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对产业集群又给予了新的关注,产业集群之 所以又引起人们的兴趣关键在于它的弹性专精的生产组织模式,这有别于传统的福 特制生产,它可以更为灵活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直到现在,人们对产业集群 的兴趣仍未减弱,我们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知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学习、理 解、存储和管理的机制,进而可以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的文献入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 和发展受着它自身所形成的制度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同 时也离不开外面的大环境给它所形成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企业、大 学等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它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的有效互动,频繁的、 非正式的交流等,促使知识快速的传播,特别是非编码知识的传播,增强了产业集 群里面行为主体的学习意识,同时在不断地学习中也增强了它的学习能力,从而在 产业集群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区域。 本文基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来对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的成因和可持续发展 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知识分为可编码知识和不可编码知识,而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 程当中,能够促进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 不可编码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促进创新的主要是不可编码 知识,可编码知识只是我们所认知的知识当中很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进行创新的 过程当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 通过对产业集群内部的具体分析和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认为产业集群的良性循 环和可持续发展是产业集群的内外环境和内部的行为主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 也体现了内部行为主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知识的再创造。通过国内外 文献的理论分析和产业集群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l.leydesdorff 和 m.meyer 的三 螺旋模型虽然可以解释国外的很多现象,但是并不完全适应于我国的情况,在某种 意义上我们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 应用到我国的实际, l.leydesdorff 和 m.meyer 的三螺旋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对资金流向的 ii 引导作用和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影响。在这里我们更加倾向于认为产业集群行为主 体由原来的企业-政府-大学等科研机构组成三螺旋的行为主体可以改为以企业为核 心的金三角模型。 在我们这个模型里面,企业和学校等科研机构可以进行有效沟通,促进知识流 通和运用,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给企业以提供的有效地制度环境和金融环 境,并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以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学习型区域的 形成。学习型区域的形成和信息的有效和及时的流动可以促使创新,同时也可以提 高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学习的能力。 在最后我们通过长垣起重机械产业集群分析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认为 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但是仅仅以企业自身的 学习是不够的,不单单形成一个区域学习体系,而且应该从一个区域学习的体系转 化为一个创新的区域,使得行为主体自身具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样才可以保证产 业集群的持续创新、持续发展,这样才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强有力的竞争力。 在从一个学习型区域向一个创新型区域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大学等科研机构 作用不可以忽略。在企业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的频繁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交流过程 中可以有效地将知识进行去伪存真,进行理论验证,同时会在短时间内反馈到企业 中间,使得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核心技术,增强创新力,提 升区域的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应用,创新,管理 iii abstract from 1970s to 1980s, people have been giving more concern to industrial cluster. the reason why it arouse peoples interests again lies in the flexible and specialized model of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dism and can be more flexible to meet peoples diverse needs. until now, people have not diminished interest in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it formed a set of effective mechanism of the study, comprehension, storage, and administration to the knowledge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firstly,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we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not only being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of system, finance, culture and market for its formation, but also being affected by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rketing environment formed by the outside macro-environment . the effectively interactive, frequent, and informal exchanges am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intermediaries promote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 spread of non-coding knowledge, enhanc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main action bodies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meanwhile, it can increase his study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learning. so to form a good learning area in the inner industrial clusters . secondl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s far as we concerned, the knowled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dified knowledge and non-codified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iv producing products, the key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to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 non-codified knowledge. in most cases, it