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歇磊 日期:) 羽7 年z月弦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弥香 l 导师签名: 确形势 日期:矽夕年? 月护e t 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硕士生:张希 指导老师:许永杰 摘要 本文研究的沙丘遗址是指分布于沿海或岛屿的沙滩、沙堤、沙洲 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我国主要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在环珠江口的 深圳、珠海、中山和香港、澳门一带有着广泛的分布。 本文通过对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沙丘遗址、遗物进行类型学的比较 分析,建立文化分期。在分析环珠江口地区距今6 5 0 0 3 5 0 0 年前的气 候波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基础上,结合环珠江口地区沙丘遗址的文化面 貌和生计方式等内容,探讨了该地区沙丘遗址聚落形态以及人地之间 相互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环珠江口地区,沙丘遗址,环境变迁,互动 t h ei n t e r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r e h i s t o r i cd u n es i t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s a tt h ee s t u a r yo ft h ep e a r l a r c h a e o l o g y z h a n g x i p r o f x uy o n g j i e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e h i s t o r i cd u n es i t e sw h i c ha r et h eo b j e c to ft h es t u d y , a r e r e f e rt ot h en e o l i t h i cs i t e st h a ta r el o c a t e di ns a n d yb e a c h ,s a n d b a r r i e ro r s h o a l t h ep r e h i s t o r i cd u n es i t e sc a nb ef o u n di ns o u t h e a s tc o a s t a la r e a o fc h i n a a n dt h e ya l s oh a dab r o a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tt h ee s t u a r yo ft h e p e a r l o nt h eb a s i so f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t y p o l o g y , p e r i o d i z e a l lt h e p r e h i s t o r i cd u n es i t e sa tt h ee s t u a r yo ft h ep e a r l ,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 r e g i o n a lc l i m a t i co s c i l l a t i o na n ds e a - l e v e lf l u c t u a t i o n6 5 0 0 3 5 0 0 b p ,t h i s 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s e t t l e m e n tp a t t e r no ft h ep r e h i s t o r i cd u n es i t e sa n d t h e p r o c e s s e s o fh u m a n -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t h i s g e o g r a p h i c r e g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e s t u a r yo ft h ep e a r l ,p r e h i s t o r i cd u n es i t e s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l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0 第一章引言1 一、研究区域及年代范围1 二、考古遗址概述3 三、相关研究回顾7 四、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一1 3 第二章 遗址年代与文化分期一1 5 一、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分期研究概况1 5 二、绝对年代数据1 8 第三章中全新世环境与沙丘遗址的互动2 l 一、环珠江口地区自然环境概况2 1 二、全新世环境变化对沙丘遗址的形成的影响2 2 第四章从咸头岭遗址看环珠江口沙丘遗址与环境的互动3 2 一、成头岭遗址概况3 2 二、咸头岭遗址的生态适应3 6 第五章结语4 3 参考文献一5 l 附! 表。6 1 j 舌记7 1 1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区域及年代范围 本文所研究的环珠江口地区的具体范围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 区,主要包括珠江口两侧沿岸和临近沿海岛屿一带区域,即始于珠江出海 地段,向南延伸至力山群岛。