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沈复的浮生六记表现了江南文化的精神气质,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 韵,是忆语体文学的典型代表,它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忆语体文学的高峰。浮 生六记使我们看到了文化环境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首先追索了作者沈复的生平行迹和生活经历,以此来探求作者的 人生轨迹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其次梳理了江南文化的人文传统,说明江南 文化的特征,即柔和灵秀又清俊刚毅,崇尚文教又富于艺术精神,这是浮 生六记得以产生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浮生六记与江南文 化的诗性精神之间的关系,说明江南文化的空明灵秀体现在了浮生六记 的艺术境界中。第三研究了浮生六记的山水园林境界,说明它的空灵、 幽雅、朴逸、委婉等丰富的艺术境界是充满江南情致的。最后从浮生六 记的女主人公陈芸的身上探讨这位江南女性形象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分 析了陈芸的文化处境和审美意蕴。 关键词:浮生六记,江南文化,诗性精神 a b s t r a c t t h es i x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l i f eb ys h e nf us h o w ss p i r i to fj i a n gn a n c u l t u r ea n dr i c hg r a c e f u lb e a r i n go fj i a n gn a n i ti st h et y p i c a lc a s eo fy i y u t i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i th a sr e a c h e dt h ea r t i s t i cp e a ko fy i y u t i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s i x 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 l i f e e x p l a i n sac l o s ec o n t a c tb e t w e e nc u l t u r e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m y t h e s i sf i r s ts e a r e h sf o ra u t h o rs h e nf u sl i f es t o r i e s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 o a st ol o o k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a u t h o r sl i v i n ga n dt h ew o r k s s e c o n d ,i s o r to u tt h ec u l t u r ef i g u r eo f j i a n gn a n ,e x p l a i nt h ef e a t u r eo f j i a n gn a nc u l t u r e , i ti sg e n t l ea n dg r a c e f u l ,f r e s ha n dv i g o r o u sr e s p e c t i n gc u l t u r ea n df u l lo f a r t i s t i c t h i si st h e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f r o mw h i c ht h es i xc h a p t e r so fa f l o a t i n gl i f ei sp r o d u c e d t h e ni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s i x 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l i f ea n dj i a n gn a nc u l t u r e s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t h e np r o v et h e p u r eb r i g h t a n dg r a c e f u lo f j i a n gn a nc u l t u r ei sr e f l e c ti nt h ea r t i s t i cb o u n d a r y o ft h es i x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l i f e t h i r d ,ir e s e a r c ht h eh o r t i c u l t u r es c e n e r y w i t hh i l l sa n dw a t e r si nt h es i x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l i f e ,e x p l a i ni t sp u r e a n dv i v i d ,q u i e ta n di ne l e g a n t ,s i m p l ea n dl e i s u r e ,m i l da n dr o u n d a b o u te t c ,a l l t h e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i s f u l lo fj i a n gn a ne m o t i o n f o r t h ,ir e s e a r c h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h o s t e s sc h e ny u ni nt h es i x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 l i f ea n dj i a n gn a n c u l t u r e ,a n y l i z ec h e ny u n s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c u l t u r ea n dh e r b e a u t yc o n n o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s i xc h a p t e r so faf l o a t i n gl i f e ,j i a n gn a nc u l t u r e ,p o e t r ys t y l e 中文文摘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绪论部分论述浮生六记的研究现状概况,对存在问题、研究意义及继续研究的 空间作了一个勾连。