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作与词论.doc_第1页
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作与词论.doc_第2页
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作与词论.doc_第3页
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作与词论.doc_第4页
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作与词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作与词论 王南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李清照循此意而自号“易安居士”,显示了这位闺秀才女对于安宁生活的心理期待。然而高情寡合,命途多舛,求“安”不易。在她的词笔记载的生涯中,“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菩萨蛮)的安逸欢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的温馨爱情和“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的雄奇志向皆如昙花一现般的短暂。而下面这类词句却随处见于漱玉集中: “熏透愁人千里梦”(摊破浣溪沙)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 “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红梅)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 “熏透愁人千里梦”(摊破浣溪沙) 凄婉的愁思则几乎成了永恒的主题。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沈曾植菌阁琐谈亦云“易安为婉约主”。如果说“婉约”是对易安词主导风格较为一致的概括,“愁”情的抒发以及吟“愁”的艺术方法则是这一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易安词的这一明确的特征,古今论家并无争议。但李清照毕竟是词家第一才女,除了传世的数十首风格鲜明的词作之外,她还写下了词论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词论。唐宋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观念成熟的时期。与诗观念的成熟程度相关,唐宋诗人往往既是创作者又是评论者,许多重要的诗歌理论著述都出自诗词名家之手,如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九书、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等。由于词体在宋代的流行,宋代诗人又往往身兼诗人、词人、评论者三职。这也引发了诗人中的两种有趣的现象:其一,诗、词异同,即同一位诗人创作的诗和词在内容、风格上的相同或不同。例如欧阳修的诗端庄高雅,其词作却通俗风流,甚至相当轻佻。李清照的诗与词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论、作异同,即同一位诗人的诗词创作与其诗词理论的一致或不同。这方面,李清照是突出的代表。本文以李清照的两首典范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证,参照其理论著作词论的观点,由此求得对其人其作的深入解读。 一、词意简释 关于易安词的前后分期,笔者认为以赵宋南渡为分界或以其夫赵明诚“天台之遇”(指赵明诚离青州即今山东益都赴他任三年而不肯携妻前往,清照作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作以挽留其夫,但无济于事)为分界各成其理。但就词作的内容论,国难情怀并非主旨,而离恨别愁的思妇之情始终贯穿于其间。作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前者是隐性的,而后者是显性的。故第二种分期观点与易安词风格的相关性更为直接。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是李清照重要的前期词作之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作的内容通常被认为是婚后对丈夫的思念,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历来传诵的佳句。相关的掌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旧题元人伊世珍辑琅嬛记)而此作之所以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好评,是全词抒发的“愁”情代表了封建时代贵族女性典型的心理特征:生活安逸但孤独寂寞。其中有爱情的期待,有“红颜命薄”的怅惘,而具有李清照独家特色的是孤傲不群、怀才不遇的失落。例如“东篱”和“暗香”。李清照前期词作中屡用“东篱”一语,如多丽咏白菊:“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有源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归隐出世之情,也隐含着作者不合流俗的自负。