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四部分类法简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隋书经籍志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是对汉、魏晋南 北朝长期以来目录学工作实践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图 书分类学的成就。佛、道书目由见附至于入四部之子部,是文化冲突与 相融在目录学领域中的反映。中国古籍综合目录分类法以四部分类法占 主导地位,从唐至清,千余年来,其经、史、子、集四部内、外的变化, 都不足以动摇四部之基本框架。被称为对四部分类法起“彻底破坏”作 用的通志艺文略的十二分类法,四部之框架仍隐含其中。因此, 与其说这是一种破坏,不如说是一种复古,复古刘向、刘歆、阮孝绪等 人的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寓含着封建等级思想,大体体现了封建学术思 想特点。它的解体,是封建学术内部之“异端”思想与近现代西方目录 分类学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古籍综合目录;四部分类法:文化冲突与相融;学术思想 a b s t r a c t s u m m i n gu pal o t o f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 a lw o r k sf r o mh a nt ow e i ,j i na n d s o u t h e r n 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s u i s h u - j i n g j i z h le v e n t u a l l yg i v e sf o r mt ot h e f o u r b r a n c h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i n h e r i t sa n d d e v e l o p s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b i b l i o g r a p h yd u r i n gt h et w o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s f r o mb e i n ga f f i l i a t e d t ot h e f o u r - b r a n c hs y s t e mj u s ta sa na p p e n d i xt ob e i n gi n c l u d e di n t ot h ep a r to f z i - b r a n c ho ft h i ss y s t e m ,t h eb i b l i o g r a p h i e so f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a r ea m i r r o ro f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f l i c t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i nt h i sf i e l d f r o m 勋愕d y n a s t yt o 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f i e l d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h a s b e e nd o m i n a t e db yt h ew a yo ff o u r b r a n c hs y s t e mf o rm o r et h a no u et h o u s a n d y e a r s t h em i n o rc h a n g e so ra l t e r a t i o n s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e a c hb r a n c ho fs u c ha s y s t e m ,i n c l u d i n gj i n g , s h i , z a n d ) kh a v en o tu n d e r m i n e di t sf o u n d a t i o na n d f r a m e t h o u g hb e i n gv i e w e da st h ec o m p l e r ed e s t r u c t i o nt ot h ef o u r - b r a n c h s y s t e m ,t h e1 2 - b r a n c h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d o p t e di nt o n g z h i i r n t , e n z h ie m b o d i e s p o t e n t i a l l yt h es t r u c t u r a lc o n c e p t i o no ft h ef o u r - b r a n c hs y s t e m h e n c e ,i ti sn o t s om u c hd e s t r u c t i o na sr e s t o r a t i o n ,i e ,r e s t o r i n g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o fl i u x i a n g , l i ux i na n dr u a nx i a o x u s t h ef o u r b r a n c h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m p l i e st h et h o u g h t o ff e u d a lh i e r a r c h i e sa n d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st h ea c a d e m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f e u d a l t i m e s t h e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i ss y s t e mr e s u l t sf r o mt h ec o m m o n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 