浮生六记在清代乾嘉年日j 就已产生,但由于作者是一个江南边 缘文人,社会地位卑微,至使这部杰作长期湮没无闻。直到晚清光绪年问,浮生六记 手稿才被人发现并出版行世,这时的浮生六记只剩前四记。五四时期,由于俞平伯、 林语堂等文化人的欣赏,浮生六记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也因此而引起了研究者的 注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近三十年间,浮生六记的研究陷入低谷。改革开放 以后,浮生六记的研究才进入了它的繁盛期,原作被一版再版,研究性的文章也纷 纷出现,除了对后两记真假的辨正以外,主要都是关于本书思想内容、艺术描写乃至人 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并且取得了成绩。 回顾浮生六记的研究历程,我们看到许多方面确实已经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不过也还有一些不足。首先是研究的范围失之狭隘,视野不够开阔。如本书的作者是典 型的江南边缘文人,抒发的是江南人独特的情怀,全书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韵。关于这 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除了有关陈芸的研究外, 对于其他人物,如关于作者沈复本人的的研究至今还比较薄弱,有关的文献资料还很缺 乏,他的文化修养、审美观点也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总之,浮生六记的研究和本 书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还很不成比例,继续研究的空问还很大。 第一章介绍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生平和写作情况,特别注意到几个问题,一 是沈复生长于苏州沧浪亭畔这样的人文环境,二是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没有走学而 优则仕的道路,而是习幕经商,生活在主流社会生活的边缘。三是浮生六记中所记 录的沈复生活经历。因为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所以通过作者的叙述也能了解许多 重要的情况,使我们感性地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如他与陈芸的感情生活,他们在同 常生活中展现出的诗情画意,他们的坎坷经历,以及浪游天下的情况,等等。这些对我 们理解文化环境与作者之间,以及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第二章分析了浮生六记与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首先梳理了江南的概念、江南 文化的人文传统以及江南文化的特征等问题。本文所使用的“江南”概念,也是今天人 们心目中的江南概念,即江苏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全部和安徽省的东南地区以及上海市。 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培养了江南文化富于艺术精神的风格和崇尚文教的传 统。秀美的景物培养了江南居民细腻的情感世界,滋润了他们的灵性,形成了江南人民 灵秀柔和的性情。江南文化浓厚的艺术精神由此而生发。另外,吴越先民自古爱剑好勇, 轻死易发,魏晋以后,江南文化由尚武转向了崇文,吴越人的好勇在文明的洗礼下升华 成了刚毅清俊的精神,这就使江南文化具有刚柔并济的气质。这些精神气质都渗透在沈 复的浮生六记中。可以说,有了江南文化这个环境才有了沈复,也才有了浮生六 记这样风格独特的作品。 浮生六记产生于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问,这时江南文化己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因 此浮生六记能够突出地表现出江南文化的精神气质,江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境界, 都仿佛在浮生六记里再次显现。浮生六记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境界也是江南文 化诗性精神的体现。沈复的行文明丽纯净,如初发芙蓉般自然可爱,反映了这位江南文 士澄明的心境。浮生六记的空灵明净常以些独特的意象表现出来,如明月、渔火、 晚霞、绿荫等,通篇形成一种明净清艳的效果,这正是江南式的清艳情致。作为“个人 j 笔墨”的“闲书”,浮生六记表现了真性情,表现了r 常生活中的艺术精神,这是个 体生命的澄明状态。 第三章论述浮生六记的山水园林境界。作者喜好山水园林之游,读浮生六 记,处处可见山水园林情怀。作者对山水园林的审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中笔墨所 及不仅限于名士园林,有许多是风景式园林,或小庭园,甚至是一些充满野趣的废园。 沈复以纯净质朴的笔墨,呈现出空灵、幽雅、朴逸、委婉等丰富的意境。这些文字所表 达的山水园林境界具有浓厚的江南色彩,是吴门烟水意蕴的体现。作者笔下的山水园林 突出地表现在空明中具有灵动的气韵,空灵中更加突出了江南园林的“灵”的特质。如 月下的花影,林中的风生袖底,都富于灵动感,都是空明流丽,生机无限。浮生六记 山水园林的幽稚意境,体现了江南园林对幽静雅淡的追求。它所表现的朴逸是一种质朴 的,充满野趣的、自由放逸的生活,富于淳朴的用园色彩,与江南文化的飘逸和超越精 神相统一。它的委婉则体现了江南文化的婉丽多姿。 第四章论述浮生六记的女主人公陈芸,她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性,她的身上 具有浓厚的江南情致,充满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她的审美精神突出表现在生活细节上的 精致优美,她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这些是她与文化环境相一至的地 方,然而,她与环境之间仍然有许多不协调。一是表现在她在礼教背景下的两难处境, 即为了守礼而违礼。二是她的审美行为与现实的距离。陈芸当时生活的苏州具有浓厚的 审美风尚,爱美本身并不足以使她与现实发生冲突。只是,由唯美倾向而导致的理想与 现实的距离、出与处的矛盾,才使她陷入了困境。陈芸虽然处于文化上的困境,但她身 上依然洋溢着美的光辉。她的清水芙蓉般的妩媚,凄艳秀灵的美,以及在逆境中放射出 的生命的华采。 