而“暗香盈袖”源自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有渴望爱情、寄托思念之意。又北宋林逋名作山园小梅二首其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有孤芳自赏之意。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最富于特色的名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篇也是李清照的言“愁”之作,作于靖康之变和丈夫去世之后,通常被认为是以慢词的铺叙手法表达悲秋之情的经典作品。全词受到一致好评的特点除了情感的抒发深沉动人之外,主要集中于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上:开篇连用七组叠字、篇中用了三个“怎”字、用“黑”字险韵等,也包括改声声慢的平声韵为仄声韵(有研究者指出:早于李清照的宋代词人已有仄声韵的声声慢)。这些艺术手法都使得作品增加了抒情的深度和力度。 这两首词中的“愁”情,其深层内涵是作者的生命意识。“瑞脑销金兽”的“销”,“莫道不消魂”的“消”,“人比黄花瘦”的“瘦”,“憔悴损”的“损”(如添字丑奴儿:“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美景消退于漫长的白昼,香料消耗于兽形香炉,人消瘦于无尽的愁思,都是美好的消退,象征着生命消磨殆尽,不堪面对,对此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易安二词的“愁”情抒发感人至深又独具风格,与作品中巧妙呈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密切相关。 空间感主要表现于意象的选取与刻画。二词所用意象的共同特点是处于静观视野中的景物,包括声声慢一词中的“寻寻觅觅”也只是目光的移动,因而呈现为一种孤独寂寞的生存空间。 醉花阴一词中的意象,“瑞脑”“金兽”“玉枕”“纱厨”“东篱”“袖”“帘”“黄花”是典型的闺阁静物,密集地陈列于目力所及的狭窄空间里,间接地传达了物品的主人慵懒无聊的状态。意象的色彩有炉色之金黄,玉色之洁白,花色之明黄,在袅袅轻烟的映衬下呈现着颓败、空幻的华贵。而意象组合中暗存着两种气味:熏香和暗香。“瑞脑”的熏香浓郁又伴随着可见的烟雾,“黄花”(菊花)的暗香则清淡缥缈,若有若无。在两种气味的浓淡虚实之间,深沉的“闲愁”情调在嗅觉与视觉的通感中全方位地感染着读者。这样的意象令人联想到张爱玲的譬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一声叹息道出了富家才女的心声。 “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与人生状况的变化相关,声声慢一词中的意象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李清照此时已不再存有自视高贵的心态,“酒(杯)”“雁”“满地黄花”“窗”“梧桐”“细雨”所产生的空间感不论形态或色彩都远比醉花阴的意象质朴、素淡,情感意蕴却更加悲苦深重。 时间感主要表现于时间性词语的运用。二词中的时间性词语都十分密集,表现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高度敏感和强烈关注。 醉花阴中的时间性词语有“永昼”“重阳”“半夜”“黄昏”“西风”等。其中“永昼”指心理体验中的漫长的白天,与声声慢中的“独自怎生得黑”同义;“重阳”既是欢乐的佳节,又是渐寒的秋季,佳节不能欢聚,因此秋意就更加令人身心俱寒。“半夜”暗指夜不能寐,是与“永昼”的白日之“愁”相应的夜晚愁情,隐含着无时不愁的情愫。“黄昏”是白昼逝去之时(“暗香”与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关,亦隐喻黄昏时分),含有鲜明的韶华将尽之感。“西风”代指秋季,也是古代诗词中表现生命之思的常用语。 声声慢中的时间性词语有“乍暖还寒”“晚”“黄昏”等。“雁过”“黄花”意象的时间意义皆指秋季。词中除了与醉花阴相同的时间性词语外,“乍暖还寒”较为新颖:这一原本描写初春气候的俗语用于表现秋意,隐含了作者无时无刻不喜“暖”惧“寒”的心理,实际上是喜亲情关爱之“暖”,惧孤独冷落之“寒”。“最难将息”的原因在字面上是由暖转寒的气候感受,实为从乐变悲的人生变故。 不论是空间的营造还是时间的描述,都落实在精确的遣词用字之中,体现了李清照深厚的文字功力。 二、比较论析 是有趣的巧合还是诗人的刻意选择?易安二词的词牌名称与作品的内容竟然有所吻合:醉花阴中的“愁”是醉卧花阴的闲愁,声声慢中的“愁”是“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的悲愁。易安二词的情志主旨皆为“怎一个愁字了得”,但醉花阴一词中的环境、器物皆雍容华贵,由此映射的生命意识中萌生的“愁”是典型的“闲愁”,类似贺铸词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心态屡见于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作,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念奴娇春情:“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摊破浣溪沙:“枕上诗书闲处好。”