为宪宗被弑,章士钊,卞孝萱则认为是顺宗放革新的反对势力杀害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宗实录的修撰由政敌韩愈负责,韩愈对永贞党人大加诋毁,很多地方与史实不 符。后来刘晌旧唐书,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及司马光资治通鉴对于 永贞革新的记载多采用顺宗实录里的说法,使得我们现在研究永贞革新的真 实情况面临极大的困难。王1 丕没有文章传世。 陆质,原名淳,字伯冲,避宪宗李纯讳改名质。吴郡人。素善韦执谊,顺宗即 位后被召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新唐书陆质本传称:“时执谊惧太子怒己 专,故以质侍东宫,阴伺意解释左右之。”王叔文、韦执谊意图以陆质的学识与 思想对未来的宪宗施加影响,“质伺间有所言,太子辄怒日:陛下命先生为寡 人讲学,何可及它? ”质惶惧出。”未几病卒,时永贞革新尚未失败。陆质明春 秋,师从啖助、赵匡,是中唐春秋学派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一代“异儒”。 其理论是从经世致用的功利目的出发,反对汉儒的寻章摘句之经学,根据自己的 理论需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阐释。永贞贬谪文人中有多人从陆质修习春秋, “陆淳( 质) 并非子厚一人之师,而实是八司马及同时流辈之所共事。”在革新 派之中,柳宗元、吕温、李景俭以“文通先生”门生自居,韩泰收藏并研治陆质 的春秋集传微旨,凌准收藏并研治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集注。其他精于吏职,晓达钱谷的革新派成员如王叔文、程异、陈谏等, 也都明显受到陆质经世致用、辅时及物的理论主张的影响。所以,说陆质是永贞 革新派共同的理论导师,并不算过分。陆质的生平著述,据柳宗元陆文通先牛 墓表及答元饶州论( 春秋) 书,可知陆质有春秋学著作多种。1 日唐 书陆质传也说:“质注集注春秋二十卷、类礼二十卷、君臣图翼 二十五卷,并行于代。”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除全唐文卷六一七的祀 武成王议、删东皋子集序、春秋集传纂例序、春秋例统序、春 秋集传微旨序六篇,唐文拾遗卷二六的祀武威王议一篇,唐文续拾 卷四的印记一篇之外,只有春秋集传纂例十卷,春秋微指三卷,春 秋集传辨疑十卷,此三种,今人有陆氏三书之说。 韦执谊,京兆旧族,进士出身,宰相杜黄裳之婿。永贞一党中,大多出身寒微, 因此顺宗即位后,王叔文用韦执谊为相,“叔文欲专国政,故令执谊为宰相于外, 章十钊柳文指耍,文汇出版社2 0 0 0 年版,下引版本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自专于内。”。正因韦执谊的身份能服众望。“执谊既为叔文引用,不敢负情, 然迫于公议,时时立异。”。革新失败之前,“王叔文既有母丧,韦执谊益不用其 语,叔文怒,与其党日夜谋起复,必先斩执谊而尽诛不附己者,闻者恼惧。一 革 新失败后,被贬崖州司马,为“八司马”之一。后二年,病死贬所。有翰林院 故事记一篇,载全唐文卷四五五。 凌准,字宗一,杭州富春人。据| 日唐书卷一三五本传,准贞元二十年自浙 东观察判官、侍御史召入,因与王叔文有旧,引用为翰林学士,转员外郎。凌准 在永贞革新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德宗病死时,“迩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君独 抗危词i 以语同列王侄,画其不可者十六七;乃以旦日发丧i 六师万姓安其分。 遂入为尚书郎,仍以文章侍从,由本官参度支,调发出纳,奸吏衰止。”凌准之 为人, i 口唐书本传称“有史学,尚古文,撰郐志二卷”。柳宗元权厝 志称其“读书为文章,著汉后春秋二十余万言。又著六经解围人文集 未就。有谋略,尚气节,炯人之急,出货力犹弃秕稗”。并无文章传世。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天宝末其父柳镇避乱徙居于吴地。“少精敏绝伦, 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 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 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十四年卒,年四 十七。宗元为永贞革新集团的骨干,与王叔文、王1 丕、刘禹锡并称“二王刘柳”。 旧唐书卷一六四本传称“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 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 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新唐_ 捧卷一六八本传称“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韩愈评其文 日: 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有诗文四十卷。 