绪论 一、浮生六记的发现 浮生六记虽然在沈复五十岁以前就己写成,并且也得到身边某些友好( 如管贻 蘼) 的赏识、题咏,但真正为世人所知并大受欢迎,已是七十年后的光绪三年( 公元 1 8 7 7 年) 了。这一年,晚清著名文人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一个冷书摊上发现了此 书手稿,但只剩了前四记。他们如获至宝,“皆阅而心醉焉”,杨引传、王韬还先后写 了序和跋,以活字排印出版1j 。四十多年后的1 9 2 3 年,俞平伯也对此书给予极高的 评价,亲自点校出版,使它正式进入现代研究者的视野。不过,这二十多年罩也只有俞 平伯的重刊( 浮生六记) 序和( 浮生六记) 年表,林语堂的( 浮生六记) 英译 自序等一点点研究成果;虽然他们无不交口称赞,褒奖有加,如认为“这书确也有眩 人的力”,“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2 j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 可爱的女人”f 3j ,但终究显得寂寥冷清。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的近三十年晕,此 书既没有重印过一次,研究更是片荒芜。直到改革开放,浮生六记才迎来了自己 的繁盛期。原作被一版再版,至少有六七家出版社印行过,有的印数高达十万册:尤其 是对它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文章也纷纷发表,至今已有五六十篇,除考定该书所谓“足本” 的后二记确为赝品,以及沈复确曾在嘉庆十三年( 公元1 8 0 8 年) 到过琉球国并写了浮 生六记的第五记“中山记历”外,主要的都是关于本书思想内容、艺术描写乃至人物 形象的分析探讨,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关于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书中所写的夫妻生活而立论。陈寅恪认 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 者,尤少涉及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4j ( p 9 9 ) 更多的研究者则提出“反封建”说。此说由俞平伯于八十多年前提出,近二十多年来, 众多的研究者则从各个角度加以申说,一致肯定其具有反封建的价值。不过也有人指出: “浮生六记中确实反映了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宗法制大家庭中封建家长的专制、 冷酷。不过,反封建、反礼教之类并非作家有意为之的题旨。”5j 还有的 人提出:“浮生六记告诉我们:幸福美好的家庭并无固定模式,因人而异, 即使幸福失去了,家庭破碎了,也不必心灰意冷,因为幸福和美好存在于一个人的不 断追求之中。”r 6 三、关于艺术描写的得失,研究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把它和红楼梦相 提并论。如有人认为:“浮生六记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能以民族的进步的美学观点具 体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美学情趣”i7j 。 有的把此书的艺术特色归纳为“文词洁媚,笔致深婉,情思绵远,趣味隽远”8 j 。有 的则认为此书“画面精美,诗情浓郁,哲理深沉,散溢着荡人心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 力”f 9j 。还有的说,“全书蕴含着浓郁、深邃的中华传统审美心理”f 1 0 j ,“具有 较高的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1 1 j 。费如明认为:“芸的可爱恐不在于其母性,也不 在于其女儿性,而在于其独有的妻性。”f1 2 j 四、关于人物形象研究,则集中笔墨分析了陈芸。大家基本全盘接受并延续着早期 的研究者如俞平伯、林语常的评价,而又有新的角度。黄芸珠认为:“苏杭一带才女辈 出的人文环境,使他们的爱情萌发于沈复对陈芸爿+ 性韵致的倾慕,与任父母之命捏合的 封建婚姻不同。陈芸对性灵派理念的文化认同,使这对夫妇的生活情趣和处世态度非常 契合,日常生活的夫妇之爱和精神层面的知己之爱在他们艺术化的婚姻生活中融合为 一。”1 3j 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浮生六记的比较研究方面也取得实效, 一些研究者把浮生六记与世说新语、会瓶梅、红楼梦、影梅庵忆语、秋 灯琐忆乃至国外名著如卢梭的忏悔录等书放在一起研究,把沈复、陈芸和贾宝玉、 林黛玉等其他文学名著中的男女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此前的 研究中没被重视的新领域。有的研究者在比较了浮生六记与世说新语后,得出 结论:“古典名著世说新语与清初沈复的浮生六记应该说因缘很深。前者对后 者的借鉴意义有不可替代的地位。”f1 4 j 有的指出:沈复和贾宝玉“都很尊重所爱的女 子,注重思想的沟通和精神上的契合无间,并且一往情深,坚贞不渝”。沈复和贾宝玉 “在思想性格方面,还有显著共同之处,即他们两人都反对八股,反对科举,反对做官 追求一种高雅的十分洒脱的艺术家生活,吟诗作画,自得其乐”。而陈芸和林黛玉,“她 们美丽,聪明,善良,真挚,雅洁脱俗。两人虽家世悬殊,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她 们的思想和言行常和封建礼教相对抗,藐视权威,独行其是,至为封建社会所不容” 1 5i 。 五、继续研究的空间 回顾浮生六记百来年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历程,我们看到,在许多方面 确实已经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不过也还有一些不足和遗憾。首先是研究的范围失之狭 隘,视野不够开阔,某些领域还亟待拓荒者的到来。如本书的作者是典型的江南下层文 人,所写的也是典型的江南风物,抒发的是江南入独特的情怀,审美眼光也是江南人所 特有的,总之,此书和江南文化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全书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韵。关于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其次,研究的方向 和进度不平衡。如有关此书思想内容、认识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相对充分些,文章多些, 而关于艺术描写特色、该书艺术水准的分析评价不能说没有,但明显少于前者,深度更 显不够,概括性的泛泛之论多,专题性的深入分析少。一句话,和本书所取得的成绩帽 比,还很不成比例。