is usually the non-codified knowledge that can promote innovation. whereas, the codified knowledge just takes a little part in our cognitive knowledge and plays no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thirdly, through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inner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virtuous cyc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the coefficient resul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action body. whats more, it reflec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by the internal action body, especially, the re-cre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e holds that although the triple helix model of l.leydesdorff and m.meyer can explain a lot of foreign phenomenon, it cannot completely suitable for our situat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nt a integrated theoretical mode. put in into practical use in our country, the triple helix model of l.leydesdorff and m.meyer largely ignored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behavior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the capital flow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and influence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n, it is more favorable to say that the main action body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should be changed into the enterprise-cored golden triangle, nevertheless, it is originally said to be the original triple helix action body concluding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urthly, in this model, enterprises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effectively and promote cir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government, intermediary agenc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provide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 to the enterprise, and root in local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learning region in v the inner industrial cluster. the formation of learning region and the effective and timely information flow can promote innov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improve the learning capabilities of the action body in the inner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e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yuan lifting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we further test our conclusion tha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lie in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capaciti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however, only learning on their own is not enough. they should not only form a regional learning system, but also converse it into an innovative region to make the action body have his or her own initiative learning motives. only through this, can it be ensured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o as to form a strong and competitive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is process of conversing the learning region to a innovative one, we hold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essential because they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false knowledge and retain the true knowledge, do the theoretical validation, have a short time feedback to enterprises to make knowledge into productivit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form the core technology, enhance innovation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key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dministration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引言引言 一、产业集群的魅力所在一、产业集群的魅力所在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正在关注一种现象产业在地理上的聚 集,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出现了危机,使得人们对这种现象更加 关注。区位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的制约显得不再是那么重要,这时生产商将 会将它们的工厂搬到靠近市场、靠近消费者的地方去,使生产越来越均匀地分布。但是 现实并不像传统理论认为的那样,而是越来越多地形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产业区域,例 如美国的 128 公路集群区、好莱坞的影视集群区、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 、温州的制 鞋业、虎门的服装产业、泉州的服装、制鞋等等。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增加地域经济竞争 力、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砝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产业集群的贡献很大,在这里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集群 优势不可小觑。 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时代,只是在当时福特制的模式 盛行,传统的经济学一直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人们对产品的多样化没有太多的要求, 故而很少考虑小企业的集群经济的作用。鉴于以上因素,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被主流 经济学所忽视。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的萧条,福特制的生产不能解决这 个问题,使得它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偏好的多样化以及市 场需求的多变性,越来越要求非标准的定制方式和弹性生产制度,而这一点是传统的福 特制生产方式所不具备的。