h e r e t i c a l i d e a si n s i d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u d a ll e a r n i n ga n dt h el a t ea n d m o d e r nw e s t e r n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i n t r o d u c e dt oc h i n a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h ef a - s u ( 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t e x t s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w a n gd e b a o k e yw o r d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b o o k s ,t h e f o u r - b r a n c h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c o n f l i c t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 附件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撰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文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 l 可袁莩签字日期 州年j 月日 q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壹璺圭鲎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可美孑 导师签名:立廖l 琴 签字日期:文。- f 年r 月“日签字日期:2 。,年,月f 6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一、文献综述 综合图书目录之四部分类法,以隋书经籍志为其确立之标志,后渐为 主流之分类法,流传至今,对此方法进行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兹作一简 要介绍。 第一阶段,此时期以郑樵、章学诚、王鸣盛、赵翼等为代表。 1 郑樵反对四分法,主张十二分法,其在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编次 必谨类例六篇”中论之日:“十二野者,所以分天下之纲,即十二野不可以明天; 九卅i 者,所以分地之纪,即九州不可以明地;七略者,所以分书之次,即七 略不可以明书。欲明天者在于明推步;欲明地者在于明远迩;欲明书者在于明 类例。噫! 类例不明,图书失纪,有自来矣。臣于是总古今有无之书,为之区别, 凡十二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 六,星数类第七,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 第十二。经一类分九家,九家有八十八种书,以八十八种书而总为九种书,可乎? 礼一类分七家,七家有五十四种书,以五十四种书而总为七种书,可乎? 乐一类 为一家书,十一种。小学一类为一家书,八种。史类分十三家,十三家为书九 十种;朝代之书则以朝代分,非朝代书则以类聚分。诸子一类分十一家,其八家 为书八种,道释兵三家书差多为四十种。星数一类分三家,三家为书十五种。五 行一类分三十家,三十家为书三十三种。艺术一类为一家书,十七种。医方一类 为一家书,二十六种。类书一类为一家,分上下二种。文类一类分二家,二十二 种。别集一家为十九种书。余二十一家二十一种书而已。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 二种,朱紫分矣。散四百二十二种书,可以穷百家之学,敛百家之学,可以明十 二类之所归。”“易本一类也,以数不可合于图,图不可合于音,谶纬不可合于传 注,故分为十六种。诗本一类也,以图不可合于音,音不可合于谱,名物不可合 于训诂。故分为十二种。礼虽一类而有七种,以仪礼杂于周官,可乎? 春秋虽一 类而有五家,以啖赵杂于公谷,可乎? 乐虽主于音声,而歌曲与管弦异事。小学 虽主于文字,而字书与韵书背驰。编年一家而有先后。文集一家而有合离。日月 星辰岂可与风云气候同为天文之学? 三命元辰岂可与九宫太一同为五行之书? 以此观之,七略所分,自为苟简,四库所部,无乃荒唐? ” 章学诚对四部分类法也作了论述。在校雠通义中,他极其推崇刘向父子 及郑樵诸人,其论之日:“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 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 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 之吕,因取历朝著录,略其鱼鲁豕亥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 失之故而为之校雠。盖自石渠天禄以还,学者所未尝窥见者也。”圆尽管如此,四 部分类法的出现,在章学诚看来,乃是一必然结果。他在宗刘第二中论道: “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皆势所不得已者也。史部日繁, 不能悉隶以春秋家学,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一。名默诸家,后世不复其 支别,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二。文集炽盛,不能定百家九流之名目,四部之 不能返七略者三。钞辑之体,既非丛书,又非类书,四部之不能返七略 者四。评点诗文,亦有似别集而实别集,似总集而非总集者,四部之不能返七 略者五。凡一切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其势判如霄壤,又安得执七略 之成法,以部次近日之文章乎? 然家法不明,著作之所以日下也;部次不精,学 术之所以日散也。就四部之成法,而能讨论流别,以使之恍然于古人官师合一之 故,则文章之病,可以稍救:而七略之要旨,其亦可以有补于古人矣。”。 在举例论证了“四部之所以不能复七略”之观点后,章学诚认为四部分类法 继承了七略之分类法精神,并特别强调了“叙录”的作用,对郑樵删去崇 文叙录提出了批评。其论日:“然则四部之与七略,亦势之不容两立者也。 七略之古法终不可复;而四部之体质又不可改,则四部之中,附以辨章流别 之意,以见文字之必有原委,亦治书之要法。而郑樵顾删去崇文叙录,乃使 观者如阅甲乙簿注,而更不识其讨论流别之义焉,呜乎可哉? ”。 