这段水道,包括番禺市、顺德市、东莞市、 中山市、珠海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 域;另外,由于西江、北江在三水合流之后,又分支流经南海、高明、新 会市、台山市等地,自崖门、虎跳门、鸡啼门、磨刀门、横门等处分散出 海,故此包括以上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南部, 背靠南岭,面朝南海,地理上自成单元。( 图1 - 1 ) 不少学者指出本地区的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可以作为一个独 立的区域来讨论1 。 1 杨式挺:论州樵山文化,考古学报1 9 8 5 年第l 期,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比邻原始 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邓聪、黄韵璋:人 湾文化试论,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占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占艺术研究中心, 1 9 9 4 。 一 i 一 : 。篓, 、o , 0 一 夺| , ,j ; 了i ! “ - f ,l :省 槲 。 : v j 缱 i 一, “+ : 二、一 。 一 。 唾 j、i, 7 五嚣 ,一:7 ? “:it “ 厶,。 l 一, 一、厂7 。 。 ,一 , 疋海南 省t 、。! ,一一一7 ,。 :乙。7荔 一 。 r 、 ,一k 一 一一, 图卜1 环珠江口地理位置图 ( 摘自环珠江口新年i 器n , j , f - t :的聚落形态问题2 ) 早在3 0 年代,学者已对珠江u 岸的考古遗存有了初步的认识,考古调 查发掘工作,虽一度发展缓慢,却从未中断。过去2 0 多年来,本地区的考 古工作获得较快的发展,陆续地发现了不少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 址,研究材料也日渐积累起来。到目前为止,在环珠江口地区已发现的新 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其绝对年代最早约在距今6 5 0 0 年前后( 如深圳大黄 沙遗址和澳门黑沙遗址) 。本文所讨论的遗址年代范围,其上限约在距今 6 5 0 0 年,下限约在距今3 5 0 0 年。亦即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 进入青铜时代以前。 2 陈炳辉:环珠江u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问题,硕 :论义,国讧台湾大学,2 0 0 1 年。 2 二、考古遗址概述 环珠江口地区的史前遗址类型主要有沙丘遗址、贝丘遗址( 或称贝冢遗 址) 、台地遗址、山岗遗址。贝丘遗址取决于文化层中有无贝冢的存在,如 增城金兰寺、南海鱿鱼岗、万福庵、佛山河宕、三水蚬壳洲、遂溪鲤鱼墩 等遗址,多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山岗遗址和台地遗址则分布于山岗和 台地上,分布范围较广,如深圳的虎地山、蚌地山、鹦歌山、下角山等山 岗遗址。 目前发现的沙丘遗址大多分布在环珠江口地带的古沙丘和沙堤上,海 南岛和山东半岛也有零星的分布,肖一亭曾粗略统计全国有4 0 0 余处3 。而 根据现已正式发表的资料统计,环珠江口已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 8 0 余处, 其中已发掘并己发表简报或报告的约有5 0 处。( 图1 - 2 ,表1 - 1 ) 环珠江口地区沙丘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当以香港为先驱,已发现的沙 丘遗址1 4 0 多处,其中已发掘的约有3 0 处之多。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香港的业余考古学爱好者便丌始从事香港的海岛如南丫岛、大屿山等的古 遗址发掘工作。五、六十年代,由香港大学考古队主持考古发掘。到了六 f _ + 年代中后期,香港考古学会成立,组织多方学者和技术进行考古发掘研 究。深圳地区的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2 0 多年不懈的努力,对沙丘遗 址分布及文化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铲岛、葵涌、南头后海、内伶 仃岛、蛇口半岛等皆分布着沙丘遗址。其中发掘工作比较多的有大鹏湾咸 头岭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葵涌大黄沙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盐田大梅沙 i 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等,成头岭遗址更经过多次发掘。 广州地区内发现的沙丘遗址暂时只有番禺南沙经济发展区鹿颈村遗址 一个,对该遗址的研究不多,简报或报告也暂未见发表。 3 肖一亭:先秦时期的南海岛民海湾沙丘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2 0 0 4 年。 3 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也有一些沙丘遗址的发现,南葫的龙穴、泮沙, 翠亨的海边、下沙、崖口、平顶,张家边的小隐、宫花、沙边,三乡的古 鹤,沙溪的涌边,石岐的白水井,大涌的安堂、岚田村等。南萌的龙穴近 年经多次发掘,加深对中山市的史前史的认识。 