人们通过对“第三意大利” 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以中小企 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别于福特制的具有弹性生产的新的组织模式, 这种模式恰能 满足人们对非标准的定制方式和弹性生产的需求, 使人们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有了一种新 的认识。人们这时才发现,产业集群是那么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这时起,理论界对 这一有趣的现象从新开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关于“第三意大利”的研究,初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化协作和弹性专业化(又 叫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直到后来人们发现产业集群的核心在于它的学习能力,是否 形成了学习性的区域,这是保证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社会资本、产 业氛围、不可编码知识、网络组织、隐性合约等知识利用机制的关注越来越多,逐渐形 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 2 成了一套关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学习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体系。 但是我们遇到另外 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区域创新的持续性,保证核心竞争力?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的问题。 鉴于产业集群的巨大的魅力,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理论界也开始关注 产业集群,并加快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什么产业集群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有如此强 大的生命力,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它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否在于弹性专精?国外的理 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现状?它与产业聚集的区别在哪里, 人们根据研究为政府提供了一 些建议,可是为什么后来的政策指导的产业聚集有很多失败了或者不那么的有效、高 效?为什么产业集群可以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它应该存在它独有的特征, 明显的竞争 优势, 但是它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 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理解如何建设产业集群,才知道如何引导产业集 群朝何处发展。我们才能为保持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保证。才能促进经济的 良性发展,这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良性轨道。 二、国内外的前沿研究二、国内外的前沿研究 (一)国外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的文献研究 从上个世纪的马歇尔时代,就开始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在马歇尔的早期作品经 济学原理中就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并对此做了系统的描述。马歇尔认为相关部 门的企业在特定区域聚集成一个产业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性和范围经济。 在马歇尔看 来,产业区取得外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市场规模的扩大效应,2.劳动资源的共享, 3.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扩散。马歇尔还认为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外部规模 经济的因素促使形成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造成产业非均衡分布。马歇尔在它的 经济学原理里面给我们留下了“协同效应” 、 “知识溢出” 、 “创新氛围”等理论,这 可以说是关于产业集群与集体学习以及创新联系的起点。但由于时代的限制,马歇尔关 于他的经济学原理描述也有它的不足处,关于产业区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严 密的数理推理,加上福特生产制的盛行,传统理论一直认为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大才可能 产生规模效应,所以这部分理论一直被主流的经济学所遗忘。直到七十年代末传统的福 特制经济失去了光泽,而恰在这时我们在意大利等地区看到了马歇尔产业区的快速发 展,才迎来了它的“伟大”复兴。 第一章 引言 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意大利学者 bagnasco(1977)最先对意大利东北 部的马歇尔产业区进行了研究,并把它们称为“第三意大利” 。而对产业区进行深入的 研究的是 bacattini (1978) , 它对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地区的一些产业进行了深入细致 的研究之后认为,产业区的特征主要表现代企业间的互动和协作,劳动分工的外部性, 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之中, 即由当地的社会文化的支撑。 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形成了有力的竞争优势。后来 piore&sabel(1984)在它们的著作中对“第三意大利” 现象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重新做了解释,认为这种模式的发展特点主要是柔性专业 化。在这方面,王缉慈教授(2001)有着同样的描述,马歇尔产业区有着它独特的本地 信用系统,同时都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协同创新环境的影响。也正是这种独有的竞争 优势,才使得产业集群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产业集群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知识的运用,特别是不可编码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在产业集群内部有着共享的知识“空气” 。马歇尔在它的著作中曾经这样描述“从 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 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这些知识还有 另外一个特点:知识的地域性。在一个产业群里面形成的知识氛围,存在的更多的知识 是以不可编码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或者可以说是它们只会在 一定范围内存在,而无法被其它地方的企业所模仿。我们发现关于有这种优势,无论是 马歇尔或是 piore&sabel 等人都没有给予解释,关于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 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 p. cooke 做的或许更为令人信服, cooke 认为知识的地域性就是知识在一 定的区域存在和被运用,形成一个学习型区域,从而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这些知识 无法被其它地方所模仿和学习。区域创新理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马歇尔 “创新来源 于某种无形氛围”的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cooke(1998)还认为学习性的区域有 相对稳定的学习氛围,企业通过相互学习和有效的互动,可以使得企业和区域在参与竞 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不过可惜的是更多的区域并不是学习型区域,并没有更多的事实 证明,有很多的企业组织和其它机构进行有效地组织学习和互动。只有在少数的像产业 集群这样的集聚区才形成了学习型区域,进而对企业和区域的创新有了相对的保障,从 而有可能保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提出的。熊彼特在它的经济发展理 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 4 论当中给我们做出了一些解释,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就是一种“新的组合” 。 在它看来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就是一种创新。熊彼特进一步认为创新可以 是: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在这里,我们坚持认为只要对以前的技术水平、管理方法以及制度约束等有所改进,人 们的诚信度有所提升,使得生产效率有所改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所提 高等我们就认为有所创新。很明显,熊彼特对此的概括相当的宽泛,但是从这时人们对 创新有了比较全新的认识。