2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七,对四部分类法持肯定态度,并看到隋 志之四部分类法对以前分类法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论经史子集四部日:“隋 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案四部之名,起晋秘书监苟勖中经簿( 一甲部, 。郑樵通志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8 3 1 。章学诚著,叶璜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9 4 5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 】北京冲华书局,1 9 8 59 5 6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h q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9 5 9 2 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景部, 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a 寻前后著录 家,皆分为七,如刘歆七略( 一集略,二六艺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 兵书略,六术数略,七方技略) ,王俭七志( 一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 杂传;二诸子志,纪古今诸子;三文翰志,纪诗赋:四军书志,纪兵书;五阴阳 志,纪阴阳图纬;六艺术志,纪方技;七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道、佛附见) , 阮孝绪七录( 一经典录,纪六艺;二记传录,纪史传;三子兵录,纪子书、 兵书;四文集录,纪诗赋;五技术录,纪术数:六佛录;七道录) ,皆杂乱繁碎。 惟苟勖稍近理,然子不当先史,诗赋等下忽有汲冢,亦不可解:且甲乙丙丁, 亦不如直名经史子集。故隋志依用而又改移之。考宋书殷淳传:爱好 文义,未尝违舍。在秘书阁,撰四部书目,凡四十卷,行于世。梁书沈 约传: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之主,齐文惠太予也。太子入居东 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任晴传:梁武帝时,为秘 书监。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叻手自雠校。由是第目定焉。殷 钧传:梁武帝时,历秘书丞。在职启校定秘阁四部书,更为目录。张宏策子 缵传: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秘书郎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 次入补。其居职例不数十日;? 警j ,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书籍。常 执四部书曰:若读此毕,可言优仕矣。”以上各家所言四部,疑皆苟勖之旧。 惟隋志依苟而又改移之。自后唐、宋以下为目者,皆不能违。”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论之日;“古书分类未有经、史、子、集四部之 名。汉哀帝时,刘歆著七略,宋元徽中,王俭撰七志,梁普通中,阮孝绪 撰七录,隋大业中,许善心撰七林,此皆以七分部者也。其以四部分者, 自晋秘书监苟勖始,日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二乙部,则诸子及兵家术数等, 三丙部,则史记皇览等,四丁部,则诗赋及汲冢书等;其中编次,子先于史,汲 书又杂词赋内,位置俱未免适当,然后之以四部编者,实本于此。宋谢灵运、殷 淳,梁任萌、殷钧等因之,各造四部书目,竟陵王子良集学士依皇览例,为 四部要略,犹皆以甲乙丙丁为部。隋炀帝于观文殿东西厢藏书,东屋藏甲乙, 西屋藏丙丁,亦仍旧称。其名以经、史、子、集者,则唐武德初魏郑公收东都图 。王鸣盛十七史商檀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6 9 4 6 9 5 3 书,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以船,溯河西上,凡八万六千九百六十六卷。其后又因 马怀索奏,乃令殷践猷等治经,韦述等治史,毋煲等治子,王湾等治集。:黔自 此经、史、子、集之为四部,一成不变矣。今隋书经籍志已分经、史、子、 集者,隋书本唐人所修也。暑搿函? 筹苎、辚玉主:近代说部之书最多,或 又当作经、史、予、集、说五部也。i ? 翌、事l 篙嚣j ;嚣;嚣鬯i 气蒜翟嚣:? ”。 由此观之,赵翼所论,观点与王呜盛大致相同。 3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 志、明史艺文志、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 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史志目录、公私目录中,尤其在其总序等处,也有关 于四部分类法之论述。 唐以前之分类法,隋书- 经籍志总序予以了富有条理的总结,其言日:“至 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 校经传诸予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 技。每一书就,向则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 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 七略:一曰集略,二日六艺略,三日诸子略,四日诗赋略,五日兵书略,六日 术数略,七曰方技略。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 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日甲部,纪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日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术数:三日丙,有 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日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 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 论辨。” “东晋之初,渐更鸠集。