珠海的沿海海湾和海岛众多,沙堤和沙丘形成条件优越,所以发现的 沙丘遗址数量较多,仅次于香港,约有1 0 0 个,但经过发掘的并不多。其 中高栏岛宝镜湾遗址和岩画的发现引起全国的关注,遗址出土大量石网坠 和石锚,遗址附近发现有新石器晚期的岩画。此外,珠海早期发掘的沙丘 遗址有淇澳岛的东澳湾遗址、后沙湾遗址、平沙的棠下环遗址、前山镇的 南沙湾遗址、三灶岛的草堂湾遗址、香洲的棱角咀遗址。其它海岛如东澳 岛、大卡亡岛、桂山岛、倚苞岛、万山岛、外伶仃岛等,海岸沙堤如拱北、 唐家湾、香洲、斗门等也有沙丘遗址的发现。 澳门的沙丘遗址发现于1 9 7 2 年,由香港考古学会进行调查,发现黑沙 湾海滩、黑沙湾北部、竹湾、九澳村、路环村五处遗址。其中只有黑沙遗 址进行过试掘和正式发掘。 此外,环珠江口其它地区也零星分布着沙丘遗址,如台山的新崩口、 蒲草山塘、铜鼓湾等沙丘遗址;新会的沙堆镇梅阁炮台山。 图1 - 2 环珠江口沙丘遗址分布 4 表i - i 环珠江口沙丘遗址一览表 香港 元朗坑口村元朗沙江庙元朗夏村元朗牛瑚石 元朗牛瑚沙元朗上白泥元朗流浮山元朗鹤洲岭 元朗下白泥屯门涌浪南屯门涌浪北屯门龙鼓上滩 屯门龙鼓滩屯门石角咀屯门三圣村屯门大榄 屯门扫管滩屯门扫管笏荃湾柴湾角大埔圆洲仔 大埔盐田仔大埔新塘下村大埔吐露港丫洲大埔三门仔 上水华山上水孔岭上水山塘上水万屋边 沙头角角塘肚沙头角谷埔沙头角吉澳洲北沙头角吉澳洲南 沙头角往湾洲西贡深涌西贡海下两贡大浪西湾 西贡活西洲掘头凼西贡滔西洲南西贡桥咀洲北 西贡厦门湾 西贡西沙湾西贡沙下西贡万咀角西贡蚝涌 西贡坑口西贡相思湾西贡湾笃西贡上流湾 九龙鲤鱼门九龙牛池湾九龙昂船洲青衣岛东 青衣岛西青农岛西草湾马湾岛东湾仔北区马湾岛沙柳塘 马湾岛东湾马湾岛东湾仔南区马湾岛龙鼓洲北马湾岛龙鼓洲南 马湾岛沙洲北马湾岛沙洲南赤缀角岛树粮湾赤缀角岛长沙澜 赤缀角岛深湾村赤鳐角岛深湾村东谷赤缀角岛虎地赤鳟角岛虎地湾 赤躐角岛虾螺湾赤鳃角岛过路湾上区赤触角岛过路湾下区赤缀角岛榄洲 大屿山东湾大屿山沙螺湾大屿山沙螺湾岬角大屿山散头 大屿山散石湾大屿山煎囱湾大屿山分流石圆环大屿山分流两湾 大屿山狗岭涌大屿山沙岗背大屿山石壁大屿山石壁东湾 大屿山塘福庙湾大屿山长沙澜大屿山贝澳大屿l l i 成阳 大屿山大浪大屿山东角大屿山长沙湾大屿山十璺 大屿山牛牯湾大屿山水井湾大屿山横塘大屿山力角咀 大屿山狗虱湾大屿山长沙栏大屿山稔树湾大屿山蟹地湾 大屿山四白大屿山竹篙湾大屿山扒头鼓南湾大屿山扒头鼓 大屿山花瓶顶大屿山鹿颈村大屿山白芒大屿山贝澳 大屿山低埔大屿山沙咀头小鸦洲大鸦洲北 大鸦洲大鸦洲南长洲大贵湾长洲东湾 长洲南湾长洲西湾长洲美经援村长洲白鳍湾 长洲白艚湾岬角长洲锵囱湾长洲大鬼湾坪洲南湾 南丫岛榕树湾南丫岛沙埔村南丫北公立学校南丫岛横塑 南丫岛大湾南丫岛洪圣爷湾南丫岛铁沙望南丫岛下尾湾 南丫岛深湾南丫岛东澳南丫岛索罟湾南丫岛模达湾 南丫岛芦须城南丫岛鹿洲香港岛深水湾香港岛舂坎湾 香港岛赤柱正湾香港岛赤柱湾蒲台岛大湾 深圳 大鹏湾成头岭大鹏湾大黄沙罗湖大梅沙蛇口半岛向南村 蛇口半岛赤湾村 蛇口半岛鹤地山盐田小梅沙大鹏湾金沙湾 5 葵涌上洞村葵涌下洞村葵涌水湄村南头后海 内伶仃岛南湾蛇口半岛虎地山盐田尖沙头村大铲岛 广州 番禺南沙鹿项村 中山 南萌龙穴南萌泮沙翠亨海边翠亨下沙 翠亨崖口翠亨平顶张家边小隐张家边宫花 三乡古鹤沙溪涌边大涌安章石岐白水井 大涌岚田村沙溪秀山村张家边沙边村扳芙白溪村 珠海 高栏岛宅镜湾平沙棠下环淇澳岛东澳湾淇澳岛后沙湾 前山镇南沙湾三灶岛草堂湾香洲棱角咀f l i 消岛大沙堆 北水营地山北水村北水长江咀北水大老勾 大横琴红旗村大横琴赤沙湾大横琴南环大厉岛推船湾 大卡亡岛市头湾东澳岛南沙湾东澳岛庙湾斗门六乡冲口村 斗门泥湾新常斗门井岸镇斗门白蕉王家庄斗i j 白焦龟山 高栏岛飞沙滩高栏岛南径湾拱北西瓜铺拱北中学 桂l l i 岛十一丘湾桂“l 岛三湾荷苞岛锁匙头荷苞岛大树挖 荷苞岛人树环金鼎外沙金鼎白沙金鼎染沟埔 金鼎上栅金鼎下栅金鼎庙湾岛下丰湾 大卡亡岛桂榜湾 南屏烟墩环南屏白沙坑南屏沙煲地南屏蟹地角 南屏梅花村南屏北山南屏南山林南屏鸡瓜地 南水挪家咀南水大基湾南水菠萝山南水蚊洲湾 下金龙村平沙下湾平沙大虎水井口淇澳岛亚婆湾 淇澳岛南芒湾淇澳岛双尾草埔淇澳岛金星门淇澳岛南扪 i ;i 山镇横坑仔前山镇沙口围前山镇造贝自订山镇水涌 前山镇猫地前山镇烂塘前山镇婆石围三角山岛三角湾 三灶岛榄坑三灶岛英表山三灶岛青湾三灶岛洲仔 唐家湾火坞环唐家湾鸡山 唐家湾后门涌 唐家湾唐朗乙 唐家湾唐朗甲外伶仃岛后涌湾外伶仃岛鬼湾外伶仃岛塔湾 湾仔中学力山岛铲湾香洲华子石香洲神前 小横琴岛夏村小蜘洲岛细洲湾银坑银坑蛇洲岛 银坑迭石北边岗圆就头老虎环 澳门 黑沙黑沙湾北九澳村路坏村 竹湾 台山 新崩口铜鼓湾蒲草山塘蒲草村 新会 梅阁炮台山古井镇下沙村 6 三、相关研究回顾 对沙丘遗址的研究随着沙丘遗址的发现而日益增多,研究方向主要有 沙丘遗址的形成、古生态环境、聚落型态、沙丘遗址的分布、性质、分期 断代、人地关系等。 对于沙丘遗址的经济形态问题,学者们的认识一致。由于沙丘遗址多 分布在发育良好的海湾沙堤或沙丘中,并出土大量渔猎工具,如石网坠、 石锚等,也有一些石斧、石锛等工具,还有坏块饰物及其制作工具,故沙 丘遗址的经湾型态应为以渔猎为主,辅以农业或手工业。 现时学者对沙丘遗址的性质各有不同的看法。就本文所讨论的年代范 围而言,一些学者又把本地区的遗址,整体地大致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一 般来说,沙丘遗址多分布在环珠江口的较南面的沿岸海滨、岛屿等地,而 山岗和贝丘遗址则多分布与较北面的河口、河岸两侧的山岗、台地或土墩 等地。不少学者以这种南北的大致分划,来讨论两部分遗址之间在聚落形 态上的关系。且最近成为本地区考古工作讨论的焦点之一。 最先对本地区遗址的聚落形态提出相关讨论的学者为严文明先生。他 在1 9 8 5 年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珠海的考古遗址后指出:“分析一 下珠江三角洲的贝丘和沙岗( 沙丘) 遗址的地理位置,就不难发现贝丘遗 址多靠北边而沙岗遗址多分布在南边。这种沙岗遗址很可能是季 节性聚落遗址遗留,每年到台风季节过后,人们分成小股乘船进入珠江口 外各个小岛,各自找到自己的海湾停靠,丌始长达半年的新生活,等台风 季节到来又回到大陆的大本营。