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除了有关陈芸的不多几篇外,对于其他人物, 如关于作者沈复本人的的研究至今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即便是对陈芸,也还只 是停留在粗线条的一味的肯定、赞扬,缺少全方位的、恰如其分的、具体细致的分析, 特别是对这个人物的审美观照还有待大大加强。第三,由于作者并非出身在名门大族, 本人只是一介布衣,地位卑微,而且他和浮尘六记长期湮没无闻,现在对于他的身 世经历知之甚少,有关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所以,诸如他几次处幕、经商的 上下时限、过程,仍然如雾里看花,莫知其详。他的文化修养、审美观点也没有得到深 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琉球之行在他的一生中无疑是十分重大的事件,可现在还一 无所知。最后,目前已可以断定,被挂在他名下的所谓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二 记是他人伪托,但究竟是谁在捉刀、作伪的过程和内情如何等,也仍然是个迷,而沈复 所作的这两部分文稿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可能,现在还都是未知数。因此,摆在广大研 究者面前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有的问题恐非短时间、 少数人所能圆满解决。 一、沈复生平概述 第一章沈复生平及写作情况 关于沈复的家世与生平,因为资料匮乏,目前知之甚少,仅能根据浮生六记里 的有关文字和少量其他资料,大致勾勒如下:沈复,字三白1 6 j ,号梅逸1 7 j ,长洲 ( 今江苏苏州) 人。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开头就说:“余生于乾隆癸未冬十 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 矣。”可知他是乾隆二十八年( 公元1 7 6 3 年) 生人,但卒年的确切时同不可考,大概 是在道光十八年( 公元1 8 3 8 年) 以后,活到了古稀乃至耄耋之年( 说详后) ,在那个时 代也算高寿了。沈复从小入塾读书,十五岁起还有机会师从名宿求学达数年之久1 8j , 但好象没有入闱应举过。其父系以做幕僚谋生,故他自己也很快步其父后尘,中间还曾 几度经商。因此,他确实“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 2j 。不过,由 于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上本人的先天灵性和后天努力,因而他能诗善画,多 才多艺。可惜存世之作除浮生六记四卷( 记) 外,仅存诗作望海、雨中游山, 绘画水绘园图和印章“花好月圆”等极少量实物了。乾隆四十六年( 公元1 7 8 1 年) , 沈复十九岁,从父命随蒋襄习幕,五年后应聘入安徽绩县克知县幕,正式开始了此后 几十年的幕宾生涯。但很快便因为“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先 是与亲戚合伙贩酒,结果却以折本而告结束。“不得己,仍为冯妇,到江北又做 了四年幕僚。后来又弃幕经商,仍然随亲戚远赴广东做生意,并且滞留在异国他乡度岁。 但大约经过一年左右又结束了这次短暂的经商与远游,到江苏青浦处幕二年。可三十五 岁起便赋闲在家长达四五年之久,其问一度与人合作设书画铺,又到扬州为贡局司事代 司笔墨。这几年里,他的家庭生活陷于动荡不安、极为困顿之境,变故迭起,女儿被迫 为人蕈养媳,唯一的j 0 子刚刚十三岁也送到商铺做学徒,几年后去世,妻子四十一岁就 在贫病交加中客死扬州。此后几年,沈复孤身一人东奔西走,寄人篱下,生活极不安定。 后来得高中状元的“总角之交”石蕴玉提携并获赠一妾,生活境遇才稍稍有所改善。但 自四十六岁以后的具体情况,则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而无法得知,现在所能约略考知的 是,他可能在嘉庆十三年曾随从当时奉命出使琉球国册封琉球国王的正使、翰林院编修 齐鲲前往琉球,在那儿呆了四个多月,归来后绘有琉球观海图,写有七占律诗望 海和雨中游山,以及浮生六记中的中山记历1 9j 。六十岁时在江苏如皋 处幕r 2 0 j ( p 7 5 1 ) 。道光五年( 公元1 8 2 5 年) ,其友人管贻薜曾为浮尘六记题诗六 首,这年沈复还健在,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2 0 j 。但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沈请管 题诗应是在道光十八年( 公元1 838 年) ,那么,他大约七十六岁时还在世 2 1j 。沈 复“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天;娶陈氏”f 2 2j 。妻子名叫陈芸,字淑珍,是舅舅陈心 余之女,与他同岁而大十个月。是他在十三岁那年自己向父母提出,经认可而订下的, 五年后结婚。婚后情投意合,伉俪相得,虽在颠沛,始终无怨言。沈复与陈芸育有一女, 名青君,约十五岁时给王姓亲戚为章养媳;一子,名逢森,十八夭亡。纳妾后有无子息, 不详。 二、( i s 生六记所记录的生活经历 浮生六记今只存前四记,做四卷。卷一为闺房汜乐,记事始自乾隆四十年 ( 公元1 7 7 5 年) 沈复十三岁与陈芸订婚,终于乾隆六十年( 公元1 7 9 5 年) 沈复三十三 岁时陈芸与憨园约为姐妹,详尽、多角度地记述了沈、陈婚前婚后的种种亲昵和两情依 依的情景。他们本为姑舅表姐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复十三岁随母归宁,深为陈 芸的“才思隽秀”所折服,请求母亲成全,得到应允。完婚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陈芸凭着自己的努力识文断字,“刺绣之暇,渐通 吟咏”。婚后仍倾心向学,夫妻常常谈文论艺、做诗联句。两人都喜好游览山水园林。 先后游玩过住处附近的沧浪亭、虎丘等名胜,陈芸甚至女扮男装偷偷去赶庙会,并随丈 夫到太湖揽胜。他们还以城市为山林,闹中取静,对元末张士诚王府的废基赞赏不置, 两度前往小住。夫妇俩对婚姻十分满意,期望来世再做夫妻。一年七夕,“芸设香烛瓜 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沈复还特地刻了两方图章,都镌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的字样,一朱文一白文,作为两人往来书信的钤印之用。又请人绘了一幅月老像悬于内 室,“每逢朔望,余夫妇必焚香拜祷”。卷二为闲情记趣,记录只常生活中的闲情 逸致,诗情画意。一是记他自己“爱花成癖,喜剪盆树”。栽兰、种杜鹃、插菊花, 又“剪裁笳树”,“点缀盆中花石”。二是“静室焚香,闲中雅趣”。香有沉速香,香 供有佛手瓜和木瓜等。三是案头插花。四是做活花屏。他们夫妇即便寄居在别人家,也 不忘“穷开心”。在萧爽楼时,一班朋友常在此“写草篆,镌图章”,“终闩品诗论画”, 过着充满闲情雅趣的生活,卷三为坎坷记愁,记事始自乾隆五十年( 公元1 7 8 5 年) 沈复二十三岁,终于嘉庆十一年( 公元1 8 0 6 年) 沈复四十四岁。