我们认为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很多像 c. chaminade(1999) 等对此也有同样的认识,它认为创新源于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越是能够较好的获得 外部知识,越是可以使公司(和集群)将更具竞争力。 lundvall 等(1992)认为,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 需要一种网络环境,而集群则更适合这种环境。r.capello(1999)的研究则发现,在创 新地区中,创新厂商聚集在特定区域,共同运用区内良好的环境因素,但通常它们保留 独立的运作。maskell(2001)、gregellsen&johnson(2001)认为,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 新企业得以衍生、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不可编码知识得以传递、集体行动得以达成。我 们更加倾向于认为产业集群的优点在于它形成了一个学习型区域, 使得创新的可持续有 了可能,但是真正的持续发展需要保证持续的创新,在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具有优势。这 样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区域。 很显然产业集群创新型区域是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 础之上。 me. porter 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对一百多个国家 的情况进行分析。porter(2002)认为,集群的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它提高了提升了当地 企业和区域的竞争力。 porter 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 产业集群可以为集群内企业提供 持续的创新力,同时集群也日益成为创新中心;集群内企业间持续的竞争和相互比较则 为创新提供了动力;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降低和操作方法的 优化;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衍生与发展。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porter 的理论着重阐述了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以及它的优势来源。porter 认为,产 业在空间上的集中是由于竞争所致, 这样有利于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和提升国家竞 争优势。由于产业的集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有经验的员工、公共服务、 第一章 引言 5 熟悉的供应商、知识的溢出等等竞争优势。另外由于产业的集中,外部效应也会有所扩 大,并产生系统效应,使得本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porter 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地 理位置不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取决于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投入要素,并需要持 续不断的创新。 我们认为 porter 的贡献在于它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的 案例总结出了产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在于竞争的结论,但是 porter 在它的著作里面有意 的回避了很多问题,如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来源,社会生产的根植性以及网络问题。我们 认为在这里最主要的它没有重视区域学习的作用, 也没有在不可编码知识方面给予更多 的关注,它一直在强调产业集群可以形成持续的创新力,但是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 的真正来源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由法国、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各国的区域经济学家所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 从创新环境理论角度开始对欧洲产业区进行研究。并认为创新需要有一定的环境,而创 新的环境来源于聚集在一起的企业的协同作用和集体效率, 通过这样的企业聚集能使各 企业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以及组织创新的好处, 从而形成了欧洲 和北美一些新产业区独特的竞争优势。 创新环境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环境, 它们借助于社会 文化环境的概念把产业的空间聚集和创新连在一起, 并阐述了企业的聚集在于本地化的 结网的学习过程。它们认为环境是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得创新的机构进行快 速的有效的创新并与其它创新机构进行有效的协调。一般而言,创新环境被认为是在诱 导创新区域中由制度、法规、实践组成的一个系统。它主要强调的是集体学习、协同创 新,而不同于波特的竞争优势。不过它的立足点基本上是以高新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基点 的, 所以我们认为它和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应该说是对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进行的不同 角度的描述。和前面的马歇尔等人一样,它们更加注重强调外部的规模经济,它们认为 有创新环境就会进行有效的创新, 但是它们并没有像cooke那样对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 没有找到创新真正的源泉,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方面同样没有涉及,所以它们并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freeman 在对日本的创新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之后,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提出了 国家创新系统,freeman 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应该是: “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 活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引入、改变和扩散着新技术。 ”沿着 freeman 的研究在国家创新 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 6 系统理论方面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般认为是 lundvall(1992、1997)和 nelson (1993)的研究,lundvall 在新古典主义和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家的作用,并 认为国家的体制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它们进行的创新表现形式和时间的长度也将 有所不同。nelson 通过对比日本和美国的创新系统后认为,一系列的制度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的作用影响着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patel&pavitt(1994)在 nelson 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角度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patel&pavitt 认为制度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政府及金融等部门以及这些部门之 间的内在联系。 国家之间创新绩效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国之间的创新系统有所区别以 至于它们之间的激励、竞争效果的不同。正如 markus balzat & horst hanusch(2004) 所言, 更多的国家创新系统更加倾向于制度的作用, 更加在意于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而 david c. mowery(2005)从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认为, 在现在的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在基本知识的来源,有时候也在工业技术等方 面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角色。无论从工业技术方面或是制度方面,高校在创新方面的作 用都不可忽视,并从多方面论证了高校的创新在于与企业的相互结合,使得知识在它们 之间得到有效的交流和验证。