所以我们在考察遗址的文化性质以及人们 的社会状况时,都应同较北边的贝丘遗址以及普通岗地( 山岗) 遗址联系 起来考虑4 。严先生的意见认为沙丘和贝丘、山岗遗址意见可能具有季节 性交替居留的关系。 朱非素。则认为珠海一带的沙堤、沙丘遗址其古文化遗存的“基地”, 应是在其北面的珠江三角洲中下游地区。她指出珠海地区的沙丘遗址其地 4 严文明:珠海考古散记,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东人民出版丰十,1 9 9 1 年。 。朱1 素:珠海考古研究新成果,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7 层中多出现有“问歇层”,这“反映了海平面的升降问题,也证明了古代居 民没有在沙堤上长期居住”,而认为“很可能原居于三角洲中下游的部分氏 族成员,乘船沿江而下进入珠江口渡海上岛”,形成珠海一带的遗存。 其后,朱氏在此阐述其对珠江三角洲聚落形态的观点,她举出了村头、 茅岗、河宕等贝丘遗址内部的墓葬区、垃圾区和居住区的分布资料来说明 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聚落。但是“一旦聚落附近食物来源减少,会出现人 群迁徙到别处,不排除一部分青年人顺大江,出河口,渡海上岛作季节性 短期生产活动”。总的看来,朱氏的观点主要认为沙丘遗址的“基地”是在 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而沙丘遗址只是短期的季节性活动留卜的遗存。邹兴 华t 也有相同的看法,他指出“沿海的沙丘遗址只发现了零星的遗迹, 反之,在河 j 湾内的贝丘遗址和台地遗址却发现了大量居住遗迹,说 明当时先民主要生活在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地区,这些先民,随着季 节性的环境因素改变,会迁移到河口外海岛的沙丘暂居觅食”。 商志香覃、谌世龙i 则单就沙丘遗址的文化内涵、文化层堆积状况和其 所分布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来讨论沙丘遗址的聚落形态和居留性质。他们 认为“环珠江口的史前沙丘遗址的聚落形态,极有可能足属于一种季 节性聚落,遗址所在地是当时人类聚落的基地,只是出于食物资源季 = f 了性、海侵、台风、气候冷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先民不得不时常进行迁 徙”。商氏和谌氏的研究只是针对沙丘遗址性质的讨沦,而不涉及到其与贝 丘遗址关系的讨论。 赵善德”办认为珠海一带的沙丘遗址遗存,是来自于珠江三角洲中、北 部的贝丘遗址的可能性较大。也同意沙丘遗址是季节性聚落,具有迁移性 质,但他不同于商氏和谌氏的观点,赵善德所谓的“迁徙可能只限于( 同 一个遗址中的) 低山和沙堤之间”。 吴伟鸿9 则就目前珠江口渔场分布和渔汛期的情况,推论珠江口沙丘遗 址的分布舰律,他统计现代食用鱼类的数量后指出,“在四季洄游鱼类中, 6 邹兴华: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分期,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香港市政府,1 9 9 3 年。 7 商忐香覃、谌世龙: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的特点及有关问题,文物,1 9 9 0 年第1 l 期。 8 赵善德:珠海沙堤遗址研究,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9 吴伟鸿:珠江口史前遗址分布规律,香港考占学会会刊,1 9 9 8 年第1 4 期。 8 供现在食用者约5 9 种,每种的季节有所不同,因此,各渔场汛期皆异。假 如史前遗址与渔业有关,那么,其四周之聚落居停季节便有所不同因 此各岛屿和大陆沿岸聚落有部分可能是季节性的 。吴氏的论点主要认为沙 丘遗址是追随季节性渔猎资源而形成的。 另外,对于严文明认为沙丘遗址是冬春二季居地的说法,有学者表示 相反的意见。邓聪、黄韵璋0 指出“毗邻于大鹏湾的大亚湾的湾内各季度鱼 类变化的资料显示,夏季出现种居首l l o 种,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分别为8 1 、 8 2 种,冬季最少只有7 4 种。可能是有些洄游性种到了冬季离开了大亚湾, 游向外湾的深水区。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同样大鹏湾地区一带,冬春二季 恰巧是渔获最少的季节。如果我们考虑海滨沙丘遗址的出现,与史前人类 寻找海洋资源有更大的关系,即夏、秋可能是更理想的季节。季节性台风 只是短暂的,对出海的渔民来说,较优先考虑的应是渔猎方面 。 不过,吴伟鸿曾对珠江口一带的渔场四季洄游的鱼类进行统计,发现 供现代人食用者约5 0 余种,每种的季节有所不同,而“在1 9 个渔场3 1 种 鱼类之季节分布,冬季平均有5 4 种,夏季有3 8 种,秋季只有2 4 种。 因此可见汛期集中在冬春两季”。其研究结果与邓氏和黄氏的意见相反,而 支持严文明先生的说法。 以上各学者的意见,多认为环珠江口的沙丘遗址为季节性居址,或是 短暂居留性质的遗址,不过另有学者持有反对的看法。肖一亭就利用沙丘 遗址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资料,来说明沙丘遗址应具有住宅、制陶业、石 器制作和加工业、纺织业等活动,并引上述邓氏和黄氏关于大亚湾四季鱼 类分布的证据,认为“既然夏、秋二季有人居住,春、冬二季沙丘上住人 更无问题。这样一年四季都能住人的地方,先民们又何苦迁来迁去? 他 认为:“虽然单个沙丘遗址的所出土的文物一般显得比较零星,似有些偶然, 但如果考虑到这罩的埋藏条件,认识沙丘上保存遗址遗物的概率与岗地遗 址的差别,则会看到沙丘遗址揭示的沙丘文化内涵,并能从许多偶然的现 象中找到起支配作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只是季节性的活动居址”。