他随父在海宁官舍时, 其父让陈芸代写家信,不久因婆婆“疑其述事不当,仍不令代笔”,结果失欢于公公; 而在为公公物色小妾时,本出于好意,却遭猜忌,“芸遂并失爱于姑( 婆婆) 矣”。后 来沈父更因事怒逐陈芸,夫妇不得不借住于友人的萧爽楼,以书画绣绩为生。沈复三十 八岁时因替人做保借债而累及自家,又由于误会致沈父迁怒陈芸,夫妇被迫抛家别子, 在隆冬腊月夜半抱病遁走他乡,父子母女生离死别。陈芸终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地客 死他乡。情好二十三载,一朝死别,倍觉凄凉。“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 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更让沈复痛心的是,不但无力葬妻于苏州, 就连自己也依然不能返里,而不得不“复至扬州,卖画度同”,连父亲病重都“欲归苏, 又恐触旧忿”,失去父子最后见面、和解的机会。服丧守孝期间也在家住不牢,只好在 “凶丧未满百日”便到友人处寄居僧舍,备极惨痛。卷四为浪游记快,记事始自乾 隆四十二年( 公元1 7 7 7 年) 沈复十五岁,终于嘉庆十二年( 公元1 8 0 7 年) 沈复四十五 岁。这卷基本按时间先后具体而详地记述了他五十岁以前在家乡和浙江、湖北、陕西、 山东等处所游览的风景名胜古迹以及个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对眼前景物的观感。他在十 五岁那年在山阴县拜投赵传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此幼时快游之始”。翌 年赵传返里设帐授徒,“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而从十九岁那年的冬天起 则抛书弃读,走上习幕、经商之路,其足迹几遍半个中国。二十一岁时因从蒋襄到扬州 做幕路过镇江而“始见金、焦面目”,并遍游扬州各处名胜。二十二岁时随父到浙江海 宁处幕,游览了该处的陈氏安澜园,欣赏了钱塘潮水胜概及沿江建筑;并因结识一嘉兴 人而得游其处著名的烟雨楼。“余年二十有五,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招,由武林下江 山船,过富春山,登子陵钓台。”三十一岁时赴粤经商,溯长江,经江西,过梅岭, 历览沿途风物,并亲身体验当地青楼况昧。三十九岁时从暂居地无锡赴上海,归途顺便 游览了虞山、剑门,“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四十三岁时帮友人到崇明永泰沙收租, 不但饱览海岛风光,尤其是亲眼目睹这里民众的“朴诚可爱”,发出“真生平无拘之快 游也”的感慨。也就在这一年随从石蕴玉溯长江西上,游览了黄州赤壁、武汉黄鹤楼、 荆州曲江楼、原关羽帅府、宋玉故宅等,在陕西潼关时遍览各处名胜古迹,因石蕴玉在 济南居官而得以一睹历下亭、趵突泉诸胜。至于苏州及附近的风景名胜。诸如寒山、高 义园、无隐禅院、虎丘、灵岩、邓尉等处,自然是在所必游的了。 4 第二章浮生六记与江南文化的诗性风格 一、江南的概念 2 3 江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概念包含不同的内涵。 广义的江南概念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地区,相当于南方的概念。在“江南” 一词出现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是在这个层面上使用它的。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特 别是到了近代,“江南”的内涵渐渐缩小,固定在长江下游以南的范围,相当于江苏省 的南部、浙江省的全部和安徽省的东南地区以及上海市,这是其狭义的概念,也是我们 今天所广泛认同的江南的概念。 “江南”在秦汉以前大多为广义的用法。史记秦本纪 2 4 日:“蜀守若伐楚, 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货殖列传日:“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 是南楚也。”王逸楚辞章句日:“襄王迁屈原于江南,在江湘之间。”秦汉以前“江 南”所指的范围很广泛,相当于今天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南朝偏安一隅,“江南”更多地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也指南方 朝廷。 中唐以前“江南”仍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当时的江南道相当于今天浙江、福 建、江西、湖南、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范围十分广袤。这种概念在唐人的诗 歌里也有所反映。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中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 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得。徒占树桃 李,此木岂无阴? ” 2 5 这里的江南丹橘取屈原橘颂诗意,江南指湘江一带。 中唐以后,“江南”更多是指吴越一带,相当于今天所使用的狭义“江南”概念。 唐人诗词里多有表现: 自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2 6 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 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皇甫松忆江南兰烬落:“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r ,夜船吹 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总之,这里所说的江南即本文所使用的“江南”概念,也是今天人们心目中的江南 概念,即前文所说江苏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全部和安徽省的东南地区以及上海市。 二、江南文化 1 、江南文化的人文传统 江南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国史前时期的 许多文化都有制玉工艺,出土精美的玉器,江南的良渚文化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数量众 多的玉器,成为良渚文化的重要内涵。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7 0 0 0 年前的河姆 渡文化已有用象牙和玉雕制的装饰品。