著作郎李充,以前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 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后中朝 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 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 。赵翼陔余丛考嗍,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5 7 a 2 3 4 撰七志:一日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 - e l 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三臼文翰志,纪诗赋;四日军书志,纪兵书;五日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日术 艺志,纪方技;七日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见附,合为九条。然亦不 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 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黜,又造四部目录,大凡一万 八干一十卷。梁有秘书监任防、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 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咂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 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 更为七录:一日经典录,纪六艺;- - n 记传录,纪史传;三日子兵录,纪子书、 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日技术录,纪数术;六日佛录;七日道录。其分 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跻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 以船,沂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 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 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 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 之下,以备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宏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文章乃政化文章乃政化之黼 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由此我们可见,隋书经籍志之四部分类法是对此前分类法的继承与发展。 旧唐书经籍志总序中言:“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 并具体 指出“甲部为经”、“乙部为史”、“丙部为子”、“丁部为集”。新唐书艺文志 总序中云:“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 四类,日经、史、子、集。” 又叙及玄宗时整比书籍,“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 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宋史艺文志总序中,则直接 指出其“仿前史分经、史、子、集四类而条例之”。此一因循关系。明史艺文 。魏微等隋书( 第4 册)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9 0 5 9 0 9 嗷晌等旧唐书( 第6 册) 氛棚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1 9 6 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第s 册) 【m 】一e 京:中华书局,1 9 7 5 1 4 2 1 1 4 2 2 。欧阳修,柬祁新唐书( 第5 册) 【h _ q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1 4 2 2 。脱脱等宋史( 第1 5 册) 嗍j e 京:中华书局,1 9 7 7 5 0 3 4 5 志总序中同样指出:“四部之目,防自苟勖,晋宋以来因之。”。遂初堂书目 原序中云:“若其剖析条流,整齐纲纪,则有目录卷。甲、乙、丙、丁之别,可 以类知一十百千之凡,从于数举。”。郡斋读书志之分类,其序中云:“自汉武 帝之后,虽世有治乱,无不知崇尚典籍。刘歆始著七略,总录群书:一日辑略, 二曰六艺略,三日诸子略,四日诗赋略,五日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日方技略。 至萄勖更著新簿,分为四部:一日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日乙部,有古、 今诸子家及兵书、术数;三日丙部,有史记及故事:四日丁部,有诗赋、图赞。 勖之簿盖合兵书、术数、方技于诸子,自春秋类摘出史记,别而为一,六艺、 诸子、诗赋,皆乃歆旧。其后历代所编书目,如王俭、阮孝绪之徒,咸从歆例; 谢灵运、任防之徒,咸从勖例。唐之分经史子集,藏于四库,是亦祖述勖而加详 焉。欧阳公谓其始于开元,误矣。今公武所录书,史集居其半,若依七略,则 多寡不均,故亦分之为四焉。”。( 直斋书录解题以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但 诚如清馆臣所指出的那样,“其书不标经、史、子、集之目,而核其所列,经之类 凡十,史之类凡十六,子之类凡二十,集之类凡七,仍不外乎四部之说者也。”。) 清高宗在其文渊阁记中所言:“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 有之书虽夥,却不出四库之目也。” 总的看来,此时期论述显得较分散、零星。 第二阶段,主要有汪国垣、余嘉锡、姚名达等数家。 1 汪国垣目录学研究,探讨了七分法与四分法之关系。