不过, w 邓聪、黄韵璋:大湾文化试论,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人学中国考 古艺术研究中心,1 9 9 4 。 肖一亭:海湾沙丘遗址不应只是季节性活动居址,东南哑考古论文集,香港大学美术 博物馆,1 9 9 5 年。 9 诚如上文提及,肖氏所引邓氏和黄氏的证据,与吴伟鸿后来对珠江 j 四季 鱼类洄游的统计数据不符,这其中需要进一步讨论,及提出其他证据来支 持。另一方面,将沙丘遗址出土遗物较少的现象,之归因于埋藏条件的问 题,此处明显还有可以探讨的空问。 以上学者关于环珠江口的聚落形态的讨论,多只着眼于空间上的关系, 却忽略了时间上的变化。也就是说,学者多综合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甚至 青铜时代初期的遗址资料来讨论,但却很少去注意和讨论在不同时间内其 聚落形态是否有所变化。本文所探讨的遗址年代范围,即距今6 5 0 0 至3 5 0 0 年之间,横跨时间约有3 0 0 0 年之久,因此在聚落形态上也许可能有早晚的 变化,而这正是目前不少学者在其研究中所常常忽略的问题。 李果1 2 则分阶段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以不少沙丘遗址所出现的间歇层 作为分期的间隔和标准,分成前后两期的文化阶段,来对比北面贝丘遗址 的遗物资料。他指出在前期的沙丘遗址与贝丘遗址具有许多共同点,如均 以央砂陶占大部分比例,器物组合简单,缺乏农业活动迹象,居住遗迹少, 遗址规模较小,文化层较薄,均处于当时河口、海滨地区,出土器物又以 渔捞、狩猎为主,说明均属于一种具有相当迁移性的渔猎、采集型经济。 到后期,两类遗址差别较大,如贝丘遗址则变成以泥质陶为主,沙丘遗址 则仍以央砂陶为主;此外贝丘遗址出土器物的数量和种类,房址、墓葬等 遗迹均较沙丘遗址为多,表明定居性比后者高许多,部分可能成为永久定 居遗址。李氏的分期和论点,是以沙丘遗址种的间歇层所间隔丌的上、下 文化层为基础,来与北面贝丘遗址的考古资料进行讨论。但显然北面的贝 丘遗址没有问歇层,遗址的分期和年代未必与沙丘遗址由间歇层隔开的l j 后期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李氏虽注意到贝丘和沙丘遗址之间的早晚期变 化,但他并未讨论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沙丘遗址属于季节性的遗址。其中一些 学者认为沙丘遗址与贝丘、山岗遗址之间,可能具有较平均的季节性交替 居留的关系,如严文明先生;而另有学者认为本地区遗址的先民主要生活 在北面地区,沙丘遗址只是在某个季节种进行短暂的居停地点,如朱非素、 此李果:环珠江口新年i 器时代沙丘遗址的聚落特色,考占1 9 9 7 年第2 期。 1 0 邹兴华。亦有学者认为沙丘遗址可能是相对稳定的聚落,而非只是季节性 的活动居址,如肖一亭。但目前,以季节性居址的观点占主流优势。 有学者结合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从史前海进海退的环境变迁与遗址形 成的关系出发,得出沙丘遗址的形成、性质和古生态环境的关系h 。海退时 沙丘出露于海面,居民得以定居,并以捕鱼为生;海进时海平面掩没沙丘, 居民只好迁离沙丘另觅居住地。所以,沙丘遗址的分布受制于环境的变化。 海退时沙丘遗址大多分布于环珠江口的海岛或海岸沙丘沙堤;海进时沙丘 遗址大量减少,相反,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北部的贝丘遗址则大量增加。环 境变化确实影响着沙丘遗址的分布。 也有学者从沙丘遗址出土的器物探讨沙丘遗址间的关系以及沙丘遗址 与其它遗址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彩陶的研究。目前有的学者认为环珠江口 的彩陶源自长江流域,也有认为是本地说协。但环珠江口的彩陶,不论是 发现于环珠江口的沙丘遗址或贝丘遗址或山岗遗址,各类遗址间的彩陶文 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有学者提出“大湾文化”埔,有学者提出“咸 头岭文化”的名称,两者的文化面貌是一致的。 沙丘遗址的断代分期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香港、珠 海、深圳三地沙丘遗址较多,考古材料较为细致,因而针对当地考古材料 进行分期: 基于香港考古发现的基础,邓聪作出的分期埔是东湾i 期一东湾i i 期一 黑沙期一鲋鱼湾期一蟹地湾期为代表的五个发展阶段。 ”朱艳、陈发虎、张家武、安成邦:距今五千年左右环境恶化事件对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及其原因的初 步探讨,地理科学进展第2 0 卷第2 期,2 0 0 1 年6 月;翁齐沽:珠江三角洲伞新世环境变化j 文化起 源及传播的关系,地理科学第1 4 卷第1 期,1 9 9 4 年2 月;黄光庆:珠江三角洲新钿器考古文化与古 地理环境,地理学报第5 l 卷第6 期,1 9 9 6 年1 1 月。 杨耀林:环珠江口区史前彩陶源流试论,华南考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 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 0 0 4 年;杨式挺:从中山龙穴及白水并发 现的彩陶谈起,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何介均 环珠江口的史前彩陶与人溪文化,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社,1 9 9 4 年。 晡杨耀林:环珠江口区史前彩陶源流试论,华南考古, 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 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 0 0 4 年。 