此外,江南其他地区也多出土玉器。如上海青浦 出土距今4 5 0 0 年左右的玉项饰,它由7 0 粒精心制作的黄色、乳白色玉料和绿松石穿连 而成,色彩搭配巧妙和谐,极富感染力。所有这些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远古吴越先民对 玉的喜好,已经反映出江南文化对美的追求,在深层次上具有美玉般的温润感。商、周 时代作为礼器的玉琮等在造型风格上与良渚玉器十分相似,二者存在着渊源关系。 2 7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心知太王想把王位传给季历 从而传给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 伯之奔荆蛮,自号旬吴”。他们居无锡梅里,建立了吴国。太伯的到来,把中原文化 的礼仪教化带入江南,形成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使荆蛮之地的江南从这时就开始接受文 教的浸润。 关于越国的起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 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从司马迁 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越国的起源与中原夏文化也有联系。 这一时期是江南文化的发轫期,尽管当时中原将江南视为蛮荒之地,但江南文化的 一些基本因子已在形成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对江南文化吸收中原文化的影响创 造了有利条件。秦汉时期,秦设会稽郡统领吴越,这时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交融, 逐渐由尚武向崇文转变。 魏晋南北朝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和转型期,有的学者称之为江南文化的轴 心时代。 2 8 这一时期,东晋、南朝偏安于此,相对于战乱频仍的北方,江南较为安定, 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随着东晋、南朝的到来,北方贵族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在与 江南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江南文化的水平,促成了江南文化的嬗变转型,使 江南文化实现了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日:“京洛倾覆,中 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东晋、南朝在文化上占据主流,这时中 原地区文化遭遇破坏。方北辰在魏吾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论述中说:“南朝时期,当 江东世家大族文化色彩r 益浓厚之时,他们当中一些家族的经济色彩却明显消退了。” “南朝时期江东世家大族的突出标志,除了世袭政权外,主要在于高度的文化而不是雄 厚的经济。” 2 9 这一历史的机遇带来了江南文化的根本性飞跃,它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全面繁荣的局 面,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都取得高度的成就。 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文化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了江南文化的繁荣。唐 代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江南文士,如骆宾王、贺知章、张旭、顾况、张志和等。 江南文化最成熟的时期在明清。南北朝时期即已开始中国文化南移进程,至此已经 完成。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在全国居于突 出的地位。以书画为例,当时的吴门书画名家辈出。明代吴门才子唐寅的诗清新秀丽, 其画作则秀润流丽,清新秀逸,艳而不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江南文化的精神气质。同 样是“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其画作风格多样,其中“细文”清润淡雅,纤细秀逸。 文徵明“是我国明代中期具有多种艺术才能的代表性艺术家其影响几乎控制了 明、清两代的书画艺坛。同时,他的名声远播海内外,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举足 轻重的一席地位。” 3 0 明中叶形成于苏十h 地区的“吴门派”逐渐取代了当时“浙派” 的绘画地位。“吴门派”的最大特点是恢复和发展了注重笔墨的传统,反映文人的情趣, 其中多有吴文化秀雅的精神气质。“吴门派”的繁荣是江南文化兴盛的典型表现,“吴 门派”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成为明、清两代绘画风格的主要倾向。 2 、江南文化的特征 ( 1 ) 柔和灵秀与诗性精神 张志和渔歌子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 6 风细阿不须归。” 3 1 把使人留连的江南景物描写得感动人心。罗隐江南行日:“江 烟湿南鲛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3 2 秀美的景 物培养了江南居民细腻的情感世界,滋润了他们的灵性,形成了江南人民灵秀柔和的性 情。吴侬软语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婉丽多情,江南书画的清新秀润,都反映出这些 特点。范成大吴郡志卷二日:“贞观中,有赵师者,善琴独步。尝云:吴声清婉, 若长江广流,绵绵徐游,国士之风。今乐府有吴音子,世俗之乐耳。” 3 3 说明这种 清婉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江南自然环境的秀丽特别有利于艺术灵感的培养,秀丽的山水启发了江南人的审美 心灵。江南玉文化自古就繁荣,玉器的温润、柔和表现了远古江南先民的审美追求,这 种唯美的倾向贯穿了江南文化发展的始终。魏晋以后,江南士人的审美精神不断加强, 诗人、书画家层出不穷,明清时期尤其如此。明清时期的苏州,工艺美术全国闻名。当 时苏州玉匠高手云集,乾隆年间造办处“玉作”的主要工匠大多来自苏州,江南文化浓 厚的诗性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在中国政治伦理型传统文化背景下秀出了这样一朵审美的 精神之花,它的非功利倾向对注重实用的中华文化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 2 ) 刚毅清俊与超越性精神 吴越先民在江河湖海的险恶环境中与自然争斗,培养了刚毅豪迈的精神气质。