在此书“七略四 部之开合异同”之论述中,汪先生认为,录略在历史上之变迁,约可分为三时期。 “自汉以迄班固,所谓七略之分法,终汉之世,未尝变动。是为七略时期。” 。“魏晋以后四部乃兴。四部分类之法,虽肇始于荀勖,实确定于李 充也。终晋之世,从事录略者,大抵遵循四部。是为四部时期。”。“由宋至 唐,七略与四部之法,并行不悖。是为四部与七略并行时期。” 其“开合异 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史部与经书之开合也。( 二) 诸子与兵书术数 。张廷玉等明史( 第8 册)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2 3 4 4 。四库全书( 第6 4 册m 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4 3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 1 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 9 9 01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4 。四库全书( 第l 册) 嗍上海:上海古藉出版杜,1 9 8 8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m l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9 3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o o o 9 3 9 4 o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9 5 6 方技之开合也。( - - - ) 诗赋与文集名异而实同也。( 四) 诸子始终独立专部也a ( 五) 图谱始终未能独立专部也。( 六) 佛道二家之分合无定也。 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系统论述了类例之沿革。在“总论类例”中,余 嘉锡先生认为:“至晋苟勖作中经新簿,始变七略之法,为甲乙丙丁四部。 其后齐王俭又依七略作为七志,梁阮孝绪复斟酌刘王之间,以撰七录。 而自晋宋至今官撰目录,则皆用四部。”。在论述郑樵、焦弦之论类例时,余先生 进而分析了七略之变为四部的原因。他说:“书之有部类,犹兵之有师旅也。 虽其多寡不能如卒伍之整齐划一,而要不能大相悬绝,故于可分者分之,可合者 合之。七略之变为四部,大率因此,不独为储藏之不便也,即其目录之篇卷, 亦宜略使之相称。盖古书既用卷轴,则不宜于过长。刘歆七略即为其卷,而 宋、梁、陈、隋之四部目录皆四卷,故胡应麟日:自唐以后,四部卷数相当。 经籍会通卷二。七略、四部之分合,可因此而得其故矣。” 在“总论沿革”中, 余嘉锡先生也论到:“合而观之,七略之变而为四部,不过因史传之加多而分之 于春秋,因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渐少而合之为一部,出数术、方技则 为五,益之以佛、道则为七,还数术、方技则为六,并佛、道则复为四,分合之 故,大抵在诸子一部。互相祖述,各有因革。虽似歧出枝分,实则同条共贯也。” 3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也有对分类的系统论述。把四部分类法分为第 一期与第二期,多有新的观点。在论“七志与七略”中认为,隋志中 “其所谓四部者,原为空洞之外壳”,“试揭其内幕,则隋志之四十种原 无以大异于七录四十六部。佛道九部除外然较之荀勖、李充之仅以甲乙 丙丁为部次,不复再分种类者,则其详略精粗既已迥殊,名义宗旨亦复不同。故 著者以为自荀勖经李充至梁、陈之四部目录,仅为以甲乙丙丁部次书名之分类法, 确可谓之单纯四分法,但苟勖、谢灵运、文德殿则应称一五分法,殷淳则不详最多仅可认 为四部目录之第一时期。与后世隋志以下迄四库全书总目之四部绝对不 同。隋志之四部,貌似苟、李而质实刘、阮,远承- e 略之三十八种,近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诤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9 7 - 1 0 0 。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1 2 5 1 2 6 。余嘉锅余嘉锡说文献学【m l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工0 0 l1 2 1 2 8 。余寨锡余嘉锡说文献学【h q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工0 0 1 1 4 9 7 续七录之四十六部。”。在论“五代史志之经籍志”中,姚名达先生论 到:“其分部为四,自不免受有苟勖、李充之暗示。然彼则但标甲、乙、丙、丁, 此则明称经、史、子、集。经名仿自七志,子名由于七略,集则七录 创称,史部则缘七录之纪传录而简括改易之耳。其先后次第,则李充定之, 阮孝绪因之,隋志顺受其成,了不足异。”o 实则揭示了隋志之分类法对 之前分类法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在论“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 分类法”中,姚名达先生认为郑樵极其通志艺文略,“对于各书个别之铨配, 错误虽多。而对于四部四十类成法,彻底破坏;对于小类节目之分析,不惮苛细: 其胆量之巨,识见之宏,实旷古一人。”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此时期之论述,成系统性。 第三阶段,有关论述见于一些文献学论著中,并有专门的分类学论文。 1 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对分类法作了专门介绍,主张“四部的创始当 属苟勖”。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认为“四部分类,虽然始于魏晋,现存的 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书,则以隋志为最古”。高路明古籍 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对分类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 认为儒道书目由附录而入子都,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现象。其他一些文献学著作中 也对分类法有专f 1 2 介绍。 