旧唐书卷1 3 5 韦执谊传 同上 新唐书卷一六八t 柳宗元传见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新唐书,下引版本同 同上 闽l 同七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先世曾迁居吴中。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登进 士第,复登博学鸿词科及拔萃科,授太子校书。贞元末,王叔文对禹锡颇为知奖, “以宰相器之”。顺宗即位,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 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时号二王刘柳”。 革新失败,贬连州刺史,半道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 再贬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晚年王叔文一事时过境迁, 得以召回。晚年与白居易、元稹、裴度等诗文往还,悠游度日。历宪、穆、敬、 文,武诸帝,会昌二年七月方卒,年七十一。禹锡l 晦终前作子刘子自传,叙 及参加永贞革新,毫无悔意,足可见其立场之坚定。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称 “工文章”,瞿蜕园论之尤为精到:“禹锡之文长于析理,故其祭韩吏部文 云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有诗文四十卷。 韩泰,字安平,南阳人。引日唐书本传仅言:“贞元中累迁至户部郎中,王 叔文用为范希朝神策行营节度行军司马。泰最有筹画,能决阴事,深为侄、叔文 之所重,坐贬,自虔州司马量移漳州刺史,迁郴州。”新唐书本传所言更简, 然称其“终湖州刺史”。王叔文放心将夺取军权的重任交给他,足见韩泰的才能。 即使是政敌韩愈,也十分认可韩泰的能力,并曾于潮州刺史任上,举荐韩泰代替 自己。无文章传世。 韩哗,字宣英,长安人。1 日唐书本传所言也极为简单:“宰相混之子,有 俊才,依附韦执谊,累迁尚书司封郎中。叔文败,贬池州刺史,寻改饶州司马, 量移汀洲刺史,又转永州卒。”柳宗元答元饶州论( 春秋) 书:“又闻亡友 韩宣英。、吕和叔辈言他义,知春秋之道久隐,而近乃出焉。”韩晔曾与吕温 谈论春秋新学,可见韩晔对儒家经典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受到了陆质新学 的影响。无文章传世。 李景俭,字宽中,一字致用,陇西人。汉中王塌之孙。“贞元十五年等进士第。 性俊朗,博闻强记,颇阅前史,详其成败。自负王霸之略,于士大夫间无所屈降。 贞元末,韦执谊、王叔文东宫用事,尤重之,待以管、葛之才。叔文窃政,属景 俭居母丧,故不及从坐。”其后为韦夏卿东都从事,迁监察御史,贬江陵户曹, 旧庸社卷一六零刘禹锡传 当上“亡友”_ 二字,韩晔之卒要晚于宗元,宗元死后韩晔还曾吊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忠州刺史。挚友元稹用事,诏为谏议大夫。景俭因醉酒面斥宰相之失,被贬漳 州刺史。未至而元稹拜相,改授楚州刺史,因惧物议改授少府少监。“而景俭竞 以忤物不得志而卒。”。在永贞革新集团重,“叔文最所贤重者李景俭。”。旧 唐书本传称其“自负王霸之略,于士大夫间无所屈降”,元和末入朝后“性矜 诞,凌蔑公卿大臣,使酒尤甚。”“疏财尚议,虽不厉名节,死之日,知名之士 咸惜之。”可见李景俭为人,恃才傲物,但是革新失败后,理想破灭,使酒用事。 由柳宗元与吕温论( 非国语) 书可知,李景俭曾著孟子评,可惜该书未 能传世。没有文章传世。 程异,京兆长安人:。尝侍父疾乡里以孝悌称, :精于史职,剖判无滞。 贞元末,擢授监察御史,迁虞部员外郎,充盐铁转运、扬子院留后。时王叔文用 事,由径放利者皆附之,异亦被引用。叔文败,坐贬岳州刺史,改郴州司马。” 后来由于李巽的荐举,程异被起用,“复为扬予留后,累检校兵部郎中、淮南等 五道两税使。异自悔前非,厉己竭节,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时淮西用兵, 国用不足,异使江表以调征赋,且讽有土者以饶羡入贡,至则不剥下,不浚财, 经费以赢,人颇便之。”程异此后仕途畅通,元和十三年九月做了宰相。元和十 四年四月,无疾而卒,赠左仆射,谥日“恭”。“异性廉约,殁官第,家无馀财, 人士多之。” 程异是唯一一位再次进入朝廷政治权力中心的永贞贬谪文人,虽然 他以自己卓异的才干和清廉的作风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但是结交王叔文的政治污 点,却使他位居高位时颇受非议。程异因此始终诚惶诚恐,明哲保身。程异精于 吏职,不以文称,并无文章传世。 陈谏,颍川人。| 口唐书本传仅言:“至叔文败,已出为河中少尹,自台 州司马量移封州刺史,转通州卒。”新唐书本传称:“谏警敏。尝览染署岁 薄,悉能言其尺寸。所治,一阅籍,终身不忘。”无文章传世。 