因此, 江南文化在柔和的诗性之外还具有刚毅的特征。吴越先民爱剑好勇,轻死易发。范成大 吴郡志卷二日:“其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 弱相敌,事类讲武。”记录了吴人的尚武精神。魏晋以后,江南文化由尚武转向了崇文, 崇文的风尚成为了江南文化的主流:当然尚武刚毅的精神依然存在,只是这种精神不再 是一味地表现为骁勇,而是在经历了文化的洗礼之后,更多地表现为清俊洒脱的气质。 魏吾以后的江南士人多有这种清俊洒脱的气质,这种风度其实表现了传统礼教背景下的 超越性精神,一种超越现实利害的精神愉悦。魏吾士人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的精神 追求,只常生活表现为清狂放诞。竹林七贤式的魏罾风流成为后世江南士人欣慕的生活 方式。江南士人中也不乏清刚豪迈之士。唐代的张旭、骆宾王,明代的祝允明、唐寅等, 都是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清俊刚毅的个性与飘逸洒脱的超越精神兼而有之,显示出 独特的江南文士风流。明末东林党人在阉党横行,政治混乱的局势下讽议朝政,针砭时 弊,标举“风声阿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因此受到 魏忠贤阉党的残酷迫害,有些东林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东林党之后,江南文士纷纷组 织文社,复社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组织,清军南下时他们曾武装抗清。汲汲于公义,气 度豪迈,江南士人的刚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 3 ) 崇文的特征 江南地区自吴太伯南奔吴越就已播撒下了崇文的种子。魏晋南北朝之后,江南得到 了比较充分的开发,经济实力同益增强,加上北方士人的南渡,带来了高度发达的中原 文化,这些因素加速了江南文化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促进了江南文教的繁荣。范成大 吴郡志卷二日:“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又六朝时多斗将战士。按诸说 吴俗,盖古如此。本朝文教渐摩之久,如五月斗力之戏,亦不後有。惟所谓尚礼、j 登 清、隆洽之说则自若。岂诗所谓美教化、移风俗者欤? ”这说明江南文化崇文的色彩有 一个渐进的过程。东晋、南朝的统治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江南立国之后,他们大力 推进文教事业的发展。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很有文才的人,在他们周围聚集 了一大批文学之士,江南地区一时文学、书法、绘画人爿辈出。昭明太子亲自主持编选 了著名的文选:简文帝萧纲在东宫时,感召了一批诗人,兴起宫体诗的创作热潮, 为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江南的文教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 展。当时学校教育发达,藏书、读书之风盛行。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都先后建立 国学。此外,私学也很普遍。诸葛璩“性敏于诲诱,后生就学者同至,居宅狭陋无以容 之。太守张友为起讲舍日夕讲诵不辍。” 3 4 南齐吴兴沈麟士“隐居余不吴差山, 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操守终老,读书不倦。” 3 5 魏晋时期江南形成的 崇文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这一地区的文化气氛闩益浓厚。经历了隋唐的南北交流 与发展,至于五代的南唐,江南地区的文化更为灿烂夺目。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 将江南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把江南文化清丽柔婉的精神气质在词作中充分地反映了出 来。这是江南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当时的江南地区也出了一批绘画名家,如人物画家 周文炬和顾闳中,山水画家董源与巨然等。董源和巨然的山水画描绘了秀丽的江南山水, 开创了“江南画派”,对宋元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两代,江南的崇文倾向愈益显著。读书、藏书成为一时风尚,明代两大著名的 私人藏书楼宁波的天一阁和常熟的汲古阁都出现在江南,就是一个代表性的阐释。这一 时期,江南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以苏州为例,明清时期这罩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 艺术家。如“吴中四才子”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文学 批评家金圣叹等。在学术界,以惠栋为首的“吴派”,是清代汉学的两大流派之一,在 当时影响很大。清代全国状元共1 1 4 名,苏州就有2 6 名,占总数的2 2 8 。 清代江南女学的兴起,也是崇文风尚广泛影响的产物。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广收女 弟子,说明女子接受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潮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已被颠覆, 女子的美也包含了才华与智慧,以及高度的文化修养。这一时期的江南不但出才子,也 出才女。浮生六记里的陈芸,影梅庵忆语里的董小宛,香畹楼忆语中的紫姬, 以及秋灯琐忆里的秋芙,这些都是才女式的人物,她们的身影是也是当时江南文化 气氛的体现。 三、空明灵秀的江南情致 俞平伯先生在重刊浮生六记序里对浮生六记的艺术境界作出如下评价:“( 她)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 迹。” 3 6 他在这罩十分明确地点出了浮生六记空灵明净的意境。的确,沈复的行 文明丽纯净,如初发芙蓉般自然可爱,反映了这位江南文士澄明的心境。江南的灵秀与 明媚铸就了这样的心灵,也造就了这样的文学风格。江南文学总体上具有清秀婉丽的特 征,这种风格从南朝以来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南朝民歌婉约缠绵,风格清丽,西洲曲 里有“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3 7 的描写,这些诗句传 达的正是纯美明莹的境界。