2 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中期,一些重要的目录学论文,其内容主要包括目录学 的意义、对象和任务的研讨,专科目录学的研究,历代重要目录学著作及目录学 家的分析研究,以及目录学研究方法的讨论研究等等。近期的目录学论文,其中 涉及到四部分类法方面的,数量很少。但论证的视野扩大,出现了从政治与文化 之关系的角度来探讨目录学的文章。例如,儒学独尊与西汉时期的目录事业( 张志德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6 期) ,该文认为,汉代是 儒学独尊的时代,儒家经学成为统治者的最高教条,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这 种文化专制政策对刘向、刘歆和班圊的目录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选题之依据及其意义 嘲名达中国目录学史f m 】,上海:上海古糟出版社。2 0 0 2 6 6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i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7 3 。姥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8 4 9 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 m 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2 0 。 找湛侯中国文献学赫煽f 明蛎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4 1 1 7 8 l 选题之依据 综上所述,对古籍分类法的论述,大多较为零散,其中较为系统的当数余嘉 锡、姚名达、高路明等数家。但笔者以为,尚存以下不足。第一,对四部分类法 的形成的论述,诸家似乎并没有真正揭示其内在的连贯性,即四部分类法的形成 对以前分类法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余嘉锡先生考证诚为精详,但似乎没有注意到 四部分类法的形成对以前分类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姚名达先生把四部分类法 分为第一期与第二期,仅指出一种暗示关系,至于其内在联系,则没有加以深讨。 高路明先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对分类法进行了论证,指出了这种继承与发展关系, 也没有加以具体论证。第二,对于佛道书目由见附至入子部,余嘉锡先生、姚名 达先生,并未对此作出说明,因为他们认为隋志为六分法。高路明先生对此 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是种文化融合现象,但似乎没有深入论述。第三,对四 部分类法之成为主流分类法即所谓“永制”及其解体原因的探讨,可以见到些 零星的讨论,但缺乏一相对系统的论述。这就形成了本论文力图加以分析的三个 问题。 2 选题之意义 对四部分类法的形成理论作进一步的探索;对佛道书目由附录入子部状况的 分析,可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之特点于一斑,有助于加深对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过 程的认识;对四部分类法成为主流分类法原因的探讨,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学术特 点的认识。 三、论文各部分之主要内容及其联系 本论文分五部分。第一章。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是以 隋书经籍志为标志。其对苟勖、李充之分类学成果,主要从形式上加以继 承与发展,对刘歆、阮孝绪之分类学成果,则主要从内容上加以继承与发展。隋 志四部分类的最终形成,是大量目录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以往目录实践的总 结,符合当时书籍状况,代表了当时的学术水平;唐代文化高度繁荣。目录分类 学之成就应是其文化园中奇葩之一。第二章,佛道书目由附录入子部。由于隋 志确立的四部分类法中,佛道书目见附,本章试图就此一现象作一说明。佛教 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佛道书籍的涌现,必然要反映到目录著作中来。除专科目 录外,综合目录也给予了反映。在综合性目录中,佛道书目最初以附录的形式出 9 现,渐而归入四部分类法的子部。本章从客观基础、现实要求、因循思想等三方 面分析了其入子部的原因,并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冲突与调和的现象进行了阐释。 第三章,四部分类内部之变化。四部分类内部之变化是学术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 免的,但所有的这些变化都不足以对四分法产生根本的破坏性的影响。因为经史 子集四部框架己定,里面的结构相当之稳固,其中某类某几类、某种某几种书目 的出入分合、增减,根本无碍大局。因此,这些变化,可以看作四分法内部矛盾 的体现。第四章,四部分类的解体。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在 目录学中表现即是经部的独尊地位。对经部书籍的科学认识,意味着对四部分类 法的真正破坏。本章把四部分类法与其他几种分类法对比后,认为其他分类法并 未对四部分类法形成真正的冲击;四部分类法的解体,是学术的发展,科学的进 步,中语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第五章,四部分类法的特点。本章从两个方面加 以阐释,一是儒学正统,经部独尊:二是经史子集,秩序谨严。因此,四部分类 法本身能较好圭龟体现封建意识形态,服务于封建政治,也就是说,四部分类法适 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此五部分,第一、三、四章,可以看作四部分类法简史, 第二、五章,是对四部分类法内、外存在的两种现象作了相应的阐释。 1 0 第一章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一般认为,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捷以隋书经籍志为标志。余嘉锡先 生在“论隋志四部”时曾有不同看法,其言日:“今考隋志四部之后, 附有道佛经二篇,但录其每类卷书数,而不载书名。道经分经戒、饵服、房中、 符录七录作符图。四类,与七录全同。卷数亦多相合。篇后有小序一篇, 至二三千言,叙其源流甚悉。故名为四部,实六部也。”。余先生之论,自有其理 据。