l.leydesdorff&m.meyer (2007)的最新研究在国家创新系 统上提出了学校-企业-政府的三重螺旋模型, 它们认为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石 油危机之后对于越先进越发达的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的作用越显得突出,这样使学校的 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更多的先进的企业更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创新方面对知 识更加依赖。它们同时认为在最新形成的一个以知识为本的经济体系当中,制度安排可 以被视为对认知发展的支持结构。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创新系统方面的文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更倾向于 制度方面的问题,虽然也注重其它方面如高校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即使是在最近的 研究当中把学校等科研机构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但是到最终都回归到制度方面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技术更新的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国 家创新系统在制度方面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是在解释地区的某些发展方面有些无 力。国家创新系统已经发展有二十余年,说明它在某些方面还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也 可以从 lundvall(2005)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它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 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于利用根据经验指定的分析框架, 同时为了对它有更 为深入的了解,为了促进创新和有效地学习,我们也需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 第一章 引言 7 系统,福利方面的制度约束,劳动力市场和金融机构以及其它的可能的微型机构。 不仅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有很多问题用国家系统无法解 释,故而有更多的文献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只是创新系统的一个层面,再下面还应该有相 对比较窄的一个层面区域创新系统。 人们在关注区域创新系统方面更多的倾向于了 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影响力和约束, 特别当人们在对于产业集群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的之 后,人们也倾向于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 在区域创新系统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p.cooke 和 asheim 等人,区域创新系 统概念是在 1992 年正式出现在文献中的。cooke 等人最早在 1992 年把区域创新系统的 概念引入了我们的视野,在 cooke 等人的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 的作用 文献中对区域创新系统作了较为系统地分析之后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 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 统,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asheim(1994)等还界定了集群内部构建创新系统的必 要条件:集群内部企业间更多的创新合作,强有力的制度基础结构,并且创新合作中包 括更多的知识提供者。wiig(1995)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应该由以下组成:生产企业 群、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以及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等。 cooke(199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对理解国家创新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以内部的企业和其它组织存在互动学习的特征的体制环境, 是一个渐 进式的发展过程,它有助于理解一些有潜力的区域的制度创新。cooke(2006、2007、 2008) 的最新研究表明,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结果, 而在这个结果形成的过程中是大学、 企业、政府三者的互动学习的结果,当然这也离不开制度的支持,cooke 认为区域方面 更多的需要长期的思考,甚至包括国家方面的,以刺激关键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制度方 面,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克服可能的锁定,促进技术的多样性和制度的转变。 asheim(2002)通过对挪威的三个区域集群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总结了几点, 政府不应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过多的干预;虽然当地的环境对创新有很大的作用,但 是对于存在很多中小企业的区域集群,在创新的过程中外部联系无法忽视;创新的过程 是区域集群的一个现象, 但是起决定性意义的在于区域资源和和协作网络, asheim 同时 认为,区域资源包括本地知识,它分为可编码和不可编码知识,但是它们具有一定的地 域性质,可编码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系统是对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延伸和深入的研究, 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 8 它们同属于创新系统,只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家创新系 统或是区域创新系统都在强调共同学习和制度创新,从而促使技术创新,最终引致经济 发展,但是它们强调的制度在于国家的宏观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而忽略了在经济发 展过程当中,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能力。在区域创新系统阶段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产业集 群的学习型区域方面, 但是我们还是无法把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等同于一 个概念,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属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特例。正 如 asheim 所说,区域创新系统可以跨越几个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互动,而产业集群只 是一个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它是一个完整的相关联的企业和服务机构组织构成的一个有 机整体。在对比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方面,我们很容易发现产业集群创新 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知识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刚开始,人们只是停留在相互协作,简单的知识外溢现象,到后来的宽泛知识的外溢和 各个方面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强调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对知识的利用机制,对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新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人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越来越深入, 但是, 正如它们的三螺旋模型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是不是也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适合我 国的产业集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由于产业集群的巨大的魅力,也吸引了我国的学者的关注,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 始我国的学者王缉慈、李小建、仇保兴等都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跟踪。我国 经过这么多年在很多方面也逐渐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和规范。 如刚开始我国关于产业集群 的描述里有产业区、簇群、企业集群等。我国大都是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方面、产业 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及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也有的把产业集群与区 域网络或者技术创新或者区域创新结合在一起。