李谅,字复言,贞元十六年( 公元8 0 0 ) 及进士第。贞元二十一年( 公元8 0 5 ) 永贞革新时,他受王叔文举荐为度支盐铁巡官,柳宗元集有为王户部荐李 谅表。又充谏官,查白居易集,有华阳观招李六拾遗饮、城东以诗 招李六拾遗等诗,李六拾遗即李谅。革新失败后,李谅一度贬官,官终岭南节 1 日唐书卷1 7 1 李景俭传 韩愈顺宗实录卷5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下引版本同 旧唐书卷1 3 5 程异传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使。柳宗元为王户部荐李谅表评价李谅为“清明直方,柔惠端信,强以有 礼,敏而甚文,求之后来,略无其比”。李谅与元稹、白居易诗文唱和,唐诗 纪事卷四十三载有此事,自居易集有白居易与李谅诗多首。有续玄怪录 一书,下文另有专节论及。 吕温,字化光,一字和叔,东平人。二十岁左右即师从陆质,通春秋。又 从梁肃学文章。贞元十四年进士及第,次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与 王叔文厚善,迁左拾遗,除侍御史。贞元二十年出使吐蕃,滞留经年。此时正是 王叔文、韦执谊等人朝廷用事之时,f 日唐书卷一三七本传称:“时王叔文用 事,故与温同游东宫者,一皆不次任用,温在蕃中,悲叹久之;”元和元年方得放 归,此时永贞革新已经失败,因此未与“二王八司马”同贬。吕温还朝后转户部 员外郎,后因弹劾李吉甫被贬均州刺史,再贬道州刺史。元和五年徙衡州刺史, 明年卒于官,年四十。吕温在永贞革新集团中最有才能,史称王叔文“最所奇才 者吕温”。,“温天才俊拔,文彩赡遗,为时流柳宗元、刘禹锡所称” 。刘禹锡 称其“年益壮,志益大,遂拨去文学,与俊贤交,重气概,核名实,歆然以致君 及物为大欲。每与其徒讲疑考要王霸富强之术、臣子忠孝之道,出入上下百千年 间。”。吕温在道、衡二州任上勤政爱民,多有善迹,卒后“二州之人哭之者逾月” 吕温之文学,1 日唐节本传称“温文体富艳,有丘明、班固之风,所著凌烟 阁功臣铭、张始兴画赞、移博士书,颇为文士所赏”,唐才子传称: “温藻翰粗赡,一时流辈咸推尚”。其集早佚,全唐文编其文七卷,收录百 余篇。 房启,字开士,河南人。肃宗朝宰相房瑁之孙。1 日唐书无传,新唐书 传附房瑁传下。传中叙及与王叔文之交往,称:“以荫补风翔参军事,累调 万年令,素赘附王叔文。贞元末,叔文用事,除容管经略使,阴许以荆南帅节。 启至荆湖,宿留不肯进,会叔文与韦执谊内忿争,不果拜。俄而皇太子监国,启 惶骇就镇。凡九年,改桂管观察使。”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提到:“房 韩愈顺宗实录卷5 旧唐持卷1 3 7 吕温传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瞿蜕同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占籍 版社1 9 8 9 年版,下引版本同 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启,河南人。善清言,由万年令为容州经略。”刘禹锡曾为其作伤秦姝行。 无诗文传世。 从上文的考证可见,永贞贬谪文人并非全是以文著称的文人才子。不过其中代 表性的人物如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仍有大量文章传世,他们在当时及以后的 文坛都有深远的影响。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永贞贬谪文人的文章之道 第一节文以明道 上文已经说过,永贞贬谪文人并非因一致的艺术追求而聚在一起的文学团体, 而是一个以共同的政治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文人群体。虽然个别成员之间也时有具 体见解上的差异,但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一样的参加改革与惨 遭贬谪的人生经历,一样的社会阶层和地域出身,一样的辅时及物的政治理想,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标准。永贞贬谪文人的文学主张, 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的文学观,是中唐文学大家韩愈、柳宗元等人共同的文学主张, 但是这个文学理论并非由他们最先提出。在韩、柳之前,萧颖士、李华倡导宗经, “经术之外,略不婴心”。;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 ,其 门人梁肃虽对佛学有甚深的修养,但论文却继承了老师的儒家观点,认为“文之 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财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 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比起上述诸人,柳冕的理论主张更为系统,更为集中, 也更为绝对。