1 6 邓聪、黄韵璋:大湾文化试论,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 7 李伯谦:广东咸头岭一类遗存浅识,东南文化1 9 9 2 年第l 期。 啸邓聪:香港和澳fj 近十年来的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五1 9 7 9 1 9 8 9 ,文物出版社, 1 9 9 0 年。 基于珠海的考古发现,朱非素先! 卜认为珠海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可 以分为5 期。第1 期以后沙湾层为代表;第1 i 期以草章湾、层为代 表;第1 i i 期以后沙湾第、层为代表;第期以棱角咀、层,草堂 湾层,南沙湾、层为代表;第v 期以东澳湾、层位代表。李子 文2 先生也对珠海的史前沙丘遗址进行分期,将珠海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分 为后沙湾遗存和东澳湾遗存两大段,前者包含两期:后沙湾i 期和草掌湾 i 期;后者包含四期,代表遗址有后沙湾i i 期、草掌湾i i 期、东澳湾遗址 和亚婆湾第2 组,时间约为距今6 0 0 0 3 0 0 0 年。可以看出,与朱氏的意见 相比,次分期仪多出了亚婆湾2 组,但是亚婆湾2 组当已进入青铜时代; 不过,两者分期的年代上限亦略有不同。 至于深圳的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杨耀林1 1 先生分为两期,第1 期代表 遗址有大梅沙( 1 区) 、大黄沙、成头岭、小梅沙;第1 i 期代表遗址有赤湾、 上洞、下洞、鹤地山下层、水沥村、内伶仃岛南湾、沙头村、灶下村和成 头岭m 4 等,时间从距今6 5 0 0 年至中原的商周时期。 另外,学者们也对整个坏珠江 1 地区史前沙丘遗址进行了综合分期研 究。对于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的分期,各学者有着不同意见。有学 者将本地区分为中、晚两个文化期,如瓯燕;但亦有学者将其细分为3 期, 如严文明,4 期如邹兴华,或6 期如李子文、曾骐、李岩等。关于坏珠江 口地区沙丘遗址的分期问题将在第二章论述,此不赘述。 此外,围绕沙丘遗址的出土遗迹、遗存,学者们还展,f 了大量的专题 研究。如沙丘遗址中的墓葬研究,涉及到出土遗物及墓葬所反映的乍活; 建筑,如地面建筑、杆栏式建筑、烧土遗址以及祭祀遗址等研究;石器研 究;块、环砥石、石网坠、牙璋、陶器以及岩画研究等。这些研究为进一 步探讨人地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 博朱非素:珠海考古研究新成果,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2 0 李子文:珠海史前文化序列初论,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j 东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杨耀林:深圳新年i 器时代沙丘遗址年代分期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占文 化研究,香港中文人学出版社,1 9 9 4 年。 1 2 四、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 近年来,环珠江口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深圳、珠海等地经科学发掘的一批面积较大的遗址,提供了明确的 层位关系和陶器的基本组合关系,使探索该类型遗址文化的谱系结构及其 机制变化的动因成为了可能。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一些敏锐的学者还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文化发 展与环境关系研究上,并通过考古遗址的分布规律探讨早期文明化进程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不少学者还在研究中加强了学科交叉协作, 孢粉、粒度、微体古生物、地球化学、植硅石等分析方法得以广泛应用, 带有大容量环境信息的综合考古报告开始面世。这为恢复古环境提供了定 量化的高分辨率地层剖面记录和典型遗址资料。 环珠江口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繁衍之地,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与 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前门院场”。人与自然的协调进步将是这一区域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重要主题,而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又无不是已逝生活过程的延 续。因此,通过考古地理学实践研究这一地区文明起源期的人地关系,考 察其文明化进程模式,探讨这个地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充 分认识人和自然如何协调性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充分的现实意义和 深刻的学术价值。 本文期望通过地理学、考古学、环境学以及历史学等方法,以环珠江 口地区的沙丘遗址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区域地理范畴内考古时代的环境变 化、人地互动关系问题进行考察。 