在这类作品中,“愁”的内涵与闲情逸致时有相通,表现得较为宏观而泛化。 与作者的生活、心态的巨大变化相关,华贵在声声慢一词中变为素雅,贵妇的心理不再展现于外在的陈设器物,而转为沉郁内敛的平实述说。李清照词论一文中指出填词应有“富贵态”,这种风格上的“富贵”特点是内在的。鲁迅革命文学一文说:“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恰可有助于读者理解声声慢一类的后期易安词。 如果说醉花阴中的“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有时而至的闲愁,声声慢一词中的“愁”则更多地成了生活的常态化。声声慢的九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音节急促压抑,仿佛一张密不透风的愁思之网笼罩在心头。三个反问句“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不避重复地使用了语势强劲的“怎”字,似乎在面对步步紧逼的“愁”哀告不已。叠字运用的动态感传达了极为细腻、生动的心理感受:因“愁”而觉时光缓慢,内心空虚焦虑,“愁”无时无处不在,细化于一观一闻甚至一思一想之中,成了无可逃遁的日常心态。“愁”也从醉花阴中的有可能消除的“闲愁”转化为无可排解的悲愁。正因为有了如此充分的心理描写铺垫,三个反问句的直抒胸臆才使人感到自然真切而并无突兀直露之弊。 清代沈曾植菌阁琐谈论及易安词在明代以后的影响时有两句评价颇值得玩味:“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专注于情感体验的读者会陶醉于易安词中的爱情亲情的感染,追求想象超然的读者会欣赏易安词的神奇意境。“芬馨”发自情感内涵,“神骏”源于艺术表现,解读这两首易安词亦当如是观。 三、论作互证 对于诗人作品的充分解读,如孟子万章上所言,既要感受性的“以意逆志”,亦需实证性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也应包括对诗人的理论观点的了解。在历代易安词评论中,多有“词之正宗”(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词家之“正”(王士祯倚声前集序)、“当行本色”(沈谦填词杂说)之评。这与易安词符合晚唐五代以后被视为“正体”的婉约词风有关,也与她在词论中表达的词学观点密不可分。如前文所言,李清照是宋代词家论、作俱佳的典范人物。在词论中,她对“词”的文体特征做出了近乎苛求的规范(限于篇幅,原文从略)。文中从词体的起源到唐宋词坛名家的评价,归结于词“别是一家”的主旨。概括而言,即“词”必须做到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议。而细读之下,其论中有两方面含义似乎被忽略了:其一,词的特征是抒情性。唐代著名歌者李衮“歌一曲”而招致众人“罗拜”的原因就是使得“众皆泣下”的深情动人,也就是该文评秦观词的“专主情致”。“江南李氏君臣”的“亡国之音哀以思”之作也表现了这一特征。这是词体最为基本的、也是初级的要求。其二,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实际上有“知之者”和不“知之者”二类层次高低之分。不“知之者”或有奇词妙语、或音律和谐,但不是以诗为词就是以文为词。而“知之者”如晏几道等人也各有“无铺叙”“少典重”“少故实”的缺憾。李清照认为“词”与非词最重要的分别标准是协乐和高雅。协乐包括两方面:除了近体诗的“分平侧(仄)”之外,还须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必须“可歌”即适用于歌唱的要求。 研究者指出,李清照论词的观点与“苏门”(苏轼及其门生)的影响有关。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苏轼门生,清照跟随其父在汴京生活,对北宋词人的作品和观念多有耳濡目染。柳永之后,苏轼以柳词的低俗为戒,批评秦观“学柳七作词”,开以“高雅”评词之先河。黄庭坚评晏几道词为“狭邪之大雅”(小山集序);其论作诗文明言“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跋东坡乐府赞美苏词“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跋书柳子厚诗指出“读书未破万卷”是诗作不佳的原因,表现了由人品、学问而达到的“高雅”是诗词的至境。陈师道始以“本色”论词,反对以诗为词:“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晁补之论柳永之不“俗”,欧阳修之“妙绝”;论苏轼“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辞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黄庭坚“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晏殊“风调闲雅”(能改斋漫录)等,堪称李清照之论的先声。李之仪跋吴师道小词序指出“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并以唐五代和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宋祁词为例说明词体的音律、铺叙及“语尽而意不尽,意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