他主张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将文学史上与教化无 关的文学性作品一概否定。“可以说,宗经复古明道的丰张,韩、柳之前已经完 备了。”而韩、柳的理论贡献,则“在于他们给明道说以全新的解释,并且在艺 术上主张创新。” 韩愈给予明道说的全新解释,是将文学作为反抗佛教、道家思 想侵蚀的工具,捍卫儒家道统。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永贞贬谪文人在文学上虽然没 有像韩愈那样自觉地以灭佛卫道为己任,但是他们受啖助、赵匡、陆质“春秋学 派”的影响,并出于政治革新的需要,给“文以明道”的理论注入了辅时及物的 关于永贞集团的庶族地土阶层代表的性质,不需赘述;关于地域出身。永贞党人改革前大多出身南方或有 南方生活经历,参见胡可先巾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革新为中心 赠韦司业f 5 萧颖士萧茂挺文集七海占籍 川扳社1 9 9 3 年版 粱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引,粱肃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下引版本同 梁肃 书) 在他的与杨京兆凭书中也说:“宗元自小学为文章,中间幸联得甲乙科第, 至尚书郎,专百官章奏,然未能究知为文之道。自贬来无事,读百家书,上下驰 骋,乃少得知文章利病。”这时的柳宗元明确提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他 所说的“道”,是他理想的寄托,是他在文章中反复提及的“大中之道”,其根 本,还是儒道,“其归在不出孔子” ,“其言本儒术” 。这个“道”有实实在 在的具体内容,那便是“辅时及物”。一方面,写文章要有助于清明当时政治, 符合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写文章须关心生民万物,有为而发,切合实际。柳宗 元在文章中多次提及自己的生平抱负,如寄许京兆孟容书说自己早年“唯以 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借 圣人的名义叙说自己的“道”:“道之及,及于物而已耳。”时令论在批判将 政令与时令联系在一起的荒谬做法的时候,对自己理想中的“道”作了更为具体 柳宗元(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 非陶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阐释:“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各于事,如斯而已 矣。”在如何实现这个“道”的问题上,柳宗元打出复古的旗帜,主张向先秦两汉 时期的古文学习,“本之三代,浃于汉氏与之相准”巳“本之三代”主要指继承学 习夏、商、周时期的经典文章,特别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浃于汉氏”主要指接收 西汉文章创作的影响。柳宗元在这篇序中说,“殷、周之前,其文简而野,魏、晋 以降,则荡而靡。得其中者汉氏”,“文之近古而尤壮月百,莫若汉之西京”这正是 柳宗元自己对于文章的价值标准。“简而野”、“荡而靡”是古文发展的两端,都不 是古文发展的理想选择,只有“近古而尤壮丽”的西汉文才是可取的。壮”而去 其“靡”,“丽”而去其“野”;这恰恰符合儒家4 文质彬彬”的美学理想,这也是 陆质“中道”思想的美学体现。柳宗元提倡三代、西汉之文,是缘于他对当时“模 拟窜窃”、“琐碎排偶”的文风极为不满。他在文章中多次批评这种文风,如“世 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o 。“炫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 对白,喻嚼飞走;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而为文之士, 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 聋瞽之人,徼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 。不良文风的种 种弊端都与“骈四骊六,锦心绣口”的骈体文有关,其“夺朱乱雅”的社会危害更 使志在弘扬儒道的柳宗元不能漠视。为了实现自己的明道主张,柳宗元自觉继承 了诗经以来的美刺讽喻传统,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提出“辞令褒贬、导 扬讽谕”,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其封建论、四维论、天爵论、 守道论等政论文是表达政治见解,以利清明政治的。晋文公问守原议影射 当朝宦官专权之害,桐叶封弟辩驳斥“君无戏言”之谬,起废答嘲“能者 休而愚者用”之世;吏商讽“敝车赢马,菲食恶衣以沽名誉”之人。这些文章 直刺当时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