本文将采用考古学和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借用其它相关学科的手段和 成果,以环珠江口地区为空间范围,以考古遗存为对象,以深圳、珠海、 香港为核心区域,以距今6 5 0 0 - 3 5 0 0 年前为时间跨度,尝试复原其人文景 观和自然景观,探讨这一时空框架内文化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 及该地区文化发展中的特性,总结古代人地关系协调与否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希望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进行分期排队,借此以构建时 1 3 问框架。对文化属性明确的遗址,着重对其进行区域性和局域性空间特征 分析。对局域性单一考古遗址中包含的人地环境信息的考察,则将通过对 典型遗址的分析,如深圳成头岭,来进行综合环境景观的复原与重建。 1 4 第二章遗址年代与文化分期 一、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分期研究概况 学者们对于整个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沙丘遗址的综合分期研究,主要有 以下几种意见。 瓯燕篮将环珠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为两期,1 期以深圳大鹏湾成头岭、 大黄沙、香港南丫岛深湾f 层为代表,2 期则以珠海淇澳岛的东澳湾、香 港南丫岛深湾c b 层为代表。 朱非素2 3 先生把本地区遗址放入整个广东地区的文化分期框架中的“中 期硼“晚期”来讨论;中期以“西樵山中期遗存称之,年代距今约6 5 0 0 、5 0 0 0 年之间;晚期则以“河宕类型文化遗存”称之,距今约5 0 0 0 3 5 0 0 之间。 吴曾德、叶杨2 4 办认同朱氏的意见。他们认为“限于目前的考古材料,如分 得过细,可能将来会经不起检验”。 严文明先生则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史自订时期各类型的遗址放在一起进行 分期讨论,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可分为三期蜀。第1 期的代表性 遗址有后沙湾i 期、大黄沙、小梅沙;第1 i 期,代表性遗址有水涌i 期、 草堂湾i 期、深湾f 层;第1 i i 期,代表性遗址有东澳湾、后沙湾i i 期、灶 岗、鱿鱼岗等。 邹兴华蹦先生采用炭和炭化木的c 数据,以及比较不同时期的遗址文 龆瓯燕:试论史前南海地区沙丘和贝匠遗址,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深圳博物馆编,文 物出版社,1 9 9 4 年。 朱非素:,“东新石器时代考古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东出十先秦文物,香港大学文物馆, 1 9 8 4 年。 “吴曾德、叶杨:论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区域文化,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深圳博物 馆编,文物出版丰十,1 9 9 4 年。 ”严文明:珠海考古散记,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东人民出版社,1 9 9 1 。 2 6 邹兴华: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分期,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香港博物馆,1 9 9 3 年。 化内涵,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分为4 期,第1 期时l h j 介乎公元前 4 5 0 0 、前3 7 0 0 年之问,第1 i 期时间介乎附3 7 0 0 、日订2 9 0 0 年,第1 i i 期在公元 前2 9 0 0 2 2 0 0 年,第期处于公元前2 2 0 0 前1 5 0 0 年。 曾骐2 7 先生应将史前沙丘遗址分为6 期,第l 期有东湾、层、咸头 岭、大黄沙,第2 期有黑沙下层、后沙湾、中山龙穴、舂坎湾、小梅沙, 第3 期有草堂湾、层、黑沙上层、东湾f 层、东湾层、鹤地山,第 4 期有后沙湾、赤湾,第5 期有草掌湾层、棱角嘴、南海湾,第6 期有 东澳湾、鳙鱼湾。 李子文州先生认为可以分为6 期,第1 期,后沙湾层、小梅沙、舂坎 湾、黑沙湾;第1 i 期,草堂湾、层,深湾f 层;第1 i i 期,后沙湾、 层;第期,亚婆湾;第v 期,草常湾层、东澳湾、南沙湾、鹤地山 层:第期,鹤地山层,鸡l 【j 。第1 、i i 期距今5 5 0 0 、4 6 0 0 年,第1 i 至v 期距今4 0 0 0 “3 0 0 0 年,第期进入西周时期。并认为第1 i 、i i i 之间与 第v 、期之间都存在较长的空白需要填补。 李岩凹也将史前环珠江口地区沙丘遗址分作6 期。i 期以后沙湾遗址部 分为代表,i i 期以南沙湾遗址部分为代表,i i i 期以东澳湾遗址部分为代表, 期以深圳咸头岭遗址m 5 和珠海亚婆湾第l 组中部分陶器为代表,v 期以 亚婆湾遗址第2 组和水涌遗址第2 组为代表,期以金鼎外沙遗址第2 组 为代表。 卜工3 0 把新石器时代晚期沙丘遗址遗存分为1 4 组,三大阶段。其中以 大黄沙遗址第四、五层为代表的遗存为五个年代组。 第l 组,以深圳大黄沙t 2 0 1 a 层、t 2 0 2 b 层,珠海革掌湾t 2 层 和珠海横琴岛赤沙湾t l 层的器物为代表。 第2 组,以珠海后沙湾t 2 层的器物为代表。 第3 组,以深圳小梅沙、中山龙穴的彩陶圈足盘为代表 第4 组,以深圳大黄沙t 1 0 1 和t 2 0 2 层的和香港舂坎湾的部分器物 为代表。 2 7 曾骐:环珠江口两侧的史前文化,东南弧考古论文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 9 9 5 年。 2 “李子文:环珠江口沙丘遗址的考占实践与认识,广东省博物馆馆刊1 9 9 1 年第2 期。 