但我们认为,四部分类法是一个较完整的系统,隋志中道佛二类,并未 有典籍著录,也无其他具体书目见录,因而不能与经、史、子、集四部的体例相 提并论。隋志认为:“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不通 其指,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 然亦不可诬也。故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 是并未把佛道书目算在四部之内 ( 有关佛道书目之问题将于下章论述) 。事实上,隋志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是 目录学工作实践,学术发展的结果。汪辟疆先生曾把唐以前目录分为三个时期: ( 一) 七略时期:两汉。( 二) 四部时期:魏晋。( 三) 四部与七略互竟时期:宋 一隋。( 目录学研究第1 5 页) 虽分为三个时期,但其分类法之运用,并非机 械地照搬他人的成果,总是根据书籍之实际情况,在借鉴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力求 使目录分类反映当时的书籍状况,体现其时代学术水平。姚名达先生对隋志 之成为四部分类法之祖似乎颇为不屑,“隋志承成例,稍加删并,竟为后世 四部目录不祧之祖,” 与七录比较后,认为隋志之四部,“原为空洞之 外壳a ”但姚先生同时也指出,“自苟勖经李充至梁、陈之四部目录,仅为以甲乙 丙丁部次书名之分类法,确可谓之单纯四分法,但苟勖、谢灵运、文德殿则应称 “五分法”,殷淳则不详。最多仅可认为四部目录之第一时期。与后世隋志 以下迄四库全书总目之四部绝对不同。” 因此又认为,“隋志之四部,貌 似苟、李而质实刘、阮,远承七略之三十八种,近续七录之四十六部。” 。这“貌似”、“质实”,正可以揭示隋志对以前分类学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如 。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1 4 8 嘴微等隋书( 第4 册) 【m i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1 0 9 9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6 6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 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6 6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6 6 l l 果把“七分法”、“四分法”等分类法之名称看作分类法之“形式”,其具体分类 视为分类法之“内容”的话,那么,隋志之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对苟、 李之分类学成果,则主要从形式上加以继承与发展,对刘、阮之分类学成果,则 主要从内容上加以继承与发展。兹就此两方面详加叙述。 一隋志从“内容”上对刘、阮的继承与发展 隋志中对这种继承与发展关系有较清楚的表述,其总序中云;“远览马 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 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这种继承与发展的 关系,姚名达先生曾有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隋志者,固七录之子, 七志之孙,而七略之曾孙也。”圆正揭示了此一关系,真是一语中的。 ( 一) 七略的分类 今七略已不可见:隋志还见著录:“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七略七 卷刘歆撰。”。旧唐书也还见著录:“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七略七卷刘歆 撰。”新唐书也还见著录:“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七略七卷刘歆撰。” 宋志中不见著录。可能为宋以后亡佚。隋志中叙述刘向、刘歆校书情况 云:“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散亡,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 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大医监李 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 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摄其指 要,著为七略:。一臼集略,二日六艺略,三日诸子略,四日诗赋略,五日兵书 略,六日数术略,七日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 从隋志叙及班固 等校书情况中,我们可以知道,汉志大致保存了七略的原貌。隋志总 序中云:“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 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据此而参照汉志,我们可以推知七 略的分类情况:辑略为全书的总要,因此其分类是六大类。每一类中又分 。魏徽等隋书( 第4 册)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9 0 9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 1 上海上海古藉出版杜, 2 0 0 27 6 。魏徽等隋书( 第4 册) m j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9 9 1 。宴晌等旧唐书 第6 册) f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2 0 1 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第5 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1 4 9 7 9 魏徽等隋书( 第4 册)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9 0 6 。魏微等隋书( 第4 册,f m i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9 0 6 1 2 小类,总共三十八小类。汉志云:“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 万三千z - 百六十九卷。