南朝民歌的这些特点是江南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 相结合的产物。江南文学作品的清丽传统在晚唐花问词人与南唐词人中都有所表现。花 间派词人韦庄在避乱江南期间,被随处可感的江南情致所牵动,写出了“人人尽说江南 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 乡,还乡须断肠” 3 8 这样明丽如画的诗句。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罩有“独立 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3 9 的句子,同样具有清丽婉约的气质。江南文化最成 熟的时期在明清。浮生六记产生于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间,这时f 处于江南文化的鼎 盛时期,在这样的环境浸润下,她显示出江南文化的特点也是很自然的。 浮生六记的空灵明净常以一些独特的意象表现出来,如明月、渔火、晚霞、绿 荫等。沧浪亭的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已上林稍,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 爽然顿释”。在太湖的力1 年桥下,“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这些意象和意境都使人联想起唐代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为当时“吴中 四士”之一,这首被誉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通篇充满清艳空明的意境:“春 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罩,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罩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4 0 这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境界,都仿佛在浮生六记基再次显现,后者无论是在整体意境上还是在文笔表现和 具体描写上都反映出了这种特点。他的文笔不事雕琢,脱口而出,如行云流水,行于所 当行,止于所当止,纯净自然,妩媚动人。如闺房记乐写夫妇俩在张士诚王府废园 避暑的文字:“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钓 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 句。”这些文字清新秀丽,形成十分清艳的艺术效果。浮生六记的女主人公陈芸形 象也具有这样的审美意蕴。陈芸的美也表现出清水芙蓉般的妩媚:“眉弯目秀,顾盼神 飞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纤尘不染的意态仿佛藐姑射之山的神 人。浮生六记里的山水园林境界也显示了空灵的气质。在浪游记快中,作者这 样描述西山的夜景:“但见木樨香罩,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空罩流霜不 觉飞,木樨花香似有若无,这虚实相生、空明澄澈的景象,展现出清艳无比的意境。这 正是地道江南式的清艳情致。 从南朝民歌到浮生六记,这一脉相承的空明灵秀,是江南文化最具魅力的所在。 四、存在于澄明之中 浮生六记出自江南文士之手,是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中国传统文人很少 在文学作品中如此率真地袒露自我的世界。浮生六记代表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学的一 个重要现象,即忆语体文学的繁荣,自明末名士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之后,江南一带 出现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笔墨”的“闲书”。要而言之,有沈复的浮生六记、陈裴之 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等。这些作品一改过去“文以载道”的面目, 把个人生活内容作为珍贵的记忆加以记录。在他们笔下,个人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工具, 而是充满性灵的活生生的生命,是值得大书特书和格外珍重的。惟其是“闲书”,因此 较少拘束,较少雕琢,较少造作,一派天真,纯任自然,写出了真性情。海德格尔说: “( 存在者) 它以是它的此的方式存在。它是已经澄明的,这等于说:它作为在世的 存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敞亮的不是由其它存在者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升本培训班知识点课件
- 皮革制品行业时尚趋势与市场消费行为分析
- 2025深圳公寓租房合同
- 中国银行湖州市德清县2025秋招笔试会计学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苏州市昆山市2025秋招笔试英语阅读理解题专练30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太原市迎泽区2025秋招笔试金融学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佳木斯市郊区2025秋招笔试英语选词填空题专练50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阜新市细河区2025秋招笔试计算机基础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邵阳市隆回县2025秋招笔试计算机基础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长治市长子县2025秋招英文结构化面试题库含答案
- 疏浚管线工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粮仓建筑施工管理办法
- 2025秋全体教师大会上,德育副校长讲话:德为根,安为本,心为灯,家为桥-这场开学讲话,句句都是育人的方向
- 2025项目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急性肺水肿护理
- 医院手术室质控体系构建与管理
- 喷涂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驻外内聘考试题库
- 中铁四局工作汇报与战略规划
- 矿山测量基础知识课件
-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