2 9 李岩:环珠江口史前遗存陶器编年试析,东南文化1 9 9 2 年第5 期。 3 0 卜j i :环珠江口新彳i 器时代晚期考古学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 9 9 9 年第1 1 期。 1 6 第5 组,高要蚬壳洲t l 层,东莞万福庵、中山龙穴9 0 t 3 层等单位 的器物为代表。 第6 组,以深圳咸头岭遗址t 2 0 1 层、香港涌浪南遗址“新石器时代 中期 的部分资料和深湾遗址的部分遗存为代表,其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釜、 罐、器座、钵、碗、笳等,刻花纹发达,平底器多见,亚腰型器座流行。 彩陶圈足盘基本不见,小口圈足罐的线索很少,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第7 组,深圳大黄沙遗址t 2 0 1 层( 原简报图六:4 ,8 ,1 4 ) 。 第8 组,香港涌浪南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部分资料,成头岭遗址t 1 0 1 :4 。 第9 组,三水银州遗址m 3 2 的资料,香港涌浪遗址的部分资料和深圳 咸头岭遗址t 1 0 7 层的资料。 第1 0 组,三水银州遗址m 3 7 的资料。 第1 1 组,深圳鹤地山遗址下层的部分资料。 第1 2 组,深圳赤湾沙丘遗址的部分资料。 第1 3 组,珠海后沙湾遗址第2 期遗存的部分资料( 主要是部分采集品) 。 第1 4 组,珠海淇澳岛亚婆湾遗址第l 组的部分资料。 以上1 4 组陶器的编年顺序,按标型器组合特征分3 大阶段: 第1 段,l 5 组,圈足盘和陶釜组合。本阶段大致与中原地区的仰韶 时代相当。 第2 段,6 组、7 1 3 组,圈足罐和陶釜组合。本阶段的年代上限当不 晚于公元前2 6 0 0 年,约在公元前3 0 0 0 前2 6 0 0 年间,这个阶段最早的第6 组可能随着资料的发现而最终独立出来。第2 阶段大致跨了中原龙山文化 和夏代两个时期。 第3 段,1 4 组是豆,折肩尊和陶釜组合。本阶段属商时期。 纵观各家的分期研究,各学者对分期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学者将本地 区分为中、晚两个文化期;但亦有学者将其细分为3 期、4 期或6 期。由 于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沙丘遗址内涵比较复杂,加之沙丘遗址埋藏环境较差, 遗存保存情况较不理想,许多遗址还没有条件进行细致的发掘。目前所见 1 7 沙丘遗址的资料多为发掘简报和调查报告,完整的发掘报告少见,仅港澳 地区个别遗址出版了相关报告。不难看出,现有可供分期比较的资料尚待 充实。 因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本人倾向于将该地区的史前沙匠遗址进行大略 的分期,即依照本地区的分期,将史前沙丘遗址大略归入新石器中、晚两 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代约距今6 5 0 0 、5 0 0 0 年,代表遗址有深圳咸头岭、 大黄沙、小梅沙、香港深湾f 层、蟹地湾、涌浪、东湾澳门黑沙下文化层、 珠海淇澳岛后沙湾第1 期、三灶草掌湾第1 期、平沙环棠下环下层等;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约距今5 0 0 0 3 5 0 0 年,代表遗址有香港深湾c b 层、东 湾、涌浪、龙鼓上滩、铜鼓、沙州、鳙鱼湾、赤湾、珠海后沙湾第1 i 期、 革常湾第1 i 期、东澳湾、层等。相信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和科学 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提供明晰的层位关系,可为更科学更细致的分期创 造条件。 二、绝对年代数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过程的各 个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应用于考古学之后,_ 才使得史前年代学建立 在有绝对年代作依据的可靠基础之上。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注 重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方法的运用。也有学者 直接用科技测年数据作为分期标准,如邹兴华3 1 ,他认为热释光测年及以贝 类测年的碳十四数据较不准确,认为以炭和炭化木测定的数据较为可信, 而只采用后者的测年数据来进行文化分期。 目前,本文收集了来自1 5 个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地层的 碳十四及热释光测年,测定的样本分别有木炭、炭化有机物、贝壳、陶片 等。( 表2 1 ) ”邹兴华: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分期,岭南占越族文化论文集,香港博物馆,1 9 9 3 年。 1 8 表2 - 1 :各遗址的测年数据 编 地 定年方 遗址名称测定年代( p )样本备注 遗址资料来源 号 区法 6 1 0 0 2 0 0 ( c 1 4 ) :邓聪姆炜明 1 9 晰) : c 1 4 及木炭、c 1 4 样本的树轮校正为6 9 2 5 2 1 5 b p 或 l黑沙上层5 7 0 0 8 0 0 ( t l ) :瓯燕( 1 9 9 4 ) ; 澳热释光陶片6 7 9 5 2 0 5 b p 5 0 1 0 7 1 0 ( t l )李松生( 1 9 9 4 ) 门 3 4 5 0 4 5 0 ( t l ) 。 2黑沙下层热释光陶片 原报告估计年代约在4 0 0 0 3 5 0 0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