八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其分类如下: 六艺略( 九小类) : 1 易2 书3 诗4 礼5 乐6 春秋 7 论语8 孝经9 小学 诸子略( 十小类) : 1 儒家2 道家3 阴阳家4 法家5 名家6 墨家 7 纵横家8 杂家9 农家1 0 小说家 诗赋略( 五小类) : 1 屈原赋之属2 陆贾赋之属3 苟卿赋之属4 杂赋5 歌诗 兵书略( 四小类) : 1 兵权谋2 兵形势3 兵阴阳4 兵技巧 数术略( 六小类) : 1 天文2 历谱3 五行4 蓍草 5 杂占6 形法 方技略( 四小类) : 1 医经 2 经方3 房中 4 神仙 ( 二) 七志的分类 七录之书,也已亡佚:隋志著录:七录十二卷阮孝绪撰。旧唐志 著录:七录十二卷阮孝绪撰。新唐志著录:阮孝绪七录十二卷。宋志以后 不见著录,也可能是宋以后亡佚。七志一书,也已亡佚:隋志著录:今书 七志七卷王俭撰。旧唐书著录:今书七志七卷王俭撰,贺纵补。 新唐书 著录:今书七志七卷王俭撰,贺纵补。宋志中不见著录。也可能是宋以后 亡佚。七志之内容,通过文选王文宪集序、七录序、隋志之总序 等处可了解其大致情况。文选王文宪集序云:“元徽初,迁秘书丞。于是采 公曾之中经,刊宏度之四部,依刘歆七略,更撰七志。”固侧重指出了这种继承关 系。七志分类之大概情况,则从隋志中可得到反映。其总序云:“俭又别 撰七志:一日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 e l 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魏徽等隋书( 第4 册) 口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9 9 1 。刘啕等旧唐书( 第6 册) 【h 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2 0 1 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第5 册) h q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1 4 9 8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 下册) 【 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6 5 4 1 3 三臼文翰志,纪诗赋;四日军书志,纪兵书;五日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日术 艺志,纪方技;七日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见附,合为九条。然亦不 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 找们把七志和七略的分类加以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七志的分类, 基本上是沿袭七略的分类:经典志之与六艺略,诸子志之与诸子略,文翰志 之与诗赋路,军书志之与兵书略,阴阳志之与数术略,术艺志之与方技略,皆无 特别的不同,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仅为名称的改动。其不同之处,王俭创图谱 一志,并附道、佛经于篇末。 ( 三) 七录的分类 七录一书,后亦佚失。七录之分类情况,我们可以从七录序、隋 志总序等处得到了解。梁书阮孝绪传中于此也介绍未详,仅言“所著七 录等书二百五十卷,行于世”。圆隋志总序中云:“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 沉静寡欲,笃好问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宫簿,更为七 录:一日经典录,纪六艺;二日记传录,纪史传;三日子兵录,纪子书、兵书; 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日技术录,纪数术;六日佛录;七日道录。其分部题目, 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在广弘明集七录序中,记录了七录 分类及其卷数。其分类如下: 经典录内篇一( 九部) : 1 易部2 尚书部3 诗部4 礼部5 乐部6 春秋部 7 论语部8 孝经部9 小学部 记传录内篇二( 十二部) : 1 国史部2 注历部3 旧事部4 职官部5 仪典部6 法制部7 伪史部 8 杂传部9 鬼神部1 0 土地部1 1 谱状部1 2 簿录部 子兵录内篇三( 十一部) : l 儒部2 道部3 阴阳部4 法部5 名部6 ,墨部7 纵横部8 杂部9 农家部1 0 小说部1 1 兵家部 文集录内篇四( 四部) : 。魏微等隋书( 第4 册) h 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9 0 6 9 0 7 。姚思廉粱书o 田j e 京北京: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设备安装与销售一体化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合同
- 202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电缆敷设施工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航天科技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新型生态挡土墙施工劳务合同模板
- 2025保密协议培训与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合同
- 2025二手房暂不过户房屋租赁与转租合同范本
- 2025版商厅出租合同附租金递增条款
- 2025贷款合同范本旅游产业开发贷款合作
- 2025版实习岗位需求实习合同范本
-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 《广东省花生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 班组交接班制度模版(2篇)
- 护理老年科小讲课
- 《电子收费系统E》课件
- 外科微创手术管理制度
- 2024年全国《考评员》专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与答案
- 原材料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 秀米推文培训课件
- 阜外体外循环手册
-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