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 徐康宁(2001)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也和开放经济的程度有 很大的关系。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如果合理运用产业要素变动和经济地理变迁的有利 因素,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 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意义。徐康宁只是在强调产业集群的发展的规律 性,但是真正的规律是什么并没有说明,产业集群如何培育阐述的也不是很到位。 李小建,李二玲(2002,2005,2008)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经济生产系统对 第一章 引言 9 产业聚集的发生具有自组织性。各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较低的贸 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要素。 政府在诱导产业集聚方面应注意创造有竞争力的区 域环境,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扶持,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 的发展等等。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 果,具体表现为它在理论上比单个一体化企业和城市聚集体有着更高的经济效率。虽然 中国中部农区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市场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 但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 及成功集群的某些关键特征并不总是自发出现的, 而网络中介可以加速企业网络和集群 的形成。 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这里它们更多的是在强调网络的作用, 社会资本带来的效应, 也在强调政府的引导,可是对于知识要素的扩散和管理并没有给予关注和介绍。学校在 这里所起的作用同样的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文娉,曾刚(2004)认为全球化的到来,促使由集群带动的地方经济也逐渐嵌入全 球产业网络。在注重内生性生长因素的同时,强调区域外部资源、把地方经济发展纳入 全球产业网络,结合全球价值链分析区域经济现象和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成为新的研 究视角。在此研究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被看成为在不断变化的区域管制背景中,地 方产业网络与全球产业网络互动所产生的复杂动态结果。 它往往表现为地方产业集群在 全球价值链中创造、增加、保持和捕捉价值,并持续升级的过程。中国本地集群的产生 和成长,得益于与国外集群广泛的联系和互动。但同时本地集群也需要调整集群与全球 价值链的整合方式,通过持续互动和升级:迎接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挑战。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2009)在分析了我国的产业集群的特征之后认为:我国大 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 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低端, 依靠低要素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受行政和地域限制得比较严 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保持可持续发展,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 题。它们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弊端所在,但是没有 指出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王缉慈在系统地介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之后并结合我国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状 况认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创新,发展产业集群需要营造一个区域创新环境, 营造区区创新环境一般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通过政府或经济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建立 或帮助建立地方的区域创新环境;一个是企业、个人自下而上的行为,自发的或在引导 下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2001) 。在对产业集群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之上,王缉慈对 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 10 我国的产业集群分布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特别对高端产业集群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王 缉慈也得出结论是我国的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改造和升级。 关于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社会升级和解决我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王缉慈认为 最终可以归结为创新。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在制度上的创新,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形 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提出超越传统的所谓“打造产业集群”的思维定势。 为了我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建造真正的创新集群(2010)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 看出, 王教授从来没有给予学校等科研机构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在最近的文献当中一再强 调创新的作用,可是创新的动力和来源何在?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朱瑞博(2004)从风险的来源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把导致产业集群衰退的潜在 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两类。在“自稳性”风险成因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引 入模块化理论, 分析模块集群抗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 详细剖析了产业集群 “自稔性” 风险存在的四大根源,并论证了模块化化解这些根源的机理。最后朱瑞博认为可以通过 集群的模块化设计和改造,而不是通过扩大企业的组织规模以及提高其资产的专用性, 来有效地从低层次的传统产业集群演进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集群, 实现产业集 群的可持续发展。朱瑞博在这里给我们一种忧患意识,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的产业集群 向创新型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可持续发展。 刘友金,罗登辉(2008)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更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 升所需要的原始动力,同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增强又为知识价值链提供了可靠的网络 保证, 使知识能在价值链条上最可能地实现其知识创新和价值转化, 为企业和集群服务, 并最终转化现实的生产力。 从以上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方面的研究经过这些年的探 索,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从简单的单一方面的分析和简单的扎堆现象分析,到网 络分析,最后对创新在保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较正确的认识。最终认为产业集 群的竞争力也要归结到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 但是在介绍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和 合作方面,描述的并不是很多。 三、本文的思路和篇章结构三、本文的思路和篇章结构 (一)(一)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首先, 我们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